我的留守儿童教育措施

2024-09-30

我的留守儿童教育措施(精选9篇)

我的留守儿童教育措施 篇1

我的留守儿童教育措施

正确的教育使孩子受益一生,错误的引导,可能毁了孩子的终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容忽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电视中有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二、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三、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校有一位男孩唐某,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读小学的时候就偷扒,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而乐,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现在已经成了问题学生。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四、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五、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部分学校还为每位“留守儿童”发放电话卡,开设了家长联系热线,孩子每周与家长通话一次,老师每半月与家长联系一次,互通情况,反馈信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是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各中小学逐一登记造册,建立了反映其个人成长过程的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并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相关工作。

六是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各中小学实行了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教师通过对留守学生的辅导、家访、谈心,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每班推荐4—5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2—3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还发动了村干部、乡政府人员、村委会成员以及退休老师一起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此举得到了相关人士的热烈支持,纷纷担当了“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5、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问题活动。诸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

6、定期安排免费体检。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校将定期为他们安排免费体检,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情况。做到有病早发现,及时治疗。彻底排除他们因病失学、因病至贫的隐患。

7、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将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跟踪和结果的评选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治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8、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治理水平。

我的留守儿童教育措施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解决

留守儿童, 是20 世纪末才在中国出现的一个新的集合名词, 后来有人将之称为中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笔者认为, 它是伴随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变迁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 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多, 他们中的许多人把孩子留在了农村, 由其父母或委托给亲朋好友监管, 这样这些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由于这些孩子远离父母, 缺少父母的亲情关爱和监护教育, 使他们在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少问题, 人们把它叫作留守儿童问题。1999 年, 留守儿童问题在中国开始被提出来, 之后, 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 引起了人们较多的关注, 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 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应有的疏导, 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 致使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 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和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等。

上述问题的出现, 使国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越来越重视。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都非常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不少县被列为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干预试点县。教育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五部门于2013 年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 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诸如《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然而, 到目前为止, 农村留守儿童不仅没有减少, 反而越来越多, 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中国留守儿童的统计困难较大, 目前被普遍引用的是全国妇联在2013 年发布的有关留守儿童报告中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 多万人, 也就意味着5 个孩子中就有1 个留守儿童。根据搜集的资料数据, 也说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此外, 许多留守儿童问题仍然突出。据报道, 2014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 调查在河南、安徽、湖南、江西、重庆和贵州6 个劳务输出大省 (市) 的12 个县 (市、区) 进行。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存在意外伤害凸显、学习成绩较差、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负面情绪相对明显等九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 必然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据笔者调查, 更为严峻的是, 有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因厌学或家庭贫困等多方面的原因变成了失学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发现,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归结到一点, 就是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没有相应跟上。强化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第一,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它涵盖了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少年兴则国兴, 少年强则国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实现“中国梦”, 必须从儿童抓起, 注重儿童教育管理。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儿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 他们的健康成长, 不仅关系到中国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 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 加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事关重大, 事关全局。

第二,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教育公平既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 也是教育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中国, 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西方, 早在18 世纪末一些国家就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1948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6 条提出了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国也一直在努力追求教育公平, 新中国成立前夕, 1949 年9 月29日通过的《共同纲领》就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曾经表示, 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努力让13 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理所当然地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 而且关系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三,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是解决外出农民工后顾之忧的现实需要。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的农民继续涌入城市就业, 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少农民工有许多后顾之忧, 其中, 他们最担忧的是留守子女问题。如何让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 都能够身心快乐、阳光向上、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让他们外出务工的父母能够在城里安心务工, 放手发展, 已经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因为只要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搞好了, 许多留守儿童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化解。

此外,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三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建议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不仅意义非常重大, 而且非常紧迫。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要做的工作很多, 建议在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 加强党委领导, 实行政府主导, 统筹规划, 狠抓落实。各级党委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要从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各县 (市、区) 、乡镇党委要把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工作落到实处, 实行书记带头抓、分管书记具体抓、其他成员共同抓、形成党委成员齐抓共管的局面。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特别是各县 (市、区) 政府要把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列入本届政府的工作目标。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 并将它纳入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要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 建议各县 (市、区) 政府在每年的政府预算中增加一个预算项目, 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费用专款专用。要以农村初中为重点, 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要依托现有学校, 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所寄宿制初中、小学, 让所有愿意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寄宿。要依托农村中小学, 在每一个行政村至少建一所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便利的学习生活条件, 以便更好地实施教育管理。

各乡镇政府要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要根据县 (市、区) 政府的总体部署, 结合本乡镇的实际, 扎扎实实地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首先, 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要在认真调查统计的前提下建立好本乡镇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和留守儿童档案, 实行一户一档, 随时可查。特别要对那些父母长期在外委托监护而又难以到位的儿童建立更为详细的档案, 并作为教育管理的服务重点。二是乡镇党委政府领导要定期深入学校和村社, 了解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情况, 一经发现问题, 及时研究处理。三是实行严格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责任制。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要对本乡镇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负总责, 要实行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机制。要建立乡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责任制, 并纳入工作目标考核, 年终奖惩兑现。

第二, 强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政府管理教育的重要职能部门, 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责任重大, 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要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规划, 并纳入对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行严格的奖惩兑现。

要认真抓好留守儿童的入校入园入托工作, 将留守儿童中的贫困生纳入“两免一补”范畴, 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县 (市、区)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及工作人员, 要经常深入农村和学校, 了解和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动态数据, 检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最新情况, 一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第三, 充分发挥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 要主动有为, 积极探索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一是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学校每学期都应对在校留守儿童 (包括学龄前留守儿童) 进行全面深入的细致调查,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做到一人一册。二是要建立多方联系制度。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班主任与外出务工家长以及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实际监护人的联系制度。通过联系, 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 了解家长对孩子和学校的要求,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沟通, 及时处理。三是学校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实际, 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特别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站 (室) , 引进具有心理辅导教育资质的人才进校园, 建立完备的心理干预体制机制。一经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 及时加以疏导。四是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宽松的学习成长环境, 开展和组织如“手拉手”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书屋杯读书、朗诵、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留守儿童从中得到感悟、得到帮助和锻炼。使那些有封闭倾向和不良习惯的留守儿童走出自我封闭空间, 改正不良的习惯和行为。

第四, 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和中国关工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作为先进青年的组织, 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理当大有作为, 发挥其所具有的组织、育人、活动三大优势, 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妇联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地位重要,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目前许多地方妇联开展的代理家长、结对帮扶、爱心父母大联盟等活动, 效果非常显著, 建议一定要坚持下去。同时, 还要运用好妇联组织各级维权网络和12338 热线等有效载体, 切实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尤其要充分发挥乡镇、村两级团组织和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前沿阵地作用, 让它们多开展如真情提示活动、爱心结对帮扶活动、爱心访谈活动、亲情交流活动、健康服务活动等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 使留守儿童切身感受到父母虽不在身边, 人间温暖犹在, 同样可以快乐健康成长。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是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群众性工作组织, 职责神圣, 使命光荣, 应该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好自身优势。要结合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 思考新形势下关心下一代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关心什么”、“如何关心”和“怎样引导”等问题。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走进农村, 走进校园, 来到留守儿童身边, 正面引导, 对他们进行理想、道德和情感等教育,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 还要发动社会力量帮助贫困留守儿童, 使他们不因贫困而失志, 不因贫困而失学。

第五, 努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联动机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光靠一个或几个部门是不行的。为此, 必须要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动。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既要各司其职, 又要通力合作, 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新局面。各级公安部门尤其是县 (市、区) 公安派出所, 要加强对辖区内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要加强巡逻和治安联防,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要重拳出击, 对侵害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一经发现, 一律严惩不贷, 切实保护好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司法部门要充分发挥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的案件, 不仅要快办、办好, 还应及时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尤其要发挥好基层司法机构在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益方面的优势作用和各级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和法律援助, 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司法保护伞。同时, 积极实施“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 辅助学校开展行之有效的法律宣传活动, 加强法制教育。民政部门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工作, 重点是贫困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救助工作, 要及时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家庭及留守儿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确保家庭困难农村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对那些家庭成员患重病、留守儿童上学困难的家庭及时给予临时救助, 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基本的教育。

同时, 要整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的资源, 加大农村学校文体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对每一个村镇都要配备一定数量的音像资料、棋类、球类等文化活动器材和设施,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丰富的课外文体活动条件。

总之,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尽快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非常迫切的。为此, 必须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加强党委领导、政府组织,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共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温卫军.浅谈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N].梅州日报, 2007.10.16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EB/OL].中国青年网, http://qnzz.youth.cn/qsnyj/ztyj/201412/t20141202_6150770.htm

谁来保护你,我的留守儿童 篇3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一样也是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他们通常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的甚至一个人独自生活。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难。早期教育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而农村的幼儿园和学前班又数量极少,因此他们的早期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

不仅是农村存在这些问题。这些年来城市里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长期远离父母让他们心里脆弱,甚至自我封闭、经常感到自卑和失落。长期压抑自己,从而可能导致犯罪。

现象

例一: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例二:

2008年2月25日是安徽太湖县晋熙镇天台联合小学开学的第一天,也是该校五年级学生章杨宇爸妈出门打工的第十天。然而,就在这一天,章杨宇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在人迹罕至的村祠堂后面一间小屋,他自缢在一根横梁上,裤子口袋里留下一封给父母的遗书。遗书中,他留下了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你们(指父母)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

反思

这些远离亲情的孩子们,谁来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

问题

1.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教。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2.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3.社会关爱不足问题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4.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无法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他们都会想方设法与孩子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

专家支招

家庭方面:“留守孩子”需要家庭的亲情温暖和呵护

事实证明,和谐、稳定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而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孩子需要父母的亲情关爱,在这一时期,家庭和谐与否对孩子心理健康与否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些“留守孩子”虽然被托付给亲戚,但往往只能解决孩子的温饱等基本生活问题,对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很难消除的。父母对“留守孩子”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最恰当的办法是,如果他们父母的工作栖息地固定,就不妨将孩子们带到身边,就近入学;如果暂时还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那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地消除孩子的心理问题。应经常地保持与孩子及其老师的联系,全面深入地关心孩子在家乡的学习生活,多给予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关注和帮助,使他们一直能生活在父母亲情的关心下,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体验亲情的温暖,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使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发展有一个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给孩子自我完善、积极适应与发展的能力与后劲。用亲情去温暖孩子的心,这是家庭教育最直接而且最核心的价值追求,也是促进孩子心理发展的亲情教育的价值取向。

学校方面:既要给予“留守孩子”严格的教育,又要给予爱的温暖。

1.加强学校制度建设,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一方面,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和联系卡制度。“留守孩子”档案和联系卡是家校联系的纽带,是家校配合的重要一环。开学初,学校要对全体新生家庭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全面了解“留守孩子”家庭成员状况、经济状况、父母去向及其他相关情况,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和联系卡,特别注意记录留守孩子的家长或临时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地址、家庭情况等内容,每年还要根据升学及其他情况及时补充、变更档案。另一方面,实施关爱留守孩子的“手拉手”帮扶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结对子,调动合作的力量,激活“留守孩子”的心灵火花,帮助他们树立做人和学习的信心,有些孩子因为长时间看不到父母,学业和身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性格孤傲,放荡不羁,有的沉默寡言,情绪低落,致使学习成绩波动甚至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通过结对子帮扶活动,让教师、班干部和留守孩子结对子,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同时,要及时做好家访工作,与“留守孩子”的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在家情况,帮助临时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同时,还规范“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设立知心朋友信箱,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2.学校还应以情感交流为重点,加强对学生及父母或监护人的思想、观念、道德、生活等方面的进一步了解和落实。

首先,应感化“留守孩子”失落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的负担。”学校和老师要有爱心、信心、细心、耐心、恒心和慧心,用真诚的关爱去感化“留守孩子”失落的心灵,积极创造宽容、仁爱、平等、尊重的心理氛围和人际氛围,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受欢迎、被欣赏的,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要给“留守孩子”爱的温暖。近代有个教育家曾经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留守孩子”的爱应如绵绵春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他们失败时给予鼓励,懒惰时给予鞭策,出错时给予点拔,成功时给予喝彩,同时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鼓起他们扬帆起航的斗志。此外,更要加强与“留守孩子”父母或监护人的情感交流。学校要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让家长与他们经常保持联系。同时通过召开家长会、打电话等形式,经常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校和老师还要经常指导孩子主动写信、打电话向家长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既促进孩子与家长的亲密接触、情感交流,加深孩子对父母外出打工艰辛的理解,又培养孩子体谅长辈、关爱父母的良好道德品质。

编者按:

留守儿童管理措施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涌向沿海城市打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了原籍,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朋好友抚养,于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出现了。对留守孩子,我们学校采取了具体管理措施:

1、实行监护合同制。

2.学校定期对留守孩子开展专题教育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4、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5、实施帮扶制度

6、让留守孩子和父母定时联系沟通。

7、学校和班级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8、定期联系代理监护人,了解学生情况。

9、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浓厚良好的育人氛围。

10、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11、建立研讨、交流制度,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由社区,村委会以及镇政府有关人员参与的研讨会、座谈会,交流经验,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增强实效,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2、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把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纳入班主任工作、教师工作,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班主任、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留守孩子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表彰,特别是

留守儿童关爱措施体系 篇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壮年外出务工已成当今我国社会的一种主流。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广大居民经济收入,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把未成年的孩子扔在家里,这些留守儿童”因缺乏家庭温暧,往往形成孤僻的性格、自由放荡的行为,胸无大志,讲吃比穿的“混混儿”。为了进一步贯彻省、州、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切实改善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所形成的系列问题,学校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群众路线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组长:黄云(负责留守儿童关爱全面工作)副组长:尹始忠(负责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具体实施)成 员:各班班主任(负责各班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具体实施)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花名册)。学校安排专人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工作目标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相关部门、班级和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重要依据。如因工作不力和失职而造成影响的,师德和考核定为待合格。

(二)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

学校要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 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儿童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

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着力提高委托监护人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加强委托监护人在受托期间,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育人阵地和育人功能,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儿童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水平。

3、加强同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浓厚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有关职能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长采取多种形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政府、村组、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寄宿生的教育与管理。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动员留守儿童寄宿,抓好寄宿生的晚辅导、住宿、就餐等日常工作,让寄宿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让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一免一补”计划,通过免收书杂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措施 篇6

我校为营造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推行多项措施,奏好“校园平安曲”,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安心、舒心、放心的读书,快乐的学习。

一、着力宣传,营造氛围,突出“浓”

利用班会、给家长一封信、标语等有效形式,营造声势,大张旗鼓地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意义,适时报道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现状,将视角锁定在留守儿童,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关爱行动,从而在全乡营造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形成了聚焦留守儿童,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二、深入调研,夯实基础,底子“清”

为澄清留守儿童底数,我校在开学初期,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摸底排查,统计调研。并对排查出的留守儿童建立档卡,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生活现状、心理发展及父母务工状况等调研结果,进行分类、梳理,从而夯实了留守儿童的工作基础。

三、深入调研,规范管理,注重“细”

我校进行农村留守儿童统计调研时,健全档案,固好“平安之根”。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专项档案,对学生的详细住所、联系电话、监护人等内容进行登记,并做到及时跟踪,确保“不漏一个学生,不丢一份信息”。同时,着重对留守儿童发展状况的调研结果,进行梳理分类,将留守儿童基础工作。做实、做细。

四、结对帮扶,关爱儿童,范围“广”

结对帮扶,搭好“平安之所”。发挥当地学生的作用,采取“就近就地、年龄相仿”的原则,将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结成对子,互相监督并共同参加一些校园活动,教师及时进行安全跟踪,确保他们安全、健康。

五、家校联系,及时沟通,了解“全”

首先,学校利用校信通这一现代手段,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假期学习情况,通过信息的交流反馈,对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及时予以指导、解决。其次,通过每月定期的家访活动,积极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加强联系。在家访中,了解学生的生活安排之外的其它形式,提醒家长要落实监护职责,重视孩子的外出、游泳等安全教育,避免产生监控“空档”。通过普访,让更多的留守儿童监护人,重新认识到孩子们的安全问题不能忽视,让他们从思想上筑起防线。

六、依托载体丰富多彩,形式“活”

为使留守儿童从不同方面得到关心、关爱,我校发挥群团优势,依托活动载体,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心活动,通过开展结对帮扶等活动,提高孩子们的应用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留守儿童受到锻炼,磨练意志,展示自己,在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得到更多关爱。

七、强化监督,抓好落实,督导“严”

针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开展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采取查看活动方案、召开教师座谈会、根据学校留守儿童档案随机走访等形式进行督导。同时,我校组成专门的领导小组,责任到人,负责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八、创新思路、延伸爱心,情无“限”

虽然此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还有很多方面尚未完善,今后着重从这些方面,拓宽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工作机制:一是总结经验,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工作机制。健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网络。二是广泛发动,建立留守儿童服务机制。“留守儿童之家”,搭建留守儿童活动交流平台。三是开辟教育领域,建立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基地。创新活动载体,开展留守儿童意志训练活动,使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四是依托代理家长活动,丰富活动内容,为代理家长和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沟通、感情交流的机会,将代理家长活动引向深入,将爱心无限延伸。

黄板乡中学

我的留守儿童教育措施 篇7

一、我国当前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分析

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 截止至2013 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800 万人, 其中14 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4000 多万人。③我们所称的留守儿童, 通常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离开家乡到其他地区就职, 把孩子遗留在户籍所在地, 使其不能和父母双方一同生活而由长辈或亲戚抚养的未成年人。[1]要完善留守儿童的法律规制, 必须明确了解我国当前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当前我国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对于他们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面临着更多的威胁和困难。清楚的认知这些威胁和困难, 是破解当前留守儿童困局的必要前提。

( 一) 监护人过失导致的留守儿童死伤事故风险

留守儿童被留在家乡, 父母或委托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为照顾孩子。祖父母、外祖父母由于年纪大的关系, 大多活动不便, 往往没有精力督促孩子养成规律作息, 按时回家, 远离危险的习惯。在委托其他亲戚代为照顾孩子时, 亲戚往往重点是在于给孩子提供一个住处和保证日常的饮食生活, 对于孩子的其他个人生活一般也无暇顾及。[2]由此, 留守儿童就有了很大的个人空间, 在尚未懂事且好动的年纪, 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因为意识到没有人管, 他们即有很大的可能放纵自己的行为, 从而造成意外的发生。

留守儿童死伤事故的发生的很大原因是监护人过失, 但是绝对不仅限于此。近年来, 我国发生多起留守儿童遭人杀害、强奸等案件。这些案件的背后反映出的一个不幸的事实, 罪恶的黑手已经开始伸向这些无辜的留守儿童。

( 二) 留守儿童不良交往机会增多, 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笔者所指的不良交往, 是指与有前科、有劣迹的不良社会成员或团伙进行妨害心理健康的接触和往来。不良交往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与成年不良社会成员交往和结成不良帮派两种。留守儿童正处于精力旺盛而社会责任较少的时期, 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尚未完全发展起来。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将身边的同学或伙伴的关系当作生活的核心部分, 过分地讲兄弟义气和江湖道义, 在不良氛围的影响下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我国留守儿童法律规制的完善措施

当前我国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 保障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 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预防留守儿童犯罪是我国当前司法应当重点关注的一个热点。留守儿童的法律规制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司法实践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方可得到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留守儿童法律规制进行合理的完善。

( 一) 出台专门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权益

国家立法应当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权利、生命健康权利、平等权利。保障其教育权利, 必要先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入学制度进行完善, 不再把当地户籍的学生和外来打工者子女分开学校安排入读, 立法明确抵制对外来务工人员入学的歧视对待行为; 保障其生命健康权, 国家应当依法设立留守儿童最低生活标准, 参照老年人的补助标准, 对符合规定家庭条件确实贫苦的留守儿童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保障其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权利; 平等权利的保障在于户籍制度的革新, 尽快完善农民工进城安居工程的实施, 依法保障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 让其可以平安健康的生活在父母身边, 留守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

( 二) 完善地方政府在留守儿童问题上的作为要求

从整体环境入手, 完善社区的教育功能的构建, 让这些未能在家庭取得温暖和教育的孩子能够在社区感受到温暖; 积极改进当前教育模式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是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评估标准; 平衡教学资源, 取消学校级别划分, 让每所学校能够充分的公平的教学资源; 建立一套留守儿童登记体制, 将每一位留守儿童从留守开始到结束留守状态建立登记制度, 以社区和村委会为第一责任部门, 逐级等级, 落实责任, 对口帮扶。促使各地政府行动起来帮助和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3]同时将怠于行使自身职责, 所属区域内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依法处置。

( 三) 学校家庭双向配合, 共同帮助留守儿童

学校应当利用其丰富的教育经验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活动, 定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从心理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 认真开展纪律教育, 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纪律教育, 从教学细节入手, 狠抓落实, 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树立正确的行为态度; 可以开展类似于留守儿童寄宿管理制等尝试, 让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留守的孩子们的心理状态, 生活状态, 并及时给予生活方面有困难的孩子以及时的帮助。

家庭是留守儿童生活的起点和获得教育的最重要的来源, 家庭应该和学校紧密合作起来, 积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认真履行自己的监护职责; 配合学校开展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活教育的活动, 不推卸责任, 争取更多地帮助孩子, 多关心孩子的生活, 健康和学习状态; 注重家庭教育, 充分关注未成年儿童的生活状态, 对留守阶段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不应忽略他们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需要, 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四) 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 挽救轻微犯罪留守儿童

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严从重查处, 依法严厉打击涉及侵扰学校学生, 教唆、胁迫引诱留守儿童参与违法犯罪的行为;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司法机关应当根据自身特定职能, 建立联动机制, 互相配合, 一同管控, 建立一套从羁押、预审、起诉、审判、辩护、管教的全线工作方法; 对于诱使留守儿童犯罪的违法分子, 依法采取严厉制裁,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留守儿童的共识, 让大家都自觉行动起来, 关心身边的留守儿童,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从源头上减少设计留守儿童的犯罪。

对于留守儿童参与犯罪的, 要以引导为主。应当遵照党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 将工作的中心放在教育上, 以感化犯罪的留守儿童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工作;[4]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 对于积极承认自己的罪行并且可以悔改的被告人, 从轻判决; 司法机关要建立起一套专门的留守儿童犯罪档案, 实行追踪制度, 关注此类犯罪人的动态, 努力去感化一个留守儿童犯罪者, 帮助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 才能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摘要:针对我国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的问题, 本文从我国当前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面临的主要威胁以及完善我国关于留守儿童的法律规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源头上开始着手, 并积极处理其他环节, 让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和教育权利得到基本保障, 并且帮助他们接受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教育。同时通过提出城市户籍管理的新建议, 让父母可以和孩子在一起成长, 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困扰已久的留守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社会保障,犯罪

参考文献

[1]裴小梅.“留守儿童”犯罪的社会干预——“留守儿童”犯罪引发的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2]崔俊香.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12) .

[3]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9) .

我的留守儿童教育措施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现状 ;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儿童由于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的不同,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别的关爱,学校方面也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特别的重视,这样才能促进这部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1. 自卑心理比较严重

据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自卑心理较严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导致了他们自卑心理的形成。自卑心理的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因为自卑心理作为一种负面情绪会一直伴随儿童的成长,他们会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会产生对同学和朋友的抵触,甚至对社会和国家的一些做法产生抵触情绪,是大大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

2. 性格孤僻,行为怪异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和语言的交流,缺少倾述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困惑和冲突也得不到有效地发泄,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其性格孤僻、情感冷漠、胆小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面,由于在家照顾孩子的都是老人或者亲戚,对孩子缺乏必要的管教,往往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尽到责任了,忽视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脾气暴躁、冲动等性格,常常惹是生非,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留守儿童年纪很小就出来务工的原因,更有甚至,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的教唆,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儿童是心理和生理都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其情感需要宣泄的时期,他们需要倾诉的对象和能帮助他们解决内心困惑的人,而往往照看他们的监护人不具有这个能力,也就造成了其心理的闭塞,不良情绪的产生甚至不良性格的养成。

3. 逆反心理严重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儿童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如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会对儿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极坏的影响。留守儿童普遍逆反心理较强,由于缺乏父母必要的关爱和保护,他们时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对人与人间的关系更是不信任,这种情绪严重影响了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有时他们甚至觉得自己是遭到社会和他人的厌恶的,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

虽然有些事过去很久,但仍不能不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马加爵事件早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他那一句“囚衣是我目前为止穿过最好的衣服”不知道让多少人落淚,但眼泪的背后人们真正的思考了吗?这仅仅是一个马加爵事件吗?还是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的问题?这是发人深省的,是值得社会和政府关注的。

留守儿童的往往表面上看来比一般的同龄人要独立,要坚强,但其内心往往比一般的孩子更加脆弱。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较大,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很容易受到伤害,从而加重其逆反心理和仇视心理。因此,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的相应心理教育措施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关键就是长期和父母的分离,如能使这部分儿童和父母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校可以针对这部分学生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让班主任掌握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定期电话家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缓解家长和学生之间因为分隔两地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孤单,也可以加强家长和教师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 以学校为主导,开展针对留守儿童专题教育

作为新时期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也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步发展。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更要注重的是其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要完善健康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帮助这部分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心理状态。

教师是学校构成主体,因此,学校就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体贴,给予家长般的感情,使学生感到温暖,感到心理上有所寄托。

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题教育,使留守儿童懂得他们不是异类,他们的父母出外务工赚钱,是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作为子女,他们应该感到骄傲,并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通过这种教育,可以消除这部分学生心理上落差,从而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 树立榜样,以榜样带动整体

目前,本校的留守儿童大约有百分之四十多,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开展向这类学生学习的讲座,树立典型,发挥辐射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其他留守儿童形成乐观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整个留守儿童群体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在关注,但针对目前的教育情况,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真正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城乡彻底的公平,使“留守儿童”这个词汇永远消失在我们的社会中。

参考文献:

[1] 叶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8.

[2] 陈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

[3]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 申继亮.初中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5] 王晓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环境作用的再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2008.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措施 篇9

姓名 罗世久

学号 81611101024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措施

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4名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得知事件发生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十分关切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对各地加强督促,把工作做实、做细,强调临时救助制度不能流于形式。

我国目前大约有6000万留守儿童。有学者称,留守儿童仿佛一群被潮水抛到岸上的小鱼,让人感觉到危险、窒息。确实如此,多年来,留守儿童遭遇的各类悲剧不胜枚举,令人不忍卒闻。留守儿童的存在,有客观原因。比如我们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农民进城打工参与了城市建设,也改善了生活水平。但同时,由于他们无法融入城市,常常无法让孩子在城市里接受基本教育,不得不将孩子留在老家。

留守儿童问题普遍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一、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

首先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

其次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

还有就是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和关爱,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偏执等一些不良心理现象。人对父母有天然的依恋,在儿童早期能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是他们以后与世界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而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经常处于一种情感欠缺状态,内心缺乏依恋关系所带来的安全感和充实感。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首先是自卑心理。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即便是有亲生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照顾,也不能带来独属于父母才有的安全感,同时又看到其他同学朝夕有父母相伴,相比之下,容易产生失落和自卑,更严重的还会自暴自弃。

其次是情绪、性格问题。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容易感情脆弱,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严重者可能会讨厌、怨恨父母,因为他们认为父母抛弃了自己。有的留守儿童因为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而形成任性自私、逆反对抗、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

第三是人际关系敏感。自卑、情绪、性格的问题直接影响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主要有两种不平衡的人际表现:一是封闭自己,独来独往,不愿与人接触和参与群体活动;二是多用粗暴的方式与人交往,常常对人宣泄不满,产生冲突,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人际关系。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四、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

首先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

其次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这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把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到位。对策及建议

一、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二、学校要积极落实教育监管、心理疏通等措施。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大多数学校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具体的措施。建议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流动情况等进行动态收集记录。教师要根据这些情况因材施教。并建立“代理家长”队伍。学校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重点教育监管,让有条件的教师充当代理家长,落实责任,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

三、政府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建议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并要经常性组织有关单位深入学校开展关爱活动。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的硬环境。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每一个留守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还有的需要进行安全方面、生活方面的、行为养成方面的教育。

上一篇:学员代表发言稿多篇下一篇:事业单位工作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