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阅读

2024-10-24

留守儿童阅读(共12篇)

留守儿童阅读 篇1

1. 引言

农民工子女在假期由父母接到他们务工的城市后, 因为长时间脱离家长的陪伴和面临新的生活环境, 所以他们又一次面对“空巢”和“亲情疏离”的窘境。对他们来说, 完全融入不了城市里的生活, 即从“留守”到“二次留守”。他们是随父母“迁徙”到城市的“小候鸟”、“邮寄儿童”。当前图书馆已经免费向公众开放, 作为读者的这些“小候鸟”是有权利来到图书馆享受阅读的乐趣, 参加图书馆组织的各项活动, 但现实的原因一再将他们阻隔在这之外。作为面向大众服务的公共图书馆, 应遵循图书馆的本质要求, 达到平等服务的目的, 引导二次留守儿童来馆参加活动, 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2. 二次留守儿童概念及特征

2.1 概念

长时间脱离服父母而生活在农村, 其在假期随父母到城市短暂生活的农民工子女被称为二次留守儿童。他们因为长时间生活在农村, 而没有得到父母的照顾, 来到城市后为了兼顾生计, 他们的父母不得不继续工作而再一次失去了对子女的照顾, 使得这部分儿童略显孤单。他们常常被称为“城市候鸟”、“邮寄儿童”。

2.2 特征

2.2.1 低龄、独立性差

这部分被称为二次留守儿童的群体, 大多数是5-13岁的低龄儿童, 由于年龄小, 在来到新环境后的生活中略显不适, 儿童低龄化使得他们没有良好的独立生活的支撑, 甚至出现安全问题。所以, 低龄和独立性差是其特点之一。

2.2.2 适应能力差、生活孤单

二次留守儿童在随父母来到城市后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起居生活到玩耍娱乐, 甚至在语言沟通上都存有障碍, 让他们不得不独守在有限的空间里, 孤独感和寂寞感是他们身上的又一烙印。

2.2.3 亲情饥渴

这些二次留守儿童最缺乏的父母亲情, 但父母为了生计不得失去了对子女的关注, 即使将子女接到自己身边生活也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亲情的伤痛, 即使生活在一起, 短暂假期过后又是分离, 刚刚建立的亲情也随之瓦解, 双方的感情不能完美的融合。

2.2.4 文化层次不高

二次留守儿童由于来自农村的未成年人, 他们的学习氛围和知识程度是有限的。二次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 二次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文化服务会是关注的焦点。

2.2.5 物质生活匮乏

二次留守儿童大多是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子弟, 他们微薄的收入不能满足孩子来城生活的大多数要求, 同时这也阻碍了二次留守儿童的很多物质生活, 不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游玩。

3. 公共图书馆面对二次留守儿童的阅读问题解决之道

3.1 采取积极的态度

公共图书馆应主动承担二次留守儿童的阅读服务。公共图书馆自免费开放以来。吸引了很多读者。作为图书馆而言, 读者是平等的, 这些二次留守儿童的阅读问题也应是公共图书馆尽力解决的问题, 面对二次留守而儿童的众多特征, 如何稳妥、科学和合理的解决他们的阅读问题, 让他们产生对图书馆的热爱, 在下一个假期的到来时他们不会再是“候鸟”, 者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3.2 馆企合作

目前, 就二次留守儿童来城生活问题得到了很多雇佣农民工企业的关注, 也得到了广大群众和政府的重视。“沙井模式”是深圳宝安区沙井街道联合企业为留守儿童开展夏令营的活动的创新举措。东胜电机厂试点中, 由街道办出资金组织孩子们去深圳市内游玩。一次模式为启发, 将图书馆和企业联合, 把二次留守儿童作为服务的对象, 引入到辖区或市图书馆中, 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和馆员开展有趣味性的阅读活动, 满足孩子们的假期精神文化的娱乐需求。

3.3 馆园、馆校合作

开展适龄儿童的帮扶入园、入学活动, 将适龄儿童按照就近原则托付到幼儿园或学校中, 由图书馆提供必备的书籍和文具, 将按照假期中孩子的文化需求特点开展多样性的阅读活动。

3.4 馆村合作

图书馆走入到基层农村中, 以村为单位直接接洽和了解有可能或已经成为二次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 取得必要的联系方式后, 待假期之际与之联系, 来馆参加各种免费和适合他们的阅读活动。

4. 总结

二次留守儿童的阅读问题不仅是其自身和父母所面临的问题, 也是公共图书馆做好基本服务均等化问题上的表现, “十二五”计划中提到的文化大发展, 不仅要考虑到社会正常的文化发展情况, 更要时刻关注弱势群体的阅读需求。二次留守儿童的阅读需求富有特点, 其复杂性也是推广工作的难点。免费开放后的图书馆如何在此类问题上做到有的放矢, 这也需要实践的考证和各界的支持。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代表—公共图书馆, 应尽其所能的做到关注这部分特殊的弱势群体, 时也是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展现, 更是图书馆免费开放时代下服务的延伸。

摘要:二次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应得到来自图书馆的广泛关注, 了解二次留守儿童的实际阅读需求, 使得图书馆作为其阅读活动的支撑, 也是图书馆在免费开放时代下应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二次留守,图书馆,免费开放,阅读

参考文献

[1][OLEB].[2013-8-3]http://www.people.com.cn/h/2012/0816/c25408-1600793057.html

[2]徐佳.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初探[J].湖南教育 (上) , 2009年第07期.

[3]胡晓旭.浅谈图书馆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中的积极作用[J].群文天地, 2011年第08期.

[4]陈慧敏.区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初探[J].图书馆论丛.2009年第2期.

留守儿童阅读 篇2

顺河镇三塘小学 关世敏

我是一名特岗教师,三年来,我最大的感悟,是学生 “不好教”。

问题的源头,这些孩子是“留守儿童”。

在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普遍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60%左右,高的竟达到80%。然而,现在已不是去追究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及成因的时候了,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必然衍生这一社会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发现症状,对症用药。

一、留守儿童的四大症状

我认为,留守儿童主要体现出以下四种主要症状:

1.心理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奶奶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2.学习成绩差。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不能自觉地学习。家庭教育已经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

学生的思想就像海绵,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校外,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缺位,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并最终传导到行为,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4.道德缺失。

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网络的负面情绪,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二、寻找对症的药方

1.不建议改变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

曾经,我认为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有两条线索:一是改善现有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另一条是改善教育环境。但经过反复思考,最终我认为,第一条线索不具备可操作性。主要出于以下3个方面考虑,首先是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流动性太强,将导致孩子频繁换学校,穿梭于不同的老师和同学当中,然而容易产生更多问题。其二,大量留守儿童来到城市就读,势必给城市教育资源带来无法承载的巨大压力。其三,留守儿童出走,也将抽空区县乡镇的现有生源,造成地方上的教育资源浪费。

2.改善教育环境是根本之路,有七大良方。

1)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

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但是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和老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家长与子女间的联系是双向的。如果与家长联系困难,那至少学生一方的资源是可把控的。父母和子女,不管是哪一方的主动沟通多了,亲情也就温暖直达了。

2)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如果说学生回到家之后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影响的,那至少在学校、在班级、在学校周边,我们是可以影响和正确引导的。可由学校牵头,通过校内广播、刊物、宣传栏、集体活动等形式,积极传播良好的学习方法。相对较难的,是周边环境,这需要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开展整治行动,让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营业性场所远离学生。

3)鼓励学生专设教辅老师。

专设教辅老师,由班主任或班级科任老师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关怀学生放学后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4)积极推行家访制度。

光把学生收进来还不行,老师得走出去,由学校制订“分工家访,共享信息”的家访制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分头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大致家庭背景,比如父母亲在哪里打工,从事什么工作,平时跟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联系方式,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往往

是祖父辈)是谁,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又主要采用什么方法等。家访后收集到的信息,由班级老师开会共享,针对其中的难题,大家一起商讨。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料库。

5)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形式方面建议契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潮流,不必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导就可以了。活动主要目的是不断增强班级内部凝聚力,给学生培养集体意识,弱化孤独感,养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畅快交流的良好风气。

6)代理家长制。

由校方出面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热心人士,争当“代理家长”,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的管护对子,做孩子们的成长保护人。这一制度目前已有地方学校开始试点,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7)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老师们做什么,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模仿:打麻将、爱喝酒、玩游戏、说脏话脏字……这种修养的提升,虽非一日之功,但如果从学校、从教师个人,都可能普遍引起高度重视,是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相当明显的变化,从长期的潜移默化看,效果更是惊人。

总之对留守教育 “勿要操之过急,从小事或边缘事切入,逐渐打

用阅读充实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 篇3

购买书籍,建立阅读群 面对打工在外的家长,留守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这一重任就落在学校和教师上,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首先要解决无课外书的问题,于是我校用公用经费给孩子们定《群文课本》,其次,一周固定一节群文阅读课,来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再次,还建立班级阅读QQ群,以便教师在周末引导“留守学生”参加读书活动,以前留守学生离开学校,感到孤独;离开老师,变得孤立无援;离开同伴,面对的是唠叨不停的代理监护人……这就是留守学生时常感到苦闷的事情,现在在群文课本陪伴下和同学之间沟通交流,可以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至少可以使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减轻留守学生在假日里的孤独感。

老师引领,习得方法 阅读是需要时间的,以前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在课外,但是对于留守学生来说,如果把所有的阅读任务放在课外显然是不合适的,为此,特意安排一节群文阅读课,让师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教师的主体作用是利用群文阅读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把阅读方法运用到大量的读书活动中。

同伴互助,实效加强 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在交互中产生新的视界融合的过程,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另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因此,在探究和感悟中学困生会出现疑惑,但是仅仅靠老师热心辅导是不够的,为帮助更多的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班级内组建群文阅读同伴互助小组,优生与学困生一对一组合成群文阅读互助小组,给留守学生一个真诚“交流”的课堂,以便差生遇到阅读疑惑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同时各位优生要负责跟踪学困生阅读量,阅读内容、并定期开展阅读谈话等工作从而达到给他们鼓劲、督促的效果。为“留守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相约微信,师生共读 阅读是一个灵魂摇动另一个灵魂,如果把课外阅读完全寄托在学生自觉阅读上,是无法保证的。为了让寒暑假这阅读的最佳时间能有效利用,使出一招“相约班级微信,师生同品读书乐,共同成长”。在师生共读中在“你读,他读,我也读”这种浓厚的读书氛围,留守学生们知道老师和自己读着同一本书的时候,心理上的暗示与接近,学生读起来更带劲热爱,读书兴趣持久,共读的氛围,是阅读兴趣的最好的催产素。同时,师生共读一本书,师生之间拥有了更多交流的话题。

搭建平台,展示风采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一个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激起人更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动力。教师为留守学生创设一个个通向成功的“阶梯” 以小组为单位,定期开展读书汇报课比赛,在活动中不但充分展示自我风采而且体会阅读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

多元评价,激发动机 为了更能有效的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而且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群文阅读的积极性,推动群文阅读的步步深入,定期在班级、校级,评选书香之星和书香班级,并巧借校广播之声在校园里广而告之,在校会上大力表彰,这样更能持久的维持群文阅读动机,让阅读内化。

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阅读兴趣 篇4

如何让这些沉迷于网络游戏、沉醉在电视里的留守儿童走出困扰,丰富他们的家庭文化生活,让他们从小乐于阅读,与书本为伴,从书籍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操、了解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显得势在必行。高尔基说:“一本好书就像阶梯,每攀登一级,我就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到更美好的生活理想,达到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

一、提供源泉营造氛围

留守儿童的家长和其他家长一样也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而且可能更为迫切。他们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创业,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给孩子更加美好的未来。可是,也许他们不曾想到,他们留守在老人身边的孩子,缺失的不仅是父母的爱,更是人生的引路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责无旁贷,为弥补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做些什么。“家庭阅读”无疑是最简便、最可行的答案。

1.班级书柜,后顾无忧。雨果曾这样感慨:“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现在家庭生活条件都有较大提高,我想,让一个孩子买大量书籍阅读的可能性不大,并且并不是每一位家长在挑选书籍时都能选到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万一书籍的内容不适合孩子,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思来想去,我和家长商量,让每个孩子交10到20元集体买书,共同阅读,绝大部分的家庭还是拿得出来并愿意的,所以从一年级起我在班上建立班级书柜,每学年每孩子交20元,由班级统一购入适合孩子年龄段阅读的书籍,放入书柜,轮流借阅,保证每个孩子每天有书借、有书读。从开展至今,班级书柜里已经有两百余册书籍,每到假期,孩子们每人至少可以借4本书回家阅读,这无疑为家庭阅读开展解决了后顾之忧,不用担心无米下锅了。

2.联系家长,以书为礼。与看护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们沟通是不容易的,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以照顾孩子生活为全部要素,只要不病不闹,就万事大吉。所以,我把沟通的对象转向孩子们年轻的父母们,他们在外地经历得多,自然对孩子抱有更高的期望值。于是,在开学时,我想方设法留下每一个孩子父母的联系方式,一一联系,建立班级QQ群,鼓励家长回乡带各式书籍为礼物,与孩子通电话时也不忘经常询问孩子正在看什么书,与老人交流时经常做做父辈的思想工作,给予孩子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为孩子的阅读营造氛围。

二、乐在兴趣重在培养

1.时时督促成果展示。谁都希望获得他人的称赞与认可,童真的孩子自然也不例外。孩子们的内心都是互相比较、不甘落后的,我在教室的外墙上创建了一块园地——阅读实时记录,也就是在园地写上每个孩子的名字,在其名下记下他在家里所阅读的数目名称和页数,由于园地空间有限,率先填满书名的孩子就将获得一本专属于自己的“阅读存折”,每本存折可记录40本书籍的名称。一旦阅读存折全部填满,那这位“阅读小能手”就将在班会课上,在同学们的掌声中领取奖状和奖品,同时我也会将他们手捧奖状、奖品,展现灿烂微笑的瞬间定格,上传至家长QQ群,让他们的父母共享这份荣誉与喜悦。

2.激励相伴扬帆远航。弗·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班上有位孩子叫黄燕婷,妈妈去世,爸爸常年在外打工,自己一直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只是有时姑姑有空去看看她。刚入学的她,对文字不感兴趣,在家成天看电视,就连广告都不放过。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她的身上,课间、路上,经常询问她阅读的进度,只要发现她的点滴进步,我就马上大声表扬她,肯定她,并奖励一封表扬信给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黄燕婷变了,变得经常能看到她手上拿着一本本有趣的故事书,看图写话时也时不时冒出一两个语文书中并未学到的词。我自然不会放过这令人惊喜的进步,在班级内点名表扬,并委任她为“图书管理员”,为其他同学借阅图书,在同学们羡慕赞扬的掌声中,我看到她的小脸红了,绽放着可爱的笑容,我相信,这个孩子一定会在家庭阅读的阳光大道上继续迈步向前,扬帆远航。

三、美中不足亟待弥补

留守儿童在家阅读的时候时书籍保管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一些新书,不到一个学期,就会出现明显的破损、脱页、折皱,修补需要太多时间和精力,不太现实。在班级强调之后情况有所好转,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出现弄脏,甚至又随意做记号、书写的痕迹。经调查后,是家里的孩子多,书籍被多次转手后造成的破坏,令我手足无措,也是急待我想出对策解决的问题。

不可否认,留守儿童是家庭教育缺失的人群,不过我想,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想出一个又一个好的办法,让他们在家庭生活的大量时间中与阅读为伍,与书籍为伴,让知识充斥着他们幼小的内心,让正能量环绕在他们的四周,就一定能在较大程度上弥补这种缺失,完整着他们并不完整的童年。我正凭一己之力,用家庭阅读这一砖一石,努力为孩子们搭建着一座通往幸福的桥梁,希望这座桥梁不仅幸福着我身边的孩子,还能幸福更多的与之境遇相同的留守孩子们,让我们一齐努力吧!

摘要:培养这些留守儿童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增长知识,获得智慧,感悟生活的真谛。

留守儿童阅读 篇5

当你在享受家人的天伦之乐时,你是否关注到,在我们身边分布着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他们小小年纪,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缺失亲情;他们渴望家庭温暖,却只能忍受孤独的煎熬;他们幼嫩的双肩过早的承担起生活的无奈……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名字:“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挣钱,他们大多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普遍存在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其数量庞大并将长期存在,已经成为需要社会各界给予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呵护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少年,是构建和谐社会交给我们的共同责任。我市自以来开展“爱心家书・让心安家”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以部门牵头,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儿童受益的组织方式,以一份爱心,一封家书,两份书刊,两地互动的活动内容,给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搭建沟通的桥梁,给留守儿童送去一份心灵的关爱,增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构建和谐社会。

为进一步推进“爱心家书・让心安家”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开展,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帮助,镜湖区妇联根据市妇联和市“爱心家书让新安家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领导小组《进一步推进“爱心家书・让心安家”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暨百家企业共铸爱心的通知》要求,在此向区境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发出“爱心家书・让心安家”爱心企业关爱留守儿童倡议: 伸出您的双手,奉献一片爱心

留守儿童阅读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亲子阅读;快乐成长;人格发展

亲子阅读在学生课外阅读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亲子共读,可以让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为父母创造了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可以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可以带给孩子智慧、希望和信心。在亲子共读中,孩子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孩子和父母的情感交流,既可以使家长和孩子保持亲密的互动,又可以让孩子从阅读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亲子阅读虽然有诸多好处,可是对于广大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却无法享受到亲子阅读的快乐。留守儿童因为远离父母,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他们的祖辈或受托照顾他们的亲人一般文化程度偏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对于他们的教育,以吃饱、安全为主,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业,更谈不上关心他们的阅读。他们的阅读比起其他儿童来,不仅时间少、量小,而且欣赏层次浅。我所处的学校就是一所留守儿童特别多的学校,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校以“让留守儿童也能享受到亲子阅读的快乐”为目的,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的“亲子阅读”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讲述——阅读

1.孩子讲述,锻炼了表达力

我任教的是六年级,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我采取了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让留守儿童先阅读,然后为家里人讲述。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天阅读一本书的两个章节,回家给家中的亲人讲述书中的内容,两周左右讲完一本书,每次讲述时,还可以根据书中的内容和情节开展与祖辈们的讨论,并且发表的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亲子阅读”看起来似乎只是孩子讲、大人听,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会认识许多字,而且锻炼了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孩子讲述的过程,也是他们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同时,孩子讲故事,会使他产生许多联想、许多疑问,诱发他思考许多问题。

2.孩子讲述,培养了自信心

讲述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如,我班有个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和同学交往,上课也不爱回答问题,我知道他很喜欢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我就充分发挥他这方面的优势,让他每天给爷爷奶奶讲述三国里的故事和水浒中的人物,孩子的爷爷奶奶特别喜欢听这些故事,每次都听得入迷,经常夸奖这个孩子会讲故事。后来他在班级的讲故事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此后,这个孩子又看了不少的历史小说,如《隋唐英雄传》《杨家将》《玄武门》等。可见,讲述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欣赏语言的能力,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交流——阅读

1.亲子交流增进了亲子情

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和孩子聚少离多,情感的交流机会与时间减少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只能靠电话,有时在电话里几句平常的问候以后,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感觉没有话可说。由于交流少,父母也很难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如果父母和子女共读一本书,每天晚上用上几十分钟进行亲子阅读交流,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孩子们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爸爸妈妈很关心我,爸妈和我心理距离很近”的感觉。天长日久,亲情就会像春雨滋润幼苗一般,使孩子茁壮成长。

我的学生王翔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个孩子的父母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双双外出打工,他跟爷爷奶奶和姑姑生活在一起,他对爷爷奶奶的感情很深,当父母从外地打来电话时,他也不太愿意和父母说话,父母找话题和他聊,他也只是简单地回答,但是平时在家和爷爷奶奶却有说不完的话。他的父母很难过,打电话向我讨教方法,我针对他们这样的情况,建议他们和孩子共同看一本书,每天和孩子聊聊书中的内容,后来他们共同阅读了《绿山墙的安妮》,慢慢地王翔和父母说话越来越多了,渐渐地他向父母打开了心扉,他们聊天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了,他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亲情又在彼此的心中涌动。视频亲子阅读可以让孩子更深切地体验到父母之爱,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当然,电话亲子阅读会牺牲家长的很多时间和花费长途话费,但是家长这种花费很值得,同时也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阅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

2.亲子交流促进了人格发展

首先,亲子阅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和熏陶优秀品质,从书中领悟复杂的意念,欣赏语言的美妙。阅读课外书也能让孩子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学到如何判断是非好坏与做人的基本道理,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升华自己的人格,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远胜于家长口干舌燥的说教。

其次,家长多读课外书,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能积累教育子女的经验,提高自己教育子女的能力。他们参与了“和远方的父母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在不断的阅读中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水平,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在与子女的不断交流中更加了解孩子,和孩子的心更贴近,教育子女容易了许多,亲子关系更融洽了,因为家长博览群书,还促进了自己的日常工作,提高了工作的能力。

这样的亲子阅读方式是亲子人格成长的促进剂,帮助他们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找到了亲子交流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更促进了亲子的人格发展,这真是一项双赢的活动。

牵手——阅读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灵健康成长也正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校让本校的教师和留守儿童“大手牵小手”结对子亲子阅读,要求结对子的教师做留守儿童的“代理阅读父母”,每周至少开展一次的“大手牵小手”结对子亲子阅读活动。活动地点可以选在校内,也可以选在校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和结对子儿童的情况灵活安排阅读的方式、时间和地点。

1.手牵手,心连心

教师在这种开放式的结对子亲子阅读活动中,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特别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仁爱之心真让人感动。如,有位教师把自己结对子的留守儿童带回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很快就消除了陌生感,或许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太孤单,太缺少伙伴了,不一会儿他们就像好朋友似的聊了起来,他们后来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以后的亲子阅读活动,两个孩子都表现得格外高兴,这样的阅读方式很特别,孩子们很喜欢,阅读效果也非常好。

2.手牵手,爱相随

在這样的结对子牵手亲子阅读中,不但培养了孩子的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孩子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留守儿童又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同伴的友情。这样的行动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这样的阅读活动,让教师和孩子们徜徉在无限广阔的书的世界中,充满想象、好奇和机遇,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创意,会终身受益。这对教师和孩子的品质都是一种升华,这样留守儿童不仅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还学会了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他们就会更加健康地成长,久而久之,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会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牵手——阅读”让师生情谊更浓。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童年的阅读会影响一生,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共同行动起来,尽力为留守儿童打造一片关爱的天空,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激发留守儿童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沐浴在亲子阅读的阳光中。

参考文献:

[1]涂浩.谁来关注留守儿童的阅读生活.中国教师报,2012-04-25.

[2]戚跃先.共享一片蓝天 共有一个梦想: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园丁集,2007.

[3]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留守儿童阅读 篇7

一、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现状

留守儿童因为远离父母, 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 他们的祖辈或受托照顾他们的成人一般文化程度偏低, 有的甚至是文盲, 对于他们的教育, 以吃饱、安全为主, 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业, 更谈不上关心他们的课外阅读。

1. 缺乏良好的读书环境。

如今, 农村人在城里打工, 孩子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照看, 成了留守儿童。老人们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心满意足了, 孩子的学习成绩怎样并不会让他们担心, 更别说买一些有用的课外书给孩子们看。既使有父母在身边, 也是把时间放在农活上而无瑕顾及孩子的学习, 更不可能为孩子建立一种阅读氛围使孩子受其感染。由此, 农村孩子缺乏一种读书、学习、课外阅读的良好环境。

2. 放任自由跟着感觉走。

有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 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 身体不好, 文盲的比例较高, 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 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 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于是, 这样的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无人问津, 产生跟着感觉走, 放任自流的现象。课外阅读时, 无人指导, 基本是由孩子“独立”、“独自”去选取读物, 所以, 孩子自律意识差, 容易受外界思想影响, 社会上一些不好的习性在他们之中流行甚快。社会上流行什么, 他们就学什么, 读什么, 对于书的好坏, 没有一个准确的是非观。这样的孩子课外阅读, 基本与流行、刺激有关。一旦流行趋势使他们厌倦, 他们又会去寻找新的、能满足他们一时兴趣的东西。长此以往, 便使他们的阅读处于放任自由。

3. 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缺失。

学校领导、老师观念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缺少对新课标、新理念的反思, 在课外阅读上没有发挥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不够重视, 图书室没有专人负责, 没有做到向学生全面开放;二是学校现有图书内容陈旧, 数量有限, 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严重不足;三是任课教师迫于教学压力, 很少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各种书籍。所以, 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学校都很少或是根本没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尽管学校都配备了大量的图书, 但实际借阅率并不高。这是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丧失、阅读积累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对策

1. 整合多方力量, 营造良好氛围。

课外阅读不可能是学校 (老师) 或是家庭单方面的行为, 必须整合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力量,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益。

增加投入, 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农村小学生无书可读是课外阅读的一个最大困难。因此, 无论是学校, 或是家庭, 都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 购置一些适宜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 花费不一定要多, 保证学生有书可读就行。班级要建立图书角, 开辟读书园地, 学校要全面开放图书室, 提供读书时间, 让学生随时有书可借 (换) 可读, 有条件的家庭为学生提供书房、书橱, 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场所, 实现家校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2. 注重督促,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基本无人问津, 容易产生跟着感觉走, 放任自流的现象。因此, 教师要注重进行有效的指导, 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 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如以班级为单位, 开展“朗诵会”、“故事比赛”、“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给阅读方法, 总结读书成果, 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3. 进行阅读指导, 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留守儿童阅读 篇8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一) 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欠佳。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 重养轻教, 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 难以抵御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 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 祖辈文化程度偏低, 思想观念落后, 难以进行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和引导。在外务工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大都采取“物质引诱+放任自流”的方式, 这畸形化了大部分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性格发展令人堪忧。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呵护和家庭教育, 往往养成任性、放纵、随性妄为的性格。部分留守儿童把从父母那里获取的不安全感转嫁到别的孩子身上, 他们嫉妒别的孩子享有的幸福和温暖, 充满了破坏欲和攻击性, 产生一系列行为问题。

(二) 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

留守儿童的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 有家庭的, 也有教学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困惑, 他们需要学校给予帮助与疏导, 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二、阅读是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切入点

留守儿童的可塑性很大, 寻求一种教学活动以吸引这些学生的注意力, 并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关系到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通过认真调查、酝酿和实作, 我选定以组织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为切入口, 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读物, 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如何指导留守儿童有效地阅读

1.教给方法:阅读的方法很多, 现阶段使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精读和浏览。精读以理解为目的, 在精读细研中做到“厚书读薄”;浏览是以了解为目的, 在博览群书中扩充知识、启发认识、借鉴作文。一个人既能浏览又能精读, 那他就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

2.课内引导精读: (1) 引读:在语文教学中, 以插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文章的层次结构。插话一定要富有提示性、启发性, 要起到画龙点睛之用。 (2) 悟读:对于课本中的名篇美文, 让学生品读领悟。精读细研, 获取营养, 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读才会有收获。 (3) 探读:所谓探读, 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性地阅读。让学生独立地看书, 填写阅读卡或做练习题, 遇到了问题也可以在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探读具有独立性, 自觉性, 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外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课外, 我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书籍, 并指导其大量阅读经典诗文, 开展各种读书比赛活动。我任教的五年级一班, 一年来, 学生人均阅读的课外读物达20册, 撰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达20万字左右。开展诗歌朗诵会、作文评比、读书笔记展览、故事会等活动10多次。

我以为, 正确指导留守儿童在有限的时间有效阅读是一件值得千千万万基层教育工作者去做的事情。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序社会化和正确教育, 已成摆在基层教育者面前的难题。本文从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入手, 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创造性地提出了指导留守儿童有效阅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独到的基础教育方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阅读,社会化,教育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新标准、新评价编写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商务印书馆

[2]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 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1) .

[3]李卫华.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5, (11) .

[4]莫艳清.家庭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1) .

留守儿童阅读 篇9

一、我县留守儿童和学校关爱工作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中小学校学生12400多名,其中留守流动生3182名,占学生总数的25.6%。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被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家。

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低、生产生活负担重, 又是隔代抚养,在对孩子的思想沟通、教育管理、亲情关爱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切实开展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教育关工委对全县部分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学校关爱工作亟待加强。

1.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 :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世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

2.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里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

3.留守儿童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 ,往往无所适从 ,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

4.大部分学校关工委都成立了关爱工作团 ( 组 ), 但开展关爱工作的力度不够大,往往局限于节庆日的捐款、捐物、课业辅导等,而忽视对留守儿童的跟踪管理和心理疏导,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和稳定的结对帮扶关爱体制。

二、开展“代理家长”活动,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常态化模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亲情的缺失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为了探索出一条关爱留守儿童的常态化模式, 我们在全县各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了“代理家长”活动,全县有335名“代理家长”参与留守儿童的亲情关爱活动。所谓“代理家长”,就是由学校各级领导、党员教师和“五老”,按“自愿、自主”的原则,经学校关工委协调,与留守儿童结成亲情关爱对子,成为该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引导,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其职责是认真做好“三知”、“三多”、“三沟通”、“五个一”。

三知:即知道留守儿童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班级和教师情况,为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引导工作奠定基础。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多参加学校学生集体活动,增进了解,培养亲情;多到其家中走访,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宣传科学教育方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老师联系沟通,交流留守儿童教育情况,形成管护、教育、引导留守儿童的有效合力。

五个一:即每周与留守儿童联系交流、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任课教师、监护人联系一次;每月到留守儿童家走访一次; 每学期初制定一份帮扶留守儿童工作计划书; 每学期末撰写一份关爱工作情况总结或留守儿童教育经验文章。

代理家长在履行基本职责的同时, 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赠送生活学习用品、共度节假日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鼓励、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如松江小学的李某某父母去外地打工,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年纪已大,还要干活,没有时间管他。他不愿意学习,有空就上网吧玩游戏。没钱就偷铁卖钱。为此,担任他的代理家长的班主任就主动找他谈话,耐心做思想工作,像母亲一样苦口婆心地教育、规劝,使他认识到错误。面对他犯的错误,给予宽容和理解。每天放学后把他带到自己家写作业,不会的题给他辅导。这样他的作业写完了,没有机会去网吧,时间一长,他渐渐也不惦记上网吧玩游戏了。看到他的进步后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让同学为他鼓掌。被承认、被表扬激起了他心中的愉悦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更努力了,成绩提高得很快,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还原”家庭教育

1.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一是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针对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暖而产生的孤独、封闭、自卑、冷漠等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建立家长电话联系制度。为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了三个电话。第一是“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父母每周和子女通一次电话,询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与子女进行经常性情感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给子女以热情的鼓励和关怀,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收集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向学生及家长公示“代理家长”的电话号码,将学校电话和“代理家长”电话设置为亲情电话。第二是“师长电话”。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每两周给班主任打一次电话, 和老师交流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第三是“代理监护电话”。“代理家长”每两周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一次电话,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三是实施“特别关爱工程”。为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弥补感情缺失,开展“爱心妈妈”征寻活动,“‘爸妈’伴我成长”书信活动、“感恩回报”主题班团队会及朗读比赛、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有益活动,融化留守儿童冷却、封闭的心灵,让他们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家庭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爱。同时,各校还利用“六·一”儿童节、寒暑假,组织发放结对帮助卡、给留守儿童捐款、赠送学习用品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2.“还原”家庭教育。所谓“还原家庭教育 ”,就是尽可能地“还原”父母亲的关爱和教育 ,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时时都在身边的温暖与亲情。

一是开设“亲情教育课”,在电信部门的支持下,开通“亲情电话”,倡议家长在每周的“亲情教育课”时间或晚上、节假日、孩子生日等与孩子和班主任通电话,以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情况, 与老师和孩子进行良好沟通, 有针对性地还原家庭教育。同时每学期给外出务工家长写一封建议信,如《父母外出打工勿忘教子》、《父母如何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以真诚感人的方式提出建议,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关爱对孩子成长、学习的重要性,时时心系孩子,情暖孩子,还原家庭教育。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个案资料, 对个别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一方面向监护人反映该生在校情况,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更重要的是告知家长与老师一起关爱、引导孩子,还原家庭教育。

三是摄制“优秀留守儿童成长经历”、“少年打工仔现身说法”、“父母赚钱不易”、“留守儿童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专题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同时设法寄给家长们观看,启迪家长如何关爱教育子女,还原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阅读 篇10

从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发力, 构建精神家园、提供人文关怀是解决当下留守儿童问题的通心密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出版的《留守岁月, 阳光成长——留守儿童心理励志丛书》 (以下简称《丛书》) , 由国内著名儿童心理学专家李红教授等担当主编, 是国内第一套走进留守孩子心理世界的励志读物, 是送给留守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也是家长和教师理解留守孩子们烦恼困惑的心灵读本。

首先, 《丛书》以孩子自我阅读、自我教育的方式, 弥补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丛书》包含了《留守的心事——留守儿童烦恼自助手册》《留守儿童阳光情绪手册》《留守儿童安全成长手册》《留守儿童个性完善手册》《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手册》《留守儿童高效学习手册》《留守的童年不孤独·小学版》《留守的少年不烦恼·初中版》《留守的青春不迷茫·高中版》9册图书。《丛书》从留守儿童的常见问题出发, 涵盖了留守孩子安全成长、生活学习、个性完善、困惑应对等方方面面, 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编著者对留守儿童的殷殷关爱, 这些积极的教育与引导, 从问题出发, 针对性强、指导性强,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家庭教育的缺位状态, 不光适合留守的孩子们自我阅读和自我教育, 对于留守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来说, 也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其次, 《丛书》为留守儿童量身订制了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话语方式。笔者认为, 这套丛书最具魅力和人性光芒之处就根植于此。《丛书》采用留守儿童的叙事视角, 从留守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出发, 字里行间投射出浓浓的人文情怀, 让孩子们倍感亲切, 比如《留守的心事——留守儿童烦恼自助手册》就以丫丫、豆包、江哥、娜娜和他们的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线索构成长篇故事集, 而每篇设有“心路迷程”、“通心密钥”、“攻心秘典”、“阳关心语”等板块, 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案例分析。《丛书》图文并茂, 以生动鲜活的故事走进留守孩子的内心世界、感悟留守儿童的成长烦恼, 循序渐进、循循善诱, 融审美性、可读性和励志性于一体。

第三, 《丛书》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系统的关怀和指引。《丛书》从留守儿童面临的常见问题出发, 以引领留守儿童人格、个性和智力全面发展系统构建主题。系列图书主题涵盖了留守儿童安全成长、学习提升、个性完善、情绪调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等。每册图书主题既是留守儿童成长中面临的主要困惑所在, 也是个人健康成长所必备的重要心理品质, 整套丛书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留守儿童自助成长体系, 无论是处于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留守孩子, 还是在学习、交往、青春期等方面面临困惑与烦恼的孩子, 都能够从中获得系统的自我教育与引导。

第四, 《丛书》用心与留守孩子交流, 彰显了教育引导的润物无声。《丛书》精心设计, 处处体现出为留守儿童自助成长提供知识体系的实用性和教育引导的潜移默化。每册图书在开篇设计的“给孩子们的信”是套书的亮点之一, 如《留守儿童个性完善手册》中写到:“只要我们擦亮眼睛, 拭去心灵的尘埃, 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拥抱真实的自己, 就可以让自己的小宇宙散发七彩光芒。”《留守的心事——留守儿童烦恼自助手册》中写到:“要自我警醒:阳光洒在每个人身上, 却不一定照进每个人心里。冷, 可以取暖;尘, 可以拂去;你, 要尽可能在别人的世界里留下明朗。”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本套丛书无疑是理解自己成长烦恼的心灵读本, 是陪伴自己成长的最好礼物。

第五, 《丛书》开启了一扇了解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窗口。心理问题是留守孩子们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心灵的空虚迷茫比物质条件的简单匮乏更为可怕, 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危机是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及儿童自身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分享他们的烦恼与困惑, 与他们感同身受, 教育才能有的放矢。《丛书》给家长、教师和社会打开了一扇了解留守儿童生存境况特别是心理世界的窗口, 为更好地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的关爱力量, 形成合力, 着眼于留守孩子们真正所需、提高教育帮扶的有效性, 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 就其本质来说, 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们相信, 依靠全社会的群策群力和留守儿童的自立自强、自助成长, 留守儿童一定能在充满人文关爱的教育环境下获得尊严, 拥有健康、自信和快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海飞.让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站在同一阅读起跑线上——我国少儿出版与农村儿童阅读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出版.2011 (12) .

留守儿童阅读 篇11

首先,结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能够熟练运用拼音,掌握所学生字,能理解听到的内容,能抓住文章的要点。这要求教师的话要标准,语言要生动、通俗、连贯、准确,针對培养学生听力的要求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必须找到正确的听的方法,把听和读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听的时候可用读的办法,叙述的内容可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变化及结果,还应亲自为学生挑选可激发学生兴趣的童话书、科技书和一些励志的书来鼓励留守儿童,让他们的人生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阅读训练。由于环境的影响,留守儿童阅读的能力不强,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容易出现加字减字、不理解内容等情况,所以我重视学生阅读的训练。我让学生独立地看书,填写阅读卡或做练习题,遇到了问题可以与同学讨论,充分利用课本及多媒体教具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还通过讲故事、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形式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抓住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使其成为训练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舞台。因为这些活动能使孩子获得成就感,找到阅读和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所以我会继续做下去。

最后,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中加强学生的自觉性,特别是留守学生,在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后,成绩进步很快。成绩的提高能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关注课外阅读,由于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也能间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留守儿童在长期不被关注的情况下,已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计划好将来如何引导他们进步,关注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在教育教学中关注他们,让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逐步提高,并让这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和他们的自觉行为。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正确教育已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难题。我们应对留守儿童多多关注,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冯 璐)

留守儿童阅读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 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 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 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造成他们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如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 而“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 是学校和教师的一块心病。由于没有父母的细心监护, 而班主任又不可能面面俱到, 相当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缺乏自觉性, 交友没有选择, 喜欢成群结伙, 打架斗殴, 花钱大手打脚, 不懂勤俭节约;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常和品行欠佳的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参与偷盗, 迷恋上网, 有的甚至早恋等。

二、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 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在年龄较小时就离开父母, 致使亲情关爱严重缺失, 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 但毕竟与父母不同。当遇到一些麻烦时他们就会感觉柔弱无助, 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 再加上性格内向, 总把事憋在心里。长期下去, 这种自卑封闭, 极易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 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 具有强烈的自豪感, 而父母不在身边就好像失去了坚定的依靠和保护, 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丧失信心, 学习上不求上进。

(三) 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产生一种被抛弃感, 空落、寂寞、孤单, 时时困扰着他们幼小的心灵。时间一长会使他们的心理骚动、抑郁, 进而导致精神上的空虚, 甚至行为上的出格。

(四) 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 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 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 而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 有更强的逆反心理。

(五)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在年幼时, 父母就离开外出打工, 他们不理解父母, 认为家里穷, 父母没有能耐, 才外出打工, 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 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三、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 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 于是大多采取“物质 (金钱) +放任”的方式来补偿, 偶尔打电话联系也只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而对于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 致使子女好逸恶劳, 奢侈浪费, 摆阔气, 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 只要孩子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 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 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 不遵守规章制度, 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 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同时, 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长此以往, 我们不能不为他们的将来担心。

(二) 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 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 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 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 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 甚至被拐卖, 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四、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有足够的耐心, 要注重引导, 要给予他们集体的温暖, 尤其应该重视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 尽量改善学生的寄居环境。

1. 帮助代理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

(1) 要关爱孩子, 但不要溺爱。代理监护人不能因为孩子小, 父母又不在身边, 就对他们加倍的溺爱, 而应该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关爱,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 多跟他们交流、沟通, 但要避免过分唠叨。

(2) 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代理监护人要正确引导孩子,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而不能简单地加以限制、否定。不能满足孩子的应加以解释, 做通孩子的思想, 消除误会, 防止产生代沟。

(3) 遇到困难, 及时帮助解决。代理监护人应替孩子想办法, 出主意,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学习上无法指导孩子, 可以通过电话请教教师或别人。总之, 在孩子眼里, 要做一个合格的、负责任的“家长”, 只有这样, 孩子才不会因此心烦, 更不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

2. 加强学校联系。

(1) 通过家访, 加强与代理监护人联系。寄居家庭更需要教师上门家访, 帮助代理监护人分析留守学生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想办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在平时, 学校还可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 让教师向学生公布电话号码, 当学生求助而代理监护人又无法提供帮助时, 可以通过联系卡或电话取得联系。

(2) 教师时时与学生父母保持联系。教师是代理监护人, 是学生和学生父母之间的桥梁, 当寄居生活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时, 教师应该及时联系孩子的父母, 根据孩子的特点, 重新选择寄居家庭, 尽一切可能减少寄居学生的心理障碍, 以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父母应该是最了解孩子的, 应多与他们沟通, 常进行耐心的询问、了解, 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 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二) 学校主动出击,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 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项档案, 指定由班主任负责管理。

档案要详细记载这些孩子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 以及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等, 以便跟踪教育。

2. 给予集体的温暖。

孩子远离父母, 时常会有孤独感, 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 会有伤心时的热泪, 因此我们要创设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班集体, 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如各班可建立留守儿童的生日档案, 在学生生日当天送去一张生日卡片, 以示祝贺;当学生取得成绩之后, 班主任向学生父母和代理监护人送去一封报喜信……虽然这些永远无法代替父母的爱, 但至少可以使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

3. 开展心理辅导。

学校教导处可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会议,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寄居生活, 静下心来, 克服困难, 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变被动为主动。同时, 学校还要建立心理咨询室, 由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 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

4. 丰富课余生活。

学校可利用假日举办文艺演出或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 如小制作、参观、实验活动等。

5. 突出学习上的帮助。

由于寄居家庭的特殊情况, 学生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 除老师热心辅导外, 班级也应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采用“兵教兵”策略, 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三) 关注后进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中, 不少学生存在着心理方面的问题, 尤其学校中的一些“双差生”, 更需要我们特殊的关爱。各负责老师应深入后进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 开展定期谈话, 跟问题学生交朋友等, 密切配合班主任做好后进留守儿童的转化工作。

上一篇:流行概况下一篇:中职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