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2024-07-01

论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共8篇)

论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篇1

论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摘要:家庭生活环境的改变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家庭的亲子关系出现残缺或断裂,稳定的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模式出现异化,导致家庭功能出现变化。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发展和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针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和老师应该给他们多一点关的怀和多一点的爱,政府应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健康成长的环境。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爱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况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由父母单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年龄在6-18周岁之间的儿童。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14岁及以下儿童总量为28452.76万人,全国留守儿童数量为2230.45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2000万人,农村留守家庭占全部留守儿童家庭的20.60%。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劳动力外流家庭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规模将不断扩大,这种形势随着地域水平差异的不断拉大,将呈继续增加的趋势。

现阶段单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主要表现为单亲监护型、祖辈监护型、亲朋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这些新组合的变异家庭使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发生了骤变。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花钱不节省,道德情感缺失,只知单向的接受爱而不懂去施爱,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而他们在性格方面表相处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者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 一方面,农村基层人民政府部门的不重视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目前农村社区和地方政府更关注是劳动力的转移,并把它视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既缺乏认识,更谈不上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由此可见,受经费和意识的限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农村基层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缺少必要的教育资源,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不仅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而且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问题也不少,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更是处于十分薄弱的景况。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对农村基础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质量不高、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都使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致使留守儿童辍学、失学、退学现象不断出现。另一方面,许多农村家庭认为读书没有用,不读书照样能挣钱,这种观念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的思想因素。

2.家庭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改变和不完整导致其家庭的抚养教育功能、情感功能的失调和弱化,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和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存在显著相关,家庭功能不良的青少年有更多的问题行为。父母是儿童的启蒙教师,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在量上减少,在质量上下降。

监护人的文化素质不高,普遍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出现问题。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只是孩子是否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而监护人不能很好地监管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又一重要因素。祖辈监护型对孩子的生活照顾不理想,也没有辅导他们学习的能力,甚至有的祖辈溺爱孩子对孩子很少管教,舍不得责备他们造成他们娇惯、任性、没礼貌。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或根本无监护人,学校、家庭缺乏沟通,不少留守儿童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些在学习上缺少监管的留守儿童,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现了迟到、逃学、违纪等不良现象。加上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留守儿童厌学情绪日趋严重,直接造成学生成绩不断下降,产生流失和辍学现象。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政府方面

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类社会宣传,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来,使各界各类人士共同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农民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得到切实的保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健康成长的空间。

2.学校方面

学校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让留守儿童在校园中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帮助。首先,学校应该重视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建立留守儿童的资料或档案并时时关注这些留守儿童,尽可能的为这些儿童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课外读物并且增加娱乐设施,增添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学校也可以把所有的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让它们相互交流,相互安慰。学校也可以建立专门的组织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或者是与监护人交流怎样教育孩子才跟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班主任呢,也应该经常与家长或监护人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面的表现,并尽可能的做家访,积极与学生和学生家长交流,帮助儿童与家长沟通交流。在学校,老师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在心理和学习上多帮助他们,解答他们的困惑。要找到这些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根源,对症下药,对行为不端的儿童要严加管束并耐心的跟他们讲道理;对那些缺少父母关爱,性格内向的孩子要多多关爱,使他们感受到老师们对他们的爱,逐渐引导他们敞开心扉走向活泼开朗的性格。熟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所以在学校老师应该扮演家长的角色多给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们一些关怀。

3.家庭方面

外出务工的父母尽量多回家和孩子生活,尽量在比较近的地方工作,这样可以经常回家看望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的想法。如果实在不能经常回家,那也要与孩子多联系,多听孩子说说他的想法,不要可惜那一点话费,可能你节约了那点电话费却失去了孩子对你的爱。外出务工的父母也要经常与在家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多了解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表现,多与老师和监护人交流管理孩子的方法。另外,监护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多关心他的学习,不只是关心作业是否做好没,跟要关心孩子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的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他可以跟老师交流儿童的学习状况也可以找同村年纪比较大的学生帮他们讲解不懂的地方。监护人还应该减轻儿童的家庭负担,尽量不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做家务或干农活,尽量让他们多看书多做练习。

在儿童的生活发面,监护人更应该照顾好他们,让他们在生活上过得舒服,这样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要让他们穿得比较整洁,特别是饮食方面跟要注意,不要因为自己没时间为儿童做饭而让他们吃得很简单,在这期间正是这些儿童长身体的时候,如果营养不良会导致儿童身体素质差,甚至还会经常生病,从而耽搁他们的学习,所以他们的饮食问题也是监护人应该注意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再者,隔代监护的老人也不要过于的溺爱孩子,这样会造成儿童娇惯成性、目无尊长。

四、总结

在现在这个经济急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口逐渐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逐渐增长的情况下,要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依靠国家、学校、老师、家长和监护人以及社会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现状研究”,《人口研究》【J】2005年第一期 30-37页

【2】 段宝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5年第三期33卷192-194页

【3】 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6年第一期

【4】

叶敬忠 【美】詹姆斯·莫瑞 主编 《关注留守儿童》【M】2005年9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 吕吉、刘亮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 《特殊教育》

【J】 2010年12期

论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篇2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笔者任教的地方因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较慢, 当地没有企业能够就地转移相对过剩的农村劳动力, 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沪苏浙广等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起初几年还仅仅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外出打工, 随着打工劳务收入的提高以及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普及, 有很大一部分三四十岁的妇女们也加入劳务输出大军, 农村的人口结构由几年前的386180部队 (妇女、儿童、老人) 迅速缩编为“6180部队” (儿童、老人) 。当地农村人口结构现已发展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是主要成员。

留守儿童主要由在家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监护, 照管孩子的一切, 但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 再加上代沟所致的“隔辈亲”, 爷爷奶奶更溺爱孩子, 常常是关心孩子的生活多于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宁愿自己吃苦受累, 不吃不喝, 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 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对孩子犯的错误往往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 严格的也只是说说而已。长此以往, 孩子就养成了娇气、任性的性格, 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互助互爱体验, 怕困难、怕挫折。受以上因素影响, 留守儿童便出现了以下问题。

㈠学习成绩欠佳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 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 有时迟到的高达27%, 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究其原因, 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 部分父母潜意识里认为, 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概率不大, 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

㈡心理存在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 亲情缺失使得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 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 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 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 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年龄大多在1岁~15岁之间, 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 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缺乏父母的关爱, 亲情缺失, 产生孤独感, 心理失衡。

㈢生活条件普遍较差

由于村内老百姓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大多数人未掌握专长和技术, 外出打工大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工种, 干的是苦活、累活, 但工资收入微薄, 只能基本维持家人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 父母又长期在外, 难以顾及孩子的生活状况,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 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 80%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较差, 20%的留守儿童一般。

㈣道德行为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 自律能力很弱。父母不在身边, 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 只要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放任态度, 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 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 不遵守规章制度, 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及欺负同学等行为, 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 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㈤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儿童中,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 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 脱离了学校的管理回到家中, 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 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二、发展对策

㈠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 (市、区) 、乡 (镇) 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 县 (市) 、乡 (镇) 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 实行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 (市、区) 、乡 (镇) 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 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㈡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

完善相关法律, 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 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 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 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 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 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 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 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 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 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 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 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㈢创新机制, 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

对于留守儿童, 以家庭为主体, 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 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 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 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情况, 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 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 激活他们的斗志,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㈣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当下大量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不断恶化。因此, 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 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 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 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 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 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 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 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 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 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加强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摘要:由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快速增长, 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文章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论述。

“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篇3

据不完全统计,安化县中小学“留守儿童”数占了在校学生总数的50%左右,“留守儿童”队伍日趋壮大。笔者根据近几年来对本校“留守儿童”的跟踪观察和深入分析,总结出“留守儿童”身上大致存在下列问题:

1.思维懒惰习惯差

“留守儿童”大多因为缺少有效监管,爷爷奶奶管不了,而代管人在管教上有顾虑,以致唯我独尊的思想坐大成势,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少爷习气。而父母有时为弥补自己外出给子女造成的“断乳”,常常对子女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宠爱有加。长此以往,势必造成“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在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各种缺陷。

2.性格内向孤僻

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的滋润,往往会形成喜欢独居静处、少言寡语、胆小怕事的个性,喜欢整天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有的是因为监护人本身就是这种类型的人,“留守儿童”受此影响,性格慢慢地变得孤僻内向、固步自封,而导致学习成绩低下、社交方面不合群等问题。

3.任性散漫

由于缺少管教,有些留守孩子容易养成骄横跋扈的习气,以自我为中心,法纪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强烈,目中无人,甚至不服老师管教。理想前途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无用,不读书同样可以天南地北挣钱,于是厌学甚至逃学,成绩低劣,对周围的学生影响极坏,破坏性较大,是典型的“问题生”。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从“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可以看出,在实际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过程中,学校、家庭都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溺爱放纵,教育从难

外出打工的家长,难得回家一次,甚至有的几年不回。在家时,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都给孩子。孩子要干什么就给什么,对他们百依百顺,溺爱放纵。于是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家长的溺爱发生强烈的碰撞,以致这种缺乏家庭配合的学校单边教育难以产生效应,甚至出现“在家长眼里是乖孩子,在老师眼里是坏孩子”的强烈反差。

2.缺乏家庭管护

由于父母不在家,“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管护,年纪尚幼,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引诱,去干一些违法乱纪之事,也给学生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3.监护不到位、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辈的亲人,祖辈大都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不严,过多满足和过度宽容放纵,缺少必要的管束和引导,不可能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监护人在管教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而不敢严加管教,也放大了问题的负面效应。同时由于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的影响和缺少家庭的有效管教,难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无法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学校教育就会大打折扣,难以收到实效。

4.“关爱缺失”引起严重“情感饥饿”。

20世纪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著《有吸取力的心里》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是父母本身。她认为“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根据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必须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本人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做好对“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

树立班主任是关心“留守儿童”第一责任人的观念。班主任必须及时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掌握好底数,把握住第一手资料,加强监管。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家庭教育状况及环境清、转化程度清,并做到每月向教导处汇报“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情况,及时做好记录。特别是在邻里之间要做好“留守儿童”的监管工作,与家长保持长期的联系。

2.落实家校联系制度。

加强家校联系是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主要手段。可以通过电话、会议和走访等形式,与家长经常性的保持联系沟通,弥补由于父母“失察”对孩子缺乏严格管理、关爱不够的影响,共同商议教育方案。并且加强家长学校的阵地建设是提高“留守儿童”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3.加强教育管理、积极引导。

教师应该给予每一位学生以平等和关爱,当一个孩子越界时,要耐心细致地向他们说明你是对这种行为而不是对他们本身感到失望。特别是“留守儿童”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关爱,让他们同样的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常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

4.谋求爱与智的圆融。

论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篇4

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全文如下:

摘要: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是我国经济结构发生调整的产物,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是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种种限制不能在城市上学,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其性格的培养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对留守儿童有着长远的影响。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每一朵花朵都有其绽放的权利,但是在我国当前的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有一群含苞待放的花朵经历着磨难的洗礼,那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之一,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公益人士也积极捐款来援助留守儿童,但是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情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受教育权利是每一个人民享有的权利,但是几年前对留守儿童来说上学是多么难的问题,随着一批批希望小学的创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了保障。

随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之后,通过对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观察,发现农村小学中许多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养成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好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经济报酬就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他们的孩子就交付给年老的祖父母养育,逢年过节才能回趟家看孩子,这中在父母长期缺位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缺乏普遍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所以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和一些心理问题。家庭因素不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唯一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进行自我封闭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是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父母与儿童年龄差距较大,不能很好沟通,祖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2情绪不稳定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呵护和陪伴,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暴躁,情绪易失控。

3不善于与人交往

留守儿童大部分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缺乏与人沟通的技能。

4留守儿童比较缺乏自信,内心自卑、迷茫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比较贫困的地区,家庭条件一般比较贫穷,而且父母一般不在身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困难,所以他们都比较不自信,内心充满了迷茫。

除了上述问题外,留守儿童还有着厌学、缺乏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问题,在不同的留守儿童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并不是所有留守儿童都有这些心理问题。

三、在农村小学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的逐渐显现,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农村小学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在农村小学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1完善农村小学教学的体制,加强心理健康方面课程的教育

现在小学农村教学中缺乏心理课程的开设,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而且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而且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要想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健全农村小学的教学机制,让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在新课程标准的提倡下,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需要注意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共同进步。

2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起模范作用

在农村小学中,部分教师不具备合格的教师素养和教师技能,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小学教育对大部分留守儿童来说是启蒙教育阶段,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健康的心理品质。

3在小学教学中灌输“爱”,让留守儿童在感受爱的同时去付出自己的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缺少爱和呵护,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就应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同学之间的关爱,让爱在校园里洋溢,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世间的温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不是多余的,通过“爱”让学生感知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迷茫等问题。让世界充满爱,在感受和享受爱的同时,学着自己去付出自己的爱,从而为世界创造温暖。

4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应运用“游戏化”教学

采用“游戏化”教学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对象、内容、任务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一些游戏帮助学生来掌握知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积极而又有序地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

让留守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心理治疗,健全心理素质。

四、结语

论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篇5

摘自《教师报》2012年12月16日

计算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他贯穿小学教育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而估算在小学的计算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三年级学生处于估算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教师从估算方法上给予有效的引导。

一、“先算后估”和“先估后算”

三年级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要求给出既定算式学生能估算乘积。很多学生都是先精算,再看精算的结果接近哪个整十整百数,估算的结果就是它了。所以,先算后估并没有体现出估算在数学和生活中的作用,不利于操作,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方法。“先估后算”指的是先根据四舍五入法让两个乘数都接近于整十数,然后口算出两个整十数的乘积,即是估算结果。

二、三管齐下,轻松开宝箱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三年级下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材中有涉及了关于估算的练习题,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了以下三种估算的策略:

1.看积的个位,排除错误。

2.用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乘,初步判断积的最高位是几。

3.把两个乘数看成几十或几十五来计算。

以上三种方法完全不用笔算,只需要彼此配合,就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化难为易。

三、巧妙判定积的位数

把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乘,就可以判断积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如:32×13的积一定是三位数,因为两个乘数的十位相乘3×1=3,其实也就是表示10个30是300,积的最高位百位上的数字应该是3或4;再如:56×24积一定是四位数,两个乘数的十位相乘5×2=10,百位满十,要向千位进一,所以积的最高位是千位。两个乘数的十位相乘,能判定积的位数,掌握了这个方法,也能检查计算的正误。

四、估大估小有学问

教材31页的数学门诊中有这样两道判断题:54×24=4526(),我们通常会利用四舍五入法把54估成50,24估成20,50×20=1000,但实际上54×24的积要比1000大,这时学生就会有些疑惑54×24=4526结果就是比1000大,但4526似乎大得太多了,到底对不对呢?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把 54估成 60,把 24估成30,60×30=1800,由于把54和24都估大了,也就是说54×24的积最大超不过1800,最小不小过1000,应该在两者之间,所以54×24=4526 是错的。37×84=318(),可以引导学生把37估成30,把84估成80,30×80=2400,比318大得多,所以37×84=318(×)。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将两个乘数都估大或估小,可以准确知道积的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五、巧用估算解决应用题

在新课标中,随着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提倡,用估算解决应用题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估算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估算手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与方法,能在必要时进行估算,能合理地选择适合的估算方法,并能解释清楚结果的合理性。教学中要让估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估算变成轻松有趣的计算,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

加强估算是新课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改革提出的一项要求,在实际生活中,估算的作用远远大于精算,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需要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倡导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将估算浸润于三年级的整个学习过程,并使之逐渐内化为一种良好的数学素养,使估算意识真正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师范附属小学陈平平)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摘自《教师报》2012年12月16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全国妇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超过两千万,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走向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缺失,需要加强人文关怀

虽然改革开放距今已三十多年,但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工业已成为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生力军,随之“农民工”在城市也应运而生,“留守儿童”伴随农民工的出现而出现。许多农民千里迢迢进城打工,迫于城市学校昂贵的学费,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转到亲戚朋友家就读,更有甚者干脆把孩子丢在家中让邻居看管。据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中焦虑心理的占27.4%,抑郁的占27.6%,易怒的占22.7%,这些孩子大都表现为语言倾向沉默,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

作为农村教育机构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当地政府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其健康成长。作为教育教学机构应以学校为载体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研究纳入重要日程。一是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有关部门要组织心理教育专家和具有心理学知识的志愿者队伍,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学校要开发有关校本课程,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加强心理健康辅导。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农村中小学要指定心理辅导员,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庭问题等进行辅导。要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三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注重素质教育,注重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在人文关怀中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缺失,需加强有效监护

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处于他律阶段,自律性很差。据调查发现,在200名留守儿童中,爱睡懒觉的占65%,起床不刷牙的占71.5%,不吃早饭的占22.7%,不洗衣服的占91.4%。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他们缺少必要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怎样才能有效地对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护与教育,其意义重大。作为教育行政机关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新农村教育的路子。

1.建立政府统筹的教育管理长效机制。采取层级管理,由政府到责任人逐层分片到户,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建立档案,对他们的行为习惯进行定期、定量、定性分析,尤其对一部分留守学困生更应加强管理。一部分留守学生年龄很小,很天真,若能正确引导,他们会积极配合,这一时期就需要责任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美国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将影响行为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孩子越小犯错误的几率越高,这就更进一步要求我们的老师和监护人用积极强化的手段给予他们的行为以愉快的刺激,从而更加有力地促进留守儿童积极行为的出现。同时,也更进一步要求老师认真研究教育心理学。

2.建立以学校为载体的管理模式。有条件的学校,应对留守学生进行寄宿式管理,学生吃住在校,由学校统一安排作息时间,使他们能一整天在教师的监护之下。并由专职教师对留守学生建立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定期与家长联系,或召开学生家长会议,着重解决留守学生在校期间所表现的突出问题。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关键是一个“爱”字,这是他们最想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用自己的爱来弥补他们心灵深处早已失去的父母之爱。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失去父母之爱是很可怜的,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妇联、文联、关工委等组织一起行动包片到人,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温暖。有了爱的基础,他们会配合学校的工作,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就会对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有一种悦纳的感受,同时对学校的整体管理工作也是一种促进。

三、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缺失体能下降,需要营养科学和体能训练

这里的生活质量是指留守儿童在家中的饮食卫生、营养摄取、居住条件等生活状况。这些留守儿童大都和祖辈或亲朋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依然沿用着很传统的方式。祖辈们年龄较大、体弱多病,有的甚至患有传染性疾病,无法料理正常生活;有的居住条件较差,室内摆放无秩序;有的地方水井较浅,用水

质量差,水质碱化现象严重。虽然父母在外打工挣了些钱,但为了建设房屋无力来改善居住的环境,这样的生活环境极易导致病菌的侵扰。其次,由于祖辈年龄较大,加之离集市较远,购物不便,有的出现一日三餐“饭就馍,馍就饭,一坛酱豆吃一年”的现象。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只能在年底回家一趟,来不及清洗他们的衣被,小孩子没有养成洗衣叠被习惯,床上长期不整理,室内环境真可谓“脏、乱、差”。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极有可能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损害。抽样调查显示,留守孩子因卫生差导致疾病的占11.6%,这些患病的孩子早晨不吃饭,到学校附近的小店买零食充饥,校园附近的很多小店卫生状况更是令人担忧。

造成学生身体素质差的另一个原因是一旦离开父母他们除了睡懒觉外,很少愿意从事一些体力较强的劳动。加上缺乏营养,身体机能下降的现象较为普遍。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七年级14岁的留守学生在百米赛跑中男生平均值为20.3秒,女生为23.4秒,结束后大都感到气喘吁吁,体力不支。一部分留守孩子因缺乏营养面容肌瘦、目光呆滞,虽然家长考虑到孩子的营养不断寄钱回家,但这些孩子并没有把钱用在补充营养上,而是拿钱进台球室、网吧、游戏厅等。

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育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促进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和社会实践课程,增强学生体质。同时,在寄宿式学校里要合理搭配学生的膳食,以补充肌体所需的营养,确保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格。也只有健康的体格和健康的心理才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学生。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调研,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为留守儿童提供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诊疗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质量下降,需建立新的教育机制

目前,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出路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同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及孩子的学习。此外,受出外打工家长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影响,留守儿童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建立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

1.以当地党委、政府为主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在学校,乡镇党委与学校领导、学校领导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包保责任人(任课老师、指导老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每年签订责任状或责任书,建立梯级包保制。包保期间,各负其责,协调管理。在村里,应成立由村干部、无职党员、德高望重的长者、妇女和群众代表组成留守儿童管理小组,对本村未成年人出现的各种情况,利用村规民约、伦理道德、各种法律法规等进行评判和监督。

2.以教育部门、学校为主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中小学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应逐步发展为寄宿制学校。学校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详细记录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并进行动态管理,年年更新,确保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生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制度,积极建立一整套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体系。

3.以组织部门、关工委为主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组建由组织部门、关工委牵头的“六老”义务家长队伍。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对留守儿童学习的辅导和监督。本着就近就亲的原则,由“六老”志愿者担任留守儿童的“义务家长”,并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这些“义务家长”一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另一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思想进行教导,行为进行引导,心理进行疏导,生活进行帮助。

4.以民间力量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的机制。在中小学附近有居住条件的群众,在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帮助和指导下把留守儿童集中到自己家中进行有偿监管。托管者除聘请专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进行照顾外,还对其进行一般性学习辅导。特别是离退休老师,可以对留守儿童的行为教育及业余爱好进行培养,也可以联合多方力量形成“大家庭”,相对集中地有分工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管理和教育。

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6

姓名:姜云尼

单位:南嘉中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孩子虽然只是青少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但其教育问题不可忽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身心健康、个性和谐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原因、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大致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据保守估计,留守儿童在各地农村不会少于千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到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度的进一步加快,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怎么样使留守儿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已引起了更多的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祖父母等亲属或因经济生活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的情况随时可见,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前几年在一些农村发现的毒奶粉事件和河南系列杀人案件的受害者,留守儿童占到相当比例。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及发展问题

根据中央教科所的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加之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②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很低(6.1%)。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缺乏上进心。

第一,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使得他们形成了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自我封闭和是非感模糊等,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二,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辍学、失学等问题,据调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有迟到、早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等,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相信读书无用论,在留守时缺乏约束,甚至是父母给予支持的情况下,逃学、辍学,将自己的前途定位在和父母一起打工上,早早踏上辍学打工的道路,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据调查,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长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③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长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其结果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辍学、失学屡见不鲜。

父母外出后由于工作的繁忙加上彼此的距离往往很难与子女进行沟通,有些留守儿童反映几年当中没有收到父母一封信,平时几乎断了与父母的联系。当过年时父母即使回家.由于长期没有交流,彼此都感到陌生,除问些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没有什么话可说,这种状况使父母与子女均有一种失落感,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因此,教育部门和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应当以协调者的身份架起父母与子女心灵联系的桥梁,让外出的父母抽出些时间多写写信,有可能多通些电话,子女也经常写信向父母汇报自己的种种情况,不要因为空间距离阻碍了亲子间的沟通。父母的理解和鼓励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三、面对现实,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

以上从一些层面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既然属于心理层面的,其对策就应该从相应的角度来提出。

据权威调查,中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保守估计超过6000万,这是个非常大的数据。也正因为这样留守儿童现状越来越得到社会重视,许多政府机构和企业也在开展关爱留守行动,比如从国家而言2013年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就联手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开展了“手拉手,让留守儿童笑起来”的关爱行动。就地方而言,在嘉鱼也展开了留守儿童“亲情家园”服务中心,“成立服务中心后,孩子有人教,有人管,比以前省心、放心多了。”早在12年的时候,在嘉鱼县陆溪镇中心小学读书的张佳瑶开学后,住进了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她家住陆溪镇虎山村二组,以往每次放学都要由爷爷来接,路途较远,很不安全。

据介绍,陆溪镇中心小学学生有416名,其中留守儿童共199名。2011年6月,嘉鱼县以陆溪镇中心小学为试点,投资200万元成立了首家留守儿童服务中心。试点成功后,该模式将向其他乡镇推广。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标准化食堂、学生宿舍、卫生间、沐浴间等,还专门开设了“两线一屋”:“亲情热线”、“教师热线”和“亲情屋”。

“中心固定安排时间与留守儿童谈心,如发现有孩子遇到心理问题,心理咨询老师会及时予以疏导,必要时,联系其监护人或外出打工的家长,一起做孩子的思想工作。”该中心负责心理咨询的刘敏老师说。

目前,该县已为陆溪镇中心小学的80余名儿童争取到国家贫困生生活补助,199名留守儿童全部在服务中心的标准化食堂就餐,26名留守儿童搬进了学生宿舍。

以上是作为国家社会能做到的是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继续留守的儿童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保证。然而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正视现实、面对现实是留守儿童必须具有的健康心态。各种调查均反映了留守儿童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无论是对亲情的需求,还是面对无奈的反抗,都可以看成是对现实缺乏正确的观念和内心不平衡所致。因而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改变不了现实的情况下,只能改变自己。父母不能在身边这一现实未尝不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也许这种磨炼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这些观念需要教育者通过各种形式灌输给他们,使其感到自己不仅应成为关注和同情的对象,也应成为生活的强者,使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再单一化。实际上心态的转变也是一种成长,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全社会,包括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确立一个观念,把留守儿童上学当成一件十分正常的事,要给它们生存空间,允许它们合法存在,不仅如此,而且应尽力而为地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让打工子弟接收到社会的良性反馈,而不是灌输人性的阴暗面,最终导致积重难返,对有留守儿童的学校的老师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的教育,不歧视打工子弟,平等地对待他们,这样一种大环境是搞好打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大前提,失去这个大前提就不能获得根本性的成功。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一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留守儿童要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

立志是成材的必要前提,是成材的动力。中国古话说:人无志不立;人穷志不穷;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将目标作为自己的动力,锁定目标后,要精心策划,坚定不移地实施。光有志向没有能力,结果是志大才疏。避免出现志大才疏,就要搞好知识学习,要搞好知识学习就一定要打好基础,一段时间误下了,后来就很难补上。

老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做什么样的人。有些家长在都市文化的激励下对孩子产生了过高的期望值,有些家长则期望值过低,所以调到适当的程度,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既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也关心学习的过程,让孩子乐于学习,这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很好方式。

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宣传勤俭节约的好处和意义,让孩子认识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世世代代的传家宝,懂得勤俭节约,无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都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配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通过有效途径,加强勤俭教育,逐步养成孩子们乐于吃苦、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使他们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

观察 “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 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 些简单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 ① 胡丽丽,观察与思考,新浪新闻,2006年 ② 宝林镇、邓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2005年 ③ 刘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2007年

④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探究》(《现代交际》2011年01期

⑤留守孩子教育的论文

博客

题,据调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有迟到、早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等,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相信读书无用论,在留守时缺乏约束,甚至是父母给予支持的情况下,逃学、辍学,将自己的前途定位在和父母一起打工上,早早踏上辍学打工的道路,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据调查,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长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③

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长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其结果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辍学、失学屡见不鲜。

三、面对现状解决的办法

认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该分两 条主线入手:一是改善制度环境,让“留守儿童”可以随父母入城接受教育;二是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继续留守的儿童能够 得到更多的利益保证。

第一,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 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 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 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第二,政府还应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国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按照第五次人口普 查的标准来确定中央对各级

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各地政府应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在城市内 设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的场地,适当的建校拨款,教师方面的大力支持等等,解决城市学校目 前还不能容纳的那部分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第三,改善农村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是眼下值得操作的。“国家和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育,落实支 农政策,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④各农村学校也要密切配合,积极出力。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 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建议健全农村学 生档案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 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尽量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都 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这么做既避免家中老人的溺爱又可进行更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 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 时期。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 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同时,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 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观察 “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 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 些简单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

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 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观察 “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 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 些简单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氛围和环境。

论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篇7

一、从家庭感恩教育做起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启蒙教师, 因此, 要想做好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 就必须从留守家庭开始。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 监护人应该承担起孩子感恩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不要因为其父母长居在外, 就过分地溺爱孩子, 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报以宠爱和顺从的态度。而是要充分把握好身边的教育资源, 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家庭感恩教育资源, 建立起“家庭教育课堂”。以做家务为例, 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做家务是大人们自己分内的事情, 孩子只需要好好读书、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了, 为了孩子将来有出息, 大人们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还有的家长则通过一定“酬劳”对孩子所做的家务予以“奖励”, 这样做虽然为孩子灌输了有劳动就有收获的意识, 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不让孩子做家务和给予报酬都使得孩子们脱离了家庭成员的角色, 这样很不利于对孩子感恩基础的培养。

因此, 教师要与监护人经常沟通, 让监护人通过给孩子布置家务, 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 孩子们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加深与长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也能够体会到家长工作的艰辛与不易,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知恩、感恩品质。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事情时会帮助别人, 得到帮助的时候也会懂得感恩。

二、学校重点培养感恩意识

学校作为对学生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契机, 对留守儿童实施感恩教育。对于教育的形式, 教师可以因时、因地制宜, 可以变化多样, 把抽象化的感恩思想进行具体化转化, 这样的感恩教育才具有更高的实效性。

1.在承担责任时学会感恩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明白:作为子女, 应该孝顺父母, 关心父母, 听父母的话, 这就是对父母的感恩;作为学生, 应该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 关心同学, 这就是感恩教师;感恩社会, 就是不要做对社会有害的事……总结起来, 我们可以理解为以上这些都是我们的责任担当。在承担责任的时候, 我们把感恩意识一点一点地转化为责任担当。

2.在节日里表达感恩之情

美好的情感需要生动地表达, 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通过恰当的形式来对他人表达感恩之情, 特殊的节日就是教育学生表达感恩之情的最佳时机。例如, 在八一建军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战士们献上一支歌, 孩子们积极地推荐曲目《军港之夜》、《咱当兵的人》……教师还可以提议学生们为军人叔叔画画, 提议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学生们纷纷把自己心目中的军人形象画出来, 并且让大家比一比, 看谁画得好。学生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活动用自己最真诚的情感表达了对军人的感恩之情。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 母亲节、父亲节建议留守的孩子们给身在异乡的父母打个电话, 问候一声, 在教师节的时候自己动手为老师准备一个特别的礼物等。只要是孩子们送出一份自己的祝福, 就是一个感恩的具体表现。

3.在关爱他人中升华感恩情怀

留守儿童在被人们广泛关注之后, 许多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为留守的孩子们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虽然留守儿童们不能及时地给予他们回报, 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将他们的爱心传递给别人。周末组织学生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 为他们表演节目, 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为他们买礼物, 将感恩之情传递给同样需要关心的孤寡老人。

论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篇8

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流动频繁,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此时,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或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自己却留在农村生活,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调查显示,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养成教育中存在严重问题,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均需要学校给予及时有效的教育。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小学生品德认识能力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成绩偏低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但在儿童眼中,父母即使文化水平低,一样可以打工挣钱养活在农村的一家老小。所以许多孩子会认为,学习对于改善生活来说并没有多大作用,致使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加之父母不在身边,监管不力,学习成绩都较差。有数据显示,农村优等生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很小,而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偏低。

(二)行为习惯较差

由于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主要教养者的教育无法及时跟上,许多儿童逐渐养成了不良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主要表现为不讲卫生、爱说脏话、爱吃零食、乱花钱、不认真完成作业等等。

(三)性格发展不健全

性格特点在儿童的前15年左右已经形成,主要教养者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父爱与母爱的缺失可能会在儿童心灵上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儿童的性格形成。许多问题儿童及青少年行为问题都在留守儿童中较为高发。笔者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常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内向、不自信、不合群、不爱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一冲动、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

二、做好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策略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德育是教育的重点。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学校教育应把德育放到第一重要的位置来开展工作。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这门课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综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会社会性发展。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注重“疏导”,切忌“禁止”

由于父母时常不在身边,许多留守儿童的行为可能会由于他们暂时迷失方向而做得有些“出格”。而这些孩子的心理较为脆弱,承受挫折和批评的能力不强。老师在他们犯错时,应及时给予包容和理解,而不是禁止、围堵、粗暴的反对他们。一个班级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往往是犯错多,但不讨人喜欢的群体。这样的孩子如果再缺乏老师的关怀,很容易就走到违法犯罪的道路上。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关怀,例如多多与学生谈心,适当家访,了解学生的需要,发现他们的问题及时给予巧妙的纠正。比如,可以安排抽烟、酗酒的学生参与“抽烟、酗酒危害普及”的社区宣传栏的编写,让学生自己了解到这些不良行为的危害,让他们自觉自动的改掉坏习惯。

(二)注重培养儿童养成规则意识

品德与社会课中,有一个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规则的必要性。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需要认识到万事万物均有规则,才能在规则内享受充分的自由。老师可以通过大量的教学游戏让学生体会到规则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白,不仅游戏有规则,学校有规则,生活也是有规则的,社会上更需要遵守各种规则。

(三)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感,学生不参与课堂,教育就无法实施起效。让学生进入课堂中来,认真与老师进行互动,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育中吸收先进观点,学会更有效的行为处理方式。这就需要老师注重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尽量开发有趣新颖的教学活动,如比赛、课外参观、演出、义务劳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加入课堂教育,老师一方面可以与学生充分交流,以了解学生真正需要教育的入口;另一方面可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学生一边玩儿一边有所感悟,逐渐也就会产生看得见的变化。

结论:农村留守儿童中不乏优秀者。这些孩子天真烂漫,不应因为父母的缺失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学校教学中,老师需要重视品德教育,以良好的学校教育来弥补学生在家庭教养方面的欠缺。《品德与社会》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该课程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给留守儿童以足够关爱,让他们顺利的健康茁壮成长。

上一篇:国学幼儿园教材下一篇:全市法院商事审判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