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监护(通用11篇)
留守儿童的监护 篇1
近年来,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越来越成为关系到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不便, 治安形势也较为复杂,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 会极大地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也有不利影响。
1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现状与原因
父母一般应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我们称之为法定监护人) , 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 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进城务工, 无法陪伴在他们身边, 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将孩子托付给老人 (一般是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 甚至是亲戚、朋友代为抚养 (我们称之为委托监护人) 。父母监护的长期缺位, 致使很多留守儿童处于无效监护甚至无人监护的状态。
留守儿童在处于身体成长发育和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朋友能给留守儿童生活起居上的照顾, 却难以替代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以及学习上的指导帮助。
调查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处于叛逆年龄段, 遇到困难却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 而委托监护人往往限于精力和能力, 对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不能及时地引导、纠正, 久而久之, 一些留守儿童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倾向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 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障碍, 或是性格发展异常, 或是沉迷网络和不良嗜好, 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作为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亲戚朋友大多文化水平较低, 无法有效地指导孩子的学习, 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状况又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往往学习成绩较差, 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较低。部分留守儿童会变得厌学, 极少数留守儿童甚至会逐步滑向辍学的境地。
留守儿童大多数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 有些老人对于自己的孙辈要么是疏于管教, 要么是过分溺爱, 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也是过分的宽容, 有些甚至达到放纵的地步, 造成部分留守儿童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大多也缺乏安全保护意识, 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及时有效的安全教育, 致使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比例较大, 如溺水、触电、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农村的社会治安形势较为复杂,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 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一些不法分子也将魔爪伸向了留守儿童, 如诱骗留守儿童从事一些违法犯罪行为, 如偷盗、抢劫抢夺;更有甚者会遭到不法分子的人身侵害, 例如被拐卖、被性侵害等。还有的委托监护人敷衍塞责, 不能很好地履行监护职责, 甚至有侵害留守儿童权益的行为。
2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措施
2.1 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未来若干年内,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持续, 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无法避免, 他们的子女有的会逐渐随迁进城, 受教育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决。首先, 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服务力度, 给随迁子学就近入学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使留守儿童融入到城镇化进程中, 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好处。第二, 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为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融入城市提供制度条件, 让他们享受到同等市民待遇, 不得显性或隐性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收取借读费、赞助费等额外费用。第三, 推进中小城镇建设, 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再为外出务工而候鸟式迁徙, 能够极大地减少留守儿童。
2.2 对于没有跟随父母进城的留守儿童要选择合适的委托监护人
委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有生活上的关怀、教育上的帮助、情感上的呵护等一系列责任, 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委托监护人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下列情形不适合担任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龄较大、有疾病或残疾难以正常履行监护职责的;其它近亲属因照顾老人或者患病配偶家务特别繁忙的, 等等。鉴于此, 基层组织 (如村委会) 应在必要时介入, 避免不胜任的人担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应有相应的监护能力, 一般应在近亲属中选择, 没有不良嗜好 (如酗酒、赌博等) , 且应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留守儿童居住地基层政府应大力开办寄宿制学校, 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资金帮助和政策支持, 积极引导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子女求学于当地寄宿制学校, 使留守儿童居住地的寄宿制学校履行部分监护职能。
2.3 社会组织的关爱和公益的支撑, 是留守儿童监护的必要补充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关爱和公益的支撑。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需要社会各方面全力建设;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志愿者下乡,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为留守儿童的提供心理辅导,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父母监护的缺失。各类社会组织可开展对委托监护人的培训, 为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提供教育理念、心理辅导、营养健康、体能训练等方面的指导, 使委托监护人更有效地履行监护责任。各类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应加强与留守儿童所在地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联系, 切实掌握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 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及其委托监护人应保持密切接触, 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需求, 推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建设, 形成具有长效机制的监护网络体系。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 是关系到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大问题, 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系“中国梦”的实现。应该加大服务力度, 及时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为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入学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选择适当的委托监护人, 社会组织更加积极介入, 公益事业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 是近年来农村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 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 需要各级地方政府拓宽留守儿童进城入学的渠道, 需要推进中小城镇建设, 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需要为留守儿童选择合适的委托监护人, 还需要依靠法律的健全和政策的支持, 更需要社会组织的关爱和公益的支撑。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监护
参考文献
[1]赵江涛.论我国监护制度的立法完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6) .
[2]罗丽华, 丁峰.论我国监护制度之不足与完善[J].法学杂志, 2012 (02) .
[3]王松丽.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及其法律对策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3 (03) .
[4]冯娟.试论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2010.
[5]范世乾.学校承担监护责任的法理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11 (02) .
留守儿童的监护 篇2
学生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与学校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也是学校和家长共同的愿望。
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特与监护人签订学生人身安全责任书。
1、监护人做好与学校的联系和沟通,请将联系电话准确无误的告诉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以便和您及时取得联系,以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2、监护人要经常对子女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教育学生注意防火、防电、防食物中毒(不吃零食,不吃三无食品)、防交通事故、防人身伤害、防疾病等教育,禁止学生骑车上学,确保学生的一切人身财产安全。
3、监护人教育学生不到河、渠、池塘等有危险的地方洗澡、捉鱼,以防溺水事故的发生;教育学生放学、上学途中不绕道,放学后要及时回家,不到建筑工地玩,不单独外出远行。
4、监护人应教育学生在校期间遵守校纪,不打架、不骂人、不攀高爬低、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不许学生带管制刀具上学,如学生不遵守校纪校规,打架斗殴,或因其它违纪情况造成人身伤害的,一切经济损失由其监护人负责。
5、监护人要负责并督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按时上课、活动,有事要请假,事毕要消假,学生不能请假的由家长代请,如果无履行请
假手续学生未到校上课,私自外出购物,校外就餐等,所发生的一切事故,学校不负任何责任,责任由父母或其监护人承担。
6、监护人要负责按时接送,学生请假家长需亲自到校请假,否则,在途中发生的一切人身财产安全事故,由家长或其监护人负责,学校不负任何责任。
要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对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其它生理、心理状况异常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学校,密切与学校配合,确保学生在校、在家或其它任何场所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7、监护人应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根据相关法规规定,有下列情形发生的造成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由学生本人和监护人负全部责任: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离校途中发生的;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学校工作时间以外,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且学生家长未告知学校,学校不知道或难于知道的;凡学校或老师规定的,学生不遵守而造成的后果由学生及监护人负责;租房住学生非上课时间发生的。
学生签名: 监护人签名: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研究 篇3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距愈益拉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趋势短期内不可逆转。“留守儿童”作为这种流动的副产品,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积极应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本研究中,留守儿童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半年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
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是亲子分离问题与监护问题,对其监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倘若监护得当,可以部分甚至全部弥补因亲子分离带来的负面影响。前人的研究普遍将留守儿童的监护模式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自我监护四种。这也是目前留守儿童监护的主体模式。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在留守儿童监护模式的研究上至少有几大共识:一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监护模式为单亲、隔代监护;二是无论是哪种监护类型,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三是不同的监护模式,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不同。[2]
本研究选取安徽、江苏两省的农村地区开展调查,通过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班主任、学校负责人等的半结构式访谈和访问问卷,搜集了大量案例和信息。在监护模式上重点研究单亲监护与隔代监护两种,其余监护类型皆被归类在“其他模式”中进行讨论。通过对案例的具体讨论,以期能对监护机制的完善有些许建议。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
(一)隔代监护的两大弊端——管教过度或无力监护:
隔代监护是指在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后,祖辈(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成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研究发现,隔代监护普遍存在两大弊端,即监管过度或无力监管。
1.监管过度,盲目追求监管效果:
子女外出务工,将孙子或孙女托付给自己,对于老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责任。访谈中发现,很多老人认为只有自己把孙子或孙女照顾好,其父母才能在外安心务工,一旦孩子出现什么问题,自己无法和子女交待。很多父母外出务工前,都会叮嘱祖辈监护孩子的“注意事项”,如一定要看着他好好学习,不听话就尽管打骂等。留守儿童的父母、亲朋好友甚至老师,都会以孩子的听话程度、贪玩度、学习成绩等标准来衡量祖辈监护的好坏。这些都给祖辈监护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人们在其监管中采取了很多极端的、不计后果的措施。
案例一:张某(女)的老伴早年已过世,儿子儿媳在孙女8岁时外出务工,此后她成为孙女的监护人。其孙女目前在读初三,成绩优异,在班级名列前茅。据她所说,她从孙女五年级起就不允许其看电视、外出玩耍,因此养成了孙女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每天从学校一回家就开始做作业、看书。孙女还经常以此为例,教育同村另一名不爱学习的留守儿童。访谈中发现老人对其监管成果十分满意,周围的其他老人(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十分羡慕她有着如此听话的孙女。
该案例中,老人的监管得到了孩子父母、邻居及孩子自身的认可。诸如此类从小就不允许孩子看电视、玩耍的监管方式带来了“成效”: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优异。但这样的过度监管,是否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利呢?调查中笔者发现,该老人的孙女性格文静,不愿与人多说话。老人的监管方式的确促进了其在成绩上的优秀表现,但却忽略了孩子人际交往、与人沟通等能力的培养。
案例二:蔡某是江苏某校三年级的学生,父母在其3-4岁时就外出务工,将其交给爷爷奶奶监护。奶奶从不允许他和其他同学一起玩,原因是一次意外(和同学一起玩闹的过程中,他的额头被另一个孩子踢伤),这导致其较为孤僻,课余时间基本都是独处,闲暇时间(如周末)基本都是独自在家看电视。
蔡某的奶奶在孩子发生一次意外后,出于对孩子的安全考虑,担心孩子出了事不好向其父母交待,因此干脆不允许其外出玩耍。老人强制性改变了蔡某正常的成长环境,这直接导致了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处,长此以往,必然对其发展不利。
2.无力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
已有研究发现,很多老人们奉行的依然是他们年轻时照看孩子的思想观念,只讲究给孩子吃饱穿暖,很少会考虑到营养、卫生等方面的问题。[1]但本次调查发现,除在江苏少部分家庭存在这样的情况,目前隔代监护中大部分老人都会对孩子学习、卫生、营养等方面的情况加以关注。取而代之的是其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农村地区,大部分老人文化程度低下,很多都不识字,虽然也想管教孩子的学习,但却不知从何下手。
案例三:丁某在儿子儿媳离婚、儿子出去打工后与老伴一起成为孙子的监护人。她非常关注孙子的学习状况,据她所说,孙子十分贪玩、爱看电视,进入高年级以后成绩下降得很快,这让她十分着急。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自己感觉很无能为力,因为她从来没有读过书,不识字。孩子就读低年级时,爷爷常教他做作业。但进入高年级以后,爷爷也没有能力再辅导了。
丁某正是隔代监护中老人在监管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典型案例,她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重视,面对孩子成绩的下降,却只能干着急,无能为力。调查中也发现,老人们虽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却不倾向于选择诸如让孩子参加辅导班、为孩子买学习资料等方法。老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学习主要依靠自觉,认为上辅导班、买资料此类方法是浪费钱,更有甚者认为这是老师用来赚钱的手段。
(二)单亲监护——负担重,不利于家庭稳定
单亲监护指的是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监护方式。前人研究表明受中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父母双亲中常常是父亲在外挣钱养家,母亲在家主持家务、抚育照顾子女。[2]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认为父母一方在家,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会比较全面,对其成长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留在家中监管孩子的一方在承担农活、家务的同时又要照顾孩子,负担很重。
案例四:刘某今年42岁,家中有一子一女,其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独自承担起照顾两个孩子的责任。除此外,家中还要种田、种菜。女儿今年刚上大学,儿子就读小学三年级。当问及她是否觉得辛苦时,她表示“农村里的人吃苦吃惯了”。
正因为留在家中监管孩子的大多是母亲,在生活上对孩子的照顾比较周到,但仍无法替代“父亲”这一角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加上负担过重,无法保证监管的全面性,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当。研究发现,大部分母亲在其父外出后,没有过多精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多为打骂。访谈中一位母亲表示“没有那么多精力与他(指孩子)讲道理”。
一名学校负责人表示,相对其他监护模式,单亲监护对于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是最有利的。父母一方在家,孩子有任何状况校方都可直接与其家长联系,出现问题也较容易处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成绩等信息都能得到更好的传达。但当问及单亲监护在留守儿童的监管中是否值得倡导时,他表示,单亲监护对孩子虽然好,但长期的夫妻分离,家庭易生变。在调查中,笔者在江苏、安徽两地都发现了这样的案例。
nlc202309022312
案例五:杨某(11岁)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在家照看他,去年母亲抛下他,与同村另一名男子一同离家出走。
案例六:刁某的父亲在其出生后就开始在外务工,母亲一直照看他,直到他7岁时母亲与其父离婚。此后,他开始由爷爷奶奶监护。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老人为了维护家庭稳定,主动提出监管孙子孙女,宁愿自己累一些,也要让夫妻双方共同外出务工。
(三)其他监护模式
除隔代监护、单亲监护外,上代监护、留守儿童还存在很多其他监护类型,但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的案例较少,这里仅就调查中发现的例子进行论述。
1、老师监护:
在安徽的调查点,笔者发现个别老师在家中开设寄宿点(主要是初中),父母外出务工后可以将孩子寄宿在老师家中,按学期支付寄宿费。父母选择此种监管方式的,大多是考虑到孩子在学习上可以得到较好的辅导。为更好地了解情况,笔者走访了当地一个老师家,并访谈了在这里寄宿的学生。该老师教初中数学,于2006年开始在家中开设寄宿点。走访时,他的家中寄宿了6名学生。
案例七:高某(初二学生)父母离异,母亲在外务工。他于今年2月份开始被寄宿在该老师家中。据他介绍,这里的伙食并不像当初老师向他母亲介绍的那样好(五菜一汤),一般是老师的家里人吃什么,他们就跟着吃什么。因为是在老师家,学生们都不敢有所挑剔。老师很少主动辅导他们的学习,他们也不会去问。六个人住在一间屋子里,环境类似学校宿舍,睡的是上下铺。但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学生大多是因为太过于调皮捣蛋,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父母才将其送到老师家看管。在这里,大家一起玩闹,甚至打架,完全没有学习的氛围。访谈中,高某称他因刚到这里不久,成了大家欺负的对象。
2、动态监护:
个案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模式并不是单一不变的。在孩子读小学时,父母倾向于将孩子交给祖辈、亲戚等监护,但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三,大多母亲都不再外出,留在家中照看孩子。初三的孩子,面临考入高中的压力,大多父母认为能否进入一所好的高中,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因此他们甘愿放下工作,回家“陪读”。本研究中的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隔代监护转化为单亲监护。对于此种转化,一名班主任表示小学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时候,如果没有接受到良好的监护,必将对其今后的成长、发展不利。初中阶段,孩子的行为习惯已经基本养成,一般来说即使父母在这一阶段回来,对其影响也不大。但事实情况是否如这位老师所说,监护模式的转化对留守儿童到底有何影响,仍有待研究。
三、结论与思考
总体上说,单亲监护可以保证孩子在生活上得到较好的照顾,便于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但监护人承受的负担较重,精力不足,对孩子的照顾无法面面俱到,尤其是缺乏对其心理上的关注。在教育孩子的方式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当,以打骂教育为主。同时,夫妻双方长期分居,不利于家庭稳定。隔代监护中,祖辈的监管易产生两种弊端:一是为保证监管效果,采取一些过度的监管措施,如禁止其与同伴玩耍、看电视等,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不利;二是因精力及文化水平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力监管,只得降低监管标准,仅仅保障孩子的温饱。而由老师监管,不但监管效果难以保证,对孩子的照顾也会有诸多疏漏。同时,调皮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玩闹、打架斗殴、被欺负亦是常事,对孩子的学习、身心健康等都有负面影响。鉴于目前存在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以及其引起的社会问题,国家、社会应给予广泛关注,在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下,要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培养,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机制,使其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同步。
不过,在此次调查中也发现,这些监护上存在的问题,也并非一定直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负面因素。大部分留守儿童对于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表示非常理解,他们知道父母的辛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亲情的缺失、监管的不力也使得一些孩子更加独立,自理能力强,比一般的非留守儿童更坚强。以上问题应与其监护机制紧密相关,也是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留守儿童的监护 篇4
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 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毫不讳言地说, 农民工这一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群体现已成为中国农村社会脱贫致富的主力军。在反贫困的斗争中, 农民工才是一支真正的自救队伍, 据全国平均推算, 每个农民工一年的收入是5444元, 农民外出就业的收入已经占到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并呈继续增长趋势。这不仅为农民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提供了条件, 还增强了农民自身对农业的投入能力, 为改善生产条件提供了可能。但在大量青壮年农民向城市转移或去异地寻求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同时, 他们的子女却被迫成为“留守儿童”。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 留守子女的监护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最关注的事情。本文试从当前留守儿童亲戚监护的现状出发, 分析和探讨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1 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的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需要他人照顾的14周岁以下孩子, 在学龄上一般为小学和初中。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2000万人, 且呈增长的趋势。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选择外出打工时把孩子托付给在家一方或其他自己信赖的人照顾, 这些人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他们能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行为、教育和心理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当前,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戚或邻居监护、同辈或自我监护四种。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戚监护类型为研究对象。
亲戚监护是指由外出父母信任的亲戚照顾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 如把孩子托付给叔婶、姑舅等。通常这类监护人相对祖辈监护而言, 在健康状况和文化水平等方面都明显胜过年老体弱、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是文盲的祖辈。因此, 信赖的亲戚越来越成为外出务工父母托付子女对象的首选。这类监护的特点是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 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多数亲戚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非亲子, 不便对其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 以免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做出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以至监护人无法向委托人交代。
2 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孩子与父母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在与父母的日常交往、共同生活中感受着父母无私的爱, 有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作为留守儿童代管人的亲戚因为与留守儿童不是亲子关系, 之间缺少沟通的先天基础。另外, 亲戚在教育、管理留守儿童问题上存在不敢管、不愿管心理, 他们一方面要花费很多精力, 另一方面又担心留守儿童不接受自己的管教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对留守儿童而言, 监护人对他们以客相待会让其对监护人存在生疏感、畏惧感, 和监护人住在一起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长此以往, 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压抑、性格扭曲、学业荒废。
通常充当监护人的亲戚也有孩子, 较之留守儿童而言, 监护人无论是在对待亲子的行为习惯还是学业成绩都会严格很多, 很容易让留守儿童感觉到不公平对待, 留守儿童也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正是亲戚监护人的这种只要让留守儿童吃饱穿暖、不出事就算基本完成了监护工作的错误观念导致相当多寄养在亲戚家的留守儿童学业不良、道德发展出现危机, 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1 学业不良
留守儿童在学龄上一般为小学和初中。通常这一学龄段的孩子在学习上缺乏自制力和主动性, 需要监护人及时、长期督促其学习, 而这一类型监护人多为中青年人, 沉重的家庭负担迫使他们没有过多精力管理孩子学习, 也不会对留守儿童提出较高的学习目标, 基本以考试及格作为对留守儿童学业监护的标准, 正在客观上一定程度的纵容了留守儿童疏于学习、缺乏进取心, 甚至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有“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的消极学习心理, 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2.2 道德发展出现危机
由于不少监护人对留守儿童采取重养轻教的监护方式, 让部分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 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此外, 出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非亲子心理, 只要留守儿童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 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 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 不遵守规章制度, 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
2.3 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而寄养在亲戚家的留守儿童常常感到自己是“外来人”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这种长期 (下转第57页) (上接第48页) 缺乏亲情抚慰和关怀的状态, 很容易让留守儿童产生焦虑、紧张情绪, 缺乏安全感,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性格上通常表现为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3 提高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质量的建议
外出务工农民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能否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提高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的质量, 是让农民工放心、安心在外工作的关键, 这不仅关系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 而且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 政府、学校和监护人必须齐心协力解决好这一问题。
3.1 政府要加快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
亲戚监护人一般为中青年, 接受能力较强。政府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工作, 教给监护人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督促其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 这对沟通学校与家庭教育, 使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世界观, 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 提高其综合素质, 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
3.2 学校要加强教育和管理
学校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 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 对行为不端地留守儿童严加管束, 对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加强辅导, 及时化解他们面临的生活、学习困难和各种心理问题。同时, 学校要定时进行家访, 多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交流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3.3 亲戚监护人要积极调整监护心态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 监护人在接受留守儿童父母委托监护开始, 就必须认真履行监护职责, 让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 真正融入到监护人家庭。作为监护人,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道德教育上都要做到对监护对象和自己子女一视同仁, 去除不愿管、不敢管思想, 有效避免留守儿童寄人篱下心理,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在阐述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和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张云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留守儿童的监护 篇5
尊敬的叔叔阿姨或爷爷奶奶,下面有一些问题,希望您看后回答您的看法
性别:年龄:
1.您身边的外出打工情况有
A 父亲外出打工B 母亲外出打工C 父母都去打工
2.您所知道的那些家庭的孩子在家由谁照顾
A爷爷奶奶B亲戚C其它监护人
3.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A 一个月B半年C一年D.一年以上
4.那些孩子是否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及情况
A不了解B稍微了解,别人问起的时候知道C不了解
5.您了解到孩子平时学习或生活上是否有困难
A 有B 没有
6.如果有,通常会有什么样的困难
A资金B学习环境C其他(请填写)
7.如果遇到困难,他们通常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A 求助老师B 求助同学C 求助亲戚D 自己解决
8.您知道孩子多久跟父母联系一次 A一周一次B 一月一次C经常,不定时D很少
9.您所知道的孩子没有去父母务工地上学的主要原因: [多选题]
A打工地学校的收费太贵 B父母打工没有时间照顾C孩子自己不愿意去D孩子在家过得很好,没有必要去 E担心孩子在务工地不适应或受歧视F务工地学校不接收务工人员的子女 G其他
10.您了解到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态度
A非常关爱B一般C冷淡D粗暴
11.孩子们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是
A 支持B 不支持C 无所谓D 不表态
12.您知道孩子是否喜欢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
A 喜欢,害怕B 喜欢,不害怕C 不喜欢,害怕D 不喜欢,不害怕
13.您觉得孩子的学习动机是
A没有学习动机 B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 C升学 D学好本领建设家乡 E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F不甘人后 G成绩都超越他人 H对学习有浓厚兴趣 I对付每天的课程安排 J为了不因考试不好而丢面子 为了以后赚大钱 K其它
14.父母不在身边,您发现孩子们性格是否会有所变化
A变化很大B 没变化C变化很小
15.您觉得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如何
A很关心B很少关心C不关心
16.您觉得自己身边的留守儿童在什么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您希望怎样解决?
留守儿童的监护 篇6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的留守儿童达到6102.55万,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对此,李克强总理指出,“这种现象短时期内恐怕难以消除”,那么,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就成为直面现实的重大课题。对此,有专家呼吁,在建立强制报告制度的同时,应建立留守儿童委托监护制度。建立强制报告制度,便于政府掌握当地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跟踪,但如果只报告,而没有委托监护人的要求,对于政府来说,只掌握了留守儿童的状况而难以从制度上完善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不能模糊,更不能出现真空,在父母进城务工之后,必须明确留在乡村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谁。不明确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就很难建立。
近年来,留守儿童失学、冻死、溺亡、自杀、被侵犯等问题,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生存状态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已成社会之痛。尤其是贵州毕节地区此类事件频发,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分析所有留守儿童事件,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留守儿童缺乏监护,像去年发生的贵州毕节留守儿童集体自杀事件,家里就没有一个成年人,只有4个未成年孩子。在乡村,父母进城打工,对于未成年的孩子,通常的做法是,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或者委托给乡里的亲朋好友,这貌似给孩子找到了新的监护人,但其实,监护关系并不明确,被委托的人,基本上只管孩子的基本生活,对于孩子的安全、身心健康却关注不够,更有甚者,有的只是被请求平时去看看孩子的生活情况,至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关爱、教育引导则完全缺失。
外出的父母怎样履行监护主体责任?如果监护的主要责任还是落在外出的父母身上,当地政府和学校、村委会,只是负责配合工作(干预或者帮扶),那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还是苍白无力。对于留守儿童,应该以国家监护为新的思路,建立新的监护体系。国家监护的基本思路是,由国家承担儿童出生之后的基本生活费、教育和医疗费用,父母作为孩子的自然监护人,代国家履行日常监护责任,如果父母無法履行监护责任或失去监护资格,则由国家(委托社会福利机构或其他人)进行监护。
按照国家监护的思路,乡村成年公民进城务工,要把未成年子女留在乡下,首先必须向政府报告,不能不报告就把未成年子女单独留在乡村,把未成年子女留在乡村而不报告,就是监护人失职;其次,政府应该要求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出之前,办好委托监护手续,与被委托的监护人签好委托监护协议,明确委托与被委托人的责任、权利;再次,如果外出务工人员找不到委托监护人,而本人不得不外出,则由政府指定人员进行监护,且签订委托监护协议。建立这样的监护体系,也就使留守儿童的监护无缝衔接,而不是父母不履行监护责任,社会只出于“爱心”去偶尔关心—下孩子。
留守儿童的监护 篇7
目前, 中国正经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城市化过程, 大量农民离开农村, 涌入城市。空村家庭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从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的具体原因来说, 就是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建设的开展,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其中许多人因经济、环境、住房、入学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 由此引发把孩子留在户籍地而成为留守儿童的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 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在调查海宁小学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及其教育方法的过程中, 主要运用了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法。调查前, 取得一年级各班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的支持, 发放调查问卷, 最终确定了一年级96名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 随之作为调查对象的有这96名学生的家长以及所在班任课教师共16名 (数学教师4名、语文教师8名) 。分时间段进行观察, 开展个别对象或随机对象的访谈。了解监护人文化程度的高低对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的影响, 以及监护人教育方法的是否得当对儿童心理成长的正负面影响。通过学习相关文献资料, 提升自身的理论认识, 用科学的眼光分析调查所得的各种资料、情况。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关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监护类型的调查
分析: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 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 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部分留守儿童在生长发育方面也受到了一程度的影响。同时, 监护人的素质、文化程度、对儿童的关心程度等都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学习态度等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 关于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调查
分析: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被调查学校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的监护人有很强的教育观念, 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下却没有办法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很多监护人对留守孩子只在生活上起到“照看”的作用, 对思想道德教育、学习成绩、日常行为则很少过问。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个人素质将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心理、生理的健康成长。这种教育环境下的质量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忧虑。
(三) 一年级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方式的调查
分析:对于孩子的教育, 他们要么认为“棍棒下面出人才”, 孩子一旦犯错, 轻则厉声训斥, 重则大打出手;粗暴型的监护人占到所被调查监护人总数的37.5%。要么认为“树大自然直”, 任其自然发展, 对其行为不加约束和限制。放任型监护人占到监护人总数的46.8%。而民主型和权威型分别仅占监护人总人数的20.8%和10.41%。对留守孩子放任自流, 溺爱有加, 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而监护人中真正从多方面关心教育的寥寥无几。
(四) 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 建立亲情联系站和监护人责任制度
建立一年级亲情联系站, 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亲情联系等活动, 让学生有地方说话, 使留守孩子“离开父母不乏亲情, 留守在家不缺关爱”, 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温馨的新家。
2. 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通过对一年级“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方法的了解, 改变原来的不科学的教育方法, 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都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 家长在执行选定的辅导方法时, 要对辅导过程有个正确的理解。辅导过程应是孩子在家长的帮助和引导下, 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完成消化吸收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在辅导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孩子独立思维、开发智力活动为主导的原则, 否则, 把给孩子天天讲课作为一种主要的辅导方式, 那就把辅导和教学这两种不同的智力活动过程混同起来。孩子将会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吸收老师和家长讲授的知识, 就难以收到应有的家庭辅导效果。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教育学刊.2005.
[2]任运昌.林健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和方向.2007.
[3]蒙应.余忠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100问.2008.
留守儿童的监护 篇8
监护是一种法定义务, 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 理应承担起这一神圣职责。但是, 由于种种条件制约, 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入外地, 无奈与未成年人短期或长期分离, 形成父母无法履行监护职责, 而将监护责任擅自处置, 甚至出现留守儿童无监护状态。严格意义上的监护包括法定监护、委托监护、指定监护, 而本文所称的广义上的监护, 还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托管。
一、当前留守儿童监护状况存在的问题
据课题组在太和县对留守儿童监护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有五种形式:1.单亲监护, 即由父母中的一方对留守儿进行监护, 一般是由母亲来监护, 这种类型占全部调查样本的53%。2.祖辈监护, 即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的方式, 约占36%。3.亲友监护, 即由亲戚、朋友、邻居、老师来监护的方式, 约占7%。4.同辈监护, 即由儿童的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来监护的方式, 约占2%。5.自我监护, 即儿童自己管理自己, 这种情况较少, 约占1%一般是年龄较大的儿童。
这些特殊的监护形态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影响, 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 监护能力不足, 监护质量下降, 监护效果较差
首先, 在单亲监护中, 父母一方外出, 自然会导致父爱或母爱缺位, 父亲或母亲教育缺失。由于单亲外出, 家庭中的生产劳动、家务劳动落在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人身上, 造成监护能力、教育能力下降。其次, 在祖辈监护中, 存在的问题更多。负责监护的祖辈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 他们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 繁琐的家务劳动, 没有时间、精力照顾好留守儿童。这些祖辈大多都是文盲、教育盲, 无力教育孩子。同时, 祖辈往往采用溺爱甚至放纵的监管方式, 对不良行为宽容、放任, 甚至包庇纵容, 导致孩子变得娇惯、任性、自私冷漠,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再次, 在亲友监护中, 监护人一般对物质上较为关心, 但对习惯的养成、心理、精神上的关注不够, 或者心理上有顾虑, 认为如果管得太严, 怕孩子告诉父母, 父母会心疼, 反而得罪了亲朋好友。另外, 孩子和这些监护人也不交心, 遇到问题也不沟通, 导致监护形同虚设。最后, 在同辈监护中弊端更多。同辈监护的哥哥、姐姐们一般都是未成年人, 他们的是非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样需要引导, 更别论照顾弟妹了。
(二) 委托监护职责不明确, 容易产生纠纷
由于农民的法律文化意识薄弱, 人们往往把监护简单地理解为看管、照应。按照法律规定, 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在于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当未成年人的父母将监护义务托付他人时, 不能明确委托监护职责, 因而, 在祖辈监护、亲友监护和同辈监护形态下, 都存在监护职责不明的现象, 一旦发生被监护人的权利被害或者被监护人侵权行为, 这种不具有法定形式的委托监护人往往将责任一推了之。如安徽省某县一托管于姑姑家的留守儿童在暑期溺水死亡, 其父母与姑姑为承担责任发生纠纷, 大打出手, 造成严重后果。
(三) 监护方式经常变化, 使留守儿童产生安全缺失感
由于种种原因, 留守儿童的监护形态在单亲监护、祖辈监护、亲友监护和同辈监护方式中更替, 甚至在同种方式中频繁更换监护人, 如单亲监护中, 父或母轮流出去打工, 祖辈监护中因为祖辈去世而更换监护人, 亲友监护中因上辈亲属、朋友需长期外出而更换监护人的, 或者由于留守儿童个人的因素而要求更换监护人的。课题组调查显示, 在350个被访谈的留守儿童中, 有35%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更换过监护人, 其中, 93人曾跟两个监护人生活过, 占27%, 35人曾跟三个监护人生活过, 占10%。有的甚至更换过5个监护人。监护人的更换, 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也很大, 他们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适应、了解新监护人。另外, 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动荡, 也使他们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安全缺失感, 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和精神负担, 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四) 逆向的监护, 使留守儿童过早地承担起成人的责任
调查发现, 虽然大部分的监护者能够给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 但是, 由于一些监护人年龄偏大、身体有病等原因, 他们不但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照料, 相反, 留守儿童在洗衣、做饭、买药看病等方面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监护人, 这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的监护。比如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患有肺病、哮喘、胃病等, 到了冬天就容易犯病, 照顾老人的重担大部分落在留守儿童肩上。留守儿童生活的逆向监护不但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大的负担, 而且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替代父母照顾老人的生活, 在很小的年纪就过早地承担起成人的责任和义务, 这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全面成长和发展都不利。
二、造成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是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民外出打工谋生, 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 但大部分打工者的家庭月平均收入为1000至1500元之间, 而城市的消费水平高, 如果子女在城市上学, 还要交高昂的借读费, 这种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很多学龄子女只能是留守儿童。在外出打工与子女监护之间产生矛盾时, 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另外, 打工者主要从事买卖蔬菜、水果、鱼、肉、面食和其他小商品生意。他们工作时间超长, 绝大多数人每天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 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管理和教育孩子, 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 这也是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 法律规定不完善是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当前, 我国保障儿童权益的法律有很多, 但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这些特殊主体权益保护的规定很少, 或者即使有规定, 但不够细致, 缺乏可操作性。如《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这就造成义务教育的城乡分割, 这种分割状态是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产生的重要因素。同时又规定:“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 在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 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这样, 中央和地方政府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就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但是由于教育体制始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 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这对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群体的产生起着“催生剂”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国家法制建设、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农村税费制度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 这使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环境和背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而很难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三) 政策不合理、可行性不强也是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1. 对农村流动儿童跟随父母流动权利的限制。
相关政策规定, 流动儿童常住户口所在地人民政府应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外流, 如1998年, 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出台政策, 要求外出打工人员的子女教育要以流出地为主, 公立学校为主。流动儿童中凡在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 应当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对携带有流动儿童者, 应查询其户籍所在地有无监护子女上学的条件, 公安机关应积极予以配合。
2. 对流动儿童教育收费的不平等。
相关政策规定, 流动儿童符合在本地就读条件的, 由其父母持户籍所在地基层人民政府出具的该儿童少年及其父母的户籍证明、其父母的身份证、在本地的暂住证和外来人员就业证等证明材料向暂住地所在街道办事处或乡 (镇) 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上述主管部门同意后, 为其开具“借读证”。流动儿童少年可持借读证和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 到暂住地附近学校联系借读, 经学校同意方可入学;流动儿童在本地公办中小学借读, 学校可按照有关规定向其收取借读费和杂费。这些政策对农村打工者子女的留守决策起着极大的作用。
3. 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中考、高考等制度的不合理性。
1998年, 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出台政策, 要求外出打工人员的子女教育要以流出地为主, 公立学校为主。中考、高考制度又与户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农民工子女必须回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在城市打工的农民, 无法承担子女在普通学校入学的高昂费用, 而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 无法解决升学考试, 儿童只能被留在原籍上学、考试, 这些无疑都加剧了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产生。
三、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策略
在2008年初的安徽省人代会上, 一些人大代表不约而同提出了“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被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列为当年的重点建议认真办理。近一年来, 省人大综合运用代表建议、人大调研、监督办理“三位一体”工作模式, 为400万留守儿童的明天带来了希望。如建议成立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修订《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权益等。课题组经调研后认为, 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
(一) 深化家庭教育观念, 强化父母的监护责任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 特别是年幼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 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则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时刻观察、引导和教育。因此, 外出务工的父母不妨与代理监护人经常联系及时进行交流, 要求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在家的子女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进行认真教育、管理、监督, 及时了解子女的情况, 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 心理疏导。各乡镇应该建立家长学校,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以帮助委托监护人更新教育理念。同时, 加强对监护人的监督, 我国现有立法对监护人职责缺乏明确规定, 而且未规定监护人侵犯被监护人利益的行为将受到何种惩罚。村委会和居民委员会也应主动监督监护人的监护行为, 并在监护人侵犯被监护人合法利益时及时向人民法院提出变更监护人的申请[2]。总之,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 强化父母的监护责任, 剥夺不合格监护人的监护资格, 也可以借鉴国外做法, 依法赋予司法机关对留守儿童父母的责任追究权[3]。
(二) 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特别的关爱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监护的缺失, 学校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主渠道。首先, 大力推进农村新课改, 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杜绝“留守孩子”因厌学而辍学现象的发生。其次,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 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 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学校要争取配备心理老师,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及时监控, 出现问题及时疏导;学校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给留守儿童特别的呵护和关爱。再次, 建立健全家校联防育人机制。学校要向家长公布学校各科老师的联系方式, 召开监护人座谈会, 提高他们的素质, 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子方式, 并提醒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如肥西县紫蓬镇中心学校校长张立胜, 多次召开教师座谈会, 共同探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最终把关爱工作的思路确定为:落实留守儿童代管家长, 抓帮扶, 促成长。学校通过开展“我与老师心灵对话”、“把思念写进日记”、“家校联谊见面会”等活动架起留守儿童、父母、老师、代管家长沟通的桥梁[4]。最后, 学校要开设家长课堂, 定期对留守儿童父母、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 向他们传授正确的、先进的养育观、教育观, 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三) 政府要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和制度, 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来保障这些孩子能够与家长在一起
1. 当前应制定、修改和完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规条例, 废除不利于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条款, 细化和明确具体的处罚办法, 增强其可操作性。
《义务教育法》制定至今已20年, 社会的变革, 经济的发展, 教育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使《义务教育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如它所涉及的政府拨款、教育集资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因此必须修改才能从源头上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以使广大的留守儿童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同时, 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也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 而且还被一些政策性规章所排斥, 现行《义务教育法》在制定时没能预见这一问题, 因此建议增加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家庭经济困难等弱势群体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做出法律规定, 明确城市政府对进城打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具体法律责任。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做法, 如美国在《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 凡是适龄儿童, 不管需要就学的儿童其父母是公民还是非公民, 是长期居留者还是短期访问者, 是持留学生身份的还是持访问学者身份的, 或者是持工作签证的外国劳工, 甚至包括非法居留者, 任何学校不得拒绝入学。
2. 制定、调整、落实有利于留守儿童与家长共同进城生活的政策与措施。
政府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着力调整、制定、落实有利于留守儿童与家长共同进城生活的政策。比如公安部门要研究如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给农民工以市民待遇, 农民工也应该像城市下岗职工一样, 在税收、社会保障、特别是子女入学教学方面享有优惠政策。教育部门要研究怎样使农村孩子能够在城市获得同样的基础教育, 积极探索非正规教育形式, 满足边远、贫困地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 使幼小的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尤其是加强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相关资料显示, 目前安徽省已有3000多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部门要研究如何确保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享有同样的卫生保健服务。民政部门要研究进城后的孩子的社会福利保障问题等。另外, 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的二、三产业发展, 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促使留守儿童的父母“返乡回流”, 这应该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出路。
(四) 发动社会力量, 争取更多支持
从社会方面看, 主要是运用社会力量来为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如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工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少年先锋队及其他有关的社会团体, 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做好留守儿童的保护工作。如肥东县一些农村学校少先队组织, 开展了与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如安徽省妇联已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组建一批志愿者队伍, 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共享蓝天”行动。目前, 在安徽省人大的督办和协调下, 全省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一个“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正逐步形成。
摘要:目前,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缺失问题严重, 主要表现在监护能力不足, 监护质量下降, 监护效果较差, 委托监护职责不明, 监护方式经常变化, 逆向监护等方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法律规定不完善, 政策不合理等因素。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了解决对策, 即深化家庭教育观念, 强化父母监护责任;学校应给予他们特别关爱;政府应制定法律制度, 探索建立维护留守儿童权益的长效机制;发动社会力量, 争取更多支持, 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白龙.安徽人大综合运用监督手段, 关爱400万留守儿童[N].人民日报, 200917.
[2]牟静, 田天.关爱留守儿童健全监护体制[J].南北桥, 2008 (, 3) .
[3]周凯.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 记肥西县人大代表张立胜[N].安徽人大工作通讯, 200918.
留守儿童的监护 篇9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隔辈监护
习近平同志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 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 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其父母是缺位的。对于子女的抚养, 不仅仅是伦理问题还是法律问题。只是, 法律这一层面的责任, 被人们的传统观念所掩盖, 也被忽略了。但是, 对于每一个成长的个体, 从小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会对他 (她)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也会对人格要素产生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模式有三种, 即隔辈型监护、亲戚或朋友的寄养型监护以及留守儿童自己无人照管的自我监护。其中, 隔辈监护是最主要的监护模式。据民政部最新的调查, 祖 (外) 父母陪伴监护的占了89.3%。农村的青壮劳动力为改善生活质量, 纷纷外出务工, 通常情况下照顾留守儿童的往往是留守的老人。这些承担起照顾留守儿童的老人, 无论是身体状态还是思想观念具有一些共性的特点, 凸显隔辈监护存在的问题。
首先, 对于留守儿童的行为听之任之。这种听之任之存在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扮演农村留守儿童守护者的老人们, 年龄较大, 有的老人自身身体情况较差, 本身的自我照顾都比较吃力, 加上抚育孙辈的负担, 使得老人的身体健康状态每况愈下。由于孩子身体灵活、速度快, 老人根本就追不上孩子, 对于孩子的管教非常无奈, 从而听之任之。为了管教调皮的孩子, 不让孩子闯下祸端, 有的老人不得不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 甚至产生了恶果, 如2016年8月6日的成都商报电子版报道了“奶奶捆死俩孙子”一事, 这一案例凸显了作为监护人的奶奶, 在教育孙辈中存在的问题及无奈。第二种情况是隔辈抚养的过度溺爱, 导致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 长此以往, 当老人想要管教孩子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了。年幼的孩子是一张白纸, 但是老人却任由其自己在这张白纸上随意作画, 而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 最终会导致孩子行为的无秩序性和某些道德观念的缺失。
其次, 留守老人年岁大, 精力有限, 健康状况欠佳, 对于未成年人的照顾显得力不从心。有的老人需要照顾的孙辈不止一个, 不但要照顾其生活还要耕地劳作养家糊口, 导致生活负担较重。留守儿童通常都是由留守老人来照顾的。留守老人年龄较大, 健康状况也不好, 有的甚至还需要留守儿童来照顾。在这种情况下, 无论对于老人还是孩子都很不利。从法律的角度而言, 作为留守老人的子女、留守儿童的父母, 却不能承担家庭的责任, 没有尽到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和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从需求角度而言, 家庭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还有精神需求的满足,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予以重视。极少数的留守儿童父母努力用物质去补偿子女, 往往也是得不偿失。
再次, 留守老人一般年龄较大, 思想观念较为传统守旧。老人的传统守旧与孙辈的好奇、追赶新潮形成了鲜明对比, 即使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都会有较大差异, 祖孙之间的“代沟”比较明显, 为双方的沟通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 两辈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成了极其困难的事情, 似乎像两条平行线, 孙辈对于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式无法接受, 老人对于孙辈的想法和行为无法理解, 双方情感的交流成为一种奢望。然而, 子女的看法和观点也有偏离轨道的时候, 由于无法与老人沟通, 父母也很难及时与子女交流, 通常情况下很少能够将其扳回正轨。
第四, 农村老人文化水平较低, 对于留守儿童的功课无法进行有效指导。农村老人的文化水平较低, 同时对当前自媒体的使用也不娴熟, 甚至持排斥、否定的态度。因此,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功课无法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 也不能够有效利用自媒体 (如手机) 为留守儿童查找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因此, 农村留守儿童与老人在学习方面无法沟通交流, 致使老人与孩子之间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共同话题, 不利于双方的沟通和交流。通常情况下, 农村老人关注孩子的学习集中在“考多少分”“班级里考第几名”“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 才不会像父母那样辛苦”等, 而很少有老人会关心孩子“在学校开心吗”“和小伙伴相处的融洽吗”“在学校遇到什么问题吗”等。
以上情况充分暴露出祖辈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隔辈监护的弊端, 充分说明祖辈确实是难以承担对于留守孙辈的监护教育之责。在这种情况下, 老人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的仅仅是物质方面的生活资料, 甚至有些连提供基本生存资料都较为勉强。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澍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
[3]于瑞红, 韩雪峰.关于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62-63.
[4]阳辉, 陈新明.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文史博览 (理论) , 2008 (10) :69-70.
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保护问题 篇10
一、留守儿童的形成
(一) 何谓留守儿童
父亲和母亲双双外出打工, 或者其中一方外出打工, 孩子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 就叫做留守儿童。有的留守儿童跟随父亲生活, 有的留守儿童跟随母亲生活, 还有的留守儿童跟随祖父母生活, 也有一些留守儿童与家族里的亲戚或者父母的朋友一起生活。从这些年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因为成长环境的特别, 许多留守儿童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却也让留守儿童成长的压力越来越大。当然, 也有一些留守儿童成长的比较好, 人格健全, 性格活泼。这倒更加值得我们思考, 留守儿童中的一些问题是如何造成的?有没有措施进行改变或者补救?
(二)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因为经济、地域或者历史的原因, 我国的区域发展存在差距, 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所以农村很多剩余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 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 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力将子女带在身边, 所以出现了留守儿童群体。据权威统计, 5800万人甚至更多是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的数量。其中一半以上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 40%多留守儿童父母同时外出, 甚至有7.3%的留守儿童不确定有人监护或者没有人监护。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处于心理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的留守儿童特别需要来自父母的呵护, 需要父母给他们在价值观念上和思想认识上的引领, 可是现实情况是他们没法享受到来自父母无时无刻的关爱和教育, 不管是在情感上还是心理上父母的教育和爱都是缺失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时间很少, 沟通的很少, 不仅造成父母教育和监护的缺失, 父母亲情的缺失也让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到不良影响。或者有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隔代照顾, 而大部分隔代教育又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留守儿童中隔代教育问题就比较突出。因为这些原因, 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发展的异常, 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出现偏差, 有些留守儿童更是走上犯罪道路。因此,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现状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留守儿童的监护是否有相关权益作为保障?下文将探讨这些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
(一) 监护权的缺失
监护人对于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权益、财产权益所享有的监督、保护的身份权就叫做监护权。对于未成年人来说, 他的父母就是他的监护人, 我国法律也非常详细地规定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监护既是监护人的义务, 也是监护人的权利。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尽职尽责, 做未成年人合格的监护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 未成年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朋友都可以成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近年来,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存在普遍缺失的状况。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的缺失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在安全方面, 因为无法得到父母的照顾, 其他的监护人因为各种原因又不能很好地行使监护权, 许多的安全隐患出现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例如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得到及时医治, 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事件经常发生, 触电和溺水等各种意外伤亡屡见不鲜等, 甚至有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恶性侵害也时有发生。现在农村犯罪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其整体生存状况堪忧。
在教育方面, 因为农村留守儿童长时间地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和父母耐心的引导、教育和管理,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好, 他们更加不会懂得知识可以给生活带去哪些变化。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 学习成绩的好坏似乎没有多大意义。所以造成了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都缺失、思想道德滑坡。留守儿童原本小小年纪就体会到生活的疾苦和辛酸, 感受到物质的贫困, 他们只能选择孤独地寂寞地长大, 同时又没办法充分享受到父母的关爱, 监护权缺失严重, 他们的心理成长状况让人担心。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不善于主动交流, 冲动易怒脾气暴躁, 抽烟喝酒甚至打架斗殴等。从目前农村的发展情况看, 未来会有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更多的留守儿童会出现。如果不改变农村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的命运, 他们未来的成长很让人担心, 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让人担忧。
(二)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
虽然各项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各种规定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未成年人的权益, 但是我国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发展已经跟不上未成年人保护权益的要求和发展。特别是存在于农村的留守儿童, 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权益的实现。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 监护制度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中对父母监护的规定不够具体详细, 很难得到很好地执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2条规定,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 应当依法承当责任”。“不履行监护职责应当承担责任”。《民法通则》第16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 或未成年人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承担监护职责。”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承担多大的责任?怎样来承担责任?这里表述不够清楚。当代社会父母和单位基本都是雇佣关系, 在父母上班的时候单位没有义务替父母承担监护责任;农村的村委会和城市的居委会既没有专业人员又缺少专业资金, 因此村委会和居委会既不符合监护人资格, 又不符合现实的实施条件。
第二, 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理念很落后。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奉行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自古以来的家长制作风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仍然影响深远, 家长的权威是最重要的, 甚至家长的权威比法律更重要。同时, 我国留守儿童的监护以亲属监护为主, 辅助以组织监护, 但是如前文所述, 亲属监护不能全面实现监护, 组织监护中的监护人又容易出现不符合资格等状况, 使得留守儿童的监护缺失。
第三, 监护制度不健全。
监护制度是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是对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和监督的制度。所以, 监护制度也基于对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和监督,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当然在监护制度法律规定范围内。可是,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委托监护不力。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 一般把孩子交给长辈、亲戚或者朋友照顾, 这样就在农村留守儿童和他们的长辈、亲属或者父母的朋友之间形成了监护关系, 这时就容易出现委托监护不力的状况: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不够。监护人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监护能力才能很好地履行监护人的义务, 可是由于农村各种各样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总是在教育、养育等方面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欠缺, 这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留下了漏洞, 也埋下了安全隐患等问题。
三、增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保护的对策
前文详细阐述了留守儿童的概念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益得到充分实现, 我们需要对如何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保护进行思考。可以有以下一些对策:
第一, 明确监护权。
不仅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 就连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父母都存在不明了监护权的情况。所以, 不管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还是临时监护人, 都需要让他们首先明确监护权。具体的途径可以是政府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或者是在政府部门的干涉下由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者临时监护人进行集中培训。当然,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改变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和临时监护人的监护理念。
第二, 完善监督体系。
国家可以为留守儿童的监护设置监督和惩戒制度, 我们既可以学习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也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和完善。例如, 可以成立政府特别部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并且政府部门保留对监督人和被监督人的监督检查的权利。我们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实现法制化, 因此, 我们还可以通过法律体系的完善来完善监督体系。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也离不开公民的自觉自省意识, 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宣传, 让农村人口意识到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现状, 让他们理解由此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 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监督意识, 让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的监督体系更加完善。
第三, 完善监护制度。
设置监护关系撤销、变更制度。我国应该对监护关系的撤销、变更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例如, 如果监护人没有对留守儿童适当履行职责甚至侵犯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监护人死亡或者失去监护能力等情况的出现使得他们不能继续当监护人的, 应该把监护关系撤销掉, 再由相关部门对监护关系进行补位。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委托制度, 及时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不足。委托监护是监护人把监护职责委托给符合条件的人代为监护, 是一种临时的监护关系。那么, 委托监护的双方需要订立正式的委托合同, 必须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 家庭监护、学校监护和国家监护的结合。
本文主要探讨家庭监护方面给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方面带来的问题, 但是其实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需要家庭、学校和国家的合力。如果家庭监护缺失, 可以由学校监护实现一定程度的弥补, 由此, 对农村学校相关机构的设置、对农村学校班主任和老师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这个问题需要教育部门与政府部门进行商讨后出台具体措施。国家监护方面, 可以帮助成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组织或者村级教育组织, 也可以由国家民政部门出台相关举措来实现国家监护的填补。
总之,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事关“三农”问题的解决, 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社会各方面要齐心协力, 致力于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保护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冬生, 阮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5 (02) .
[2]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3]吕绍清.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J].中国发展观察, 2005.9.
留守儿童的监护 篇11
(一) 政府要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 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
一是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 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 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 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 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 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 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 政府要发挥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 部门各司其职, 形成合力, 逐步建立起齐抓共管的体系。横向上, 各部门应协调一致以尽本部门应尽责任;纵向上, 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 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二是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 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 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 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 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三是加快户籍的制度改革。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 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 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应制定优惠政策, 采取配套措施, 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 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 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在现阶段, 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 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 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 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 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四是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 新建 (扩建) 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 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 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五是发挥文化的传播功能。县区政府继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有效为农民送知识、送技术、送教育, 有效发展规模农业和特色经济, 实现农业产业化, 使农民变成产业工人, 以父母的稳定收入, 促进子女的长期教育。六是拓展网络的积极作用。建议在政府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项目中, 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增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要发展各类家长学校, 全面建设农村家庭教育网络, 拓展城乡家庭教育渠道, 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 加强对监护人特别是祖父母的培训指导, 不断提高他们的监护意识和能力。
(二)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 是对社会和对家庭有危害的, 所以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 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做好言传身教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 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 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三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 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四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孩子要学习, 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 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 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三) 学校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 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学校教育。
一是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 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 提高教师素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二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学校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 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课外活动, 加强励志教育, 大力宣传留守儿童先进典型, 让典型教育人, 让典型感染人, 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向上, 自强自立, 奋发有为。三是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 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 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四是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 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 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五是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 不仅要有数量上的优势, 而且要提升寄宿制学校的质量。此外, 还应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 寓教于管, 配备生活老师, 加强与学生沟通, 使留守儿童能够在寄宿制学校感到家一般的温暖。六是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如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 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 形成家长联系制度。除此, 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与家长充分交流, 形成合力效应。
(四) 整合社会资源,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整合各方力量, 推动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社会化发展。
一是构建监护体系。由村委会牵头, 联合妇联、团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 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 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二是扩大社会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 利用多种宣传渠道, 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三是招募组建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队伍, 推行“结对接力志愿服务”模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的结对方式, 组织志愿者队伍或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签订结对卡, 针对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心理抚慰和应急救助等需求, 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四是建立帮助机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应该提倡:要多一点关心, 多一点关怀, 多一点问候。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形式的结对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教育问题, 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 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章华, 黄丽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问题与思考, 2009, (1) .
[2]宋玉静.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辽宁教育研究, 2008, (2) .
【留守儿童的监护】推荐阅读:
留守儿童的监护权12-02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08-31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09-19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09-04
留守儿童的春节06-22
留守儿童的忧思06-24
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10-05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10-27
对留守儿童的寄语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