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

2024-10-05

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精选12篇)

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 篇1

面对诸多留守儿童问题, 作为班主任, 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将他们引导好, 使他们能够做到自治、自理、自强、自律, 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眼前的要务。笔者在乡镇中学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 在探索教育方法的同时, 借鉴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总结出了一些做法:

一、建立档案, 了解留守儿童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各有不同, 只有深入了解, 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作为班主任需要全面了解学生, 就要建立学生档案, 并进行整理。学生档案不仅要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等常用信息, 还需要包括他们是否是留守儿童, 监护人是谁, 父母在哪里打工, 本人兴趣爱好是什么, 本人有什么特长, 本人的愿望是什么。班主任要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 以便及时联系, 同时, 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进行分类。

二、关注细节, 留意生活的点点滴滴

虽然绝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后, 家庭经济能力比以前大大增强, 但是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监抚人爷爷奶奶年老体弱, 照顾不周, 加上学生年龄偏小, 他们多数不懂照顾自己的生活, 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知识, 而这些却是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三、行为上多指导, 道德上常引领

首先, 在班级中为留守儿童树立道德行为的榜样, 对于班级中好的行为要大加表扬, 并以此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对于不良行为, 要严厉批评。让留守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分清是与非, 对与错, 明白什么该做, 什么不应做, 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其次, 对待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反复现象,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多鼓励, 少批评, 不能挖苦讽刺。由于成长环境特殊, 留守儿童不良的道德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改正过来。所以, 班主任要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

四、加强班级建设, 发挥集体作用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 往往感到焦虑、紧张, 缺乏安全感, 人际交往能力差, 长期与父母分离, 他们的性格会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教师可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来消除留守儿童的异常心理, 从而达到约束行为、道德引领的效果。首先, 应加强日常管理, 强化《中学生日常行为规划》和《中学生守则》, 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做好自己的事, 管好自己的语言行为, 关心周围人的事, 多为别人、为集体作贡献。其次, 在班级中广泛开展各种活动, 发挥集体作用。比如拔河、接力、篮球比赛等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精神, 形成团结奋发的集体气氛, 拉进留守儿童与同学之间的距离, 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还可在班级中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比赛, 如跳绳、讲故事、下棋、手抄报等比赛, 让留守儿童在这些比赛中各展所长, 从而树立其自信心, 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从家长联系入手, 做留守儿童情感的呵护人

(1) 班主任应通过各种渠道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取得联系, 让他们能随时了解自己子女的情况, 要求父母多与孩子联系。除了不定时打电话外, 还可以多给孩子写信, 让孩子在思念父母时读读父母的来信, 班主任也可在班上组织学生给远在外地的父母写信, 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甚至可以利用网络, 让留守儿童与父母面对面地聊天, 拉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距离, 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因素。

(2) 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 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儿童交流、沟通, 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 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 形成合力效应。甚至趁留守儿童父母在家时, 组织郊外野炊活动, 给他们制造感情交流的机会。

(3) 班主任同时应多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交流, 先了解其临时监护人的情况, 如年龄、与留守儿童的关系、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情况。认真倾听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情况介绍, 有针对性地向临时监护人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法建议, 多与他们交换意见, 共同教育留守儿童。

爱护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 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 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 及时沟通。要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 创新思路, 积极探索, 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 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 健康成长。笔者相信: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只要我们用真诚去面对, 用爱心去感受, 留守儿童也一样会拥有花样年华, 在同样的天空下, 同样的阳光下, 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殷世东, 朱明山.中国教育学刊[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6.

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 篇2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外出打工并被留守在农村的儿童,他们多由祖辈或者亲戚代为抚养。随着更多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农村的普遍问题,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也成为了农村教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作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者,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分析问题的所在,用合理的方法有效的解决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1、由于从小就被父母遗留在农村,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造成性格上,他们往往不是很健全,心理素质相比其他孩子较差。在这样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下,他们在生活中会有比较容易沮丧、孤独、等不稳定的情绪,这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他们在学习上普遍缺乏动力,不思进取。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影响和学校的不重视,导致大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而且,在生活学习中,他们往往有反叛精神,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厌学逃学,得过且过。他们认为学习是无用的,所以对学校和学习产生反叛的心里。他们的人生目标往往是如何挣钱,无视学习成绩,对老师的要求也毫不在意。

3、长时间的不受管教使得他们的思想品行较差。据相关文献可以了解到,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有三分之一左右。这是由于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管教,缺少亲情的温暖。所以,在同龄人中,他们非常容易产生自卑的心里。这导致他们不喜欢与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往,有的则虚荣心很强,喜欢和别人攀比。由于在亲情关爱方面的缺失,他们会向父母索要更多的生活费,用金钱上的虚荣感来掩盖自己的自卑。他们往往会偏激地把没有父母的关爱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对社会滋生反叛的思想,因此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

4、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缺乏监管,他们的安全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还有,学校和家庭之间在安全上的衔接不连贯也导致了安全问题的时常发生。另一方面,大多留守儿童年龄都较小,在缺乏约束和监管的情况下,他们的人身安全根本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近年来,留守儿童被车撞伤撞si的,溺水身亡的事例时有发生。

二、问题形成原因

1、社会因素。教育的.费用的不断提高,导致大多农村家庭往往无法承担。所以只有外出打工来供孩子上学。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和加重。

2、家庭因素。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用他们往往会产生烦恼和困惑,但是却无人给予及时的教导,这给他们带来了沮丧和忧虑。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有人可以倾诉,也需要有人加以引导。而他们所需的父母此刻却不在身旁,使得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没有安全感,无法辨别什么是对错。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托付给祖辈或亲朋好友代管的,而他们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碌,对于不是自己的孩子关心少之又少。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

3、学校因素。学校的教学理念往往是成绩第一,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却缺少关心。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关心。在农村,教育理念十分落后,加之“读书无用论”和“拜金主义”等思想都给留守儿童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教育者如何应对

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做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如何去关心和保护留守儿童,如何让他们如其他普通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接下来,我将提出几点建议:

1、家庭状况作为学生的教师,应该关心每一学生的家庭状况和生活环境。抽出时间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次详细的家访,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情况。记录班里每一位留守儿童的情况,包括其父母的外出地点,联系电话,子女监护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并积极和看护人进行良好的交流,更好的关注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情况。

2、为师终生为父。其实老师就好比学生的第二个父母。学生在生活中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比父母多很多,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给予他们父母一样的关爱,把每一位缺少亲情的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用爱心去温暖他们受伤的心灵。在生活上,细心照顾每一位学生,对于他们心情的变化,要留心观察,在他们沮丧是要及时与其进行交流,与学生做朋友一样的关系,让他们对自己敞开心扉,并帮助他们开心解忧。在课余时间可以多多组织一些互动的游戏,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让他们在欢笑中忘却烦恼,在快乐中成长。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其进行爱心捐助,让他们真正地感觉到老师和同学都在关心他们。让他们在充满爱的氛围下,健康的长大。学习上,老师应该更注重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和指导,给予更多的鼓励,在犯错时,要用爱和耐心去感化他们。同时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闪光点要多加表扬、鼓励,激发他们不断进取、感受班集体的温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用爱去教导每一位学生,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之班级管理策略 篇3

广泛关注的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联动,其中学校通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来落实具体教育措施,是最有

实效的手段之一。这需要班主任转变班级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班级层级机构、更新管理方法、丰富管理内容、

建设多元和谐进取的班级文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 班级管理 策略

为了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

系的新途径,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

等形式对广西钦州市4个乡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了抽样专题调研。发放教师问卷

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2份,访谈教师16人;发放

留守儿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9份,访谈

留守儿童22人;发放非留守儿童问卷400份,收回

有效问卷391份,访谈非留守儿童20人;发放留守

儿童监护人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访谈

留守儿童监护人20人。

对教师的调研发现: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普

遍低下,94%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问题,

97%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问题多

更难教管;5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情绪控制能

力差;96%的教师认为对农村留守儿童应该给予重

视,但问及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予了留守儿童怎

么的具体帮助时,老师们都回答由于条件限制不能

给予特别的照顾,只能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中。对留守儿童的调研发现:教师、社会对留守儿童

的看法,家长对外出打工原因的解释,让更多的孩

子为自己的生活处境、学习、情绪、家庭经济状况感

到自卑,认为不如父母在家的孩子好。国家目前对

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政策、文件层面多,具体的扶

助措施少。外围的关注,反倒增加了农村留守儿童

的心理自卑。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主要

场所,是国家和各级政府所有政策、措施和行动的

最终落脚点;而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

长的重要人文环境,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

班级活动中实现的。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庭关爱、

亲情的缺憾,学校班级成为留守儿童唯一容易产生

归属感的正式组织。如何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

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工作中,最有实效

的是从班级管理人手。班主任是农村留守儿童学

习、生活中最具权威性的角色,可以自然地担负起

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角。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

中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构建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系统,

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性

由于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们往往得安排好自

己的生活、学习,这就要求他们的独立能力要强过

其他孩子,但在调查中只有2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

童的独立能力较强。要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性,让

他们主动健康地成长,必须要从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念上下功夫。留守儿童的思想既受到家乡传统文化

的影响,又受到父母工作地的影响,思想的变更和

生活学习环境的差距,现实生活事实与价值观念的

差距,往往使得他们痛苦、纠结,容易出现指导其行

为的价值观念不符合其行为,更有时与其处于敌对

矛盾状态。

首先,班主任必须转变教育功能观。

管理不仅要以组织为基础,更重要的是以组织

中的人为基础。班级管理活动要改变唯“升学率、优

秀率、平均分”为上的现象,要围绕着“培养学生个

性,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而开展。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幸福,班主

任要用心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天赋、禀性、需

要、兴趣、特长及身心健康状况等,引导留守儿童认

识到自身所处的优势和劣势,对学生的发展和未来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同时,形成自己的个性。对于农村学校存在升入好

的大学难而丧失学习兴趣,或者因昂贵的学习费用

对求学望而却步的客观现象,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孩

子正确的知识观,让学生知道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

作,学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将来的职业,也不单单是

为了考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享受作为一个现代文明

人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把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上的

浸润融入班级日常管理,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社

会生活情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乐观

向上的人生理念。使孩子们有自己的正确观念,自

己的积极行动。

第二,通过情感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性。

孩子们不管理解还是不理解父母外出打工,在

问及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父母在家还是外出打工

时,小学阶段的孩子100%回答的都是要父母留在

家里,哪怕是一方在家也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

对父母的情感、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依赖性明显存endprint

在。访谈中三分之一的女孩,谈到对父母外出打工

时,面部表情有明显变化,有的眼泪已经在眼眶里

打转了。而在问及父母在家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

态度时,他们明显表现出父母在家的自豪感、满足

感和幸福感。当问及如果你的父母也选择外出打

工,你的态度时,100%的小学生反对,其中有三个

女孩表示要以离家出走来阻止,孩子们愿意接受生

活条件差些,但父母在家。父母外出打工本意是要

改善家庭经济,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条件。但往往

是家庭经济条件改善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亲

子关系的疏离,孩子成长的不如人意。积极、自控的

情感为孩子们的独立性养成提供坚实基础。小学和

初中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关键期,而且发展变化很

快。他们在与成人及伙伴的交往中情感体验丰富深

刻,班主任可以通过情感活动来培养其独立性。班

主任可以利用班会通过孩子们的具体事件引出问

题,主题可以设计为“做快乐读书人”、“情感加油

站”、“我的情绪我做主”等等,教会孩子们了解并掌

握保持愉快情绪及改变不良情绪的多种方法,同时

给他们提供和创造体验快乐、享受快乐的机会,尊

重孩子们谋取快乐的权利,让孩子们感受到与伙伴

做游戏、看电视、为伙伴服务的快乐,体验到愉悦情

绪给自己带来的舒服感受;体验到对父母对监护人

的感恩、对家乡对学校的依恋。

二、通过班级和个体愿景的确立与实现,

教会留守儿童学会合作与竞争

愿景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未来的、理想的目

标。愿景是人们发自心中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图

景,是意愿的具体清晰描述。由于父母的外出给留

守儿童带来了很多遐想,班主任在引导班级成员确

定班级愿景时,要把每个留守儿童对自己、家庭,对

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未来职业等的期盼激活出

来。通过个人计划,在形成个人愿景的基础上,经过

班级成员充分讨论、主题班会等形式形成班级成员

认可的共同愿景。确定符合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的班

级共同愿景。

由于留守儿童生活背景的多元性,每个学生对

自己人生目标、生活憧憬及心目中对班级目标的构

建会有很大的不同。班主任在引导留守儿童确定班

级愿景时,要注意指明其内容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的

融合,可以提供一些范式,如“做最好自己,创最好

班级”、“愉快学习,共同发展”、“脚踏实地,自主自

理;文明有序,不断进取”、“成功友爱,卓越勤奋”等

等。这样,个人愿景和班级愿景协调与统一,容易让

留守儿童在班级学习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行为

方向,在同学交往互动中感受到班集体的能量,推

动自己和班级不断进步。

在实现个人和班级愿景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

竞争与合作,也是进入社会要面对的问题。班主任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等教会

留守儿童学会与老师、同学、父母、兄弟姐妹合作,

在合作与分享中体验到互爱与温暖;在个人努力与

竞争中体验到自信与力量。学会正确解读和面对竞

争后的失败,勇于善于在竞争与合作中提升自己。

三、建立健全班级层级机构,满足留守儿

童的归属需要

学生班级是成长性组织,其基本目标是为了每

一个学生的发展,与工作任务性组织不一样,班级

目标是为学生个体服务的。班主任要充分注重班级

背景下的学生个体的成长,班级机构的设置既要注

意组织层次的建设,又要注意群体层次的建设。把

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个体一群体一组织”三个不

同层面的角度体现出来。学生个体在班级中不断学

习、改变,班级只是学生学习新行为、改变旧行为的

一种环境,班级机构的建立健全要重视的是每个学

生的成长与发展。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外出,难于

感受到家庭归属需要的满足,是班级组织让他们感

到稳定、有秩序,但如果班级只进行组织规范性管

理会让他们感到压力和限制,情感难于融入,难以

弥补父母失位家庭生活不全的缺憾。通过各种群体

的建设,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成为一定

群体的中坚。

留守儿童往往由于家里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帮

助,放学后不愿回家,或三五成群瞎玩,或去网吧等

等,导致贪玩厌学。班主任可以学生的居住地为主

建立互助小组,各任课教师分担关注和指导任务,

使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思想和心理等方面都有

同伴关心,有老师关注;或成立“放学后俱乐部”,丰

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俱乐部可以开设各种兴趣小

组,小老师则由在这些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担当,教

师只须给机会让孩子们在班级、学校的各种活动中

展现他们的成果。在不同层级的机构中,孩子们以

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同学建立感情联系,每个学生

能在不同群体、不同活动中有地位、有归属,为学生endprint

创设一个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和肯定的人际沟通环境,以达到会说和主动交往与

他人合作,爱与被爱的能力得以激活和培养,他们

得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满足了他们的归属需

要,使其在学习、生活中变得更加自信。

四、开展各种班级活动,教会留守儿童合

理安排闲暇时间

老师们普遍反映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成员的交

往沟通,课余生活单调,而且缺乏享受休闲时间的

技能、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的能力。现在节假日越来

越多,不注重休闲教育的话,闲则生非,孩子们就容

易在休闲中出现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

第一,提高留守儿童主宰自己课余时间的主体

意识。

主宰自己课余时间的主体意识,实质上就是学

会自主学习,进行自我发展,通过闲暇生活来充实

精神生活。留守儿童最容易在课余时间出现监管空

挡,学习、休闲、体育运动、文娱活动等不能合理安

排,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意义的休闲活动。

看电视、上网、聊天往往被老师、监护人当成是不当

的休闲方式,好像孩子们喜欢做的多是不对的,剥

夺了他们的支配权。实际上,上网、聊天、看电视也

是孩子们成长的手段,关键是在于提供多种多样的

休闲活动方式给孩子们,把它们引导到孩子们的把

控中,让孩子们理性选择。只有在充盈着人文关怀

境域下的休闲活动,才能实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因此,班主任要给予

留守儿童业余生活以温情关注,可以启发孩子们把

休闲活动的内容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让他们抒写

自己的感受、体验、收获,从而明白作为主体的自我

所应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第二,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休闲

能力。

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单调,休闲技能缺乏。班

主任开展各种班级活动,让孩子们充实起来。通过

各种活动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班级

有表现的欲望;通过活动的指导,让留守孩子的各

种才能得到挖掘和发挥。班主任对孩子们的表现要

以欣赏的态度给予反馈,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增强

其自信心和成功感。让留守孩子在各种活动中提高

其休闲技能。

五、建设多元和谐进取的班级文化,培养

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

文化的本源就是生活,班级文化实质上就是班

级学生生活的全部活动方式的总和。帮助留守儿

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人格是教育成

功的核心。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为学生

搭建多元成长平台,创建多元和谐进取的班级文

化,构建师生共同的心灵乐园,使学生做在其中,乐

在其中,磨练心性,陶冶性情。通过美文引读,展示

平台(你的舒心一刻、你的美作、你的家庭、你的父

母),与父母连线——父母工作地介绍,我喜欢

的——XXX展演,等等,在多元活动多元评价的过

程中,创设张扬孩子们个性的天地,营造生机勃勃、

“和而不同”的班级心理氛围,让每个留守儿童能以

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动面对挑战和竞争,能正视和

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

监测机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大

事,要多方努力和合作,需要具备很多条件,而农村

学校班主任通过班级管理的实施来提供对留守儿

童的教育帮扶是切实可行的。强化班主任的留守儿

童教育的工作意识,融入到提高其工作技能中就得

以实现。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和受保护的班级

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 篇4

1.1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流动儿童主要是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 (简称进城务工或外出打工) , 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1]。

1.2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造成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原因有很多, 但“生产力水平低, 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大”造成的城乡差别的身份制度是导致目前“流动问题”困境的主要原因, 它是造成留守问题的制度根源。社科院学者陆学艺认为“取消户籍差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 只有放开户籍制度才能减少农民”[2]。此外, 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以及中国历来的身份等级观念强烈等, 都是产生“流动问题”的重要原因。

1.3 妥善管理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

解决好流动人口与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问题,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流动问题”的严重化, 社会开始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为促进留守儿童发展, 中央和地方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 2006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全国各地也响应了中央的号召, 一同探寻解决“流动问题”的方法, 先后出现了“温馨家园”、“青神模式”、“山田模式”、“宜都模式”、“孚日模式”等带有地方特色的举措, 为解决“流动问题”奉献出了一份力量。尽管有这么多的模式, 但“流动问题”并未有根本的改善。目前, 作为居民基层自治组织的社区, 在解决“流动问题”方面仍旧是一块弱项, 加快社区自治,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来解决“流动问题”是大有可为的。

2 社区管理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 社区管理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的可行性

中国的社区管理是指在街道范围内, 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主导的, 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3]。

社区与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社区可以看作地区社会, 是社会的缩影, 是社会的部分。社区同整个大社会相比, 社区则显得具体可感, 易于把握。社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 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区是自生的、同质的或异质共生的, 是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 是单一价值取向的, 是人们感情和身份的重要源泉[4]。

社区具有民主自治、协管、监督、服务、教育、场域、安全稳定等功能, 管理社区的各种事务, 促进社区发展和维持社区稳定, 为社区成员提供相关服务。在“流动问题”的解决方面, 社区管理凭借区域管理的特点和功能, 能够因地制宜地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 也更有针对性地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进行生活、学习和心理的帮扶。社区管理, 为解决“流动问题”提供了可行性。

2.2 社区管理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性

流动人口、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共同形成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流动问题”, 是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时代产物。流动儿童缺乏社会的认同, 社会地位弱, 留守儿童缺乏社会的关怀, 易受到社会忽视, 二者皆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社区是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管理最直接的基层组织机构, 对于“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管理与具体解决极其需要社区的帮助。社区管理需要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多一份责任, 多一份关怀。

3 良好的社区管理, 是解决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是流动人口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断流动而产生的。政府要从根源上帮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就必须改变流动人口颠沛流离的求生方式, 采取有效的措施, 积极发展生产力, 发展区域经济, 缩小地区差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让流动人群稳定下来或小范围地流动, 才能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关怀和保障。

3.1 辅助政府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

社区可以积极配合政府政策的实施, 辅助政府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向流动人口宣传和解读国家的社会保障条例, 让流动人群充分了解法律、自身权益等知识的同时, 也提高外来劳动力依法维护权益和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使得流动人口积极地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 主动参与到社会保障中来。通过政府、社区的共同努力, 加快构建符合实际的流动人口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创造城乡共同繁荣、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解决好基本社会保障的同时, 也鼓励流动人口返乡就业, 在减少流动人口的同时, 也就减少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产生[5]。

3.2 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

政府增加就业岗位, 使流动人口稳定就业, 增加收入, 才能使流动人口稳定下来。社区管理, 作为满足区域内成员特定需要的基层自治组织, 可以尽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社区的职权较小, 提供的岗位有限, 但社区可以利用现有资源, 来帮助流动人群, 如社区内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的清扫和维护, 或社区开展活动或进行某些工作时, 可临时雇佣闲置的流动人员。在加强了社区管理的同时, 也解决了部分闲置的流动劳力, 为流动人口的稳定提供了可能。

3.3 完善流动人口培训措施

政府有关部门在把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的同时, 可把权力下放到社区。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管理机构, 可以及时地统计辖区内流动人口的数量、就业状况、生活近况, 并对辖区内流动人口的就业需求进行搜集, 使政府对流动人口进行技能培训, 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也为政府进行有关流动问题的决策, 提供了依据。同时, 社区也鼓励流动人员积极参与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训, 旨在教会务工人员一项技能, 以辅助其找工作, 更好地立足城市, 为流动人口的稳定进一步提供可能。

3.4 提倡自主创业, 提供创业优惠条件

政府在不断加强对自主创业的重视, 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创业, 刺激流动人口创业的积极性。社区则可加大对创业富民的相关政策的宣传, 针对企业、个体户不同情况, 分别提供相关的帮扶;对正在创业与有意创业的人员进行统计与摸底, 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社区创业的具体情况, 尽可能地达成供需信息的对称。同时, 社区可以对符合创业条件的企业与个体户积极提供使用场地优惠、社区资源共享、行政性事业费用优惠、帮助申请财税优惠等鼓励措施。确保流动人口能充分地认识各项政策, 在政策的指导下、优惠条件的帮助下, 更有效地帮助自身就业或创业。

4 充分发挥社区管理桥梁作用, 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进行有效帮扶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群众自治机构, 对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 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

4.1 辅助解决户籍壁垒、学费贵、上学难问题

对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而言, 最大的壁垒就是上学难、学费贵。政府在加强政策的贯彻实施, 取消户籍限制, 取消择校费, 确保每个地区的流动儿童, 都能上学, 并能够享受到与当地儿童同等的待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需要社区充分发挥协调与监督作用, 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 采取与辖区内学校合作的方式, 协调学校接收辖区内的流动儿童, 并监督学校, 避免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保证每个流动儿童上学的合法权益;社区可及时统计贫困儿童的数量并建立基本信息档案, 积极与学校沟通, 并上报政府, 申请相应的补助或联系辖区内的企业, 寻求相关的资助, 以解决留守儿童学费贵、上学难的问题。

4.2 联合社会力量, 加强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爱心帮助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是一个广泛的弱势群体, 单靠个人、社区、政府的力量, 是远远不够的。社区服务不仅要实现资源的公平享受, 同时还必须实现资源的有效供给, 实现供求一致的原则。因此, 社区应当探索公共服务政府、社区、社会合作供给模式, 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社区单方提供的不足, 还能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供给效率[6]。社区作为基层管理组织, 应当整合资源, 帮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如:社区可以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集中企业及个人的力量,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开展对儿童学业辅导、心理咨询、生活关怀的帮助;社区还可以联合当地高校, 充分利用高校的信息资源, 对“流动问题”提供积极的帮扶措施, 为解决“流动问题”提出更好的发展建议, 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4.3 给予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

流动人口一般是从经济的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移动, 流动人群的经济条件基本上不容乐观;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在学校里有老师的看护, 但课余时间, 家长们忙于工作, 监护人疏于照顾, 孩子的生活、安全和学习等方面存在隐患。

政府牵头的“牛奶鸡蛋”活动, 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视。社区可以把关爱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行动向公民、社会传递开来, 由社区干部、党员、退休干部以及党代表, 与儿童“一对一”的结对, 开展兴趣培养班、组织课余活动等方式, 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关爱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让他们的生活更加阳光。

5 社区加强自身建设, 谋求发展, 强健实力, 保证服务

5.1 做好上情下达工作

社区作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中介, 接收政府指示, 执行政府命令, 向群众传达政策, 落实政策。作为桥梁的社区, 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群众而言, 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在认真完成上级任务的同时, 还要让群众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 积极地参与到政府与群众的互动中来, 培养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共同对“流动问题”进行关注, 共同倾注力量。把社区的公共问题及时反馈给政府, 以期及时有效的解决。

5.2 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管理与措施创新

社区需要依据上级的政策,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形成符合社区实际的管理条例与措施。这就需要政府下放部分权力, 扩大社区的职权, 让社区能充分地发挥其能动性, 更好地为社区服务。

不同的社区, 有着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特点, 所以社区是一个灵活性很强的组织。“流动问题”在不同的社区, 也有着不一样的状况,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侧重点也不同, 这就需要社区在政府的带领下, 解决自身的实际情况, 来开展具体的工作, 让各种问题能够逐渐解决。

5.3 独立自主, 积极建设属于社区的企业, 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的产生、变化、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其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社区管理在实施中, 在资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社区事务繁多, 仅仅靠政府的拨款, 社会慈善机构的帮扶是远远不够的。资金的紧缺,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区的发展, 削弱了社区的功用。社区可以打破传统, 筑巢引凤、培植税源方面的工作;可立足城市区位优势,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从而壮大基层实力, 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7]。从而实现: (1) 在合理的管理下, 创造财富, 为社区其他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2) 解决社区劳动力的剩余问题, 有效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特别是有助于减少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产生; (3) 增强社区凝聚力, 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 增强社区公民意识, 保障社区管理的有效进行。从而才能更有效地解决“流动问题”。

5.4 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公民意识

社区公民意识的教育培养, 是社区加强自我建设的核心问题, 是建立有效的社区管理模式的重要保证。公民意识就是公民的主人翁精神, 公民居住在社区的管辖范围内, 在社区的管理下产生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社区成员对所居住地区和所属的文化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8]。社区公民意识与归属感, 可以说是社区的灵魂, 养成社区公民意识, 建立归属感, 社区才能有效地与居民进行双向的互动。

公民意识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可能一蹴而就。社区可想办法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 如:激发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和对社区工作监督的热情, 形成良好的社区互动;培养独特的社区文化, 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组建非正式组织, 为社区成员提供一个聚集活动的载体和实现形式, 提高居民的凝聚力等, 都是社区培养公民意识和归属感不可缺少的。只有走好了这一步, 公民社会的源动力才能解决, 后面的路子才会顺理成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 相信“流动问题”将会逐渐弱化。我国是人口大国, 对人口流动的管理, 必将朝着深入、细化的方向发展;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管理, 也必将更重视、更人性化。社区管理作为居民自治组织, 对于解决“流动问题”首当其冲, 社区能够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之中找到一条更加合适的道路来为社区服务, 来更好地解决“流动问题”, 相信流动群体与留守群体的春天已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7) .

[2]王石川.2000万留守儿童是三农问题显象[N].中国经济时报, 2006-09-07.

[3]陶铁胜.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4]于燕燕.社区的由来及要素[J].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3 (7) .

[5]王敏杰, 刘坤.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探索———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社会观察, 2011 (10) .

[6]徐世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1 (9) .

[7]陈为雷.当前我国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 2012 (1) .

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 篇5

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

一、班级“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转移,加之我校所在地—八仙镇所处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缓,当地经济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所以社会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大范围出现。以我所带的班级为例,全班共有学生57名,其中留守儿童43名,占班级学生总数的75.44%,其中父母一人外出的28人,占总数的49.12%,父母双方都外出的15(其中7人为单亲),占比重为26.32%。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1.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

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首先,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

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3.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4.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木难支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如凶杀、淫秽等镜头将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的地方大人赌博成风,孩子也跟着学。有些孩子经常赊账购物,无形中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发现这些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

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

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2.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

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 篇6

摘 要: 文章针对当前中职留守学生的心理、思想进行分析,针对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班级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留守学生 现状 管理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主要劳力(未成年人的家长)向外输出,留在家里的孩子成了一支规模越来越庞大的“留守大军”,这些“留守大军”也称为“留守学生”,所谓的“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在校学生。

我校是一所国家注册的全日制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建校以来,我校以管理严格,注重以服务为宗旨,以服务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毕业就业率高而著称,由于中职“门槛”低,因此来求学的“问题”学生多,特别是留守学的情况比较突出。经过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发现很多学生其实不是“问题”学生,只不过在他们身上所表现的问题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坏习惯。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的家长长期不在家,或经常不在家,这些情况导致学生很多不好习惯的养成。

为了全面掌握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找准问题所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策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0个班,共发放问卷470份,实际获得有效统计对象462人,其中非留守学生265人,父或母外出的留守学生100人,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97人,年龄15~20岁,99%为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

一、留守学生的现状分析

由于卫校男生人数较少,调查对象为在校的中职女生,据统计,留守率为42.64%。她们正处在身体发育、人格发展、观念形成的非常时期,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心理困惑或问题。如何对这些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她们健康成长,成了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留守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

求学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来学校是听从家长的安排,来校后上课不听讲,有些学生上课连课本都不打开,主要源于在中学时有厌学情绪,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留守学生多在婆婆爷爷、外公外婆(隔代抚养)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隔代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观念和方法上存在严重误区,认为读书无用,父母没读什么书,照样东南西北挣钱。

2.思想品德差。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关系特殊,不犯大错视而不管。这就造成留守学生纪律泛散,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及班级管理规则,自觉意识及自律能力差,我行我素,有很多不良习惯,如喜欢上网打游戏、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说谎等。

3.性格孤僻、感情脆弱。

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引导,留守学生多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不爱与人交往,社交能力差,经常把自己隔绝于同学之外,不愿与人交流,整日沉默寡言,一点小事、一点小挫折都经受不起。有时因为挨几句批评,就有自杀的想法。

4.早恋问题严重。

中职留守学生处于青春期,刚好是情窦初开的年纪。由于早年成长中缺少父母关爱,缺乏亲密的依恋关系。当青春期到来时,不可避免地产生性意识觉醒,当有异性同学在生活、学习上对他们表露出一些关心、安慰后,便容易在与异性的亲密交往中寻求替代和补偿,很容易坠入情网,导致“早恋问题”。调查发现,我们学校留守学生早恋比例比较高,并且,由于她们普遍自制力差,冲动,又缺乏性知识、性道德教育,极易陷入异性交往的误区,极易偷食禁果,发生性关系[2]。

二、班级管理策略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是学校教育的直接承担人,在教育的工作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密切,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如何针对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及思想进行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了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多年班级管理工作的摸爬滚打,笔者探索出以下的班级管理策略:

1.关爱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从小就缺乏关爱,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要有大爱精神,用真心换彼此,只有你付出真心,她们才会把心理的秘密告诉你。另外,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多组织留守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跟她们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在她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帮助。通过改变这些小的细节,就能化关爱为亲情,促使留守学生在爱心的滋润下健康成长。

2.激励对策。

在情感激励中,语言表达的方式十分重要,平时夸一句“你真行”、“好样的”、“你真聪明”,这对于教师是举手之劳,可对于受冷落的后进生,也许是一次心灵的震撼[2]。笔者所带的班级中有个留守学生刚进学校时,是个“问题”学生,但笔者发现她很聪明,又有体育方面的特长,笔者就委以她担当班级体委员,在班级会议上经常表扬她,通过一个学期的激励。我发现她身上的“问题”越来越少了,三年的中职学习后,她不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而且在当年的全国执业助理护士考试中高分通过,到了工作单位,她成了骨干力量。

3.合理引导,促进成长。

班主任要关心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班级会议中加强学生生存教育、安生教育、法制教育、性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留守学生的自尊、自立,帮助她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和技能;让她们了解自我保护的技能。开学初在每个班级选出一至两位心理委员,由专业心理教师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育的作用。通过学校心理教育教师、班主任及班级心理委员,共同对留守学生进行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她们走过特殊时期,帮助她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辜贤春.广西教育.B版,2014,11.

[2]谢荣.留守学生现状分析及班级教育对策探索.中国教育创新与实践,2012,4.

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 篇7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青州经济开发区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好的只占9%。调查中发现, 由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 父母外出务工期间, 其子女的教育、生活基本都由长辈负责, 学龄留守儿童都能就近上学, 无失学、辍学现象。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近年来, 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劳务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 全县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 留守子女越来越多。

2.家庭原因。

农民工在经济收入与子女之间取舍失衡, 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 往往选择前者。

3.学校原因。

由于城乡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差别, 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选择在市区租房或买房让孩子上学, 由年老的长辈照顾饮食起居, 孩子的父母则留守在农村务农。

三、存在的问题

(1)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 (2)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 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 祖辈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 教育孩子力不从心; (3) 行为习惯不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4) 负担过重。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不仅自身得不到有效监护, 而且还过早地承担起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

四、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 家长自身因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不注重孩子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导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 对学习、生活和生理变化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 (2) 监护人自身因素。一是责任意识不强;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 (3) 其他因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 留守儿童在心理成长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

五、对策及建议

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解决

留守儿童, 是20 世纪末才在中国出现的一个新的集合名词, 后来有人将之称为中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笔者认为, 它是伴随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变迁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 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多, 他们中的许多人把孩子留在了农村, 由其父母或委托给亲朋好友监管, 这样这些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由于这些孩子远离父母, 缺少父母的亲情关爱和监护教育, 使他们在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少问题, 人们把它叫作留守儿童问题。1999 年, 留守儿童问题在中国开始被提出来, 之后, 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 引起了人们较多的关注, 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 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应有的疏导, 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 致使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 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和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等。

上述问题的出现, 使国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越来越重视。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都非常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不少县被列为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干预试点县。教育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五部门于2013 年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 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诸如《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然而, 到目前为止, 农村留守儿童不仅没有减少, 反而越来越多, 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中国留守儿童的统计困难较大, 目前被普遍引用的是全国妇联在2013 年发布的有关留守儿童报告中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 多万人, 也就意味着5 个孩子中就有1 个留守儿童。根据搜集的资料数据, 也说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此外, 许多留守儿童问题仍然突出。据报道, 2014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 调查在河南、安徽、湖南、江西、重庆和贵州6 个劳务输出大省 (市) 的12 个县 (市、区) 进行。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存在意外伤害凸显、学习成绩较差、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负面情绪相对明显等九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 必然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据笔者调查, 更为严峻的是, 有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因厌学或家庭贫困等多方面的原因变成了失学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发现,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归结到一点, 就是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没有相应跟上。强化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第一,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它涵盖了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少年兴则国兴, 少年强则国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实现“中国梦”, 必须从儿童抓起, 注重儿童教育管理。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儿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 他们的健康成长, 不仅关系到中国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 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 加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事关重大, 事关全局。

第二,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教育公平既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 也是教育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中国, 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西方, 早在18 世纪末一些国家就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1948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6 条提出了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国也一直在努力追求教育公平, 新中国成立前夕, 1949 年9 月29日通过的《共同纲领》就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曾经表示, 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努力让13 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理所当然地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 而且关系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三,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是解决外出农民工后顾之忧的现实需要。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的农民继续涌入城市就业, 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少农民工有许多后顾之忧, 其中, 他们最担忧的是留守子女问题。如何让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 都能够身心快乐、阳光向上、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让他们外出务工的父母能够在城里安心务工, 放手发展, 已经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因为只要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搞好了, 许多留守儿童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化解。

此外,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三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建议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不仅意义非常重大, 而且非常紧迫。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要做的工作很多, 建议在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 加强党委领导, 实行政府主导, 统筹规划, 狠抓落实。各级党委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要从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各县 (市、区) 、乡镇党委要把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工作落到实处, 实行书记带头抓、分管书记具体抓、其他成员共同抓、形成党委成员齐抓共管的局面。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特别是各县 (市、区) 政府要把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列入本届政府的工作目标。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 并将它纳入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要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 建议各县 (市、区) 政府在每年的政府预算中增加一个预算项目, 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费用专款专用。要以农村初中为重点, 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要依托现有学校, 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所寄宿制初中、小学, 让所有愿意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寄宿。要依托农村中小学, 在每一个行政村至少建一所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便利的学习生活条件, 以便更好地实施教育管理。

各乡镇政府要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要根据县 (市、区) 政府的总体部署, 结合本乡镇的实际, 扎扎实实地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首先, 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要在认真调查统计的前提下建立好本乡镇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和留守儿童档案, 实行一户一档, 随时可查。特别要对那些父母长期在外委托监护而又难以到位的儿童建立更为详细的档案, 并作为教育管理的服务重点。二是乡镇党委政府领导要定期深入学校和村社, 了解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情况, 一经发现问题, 及时研究处理。三是实行严格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责任制。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要对本乡镇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负总责, 要实行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机制。要建立乡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责任制, 并纳入工作目标考核, 年终奖惩兑现。

第二, 强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政府管理教育的重要职能部门, 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责任重大, 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要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规划, 并纳入对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行严格的奖惩兑现。

要认真抓好留守儿童的入校入园入托工作, 将留守儿童中的贫困生纳入“两免一补”范畴, 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县 (市、区)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及工作人员, 要经常深入农村和学校, 了解和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动态数据, 检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最新情况, 一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第三, 充分发挥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 要主动有为, 积极探索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一是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学校每学期都应对在校留守儿童 (包括学龄前留守儿童) 进行全面深入的细致调查,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做到一人一册。二是要建立多方联系制度。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班主任与外出务工家长以及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实际监护人的联系制度。通过联系, 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 了解家长对孩子和学校的要求,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沟通, 及时处理。三是学校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实际, 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特别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站 (室) , 引进具有心理辅导教育资质的人才进校园, 建立完备的心理干预体制机制。一经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 及时加以疏导。四是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宽松的学习成长环境, 开展和组织如“手拉手”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书屋杯读书、朗诵、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留守儿童从中得到感悟、得到帮助和锻炼。使那些有封闭倾向和不良习惯的留守儿童走出自我封闭空间, 改正不良的习惯和行为。

第四, 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和中国关工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作为先进青年的组织, 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理当大有作为, 发挥其所具有的组织、育人、活动三大优势, 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妇联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地位重要,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目前许多地方妇联开展的代理家长、结对帮扶、爱心父母大联盟等活动, 效果非常显著, 建议一定要坚持下去。同时, 还要运用好妇联组织各级维权网络和12338 热线等有效载体, 切实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尤其要充分发挥乡镇、村两级团组织和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前沿阵地作用, 让它们多开展如真情提示活动、爱心结对帮扶活动、爱心访谈活动、亲情交流活动、健康服务活动等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 使留守儿童切身感受到父母虽不在身边, 人间温暖犹在, 同样可以快乐健康成长。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是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群众性工作组织, 职责神圣, 使命光荣, 应该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好自身优势。要结合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 思考新形势下关心下一代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关心什么”、“如何关心”和“怎样引导”等问题。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走进农村, 走进校园, 来到留守儿童身边, 正面引导, 对他们进行理想、道德和情感等教育,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 还要发动社会力量帮助贫困留守儿童, 使他们不因贫困而失志, 不因贫困而失学。

第五, 努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联动机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光靠一个或几个部门是不行的。为此, 必须要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动。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既要各司其职, 又要通力合作, 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新局面。各级公安部门尤其是县 (市、区) 公安派出所, 要加强对辖区内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要加强巡逻和治安联防,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要重拳出击, 对侵害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一经发现, 一律严惩不贷, 切实保护好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司法部门要充分发挥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的案件, 不仅要快办、办好, 还应及时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尤其要发挥好基层司法机构在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益方面的优势作用和各级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和法律援助, 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司法保护伞。同时, 积极实施“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 辅助学校开展行之有效的法律宣传活动, 加强法制教育。民政部门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工作, 重点是贫困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救助工作, 要及时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家庭及留守儿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确保家庭困难农村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对那些家庭成员患重病、留守儿童上学困难的家庭及时给予临时救助, 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基本的教育。

同时, 要整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的资源, 加大农村学校文体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对每一个村镇都要配备一定数量的音像资料、棋类、球类等文化活动器材和设施,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丰富的课外文体活动条件。

总之,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尽快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非常迫切的。为此, 必须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加强党委领导、政府组织,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共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温卫军.浅谈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N].梅州日报, 2007.10.16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EB/OL].中国青年网, http://qnzz.youth.cn/qsnyj/ztyj/201412/t20141202_6150770.htm

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 篇9

数据背后所折射出的是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的问题。本文作者是长期从事农村初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线班主任老师, 所带班级中90%的学生都属于留守儿童, 下面结合自己在这几年带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工作感受写成文字, 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

学生教育管理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双重管理, 然而,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 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 回到家后, 基本上把全部的时间用在看电视、玩游戏和干家务上, 很少能主动地去复习所学知识和完成家庭作业, 学习缺乏热情, 进取心、自觉性不强, 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应付了事,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2. 留守儿童的纪律性及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生活习惯不良, 不懂尊重他人、我行我素, 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 顶撞老师, 其中一些人甚至抽烟、喝酒、打架、逃课, 不服管理, 说谎骗人, 小偷小摸……成为了“问题儿童”。

3. 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还不成熟, 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主要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的影响。父母长期在外, 不能对孩子进行持续性的正确引导, 任其发展, 当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时, 没有及时地辅导和纠正。常年累月, 孩子的心理健康存在较大的问题, 如自卑、孤独、冷漠、孤僻等。

4. 监护管理不够强。

留守儿童大多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 在他们眼里, 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 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 身体健康不生病, 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 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

5. 家长对孩子学习介入过少。

家长由于长期不在家, 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基本不知道, 有时只是在电话里问问学习成绩、考了多少分、在学校听不听话等, 但没有实质性地指导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在家中负责带孩子的爷爷奶奶文化水平限, 也不可能在学习上对孩子进行更多的辅导。时间一久, 自然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

6. 缺乏家庭教育。

在和学生谈话过程中, 我特意做了一项调查, 就是看看班里有多少学生会定期主动地给父母打电话, 与父母进行沟通, 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结果是全班只有不到20%的学生偶尔会给父母打电话沟通,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缺少了父母的家庭管教, 学生与父母的感情变得逐渐冷淡。

7. 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堪忧。

前段时间一篇新闻报道, 震惊了学校的每一个老师及在外打工的家长。江西宜春一个家庭, 6个孩子5个游泳全淹死, 原因就是这几个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 全部由爷爷、奶奶照看, 悲剧也就发生了。空巢村内的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被一一放大, 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二、班主任应做的工作

1. 加强责任意识, 做一个班级管理的有心人。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亲长期不在家, 缺少家庭教育, 这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新的考验, 特别是从事一线学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 已成为学生管理的核心人物。与以往不同之处是, 此时班主任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所担负的责任, 班主任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去, 掌握班级每一名学生的综合动态, 抓好班级班风建设, 做好安全教育和思想引导工作, 做一个认真负责的好班主任。

2. 建立学生家庭信息卡, 定期与家长联系沟通。

班主任老师要做到“四个知道”、“一个跟上”:知道留守儿童家庭成员及家庭经济情况, 知道留守儿童现在的照看人情况, 知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 知道留守儿童的家庭详细地址;与学生父母的定期电话沟通要跟上, 告诉家长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好的、不好的, 进步的、退步的, 都要与家长沟通, 建立双方联系方式, 共同商讨孩子的教育管理办法。

3. 落实家访制度。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家庭教育这个主要教育阵地基本丢失, 班主任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家访这一卓有成效的管理工具, 确保一个学期每名学生都要家访一遍。在家访工作中要做到访前有准备, 访中有记录, 访后有总结。利用家访的大好时机与看护人详细沟通, 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 掌握班级档案管理的第一手资料。

4. 成立并抓好班级“两支骨干队伍”建设。

“两支骨干队伍”是指班级思想教育骨干和班级安全管理骨干, 班主任是两支骨干队伍的总负责人, 在班里挑选思想过硬、行动积极、思想上进、责任心强的学生成立骨干队伍, 明确工作职责、工作任务, 开展日常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班级安全管理工作。

5. 加大个别谈心力度。

通过这几年的带班经验, 绝大部分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 渴望得到同学们的帮助。当学生表现好取得优异的成绩时, 班主任表杨要及时跟上;当学生遇有心理问题和思想波动时, 班主任谈心工作要及时跟上;当发现学生犯错、学习下滑时, 班主任谈心工作更要及时跟上。班主任谈心工作还要做在平时, 课间休息、课外活动、作业辅导、寝室查寝都是和学生谈心的大好时机, 班主任要大概知道学生在想什么, 在干什么, 需要什么。

6. 树立班级榜样, 结成帮扶对子, 严格学生日常管理。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 班主任要善于抓典型, 树榜样, 利用班级优秀的学生带动班级管理, 把班里分成若干对子, 成绩好的优秀生带需要帮助的学困生, 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 特别有效地调动了班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在严格学生日常管理方面, 班主任要制定科学严谨的班级管理制度, 并坚决落实到底, 当有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和班级管理规定时一定要严格执行处罚措施。

7. 紧抓学生成绩和学习自觉性不放松。

学习成绩是衡量现有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的主要依据, 成绩的好坏更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班主任要制订全班及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 时时在班里做一些学习小竞赛、小比拼、小测验, 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成绩下降和落后的学生不能一味地批评, 而是与学生一起找到问题的原因, 寻求解决的办法。教会学生学习, 不只是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 要自己主动地去学习,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 养成良好的学习自觉性。

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 篇10

一、班级学生现状

今年我所带的班级是八年级3班, 开学初, 为了解学生, 利于更好的教学管理, 我对我班的学生基本情况作了一个统计。

1. 基本情况

2. 学习成绩状况

成绩优秀的有9人, 占23%;成绩中等的有12人, 占30%;成绩一般的有6人, 占15%;成绩特差的有12人, 占30%。通过统计我发现我班的留守学生很多, 成绩普遍不是很好, 要想管理好班级, 带好这班学生, 那么对这批学生的教育势必是关键!经过一个月的观察, 我发现我班的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多, 而且急须解决。

二、我班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学习动力不足, 成绩普遍较差

一方面, 打工父母对子女期望值不高, 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有人管就行。如吴芳同学, 长期不写作业, 我找其家长反映情况时, 她妈妈说, 老师, 没关系的, 孩子学不好, 我们不会怪你的。另一方面,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看管不力。留守学生和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 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 身体差, 文化程度较低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 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如罗刚同学家住板浦桥镇罗圩村, 父母长年在外打工, 爷爷奶奶只能管孩子吃住, 无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 而导致罗刚同学成绩很差, 还有卓然同学, 回到家里就无事可做, 只看电视, 星期五晚上要看到深夜才睡, 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

2. 生活奢侈, 价值观念扭曲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 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 收入微薄, 生活艰苦, 空闲时间少, 因而回家次数极少, 与留守子女联系不多, 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 长期与父母分离, 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暴躁、孤僻。如毕敏同学, 七年级成绩还过得去, 但由于长期无人监管, 学习无兴趣, 花钱大手大脚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请吃请喝, 经常出入于网吧, 甚至养成了吸烟、赌博的恶习, 上网吧, 逃课成了家常便饭, 成绩是越来越差。

3. 缺乏亲情, 自信心弱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往往焦虑紧张, 缺乏安全感,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如张心洁同学, 整天不说话, 上课走神, 精神萎靡, 不和其他同学交往, 老师喊来谈谈话, 问十句, 答一句, 对自己严重不自信, 认为老师, 同学都看不起他。

4. 行为怪僻, 安全隐患趋多

我在调查中发现, 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 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 不遵守规章制度, 常有迟到、旷课、逃学, 说谎打架, 欺负同学等行为, 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 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如刘超同学, 有一段时间几乎生活在学校与网吧之间。白天趴在课桌上睡觉, 晚上到网吧上网, 还敲诈同学, 威逼同学出钱给他过生日等。

三、针对上述问题实施关爱教育

如何引导这些孩子, 让他们能够安心的学习, 成为积极健康的少年。我一度几近失望, 因为留守儿童不是个别现象, 而是社会问题, 大环境很难改变, 我又有何德何能呢?但是我没有灰心, 而是慢慢观察, 针对我班留守学生情况逐步摸索, 后来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实施对他们的教育, 我认为行之有效。

1. 表扬用“喇叭”, 批评用“电话”

表扬能使学生萌发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因此, 对留守学生应多表扬, 大张旗鼓的表扬, 而且尽量做到“小题大做”。在思想上特别注意将学生的小成绩, 小进步看“大”, 充分寻求、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习最刻苦的如张刚, 生活最简朴的如吴芳、百米速度最快的如罗刚、广播操做的最好的毕敏、最乐于助人的如刘超、字写得最漂亮的如张心洁……都是表扬的对象。

对留守学生的批评我们应把握“度”。批评时言辞要轻, 多一点侧面启发, 多一些表扬式批评。一次只谈一个问题, 而且在批评之前先说几句表扬话, 让表扬的内容重于批评的内容, 不在批评时拖泥带水, 更不能在批评时“算总帐”。

2. 开展“三优先”关爱行动

(1) 学习上优先辅导

班级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 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制定学习帮扶计划, 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 教师对结对帮扶学生进行定期检查, 建立进步档案。

(2) 生活上优先照顾

老师对留守儿童做到多看一眼, 多问一声, 多帮一把, 会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 做到及时诊治, 悉心照料。指导留守儿童学会生活自理, 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 活动上优先安排

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 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 既使其愉悦身心, 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3. 让班级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

对于每个人来说, 最温暖的就是自己的家。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班级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个家, 老师就是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我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 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 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 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

浅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篇11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这些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大部分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因此,留守儿童亲情关怀缺失导致家庭教育缺失、社会管理缺失最终导致思想品德出现偏差,心理素质产生异常,学习生活遇到困难等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探索教育新路子

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重心,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首先应平等对待留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其次应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级活动,让留守学生学会自我生活、自我管理、自我保护。此外,还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1.认真办好家长学校,定期进行家教培训

每学期至少对监护人进行一两次培训,着重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指导,与他们交流情况研究措施,增强他们的监护能力。我校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几年前就成立了家长学校。在学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建设留守儿童活动室的决定,来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现在已经建立了留守学生之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老师与家长要更多地密切合作

这些孩子的父母远离在外,老师应经常与他们电话联系,提醒他们,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在家表现情况;要求他们多与家人或亲友联系,掌握孩子的有关情况,针对出现问题及时地与孩子沟通,利用电话、网络进行教育。或以写信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教师要坚持家访,与孩子的代理监护人进行交流沟通,传授教育方法。

3.老师给“留守”学生多一份关爱

教师在平时教学与生活中应有意无意地给他们多一份关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在学习中培养起自信心;在平时活动中,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将关爱延伸到课后,延伸到他们的生活空间。对“留守”学生不仅是学习上帮助,还应教会他们如何生活,乐于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情绪。让同学多与留守生交流,和谐相处。

4.组织课后学习联谊组

针对“留守”学生实际情况,老师可以把他们组织成课后学生联谊小组,以学生帮学生,学生监督学生,让表现较好的担任小组长,放学后,组织小组成员集中学习,一块儿活动、游戏,老师常对各组走访。

二、在加强学校管理的同时,要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社会监护体系

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想方设法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要加强基层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发展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帮助,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三、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临时监护人的培训,提高监护水平

针对留守学生临时监护人监护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应采取开设系列家教讲座,家长学校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临时监护人的培训,更新他们的监护观念,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监护水平。

四、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职责

如果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对子女影响最大,单亲外出打工,则影响相对就要小些。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谈话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在沟通内容上,注意全面性;在沟通方式上,注意多样性。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临时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 篇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从农村走入城市, 同时在广大欠发达地区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活常年外出打工, 因为各种条件限制而无法把他们带在身边一起生活, 只能把他们留在家里。由于留守儿童处在特殊的成长环境, 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应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性, 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更应该多关爱小学留守儿童, 从小抓起, 实现多形式的全面管理。

在学习上, 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仍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有效监督。但80%以上的留守儿童都是由年迈的祖父母隔代监护或者亲友临时照顾, 父母基本上没有能力或者时间辅导孩子的学习。加上农村学校设备简陋、师资力量薄弱, 满足不了留守儿童对学习的需求, 以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低于正常家庭的儿童。在生活上有些小学留守儿童生活还不能自理, 但父母长期外出, 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能及时伸出双手, 在孩子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得不到及时疏导, 极大地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容易产生心理失衡, 出现行为失控,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隐忧。

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根据留守儿童的特殊性, 我们除了要求父母履行监护责任、学校加强管理之外, 还需要社会对他们的支持。毕竟处于欠发达地区, 父母为了生活也无计可施, 学校因为缺乏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如果有了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这些留守儿童就会得到更多的关爱。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公益性全日制寄宿学校, 进一步完善住宿和学习环境, 把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交由学校代管, 根据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生活情况, 再由学校配备相应的班主任、生活老师和心理老师进行多方面管理,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教师要开导留守儿童要理解父母的难处, 体谅父母, 坚强地生活, 以协调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其次以学校作为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的桥梁, 定期由学校组织学生与父母通讯的活动, 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三者之间的交流。最后通过社会媒体的广泛报道, 引起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主动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来。这样在各方的努力下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爱, 给留守儿童带来生活的希望。

上一篇:梗死体积下一篇:参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