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共10篇)
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篇1
娄山关镇灯塔小学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往往感到“情感缺失”、“情感饥饿”,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思想道德教育上出现缺失。为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决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1、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要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2、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学校(年级)每学期召开(联系)一次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开通“帮扶热线”,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3、建立留守儿童情况报告制度,对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4、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师生之间一对
一、学生之间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5、建立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6、切实保证在校的留守儿童中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毕业率达100%,辍学率控制为0。
7、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教育责任制度。学校、班级积极与乡政府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机制。
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秦洁
职 责:审定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副 组 长:马才明
职 责:拟订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督促各个部门认真实施并考评。
成 员:张喆及各班班主任 主要职责:
1、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做好留守儿童的入学工作。
2、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3、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
4、教育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留守学生”管理制度
针对留守孩子普遍存在的家教薄弱、亲情缺失、缺少精神关怀等突出问题,学校提出建立“代管家长”队伍、建立帮扶帮教机制、整合家校教育合力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加强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建立“代管家长”队伍:要求班主任、科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承担留守学生的在校监护职责,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各显身手,因材施教,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封信。
②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孩子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
③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④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少先队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孩子的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子帮助。
⑤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二、拓宽育人途径:学校在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途径上,坚持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行为,以丰富的活动发展能力,以文明的环境熏陶性情,以优质的服务保障成长。
三、开展快乐“班队”活动,组织留守孩子参加课外活动。
四、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各班为每个留守孩子建立档案,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领 导 小 组 组 长:秦洁 副组长:马才明
组 员:潘锦 王远红 吴小松 曾祥波 王红 邓玉娇 班主任 职责及分工
组 长:任务分派,并检查落实情况。
副组长:将任务细化,考虑全面,安排落实,资料汇总。并对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安排没有落实的进行知道完善。
组 员:组织落实好工作,做好结对工作,做好留守学生的代理 监 护人,管理好监护的学生,并做好相关的记录记载工作,解决留守学生的具体问题,安排落实留守学生的结对帮扶教师。
留守学生管理部门职责
校 长:负责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全面工作
副校长:具体负责整个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 导,负责四—五年级留守学生工作;
教导主任:负责一—三年级留守学生工作;
少先队辅导员:具体负责学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班班主任:具体负责各班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留守学生家长联系制度
一、定期召开“留守学生”监护人会议,每学期一次,并向监护人汇报学校工作计划和工作情况,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共同探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措施;
二、各班设立、开通“亲情热线”,建立留守学生父母与孩子、留守学生监护人与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联系制度,及时与家长交换意见,同步教育好“留守学生”;
三、在学期结束时,要求留守学生给在外的爸爸(妈妈)写一封信,汇报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情况。
四、要求学校代理家长至少每期对所监管的留守学生进行一次家访。
留守学生结对帮扶计划
当前留守学生的队伍正日益庞大,由于他们远离了直接监护人,远离了父母的关爱,很容易出现学业偏差、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为此,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留守学生结对帮扶工作计划。
一、具体方案措施:
(一)建立责任制。
(二)建立宣传制度。学校少先队充分利用各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加强“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积极宣传“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典型和成功经验。
(三)建立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建立留守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和临时监护人情况以及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情况档案,让留守学生在校期间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取得联系,汇报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父母在外务工情况,增进留守学生与父母的亲情联系,以利于学生思想教育和身心健康成长。
(四)建立代理家长制。动员全校教职工根据学校留守学生的人数每人联系5—10名学生,当好代理家长,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去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生活,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健康快乐的成长。
1、生日祝福,学校准确统计每一位留守学生的生日,记入档案。
2、开展“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的”的主题作文竞赛活动,通过学生发自肺腑的亲情告白,以达到震撼心灵,培养健康情感的教育目的。
3、在学期结束或开始的时候开展“给在外的爸爸(妈妈)的一封信”和“爸爸(妈妈)给我的一封信”征文和展出活动。
4、开展“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的故事”为主题的故事会,让留守学生讲述自己从父母那里听来的“在外打工的故事”,或邀请中途回家的家长讲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人成才教育。
5、对留守学生进行专门的法纪教育、自理自护教育,指导学生双休日合理休闲,安全游玩、自觉学习
“留守学生”结对帮扶制度
1、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每人联系7—10名留守学生,从经济上、物质上、精神上给予帮扶。学生之间实行 “手牵手”结对帮扶。
2、各班成立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做到“留守学生”孤单了有人陪;困难了有人帮;生病了有人照顾;成绩差了有人辅导。
3、开展“爱心”募捐活动,建立“留守学生爱心基金”,用于表彰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贫困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孤儿等学生生活上的失助,保证不让一位留守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4、开展每月一次温馨家访、指导完成每月一封爱心书信、每季度一次亲情电话、每星期一次义务家教、每学期一次爱心捐助(针对特困留守儿童)等关爱活动。
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篇2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 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 这些农民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 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顾, 最终造成了农民工和子女分割两地的局面。于是, 形成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然而更令国人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儿教育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 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
通过农村中学的大量问卷调查, 资料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严峻的问题。
一、家庭、社会教育缺失。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 到城市里务工谋生, 但由于他们收入普遍不高, 居无定所, 加上城镇教育费用较高, 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 电话、手机这些现代的通讯工具架起了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 但由于诸多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的限制, 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联系却很有限。短暂而次数较少的通话, 无法真正弥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造成的对孩子关爱的缺失。
二、是学校教育的无奈。
受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影响, 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极差。很多教学活动他们根本无法开展, 也没有办法为远处的学生和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提供寄宿条件。农村学校根本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和配备心理教师, 也很少有组织或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由此导致留守儿童在人格发展、身心健康以及道德素质等方面发展的不完善。这些因素无疑给学校和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作为农村中学的学校和教师, 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 又要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呢?笔者通过长期的班级管理, 特别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 总结以下几点:
一、建立专门档案。从我们的调查看, 现在的这些孩子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的以外, 最缺的不是财物, 而是情感, 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此, 不论是一个班级, 还是一所学校, 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 在教育活动中, 多关心他们的生活, 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 很多学校与我们调查情况相似, 对其关注不够, 有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 我们认为, 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 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 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 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要帮助、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二、设立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全是共性问题, 不同儿童的问题往往有着本质的不同, 如果从组织的角度, 以集体的活动形式去解决个性问题, 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而, 针对留守儿童的个别问题和个性问题, 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 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 二是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 三是保证了专门途经, 如:设立“学生心理教室”、“爱心妈妈屋”、“亲情爸爸屋”, 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的老师负责接待。
三、设立亲情聊天室。
在学校的领导下, 以年级为单位, 由班主任照看, 担任爱心妈妈或亲情爸爸。主要让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父母通过电话或者网络聊天, 尽量还原其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情感。
四、设立情绪发泄室。
留守儿童大部分学习成绩差, 而且他们往往心理保守、封闭、沉闷, 不愿意与别人交流, 心里有大量的怨气。在学校的支持下, 我们建立了“学生发泄室”, 在班主任的带领和指导下, 他们满脸怒气进去, 微笑着出来。
五、师生互结对子。
按笔者的调查统计, 留守儿童、单亲、孤儿一共为15%, 班额以60人计算, 每班不超过9名。因此, 要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实, 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一对一的互结对子, 实施帮扶。以班级为单位把留守儿童分摊给代课老师, 以班主任为核心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 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等。
六、生生互结对子。
在班主任的正确指导下, 以班长为核心, 所有班干部和小组组长与留守儿童结对, 不仅帮助他们的学习、照顾生活, 而且与他们经常沟通思想、交流感情。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高度重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64-01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他们常常因为缺乏管教,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一、家长应该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应该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
三、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留守儿童帮扶制度 篇4
为促进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经研究,我校决定开展“大手拉小手”爱心结缘活动,每一名教职工结队帮扶一两名留守儿童。为切实提高帮扶成效,特制定帮扶制度:
1、每名教职工要详细了解帮扶对象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深入家庭了解家庭经济、人口、留守儿童父母和第二监护人的详细资料。
2、每周至少要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是否有困难,并要积极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3、帮扶人员要熟记自己帮扶的留守儿童家长、现监护人的联系电话,保证随时能联系帮扶对象的家人,每周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条件,和其父母通话一次。每月帮扶人员至少要和帮扶对象的父母通话一次,向其通报其子女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4、谈心、通话情况要有记录,每周上交学校备查。
5、帮扶人员有切实负起责任,要从学习、生活、情感上帮扶,确保自己所帮扶的留守学生生活上有人照料、行为上有人管教、学习上有人辅导、心灵上有人抚慰,学习安心,生活舒心,情感温馨。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联系制度
1、在校内,做到三个“三”,即“三知、三多、三沟通”。“三知”指的是教师要对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等三个方面做到知情,并建立了留守生个人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生”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生”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三多”指的是教师要多与留守学生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如组织同学为留守生过生日)、多家访。“三沟通”指的是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监护人沟通、定期与编外家长沟通。
2在校外,建立“一组、一家长、一中心”。“一组”指的是学校在留守生中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高年级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一家长”指的是从本地有较高威望的党员、教师、干部中聘请一批编外家长,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留守生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定期向学校反映孩子在校外的表现。“一中心”指的是鼓励有条件的退休教师或个人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3学校开设了“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同时还以“师爱助你成长”为主题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队)会、“您在他乡还好吗”书信竞赛活动、集体生日、法制安全讲座以及“我为留守生献爱心”活动等,让“留守生”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留守儿童活动制度
1、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升国旗、唱国歌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2、充分运用少先队活动和班委会两大活动阵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无碍教育及遵纪守法教育。
3、坚持不懈的开展文体活动,定期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4、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留守儿童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服务、信息服务活动,以提高“留守儿童”实际生存意识。
6、积极组织各种形式文跃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多彩生活。
7、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课,提高孩子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8、聘请专业心理老师给学生定期上心理辅导课,每月一次恳谈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
9、根据学校实际,每周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以下活动: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看看电视,了解国内外大事,增长知识和见闻;周一开放图书阅览室,周二开放留守儿童工作站,周三开放电脑室,周四开展文体等活动,周五开展交流活动。时间均安排在每天的课外活动,由各项目负责人组织开展。
10、各班级充分利用节假日,有计划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快乐伙伴假日营活动,重点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文化体育、手拉手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留守儿童假日生活,引导他们参与健康有益的假日活动,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吃苦精神,提高他们独立自主,自理及综合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热情。
留守儿童组织领导制度
1、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负责人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
2、领导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成员职能作用,加强对全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管理。
3、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部分贫困留守儿童给与生活补助,确保他们不辍学。同时不断改善学校的条件,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留守儿童基础信息制度
1、各班每学期初要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全面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动态信息。
2、根据新学期学生变化情况,各年级、各班级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分人头,通过上门调查、走访群众等形式,逐一做好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统计,汇总后上报到学校。
3、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档案,重点记录“留守儿童”的现居住地、现监护人(或托管人)的姓名、关系及联系方式、父母工作单位及通讯方式等情况。
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制度
1、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2、学校教师、代理家长每周至少与留守学生谈一次心,与他们进行零距离交心,了解他们一周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留守儿童家访制度
1、重视留守儿童家访工作,班主任要坚持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
2、每学期要走进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在家生活情况,代理监护人的教育管理情况。
3、加强与代理监护人联系与沟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成长。
留守儿童亲情联系制度
1、每学期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
2、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3、学校开通“帮扶热线”,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充分发挥亲情联系电话的作用,让留守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4、学校安排的管理人员要及时做好亲情联系情况记载。
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制度
1、学校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
2、配备心理辅导教师。
3、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交流,扎实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疏导及教育工作。
留守儿童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免费体检
制 度
1、学校每月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讲座,教育留守儿童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让他们身心都健康。
2、为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每年安排他们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状况,做到有病早发现,及时治疗。
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管理员负责每周“留守儿童之家”开放时间不得少于1天,负责儿童安全工作。
2、领导小组成员每月至少与儿童开展一次谈心活动。
3、领导小组成员每季度至少与儿童监护人见面一次,督促监护人加强对儿童的管理和教育。
4、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每月至少通过电话、书信等途径与家长联系一次,便于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成长情况,沟通儿童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5、每年为儿童体检一次。
6、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向儿童普及法律法规、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文明新风,传播自护技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往往感到“情感缺失”、“情感饥饿”,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思想道德教育上出现缺失。为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决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1、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要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2、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每学期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开通“帮扶热线”,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3、建立留守儿童情况报告制度,对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及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4、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师生之间一对
一、学生之间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5、建立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6、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教育责任制度,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机制。
留守儿童规章制度
小学
目 录
1、留守儿童领导小组
2、留守儿童帮扶制度
3、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联系制度
4、留守儿童活动制度
5、留守儿童组织领导制度
6、留守儿童基础信息制度。
7、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制度
8、留守儿童家访制度
9、留守儿童亲情联系制度、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制度、留守儿童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免费体检制度、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1011
13留守儿童领导小组
组 长:.副组长:
留守儿童活动制度 篇5
为了做好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特制定孔道口小学留守儿童活动制度。
一、留守儿童活动室组成人员及岗位责任制
组长:张合战副组长:孔令喜
牵手老师: 张连云刘修然李慧孔令旭
(一)、组长主要职责:
1、负责留守流动儿童活动的全面工作,搞好班子的自身建设,经常组织政治、业务学习,留守 儿童工作要有短期计划,长远规划。
2、做好宣传工作,从而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3、安排组织留守儿童活动。
(二)、副组长职责:
1、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协助组长抓好留守儿童活动的全面工作。
2、负责调查了解,摸清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给予适当解决,为他们排忧解难。
3、对留守儿童登表造册建档。
(三)、牵手老师职责:负责组织留守儿童活动的日常活动。
二、牵手老师活动制度
1、每周一到周五牵手老师和留守儿童至少一次谈心并将活动情况于周五上午报
学校。
2、至少每两周做一次家访和监护人做一次长谈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需要。
3、每月至少一次和学生家长电话联系一次,并且作好记录,了解家长对孩子的要求。
4、学校设立有亲情电话:3365259,并且有电脑视频方便儿童和家长联系。
5、每周四下午4:00为留守儿童专题会时间,所有老师都要参加。
三、“留守儿童”活动制度
1、留守儿童必须讲文明,有礼貌。
2、留守儿童必须爱护活动室内有所有设施、财产,损坏公物照价赔偿。
3、留守儿童进活动室时严禁穿奇装异服,严禁染发,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带
耳环。
4、留守儿童活动期间必须有组织纪律性,牢固树立安全观念,严防触电等事故
发生。
四、留守流动儿童兴趣小组活动室值日表及开放时间
时间:周六下午周日下午
值日人员:孔令喜孔令旭
注:开放时间:夏季17:00—18:30冬季17:00—18:00
寒暑假除双休日外增开放周一和周三
山脚小学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篇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到发达城市经商、打工,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山脚小学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群体,而且有逐步壮大的趋势。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障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健康成长,促进我校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全面有效地开展,特制订我校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一、留守儿童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班级、科任教师都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为理念,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学校各班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开展针对性的管理与教育,进行动态管理;
三、建立“代管家长”队伍,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状况,思想动态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帮助与引导;
四、安排班干部、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孩子的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子帮助。
五、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和爱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教育留守儿童读好书、做“四好少年”;
六、班主任每学期对班内每位留守儿童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让孩子每周与家长进行一次对话。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细致的跟踪管理,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七、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孩子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
八、定期举办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留守儿童遵纪守法,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学生”;
九、加强留守儿童安全工作,要做到:防火、防水、防电、防中毒、防撞车、防意外事故;不乘“三无”或超载车辆;
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定期通报留守儿童教育情况。
织金县山脚小学
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篇7
一、班级学生现状
今年我所带的班级是八年级3班, 开学初, 为了解学生, 利于更好的教学管理, 我对我班的学生基本情况作了一个统计。
1. 基本情况
2. 学习成绩状况
成绩优秀的有9人, 占23%;成绩中等的有12人, 占30%;成绩一般的有6人, 占15%;成绩特差的有12人, 占30%。通过统计我发现我班的留守学生很多, 成绩普遍不是很好, 要想管理好班级, 带好这班学生, 那么对这批学生的教育势必是关键!经过一个月的观察, 我发现我班的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多, 而且急须解决。
二、我班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学习动力不足, 成绩普遍较差
一方面, 打工父母对子女期望值不高, 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有人管就行。如吴芳同学, 长期不写作业, 我找其家长反映情况时, 她妈妈说, 老师, 没关系的, 孩子学不好, 我们不会怪你的。另一方面,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看管不力。留守学生和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 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 身体差, 文化程度较低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 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如罗刚同学家住板浦桥镇罗圩村, 父母长年在外打工, 爷爷奶奶只能管孩子吃住, 无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 而导致罗刚同学成绩很差, 还有卓然同学, 回到家里就无事可做, 只看电视, 星期五晚上要看到深夜才睡, 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
2. 生活奢侈, 价值观念扭曲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 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 收入微薄, 生活艰苦, 空闲时间少, 因而回家次数极少, 与留守子女联系不多, 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 长期与父母分离, 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暴躁、孤僻。如毕敏同学, 七年级成绩还过得去, 但由于长期无人监管, 学习无兴趣, 花钱大手大脚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请吃请喝, 经常出入于网吧, 甚至养成了吸烟、赌博的恶习, 上网吧, 逃课成了家常便饭, 成绩是越来越差。
3. 缺乏亲情, 自信心弱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往往焦虑紧张, 缺乏安全感,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如张心洁同学, 整天不说话, 上课走神, 精神萎靡, 不和其他同学交往, 老师喊来谈谈话, 问十句, 答一句, 对自己严重不自信, 认为老师, 同学都看不起他。
4. 行为怪僻, 安全隐患趋多
我在调查中发现, 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 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 不遵守规章制度, 常有迟到、旷课、逃学, 说谎打架, 欺负同学等行为, 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 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如刘超同学, 有一段时间几乎生活在学校与网吧之间。白天趴在课桌上睡觉, 晚上到网吧上网, 还敲诈同学, 威逼同学出钱给他过生日等。
三、针对上述问题实施关爱教育
如何引导这些孩子, 让他们能够安心的学习, 成为积极健康的少年。我一度几近失望, 因为留守儿童不是个别现象, 而是社会问题, 大环境很难改变, 我又有何德何能呢?但是我没有灰心, 而是慢慢观察, 针对我班留守学生情况逐步摸索, 后来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实施对他们的教育, 我认为行之有效。
1. 表扬用“喇叭”, 批评用“电话”
表扬能使学生萌发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因此, 对留守学生应多表扬, 大张旗鼓的表扬, 而且尽量做到“小题大做”。在思想上特别注意将学生的小成绩, 小进步看“大”, 充分寻求、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习最刻苦的如张刚, 生活最简朴的如吴芳、百米速度最快的如罗刚、广播操做的最好的毕敏、最乐于助人的如刘超、字写得最漂亮的如张心洁……都是表扬的对象。
对留守学生的批评我们应把握“度”。批评时言辞要轻, 多一点侧面启发, 多一些表扬式批评。一次只谈一个问题, 而且在批评之前先说几句表扬话, 让表扬的内容重于批评的内容, 不在批评时拖泥带水, 更不能在批评时“算总帐”。
2. 开展“三优先”关爱行动
(1) 学习上优先辅导
班级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 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制定学习帮扶计划, 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 教师对结对帮扶学生进行定期检查, 建立进步档案。
(2) 生活上优先照顾
老师对留守儿童做到多看一眼, 多问一声, 多帮一把, 会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 做到及时诊治, 悉心照料。指导留守儿童学会生活自理, 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 活动上优先安排
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 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 既使其愉悦身心, 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3. 让班级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
对于每个人来说, 最温暖的就是自己的家。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班级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个家, 老师就是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我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 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 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 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
走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误区 篇8
关键词:关爱核心;关爱方式;兑现承诺;父母义务;专项经费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74-01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的父母为城市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孩子的至亲关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到川江小学支教的这一年中,感受到川江小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不断凸显关爱、自信、自理、自强的特色。“活动环境生活化,环境布置情感化,教育器材自主化,校园生活家庭化”的川江经验已在全区推广。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高度关注,关爱照顾好留守儿童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但是,反思留守儿童工作,我认为仍存在一些教育管理误区,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找到“走出误区”的路径。
一、确定关爱核心
留守儿童不是困难儿童的代名词,可能更多的人会把留守儿童和困难儿童划等号,直观的认为他们就是弱势群体。时下,政府及爱心人士基本上是采用捐钱捐物为主的帮扶形式,忽视亲情的弥补,自信的建立,以及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无形地给留守孩子一种心理暗示,你就是弱势群体、困难儿童。可留守儿童的父母绝大多数都是农村中各个方面的的佼佼者,他们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走出农村,在城市拼得一席之地。是他们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他们也把先进的思想观念、先进的技术、以及劳动所得的财富带回了家乡,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是缩差共富的有功之臣。我们在教育留守孩子的时候,应该更多的用他们父母在外拼搏、奋斗的成功案例来鼓励孩子,让他们以自己的父母为荣,从小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优良品质,切忌给留守儿童一种心理暗示——我就是弱势群体,理应别人帮助。
其实相比留守儿童家庭来说,那些因父母无一技之长或有生理、心理疾病而无能力外出打工的农村孩子家庭,往往要宽裕得多。而这些孩子却因不符合留守儿童资格,享受不到留守儿童的特殊待遇,其实他们才是真正需要物质帮助的弱势群体。我认为政府应对留守儿童从年龄、父母单亲或双亲外出打工,离家里程的长短等作更明确的界定。
二、改进关爱方式
逢年过节,尤其是儿童节和春节,在尊师重教和送温暖活动的大背景下,也迎来了扎堆式的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各界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让部分双亲打工留守儿童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他们阳光,他们灿烂——新衣服、新鞋帽、新书包、新文具、新玩具,还加一个大红包(最高的得到了3000元现金)。但是这些钱物往往是没有通过学校有计划的分配下捐给孩子的。当然,结对帮扶,尊重帮扶者意愿,无可厚非。孩子接受多多捐赠(如学校个别孩子得了六个书包),这不仅造成物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孩子与孩子之间新的不公平。原本是好心帮扶,却无意中伤害了另一群身心更渴望得到帮助的孩子。而得到资助的孩子领到钱物洋洋得意,长此以往,他们会懂得感恩与分享吗?一味给留守儿童捐钱捐物,只能让他们在性格上形成自私、守株待兔等不良品质,而未被定义为留守儿童的孩子则心理上既羡慕又嫉妒,心理极不平衡,想方设法“争当”留守儿童。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可否考虑以校为单位,成立留守儿童帮扶基金会,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再分配,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让各项资助发挥最大化的功能。
三、兑现“结对”承诺
目前,虽然有许多的人都在关心留守儿童,但是不得不承认,部分人是迫于上级压力,完成任务似的才与孩子签订帮扶协议,但事实上从未履行承诺,甚至连关爱的电话都没有打过。这势必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不良影响呢?是不是在暗示孩子:大人说话不诚实,不守信用!希望社会各界人士、机关工作人员,不要一时冲动,要量力而行。特别提醒,各部门领导切忌平均摊派关爱指标,应主动自觉真诚的关爱留守儿童,尽量履行“结对”承诺。
四、强化父母义务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认真落实《重庆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加大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保障了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动员社会各界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和适宜的成长环境。构建起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区参与、社会协助、家长配合的帮扶机制。这项关爱工程意义,从宏观讲,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微观看,直接受益者就是家长。可皇帝不急太监急,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家长,觉得孩子在家有人管了,误把爱心当亲情,自己当起了“翘脚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明显不够,甚至还有长期让孩子一人在家,不闻不问的,一日三餐没有着落,把孩子交给学校,自己不承担任何责任。政府应加大对父母履行义务的教育,仅学校办个家长学校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为学校根本无力召集外出打工的家长学习,政府应加大力度建立起对这样的家长的管理体制,督促家长履行其应尽的义务。
五、设立专项经费
政府越是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其实作为乡村教师的工作量也就越重,因为老师本身既要承担作为教师的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是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具体实施人,很多的实际工作都需要教师去落实。很多老师既要教书,还要当爹当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教孩子做饭给孩子洗澡,这些都无形的加重了老师的负担,增加了学校的办学成本。作为政府要设立专项经费,从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于学校支持。
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这个词汇短期是不会消失的,因此关爱、教育留守儿童的工作仍会继续下去,希望我们能走出以上误区,以适合留守儿童身心特征的方式来关爱、教育留守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各种制度 篇9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往往感到“情感缺失”、“情感饥饿”,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思想道德教育上出现缺失。为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决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1、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要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2、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学校(年级)每学期召开(联系)一次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开通“帮扶热线”,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3、建立留守儿童情况报告制度,对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4、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师生之间一对
一、学生之间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5、建立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6、建立留守儿童寄宿优先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优先解决有寄宿需求的留守儿童寄宿。切实保证在校的留守儿童中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毕业率达100%。
7、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教育责任制度。学校、班级积极与乡政府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机制。
桥山镇东区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
为促进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经研究,我校决定开展“大手拉小手”爱心结对活动,每一名教职工结队帮扶一两名留守儿童。为切实提高帮扶成效,特制定此帮扶制度,希遵照执行。
1、每位帮扶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从学习、生活、情感上帮扶,确保自己所帮扶的留守学生生活上有人照料、行为上有人管教、学习上有人辅导、心灵上有人抚慰,学习安心,生活舒心,情感温馨。
2、每位帮扶教师要详细了解帮扶儿童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深入家庭了解家庭经济、人口、留守儿童父母和第二监护人的详细资料。
3、每位帮扶教师要熟记自己帮扶的留守儿童家长、现监护人的联系电话,保证随时能联系帮扶儿童的家人,每周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条件,和其父母通话一次。每月帮扶人员至少要和帮扶儿童的父母通话一次,向其通报其子女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4、帮扶教师要经常找帮扶儿童谈心交心,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是否有困难,及时把握帮扶儿童的思想动态,积极为他们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给予关爱,并做好谈心记录。同时要做到定期家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有活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提倡建立帮扶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帮扶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优先照顾帮扶儿童:班队会上要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要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各类活动也要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在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6、帮扶教师对学习成绩欠佳的留守儿童,应在班上组织开展“一帮一”活动,让成绩好的同学帮扶他们搞好学习成绩,并在课余时间利用一定的时间为这部分留守儿童“开小灶”,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7、帮扶儿童在校学习期间,如发现其生病,帮扶教师要立即送其至医院就诊,严重的及时与监护人取得联系。
8、帮扶教师每月要通过电话方式,与“留守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构建“务工地和学校”远程教育网络,尤其要多汇报儿童的进步,增强家长和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9、帮扶教师要认真做好帮扶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并进行跟踪服务,促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10、帮扶儿童如是住校的,帮扶教师要经常性地与其交流、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生活情况;如非寄宿的儿童,帮扶教师应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
11、帮扶儿童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帮扶教师在做好应急处理的同时,应在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保证帮扶儿童安全第一的要求,不得拖延。桥山镇东区小学关爱“留守儿童”
家长联系制度
1、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每学期一次,并向监护人汇报学校工作计划和工作情况,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共同探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措施。
2、各班设立、开通“亲情热线”,建立留守学生父母与孩子、留守学生监护人与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联系制度,及时与家长交换意见,同步教育好“留守儿童”。
3、在学期结束时,要求留守儿童给在外的爸爸(妈妈)写一封信,汇报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情况。
4、要求帮扶教师至少每学期对所监管的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家访。
桥山镇东区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学习制度
1、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
2、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懂就问,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课间做正当游戏。
3、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洁净,独立完成。
4、积极参加各类课内外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综合活动,课余时间多读健康有益的书刊。
5、努力学好各门功课,不厌学,不偏科,争当学习成绩优秀学生。
6、考试考查要诚实守纪,不违纪。考试成绩要如实报告家长和监护人。
7、积极参加留守儿童之家举办的专题教育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保证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黄陵县桥山镇东区小学 关爱“留守儿童“各种制度
班主任应如何管理留守儿童探析 篇10
【关键词】城市化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 管理
2012年初,有专家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与留守儿童近距离的接触,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存在令人极为担忧的问题。因此农村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素质,重在强化农村学生的养成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村学生的城市化教育。农村班主任应如何管理这些学生?以下针对调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建议。
一、努力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
在学校里,有些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不专心听课,作业不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班主任应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动机。为爸爸妈妈学习,为自己学习,都不能真正长远地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而要通过形象生动的讲述,让孩子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为自己美好的前途打基础,两者相结合,联系实际,少讲空洞的大道理,才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培养孩子一丝不苟,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上课漫不经心,作业马马虎虎,考试敷衍了事,是学不好的。班主任也要及时打电话或用其他方式与家长共同加以引导,教育孩子要努力,勤奮,刻苦,钻研才行,抓住几个关键环节,经常检查,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孩子受益终生。
二、努力驱除留守儿童心理有阴影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造成这类留守儿童在家里明显缺少亲情关爱和正确的引导,没有自信心,自卑心理严重。独来独往,与同学交流较少,同学关系冷淡。
(一)充分肯定,让心灵闪光
一个人只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重视,就会拥有自尊、自信,进而自强。因此,班主任教师应始终将自己的爱心和同学们的“友爱”倾注给这些问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有意识地把获得成功的机会给予他们,让他们品尝成功的愉悦,同时让希望之光在他们身上闪现。在肯定他们的同时,还注意到捕捉教育的契机,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进行疏导,不断增强他们进取的信心和力量,化自卑为自信,转嫉妒为进取,力争进步。
(二)开展活动,唤起爱心
班主任应组织学生通过交心活动、互帮互助活动、交朋友活动,建立良好关系,使学生感受到周围环境的真诚、和谐,从而消除自私的心理。并通过“大家关心班级”“为班级服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明确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从而善于合作,乐于合群,乐于要自己的爱心为集体服务,由“我”为中心向“集体”为中心转变。
(三)注重疏导,提高能力
通过谈话、讨论等方法定期为学生解决思想上、生活上的一下系列问题,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并向学生介绍基本的心理治疗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矫正能力。同时,还提高学生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心理准备能力,帮助学生多角度、正确分析和正视问题,减轻学生心理上的压力,防止产生不健康心理。
三、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一些孩子自控力和约束力差,由于得不到父母良好的教育和管理,隔代教育毕竟乏力,许多留守儿童表现得明显比同龄其他孩子差,存在逃学、厌学、旷课、打架、说谎、说脏话、乱花钱等等不良习气。
(一)榜样示范,促其进步
榜样示范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它具体、鲜明、生动、形象,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其中同龄人更易于受同龄人的影响。因此,班主任教师应在这些学生中树立各种各样的典型,表彰学生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宣传校外同龄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引起学生“见贤思齐”,力争上游,从而改变自以为是,目无一切的坏思想。
(二)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打架、说脏话;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乱花钱。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教学楼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所以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从点滴抓起。
(三)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坚持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留守儿童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10-05
贫困留守儿童资助制度08-14
留守儿童结队帮扶制度09-28
关爱留守儿童包保制度11-17
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制度11-24
管理服务工作留守儿童06-30
铁炉小学留守儿童活动制度05-09
贫困留守儿童救助保障制度06-18
留守儿童工作制度110-08
兰堂小学留守儿童管理制度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