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结队帮扶制度(精选10篇)
留守儿童结队帮扶制度 篇1
2015年6月, 一则以“贵州4名留守儿童集体自杀”为标题的新闻令人瞠目结舌。孩子的父亲于2014年年初外出打工, 母亲在3年前“被人拐跑”, 爷爷奶奶均已去世, 外公外婆因年老体迈, 无法照顾孩子, 于是孩子们独自留守家中。2015年5月8日始, 因无生活来源, 孩子们就留在家里未去上学了;平时也没有什么可吃的, 只有父亲在家时留下的一点玉米, 磨成面就吃了。2015年6月9日晚, 4个孩子集体喝农药自杀身亡。
近年来, 贵州省曝光多起留守儿童事件, 例如, 2012年11月16日, 5名儿童死于垃圾箱内;2014年4月21日, 贵州省毕节市12名女生被强奸事件等。然农村留守儿童事件是全国性的问题, 贵州只是一个小的缩影。
2013年, 全国妇联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展开研究, 发表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 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 占农村儿童37.7%, 占全国儿童21.88%。”“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 但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比例也很高。”
儿童关乎国家未来, 留守儿童亦不例外。留守儿童比例高, 增长速度快—“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 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同时, 频频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 使得我们不得不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生存加以关注, 解决这个关乎我国国家未来的重大社会问题。
二、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 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①分析留守儿童的现实监护状态, 可将其监护类型分为自我监护、同辈监护、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
自我监护是指在没有父母或者亲戚帮助下, 自己独自生活, 实现自我监督和管理。自我监护一般情况下都是大龄 (15—17岁) 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 虽然这个比例不大, 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 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
自我监护状态, 理论上可以提高儿童独立生活能力, 实际上也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比如儿童自闭症、性格孤僻、敏感多疑等。
同辈监护是指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生活在一起, 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照顾, 往往由大龄儿童监护年龄较小的弟弟妹妹, 这种监护状态下, 儿童生活得不到保障, 且容易产生自闭、孤僻和自我矛盾的心理问题。
上代监护, 是指儿童的上一代完成对儿童的监督和管理, 包括单亲监护、亲朋好友监护。单亲监护是指由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完成对孩子的监督和管理, 另一方出外打工的情形。这种监护状态相对比较健康, 孩子的生活起居能够得到基本照料, 但是往往由于父或母一方忽略孩子心理健康, 未及时沟通及疏导, 孩子容易产生缺爱或者孤独感。在其他亲朋好友监护下, 儿童会有强烈的“寄人篱下”的落寞感, 容易产生心理孤僻和仇恨父母的心理问题。
隔代监护是指父母外出后, 由祖辈来抚养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②此种监护状态下, 祖辈于儿童的监护, 往往注重停留儿童的生活起居, 对于孩子往往以过于溺爱的方式去进行管理, 难以使儿童难以的到良好的教育和生存发展。
综合分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法定监护严重缺失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的规定,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只有在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情况下, 才由其他人担任法定监护人。然而从上文对我国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 法定监护缺位是影响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不利因素。
(二) 委托监护制度不能有效落实
委托监护是指通过合同设立的监护, 是法定监护的重要补充, 然而, 委托监护不仅立法上不完善, 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综合分析, 我国委托监护制度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护力度不足
在我监护中, 监护制度完全不发挥作用;在隔代监护中, 老人对儿童的照顾大多集中在生活起居上, 由于代沟太大, 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方面往往被忽视。此外, 因为老人本身的身体素质较差, 很多时候属于被监护人的地位, 很容易形成逆向监护, 老人生病时, 儿童往往会反过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上代监护中, 监护人往往顾及儿童的物质需求和学习情况, 对其他方面如心理教育、行为观念以及道德教育往往采取漠视的态度;“同辈监护则弊端更多, 同辈监护中的监护人本身就是被监护人, 需要引导, 怎能引导别人?”③
2.监护职责不明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 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 然而对于委托监护的监护职责、监护范围以及设定程序等均未涉及。
3.监护方式不固定
现实生活中, 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的监护, 其方式一直处于变动状态。例如单亲监护中, 父亲与母亲轮流出外打工, 监护人在父与母之间变来变去, 甚至出现父母双方均出外打工, 儿童会自己生活一段时间;隔代监护状态下, 由于老人体弱、多病, 因此儿童往往会随着监护的老人病或逝而被交由其他人监护;上代监护情况下, 因为监护人个人事务需要更换的, 又或者因为被监护人与监护人无法建立感情沟通而要求更换的。更换监护人, 往往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利影响, 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适应新监护人。
三、问题成因分析
(一) 社会因素
1.农民经济收入普遍低且经济来源单一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三、问题成因分析
农民经济匮乏, 务农是农民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人多地少, 经济收入根本无法满足生存需要, 因此外出务工成了农民必要的生存之路。因为大多农民工一般从事劳动强度比较大、上班时间比较长的劳动事务, 无暇顾及孩子, 且薪资待遇低, 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或者委托他人照顾。
2.城乡二元结构及现行户籍政策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因为农民没有城市户口, 故无法享有城市市民享有的一系列政策, 包括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等, 其子女也不能在城市上初高中, 私立的初高中费用很高, 被排除在他们选择之外。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限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利。④
3.国家责任、社会责任的严重缺位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中, 国家责任、社会责任是对父母监护、家庭功能缺失的有效补充。保护弱势群体是福利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责任, 然而, 在我国, 国家和社会对守儿童没有承担其理应担当的保护责任。自农民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开始出现起至今, 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 留守儿童的数量呈日益膨胀的趋势, 然而关于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 国家并没有出台统一的法律。对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 然并没有引起国家的关注, 出现问题就问责相关人员,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社会责任方面, 虽然有些社会组织关注到了留守儿童, 但是他们给予的是短暂性的帮助, 通过节假日等对留守儿童给予照顾和关注, 假期结束, 留守儿童还要面临分别的伤感, 生活又回到孤单落寞的从前, 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社区保护方面, 村委会人员少, 加之“清官难断家务事”的传统观念, 使得村委会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法律制度因素
我国《民法通则》第二章第二节规定了监护制度, 明确了监护人范围、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但是我国监护制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有关监护制度的立法有待完善
第一, 规定的监护人资格太笼统。监护人的资格, 是指担任监护人应当具备的条件。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却没有具体解释“有监护能力”的具体要求。《民通意见》第11条规定:“根据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 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等因素来确定”。然而对于监护人的思想道德品行、文化水平、教育背景等关乎被监护人利益的因素并未提出要求, 因此并未从根本上保证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其次, 规定的监护人的范围过于理想化。我国《民法通则》规定, 除了父母、 (外) 祖父母、兄姐以及关系密切的其他人外, 还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情形。然而, 无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落实, 对于具体可操作的条件、执行部门、执行程序均没有规定, 且监护责任的履行和具体落实依赖于单个“人”, 此项规定完全未提及单个“人”及其产生的程序等, 容易造成此项规定形同虚设、监护落空的情形;第三, 指定监护主体不适格。《民法通则》规定, 指定监护的指定主体是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住所地所在居委会、村委会。监护人的变动对未成年人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指定监护主体应当由国家公权力机关行使。村委会、居委会是一个自治性组织, 法律并未授予其裁决权。根据法律规定, 指定监护人的行为具有强制力, 与村委会、居委会性质不相符;第四, 我国基本诉讼规定不利于被监护人的权益保护。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7条规定, 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委托监护规定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 但未规定在委托监护的情况下, 受托人可以作为监护人的代理人, 以法定代理人的地位参加诉讼。换言之, 当留守儿童合权利和利益受到侵犯时, 必须由其法定监护人向法院起诉。该规定不利于及时保护留守儿童的利益、主张留守儿童的权利。此外, 忽略了法定监护人侵害留守儿童的权益的情形。在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侵害其权利和利益遭受时, 由谁来启动诉讼程序呢?又由谁代留守儿童参加诉讼呢?《民通意见》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时, 可剥夺其监护资格, 由新的监护人来代理进行诉讼。”且不论该规定更多流于形式, 无法落到实处。在法定监护人死亡或被剥夺资格之后, 新监护人确定之前的这段时间又该如何呢?法律并没有规定;第五, 委托监护制度不完善。目前, 委托监护是对留守儿童适用最普遍的一种监护方式, 是对法定监护的有效补充。《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规定, “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 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这是我国有关委托监护制度的规定, 然而其对监护人的范围界定为“有监护能力”的成年人, 试图通过扩大监护人的范围的手段来处理我国监护制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但是, 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其实施, 所以在现实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有关组织监护的规定不全面
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第4款规定:“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 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但是这一规定流于形式, 可操作性差, 往往导致村委会不作为, 留守儿童权益无法得到切实保护。目前, 我国还没有建立有关国家监护、学校监护等专门的监护体系, 也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由任何专门机构作为留守儿童最后的保障, 所以我国目前的现实利用公权力的监护处于空白状态。
3.监护权责规定不全面
首先, 过分强调监护人义务。我国民法上, 监护实质是一种权利, 然而实际上却作为义务来对待。《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监护人的规定大多数是义务和责任, 对权利的规定甚少, 例如《民通意见》第10条就对监护人职责进行了规定。
其次, 监护人的监护责任不明确。《民法通则》虽然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 应承担法律责任”。但此规定过于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 没有明确承担责任的方式以及什么情况下应当承当什么样的责任, 监护人最终不履行监护责任出于什么样的主观心理状态等。责任不明确往往使得相关制度规定被虚置, 因此, 立法目的也很难实现。
4.监护监督制度基本空白
《民法通则》第18条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自己侵害被监护人的利益时, 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的情形。”此规定可以看作有关监护监督的规定。但是对于监督主体、监督形式等规定过于模糊, 缺乏实际上的操作性, 使得该条款形态虚设。
四、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完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可得知完善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是必要且迫切的。有学者主张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法或者福利法, 还有的学者主张在现有的立法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笔者认为, 不通过专门的立法不能解决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因此, 笔者主张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法》。在立法过程中, 可在我国现有基本国情的基础上, 借鉴美国法上的相关规定, 这一专门法必须解决上述的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明确监护能力的认定
在美国, 判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所要考虑的因素大致包括:父母监护的愿望, 子女对监护人的愿望, 未成年人与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影响子女最佳利益的人的关系, 未成年人对家庭、学校、社区变化的适应力, 所有有关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我国现行立法对于监护人监护能力的认定标准的规定局限于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 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 这不利于儿童权利的保护, 对于影响被监护人最佳利益的因素都应当全面考虑, 例如监护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
在美国, 进入第二十个世纪后, 公共权力机构已开始对家长的权利义务的行使进行监督, 要求家长充分考虑子女在管教子女的观点, 要求父母在管教未成年人时要充分考虑子女的意见, 对子女的惩戒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和限制。我国现行立法对于监护监督制度的规定基本一片空白, 因此, 笔者主张建立监护监督制度, 使得公权力介入监护权行使的过程, 更加有效的保护留守儿童的权利。
(二) 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我国已建立委托监护, 但是对于委托监护的性质、范围、权利均无具体规定, 对被监护人的财产、教育标准等未明确下来。
委托监护首先应该明确委托监护的主体, 谁有权委托监护人, 笔者认为, 只有法定监护人才有权委托监护, 且委托的范围应当加以限制, 不得全权委托。在美国, 监护人的职责并不是一刀切的标准, 是一个弹性标准:即监护的职责以子女最佳利益原则作为衡量监护人职责多少的依据。我国立法可借鉴该规定, 因为委托监护职责的履行本身不该是一刀切的标准, 因为监护人的能力与条件总是存在差异, 因此, 应该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以保护监护人最大利益为标准去衡量监护人是否全面履行监护职责。
(三) 发挥国家政府和社会组织职能
一方面, 完善国家监护制度的立法规定, 另一方面, 国家应当建立儿童福利组织, 配合相关法律制度, 维护儿童合法权利, 留守儿童福利机构的建立、性质、职能、权力以及职责都必须予以明确, 才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 解决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现有问题。同时, 指定监护的主体不应当由村委会、居委会等进行指定, 应当由国家公权力机关担任指定监护的指定主体。
(四) 建立相关配套设施
美国的监护制度有反儿童虐待忽视法、儿童福利法、儿童保护法等进行辅助才能运行如此之好, 法律制度的运行必须依靠其他法律制度, 否则功能无从发挥。我国在完善监护制度立法规定时, 在侵权法、民法以及婚姻家庭法等均应该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 才能保障其为司法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综上所述, 我国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法》时, 应当以“保护留守儿童最大利益”为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 完善我国现行立法的漏洞, 最大限度得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摘要:2015年, 贵州省毕节市4名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 留守儿童问题又再次进入国家和社会视野。笔者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 从而解决问题, 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权益。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权,问题,原因,建议
注释
1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中国经济网, 2013.5.
2叶敬忠, 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 2016 (3) .
3刘黎明, 魏岩.浅议民事案件中监护人监护责任缺失对策[EB/OL].中国法院网, 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7/id/1037321.shtml, 2013.
留守儿童结队帮扶制度 篇2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镇中心学校及各中小学校分别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学困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各中小学校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底子,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相关内容。
三是真情关爱,做到“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学困生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随时了解他们的疾苦,学校、教师做到有求必应,消除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的顾虑,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是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学困生制度。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
五是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谈心交心制度。学校广泛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班主任、任课教师每月至少分别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
六是注重对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上好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这些有力措施,形成教育合力,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机制,不断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篇3
为了切实关爱留守儿童,真正做到“服务儿童、服务家长、服务社会”,落实人本理念,为校区内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提供教育保障,使教师在实际行动中充分发挥光和热,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结对帮扶的对象
以留守儿童为帮扶对象,特别是学习较差、性格缺陷、心理障得、行为偏极、安全隐患较严重的留守儿童。
二、结对帮扶的目标和原则
结对帮扶要切实做到“四个ー”。即:每一名教师至少有一名留守儿重作为结对帮扶、谈心的对象:教师每月至少与帮扶、谈心的对象谈心一次:教师每学期至少上门看望留守儿童一次:教师每年至少给留守儿童送温暖一次。按照因人而异、注重实效的原则,形式多样地开展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谈心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对帮扶工作的内容
1、宣传《义务教育法》等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增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法律意识,教育留守儿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对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责任教师要优先辅导,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3、对留守儿童中的贫困生,学校优先照顾,对他们“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责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4、学校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教师要定期走访,与监护人交流后,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
四、结对帮扶的形式
根据帮扶对象的学习成绩、心理状况等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结对帮扶,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主要由各班语数教师对该班留守儿童实施帮扶、谈心工作。
2、结合学科教学。主要由各任课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的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五、结对帮扶的要求
1、高度重视结对帮扶工作,明确自身责任,特别是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关爱留守儿童,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2、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服务育人。针对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使其改正不良的思想、行为习惯,养成良好、高尚的品质。
3、认真执行帮扶制度,本着对儿童负责、对家长负责的态度开展活动。与留守儿童谈心,要先根据留守儿童的不同特点确定谈心主题,并做好记录。
六、结对帮扶工作的督促与评价
结对都扶工作的督促与评价由留守儿童管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每学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完善制度,促使我校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留守儿童结队帮扶制度 篇4
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为有力推进我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根据《戚氏初中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制度。
一、结对帮扶的目标任务。
1、学校所有教师都有义务每学期至少帮扶一名留守儿童。
2、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中共党员要带头关爱留守儿童,每人每学期至少帮扶两名留守儿童。
3、帮扶教师应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帮助其纠正思想行为方面出现的偏差,给予其父母般的关爱,帮助其健康成长。
4、完成四个“一”:帮扶教师每月至少与帮扶对象谈心一次,每月与其父母联系交流一次,每学期至少上门看望留守儿童一次,每年至少给留守儿童送温暖一次。
二、结对帮扶工作的内容。
1、帮扶教师应详细了解帮扶对象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深入家庭了解家庭经济、人口、留守儿童父母和第二监护人的基本情况,为帮扶对象建立完备的帮扶档案;及时记录帮扶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做好过程记录。学期末将相关档案和记录交政教处存档备查。
2、帮扶教师要从学习、生活、情感上关心帮扶对象,确保自己的帮扶对象生活能被照料、行为得到指教、学习有人辅导、心理保持宽慰。
3、帮扶教师要经常找帮扶儿童谈心交心,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是否有困难,及时把握帮扶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动态,积极为他们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给予关爱;要做到定期家访,创造条件鼓励其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提倡教师带帮扶对象参与自己的家庭生活、为帮扶对象组织过生日等,使其能够享受到家庭温暖,摆脱孤独感。
4、帮扶教师对学习成绩欠佳的留守儿童,应在班上组织开展“一帮一”活动,让成绩好的同学帮扶他们搞好学习成绩,并在课余时间利用一定的时间为这部分留守儿童“开小灶”,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对心理上有障碍的留守儿童,帮扶教师要经常与其交流、沟通,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四自三远离(自尊、自立、自律、自强,远离不良嗜好、远离不法场所、远离不轨人群)”的教育,并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5、帮扶教师每月要通过书信、电话或网络方式,与帮扶对象的家长进行联系,让他们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增强家长和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6、帮扶教师要定期走访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7、学校对留守儿童中的贫困生优先照顾,优先解决在校住宿问题,并按政策将其纳入“两免一补”计划,为学生解决后顾之忧。
8、学校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三、结对帮扶的要求。
1、高度重视结对帮扶工作,明确自身责任,特别是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关爱留守儿童,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2、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服务育人。针对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使其改正不良的思想、行为习惯,摆脱不良的心理负担,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3、认真执行帮扶制度,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儿童负责、对家长负责的态度开展活动。与留守儿童谈心,要先根据留守儿童的不同特点确定谈心主题,并做好谈心记录。
四、结对帮扶工作的督促与评价。
留守儿童帮扶案例 篇5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老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里上学,这样就有了所谓的留守儿童,为了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教育,我要特别关注这些留守儿童。具体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关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吴振颖,她是一个学习成绩中等,少言寡语的小女孩,从家访中我了解到,她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她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祖辈们觉得孩子小,父母又不在身边,因此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总是有求必应,言听计从,日积月累使她养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针对这一情况,我多次找她谈心,开始她不言不语,后来我有同感的说:“是啊,爸爸、妈妈离那么远,见不着面,说不上话,给再多的东西也不觉得快乐。”没想到,一句普通的话,却让一个孩子打开了心扉,她告诉我她的孤独、寂寞和无奈。她哭了,我也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从此,她把我当成了无话不说的“妈妈”,性格也开始有了变化,我觉得我的工作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二、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
裴志强完成作业时常会遇到困难。例如,在练习按绰号填人物时,就出现了填不出来或张冠李戴的现象。根据这一现象,我带她到图书室借一些适合她阅读的名著让她阅读。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辅导,他不仅能说清人物的绰号,还能说出故事的情节或精彩片段。又如在一次劳动课上:学习编篮子,我发现这孩子编了一个篮底就编不下去了,我轻轻走到她身边,给了一个提示,这孩子悟性很好,一点就会。很快她就编好了篮子。令我没想到的是,她把编好的花篮送到我手上说:“老师,母亲节就要到了,我把我编的篮子送给你,祝您节日快乐!”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一个农村的孩子,一个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居然能送礼物给我,三、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
我经常给学生讲故事,让她明白事理,我们那融洽的交谈气氛和亲密程度不亚于亲母女。有一次,她突然生病时,我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她身边,并立即带她到医院看病,端汤送药,切实让她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
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篇6
教师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树立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激励留守儿童不畏困难,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我校将把帮扶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关心帮助留守儿童,架设起爱的桥梁。
二、情况分析
水湖镇是一个劳务输出大镇,很多青壮年劳力举村外出,留下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隔代抚养现象十分突出;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
老人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基本不作要求,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各学科基础薄弱,在摸底考试中成绩很差。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特制定教师帮扶计划,并引导进行一对一互助。
三、具体措施
1、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特别档案。学校德育组成员和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情况深入了解,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
2、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3、在班级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班级同学成为“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小伙伴的关怀与温暖。组成帮扶小组。
4、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成果。每个留守儿童由教师牵头确定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5、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农村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一、主要目标
通过对留守孩子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因,依据学校留守儿童活动室,心理咨询室,有针对性的开展行之有效活动,为留守孩子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二、主要工作:
1、开学初,各班收集“留守儿童”名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掌握“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
2、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落实“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责任。
3、学校通过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活动,增进同龄人的了解,弥补亲情和关爱的不足,让留守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
4、设置“亲情电话”,利用学校设置的“亲情电话”,安排孩子和家长定期交流、沟通,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理解父母,刻苦学习。
5、强化规范教育,开展“五个一”活动: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好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个好学生。
6、班级每月召开一次“留守儿童”会,关心他们的学习,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7、建立关爱帮扶制度。在留守儿童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通过开展献爱心和为留守儿童联系爱心协会等活动,为贫困的留守儿童解决生活费。
8、加强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经常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对待“留守儿童”要有爱心。不能讽刺、挖苦和歧视表现不好、学习成绩欠佳的“留守儿童”。建立谈心制,做好谈心记录。
9、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学校本着“关爱班级留守儿童”原则,将留守儿童分解给相应任课教师,要求各任课教师每月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并做好记录,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着重进行矫正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0、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各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进行心理疏导,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尊重,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小学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特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主要措施
1、制订具体工作计划
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各个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建立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六年级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教育观,把关爱留守孩子作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措施,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二、主要目标
通过对留守孩子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因,依据学校留守儿童活动室,心理咨询室,有针对性的开展行之有效活动,为留守孩子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主要工作:
1、开学初,各班收集“留守儿童”名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掌握“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
2、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落实“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责任。
3、学校通过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活动,增进同龄人的了解,弥补亲情和关爱的不足,让留守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
4、设置“亲情电话”,利用学校设置的“亲情电话”,安排孩子和家长定期交流、沟通,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理解父母,刻苦学习。
5、强化规范教育,开展“五个一”活动: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好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个好学生。
6、班级每月召开一次“留守儿童”会,关心他们的学习,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7、建立关爱帮扶制度。在留守儿童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通过开展献爱心和为留守儿童联系爱心协会等活动,为贫困的留守儿童解决生活费。
8、加强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经常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对待“留守儿童”要有爱心。不能讽刺、挖苦和歧视表现不好、学习成绩欠佳的“留守儿童”。建立谈心制,做好谈心记录。
9、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学校本着“关爱班级留守儿童”原则,将留守儿童分解给相应任课教师,要求各任课教师每月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并做好记录,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着重进行矫正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0、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各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进行心理疏导,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尊重,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幼儿园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树立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激励留守儿童不畏困难,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我校将把帮扶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关心帮助留守儿童,架设起爱的桥梁。
二、情况分析
水湖镇是一个劳务输出大镇,很多青壮年劳力举村外出,留下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隔代抚养现象十分突出;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
老人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基本不作要求,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各学科基础薄弱,在摸底考试中成绩很差。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特制定教师帮扶计划,并引导进行一对一互助。
三、具体措施
1、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特别档案。学校德育组成员和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情况深入了解,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
2、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3、在班级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班级同学成为“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小伙伴的关怀与温暖。组成帮扶小组。
4、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成果。每个留守儿童由教师牵头确定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5、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初中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地成长,认真落实上级领导部门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确保我校留守儿童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下去,依据我校我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年度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班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本班学生组织关爱小组,要加强关爱,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我班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
三、主要措施
首先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并努力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逐步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所有科任老师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代理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教师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两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问题”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各种竞赛活动等,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帮扶典型材料 篇7
于是我经常与孩子谈心,帮她搭配一个学习好的同桌;同时与数学老师交流,讲课就站在他的身边看着;如果发现他的一点进步就马上表扬他。针对经常漏做、不做作业或忘带作业等现象给予方法指导,让他自备一个作业记录本,记下各科作业。然后是每天早晨由老师亲自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对于不会做的给予耐心指导。我把他的爷爷请到学校,把孩子在校的情况如实与家长沟通,并说明此次请他的目的和想要做的是什么,希望取得他的支持和谅解,并向家长保证,无论怎样这个孩子老师都不会放弃的,会让他在班级中感受到他与其他同学是一样的,不会受到他人的岐视;同时我还嘱托他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有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老师的真诚与苦心终于打动了家长,她的爷爷答应一定会配合老师在家里管理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不管不问了。最后我为他准备了一个档案袋,把作业装在袋子中。一段时间坚持下来,现在能坚持完成作业,作业的工整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成绩提高幅度较大,我表扬并奖励了她,给她颁发了“成绩进步奖”,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他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老师就这样怀着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心,使这些缺失家庭之爱的孩子在学校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从而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留守儿童帮扶材料
帮扶教师: 樊艳
帮扶学生: 王歆毓
班
留守儿童帮扶典型材料 篇8
汤夏玲同学是八年级的学生,这是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他的父母都在南京打工,把他留在姥姥家。这个孩子本身就是在姥姥家长大的,由老人带大的孩子大多自立能力较差,这个汤夏玲更是如此。从小一切事情都由老人代办,甚至包括吃饭、装书包等。试想一个在生活各个方面都需要家长照顾的孩子,学习能自立吗?为了能帮他改掉这些坏习惯,廖伟成老师不知动了多少脑筋。可是孩子在学校刚刚记住,回到家后又是如此。这样的孩子就是他的家人不对他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结果,只管吃饱穿暖即可。廖伟成老师与家长取得联系,姥爷说回家一定管,可他的爷爷来到学校后却告诉赵老师,让赵老师使劲训他姥爷。原来家庭之间还有很深的矛盾,也严重影响了孩子。同时在学习上,汤夏玲还经常不交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有时甚至不做作业;在校谎称作业做了落在家里忘带了;在家撒谎“作业在学校做完了”、“今晚没作业”;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九次来不及。廖伟成老师和其他老师在一起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进行了“会诊”,通过分析总结,发现他属于“寄养教育”和“隔代教育”的偏差和乏力的综合症。“寄养教育”会引起“留守儿童”产生寄人篱下之感。有些照管者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寄养关系往往会使照管者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心理阻隔,不能顺畅地沟通思想感情。在实施“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大约50%是文盲或半文盲,祖孙之间年龄相差40岁以上,心灵沟通困难更大,加之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方法不当,大多数的照管者对待孩子常常是溺爱或是放任的态度。找到症结,廖伟成老师把他的姥爷请到学校,把孩子在校的情况如实与家长沟通,并说明此次请他的目的和想要做的是什么,希望取得他的支持和谅解,并向家长保证,无论怎样这个孩子老师都不会放弃的,会让他在班级中感受到他与其他同学是一样的,不会受到他人的岐视;同时赵老师还嘱托他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有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老师的真诚与苦心终于打动了家长,汤夏玲的爷爷答应一定会配合老师在家里管理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不管不问了。
于是廖伟成老师经常与孩子谈心,帮他搭配一个学习好的同桌;同时与数学老师交流,讲课就站在他的身边看着;如果发现他的一点进步就马上表扬他。针对经常漏做、不做作业或忘带作业等现象给予方法指导,让他自备一个作业记录本,记下各科作业。然后是每天早晨由老师亲自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对于不会做的给予耐心指导。最后在学校做完了”、“今晚没作业”;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九次来不及。廖伟成老师和其他老师在一起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进行了“会诊”,通过分析总结,发现他属于“寄养教育”和“隔代教育”的偏差和乏力的综合症。“寄养教育”会引起“留守儿童”产生寄人篱下之感。有些照管者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寄养关系往往会使照管者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心理阻隔,不能顺畅地沟通思想感情。在实施“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大约50%是文盲或半文盲,祖孙之间年龄相差40岁以上,心灵沟通困难更大,加之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方法不当,大多数的照管者对待孩子常常是溺爱或是放任的态度。找到症结,廖伟成老师把他的姥爷请到学校,把孩子在校的情况如实与家长沟通,并说明此次请他的目的和想要做的是什么,希望取得他的支持和谅解,并向家长保证,无论怎样这个孩子老师都不会放弃的,会让他在班级中感受到他与其他同学是一样的,不会受到他人的岐视;同时赵老师还嘱托他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有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老师的真诚与苦心终于打动了家长,汤夏玲的爷爷答应一定会配合老师在家里管理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不管不问了。于是廖伟成老师经常与孩子谈心,帮他搭配一个学习好的同桌;同时与数学老师交流,讲课就站在他的身边看着;如果发现他的一点进步就马上表扬他。针对经常漏做、不做作业或忘带作业等现象给予方法指导,让他自备一个作业记录本,记下各科作业。然后是每天早晨由老师亲自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对于不会做的给予耐心指导。最后廖伟成老师为他准备了一个档案袋,把作业装在袋子中。一段时间坚持下来,现在能坚持完成作业,作业的工整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成绩提高幅度较大,由原来的二十多分提高到五十多分,有时候还能考到六七十分,廖伟成老师不失时机的表扬并奖励了他,给他颁发了“成绩进步奖”,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他自信心。
关爱帮扶留守儿童计划 篇9
一、结对帮扶活动对象
xx乡xx村
二、结对帮扶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结对帮扶活动主要内容
1、组织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培训优势,结合帮扶村实际,积极开展政策法律、农村实用技术、科技文化、道德规范、健康卫生等知识培训,初步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守法纪、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开展乡风建设与环境整治。指导帮扶村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为内容,以创评“五好家庭”、“文明家庭”为活动载体,广泛开展礼貌、礼仪、礼节主题教育,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帮助制定村规民约,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事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反对封建迷信和婚丧大操大办,革除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对照文明卫生标准,帮助建立村民组保洁队伍,促进保洁机制的建立,完善保洁设施,组织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净化庭院,粉刷墙壁,打扫房屋。发挥群众自治精神,整修坑塘沟渠,清除残垣断壁,解决农村“五乱”现象,使村貌整洁美观。
3、帮建文化设施组织文化活动。积极帮助帮扶村建设文化大院(室),配备文体器材,努力达到“三室一场”(图书室、活动室、多功能教室、文体活动广场)、“四有一建”(有电视、有音响、有广播、有科技书架,建有宣传橱窗)标准。指导帮扶村开展群众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干部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充分认识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帮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突出成效。
关爱帮扶留守儿童计划最新 篇10
篇一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按照省文明办《关于做好全省第三轮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力争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支持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参加结对帮扶活动的单位
全国文明单位和省、市、县(区)四级文明单位原则上均应参加结对帮扶活动。各县(市)区文明办,按照谁推荐谁管理的原则,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所有文明单位的结对帮扶工作。市直机关和行业推荐的文明单位,由市文明办和市直工委负责组织实施。
三、结对帮扶主要内容
1、组织教育培训。发挥文明单位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道德规范、文明礼仪、健康卫生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广大农民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2、组织“清洁家园行动”。开展卫生知识教育,对照文明卫生村标准,建立保洁队伍,健全保洁制度,完善保洁设施,组织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净化庭院、粉刷墙壁、打扫房屋,硬化村内道路,整修坑塘沟渠,清除残垣断壁等,使村容村貌整洁美观。
3、帮建乡村学校少年宫。积极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建设乡村少年宫并完善功能,真正使其成为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阵地、文体活动平台、社会实践基地。
4、提供文体服务。帮助帮扶村培训文艺骨干,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帮扶村送图书、送文艺演出、送文体器材。
5、进行关爱帮助。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体现人文关怀的志愿服务活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
6、推进乡风文明。帮助帮扶村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红白事理事会和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广泛开展破除婚丧陋习、反对封建迷信等移风易俗活动。组织开展文明卫生村、户创评活动,不断提高乡风文明程度。
四、结对帮扶时间及目标
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原则上以三年(xx—xx)时间为限。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帮扶的村,帮扶期满时,原则上要把结对帮扶村建成省级文明卫生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市级文明单位帮扶的村,帮扶期满时,原则上要把结对帮扶村建成市级文明村。
五、工作要求
1、突出重点,明确责任。本轮文明单位结对帮扶重点是新型农村社区、交通干线沿线村和风景名胜周边村。各县(市)区可根据帮扶村的数量和分布,确定一个或几个文明单位帮扶一个村。几个文明单位共同帮扶一个村的,要确定一个主要负责单位。
2、加强指导,注重实效。各县(市)区、市直文明办要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科学规划帮扶对子和帮扶内容,细化分解帮扶任务,积极帮助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有关方面抓好工作落实。文明单位要充分发挥在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做好帮扶工作。要根据帮扶工作任务,制定帮扶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并与各县(市)区、市直文明办签订帮扶工作责任书。
3、搞好宣传,营造氛围。各县(市)区文明办和担负帮扶任务的文明单位,要利用各类媒体及时反馈结对帮扶工作最新动态。市文明办将根据工作进程及时总结宣传帮扶工作典型,扩大声势和影响,积极调动各级参与帮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结对帮扶工作稳步推进。
4、完善机制,严格措施。要加大对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工作的督查力度,把结对帮扶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评选和管理。每年年底前,市文明办将组成考核组,分赴帮扶村对结对帮扶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文明单位复查评分依据。对于积极做好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通报表彰,对结对帮扶工作态度消极,未能按要求完成帮扶任务的文明单位,考核时要酌情扣减考评分;对不参与结对帮扶活动、不落实结对帮扶工作任务的文明单位,要按照有关程序规定撤消其文明单位称号。此外,各县(市)区文明办和市直工委文明办要及时向市文明办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半年报送工作小结,年底报送全年工作总结。
篇二
胜利小学支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开展“一+一”帮扶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校结合实际制定《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开展“一对一”帮扶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开展“一对一”帮扶实践活动,对于解决我校特困生、留守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实际问题,对于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改进班子作风、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让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工作作风得到改进、公仆意识得到强化,把“党员干部受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我校“一+一”帮扶实践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要求
在“一对一”帮扶实践活动中,要牢牢把握“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引导党员干部带着深厚的感情到我校学生中三个特殊群体之中去,深入了解他们的困难,了解他们的愿望,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要在帮扶过程中使党员干部受教育、强素质,倾听意见和建议,查找工作差距,改进工作,转变作风。
二、具体安排
“一对一”帮扶实践活动,从现在开始启动,到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前告一段落。
1.参加范围
我校全体党员;鼓励教师、辅导员、积极参加“一对一”帮扶实践活动。
2.帮扶对象
我校特困学生、留守学生和后进学生。
3.主要任务措施。
“一对一”帮扶特困生,重点解决他们在校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引导他们树立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理想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和社会;
“一对一”帮助留守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留守学生活动、做代理爸爸妈妈等活动关心关爱留守学生;
“一对一”帮助解决后进学生思想问题,通过深入到这部分学生中去,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热线电话和谈心、谈话等方式,不断改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引导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小学生。
4.工作方式
党员干部确定帮扶对象后,要主动与帮扶对象对接,积极了解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困难。选择一、两项实际困难,以个人名义帮助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向支部汇报,由支部统筹解决。
5.工作要求
支部书记刘校长,将切实发挥表率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活动,带头解决问题,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接受教育。要带着浓厚的感情,真心实意地帮助我校学生中三个特殊群体解决困难。党员干部均以个人身份直接联系帮扶对象本人和家庭,要把帮助帮扶对象的过程作为接受教育、转变作风的过程,要树立亲和、清廉的良好形象,不给帮扶对象添麻烦。
四、加强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一对一”帮扶实践活动,支部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牵头,党员干部与帮扶对象均采取实名制,认真填写《党员干部与帮扶对象对接表》,明确党员干部本人和帮扶对象的联系方式,统一报支部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备案。
2.发挥党员干部的主体作用
我支部将明确在开展“一对一”帮扶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责任,提供必要条件,抓好工作落实。引导党员干部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积极参与,切实受到教育,激励自己做好本职工作。
3.加强督促检查
我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将随时了解掌握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同时要加强检查指导,全程动态掌握党员干部参加活动的情况。在学习实践活动结束时,向帮扶对象和家庭发放征求意见表,征求他们对负责帮扶的党员干部及帮扶情况的意见。
5.注意经验总结
在活动中我们将认真总结开展“一对一”帮扶实践活动的经验,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并逐步建立健全帮扶的长效机制,推进实践活动不断走向深入。
胜利小学支部
xx年9月23日
篇三
为了更好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儿童,实现所有儿童都享有同一片蓝天目标,枣庄义工峄城分会倡议开展峨山镇夏庄张宝环小学帮扶活动。
一、活动目标
捐赠图书、学习用品,丰富小学的可读书籍的种类和数量;解决10名特困儿童部分必需的学习用品,提高其功课水平。
二、开展活动的是对象及时间、地点
(一)对象
峨山镇张宝环小学的需要帮扶的10名特困儿童。
(二)活动时间、地点
此次活动于9月12日上午9点在峄城区义工办公室(岳庄红绿灯东200米路南喜得盛自行车二楼)门前集合,分两组前往峨山镇夏庄张宝环小学。
一组:自行车队 负责人:王xx 15xx325110
二组:车队
市中集合地点:可8:30立交桥建行门口统一前往峄城
三、活动的实施
(一)9月11日,会长及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统计从活动倡议发出到现在所接受的物品、钱数。会长于活动结束后在网站向社会通报统计结果。参加活动人员根据捐献的实际金额与数量可自愿的捐献一定数量的钱,用来购买特困生所需的学习必须品。
(二)现场捐助。活动人员到达小学后,帮助该校成立爱心图书室(以后书籍长期输送)。活动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跟10名特困生结成“一帮一”互助对子,实行长期资助。
四、保障措施
(一)服从安排,注意安全。为了促使此次活动顺利、安全地进行,参加活动的各位义工尽最大可能的服从会长安排,同时在活动期间,保护好自身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二)费用自理。我们这个组织属于一个自发献爱心的组织,暂时没有活动经费,所以在活动期间产生的费用由参加活动的人员均摊,即实行aa制。
篇四
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水平,推进我县“两区”建设,根据市、县文明办的通知精神,根据帮扶村实际情况,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现就做好省党校结对帮扶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结对帮扶活动对象
xx乡xx村
二、结对帮扶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结对帮扶活动主要内容
1、组织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培训优势,结合帮扶村实际,积极开展政策法律、农村实用技术、科技文化、道德规范、健康卫生等知识培训,初步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守法纪、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开展乡风建设与环境整治。指导帮扶村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为内容,以创评“五好家庭”、“文明家庭”为活动载体,广泛开展礼貌、礼仪、礼节主题教育,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帮助制定村规民约,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事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反对封建迷信和婚丧大操大办,革除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对照文明卫生标准,帮助建立村民组保洁队伍,促进保洁机制的建立,完善保洁设施,组织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净化庭院,粉刷墙壁,打扫房屋。发挥群众自治精神,整修坑塘沟渠,清除残垣断壁,解决农村“五乱”现象,使村貌整洁美观。
3、帮建文化设施组织文化活动。积极帮助帮扶村建设文化大院(室),配备文体器材,努力达到“三室一场”(图书室、活动室、多功能教室、文体活动广场)、“四有一建”(有电视、有音响、有广播、有科技书架,建有宣传橱窗)标准。指导帮扶村开展群众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干部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充分认识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帮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突出成效。
2、提高认识,促进发展。帮扶农村创建工作要紧紧围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个中心,贯穿于农村经济发展、村容村貌、乡风文明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环境。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辅导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信息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0539—7723157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其他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3、积极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各项活动
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将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定期开展各项活动。由教导主任汲广然担任班主任,拟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也可邀请关工委领导来校上课,学校领导也可以不定期对班级授课,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信教育,自强教育。
4、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
【留守儿童结队帮扶制度】推荐阅读:
中小学留守儿童少年帮扶制度09-08
18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活动记录11-25
留守儿童帮扶经验07-03
留守儿童结对帮扶10-07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范文07-08
教师留守儿童帮扶总结08-30
结对帮扶一名留守儿童09-07
单亲留守儿童帮扶计划11-12
留守儿童帮扶情况记载表08-15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5张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