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留守儿童帮扶总结

2024-08-30

教师留守儿童帮扶总结(共11篇)

教师留守儿童帮扶总结 篇1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同学难以沟通,有心事也不愿意与老师说。更甚至,有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脾气暴躁,在校容易与同学发生纠纷,既不利于学习,也不利于团结。因此关爱留守儿童,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一直是我们学校的工作重点。现将本年度的工作总结如下。

1、成立留守儿童之家

为更好的关爱留守儿童,我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由于学校校舍少,经费少,无法新建学生之家。我校便利用原有的70平米农远网教室与留守儿童之家建在一起,对学生之家进行了装饰、布置。购置了桌椅、书橱、电子琴、电风扇等设施;添置了图书及体育器材;还配置了毛巾、胶鞋、雨伞等日常用品供留守儿童使用,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又配备了电话和一台联网电脑,让留守儿童能与亲人打电话,上网聊天,使他们不感到孤独。

2、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各项制度

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各班主任为组员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长亲自抓,班主任具体抓的联动责任制。并根据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长期性和系统性拟定了留守儿童方案,开展了一系列的关怀教育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灵,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乐观开朗的个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留守儿童活动制度》《帮扶制度》《留守儿童安全责任制度》《包保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等。

3、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落实帮扶工作

为了有力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我校对全体留守儿童进行了摸底排查,尤其是在几位本地老师的帮助下,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家底,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年级、住址,家长打工信息及电话,还有看护人信息等有关情况。使留守儿童工作做到透明化。我校规定,每个班的班主任都是本班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随时掌握本班的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注重积累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代理家长”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

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活动等,让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校、老师和社会对他们的爱,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本学期刚开学,就开展了以“浓浓尊师意,款款爱生情”为主题的品德教育活动,通过板报、诵读、制作一个小贺卡等活动环节,让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了解教师尊重教师,并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敬意,体验到尊敬老师的愉悦感受。在本月,又开展了一系列的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教育活动,向留守儿童及其余学生提供《狼牙山五壮士》《闪闪红星》《地道战》《开国大典》《宝葫芦的秘密》等优秀影片供他们观看,帮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以上是我校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一些摸索,当然,由于区域经济的特性,决定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今后,我们会继续把留守儿童教育作为一项爱心工程来抓,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以实际行动构建和谐校园,让留古小学成为留守儿童温暖的家。

xx小学

20xx年12月12日

教师留守儿童帮扶总结 篇2

1 认真细致搞好留守儿童的摸底调查

1.1 留守儿童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近年来, 我校所辖镇街道四个居委会和六个行政村, 对留守儿童进行每期一次摸底调查, 调查统计看到, 随着劳务输出人数的增加, 留守儿童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本期在校学生796人, 期初留守儿童345人, 占学生总数的43.1%。

1.2“留守儿童”父母亲的务工现状

从调查的结果看, 留守儿童的父母到市外务工的占70.1%, 在本市务工的占28.9%, 留守儿童父母亲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80%左右是高中毕业以下, 所从事的职业中87%的人是务工, 13%是经商。

1.3 父母亲与留守儿童的亲情交流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留守儿童与外地工作的父母一个星期通一次电话的占19%, 半个月到一个月通一次话的占26%, 半年及以上通一次电话的占55%;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农忙时回家的占12%, 春节回家的占70%, 常年不回家的占18%。

1.4 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从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调查结果看, 86.7%是隔代监护, 是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其监护年龄在50~80之间, 48%是文盲, 34.6%是小学文化, 其余的是亲戚朋友监护。

1.5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心理性格发展情况

在各项调查中我们发现,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有13.5%的留守儿童成绩特差, 在班上倒数几名, 大多是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的行为普遍较差, 在学习上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学校遵守规章制度方面比其他同学差。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也会出现偏差, 从调查中发现, 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孤僻内向, 失落自卑, 自私冷漠、焦虑、任性、暴躁等性格特征。

1.6 特殊的“留守儿童”

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 还有一批特殊的留守儿童, 他 (她) 们是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 有的还是孤儿。全校调查统计有11位特殊的留守儿童, 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55%。

2 加强领导, 多方协作, 积极构建社会监护体系

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 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认真制订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 在校园内开展留守儿童求助电话和心理咨询室等。学校还聘请了派出所所长为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 聘请了居委会领导、妇联领导、退休老教师为校外辅导员, 定期请法制副校长到学校给学生上法制课, 让孩子从小就学法、懂法、守法;定期召开校外辅导员座谈会, 共同探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由于安居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并积极协调, 采取有效措施, 为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1) 建好留守儿童专项档案。

以年级为单位, 分班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 对留守儿童及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的学校情况、行为表现、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都有详细的记录, 并向他们邮寄了“成长记录代”。

2)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校长率先带头, 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 校领导和老师们经常自己买本子、笔和课外书送给帮扶对象。对留守儿童坚决做到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 生活上优先照顾, 活动上优先安排。老师们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与关爱, 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让知识改变命运。学校组织发动15名退休教师当好校外辅导员, 义务辅导留守儿童。他们辅导的留守儿童有父母离异的, 母亲出走的, 有父母常年不在家, 学习成绩差, 一度濒临失学的儿童。

积极开展教师关爱留守儿童“1+1”“1+2”行动, 宣传发动全体教师参与, 在留守儿童的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关爱, 让他们享受家庭的温暖。

3)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

我校设有知心小屋, 学生有什么心事或心理上有什么问题, 可以到知心小屋与心理教师倾诉。每周要求班主任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不少于3人, 很多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经过与老师的交谈, 心理上得到了矫正。

4) 开展了五小留守儿童评比活动。

五小即:行为规范的小标兵;勤学好问的小学生;集体生活的小主人;兴趣活动的小能人;劳动生活的小帮手。期末我校将按照五小留守儿童的评比标准评选出100名优秀留守儿童。

5) 优化家校合作, 办好隔代家长学校。

我们从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看, 近90%是隔代监护, 这种带养方式存在几点不利的方面, 一是隔代亲情关系, 使得监护者在养育和管理方面过分溺爱, 形成隔代疼。由于缺少必要的限制, 从而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其次, 由于两代人年龄相差甚远, 再加上农村的老一代人往往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 很多隔代家长是文盲, 这样他们自身的局限性使他们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针对上述情况, 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 优化家校合作显得非常必要。建立家长培训制度。通过向家长下发家长告知书等, 一是提高隔代家长对留守儿童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让隔代家长更好的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 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这有利于家长从自身的角度和立场, 来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

6) 定期召开监护家长会。

每期举办一次的学生家长会, 参加家长会的除了隔代家长以外, 还有一部分是在外打工回家的学生父母, 这说明教育的重要。我们给家长发放教育材料;二是现场互动, 对隔代家长提出的家庭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 三是留守儿童家长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互通信息, 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 建立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家访制度。

提倡全员参与家访活动,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每周至少到1~2名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 要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 经常性联系, 让隔代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让老师了解孩子在家情况, 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8) 积极创建寄宿制, 为留守儿童家庭解忧。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分散、教职员工水平参差, 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是不争的现实。推行“寄宿制工程”建设的初衷, 正是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寄宿制工程”的实施, 对扩大“两基”攻坚县义务教育规模, 保证西部地区学龄儿童正常入学, 并完成义务教育, 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种办学模式, 寄宿制学校的有效运行并非仅仅“盖房子”那样简单。由于配套政策及投入衔接不力, 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常掣肘于人员编制不足、经费匮乏、管理薄弱等现实困难, 进而带来的低龄儿童心理健康、学生厌学辍学的问题。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家庭, 寄宿制都意味着经济成本的增加, 这部分成本该如何消化, 如何合理分摊, 现实中尚需有效探索。

教师留守儿童帮扶总结 篇3

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贫困人口多,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目前,该省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7个省级重点县,4个连片特困地区涉及15个州市93个县,贫困人口195万户57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5.49%,贫困人口居全国第二位。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邹平表示,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但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财力有限,云南省的贫困地区也是教育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迪庆、怒江、临沧、昭通、红河等片区州市均与“十二五”规划目标有较大差距。全省教育系统必须勇于担当、责任上肩,提早介入,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全覆盖,把贫困家庭的教育兜底问题解决好、落实好,让能考的考出去,能学的学出来,最大限度发挥教育在消除贫困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重要作用,彻底斩断贫困复制链条。

留守儿童帮扶教师承诺书 篇4

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我校经研究决定开展教师“一对一”的帮扶活动。为了将这项活动做好帮扶教师做出如下承诺:

1.每位帮扶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从学习、生活、情感上帮扶,确保自己所帮扶的留守学生生活上有人照料、行为上有人管教、学习上有人辅导、心灵上有人安慰,安心学习、生活舒适、情感温馨。

2.每位帮扶教师要详细了解帮扶儿童,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深入家庭了解家庭经济、人口、留守儿童父母或第二监护人的详细资料。

3.每一位帮扶教师要熟记自己帮扶的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电话,保证随时能联系帮扶儿童的家人,每周给留守儿童提供条件和其父母通话,每月帮扶教师要保证和其父母通话一次,向其通报其子女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4.帮扶教师要经常找帮扶儿童谈心交心,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是否有困难,及时把握帮扶儿童的思想动态,积极为他们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给予关爱,并做好谈新纪录。同时要做到定期家访。

5.帮扶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优先照顾帮扶儿童,课外辅导也要帮扶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各类活动也要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在实践活动中细致的教他们自主的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6.帮扶教师对学习成绩欠佳的留守儿童,应在班上组织看展“一帮一”活动,让成绩好的学生帮扶他们搞好学习成绩。并在课余时间利用一定的时间给这部分儿童“开小灶”,是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7.帮扶儿童在校期间,如发现其生病,帮扶教师要立即送其到医院就诊,严重时及时与监护人取得联系。

8.帮扶儿童如是住校的,帮扶教师要经常与其交流、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生活情况;如非住校的儿童,帮扶教师应定期走访,与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

帮扶教师(签名):

留守儿童个人帮扶总结 篇5

本年度自20xx年8月中下旬xx省福彩公益金项目之妇女儿童服务示范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大连市万里爱心会如火如荼地推进着各项工作。通过前期调研,走访社区调查对象的家庭并了解需求,再根据需求制定服务计划,为接下来的项目推进打下坚实根基。

一、儿童赋能安全课堂

项目根据儿童家庭基本需要及发展性需要,采取重点关注与普遍关爱、经济救助与精神慰藉、主动参与和互帮互助工作方式,扎实推进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通过对困境儿童家庭心理、社会融入等方面介入,大连市万里爱心会定期入户走访,搭建爱心资助平台,成功链接社会资源,实现了供需有效对接。开展思想引导宣讲、安全保护及自我防护知识讲座等活动,编印困境儿童保护手册,增强困境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累计开展3场安全课堂,直接服务人数达55人。

二、儿童实践教育活动

留守儿童帮扶工作总结 篇6

为了给这些留守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从二○○六年起,我校就在全校范围内启动“留守学生关爱工程”,现将这一年多来的有关留守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定了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学生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了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王乌玉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学生”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学生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学生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的制度。

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了教职工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学生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学生的谈心制度。

学校做到了每学期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座谈会。

5、建立了关爱留守学生的应急机制。

学校建立了留守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6、注重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学生,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开展献爱心活动。为了确保留守学生生活能与其他孩子一样,能有很好的生活,能健康地成长,我校团委组建多个社团,多次开展关爱留守学生活动,赠送学习用品等,这样一来,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校玩得开心,学得有劲,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8、开展一系列活动。为了丰富留守学生课余生活,培养留守学生自立、自信、自强、自尊等能力,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卡拉OK比赛、叠被子比赛、经典朗诵比赛,书画手抄报比赛,亲情写信比赛等,这些活动,促进了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二)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学生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2、着手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

(三)明确职责,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了对住宿学生的管理。

2、加强了对贫困留守的资助工作。

对留守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确保他们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

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4、建立健全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

5、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

学校每期进行一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会议了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水平。

关心型教师—留守儿童的心灵导师 篇7

【关 键 词】留守儿童;关心;关心型教师

“有一种眼神叫做期盼,奶奶说过这就是爸爸回家的路;有一个方向叫做期盼,妈妈说过她就在我们的北边”,这份期盼属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早在1998年就被提出,它的提出带有一种人文关怀,“留守”意留下与守望。把问题回归到最根本、最开始处会发现,留守儿童的出现和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因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缺失、儿童缺少关爱。儿童的心理需求是极其简单的,他们需要被认同,需要满足人类都有的基本需求:关心和被关心。作为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和“心灵导师”,关心型教师将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关心者。

一、留守兒童需要关心型教师

(一)留守儿童的父母“角色缺失”

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引导,父母任何一方的角色缺失都极有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角色的缺失使得他们难以享有完整的家庭生活,且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祖父母,在体力和精力上存在很大的不足,难以弥补父母的角色缺失。当他们进入学校生活,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给予父母般的关心;在精神和情感上予以慰藉;提供充满正能量和支持力的成长环境;所以,教师不但要承担自身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还要弥补学生父母的角色缺失,承担起父母职责。

(二)留守儿童需要“心灵导师”

父母出于为孩子的物质幸福和未来教育资金做储备的考虑而外出务工,受务工动机驱动,过分注重孩子学业,忽视孩子心理和情感需要,亲子关系疏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务院妇儿工委在2005年进行的儿童课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父母之间存在着“心灵沟通陌生化”的倾向。①留守儿童遇到问题大多是自己去解决,缺乏心灵引导、心灵关怀,极容易走弯路,造成心理问题,在性格上表现得自卑、孤僻、悲观甚至是显得暴躁、极端。教师作为儿童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发挥着互动性和偶像性作用,很容易走进学生内心,成为其“心灵导师”。所以,教师不只要在知识上引导学生发展,更要抓住学生在情感、心理转折期遇到的问题,进行心灵引导,为留守儿童的心灵问题找到正确的出口。

二、教师的关心现状

(一)关心认识模糊

学生们都会抱怨“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而同时,教师都勤恳地工作,声称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确实愿意关心学生,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和被关心的双边关系。②教师往往将关心学生看作是个人参与性行为:看到需要,给予关心。而内尔·诺丁斯认为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教师做出关心行为后,需要学生接受、确认、反馈关心,师生的关心关系才得以确立。学生参与关心,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师认识不到学生参与关心行为的重要性,仅仅将关心学生当作教师单方面该有的品德,就很难看见学生的内在感情需求,关心浮于表面,达不到心灵关怀的深层意义。

(二)关心能力较弱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学会关心”的报告书,报告指出21世纪教育所致力于的目标是学会关心。由此,学会关心开始被融合到教育改革理念中,但由思想到实践需要一个慢慢深入及转化的过程,加之学校重视学生的学术成绩,关心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从教师自身而言,有些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沟通能力较差、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能力较弱;有些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一定的学生心理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受自身素质限制,未能真正了解学生内心。从外部影响因素而言,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让教师很难有精力真正去关心学生,往往流于形式。且因为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都较低,大大降低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更谈不上关心学生。

三、培养儿童需要的关心型教师

学生很少对我们要求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表达他们的需要,但关心型教师就会倾听学生们所表达的,无论这种需要是从口头或是以其它途径表达出来。③这是对关心型教师的最好诠释。

(一)教师做好关心者,提升自身素质

1. 做好“关心”的发出者。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淡化自身的教育工作者角色,强化自身的关心者角色。因为与父母长期分离,内心情感压抑,有些留守儿童的性格较内向、冷漠,不善于表达自身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发现学生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对需要关心的学生首先发出关心行为。留守儿童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内心都是喜悦和温暖的,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情感,积极对关心者的关心行为给予回应;并认真倾听、观察、感受学生传递的一切信息,抓住关心体验的契机,引导学生从关心身边的人做起,培养关心能力。

2. 扩充自身的知识体系。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弱化,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和引导,留守儿童在性格和心理上容易产生异常,可能会表现得比较自卑、抑郁、孤僻,甚至出现暴力行为。而在社会交往与社会化过程中,父母作用的逐渐弱化和受同辈群体内错误价值观、亚文化影响,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失范行为。需要教师以专业知识给予心理引导、陪伴支持,以广博的学识为学生群体内文化输入正能量。教师在入职前都会首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才得以成功入职,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这很重要。结合入职后在与学生相处的实践中积累的关心知识、技能,能清楚地认知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关心,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留守儿童的见识受限,教师要积极扩展自身的知识体系,博闻广识;在与学生相处中,以富于生命意义和人文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开展出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精神领地。

3. 提高沟通与交往的能力。教师提高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并不是单向地提高教师自身的交往能力,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教师良好的沟通技能唤起学生内心关心体验,给学生提供实践关心的机会,是一个带动学生关心能力提高的迂回过程。留守儿童缺少被关心,同时也缺乏反馈关心及关心他人的能力。教师通过提高自身的交流技巧,以有效的关心来引导学生对接受到的关心予以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做出关心行为;让学生在被关心者和关心者的角色互换中,将关心内化,真正学会关心他人。

(二)关心型教师成长要循序渐进

关心型教师能更好地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减少学生人际交往冲突,使集体文化更融洽。但关心型的教师并不是生而有之,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是在遵循一定规律前提下向前发展,关心型教师亦然。关心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四种阶段:体验关心,实践关心,建立和维持关心的关系,持续不断的反思和改良。④职前培训让教师知道关心的理论知识,而未能体验关心。入职后,教师在处理学生不同关心需求的实践中,与学生一起深入参与到关心的每一个过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关心体验,教师和学生在多样化、可操作性的关心活动中体验、验证关心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教师逐渐发现留守儿童关心教育的规律性。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关心型教师在维持关心行为过程中,对新出现的问题,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可见关心型教师培养需要教师一生的努力。

(三)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

1. 师生“我—你”的平等关系。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都需要教师给予关爱和支持,但这绝对不同于对弱者的怜悯、施舍,而是对“共生”存在的认同。当人把他人当成与自我同样的存在,特别是与自己共生的一種存在时,人与他者的关系便摆脱了占有式、对抗性的关系,而成为一种共生型的关系。⑤教师要把自己放于与学生的“共生”关系中,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师生关系看成是“我—你”的平等关系,关心才能平等而互惠。留守儿童缺乏关心,内心敏感而脆弱,有极强的自尊心。关心行为以一种居高临下、权威性方式出现,儿童自尊心会深受打击,适得其反;关心行为以一种恩赐、怜悯的姿态给予,会加重儿童的自卑心理,更加封闭自我,甚至拒绝关心。关心型教师与学生在“我—你”的平等关系中,做到两位一体,能从学生的角度做出关心行为,关心意义才得以体现。

2. 关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是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会自己做决定的完整个体,在兴趣、情感、知识的接受和选择上都存在很大不同,具有各自的特质。关心学生的差异性,关心才有针对性、有意义。对留守儿童差异性的关心要注意下面两点,以避免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暗伤:一是留守儿童并不都是问题儿童,教师要防止从心理上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避免出现“标签效应”。二是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兴趣、价值观、性格特点。处理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及对其的关心行为,不能简单划一、单调重复,而应是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对学生的关心是方方面面的,不能局限于学术。对留守儿童亦然,不能因为是留守儿童而过度关注其心理状态或偏注某一方面。一个完整的人是身心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好的教育应着重教育的整体性。

3. 双向互动,培养学生关心能力。师生关心体验的双向互动,建立起关心型的师生关系,关心才展现其教育意义。诺丁斯在论述其关心理论时,指出关心关系建立过程带有关心者的专注、动机移位和被关心者接受、确认、反馈,是一个双方参与的互动过程。教师关心体验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是一种无言的动力;教师身份自带的光环作用加之教师在学生心理的“重要他人”地位,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关心的最好榜样,此时提供一系列实践关心的活动,让学生从开始的仅仅参与关心行为的体验者、反馈者转变为关心者,在角色转变和行为互动中学习关心,与教师建立起关心型师生关系。学生不仅仅要学会感知、接受关心,更要在师生的关心关系中,学到关心别人的态度、技巧、能力。把这种关心他人态度内化到自己的道德建构中,从而出于自身的道德修养,去关心人类、物质世界、知识……真正成为一个关心者。

注释:

①卢德平.留守儿童面临的十大问题及社会综合干预对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务院妇儿工委基金项目调查结果[DB/OL].中国青少年研究网(http://www.cycs.org/Article.asp?ID=1112),2006-11-23.

②[美]诺丁斯.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

③Nodding,Nel. Educational leaders as caring teachers[J].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2006,26(4):339.

④Nancy Freeman, Kevin Swick and Mac Brown.A caring Curriculum Within An Early childhood[J].Teacher Education,1999:161.

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篇8

上饶县第八小学

余晓丹

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特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主要措施

1、制订具体工作计划

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各个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建立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篇9

教师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树立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激励留守儿童不畏困难,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我校将把帮扶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关心帮助留守儿童,架设起爱的桥梁。

二、情况分析

水湖镇是一个劳务输出大镇,很多青壮年劳力举村外出,留下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隔代抚养现象十分突出;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

老人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基本不作要求,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各学科基础薄弱,在摸底考试中成绩很差。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特制定教师帮扶计划,并引导进行一对一互助。

三、具体措施

1、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特别档案。学校德育组成员和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情况深入了解,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

2、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3、在班级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班级同学成为“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小伙伴的关怀与温暖。组成帮扶小组。

4、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成果。每个留守儿童由教师牵头确定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5、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农村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一、主要目标

通过对留守孩子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因,依据学校留守儿童活动室,心理咨询室,有针对性的开展行之有效活动,为留守孩子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二、主要工作:

1、开学初,各班收集“留守儿童”名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掌握“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

2、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落实“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责任。

3、学校通过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活动,增进同龄人的了解,弥补亲情和关爱的不足,让留守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

4、设置“亲情电话”,利用学校设置的“亲情电话”,安排孩子和家长定期交流、沟通,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理解父母,刻苦学习。

5、强化规范教育,开展“五个一”活动: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好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个好学生。

6、班级每月召开一次“留守儿童”会,关心他们的学习,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7、建立关爱帮扶制度。在留守儿童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通过开展献爱心和为留守儿童联系爱心协会等活动,为贫困的留守儿童解决生活费。

8、加强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经常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对待“留守儿童”要有爱心。不能讽刺、挖苦和歧视表现不好、学习成绩欠佳的“留守儿童”。建立谈心制,做好谈心记录。

9、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学校本着“关爱班级留守儿童”原则,将留守儿童分解给相应任课教师,要求各任课教师每月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并做好记录,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着重进行矫正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0、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各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进行心理疏导,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尊重,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小学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特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主要措施

1、制订具体工作计划

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各个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建立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六年级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教育观,把关爱留守孩子作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措施,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二、主要目标

通过对留守孩子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因,依据学校留守儿童活动室,心理咨询室,有针对性的开展行之有效活动,为留守孩子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主要工作:

1、开学初,各班收集“留守儿童”名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掌握“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

2、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落实“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责任。

3、学校通过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活动,增进同龄人的了解,弥补亲情和关爱的不足,让留守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

4、设置“亲情电话”,利用学校设置的“亲情电话”,安排孩子和家长定期交流、沟通,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理解父母,刻苦学习。

5、强化规范教育,开展“五个一”活动: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好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个好学生。

6、班级每月召开一次“留守儿童”会,关心他们的学习,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7、建立关爱帮扶制度。在留守儿童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通过开展献爱心和为留守儿童联系爱心协会等活动,为贫困的留守儿童解决生活费。

8、加强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经常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对待“留守儿童”要有爱心。不能讽刺、挖苦和歧视表现不好、学习成绩欠佳的“留守儿童”。建立谈心制,做好谈心记录。

9、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学校本着“关爱班级留守儿童”原则,将留守儿童分解给相应任课教师,要求各任课教师每月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并做好记录,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着重进行矫正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0、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各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进行心理疏导,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尊重,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幼儿园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树立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激励留守儿童不畏困难,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我校将把帮扶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关心帮助留守儿童,架设起爱的桥梁。

二、情况分析

水湖镇是一个劳务输出大镇,很多青壮年劳力举村外出,留下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隔代抚养现象十分突出;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

老人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基本不作要求,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各学科基础薄弱,在摸底考试中成绩很差。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特制定教师帮扶计划,并引导进行一对一互助。

三、具体措施

1、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特别档案。学校德育组成员和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情况深入了解,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

2、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3、在班级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班级同学成为“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小伙伴的关怀与温暖。组成帮扶小组。

4、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成果。每个留守儿童由教师牵头确定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5、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初中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地成长,认真落实上级领导部门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确保我校留守儿童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下去,依据我校我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年度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班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本班学生组织关爱小组,要加强关爱,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我班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

三、主要措施

首先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并努力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逐步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所有科任老师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代理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教师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两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问题”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各种竞赛活动等,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帮扶行动方案 篇10

通过几个月的“知行中国”班主任网络培训,让耕耘在教育一线的班主任大开眼界,收获多多。九月份,进入在岗实践活动的主要阶段,为更好地促进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积极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改变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改进班主任工作。特制定“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工作方案”。

一、发现问题

新的时代,新的学期,班主任老师们都发现:班级里留守儿童数目与日俱增,他们身上聚集的问题也比以往孩子多,新时期的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明确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背后是中国农民问题,反映出社会对农民的关心还远远不够。关爱留守儿童,关系到农民工权益的维护,甚至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忽略了对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因隔代教养、亲朋搭帮教养等等,缺少亲情关爱和正确家庭教育,在安全、健康、品德、学业、生活以及心理素质方面面临诸多困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

三、解决策略

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真情服务,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要尽量在他们身上体现教育优先。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我们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上疏导,学业上辅导,言行上引导,生活上帮助,树立留守学生自强自立精神,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为留受儿童营造健康、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具体措施:

1、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成长档案。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情况深入了解,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

2、班主任每周同留守儿童交谈一次,对他们的心理需要进行了解,并正确引导,给予关爱。每两周同留守儿童的家长通一次电话,汇报儿童的进步,增强家长和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3、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4、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欠佳,在班级开展“手拉手、结对子” 帮扶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班级同学成为“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小伙伴的关怀与温暖。

5、优先辅导。

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成果。

6、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7、在留守儿童中多开展一些活动,如故事会,诗歌朗诵比赛,劳动实践活动,联欢活动,手抄报比赛活动,夸妈妈活动,文明礼仪活动,爱少先队队旗活动等等,让他们在学校生活有乐趣,愿意与伙伴共成长。

四、预测评价

1、通过以上帮扶措施的实施,切实为留守儿童提供真情服务,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怀,使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困难和情感、心理问题,让他们得以快乐健康地生活和成长。

2、将”留守儿童”帮扶活动进一步延伸下去,并在这基础上开拓创新,深化活动。用双手传递真情,让爱心构筑和谐,让留守儿童及广大市民感觉到我们的真诚。

留守儿童帮扶结对协议 篇11

帮扶人的主要任务是:为帮扶对象提供思想、学习或生活上的帮助;解决他们感情缺乏依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使他们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学习进步,生活幸福,思想健康,各方面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管理。

留守儿童帮扶结对协议班同学和老师(同学)自愿结成帮扶对象。

上一篇:电力营销个人优秀工作总结下一篇:讲故事比赛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