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工作制度1

2024-10-08

留守儿童工作制度1(精选8篇)

留守儿童工作制度1 篇1

砀山县四新中学“留守儿童之家”

硬件、软件管理制度

一、硬件方面

(一)、“留守儿童之家”

1、用房60平方米(挂牌规范、醒目)

2、配置:电脑一台、专用电话一部(方便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联系)

3、领导机构、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职责、组织网络图、活动安排计划(合并上墙);

4、专用档案柜、配备一定数量的桌、凳、配备简单的生活应急用品(如开水、雨伞、手电筒、急救箱等)

(二)、“留守儿童文体活动室”

1、活动用房面积60平米,安全、实用。

2、配备电视、VCD播放器和一定数量的图书(不少于500册)、期刊、报纸(不少于20种)和文体器材(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10-20盘、军棋10-20盘、跳绳、毽子若干等),基本满足留守儿童的文化娱乐需求;

3、领导机构、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职责、组织网络图、活动安排计划(合并上墙);

4、配备一定数量的桌、凳;

二、软件方面(档案资料)

1、资产登记造册、有管理制度、帐物相符,2、留守儿童统计表、留守儿童登记表(有照片)、留守儿童父母登记表(有照片),登记详实(有基本状况、有联系方式),各自装订成册;

3、教师志愿者队伍登记表(表中有照片)、师生结对、校内外爱心妈妈、爱心爸爸、青年志愿者担任留守儿童之家的临时父母、兼职教师和知心朋友名册表、开展活动资料与照片册

4、每学期活动计划和总结、留守儿童进步成长记录册

5、电话、电脑(视频)使用有制度、有登记记录(通话日期、通话时间、留守儿童和父母姓名、事由和父母聊天记录、视频录象、照片册)

6、电视、VCD放映登记记录(时间、观看内容及人员签名、观后感、活动照片册)

7、图书、报刊借阅登记及阅读时的图片册

8、体育器材、棋类使用登记,体育活动及竞赛图片册

9、师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调查走访、劳动体验、科技探秘、关爱老人、保护环境、公益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困难面前我能行”等活动,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的图片册

10、定期活动有制度,法制安全报告讲搞与图片册、心理健康教育讲搞与图片册

11、道德品格主题德育活动讲搞与图片册

12、与乡镇团委、妇联、企业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留守儿童协调小组,定期研究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签到登记表、会议内容记录簿、照片册)

13、领导与教师、家长、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访谈及家访的记录簿、图片册

14、每年校长利用家长返乡之际召开会议的讲话搞、签到簿、家长意见记录簿及会议图片册

15、校长每学期每月定期召开教师、学生会议,根据制定的考核奖惩制度总结表彰先进教师、进步学生的会议记录簿、名单、图片册

16、每学期开学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含有与学生联系的电话号码、联系时间,电脑视频的时间)及活动计划。

17、建立信息系统和信息报送制度,及时报送工作信息和资料;规范档案管理,建立信息系统;按要求及时准确报送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有关信息和资料,信息每月不少于2条。

18、上报材料:

(1)“留守儿童之家”领导机构(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工作职责、组织网络图,职责细致明确),与镇、村等单位成立的留守儿童协调小组名单及联席会议制度;

(2)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办法、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考核奖励办法

(3)学期活动计划及行事历

(4)每学期开学给学生家长的公开信

(5)每学期留守儿童统计表

(6)留守儿童之家标牌图片、室内配备情况的图片、各种会议、活动图片(图片有学校及活动名称)

(7)每月不少于2条留守儿童活动信息

(8)留守儿童之家学期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制度

一、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各班主任教师及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动态等,有针对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

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三、重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

四、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五、课程教学中加强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

六、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留守儿童,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留守儿童学习制度

一、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

二、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懂就问,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课间做正当游戏。

三、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洁净,独立完成。

四、积极参加各类课内外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综合活动,课余时间多读健康有益的书刊。

五、努力学好各门功课,不厌学,不偏科,争当学习成绩优秀学生。

六、考试考查要诚实守纪,不违纪,不作弊。考试成绩要如实报告家长和监护人。

七、积极参加留守儿童之家举办的专题教育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保证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生活制度

一、自尊自爱,注重仪表。做到坐立、行走、读书、写字姿势正确,穿着整齐美观、朴素大方,不打架骂人,不说脏话粗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进网吧和游戏厅,不做有损于集体和他人利益的事情。

二、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做到关心国家,关心学校,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待人接物使用礼貌用语,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不欺侮小(女)同学和残疾人。

三、遵规守纪,热爱集体。爱护校舍和公共设施,爱护庄稼、花草和树木,节约水电,讲究卫生,做好值日生。

四、勤奋简朴,自立自强。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节俭,不乱花钱,不挑食厌食,听从家长、老师和监护人的正确教导,不自行其事。

“留守儿童之家”领导小组工作制度

1、管理员负责每天“留守儿童之家”开放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负责儿童安全工作。

2、领导小组成员每月至少与儿童开展一次谈心活动。

3、领导小组成员每季度至少与儿童监护人见面一次,督促监护人加强对儿童的管理和教育。

4、领导小组成员每月至少通过电话、书信等途径与家长联系一次,便于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成长情况,沟通儿童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1、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要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2、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每学期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开通“帮扶热线”,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3、建立留守儿童情况报告制度,对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及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4、建立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制度

1、留守儿童必须做到先记载再打亲情电话。

2、留守儿童打电话对象一般只能是父母,在校期间也可以是临时监护人。

3、留守儿童必须讲文明,有礼貌。

4、留守儿童必须爱护公物,损坏公物照价赔偿。

5、留守儿童进活动室时严禁穿奇装异服,严禁染发,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带耳环。

6、留守儿童活动期间必须有组织纪律性,安全第一。

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卡制度。

一、各班每学期初要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全面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动态信息。

二、根据新学期学生变化情况,各年级、各班级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分人头,通过上门调查、走访群众等形式,逐一做好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统计,汇总后上报到学校。

三、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档案,重点记录“留守儿童”的现居住地、现监护人(或托管人)的姓名、关系及联系方式、父母工作单位及通讯方式等情况。

建立“大手拉小手”爱心帮扶结对制度

一、各个班级要全面落实“代理家长”制,全体任课教师要积极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二、老师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几”管护对子,全面关心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等状况,要求做到:“三知”,即知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知监护人(或托管人)情况、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做到知情;“三多”:即在生活上多细心照顾、学习上多悉心指导、心理上多耐心引导。

三、学生之间采取一对一形式帮扶,即: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谈心交心制度

一、学校教师、代理家长每周至少与留守学生谈一次心,与他们进行零距离交心。

二、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三、要先根据留守儿童的不同特点确定谈心主题,并做好谈心记录。

留守儿童家访制度。

一、班主任要坚持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每学期都走进每一个留守儿童进行家访。

二、每学期都要走进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在家生活情况,代理监护人的教育管理情况,加强与代理监护人联系与沟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成长。

三、家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确定好家访的目的和内容,使家访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四、家访时采用适当的方式告诉家长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纪律、品德等情况,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五、家访时做好记录。

心理咨询制度。

一、心理咨询工作的宗旨是辅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卫生,以各种方式方法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对“留守儿童”的有关资料、档案予以保密;如采用案例教学、科研或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

三、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发现咨询的“留守儿童”有危害其自身生命和危及社会安全的情况,心理咨询工作者有责任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四、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在自身处在极度的情绪波动状态时,应回避接待“留守儿童”。

五、对“留守儿童”认真负责,咨询结束后,需及时整理、完善咨询记录卡。

定期开展活动制度

一、根据学校实际,每周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活动。

二、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看看电视,了解国内外大事,增长知识和见闻。

三、周一开放图书室,周二开放阅览室,周三开放电脑室,周四开展文体等活动,周五开展交流活动。时间均安排在每天下午上课前活动时间,由各项目负责人组织开展。

家校互动制度。

一、发挥家校教育功能,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

二、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三、认真听取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教育好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体能测试制度

一、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体能测试,以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状况。

二、如发现身体有异常现象,及时与监护人联系,及时治疗。

三、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测试卡,做好测试记录,并整理归档

开展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讲座制度

一、学校每月举办一次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讲座,教育留守儿童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让他们身心都健康。

二、留守儿童之家聘请法制辅导员,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

三、全体教师要对留守儿童加强安全教育,安全工作要齐抓共管,防止和杜绝事故的发生。

四、开展活动时,辅导老师要紧跟学生,严格管理,确保学生的安全。

留守儿童工作制度1 篇2

一、“留守学生”的类型

从监护人情况划分, “留守学生”大致可分为隔代监护、寄养监护和无人监护等三种类型。

(1) 隔代监护型。即孩子的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替孩子的父母承担抚养、教育和监护责任的类型。在衡阳县中科实验学校, 这种类型是“留守学生”的主要监护方式。比如:该校214名“留守学生”中, 跟随祖辈生活的达197人, 占了总数的92.1%。

隔代监护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监护人与未成年人之间存在着隔代血缘关系, 且又多为独生子女, 这类孩子往往生活于溺爱和娇纵之中。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年龄差距大多在40岁以上, 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 以文盲、半文盲居多, 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 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 放任孩子自由发展。

(2) 寄养监护型。即父母将孩子托付给叔婶姑舅等亲戚或邻居、朋友看管的类型。在衡阳县中科实验学校“留守学生”中, 属这种类型的共有15人, 占了总数的7%。

寄养监护类型有两个特点: (1) 是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以不出事为原则, 相对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 以便当委托人———孩子的父母亲回来时好交待, 但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却缺少关注。因为监护人往往担心如果对孩子管严了, 孩子会将自己的不愉快感受告诉其父母; (2) 是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缺乏或完全不具备血缘上的亲情关系, 因而监护人对孩子的感情难以代替亲生父母对子女的感情, 这种差别是任何一个孩子都能凭直觉切身感受到的。特别是当孩子拿监护人对自己亲生子女的态度与对自己的态度进行对比时, 感受尤为深刻。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要么极易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 沉默孤独;要么因为心理自卫的因素, 产生强烈的敌对抵制情绪, 放纵暴戾。

(3) 无人监护型。即完全脱离父母长辈而独立生活的类型, 其中包括未成年人“以大带小”的情况。这种类型在全部“留守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极小, 在该校“留守学生”中只有2例, 但这种类型的“留守学生”却最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无人监护型孩子的特点表现为两个极端:对于自控能力较强的孩子而言, 由于生活的逼迫和锻炼, 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孩子, 往往会显得独立生活能力更强、更自信、更善于与人交往。他们中甚至有人会成为学校里的好学生、学生干部或“尖子学生”;但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 这种类型的学生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出现逃学、迷恋网吧、夜不归宿、早恋等现象, 严重者还可能小偷小摸,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留守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留守学生”因缺乏亲情、管教和自控能力, 在学习生活及其他方面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从衡阳县中科实验学校的情况来看, 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行为道德失范、心理畸形发展、容易遭受伤害及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等五个方面。

(1) 学习成绩较差。“留守学生”学习由于缺少有效的督促和辅导, 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普遍居于中等及以下水平, 能够进入优等生行列的不多。我们对衡阳县中科实验学校214名“留守学生”进行了有关学习成绩的调查, 在将总成绩分为优、较好、中等偏下、差等四组的情况下, 发现214名“留守学生”在这四组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12%、18.6%、28.2%、40.2%, 也就是说有68.4%的“留守学生”学习成绩在全校属于中等以下水平。

(2) 行为道德失常。“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的主体缺位, 而绝大多数代理监管人 (包括隔代监护和寄养监护) 无力或不肯、不愿、不便对孩子履行到位的家庭监护和管教责任, 致使许多“留守学生”成了无拘无束的“野马”, 并由此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如组织纪性差, 经常迟到、早退、旷课, 卫生习惯差, 生活习惯差, 不懂文明礼仪, 爱说脏话, 抽烟喝酒, 等等。其中更为严重的是许多“留守学生”身上沾染了许多社会不良习气, 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据衡阳县中科实验学校教导处统计, 本学期初二年级共有12人次严重违纪行为, 其中就有8人次系“留守学生”所为。由于缺乏家庭温暖, 而且相对于一般同学, “留守学生”可以自主支配的零花钱又要多一些, 所以, 沉溺于网吧是“留守学生”常见的一种生活方式。但作为民工子女的“留守学生”手里的钱又是非常有限的, 许多“留守学生”上了网瘾, 钱花完了就回家偷, 从而沾染上小偷小摸恶习。另外, “留守学生”早恋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 这些学生可以“自由”地接触一些淫秽印刷品或音像制品, 幼小的心灵无法抵御诱惑, 往往走上歧路, 致使其身心遭受严重伤害。

(3) 心理性格畸形发展。“留守学生”所受到的更深的伤害还在性格和心理方面。调查中发现, 许多“留守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呈现出了一些病态和畸形的趋向。普遍表现如下: (1) 自我封闭, 遇事不与人说。如一些“留守学生”在外面受了欺侮, 却从不告诉监护人和老师。该校实验五班有个叫张友福的学生, 原来是个很听话、花钱也很节约的孩子, 但有段时间, 几个社会青年在放学路上强逼张友权索要“保护费”, 张友权只好一次次硬着头皮向爷爷要, 直到爷爷产生怀疑, 跟踪他去学校, 这才发现了他要钱的目的; (2) 自卑感强, 总觉得低人一等。自闭的性格源自于内心的自卑。一位“留守学生”说, 他最怕学校开家长会, 最怕在外面碰见自己的同学和父母亲热地在一起。为了躲避这一切, 他从来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学家玩。; (3) 缺乏爱心, 有暴力倾向。在一些“留守学生”眼里, 同学分为两种:“惹得起的”和“惹不起的”。对“惹得起的”, 他们就欺负人;对“惹不起的”, 他们就人被欺负。由于缺乏爱, 他们往往显得对人生疏冷漠, 不肯融入集体生活, 不善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4) 容易遭受伤害。“留守学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弱势群体, 在失去父母保护的情况下往往最容易成为伤害和攻击的对象。该校就有一些“留守学生”假期在家缺乏父母的照管保护, 加之年幼不善于保护自己, 而遭受意外伤害。

(5) “留守学生”现象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从调查中发现“留守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已开始显现了。 (1) “贫困恶性循环”的承载者。如前所述, 在几乎所有地区的调查中, “留守学生”都是同龄人中相对弱势的一个群体, 这种弱势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 同时也体现在生理、心理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各个方面。“留守学生”缺乏理想, 将来不知道从事什么职业。虽然这些孩子对未来并没做好准备甚至根本就没进行过准备,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却无可选择地要踏进社会, 要自食其力。摆在“留守学生”前面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步其父母的后尘, 进城打工, 充当城市的廉价劳动力;二是守着自家那极为有限的土地, 勉强维持生存。他们最终得到的是一个贫困代际相传、恶性循环的结果, 甚至成为社会的叛逆者; (2) “留守学生”由于有焦虑心理, 有抑郁症状, 易形成易怒性格, 以这样的心理基础, 在感到生活走投无路时, 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事实上, “留守学生”犯罪问题现在就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了。

三、“留守儿童”工作的现状

衡阳县中科实验学校自创办以来, 就坚持科学发展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和资助体系, 整合社会资源, 拓宽社会援助渠道, 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利益。优化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 营造了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该校办学的宗旨是:补偿缺失的家庭教育, 让留守儿童品尝愉快的“家庭式校园生活”, 使每一名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1. 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措施

对“留守学生”的管理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2) 建立心理保健档案; (3) 建立结对帮扶体制; (4) 建立校外活动基地; (5) 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 百分之百给予法律援助; (6) 成立周末留守班, 精心呵护关爱周末无家可归的孩子。

2. 对“留守儿童”的培养实行三个优先

(1) 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上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 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 制订学习帮扶计划, 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教师牵头确立一名帮手, 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建立每个“留守儿童”进步档案。

(2) 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 多问一声, 多帮一把, 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 有益学生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 要及时诊疗, 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 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 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 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 既使其愉悦身心, 又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学校围绕着“留守儿童”工作开展的活动主要有:新生入学军训、学生会竞职赛、“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各类演讲赛, “迎奥运”等各类征文赛, 手抄报和诗配画展览赛, 广播体操比赛, 班级拔河赛, 校级排球篮球等球类赛, 登山和野炊等户外活动, 中秋和元旦等节日晚会、学生家长教师联谊会, 集中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并评选观后感, 参观王船山和夏门翰故居进行情感教育, 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进行爱国教育, 等等。学校还成立了音乐、体育、美术、电脑课外兴趣活动小组, 每天的第八节课定期开展活动;成立了军乐队, 聘请专家定期指导;成立校学生会, 建立了“实验之声”广播站, 成为锻炼学生的平台。

三、加强“留守学生”管理的几点建议

通过调查和实践, 让人深深感到,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 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更要主动负起责任。

(1) “留守学生”问题是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社会问题。建议学校要向社会、家庭宣传“留守学生”的生存现状, 引起全社会、所有家长都来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国家的未来。各级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关心重视“留守学生”问题, “留守学生”家长为社会经济、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作为一级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学生”学校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 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建议学校把外出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纳入工作目标之中。特别重视关爱“留守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不仅要负责他们的校内学习, 而且要主动加强与“留守学生”监护人的联系沟通, 传授基本的家教方法, 指导监护人对“留守学生”进行校外学业辅导, 促进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3) 要动员在职教师、离退休老教师同“留守学生”中的“问题学生”结成对子, 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留守儿童”班级管理工作 篇3

从总体上看,“留守儿童”主要表现在:

第一,父母“关爱缺失”情感缺乏沟通,导致思想道德滑坡

由于长期外出务工,一些父母无法关注留守子女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上的真空。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挫折、过失、偏差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很容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惯,甚至出现越轨行为等。

第二,监护失控,生活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辈抚养监护的,由于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因素,无法完全行使对“留守儿童”的有效监护,安全意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或受到意外伤害等事件时有发生。

第三,过分溺爱、放纵,导致学习观念淡薄,学习成绩下降

祖辈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在精神上、道德上的引导和管束,无法尽到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故“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成绩大都不太理想,出现了学习观念淡薄,从不想学到厌学、逃学,甚至发生辍学现象。

面对诸多的“留守儿童”问题,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将他们引导好,使他们能够做到自治自理自强自律,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要务。

一、把班级打造成温暖的“家”

爱护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是很有见地的思想,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沟通师生思想和情感的纽带。

二、感化幼小的心灵

为了更好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我建立了本班“留守儿童”的档案,利用双休日进行家访,和学生的监护人交谈,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将其各方面的表现记入档案。这些学生当中,有不少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如经常说慌,不服从管教,常有迟到、早退现象,在家好吃懒做,不情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出现其他行为偏差的现象。对于家庭教育缺失,缺乏亲情关爱,行为习惯不良的“留守儿童”,他们任性、放纵、随意,自律能力很弱。如果听之任之,缺乏有效的约束管教和引导,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班主任,我非常重视自身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感化作用。只有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從而仿效。

几年来,我坚持三读两操都到位,风雨不改,寒冬酷暑,始终如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真情的付出总有回报,在老师的表率作用下,那些不求上进、纪律散漫的学生被深深的感动,渐渐的变为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爱学习、奋发向上的学生。

三、鼓舞斗志,激励上进

近代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代的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感应能力强。他们不喜欢冷冰冰的面孔,麻木冷漠的态度,简单生硬的说教,居高临下的管理。

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要不断的创新自己的工作方法,在学生面前应该成为既是一名严师,又是一名益友。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用高尚的情操来塑造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来感化学生,用渊博的知识来提高学生。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把你当成良师益友,才会爱你、敬你、听你。

大多数“留守儿童”是托付于祖辈或叔、伯、姑、姨、舅等亲戚监护的。因为监护对象并非己生,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只管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的满足,很少在精神上、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这种管教的方式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容易养成任性的心理行为,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自控能力差,无法抵制社会不良诱惑,学习观念淡薄,厌学、逃学,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而不能自拔。

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良好的班风和学风逐渐形成。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了奋发向上、和谐发展的班集体,好人好事不断涌现。黄杏梅、农惠萍两位“留守儿童”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被评为百色市三好学生。

留守儿童工作制度1 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切实为留守儿童和潜能生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发挥学校、社会、团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活动宗旨

加强对我校留守儿童和潜能生的关爱、教育、管理,从思想上疏导、学习上辅导、言行上引导,并在生活上予以帮助,让留守儿童和潜能生感到学校就象家一样温暖,让留守学生和潜能生与其它孩子一样幸福健康地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三、工作目标

1、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2、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3、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四、成立组织 明确职责

组长:于从文

副组长: 魏文

成员: 魏义华肖照礼魏义民魏尊海

职责:

1、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做好留守儿童的入学工作。

2、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3、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

4、教育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主要措施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留守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要通过图书阅览等形式,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4、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7.开展“七个一”活动。

(1).建好一个“留守儿童之家”

学校建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室内布置做到温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配置有档案资料柜并分班级存放,实行一人一档,有一部电话机、一台计算机,有一定数量的体艺器材,有可供阅读的图书,并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留守学生在“家”中开展活动。

(2).开通一部亲情电话

学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设立专线,将电话号码公开,为留守儿童在课间、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

(3).开展“一帮一”活动

各班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次成绩测试和身心调查,让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当“小老师”,给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安排一名小伙伴--学习上是好帮手、生活上是知心朋友,上课时提醒、督促其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时帮他完成作业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快乐时和他聊天,为他排忧解难。

(4).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积极实施“生态德育”工程,开展多姿多彩的人文关爱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让学生身心都健康。

(5).提供一个活动平台

学校搭建阳光平台,定期举行队活动、书画展、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写一封亲情书信

爱心妈妈监督、指导留守儿童利用传统节日、长辈生日、寒假等特殊日子给远方的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7).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教师、爱心妈妈引导学生每学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为家庭、为学校、为班集体争光添彩,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

六、活动要求

1.各位教师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必须全身心投入这项活动,扎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2.各老师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此项活动,确保活动收到实效,并按照爱心妈妈职责条款,认真履行,让学校所有留守学生都得到温馨的关爱,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六、活动行事历

9月份

1、制定留守儿童年度工作计划

2、清理留守儿童档案,落实人员职责。

10月份

1、困难“留守儿童”摸底调查。

2、召开“留守儿童”会议。

11月份

1、“留守儿童”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2、“留守儿童”帮扶的落实及检查

12月份

1、开设留守儿童信箱、开辟留守儿童专栏和广播栏目

2、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之一教育讲座。

2013年元月份

1、组织心理咨询教师对留守儿童谈话,做好疏导工作

2、检查班主任“留守儿童”工作手册。

3、“留守儿童”工作整理评比。

2013年2月份

1、搞好留守儿童“家长开放日”宣传及接待工作。

2、组织召开留守儿童家长培训会议。

关爱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1 篇5

一、调查目的: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力纷纷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由此带来了大量孩子脱离父母的监管,成为“留守儿童”,从而引发了“留守儿童”问题。为促使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我校爱心团队成员对平舆县第九中学的“留守儿童”情况开展了调查。以一个学校里其中一个班级“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本地区留守学生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

二、调查时间:2015年4月

三、调查方式:访谈

采访

四、调查内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教育状况和心理状况。

五、调查对象:

六、调查结果:

2015年4月25日,我们走进了※四年级2班。这个班由40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就有32个,占据班级人数的80%。我们对其中的十名儿童进行了了解。当我们问起他们的家庭状况时,其中几个性格开朗的孩子和我们愉快地交谈,而另外的几个孩子都沉默不语,是他们的数学老师告诉了我们他们的情况。※,12岁,跟爷爷奶奶生活,父亲在云南打工,母亲在广东打工。她一直和年过六旬的奶奶、姨妈家的姐姐住在一起。据奶奶介绍,她家经济收入还算不错,房子是新盖起的,每月零花钱也较充足。但奶奶没啥文化,无法辅导其学习,这正是我们所焦虑的。

※,11岁,她的父母在成都一家具厂工作,他和叔叔家的弟弟寄居在与他毫无亲属关系的张奶奶家。张奶奶责任心强,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对其管教都较严格,孩子成绩优异,我们也很欣慰。正因为有如此可亲的奶奶照顾着,所以在交谈中,孩子对父母好像没太多的思念。

※,11岁,父母常年在福建打工,寄居在亲戚家。她在学校成绩优异,但性格内向孤僻,问起她的父母时,她默不作声,只是不停地擦眼泪。

※,11岁,在奶奶家长大,父母在广州卖小吃,收入还不错。从不缺零花钱,他称,从小父母就不在家,已经习惯了,不想念在外的父母。

※,13岁,父母在深圳打工,跟爷爷奶奶生活,平时在学校住宿,周末时回家也很少出去和朋友玩,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看电视。

※,12岁,一个很勤快懂事的女孩。爸妈在佛山打工,奶奶身体不好,平时她在学校寄宿,周末回家她自己做饭、洗衣,还要照顾奶奶,晚上一个人睡。

※,13岁。一个腼腆的男孩,问起他的父母时,他神色黯然,强忍着眼中的泪水,不好意思地笑笑就走开了。数学老师说他的父母因为在外面做生意失败,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春节是和爷爷一起过的。

※,12岁。父母在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在班级里成绩很好,他平时寄宿在学校,周末就回姑姑家,学校两个周休息一次,他就在休息时的周六晚上和爸爸妈妈视频,所以总是期待假期的到来。

※,12岁。爸爸在新疆,跟着建筑队来回换地方,妈妈在福州一个服装厂。她期待着暑假赶快到来,因为妈妈说暑假就接她去福建,她就可以见到妈妈了。

※,13岁。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数学老师介绍,她从小就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平时她也很少提起爸爸妈妈,而总是把奶奶挂在嘴边。

十名孩子,学习不错、行为习惯较好的占75%,很显然,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数字。

七、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给留守孩子健康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被委托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偏低,很难胜任监护职责。据调查,留守学生的监护权绝大部分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还有的留守学生没有监护人。这些学生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年纪大、文化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还要干活维持自己的生活。被委托监护人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学习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逆反心强;有的厌学逃学,明显地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

2、留守学生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堪忧。据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往往以物质弥补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

3、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有效对接,留守儿童安全受到影响。孩子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据公安部门的调查,在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留守学生占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八、调查建议:

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1、加强与留守学生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亲情专用电话,条件较差的也要借助其它形式的亲情联络方式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家长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要与家长定期联系,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2、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有用人才,不仅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

3、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的相关培训。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妇联、居委会、村委会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对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初探1 篇6

宜宾县王场乡小教师:陈自富

随着改革地不断深入,国家对农民工政策的放宽,促使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有的离妻别子,有的双双外出,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照料,有的父母还把孩子独自留守在家,于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出现了。这群孩子很大程度上只能在电话和汇款单中才感觉到父母的存在。他们由于隔代抚养,亲情缺失,所以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的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内涵: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不在父母身边与其他亲人或独自生活的社会群体。

据资料显示:“2000年五普统计,我国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17%,6-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2000万人。”《宜宾日报》报道:目前宜宾市因父母外出务工滞留在家的学生达16.4万。宜宾县王场乡村小学生中有85%是留守儿童,我校有90%学生是留守儿童。我现在任教班级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有40人,就有36位孩子父母都在外务工。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这些孩子的物质生活非常贫困,吃穿很差,有的孩子冬天还光着脚丫,穿着单薄的衣服,没钱买学习用具和衣服。有的孩子是自己砍柴煮饭,自己下田插秧打谷。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这些农村留守学生回家缺少学习辅导,学生学习成绩很不稳定。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留守儿童生活在农村,常常思念父母却看不到父母的身影听不到父母的声音,孩子们内心十分孤独。存在的社会问题:孩子和父母之间相隔太久,孩子淡漠了亲情,1

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殷殷深爱,更不会主动去理解、关爱父母,有的还存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以怨报德,做出了许多不孝的行为。而这些朴实的农村家长们心里只想到:找钱只为了供孩子读书!他们哪里知道:孩子们除了经济上的帮助外,还更需要亲情的温暖啊!

教育应该是一场及时雨。让孩子在“爱”的雨露里健康成长。“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就是我对教育的理解。

让沟通架起理解的桥梁,让爱的情感在孩子和家长的心中激荡,让代沟和逆反心理在亲情的碰撞和感恩的和谐中消融。为此,在教育中,应以“亲情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初探。

1、在多样化的组织活动中,让孩子们回忆亲情、感受亲情和分享亲情。

由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相隔太久,孩子淡漠了亲情,可引导孩子在多样化的组织活动中(主题班会课、各种队会、家访和谈心、作文、演讲、开设亲青电话等)让孩子们回忆亲情、感受亲情和分享亲情。如在我的主题班会课中,孩子们含泪说道: “记得那是我生日那天,爸爸妈妈买了生日蛋糕从很远的地方赶回家,我十分激动。我好幸福啊!”。“爸爸妈妈在外辛苦工作挣钱从不乱花,但是为了给我买鞋,他们省吃俭用也要把钱寄回家。爸爸妈妈很爱我!”。“爸爸外出打工几年了,是妈妈一直照顾我。妈妈身体不好,为了我上学不迟到,总是很早就起床煮饭,为了我睡眠充足从不让我帮忙。我和妈妈自己下水田插秧,收割谷子。妈妈的手起泡了却从不吭声。我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我爱我爸爸妈妈,我从不和同学比吃比穿,也从不用零用钱。我要在学习上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向爸爸妈妈汇报!”一位十年

里都很少见过父母的女孩说出了她的心里话:“我从2岁起,爸爸妈妈就去了外地打工,我就住到了外婆家。同学们,其实以前我好羡慕你们啊,开学的时候你们可以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到学校来报名,我却一次也没有过。去年,外婆带我到爸妈妈工作的地方去玩,我看见爸爸妈妈工作非常辛苦,工作的环境也不好,我在玩的时候还摔了一跤伤了嘴皮,爸爸妈妈连忙放下手里的工作送我到医院,我看见爸爸妈妈都哭了,我才知道我也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现在我懂事了,理解爸爸妈妈了,我也十分感谢外公、外婆对我的照顾!”„„

只要孩子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孩子们就会回忆起爸爸妈妈对自己地好。孩子的发言既会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其他的同学,更能抚慰孩子的心灵。

2、利用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进行亲情教育。

新课程要求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教育。依据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了本校教师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创编的歌曲——《牵挂》、《山里娃》〔附:歌词〕,使留守儿童和父母受到亲情的教育。音乐剧小品《牵挂》真实地表达了农村留守儿童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再现了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牵挂的现状,《山里娃》的歌声表达了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农村女孩、学困生的心声,歌颂了党的好政策,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我班有一名叫陈大群的女孩,她的父母在外打工而且经常打牌赌博,哪有心思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一天,孩子把学到的《牵挂》、《山里娃》在电话中唱给了爸爸妈妈听,令爸爸妈妈震撼了„„他们流泪了。他们决定:从此不再打牌赌博!现在她的父母也经常打电话向我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3、召开小型家长会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召开小型家长会,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让家长(特别是刚回家探亲的家长)走进孩子们的课堂,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家长的语言告诉孩子在外工作的原因和对孩子的牵挂之情,如一家长在家长会上深情地说:“我们作为爸爸妈妈的人,在外面打一点工,辛苦地挣一点钱,都是为了孩子,我们在外时刻牵挂着孩子啊!希望孩子能多学文化知识,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这样学生就会明白:爸爸妈妈出去工作,不是不爱孩子了,而是心痛与无可奈何地选择,孩子就会主动去接受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现状了。这样的小型家长会既能拉近孩子对父母的距离,又能让孩子更加努力学习。

4、营造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孩子们感受家庭、社会的关爱。

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为留守儿童架起 “爱心彩虹”,让爱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窝,有许多爱心人士作出了表率。如:宜宾县研培中心领导徐同烈、曾芳、陆秀芳、肖明、蔡施彬„„.在工作繁忙中到山村看望留守儿童,捐赠图书。宜宾市三中的一位即将赴外留学的英语教师单本毅老师,她在万忙之中,还来到宜宾县新庙村小看望留守孩子并帮助一位留守学生。新庙村小教师吴亨德老师收养了一位无家可归的留守女童为女,他不仅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还承担了孩子上学的全部费用。„„

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体会到关爱,长大后也会去关爱他人。

三、教育孩子感恩亲情。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的的重要问题,各级党委、政府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我们应让孩子们明白:现在不仅有爸爸妈妈的爱,有社会的关爱,还拥有共同的妈妈——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的爱。有了这些爱,山里娃才能上学读书,过着幸福的生活。由于孩子理解了父母,又有社会的关爱,孩子的内心肯定是感激的,孩子们的感情就会得到更大的升华,知道去感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感恩的方式也很多,让孩子们用言语来表达,也可以用行动来证明,如让孩子们亲自给父母打电话、写信等。有的孩子在电话中含着泪花说:“爸爸妈妈,上次你打话回家,我还和您们赌气,对不起,我错了!” “爸爸妈妈,只因有了您们才有了我,我愿永永远远作您们的乖女儿。” “爸爸妈妈,愿您们多保重身体,春节能够回家和亲人团聚!”有的孩子在电话中向父母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成长情况:“爸爸妈妈,您们好吗?我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学习有了进步,上次我还考了您们最满意的成绩—数学100分,我一定听老师的话,听大人的话,请您们放心吧!” “爸爸妈妈,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您们在外放心工作吧!”„„我班所有的孩子也正为在家里的亲人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洗衣、洗碗、洗脸、洗脚、捶背、端上一杯热茶、送上一个甜甜的微笑、送上自己最好的作业„„以表达对爸爸妈妈工作的理解和对亲人的爱。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让农村留守孩子在亲情、关爱、感恩教育中健康地成长,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同时,我们还应教育农村留守孩子学会自立、自强,鼓足勇气,向坎坷的人生挑战!

附:

牵挂

(女)爸爸妈妈啥时才回家?为祖国为将来我要上学啦!在学校爱学习我听老师的话,在家里爱劳动我听大人的话。爸爸爸爸呀,妈妈妈妈呀,就请您们放心吧!

(父)宝贝儿娃娃,我不能回家,为了你为了家我四海为家,在外面我找钱一定不乱花,在家乡条件差挖不出金娃娃。宝贝儿好宝贝儿,娃娃儿好娃娃,我时刻把你牵挂。

山 里娃

妈妈妈妈,我想说句话,为什么常常不在家?一天到晚无人管呀,我的学习怎么不差?

爸爸爸爸,我虽是女娃娃,我的理想也远大,男尊女卑为了啥呀,我也能建设现代化。

老师老师,别怪我成绩差,您也要改变教学方法,书山有路趣乐为径呀,我也知道学海无涯!

党啊党啊,说句心里话,我在您的哺育下,才能读书学文化呀,学校才有我山里娃!

留守儿童工作制度1 篇7

关注阅读———让书做童年的朋友

为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学校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留守儿童读书活动。学校在图书室和阅览室专门开设了“留守儿童之家”,每周固定时间组织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来到“留守儿童之家”,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津津有味地阅读,并主动同管理人员交流阅读心得。学校还专门安排了值班教师对周末和假期有读书需要的儿童进行指导。为使留守儿童能读到好书,真正体现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学校鼓励和组织了读书结对活动,由老师或其他学生家长和留守儿童读书结对,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我为留守儿童赠送一本图书”的读书活动。在活动中,所有成员都必须有选择性地为结对留守儿童赠送一本有意义、有价值的读物,并做好登记,然后利用课余时间指导留守儿童阅读方法并及时写好读书笔记。学期末还会举行一次留守儿童读书笔记评比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留守儿童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和家长的热情,全校的读书热潮在这类活动中一再高涨。

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学校及时制定详实可行的图书漂流计划及读书活动方案。按照活动方案,率先在高年级开展了“生活因阅读而美丽,阅读因漂流而精彩”的“图书漂流活动”的动员工作。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出主题黑板报、制作格言、名人名言等,多渠道、深层次宣传读书的重要意义。学校充分利用板报、广播、橱窗、标语等形式,营造浓浓的读书气氛,展示校园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强势宣传营造出了校园文化氛围,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图书漂流活动”方案的各项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书漂流———让感情随书去旅行

为确保“图书漂流”活动有效、规范、深入、有序地开展,学校鼓励全校师生将家中的藏书变为“行走的书”,以书为媒介,广交书友,使我们的学校成为一个天然的图书馆。师生随时可以捐出自己认为可读性强的图书(可多本),贴上学校专门印制的“图书漂流”专用书签,将书放到专设的漂流书架,或随意放在公共场合或直接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进行图书漂流。受漂者在漂流标签上填写姓名,并写上留言或读书心得;看完书后,继续把带有漂流标签的书投放到漂流书架上或公共场所,或推荐、转交给下一位书友。漂流结束,图书将归还给主人。学生带来的图书的选择由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严格把关,确保质量。各班分组成立漂流小组,推选出组长,由组长填写好漂流书籍名称,保管并认真填写漂流记录卡。这张卡片上有以下几项内容:阅读人、阅读时间、阅读评星。这个卡片给孩子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当哪个孩子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都会去填写这个漂流记录卡,在填写的过程中,他会去看,谁曾经读过这本书。如果有要好的朋友的话,他必定会与他的朋友去交流,这样不仅给初读这本书的孩子一个“本土”引领,而且也给了曾读过这本书的孩子一个温习的机会。这张漂流卡也是一个力量的源泉。如果有哪本书上的读者比较多,那么就会给初读这本书的孩子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他就会觉得这本书有这么多读者光顾,一定是一本可读的书。如果哪本书上的阅读者比较少,初读者会感到自己能捷足先登也是一种光荣。所以每本书上有这么一张小小的漂流记录卡,来记录访问的人次和对阅读内容的评价,的确是一种激励孩子读书的好方法。

在图书漂流活动中,学校在每周例会中安排十分钟“好书推荐会”。每个班级都创设了“读书留言墙”,师生共同将“好书推荐”“读书心得”等内容张贴在“留言墙”上。每月月底,进行信息汇总和评奖活动,评出“漂流之星”“读书之星”“优秀组织奖”等。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组织,全体师生都能积极参与,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师生均有收获与成长。

活动纷呈———让书籍为成长导航

1. 坚持开展晨诵、午读、暮省活动。

早晨10分钟,全校师生一起朗诵美文;中午30分钟,师生进行个性阅读;晚上15分钟,以日记的形式自省自警。

晨诵:每天早上学生做完早操之后的10分钟,确定为我们学校每一个学生和老师诵读的时间。全校学生集中在一起,挑选比较美的文章和段落由学生集中诵读或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聆听共享;有的时候可以是学生回到自己的教室里,自由诵读自己比较喜欢的文章和段落;有的时候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学生全员参与,每天早晨10分钟,每一个学生都来读好这10分钟,师生同读,生生同读。

午读: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利用好中午的时间,让时间过得有意义,有收获,我们安排了每天中午30分钟作为师生的个性阅读。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发挥学生在学校的最大效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3~6年级的学生,我们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写写读书日记和读书笔记,由教师每周抽取时间作点评,从而不断激励学生的阅读精神和意志。

暮省:学生一天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他每天回到家之后需要对自己在校一天的阅读和学习有个自省、反思、体味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暮省”。我们要求学生能够把在学校阅读的内容和感受,给自己的父母讲一讲,表演一下,或者和父母共读一本书,然后家长在家校阅读卡上签字,带回学校交给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2. 每年10月份定期举行“金秋美文诵读”活动。

每年3、4月和10、11月为我校的经典诵读月,每个班级准备适合学生的美文,精心准备,在早操结束后为全体学生朗诵。

3. 成立书友小队。

在学校的3~6年级,每个班级成立5~7个“书友小队”,每个书友队人数以5~7人为宜。每个书友队设队长1名,负责小队的事务。每个书友队都有一个记录小队读书的小本子,就是这个本子记录了每个小队的成员在读书方面的所思所想。在这个本子的封面上设有小队的标签,在本子的第一页上面都记录着每个小队的队名,读书口号,小队长,小队成员一些信息。这个小本子是一种累积,只要孩子在读,本子上的书写内容就会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就越大,让每个小队的孩子在拿到自己队的本子开始记忆自己所读的书时,总是爱不释手地翻翻前面的,品味自己走在书中的日子,感受丰收的喜悦。

4. 家校携手,倡导家庭读书活动,感受读书乐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营造‘书香家庭’,不在于家庭书房的有无,也不在于家庭书橱的大小,甚至也不在于家庭藏书的多少。营造‘书香家庭’的关键在于培植家庭温馨浓郁的书香氛围。”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读书活动要真正取得成效,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至关重要。虽然我们学校身处农村,一部分孩子留守在家,但是我们会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间孩子与家长见面或电话交流的机会,向家长宣传读书能改变人生的教育理念,激发全体家长关注孩子阅读的积极性;宣传读书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此改变家长的观念,赢得家长的支持;让孩子通过书信的形式及时向家长汇报学校安排的必读书目介绍,介绍自己的阅读生活。有些家长会及时地给孩子寄来要读的书,有的甚至自己也捧起了书。因为他们要和孩子交流读书的体会。“学校的读书活动拉近了我和孩子的距离,让我和孩子都得到了进步孩子。”家长感慨地说。

5. 建立学生个人读书档案。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法律研究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形式;法律规制

全国妇联2013年5月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有留守儿童6102.55万。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5年10年间,关于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共计239起。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也调查发现,只有36.3%的未成年犯在入监之前能够和亲生父母长期居住。由此可见,随着农村留守儿童基数的增大,监护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监护缺失,将会直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侵害他人权益或者被侵害。因此,我们有必要增强父母的监护责任,完善我国的监护制度。

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类型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

农村留守儿童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制度性孤儿”。诸多学者曾对其下过定义,但笔者认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教授、著名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专家段成荣先生为“农村留守儿童”作过的定义最为准确: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方,不能长期与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农村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形式

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形式主要有四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同辈监护、委托监护。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比例56.9%;隔代监护比例33.2%;同辈监护比例2.46%;委托监护比例4.7%。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监护权缺失的现象,这正是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

二、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缺陷

(一)社会学角度下四种监护形式的缺点

1、单亲监护。指父母两方中的一方外出务工,留下另外一方对孩子进行监管。但是,由于家庭内角色分工不同,在培养、教育孩子时,父亲和母亲常常担任不同的角色。而单亲监护则都由一方来扮演,难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隔代监护。隔代监护多为年老体弱的人群,他们本身就需要他人照料,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且隔代监护人往往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陈旧,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在隔代监护的模式下,这类留守儿童还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缺陷,最终导致道德缺失。

3、同辈监护。此类监护的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的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等同辈亲友。虽然这些监护人的监护能力较强,但是由于监护人本身也有自己的小孩要照顾,从而势必会导致监护质量下降。留守儿童时常因为同辈监护人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他们必须不断的适应同辈监护人的性格、家庭等,这样便给孩子造成了精神上的负担。

4、委托监护。委托监护是指父母两方都在外打工,不得已的情况下将小孩寄养在亲朋好友家中生活。众所周知,委托监护下的儿童总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且在此种监护模式下,亲朋好友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往往把握不好分寸,在管教孩子时会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最终导致留守儿童无人教育,行為更为恶劣。

(二)法学角度下监护制度的不足

我国现行的监护制度主要由《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加以规定,在立法上采取亲属权与监护权混合的形式。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就当今社会来说,该规定过于原则、笼统。

1、亲权和监护权界限模糊。法律规定,亲权是因身份关系而产生,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抚养的义务和管理及处分财产的权利。监护并不一定以身份关系作为基础,法律对监护人权利的规定一般少于其应履行义务的规定。亲权立法中对监护人的父母限制较少;而在制定监护制度的立法中,监护人一般处于国家严苛的督促之下限制很多。我国民法制度中没有设立亲权制度,只是对监护制度进行了抽象化的规定,致使我国监护制度中对于监护的理解很模糊。

2、监护人资格规定的不明确。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条规定中,其对监护人资格标准和监护能力的规定很笼统,在实际的司法活动缺乏可操作性。司法解释只规定了担任监护人资格的积极条件,而未规定消极条件,对监护人资格的规定很是片面。

3、委托监护程序有漏洞。目前我国法律并未对委托监护的诸多程序作出规定,委托监护变得十分随意,这样既不利于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利益,也不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对委托监护家庭进行监督和提供帮助。实践中委托双方就委托监护的报酬、费用的承担很少谈及,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法律责任的分担上仍未做出约定。

三、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法律对策

(一)修改户籍制度及教育制度的法律法规

笔者认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必须对留守儿童法律体系进行完善。为此建议加快户籍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法律法规、政策的修订,根据全球发展趋势,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并及时纳入我国法律中。全方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人身安全与财产权益,加强留守儿童相关法规政策的针对性,降低社会对农村地区的歧视,重视对留守儿童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

(二)加强父母监护的法律责任

《民法通则》规定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放弃监护职责”,所以父母不能放弃自己的监护责任。根据留守儿童情况的诸多问题,法律应该规定父母若不履行监护责任,就会受到法律的处罚,适当时候可以剥夺其监护权。对于委托监护,父母要承担给予监护人报酬的责任。同时,可以强制监护人增强科学教育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充分履行好家庭教育,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三)在法律中确立监护人监督的制度

民事诉讼的实践中,法院不允许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将诉讼中法定代理人的职责委托他人,这导致委托监护中,未成年人无法及时主张权利。而受托人代未成年人行使诉讼权利却受到《民事诉讼法》第57条规定的阻碍。该法律规定受托人在非委托监护期间,若想要成为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就必须有监护人和法律的双重授权才能得以实现。这样就会耽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最佳时间,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建立健全委托监护机制,增强其可操作性。(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秦倩.《从新角度探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关爱》[J].法制博览,2013(1)

[2] 金磊.《农村留守儿童的司法保护机制研究》.[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3] 张天舒.《浅析我国未成年监护制度的缺失及其完善》.[J]智富时代.2016年第1期

[4] 王洁.《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完善》.[J]法制博览.2015年第8期

[5] 林艳琴.《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法律制度现状检讨与完善构想》.[J]东南学术.2013年第2期

上一篇:拔河比赛的作文下一篇:工程单位水电安装协议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