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受教育权

2024-09-11

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精选12篇)

留守儿童受教育权 篇1

现代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也带动了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区域转移,而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在国家大力倡导构建法制社会、公平社会的今天,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进行必要的法理分析,找出其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探索一些改进完善措施,是法律界人士以及社会各界所共同关注和企盼的。

一、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不平等的原因

在本文的研究中,重点从法理角度分析,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不公平、不平等的原因,在于如下三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专门法律缺失

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中,对儿童各项权利保护的法律比较完善,但是在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专门法律方面,基本上还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公平受教育权的法律。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作为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其生活能力、经济水平等相对普通儿童,显得更加弱势,在适用普通的儿童权利保护法的相关条款时,不能很好的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强、监管力度大的专业性法律保护。

(二)宪法不支持公民自由迁徙权,户籍制度不够公平

从1975年宪法取消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后,直到现在公民的自由迁徙权没有得到恢复,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将我国的公民划分成相差较大的两类群体,农村地区的农民同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公民在社会整体福利、劳动报酬、法律赔付等方面不是统一标准,农民同城市公民的标准相差较多,这就是一大部分农民要舍弃农村的土地,迁徙到城市的根本原因,即寻求更优质的社会福利资源和劳动收入。在教育领域,由于农村地区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上学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这就会让一部分农村儿童被迫失学,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平等的对待。

(三)城乡教育资源、教育水平相差较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由此可见,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教育权的重要内容,教育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应当由全社会的每一位成员公平享有。但是,实际上由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分布较少,教育发展水平低,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质量。

二、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公平正义的措施探讨

(一)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进行专门立法

美国法学家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主张人们在选择社会规范时,不去考虑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或角色,每个参与者都被作为社会的平等成员来考虑,这最大可能地保证将来最弱势的社会成员能得到最好的保护。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针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实现方面,应该进行专门立法,扩大对其受教育权的保护权限。同时配合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条例,加以细化,用专门的法律去规范和保障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公平受教育权的实现。

(二)适时将自由迁徙权写入宪法,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变化,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急需要引起重视,从共民的自由迁徙和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做出调整,以尽快缩小这种巨大的差距,对农村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进行公平对待,在享受社会福利、接受教育方面,要逐步进行城乡并轨,缩小这种明显的不公平现象。选择合适的时间窗口,在宪法修订时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重新写入宪法,从宪法层面支持社会公民不同地域之间的流动。按照社会成员的平等对待权,如美国法学家德沃金在《认真对待权利》指出的,无论处于社会中任何阶层的人,都享有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在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上,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这一特殊群体实现公平的权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得到有效的教育,关系到儿童的健康顺利成长,也对农村未来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必须重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公平受教育权的实现,否则会影响下一代农村社会人才的成长。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制定适度倾斜的保障政策

国家的一般法律法规,在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障方面,大多是概括性、原则性的要求,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加之农村地区人们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观念落后,自身对公平的受教育权利认识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国家结合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实际受教育情况,制定针对性强,有一定倾斜性的保障政策,通过倾斜性的保障政策,力争促进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顺利入学得到平等的学校教育。这也符合著名的法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观点:即对社会地位层次较低的成员,进行必要的利益保障和政策倾斜,最终实现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的权利。美国在黑人、妇女权利对待方面,很多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制定,都是依据《正义论》的相关观点。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作为农村重要的未来力量,他们的受教育权利必须通过适当的倾斜政策保障公平实现。

三、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生活中急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是考验国家法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农村留守儿童的公平受教育权受到经济、社会、法律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在本文的研究中,重点对这几方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法理层面,对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立法,争取平等的受教育权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希望可以对提高留守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摘要:由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导致很大一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而将孩子留在了农村。从最近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6000万,缺乏父母的教育监督,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存在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不平等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公平受教育权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自由迁徙权,受教育权,监督缺失,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饶龙飞,欧阳晓安.教育权概念之辩诘——学说述评的维度[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辛占强,许国动.国家教育权与家庭教育权紧张的原因探析——以需求与责任的关系为分析维度[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3]李丽君.受教育权视野下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2).

[4]李晓燕,夏霖.父母教育权存在的法理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留守儿童受教育权 篇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既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现今我们面临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目前,我校共有学生146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117人,占学校总人数的80%。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非凡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非凡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治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足度逐步降低。

4、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熟悉,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5、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非凡,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

6、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为了转变这种局面,我校决定从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入手,使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的养成教育得到均等的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二、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每班推荐4—5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3—4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三、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所以我校还发动了村干部、乡政府人员、村委会成员以及退休老师一起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此举得到了相关人士的热烈支持,纷纷担当了“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

四、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问题活动。诸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

在对待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上,还有很多困难学校不能解决,但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从现在做起,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他们健康的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成绩,端正他们的行为,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最大程度地健康茁壮的成长。

受教育儿童参与教育研究初探 篇3

儿童教育研究价值依据国际《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以这一阶段的受教育主体儿童作为教育研究者的教育研究确是鲜有所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诚然,儿童对教育的研究领域必然是与其自身认识、建构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的。

一、儿童依受教育经历研究的具体教育问题

(一)教师教学环节

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儿童内心对教师的期望。儿童接触到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美术、历史,物理等,囊括了德智体美劳方面的教育知识,当然其中包含小学和中学课程的一个划分,是针对儿童身心发展不同阶段设置,儿童即是通过这些课程接受知识内化伴随其身心不断成长。儿童清楚自己必然要随着对这些既有课程学习的步伐走下去,但是由于每个儿童的天性以及自身活动的差异性,自身不断显现的兴趣和需要也各有不同,进而儿童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有不同的期许,诚然这种期许也正是儿童对教育研究的一个着眼点。越来越多儿童的个性差异,表现出对既有课程不同偏好,以及不止仅对既有课程学习的兴趣,还会引发对不同程度知识的渴求,这很大程度上也是跟教师教学相关联的。那么,儿童依据自身受教经历可能会认为教师教学应能够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切实和学生有效沟通,充分认识、了解学生,能和学生亲切相处,并能够在真正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使授课内容以学生易于乐于接受、最佳的方式传授,并不仅局限于既设课程,针对学生对不同知识渴求的偏好,教师都应有能力驾驭,教学应能跟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和呼应,唤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共鸣,进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儿童学习环节

学校、班集体发挥应有角色,提供良好环境。儿童学习并成长于学校,处于一个学生群体之中,拥有一个班集体,儿童根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经历认为,教育工作应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不同的意向以及学生状况的差异性,纯粹是为了学生自身想要发展的方向切实有效的服务,学生渴望学校应该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有处于学校学习自身安全等受保护的需求。当然,儿童在学习过程当中会感受到枯燥乏味,以及学习的乐趣不敌玩耍的乐趣大,故而儿童会认为致力于教育,应该使学生的学习充满趣味性,同学们之间有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渴望被认可,应该能够及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老师应能为学生学习渴望达到的程度发挥很好的作用,学生归属于一个班集体,这个班集体应该在班主任以及各位任课老师的带领下团结一致,温暖和谐。

二、儿童参与教育研究的价值

(一)儿童角色在教育领域的一个有利转换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师应该变成小孩子,他说:“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和小孩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同理,虽然儿童不会觉得和教育研究者一般儿大,但是他们能更多地理解教师教育教学现象及教育活动等,并能促进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去。儿童参与教育研究,不仅能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教育目的、教育现象、教学活动等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让他们身为儿童群体中的成员,能切实感受不同儿童的真实状况及差异性,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学的是什么,进而根据自己以及其他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来选择教育方式、教育活动等。

(二)有助于儿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我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强调“顺从”“服从”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的批判思维较不发达,批判性思维不是对所有事情都否定,而是换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让儿童参与教育研究,正是以这种“换位”的方式让儿童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比较客观地看待其受教育的过程,并对其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这非常有助于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的重要支撑,儿童参与教育研究,可以创造出除去以往教师以成人对儿童的理解基础上设计的教材、安排的教学活动等而符合儿童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逐渐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从而可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三)做自己的主人,儿童的主体地位得到切实的尊重

一直以来,教育者在呵护对待儿童的表象下隐藏着一种对待儿童的不正确观点,认为儿童自身的思想、社会性尚未形成完善,教育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其进行干预,实际上儿童渴望教育应遵循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渴望用适合的而非成人的逻辑去分析、欣赏他们的行为,渴望用宽容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的发展。通常,教育专家或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往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感受不了解,对学生认知结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的测定和评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那么,儿童参与教育研究后,参考其研究成果做一些教学或课程的变化,则能让儿童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引发教育工作者对儿童教育问题及其应对的思考

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类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教育不断地改革也是为了使学生幸福,儿童参与教育研究,可以使儿童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课程设置合理性的一面,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以较高的角度看待自己所受的教育,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原因,而其研究成果也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从而有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还可以切实反映出儿童对现在教育的一些看法及他们对教育的态度和倾向,儿童在教育过程当中内心真实的声音就能被听到,这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启示,使其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对其教育工作的创新、实效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尽可能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

总之,尽管儿童不能形成太多关乎教育体制、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观点,但其受教育过程当中对教育的感受和认识颇丰,并且因其自身受教育經历各有不同,参与教育研究必然各有想法,各有侧重,这种做法对儿童自身、对教育事业、对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小桃.论儿童的成长与教育的责任——从孩子的心声看儿童教育理念的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04,(11).

留守儿童受教育权 篇4

一、我县留守儿童和学校关爱工作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中小学校学生12400多名,其中留守流动生3182名,占学生总数的25.6%。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被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家。

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低、生产生活负担重, 又是隔代抚养,在对孩子的思想沟通、教育管理、亲情关爱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切实开展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教育关工委对全县部分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学校关爱工作亟待加强。

1.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 :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世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

2.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里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

3.留守儿童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 ,往往无所适从 ,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

4.大部分学校关工委都成立了关爱工作团 ( 组 ), 但开展关爱工作的力度不够大,往往局限于节庆日的捐款、捐物、课业辅导等,而忽视对留守儿童的跟踪管理和心理疏导,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和稳定的结对帮扶关爱体制。

二、开展“代理家长”活动,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常态化模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亲情的缺失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为了探索出一条关爱留守儿童的常态化模式, 我们在全县各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了“代理家长”活动,全县有335名“代理家长”参与留守儿童的亲情关爱活动。所谓“代理家长”,就是由学校各级领导、党员教师和“五老”,按“自愿、自主”的原则,经学校关工委协调,与留守儿童结成亲情关爱对子,成为该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引导,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其职责是认真做好“三知”、“三多”、“三沟通”、“五个一”。

三知:即知道留守儿童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班级和教师情况,为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引导工作奠定基础。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多参加学校学生集体活动,增进了解,培养亲情;多到其家中走访,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宣传科学教育方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老师联系沟通,交流留守儿童教育情况,形成管护、教育、引导留守儿童的有效合力。

五个一:即每周与留守儿童联系交流、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任课教师、监护人联系一次;每月到留守儿童家走访一次; 每学期初制定一份帮扶留守儿童工作计划书; 每学期末撰写一份关爱工作情况总结或留守儿童教育经验文章。

代理家长在履行基本职责的同时, 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赠送生活学习用品、共度节假日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鼓励、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如松江小学的李某某父母去外地打工,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年纪已大,还要干活,没有时间管他。他不愿意学习,有空就上网吧玩游戏。没钱就偷铁卖钱。为此,担任他的代理家长的班主任就主动找他谈话,耐心做思想工作,像母亲一样苦口婆心地教育、规劝,使他认识到错误。面对他犯的错误,给予宽容和理解。每天放学后把他带到自己家写作业,不会的题给他辅导。这样他的作业写完了,没有机会去网吧,时间一长,他渐渐也不惦记上网吧玩游戏了。看到他的进步后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让同学为他鼓掌。被承认、被表扬激起了他心中的愉悦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更努力了,成绩提高得很快,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还原”家庭教育

1.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一是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针对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暖而产生的孤独、封闭、自卑、冷漠等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建立家长电话联系制度。为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了三个电话。第一是“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父母每周和子女通一次电话,询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与子女进行经常性情感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给子女以热情的鼓励和关怀,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收集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向学生及家长公示“代理家长”的电话号码,将学校电话和“代理家长”电话设置为亲情电话。第二是“师长电话”。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每两周给班主任打一次电话, 和老师交流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第三是“代理监护电话”。“代理家长”每两周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一次电话,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三是实施“特别关爱工程”。为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弥补感情缺失,开展“爱心妈妈”征寻活动,“‘爸妈’伴我成长”书信活动、“感恩回报”主题班团队会及朗读比赛、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有益活动,融化留守儿童冷却、封闭的心灵,让他们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家庭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爱。同时,各校还利用“六·一”儿童节、寒暑假,组织发放结对帮助卡、给留守儿童捐款、赠送学习用品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2.“还原”家庭教育。所谓“还原家庭教育 ”,就是尽可能地“还原”父母亲的关爱和教育 ,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时时都在身边的温暖与亲情。

一是开设“亲情教育课”,在电信部门的支持下,开通“亲情电话”,倡议家长在每周的“亲情教育课”时间或晚上、节假日、孩子生日等与孩子和班主任通电话,以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情况, 与老师和孩子进行良好沟通, 有针对性地还原家庭教育。同时每学期给外出务工家长写一封建议信,如《父母外出打工勿忘教子》、《父母如何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以真诚感人的方式提出建议,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关爱对孩子成长、学习的重要性,时时心系孩子,情暖孩子,还原家庭教育。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个案资料, 对个别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一方面向监护人反映该生在校情况,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更重要的是告知家长与老师一起关爱、引导孩子,还原家庭教育。

三是摄制“优秀留守儿童成长经历”、“少年打工仔现身说法”、“父母赚钱不易”、“留守儿童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专题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同时设法寄给家长们观看,启迪家长如何关爱教育子女,还原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受教育权 篇5

教育情况的报告

对我校留守儿童情况,在我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仔细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校现有留守儿童192名,占学生总比例69.8%,其中父母一方外出的学生有41名,父母双方外出的又151名,随迁学生2名。留守学生入学率98.2%,辍学率1.9%。(其中:五年级留守学生43名占75.4%;六年级留守学生39名,占63.9%;七年级留守学生56名,占68.3%;八年级留守学生54名,占72.0%)

二、留守学生在校的学习习惯较差,个性怪异,心理上较封闭,不大愿意与他人交流思想,自理能力差,这与家庭关爱缺失是分不开的。

三、在各级政府的帮组下,中心学校的指导下,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下,这部分学生目前能正确认识面临的困难。其中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有51名,有66名学生被结对帮扶,93名学生享受国家贫困生资助,对留守学生我们都建立了专门的档案进行跟踪调研。

四、留守儿童是国家目前面临的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具有的普遍现象。关心他们的生活仅仅只是很小的一方面,还应该对他们的精神状态,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关心,靠隔代抚养或寄托他人都不能解决,长期以往,将会对国家将来的精神建设构成危害。

杨桥中学

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 篇6

一、教师要给学生父母般的关爱

留守儿童在学校中是最让人头痛的学生。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离开学校后的教育是一块空白。因此,他们在学校里常常是不听话,作业不完成,纪律表现不好等。如果教师认为已经对他们进行了教育,而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就放弃对他们的教育,那么,他们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谁人不想人爱,谁人不爱人怜?何况一个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儿童,他们更爱回到家叫一声妈、喊一声爸。可是为了生活,他们的父母忍痛割爱撇下还需要爱的呵护、还需要父母教育的孩子和需要他们照顾的年迈父母,背井离乡,奔波劳碌,挣钱糊口。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体谅他們的父母,不要因为他们没有父母教育,是“野孩子”,而放弃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师的教育是理所当然的,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因此,我是这样对待学生的:(1)留守儿童缺少父爱和母爱,教师要补充这一空缺,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关爱他们,给他们父母般的爱和温暖。(2)和学生剖析家庭生活状况,让他们了解父母是为了让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才远离他们,让他们体会父母的艰辛。有一次,我跟学生计算家庭的收支状况,计算出结果后,有几个学生泪流满面。他们以后不再走进网吧,改变了以前的恶习,努力学习。(3)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受家庭的温暖。比如你忘了拿课本、要倒一杯开水等小事情,让学生帮你完成,犹如在家里父母唤儿女完成家务一样,感受家庭的温暖,感知自己在老师的心中,从而减少他们对父母的思念。

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及法制教育

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对于留守儿童,教师要注重帮他们辨别是非,教他们做人。我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品德及法制教育的:(1)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教材中寓德育于教学内容之中,教师课前要备好课,把德育内容挖掘出来,在授课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法律意识。(2)利用身边的事例进行教育。生活中很多事件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事例。同学之间或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教师要及时讲述并教育。影响较大的事件,教师要学生叙述事件后评价行为的好坏,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增强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3)通过书刊、电视栏目进行教育。书刊、电视栏目也是帮助学生辨别是非的较好方法。我向学生推荐了几个电视栏目:《今日说法》《法律与道德》等。播放符合教育他们的事例时,我就会把事例拿到课堂检查他们平时是否关注这些栏目。书刊上有好文章,我就拿到班里去读或者让学生传阅,资源共享,加强认识。

三、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朋友和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若要别人尊重你,自己首先尊重别人”。这些简单的道理,每一个有文化的人是无人不知的。作为教师,如果把这些简单的道理应用到你和学生之间,那么,就不会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师如果把自己摆得很高,很大:我是教师,作为学生就要听老师的。如果这样,学生见到教师就会躲得远远的,如老鼠见猫。这样,自然而然地,师生之间就有了代沟。这样的关系,教师如何搞好教育教学?因此,要做好教育工作,教师就要建立好与学生的友好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我总以平和的心态、和蔼的面容面对学生,告诉学生教师是可亲可敬的。在严肃批评学生之后,我又会找犯错误的学生进行安抚,设身处地,以心换心、位换位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发现自己的错误,从心理和行为上改正错误。因此,不是班主任的我,时时被学生唤去解决他们的小问题,成为他们谈心的对象。除此以外,学校开展的活动,我都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和参与者,与他们同快乐。

四、教师要成为每个学生的授业解惑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特别是课后作业,留守儿童回到家后没人辅导,作业完成不好,教师不要把责任推到家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辅导他们,或利用他们的同学来帮助他们学习。例如,组织学习小组,让他们一起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经常让他们回答问题或板演。把他们做的题作为新题型让学生进行训练(即订正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差生,优生也得到了训练。

教师,只要你用心对待每个学生,用心去探讨教育教学方法,不愁教育不好你的学生。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第二小学)

国家在儿童受教育权保障中的义务 篇7

在教育的可获得性方面, 国家有三方面的义务:一是尊重父母为子女选择教育的自由和建立教育机构的自由, 这体现了受教育权的公民与政治权利属性;二是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教育机构和教育项目存在, 以使每个适龄儿童都可获得义务性的免费教育, 这体现了受教育权的经济和社会权利属性;三是尊重教育的多元性, 特别是少数者和土著人的权利, 这体现了受教育权的文化权利属性。

在教育的可进入性方面, 国家须保证每个人不受歧视地进入教育机构。可进入性本身具有三个相互重叠的维度: (1) 非歧视———教育须令所有人进人, 特别是那些在法律上或事实上最为脆弱的群体, 不因任何一种被禁止的理由受到歧视; (2) 身体可进入性———教育必须在身体可安全到达的范围内具有可进入性, 包括在较为合理和便利的地理位置上学 (就近设置的学校) 或通过现代技术接受教育 (远距教学项目) ; (3) 经济可进入性———教育必须对所有人来说必须是可支付得起的, 因此初等教育必须免费, 而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需逐渐引入免费。

在教育的可接受性方面, 国家须保证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包括师资、课程和教学手段必须达到基本的标准和质量, 为此国家需要制定上述的各类教育最低标准, 并确保所有的教育机构 (无论公立还是私立) 都遵守这些标准。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篇8

代表委员声音:

山西省政协委员孙蕾:建议推进城乡均等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体制改革, 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乐园”等场所, 让留守儿童放学、放假离校不离教, 离校不离管, 同时加强村社对本村本社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安徽省人大代表汪来九:要进一步加大对已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资金投入, 增加硬件设备添置,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设备设施与管理。

浅谈“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9

在详细掌握班级学生到校情况的基础上, 具体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生活习惯、学习情况、心理活动等, 并做细致记录。因为只有深入留守儿童中间, 才能找到问题所在。比如, 我们班一位成绩一向还不错的同学, 有一段时间中午到校很迟, 基本上每天都是她最后一个进教室, 前脚进教室后脚铃就响了, 有一次她还迟到了, 但这位同学每天早上都能按时到校。于是, 我就找她了解情况。原来, 她每天中午要等爷爷奶奶吃完饭刷碗洗锅, 而每天中午吃饭时间又比较晚, 所以中午上学常常是争分夺秒。知道了这个情况后, 我就从侧面了解了一下, 在确定只是生活习惯, 并没有其他问题后, 主动与照顾她的爷爷沟通, 商量把午饭时间稍微提前一点, 并在班上表扬她是个能干的“小大人”, 很快她就又能按时到校, 学习劲头也比以前更足了。

在对学生衣食住行各方面无微不至照顾的同时, 更不能忽视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主动找每个同学聊天, 课下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一起讨论, 平时不摆凶巴巴的面孔, 不做冷面裁判员, 而做热情欣赏者。像朋友一样和颜悦色相处, 只要他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来找我一起商量, 他们也很愿意和我聊天。在聊天中我掌握了一手管用的材料, 结合家访, 这样便有了每个学生的详细资料, 最后再加以分类整理。我把班上的留守儿童分为三大类: (1) 过分外向型, 特别调皮; (2) 过分内向型, 默不作声; (3) 时而外向时而内向的学生。针对每一类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 例如特别调皮的学生聪明、好动, 爱大呼小叫, 做鬼脸出洋相恶作剧, 归根结底是期望引人注意, 得到重视, 这也是他们内心感到孤独, 缺少关爱的一种表现;而默不作声者, 或多或少有些胆小、自卑, 这是他们缺乏安全感, 将自己禁锢在内心世界——他们认为安全的范围, 而对外界关上了门;第三类学生是最普遍的, 这类学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 时而外向时而内向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心情。一旦老师表扬了他, 就开心一整天, 自然活跃;如果老师批评了他, 就会不高兴, 没精打采像丢了魂似的。

首先, 针对这三类学生的特点,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第一类学生从言语、举止上多鼓励他们, 爱表现的学生, 多创设情境让他们自由发挥, 表扬方式可以直接一些:“你今天真棒!”“虽然答错了, 但你能思考这个问题并大胆发言, 你很有勇气!”“你的表情太丰富了, 以后一定是个表演艺术家!”等等, 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这种肯定, 但表扬后应对错误行为进行委婉地批评, 绝不纵容;第二类学生, 则从书面上多与他们沟通, 因为过分直接却空洞的赞扬可能使他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反而受到伤害, 适得其反。对待他们, 更要多一些细心, 多一些耐心, 多一些真诚。比如, 我班一位同学, 有次我布置作业时他走神了, 结果交上来的生字作业多抄了一课, 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知道你比别人多一份努力, 一定会开出最美的花, 收获最饱满的果实!”果然, 在这以后, 这位平日默不作声, 成绩平平的学生, 一跃成为班里进步最快的学生。赞美的语言谁都会讲, 但是讲得好不好, 就要看你的真诚有多少, 你用的心思有多少。

其次, 强调精神力量, 鼓励学生与家长之间多通信, 少打电话。写信是一种精神交流, 而电话则更倾向于数字信息的传递, 声音没有延续性, 一旦过去就不好保存, 而且因为条件限制, 也不好实现。但信件只要妥善保管, 是可以长时间留存的, 而且想再看打开就可以。文字因为它的特殊性, 使大脑可以有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 是心灵鸡汤。它比电话更有人情味, 更能让人感觉到温暖, 也更真实, 这也是文字的特殊力量。考虑到父母工作可能比较忙, 学生也多以学业为主, 通信周期不用过于频繁, 两周甚至时间更久一点。其实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坚持, 能够持之以恒, 直到与孩子见面, 这也是一种精神力量。我早些年因为进修, 与自己的孩子两地相隔, 就是主要以信件来维系和增加这份亲情的, 那个时候虽然也有电话, 但我们只有在重大关键时候才通电话, 两年分别的漫长时光, 这份思念与牵挂就凭借鸿书千里相传, 每每在收到信的时候, 自己和孩子像是可以亲手触摸到似的, 就感觉亲情关爱没有被时间和距离冲淡, 反被牵得更紧, 拉得更近。

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不应只注重在物质层面上, 与他们的沟通也不应该停留在快速、便捷却冰冷的通讯方式上, 而是返璞归真的心灵沟通与一封封亲人之间相互诉说的家书上。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 不计较措辞的优美, 哪怕只是讲述一日三餐, 说说想念, 但它却是简单又深刻的, 它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 怎样学习。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更不是流于形式, 而是行动的付出, 不是只言片语或笼统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 它需要社会的关爱机制, 需要的是一颗拥有慈母般的心去滋润养育。因为时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将会有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军投入到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 还会有更多的留守儿童, 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开辟广阔的天地。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 很多儿童与父母相隔千里, 被迫成为留守人群。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棘手问题, 这给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也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留守儿童受教育权 篇10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现状和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在教育上无法获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由于父母关爱和管教的缺失,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受到侵害最多的群体,很多悲剧性的现实在不断上演。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出现的必然问题。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但是由于相关保障制度,如户籍制度、教育改革管理制度等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大量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不高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管教,这些老人的教育水平都不高,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管。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进和优化的对策和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导和根本,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政府要将农村儿童教育纳入国家、各级政府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要将农村儿童教育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政府为指导,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其次,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监管和社会团体帮助为辅,国家政策强制管理为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另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如户籍制度、城乡教育均衡化制度等等。

2.强化各级政府政策协调工作机制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当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放在儿童生存发展的角度来对待。在儿童留守还是随迁的问题上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意愿,不论是哪一种选择都应该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确保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均衡化,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另外,还要推动相关的公益补偿机制,降低农民工回家的成本。在农民工聚集的区域建立城乡教育交流基地,促使农村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教育,并且促进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的交流,保证教育工作的衔接,提高农村教育的业务水平。

3.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工作

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农村各级培训工作中加入农村教育培训内容,不仅要对家乡的相关教育意识和教育实践能力进行培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老一辈的人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养能力。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采取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育培训的力度和效果。培训工作的重点不是提高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理论水平和教育知识水平,而是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儿童在学习、心理和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学会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并且能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寻求正确的渠道,强化他们的监管能力。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和个人思考的重要内容。强化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各级社会力量,强化监护人的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社会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其中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农村社会问题的重要体现。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社会上讨论的重要话题。基于此,就留守儿童角度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农村儿童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3-27.

[2]郝志瑞.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5.

[3]李湘祁.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94-195.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篇11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不良行为,作为班主任应该如何教育留守儿童?

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针对事情缘由进行教育,从分析事情的对错开始,以造成的后果作为警示。做到遇事能冷静处理,避免冲动,做到有错就改。对于小学生要循循善诱,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自己成为学生愿意说心里话的朋友,在学生心中树立班主任的伟大形象,在工作中多了解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时时做好思想工作,让他们健康成长。

二、要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教育,缺少应有的亲情和家庭教育,他们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品德、心理等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日渐凸显。为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发展,班主任需要和外出的家长加强联系沟通。经常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教育,通过谈心、做孩子的朋友等方式,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使他们成为自强自立的好学生,更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生活并不孤单。同时,要引导留守儿童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发泄内心感受,促进孩子的情感健康发展。老师也要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和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进而使家长更放心地在外打拼。

三、要培养兴趣爱好,充实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激发留守儿童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好特长,不断丰富和充实他们的生活,消除心理障碍,发挥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不比别人差,不比别人缺什么,享有与他人同等的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12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亲情教育”被“隔代教育”或“朋友教育”所取代。这个问题, 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才的素质培养和农村未来的希望。

偏僻山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低, 又没有更好的增收项目, 只能远离家乡打工, 因此留守儿童较多。他们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生活上及道德意识上的关爱、呵护和引导, 逐渐形成情感冷漠、脾气暴躁、不辨是非、冲动易怒、爱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惯, 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监护人以隔代监护为主, 很多是文盲, 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监护意识很低, 认为自己只负责孩子的生活, 思想及学习等都不关他的事, 更没能经常与孩子谈心、沟通或与学校联系。有的监护人自己的生活条件更差, 特别到了农忙季节, 连吃饭都顾不上, 以致很多孩子上课常迟到、作业没空去做等。

外出务工的父母为了赚钱, 没日没夜地干活, 脑子里没有孩子的空间, 有时偶尔想起孩子, 往往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爱, 给孩子买游戏机、手机。这无形中带给孩子“金钱万能”的价值观, 加上爷爷奶奶过分溺爱孩子, 对于生活细节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 对孩子的不良表现往往是包庇、怂恿, 啥都满足孩子。使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无礼的性格等;还有的家长又恰恰相反, 很少寄钱回家, 孩子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营养严重不足, 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常年多病。安全方面更多隐患, 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或被烫伤烧、溺水等。

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寄养在亲朋好友家中的, 而亲友根本管不住他们, 就只能放任自流了。这些孩子会逐渐变成令教师头痛的“学困生”。这些留守儿童多数缺乏自制力及道德礼貌教育, 从不跟教师打招呼;总想在同学中当“老大”, 作业丢给同学去做甚至干脆不交;放学后, 先去网吧玩够游戏才回“家”, 没钱玩游戏时, 甚至偷东西卖到废旧收购站……

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对自己生活学习等方面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 却没人倾诉, 更没人指导。父母极少有空给孩子打一个电话, 甚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缺乏亲情的孩子, 往往是监护人都无能为力去管教, 只能顺其自然发展。从而, 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及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不讲究卫生, 不洗脸不漱口, 不换洗衣服等等;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 不遵守校纪校规, 自由散漫, 顶撞祖辈, 逃避管理, 甚至恶作剧……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 它已成为农村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协调合作。对此笔者建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必须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 树立“子不教, 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 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目前多数农民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误以为自己只要给孩子足够钱物, 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 至于读书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 出问题的话都是学校的问题, 该找学校算账……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父母的教育意识错误, 孩子会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以致一错再错。例如, 有个初中男生早恋, 教师告知其家长, 家长竟非常开心地问教师:“那女孩是哪个村的呀?漂亮不?他爸是谁?……”那急于找儿媳的神态无法形容。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 孩子素质不低才怪!

首先, 家长在外地打工更应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联系, 与子女联系, 与监护人联系。要经常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及各方面状况, 共同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 并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再次, 要求“监护人”保证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时间, 嘱咐其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要严格要求。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常与孩子沟通,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 保证熟悉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等等;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

学校方面, 对留守儿童应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情况, 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同时, 教育孩子提高对周边环境的认识, 尤其是网吧、游戏厅等的认识,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应自觉远离这些不良环境, 不误入歧途。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中低衔接下一篇:番茄的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