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2024-08-07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方案(共11篇)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篇1

【试题】你村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但同时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你作为该县教育局工作人员,请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之现象类

【考查要素】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思路点拨】对于现象类的试题,考生应当明确一般情况下需要结构完整,逻辑清晰,但是对于这个大前提,考生也应当明确,需要结合题目的内容还确定,本题中就需要明确,答题的重点就是建议和对策,而对于其他内容而言,就应当少提甚至于不提。

【参考答案】

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农村继续学业的同时,还要帮助一同在家的家长分担一部分家务。他们可能会比父母都在家的孩子更早的成熟,但是也过早的背负了家庭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的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他们的心理和学习将会产生不好的变化。关注留守儿童,迫在眉睫,我从以下两点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措施:

首先,掌握留守儿童的数据资料,根据他们有无监护人照顾的情况,将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分别为由父母一方照顾的,由爷爷奶奶照顾的,和无人照顾的三类。针对不同类别的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关爱方法。

针对没有监护人的儿童,通知学校由专门的老师负责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指导和关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联系家长征得家长同意的前提下安排学生住宿,并由专人做好住校留守儿童的食宿工作。

针对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学校应安排老师定期家访,向学生的监护人了解儿童近期在家庭中的表现,指导监护人该如何关注孩子的变化成长,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并留下联系方式,请监护人遇到问题及时与老师和学校反映和沟通。

对于由一方父母照顾的留守儿童,学校可以安排老师不定期的家访,但是与学生的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第二,鼓励建立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让孩子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大环境,也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不足。因此,各学校和班级可以展开类似于关爱身边好朋友的活动,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班级和校园环境中找到家的归属感。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篇2

一、现实中的农村“留守儿童”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成倍增长。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 000万人。2008年2月27日, 全国妇联的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称,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 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 000多万。据悉, 研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分析, 以258万人口抽样数据为依据。抽样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选取。该报告引用的所有数据资料均为加权之后的结果。调查数据表明, 农村“留守儿童”从2000年的2 000万人, 发展到2008年则约5 800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 “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 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交往少, 心理沟通难以恢复。据相关调查显示, 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 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 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 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毋庸质疑, 农村留守孩子家庭父母亲情教育环节的缺失, 家庭父母子女之间交流沟通的匮乏和情感支持的不足, 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产生的消极影响是难以去除的。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上的“早期剥夺”问题严重。“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自卑心理, 出现了孤独、焦虑、冷漠、畏缩、敌对等消极情绪问题。调查发现, 37%的“留守儿童”经常不想跟任何人说话, 3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 许多“留守儿童”表现出情感的冷漠、行为的孤僻的现象, 人格发育不健全。有了烦恼不主动或者不愿意向家人倾诉, 表现出情感自闭、性格怪僻等异常心理。其特征是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 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 女生比男生更突出。“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 及焦虑、冷漠、畏缩、敌对等消极情绪, 这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对孩子的“印刻现象”和“早期剥夺”所产生的消极结果, 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损伤、心理损害是肯定的, 其健康心理恢复工作的难度会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这种“剥夺”对孩子的成长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不仅是许多父母始料未及, 而且对社会关系、家庭生活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

农村“留守儿童”的品行有失规范。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行为上的问题主要有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在这个问题上, 初中阶段男生表现尤为突出。自控能力较差, 学习行为不自觉, 日常行为叛逆, 如不遵守学校的管理规定, 到学校外面通宵不归, 上网、看不健康的录像、赌博、拉帮结派等。一些品行恶劣的孩子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农村“留守儿童”的继续学习能力丧失。“留守儿童”学习上的问题主要是学习不专心, 学习成绩下降。在这个问题上, 对小学生影响尤为明显。可以肯定地说, 这些“留守儿童”的继续学习的能力、深造的机会已经很小了, 发展的空间也很小了。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 是由社会经济及家庭经济状况、文化素质问题, 三农问题等深层次的因素导致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根源, 还必须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和把握“留守儿童”变化的趋势。

从社会经济角度讲,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差异越发明显, 收益差异、贫富差异越发凸显,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这种以寻求经济收入, 实现富裕的人口迁徙, 使一些农村儿童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 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 由此必然产生农村“留守儿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而这一问题的产生和存在不仅具有必然性, 而且还具有长期性、日趋严重性。

从家庭经济及文化角度讲, 家庭的贫穷, 维持家庭的生计成为农村劳动力首要选择, 而家庭生活的质量, 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则无暇顾及。由于文化的落后, 家庭的文化、情商、德育等功能基本丧失。家庭成员之间的空间分离, 家庭中的亲情教育与交流也在不断地失去。由此产生农村“留守儿童”的深层次的消极心理问题。这一问题或显或隐、或暂或久、或重或轻地存在着, 它不仅具有长期性, 而且还具有遗传性、扩展性。

从三农问题角度讲, 三农问题衍生了“留守儿童”问题。故此“留守儿童”的深层次心理问题的根本性解决, 依赖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营造“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软硬件环境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的建议或方案, 应具有可操作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既要有组织保证、科学管理、法制建设、制度建设、生活保障社会化等“硬件”条件, 又要认识和运用儿童心理科学, 掌握儿童学习的最佳期, 了解遗传因素及影响。这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一) 建设“硬件”环境, 确保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工作可操作性、可持续性

1.完善“留守儿童”管理组织, 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设立专门“留守儿童”的管理组织机构, 明确隶属关系及责任、权利、义务。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登记建档。以学校为主, 社区为辅, 对“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行为习惯和思想动态、家长姓名及去向等情况进行登记, 实行归档管理。建立班主任、社区“留守儿童”组织负责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 及时向家长汇报“留守儿童”在校的学习或在社区表现等情况。主动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 给予更多关爱。积极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在“留守儿童”亲情关爱方面, 积极探索并组织实施双亲轮管式、托管式、代理式、陪读式、辅导式等关爱模式。开展“大事”双亲家长、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爱心姐姐、结对帮扶等活动, 组织大学生及招募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 及时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政府要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 加强硬件等基础设施的配套, 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保证在“留守儿童”监护方面, 建成一批“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周末学校、“留守儿童”期末大学园、“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以社会公益为主, 辅之市场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的模式, 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的学校学习、校外教育、心理健康、品格修养、生活托管、亲情呵护等问题。

2.“留守儿童”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制度化。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 也是一个家庭问题, 将社会与家庭相结合协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建立制度化的系统解决办法。政府有必要成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组织协调机构, 整合政府部门、社工团体、高校社会科学专业、自愿组织和民间力量等各种资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也是一个家庭问题。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中, 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的儿童价值观、对孩子的期望、家庭教育方式等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家庭功能, 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留守儿童”心理现象、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功能丧失、父母对孩子监护缺位。故此, 有必要从法律上确定家庭职责, 明确父母监护责任, 在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加有关父母对子女监护的条文, 同时, 强化父母对孩子监护的法律意识, 并建立和完善可操作性的父母对子女监护制度, 社区对家庭的管理制度。

3.“留守儿童”生活保障社会化。

实现家庭经济功能社会化, “留守儿童”生活保障社会化。建立“留守儿童”基金, 用于特殊需要照顾的“留守儿童”的生活护理、疾病治疗、学习辅导、必要的集体娱乐活动等。给儿童成长提供一个有保障的社会环境。

(二) 建设“软件”环境, 确保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工作系统性、可持续性

首先, 熟悉并把握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是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前提;其次, 关注儿童学习最佳期, 切莫错失教育良机;再次, 关注“留守儿童”遗传因素对后代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 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 :71-79.

[2]叶敬忠.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6.

[3]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N].中国教育报, 2008-02-29 (1) .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篇3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家境贫寒,且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又处于青春成长阶段,长久得不到父母亲的关爱,又与家中年迈的老人间存在代沟,难免有些隔阂,因此对于其身心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影响他们健康成长。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生活方面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多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才外出务工,因此,经济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些留守儿童家庭大多生活拮据,且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许多留守儿童不得不帮助年迈的长辈下地劳动。调查表明,在缺乏生活物资的条件下,许多留守儿童也因此引发外出随父母打工的想法,儿童在身心都还未成熟的情况下,容易走上歧途。

(二)教育发展方面

由于农村教育条件有限,且自身家庭经济拮据,许多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甚至连基本义务教育也未能全部完成,加上留守儿童家庭的长辈本身文化水平有限,致使留守儿童很少得到除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辅导,其学习习惯和方法等也导致了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等问题,从而引发了留守儿童在受教育的初级阶段就停滞不前,产生厌学辍学等现象,这也成了留守儿童教育上的一个大问题。

(三)心理品行方面

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孩子大多心理敏感,很多儿童还是处于幼年期的启蒙阶段,正是明辨是非的懵懂时期。而处于此阶段的留守儿童常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教育,又与家中爷爷奶奶存在隔阂,易产生逆反心理,学校教师也对此感到力不从心,导致孩子在社会认知的初级阶段就存在偏差,这就容易致使其误入歧途。有些留守儿童常年孤独,缺乏关爱,心理阴影越来越重,因此性格更加孤僻冷漠,缺乏自信,行为也会越来越离经叛道。

二、针对当前现状问题的解决策略探讨

(一)家庭措施

留守儿童问题首先需要的是家庭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大多忙于外出务工,繁重的劳动强度导致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和问讯。因此,家庭方面首先需要的就是家長与孩子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比如可以通过电话沟通等方式进行,让独自留守农村的儿童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爱护。同时,父母也需要经常与学校教师联系,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状况、学习及生活情况。随着近年来政府教育政策的改变,父母也可将孩子接到身边照顾,就近选择教育。

(二)学校措施

本身已经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成长阶段接触最多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就是学校的教师。因此,在学校方面教师需要更多给予孩子关爱,也需要更加严格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督导以及心理辅导,以预防孩子产生对社会认知上的偏见。

(三)社会措施

政府部门应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重视,并适当予以生活和教育补助,减轻其家庭经济的压力。干部应多走访关心留守儿童的家庭,让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感受到政府的关爱,使其对社会充满希望。

三、总结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篇4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学校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人进行抚养与监护的儿童。近几年,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份后进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打架、、偷窃抢诈、通宵上网、外宿不归„„屡教屡犯,引起了学校和老师的关注。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后,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中大多数的家庭状况。

经过一个阶段的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本课题组成员初步发现:在这些留守子女身上明显存在着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大家达成共识:父母的关爱、保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由于这些学生流动性大,一些大中城市难以提前做好学校规划和相应准备,农村流出的对本应就学的当地适龄儿童的去向和是否继续就学不甚了解,出现监管上的真空。农村留守子女现象是人口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是这一代打工家庭不得不承受的社会代价。

二、课题实验目标

1、以学生为本,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推广,促进后进生大面积提高,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三、课题研究的条件

1、有“科研兴校”的实力。近几年来,我校一直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不断更新办学理念,以课题实验研究为载体,积极实施“全员参与,科研兴校”的战略,营造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2、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校教研室将大力支持课题组的研究活动,校内各个部门都表示将为此课题研究提供帮助,学校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课题组提供保障。本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对本课题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在论证选题过程中已搜集了大量资料,先后进行了走访、问卷,积累了很多素材,对课题研究的成功充满了信心。

四、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五段中学全体在校学生,校内外留守子女典型个案及学校、社区教育先进经验。

(二)研究方法:以行为研究法为主,结合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法等。

(三)研究步骤:实验定为一年(2008年9月-2009年9月),分为三个阶段:

(1)启动阶段:(2008年9月-2009年2月)

从“组、学、订、访、建、联”六字上狠抓。即组建课题小组、学习教育理论、拟订课题报告、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实验档案、联系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2)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09年8月)

按“开、定、组、导、调、改、评、结”八字上下功夫。即召开开题会、定实验对象、组成互助组、诱导内因变化、调动家长积极性、改善教育环境、测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

(3)总结、巩固阶段(2009年8月-2009年9月)

按“总、彰、善、撰、审、结”六字开展结束工作。即全面总结成果、大力表彰先进、完善管理制度、撰写课题实验报告、专家评审、召开结题会。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拟订研究日程,建立科研笔记,设立课题档案,创建课题网站。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坚持每周落实一个环节的工作,每月开展集体课题研究一次,每半年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小结。以争取学校动员全校广大班主任、学生支持和协助课题组开展活动。

3、开展对此类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初步计划开展三次调查,准确地弄清此类学生的基本情况,其中两次为问卷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摸清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摸清学生对家庭的要求、对学校的要求,并建立留守子女学生档案。

4、和留守学生结“对子”、交朋友。为了探索对此类学生教育的成功途径,填补他们残缺的爱,课题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帮辅对象,由课题组老师分两批同这些孩子结“对子”、交朋友。

5、举行“热爱生活”联谊活动。为了增进了解、联络感情,我们将邀请一批结对同学,举办题为“热爱生活”的联谊会,讲故事、诗歌朗诵、唱歌跳舞、猜谜、谈感想„„拉近大家的距离,融洽大家的情感,课题组老师和结对学生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合影留念。

6、开展个案追踪活动。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即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和邻居),辅导学习,组织活动。

7、勤写论文。

六、参考文献

1、影视《不想长高的孩子》

导演:张继龙

2、《世纪之痛》

作者:张国祚

3、《空巢》

作者:牛车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大面积转变我校留守子女的教育教学现状,让他们愉快健康地成长。

2、形成专题论文集、影像资料、研究报告等。

3、提高家长(监护人)教育、管理孩子的水平。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篇5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留守儿童”现象作为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自2004年开始启动,教育部、全国妇联及部分省市县教育部门都对此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大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的消极面,缺乏对留守成长方式积极因素的研究;大量关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缺乏面向过去和未来的纵向研究;大量关注问题的表面现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我乡学校将“留守儿童”教育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开展了专题调研,在各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向人民和社会负责。要求学校发挥教育“留守儿童”的主阵地作用;要求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结对帮扶制度;办好家长学校,提升“代理家长”素质;落实家访联系制度,在春节期间全面走访“留守儿童”家长,交流沟通思想;推行寄宿制管理等。但由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队伍庞大,而且又是一个长时期内存在的问题,学校都感受到力不从心,真正是“任重而道远”。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深入了解我乡各学校“留守儿童”的现状(学习、生活、性格、心理、道德养成等方面),探索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职责、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为各地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研究内容

①留守儿童学校应该承担的职责研究;

②“寄宿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利与弊研究;

③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研究;

④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⑤学校对托管留守儿童有效帮助研究;

⑥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三、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将根据人本主义理论、现代心理学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以及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开展课题研究。

四、研究假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学校工作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如何引导留守儿童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等手段,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体系。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2、整体性原则。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并以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实践的价值目标。

3、可行性原则。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教育体系过程中,要明确区别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学生,注意切实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重在针对性、实践性、操作性。

4、灵活性原则。课题实验时要根据原有的心理健康基础和发展目标,制定体现学生个体的灵活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5、渐进性原则:一个人的进步决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坚持渐进性原则,克服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心理。

六、研究的主要措施:

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学校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学校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少先队等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相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代理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建立留守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要 30 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 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 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乡党委政府,以保证“留守儿童”的安全第一的要求,不得拖延推诿。与教职工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7、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开通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开设知心信箱,开设心灵驿站,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学校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8、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工作目标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班级、部门和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如因工作不力和失职而造成影响的,师德和考核定为不合格并给予经济处罚。

9、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着力提高委托监护人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加强委托监护人在受托期间,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浓厚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长采取多种形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政府、村组、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10、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加强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与管理,让寄宿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建立研讨、交流制度,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论坛,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七、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实验准备阶段

学习相关资料,制订并完善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学校,建立研究档案。

第二阶段:(2009年8月——2010年7月)全面实施阶段

按照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定期研讨交流,总结经验,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0年8月——)总结推广阶段

整理材料,撰写实验报告,做好实验成果的推广工作

八、预期研究成果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实验研究报告;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学生、家长咨询录;留守儿童个案研究文集;阶段性研究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相关论文集;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实验研究结题报告;“留守儿童”成长成果展。

九、组织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

学校非常重视此课题的研究,已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亲自任组长,各学校教师为小组成员。

十、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下拨专项经费,确保课题研究正常进行。

2、我们学校留守儿童数量大,易于积累一手资料,便于调查研究。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篇6

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守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主要在农村)。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总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角色的要求,而占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北关镇第三初级中学和北关镇北村小学距离民权县城25公里,六至九年级学生数306人。几年来,留守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73%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他们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而忽视了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且在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中,以隔代监护者居多。他们的监护人大多年龄在60岁以上,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大总分还存在着溺爱的现象。留守儿童也觉得他们的老化,极少与隔代长辈之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沟通,所以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祖辈们都难以及时察觉。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少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总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北关镇第三初级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北村小学是非寄宿制农村小学,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对这两个学校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

1、北关镇第三初级中学、北村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北关镇第三初级中学、北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北关镇第三初级中学、北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北关镇第三初级中学、北村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北关镇第三初级中学、北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念依据。

2、问卷调查法

了解针对的这两个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

为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的一般规律。

五、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程传富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主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组组长:

程传富(北关镇第三初级中学政教主任,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课题组成员:

冯先霞(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贾 敏(主要负责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宋 铭、张爱萍(主要负责收集七--九年级留守儿童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郑红霞(主要负责收集六年级留守儿童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2、研究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2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构建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15年3月——2015年8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0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八、预期主要成果

1、《课题研究方案》 负责人:程传富

2、《留守儿童档案》 负责人:宋 铭

3、《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 负责人:冯先霞

4、《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负责人:郑红霞

5、《阶段研究报告》 负责人:张爱萍

6、《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 负责人:程传富

7、《案例分析集》 负责人:贾 敏

8、《论文集》 负责人:冯先霞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北关镇第三初级中学 程传富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篇7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 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需要其他亲属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有些偏僻山区远远高于这个比例。我曾在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做过统计, 这个拥有1300多名学生的学校, 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多达700人 (包括单亲外出打工在内)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从小得不到父母长期的、全面的关心和照顾, 亲情的缺失, 使他们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地成长, 因而他们的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严重的问题。

(一) 家庭管理能力弱, 隔代监护存在“盲区”。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委托监护人, 文化水平低, 无法辅导留守儿童的功课, 学习上的问题越堆越多, 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 辍学现象较为严重;教育观念和方法相对落后, 或娇生惯养, 或放任自流, 或不敢管, 或管不了。在这样一种缺乏管理与指导的环境中, 很多学生迷恋上网、玩游戏和看不健康书籍。由于存在一种补偿心理, 大多数农民工在外节衣缩食, 却给留守儿童较多的金钱, 因缺少管教, 手头有钱, 反而滋长了一些不良行为, 如比阔气、喝酒、抽烟、早恋、赌博甚至打架斗殴等。

(二) 教育经费紧张, 师资力量短缺, 学校教育存在“弱区”。

据调查:经济落后的地区, 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多、基础教育往往投入不足, 师资力量缺乏, 教师任务较重, 往往没有过多的精力对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的关照;迫于升学指标的压力, 学校把有限的师资力量重点放在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身上,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 难以得到老师的重视, 以至于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 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社会教育处于“困区”。

农村对留守儿童教育未成体系, 难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合力。适合留守儿童的公益性健康、娱乐、体育场所等几乎没有, 仅有的文化活动室往往被成年人所占领, 甚至有赌博现象存在, 对留守儿童负面影响较大。节假日期间和放学回家时间段, 留守儿童往往沉溺于电子游戏厅、网吧等不良场所。社会上不法分子往往把留守儿童作为侵害的对象。【2】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 从家庭方面来看, 一些家长目光短浅, 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考上大学, 考不上大学还读什么书?

即使考上大学也未必能在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 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甚至有的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放弃学习去打工挣钱。也有一些家长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可是平时不关心子女的学习, 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考得好就单纯给予金钱奖励, 考的差就破口大骂,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 从学校方面来看, 首先是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和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

教师的任务过重, 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负担太重, 往往每周有20多节课的教学任务, 还要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 而每个班的学生都在60名左右, 班主任老师累了一天下来, 总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很难再有精力对班上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的关照。其次是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认识, 往往拘泥于考试分数的高低, 并以此冠以“优生”“差生”之名。在分数挂帅的思想指导下, 一些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从厌学发展到弃学, 教师由于失去信心, 也难免对其产生厌弃心理。

(三) 从社会方面来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人们的价值观逐渐多元化, 农村中流行着许多不良的亚文化。

比如“读书无用论”“打工也能赚钱”等, 直接影响留守儿童对学习的态度。社会上的不良书籍, 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和不良的社会青年对留守儿童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部分留守儿童往往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因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 家庭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每一位家长都要懂得“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道理。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长远利益, 要正确处理好外出务工挣钱和教育子女的关系。

1. 家长应该给留守儿童委托可靠的监护人, 保证监护的落实。

被委托的监护人要主动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问题;同时注意他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情况, 及时给予指导, 并定期与班主任老师联系, 了解他们在学校的情况, 随时向家长汇报。

2. 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老师和委托监护人保持联系, 共同教育留守儿童。

家长不仅要与留守儿童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还应与其班主任老师和委托的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 共同商讨教育留守儿童的对策与办法。

3. 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 并注意与其沟通与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 还要更多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等问题;在沟通方式上, 除了电话联系外, 还可以采用书信方式, 这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和书面表答能力训练均有好处。

4. 家长要保障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费用的供给, 满足其物质方面的正当需求。

农民工的收入不大稳定, 有时可能几个月都领不到工资, 所以要做好较长时间的安排, 确保留守儿童的生活费按时足额到位和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品的及时供给, 保证留守儿童有饭吃有衣穿有必要的学习和生活用品。

(二) 学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学校是对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主要阵地, 因为留守儿童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改善教育环境, 建设和管理好农村寄宿学校, 对留守儿童提供住宿, 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好办法。我们认为办好农村寄宿学校, 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 领导要带头担负起几个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 并将其余的留守儿童分别安排给其他的老师管理, 做到每位老师都承担几个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将责任落实到人头, 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2. 学校要多方面筹集资金, 完善寄宿学校的硬件设施如学校食堂、洗澡室、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好学校图书室、阅览室, 并且免费开放, 建设好学校的文化娱乐、体育等场所, 供学生免费使用。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3. 配备专职的生活老师, 如果条件不允许, 可以由富有管理经验的老师兼任, 落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另外生活老师还应做好留守儿童青春期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指导和帮助工作。

4. 班主任要主动承担起留守儿童大量的管理工作, 班主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留守儿童大多在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 他们通常情感比较脆弱、心理褊狭, 班主任老师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和感情走向, 以便对症下药。二是做好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一种缺乏管理与指导的环境中, 需要班主任及时地指导和管理。三是做好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络工作。家长外出打工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既担心家里又担心孩子。为了让家长安心打工, 让留守儿童安心学习, 班主任要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3】

5.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节假日和双休日的管理。节假日和双休日是对留守儿童管理的空档时间, 学校要对他们开放图书馆、运动场等文体设施, 并安排老师轮流负责或专人负责管理, 真正做到时时有人管, 事事有人管, 处处有人管。

6. 学校要进一步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家长学校要正常开办, 经常开展活动, 并开设“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 通过培训和各项活动的开展, 让“第二家长”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 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

7. 成立留守儿童自立组织, 实行同伴教育。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形成健康乐观的心态、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据调查, 这些儿童中也有些很懂事, 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处境孩子。因此, 班级可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 学校可成立“独立儿童”组织, 选用独立能力强的学生负责组织和领导, 不断扩大他们的影响, 使他们在学校和老师的引导下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健康成长。【4】

(三) 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不仅是家庭、学校的事, 而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大事, 需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和支持。

1. 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 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权益的单位和个人, 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 要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 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内不得有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 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入内, 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虑软件。

3. 要充分发挥妇联和共青团的作用, 开展帮扶活动。社会各界要致力于营造一个充满人间温情, 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 妇联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 争当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团委可以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队伍的骨干作用, 开展“心手相连, 共赴未来”结对帮扶活动。【5】

4. 要大力鼓励农民工回乡从事经商、搞养殖业等活动, 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问题。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相关精神,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优化投资环境, 完善产销市场, 鼓励有技术, 有资金的农民回乡建设农村经济。

5. 鼓励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和支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问题。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问题, 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 让所有的农民工都感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让所有的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健康成长。

摘要:农民工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他们却面临着留在农村的未成年子女教育与管理难的问题, 本文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 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 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时倡议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可为《对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6, 01.

[2]丁晓宁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精神文明导刊.

[3]桂瑞红等《给"留守生"一片完整的天空》班主任之友2006, 04.

[4]谢启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学校教育的对策》教育探索2008, 10.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篇8

在这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年龄大小不一,大部分都是在0~14周岁之间。由于长期和父母聚少离多,沟通交流时间有限,而爷爷奶奶的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思想观念老套陈旧,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上存在各种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教育问题。在农村,农村老人由于年纪大,同时要承担家庭的农务工作,白天要到田地里去干耕地除草等较重体力活,晚上要做家里的家务活。这样一整天就忙于干活,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来辅导孩子的学习;即使有一点时间,由于老人自己本身的文化程度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只认识寥寥几字或只会写自己名字,再加上隔代教育存在很深的代沟。所以老人面对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就束手无策,更别说对孩子进行谆谆引导;大部分老人遇到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就会说:“明天去学校问老师,别问我,我也不知道。”这样一来,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就得不到帮助解决,时间长了,那些学习上的问题就越积越多最终成为孩子学习上的阻碍,从而导致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学习也开始马虎对待,认为可学可不学。

2.思想认识问题。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的价值观、生活观也逐渐地改变了。原本在农村,经常会听到长辈对儿童说“崽儿,努力读书考个好大学,为家人争光,为自己长出息”。而今,这样的话听到的越来越少;反之,“读书有什么用,考取大学还不是回家种田”“会读书能值几个钱,看某某没读书到外面打工赚到钱,生活得多好啊!”这些“读书无用论”渐渐地取代了“依靠读书跳出农门”的观念。正是因为这种思想观念,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上就产生了这种想法:不读书,出去打工赚钱,生活也会富裕。

3.情感问题。农村大多数父母外出打工,无暇顾及留在老人身边的孩子,当城里的同龄孩子享受在亲情、友情的阳光下,留守儿童却独自在农村,整天看着电视。电视上的那父母和子女一起的温馨画面让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大的失落感,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产生了自己生活在别人屋檐下的不适感,心里油然而生自卑,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再加上无人对其进行约束管教,留守儿童很容易沾染不良陋習,久而久之,抽烟喝酒等坏习惯就养成了。留守儿童遇到的问题因找不到倾诉帮助的对象,在情感上就容易出现内向、自卑、不合群、任性敏感等问题。更有严重者,自身行为失控,受社会不良分子的引诱和利用,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农村小学教学观念问题。在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偏大,有的教1-2年就退休,最年轻的教师也有四十多岁,再加上上级考校的要求,这些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用来应付上级的考核,为自己的教学取得一定的成绩。除此之外,农村小学教师的思想落后,见识狭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这些教师认为只管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无须去管学生其他方面,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是学生家长应解决的。这样就造成学生在校是一个样,在外又是一种行为,造成学生性格偏激、喜怒无常、目中无人等问题。

二、解决策略

1.从心理上着手,矫正他们扭曲的心理,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定期给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开展“爱国、爱家、自爱”的教育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改变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逐步引导留守儿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家长不能一心只顾赚钱养家,要意识到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花费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状态和生活需求。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及时进行了解并且帮助孩子一起解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疼爱,让孩子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养成乐观的性情。

3.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必须更新思想认识,转变自己的工作作风。平时,要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多学习别人的先进教育管理经验,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知识水平的学习,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更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转变管理学生的方法,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制定适宜的教育方法,同时,关心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并伸出援手及时帮助。教师必须与家长保持联系,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学生的情况,共同制定家校管理方法。

4.政府做好工作,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扶持力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成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发挥和增强教育工作的作用。

5.学校应建立学生档案,了解留守儿童的信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教与约束;还要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和心理辅导老师,给留守儿童提供帮助,加强对学生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

留守儿童帮扶方案 篇9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规模的扩大,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加,其教育和监护逐渐成为农村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深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结合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届大会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县委县政府“民生保提高”的总体要求,坚持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村(社区)、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帮扶工作机制,以维护家庭和谐,保持社会稳定,为加快经济文化强县建设步伐,打造富裕、生态、和谐接山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2、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总体目标。以心灵关爱、健康成长为核心,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为重点,建立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牵头的工作责任制度,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立全面保障机制、改善学校生活学习条件、营造全社会关爱环境为基本途径,通过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基本建成系统化、网络化的关爱体系,力争使所有农村留守儿童学有所教、困有所帮、爱有所依、托有所居、居有所安,实现全覆盖、全关爱。

二、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强化学校教育帮扶功能

1、建立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为每个留守学生安排结对帮扶教师,对一些需重点教育的留守学生,实行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联系帮扶制度。各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班主任每月至少与留守学生谈心一次,并作详细记录。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或涉嫌违法的 “问题”留守学生,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

2、开展“爱心伙伴牵手”工程。大力开展“爱心伙伴牵手”工程。动员有条件的同学,与留守儿童结成好伙伴,节假日邀请留守儿童到自己家作客,同吃同玩同学习,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3、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二)强化家庭教育帮扶功能

1、大力创办“留守儿童之家”。针对放学后、“双休日”和“节假日”这一关爱留守儿童的“真空”时段,创办“留守儿童之家”、“ 留守儿童活动站”、“ 4点半学校”等,构筑留守儿童关爱平台,让处于“真空”时段的留守儿童也能得到有效监管。

教育局关爱留守儿童方案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

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本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代理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

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班主任应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二)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

班级要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学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

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儿童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

班级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育人阵地和育人功能,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儿童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水平。

(三)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抓好生的辅导、就餐等日常工作,让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建立研讨、交流制度。

班级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班级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吉木萨尔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2012年3月30日

吉木萨尔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

吉木萨尔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篇11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策略目前,留守儿童成为我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在留守家庭中,隔代教养、单亲照顾、亲朋监护、无人监护,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他们失去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也逐渐增多,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由此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时间上缺“监管”,道德滑坡趋势明显。有许多孩子不遵守纪律,在校内外存在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调查统计违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时发现绝大多数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监管人都对学校的放学时间不知道,学生放学后经常三五成群在校外做一些违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如吸烟、吃三无食品、喝酒、欺负低年级学生等行为。其原因是监护人缺乏时间上的监管,使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监管,再加上他们父母常年在外部感觉亏欠孩子,为了弥补感情上的空缺,就尽量从金钱物质方面来补充,这样孩子在对金钱支配缺乏合理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请吃请喝,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打架斗殴,道德滑坡趋势明显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2.心理上缺“疏导”,辍学现象严重。隔代抚养与寄宿学校是目前留守儿童的主要生活方式,因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监管人都是经历过饥寒交破年代的老人,在他们眼里让孩子“吃饱”“穿暖”已知足。对于“心理疏导”“思想沟通”等孩子心理教育从未曾有过考虑,这样的监护环境让留守儿童怎么能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及高远的理想,人生观、价值观得不到正确的树立,许多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走上辍学道路。

3.学习上缺“指导”,成绩普遍较差。让家长监督检查学生家庭作业,对留守儿童来说却是“天方夜谭”之事,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们绝大多数都是文盲,他们怎么可能帮孩子来检查初中生的作业呢!更谈不上对孩子疑难问题解答,初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自控能力差长期家庭作业无人监督,养成对家庭作业漏做、不做、抄袭等恶习导致成绩较差。再者,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潜意识里将孩子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样无形让孩子在学习上没有向往与追求,成绩下滑。

4.亲情上缺“安慰”,心理失衡。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长期缺失亲情的关怀和抚慰,在幼小的心灵上产生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慢慢变的孤僻。中学年龄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他们要面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的压力,会产生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就需要倾诉,而父母作为自己最亲近的人又远在千里之外,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易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当许多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儿童”时父母都会反问:“我这也给他买了,那也给他买了,能满足的我都想办法满足你,为何去打架、去闹事……”可他们就没有认识到没有给孩子“爱”,孩子缺的是“亲情的抚慰”。

二、解决策略

1.建立档案,特别关注。作为班主任在实践管理中,要对留守儿童特别关注。在班级管理中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册”,对留守儿童做详细记录,能过建档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档案里记录其: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及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相关信息。在日常班级管理及教育教学中,要对留守儿童特别关注,如能否按时到校、放学是否按时回家、作业是否能独立完成、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有什么不良习惯等都要做特别关注,发现问题及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2.用爱浇灌,多点鼓励。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他们对老师的鼓励更渴望。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鼓励他们。如当他们生日那天送上一句“生日快乐”,会让他感觉到老师的关爱,对生活充满阳光、对学习充满热情。当我们课间去教室时,用手抚摸一下他们的“小脑袋”,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班主任要学会利用一切契机鼓励他们,力争让留守儿童感知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3.转变理念,给予尊重。转变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丰富班级文化生活。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因情感缺乏而存在一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问题儿童”,教师应从各个角度去激励、关心他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及尊严感,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03).

上一篇:企业成立周年庆征文下一篇:感恩教育演讲稿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