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1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学习心得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城乡差距却越来越大。于是迫于生活的无奈或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在外出务工人员的原居地,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社会近来关注度较高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关系着民族未来的命运,所以留守儿童问题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且需要慎重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两方面入手。家庭是每个孩子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是留守儿童知识的源泉,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让没一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目标,家校共育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条件。
作为一名教师,通过学习和我校实际,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我有了新的认识。
一、缺乏对留守学生的关注
1、关注面不够
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只关注表现好的学生或表现差的学生,更不应该随自己的喜好关注学生,应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应站在育人的立场上对所有学生负责。避免关注的片面性与趋向性。
2、关注深度不够
作为教师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真正的深入了解学生,只看到表面现象,凭看到的学生的某种行为或其他学生的言论对学生进行形式教育,缺乏与学生的内心交流。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可能与教师的精力、时间、心理状态以及近期的处境都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可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要肩负起培育祖国未来的重任。我么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用心浇灌每一个学生。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拉近距离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做详细记录,以便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才能更好的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对你敞开心扉,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缺乏对留守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诸多的留守儿童问题中,有很多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德育观而造成的。良好的德育教育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为此,我觉得学校应该至少每一个月有一次德育专题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真正的有所体验与领悟。对个别学生要有特殊的指导,多渠道、多形式的把正确的德育观植入学生的内心,以此作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正如我最近教的一篇课文一样: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困难。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缺乏全面发展
虽然我们一直打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旗号,可是更多的只是形式。许多课程都未开设或只是敷衍了事。不是教育局领导不重视,不是学校领导不重视,而是我们所有的教育人员都适应了追求成绩的理念。不想改变,觉得麻烦,疲于应付家长的追问便是大多数学校没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根本原因。当然有的学校是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的开展素质教育。但我们最终都要克服困难,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努力实现转变!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2
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事关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必将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笔者现从问题、成因及对策方面略谈一些认识。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成因
1. 家庭教育的缺失。
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卡尔·维特关于孩子教育的学说认为,“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很难有好的结果”,而“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子女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教育存在问题:缺乏亲情关爱。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长年累月在外忙碌,一年甚至几年都不回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部亲子之间的交往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致使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正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留守儿童”父母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缺少亲情,缺乏爱心,缺失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弱,由此带来了道德观念、安全意识和正确认知能力的弱化,使“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理滋生出一种不适应感,往往会导致其心理的畸形变化。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给父母照顾,隔代教育弊端很多,难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一些只有一方父母在家的家庭中,由于父亲或母亲所要承担的家务较多,或为了生计在周围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其情绪、情感变化的关注很少,致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往往被忽视。
(2)学校教育的缺位。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
一方面,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在许多农村地区,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好”学生而忽视或放弃对“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我行我素、行为随意甚至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
另一方面,社会教育的缺乏。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人口管理制度,使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之中,他们的其他家庭成员只能留在农村,子女很难在城市入学。由此带来的弊端很多,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可以说,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社会分隔和某种程度的对立,不仅是对农民工及其子女感情和教育的伤害,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也是一个严重威胁。
2.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与支持。
(1)政府应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城乡二元对立是导致农民工向城市涌动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民渴望着生存环境的改变,去城市打工便成为了谋生的选择。而广大农民工的户籍在农村,他们的孩子不可能像城市里的孩子那样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所以,打破城乡分割户籍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就成为了一种根本的解决方法。
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政策。从长远来看,如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一样,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目标也是结束留守。为此,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特别是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2)家长应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起关键作用。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关心“留守儿童”,要从“心”开始。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地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老师电话联系,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父母要千方百计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和温暖,使他们少些寂寞无助,多些深情关爱。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3)学校应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起基本作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最重要的方式与途径,关涉人生幸福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对成功的渴望。“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内心渴望学业的成功较其他学生更为强烈。学校要重视这种渴望,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对他们进行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所带来的内心的充实、和谐、光明和快乐,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并在教育意义的浸润之下实现个体身心素质的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
第一,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学校可建立全日制寄宿学校和食堂,既可以兼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安全。建立寄宿制学校应该是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减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也是让家长放心的好办法。同时,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探索适应“留守儿童”需求的农村办学模式,各级政府应该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另外,学校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可能设置心理课程,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健康地学习、生活,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
第二,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1) 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学会关心孩子。 (2) 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加以分类区别对待。一方面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情况,另一方面,可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参考文献
[1]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 2004 (10) :15-18.
[2]佚名.全国妇联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EB/OL].2009-02-28) http://www.women.org.cn/
[3]蔡永飞.义务教育法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N].燕赵都市报, 2005-10-04 (5) .
[4]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研究, 2002 (9) :25-28.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3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以城市“留守儿童”为对象,对其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等方面进行对策探讨,以期对当今“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后,随着传统经济体制改革浪潮的推动,大量国企职工下岗开始自谋生路。因户籍制度的放松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城域之间异地务工开始频繁,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新群体——城市留守儿童。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强调:“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关注城市“留守儿童”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试图为解决我国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建议。
一、城市“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城市“留守儿童”,是指城市家庭中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工作而留居家中,不能与父母双方或单方共同生活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城市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心理健康、安全及道德四个方面。
(一)学习问题
城市家庭中,父母因异地工作或学习,儿童常被独自留守家中或托管于祖辈家庭。在学习上,由于缺乏父母监管和辅导,“留守儿童”常因自控能力差而沉迷游戏,不能自觉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另一些在单亲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因家长忙于工作和家务,精力有限而无暇兼顾,对孩子的学习以暴力方式管理,使孩子对学习持消极情绪。城市中还有一些海外“留守儿童”,因父母在经济上较富裕,对子女往往是物质补偿有余而情感关怀不足,在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上引导的缺失,造成孩子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常在学校发生打架斗殴事件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厌学辍学情绪高,对学习没有进取心。
(二)心理问题
家是孩子心灵的避风港,儿童心理成长健康与否与家庭环境具有直接关联。城市“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得不到正常的亲情呵护与关爱。“独生子女”的背景使他们缺乏同辈群体的帮助和影响。面对与自己年龄差距很大的监护人,日益倍增的孤独感使孩子更加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而父母除了物质补偿外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动态了解甚少。当留守儿童在情感、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时,他们大多不愿意和监护家长说心里话,甚至撒谎,形成内向隐蔽性的性格特征。
(三)安全问题
城市生活即有丰富精彩的人文文化,也暗含一些不良娱乐文化。由于父母疏于监管,城市“留守儿童”常常独自留守家中,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不成熟的情况下,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几率较高。在全国,儿童坠楼、触电和溺水等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尤其在隔代监护的家庭中,祖辈监护人出于补偿心理对孩子易过于溺爱和娇纵。孩子的言行若缺乏管教和约束,极易受不良诱惑影响而出现如离家出走、模仿成人言行、结交不良朋友等道德偏差行为。
(四)道德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亲情的缺失使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品德养成及心理成长的引导和维护處于空白。没有同辈玩伴,电视与网络等媒介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心智的不健全,使他们极容易受一些社会上不良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亲情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孤独内向,既自卑脆弱又自私残忍,不信任父母和老师,对身边的事物冷漠,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时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出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现象,有的还结交不良朋友,道德品行令人堪忧。
二、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针对城市中“留守儿童”出现的教育问题,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积极探寻解决措施,为孩子创建一个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家庭方面
1.加强亲子情感交流,多给孩子一点关爱。家庭中,父母是孩子主要的情感寄托和倾诉对象,长期和规律的情感互动可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在现代的通讯技术下,家长们应多与孩子通过书信、电话或者网络等途径加强情感交流,关心她们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避免“成绩至上”论,使孩子感觉到父母切实的关怀和爱。
2.加强榜样教育,树立权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模仿,生活中父母亲友的言行往往起着典型示范作用。因此,在家看护孩子的单个家长应多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发挥好榜样作用,树立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外出的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关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多进行鼓励,使其在情感和心理上得到满足;对于祖辈监护的家庭,祖父母应避免过分骄纵孩子,主动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学校方面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维护。“留守儿童”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学校教师应多观察班里“留守儿童”的思想和情绪,并适当进行家访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关怀。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设立心理咨询室,对有心理问题的城市“留守儿童”有意识地多加留意,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疏导。
2.加强道德教育,培养感恩意识。城市中的“留守儿童”长期与家长疏于交流,感情淡薄,“多以自我为中心,只知被爱,不懂感恩”。学校作为主要的德育场所,除了把感恩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体系外,还应辅以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感恩情感,以增强留守儿童对父母和社会的感恩意识。除定期开展“感恩班会”活动以外,学校还可与家庭双向合作,鼓励孩子表达对亲人的爱与回报,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帮助他人的幸福感。
3.加强安全教育,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除了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外,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也尤为重要。“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极易受到校园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在加强安全教育的同时学校应禁止校园周围的一些不法商贩的兜售,减少安全事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校车接送学生。同时,学校还可与当地政府协商,由政府出面制定相应措施和法律,加强对校园周围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整治,加强对校园周围闲散人员的教育和管理,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三)社会方面
1.利用媒体舆论,引起社会关注。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城市中家庭生活中的电视、网络早已普及。大众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传播性,对当前出现的一些“留守儿童”典型事例进行关注和报道,并在全国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使城市“留守儿童”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进而通过社会舆论压力使“留守儿童”家长引起警醒和重视。
2.普及法律知识,加强立法管理。许多“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除了家长监管不力外,家长法律知识的匮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政府应该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在小区建立相应的社区教育服务组织,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进行法律知识学习。除此之外,国家相关立法机关应以立法的形式,补充相关条款,如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加强父母对未成年孩子的监护责任,用法律的形式帮助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人们“依法办事”。
3.加强社区治安和监管职能。居民社区是影响城市“留守儿童”的第三环境,政府在介入中,可以从健全城市服务组织、构建相关管理模式着手来减少城市“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问题。如通过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健全社区服务组织,成立社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从而对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进行有效监管,让孩子有人管、有组织管。
【参考文献】
[1]李先锋.《社会转型对城市“留守儿童”代际冲突影响的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4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合作。
【关键字】留守儿童 教育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引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和东西部经济差距的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就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跟随着父母,只好继续留在农村。2005年5月23日,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在郑州召开,从政府层面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留守儿童被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并直接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全体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因而一直为教育界及全社会所关注。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不仅关系到农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及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张,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目标及和谐社会的实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 1
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思想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曾有学者通过比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发现,留守孩子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14周岁以上的在校率仅为88%,这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严重不相符合的。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家庭成员及多种角色的缺失和不到位,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多方面问题。
(一)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一方面,外出务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将孩子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关注不够,辍学现象严重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中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较高,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和思想上的交流、人格的培养,许多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走上辍学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宽裕,有些外出务工者形成了 “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间,父母双方或是其中一方在外打工的占很大的比例。
(三)缺乏管教,道德滑坡趋势明显
调查显示,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相当数量来自打工家庭。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常年在外,感觉亏欠孩子很多,因而就尽量从金钱上弥补孩子,希望他生活得好点。一些孩子对金钱的支配缺乏合理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缺乏亲情,心理失衡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
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产生许多烦恼与冲突,他们需要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极易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探析
现代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大综合。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但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家庭教育的缺位还表现在,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以及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
(二)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
一方面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学校很少针对留守儿童由于家长外出务工而在学习和品行方面产生偏差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之学校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许多老师认为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学生,便对那些成绩差、升学无望的留守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另一方面农村师资队伍弱,教学质量差。由于农村教师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力,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另外学校德育的弱化和心理教育的空白也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大多是纸上谈兵,而且一周仅有的一节品德课多被语文数学等主课替代。至于心理教育更是缺乏,许多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心理课程,也没有心理教师对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通和教育,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多
方面的问题。
(三)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
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以及所需的人文环境。另外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民工仍然游离在城市体制之外,由此派生了一系列影响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如借读费和赞助费的普遍存在。
正是由于上述不利因素的存在才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诸多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端正态度,做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出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四、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长期存在,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涉及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因此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一)发挥宏观政策的指导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保障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第一、适时调整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政策。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平等地享有当地教育资源。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造成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农民将孩子带在身边,享受同等待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的增加。第二、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好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免除学费、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大量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从2004年起,中央投入专项资金30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重点补助“两基”攻坚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帮助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寄宿制初中和小学。这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在学校得到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三、重视儿童学前教育。十七大指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普
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教育意识,并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提供指导。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的机会,使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教育,使他们对孩子不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能有更多心理层面的关心,(二)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便是影响儿童成长的最主要阵地。因此,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
第一、要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儿童的思想动态,定期对其进行沟通疏导,了解情况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讲座;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技巧等,在生活、学习上更多地关心、爱护他们。
第二、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鼓励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与交流,以便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有条件的学校除了班主任之外,最好能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咨询辅导,这些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都是很好的教育补偿。
第三、转变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因情感缺乏而存在一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问题儿童”,教师应从各个角度去激励、关心他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及尊严感,从而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三)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双方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沟通与交流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者本身树立好榜样作用。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要注意言传,更要注意身教。不断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尽可能多的与孩子联系和沟通。
第二、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给孩子购买一些书籍、报刊和学习用品,同时父母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打工与子女教育两不误。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受所生活的社区影响也较大,因此,为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社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工作,为临时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开展临时监护人座谈会,让大家增进交流,相互吸取有益经验。
第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要适时免费发放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并公开放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和录像,为家庭教育者及儿童提供正面的、积极的榜样。要彻底根治农村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社区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五、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留守儿童,不要让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
参考文献:
[1]吴霓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J].教育研究, 2004(10): 15-18.[2]全国妇联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EB/OL].(2008-02-27)[2009-02-28] http:///.[3] 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3):128-130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5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批农民纷纷涌向城市,成为了农民工,而他们的子女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被留在农村上学,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他们正处于受教育的关键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以及社区教育的空白,其安全、学习、心理和生活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一代或几代人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外出务工农民的根本利益,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这一问题并未受到社会的实质性关注,许多问题函待解决。因此,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它家人照顾的年龄在 14 岁以下的孩子” [1]。基于一些客观情况的限制,将留守儿童的年龄范围主要限定在义务教育阶段(6-14 岁)。和“留守儿童”相对而言的概念是“非留守儿童”,是指跟父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农民子女,其父母亲没有外出务工。在“留守儿童”这个概念中,本研究认为“留守儿童”首先是农民的子女,必须是以异地转移的形式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不包括那些以就地转移的形式务工的农民子女。这是因为,尽管这些农民也务工,但每天完工以后仍然回到家里和子女一块儿生活。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就是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监护方式在广大农村采用的比较的多。但是这样的监护制度弊端很多。由于照顾儿童的祖辈们大多年龄偏高,身体不好,有些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加之他们与孙辈们代沟沿重,无法交流好思想情况。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孩子们的成长。有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方式也属于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学习。三是教师监护,教师监护是这几年才产生的。即一些“留守儿童”的家庭因为经济条件比较宽裕,所以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留守儿童”所读学校的老师或班主任。一般,一个老师会带五六个左右的留守儿童。这种监护制度的弊端是教师所带学生过多,还有工作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一)心理状况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关爱和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的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加上监护人的各种因素,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充满亲情的环境里。1.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在农村的看护人队伍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类“隔辈看护”较多,孩子认为他们年龄大、体力劳力不如自己,在认识和思想上落后,对他们的话听而不从,甚至对他们指手画脚,我行我素,唯我独尊。2.道德缺失
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二)学习情况
1.缺少监督,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孩子的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加之缺乏父母必要的引导和鼓励,使得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我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和他们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有很大的关系,留守儿童因为年龄都还较小,自我控制力较差,他们需要有人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很好的完成学业。而放学回家后,其监护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很少对其监督和辅导。另外,父母外出务工造成孩子家务负担加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缺少学习监督
父母的外出务工,不仅使留守儿童少了一个生活上的照顾者,也使他们在学习上缺少了一个好帮手,尽管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能辅导孩子的学习,但对于那些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外出,确实使留守儿童失去了很好的辅导机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因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20世纪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著《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系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首先,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知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本应与父母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监护人监管不力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又一重要因素。由于父亲外出打工是当前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主要模式。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以母亲在家的单亲监护为主。在某种程度上,母亲在家能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得到更细心的照顾。但男性外出也加重了妇女的家务和劳动负担,从而使母亲忽视了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上需求的关注。加上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只能给予孩子生活上的
照应,不能在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帮助。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负担过重,很少顾及到留守儿童的情绪与情感的变化,也没有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的意识。这充分说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关注较少。这些不利因素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虽然学校也认为家长外出打工会对学生的学习及品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从未想到这是一个“问题”。目前他们对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和方法。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这些因素无疑都会促使留守儿童大面积失学、辍学。同时,受经费的影响,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极差。很多教学活动他们根本无法开展,也没有为远处的学生和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提供寄宿条件。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此外,学校很少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互动几乎没有。由此可见,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的学校,不仅对留守儿童问题缺乏重视,而且由于师资力量和经费的限制,也很少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对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加以解决。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三)自身原因
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由于缺乏法律、生理、安全方面的知识,留守儿童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大部分寻求的援助对象是同学或好朋友。原因是当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生活需求既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又不能从老师那里获得时,他们就往往把这些需求的满足转向朋友。但留守儿童因自身年龄的因素,阅历和经验并不充足,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好坏,交友不当,很容易被一些坏人引入歧途,从而导致严重问题的发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从儿童与发展的角度看,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注重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考试,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时就想他们,但父母回家时就烦,因为父母总问他们的成绩,而且禁止他们看电视。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有些学生通常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心的秘密与不满,如果父母经常与子女以书信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发挥学校优势,为留守儿童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1.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主要是因为其父母不在身边,家庭的教育和亲情功能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学校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具体情况,掌握本校、本班学生的构成情况,留守儿童的多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风貌等等。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在此基础上,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详尽的个人档案,以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2.增设与留守儿童相关的课程
我们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我们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使留守儿童受到特别的呵护与关爱,能体验到生命成长的
实际行动。因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是别人赋予的,自己才是保存自我价值和意义的真正力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改善了其子女生活的农村大环境,但更多的是破坏了留守儿童固有的社区、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将继续,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显突出和紧迫.如何建立起一套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制度,使更多的人更有效地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农民工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 篇6
【关键词】 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学校;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032―01
城市留守儿童指的是一些由于各方面原因限制无法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由他人代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户籍为城镇的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城市留守儿童相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除了具有缺乏亲情、心理焦虑以及监护不利等共性的不良影响外,同时还具有其特有的个性。城市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m然在物质生活中相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具有更大的优势,但是却严重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教育,更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诱惑,进而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对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及学校干预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城市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中学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城市留守儿童都存在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焦虑以及学习成绩差等情况。在调查中显示,对自己学业比较满意的留守儿童占13%,不满意的占60%,其他的儿童则表示无所谓。同时超过50%的城市留守儿童都表示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考取良好的成绩步入高中、大学,进而让父母满意,也能获得更多的关爱。在学习的过程中,35%的留守儿童表示他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会边看电视边做作业,同时50%的留守儿童表示他们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2.心理存在严重的偏差。由于父母无法长期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从而使得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进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偏差,表现得过于焦虑、自卑,同时存在冲动倾向和社交恐惧等不良心理。这种心理偏差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自卑内向,不善交际;另一种则为逆反、暴躁,容易被激怒,冲动、狂躁。同时,通过调查显示,46%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在人际交往中自信心、社交能力等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3.思想观念扭曲。由于父母的缺位,使得城市留守儿童会产生价值观的扭曲和偏离。通过调查显示,城市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没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对公益以及集体活动不关心、不积极,同时缺乏爱心和同情心,讲究吃穿,在消费上随心所欲。很多父母无法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会采用物质和放任的方式纵容孩子,进而使留守儿童形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并容易养成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习气,进而产生拜金主义思想。
二、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及学校干预的策略
1.提升父母教育认知水平。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心理以及学习,所以在孩子的义务教育过程中,必须至少要有父母一方留守在孩子的身边,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如果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父母无法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那么在外出的过程中,父母也需要与孩子保持亲子互动,虽然在生活上缺位但是不能失职。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要与监护人以及班主任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成长动态,而且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增进亲子感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城市留守儿童虽然是由于家庭原因导致的,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学校担负起相应的责任。首先,学校需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并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关心和管理;其次,设置留守儿童的管理部门,可以在校内实行一对多的师生监护机制,比如每名教师负责5名留守儿童的监护和管理;再次,设置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现、追踪和引导,进而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存在严重的叛逆心理,如果在生活中缺乏父母的关爱,更容易加剧叛逆的程度,通过心理专家的引导和对其心理问题的疏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最后,学校还需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联系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或者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为家长提供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和学习情况等,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并通过与家长形成合力的方式,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3.慎重选择监护人,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首先,代理监护人必须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具有和谐的家庭氛围,进而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次,代理监护人需要有良好的文化水平,这样才能够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良好的熏陶作用,有利于对孩子行为以及习惯的规范;最后,代理监护人必须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不仅可以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并能够积极地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对于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考虑。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7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分析
学者们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看法,有的认为父母在外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太大的影响[1];有的则认为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2]。在调查走访中,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任课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那里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农村留守儿童相比,总体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基本在中等偏下水平,有些留守儿童到了中学存在厌学、逃学甚至退学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在农村留守儿童文化教育方面作用的发挥[3]。首先,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务工,不能直接辅导孩子的学习,加之孩子本身年龄偏小,自律性差,致使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平平。而对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的调查统计显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占12.8%,小学的占25.4%,初中的44.5%,高中的占18.4%,大学及以上的占0.8%,这势必影响对孩子的辅导教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另据调查,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安全关注度相对较高,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道德等方面的关心和关注度较低,有的根本无法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特别是对中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学习更无能为力,40.2%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不能辅导其学习,43.5%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虽然能辅导,但不能全面辅导,只有16.3%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能全面辅导其学习。在临时监护人被问及是否参加留守儿童学校的家长会时,选择认真参加的占53.2%,选择偶尔参加的占40.3%,选择不参加的占6.5%。调查中发现,当孩子在学习成绩不好时,临时监护人选择打骂教训的占10.6%,选择帮助进步的占24.1%,选择告知家长的23.5%,选择不闻不问的41.8%。可见,总的来说,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是不关心和关注的。
其次,就学校而言,通过走访了解到,很多学校和教师迫于当前的教学和升学压力,单纯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一般对成绩平平和成绩差的孩子不会花过多精力和时间去教导,在教育学习上更多的是关心成绩好的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成绩平平和成绩差的留守儿童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主观上想要进步,想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愿望。在教师及管理者被问及最关心留守儿童的哪个方面时,选择学习的占52.7%,选择生活的占18.2%,选择安全的占29.1%,其余的主要是关心道德和行为等。据调查,目前学校还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经费或补助,只是部分学校会给予优秀的留守儿童一定的困难补助和奖学金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情况分析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由于家庭中缺乏父母完整的关爱,隔辈教育的种种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的正常发育,造成了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种种现象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4]。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其他方面与其他儿童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纠缠在一起而相互影响的[1]。
首先,一个儿童的成长要求是身心健康,心理的健康非常重要,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原因,他们无法感受到来自父母完整的直接的亲情等关爱关怀,造成了他们一定程度上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孩子在生活、学习、安全等方面受到困惑时,由于无人倾诉和帮助解决,他们就会产生孤单、自闭、逃避和自卑等心理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当被问到有心理话想对谁说时,62.6%的孩子选择给父母说,其次是给同学和朋友说,说明孩子是非常需要来自父母的关爱的,而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有14.6%是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平时的电话和书信等联系又很难排解心中的苦恼和问题,久而久之,就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的压抑、自卑、逆反心理。
其次,需要学校给予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关心和帮助,需要同学、集体和教师的关爱来弥补心理的空缺,解决心中的难题。在调查中,绝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学校也有心理咨询室,但被利用得较少,基本流于形式。在受到委屈和不公平对待时,38.7%的留守儿童会选择吵闹解决,21.3%的儿童选择沉默,25.8%选择向父母倾诉,其余的选择用其他方式发泄。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绝大多数会选择吵闹、甚至暴力解决问题,以至于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严重者甚至走向偷盗等犯罪道路。留守儿童小小年纪离开父母,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精神上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就变得沉闷、孤僻,表现突出的是忧郁、逆反心理、焦躁厌恶情绪。一旦谈及父母,他们的表现更加明显,有的长期跟(外)祖父母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浓厚的亲情和依恋,有的甚至会讨厌憎恨,有的性格发生很大变化,做事显得畏首畏尾、没主见、胆小怕事、麻木等不良心理状态[5]。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产生了系列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情况分析
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更能直接地影响人生的发展轨迹和方向,孩子最初的道德理念、价值观、信仰等都是在家庭中父母等长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与他们分离,致使他们缺失了完整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更多的是想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好一些,将来有所作为,但由于现实和自身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原因,他们对子女的关爱更多停留在物质层面,而精神层面的如道德教育、价值观的树立等等关心得较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乏。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致使亲情关系弱化,父母的榜样教育缺失和监管不足,影响了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容易使他们形成道德观念、情感、人格和行为的偏差,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过错行为和反社会倾向[5]。经调查,父母双方均外出由(外)祖父母抚养的占36.6%;父母外出由亲戚朋友代为监管的儿童占7.3%;父母外出后无人监管或住校的留守儿童占17.8%。由于(外)祖父母的隔代监护和抚养,对留守儿童更多娇宠,道德意识的教育较薄弱,而由亲戚朋友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的管教、道德教育更少。而且,外出父母在与孩子的联系中更多的是询问生活、学习等情况,对做人做事等道德行为教育关心得较少。在调查中,父母认为孩子完成一般学业就外出务工的占到63.7%,多年的打工生活使他们更趋于功利,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都受到很大影响。
学校也是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中作用不可小觑。在调查中发现,菖菖镇的五所学校都开设了道德教育课,而且结合课程开展了系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教育活动,但繁重的学习工作任务和追求学生成绩提升使得教师在留守儿童道德教育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走访的菖菖镇初中,共有教学班32个,学生1 852名,教职工120余名,经常是一师多用,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教师,而不是专业教师专职从事思想道德教育[6]。
四、结语
因此,针对以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笔者建议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成长环境,共同关心爱护农村留守儿童,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条件。这需要加强政府的职责,通过完善、贯彻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权利和利益保障,在人才和资金等方面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让留守儿童享受到更多更优的教育资源,并通过不断发展当地经济,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吸纳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或自主创业,发挥并整合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联合行动,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需要学校多与农村留守儿童沟通,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道德和安全方面的发展情况,采取寄宿制管理,安排有责任心的教师全力负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安全等;家庭中父母要以孩子为重,尽量不外出务工,即便外出也要常与孩子沟通交流,保持与孩子的亲情联系,对孩子的困难多加指导和帮助,并选好临时监护人,多向临时监护人和教师了解孩子的表现和需求;这需要社会爱心人士多关心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整合社会力量;不断培养和发挥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一直都是政府和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当前,由于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出现了留守儿童监管缺失的现象,致使他们在学习、道德、心理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2]吴霓,等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7.
[3]曹春华.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5):73-74.
[4]伍慧玲,陆福兴.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J].三农中国,2005,(1):19.
[5]冯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长期亲情缺失致性格孤僻[N].人民日报,2010-12-02.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现状与对策
一、牧区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一)牧区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统计
我们抽样调查,“留守儿童”(双方外出务工和单亲父(母)外出打工)有66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其中单亲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8名,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6名,分别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7.3%和39.4%。这66名“留守儿童”中有12名由祖辈照管,另有2名由亲戚照管。从自律和自理情况看:良好的为20名,中等为41名,差的为5名;从思想道德品质情况看:良好为18名,中等为24名,差的为12名;从学习情况看:良好为16名,中等为18名,差的为32名。
(二)牧区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校牧区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调查,我们了解到由于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呵护与教育监管,在生活、学习、行为、心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表象之一是身体发育不良。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经常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无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问题表象之二是学习普遍较差。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大多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上课纪律性差,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低下;个别旷课逃学,沉迷于玩游戏,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
问题表象之三是行为习惯不良。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控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主要表现在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调皮捣蛋,不听从代养人的管教,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有的在学校里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吸烟、打架;有的甚至胆大妄为干一些违法乱纪之事,成了“问题儿童”。
问题表象之四是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正处在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容易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不合群、易冲动、脾气暴躁、自控能力差;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强。
二、牧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
一个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一个家庭的正确教育,并且家庭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牧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也可能是亲朋好友,也有可能是哥哥姐姐,这些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是缺失的。这部分牧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造成了亲情的缺失。这时监护人会对牧区留守儿童倍加溺爱,管理疏松,要求不严格,在他们的眼中只要牧区留守儿童有饭吃,有衣穿,身体健康,安全不出问题就万幸了,就尽到一个临时监护人的责任了。
(二)学校教育缺位
由于牧区留守儿童是近几年的一个新生的事物,因此对牧区留守儿童这部分特殊群体的研究还没有成熟,更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可谈,教育缺乏针对性。另外部分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共性教育,对共性中的个性教育往往忽略,这部分新生的社会群体就在学校里被漠视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还有由于牧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与科任教师,与班主任,与学校不能及时沟通,缺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教育,导致牧区留守儿童这部分特殊的社会群体的教育令人担忧。
(三)社会教育缺乏
由于我们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生活还不够富裕,社会力量对牧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可以说几乎为零,社会政府对牧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责任是严重缺乏的。
三、解决牧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牧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涉及一代牧区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共同关注,多管齐下,真正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一)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并关注牧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把他们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立健全学校关于牧区留守儿童教育制度,凸显学校教育的主体性
学校要根据校情和本地特点,建立校内牧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机制,成立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组长,班主任为副组长,科任教师为组员的领导机制,各司其职,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有关牧区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让这部分特殊群体感受到学校的温馨和师生的关怀,在牧区留守儿童的生活上和学习上都应该给予帮助,在心理上给予亲情般的关爱和科学有效的指导。还应建立健全牧区留守儿童的个人成长档案和相应的长效监测制度,对牧区留守儿童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给予正确的分类,并给予相应的教育管理。
(三)强化牧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营造牧区留守儿童的温馨生活环境
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不可替代的教育,牧区留守儿童要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离不开温馨的家庭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中孩子的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作为父母要尽父母的责任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要把教育孩子和搞家庭创收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另外,作为牧区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亲朋好友,哥哥姐姐们,要改变陈旧的观念,重视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
(四)调动一切社会力量,让一切可以参与的力量都关注牧区留守儿童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一个人的教育缺少不了家庭、社会、学校的齐心协力的教育,只有形成一种教育合力,营造全社会对牧区留守儿童教育的良好氛围,积极动员一切积极的教育力量,让他们献计献策,共同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急需得到重视和解决。这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想要改善农牧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保障农牧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协调合作,共同建筑一套完备有效的面向“留守儿童”的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陈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N].光明日报,2002-4-9.
[2]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M].上海教育科研,2002(9).
[3]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N].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07-30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学校教育对策08-22
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原因及对策07-10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方案11-0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05-28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09-13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方案08-07
【关于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07-19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