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2024-05-28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精选8篇)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篇1

12王台中心小学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表_留守儿童活动记录 话题:留守儿童活动记录,心理健康,心理素质,自我介绍

王台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

主持人:曹榕城老师

记录人:曾荷花老师

召开时间:2012年10月12日

主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应到人数: 24 实到人数: 24 缺席名单:无 内容: 1.主持人发言:

针对留守学生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举例: 沟通教育的淡化。

留守儿童与同学间难以形成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方式。独住有碍沟通。留守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举措: 应将沟通纳入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应给留守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沟通平台。2.问题:

目前,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大都起因于沟通障碍,心理问题的产生直接制约着他们的潜力发挥。

3.活动内容及方式:模拟第一次见面现场,用自我介绍及了解对方的方式与陌生人进行交流。

4.在活动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1)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在与别人交往时,有人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

2)自我封闭的问题。有人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自

我封闭起来;有人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因而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

3)社会功利的问题。任何人在沟通交往过程中都有使自己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控制,使沟通带上浓厚的功利色彩。

猜疑嫉妒的问题。进入校园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5.总结: 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我、自卑感加重、自信心不足、抗挫能力差、焦虑、抑郁、嫉妒、仇恨等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沟通与疏导,积累成疾,一旦遇到“导火线”就会爆发;人际沟通受阻带来的人际关系破裂等情感问题亦造成心理问题缠身,甚至出现心理扭曲等现象。很多留守学生不爱交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留守儿童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都属于沟通不良造成的。通过沟通能力的培养,增强同学的沟通魅力,培养学生自信、开放的心理素质,进而增强同学对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

王台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

记录

2011年秋、王台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

主持人:曹榕城老师

记录人:曾荷花老师

召开时间:2012年 月 日

主题:关爱留守儿童 守护蔚蓝天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之我见

应到人数: 24 实到人数: 24 缺席名单:无 内容:

主持人发言

父母进城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是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但是部分

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情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留守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行动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再加上父母关爱的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情感缺失容易形成心理障碍,最终导致留守儿童社会问题的出现。关爱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迫在眉睫。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针对这一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关注和疏导。

一、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有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心,心理上会形成被抛弃的感觉,进而遇到一些小挫折就会形成强烈的自卑感。老师和社会要多给予关注,让他们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二、培养留守儿童合作交流能力

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形成结对互帮,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另一方面带他们参加志愿服务中,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必要的心理疏导课程

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和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要进行必要的专业心理健康疏导。招聘心理讲座志愿者,定期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邳州共青团开展的倾听日就是要通过留守儿童的心声,服务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为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广泛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产生合力效应;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利用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他们法制道德观念,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强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基层党政机关和中小学校有大量的离、退休人员,他们中有大批能胜任留守学生的照顾和心理疏导工作,“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正是这样一个契机。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做得还有很多,希望全社会联起手来为留守儿童守护一片蔚蓝天空。

12王台中心小学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表_留守儿童活动记录

浅谈如何培养留守儿童自律自立自省自强的能力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学生(父母都长期在外)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友的不慎,一些孩子可能走入歧途,成为未成年案件中的“主力”。随着和谐农村的推进,这一批批农村的小主人的教育成了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分析留守学生,他们大多属于“爱”的缺失。祖辈们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课余时间的无聊,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等等,这些构成寄居家庭的共同特点。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胡锦涛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提出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也是针对留守学生的。那么学校如何在留守学生教育工作中,将留守学生教育工作做实,做到位,做到学生家长的心中,做到学生进步成长呢?

一、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式(1+1=2“爱”)。

学校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

儿童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创建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定期请监护人到校听讲座、看光盘,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穿、吃、住、行样样想到,处处问到。除了在学杂费、生活费方面进行减免,我们还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利用“国庆”“元旦”的演出也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培养他们自强自立能力,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融入心灵深处。”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

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针对这,学校聘请有资格的老师担任心理咨询师,耐心细致地接受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做好他们心理疏导工作,提高他们心理素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培养他们自省能力。

四、亲情结对,送温暖活动。

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和留守儿童亲情结对,为“留守儿童”的献爱心活动,为贫困儿童、残疾儿童、买上新书包、新衣服,学习用具等。让孩子们同一片蓝天享有同样的快乐。从各个方面帮助感化教育他们,使他们在平等、和谐,充满家庭温暖,处处是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并从内心激起他们感恩、回报之情,因此自己会更加努力学习。

五、开展学生安全、法制教育

采取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利用班会课,周一学生训话会,广播站、板报、安全知识竞赛、演讲、征文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把预防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火灾、防雷击、禁止打架斗殴等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每期聘请法制副校长、律师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律能力,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安全舒适。

六、协同社会力量,形成监护教育网

我校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协同村委会、街道委员会、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共同开展工作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并组织

学生深入农村、工厂、机关调查考察接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逐步走上自律自强的道路。

七、给父母写一封信、打一次电话、寄一张贺卡。

逢元旦、春节等节日,学校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打一次电话、寄一张贺卡,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激励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孩子们的亲情。

八、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兴趣小组。

开展“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成立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体育小组。每周三开展活动,并进行汇报表演,受到家长、社会、上级领导的高度好评。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领悟到怎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激发生活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协作。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使留守儿童自律自立自省自强的能力得以培养,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分享:星点秋海棠 > 12王台中心小学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表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篇2

一、积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电话短信交流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祖辈, 年迈体衰, 文化程度不高, 家教意识淡薄, 教育观念陈旧, 没有精力, 没有能力, 更没有意识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老师要积极通过电话、短信交流与监护人一道共同管理辅导孩子, 交流一些辅导孩子的具体方法。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只管孩子吃、穿、住、用、花等生活照料, 不管孩子思想道德和在校学习表现;一味依从宠爱孩子而不严加教育管理;监护人劳动任务重, 无时间无精力管教等不同问题分别加以指导, 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 让他们懂得不抓学习、不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 不培养爱心将会害了孩子, 害了家庭, 害了社会的道理, 帮他们转变观念。对缺乏家教意识和家庭辅导经验的监护人提出合理的建议, 告知他们在平时如何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对于文化浅、无能力型的监护人, 要求他们查看孩子的作业有没有做, 写得认真不认真, 要求和督促孩子先做作业后去玩耍, 注意多赞扬多鼓励, 培养孩子完成作业的习惯, 增强孩子的学心自觉性, 提高孩子学习自信心。

二、要求在外务工的家长做到“五个为”

留守儿童留守家中, 不能与父母一起共同生活。由于缺少应有的家庭关爱、辅导和督促, 导致孩子学习兴趣丧失, 学习成绩下滑。因此, 作为在外务工的家长, 必须做到“五个为”:一是每周为孩子打一个亲情电话, 多鼓励赞扬, 少批评指责;二是为孩子每月联系一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并由教师转达给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知道远在他乡的父母还在默默的关心自己在校的表现;三是为了孩子每年至少回家一次, 带给孩子一个惊喜——心中梦寐以求的奖品;四是为孩子制定一个具有激励性的“目标责任书”, 当孩子达到目标或者超过目标时要履行自己的承诺, 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哪怕有那么一点点的进步, 都要及时给予赞扬或适当奖励;五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和学习环境——家庭和睦, 节假日有所表示——送一个漂亮的书包、文具, 或买一本课外书或工具书, 陪孩子一起看书、玩游戏、分享彼此的辛酸与快乐等。

三、坚持家访制度, 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

教师可以利用下午放学或节假日, 走进留守儿童家里, 进行家访。及时将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监护人, 让监护人怎样去关注学生的学习,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通过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表现的闪光点, 使家庭、学校、教师之间达成共识, 产生共鸣, 让监护人懂得如何去关注、管理、辅导、培养孩子。深入到学生家庭, 还可以在生活上予以关心照顾, 获取学生更多的情况, 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只有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倾注了更多的关心和爱, 才能对学生对症下药,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孩子做得顺心、玩得开心、学得称心。反馈不仅增强了教育的凝聚力, 还为孩子的美好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真情和爱心为这些留守儿童的快乐成长导航。

四、提升留守儿童监护人素养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初探 篇3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所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变的尤为重要。

1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1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1.2 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监护不力。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1.3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这样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1.4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这样疏于照顾,人身安全容易忽视。

1.5 "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匱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1.6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等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承受着几倍于同龄人的心理压力。他们普遍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并且诱发一些心理和情感问题。

1.7 父母外出打工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我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

2 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2.1 学校要有所作为。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三个一点",即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比如通过造册登记,把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材料记录在案,通过"结对子"的方式,"亲帮亲,邻帮邻",让在农村工作的党员、教师,常常关心这些孩子,嘘寒问暖等。

2.2 基层非政府组织,如妇联、民兵、团委、治保等,积极建立帮助机制,搭建起信息沟通平台,让社会各个层面的人都能真实关注到"留守儿童"的最新状况,共同关心他们。

2.3 治标还需治本,教育体系改革才是关键。怎样使留守的孩子不留守,如何解决进城读书的费用、学位等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政府共同商议,尽快解决问题,消除障碍。

2.4 培养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对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来说,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职责是,一方面,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应该给子女以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但是,在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家庭里,这两个职责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这就要靠学校或监护人积极培养和引导。

2.5 学校老师和监护人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耐心的辅导和帮助。树立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实事求是地进 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 "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研究人员发现,多数"留守儿童"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而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还有极少数教师对他们缺乏耐心,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逃学、辍学,过早流向社会。

2.6 培养 "留守儿童" 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自救能力以及正常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 最让家长和监护人觉得头疼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几乎没有应变和自救的能力。 "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另外,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

2.7 疏通思想,老师或监护人经常和他们谈心,培养正常的交往能力,能与周围人们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防止离家出走。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城里打工,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诱惑,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糟糕的是,这些孩子在农村缺少管理和控制,这更加大了他们出走的可能性。

2.8 就是尽快在教育目标中补上心理健康的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简报 篇4

近日,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留守儿童不断增加的实际情况,黔西中坪镇开展了秋季关爱救助阳光少年留守儿童活动。

活动中,该镇干部职工进村入户收集少年儿童信息,开展“代理爸爸、代理妈妈”关爱活动,定期召开临时监护人座谈会,邀请有教育成效的监护人做家教经验交流,辅导少年儿童心里健康,并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送去温暖;积极宣传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阳光少年儿童的爱心帮助活动中来,真正做到切实为该镇少年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环境,让没有得到父母照顾的孩子也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包保责任制,以党员教师“结对关爱”、村级“阳光家园”活动为主要载体,大力加强关爱农村阳光少年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温暖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辅导典型个案 篇5

(60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们外出打工求生存,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她们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她们被称之为“留守儿童”。

一、研究对象。

唐燕,女,六岁,父母在外打工,基本上很少回来,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带了几个孙子,事物繁忙,对孩子的管教很少,由于自身知识有限,对孩子的辅导。在校期间,发现唐燕同学智力正常,不爱讲话,不合群,很少与同学玩耍,从不主动和老师打招呼,老师问话,也闭口不答,平常的衣着也不太整洁,个人卫生较差,还有拿别人东西的习惯。课堂上,唐燕注意力不集中,玩弄学习文具,有时还会与同桌说上一两句话,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完成,学习成绩一般。

二、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家庭一般会对孩子的行为有负面影响,在行为上表现为自制力差,在课堂上爱动、退缩、烦燥不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满足生理、安全、归属感和爱、尊重,才会有认知的需求。唐燕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与爷爷奶奶缺乏沟通,缺少母爱和父爱,这样她缺乏安全感,这导致她对学习需求的动机不强烈。比如她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可能是她渴望得到爸爸妈妈买的东西;也可能是因家庭贫困,想要的东西,又不愿意讲出来,也不愿意向别人借;还可能因为没有人及时有效地教育她不知道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当然也有可能她是故意的,这样做是为了得到她人的关注。

由于缺少关爱导致性格内向,平时不和同学玩,和老师交流的也不多,她就会认为得不到同伴的关爱,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这样也导致了她对认识的需求不强烈,从而导致学习动机不足,这就表现在课上注意力不集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唐燕可能是心理缺失,表现为焦虑、挫折。由于焦虑往往会出现灰心丧气、退缩、烦燥等问题行为。比如在课上不停地玩弄自己的尺子、橡皮,写作业不专心,东张西望,最后作业正确率低,不能按时完成;挫折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如:不满、冷漠、敌视等心理,使她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向非正常活动上,导致说谎、欺骗、压抑、逃避等行为反应。如:单元检测成绩不理想,在班级排在后面,总是没有进步的迹象,她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一直处于挫折之中。她性格内向也是产生抑制性退缩性行为的原因,唐燕有点内向,不爱讲话,有什么需要可能不愿意讲出来,这样有什么不开心,也不讲出来,这样长期得不到渲泄,内心的不开心越积越多,就会越来越孤僻,这些正常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便会导致她焦燥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

三、解决措施及办法

(1)家访。跟爷爷奶奶沟通,让他们知道正确的教育孩子是要关注她的各方面,包括为人处事、生活习惯、性格的培养、教她做诚实、守信、听话、讲文明、懂礼貌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孩子,不能只是吃、穿、零花钱的满足,要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待在一起,弥补她所缺失的父爱和母爱。

(2)给予关注。我与所有的任课老师交流沟通,转变对唐燕的态度,要给予她更多的关注,可以对她放宽条件,降低要求,让她慢慢地跟上趟,只要发现她的一个闪光点,就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不要在众人面前批评、指责她。我要和班上同学讲,要多帮助唐燕,不要笑话她,要和她一起游戏,一起学习,一起劳动。

(3)集体活动。班级上的所有集体活动,都要让唐燕参与,可以有意识地突出她的重要性,让她得到大家的关注。

四、研究结果

(1)、唐燕性格不再内向,能主动与老师打招呼,能和同学一起玩耍。(2)、唐燕端正了学习态度,上课能注意听讲,肯举手回答问题,作业能按时完成,不懂的问题能主动请教同学和老师,成绩有所提高。(3)、得到帮助后的她能自觉改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再拿别人的东西,捡到橡皮、铅笔也能主动交给老师。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篇6

单位:高安市八景镇中心小学作者:

电话:

熊海清

***

浅谈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摘要]我们高安八景镇是全国文明镇,江西经济百强镇,也是有名的“纸箱镇”,全镇在外开纸箱厂,跑纸箱业务和在纸箱厂打工的人占全镇人口的近三分之一。仅石头渡村谢红卫的三隆集团下面就有100多个厂,分布全国各地。而在纸箱厂做事的大多都是青壮年,他们的孩子就很自然地成了留守儿童。而且这几年到外面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大多有爷爷奶奶照顾,有的寄宿在亲戚家,甚至有些是自己在家照顾自己。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从而产生了各种诸如性格柔弱、孤独、自闭、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家庭和睦,严重的甚至可能会致使他们对社会造成破坏。因此,分析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并科学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意义重大。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心理辅导

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过年的时候才会来,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从而产生了“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也成为了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因此结合各种社会力量寻找对策来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迫在眉睫。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我们长期一线工作观察,发现留守儿童存在以下八大问题: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他们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产生了极端自卑的不健康的心理。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成长和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利的。

2、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同学,甚至是老师和长辈,理由是“太无聊了”。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违法犯罪的现象。

3、逆反心理严重。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很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甚至感觉自己遭到社会和他人的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罔闻,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长顶撞,以显示他们的反抗和玩世不恭。

4、行为偏差。儿童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

5、学习困难。外出务工潮使农村许多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另一方在家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很少对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辅导,一旦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也无法给其释疑解难;如果父母均外出打工,小孩是隔代监护的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如果孩子交由亲戚代为照顾的,叔叔阿姨往往不愿多加管束,管太多又怕父母回来后埋怨,还不如放任,只要不出大的乱子,他们就算完成任务,也不会在孩子的学习上多下工夫,比较缺乏责任感。因此,“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一般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的学习教育要差一些,有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困难重重。

6、价值错位。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外出务工的父母使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改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有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一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产生了“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7、心理障碍。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在心里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不可能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等。

8、交际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研究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淡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监护现状堪忧。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

2,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3,父母认知影响。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4,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校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①教师不当学生观,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②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5,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时下,农村的“闲人”太多,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方式方法。

“留守儿童”的生存、保护、教育发展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温家宝总理发出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号召,并要求各级政府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提供一些对策。

一是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开设心理信箱,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开设亲子热线,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板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五是采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家庭方面

一: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二.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社会方面

一:鼓励加强农业生产

“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二 :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留守儿童”自我方面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我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四:结论

留守儿童是目前我国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同样也是祖国的未来,关注他们的发展,是关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衰。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立体的教育体系,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力合作,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努力。同时也希望大家能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改善并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使他们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四川省未受地震影响的经济水平、外出务工情况具有代表性的某县2所农村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 共588人, 删除父母离异及父母死亡的孩子, 剩余548人, 其中留守儿童340名。年龄为10~16岁, 平均年龄为 (13.00±0.87) 岁;其中男生272名 (49.6%) , 女生276名 (50.4%) 。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 1 自制调查问卷

定量问卷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父母外出时间、与父母团聚时间、照顾人等基本情况。定性问卷主要包括教师、学校管理者对留守儿童看法、管理等问题。

1.2.1. 2 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

该量表由Vaux编制, 2007年由辛自强修订[8]。本量表包括23个题目, 共3个维度: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量表的评分为各因子分及社会支持总分, 分数越低, 则社会支持情况越好;本研究中该量表信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

1.2.1. 3 心理弹性量表

量表包括51项, 共11个维度, 即教师关怀、亲戚关怀、家庭平等与自主、社会能力、自我觉察、学校社会积极参与、同伴高期望值、同伴亲密关系、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家庭高期望、目标与志向[9];本研究该量表信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4。

1.2.1. 4 心理健康量表

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 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10个心理症状因子;本研究该量表信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

1.2.2 调查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 问卷在班级内填答, 要求被试按照指导语进行回答, 当场收回问卷。对班主任和学校管理者进行定性访谈。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管理数据,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 采用χ2检验、聚类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比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为60.29% (205/340) , 非留守儿童为60.57% (126/208)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 P>0.05) 。

2.2 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用心理弹性各因子、心理弹性总分、社会支持各因子、社会支持总分及是否留守17个因素对所有的儿童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可将总体分为4组:第1组为低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组 (a组) 80人 (14.6%) , 第2组为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 (b组) 177人 (32.3%) , 第3组为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非留守儿童组 (c组) 171人 (31.2%) , 第4组为高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 (d组) 120人 (21.9%) 。

进一步对4组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方差分析可知, 除自我强迫因子外, 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两两比较显示, 第1组的分数高于第3, 4组, 第4组的分数低于其余3个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知, 无论是留守还是非留守, 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差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也较差, 而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好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优于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的非留守儿童相比见表1。

注:*P<0.05, **P<0.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一些研究结果一致[10,11]。虽然留守儿童相对非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的日常照顾, 但留守儿童照顾者 (尤其是父母中的一方或者爷爷奶奶) 对留守儿童实施正确的教育, 再加上从学校、教师和社会获得的帮助与支持, 可以部分弥补这些缺失;另外, 农村地区通讯发展较快, 这也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更多交流提供了条件, 利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进行。

心理弹性理论认为, 心理弹性是一系列过程的反映, 这些过程改变着儿童与逆境的相互作用方式, 减少逆境的负面作用, 提高儿童完成常规发展任务的能力[12], 同时经历损害性生活事件后, 生活中的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可能让心理弹性更好地整合或者导致机能障碍的重建[13,14,15]。在本研究中, “留守”作为一个损伤性生活事件或逆境, 与外部保护因素如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及其他社会支持及留守儿童内部特质相互作用, 可能致高心理弹性即高心理适应能力或低心理弹性即低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弹性高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完成常规发展任务的能力, 并使其心理弹性更好地整合, 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 高弹性高支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明显优于其他3个组。而相比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内部分化严重, 可以划分到3个组中, 即高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组和低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组, 且3组心理健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内部保护因素差异较大。第4组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均高, 经后期定性访谈获知, 这些孩子从小形成了较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相对而言, 第4组留守儿童家庭条件较好、父母文化水平偏高、父母对孩子教育更重视, 从而导致这些孩子有比较好的教育环境。是否仅这些外部保护因素促进了留守儿童心理较好的发展, 还是另有其他内部特质原因, 这还需更深层次的探讨。

关于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建议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辅导建议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外地工作,而自己留在家里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一提起“留守儿童”,总让人想起那些远离父母的农村孩子,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的外延性不断扩大,城市里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城市中有的孩子父母长年在外地工作,或者父母工作繁忙,使得他们不得不在保姆或祖辈的抚育下成长,这类孩子与父母缺乏沟通和交流,也称之为城市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的生活并不贫困,有的还很富裕,但是由于亲情的缺失,缺乏有力的监管,导致这些儿童出现很多的问题,其中心理健康问题亟需引起广泛的关注。

留守儿童主要的心理问题有自私、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严重的会产生自杀倾向,甚至犯罪行为等等。本文对城市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关于怎样进行心理辅导的一些建议。

一、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1.隔代教育的影响。城市留守儿童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父母不能和孩子朝夕为伴,父母忙着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所以通常情况下都是由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照顾孩子,称之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有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影响,并且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首先,老人的观念陈旧,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增加了接受新思想、新认识的难度。祖辈们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不可能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时代已经变化了,但是老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仍然用旧观点和旧思想。例如老人会用以往的经验教育孩子,总是说“以前就是这样的”或者“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这样就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开创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机会。甚至有些老人有封建迷信思想,这也会无形中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在老人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对新知识和新思想的接受程度是受到很大阻碍的。

其次,在隔代教育中,老人一般都比较溺爱孩子,这样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是不利的。部分祖辈家长都有一种年轻时因为条件限制对子女照顾疼爱不够的缺憾,因此在照顾孙辈时,会给他们更多的疼爱。在生活中处处迁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甚至在父母教育孩子时也护短,这样就容易让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而很多老人与孩子的交流仅限于吃住行方面,不能做更多的沟通与交流,更别提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了。这种情况下,孩子没有健康的成长环境,有了问题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也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父母畸形的满足方式。城市留守儿童的父母因工作繁忙等各种原因,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心里有种亏欠感,因此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父母往往会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父母认为这是对孩子的补偿,实际上这种畸形的满足孩子的方式是在害孩子。例如,某卫视播出的“变形记”,其中很多城市的问题少年都是因为父母的过度弥补所造成。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孩子对情感有种强烈的渴望,而在这一重要的成长阶段,缺少了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容易产生遗弃感,他们对物质的要求只是对情感需求的一种弥补。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不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觉得是理所应当,以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孤独。

3.家、校不能统一监管。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而城市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所能发挥的作用很小,并且不能与学校教育进行很好的配合。没有家庭教育的呼应与配合,仅靠学校教育孩子的成长是难以健全的。

二、城市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建议

面对以上各种情况,我们要及时关注城市留守儿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法去帮助城市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1.父母与孩子多交流,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对于城市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亲情的不持续性,特别是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很长时间不给家里打电话,打了电话也是匆匆挂掉,和孩子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很少。或者是孩子犯了错,父母在电话里只顾呵斥孩子,这会增加父母与孩子的隔阂。其实,父母要对留守在家的孩子更加用心,每周或者每天都打电话与孩子交流,哪怕只是简短的交流,要让孩子明白,虽然父母不能常伴左右,对自己的爱一点没有减少,感受到电话那端的亲情。并且与孩子做朋友,多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孩子遇到问题或困惑,更要进行劝导和指导。这样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能够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2.不能盲目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城市留守儿童的父母总是觉得对孩子亏欠,所以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求必应,实际上这种做法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父母应当把握好这个度,和孩子讲道理,让他们明白不提过分的要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另外,家长也应该和家中照顾孩子的老人沟通,让他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孩子,让老人也应该认识到溺爱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为孩子的成长一起努力。

3.家、校统一,关注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做到统一,父母要尽量配合学校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和学校行沟通和交流。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除了传授知识,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处理一些心理问题。对于留守儿童所出现的一些异样,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和关注,及时与学生的家长联系,通过各方力量帮助学生走出心灵的困境,真正做到家、校统一监管,引导儿童健康成长。

上一篇:一场秋雨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公司安全知识竞赛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