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人格特征

2024-10-25

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共9篇)

留守儿童人格特征 篇1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0.5 a以上, 由父亲或母亲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1]。近些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集中于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与社会支持、社会行为、人格、学业与校园关系方面和家庭与生活方面[2]。有研究结果表明, 留守儿童冷淡、孤独、情绪不稳定、自卑拘谨、圆滑世故、冲动任性、自制力差、紧张焦虑等[3,4];也有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较一般儿童更为内向, 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 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独立性较强[5]。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人格与心理行为问题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深层次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河南省安阳、许昌和信阳三地农村小学四~六年级的学生550名, 其中留守儿童381名, 女生155名, 男生226名;非留守儿童169名, 男生98名, 女生71名;四年级学生187名, 五年级168名, 六年级195名。

1.2 方法

所用问卷包括: (1) 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由周晖编制、邹泓修订, 最终形成50个项目的小五人格问卷[6]。问卷包含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和情绪性5个维度。采用自陈量表的形式, 从“1——完全不像我”到“5——非常像我”分5个等级记分。将各维度的平均值作为在该维度上的得分。本次测量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5, 0.80, 0.82, 0.70和0.64。 (2)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 (Mental Health Test, MHT) , 该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 根据日本铃木清等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的[7], 主要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MHT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 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得分越高, 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本次测量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的范围是0.65~0.81。

由各班班主任担任主试, 均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 当场收回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 用SPSS 11. 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农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中, 留守儿童总分标准分超过65分的仅3人, 占0.8%。由表1可见, 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而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留守女童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得分显著高于留守男童, 其他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农村儿童人格特征分析

留守儿童在外向性、宜人性和谨慎性3个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非留守儿童;留守女童在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和情绪性4个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留守男童。见表2。

2.3 留守儿童人格与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如表3所示, 外向性人格与孤独倾向呈显著负相关;宜人性和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谨慎性与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总分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和各种心理问题呈显著正相关。

注:*P<0.05, **P<0.01。

2.4 留守儿童人格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 为进一步探讨变量间的关系, 分别以留守儿童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以及总焦虑倾向的原始分为因变量, 以人格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 采用Stepwise 法,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在4个回归模型所引入的自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可以考察其对因变量的预测作用。

由表4可见, 在人格因子与孤独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中, 外向性对孤独倾向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P<0.01) , 而情绪性则对孤独倾向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P<0.01) 。

在人格因子与身体症状的多元回归分析中, 情绪性对身体症状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P<0.01) , 谨慎性对身体症状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P<0.01) 。

在人格因子与冲动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中, 情绪性对冲动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P<0.01) , 谨慎性对冲动倾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P<0.01) 。

在人格因子与总焦虑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中, 情绪性对总焦虑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P<0.01) , 谨慎性和外向性对总焦虑倾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P<0.01) 。

注:**P<0.01。

3 讨论

3.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处于正常范围, 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8,9,10], 但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心理行为问题, 其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家庭功能不健全, 必然导致安全感的缺乏、情感支持的缺失、尊重需要被漠视以及认知需要难满足[11]。当这些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时, 就会对个体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留守女童的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显著高于男童, 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童。有研究认为, 这是由于女童在情感上对父母依恋更强烈所致;相对而言, 男童独立性较强, 在情感上对父母的依恋更少, 且对新环境的适应也较快, 因而心理健康状况更好[12]。因此, 应特别关注留守女童的心理问题, 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3.2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

留守儿童在外向性、宜人性和谨慎性3个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非留守儿童。说明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主要是:倾向于独处, 不易感受到积极的情绪;防御心理比较强, 不愿帮助别人;冲动、没有计划性、做事拖延, 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在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中,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早期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以及亲子关系等, 留守儿童不利人格特点的形成, 正是由于父母外出带来亲子关爱缺失、亲子关系失调、父母榜样作用降低和父母监控机制弱化所导致的[5]。值得一提的是, 小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 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应该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通过各种教育途径有意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此外, 留守女童的人格发展状况好于男童, 因此学校人格教育的重点对象应是男童。

3.3 留守儿童人格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情绪性、谨慎性和外向性对心理行为问题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其中情绪性是正向预测作用, 而谨慎性和外向性是负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 开朗、合群、乐观、做事认真努力、有计划性、理性而有责任感等人格特点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有研究结果表明, 外向性、善良和处世态度等人格维度是心理健康的“促进者”[13], 坚定乐观、诚实坚韧等人格特点有利于心身健康的维护[14]。由于量表及研究人群的差异, 关于谨慎性的人格特点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性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留守儿童人格特征 篇2

福利院儿童与普通儿童孤独感和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通过量表法和访谈法,对福利院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孤独感和人格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福利院儿童较普通儿童有更为强烈的`孤独感体验;(2)福利院儿童在精神质和情绪性上均明显高于普通儿童;在内倾性上福利院女童比普通女童更强。建议加强对福利院儿童的关怀、干预和教育。

作 者:陈衍 陈庆良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系,贵州 贵阳 550001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分类号:B844-14关键词:福利院儿童 普通儿童 孤独感 人格特征

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 健康人格 培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为了生活和更好的生存,他们被迫与子女分离,他们的子女只能够被留在农村。我们将这些特殊的孩子,称之为留守儿童。随着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的层出不穷,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共同问题。塑造留守儿童健康人格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的现状

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在外务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接受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入到了经济建设的队伍中,这导致留守儿童的人数越来越多。根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1],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的人数超过了5800万人,其中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共计42.8%,父母中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占57.2%。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的共计13%,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共计79.7%,无监护人或不明确监护人的则有7.3%,这样一群特殊的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群体教育问题成为了当前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留守儿童人格现状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观点:

一是认为相较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且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学习成绩等各个方面也明显比非留守儿童落后。他们在最需要父母引导的阶段,长时间寄养或被托养,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这使得他们或多或少存在各种心理缺陷,往往会表现出冷淡不合群、自控能力较差、冷漠寡言、暴躁易怒等特征。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甚至达到了57.14%,并且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越长,其心理问题越严重。

二是则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留守儿童健康、积极、向上的一面。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有着非留守儿童独有的经历,这使得他们的心理早熟,并且在明确无父母帮助的情况时,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们能够凭着自己的个人毅力和意志努力战胜困难;另一方面,留守生活使得留守儿童的心智得到了锻炼,进而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了无形的财富,为他们的人生增添了更多的动力。

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思考

(一)家庭是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摇篮

在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影响是最大的,家庭作为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摇篮,是任何环境和事物都无法取代的。父母作为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第一位教师,其一言一行,思想作风和品德观念都对子女有着非常深远的教育作用,子女的言行和思想也受到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家长在要求子女时,首先应当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使儿童能够在家长的习惯和做法下逐渐要求自我、调整自我,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学校是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主阵地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留守儿童普查登记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以及父母外出务工情况、父母联系方式及监护人等相关信息进行登记,为留守儿童建立其专门的教育档案,并针对性的开展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其次,学校应当发挥教育作用,建立学生结对帮扶制度,以“留守儿童之家”的形式为留守儿童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让留守儿童能够在学校中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暖;对教师家访和留守谈心制度进行完善,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帮扶教师以及监护人座谈会议,就留守儿童的健康进行针对性的强化;为留守儿童开设亲情电话,及时将学校的联系方式告知留守儿童的家长,使家长能够通过学校对孩子的各方面情况有更加详细的了解。此外,学校还应当开设心理咨询活动,为留守儿童建立其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站,尤其是当老师意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时,应当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若无法处理,则需要及时将其带到辅导站交给专业的老师进行引导,确保他们能够养成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社会是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支撑力

社会同样担负着培养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重大责任,尤其是社区应对辖区内的留守儿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应经常性组织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或在家父亲或母亲进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培训,尤其是在春节前后,务工人员返乡的“高峰季节”,应当及时和留守儿童父母针对孩子教育问题进行交流。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组织,农村社区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区的温暖和关爱,对于培养留守儿童健康人格,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定期发展组织青年志愿者等社会资源和大型团体活动,积极投身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比如,开展和倡导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给留守儿童和代养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导。

参考文献:

[1]安秀红.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J].考试周刊,2012,1(3):197-198.

留守儿童人格特征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8岁~15岁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发放给留守儿童,测试后回收。发放了150份问卷,收回了125份,其中有效119份,回收有效率为79.33%。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简称EPQ),该问卷为英国心理学家Eysenck与其夫人所编制,本研究采用的是龚耀先的修订版,问卷包括4个分量表,即精神质量表(P)、内外向量表(E)、情绪稳定性量表(N)、效度量表(L),量表采取是非题的形式,受试者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即可[3]。如果答案与规定的相符,便计1分,否则计0分。P量表分数低为正常;E量表分数越高,表明外倾向性越明显;N量表分数越高,则情绪越不稳定;L量表即掩饰分量表,检测回答问题的真实性,分数高说明说谎倾向越明显。

1.2.2 统计学方法

原始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见表1)

表中显示了4个量表的平均值,以平均值为基数,根据4个量表的得分来判断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P量表若分数高于平均值,儿童表现古怪、孤僻和有麻烦。E量表若分数低于平均值,儿童表现为安静离群、不喜欢与人交往、保守。N量表若分数较平均值高,儿童表现为焦虑、紧张、易怒等。L量表分数高于平均值,则说明有掩饰倾向。

2.2 监护人是否受留守儿童的喜欢对儿童心理产生的影响情况(见表2)

表2显示,是否喜欢监护人在N(情绪稳定性)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E、L量表得分无差异。不喜欢监护人的留守儿童N量表得分要高于喜欢监护人的留守儿童,说明不喜欢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更易焦虑、紧张、易怒,对各种刺激反应过于强烈。

2.3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监督情况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见表3)

表3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在E量表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与受到监护人监督的儿童相比,没有被监督的儿童E量表得分要低,他们内向、好静,除了亲朋好友,对一般人相对冷淡。

3 讨论

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是否喜欢监护人与监护人对儿童的监护情况都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影响。与不喜欢监护人的留守儿童相比,喜欢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情绪稳定,倾向于情绪反应缓慢、弱,即便激起了情绪也很快会平静,有时生气也是有节制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本来就引发了孩子的“亲情饥渴”,若将孩子托付在孩子不喜欢的监护人家中,必然会引起情绪的波动。随孩子年龄的增长,可能还会出现逆反心理,由不喜欢监护人可能转变为厌烦,甚至犯错误,不利孩子人格的发展。

结果显示,监护人对孩子的监护情况可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如果监护人经常监督孩子,使孩子也有种被重视的感觉,通常这些孩子要比被忽略的孩子外向,爱交际,朋友多,随和,乐观。可是在农村,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低,对孩子没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或者说是没有这种意识,加之父母长期在外,可使孩子感觉自己好像受到了冷落,从而使孩子的心理发展受到了影响。

精神分析家认为,成人的性格特征由婴儿时期的各种经验决定,人格形成可以追溯到儿童的早期经验,而早期经验里最重要的就是亲子关系。因而亲子关系的缺失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4]。如果父母在孩子越小时外出打工,越可导致亲子关系缺失,而且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也使得孩子需要很长时间加以适应,这必然会影响儿童心理发展,为使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最好是父母都不外出打工。如果父母必须外出打工,最好是将孩子寄托在孩子喜欢的且又负责的监护人家中。研究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的是一个外向稳定型(又称多血质)孩子,他们开朗、健谈、活泼等。而在相反的环境下则有可能培养出内向不稳定(又称抑郁质)的孩子,这些孩子寂静、不善社交、保守、悲观、抑郁等。此外作为孩子的家长,父母在外打工时要与孩子保持定期联系,如打电话、写信等,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亲子关系的缺失,也可使孩子本身感觉到自己仍受到家长的重视。

当今,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在扩大,而作为孩子的家长,也就有考虑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的义务,为孩子选择一个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摘要:[目的]探讨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简称EPQ)和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自编),对119名8岁~15岁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监护人是否认真监督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而留守儿童是否喜欢监护人可影响孩子的情绪稳定性。[结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应尽量避免外出打工;若条件不允许,最好把孩子寄托给孩子喜欢的且又负责的监护人。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人,情绪稳定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边远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29-36.

[2]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80-388.

[3]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49.

留守儿童人格特征 篇5

摘 要 为探讨留守初中生感知到的班级环境、人格与其心理健康的关联,并为开展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采用scl-90问卷、“我的班级”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四川三地六所留守儿童聚集初中随机抽取的445名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班级环境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维度与心理健康四指标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学习负担维度与心理健康四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人格特质中精神质、神经质与班级环境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心理健康四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1)。回归分析表明,班级环境三维度、人格特质二维度组成的自变量可解释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各指标总变异焦虑为42.1%、忧郁为40.2%、对强迫为30.4%、对偏执为39.7%;留守初中生人格在感知班级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综合来看,留守初中生人格特质、感知到班级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学业压力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班级环境 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 负性情绪 负性观念

大量研究都证明了学生感知到的学校气氛与长时间内的心理和行为适应紧密相联[1-3]。对于初中生而言,大量的任务和活动都是在班级中进行和完成的,班级已成为学生在家庭环境之外最重要的发展环境,学生在班级中完成学习和人际等活动,并在其中进行相互的比较以形成对该环境的心理感受[4-5]。留守初中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第二次高峰,而他们的父母至少一方长期不能陪伴,相比其他同龄人会面临更多的内外压力,其在班级环境中的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了解留守初中学生感知班级环境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入手,进一步探讨留守初中生人格特质在两者间的关系,为初中班级管理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概况

2015年3~5月,选取四川省雅安、巴中和绵阳三地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六所农村初中共12个班级,每班随机抽取30~40名共445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36份,回收率为97.8%。分布情况为初一学生220名,初二学生216名;男生273名,女生163名;平均年龄13.5±0.5岁。

研究工具一是江光荣编制的“我的班级”问卷,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纪律、竞争和学习负担五个维度,共38个项目。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除学习负担外,其他维度分数越高,表示学生主观感知的班级环境越好,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在0.71~0.91之间。

研究工具二是采用scl-90问卷测试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该问卷为五级等距评分(0~4级),根据被试近期身心症状的痛苦情况做出项目评价,用各因子项目总分除以组成该因子项目数所得因子分,用于评估症状分布的特点。本研究选择焦虑、忧郁、强迫和偏执四个心理健康常见指标进行考察[6]。

研究工具三是采用由英国心理学家H.J.艾森克编制的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儿童版,包括四个分量表:内外倾向量表(E),情绪性量表(N)、精神质量表(P)和效度量表(L)。该问卷中文版由龚耀先等人翻译修订,共88个项目,适用于7~15岁阶段被试,有良好的信效度。

研究获得的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使用Amos18.0对模型进行拟合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

二、研究结果

1.留守初中生感知班级环境、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表1为留守初中生感知班级环境各因子与心理健康四指标以及人格之间的关系情况。其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维度与心理健康四指标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学习负担维度与心理健康四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秩序纪律和竞争两维度与心理健康指标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同时可以看到人格维度中内外倾维度只与班级环境中学习负担以及心理健康中忧郁维度有显著相关(P<0.05),与其余维度未呈现显著相关;神经质维度与班级环境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呈现显著负相关,与学习负担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心理健康四项指标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精神质维度与班级环境中除秩序维度外的其余维度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心理健康四项指标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心理健康的四项指标间相互的相关性较高,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可能之间存在可提炼的潜在变量。

2.留守初中生感知班级环境、人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将留守初中生感知班级环境和人格维度作为自变量,心理健康四项指标分别作为因变量,采用分层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见表2):步骤1是将班级环境作为自变量纳入分析,结果班级环境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学习负担三维度进入回归方程,整体对因变量的解释度(R2)分别是8.4%、11.2%、10.5%和15.3%;步骤2是将班级环境和人格作为自变量纳入分析,班级环境中三维度的回归系数和解释度均有所下降,但都仍然显著,人格中神经质、精神质两维度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内外倾维度未能进入回归方程。同时可以看到自变量整体对因变量的解释度为:对焦虑为42.1%、对忧郁为40.2%、对强迫为30.4%、对偏执为39.7%。

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为更深层次地分析变量之间的影响机制,进一步运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留守初中生感知班级环境、人格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在相关分析中我们发现四项心理健康指标相关性很高,有进一步归纳的可能,而焦虑与忧郁是初中生常有的情绪表现,强迫和偏执则更突出观念的表达,故将两个潜在变量命名为负性情绪和负性观念,并建立其与自变量的关系路径(见图1)。一般认为:绝对拟合指标χ2/df<5模型可以接受,RMSEA<0.08表明数据与模型较好拟合,其他拟合指标如GFI、NFI>0.90表明数据与模型拟合良好。该模型各指数分别为NFI=0.94、CFI=0.95、IFI=0.95、GFI=0.95、RMSEA=0.056、χ2/df=3.45。从模型提供的各种指标可以看出,这个模型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较好的拟合。模型中各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人格中神经质维度能正向预测而精神质能负向预测负性观念和负性情绪;由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负担构成的班级环境能负向预测负性观念和负性情绪,留守初中生感知的班级环境还可在神经质和精神质两人格维度的调节下间接影响负性观念和负性情绪。

三、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留守初中生感知班级环境可负向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这与很多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学生所感知到的班级环境,对其适应水平(包括情绪、学习、社交等维度)有一定的解释力[7-9],留守初中生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会在班级这一主要活动场所有明显的体现,同时班级中所获得的人际关系水平是其感受班级的重要维度,能帮助其降低负性情绪与观念产生的几率与水平,并对其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10]。初中生由于其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或归属于某一同学团体是满足其情感需求的重要因素,在该阶段由于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成年感已开始体现,所以得到教师这一重要他人的认同和尊重也是相当重要的。很多研究也发现在初中阶段,教师和同伴是构成学生重要社会支持系统的因素,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尤其如此,有研究认为初中生获得同伴的肯定与支持对负向情绪的调节作用甚至超过了其他重要他人的影响[11-14]。在初中阶段,学业是学生的重要任务,调查呈现的学业负担是留守初中生在班级环境中通过外部定位和内部体验综合形成的主观评价,现有的研究都发现学生感受到的学业压力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水平[15-16]。

在人格方面我们看到神经质可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而精神质则是负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出现不同的预测状况与两人格维度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精神质主要考察个体情绪、行为的稳定性,得分越高情绪的不稳定越明显,往往容易紧张焦虑,对自己的行为控制也更不容易,所以该维度与负性情绪和观念间呈现正相关符合以往研究的结论[17-18],对于精神质高分者的研究中认为其更可能出现的是孤独、冷漠,而低分者可能有更高水平的超我表达,虽然由于精神质维度在艾森克理论中还不稳定,需要后续进一步研究,但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到该人格特质与情绪表达和行为控制也是有密切关系的。从路径中还可以看到留守初中生感知班级环境可以通过人格特质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人格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会影响个体在环境中产生的情绪、行为,起到中介的作用,这与本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也有很多研究提供了相关的证据,如有研究认为社会支持和人格对心理弹性、情绪体验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9-20]。

四、教育建议

研究可以发现留守初中生在学校的良性环境体验,包括体验到的良性人际关系和感受到较低的学业负担,为其心理健康提供了必不可少支持,因此,在留守学生较多的学校应该尽力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增强其归属感与融入感。留守初中生的人格中和神经系统稳定性以及自我调控能力有关的维度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拥有一定的心理评估能力,能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人格与环境融合上的困难,进行积极健康的人格教育,充分发挥人格在环境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玲平,邹维兴,张翔.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在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4(10).

[2] 彭丽娟,陈旭,雷鹏,等.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集体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

[3] WayN, Reddy R,Rhodes J.Students perceptions of school climate during the middle school years:Associations with trajectories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American Journal Community Psychology,2007.

[4] 郭伯良,王燕,张雷.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间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2).

[5] 江光荣.中小学班级环境:结构与测量[J].心理科学,2004(4).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7] 楼玮群,齐铱.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2).

[8] 桑青松,黄卫明.班级环境、学习方式对中学生学习成功感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9] 张灏,李崇亮.初中生班级环境、自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9).

[10] Schaps E, Battistich V,Solomon D.Community in school as key to student growth:Findings from the Child Development Project.In:J Zins,RWeissberg,MWang,&H Walberg(Eds.),Building academic successon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What does the research say?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4.

[11] 刘春梅,李宏英.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4).

[12] 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

[13] 左占伟,邹乱,马存燕.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1).

[14] 任志洪,江光荣,叶一舵.班级环境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1(5).

[15] 袁立新,张积家,林丹婉.班级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8(1).

[16] 江光荣,林孟平.班级环境与学生适应性的多层线性模型[J].心理科学,2005(6).

[17] 周丽.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特点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4).

[18] 吴蔚,孔克勤.认知科学对人格与情绪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4).

[19] 李永鑫,骆鹏程,聂光辉.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0] 刘小先.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心理行为问题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5).

[作者:杨柯(1964-),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师范学院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张灏(1984-),男,四川成都人,成都师范学院心理学院讲师,硕士。]

留守儿童人格特征 篇6

一、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于2007年4月随机整群抽取重庆市渝西铜梁县平滩镇小学三、四、五年级各三个班进行人格调查, 共调查年龄8~12岁学生380人, 收回有效问卷364份, 有效应答率为96%, 其中留守儿童 (研究组) 271人, 非留守儿童 (对照组) 93人。

(二) 方法

1、研究工具: (1) 艾森克个性问卷[2] (EPQ) (儿童版) , 采用龚耀先等教授1982年修订版, 共有88题, EPQ是由E、P、N、L四个量表组成, E、P、N三个量表包括了艾森克个性理论的三个要素, 代表三个个性维度, E (内外向) 量表表示内-外倾向。P (精神质) 量表表示心理变态倾向, N (神经质) 量表表示情绪的稳定性, L (掩饰性) 量表用以测定受试者的掩饰作用。 (2) 自编一般情况量表:包括年龄、性别、留守时间等项目。

2、测试方法:由有经验的医师指导, 在施测前对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中培训, 采取整群抽取集中问卷的方法测试, 调查员对量表内容逐条宣读, 统一指导语, 要求受试者对每一项目回答“是”或“不是”。按照规定, 有的项目回答“是”可计1分, 有的项目回答“不是”可计1分, 采用无记名填写, 填写完毕当场收回。

3、质量控制:将测试结果输入龚耀先教授等编制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分析软件Ver5.0版 (儿童版) , 转换出相应的原始分和标准分 (T分) ,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双录入, 并对数据进行核对, 以保证数据无误。

4、统计分析:采用SAS 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EPQ得分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F检验, 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 (Students-Newman-Keuls) 检验, 检验前均进行正态齐性检验。

二、结果

(一) 渝西铜梁平滩镇小学8~12岁留守儿童标准分 (T分) 父母外出情况及时间分布

标准分是指由原始分数构成的分布转换而来的分数。E量表表示内-外倾向, E量表分高, 表示个性外倾, 分低表示个性内倾;L表示掩饰作用, 分高表示掩饰作用明显, 分低表示掩饰程度低。由表1可以看出, 父母均外出分别与父外出、母外出的情况比较, 儿童在E、L维分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父母均外出家的儿童性格倾内向, 掩饰性强。父母外出时间三年以上分别与一年内、一至三年比较, E、L维分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外出时间越长儿童性格越内向, 掩饰程度越明显。

#父母均外出与父外出、母外出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3年以上与1年内、1~3年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二) 留守儿童 (研究组) 和非留守儿童 (对照组) 标准分 (T分) 比较

其中在P、N、L维度下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1、0.05) , P、N维度留守儿童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说明留守儿童心理变态多, 情绪不稳定;L维度非留守儿童明显高于留守儿童, 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掩饰性强。见表2。

三、讨论

人格又称个性, 是一个人独特的、本质的心理倾向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尤其是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方面所表现的特点[3]。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 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环境因素对人格特征的影响明显。儿童个性研究对于渝西地区农村儿童, 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育有重要的意义。

个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结构、父母的教育方式、情绪氛围等对儿童的个性有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 父母均外出的儿童E维分明显低于单方父母外出的儿童, 说明父母都不在家的孩子性格更加内向, 更容易形成乐群性低、比较冷淡、孤独;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自卑拘谨、冷漠寡言;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冲动任性、紧张焦虑。就父母外出时间对儿童个性的影响而言, E维度得分随着父母外出时间的增长而降低, L维度随着父母外出时间的增长而增加。由此可见, 父母外出太久, 儿童个性内倾更明显, 掩饰程度更强,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缺乏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 他们的性格、个性都会受到影响, 父母常年不在家, 造成亲子分离, 遇到困难也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 更容易出现自闭、忧郁、不自信。严重者甚至表现出人格障碍、暴躁、走极端, 严重影响社会。

因此, 在生活、学习中家长、教师要了解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 注意个性差异, 对留守儿童要采取循循善诱, 有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 为他们的个性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另外,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显示, 在P、N、L三个维度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其中P、N维度留守儿童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可以看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 在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儿童, 其个性也会有很大的差异[4]。父母在家的儿童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能较好地适应环境, 态度温和, 行为有礼貌, 善从人意。而高分者, 即留守儿童可能出现孤独、粗暴、不关心他人, 难以适应外部环境, 不近人情, 感觉迟钝, 与他人不友好, 喜欢寻衅搅扰, 喜欢干奇特的事情, 并且不顾危险。可以看出, N分低的儿童情绪反应缓慢且轻微, 很容易恢复平静, 他们通常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 分高的儿童常常焦虑、郁郁寡欢、忧心忡忡, 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以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非留守儿童L维分高于留守儿童, 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的掩饰程度较强, 这可能因为父母在家, 能够适时调节儿童情绪以保持稳定, 重视子女教育沟通。相反, 父母不在家的儿童缺乏父爱, 母爱, 情绪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而表现不稳定, 所以父母应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情绪保持乐观、积极向上, 避免子女个性的负面影响, 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仅仅对一所学校3~5年级小学进行调查,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人数相差较大, 两研究相比较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我们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另外, 目前只做了横断面的研究, 下一步会纵向跟踪调查, 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 为指导农村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 2005, 29:29-36.

[2]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增订版: 303-305.

[3]沈渔村, 主编.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08-209

留守儿童人格特征 篇7

注:*表示与本组小学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0.05) ;#表示与非留守儿童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于2010年度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中国西南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乡镇中小学校选择264例留守儿童和262例非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均为在校中小学生, 留守儿童组与非留守儿童组在选取时, 保证两组在年龄、男女比例和中小学生比方面保持相近比例。留守儿童年龄在8~15岁, 平均年龄 (12.5±3.2) 岁;其中男生148例, 女生116例;小学120例, 初中144例。非留守儿童年龄在8~15岁, 平均年龄 (12.7±3.4) 岁;其中男生145例, 女生117例;小学122例, 初中140例。两个组别一般资料、家庭等各方面综合比较, 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 (MHT) [2]和儿童版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3]进行调查, 均由调查人员培训指导后进行填写, 部分年龄偏小的儿童由调查人员或其老师协助完成。对全部问卷得分进行统计, 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两个组别, 各组分为初中生与小学生两类, 得分均取均值标准差 (χ—±s) 表示, 对调查数据使用SPSS15.0进行分析处理, 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主要由8个方面组成: (1) 学习焦虑; (2) 对人焦虑; (3) 孤独倾向; (4) 自责倾向; (5) 过敏倾向; (6) 身体症状; (7) 恐怖倾向; (8) 冲动倾向。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每个方面得分>8分, 表示在该方面焦虑程度较高;量表总得分>65分, 则说明调查对象总焦虑程度较高。

艾森克人格问卷 (儿童版) 主要针对7~15岁少年儿童的人格特征进行调查, 总共包括4个量表88个小项, 每个条目仅回答是或者否, 对应1或者0分 (部分条目为反向记分) 。4个量表主要是对应人格的4个方面:精神质量表, 用于测量对象负面情绪反应和暴力倾向, 高分则表示对象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内外向量表, 用于测量对象性格属于内向或外向, 分数高低代表外向程度;神经质量表, 用于测量对象情绪是否稳定, 分数越高对应情绪越不稳定;掩饰性量表, 测量调查对象掩饰倾向和纯朴性, 得分越高则表示掩饰性越高。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全部儿童在调查人员和老师帮助下均完成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总均分为 (42.75±8.62) 分, 在心理健康范围内。其中学习焦虑分量表的平均得分8.56分超出健康值, 其他方面分量表的平均得分均属于正常。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超出正常值情况为:学习焦虑, 超出214例 (占81.06%) ;自责倾向, 超出82例 (占31.06%) ;身体症状, 超出45例 (占17.05%) ;对人焦虑, 超出39例 (占14.77%) ;过敏倾向, 超出28例 (占10.61%) ;恐怖倾向, 超出23例 (占8.71%) ;冲动倾向, 超出18例 (占6.82%) ;孤独倾向, 超出6例 (占2.27%) 。

2.2 两组儿童人格特征情况对比

两组儿童人格特征情况对比, 见表1。留守儿童人格量表得分平均值初中年龄段与小学年龄段相比均有显著差异;非留守儿童除内外向量表外, 其他各项与小学年龄段相比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各年龄段人格量表得分平均值与非留守儿童相比, 均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焦虑、自责等问题, 表现出性格焦虑内向。通过人格特征情况对比显示, 与同龄非留守儿童相比, 留守儿童表现得更加孤独和内向, 但相对要冷静, 掩饰性也更强, 表现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处于相对自卑, 与外界交流较少, 因为担心更多的问题而想掩饰一些东西。这些表现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不谋而合。随着年龄增加,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稍好, 性格越来越内向, 情绪不稳定性增加, 掩饰性越来越强。表现出初中年龄段的留守儿童比小学留守儿童不良人格特征问题相对更严重, 究其原因, 估计与下列原因有关: (1) 与父母分别时间越长引起心理伤害越大, 证明父母离开时间的长短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2) 随着年龄增长, 特别是步入青春发育期, 更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帮助, 造成了留守儿童更加内向和掩饰; (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表现出来的问题与其家庭教育缺失相关。

由于年龄增长造成的性格特征变化, 有必要针对留守儿童加强心理辅导, 针对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改善。例如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多给予关心和爱护, 让他们变得外向活跃起来, 对于心理健康能够取到相应的改善作用。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 需要为他们补充相关知识, 弥补父母沟通的缺失, 让留守儿童不再焦虑和孤独, 对于以后的性格发展也会取到很大的正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农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并与人格特征关系进行探讨, 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人格特征关系具有对应关系, 从人格特征反应出来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调查相符, 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与人格特征关系。方法 于2010年度通过对农村随机选择264例留守儿童和262例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 采取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和人格问卷进行评分的方式,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与人格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部儿童在调查人员和老师帮助下均完成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总均分为 (42.75±8.62) 分, 在心理健康范围内。其中学习焦虑分量表的平均得分8.56分超出健康值, 其他方面分量表的平均得分均属于正常。留守儿童人格量表得分平均值初中年龄段与小学年龄段相比均有显著差异;非留守儿童除内外向量表外, 其他各项与小学年龄段相比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各年龄段人格量表得分平均值与非留守儿童相比, 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人格特征关系具有对应关系, 从人格特征反应出来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调查相符。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蒋怀滨, 杨秀清, 林良章.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应付方式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12) :1522-1523.

[2]姚应水, 康耀文, 龚伟志, 等.不同性别青少年MHT量表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 2011, 11 (2) :211-219.

留守儿童人格特征 篇8

一、塑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必要性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隔代抚养或监护人监管不利, 心理状态的倾斜与失衡普遍, 人格“低落”、“缺失”、“扭曲”、“变态”等现象呈现出增长趋势, 甚至出现人格障碍, 这些严重制约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 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激动、焦虑、神经过敏高的特征, 这些消极的情绪情感容易使儿童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情感特征。情绪低落, 他们往往不爱说话, 不愿与人交流, 不敢主动回答问题, 总是一个人躲在一旁。而他们的过度敏感也令他们极易产生逆反和对抗情绪, 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与人际交流。

此外, 由于亲子关系的缺位, 留守儿童与父母间难以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 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不能从情感上理解父母外出, 容易导致对父母情感的疏远, 甚至产生怨恨。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往往造成亲子间的情感隔阂和情绪的对立, 这不但导致“代沟”的产生, 还可能会影响到儿童成人以后对自己子女的情感教育。

(二) 性格缺陷:

心理学研究表明,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无助感、失落感和不安全感, 这种长期无法排遣的孤独感、无助感、失落感和不安全感, 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使孩子变得孤僻、脆弱、内向、抑郁、敏感和脆弱、胆小孤僻。隔代抚养儿童在老人过分溺爱和长期无人管束的情况下, 容易形成任性自私, 性情孤僻, 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这类孩子, 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 逆反心理重, 进取心、上进心不强, 道德品行较差, 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

(三) 自我意识水平明显偏低: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从心理形式来看, 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 (如自我概念、自我认定、自我评价等) 、自我体验 (如自尊、自卑、优越感等) 和自我控制 (如自立、自主、自制等) 三种形式。与其他儿童相比, 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水平明显偏低, 这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留守孩子都有强烈的自卑心理, 自信心明显不足。据调查发现:父母双方都在家的孩子的自信心显著高于单亲及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 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自信显著高于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自信心的不足与自卑, 导致留守儿童学习上的落后, 交往上的困难, 又加剧了情绪问题和性格问题, 使留守儿童陷入恶性循环当中无法自拔。

(四) 心理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子由于缺乏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 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断层或缺位。他们可能比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更容易患上种种心理病症, 如抑郁、焦虑、心理不平衡、情绪不平衡等。根据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的调查可知 (如表1所示) , 留守孩子中心理不平衡的占调查总数的28.3%;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强迫症状所占比例更高, 达到55.6%。而人的心理障碍一旦形成, 如果不及时引导与排除, 就会形成心理疾病。而心理上患有疾病的人很容易干出违反伦理道德与国家法律的事, 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资料来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5)

二、塑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基本策略

塑造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全人格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实际, 我认为学校教育中塑造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有关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人格影响的研究表明, 师生关系的增进和同伴关系的改善都起着重要积极的作用。如侯秋霞 (2003) 研究认为,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3];李丹 (2000) 研究发现, 同伴关系对焦虑和神经过敏有显著的负效用[4]。农村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老师和同学, 如果能跟老师和同学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得到更多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就有可能很大程度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失落感和不安全感, 使他们不会因为亲人不在身边而焦虑、情绪低落, 有助于他们心态平和。

(二) 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的理想教育

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很容易滋生“读书无用论”。他们觉得他们的命运也跟父母一样, 迟早要外出打工。结合他们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特点, 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入手, 引导他们在道德理论理解的基础上, 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立志, 逐步形成自身比较稳定的人格特点。此外, 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为他们发展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这必然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动力, 促进自己的发展。

(三) 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 不断提高农村教师自身的素质

留守儿童人格特征 篇9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1]。截止到2016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约6000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有2400万[2]。201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1]。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研究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潜山县4所农村中学16岁以下(含16岁)初中生进行调查。从七、八、九三个年级中各取1个班级进行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后经整理获得有效问卷542份,有效回收率为90.3%。从未有过留守经历(“非留守儿童”)31人,曾经有过留守经历儿童(“留守儿童”)511人。

2.研究工具。(1)同伴关系评定。采用限定提名法,要求被试在本班范围内写出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三位同学的名字。(2)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该问卷由周晖等人编制、邹泓修订(2000)的适用于我国中小学生的五因素人格问卷。(3)反社会行为问卷。采用余益兵(2009)参照侯柯(2007)《问题行为问卷》和王耘(2008)《偏差行为问卷》修订而成[14]。

3.问卷施测。采用团体施测的形式。主试由研究者本人和心理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担任。

4.数据处理。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进行。

三、结果分析

1.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性别和年级特点

(1)留守儿童的性别特征在反社会行为各维度上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反社会行为总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其中不文明行为、偏差行为、破坏行为、有害行为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女生得分均低于男生;偷盗行为维度得分上的性别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2)留守儿童年级差异在反社会行为各维度上的差异。一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问题行为总分和不文明行为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他维度得分上的年级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同伴关系上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同伴接纳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被积极提名的次数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3.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与同伴关系、人格五因素的相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同伴接纳维度和同伴拒绝维度与问题行为总分不存在显著相关;人格量表的宜人性和谨慎性与问题行为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外向性与同伴接纳维度显著正相关,宜人性与同伴拒绝维度显著负相关。

4.同伴关系、人格特征对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同伴关系、人格特征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同伴关系和人格特征为自变量,以反社会行为作为因变量,对留守儿童采用逐步回归法(Stepwise)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剔除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的变量后,谨慎性和宜人性与问题行为总分成反比,开放性与问题行为总分成正比。谨慎性、宜人性和开放性三者对问题行为的解释比例分别为:15%、5%和5%。

对非留守儿童也采用逐步回归法(Stepwise)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同伴关系和人格特征的所有维度对非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均不具有预测作用。

四、讨论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同伴关系、人格特征和反社会行为上的差异。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被积极提名的次数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即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要优于非留守儿童。这与孙晓军,周宗奎(2010)研究结果:留守儿童的同伴友谊质量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是不一致的。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格特征各维度和反社会行为各维度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2.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与同伴关系、人格五因素的相关。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同伴接纳维度得分和同伴拒绝维度得分与问题行为总分不存在显著相关。这与研究假设不一致。但是从研究中还是可以看出同伴接纳维度得分与问题行为总分成负相关,而同伴拒绝维度得分与问题行为总分成正相关。

3.留守儿童同伴关系、人格特征对问题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对其反社会行为不存在预测作用;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中的谨慎性、宜人性和开放性对问题行为具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谨慎性和宜人性显著负向预测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而开放性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其中,开放性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与我们的日常观念相违背,但与邹泓(2008)的研究相一致。开放性人格维度包括创新性、聪慧性、想象力和洞察力,在开放性得分上较高的儿童应该具有较少的问题行为,但是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创新行、聪慧性、想象力和洞察力也有两面性,在不良环境中可能导致消极的结果。因此作为老师或者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该对具有开放性的留守儿童积极引导,避免其向不良方向发展。

摘要:本研究以542名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农村初中生为被试,考察其同伴关系、人格特征与反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关系。结果:(1)留守初中生的反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2)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存在显著差异;(3)留守初中生人格特征中的宜人性和谨慎性维度得分与问题行为总分成负相关;外向性和宜人性维度得分与同伴接纳维度得分成正相关。(4)对于留守初中生来说,谨慎性、宜人性和开放性三者能够预测其问题行为;对于非留守初中生来说,同伴关系和人格特征的所有维度对其问题行为均不具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留守儿童,同伴关系,人格特征,反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解读[J].中国民政,2016(06)

[2]袁贵仁.中国有6000万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阶段2400万人[N].新华网,2016.3.10.

上一篇:连续体模型下一篇:管理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