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方法研究

2024-10-25

管理方法研究(精选12篇)

管理方法研究 篇1

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委员会主席Paul Grace认为“在当今社会中, 一切都是项目, 一切也将成为项目。”所谓项目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作业, 这些作业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 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 依据规范完成的一次性任务。正是因为有“特定的时间”的限制, 才产生的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进度管理主要任务是控制项目时间, 包含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以及项目进度的控制。

1 项目进度计划

进度计划是表达项目中各项工作的开展顺序, 开始及完成时间及相互衔接关系的计划, 它是进度管理及控制的依据。

进度计划的时间参数有以下几种:1) 周期 (持续时间) , 既是完成工作所需的时间, 包括确定型和随机型两种;2) 最早和最迟时间;3) 总时差和自由时差。

项目进度计划的方法主要有甘特图、里程碑计划、关键路径法 (CPM) 和计划评审技术 (PERT) 。本文主要介绍CPM和PERT。

1) 关键路径法 (CPM) 是网络计划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以网络图为基础, 通过对网络中工作的时间参数的计算来确定完成项目的关键线路。网络中工作时间参数如下所示:

LSFFLFESΤFEF

注:ES为工作最早开始时间;EF为工作最早结束时间;LS为工作最晚开始时间;LF为工作最晚结束时间;TF为工作总时差;FF为工作自由时差。

需要说明的是TF是指在不影响整个项目最早完成时间的前提下, 一项工作的完成工期可以推延的时间。计算公式:TF=LF-EFTF=LS-ES;FF是指在不影响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的前提下, 一项工作的完工期可以拖延的时间。计算公式为FF=min{ES (紧后工作) }-EF;其他时间参数计算方法如下:

ES=max{紧前工作的EF};

EF=ES+工作延续时间t;

LF=min{紧后工作的LS};

LS=LF-工作延续时间t

总时差最小的工作为关键工作, 由关键工作构成的线路为关键路径。

2) 计划评审技术 (PERT) 是一种双代号非确定型网络分析方法, 在PERT中, 工作的持续时间事先不能完全确定, 这种网络计划方法适用于不可预知因素较多的, 从未做过的新的项目和复杂项目。

PERT的主要原理是:对工作持续时间t作出三个估计值t0 (乐观时间) , tm (最可能时间) , tp (悲观时间) , 并假定三个估计均服从β概率分布, 在此基础上, 可为每项工作计算一个期望工期 (te) 和方差δ2:

te= (t0+4tm+tp) /6。

δ2= (tp-t0/6) 2。

2 项目进度控制

由于项目计划只是根据预测而对未来作出的安排, 因此,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 必须不断监控项目的进程以确保每项工作都能按进度计划进行;同时, 必须不断掌控计划的实施状况, 并将实际情况与计划进行对比分析, 必要时采取有效措施, 使项目按预定的进度目标进行, 避免工期的拖延, 这一过程称之为进度控制。

项目进度控制应遵循动态控制, 系统, 弹性原理, 为了收集反映项目进度实际状况的信息, 通常采用日常观测和定期观测的方法, 对项目进展状况进行观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项目进度计划的变化是绝对的, 进度控制的核心问题就是能根据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 不断地进行进度计划的更新。

项目进度的检查方法主要是对比法, 有利用横道图比较法、曲线比较法 (包括实际进度前锋线比较法, S形曲线比较法, 香蕉形曲线比较法) 、列表比较法等, 即将经过整理的实际进度的数据与计划进度的数据相比较, 从而发现是否出现偏差和偏差的大小。若偏差较小, 可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 使偏差得以解决, 继续执行原计划;若偏差较大, 经过努力不能按原计划实现时, 则要考虑对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即适当延长工期或改变施工方案。

3结语

项目进度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与项目投资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等同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证项目如期完成或合理安排资源供应, 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 我们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项目进度的控制, 及时找出进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控制的失误, 适时作出更正, 确保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摘要:针对项目进度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 结合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任务, 分别阐述了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以及项目进度的控制方法, 以指导施工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项目进度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 保证项目工期。

关键词:项目进度管理,进度计划,进度控制

参考文献

[1]卢向南.项目计划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朱宏亮.项目进度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杨世新.浅谈施工项目进度控制[J].山西建筑, 2009, 35 (14) :184-185.

管理方法研究 篇2

管理研究方法心得一: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学习心得

摘要

管理研究方法课程主要探讨管理研究工作过程的规范和结构,也即研究逻辑问题,旨在提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研究的一般程序和 通用结构,掌握管理研究的基本原则、途径和过程、研究规范以及研究报告或论文的 撰写等各个环节的规范,进而提高研究论文撰写的效率和质量。教学内容由课程学习、课堂研讨和课后大作业组成,从而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管理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管理研究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学会如何规范地 去做研究、写论文以及如何评价一项研究成果和论文的方法,力图把管理研究工作过 程和论文写作过程及其各个环节规范化、结构化、清晰化,在研究中少走弯路,提高 效率。

引言

我们专业该课程开在第 8 周,若仅从课时数来说,什么时候开设并无多大影响,但若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来看,课程开设时间太迟,造成最后一次的大作业不能没能 很好的完成,这无疑是一个遗憾,当然在这里面学生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本期共做了两次应该运用到资料获取方法知识的实践课,但作为第七组的一员,我深感第二次作业完成的不足之处,没有做到全面深刻对问题进行调研与分析,但两 次作业都给了我许多感触,特别是第一次实践作业——了解校信管专业学生对本专业 的认知情况,下面我将从那次作业的初级资料获取上进行总结并就自己感受谈谈自己 的所得。

初级资料并非原始资料,它是经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使其呈有规律排列的状 态,乃至从中提取出概要性的文字描述或数据描述,可以直接为研究所利用的资料,而此次最大的收获就来源于在收集原始数据时,所采用的问卷自填法的实施过程中。

问题分析

由于是在本校进行实地调查,所以在调查的方法上我们进行了仔细的斟酌与筛选,最终选择了结构化交流法中的问卷自填法,以下是我在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的所感与 所得:

一.关于问卷设计

对于试卷的设计工作,最初我们设想的是针对我校信管专业设计一份试卷,但在 问题的设计中发现很多问题的调查对课题结论的得出很重要,但不具有通用性,即对 某个年级的学生有调查的必要性,而对其他年级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没有价值,比如,如果可能,是否会转专业,比如对自己所上的专业课的看法。这两个问题涉及到信管 专业学生对信管专业本身的认识和所设课程的认识两个重要方面,与调研的主题有紧 密联系,但却不具备通用性,所以我们组最终决定采用针对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的 试卷这种问卷设计方法。

二.关于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考虑到我们专业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有电脑),以及经费有限,我们打算采用问 卷邮寄法,即使用电子邮件,向每个信管班级发送试卷,请他们在回答后,将试卷发 回,但发现大多数人基本都不给予理会,最后我们小组决定发送问卷的方法,将试卷 交给各个大二,大三的熟人,在他们上课前发放试卷,当场回收,而大一按照同样的 方法有我们组员自己负责试卷的发放,但在整理试卷时发现,部分试卷未能收回来。

三.关于问卷的整理与分析

在整理问卷时发现,数据的结果只是对结果的反应,但试卷设计却很大程度的影 响了调查的结果。由于我们小组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首先在选择题选项的设 置上界限不明确,选项内容不够全面,影响了被调查者的选择,从而导致结果出现一 定的偏差,再则由于我们小组的疏忽,忘了对问卷进行核对,导致错别字的出现,在 给调查者造成造成理解某些问题时,造成一定的困扰,也给被调查者留下不好的影响。而在对试卷进行分析时,由于我们对所要调研的问题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有限,所以并 不能很好的对结果所暴露的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研究,导致不能很好的对调查结果进行显示。

结论

资料的获取途径有很多,在对不同的类型的资料进行采集时,我们需要学会灵活 变通,采用不同的方法,保证所得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资料的获得需要一个 过程,需要我们在采集资料前,对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准备;采集过程中,对问卷的发 放和回收认真负责;采集后,对所得数据进行仔细整理,认真分析。这写工作要做好,需要我们对与所调研问题的各方面的知识有很好的掌握程度和一颗严谨认真的心。采 用问卷发放收集对数据进行收集的工作是一个比较繁琐的工作,它需要小组成员间的 能够很好的配合,也需要一个很好的领导者来对小组人员与任务进行分配。不允许有 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和有损团队合作的行为出现,充分展现团队合作的 1+1>2 现象。

>管理研究方法心得二:管理研究方法论读书心得>>(4118字)

以往很少见到有关管理方法论方面的专著,一些涉及到点的书籍相关的知识也不是很系统,很全面,《管理研究方法论》却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这本书从整体上探讨了管理研究工作过程的规范和结构,即研究逻辑问题,旨在提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全书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讨论了管理学科研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之间的关系及其特点;第二章论述了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第三章是管理研究设计,描述了规范地进行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阐明了 主题先行 和 假设树 的重要性及其内容;第四章介绍为了论证研究假设而可能采用的各种数据观测方法;第五章是数据分析,从应用角度介绍管理研究中的描述统计和推理统计方法;第六章总结了以创新点模式撰写管理专业研究生论文的要点。书中针对管理方面的系统知识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并对研究论文的撰写提出了指导意见,读完之后受益颇多,以下是我对相关知识的一些理解。

一、方法论指的处理问题的一般途径和路线。

方法指的是处理问题的具体的做法。很容易从字面的意思发现,在对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习惯性处理方法就是方法论。对管理方面来说,管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要形成完善的一整套的研究路径对任何的研究者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但也不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我们知道,管理学和经济学一样,同属于社会学科的范畴,在理论的形成上主要是前人的思辨的探索,不同于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来自严密的逻辑和精确的试验。这在一方面决定管理学科很难有完整的一系列如同试验步骤一样的研究方法,但在另一方面却显示了社会科学的魅力。社会科学强化对问题的思索,同样可以建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但却容易超越前人。回溯既往,我们可以评价过去事件的意义,并追溯它们相继导致的后果。但当历史正在进行时,它对我们来说就不是历史。它带领我们进入未知的境域,而我们又难能瞥见前途是什么样子。假如我们能够运用来自先前见闻的全部知识,把同样的事件重新经历一番,情况就会不相同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建立在一代又一代人对社会发展轨迹简单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没有人能了解整个历史发展的规律,正如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一样。对于管理学来说,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誉为管理理论之父的法约尔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也是来自于管理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对以往积累知识的吸收和发展,对未知事物的了解过程,进而形成处理一般问题的基本方法,构成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单纯对管理学来说,管理研究方法论阐述了管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原则、途径和过程。进而对社会科学来说,方法论是对社会科学研究过程所出现的问题所形成的一般处理方法中所形成的基本方法。

二、人类知识的传承,归根结底是靠作为思维主体的个人求知过程来实现的。

求知是个人对未知事物之间关联作出的主观判断。个人如何求知?总的说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认同别人的知识,另外一种是自己观察试验以增进知识。细分起来分为:因袭方法、权威法、常识法、思辨法和科学方法四中。科学方法是研究中最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它是通过系统观测而获取客观知识的方法。单就科学方法来讲,科学方法的客观性、实证性、规范性和概括性在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科学试验的基石。管理研究过程延续了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区别于自然科学的地方,只要在于研究对象,管理研究的只要对象的人,同样的作为研究对象的人,自然科学研究人的生理方面,而管理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即在整个管理系统中作为运行单位的人。因为有了人的因素,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一般说来是两个难点,即高层管理者形象思维和管理意境。形象思维反映管理者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对细微的的反馈能够迅速在头脑里面形成反应。管理意境是指复杂管理系统本体所电池主客观背景。这两个难点是形成管理者千变万化的管理风格的原因,不同的管理者对管理环境的认识不同,通过形象思维对个人头脑的再加工,产生不同的管理意境。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管理研究须兼用科学方法和思辨方法,即使管理研究方法论却垂青于科学方法,思辨研究仍然有其存在的领域,毕竟管理中存在许多只有思维才能达到的领域。在管理研究中要分清楚那些适合科学方法,那些适合思辨方法。经济科学不同于管理研究,也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经济研究讲究在确定条件下对宏观的现象或者微观的经济行为的确定性的分析,主要的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几个经典性的假设之上,有了这些假设,经济学才能首先建立一些公理性质的条件,而后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一系列定理、引理。然后逐渐放宽条件,一步一步向现实情况靠近,这就产生了于管理研究方法论的一个本质性的区别:经济学是由假设出发,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过程;管理学是首先给定一个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对象概念、变量、定义、命题和假设的分析,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最后形成推理、理论。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来说,方法论是直到如何进行经济研究的一般处理方法,是对以往经济理论产生中的探索的经验总结。具体说来的,指导经济研究中的对象的概念描述,变量定义,实证方法的选择都是经济学方法论的范畴。

三、管理研究的一般过程

概念、名词、定义、变量、假设和分类概念是对所观察事物本质的抽象表达,目的是简化思考,在一个名词下对事物的各种形态作一描述。概念本身并非存在之物,而的认为附加上去的相关事物的集合,清晰概念的参照点必须依托可直接观测的事实或确定无疑的事实。名词是一个概念正名,一个概念必然有个名词加以表达,以便于书面和口头交流。一旦形成概念并有名词以后,人们便可以抛开概念化的过程而直接用名词术语进行交流。定义是提示概念和名词所表达的共同属性即内涵的逻辑方法。一篇研究论文能否经的起推敲,从定义界定清晰与否去考察最能说明问题。定义清晰便能消除歧意。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是语义定义,即逻辑学中所谓的属加种差的定义。变量指具有可度量性的概念,其属性在幅度和强度上可以度量。变量属于概念类,便须设定定义,定义必包含可识别的种差,要求辨明变量属性的构成,以便进行度量和分析。命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命题的形式是一个非真即伪的陈述句。按其作用可分为:公理、定理、设定、假设。假设是对某种行为、现象或事件做出的一种合理的、尝试性的并有待检验的解释。假设形成之前必然要查阅相关文献,任何假设的提出都毫无例外的以前人研究工作作为基础。假设是建立在可靠理论的基础之上,尽可能清晰和具体地表述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可以验证的。理论是一组结构化的概念、定义和命题,用来解释和预测现实世界的现象。理论须由三个要素构成:概念框架、说明各种特性或变量间关系的一组命题、供验证的背景。理论探索无疑是研究者思考的过程,遇到疑难而后谋求解决途径,产生判断,形成假设而后验证的过程。概念有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内涵指概念所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定义就是界定概念的内涵。外延指具有概念所指特有属性的事物,分类从是辨明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深化研究的一种途径。分类和定义之间有密切联系,当把研究对象加以分类,也必须知道属的定义,否则无法区分共同属性和个性,无法找出种差。与分类相反的便是归类,依照事物的属性或其他共同点而把他们集成一类。归类也是有层次的,不过程序和分类相反。归类程序从最小开头,一层一层的归结到最大类,每归一类则类加大一级。

四、管理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的两个目的:辨识和提炼主题;论证和验证主题。好的研究设计绝非无所不包追求全面完整,而是规范地探索有限主题的策略。研究设计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属于问题辩析。辨识问题的第一步是选择一个范围较广泛的领域。提出研究领域虽然不等于已经找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但按照趣向选择研究领域仍有必要,可促使研究者集中阅读该问题的相关文献,问题导向和方法导向是研究和学习区别所在。第二步则是将问题领域细化为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提出过程就是研究领域问题分类,问题定位和变量筛选的过程,先是确定对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切入层面,然后再寻找研究主题。选择主题可以说是寻求创新点和提出假设的过程。管理研究只能是明出题,把自己研究工作的主题也就是自己的主要研究贡献或者创新点凸显出来,并贯穿在文章的始终。主题的提炼一般可以归结为归纳和演绎两种方式。归纳指的是从现实世界的事实和现象中归纳出主题;演绎则从公理演绎出假设。对管理研究来说,主题先行 即先对研究的主要贡献即研究结果是什么,心中要有个设想,基本有数,研究或者写作过程则是深入和论证的过程。文献综述的目的在于弄清楚和本研究主题有关的前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工作,找准有价值的主题。当然文献综述在论文工作过程中不只是为了找出主题。对于本研究的论证架构、方法和步骤的选定都起到类似的作用。第二部分属于假设论证。变量设计。研究开始时界定清楚并贯穿整个研究过程,不能前后矛盾。概念清晰界定后仍然存在可操作性的问题,便需要给操作定义,即操作过程的概念化。操作变量设计以后便要处理变量属性的度量问题。实证研究是根据假设去追求论据,从现实资料和数据来证实或证伪所提出的假设。理论研究则相反,从更高抽象层次的公理、定律、法则和学说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得出支持或否定假设的结果。从推理思维来讲,实证研究属于归纳发而理论研究属于演绎法。

从研究方法论角度来看,评估研究则是判断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评估者考察某项研究也总是要关心所得出结果是否有足够的效度和信度以符合研究者预期的结果。内部效度用来考察经验证过的研究假设,判断其表述的变量间关系的可信程度。一项研究的内部效度高说明研究者对变量间关联的命题在该项研究设定的条件和环境下是成立的。然而在其他环境下所做命题是否成立,内部效度不能评价,研究者关于变量之间关联的判断是否具有普遍性,能够超越研究条件下成立,就要考察外部效度。外部效度描述研究者证实过的假设的适用范围。

由于时间比较紧,还没来得及通篇认真的阅读,只是浏览了一些内容,对书中的知识大致有一些了解,可能体会并不深刻,这还有待今后慢慢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运用,进而得到升华,从而对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产生一些启发。

>管理研究方法心得三: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心得>>(1950字)

管理研究方法论,这门课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定是很多理论需要去背,唉,又是一门靠背来过的枯燥科目。可是开课第一节,梁老师就给我留下了不同寻常的印象。也让我对这门课程改变了看法。

“要想知道同学有没有经常看书,就拿起书抖一抖就知道了。”这是梁老师第一课说的话,说真的当时真的好怕梁老师来翻我的书,因为我完全就没有看过。而当你翻到别的同学的书时,看他们自信满满的笑着经受过了考验,突然发现,原来预习也可以是一个让人炫耀与骄傲的好习惯。所以这句话与这件事带给了我一件极好的事就是,面对预习再也不会感觉乏味,而觉得是一件快乐的事了。

接下来的几节课,梁老师则是将理论结合到实际之中,用一些亲身体会或者是时事新闻来从中告诉我们许多的知识、为人与道德。这样的教学方法很独特新颖,令原本该是呆板的一门课变得生动活泼,令人忍不住就是想听听想从中受益匪浅。从这几节课中,我不仅仅养成了预习与看新闻(早睡还在努力中)的好习惯,也了解到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的眼光与思维该放成熟一些放得更宽阔一些,也知道注重细节不仅会影响自身其实也会影响到所在的集体,也学会了关心时事并把自己投身到评论者的角度去正确的评判一件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有时候听完了一节课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反思过去注重现在也着手将来。但其实,我也发现了梁老师有时候会叹息,中国的大部分大学生目前缺少许多优点,比如积极阳光的精神,比如仔细阅读与主动阅读的精神等等。有的大学生一上课就开始玩手机动辄睡一节课,浪费大好青春与生命。当然我有时候也会如此,我也批评自己。但是中国教育本身就存在这样一个弊端,它老是在说:必须拼命读书,上了大学就可以随便玩了。于是我们就用尽全力去学习,几乎也是为了摆脱束缚之后放纵的玩耍,因为那些日子真的太累了,让我们感觉几乎这辈子都不会再有这般的毅力与坚持去做一件事。所以来到大学,很多人即便是发现了大学也是来读书的,可是他们也宁愿放弃学习择消遣了。因为那些精力真的感觉就像提前透支消耗殆尽了一般,剩下的就是无尽的空虚与孤独了。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描述国外的学习:小时候对孩子们都很放松,培养他们的创造与想象力,之后越来越紧张严格,上了大学就是最辛苦的。一个人写到:我去哈佛大学参观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竟然在路边的长椅上就睡着了,还有些学生一边啃着面包(指午饭)一边聚精会神的看着书。他们的教授提前会把下一节课需要涉及到的知识告诉他们,而下一节课他就只会拉拉纲要,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学习。看到这些我真的沉思了,这完全与中国教育是相反的,而他们的教育方式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也使得孩子拥有童年也兼顾了知识,但中国却使得孩子童年全部用在学习之上而且长大了也不愿学习变得涣散了。

说这么多有些扯远了,我只希望梁老师可以少一些叹息,还是可以轻松活泼的上课。老师们也是经历了这样的教育制度走出来的人,但你们是可以从这些压迫中找到自我的优秀的人,而你们也正在引导着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寻找到自我,但毕竟能不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正确利用好时间主要靠的是自己,自己不努力外界再多的劝阻也没有作用。你已经将你的带领作用发挥体现出来,而带给我们的益处甚至超越了这门课程本身,谢谢你。

不过我也想要提出一些建议。根据经验,坐在前排的人几乎都在认真的听你讲课,而坐在后面的人听课的却很少,我建议有时候可以上一半课,利用课间来交换前后排位置,这当然也不会影响到前排的同学听课,因为你的声音已经足够,而那些说听不清楚的人其实也只是没有认真听开小差去了罢。

然后我想说其实希望课程结合PPT也可以多一些,有时候希望可以从PPT中抄写一些好的精华记录下来,而光听说的是来不及写,而且一节大课也不可能一直全神贯注的听难免会想要休息开小差,而此刻重要的东西也就遗漏了。所以希望梁老师可以麻烦一下啦,就写一下你的心得体会也是不错的。而且有些时事有可能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听说的也不会有太深刻的认识,如果此刻可以有一段视屏可以看的话,既提神了也会对整个事件有个更全方位与深刻的了解与见识。

最后一点建议就是课上可以随机抽取同学来回答问题。可以使得老师与学生相互沟通,了解到学生的想法,也可以让同学们更全心全意的来听课。课堂之中也可以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可以培养团队精神也可以使得大家互相了解对方,从说的好的同学那里汲取到知识也会反省自己为何不如别人那样见多识广。

当然啦,以上意见仅仅是个人意见。喜欢你的课的人真的很多,大家都从中或多或少的学到了许多。

你是大树我们则是树苗,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中我们相遇相识相知,我们仰望你的枝繁叶茂,你则为我们开辟出一处安全静谧的成长地方。阳光普照着大地,我们一同庆祝彼此的改变与成熟,一同以你为中心的环绕着你在这洋溢着青春的校园里携手前行。

>管理研究方法心得四:图书角>>(384字)

刘老师:

建议老师在教室里创建一个图书角。

图书角是一个阅读图书的地方。它是专门为一些爱好阅读的同学所开放的。大家都知道,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品。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书就好似一个博学多问的人才,读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在交流,谈话。

同学们可以拿自己觉得好的书,愿意跟大家分享的书可以拿到学校的图书角来,然后到图书管理员那里登记一下,这可算到平时成绩里去。还可以在图书角借你自己觉得好看的书。但是不能在图书角的书乱图乱画,如果你乱图乱画的话,下一个借书的同学还能看吗?而且,以后不管是不是图书角里的书,别的同学也会不愿意借你的。

我们还应该为图书角设定一个班级图书管理员。一个月可换一次,这样每个同学都可以做了。而且还要是一个有威信,有责任心的人来担任这个职位。

技术+管理 育种研究也需要管理 篇3

如何才能提升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水平呢?宏观层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都对此做出了充分的论述。简言之,就是要建立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研究相结合的新型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但在微观层面,从管理的角度,还需要明确几个问题,什么是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现代农业育种研究是可管理的吗?如果是可管理的话,管理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又应该如何来进行管理呢?这不仅仅是育种科研人员关心的话题,也是种业相关政府部门、种业企业管理者关心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后者更甚。

《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一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作者虽然长期从事农业育种科研和管理一线工作,但其视野和思路却不局限于此。在《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这本书中,作者基于国内外育种研究的大量实践,用现代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对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的理论基础、育种目标、战略管理、团队建设、资源联合以及成果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什么是现代农业育种研究,作者认为,现代农业育种研究是相对于传统育种而言的,在育种目标上,现代农业育种不仅仅要求提高产量、改进品质,还要增强对多种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的抗耐性、广泛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现代农业生产、市场的适应性。在育种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育种手段外,现代农业育种大量运用人工诱变、倍性育种、远缘杂交、细胞工程、分子设计、生物信息和基因操作等多学科技术。在育种效率上,得益于遗传规律的进一步揭示和快速精确的鉴定方法,育种的效率大大提高。

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具有持续性、动态性、综合性及创新性等方面的特征。作者认为,育种目标的制定与管理、战略管理、团队建设、资源联合以及成果管理是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的基本要素,其中,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目标、建立高效的团队、充分利用好外部资源以及创造支持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是成功的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的基本模式。

即使如此,在对国内外众多育种研究案例的剖析后,作者指出:对于每一个育种研究组织来说,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就是根据自身的组织和技术特点,对一般意义上的育种研究模式进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就是一个通过整合组织关键行为使之成为一种有效模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管理方法研究 篇4

关键词:中小制造企业,知识管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随着竞争的加剧、工作流动性的增强、顾客需求的快速变化、全球化的影响以及知识更新的加速等, 知识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稀缺资源。中小制造企业要想生存并持续发展, 同样须重视知识管理。但中小制造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 如:缺乏系统的知识管理方面的理论与方法指导, 信息化水平、管理水平较低, 资金短缺, 人才、技术溃乏等。下面笔者结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对知识管理的要求以及多年参与政府质量奖评审以及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导入咨询工作的一些经验体会, 谈谈中小制造企业在创卓过程中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一、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与政府质量奖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美国于1987年创建的一种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它是在研究全球卓越领先企业的最佳管理实践和最佳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是进行企业诊断、管理咨询及提升经营绩效的系统管理模式;同时它也是当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一种组织综合管理的有效理论、技法/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目前已成为世界成功企业公认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加入WTO以后, 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 迅速提升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已是迫在眉睫, 但ISO9001/TS16949等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 已无法适应这种需求。因此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也是我国企业及各类组织在新形势下实施科学管理的努力方向, 是我国企业进行标杆超越, 不断追求卓越经营管理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开展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我国于2005年1月, 颁布和实施了国家标准GB/T 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 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 并且2012年版也即将颁布实施。同时为了引导和激励企业建立和实施卓越绩效模式, 加强质量管理, 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许多省市都相继设立了政府质量奖, 并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作为评奖依据。同时为了特别鼓励中小制造企业, 某些省市 (如广东省, 东莞市等) 还专门为中小制造企业设定了一定的获奖名额。在此推动下, 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小制造企业实施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二、中小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策略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第4.6.2.2条对知识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如何对其知识进行管理: (1) 组织如何有效地管理组织的知识, 收集和传递员工知识, 并传递来自顾客、供方和合作伙伴的相关信息, 确认和分享实践。 (2) 组织如何确保其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完整性、及时性、可靠性、安全性、准确性和保密性”。

作为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评审标准,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 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它不是目标, 而是提供一种评价方法, 它不仅评价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先进性, 而且更加关注各种管理理论和方法相对企业发展阶段的适用性, 也就是说, 企业应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行业特点, 谋求自身发展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而并非越先进越好, 即管理的适用性评价。另外它也更加强调企业所采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熟度和整合性。

因此,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本质上并不限制组织采取何种方式回应相关准则要求, 不同行业、规模、性质的企业, 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对于知识管理来说, 中小制造企业也同样需建立一套与自身特性相适应的解决方案, 尤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领导支持

小企业靠老板, 越小的企业跟老板个人的关系越大, 因此中小制造企业进行知识管理,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管理老板的个人知识, 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也是为老板服务。企业领导需对此有深刻的理解, 并身体力行, 对知识管理给予大力支持。

2. 认清知识管理的目的, 把握知识管理的方向

知识管理的目的很多, 但最核心的还是促进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因此中小制造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时一切均应以此为出发点与关注点。同时, 中小制造企业人力财力物力有限, 企业进行知识管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需寻找突破口, 注重实效与投入产出比。

3. 注重知识管理方面的企业文化建设

知识管理发挥效用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这包括信息沟通顺畅的组织架构, 员工对知识管理的正确认识与态度, 和谐融洽的员工关系, 包含兴趣学习小组在内的各种非正式组织的广泛建立, 专职知识管理人员的配备等。由于中小制造企业一般建立时间比较短, 企业文化积淀比较少, 因此需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为知识管理创造良好环境。

4. 完善激励措施

知识管理不同于其他业务管理, 知识的收集共享转移创新等都需要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推动与维持, 这些激励措施可以是物质方面的, 也可以是精神或职务晋升方面的。中小制造企业一般人员较少, 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因此需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以及分享与奉献精神, 做到员工与企业共赢。

5. 合理有效利用信息化工具

企业进行知识管理需借助一定的信息化工具, 但中小制造企业情况差异很大, 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借助何种工具, 则应视企业情况, 以适用为佳, 并不一定需要导入专业的知识管理软件。

三、中小制造企业知识管理方法

知识可划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对于不同类型知识需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一般来说可采取“显性知识集中管理、隐性知识交流分享”的管理方式, 显性知识集中管理是指由知识管理部门 (或专职人员) 协助各业务部门, 并借助有关知识管理工具对公司内外部知识进行管理;隐性知识可通过激励措施鼓励员工向其他人员分享该类知识。

具体来说, 对于显性知识, 中小制造企业可采取如下步骤与方法:

1. 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分类

根据企业特点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分类, 分类维度可以多样化, 如按业务类型、部门、来源、学科门类、表现形式、应用领域等。同时应明确每一类知识对于企业的贡献度、收集方式以及责任部门或人员等。这样既能明确知识效用, 又能明确责任, 还能便于以后的搜索查询。

2. 充分考虑本企业的业务特点, 合理分析制定知识沉淀机

制, 系统地沉淀相关业务知识, 尤其是一些关键节点生成的阶段性成果

如对于产品设计来说, 可设立立项评审、设计评审、样品试制、小批量试制、设计确认与更改等几个关键点, 并建立相关的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 如《产品设计开发计划》、《设计方案》、《设计评审报告》、《设计验证报告》、《技术文档》、《产品试制通知单》、《产品鉴定报告》、《内部工作联络单》、《设计更改通知单》等。

3. 制定有关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收集和共享知识

知识收集的途径与方式是多方面的, 对于外部知识可以通过网络、报刊杂志、行业会议、展览展销会、同行交流、客户投诉、售后服务、客户公关、市场调研等。对于内部知识可以通过案例与经验总结、各类业务文档、会议纪要、专利、讲座报告等。企业应定期对在知识管理方面贡献突出的部门与个人进行奖励表彰。

4. 借助有效的信息工具, 对收集的内外部信息进行整理, 并能提供有效途径 (如网络) 供相关人员随时查询学习

另外企业需建立并不断完善知识共享交流渠道, 如知识管理系统 (KMS) 、在线交流平台、电子邮箱、会议传达、文件下发、论坛、短信平台、微博微信等。具体选择何种信息工具以及交流渠道应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隐性知识, 中小制造企业可采取如下步骤与方法:

(1) 对公司的隐性知识进行识别, 并对各种隐性知识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力以及在公司的分布状况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以及隐性知识特点对各种隐性知识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2) 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措施, 并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促进隐性知识的学习转移与显性化。如建立培训与讲师制度、师带徒制度、工作总结与交流制度、经验案例分享制度、观摩与学习制度、兴趣小组等各类非正式组织、企业价值观的培育与认同等。

(3) 在条件适合时, 可借助有效的信息系统, 进一步促进隐性知识的学习转移。如专家网络、专业社区、知识问答等。

(4) 制定有效的激励与考核措施。如讲师授课奖励、师带徒奖励、贡献知识文档奖励、原创知识奖励、将对知识管理贡献纳入职务晋升考核指标等。

知识是未来企业竞争的焦点, 也是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由于中小制造企业实力弱, 抗风险能力差, 因此在知识管理监控方面, 中小制造企业也需未雨绸缪, 确保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完整性、及时性、可靠性、安全性、准确性和保密性。为了防范知识泄漏, 企业尤其需重视知识的安全性与保密性管理。企业应制定安全与保密方面的管理规定 (如严格确定各类权限、范围, 与掌握生产经营核心机密、技。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对知识管理提出的相关要求, 阐述了中小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策略及方法。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小制造企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具有发展变化快的特点, 因此企业在成长过程中, 应视企业的实际情况, 不断创新知识管理策略与方法, 使其更符合自己的企业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造出更加卓越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庞涓, 孙金岭.知识管理:企业未来竞争的核心.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1) :105-107[1]庞涓, 孙金岭.知识管理:企业未来竞争的核心.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1) :105-1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3]田志刚.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导入.软件工程师, 2004 (9) :52-53[3]田志刚.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导入.软件工程师, 2004 (9) :52-53

质量管理方法方法 篇5

D0.问题导向

这是指接受客户的投诉。要懂得捕捉信息。正确的客户会发投诉单,投诉单有照片,获取什么问题,批次号这些信息为8D做准备。

接到客户的投诉。比如邮件。因为只要是客户投诉,一般都很严重。所以接到客户投诉,需在2小时内回复客户邮件,说“客户你好,我已收到你的邮件,信息已知悉,对于出现这样的问题,给你们带来不便,很是抱歉,我们正在着手解决,在**时间回你8D报告”。这样的回复很有意义。有的公司接到客户投诉后,火急火燎,也很重视,但问题查起来和解决需要时间,于是开始查原因,等一切查好,3天过去了,你说客户会怎么想。“这供应商接我投诉后,一点反应没有,在干什么”。这样客户那里急的要命,你这里几天没有反应,换位思考,你说急不急人。所以要及时给客户回复,讲明你对他们的投诉问题的处理正在进行中,给客户吃定心丸。

D1.成立小组

这个很重要。我刚开始接触8D的时候,在公司做8D报告,就是完全自己一个人做。小组成员随便写几个人,而那些人都不懂8D,也没有参与这个问题改善。当时客户来投诉,我文字功底强,文件做的相当好,一个小时可以完成一个自以为天衣无缝的报告,2个小时可以完成一个全英文报告。我很是自豪,发给客户,客户认可,感觉自己厉害。所以完成8D报告,很有成就感。我上午解决个国内8D,下午解决个欧美8D,感觉自己很牛。需要查库存,自己亲自查;原因自己推算分析。所以即使这样精心策划的8D被客户认可,也是失败的报告。新人朋友可不能犯我的错误。

没有团队的8D是失败的8D。其实8D原名就是叫团队导向问题解决步骤。8D小组需要由具备产品及制程知识,能支配时间,且拥有职权及技能的人士组成。同时需指定一名8D团队组长。

D2.问题描述

这里见过有供应商的8D很简单,就是一句话,比如螺纹通规不进。这样是不对的。我看到有人用质量方法,质量工具,QC七大手法都是分开学习,分开运用的。那样就是没有正确学会的表现,要融入运用,用的要有神。我们看武侠小说里,有个说法就人剑合一。是的,质量方法工具就是我们质量人手里的剑。我们要达到人剑合一的境界。这样武林绝学才能运用自如。

这里用质量的5W2H会很好的描述问题。

When(何时):2012年9月12日发现,是第二次出现。第一次发生此问题是2012年6月8日,所以该问题属于同一问题再次重复发生。

很多供应商只简单写日期,没有用WHEN时间来定义是否二次问题还是N次问题,这点很重要。WHO(何人):

上海GT客户

IQC刘德华 WHERE(何地): GT客户进料拆箱检查

WHAT(何事):

拆箱检查发现零件多出一块,多肉客户无法装配,螺母下不去。

WHY(为何):这里需要展开,WHY线性图,一条条的推。通常是5why。比如

1.为什么多肉---WHY-----铸造模具不对----WHY----为什么模具不对,为什么没有被发现---WHY----铸造模具没有验收流程-----WHY----为什么没有验收流程?

2.为什么铸造模模具不对,铸造出来的毛坯多肉没有被发现---WHY-----毛坯没有检查出----WHY----为什么毛坯没有检查出,漏检---WHY----检验作业指导书没有该项目

3.为什么毛坯多肉前面铸造流到机加工,也没有被发现---WHY-----机加工不知道该检测项目----WHY------为什么不知道-------机加工作业指导书没有添加增加该项目 4.铸造模具具没有验收流程-----WHY----为什么没有验收流程?

HOW(何程度):影响如何?如:客户无法装配 HOW MANY(何其多):少量:333个

问题描述的清楚,才能便于问题的更好解决。所以大家在这里不能再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对问题描述。每个分解都可以插入几页分解链接.D3.应急围堵

说到底,就是现在着火了。你该干什么。当务之急肯定是先要把“火”扑灭。

客户处生产线多少,客户仓库多少,客户的客户处的产品是否也存在;公司内部进料、产线、仓库各环节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多少。另外管道中的如运输途中的追回停发。要使相关方面无一遗漏,方可一劳永逸,否则这边刚消停,那边“火”又起,让人疲于奔命。

怎么处理?提出应急方案。这里要做到万无一失,不能客户刚刚投诉过,整改了,公司内部重新发过去的又有此问题件混出。要迅速给客户那里处理掉,保证客户生产线不受你配件影响而停线。这过程需要多与客户沟通,及时反馈信息。避免出了问题,还处处隐瞒,躲避责任的现象。问题已经被客户铺在桌面,就是想方法解决。此时不必推卸责任。追查责任都待这步救火完成再说。

D4 根本原因分析

查找真正的原因,只有找到真因,方可有效解决问题。如果仅仅只是糊弄糊弄应付了事,没有什么意义。

这里提一件事,我收到很多供应商的8D报告,原因都是工人不当心,或者检验员漏检。我看8D报告,第一个喜欢看的就是根本原因。

因为作为一份8D报告,如果连真因都是错误的,那么其他的改善措施我看了也没有用。试想一下一个医生连病人什么病都没有瞅清楚,开的药方岂能管用?

所以凡是把根本原因归结到工人的不当心,没有注意的,我都很生气。就因为你们是管理层吗,把责任都推给了无辜工人。

工人为什么不当心?是否你们管理层工艺设置不合理?

工人为什么没有检?你们管理层有没有制定作业指导书给工人?该项目是不是作业指导书没有包含?该项目工人会不会检查?有没有经过培训? 工人问题都是管理者的问题。

分析原因时,团队的力量就显现出来,通过4M1E、5W2H方法以及一些QC手法结合现场、现物、现状的实际,大家一起发挥脑力激荡,原因是不难找到的,关键是有心,还有用心。这里可以对原因做鱼刺图,人机料法环逐一找原因。

D5 纠正预防措施

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可以保持长期效果。

像D2中讲到的都第二次发生了,9月12日投诉,而前面6月份已经发生过。说明当时所谓的措施还不是很有效加有力。

另外有一个细节问题很重要,曾经看到供应商的8D报告中该D5里面一排七行整齐的出现7句“加强’,加强工人培训,加强巡检次数,加强督察力度,加强过程控制---------空话一堆。加强到什么程度没有量化。具体方案都写具体,数据说话,比如原来检验频次10个检1个,现在加强到5个检1个;同样的加强培训,原来培训次数多少,现在培训计划附在这里。这样我们的对策才有支撑。对策根据前面的WHY线路图的原因,一一确定对策方案。这里需要强调下,所有的对策都必须有负责人,预计完成的时间。

负责人尽量不要用多人。中国的三个和尚没水喝不是没有道理。多人负责,最后结果是谁都不负责。如果某项目的改善对策实在需要多人协作,也需要确定一个总负责人,他来指挥安排其他人。这里把改善前后的情况拍照片对比,附在这里。如原工装定位偏,现在改变方式,定位照片记录下来;如原作业指导书没有该检查项目致使工人漏检,现在新旧作业指导书对比照片也记录下来-------问题解决在于过程中的乐趣,都记录下来对比,都是很大的财富。

同时将此零件的不良改善展开。相似零件呢?是否也会发生此问题?类似尺寸是否也同样存在质量风险?问题改善问题需要点、线、面系统改善,才能改善彻底。不然,按下葫芦,起来瓢,可有得忙喽。所以,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赶紧将其它系列产品水平展开同步导入实施拟定的长期改善对策,并且复检验证相关产品质量。此时做好了,以后呢?要用制度去指导,去管理,此时的智慧结晶来之不易,如同血的教训,千万不要等时日一长,各位好了伤疤忘了痛。修订文件吧,好东西要保留,待各位离开了,后进者一看到文件标准化,他走过的时候就会悠着点儿。否则换一批新工人,重复问题再发生,代价该有多大?质量永远是预防比处理成本少。

D6.永久对策

如何防错,防呆?从系统上避免不良不发生。这里欢迎推出成功的防错方案,供大家学习。D7 效果跟进

再好的措施如果没有落实执行,它也只是一纸空文,一段空话。别指望个个都自觉,跟进、跟进,不看到措施执行不罢休。效果不好,就不能关闭CAR。

D8.结案并祝贺

8D报告的处理流程

当接到客户发来CAR时,具体的处理流程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本人的处理方法,请给予参考.1: 接到客户发来CAR后,我一般是第一时间将投诉信息抄送给公司内部各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让大家心里都

有个底.随后安排人员作相关调查时,大家也都会了解这个信息.2: 对现场调查的第一件事情,是确认生产现场有没有生产该对应部品.如果有生产,马上对生产品提取3SHOT进

行现场确认,是否有客户反馈的异常现象.如果有异常,立即要求生产部给予现场改善对应.如果条件参数改善不了, 需要模具改善的,马上停机下模修理.同时对机台上生产的产品给予保留待确认.3: 调查的第二件事情是待检品的确认,如果和客户反馈的异常现象相同,马上对该批次所有部品进行保留,待调查

结果出来后,与客户经过协商再作处理.4: 调查的第三件事情是正在检查的在检品确认, 处理方式和待检品一样.5: 调查的第四件事情在库品的确认, ,处理方式和待检品一样.6: 调查的第五件事情是在途品的数量确认.7: 调查的第六件事情是对试作样品及客户认定样品进行对比,确认是否存在同样异常现象.8: 以上六个调查结果出来后,将初步调查结果反馈给客户.反馈的具体内容包括:

a: 生产品的调查结果,包括品质状态,数量及生产LOT(批次)

b: 待检品的调查结果, 包括品质状态,数量及生产LOT(批次)

c: 在途品的数量

d: 在库品的调查结果, 包括品质状态,数量及生产LOT(批次)

e: 询问客户在线品及在库品的状态及相关数量

f: 询问客户的生产状况.初步确认此状态的产品客户能否特采使用,可以使用的话,继续进行公司内部调查.g: 假如客户拒绝使用,公司内有良品则马上安排良品替换.可以通过员工选别使用的,马上安排人员前往客户

处进行选别.如果路途较远,可以与客户协商代为选别.(关系较好的,工时就忽悠省掉,关系不行的,只能赔偿

客户选别工时啦,呵呵)注: ① 以上调查结果争取在2~4个小时内调查出来反馈给客户

② 如果试作品或认定样品与客户反馈的状况相同,可以直接与客户说明.如果试作品或认定样品是OK状态,无需此时向客户反馈,以免更加被动.9: 调查的第七件事情是对不良内容进行追溯.(如果不良现象较为严重,务必追溯到具体是哪一天,哪一个

班次,哪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不良.不良现象较轻微的,此项调查可以省去)

10: 召集公司内部相关负责人,针对不良内容进行会议检讨.要求各部门负责人针对不良的发生原因,流出原因

进行分析,同时制定有效的改善措施.措施的具体实施时间要确定,并注明具体实施人及责任人.不管是原因

分析还是改善对策,各部门都要提交具体的相关证据.(例:生产部进行条件改善,那么需要提交的是改善前的

条件表,改善后的条件表,条件参数变更记录表)

11: 根据各部门提交的改善措施,品质部进行改善效果确认.如果无效,要求相关部门需要继续改善,直至改善OK.12: 根据各部门提交的资料、品质部调查的资料以及改善效果,整理成8D格式回复给客户.13: 8D回复给客户后,相关的效果跟踪要继续,并及时将跟踪效果反馈给客户.第一个是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产品质量先期策划; 第二个是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生产件批准程序; 第三个是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 第四个是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 第五个是MSA(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量测系统分析

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 中文意思是: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或者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是一种结构化的方法,用来确定和制定确保某产品使顾客满意所需的步骤。目标是促进与所涉及每一个人的联系,以确保所要求的步骤按时完成。它包括从产品的概念设计、设计开发、过程开发、试生产到生产,以及全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活动,参加的成员可包括:技术、制造、材料控制、采购、质量、销售、现场服务、供方、顾客的代表。持续改进是APQP循环的要点,APQP是质量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子系统,APQP子系统中还包含其它许多系统,如FMEA,控制计划

ppap是production part asspoval procedure的简称

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规定了包括生产和散装材料在内的生产件批准的一般要求。PPAP的目的是用来确定供应商是否已经正确理解了顾客工程设计记录和规范的所有要求,以及其生产过程是否具有潜在能力,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按规定的生产节拍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

FMEA 简介

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是一种用来确定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原因的分析方法。

具体来说,通过实行FMEA,可在产品设计或生产工艺真正实现之前发现产品的弱点,可在原形样机阶段或在大批量

生产之前确定产品缺陷。

FMEA最早是由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形成的一套分析模式,FMEA是一种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适用于许多工程

领域,目前世界许多汽车生产商和电子制造服务商(EMS)都已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监控。

FMEA简介

FMEA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系统FMEA、设计FMEA和工艺FMEA,本文中主要讨论工艺FMEA。

1)确定产品需要涉及的技术、能够出现的问题,包括下述各个方面: 需要设计的新系统、产品和工艺; 对现有设计和工艺的改进;

在新的应用中或新的环境下,对以前的设计和工艺的保留使用; 形成FMEA团队。

理想的FMEA团队应包括设计、生产、组装、质量控制、可靠性、服务、采购、测试以及供货方等所有有关方面的代表。

2)记录FMEA的序号、日期和更改内容,保持FMEA始终是一个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的实时现场记录,需要强调的是,FMEA文件必须包括创建和更新的日期。3)创建工艺流程图。

工艺流程图应按照事件的顺序和技术流程的要求而制定,实施FMEA需要工艺流程图,一般情况下工艺流程图不要

轻易变动。

4)列出所有可能的失效模式、效果和原因、以及对于每一项操作的工艺控制手段:

4.1 对于工艺流程中的每一项工艺,应确定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如就表面贴装工艺(SMT)而言,涉及的问题可能包括,基于工程经验的焊球控制、焊膏控制、使用的阻焊剂

(soldermask)类型、元器件的焊盘图形设计等。

4.2 对于每一种失效模式,应列出一种或多种可能的失效影响,例如,焊球可能要影响到产品长期的可靠性,因此在可能的影响方面应该注明。

4.3 对于每一种失效模式,应列出一种或多种可能的失效原因.例如,影响焊球的可能因素包括焊盘图形设计、焊膏湿度过大以及焊膏量控制等。

4.4 现有的工艺控制手段是基于目前使用的检测失效模式的方法,来避免一些根本的原因。例如,现有的焊球工艺控制手段可能是自动光学检测(AOI),或者对焊膏记录良好的控制过程。

5)对事件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和检测等级进行排序:

5.1 严重程度是评估可能的失效模式对于产品的影响,10为最严重,1为没有影响;

事件发生的频率要记录特定的失效原因和机理多长时间发生一次以及发生的几率。

如果为10,则表示几乎肯定要发生,工艺能力为0.33或者ppm大于10000。

5.2 检测等级是评估所提出的工艺控制检测失效模式的几率,列为10表 示不能检测,1表示已经通过目前工艺控

制的缺陷检测。

5.3 计算风险优先数RPN(riskprioritynumber)。

RPN是事件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和检测等级三者乘积,用来衡量可能的工艺缺陷,以便采取可能的预防措施 减少关键的工艺变化,使工艺更加可靠。对于工艺的矫正首先应集中在那些最受关注和风险程度最高的环节。RPN最坏的情况是1000,最好的情况是1,确定从何处着手的最好方式是利用RPN的pareto图,筛选那些累积

等级远低于80%的项目。

推荐出负责的方案以及完成日期,这些推荐方案的最终目的是降低一个或多个等级。对一些严重问题要时常 考虑拯救方案,如: 一个产品的失效模式影响具有风险等级9或10;

一个产品失效模式/原因事件发生以及严重程度很高; 一个产品具有很高的RPN值等等。

在所有的拯救措施确和实施后,允许有一个稳定时期,然后还应该对修订的事件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和检测 等级进行重新考虑和排序。

FMEA应用

FMEA实际上意味着是事件发生之前的行为,并非事后补救。

因此要想取得最佳的效果,应该在工艺失效模式在产品中出现之前完成。产品开发的5个阶段包括: 计划和界定、设计和开发、工艺设计、预生产、大批量生产。

作为一家主要的EMS提供商,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已经在生产工艺计划和控制中使用了FMEA管理,在产品的

早期引入FMEA管理对于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记录并不断改善工艺非常关键。对于该公司多数客户,在完全确定设计和

生产工艺后,产品即被转移到生产中心,这其中所使用的即是FMEA管理模式。

手持产品FMEA分析实例

在该新产品介绍(NPI)发布会举行之后,即可成立一个FMEA团队,包括生产总监、工艺工程师、产品工程师、测试工

程师、质量工程师、材料采购员以及项目经理,质量工程师领导该团队。FMEA首次会议的目标是加强初始生产工艺MPI(Manufacturing Process Instruction)和测试工艺TPI(Test Process Instruction)中的质量控制点同时团队 也对产品有更深入的了解,一般首次会议期间和之后的主要任务包括:

1.工艺和生产工程师一步一步地介绍工艺流程图,每一步的工艺功能和要求都需要界定。

2.团队一起讨论并列出所有可能的失效模式、所有可能的影响、所有可能的原因以及目前每一步的工艺控制,并对这些

因素按RPN进行等级排序。例如,在屏幕印制(screen print)操作中对于错过焊膏的所有可能失效模式,现有的工艺

控制是模板设计SD(Stencil Design)、定期地清洁模板、视觉检测VI(Visual Inspection)、设备预防性维护PM(Preventive Maintenance)和焊膏粘度检查。工艺工程师将目前所有的控制点包括在初始的MPI中,如模板设计研

究、确定模板清洁、视觉检查的频率以及焊膏控制等。

3.FMEA团队需要有针对性地按照MEA文件中的控制节点对现有的生产线进行审核,对目前的生产线的设置和其他问题进

行综合考虑。如干燥盒的位置,审核小组建议该放在微间距布局设备(Fine-pitch Placementmachine)附近,以方 便对湿度敏感的元器件进行处理。

4.FMEA的后续活动在完成NPI的大致结构之后,可以进行FMEA的后续会议。会议的内容包括把现有的工艺控制和NPI大

致结构的质量报告进行综合考虑,FMEA团队对RPN重新进行等级排序,每一个步骤首先考虑前三个主要缺陷,确定好

推荐的方案、责任和目标完成日期。

对于表面贴装工艺,首要的两个缺陷是焊球缺陷和tombstone缺陷,可将下面的解决方案推荐给工艺工程师:

对于焊球缺陷,检查模板设计(stencildesign),检查回流轮廓(reflow profile)和回流预防性维护(PM)记录; 检查屏幕印制精度以及拾取和放置(pick-and-place)机器的布局(placement)精度.对于墓石(tombstone)缺陷,检查屏幕印制精度以及拾取和放置(pick-and-place)机器的布局(placement)精度; 检查回流方向;研究终端(termination)受污染的可能性。

工艺工程师的研究报告表明,回流温度的急速上升是焊球缺陷的主要原因,终端(termination)受污染是墓石(tombstone)缺陷的可能原因,因此为下一个设计有效性验证测试结构建立了一个设计实验(DOE),设计实验表明

一个供应商的元器件出现墓石(tombstone)缺陷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对供应商发出进一步调查的矫正要求。

5.对于产品的设计、应用、环境材料以及生产组装工艺作出的任何更改,在相应的FMEA文件中都必须及时更新。

FMEA更新会议在产品进行批量生产之前是一项日常的活动。

批量生产阶段的FMEA管理

作为一个工艺改进的历史性文件,FMEA被转移到生产现场以准备产品的发布。

FMEA在生产阶段的主要作用是检查FMEA文件,以在大规模生产之前对每一个控制节点进行掌握,同时审查生产线的有

效性,所有在NPI FMEA阶段未受质疑的项目都自然而然地保留到批量生产的现场。

拾取和放置(pick-and-place)机器精度是工艺审核之后的一个主要考虑因素,设备部门必须验证布局机器的Cp/Cpk,同时进行培训以处理错误印制的电路板。FMEA团队需要密切监视第一次试生产,生产线的质量验证应该与此同时进行。

在试生产之后,FMEA需要举行一个会议核查现有的质量控制与试生产的质量报告,主要解决每一个环节的前面三个问题。

FMEA管理记录的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和连续性的工艺改进,FMEA文件应该总是反映设计的最新状态,包括任何在生产

过程开始后进行的更改。

结语

使用FMEA管理模式在早期确定项目中的风险,可以帮助电子设备制造商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缩短产品的面市时间。

此外通过这种模式也可使各类专家对生产工艺从各个角度进行检测,从而对生产过程进行改进。

所推荐的方案应该是正确的矫正,产生的效益相当可观。为了避免缺陷的产生,需要对工艺和设计进行更改。使用统计

学的方法对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并不断反馈给合适的人员,确保工艺的不断改进并避免缺陷产生

统计过程控制(简称SPC)是一种借助数理统计方法的过程控制工具。它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发现系统性因素出现的征兆,并采取措施消除其影响,使过程维持在仅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的受控状态,以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

要实现SPC的目的主要用到的工具手段就是控制图。控制图主要是一个统计管理工具。既然是统计那么就离不开数据,数据是统计技术的基础。在SPC统计过程的,为不同的数据应用不同的控制图来统计。

可以直接去太友科技下载SPC免费试用版体验下,里面也有很多SPC视频教程的

MSA 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主要是TS16949上要求

根据不同量具的特性及被测尺寸的重要性一般会要求做以下几个分析

GR&R,线性,偏倚,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在提交PPAP的时候需要提交。每年也都需要有MSA计划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

一、6西格码质量管理方法的涵义

企业运营千头万绪,管理与质量是永远不变的真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质量管理工作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项全新的质量管理模式在美国摩托罗拉和通用电气两大公司中推行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引起欧美各国企业的高度重视,这项管理便是6西格码模式。西格码模式由摩托罗拉公司于1993年率先开发,采取6西格码模式管理后,该公司平均每年提高生产率12.3%,由于质量缺陷造成的费用消耗减少了 84%,运作过程中的失误率降低99.7%。通用公司的韦尔奇则指出:“6西格码已经彻底改变了通用电气,决定了公司经营的基因密码(DNA),它已经成为通用电气现行的最佳运作模式。”

西格玛原文为希腊字母sigma,其含义为“标准偏差”。6西格玛意为“6倍标准差”,在质量上表示每百万坏品率少于3.4。

当然,6 西格玛模式的含义并不简单地是指上述这些内容.而是一整套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它着眼于揭示生产流程中每百万个机会当中有多少缺陷或失误,这些缺陷和失误包括产品本身、产品生产的流程、包装、转运、交货延期、系统故障、不可抗力等等。大多数企业运作在3至4西格码的水平,这意味着每百万个机会中已经产生 6210至66800个缺陷,这些缺陷将要求生产者耗费其销售额的15%—30%进行弥补。而一个实施6西格码模式的公司仅需耗费年销售额的5%来矫正失误。图11—1是6西格码模式和3西格玛模式的产品质量分布图。

6西格码质量管理方法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1.6西格码质量管理对经营业绩的改善;

在企业内部,规范的6 西格玛模式项目一般是由称为“6西格玛模式精英小组”的执行委员会选择的,这个小组的职员之一是选择合适的项目并分配资源。一个公司典型的6西格玛模式项目可以是矫正关键客户的票据问题,也可以是改变某种工作程序提高生产率。领导小组将任务分派给黑带(参见本书黑带计划)管理人员们,黑带管理人员们再依照 6西格玛模式组织一个小组来执行这个项目。小组成员对6西格玛模式项目进行定期的严密监测。

6西格玛管理是获得和保持企业在经营上的成功并将其经营业绩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和发展战略,是使企业获得快速增长的经营方式。经营业绩的改善包括:

①市场占有率的增加

②顾客回头率的提高

③成本降低

④周期降低

⑤缺陷率降低

⑥产品/服务开发加快

⑦企业文化改变

2.6西格码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西格玛管理格对企业文化建设或改进产生很大的作用。在分析一些成功企业,特别是处于顶层位置的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时发现,成功的企业在实施质量战略时,比别的企业多走了一步,那就是,他们在致力于产品与服务质量改进的同时,肯花大力气去改造他们与6西格玛质量不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以使全体员工的信念、态度、价值观和期望与6西格码质量保持同步,从而创造出良好的企业质量文化,保证了6西格玛质量战略的成功。

三、6西格码质量管理方法的流程

6西格玛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革新方法,它由企业最高管理者领导并驱动,由最高管理层提出改进或革新目标(这个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和远景密切相关)、资源和时间框架。推行6西格玛模式可以采用由定义、度量、分析、改进、控制(DMAIC)构成的改进流程。

则DMAIC流程可用于以下三种基本改进计划:

①6西格玛产品与服务实现过程改进。

②6西格玛业务流程改进。

③6西格玛产品设计过程改进。

这种革新方法强调定量方法和工具的运用,强调对顾客需求满意的详尽定义与量化表述,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并由相应的工具或方法辅助。

推行6 西格码模式要求企业从上至下都必须改变“我一直都这样做,而且做得很好”的惯性思维。也许你确实已经做得很好,但是距6西格码模式的目标却差得很远。6西格码模式不仅专注于不断提高,更注重目标,即企业的底线收益。假设某一大企业有1000个基层单元,每一基层单元用6西格码模式每天节约100美元,一年以300天计,企业一年将节约3千万美元。通过实施模式,企业还可清晰地知道自身的水平、改进提高的额度与目标的距离等。

管理会计研究方法概述 篇6

胡冰(1990-),女,白族,云南大理人,学生,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蒋国琪(1990-),女,汉族,四川资阳人,学生,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摘 要:随着社会管理技术的发展,管理会计的角色引起了广泛企业和学者的重视,因此,正确的使用管理会计研究方法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从管理会计概念入手,分析比较了管理会计研究方法中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关于研究对象、研究手段、研究步骤和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内容及其优劣势。

关键词: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调查研究; 案例研究; 比较

实验是为控制自变量并观察由此带来的因变量变化的科学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在受到控制的实验条件下,通过研究一个(多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多个)变量产生的影响,进而检验假说所建立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的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是指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真实情况。采用调查研究有两个主要目的:描述和解释。描述性调查研究主要以发现以存在现象为目的,而解释性调查研究主要以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为目的。

案例研究是经验性探究的一种,它主要研究暂时性的现象。在此种研究情境中,现象本身与其背景之间的界限不明显,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实证性研究,因此只能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展开分析。

(一)研究对象

在实验研究的经济学文献中,选择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占大多数。但是,也有不少实验研究选取实务界人士作为实验对象。

调查研究的对象一般由性质相同的各个单位组成,根据调查研究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样本大小。在调查中,欲研究的现象及其相关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来平衡或消除非研究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案例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一般是现实社会经济现象中的事例,多为特殊或有重大意义的事例。正是案例研究的现象性决定了案例研究的现象属性,使其多注重事例区别于背景的个体特征,以达到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有价值的结论的目的。

(二)研究手段

在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中,实验研究顾名思义,以实验的方式进行,通过让被试完成任务来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因此科学的实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在研究过程中应当采用标准化的程序,包括实验任务的选择、实验的讲解、回答问题的原则、被试的个数和经验水平情况等。

调查研究的研究方法多以问卷调查为主,问卷调查的设计是关键的环节。因此问卷应采用科学优质的设计,注意多方面的细节,比如正确的引导语、题目和目的的一致性和逻辑连贯性、表面效度等。

案例研究收集数据的方式较为多样性,重要和常用的数据来源包括文献资料、档案记录、访谈等。

(三)适用范围

实验研究主要适用于:(1)现实情况下难以取得科学研究数据,而研究者可以通过模拟现实情况进行实验,获得数据。(2)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研究主题的特殊性,需要被研究对象受到知识结构、自身素质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时,研究人员根据研究对象自然状态观测得到的数据难以说明问题。(3)适用于能够反映人民普遍性心理特征的题材。

调查研究是较为普遍的研究方法,主要使用于:(1)从被调查的内容看,问卷调查法适用于对现时问题的调查;(2)从被调查的样本看,适用于较大样本的调查;(3)从调查的过程看,适用于较短时期的调查;(4)从被调查对象所在的地域看,在城市中比在农村中适用,在大城市比在小城市适用。

案例研究主要使用与以下范围:(1)对现有理论进行批驳或检验;(2)不常见的、独特的现象;(3)有代表性的或典型性的事件;(4)对同一案例进行纵向比较。

(四)优势和局限

1.实验研究

(1)实验研究的优势

①实验研究能够有力地检验因果关系。实验研究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从而确保所验证的因果关系;②实验研究可以提升研究的内部效度。实验研究可以很好地控制其他影响因变量的变量,能更有效的检验因变量与自变量间的因果关系;③实验研究可以在实验中设计较为理想的实验环境,以满足研究者的需要。

(2)实验研究的局限

①外部效度较低,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可应用型较弱。因为大多数实验环境都是人工设计,它们忽略或简化了自然环境下的诸多特征;②实验研究成本可能较高。实验设计和实施的成本可能比较高昂。

2.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的优点

①简单易行,容易操作;②由于问卷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能研究的问题都是现实问题,更有价值。

(2)调查研究的缺点

①问卷设计和结果分析过程难以避免调查者的主观偏见,调查问卷的质量较难保证;②调查问卷的结果广而不深。一般问卷都比较简单,问题也适中,不能够与受访者深入探讨某一问题;③问卷回收率通常不高,回收样本的结构可能不同程度地脱离原抽样框架的结构设计,从而导致代表性偏差。

3.案例研究

(1)案例研究的优点

①案例研究用其生动的描述性语境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现实感,能够更好地被更多的读者所感受,从而能够建立起比较深入和周全的理解;②案例研究所得出的更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可以为其他类似的案例提供易于理解的解释,使读者可以更好地接受其中的理论;③案例研究深入全面。案例研究可以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有价值的命题,深入系统的单一案例研究可以发现被传统的研究方法所忽视的特殊现象;④容易操作。案例研究操作较为方便,可以使个体研究者个人进行,并不一定需要成立研究小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案例研究的局限

①难以有效采用归纳法研究。因为案例研究的归纳不是统计性的而是分析性的,其观察到的现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会使得归纳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从而影响结论的稳健性;②研究者的偏见。案例研究没有一种标准化的数据分析方法,使得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并不强,从而导致结论因研究者的主观意见而不精准;③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耗费。密集的劳动力和大量的时间耗费使得案例研究的成本较高,這也是为什么案例研究多适用于重大或有意义的案例。(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杜荣瑞,肖泽忠,周齐武.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9,9:72-80.

[2]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管理会计研究课题组.管理会计研究方法体系框架的构建与应用——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初步分析[J].会计研究,2010.5.30-38

卫星星座运行管理方法研究 篇7

关键词:卫星星座,运行管理,维持控制,备份,自主导航,太空“交通”

0引言

近年来, 随着空间战略地位的日益突出, 卫星星座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但作为一个庞大的空间系统, 卫星星座的运行管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首先, 卫星数目多, 不仅研制和发射费用高昂, 而且维持和运行管理代价巨大。其次, 系统的运行管理完全依赖于地面, 平时的管理难度大, 在特殊时期还可能出现无法管理的情况。再次, 随着相同功能的地面系统以及单个航天器能力的日益提高, 对星座的服务性能、长期稳定运行能力、协同工作能力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卫星寿命、经费和发射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星座的建设周期很长, 往往会出现后面的卫星还未发射入轨, 前面的卫星已经到寿命末期的情况。

因此, 平衡星座成本与性能、降低运行维持代价、提高星座的稳定运行、协同工作与自主生存能力是星座运行管理的主要目标, 这就需要从星座控制维持、备份和部署、自主导航和星座监测等方面寻求有效的技术途径。

1星座构型维持方法

目前星座构型维持方法主要有2种:站位维持方法和摄动补偿方法。

维持星座构型通常采用站位维持的方法, 即对卫星进行主动控制, 将卫星的绝对或相对位置维持在设计位置, 当卫星运行超出该允许漂移范围时, 才对卫星进行控制。为了保持星座的长期稳定性和连续性, 在星座设计时需要选择具有较好容错性和较大容许偏差量的星座构型, 使得星座具有一定的降价运行能力, 并且卫星偏离标称轨道一定范围时也不会影响星座的服务性能。星座构型保持是星座中所有卫星的整体控制, 在控制时必须注意卫星之间完成任务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卫星轨道控制在控制参数、控制量和控制精度的要求上都发生了变化, 因此必须从星座空间结构、任务需求、协同控制和性能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同时, 星座构型保持控制时还应根据卫星的覆盖特性、过顶时间、最大不可视时间以及健康状况等信息确定具体的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

通常认为, 编队飞行的各卫星之间有动力学联系和约束条件;而星座则以单颗卫星轨道运动为基础, 星与星之间的动力学联系并不紧密。事实上, 由于星座的特殊结构, 使得卫星之间也存在复杂的动力学耦合关系, 而这种耦合关系决定了星座构型的整体变化趋势, 同时也使得利用摄动补偿方法来提高星座的长期稳定性成为可能。摄动补偿方法通过对星座中卫星轨道的合理选择和参数调整来补偿某些可预测摄动引起的星座构型变化, 从而达到保持星座整体构型的目的。当前世界各国研究者在星座相对运动和受摄分析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经过研究表明, 地球非球形摄动和卫星的初始位置偏差是导致星座构型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 选择具有较高稳定性的轨道, 同时利用摄动力的补偿设计可以提高星座构型的稳定性。摄动补偿方法是对已经设计好的星座构型的卫星轨道参数的一种小量偏置手段, 并不改变星座的基本结构。通过摄动补偿设计对轨道参数进行调整能够减缓摄动外力对构型的破坏作用, 使星座构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容许范围内, 同时对星座入轨后偏离容许范围的卫星施加控制, 维持星座的整体构型, 从而降低星座构型控制代价, 减少控制频率, 提高星座构型的长期稳定性。

经过摄动补偿设计后的轨道仍然有一些小偏差需要通过控制来修正, 因此, 采用站位维持控制和摄动补偿设计2种方法相结合来维持星座构型不但可以大大降低星座运行管理的成本和难度, 同时还可以提高星座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星座备份与阶段部署策略

2.1星座备份策略与设计

在星座工作期间, 为了提高整个星座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一般都会准备一定数目的备份卫星, 在必要时替代故障卫星。虽然, 在星座设计时通常会有一定的冗余度, 即部署比满足任务要求更多的卫星, 使得星座具备承受少数卫星故障而不会出现大幅度性能下降的能力。例如导航星座通常要求具有在2颗卫星失效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提供满足最低需求服务的能力。但为了保证星座的长期稳定运行, 最好还是用能够正常工作的卫星替换故障卫星, 即采用一定的备份手段来保证服务质量。

星座的备份通常包括在轨备份和地面备份2种方式, 而在轨备份又包括备份卫星停泊在工作轨道上、备份卫星运行在工作轨道上融入星座工作、备份卫星停泊在高度较低的非工作轨道上等多种模式, 这些备份模式通常每轨道面都至少备份1~2颗卫星, 这样既能够较快地响应任务需求, 及时将备份卫星调整到指定位置代替故障卫星工作, 而又不需要消耗过多的能量。地面备份一般在星座中出现故障卫星后发射备份卫星, 需要的时间较长, 但是这种备份方式需要备份的卫星数目少, 因此也是经常采用的方式。

考虑到卫星的交付、发射准备和调整入轨等因素, 在轨备份具有对星座系统性能快速修复的优势, 同时将备份卫星集成到系统中工作而不是停泊在轨道上的模式, 即将卫星放置在故障概率最高的卫星附近组成卫星组, 既能增强星座的可用度和覆盖性能, 又可以提高星座系统的修复性能, 使得星座具有更高的故障冗余度。

同时可靠的星座在采用备份策略的同时, 星座本身还必须具有接受某段故障修复时间的能力, 以使备份卫星能够完成对失效星的替换。

2.2星座分阶段部署策略与设计

星座的部署不是一个短时期内能完成的任务, 大多数星座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够最终部署完成。因此, 星座构型的分阶段部署, 必须考虑星座每个阶段的系统性能, 而不是以最终系统状态作为优化的唯一目标。星座的初始构型、中间构型和最终构型是相互牵连、相互制约的, 在星座设计初期就应该予以充分考虑。应该在考虑工程实际约束的前提下最大化星座各阶段子星座的功能, 使其在建设过程中实现台阶式的性能提升, 使得在部署过程中, 已经发射上天的卫星能够实现系统的部分功能, 或者能够完全实现系统的功能只是未达到预期的水平要求。

同时在星座组网过程中针对每一次发射, 还应当进行运载器的优选。运载器选择与星座系统的投资、运营计划直接相关, 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星座系统能否成功。根据星座部署总时间, 卫星的质量、体积、卫星操作轨道的高度、倾角, 充分考虑可选用的发射场和运载器可以大大降低整个星座系统组网过程的成本和风险。

3星座自主导航与运行管理技术

星座的卫星数目越来越多, 依靠地面测控站进行卫星的定轨与跟踪将难以承受其高负荷的数据传输与处理压力。同时, 卫星星座如果过分依赖地面站的测控, 在地面站受毁的情况下, 其正常运行将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发展卫星星座系统的自主性成为星座运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地星座自主导航方案包括天文导航、导航星导航以及星间相对观测导航等。由于星座中的卫星数目较多, 单纯采用单颗卫星自主导航则会忽略星座中星间相对运动的信息。充分利用星间运动的相对运动规律, 采用星间相对测量信息进行相对自主导航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美国的第三代GPS卫星Block ⅡR就是利用星间相对测量进行自主导航的一个具体应用, 它具有交联测距和在轨处理导航数据的能力。各颗卫星使用星载处理器, 计算导航参数的修正值, 从而提供导航精度, 增强自主生存能力。Block ⅡR采用一种TDMA式的测量通讯方法, 设定36 s为一帧, 其中每颗卫星分配1.5 s, 并采用双频信号测量, 用来修正电离层延迟效应。在每一帧的数据帧 (Data Frame) 中, 每颗卫星在自己分配的1.5 s时间里发射与自身状态相关的参数, 在测距帧 (Ranging Frame) 中, 所有卫星进行伪距测量。在数据帧中, 各种参数进行相互传递的同时, 每颗卫星计算出伪距测量值。同时每颗卫星还可以自身估计位置和时钟, 联合评估协方差, 并利用双向测量的结果, 将星历和时钟进行解耦, 最终产生测量的距离和钟差, 这些测量值通过估计器进行处理获得对预存星历的修正值。Block ⅡR能够在轨自主更新和精化GPS卫星的广播星历和星钟A系数, 无需地面监控系统的干预。它能够自主运行180 d做导航定位服务, 且在第180 d时, 用户测距精度 (URE) 仍可达到±7.4 m。因此即使地面监控系统暂时毁坏, 仍能维持高精度的GPS卫星导航定位, 增强了GPS系统的抗毁能力。

Galileo导航系统也曾提出过采用星间观测的自主导航方案。该方案运用星间测量和星地测量相结合进行处理, 用于日常星历的修正, 提高卫星预报星历和时钟的精度, 通过地面仿真实验, 用户测距误差可达到分米级 (低轨星历数据刷新率15 min, 高轨2 h) 。因此对于利用星间测量的星座的相对定位方法不仅能够实现星座的自主生存, 还能通过提高日常星历的精度来提高用户的定位精度, 从而提升整个导航系统的性能。

基于星间链路信息的星座自主导航, 不能修正星座整体旋转误差、地球自转非均匀误差和极移参差, 致使星座难以长时间自主运行。X射线脉冲星导航技术以脉冲星辐射的X射线信号作为外部信息基准, 能够高精度地确定卫星轨道、时间和姿态参数, 不存在星座整体旋转误差累积问题, 为星座自主导航技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实现途径。

4太空“交通”实时监测与管理

随着各国太空资源开发利用步伐的不断加快, 多年来, 世界各国的航天专家已经不止一次发出警告:在近地轨道日渐拥挤的情况下, 难免会发生航天器相互碰撞、产生大量危险太空垃圾的事件。因此, 加强太空“交通”实时监测与管理也应成为星座运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确保星座的安全稳定运行, 首先要加强对太空中各类物体的监测, 使用光学望远镜观测高轨道, 用雷达探测低轨道, 对各种飞行物进行监测, 对星座安全构成威胁的飞行物进行轨迹分析和预警, 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其次当卫星出现故障无法修复时, 应根据卫星状况和任务需求等信息及时建立处置策略, 使其不会影响整个星座的正常稳定工作。此外, 加厚卫星的外壳, 可以增强其抗撞击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在未来的卫星上装备预警系统, 使之预先发现危险并主动改变轨道, 从而免遭碰撞。

5结束语

随着卫星星座的迅猛发展, 为了确保星座长期高可靠、高性能稳定运行, 完善的运行管理策略是必不可少的。主要从星座维持控制、备份与阶段部署、自主导航和太空“交通”实时监测4个方面论述了卫星星座运行管理策略和技术方法。在不断完善和提高星座运行管理策略和技术的同时, 国家从整体利益出发制定政策规划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将卫星星座运行管理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协调部署, 才能保证卫星星座的长期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张育林, 范丽, 张艳, 等.卫星星座理论与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寇艳红.GPS原理与应用 (第2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方法研究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

班级管理工作涉及到的内容较多, 包括班级日常事务、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思想情况等, 这非常考验班主任, 我们应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的特点, 采取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 确保在班主任有效的管理中, 能够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学生在思想上和学习上都能取得进步。具体来说, 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创新班级管理理念

目前, 一些班主任还在沿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 即对学生进行学习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班主任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 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非常落后, 严重影响到了班级管理的效果, 阻碍了学生的良好发展。因此, 中职班主任需要在班级管理理念上进行创新, 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掌握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 班级管理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树立班主任的威信

班主任的威信在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要,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管理方法, 班主任只有有一定的威信, 才能使学生信服, 愿意听从班主任的安排和管理, 班级管理工作也才能顺利开展。具体而言, 班主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班主任应该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由于很多学生的想法非常偏激, 认为班主任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就是敌人, 再加上班主任处处管着学生, 就会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敌意, 严重影响到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这种情况, 班主任应该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建立深厚的情感, 并且使学生了解到:班主任对自己进行管理是为了能够促进自己学习上的进步、思想上的进步, 并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这样, 学生就更愿意服从班主任的工作安排。其次, 班主任应该建立权力威信。所谓的权力威信主要是指让学生在无形之中不敢违逆班主任的管理, 进而可以顺从班主任的管理, 最终实现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总之, 班级管理过程中, 班主任的威信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是一种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 通过班主任的有效管理, 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在中职班级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及其他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余活动, 以引导、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中, 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而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才能够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 实现思想上的进步。因此, 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外时间,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如到敬老院去为老人服务, 使学生受到教育, 更加尊敬自己的父母;到孤儿院去送爱心, 使学生了解到自己是多么幸福, 进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生活, 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 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就能够受到思想教育, 不断取得思想进步。

四、利用学生干部进行班级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还可以让学生干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其主要的优势在于通过学生管理学生的方式, 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会积极配合学生干部的班级管理工作, 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班干部的选拔方式, 可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 并采用轮换制, 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是, 在学生干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 班主任应该给予他们一些指导, 以确保班级管理的方向不偏离。

五、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中职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 为社会输送人才, 因此班主任在做班级管理工作时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 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并且在社会中有所作为。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在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技能方面下功夫。为此, 我们应结合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特点, 结合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 引导学生学习, 使之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 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社会的竞争力, 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六、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 我们了解到:班主任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能够更好地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 而学生也能在班主任有效的管理中, 实现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思想不断进步, 行为更加规范,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文婧.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J].科技信息, 2011 (13) .

[2]张敏.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5) .

[3]张燕华, 宋林亮.谈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J].中国西部科技, 2008 (17) .

[4]张玉芹.谈新形势下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方向的转换[J].科技信息, 2009 (5) .

管理方法研究 篇9

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要与全面管理的思想相结合。在管理会计的实施和运用中,“管理的意识”和“管理的行动”则须臾不能缺失,即管理会计首先是管理的思想和会计的意识,用以指导管理会计的体系建设;其次才是方法,使之普及于全员,贯穿于财务管理、企业管理行为的全过程。因为决定管理会计应用效能的关键是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管理和会计意识,而管理和会计意识的普遍缺失,则阻碍了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应用方法的研究,当务之急是将管理会计的意识固化成财务管理者、乃至企业管理者的素养,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推进管理会计才能水到渠成,才能真正发挥管理会计的价值——企业的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最有效的工具。

一、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影响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面临着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管理会计认识不统一,执行不到位,缺乏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实施的基础。

(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由于认识不一,制约和阻碍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发展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应用虽提出了各种学说和方法,但对管理会计的定义和概念框架没有达成统一认识,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难免产生模糊的认识,出现了诸多值得商榷的论述,诸如在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上,我国与世界同步走过了60多年,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以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期[1]。这种认识制约和阻碍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深入发展。其实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体系建设,尤其是适应我国国情和企业现状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缺乏管理会计意识的管理基础

说起管理会计,首先想到的是管理会计的实务,而忽略了管理会计首先是管理和会计的理念,在企业实践中经营者、管理者也了解一些管理会计的知识和方法,但因为普遍欠缺管理会计的意识,就如同缺少“土壤”一样,管理会计的“种子”很难生根发芽。同时管理者限于管理基础的薄弱,基于短期效益考量,对管理会计应用的意识不急迫,方法的应用也是零敲碎打,应用难免普遍流于形式,很难发挥真正的效能。

二、日本企业管理理念和策略的分析

针对上述我国在管理会计研究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日本企业管理在学习和发展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源于西方“科学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通过日本学者的研究推广,继而发展研发出具有日本特色的管理理论“持续改进”、“精益生产”等管理理念,通过企业管理者的忠实实践获得成功,可以说日本经济腾飞的秘诀离不开管理的理念推广和实践。

(一)以实践为中心,研发培育者、实践者、推广者密切配合,完成了企业管理的升级

在日本被称为“管理大师”的大前研一、野中郁次郎、盛田昭夫等为代表的一批研发培育者、实践者、推广者共同架起一座连接日本与世界管理的桥梁,他们的职责不同,野中郁次郎是研究和培育跨文化的思想,盛田昭夫是企业家、创造实践者,大前研一是战略顾问和推手,他们将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日本,通过“共同化”、“外化”、“连接化”、“内化”,将管理知识和理念推广,衍生出适合日本企业管理的“持续改进”、“精益生产”等著名管理理论,产生知识创造的螺旋模式。日本企业完成了管理的升级,将企业管理推向世界的高峰。

(二)经营会计颠覆了传统会计学的模式

经营会计的理念源于日本,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说,企业经营的原则就是“销售额最大化、经费最小化”。他吸取了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开创并发展了经营会计学,在他所创办的京瓷集团成功运用。即京瓷会计学,用通俗的语言向管理者说明会计的目的、原则、做法,让每一位员工对自己的目标都能清楚把握,能够为达成目标而主动地不懈努力,形成全员参与的经营模式。

对中日企业实践颇有研究的田和喜说:经营会计支撑了松下、京瓷等日企的成功,颠覆了传统的会计学模式,是中国企业实践阿米巴经营必备的系统量化工具。

(三)“QC小组”活动、“5S管理”模式练就员工现场管理与改善的素养

在日本无论何种行业,“质量管理小组”、“5S管理”都是其基础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操作性很强的程序化的工作模式。

“QC小组”有两个主要任务:1.找出问题,提出解决办法;2.通过参加会议和讨论与工作相关的问题的正式机会鼓舞成员的士气。日本企业每年举办QC小组成果发布大会。

在企业管理的改善活动中将5S活动作为其中的一环,作用不仅在于消除工作中和公司的内部浪费,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使参与其中的人员得到成长。是一种思考的方法和工作的程序,进而成为自觉工作的习惯。

(四)“垃圾之争”引发的思考

笔者在考察中日企业管理会计时了解到一个案例:A企业是一家在中国的日本企业,员工除了有两个日本的管理人员之外,其余均为中国员工。A企业日常开展“QC小组”和“5S管理”管理活动。A企业定期进行“5S管理”清理时发现相邻的B企业(中国企业)办公楼随手向窗外A企业院内扔塑料袋、废纸等垃圾,办公楼是出租给几家公司。A企业定期清理之后,没过几天,相同的地点又出现垃圾。几次之后,A企业向B企业提出交涉,希望B企业解决。B企业逐一对入住大楼的公司开始进行宣传教育,但最后效果还是不明显,不能彻底解决。A企业的日方管理人员觉得非常不理解:这个小事为什么不能解决?入住B企业大楼公司的管理人员也觉得不能理解:日方的管理人员何必在这个小事上这么认真?

经笔者了解,入住B企业大楼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也知道“QC小组”和“5S管理”,也开展过相关的活动,且最近还向管理人员进行这方面的培训,提出推进“5S管理”活动的要求。那么试想:A企业也在中国境内,也是中国的员工,为什么A企业可以做到的事情,一墙之隔几家公司却做不到?我想那几家公司的困惑,正是我国管理会计面临的困境。

三、日本企业管理会计实施的案例

日本企业通过管理升级、经营会计以及现场管理的提升和自觉意识的培养,不仅在管理理念、经营会计训练和管理人员的素养等多方面进行充分的准备,推进管理会计的实施效果明显。下面是笔者考察的一家在中国的日资企业管理会计的推进案例。

(一)管理理念和管理素养的准备

正如所有日本企业一样,这家企业从总经理、各级管理人员反复强调精益生产、持续改进、现地现物等日本的管理理念。企业各项工作都按照细致要求和过程的严格控制,类似程序化的作业标准书。日常开展“QC小组”活动,每年召开QC成果发布会,总经理点评,评出优胜者参加在日本总公司举行的QC成果发布会,社长每次参加并向获奖者颁奖。日常进行“5S管理”活动,养成了管理人员和员工高度自觉和负责的工作状态。

(二)组织机构的变化,引起财务管理者向管理职能的变化

公司按照日本总公司的统一安排,将财务部变更为经营管理部,管理会计和经营管理成为经营管理部的主要职能。负责公司财务的总会计师、经营管理部部长以及经营管理部人员岗位职责除了财务核算和监督之外,要求在理念、考虑问题的角度和高度方面发生重大变化,需要站在企业管理的全局考虑、处理问题。财务职能的专业性成为基本的要求,独立性的弱化,协作性提高,经营管理部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以及与供应链企业更好的协作。

这一变化会逐渐促成企业内部的业务的协作:财会人员对于营运部门、制造部门反应的问题予以积极的回应;营运人员、营业人员、制造人员逐渐培养经营会计的意识。

(三)编制滚动的CVP(量本利分析)计划与实际分析表

1. CVP(量本利分析)滚动编制

按照日本总公司的统一安排,除了以前的各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各项财务报表以外,要求编制滚动的CVP(量本利分析)计划与实际分析表,以及计划与实际的差异分析向总公司报告。编制的方法和分工:营业部门依据市场预测分别编制年度、季度以及月度销售计划,制造部门编制年度、季度以及月度经费计划,经营管理部依据资料编制财务报表和CVP(量本利分析)计划与实际分析表。营业部门依据市场预测的变化及时修订生产销售计划,经营管理部依据生产销售计划的修订滚动编制月度经营计划和CVP(量本利分析)计划,并与月度经营实际和CVP(量本利分析)实际报表,报送日本总公司。

2. 总公司决策和诊断

总公司依据财务报表以及CVP(量本利分析)计划与实际对比资料,及时掌握了各公司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贡献边际率等变量之间的联系资料,作为经营预测决策和规划的依据。同时根据各公司CVP(量本利分析)计划与实际以及差异分析,提出工厂诊断的建议,定期实地进行工厂诊断督导,提出不同的课题,请各公司定期报告课题的解决情况。

3. 内部分析提升管理

公司内部针对计划与实际的差异,通过公司月度经营会议,经营管理部组织制造部门进行原因分析,对于指标的各部门出现差异,透过现象找出真正的原因,逐一解析,通过各部门长让每一位员工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对自己工作的目标都能清楚把握,对照差异,积极不断的持续改进,不断提升管理的水平。

四、日本企业管理经验的启示

日本企业管理的经验告诉我们:管理理念是推进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础,是管理会计研究和应用不可或缺的一环。会计意识就是收益最大化,经费最小化,管理的行动就是持续改进。

(一)管理的理念奠定管理的基础,精益的管理和持续改进符合日本的国情,也适应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

通过日本企业管理理念和策略的相关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日本企业管理的策略,将源于西方“科学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通过日本学者的研究推广,和企业家的实践,继而发展研发出具有日本特色的管理理念“持续改进”、“精益生产”等管理理念,奠定了日本企业的管理基础。

(二)经营会计学的创立,培养锻炼了企业的干部,迎来了更加密切的协作

财务、会计环境的巨变,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的时代结束,经营会计学应运而生。商界处于流动的状态,从商业的观点来看,仅有会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会计知识无法判断的事物很多。导致会计和财务人员与营运人员、营业人员、制造人员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财会人员有可能束缚后者的手脚。因为后者更可能全面、灵活判断商业问题。CFO仅凭财务、会计知识是不能胜任的,CFO的职责就是要全面提高企业的价值。

(三)持续开展“QC小组”活动、“5S管理”模式,训练了员工现场管理与改善的素养

笔者考察过许多日本企业,无论在日本国内和中国境内的,不同行业的,管理模式惊人的相似。日本企业每天早操完毕,第一件事就是举行“早礼”,早礼资料主要是“5S管理”规范、行为准则、作业标准书等准则的宣读学习。日常开展“QC小组”活动,每年举行世界范围QC成果发布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分公司、制造工厂的优胜者成员,相聚日本的总公司,交流经验,发布成果。日常进行“5S管理”活动,持之以恒。

五、推进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和应用的策略

转变研究和应用的思路,从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出发,亟待解决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问题;从我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打好管理的基础工作;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坚持经营会计和管理意识持续培育之路。

(一)经济新常态需要管理会计尽快应用

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巨变,导致传统的财务会计时代结束,呼唤管理会计尽快应用。尤其在经济增长缓慢的新常态情况下,商业判断、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以及企业内部的协作变得非常重要,管理会计会有更广阔用武之地。

(二)汲取西方管理会计和日本管理的经验,为管理会计实施打好基础

鉴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亟待建立公认管理会计概念框架构建,并形成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全员的管理意识、管理的参与率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全面管理的理念和会计意识则不能称为真正的管理会计体系。参与其中的财务人员要向管理者靠拢,管理人员的思路向财务人员转变,成为经营会计的参与者。业务上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逐渐进行有效的融合。

(三)分析企业管理会计问题的根源

从企业来看,管理会计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领导不重视,预算脱离实际、不能真正控制成本等问题,造成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实施流于形式,效果并不明显。根源在于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以及员工没有认识到管理会计的本质和其依托的基础,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法。应该直面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转变思路和方法。

问题之一:没有认识到管理会计的目标是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会计实施中,只看到表面工作,关注指标数字,没有认识到工作的目标和本质。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提升管理水平。比如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编制预算的准确性,而最终目标是管理水平的提升。

问题之二:只关注结果,没有进行管理流程过程的控制。比如:实际工作中是以销售额为统领,当收入与成本出现矛盾时,偏重关注收入,实际未能真正深入细致的控制成本。解决的办法就是将注重目标和结果的目标管理转变为标准化管理,即流程管理,设置工作的标准流程,细分为若干道工序,关注控制每一工序流程,通过过程的控制达到目标。通过管理会计改变我们的习惯。

(四)从企业的实际出发

管理会计被称为服务于企业内部的会计,要逐一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影响管理会计实施的问题。特别是学习企业内部经营会计学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说明会计的目的、原则、做法,培养了管理人员提高核算效益的原则、独立核算制度。企业内部的管理更加密切的协作。持续开展类似“QC小组”活动、“5S管理”模式训练员工现场管理与改善的素养。建立一整套适合企业操作的全面管理会计程序模型,通过“早会——标准作业书流程”训练,固化经营管理者和每位员工的意识和工作行为规范,通过“模板”式的程序流程控制,克服管理意识缺失、不注重细节管理和绩效的痼疾,培养自觉、负责的工作状态,达成全员参与管理的经营模式。

设立全面管理会计程序模型:管理意识植入、管理行为固化、协作。1.将企业承担功能分成若干标准流程、程序;2.制定每个流程、程序的标准作业书。3.对企业实施控制、管理和监督;4.制定工作规则。每日早会宣讲。每日5S管理实施。5.定期管理小组活动,制定改善课题。年度管理小组成果发布,公司领导点评,评选优胜者。月度内部经营活动分析,提出改进课题,限期完成;6.大课题分期分步实施,完成的好奖励,完成的不好反省措施。滚动发展提升。

完成了上述准备,企业推行管理会计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管理会计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红燕.中国管理会计发展历程[J].国际商务财会,2014(3).

[2]蒂姆,欣德尔.管理大师及其思想[M].于晓言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稻盛和夫,曹岫云译.经营与会计.东方出版社,[M]2013.

[4]大西农夫明,图解5S管理实务[M].高丹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我国地籍管理档案管理研究 篇10

关键词:地籍管理,建议,档案管理

1 我国地籍管理在实行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自信中国成立之日起, 我国的地籍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土地的主权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与推行, 我国的地籍管理工作已经从以往的产权登记到土壤普查、土地勘测以及规划, 并在地籍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原则, 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依旧遇到了一定的问题, 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1.1 我国地籍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管理过程中, 我国的地籍管理体制无法合理的处置地籍管理的档案, 导致地籍管理档案的处理以及上交都不是十分的及时, 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在进行地籍管理的时候缺乏归档意识, 一些文件的使用频率又非常的高, 地籍管理人员在完成项目之后, 没能及时的将归档后的项目文件材料上交给档案部门进行及时的归档。另外, 我国地籍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遵循的原则非常的多, 但是在细节处理方面的可操作性不强, 在具体业务的处理中不同类型的工作不能采取正确恰当的处理方法, 足以见在进行细节操作处理的时候, 地籍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使得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无法得到真正的实施。

1.2 地籍管理在档案收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籍管理人员所面临的业务数量比较多, 业务数量很大, 导致在进行地籍管理档案进行收集的时候并不齐全, 尤其是在随着数字化地基调查技术的推行, 遥感监控等新技术在地籍管理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但是相应的地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没有随着技术的提升而有所改善, 大多数地籍管理人员没有把保管特殊载体档案的经验, 使得地籍管理体系中的特殊档案得不到有效的管理, 使得地籍管理在内容上并不完整, 载体形式并不丰富, 影响了地籍管理的质量。

除此之外, 对于地籍管理档案的收集也并不及时, 没有做到主动地跟踪收集地籍管理档案。多数地籍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习惯于坐等上门接受归档, 但是实际上我国的实际土壤管理的过程中, 地籍管理人呀人少事多, 土壤管理档案分散, 且地籍管理的档案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地籍管理人员只是被动地等待上交地籍管理档案只是会导致地籍管理的档案内容反应滞后、地籍管理档案的信息出现失真的状况。

1.3 地籍管理在档案整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 对于地籍管理在进行档案整理的时候无法是新型的地籍管理的档案整理的要求。由于传统的地籍管理的档案都是以纸质载体为主, 使得在新型的档案管理体制之下, 地籍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应用不足, 无法适应新型的地籍管理档案整理的要求。可见, 地籍管理的档案管理在进行档案整理的时候需要提高管理的质量, 尤其是一些地籍管理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认真的执行相关工作, 档案的分类过于评断自己的主观性, 也使得档案的管理缺少基本的认知, 也显现出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验可循。

2 改善地籍管理档案管理质量的建议

2.1 在地籍管理的过程中形成地籍管理档案良好的运行机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应当在地籍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土地档案的工作机构, 在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健全档案综合档案室, 集中统一管理本单位的不同门类、不同载体的全部档案, 改变以往地籍档案存在的多头管理以及分散保管的现状, 为此根据地籍档案管理的真正需要, 配备专业的、具有工作责任心的及具有专业管理技术的档案管理人员。

其次, 为了建立健全地籍管理的内部管理制度, 强化制度约束, 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从实际需求出发, 根据新时期地籍管理的需求实施, 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地籍档案管理的标准和方法, 根据档案管理技术的规范, 搞好地籍管理档案的软硬件设施。

最后, 为了使得各级地籍管理的领导树立对于档案管理的意识, 应当强化地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重视档案管理的工作, 加大对于档案管理的投入, 确保档案管理的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地, 改善以往档案材料收集不完全或者是制约措施无效化的现在。

2.2 在地籍管理的管理手段上积极推广高新技术应用

为了在地籍管理的过程中广泛的推广高新技术应用, 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现代化的光学技术应用到地基管理的档案管理中, 首先应当将计算机技术逐渐的深入到档案一般业务的管理中, 例如使用计算机接受地籍管理档案记录号和统计、提供各种统计数字和基本的目录、办理档案的借阅以及归还的手续等等。

其次, 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档案的检索以及编目, 利用查阅档案的时候, 其按照某种排检项目提出查询要求, 使得计算机能够快速、准确的在数据库中实现档案资料的存储与管理。以此来实现地籍档案管理的高速、准确、实现手工操作多次重复等等, 以此来提高地籍档案管理的编目以及检索的效率以及质量。

最后, 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地籍管理的档案的库房管理。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地籍档案的库房管理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计算机技术可以及时的报告档案库房中的库存情况, 例如库存档案中存放有多少的档案, 占据多少空间等等。另一方面, 计算机技术能够对库房实现自动化管理, 监控档案库存中的温度、湿度以及库房内的空气清洁度等等状况。

2.3 促使地籍管理的工作人员能够转变工作观念, 适应新时期地籍管理的要求

当前, 经济发展的形式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入各行各业中, 尤其是地籍管理的过程中, 促使地籍管理人员能够强化地籍档案管理的法制观念、发展观念、市场观念, 积极展开对于地籍管理的管理以及服务的工作, 扩大地籍管理档案的应用范围, 转变以往地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坐等收摊”的现象, 实现向社会大众主动服务的积极的工作状态, 为此, 对地籍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 使其树立起正确的地籍管理工作的观念, 促使地籍管理人员能够主动的对地籍管理工作进行档案资料的管理, 对实际的情况进行深入且实际的调查研究, 主动的了解土地市场的新情况, 主动接受土地市场涌现的新事物, 积极投身于工作中, 创造出灵活高效的地籍档案管理以及应用的方法, 使得地籍管理的工作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各种各样的最佳服务, 使得地籍管理能够为社会管理提供最佳的保障, 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信息, 实现真正的地籍管理的档案的自身价值。

3 结语

地籍管理的档案应当以合理恰当的处理土地产权为基本的目的, 实现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 为此, 本文就地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提出了改善当前地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使得地籍管理人员能够引用信息技术进行积极主动地管理, 树立起正确的主动化的服务概念, 满足社会大众对于地籍管理档案的需求, 促进地籍管理的质量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艳辉.浅谈基层国土部门地籍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 (7) :182.

[2]石晓莉.浅谈建国前我国地籍管理档案的历史[J].贺州学院学报, 2011, 27 (2) :122-125.

[3]刘轩, 张小虎, 张合兵, 等.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以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1 (1) :22-26.

煤矿本质安全特征及管理方法研究 篇11

关键词: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方法

0 引言

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中,煤炭行业一直是一个高危行业,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尽管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煤矿事故的发生率,然而收效有限。为了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必须在煤矿的安全管理中引入本质安全理念,并积极研究煤矿本质安全的管理方法。

1 煤矿本质安全的特征

在煤矿生产中,对安全性造成主要影响的就是人的因素。根据对我国1980年至2000年超过1200起煤矿重大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82%的煤矿安全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

1.1 煤矿行业的一线生产工人具有较差的整体素质

作为煤矿生产的主体,操作人员的违章作业、管理人员的失误都会使危险源的控制措施遭到破坏,或者意外地释放危险物质和能量,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总体而言,我国煤矿行业的一线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都具有较低的整体素质,违章行为和管理失误的概率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中型煤矿的生产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超过了60%,这个比例在小型煤矿中更加严重。

1.2 安全管理组织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煤矿多普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导致了人的不安全行為得不到遏制。管理失效和组织因素是危险性最大、最不易察觉的潜在错误。通过分析我国煤矿重大事故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发现,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会受到任务性质、感知成本、组织特征、组织承诺等安全管理组织机能的影响。而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又会受到组织特征、组织承诺、责任意识传记特征的影响[1]。

我国煤矿的本质安全特征主要特点就是人的行为安全。因此要从源头上对不安全行为进行控制和消除,要提高煤矿的本质安全,就必须对安全管理进行完善,形成完善的管理机能,并且不断提高煤矿一线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工人的操作失误和管理者的管理失误。

2 我国煤矿本质安全的管理方法研究

为了不断提高我国的煤矿本质安全,必须对煤矿本质安全的管理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显示,任何一套复杂的技术系统都具有组织性和错容性,因此,只要使系统构成元素具有相对的可靠性,并且对系统的和谐交互机制进行控制,就能够使系统获得本质安全。人的不安全因素是煤矿生产系统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将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为煤矿本质安全的管理核心。

2.1 对煤矿本质安全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主要是对煤矿事故的形成机理进行探讨,从而指导科学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通过对煤矿事故产生机理的研究,可以用本质安全管理理论来指导煤矿的开采工作。受到我国采煤方法和地质条件的约束,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程序和框架应该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用相应的理论来指导更加灵活的标准管理模式的构建,还能够适用于不同的煤矿企业[2]。

2.2 加快煤矿安全立法的步伐

通过煤矿安全立法能够更好的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并且执行严厉的执法程序,降低煤矿事故的发生几率。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先后颁布了《健康法》和《联邦矿业安全法》,70年代至90年代之间又制定了十多部煤矿安全的法律,将每年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而在制定这一系列的法律之前,美国每年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都超过了2000人。

2.3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应该是风险预控

要建立标准化、科学化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并将风险预控作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根据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要注重持续改进、管理标准化和风险控制管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要能够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并对危险源进行预控管理。不仅如此,还要将煤矿本质安全的管理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建立起来,从而能够及时的评估和改进煤矿本质安全。

2.4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信息系统的构建

为了能够保障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还要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信息系统。尽管我国天然气和石油开采业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然而总体而言我国煤矿行业仍然具有较低的信息化水平,成为了煤矿高效生产的短板。尽管现在我国一些矿井已经着手建立监控系统,但是其管理和监控仍然具有局限性。因此,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信息系统,能够为辅助决策、事故预测、安全控制和事务处理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

2.5 发挥组织激励机制的作用

组织激励机制能够通过实际利益、意识和心理来改变人的行为,因此要通过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来对煤矿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的绩效进行管理,使绩效与安全文化、安全行为、安全控制等安全要素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对煤矿生产工人和管理者的行为进行约束,提高其安全意识。行为动机的出发点就是需要,因此必须对激励机制进行科学的设计,通过权利激励、经济激励等方式来满足人的需要,从而对其安全行为进行引导。

3 结语

煤矿行业是一项危险性较大的传统产业,长期以来我国的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率都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本文将本质安全的理论引入煤矿管理中,认为人的行为是煤矿的本质安全特征中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必须对煤矿本质安全的管理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严格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建立煤矿安全管理的组织机制和管理标准,降低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刘于平.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分析[J].科学之友,2012(11).

[2]陈文华,王育尧.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0).

[3]张吉,徐仲景.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S1).

作者简介:

星级酒店设计管理方法研究 篇12

随着我国GDP和人均收入的稳定增长, 各种商务和度假活动的层次和频率越来越高, 各大城市和度假胜地开始大举建设高星级酒店。星级酒店的设计在民用建筑设计中向来以功能繁多, 流线复杂, 牵涉顾问咨询师众多而著称。其设计管理作为整个项目管理的先头兵,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通过对星级酒店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再对酒店设计管理方法进行研究, 对于加强酒店的竞争实力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星级酒店及其业务特点概述

星级酒店是相对于经济型酒店而言的, 根据《旅游酒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4308.2003》, 酒店可分一星至五星级以及白金五星级。相对于经济型酒店而言, 中国星级酒店行业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窗口行业, 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并日益成熟。自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四星、五星级高档饭店的数量和规模一直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 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导致高星级饭店开业的数量出现激增。

1. 星级酒店业务特点

星级酒店业是快捷的行业, 其业务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业务周期变化

酒店业的需求往往跟随着旅游业的情况, 所以也会呈现与之相对应的需求旺季和淡季, 这就给酒店管理者带来诸多问题。淡季和旺季的出租率相差甚大, 盈亏不均。员工的配置、业务类型的提供都需要随之做出调整, 以控制成本, 从而保证利润。

(2) 业务量不可预知

长期来看, 酒店的需求有旺季和淡季之分, 短期来看酒店的需求则是不可预知的。酒店很难准确地预测某日住店或离开的客人数量, 从而不能有效决定员工和服务项目的配备情况。这一特点就要求酒店管理人员权衡利弊来把握一个标准, 控制成本, 保证收益。

(3) 酒店产品的无形性

酒店出售的产品不像市场上的物品有形有影, 可以直接观察评判, 酒店的产品就是其服务。客人对于服务的评判取决于服务的质量, 而非服务员本身。而且服务的评判是主观的, 因人而异。

(4) 酒店服务的连续性

酒店业务的周期性和不可预知性所致客房出租率的严重失衡使得酒店无法保持统一的服务标准。另外, 员工的频繁变动也是酒店的服务无法稳定持久的一个原因, 酒店员工的变动频率大大高于其他行业。员工频繁的变动和大量新员工的不断涌入无疑会造成酒店无法保持统一的服务水准。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 酒店保持服务上的连续性尤其必要。

2. 我国星级酒店现状 (1) 发展快速

据有关调查显示, 我国星级酒店数量已经突破一万大关, 其中, 五星级的达到近三百家, 四星级的超过一千家, 并且仍在逐年上升。

(2) 国际化热潮

随着全球化热潮席卷而来, 国际上的各知名酒店兴起到中国开疆辟土。如香格里拉大酒店、君悦酒店等。此外, 国内一些高星级酒店也交由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管理。

(3) 淘汰更新快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激烈的竞争, 酒店业的淘汰更新变得更快。尤其是高星级酒店, 根据国际市场星级酒店业的发展经验来看, 通常每隔10~15年四星或五星级酒店便会全面更新。

(4) 豪华化、人性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化需求, 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 高星级酒店的发展呈现豪华化、人性化、舒适化的趋势。不论是在酒店的装修、管理还是设备配置, 都在朝着更舒适、更豪华的方向发展。

(5) 信息化

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酒店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酒店信息化正在努力改变单一的上网发展, 而是朝着网上综合服务的方向发展。

三、星级酒店设计

1. 工作目标

设计的项目管理, 将始终围绕下列的目标:

(1) 三控: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造价指标控制

(2) 三管: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管。

在设计第一阶段, 对设计单位的选择、设计的进度、设计的深度、设计的质量、设计的造价指标、设计的合同、设计的信息、设计的组织协调等内容实施全面的项目管理。

2. 工作范围

(1) 设计第一阶段的工作范围

规划、建筑方案设计招标和评标;规划、建筑方案优化设计;规划、建筑方案政府报批;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政府报批。

(2) 工作内容

上述各阶段的境内外设计单位合同编制及合同谈判、设计组织、设计协调、设计审核, 直至得到建设方或政府的批准。

(3) 专业内容

规划、建筑、结构、机电协调、室内装饰、室外总体、建筑造价等设计内容。

3. 设计管理周期

如各项衔接顺利, 政府报批和建设方审核没有过多反复, 一般应控制在1年内。设计进度节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4. 设计项目管理的方法 (1) 进度控制

(1) 编制设计总进度计划;

(2) 审核和批准各设计方的设计进度实施计划; (3) 检查各设计方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

(2) 设计质量控制

(1) 编制与确定合适的设计任务书;

(2) 审核设计单位真实的设计资质和设计能力;

(3) 对设计单位的设计组织结构进行事先的了解和认定;

(4) 审核各阶段的设计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根据需要提出修改意见;

(3) 造价控制

(1) 从源头上控制总造价, 推行设计方案限额设计; (2) 将总造价进行分解, 扩初设计推行分项控制; (3) 组织价值工程分析, 提供降低造价的设计建议;

(4) 对方案的估算和初步设计的概算组织专业评估, 既防止高估冒算, 又防止漏项少算;

(5) 推行全过程设计投资监控, 严防“三超”。 (4) 合同管理

(1) 编制设计合同;

(2) 协助建设方参与各类设计合同的谈判; (3) 分析和跟踪管理设计合同的执行情况;

(4) 协助建设方处理与设计合同有关的索赔事宜及合同纠纷。

(5) 信息管理

(1) 项目设计的原始信息资料的整理;

(2) 设计过程中各种设计信息资料的整理; (3) 建立设计管理会议制度;

(4) 建立会议文件发放与保管制度。 (6) 组织协调

(1) 组织与协调参与本工程项目各有关设计单位的合作; (2) 协助建设方办理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络协调;

(3) 协助建设方处理各种设计方面的纠纷。

四、星级酒店智能化设计管理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 星级酒店的智能化设计管理系统已渐趋成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博兴, 智能化设计发展主要集中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智能客房控制系统、节能技术等方面。

具体来说, 智能化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通信接入系统 (有线网络、有线电视等) 。

2. 信息网络系统 (分为千兆带宽、百兆带宽;内网、外网与无线局域网)

3. 电话交换系统等 (采用目前已臻成熟的PBX——综合业

务数字程控交换机, 在酒店客房、商业房、办公区、设备房、前台等地配置电话终端) 。

4. 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5. 广播系统 (包括娱乐广播和应急广播)

6. 综合布线系统 (包括数字和语音两大系统的布线)

7. 会议系统 (包括扩声系统、视频系统、远程 (视频) 、电话系统、数字会议、中控系统等)

8. 信息导引发布系统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S。

1 0. 公共安全系统 (包括安全防范监控系统、入侵防护系统、报警系统)

1 1. 集成系统, 即将上述分散的、独立的各个系统集中统一, 通过专业软件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五、星级酒店项目技术管理经验

1. 设计事务统筹足够熟练

(1) 编制设计管理系统与项目合同分标体系联动及对应;设计统筹将酒店各个专项设计系统地组织起来, 并环环相扣有序地推进, 减少图纸的遗漏和缺失, 为酒店实施提供完整的设计文件。

(2) 探索设计团队管理办法;把控设计单位, 控制设计节奏。完整的提资才是推动设计前进的关键。

2. 综合设计协调要进一步形成套路

协调设计顾问进行联席会议是酒店设计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工作, 本项目的主要协调包括:外立面、室外园林、室内装修的综合设计协调。

(1) 在外立面深化设计过程中, 多次组织各个设计单位进行专题会议, 通过立面分工图、外立面装饰施工图为主要手段, 梳理了幕墙、门窗、外立面、装饰构件、灯光、标识、视听、智能照明的深化设计成果和工程界面。

(2) 组织景观、园建结构、机电管线、灯光、标识的技术交底和碰撞的设计协调。

3. 提炼更有效的目标成果质量检查办法

建立设计文件90%阶段设计成果质量检查制度, 通过检查出图的范围、内容、主要技术要求、相关其他专业的技术条件, 保证目标成果的完整性, 有效减少了常规的设计纰漏。

4. 做好深化设计管理

关键在于深化设计图纸交底和深化设计图纸审查。

(1) 理清思路, 梳理清楚技术交底的关键点:工程范围和内容、深化设计要求、技术提资 (文件清单、分工图、施工深化条件图、技术要求、工程界面、其他相关专项图纸) 。通过技术交底的管理办法, 让施工单位明确工程的内容和要求。

(2) 装修工程各部各分项深化图纸, 制定一系列的深化图纸评审办法, 以抓住核心设计图纸的审查, 并通过举一反三和反复推敲的审查方法, 有效地保证设计成果的质量。

六、结束语

星级酒店的设计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实际的设计管理中, 要加强团队的合作, 保证团队目标的一致性, 才能齐心协力共同做好酒店的设计管理工作。

摘要:星级酒店的设计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重点对星级酒店神经管理的方法, 并提出了智能化设计管理的理念。

关键词:星级酒店,设计管理,智能管理

参考文献

[1]尹力民.现代酒店内部控制机制探索[J].投资与合作, 2011[1]尹力民.现代酒店内部控制机制探索[J].投资与合作, 2011

[2]胡志磊.浅谈我国酒店内部控制[J].新财经, 2011[2]胡志磊.浅谈我国酒店内部控制[J].新财经, 2011

上一篇: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下一篇:荧光PCR定量检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