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方法

2024-09-23

创新管理方法(精选12篇)

创新管理方法 篇1

1、现代会计档案管理的新特点

会计电算化是指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 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有如下特点:

计算机技能。电算化会计系统对人员的素质与系统的安全操作提出了新需要。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求所从事人员不仅要熟悉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专门方法, 还必须同时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知识, 才能顺利实现电算化。

系列化资料。这是由电算化操作流程及电算化信息系统维护要求带来的会计档案涉及范围的新特点。除了要保存会计档案的电子数据, 还要保存能被计算机识读的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以及各种代码, 然后才能借助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

软硬件环境。由于不具备传统会计档案的直观可视性, 电算化下的电子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可视;电子档案易被修改;电子档案的保存受到载体本身的质量、存放环境、存储信息有效期等因素的影响。

2、会计档案的收集与保存利用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工作, 我们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 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与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2.1 档案的收集。

所谓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 (如一个会计年度) , 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 (备份) 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 从而形成脱离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 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 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2.2 档案的保存。

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 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 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即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 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 并贴上写保护, 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 以防止地震或火灾等意外情况引起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在保存这些档案时应远离磁场, 注意防潮、防尘等。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 还应定期进行检查, 定期进行复制, 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 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3、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问题分析

3.1 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清洁与温湿度稳定适

宜的专用会计档案存放仓库, 配备具有高清晰打印能力的激光或喷墨打印机, 以他们作为输出纸质会计档案的工具:选用功能符合本单位实际业务的电算化会计软件, 最好是具有档案管理辅助功能的电算化软件;强化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 如有联网, 注意进行定期补丁维护, 避免因电脑安全或网络安全, 导致会计档案泄密或被人为恶意修改。

针对电算化会计档案易修改且不留痕迹这一特点, 在进行管理时对硬盘上的会计档案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 防止对会计档案进行修改。

3.2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3.2.1 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

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和使用的全套文档资料及软件程序, 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会计数据在未打印成书面形式输出之前, 应妥善保管并保留副本, 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应打印输出, 并按照有关税务、审计等管理部门的要求, 及时打印输出有关账簿、报表。

3.2.2 建立严格的借用手续制度:

查阅会计档案, 需经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 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 办理借阅手续;外单位查阅本部门会计档案, 要有单位介绍信, 并经主管领导、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

3.2.3 建立电算化档案定期备份制度:

电算化会计档案应定期将会计数据备份到磁性介质, 并设立备查登记薄, 提供备份时间、数量、保管方式等备份细节信息;同时由于磁性介质的特殊性, 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会计电算化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复制, 以防止会计信息损坏。

3.2.4 建立电算化软件内的会计档案管理多用户、分权限调用制度。

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各项内容要规定不同的使用权限。普通数据, 可较大范围共享;涉及单位机密的数据, 仅供一定需要的人员使用, 而涉及原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等, 则只有主管人员或程序开发人员才能使用。通过这样设置, 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减少认为修改的可能。

总之, 电算化会计档案作为会计档案的一部分, 它与传统形式的会计档案相互配合, 密切联系。如果说传统形式的会计档案是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基础, 那么电算化会计档案就是电算化独特的个性, 它代表着未来会计规范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因此要充分发挥电算化会计的强大功能, 必须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这一基础会计工作。

创新管理方法 篇2

观念创新在企业管理创新体系中属一关键点,企业若要追求管理创新,首先应创新管理观念。管理者应该多学习目前企业管理的新理念,多观察新事物,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把思想融入全球企业管理创新系统中。

2 、方式创新

促进企业从传统的管理转变为信息化的管理,实现企业创新管理的基础条件就是信息化的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创新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因此,企业一定要转变思想意识,加大建设企业信息化的创新力度,优化企业资源,以更好的获取经济利益。

注重企业弹性柔性和谐管理思想。企业的管理不只是简单的采取强制的办法“管”,而是必须用创新的办法,对员工的心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及积极性。而且企业属一有组织的大家庭,和谐的氛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的管理一定要秉承和谐的思想,各成员团结协作,以提升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

3 、实现制度创新的企业管理

基于图书馆管理方法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71-02

1图书馆管理方法的调查分析

根据盛小平教授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目标管理方法、知识管理方法、激励管理方法、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科学管理方法被认为是目前图书馆最适宜的管理方法。

2目标管理方法

1954年,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P.Drucker)第一次提出目标管理后,不仅在理论上得到迅速发展、完善和系统化,而且在实践上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地方的机关、事业单位开始试行岗位目标责任制。从此以后,目标管理开始在我国图书馆界得到应用。

图书馆目标管理是在重视成果的思想指导下,图书馆主管人员与下属人员共同选定一定时期的共同目标,制定方针,层层分析目标,落实措施,安排进度,具体实施,取得成果,严格考核与评价图书馆内部自我控制、自主管理达到管理目标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图书馆目标管理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整体性。(2)有序性。图书馆目标管理往往是从确立总体目标开始,然后对总体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分解为高层目标、中层目标、基层目标、个人目标等,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3)成果性。(4)参与性。(5)激励性。

图书馆实施目标管理有一些基本条件,这主要包括:(1)图书馆领导要积极参与图书馆管理目标的制定与执行;(2)需要图书馆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3)要加强馆领导与员工、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4)能有效控制目标的实施;(5)要建立目标管理的激励机制。

3科学管理方法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泰勒(Frederick W.Taylor)在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中阐述了科学管理的几条基本原则:(1)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代替单凭经验的方法;(2)在集体活动中取得一致以代替不一致;(2)实现人们的彼此合作以代替混乱的个人主义;(4)为最大的产出量而劳动,而不是限制产出量;(5)尽最大的可能培养工人,从而使他们和他们的公司都取得最大的成就。

吴慰慈先生在《图书馆学概论》中指出:现代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既不是传统的行政管理,也不只是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管理,更不能把它简单地概括为数学方法加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从上面观点来看,国内所定义的“图书馆科学管理”与泰勒模式的“科学管理”并非完全一样,前者显然是强调一种科学化的管理方式。

4激励管理方法

激励作为一种管理方法由来已久。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的“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被认为是当时通用的最佳模式。

图书馆激励管理是指运用满足图书馆人员的需要、愿望等手段,来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挖掘职工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图书馆激励管理的作用体现在:(1)通过激励了解图书馆员工的需求,并千方百计地满足其需求,使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消极行为被摒弃;(2)通过激励提高图书馆员工接受和执行图书馆目标的自觉程度,使图书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3)通过激励提高图书馆员工的行为效率,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效率;(4)通过激励激发图书馆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使其积极工作,关心集体,爱馆如家。

5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源于美国,费根堡姆(Armand V.Feigenbaum)博士于1961年出版的《全面质量管理》最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所谓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管理创新模式与方法 篇4

关键词:管理,创新,能力,发展

原标题:管理创新分析与策略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日

管理创新是指组织形成一个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 也即富有创造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当管理者说到要将组织变革成更富有创造性的时候, 他们通常指的就是要激发创新。

管理创新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创新主体 (企业家、管理者、知识员工) , 创新动力 (产权、价值观和竞争) , 创新主体的能力 (创新能力、转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 , 创新行为 (创新目标、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活动) 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 构成了管理创新机制。中国管理从引进模仿起步, 到微创新, 到错位创新、越位创新、包容创新, 再到巨创新, 甚至已经开始世界前沿的塔尖式创新。

一、管理创新的模式

1、职能相称。

首先是组织职能与组织目标要相称。这就要依据组织目标确定组织职能;依据组织职能确定机构设置;依据岗位职责确定职位设置, 要确保机构职责明确, 机构、职位与人员职能相称, 精简部门与层次。其次是人员素质与其职位相称。依据岗位职责确定人员素质条件。保证人员的质量与数量满足职位要求。职能相称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础, 做不到这一点, 一切良好的愿望都只能是空想。

2、观念适宜。

观念支配行动, 观念决定行为, 没有创新的观念, 当然不会有创新的工作、创新的生产与创新的管理。

3、条件保障。

凡事均需有其条件做保障。这包括:有人才资源条件的保障, 有财力资源条件的保障, 有物资设备条件的保障, 有信息资源条件的保障, 有时间、空间条件的保障, 有环境条件的保障, 有关系条件的保障, 有技术手段与市场需求的保障等, 这些条件一个都不能缺少。

4、目标正确。

“做正确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 这是管理学的名言。这就要正确地确定、明确、执行工作及成果目标。明确管理目的、管理状态、管理结果;明确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成果标准;明确做什么, 不做什么;明确管什么, 不管什么;明确所要管理的要素与管理程序;明确所要管理的对象及其特点和要求;明确用什么对策、方法、技术、手段去管理;明确由什么人管理。

二、管理创新方法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学习型组织需要建立并完善学习和创新的激励机制, 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和团体的潜能, 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具体实践上应注意两方面的结合。将公平竞争与系统思考有效结合起来,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 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 让企业内的个体和团体克服固有的惰性, 激发自身活力, 在整个企业内产生“鲶鱼效应”, 真正促进每个部门、每个员工, 不断自我超越, 改进学习, 提高效率。同时, 也要注意用系统思考方法分析竞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切实避免因个人利益而牺牲企业整体利益或企业内的团体和个人相互拆台的不良行为。要使竞争在企业内部真正发挥激励作用, 其关键是要有考核, 要有客观、合理、适用的标准及严格执行标准的配套规定。

2、重视人力资本。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是主宰企业发展的主人。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应始终以人为本, 将人放在核心的位置,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以充分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现代企业总是信任员工、尊重员工、依靠员工, 把员工放在管理的主体位置, 围绕着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开展管理活动, 激发人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使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达到一致。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是人本管理的精髓, 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培养一种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 需要一种敬业、进取和宽容的合作氛围。企业的用人制度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性习惯和企业的包容性、创造性, 并使其贯穿于每一位员工的言行中, 努力营造企业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同时, 提倡形成各自的特色。

3、构建高品位的人性化服务新理念。

在常态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为了实现“从商品转化为货币”、“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的“惊险跳跃”, 制定出各种销售策略, 确立了以市场为出发点、以产品为依托、以顾客需要为中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营销理念。从表面上看, 这种营销理念非常符合市场经济的实际状况, 并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作为经验支撑, 但仔细分析这种传统的营销理念, 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存在明显的理论偏失, 具体说来:一是这种营销理念所提出的“以顾客为中心”、“顾客是上帝”并非真正从顾客的利益和需要出发, 而是把满足顾客需要作为企业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二是这种营销理念无视企业生产经营的负外部效应的存在, 否认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因此, 中国企业要想不断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必须构建一种以关爱“人或人心”为重的高品位的人性化服务的营销理念。这种高品位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必须做到两个满意:一是使顾客满意。也就是说, 企业提供给顾客的产品和劳务必须符合或超过顾客的事前期待;二是使社会满意。也就是说, 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也必须符合或超过社会的事前期待。

4、企业文化创新。

从一定意义讲,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涵盖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不能作狭义理解。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面。其中, 精神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精神文化决定并主导着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方向。这四个层面组成有机的统一体, 构成了企业文化系统。要把培育和弘扬企业精神作为灵魂来抓, 使广大干部职工树立远大的目标追求、强烈的命运共同意识、崇高的企业使命感。要通过实施职工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培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制度建设、提高装备水平、不断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宣传企业标志标识等措施, 扎实推进企业文化, 坚持以先进的企业文化为引领。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旗帜。在企业设备、资源、工艺等硬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 竞争比的是企业文化的软实力, 要做到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 以无形资产增值有形资产。按照建设现代企业的要求, 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目标, 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相融合, 建立文化管理的系统平台, 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真正融为一体, 以企业文化的无形力量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聂鹏.新经济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2009.1.

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 篇5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管理已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不停地与外界环境交流信息如:科技发展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和科学管理信息等;在企业内部还有一个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管理环节的信息。这些企业内外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使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企业必须首先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在传统经济概念中,生产取决于所用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资本、设备和资源的数量,知识被视为外部要素,并不是生产函数的完整组成部分。而在经济增长的新概念里,经济增长更直接地取决于知识的投资,这是因为知识所包含的价值越来越大。具体说来,就是知识作为全社会能够共享的无限资源,它不仅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消耗,而且可以通过创新不断增值;不仅可以扩大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提供调整生产要素创造革新产品和改进生产程序的能力。因此,在知识经济中,中小型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有形生产要素,且更取决于进入或创造与知识相关的市场的能力,以及将这些知识以快捷的方式融入产品或服务中提供给用户的能力。由此说来,,改变对知识的传统观念,确立知识是创造价值主要的、直接的因素的新观念,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决定企业经济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关键性要素,产品中组含的知识量(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竞争中最有利的武器。企业应改变传统狭隘的重视有形资产,轻视无形资产的观念,要强化无形资产意识,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首先,要重视知识要素的开发。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与开发机构,以便结合经营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推进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目前许多企业机构庞大,非经济人员过多,而研发机构缺乏或形同虚设,对此,企业应当从经营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和改变。其次,注重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加大无形资产投入。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无形资产的创新、设计、引进、应用,并设立知识主管,实施对无形资产的分类、评估、投资以及建立知识档案,为无形资产投资交易和共享创造依据,为企业资产的流动创造产权细化条件。企业应积累和扩大无形资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断拓展无形资产的范围,要注重对知识产权类和流通领域的无形资产的积累和投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科技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是实现企业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研发环境和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注重对人力资本中无形资产的积累和开发使用,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的知识含傲,以提高人力资本的效率和增值能力。

树立“能本管理”的观念

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具备“以快应变”的能力,以最快速的反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体现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同时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从物本管理过度到人本管理,进而深化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更确切地说就是能本管理。在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智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技术的运用者,其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主导成分,并远远高于非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企业间竞争的实质就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的企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因而,企业的管理核心也应该演化为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侧重于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开发的管理,走向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创新经济学的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一是创造性思维,善于洞察和想象,使管理工作有合理的前瞻性、科学性;二是风险意识,有远见、不怕失败、敢做超前性的工作,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三是创新的技巧,在创造思维和不怕风险的同时,还必须有科学依据,有可行的操作措施;四是新时代的风格,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要善于学习,敢于实践,善于团结合作,尤其要善待创新失败者,永不满足,经常自我挑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有人指出,企业家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性质,因为其风险由白己承担,而他们的成功却往往使全社会受益。因此,国家应使一些措施制度化来扶持和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政府在制度设计上,应着眼于为企业家提供一个开放和宽松的环境,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在责、权、利不一致的原则下,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晋升体系,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在人事制度上,引进竞争机制,建立经营者人才市场,使企业家这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国家要采取措施建立企业家人才交流市场、资格认定系统、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等,以促进我国企业经营者职业化。

推行全员创新

农村经济管理创新方法探讨 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管理;管理方法创新;方法探讨

一、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在国际舞台上的农业发展大国,其中国际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由此就可以看出农业经济对于我们国家或者是个人的重要意义。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随之也进行自我发展的就是与之共生共存的农村发展。所以,接下来我们深入国内农村内部进行寻找和探讨,利用事实和部分国内农村地区的发展来进行农村经济管理创新新方法的探讨。

二、农村经济管理创新方法的重要性必要简单陈述

由于我国在国际上发展的定位也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国,所以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国民来说,了解和能够分析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其实是非常必要的。而在分析改革过程中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最基础的就是农村经济,许多未曾深入其中的人显然不懂这是为什么,我们在这里对其中原因进行必要的解释:当我们深入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其实无非是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作物粮食回收情况等等,而我们若如向更加深入,就需要管理这些农作物的主人,也就是庄稼人。到这里我们终于联系到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而这一整个结构更像是逐渐大楼的基础一般,假如国家发展的这些年来没有管理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管理,那么国家到目前为止也不可能发展到如此地步,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农村经济管理方法虽然看起来是很小的一个项目或者话题,但却在国家的整体发展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农村经济管理到目前为止的创新方法

要提到我们国家内部的农村的经济管理创新方法,那作为我们国家最为典型的青海地区农村的经济管理创新方法是不得不提的,接下来,我们将对青海地区的农村经济管理创新方法意义列出,并说明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1.开启土地承包经营权

这种经济管理创新方法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并不能称得上是创新经济管理方法,因为在青海地区实行之前已经有很多地域开始实行这样一种政策,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是由于青海地区与很多普遍地域的不同,实行这种方法就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经济管理创新方法了。而且进行土地承包之后,可以最大程度的让青海的土地最大化的集中,最终实现青海地域的土地综合化管理。而这种管理方法就可以让土地产生作物经济达到集中,最大程度的不浪费损失,而不造成浪费,也就是在以另一种方式提高了经济,其实也是一种农村经济管理创新方法在青海地区的应用,当然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地区。

2.农村经济合作社的成立

对于农村经济的综合管理,其实一直需要一个国家机构进行管理,需要这样一个机构来正确的转达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土地管理,也就是在农村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处于一个引导者的地位,带领农村经济走上一个正确的道路,并在农村经济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必要的联系。在专业人士的调查过程中,在有名的青海地域就可以发现多家农村经济合作社,并且其中与农村经济交往频繁,许多不懂得书面语言的农民可以前去咨询台进行咨询,所以青海的农村经济合作社不光仅仅起着管理整体农村经济的作用。所以在青海地域基本实现了农村经济管理的创新。

3.青海地域对于农牧业的管理

我们每一个稍稍了解青海这个省市的国民都知道,作为一个主打发展农业的城市,最要的任务莫过于进行农村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借以此来实现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作为其中发展最多、也最靠前的农牧业,这也是青海地域农业发展的特点之一。而为了发展好在整体发展中占据优势的农牧业,青海的某些地方政府为此也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此专门成立了青海省农牧厅,作为一个算不得多大的组织,也只有极少的权利,但在青海人民的不断努力之下,青海农牧厅俨然已经成为了这些农牧人员所要进行知识了解的平台来帮助青海地域人民管理农村经济,所以这也是一种农村经济的创新管理方法。

四、农村经济管理创新方法的重要意义

由青海地域的农村经济管理创新方法可以看出的是,一个国家的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不仅关系着属于基层人民—农民的生活水准,而且我们还能够看出农村经济管理创新方法和社会经济水平、国家的经济水平的提升同样存在着不可替代的关系。故此,我们要不断的创新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所以在以上的叙述以及以青海为例的叙述来看,在农村经济管理创新方法和手段对于农村地区经济的欣欣向荣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所以以上就是农村经济管理创新方法的重要意义。

五、结论

由上文的对农村经济管理创新的细致叙述,我们不难以看出可以看出,现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创新的方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和不足,这就说明我们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需要在今后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更可以提高对于基层管理者的素质,最终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从而更好的促進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日后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方堃. 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2]徐曼.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与创新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创新管理方法 篇7

关键词:集团化建设,股权管理,创新,体系,方法

一、股权管理对于企业集团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股权管理,就是企业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组织内部规章制度,对其所属股权投资、运行、处置过程中各项活动所进行的决策、组织、控制和协调。因此,股权管理囊括了企业的投资、战略、财务、人事、收益等方方面面,股权管理不是微观管理,而是宏观管理;不是片面管理,而是全方位管理。实施股权管理对于企业集团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在管理级次上,大型企业集团由于管理级次过多,管理链条过长,极易导致管理失控。同时,重投资、轻管理,靠人治不靠法治的现象仍然存在,直接导致部分国有资产管理缺位,很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通过股权管理,强化投资项目管理,规范投资行为和投资后续管理,可以降低集团化运作的经营风险。

2.在组织构架上,虽然不少国有企业建立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但责权利尚未统一,运行欠规范,董事会弱化、监事会虚化、经营层过于强化,因人设职而不是因事设职,决策层、监督层、经营层的责权利错位、缺位的现象仍然存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的“三会”运行机制既是实施股权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股权管理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股权管理体系

所谓股权管理体系,简言之,就是股权的管理流程和整体架构。股权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战略管理。一是从集团公司股权投资出发,对股权业务总体发展战略的管理;二是对集团公司投资的控股子公司发展战略的管理,使其与集团公司股权业务总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相协调。搞好股权战略管理,就要做好股权战略研究工作,抓好战略发展目标的确定与制定工作,明确股权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针目标,落实好措施与规划。股权的战略管理是股权管理体系的核心。

2.组织管理。一是明确集团公司股权投资的决策机构,提高股权投资决策效率。二是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应设置相应的股权管理机构,加强股权业务管理,并为股权投资决策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建立股东代表、董事、监事、经理层及关键岗位人员委派与培训机制,确保外派人员的管理素质。四是督促各子公司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权的组织管理是股权管理体系的基本落脚点。

3.制度管理。一是抓好集团公司内部股权管理制度建设,形成“一个指导准则、若干具体措施”的制度体系,真正使股权管理实现制度化。二是督促各子公司搞好经营管理制度的建设,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子公司内部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等基础管理制度,促使各子公司规范管理、高效运转。创新股权制度管理,是完善股权管理体系的基础。

4.监督考核管理。主要包括股东对各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子公司就其经营管理及重大问题向股东定期或不定期报告;对各子公司财务异常状况的专项审计调查;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股东的述职报告;股东对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完成委派工作情况的考核等等。建立股权监督考核管理,是完善股权管理体系的重点。

5.风险管理。一是要做好集团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即重点控制好股权投资风险和股权处置风险,应通过规范股权投资项目前期管理和建立股权投资项目退出机制,最大限度控制内部风险。二是强化对各子公司的风险管理。重点是加强各子公司以自筹资金所进行的项目投资,以公司财产为标的所进行的融资和抵押担保,以及各子公司股权处置和应收账款等方面的监控管理。三是要建立集团公司内部的风险监控与预警机制,确保股东权益。强化股权的风险管理,是完善股权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

6.信息管理。股权管理要实现信息化,通过建立股权管理信息数据库,实现股权的动态管理。信息数据库应包括各子公司基础信息、重大经营管理信息以及所属行业重大信息等。完善股权信息管理,是股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

三、股权管理方法及其创新

目前,多数集团公司股权管理工作基本上仅限于对股权投资、股权处置、股权核算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对各子公司股权事项均通过对议案的审议或表决行使权利,这种方法明显缺乏主动性及创造性。因此,我们必须对股权管理方法加以总结及创新,将以前被动、单项的事后管理转变为主动、系统的事前管理。在此,提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股权管理方法:

1.集团公司建立“股东代表”、“责任董事”、“责任监事”、“第一责任人”制度,即通过在各类委派人员中设置专职责任人履行相应职责:

“股东代表”是指集团公司委派的代表集团公司参加子公司股东会会议,并在股东会会议上代表集团公司发表意见的人员。

“责任董事”是指集团公司委派董事中组织其他集团公司委派董事行使决策权的董事。

“责任监事”是指集团公司委派监事中组织其他集团公司委派监事行使监督权的监事。

“第一责任人”是指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实施动态管理工作的联系人。

2.创建子公司法人履历档案,实施子公司人格化管理。即将人事系统对自然人的管理,借鉴引入法人管理,建立《子公司法人履历表》、前期资料、法律文件及证照、“三会”文件、过程性资料等五大部分的子公司履历档案,为实施子公司的人格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3.建立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台账。子公司的“三会”能反映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因此,集团公司有必要建立子公司“三会”台账,记录各子公司每年“三会”的时间、议案内容、会议决议等信息,提高股权管理工作效率。

4.优化集团公司在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会议上意见的产生程序。子公司应在“三会”召开前,按照规定期限将“三会”议案分别报集团公司股东代表、董事、监事,集团公司股东代表、责任董事、责任监事应在收到子公司会议议案后及时送交集团公司股权管理部门,股权管理部门将信息登记,按照职能分工分送给各部门审核,再将各部门的意见汇总后形成集团公司审核意见,如有需要还可以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及委派人员召开专题会议对议案进行讨论,形成审核意见,该审核意见经集团公司同意后,交由集团公司股东代表、责任董事、责任监事分别在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会议上发表。

5.建立外派人员业绩考评机制,实行工资统收统付制度。针对子公司股东代表、董事、监事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等外派人员,建立业务管理、档案管理、资格管理、业绩考核评价等管理机制,使管人与管事有机结合,工作评价和工作考核有机结合。各子公司支付给外派人员的薪酬应统一上交集团公司,再由集团公司根据对外派人员的考核成绩按相应标准支付,以此确保外派人员履职到位,促进履职能力和履职水平的不断提高。

6.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实施分级管理。按照“谁投资、谁行权”的原则,集团公司对直接投资的子公司实施监管,子公司对直接投资的孙公司实施监管,减少管理级次,可以降低集团公司运作的风险。同时,集团公司应加强对子公司股权管理情况的工作指导和检查监督,做到每一层监控到位,每一级规范运行。

7.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实施分类管理。一方面集团公司对全资、控股、参股企业,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区分重点,按照责权利对等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差别化的考核办法,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增强集团公司的控制力。另一方面按照子公司与集团公司核心业务的紧密程度以及相关业务的发展阶段,又可以将相关子公司划分为核心类业务子公司、观察类业务子公司和问题类业务子公司,其中观察类业务指从事的业务不属于集团公司核心业务,但尚有发展前景,盈利能力预期较好的业务;问题类业务指不属于集团公司核心业务,且效益不佳的业务。对于从事核心类业务子公司的重大事项,集团公司可以采用直接管理的管控模式,对相关子公司的战略规划、财务、投融资、重要人员的任免及考核等进行实际管控;对于从事观察类业务的子公司,集团公司可以采用战略调控的管控模式,不直接参与其业务的运作;对于从事问题类业务的子公司,则可以选择财务控制为主的管控模式,并通过转让股权或清算解散等方式逐步退出。

8.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为有效提高股权事项决策效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集团公司应采取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建立定期分析制度,即对子公司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月度、季度、半年、年度定期分析。二是建立专项分析制度,即结合不定期的专项调研,分析和评价子公司的运行趋势,即使预测潜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三是建立动态管理制度,即集团公司的股权投资项目应保持一定的进入或淘汰率,以保证股权投资项目充满活力。

四、结语

创新管理方法 篇8

一、自主创新体系呼唤先进的科技管理方法

2008年,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 建设创新型国家, 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抢占科技制高点, 奋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战略主动权。”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需要构建“以我为主、产学研良性互动”的自主创新体系, 需要将传统的“科技研发”转变为“科技创新”, 科技管理工作也必须从传统的研发项目管理转变为创新科技管理。

创新科技管理重在体制机制和环境建设。创新科技管理必须符合技术演变和市场价值规律, 实现创新要素价值最大化, 促使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创新科技管理, 实质上就是有机整合参与创新系统行为的各个方面、各种要素, 从而形成机制性的分工与合作、社会化的创新氛围和全民集成创新局面。创新科技管理需要创新的全要素衔接和多元化集成。

创新效率不仅取决于单一要素绩效, 更取决于要素间的合理衔接。创新科技管理就是要在创新链上实现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 强化无形资本要素与有形资本要素的联结。多元化集成是指创新科技管理应打破条块分割限制, 将分散管理的创新单元、子系统加以整合, 实现各创新子系统之间的融会贯通。要强化研发、产业、市场等各环节间的联系和调控力度, 推动公共创新资源的共享和整合。自主创新体系的基本核心内容是技术的创造、扩散、转移与价值应用的实现过程。

“自主创新, 方法先行”, 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新时期的自主创新体系需要先进的科技管理方法做指导。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 科技创新管理方法不断发生变革, 由直觉式、系统式发展到经济全球化下的战略管理模式。自主创新的重点就是整合创新链条上的各项技术, 寻找市场需求的创新点, 发现技术创新方向和实现路径。技术路线图作为当今战略集成规划管理工具, 正是实施上述过程的先进科技管理方法论。该方法论应用的每次提升都给科技创新活动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并不断扩展其应用领域, 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政府、产业和企业广泛采用的科技创新管理工具。

二、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 促进河南省“两大体系”有效融合

目前, 虽然河南省已具备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但仍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技术层次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矛盾, 突出表现为科技实力还不够强, 科技人才还不够多、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还不够大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省份相比, 河南省的整体技术实力仍有较大差距, 自主创新之路依然艰难, 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体系地有效融合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由此, 当前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 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先进的科技管理方法作为科技进步与产业协同创新的强力支撑。

技术路线图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 通过对市场需求、产业目标和技术壁垒的分析, 结合产业技术发展现状, 对研发项目进行规划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管理工具, 其主要作用为技术开发战略研讨和政策优先顺序研讨提供知识、信息基础和对话框架, 提供决策依据, 提高决策效率。加快科技创新, 促进现代产业发展, 就必须建立健全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产业技术路线图作为先进的科技创新管理工具, 能够加速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有效融合, 对促进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长期以来, 科技管理工作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挖掘需求能力、渠道、网络和理论方法, 无法准确地把握社会科技需求、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有效组织科技攻关, 河南省的科技创新活动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的同时, 还面临着巨大的管理风险。因此, 促进自主创新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地有效融合, 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科技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 从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出发, 切实推进产业技术路线图在科技管理领域的应用, 以工业集聚区为载体和反应装置, 以优势产业和战略支撑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为抓手和催化剂, 实现河南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有效融合。

三、创新科技管理方式, 全面推进创新型河南建设

1. 做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

(1)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重点突破行动计划。结合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 重点依托郑州、洛阳、安阳、南阳四个国家级高新区, 集中力量对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进行重点突破, 争取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提升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竞争力。

(2) 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 提升科技创新资源转化能力。围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节能与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组建100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 组织联合攻关, 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大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资助计划力度, 支持企业科技特派员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快省部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 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联合研发基地, 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基地内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3) 完善集聚创新资源的机制, 实施创新资源集聚行动计划。建立和完善省部合作会商制度, 争取更多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合作, 全面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合作, 吸引全国优秀科学家参与河南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组织编制河南省技术引进指南, 建立技术引进分类目录管理制度, 支持企业加大二次开发投入, 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联盟, 切实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4) 强化自主创新载体建设,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能力。加强重点实验室、公共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等建设;加强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支持郑州、洛阳、安阳、南阳四个国家级高新区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 推动其他省级高新区、民营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和农业科技园实施“二次创业”, 提高科技园区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培育科技型企业, 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 建设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建立产业转移园区技术服务体系,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2. 支持中心城市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1) 突破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依赖, 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发展。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郑州、洛阳等城市构建中原经济区重要增长极的重要战略举措,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创新高地作用;突出科技成果应用和集成的核心作用, 激发全社会通过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提高科技研发绩效的自觉性;扩大科技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利用科技削减资源与环境压力, 全面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提高全民科技素养;以科技推动都市型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信息化促进农村地区工业化进程。

(2) 破解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束缚, 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积极创造条件, 完善环境, 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形成市场机制带动下全社会各类机构积极参与创新、推动创新和充分享受创新成果”的新局面;加强中原崛起和振兴河南科技需求的基础研究, 不断提高对关键、重大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和对发展趋势、规律的把握能力, 力求科技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河南发展的实际需要;继续深化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明确各公益领域工作任务和目标, 促进公益类院所更好地承担公益服务职能。

(3) 以创新型科技园区为抓手, 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在政策上由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约化发展;继续加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 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条件, 吸引高科技企业落户园区;大力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提高产业聚集水平。

(4) 营造鼓励创新文化, 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围绕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 支持企业做强做大, 促进中小企业结成紧密的行业联盟, 锻造和完善创新链条,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作为科技活动的投资主体、风险承担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 推出一系列促进产学、产研结合的政策与措施;通过积极的财政和税收政策, 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委托大学或公共研究机构进行创新项目研究。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和带动, 鼓励企业将研发机构建立在大学和科研院所, 鼓励企业依托科研机构、大学, 共建企业技术中心。

3. 积极开展创新型试点单位建设, 提高基层单位创新能力。

(1) 积极创建创新型大学和科研机构, 培育区域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要打破大学与企业的院墙藩篱, 为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较为宽松、自主的环境氛围, 加速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水平, 提升创新型河南建设的内涵和层次。

(2) 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 大范围培育创新型企业。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 在骨干企业、转制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中选择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研发投入比例高、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创新发展战略和创新文化, 对行业或地区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进行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 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

财政税收管理改革创新的方法 篇9

1 针对财政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进行系统分析

1.1 关于监督监管不够到位的问题

随着我国机构改革的推进, 一些地区削弱了财务税收管理的力量, 相关财务税收管理机构以及人员被撤并, 在这种情形影响下, 导致了财政税收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 管理滞后。不少地方存在着没有设立财政税收管理机构, 没有落实专门的管理经费, 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问题。

1.2 民主管理不够完善

目前, 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很好地落实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政务公开,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制度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其中, 财务公开, 民主理财就是这一制度的关键内容。实际上, 许多地方和单位虽然成立了民主理财领导小组, 但成员大多不是经过民主选举的, 而是领导指定的, 根本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1.3 规范化转移支付有待加强

大量事实一再证明, 政府部门之间的财政资金来往是出现转移流程不规范、转移周期长、资金使用率低、贪污违纪现象多发的地方。中央政府主要负责财政收入, 地方政府进行支出的具体管理。中央已经通过分税制的实施, 大大提高了财政收入的中央集中比例, 减少了纳税部门偷税漏税的途径,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 来协调我国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个财政平衡。税收返还与体制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是构成我国转移支付的三大部分。在这当中, 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着需要尽快改善并加以解决的问题。首先, 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的资金比例在转移支付总量中所占比例过高, 税收返还、体制补助带有明显的有利于地方的倾向, 而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的比例很小, 它主要能够反映地方财务均等平衡的状况, 经济发达地区的税收返额度高是正常的。

2 对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现状分析

2.1 各级政府的职能与支出责任不相符

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问题非常突出, 不同地区之间缺乏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 使得地区间的财力不均衡状态比较严重。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地方政府职能划分不够合理, 呈现出政府职能与支出责任不相符的现象, 根本无法应付复杂、变化多端的财政事物。

2.2 相关体制不够完善,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起步比较晚,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相关财税体制的发展与改革。甚至出现税收体系存在缺陷非税收入没有纳入政府收入体系的管理范围的情况。在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形下, 漏掉了许多有利于调节社会分配功能的重要税种, 难以做到充分地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 不利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不利于中央宏观调控的顺利进行, 也不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分配。

2.3 财务核算虚假, 税收监督不到位

在财政税收工作过程中, 因为各项财务核算必须依靠人为进行, 从而在受各种利益因素影响, 许多工作人员往往都难以坚守职业道德, 而随意篡改经营指标, 作假账目。

3 财政税收管理改革创新的方法

3.1 建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

建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 不仅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 也是通过改革整治现行财政税收管理中诸多漏洞的手段。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分级分权财政体制, 目的在于调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比例、依据当前情况, 应当适当加强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 强化政府财政同一支出的平衡;加大中央政府的直接支出, 加强统筹管理, 减少财务问题, 同时减轻地方政府的财务管理的压力, 配合行政改革中人员精简的客观要求;还要对地方政府的支出权限进行必要的规范, 既赋予足够的财政权力, 也要控制过度的财政自由, 使得地方支付财政税收管理改革加速进行。

3.2 健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要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进行合理搭配, 形成资金来源稳定可靠, 资金分配方法较为科学合理的中央、省 (市) 两级两类转移支付体系。首先是要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 适当整合其中的专项转移支付, 妥善安排转移支付的结构比例。其次是要改革税收返还与增值税分享制度, 从而稳定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最后是要改革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 建立起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资金分配体系, 从而逐步改变目前从基数法确定转移支付数额与转移支付水平的方。

3.3 财税改革要在制度上实现创新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一直是制约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改革深化的羁绊。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的劳动热情被充分激发, 农业生产工具的价格下调, 给农业生产降低的生产成本, 在免除农业税等税收项目外, 在税收结构上也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整。正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 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由之路。通过适当的途径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合作扩大生产是有效手段。在财政税收体系中, 合理的采用“合同制”, 也是完善地方政府财务税收管理分配职能的一大创新, 不仅仅加强了地方财政税收的自主权, 也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施加有力的宏观调控。体制改革是永不过时的话题, 制度创新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一再被历史证明。加强中央管理和不同级别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3.4 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

对税务机关而言, 理顺国税和地税的职责关系, 健全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 本身就是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实行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 除了极少数省份外, 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分别设置了国税与地税这两套税收征管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行试点国税与地税合署办公。各地的国税与地税机关也应充分开展信息交流, 当对政策有不同理解或出现争议时, 双方要共同探讨, 合力解决问题, 实现国税与地税的良好协调。

创新城市管理工作方法探讨 篇10

思路决定出路, 理念决定工作水平, 因此, 在当今经济形势条件下, 城市管理者要结合工作实际,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理念, 开创城市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树立科学理念, 提高群众满意度

一是要紧扣构建和谐社会主题, 树立科学理念, 提升城市包容度。倡导管理即服务的理念, 坚持疏堵结合, 以疏为主,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以服务促管理。针对摊点管理、停车管理等日常城市管理难点, 实施摊群点自治管理, 在城区规划设置早餐点;开辟“自产瓜果销售绿色通道”, 设置自产自销瓜果销售点;合理设置停车泊位、协调启用社会地下停车场、设置自行车停放点;以有效化解管理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做到既方便群众, 又加强管理。

二是要倡导亲情执法的理念。把群众满意作为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坚持教育和处罚相结合, 以教育为主, 对轻微违法行为和违反规定的下岗工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坚持零处罚, 重在教育。最大限度地体现城市的包容性, 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

三是倡导和谐城管的理念。开展“城管六进” (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地、进机关、进商户、进家庭) 、“我为市容建言献策”和“我做一日城管”等城市管理互动活动, 提高公众参与度, 充分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与相对人进行沟通合作。以真诚的服务, 人性化的关怀, 博得群众的真心拥护, 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良性互动, 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创新管理体制, 完善城管执法体系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理顺关系, 形成合力, 从体制上确保城市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一是建立高效的协调配合机制, 明确城市管理执法机构的职责权限, 规范与城市规划、园林、市政、环保、工商、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的职权关系。注重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联系, 积极争取配合支持, 提高执法管理效率。建立城管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双向告知制度, 形成联动执法机制, 确保部门间城市管理工作衔接有序、运行顺畅, 以解决噪音污染、油烟污染、乱扔垃圾、乱泼污水等问题。

二是建立完备的执法管理体系, 完善执法标准, 建立健全裁量权基准制度, 合理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 明确适用规则。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 搭建依法行政的制度平台。

三是建立科学的考评考核机制。围绕各种行政执法行为的环节和流程, 研究制定执法基本要求和标准, 并以案例评析、以案说法等多种方式, 指导行政执法工作。制定岗位责任量化考核标准、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执法案件质量监督评查制度, 签定执法岗位目标责任书。强化执法案件质量监督, 开展执法检查活动, 提高执法人员办案水平。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 提高执法工作效能

精细化管理, 是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因此, 城市管理者要不断探索管理方法, 完善内部运作, 提高工作效能。

一是实施网格化管理。划分管理责任区, 按照“定人、定责、定岗、定时”的要求, 实行网格化管理新模式, 建设城市管理监控中心, 对市区重点地段进行24小时监控, 实现城市管理的全天候、无缝隙、全覆盖。

二是建立快速反应工作机制。成立“城管110”等应急机构, 24小时接受市民群众的投诉、建议、举报和求助, 形成受理投诉服务、应急指挥、快速协调、及时解决的城管指挥调度机制。

三是开展综合治理。要围绕市民集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 实行综合治理, 开展户外广告、空调室外机侵占城市空间和热污染、车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饭店油烟污染、噪声污染等整治活动, 有效改善市民生活环境, 提升城市形象。

四、强化一流意识, 提升城管队伍形象

事业成败, 关键在人。因此, 城市管理者要始终坚持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工作目标, 着力打造纪律严明、素质优良、作风过硬、敢打硬仗的队伍。

一是强化教育培训。严把培训上岗关, 对录用人员进行军事化训练, 加强政治理论、法律知识、组织纪律、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教育, 经考试合格才可上岗。建立学法用法制度, 采取以会代训、以执代训等形式, 突出对一线执法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法律素质和执法管理水平。

二是强化队容风纪。开展“百日文明执法竞赛”、“摘星扛旗”等争先创优活动。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人员基本行为规范, 以军事化的标准规范队员的言行举止, 打造执法形象,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三是强化执法监督。建立考核管理办法, 制定文明执法工作制度, 面向社会公开聘请政风行风义务监督员。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相关部门、新闻媒体和群众投诉热线的监督作用, 以增强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自觉性。

人民城市人民建, 管好城市为人民。只要城市管理工作者坚持走群众路线, 以群众需要为出发点, 创新工作方法, 更新工作理念, 认真履行职责, 通过的智慧和不懈努力, 通过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一定能为群众管好城市, 创建整洁、方便、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进和规范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网站, 2009.

刍议急救中心档案创新管理的方法 篇11

[关键词]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创新方法

急救中心档案管理是急救中心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深化的医疗改革,如何实现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创新型,去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更好地服务于医疗、科研、教学工作,是目前我们所要面对的新任务、新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医院档案管理必须不断地从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人才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满足社会进步和医院发展对档案工作的要求。本人结合多年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认为如若对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实施创新管理,需要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急救中心档案管理意识创新

一个创新型急救中心档案管理系统,又必须具备有创新管理水平的档案管理者。首先,实现急救中心档案创新管理,需加大宣传力度,让各级干部和各有关工作人员都能够积极地支持和参与急救中心档案创新管理,否则创新型的档案管理无法实现。其次,急救中心档案工作者在创新型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具备自己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懂得创新型科学管理档案的实质内涵和特点。第三,急救中心档案创新管理,不是各门类档案简单集中保管,而是一项实现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创新型的高标准系统工程,是档案工作人员面临的新课题。档案管理创新型的形势,迫使档案工作人员发奋工作,刻苦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全面掌握科学管理档案的综合技能。

二、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内容创新

急救中心档案的真实、准确,直接影响急救中心本身的形象和荣誉,档案的记载内容直接关系档案的利用效果。急救中心档案本身具有专业性,更不容有虚假成分。否则对查阅、利用档案的人来说会产生不良后果和影响。首先,急救中心要改变档案管理各自为政的固有观念,要设立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进行专项管理,克服档案分散管理的弊端,保证档案的齐全完整率,使急救中心的历史能在档案中得到全面涵盖。其次,必须及时准确地收集和整理各类信息,以免因时间长而被遗漏造成损失。第三,急救中心的档案收集要放开眼光,由封閉式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宜尽早进入网络信息系统,扩大信息来源,丰富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经验。

三、急救中心档案管理方式创新

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创新型不仅是先进设备的配置,还包括管理方式的标准化。急救中心档案的标准化是指创新型档案管理要符合档案的各项标准化内容、分类、编号、及案卷目录,各个项目都要求标准化,符合各标准的规定。急救中心档案要做到标准化是创新型档案管理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从初步收集、整理到最后归档、存入微机,都要做到条理清晰、目的明确,保证档案完整,避免漏失档案的记载内容,系统而正确无误地记录、存档。

四、急救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创新

急救中心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发挥它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需要急救中心档案管理要从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医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其次,急救中心编制多种检索工具,更好地收集利用反馈信息,提高档案利用率,而且开展编研工作为临床、科研、领导决策提供主动服务。第三,急救中心档案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要逐渐适应经日益增长的需要,努力拓开发服务领域,彻底摆脱单纯的业务观点,为急救中心人员、患者及社会公众服务,要多角度、多层次地为整个社会服务。

五、急救中心档案管理手段创新

现代计算机技术是创新管理手段不可缺少的工具。正是由于将所有的急救中心的各种业务、行政上的档案才储存在计算机系统中,能够更加及时、便捷地查询,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能够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其次,由于现代计算机应用管理技术能够将信息储存至硬盘之中,那么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纸质档案的空间占用,而且保存信息方便简单,且不易遭受外界破坏因素的影响。第三,计算机系统的储存量丰富而广泛,由计算机编印出的文件分类、主题等目录,有一整套安全可靠的检索系统,无论是对急救中心本身查找资料,还是对其他查阅档案的人都会快捷而准确。总而言之,急救中心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借助计算机管理工具,建设创新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档案管理的无纸质化。

结束语

急救中心档案创新管理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各方力量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加大对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好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把急救中心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汪旭青.院前急救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兰台内外,2012(03)

[2]朱红俊,聂佳.谈当前如何做好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工作[J].云南档案,2007(07)

[3]吴桂敏.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思路的理性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08)

作者简介

浅析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方法 篇12

1 做好工程管理工作的意义

1.1 工程管理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是一个包括成本、风险、进度、质量、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单位非常多,主要包括设计、施工、验收、物资、运营等单位。目前,随着许多建筑企业的逐步改制,加之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私营建筑企业,使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剧烈,工程施工中的工程事故不断、工程质量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1.2 有助于降低建筑成本

工程管理做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经济投入与产出,实施科学、有效的工程管理能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不当的工程管理将使企业的成本增大,收益减小。因此,在一项工程中,从签订合同开始,把工程的规模、性质特点、功能及客户的特殊需求与本企业的施工能力、技术水平充分结合,通过完善项目方案,提出最经济、最科学、最合理的施工方案,并预判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技术、材料等问题,提前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调动各项有利因素对建筑的前期施工进行控制,这样做既可以强化各部门的协调组织能力,又能降低成本,使企业获利更多。实施科学、有效的工程管理可从原材料采购抓起,对原材料进行有效监控,促使各项目成员节省材料,从而有效控制成本。

1.3 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保证

良好的工程质量是工程的灵魂,而安全施工又是保障工程质量的有力后盾,因此对建筑行业来说,良好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施工环境是建筑企业的立企之本,通过制定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和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对提升工程质量、营造安全的施工环境意义重大。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努力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的检查,提高验收标准,指导工人按照操作规程施工。工程管理人员在设计图纸的基础上对工程全局进行把握,减少不必要的翻工和浪费。同时,要加强工程管理,促使工程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并时刻加强质量安全监察力度,发现质量及安全隐患应提出应对策略并及时解决问题,有效地降低事故发生率,在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也减少了各项成本开支,降低了工程成本。

2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工程管理是指为实现预期目标,有效地利用资源,对工程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工程管理是围绕工程产生和发展的一系列技术管理科学、产品管理科学和产业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体系。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缺乏系统、专业、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建筑管理体制不健全

建筑管理体制不健全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尤为突出。我国大部分工程为了减少开支,在工程管理部门上大做文章,削减了工程管理人员的数量,造成工程管理部门人员缺乏,甚至有一些管理人员身兼数职。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应该设置功能齐全的项目管理部门和机构,并配备相应数量的人员。

2.2 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对建筑行业都加强了监督和管理,同时相继出台了一些建筑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但是,这些制度和规定在下发到各个建筑单位后,大多数都被忽略而变成一纸空文,甚至被用来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对这种建筑制度浮于表面的现象,各级部门要加大落实建筑管理制度的力度,把建筑管理制度真正应用到建筑施工中去。

2.3 建筑管理手段落后

建筑管理由于受传统建筑环境和理念的影响,管理模式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商业化现代管理。一部分人认为,过去我们的祖先没有计算机等先进的设备,照样盖起了房子,因此实施计算机管理并不是那么重要。这样错误的认知导致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与手段的落后。大多数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未建立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手册和工作程序,缺乏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

3 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创新要点

3.1 积极对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

3.1.1 进度控制

为了确保工程能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完工,施工单位必须保持施工进度。在工程实施之前,必须对工程的总体进程有一个详细的规划,即制订一个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计划。为了使土建部门和安装部门协调工作,在编制计划时需要2个部门的人员互相商量,制定出该施工计划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在制订计划时一定要分阶段进行进度控制,避免因其他客观原因造成进度控制失效。

3.1.2 成本控制

成本的高低是企业能否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因此在工程管理中对成本进行前瞻性的控制大有裨益。通过对人力、物力进行限制或优化组合,适当地调节和加强监督,把各项生产成本控制在计划成本之内,从而使经济效益最大化。首先,在成本控制中要以市场为导向,在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成本评估,正确处理好质量、进度、安全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在完成既定目标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其次,成本控制计划要有可操作性,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可轻信经验教条主义,要考虑进度的调整、工程事故的赔偿、工程量的增减及其他不可抗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使工程成本控制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3.1.3 质量控制

优良的质量是产品的灵魂,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建筑的质量是吸引客户的法宝。因此,控制质量非常重要。首先,工程管理人员要明确工程管理目标,制定高于国家要求的验收标准,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的工程才能在质量上胜人一筹。其次,重视材料和工艺的质量。建筑材料质优与否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在工程管理中必须严把材料关。建筑企业采购的材料必须通过国家质检,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不能贪图便宜和方便而采用假冒伪劣的产品;最后,对建筑关键部位的施工进行重点控制。对最容易引发质量问题的关键部位要确保施工工艺的质量,并定期进行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予以解决。经过科学、有效的项目质量控制,促使单位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使各分部分项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3.2 加强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和质量监管力度

施工中,首先应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考量,因为员工的素质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所以应根据施工的质量管理需要来制订方案。此外,工程质量的宣传工作应落实到位,严格明确施工人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加强其职业道德的培养;做好与监理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做到组织间的相互制约,以防管理监督方面出现漏洞;落实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使企业的管理体制深化到个人,以促使员工自觉按照企业的相关规范进行施工。

3.3 强化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是保证工程顺利施工和提高施工质量的有效途径。第一,做好对施工质量的前期保障工作。建筑工程施工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对有关工程结构设计图纸、材料等进行核查,对重点性设计文件进行细致审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做到有效处理,防患于未然。第二,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是提高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施工中如果出现问题,施工单位可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使问题尽快得到解决。在工程施工中,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尤其是对于关键问题与工程要害问题,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和相关分析工作,认真贯彻和落实预防措施。

4 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我国建筑企业应该不断地进行探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优秀的建筑企业应该以质量而不应该以价格为竞争点。工程管理的创新就是要协调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协调好各个部门,综合多方面因素,同时加大人才的引进,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筑是历史、经济、人文、艺术等多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时空性,它通过不同的形式在建筑中体现出来。建筑师应该通过专业的知识,以创新的思维联系实际,使建筑设计理念更加接近于生活,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不断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注重质量,依照建筑设计的原则,为人们设计出更加舒适、美观的建筑,从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沈咏军.试论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3).

[2]胡国专.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8).

[3]陈明.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和措施探讨[J].中国建筑,2010(6).

上一篇:中国文化教育改革下一篇:热处理技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