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创新管理(共12篇)
政府创新管理 篇1
一、美国联邦政府“数据治国”巨大进步及曲折发展
在美国, 推进大数据是不太难的, 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对于技术主义的推崇是强有力的助推器, 而推进政府的数据开放则是十分困难的, 每前进一步的各种斗争很是曲折, 原因在于政府首脑或者政府部门的观念、意识、既得利益以及资本俘虏政府、党派利益之争等等无时不在阻碍数据开放。深究其背后的真正问题, 除了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以外, 委托代理关系中的责任问题才是核心, 不仅政府如此, 美国的现代企业制度更是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责任缺失问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2008年开始的金融海啸无论是次贷危机还是道德风险, 其本质是公众企业的资本委托代理关系中, 代理人只有利益没有责任约束带来的。
二、美国联邦政府“数据治国”对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的启示
借力于数据开放, 美国政府部门的创新性管理活动给社会大众的生活带去了极大的便利, “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
回观国内, 大数据的建立还比较艰难, 政府数据开放则更是难上加难。建立和开放数据难, 一方面在于中国市场经济还处在发育状态, 我们的工业和信息技术还比较落后,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与美国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以及现代企业制度有着同样的问题, 就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责任问题没有解决, 制造信息不对称是共同的特征。因此,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诸多矛盾, 提出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型的迫切命题。
在信息化社会, 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 而其传递的方式从根本上颠覆了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政府从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向管理和服务并重的角色转变。为有力应对日益复杂、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迫切需要政府加快变革力度。可以说, 信息化发展对政府创新活动提出了强烈诉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以上分析, 我认为美国联邦政府“数据治国”对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的启示意义不仅在于以数据开放启动政府管理创新活动, 更在于破除官僚主义的既有利益格局。后者是前者的前提条件, 不破除利益之争, 难以真正实现政府数据开放, 驱动政府管理创新。
(一) 破除官僚主义的既有利益格局
制约政府管理创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根源就在于官僚主义内部对部门及个人利益的追求, 最终偏离了公共利益。管理创新是对原有利益的重新切分, 甚至会导致原有利益的失去。为此, 各部门为了保存各自的利益, 而不愿意改变现状或者创新。而这种现象的背后, 隐藏着的是政府对自身角色定位的缺失, 即委托代理关系中的责任问题。
那么, 如何实现政府人员行政从满足个人利益向实现公共利益的转变呢?责任就是主体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唯有“责任先行”才能解决问题。为了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必须要从切实落实政府作为公众代理人的责任入手, 让政府行政人员有主动搞创新的意识、动力、能力以及行动力。
(二) 以数据开放驱动政府管理创新
以“数据开放”理念引领政府创新活动的开展。政府开放数据, 才能有效落实政府行政职责。当前, 政府部门应当从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方面着手, 开放数据, 创新政府管理活动。比如, 加快食品安全信息、环境质量信息、交通安全信息公开, 让人们及时地、真实地了解身处的现实环境, 以合理规避不必要的安全、健康风险, 以责任之心服务公众, 这才是真正的服务型政府应有的行为方式。为此, 我国政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活动:
1. 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以提高政府官员及公务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要紧紧抓住对政府官员及公务员的理念、素质、能力的培养。因为, 只有抓住“人”的核心要素, 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内在创新动力, 才能真正保证政府创新政策的贯彻执行。
2. 政府机构设置和办事流程需进一步优化, 以应对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
一方面, 要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的层级, 由科层制向扁平化方向转化。科层制由于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政治基础、不能满足信息化社会的公共服务范围, 缺乏多元化的应对能力等缺陷, 使得社会要求倒逼科层制政府必须进行改变。信息技术给政府扁平化带来了技术可行的前提, 可以加快政府角色转变, 从而更加突出服务性。同时, 权利下放到最基层, 正是承认责任与权利同在。当基层行政人员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工作时, 就会更努力工作并投入更多的创造性。
3. 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合力推动数据开放。
在我国, 加强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合作的趋势已初步显现, 加强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力量不容忽视。如同拥有一定公司财产所有权的职工比只是领薪水的职工对公司更尽心尽力, 当社区、社会被授权来解决自身的问题时, 它们可能就比那些依靠外人提供服务的社区、依靠政府提供服务的社会更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 政府应该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搜集、提供、开放各类、各种尺度的数据, 以供人们开发利用数据的潜能,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个人发展。
总之, 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需要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数据开放为手段, 驱动政府管理创新活动,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美国联邦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极大提升,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受到利益集团的频频反对、阻挠, 究其原因就在于官僚主义内部各大集团的利益之争, 阻碍政府开放数据, 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借鉴美国发展的经验, 处于社会各阶层矛盾突出的转型期的中国, 要顺利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型, 必须努力通过制度机制的改革, 破除各利益集团的束缚, 以责任之心行政, 提供良好的公共基本公共服务, 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数据开放,官僚主义,既得利益,委托代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涂子沛.大数据[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方俊.理顺政府与第三方部门之间的三重关系[J].东北大学学报, 2013 (01) .
政府创新管理 篇2
20多年来,改革开放与政府创新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关键是看地方政府是否敢于和善于推进其制度创新。进而从理念、体制和机制等方面探索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新手段、新方式、新模式。在创新进程中,始终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帅全局、以打造服务型、法治型政府为目标的地方政府,其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发展所呈现出的是科学与和谐、持续与健康的新气象。
一、加强地方政府信息管理创新
建立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实行重大决策问计于民、积极推广 “网络施政 ”和 “网络问政 ”、决策公示等。开辟新的沟通交流渠道,建立广泛的地方党政领导与市民直接沟通的平台,确保政府与公民通畅对话,保证民意和决策上传下达。逐步健全官方网站建设,不断公布更新政府管理有关情报、资料,让公民足不出户就能及时地了解、获取所需信息,避免信息传达的失真、失实和滞后性。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使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行政相对方有机会、有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平衡各方利益,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良好实现。
二、加强地方政府人事管理创新
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中最具能动性的要素。地方政府必须加强人事管理创新,充分发挥人才这个关键作用。一是进行公务员管理创新。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科学管理,吸收和培养更多的技术型和服务型人才等所谓专才。制定较为完善的人才政策,严格录用制度,坚决排除潜规则。建立与完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构建以提升公务员能力素质模型为核心的公务员职业化纵向体系,真正在公务员中树立 “官为民 ”、“以民为本 ”的民主行政精神,培养 “一切为顾客着想、一切为顾客服务 ”的新型组织文化。二是深化各级地方行政管理人员的认知,增强判断力和决策力。
三、加强地方行政机关效能管理创新
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地方政府应着重从行政理念、行政能力与行政方法等方面开发提高行政效能的新思路。一是确立行政新理念,将“服务型政府 ”植根于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服务型政府应该是“阳光政府、创新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等模式交叉、综合渗透的结果。二是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务求管理有效果,有效率。加强地方政府行政能力建设,应着力于提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上级方针政策的能力;提高推进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统筹兼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提高维护稳定、应对复杂环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地方政府的谈判协商能力、整体协同能力、中介应用能力等。三是不断创新行政方法,开阔地方政府效能管理思路的创新。迎接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保障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支持,强化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及管理体制,从而改善公共服务质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第二,积极探索将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引入政府工作部门,加强行政服务质量的评价与管理,优化公务办理流程,提高效率,增进效果。第三,建立由专职信息监管人员负责的信息共享网络平台,以网站或 BBS的形式,大力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部门办事公开,提高管理效率和透明度,增强政府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提高政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优化行政管理职能
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优化配臵。不应仅看政府行政的规模大小和职能多少,更要着眼于政府行政在社会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看它是否形成了过多的行政管制,有否适应行政环境的动态发展,特别是是否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公民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2001年,无锡在全国第一个推出了“托管制”,对医院下放了经营管理权、经济分配权和人事用工权。2002年,对全市医疗机构进行了体制改革,整合后无锡拥有三级甲等医院6家及一批省内领先的专科医院等卫生资源。2005年,无锡市探索卫生发展新模式,将卫生局“一分为二”,成立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卫生局不再具体管理国有医院的经营等,而是将职能重点向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农村卫生等大卫生工作转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发展社区卫生,完善服务网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就诊问题。一年多的运作显示,无锡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4.9%,初步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框架,市民小病进社区的就医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已达99%,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无锡医改模式大大优化了政府的行政职能,促进了行政效率和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被誉为今后改革的“一个方向”。2005年,无锡市在总结卫生事业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改革推广至全市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部门,同样取得了“管得更好,办得更强,社会得益”的初步成效。无锡社会事业“管办分离”改革的核心是实现“督、管、办”分离,实质是通过优化行政职能,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从而改进公共服务质量,为基层群众提供既方便、优质又均衡、实惠的服务。优化行政职能不仅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而且也是更好地实现政府社会管理目的的关键所在。
五、要有配套的推进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保障措施
政府对智慧城市的管理策略创新 篇3
1、明确智慧城市内涵,避免等同于“数字城市”、“信息化城市”
智慧城市不是简单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同于以往的“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更高阶段,不仅需要利用先进技术实现城市各方面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还要对各方信息加以整合利用,并以此为基础提供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新理念、新模式。目前一些地方简单地将智慧城市理解为城市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城市建设,只是运用各种技术实现城市教育、医疗、交通等各方面的信息化,而未针对各方面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也没有进行城市管理的理念变革与模式革新。
2、在各城市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
智慧城市涉及到交通、医疗、教育、能源等多个领域,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信息化问题,还需统筹协调多个政府部门和各行各业的利益和资源,有时还需要不同城市间进行联动与合作,这就要求智慧城市在各地必须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在智慧城市要不要建、怎么建、怎么管等一系列问题上,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中可能存在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对智慧城市构成一定阻力。这就要求一把手领导能坚定目标、认准方向,推动智慧城市工程的实施。
“一把手工程”要有组织机制保障,否则难以落到实处,可组建由一把手领导总负责的智慧城市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成员构成中包含发改委、经信委、公安、交通、医疗、教育等委办局的负责人,这有利于更有效地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科学规划和资源配置。领导小组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举行跨部门的联席工作会议,及时解决智慧城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人、财、物等方面进行总体统筹。
3、遵循“问题导向”,针对不同城市独特的定位、资源、产业和民众需求,科学设计重点建设方向
各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独特问题,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产业的独特优势,进而取得可持续良性发展,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各个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上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选择恰当而关键的突破口,以点带面。此外,智慧城市是个系统性的庞大工程,时间成本、资金投入都十分巨大,如果每个城市都追求“大而全”,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领域“全线开花”,实施难度会很大,容易半途而废。
有鉴于此,各个城市应该量力而行,清楚了解本市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民众最迫切需要哪方面的改善,选择少数几个重点突破口,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首先在这几个领域建设智慧城市。例如,一个城市的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看病难”的问题,那么政府就应该考虑首先上马智慧医疗方面的项目。另外,在智慧城市建设突破口的选择上也需要系统考虑,比如一个城市环保问题比较严重,这不是仅仅上线智慧环保项目就能解决,还需要推进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从污染源头来解决环保问题。
此外,由于每个城市面临的情况不一样,即使在相同的智慧城市领域方面,也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差异化的项目实施。例如,德国各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大都集中在节能环保领域,但这些城市在实施的具体项目上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基础和市民素质等因素上都有差异。
4、各个城市不能在智慧城市上自成体系、相互独立,在建设之初就要考虑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
一个城市内各部门各行业间要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同样一个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也要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在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数据资源、应用系统等方面要进行互联互通。信息数据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而应用系统在不同城市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才能真正给各城市民众的生活带来便利。比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很多方面的应用系统都存在跨城市、跨区域的问题。各个城市在制定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与周边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结合,在建设和运营上相互密切沟通配合,否则就难以实现真正的智慧城市。
5、在建设时间表的制定上要注重循序渐进,明确各阶段建设重点
智慧城市是一项周期长、牵涉范围广的庞大系统工程,实施难度比较大,短期内难以完成,需要在时间表上做好长远规划,将这个大工程化为各个时间点上的小行动,明确各阶段的工作重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过去中国一些城市在工程建设上习惯追求“大干快上”。“大干快上”作为建设的决心和热情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上还要遵循客观规律。中国大多数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方面还缺乏经验,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宜求快,而宜求稳。各地应该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其他城市经验、教训之后,再推进相关项目建设。对各阶段规划的项目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避免实施过多、过大、力不能及的项目。
6、注重中远期规划的同时,要明确短期内具体可操作的实施内容,尽快解决民众遇到的实际问题
智慧城市虽然要做好长远规划,但也要明确短期内需要做的具体内容,否则整个规划容易空泛,难以落地,民众从规划中难以看出他们的生活在不远的将来会得到哪些改善,会影响他们对智慧城市的支持热情。对于短期就能给民众带来好处的项目可给予一定的税收激励,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转变城市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方式
1、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理念转型,为民众参与城市管理提供条件
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关键是建设智慧政府。智慧政府不是简单地在技术层面上实现电子政务,而是要建立适配智慧城市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建设智慧政府要求政府要能对城市问题和民众需求进行全面透彻的感知、提前预测,然后快速反应,主动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而且要积极吸引民众力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民众服务,民众是智慧城市的重要主体。智慧城市将给城市生活各个领域带来新变化、新问题,城市管理事务日益复杂,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政府自身的管理智慧,还需要调动广大民众的智慧。中国模式2.0要求加强社会的自治化,减少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由社会自治弥补行政权力收缩留下的权力空间。各城市应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为民众积极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管理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随着智慧城市给城市生活带来的高度信息化,民众通过政府开放的数据会对政府工作产生更全面深刻的了解,而他们参与城市管理、监督政府工作、表达社情民意的方式和渠道也更为便捷,政府可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实现政府和民众由对话沟通到协作行动的转变。政府可以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加强对城市问题、社情民意的透彻感知和综合分析,把握民众需求,主动服务,为民众提供对话沟通渠道,在广泛听取民众意见的前提下,对公共事务管理做出决策。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在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民众都有为城市管理建言献策的热情。当被问及“如果政府提供一个网络平台,鼓励民众在上面为各个领域的城市管理提建议,您是否会参与”时,88.17%的受访者表示会参与,仅有11.83%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参与。
2、提高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应对信息时代新要求
政府对智慧城市的管理需要提升快速反应能力。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将更为集中。在人口集中的情况下,如果发生重大灾难、流行疾病等突发事件,危害的波及范围将更大,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让产生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政府在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城市公共生活感知监测能力的同时,也要优化各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与信息共享,提高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和速度,实现城市各方资源全面迅速的统一调度,实现迅速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
推广智慧城市概念,鼓励民众积极参与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民众服务,提高民众城市生活质量。为了不让智慧城市建设偏离目标,要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民众广泛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然而参与的前提是了解,目前民众对智慧城市还缺乏了解,政府可与企业合作,向民众共同推广智慧城市概念。对智慧城市概念的宣传方式有多种,各有利弊,每种方式所适合的人群特征也有所不同,最有效的推广方法就是综合运用这些方式。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在调研中发现,关于智慧城市概念的宣传推广方式,民众认为政府最应采用的方式是“利用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宣传”,有86.02%的受访者选择该方式;其次是“组织常态化的线下展览会、体验展”,选择该方式的受访者占62.37%;最后是“设计并推广含有智慧城市使用场景的网络游戏”,仅有30.11%的受访者选择该方式。
仔细分析民众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民众最希望政府通过大众媒体宣传智慧城市概念是因为民众日常生活中对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接触比较多,这种宣传方式覆盖面广,而他们接受这种宣传所需付出的成本也比较低。
相比大众媒体宣传,线下展览会和体验展是更能让民众对智慧城市产生直观、深刻了解的推广方式,而选择该方式的民众比选择大众媒体的民众占比少了两成多。分析其背后原因,可能是因为线下活动的宣传方式虽然更直观,但它需要民众亲身前往活动现场,对民众而言,其参与成本高于大众媒体。
只有三成的民众选择通过网络游戏方式,很有可能是因为在民众的认识中,网络游戏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手段,作为学习手段不大合适,而且他们对网络游戏给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持警惕态度。选择该方式的民众应该主要是喜爱网络游戏的年轻群体。
1、与企业合作,组织常态化的宣传体验展和培训活动
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定期组织一些关于智慧城市的宣传体验展,或是建设永久性的智慧城市体验场馆,向广大民众传播智慧城市的概念,让民众了解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能给他们的实际生活带来哪些便利。民众在了解智慧城市后也会提出自己对智慧城市的意见和看法,民众的意见对优化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永久性的智慧城市体验场馆除了向民众推广智慧城市概念外,还可以承担向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和管理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的职能,推广有关智慧城市的评估指标体系、运营标准和解决方案等。
目前,国内外一些城市已经开始组织常态化的、面向公众的智慧城市宣传体验展。2014年9月26日-10月3日,“北京国际设计周”将智慧城市版块作为设计周七大主体活动版块之一,主题为“城市未来,智慧设计”,涵盖智慧城市创新中心启动活动、智慧城市专题论坛、智慧城市专业出版物、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系列展及智慧城市主题活动五部分。2014年10月27日—11月6日,在上海市经信委的指导下,上海成功举办了“上海智慧城市体验周”活动,让市民体验了解上海智慧城市在政务、医疗和教育等领域的建设成果。从2011年起,在巴塞罗那市政府的支持下,西班牙每年11月中旬会在巴塞罗那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巴塞罗那世界智慧城市博览会,目前共计超过3万位专业人士、7000个代表团和500家优秀企业参展商参会。
2、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宣传
论政府管理创新 篇4
关键词:政府,创新,目标模式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城市政府为了适应全球一体化及由此形成新的竞争规律和态势, 就必须不断改革和调整原有的政府体制和公共治理模式, 以积极应对和快速回应来自国际和国内社会各种环境因素的挑战。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 政府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都与政府改革不到位、政府改革滞后相关。在我国,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会自治组织之间的权力分散化倾向日益凸显, 发达城市的分散化治理结构开始迅速发展;另一种力量是一些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对发达城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一些超级跨国企业落户在发达城市等。
一、政府管理创新的层次
当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创新, 如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观念创新、理论创新, 等等。这些创新之间相互联系, 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从不同处着手, 会有很大不同的效果, 或者事半功倍, 或者事倍功半, 甚至劳而无功, 做负功。所以说, 政府管理创新是具有一定层次性的体系, 第一层次涉及管理人员和方法。这里的管理人员包括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 一般公务员和代表民意参政议政的代表;第二层次是运行机制;第三层次是组织机构;第四层次是行政体制;第五层次是政治体制, 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共权利和公共社会的关系;二是公共权利系统的内部关系。
二、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容
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看, 政府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政策管理、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与之相对应, 政府管理创新能力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公共政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1、公共政策能力。
公共政策能力是指政府部门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 制定具体的管理创新行动方案的能力。公共政策能力不强, 缺乏操作性, 是我国许多政府部门的通病, 表现在:政府部门缺乏根据自身实际来制定的领导者, 战略规划制定出来以后, 领导者往往出于尽早看到战略实施效果的迫切愿望而匆匆上马, 甚至认为制定实施计划是在浪费时间或延误战机。
2、资源管理能力。
资源管理能力是指政府部门获取、配置并有效使用管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能力。每个公共组织至少都应拥有四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的硬性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除此之外, 还应拥有必要的软性资源, 包括信息、制度以及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等。总的来说,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的资源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但仍然有待提升。
3、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管理能力是指将战略规划具体执行的能力, 是将理想的目标转化为可见的现实的能力, 项目管理是从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借鉴的概念, 它在政府部门中被证明同样能提高绩效。项目管理在我国政府部门中的运用处于起步的原始阶段, 项目管理能力也相对十分低下, 在项目的实施中, 政府部门对于时间、成本、收益、风险的关注甚少, 项目管理极其不规范。
三、政府管理创新的目标模式
1、针对市政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实际需要, 将事关全市的决策、执行、监督监管和市民整体权益的事务从城市公共事务中分离出来, 建立统一的城市治理 (公共管理、服务和监管) 平台。
2、针对人口结构的特点, 逐步打破市民身份制度, 根据市民、新市民和准市民的实际需要, 综合配置公共资源, 安排制度供给, 逐步建立社会公平机制。
3、针对空间资源特点, 应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 全面导入差异成长或有机成长理论方法, 并针对不同区域 (建制区、历史遗留区、新增区) 的特点建立差异规划治理模式。
4、针对区划结构的特点, 在城区内应将行政区划、经济区划、功能区划、空间规划和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整合行政区、功能区和经济区, 探讨跨行政区的综合行政和资源配置方式, 探索适应全方位区划理念和结构的公共治理模式。
5、针对治理结构的特点, 加大市政体制、治理模式创新的力度, 探索适应本市未来建立和谐社会需要的政府治理、合作治理和社会治理 (自治) 模式以及相关过渡环节。
6、针对社会结构的特点, 把社会结构因素作为治理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 并把它作为基本要素渗透到行政体制、城市治理、城市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等各项工作中去。
7、在公共治理的具体模式问题上, 大概有以下几种选择: (1) 政府管制的、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的、官僚化或行政化的管理模式; (2) 政府主导以绩效合同和代理委托 (执行机构) 关系为基础的公共治理模式; (3) 政府与企业、社会合作治理的、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公共治理模式; (4) 自治模式。
四、政府管理创新的意义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 篇5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已走到一个很关键的发展阶段,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再适用,政府管理创新面临着许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上网;政府管理;创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当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政府管理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创新已成为唯一的出路;另一方面也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重塑政府、构建电子化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所以,电子政务是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和信息技术进步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1、电子政务的内涵当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争相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方向。电子政务发展的程度,已成为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之一。对于电子政务的定义,美国IBM/Lotus公司技术白皮书中的描述是:电子政务(e-Government,即电子政府),是电子商务
(e-Commerce/e-Business)应用体系中,基于网络的符合Internet技术标准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它政府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电子政务这一词我们耳熟能详,但究竟什么是电子政务,在目前的国内学界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也没有得到一种普遍认可的定义,甚至电子政务的名称,在不同的场合提法也不一样。如电子政府,政府信息化、数字政府、网络政府等等。但是大多数的观点是将电子政务的核心界定为政府上网。从电子政务的字面上来理解,这也是电子政务实施的首要也是最基本的条件。也就是说,政府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并且在网上设有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可以向公众提供非保密政府信息的检索服务,使“政府公开”。政府还建立网上服务系统,使政务在网上与公众互动处理;政府机关之间、政府和社会之间由各种电子化渠道互相沟通。但实际上我们谈到电子政务概念的时候,应了解到,电子政务的关键和核心并不在于技术的应用,技术手段的应用只是电子政务的一种初级的形态,电子政务应该是一种不仅仅是在技术上,而且在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政府的政府模式。然而无论我们怎样去定义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逐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党的十六大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服务和
管理水平。2006年3月出台的《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可见,当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极大的改变和重塑着社会公众生活方式的时候,电子政务自然地成为社会对政务变革的必然要求,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最佳平台。
2、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管理创新的一些问题。我国政府的办公自动化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通过推进政务信息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质量和创新效率,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但实际上,由电子政务推动和影响的政府管理创新还没有明显的显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电子政务的实施反而会让政府觉得一时无所适从,先进的办公手段被迫闲置。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创新不适应。由于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更新,使得电子政务在建设的初期投入很大,这时我们会发现电子政务的实施导致政府行政成本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了。如果这时政府对社会和企业的服务质量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作风没有得到改善,电子政务在实现服务政府、阳光政府等方面没有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电子政务就有可能走向失败,加剧了政
府与群众的矛盾。
第二,电子政务的内容太少,作用太小。从我国已有的电子政务网络来看,电子政务的内容存在大量问题。首先,内容太少,相当多的仅仅局限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公开的信息数量少,网上信息更新不及时。其次,政府信息网络比较重视网页的介绍宣传的静态功能,却缺乏与用户的积极沟通手段,公众和企业虽然从网上可以了解一些政务信息,但要办理一些事务缺乏必要的渠道,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性、回应性。国家信息中心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各地每年通过财政投资和其他渠道对电子政务投入的资金在400亿元左右,这么庞大的开支,如果不对其“结果”——即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有效管理的话,不但严重影响电子政务的实施效果,也会造成国家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产生其他不良社会影响。
第三,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中条块分割不适应。目前我国许多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是按照两条路径开展的,一条是以各级政府为主的政府上网工程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另外一条是以“金字”工程为主体的纵向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主要问题在于,各级政府门户网站难以整合工商、国税、地税、海关等重要经济部门的电子政务,没能发挥其综合性政府网站所有的应用。
第四,标准建设弱化,难以发挥电子政务全国整体优势。
在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建设中,主要有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这两个标准化建设。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比较落后,在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上都没有国家制定的一定时期的统一的规范。标准化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府发展的巨大瓶颈,使部分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地区和单位,已经开始出现系统之间的不协调,甚至是冲突。
第五,信息安全成为政府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电子政务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使用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千差万别,一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隐患的根源在于互联网是一个以自律为主、管理为辅的领域,用户的行为自律是关键。政府的管理要创新,采取的工作方式之一就是政府上网,如果安全得不到保障,电脑罪犯就可能在网上窃取到政府的部分权力,进行犯罪活动,这些都将影响到政府工作目标的达成和形象、政府的管理效率和公众形象以及威信的塑造。
第六,数字鸿沟问题成为制约电子政务整体发展的瓶颈。“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在中国,数字鸿沟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将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来自于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8》数据资料,2007年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为0.46,中国城乡
政府科技管理的创新与思考 篇6
关键词政府;科技管理;创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 G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1-0182-01
0前言
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浪潮中,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是否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以地处沿海地区的晋江的科技管理为出发点,对晋江政府应如何因地制宜,实施有效的科技创新策略提出几点拙见,与大家交流,以进一步提高政府科技管理的创新水平,提高晋江的经济竞争实力,全面建设小康晋江。
1 科技管理的内涵
科技管理是指通过对管理科学的运用,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管理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大大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环境下,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坚持走创新道路,增强科技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2 政府科技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及飞速发展,作为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晋江,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有利位置,重视和加强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并对一系列有碍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旧有思想和观念,乃至相关政策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帮助企业及各相关部门、单位进行科技管理创新,力求晋江经济再迈一大步。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创新和提升:
2.1 综合管理能力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科技管理面临着更多的新情况,对政府的科技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科技管理观念和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科技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对科技活动进行综合管理,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和渗透发展,不断提高科研和开发水平,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 培养创新型人才
随着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因此政府部门应切实贯彻“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工作的留人、用人以及培养机制,并完善评价、激励体系,促使高素质的科技管理人才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积极作用。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聘用国内外优秀人才,进一步提高政府科技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3 制定科技政策及法规
科技政策及法规是政府进行科技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使科技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政府应时刻关注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分析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科技政策及法规,明确科技发展的方向,从而为科学研究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3 提高政府科技管理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经济基础、科技力量及自然地理条件制约着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科技管理的创新,所以地方政府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地区的实情,创新科技管理管理模式,使之充分发挥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那么,如何使其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使其呈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对于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晋江而言尤为重要。
3.1 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清楚地看到传统的科技管理模式已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性,所以晋江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及政策导向等措施,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管理人员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才能以观念创新带动管理创新,才会自觉学习现代科技管理知识,探索创新科技管理的科学方法,在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预测科技发展趋势,并不断改进和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大力扶持富有创新活力的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2 加强科技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为了提高竞争实力,提高政府科技管理的创新水平,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素质,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晋江政府应加强对科技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使他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判断能力,掌握未来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同时科技管理部门可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亦可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拓宽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面和眼界,汲取精华,提高政府科技管理的创新能力。
3.3 完善科技管理法规,推进科技管理依法行政
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法规体系是科技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必要保障。晋江市政府可以《科技进步法》为依据,制定适合晋江科技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使科技管理政策法制化,加大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确保科技管理规范化。当前,晋江市政府可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结合本地区科技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加强立法研究,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科技管理工作。针对目前的严峻形势,要着重加强对科技管理创新法律法规的研究,从而实现科技管理创新科学化和法制化,为提高政府科技管理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有效地促进科技管理创新事业的发展。
3.4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晋江市政府应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指导与服务,为科技服务创造良好环境。加强专利管理机构建设,深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宣传工作,引导他们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大科技创新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科技研发、创新的积极性,为晋江的经济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4结语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党中央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处于改革前沿的晋江,其经济和科技相对来说较为发达,但在其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从而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健全科技管理创新体制及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促进晋江科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心伟,郭华伟.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科技管理创新[J].铝镁通讯,2007,4.
[2]张克军.科技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政府管理创新 篇7
对创新资源投入方向的目的性不强, 且有较大的随意性;经费申请和管理缺乏严格的监管, 使用效率不高, 导致浪费严重;为创新而创新, 不少地方存在着鼓励追求眼前利益, 热衷于搞“创新形象工程”, 搞立竿见影的短平快项目的问题……这些现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违政府鼓励创新、激励创新的初衷。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关制度的缺乏, 以及规则制定和执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且地方和部门之间甚至部门内部之间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比如, 有的企业为了获得经费和创新支持, 不是把主要的注意力和资源放在企业创新上, 而是放在改善与政府的关系上, 甚至进行商业贿赂, 阻碍了企业的创新动力, 也造成了市场的不公。试想, 如果通过社会公关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企业会对这种利润获取方式产生依赖, 而创新的动机也会随之大大减弱。所以有人这样认为,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 应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公关活动”是创新活动的“毒药”。
作为政府支持创新最直接的形式——经费投入管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有科研能力、需要科研经费的人不一定能得到经费, 而有着社会资源或权力的人却有用不完的钱, 所以有人发出了“攻关”不如“公关”的感叹。而且, 据业内人士透露, 20%-30%的科研经费是被课题申请单位以管理费的名义划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经费分配和管理中的问题。“当我年富力强的时候, 想申请点课题经费, 没人理我, 现在我也做不动了, 却有好多人送钱来。”已故科学家王选在病床上发出的这番感慨令人深思。
另外, 多头、分散的科技管理体制也影响了创新效率的提高。与许多国家相比,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最大问题不是过于集中, 而是比较分散。以软件产业为例, 其管理体系涉及多个部委, 权力和资源相对分散, 增加了相互协调、配合的难度,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这种分散已严重地影响了重大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组织, 削弱了国家科技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在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上, 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方面还没有一个衔接的机制, 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着矛盾甚至相互抵触的地方。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 篇8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与深入, 政务大厅应运而生, 目前日益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 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政务大厅作为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 在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突破与改革中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 就是要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的政府, 就是要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下, 不断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方法, 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政务大厅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 自诞生以来就拥有着鲜明的特点:坚持以为民、利民、便民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重视政府自身建设与畅通人民群众渠道的有机结合, 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计算机手段, 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方便群众的理念, 做到依法行政、公开办事、阳光操作、规范管理、承诺服务, 保证行政权力集中、公开、透明运行。因此, 建设与发展政务大厅, 是新的形势下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实践活动, 承载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从性质看, 政务大厅是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索施政规律的重要阵地和场所。我市政务大厅是政府统一搭建、面向社会及公众、公开透明行使行政权力的公平、公正、公开的一个平台。实践表明, 政务大厅已由最初的方便群众、企业和基层的办事审批大厅, 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行政审批和收费、建设工程招投标、多功能的综合性大厅, 构建了集政务审批、政务信息公开、政务监督和政策与政务咨询为一体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
从发展的内在要求看, 政务大厅是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依法施政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重要标志。政务大厅的建设与发展, 为政府行政机关合理设置职能、科学设计行政程序、灵活运用管理方式创造了条件, 为依法向全社会集中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创造了条件。目前, 已经纳入政务大厅的行政审批、建设工程等招投标、外商投资服务、现行文件查阅、行政复议及法律咨询、投诉与监察等, 都是按照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组织实施的, 充分体现了政府带头依法办事的责任。
从社会需求看, 政务大厅是新的历史时期融洽政社关系、干群关系的有效形式。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和社会运转的高效性, 使人民群众与政府行政的关系更加紧密, 需要政府供给提速提质。自从政务大厅建立以来, 群众需要政府办的事情, 面对一个窗口或一站式服务, 绝大多数都可以在大厅里办完。加之大厅严格的管理制度、严密的监管、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政务大厅及其窗口人员塑造了亲民、为民的政府形象, 融洽了政府与社会、群众的关系。
政府知识管理与文化创新研究 篇9
关键词:政府知识管理,政府组织文化,创新
1 关于“政府知识管理”与“政府文化创新”概念的确定
1.1“政府知识管理”的概念
政府知识管理是指政府中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通过知识共享与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政府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使政府能力得到提升。政府知识管理将促使政府管理方式由传统行政命令式的“硬”管理向知识领导的“软”管理转变。
1.2“政府文化创新”的概念
政府组织文化可定义为“政府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准则和行为方式”。政府组织文化通常能够使员工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价值观和行为规则方面的影响。公务人员在不同时空中的行为规则必然趋向协调一致。政府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政府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政府共同价值观的政府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
2 我国政府知识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2.1我国政府知识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20年来,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类组织中普遍应用,其对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已经在组织、政府和学术科研机构中展现出来,因而备受青睐。
我国对政府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将知识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引入政府管理,对政府知识管理的研究刚刚引起人们的关注。具体而言,一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中,研究者对政府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则研究较少,既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实践中很少提出对可供操作的管理方案。
2.2我国政府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政府技术基础薄弱
知识管理的过程很复杂,包括管理政府内部和外部的业务。这其中必然涉及到物质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主要包括组织的外部网络、内部网络、知识库和软件系统四大部分。目前,薄弱的基础设施尚不能够帮助人们跨越时间、空间和知识数量及质量的限制,无法为知识的共享和管理提供保障。
2.2.2受到文化环境的制约
文化制约着知识管理的发展,政府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成功地解决了文化问题的同时也很好解决了知识管理中的成本/资金问题。政府知识管理中文化的障碍往往表现为对知识共享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支持正面的价值观念和共享行为选择。文化环境的制约是政府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
2.2.3忽视价值理念的变化
政府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被员工们交流和采用的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的变化。成功知识管理中的这些价值理念的良好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整个组织充满信任气氛;组织内各个层次的定期交流;知识共享被领导层积极鼓励;员工保持活动、问题和发明的信息畅通;同事主动共享和学习;与知识共享相关的预期清晰,并且显著的表达出来;组织具有强凝聚力,员工希望共同工作;欢迎探索新思想等等。而政府在实施知识管理中容易忽视价值理念的变化。
2.2.4政府文化力的缺乏
政府知识管理中的文化力包括政府的凝聚力,组织力,行为驱动力和员工活力。凝聚力是政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整齐划一倾向。依靠各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意愿来促进和增强知识文化氛围。有许多文化因素可能会影响政府的凝聚力,进而影响政府文化,主要包括:团队精神和意识、团结拼搏精神、公平意识、知识价值认可度和渴望团队成功的态度等。
2.3文化创新对政府知识管理的意义
政府知识管理是“政府知识的创造,再现,存储,转移,转换,应用和保护”。政府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政府为了利用个人的和集体的知识,来使它自身发生改变,以便它最有效的、有效率地利用它现有的或者能够得到的知识。有效的知识管理对于21世纪组织的成功具有关键的作用。政府良好的知识管理能够促进政府文化更好地发展。
政府文化创新不仅影响到政府的知识管理行为,而进一步影响到政府的知识管理结果。
总的说来,通过文化传播和文化力量的作用,保证政府知识管理所要求的适应型政府文化的建设,确保政府成功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成功的知识管理又促进文化的再建设,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3 文化创新对我国政府知识管理的启示
3.1政府知识管理对文化创新的内在要求
政府文化创新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积极培养、塑造适合环境变化的组织文化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政府管理者只有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既要求政府政务公开,又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政府知识管理所应有的组织文化。
3.1.1以人为本的政府组织文化
以人文本是政府组织文化的主旨和主旋律。必须认识到人是组织资源中最活跃、最具有创造力和最具能动性的部分,是组织一切力量和创造力的源泉。政府实施知识管理要突出高层管理者和公务人员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工具、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以人为本、以管理为本实现综合效益。
3.1.2知识共享的政府组织文化
政府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强调合作与共享。共享和合作的文化能够使政府突破有限的活动范围,实现优势互补的资源重组,做到双赢甚至是多赢。只有拥有共享文化的政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人民的认可。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3.1.3不断创新的政府组织文化
创新是一个组织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人类的知识总量正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知识的老化速度也非常快。知识频繁地更新换代,给政府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强调创新的政府鼓励公务人员学习新知识、鼓励新知识的应用,这必然会推动政府追求知识的深入度、新颖性,从而提高政府的生命与活力。
3.2政府知识管理中文化创新的步骤
政府组织文化不是凭空制造出来的,它有着自身的发生机制,是在实施知识管理的变革环境中,按照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要求,通过政府组织文化的创新而逐渐形成的。政府知识管理中文化创新应该分为4个步骤。
3.2.1政府组织文化的审核
政府决定启动知识管理时,首先要按照知识管理的规律要求对政府的现有文化状况进行审核诊断,任何文化发展过程都需要以了解组织已发生的事情为基础。审核诊断包括详细分析和对现有组织模式、价值理念和行为特征的检查,它是组织文化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实施政府知识管理时进行知识文化审核应关注的5个焦点问题是:知识定义、知识共享、价值理念、关键人物和组织环境。要从许多不同的方面进行调查,获取明晰的因果关系以及现有文化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2.2政府组织文化的内化
组织的发展需要激发员工的情感、调动他们巨大的干劲、取得他们真诚的信任以及构建他们接纳的文化。这些问题的关键之一是组织文化的内化。组织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文化内化机制,将严重影响组织发展;同样,如果组织发展不佳,就可能破坏组织文化的内化进展,损害组织员工对其他倡议的采纳。政府组织文化的内化过程既应考虑到知识管理规定的核心价值,又要考虑到所应提供的政府结构支持。
3.2.3政府组织文化的变革
政府组织文化是动态环境,会经常遇到变化。政府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学习型目标、创新制度,都可能根据项目的进程和变化而不断变化。为了鼓励积极向上的知识环境,政府可能会测试和引进新的知识管理的方法。政府变革将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当变化处理不妥时。重大变革有时是来自外部的力量,比如新技术或竞争会使得政府发展进度比规定的更快些,从而确保政府组织文化在不稳定时期也可维系和发展。
3.2.4政府组织文化的维护
如果政府不能及时维护已建立的组织文化,那么文化蜕变则极有可能发生。一系列的策略能帮助维护政府组织文化。维持一个知识团体的一个要素就是保证领导者得到大力支持和培养。知识拥护者在整个知识团体中维持实现知识共享的积极和明确的方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他们试图影响和引导政府组织文化时,他们的领导策略也要得到支持。对领导的支持是政府知识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金吾伦.知识管理:知识社会的新管理模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2]杜创国.论政府文化的重塑[J].行政与法, 2000, (6) .
[3]顾戛良.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文化创新[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4, (4) .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政府建设 篇10
一、创新社会管理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
法治政府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法治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事关依法行政全局的体制机制创新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特别是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方式方法的创新, 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 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创新社会管理能很有效地推动法治政府的建设。真正的法治政府也应该是用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政府, 要在管理过程中依法创新行政行为, 真正保障民生, 为法治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之后, 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从2011年以来社会管理创新更是在理论和实践各层面全面贯彻落实。但社会现实离建设治政府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社会管理创新是达到目标的必然路径。社会管理简单讲是对社会组织和事务的管理, 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是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所在。社会管理创新是本世纪以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各层面关注、探索和实践的新生事物, 主要是对社会管理理念、知识和方式方法的改进, 修正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 从而架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 更好地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活动。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来了很多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今我国形势基本面是好的, 稳中求进的基调上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领域都有新的发展和进步。但社会现实中矛盾凸显,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子不够协调, 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老百姓反应强烈, 矛盾的关联性、敏感性、聚合性不断增强, 社会稳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面对新形势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才能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有尊严幸福地生活, 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社会管理创新已迫在眉睫。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实力提升, 也离不开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的提升, 说到底是法治环境的建设, 法治政府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社会管理创新便是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基石。
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这些问题,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体现。依法行政能力不足, 脱离群众的危险, 消极懒惰的管理作风, 特别是体制机制及理念上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法治政府的建设, 必须适时采取社会管理的创新来改变现状, 形成共识, 加快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进程。
首先, 与法治政府相匹配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和确立。行政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 行政职能部门的设置和职权划分还存在交叉重复或疏漏真空, 导致实践中多头多层管理、交叉管理、管理缺失现象存在。体制不顺是根源性的问题, 直接影响着社会管理的效能。管理理念还受传统的过时的管字当头思想的影响, 人治思想的残余还较明显, 没有真正树立起新的社会管理理念, 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够, 正确的权力意识缺乏。法治政府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特征不明显。
其次, 在机制上, 特别是在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上有很多缺陷。群众参与源头治理的机会还是不多, 话语权不明显, 处于相对较弱势的地位, 维护自身利益的机制不够健全。不同社会结构和阶层的利益不同, 之间的利益协调缺乏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形式化较严重没有太多发挥实质性作用。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的渠道不够畅通, 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 诉求无门的事例也不少。利益的依法维护与协调, 保障公平正义是法治政府的重要职责。而当前利益的相关机制的缺失使得社会的公平正义经常被践踏。
再次, 管理方式上, 不太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依法办事还有待加强, 理念没有转变到位, 总认为法律不是万能的, 不能机械地适用法律, 特别是基层干部头脑中的法律意识缺乏较严重, 人治色彩较浓的管理手段和方式采取较多。法律固然不是万能的, 但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有法不依是万万不能的。管理方式简单、步骤简化、程序不到位在管理领域中较多存在。法治政府必然是崇尚法律至上, 依法办事, 具有规则意识, 绝不突破法律底线。而社会管理现实中, 不依法行政, 甚至违法行政的现象时有发生, 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
二、社会管理创新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推力
(一) 依法预防和化解矛盾是法治政府依法办事能力的体现
把化解矛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 实行矛盾纠纷“大排查”、建立大调解机制、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出台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预案, 继承创新群众工作。矛盾化解是维权的主要路径, 维权才能维稳, 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社会和谐稳定, 这决定了矛盾化解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主要的环节, 同样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落脚点。
以人为本维护好群众的权益才能根本化解矛盾。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涉及到各个阶层人们的切身利益。必须在社会管理实践中真正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精神指导, 努力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作风, 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网中受惠。特别是要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智慧往往是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 要注重发挥人民创新精神, 依靠人民群众来创新社会管理。诸暨市枫桥经验的精髓就是从源头上依靠群众预防和化解矛盾, 探索出了许多社会管理的新方法, 是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预防和化解矛盾的各地实践取得了经验并加以制度化、成果化, 从而更好地来指导依法开展矛盾排除工作。法治政府的建设也随着社会管理的创新而不断的推进, 依法办事的能力得到加强, 法治理念渐入人心, 法治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却是一种实在的治理方式。
(二)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 也是法治政府的根本
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中之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必须以改善民生、完善服务为导向, 找准切入点, 努力解决好各阶层共同的基本的利益问题, 发展成果要能让尽可能多的群体得到共享。一要着力构建民生财政, 财政支出要多向民生支出倾斜,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二要大力改善民生需求, 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过上解决温饱逐步走向小康的日子。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治安、最低保障等工作上下大力气改善,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三要努力健全民生机制, 相关的决策机制、利益的诉求机制、矛盾纠纷的调处机制要切实建立并加以不断完善。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民生问题是一切政府工作的核心, 法治政府更是用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度保障民生的政府。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 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理念与思路的创新, 特别是法治思维的运用
理念和思路的创新会带来全新的视角, 成为行动的先导。中国已进入又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管理思维更有其突出地位。法治思维不仅仅是一种理念, 同时是一种管理方法。法治思维和其他思维的综合运用, 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管理的创新与法治政府的建设。
现代社会管理主要是法治国家的法治管理, 而法治管理必然需要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是法律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合法性、合理性、程序性、规则性思维是法治思维的主要内容。凡事以是否合法作为思考与处理问题的出发点, 遵循规则优先、公平正义、程序优先、权利义务统一性。行为合法是政府行政的底线, 法律思维必然首先运用为合法性思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就足以说明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规则性思维必然是对社会管理行为的重要要求, 治国者必先受治于法, 政府要对规则加以尊重, 让规则替代权力滥用。凡事都要有规则并遵守之。法必然是追求“公平合理”。法律思维必然包括合理性思维。法治就是要坚持不滥用权力, 规制权力使自由裁量权得以规范。程序性思维注重程序的客观公正, 法治是否健全一定程度上看程序制度是否完善。
(四) 社会管理创新和法治政府建设都强调管理寓于服务中
“要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 把社会管理寓于为群众服务之中, 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调研时对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特别强调的一点要求。政府实现了公共服务的职能, 才能在服务基础上做好社会管理, 没有提供好的社会公共服务, 就没有好的社会管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实现一定是建立在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的前提下, 只有本着服务于社会, 定位好政府的角色,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才能真正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把社会管理寓于社会服务之中。通过各种渠道倾听群众呼声, 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 积极回应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是准确把握、有效解决社会管理中突出问题的重要前提。
(五) 社会管理创新和法治政府建设要擅长网络手段的运用
利用网络进行社会管理和协调是适应时代的一种创新。中央也适时提出要求政府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吸纳民意、知晓民情、体现民智。浙江省委常委蔡奇是一个很受欢迎的网络型官员, 他的微博收听人数达600多万, 他称微博可以让政府真正公开透明。如果更多的各层次的官员能利用网络与群众交流, 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会很扎实。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机制, 建立长效机制, 引导政府与网民开展良性的制度化交流与互动。政府要有既开放又理性的态度去对待网民的质疑与评论, 引导网民有责任心地有序参与网络关注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创新始终要求政府官员站在人民群众这边看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是带着执政为民, 还有为人民服务这颗心去做的话, 创新社会管理就会变得不是那么难的, 公平正义的价值也会真正体现, 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也终将实现。
摘要:创新社会管理是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现实需求, 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 是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加快的重要创举。法治政府必然是依法办事能力不断提升, 民生问题逐步改善, 法治思维得到充分运用的政府。社会管理创新通过社会管理机制体制、理念、方式方法的创新, 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推力。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依法办事,体制,理念
参考文献
[1].贾凌民.法治政府建设有关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12 (4) .
[2].应松年.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J].中国法学, 2012 (2) .
[3].胡建淼.法律思维与现代政府管理[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 (3) .
[4].丁元竹.我国社会管理的重点与方向[J].开放导报, 2010 (4) .
政府创新管理 篇11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化;政府管理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任务由“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在报告第六部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加快行政管理体系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部分再次明确提出“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既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也充分表明推行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的信息化是党中央确定的我国长期的既定发展战略。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及实质
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服务型和企业型政府为核心,借助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理念,以实现政务信息化、公开化、高效化和服务网络化等目标的进程。其技术基础主要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而政务则指与政权有关的公共事务,包括行政事务和政治事务两类。
电子政务实质上是对现有的、工业时代的政治形态的一种改造,即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信息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
二、电子政务的产生背景
社会信息网络化是电子政务产生的内在动力。国际互联网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为电子政务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电子政务之所以在20世纪末得到迅速的发展,并被视为传统政务的必然发展方向,有着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分析电子政务的提出和发展历程,可以归纳电子政务产生和发展的一些条件和诱因:
首先,电子政务的产生源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一方面,它使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和传播更为便利,缩短了政府、企业及公民个人之间的相对距离,密切了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反馈,从而加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增强了公民和社会在信息和知识方面的占有量,从而削弱了传统政府的优势地位,对于传统的政府官僚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管理、民主管理、参与管理成为一种需求和可能。
其次,电子政务是政府改革的内在需要。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是建立在韦伯科层制理论基础上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它是工业技术革命的产物。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纷纷掀起了以市场导向为价值取向,以权力下放、规章制度精简、管理层级压缩、公务员队伍裁减为手段的政府改革运动。亚洲也不例外。具有悠久管理传统的亚洲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大多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政府机构的膨胀、规模的扩大和公职人员的增多,政府机构臃肿、职能交错、人浮于事、效率不高,因而机构改革成为各国政府改革的首要任务。利用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推进政府改革,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战略。在这种形势下,电子政务应运而生。
三、电子政务的功能
电子政务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迅速的发展,主要在于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也就是它的作用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全面提高政府管理的效能,全面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
在我国,电子政务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政府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推动国家信息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促进政府的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
我国各级政府目前正面临着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这一转型不仅需要观念上的转型,还需要在手段上转型,电子政务为这一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电子政务不仅能有效地推进政务工作的公开与透明,有利于“公开、公平、公正”,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腐败,同时能极大的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有利于改善政府对社会的服务,它带来的将是大众对政府满意度的提高,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和谐。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站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角度去认识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运用网络手段,通过优化整合公务流程以及建立信息的共享机制,以百姓和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建设为群众服务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进而充分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
四、我国电子政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世界主要经济技术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十分迅速,政府管理和服务已经初步实现了电子化,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家庭上网密切融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大大提高,开始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雏形。而我国的电子政务才刚刚起步,电子政务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尚属空白,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政府信息化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发展很不平衡,与主要信息技术国家的差距很大,发展电子政务的任务十分紧迫。我国发展电子政务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对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发挥趋势远没有足够的认识;2、对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明显地滞后于电子政务实践;3、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4、电子政务的立法滞后,其顺利实施缺乏法律保障;5、电子政务安全问题面临着潜在挑战;6、某些地方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时存在着攀比之风,违背了推行电子政务的初衷。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对策
目前世界经济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对政府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都将面临全球范围的竞争。电子政务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必要的对策,加快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面对世界范围内电子政务蓬勃发展的形势,针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以下对策:1、充分认识发展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的发展;2、大胆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电子政务的经验,重点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实施电子政务的硬件基础;3、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目标,避免盲目建设;4、从制定相关的法律和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自主性的关系两个方面,解决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问题;5、在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过程中处理好应用体系与技术体系的关系;6、把政府改革同电子政务建设密切结合,加强对公务员网络应用知识的培训,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
我们相信通过政府的有效推动和公民的积极参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步入稳定、健康的发展快车道,为构建以人为本的信息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国俊电子政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8
[2]金江军电子政务高级教程[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1
[3]刘文富电子政务[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4
[4]扬路明电子政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篇12
实现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创新是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要求,也是地方政府充分服务于“两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创新,甚至会阻碍地方政府基本职能的发挥。因此,必须要对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以当前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相关要求为导向,提出相应的对策,加快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创新步伐。
二、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固化,缺乏行政管理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受到传统行政管理思想的限制,出现严重的思想固化现象。虽然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进行行政体制改革,但是地方政府的改革却显得明显不足。在行政管理创新的要求下,还缺乏基本的创新意识。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员一般年龄较大,其所接收到的教育和行政管理经验形成的较早,难以接受新的思想和知识,因此其行政管理创新的理念较差。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长期形成的行政管理思维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改进,其不愿意对长期以来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否定,整体的学习能力有限,难以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思想固化成为当前阻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组织松散,机构臃肿人员冗杂
我国地方政府在日常的行政管理过程中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其日常事务较多。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地方政府的机构部门不断增多,很多部门因人设岗,所容纳的人员不断增多,进而在地方政府中出现了机构臃肿人员冗杂等严重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的阻力不断加大,同时也加大了地方财政的负担。这些部门和人员大多都是部门领导的亲朋,因此其对各项政策的执行能力较差,存在严重的投机取巧行为。机构臃肿使得地方政府在做决策的过程中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其执行力度难以得到有效提升,难以在行政管理方面实现一定的创新。人员冗杂更是阻碍了新型政府的建设,其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效率低下,缺乏交流与合作
一般而言,地方政府都是通过接收上级指令来行使行政职能,其在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的过程中不仅要向上级部门请示,还要充分考虑到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显得效率较低,这远远不符合我国行政改革的相关要求,更难以达到行政管理创新的目标。同时,我国地方政府各部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难以做到相互合作和交流,其缺乏基本的合作意识,只有在重大事项上才能依据上级的指示进行合作,因此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各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较低。从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来看,加强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合作有助于加快新型政府的建设,同时也能够充分服务于“两型社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现状与这一发展目标还相去甚远。
(四)管理失位,决策透明度较低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决策透明度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之处。其管理难以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很多乡镇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其行政职能的有效发挥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决策的过程中主要由各部门领导来决定,这一现象长期存在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决策中,因此其决策的效率和透明度受到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外公布的决策结果不明确,广大群众对各项决策的了解程度较低,也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反馈。
(五)职能落后,缺乏完善的监督
地方政府职能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地方各方面的建设,因此各地区对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方面还存在职能缺失的现象,地方政府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还十分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一方面,我国地方政府远离中央政府,因此对其监督和管理存在一定的疏忽,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也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政府部门之间也没有形成相互监督的关系。另一方面,广大群众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能力十分有限,其意见和建议很少会被地方政府所采纳,因此使得我国地方政府在行政职能发挥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其职能的缺失和落后也就显得在所难免了。
三、促进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理念,树立行政管理创新意识
更新管理理念,树立现代化的行政管理创新意识是提升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实现管理创新的首要举措。一方面,要对地方政府各部门的领导人员进行行政管理创新方面的培训,使其在日常的工作中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并使其不断摒弃传统的管理思维,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为方向,不断实现管理层面的创新。另一方面,要动员地方政府广大职员进行行政管理创新方面的学习,为行政管理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思想意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完善组织,合理设置机构和人员
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完善地方政府的组织,合理设置机构和人员,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一方面,要精简组织机构,对于一些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职能的机构进行精简,各部门之间进行合并,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重新的设置。另一方面,要妥善解决人员冗杂问题,对冗杂的人员进行合理的分流,对其进行妥善的安排,在地方政府部门中避免出现因人设岗的现象,切实以推进新型政府建设为目标,以强化地方政府经济建设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原则,有效实现行政管理创新。
(三)提升效率,增强相互合作能力
要想实现行政管理创新必须要增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能力,提升行政管理效率。一方面,要对地方政府现有的行政管理方式进行重新审核,对阻碍效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剔除,切实强化其行政管理的能力,使其能够有效服务于地方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促使各部门之间在行政管理方面实现通力合作,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提升行政管理的效率。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行政管理方面的创新,并向着现代化和新型化政府的方向发展。
(四)加强管理,提升决策透明度
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不仅要切实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发展的要求,还要充分体现出决策的透明度,这也是实现行政管理创新的重要要求之一。一方面,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各部门的管理,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制定和实施相关决策的效率,并重点提升决策的透明度,避免部门领导拍板决定的现象,充分体现出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要以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形式,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地方政府的各项决策,使广大群众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地方政府的各项决策,增强其对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理解和支持,以此加快实现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创新步伐。
(五)转变职能,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要强化对其外部监督能力。一方面,要加强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管理,要通过出台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派驻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等方式加强对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监督管理,促使其及时转变行政职能。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形成完善的监督和举报机制,使地方政府的各项决策都能够充分遵循民意,充分服务于地方的发展。加强中央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能够有效转变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使其能够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创新。
四、总结
随着新型政府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必须要实现创新。从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必须要从更新理念,树立行政管理创新意识;完善组织,合理设置机构和人员;提升效率,增强相互合作能力;加强管理,提升决策透明度;转变职能,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等方面出发,切实提升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充分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发展,使其不断向新型政府建设方面转变。
参考文献
[1]袁建伟,李生校.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与机制[J].企业经济,2013(5)
[2]柴斯羽,李增田.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探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
[3]王芃.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创新途径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4(16)
[4]王华薇.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容及路径探析[J].理论探讨,2013(1)
【政府创新管理】推荐阅读:
政府管理创新11-06
政府管理创新的意义11-01
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管理创新(下)试卷05-15
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12-27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发言专题10-02
论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12-07
政府培训创新10-15
政府创新政策07-06
政府治理创新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