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电子政务创新研究(精选10篇)
政府电子政务创新研究 篇1
一、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影响
(一)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的影响
1. 提供技术支持
电子政务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大平台,支持政府职能转变。更高的效率是社会管理的主要需求,人们更加追求迅捷的信息反馈,也需要取得即时的回应。较快的信息传输速度是电子政府依靠网络平台取得的巨大优势,是实现高效率要求的最佳工具。
电子政务的技术援助不仅为政府职能转变增加丰富的信息资源,也改变着政府管理信息资源的模式。从数量方面看,电子政务将所有需要以及能够搜集到的信息以最大限度整合起来,在有效的共享机制上,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海量可靠的信息支持。
2. 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
电子政务营造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有利环境,成为政府发挥强有力职能的外部条件,如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快速回应公众需求、社会监督力度和对公众关系的改善等。
3. 促进政府职能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政府服务中,公众的自主选择性差,主要以政府单方向供给型服务为主,即政府能提供什么,公众就接受什么,要对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出更高要求几乎不可能。电子政务实施后,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加强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与交流。
(二)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
1. 扁平化的纵向结构
现代政府组织形态是一个三层级的金字塔结构,高层侧重于决策,承上启下的中层侧重于管理,基层侧重于执行。由于落后的信息通信技术,位于中间的管理层逐渐臃肿,在政府结构中形成最庞大的一块,不仅阻碍了传递信息的速度,还会导致信息的严重失真。电子政务的普及将改变多层级的结构形式,减少中间环节,从而促进政府向扁平型结构的转变。
2. 整合化的横向结构
传统组织机构按职能部门划分,会出现部门间的沟通不畅,造成许多问题。电子政务普及后,部门之间将有效共享各自的资源,实现直接、实时的沟通。电子政务不仅精简了机构,还加强了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使政府能够直观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在申办各种事项时,将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满意的服务。
3. 多样化的互动结构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核心内容是管理信息化和公共服务有效化。政府管理信息化依托电子和网络的数字信息,基于信息基础设备的建设和完善去处理政府机关的事务。政府管理信息化是对传统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和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而不是简单地把传统政府管理的事务在计算机网络上原封不动地放置,可以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二、电子政务构建的路径及对策
(一)完善电子政务条件及平台
1. 加强网络硬件体系建设
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的最基本条件是网络硬件体系和构建,政府要支撑和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才能实现政府管理的高效与安全。政府部门之间网络连接的实现要通过政府部门统一建设与规划,只有对网络办公的管理方法、方式、技术标准和安全措施都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电子政务大网络平台的建设目标。要将政府部门办公资源网和各市区县部门内网及全国都连接起来,创造一个统一共享资源的平台,为各级政府机关在信息服务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 提升政务软件系统水平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优势,通过政务平台加强产业服务体系、电子商务、社会保障、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等系统的开发,建设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等领域的信息化系统;通过市、区两级网络平台的联动,建立高效的市区联动城市网络管理体系,增强市区两级平台协同工作能力和政府部门服务能力。
(二)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1. 改善电子政务建设的政策体系
政府要开展电子政务的系统规划,建立统一公共信息服务软件及硬件大平台,需要依靠一定的组织结构和体制,把这些作为整合路径和建设完整体系的依靠,系统地把当前所有的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可统一的公共服务、职能分工、网络分流的调度系统。
2. 加强电子政务法规体系的建设
相关法律法规是保障电子政务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的屏障,制定规范的法规,促进政府各部门提高办公自动化的效率,推进无纸化办公,对政府信息公开、公众意见的沟通交流具有重要影响,也能够明确落实国家电子政务的相关法规。在落实法律法规的条件下,电子政务的信息公开、信息安全、网络政务、数字认证和有关电子项目管制等要有效实施,形成适用于政府的激励约束管理机制。
(三)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
发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就要把社会需求作为导向。只有调查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意愿,才能真正做到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只有建设公众与政府沟通的多种渠道,让政府真实了解公众最迫切的需求,才能全面细致地规划公共服务项目,获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只有对公众疑惑的问题和需求要及时有效地回应和处理,才能优化传统的政府形象,获得社会公众的拥护和支持。在技术层面,政府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在实际政府活动中要让公众一同参与,体验优质服务,增强电子政务环境下社会的服务意识。
(四)提高政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政府部门通过考试招收的专业技术人才,要保证其作用的发挥,必须提高其素质。要吸纳综合素质高的人员,对内部现有人员进行潜力挖掘和培养,使干部队伍增加擅长行政管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使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适应电子政务发展下的政府活动,推行电子政务管理也是对在职公务人员提出了更高规格的要求。公务员必须摒弃不良工作作风,倡导优良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提高对公众服务的效率。
摘要:电子政务作为互联网技术应用的重点,有利于促进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提升社会信息化进程,规范政府工作,提升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效率。从电子政务环境的改善出发,分析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对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的创新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从而推动政府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杨路明.电子政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4-15.
[2]张锐听,乔立娜.电子政务建设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和需求[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81-186.
[3]顾平安,王洗尘.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影响[J].理论探讨,2003,(6):76-80.
政府电子政务创新研究 篇2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科技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促使经济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政府采购制度要进行创新是电子政务的必然要求。通过对采购理念的重新认识,对采购机构的创设,对采购程序的设计,创造一个服务公共管理、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公信力的采购体系,从而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府采购 创新
电子政务最早是由美国在1993年倡导,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事物的出现催生了它的产生。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机构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和网络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政府运作模式。与传统政府的公共服务相比,电子政务除了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如广泛性、公开性、非排他性等本质属性外,还具有直接性、便捷性、低成本性以及更好的平等性等特征。政府采购制度创新是对政府采购系统的完善。通过改善政府采购的心态,丰富采购方式,创新采购模式等多种方法,摒弃部门采购的传统观念,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以高效能为宗旨的政府采购制度,实现预算采购、集中采购的采购形态,并配套完善采购审计与监督。政府采购制度创新,并不是简单的组织再造和重组,而是对政府采购理念、原则、程序在电子政务技术基础上的改革,以提高采购的性价比和效率。
一、政府采购制度创新基本内容
在物质飞速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与信息获取手段极度发展和丰富的时代,公众对政府采购的程序、模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公众对政府采购的知情 1 权、监督权的意识越来越强。政府采购存在程序偏差、方式扭曲,甚至权力寻租时,政府公信力会严重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通过政府采购的制度创新,提高政府采购的可接受性和可信度。电子政务是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载体,在提高行政效率、扩大公民参与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电子政务对于政府采购信息的获取与披露、扩大公民参与等有着重要意义。电子政务与政府采购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物理赋予,而是有机的融合,即对政府采购的程序、模式创新甚至机构的创设,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巨大作用,电子政务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手段来替代传统政府采购系统。寻求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一系列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采购原则,这是政府采购制度创新的关键。
(一)政府采购理念更新
政府采购应以公众利益为导向,在提高行政效能的前提下,确立一套先进的理念。一方面,基于电子政务的简单便捷,政府采购应实现高效化,采购程序简单化。第一,电子政务的实施增加了公众通过网络参与政府采购的机会,加强了政府采购的公开度与透明度,使社会能够全方位地对政府采购进行评价、监督和考核,这种开放公开效应要求政府采购必须迅速响应社会的需求,用 “顾客”的概念取代传统价值的“公众”概念,转向市场契约下的供需理念。充分运用电子政务平台支持,实现最大化的公民政府采购的参与度;第二,利用电子政务平台打造优质的媒介,建立“单一窗口”,为政府采购提供从项目需求、项目招标到价款拨付的全套服务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简化政府采购程序,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实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网络缩短服务提供者(供货商)与服务接受者(政府)的距离, ,政府利用网络获取各种商品价格及质量信息,供货商可以通过政务网上公开,及时获取政府采购信息, 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机互动方式。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政府采购法》、《电子签名法》、《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立法工作的基础上完善数据电文的效力、电子认证法律制度、电子合同法、网上申诉机制等电子政务的相关法律,这对我国的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健康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政府电子采购行为有法可依;二是建立政府采购网站建设统一标准。我国电子政务比较落后,各地政府采购网站建设标准和规范不统一,不能发挥电子采购的功能。摆脱政府采购电子政务所处的只有信息发布功能的颈瓶,实现正真的政府网上采购。同时,处理好相关法律之间的关系,避免法律间的内耗,达到一致且统一。
(二)政府采购专门机构的创设
电子政务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它的实质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 2 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在政府采购方面体现在,创设统一采购机构,实行集中采购,为电子政务提供最终的执行平台,是电子政务信息的处理集中化。这种集约化经营大幅度提高采购效率和效能的同时,也可以避免政府采购主体的多元化,使采购权力分散化,但同时使采购过程的孤立化。同时,建立政府采购信息的专业披露机构。一方面,这拓展行政机关之间有效监督政府采购的途径,使采购机关和使用机关分离,这样二者在电子政务的平台上存在监督关系,可有效避免权力寻租、行政采购效能低下等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对专业采购信息与使用机构公开信息对比,第三方机构可以实现有效监督,使政府采购真正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三)政府采购程序合理化
电子政务是新事物,与传统采购程序的嫁接是不现实的,必须建立规范化、合理化的采购程序。首先,实行严格的政府采购预算机制,为电子政务的展开奠定基调。在政府工作年会上决策本政府项目,并以规划的方式执行。这种政府采购决策预算化,为政府电子化提供工作依据及工作指导;其次,政府采购计划应交由专门采购机构执行。其一,电子政务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其所具有的复杂性及本身的科技特质,要求政府采购的电子化必须交由专业机构执行实行集中采购。其二,这符合推行电子政务的初衷,可以大幅度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和性价比,对政府采购形成有效监督;最后,实行严格的审计制度,一方面通过网络手段加强对采购过程的监督,避免“权钱交易”现象,为公众网络监督提高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加强对政府采购效能的考核,避免资源的浪费,实行网上效能评价。综合使用机关、采购机关、和公众的意见,对政府采购进行评价。使采购真正做到合理化、规范化。
二、政府采购制度创新的策略
电子化是在政府采购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采购行为。将政府采购电子化融入到政府采购制度创新中去,是一种战略考量,关系到政府采购各个环节质的问题,必须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一)加强公民参与
加强公民参与,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目的,也是政府采购的需要。传统政府采购以本机构需要甚至是本机构负责人喜好为中心,就采购来说,很少和公众交流。加强公众参与应从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着手,使广大民众把参与政府采购 作为一项自觉行动,从而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因此,政府采购在贯彻电子政务时,必须加强公民参与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并贯彻始终。电子政务为采购机构和供应商以及采购机构与公民的交流和沟通搭建了一个平台。电子政务不仅要求政府主动公开政府采购信息,并且要满足采购活动“可视化”的要求,严格做到政府采购各个环节的公开。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可以激发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使采购机构与公民互动与合作的渠道和范围日益拓展。公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bbs等对当前的政府采购发表评论和提出建议。广义上,电子政务不仅实现了政府与公众的交流和互动,更为政府采购的视角全国化、世界化。
(二)政府采购程序重组
一方面,传统的政府采购条块分割、包罗万象,传统的政府采购的发生复杂且分散,而由于以前技术不能实现政府采购业务的联网,是整个业务数据流不得不按地理位置和人力资源分配,被分割到各个部门,部门之间的隔阂与内耗,增加政府采购的复杂程度。电子政务机构的设立,将各个部门的政府采购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传统的政府采购程序进行根本性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使之更符合政府采购电子化的要求,使政府采购效率大大提高。电子政务的实施将为政府采购程序的重组和优化提供可靠的平台。另一方面,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采购规划、采购执行、采购审计、采购评价一系列的采购流程,使政府采购与电子政务融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政府电子采购的各个环节合理化、规范化、透明化。
(三)政府采购信息资源共享
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网站数量日益增多,内容更加丰富,互动性也有所提高,但是普遍存在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在今后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将政府采购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尽可能地将相关流程规范到一个系统里,通过给予专门采购部门相应的权限限制,使此部门可以有效地满足其他政府部门的采购需求,不但使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化、制衡化,而且提高了政府采购的效能,增加了政府运作的透明度。比如,集中采购不仅更加专业化,而且信息聚集,不但实现了资源共享、避免了资源浪费,而且对于政府采购也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三、结语 面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浪潮与传统政府采购的弊端,政府采购电子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采购,必须创设专门的采购机构,建立规范的采购程序,这样才能保证政府采购电子化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玉凯.中国电子政务的功能定位于政府治理创新 [ J ].中国行政管理,2003:4.[2] 叶勇.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实践和探索 [ D ].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80.[3] 冯伟华.我国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政府电子政务创新研究 篇3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
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电子政务实际上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政务工作信息化。在中国,电子政务既包括各级行政机关系统的政务工作信息化,也包括执政党以及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政协等机构的政务工作信息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务信息化在中国特定的管理体制下,有着更为广泛的含义。电子政府在国外也被称为电子化政府或电子网络政府,它是一个实在与虚拟(数字化)相结合的跨平台政府。广义电子政府的范畴,应该包括所有国家机构在内;而狭义的电子政府主要包括直接承担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社会事务的各级行政机关。2007年4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和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内容、形式、程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确立了政府信息的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制度、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和保障制度等。《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龙头的政务公开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是我国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和阳光政府建设实践的一个里程碑。
(一)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具有开放、平等、全球共享、交互、信息量巨大和传播快等特点,它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快了全球化进程。电子政务的本质在于:通过电子和信息手段,扩大了政府活动的领域,使政府的活动从原先的单一的实体环境延续到虚拟环境,从而增加了政府行政的空间和资源,使政府行政输出从原先直接的实体输出增加为实体和虚拟输出两个通道。因此,电子政务能够起到增强政府能力、扩大政府资源的作用。
(二)电子政务给政府体制与职能带来的转变
所谓电子政务的体制条件,是指我们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切不可将现有的政府管理、运作的框架简单地搬到网络上,或者按照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将电子手段加入其中。而要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对现行的政府管理职能、组织以及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从而为电子政务的推进创造好的体制条件。特别在加入WTO后,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在这方面,关键要解决好职能的科学配置、组织机构的整合以及行政流程的重组等三个问题。
(三)电子政务自身的发展制约
电子政务为我国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在充分肯定我国电子政务取得重要进展,给政府体制与职能带来改变的同时,其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一是建立统一的政府信息网问题。美国政府信息网络基本上都是在公共电信网络上建立虚拟专网。联邦政府机构正着手建立统一的联邦政府信息网络。在州政府一级已规划或实施了统一的连接州政府各个机构以及各大学和图书馆的网络。目前我国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还未形成,以此为目标的金桥工程进展并不理想。要实现电子政务须首先建立各级政府的信息网络。虽然一些部门如广播电视、铁路、航运、民航、公安等已建立一定规模的网络,但距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还有相当距离。
二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可靠性问题。美国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非 常完善,星级宾馆和饭店都有专门的上网接口,就连机场的公用电话也有上网接口,只要你手中有台电脑,就可随时上网。这是美国建立电子政务不可缺少的硬件设施。而我国远达不到这一水平。因此,必须先发展我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县镇一级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并提高其质量和可靠性。
三是安全与保密问题。网络的安全对于政府和用户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应仿照发达国家的做法,从技术和立法两个方面提高网络的安全与保密性,以使政府和用户对电子政务充满信心,并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
四是标准化问题。标准化是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安全可靠及网络互操作性的保证。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应在有关部门的统一指导下规范有序地进行。
五是电子政务网络的管理与电子政务法规问题。美国政府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政府信息化组织与管理体系。所有联邦政府部门均设有直接面向部门主要领导的信息主管和办事机构。我国政府各个部门也应制定本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战略”,在电子政务网络的管理方面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并制定相应的法规。
我国政府管理创新面临历史机遇
总体上看, 我国面临着与西方各国政府管理创新大体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历史条件。首先, 当英美等西方国家开始市场化取向的行政改革时, 我国进行了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进展相对缓慢的行政体制改革, 初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发展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和方向是一致的;第二,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我国已不可逆转地融入全球化进程之中,并通过加入世界贸易体系开始自觉地参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 第三, 尽管程度不同, 我国同样面临互联网时代经济和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和公民需求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而给政府管理带来的嚴峻挑战。
正是由于这些大致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当代西方行政改革必然存在着相同和相似的一面,即不仅改革的基本取向大致相同,改革的总方向和总目标也是基本一致的,即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全球化竞争和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政府管理模式。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西方的行政改革浪潮对我国的政府管理创新具有先导的意义。
当然,与西方各国相比,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也面临着一些不同的前提条件。首先,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不同, 这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其次,我国仍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不高, 与西方高度成熟的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第三,我国有自己独特而深厚的行政文化传统,行政文化的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十分艰巨复杂的过程;第四,我国信息化的总体水平不高而且发展很不平衡。在充分肯定我国电子政务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起来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看,一是政府公务员的观念有待提高。因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对行政权力的行使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透明度要高、更加规范等,这势必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和运用起到一定的限制和监督作用,这一点容易引起少数公务员的抵触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新观念,主动接受电子政务这一新的管理手段,对公务员的权力观、利益观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二是传统政府运作机制的障碍。我们知道,目前我国的政府管理运作体制及机制,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机构设置不合理,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审批过多、过滥,办事没有严格的程序,行政流程不合理,透明度低、暗箱操作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推动政府信息化的重要障碍。三是多数公务人员的信息知识和运用信息工具的水平还不高,难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从客观方面来说,一是政府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电子政务结构的复杂性,因为未来的电子政务,要实现的是一线式的办理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在线服务,这就需要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进行交互式办公和处理大量为公众服务的事项;而每一个部门的管理业务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业务差别很大,要使这些不同业务部门的政府机构之间实现互通互联,一线式服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实施中,只有高度重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才能稳步推进,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我国社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低,包括电子商务发展也较缓慢,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电子政务的发展。三是信息安全成为当前政府信息化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美国9.11事件后,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只有下决心自主地研制保障信息安全的产品,掌握这方面的技术,才能为信息化提供安全保障。
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一)重組和优化业务流程,带动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实现管理创新
经过多年的努力,电子政务的基础网络、系统和信息资源库的基本建设已完成。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处于效益全面发挥从而进一步全面促进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现实是,由于行政关系导致的电子政务系统和资源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电子政务效益的全面发挥,也使得推进电子政务向以业务协同、网上审批为特征的高级阶段发展的努力举步维艰。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观点看,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应该是,通过资源的整合以充分发挥网络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共用的巨大潜力,来推进电子政务效益的全面发挥,即挖潜增效,促进发展。资源的整合应该包括硬件网络、软件系统及信息资源的整合。我认为,当前,政府应急平台建设是实现硬件网络和软件系统整合的突破口,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抓手。资源整合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已有年头,但过去那种为整合而整合的做法始终未取得显著的进展和成效。而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开展的应急平台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将从围绕行政业务整合的方向上为资源整合提供新的生机。
(二)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实现平等和规范化服务的创新
政府要明确职责,摆正位置,优化并提供管理和服务的程序和方式。由于信息的迅速、有效、开放,少数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当、非法操作的空间将被极大地压缩,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被置于一个个的“鱼缸”之中,所有审批的程序流程都是可视的,每一个部门的办事情况都可以被看到,从而增加了政府办事的透明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暗箱操作、人治大于法治等现象。政府运作成为阳光作业,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管理的公开性,保护了公众的利益。公众增加了参政议政的机会,对政府的监督也更为有效。电子政务的建立和发展,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载体,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
(三)实现资源共享、决策科学的创新
政府信息化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电子政务可使政府信息资源利用更充分、更合理。电子政务使得政府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互联共享成为可能,也使得这些资源得到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从而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和重复建设。通过电子政务共享的信息资源,更易存储、检索和传播,共享的范围和数量也更大,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支持政府的决策。随着政府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将改善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在传统的政府管理中,因信息不畅常常导致重复建设、盲目决策,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同时,由于信息处理手段落后,容易造成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闲置。实行电子政务后,网络所蕴涵的巨大信息资源将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同时,政府可以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信息变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信息的发布,引导市场竞争向规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电子政务为政府提供新的技术资源、技术能力和技术环境,实现了管理方法创新
电子政务的实施,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公共管理方法,注重规划,多采用宏观、间接管理方式,做到技术先行,加强协调。与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府可以有效地提升政府监管能力。电子政务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快速和大规模的远程数据采集和分析,从而可以实现跨地域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及时响应,大大增强监管者的核对和监管能力。
(五)实现改善和优化市场环境创新
电子政务将使政府服务功能增强,推动了传统的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控制转向宏观指导。例如,把电子政务的业务应用平台与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有机整合起来,建立支持流程的信息平台和面向流程的运作方式,不仅可以实现政府对企业的快捷服务,而且可以利用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直接帮助企业寻找全球范围内的有利资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资源。
(六)实现增强政府竞争力的创新
电子政务适时地以程序化管理代替责任制管理,将有利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网上办公、远程会议、虚拟机关的产生,打破了政府工作的时空界限,加强了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使以前无法想象、无法实现的政府服务成为现实,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精干高效。公众在这个电子服务平台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一体化的政府,他不必关心自己打交道的是哪一级政府的哪个部门,只要获取服务就可以了。这就大大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率,为公众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政府通过网络,可以直接与公众沟通,及时收集公众的意见,极大地改善了政府与社会的沟通。
当然,政府管理部门在改革创新过程中,也要避免出现信息资源部门分割,独立垄断,不能共享信息的问题。因此,管理创新需要从体制层面、观念意识的层面着手,形成不断创新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政府部门和担负公共管理职责的机构,形成长盛不衰的创新动力,引领社会的飞跃发展。
政府电子政务创新研究 篇4
2015年,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人。截止到2015年12月,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较2014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据此,可以看到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特征的“互联网+”的大时代已经到来,我国互联网络发展出现了“互联网+”发展的新常态。与此同时,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数字鸿沟就是其衍生物。《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在论及新中国新型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指出全球数字鸿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发展失衡的现象日趋严重。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又称为“信息鸿沟”,其本意是“数字差距”或“数字分裂”。英国广播公司的在线新闻将其定义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也积极开展对数字鸿沟的讨论和研究,从数字鸿沟的定义、形成原因、测度等各个层面进行分析。金兼斌把“社会阶层”的概念引入到数字鸿沟的现状研究当中,指出数字鸿沟的概念定义和操作定义。其概念定义是指社会不同阶层在使用互联网上所存在的差别,而其操作定义是指社会各阶层之间互联网使用者(以下简称网民)比例之平均差别[1]。胡延平提出数字鸿沟是在全球虚拟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和社会群体之间由于对互联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异所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贫富分化”问题[2]。曹红柳认为数字鸿沟不仅是经济鸿沟和技术鸿沟,同时也是经济制度的鸿沟和政治制度的鸿沟[3]。薛伟贤则把数字鸿沟系统地细分为技术、经济、知识和社会4个不同的层面,认为数字鸿沟的本质是这4个层面的综合差距,是“技术鸿沟”“经济鸿沟”是“知识鸿沟”,同时也是“社会鸿沟”[4]。于良芝在阐述数字鸿沟现象中信息的获取和配置的不平等、不公平时指出,数字鸿沟应该被视为一种不同维度的、不同阶段的非均衡现象,它是超越纯粹的数字要素的,需要扩展到非数字化世界当中的非均衡化现象[5]。祝建华则指出由于社会各阶层人群性别、年龄、职业和教育程度的差异,会对互联网的使用产生显著的影响,进而导致了各个相关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在享受政府提供的数字服务上的差距[6]。其他如刘迅[7]、李升[8]、胡飞飞[9]、付立宏[10]等学者也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建议和意见。尽管表述有所不同,但究其本质,数字鸿沟都是指在信息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上所存在的差异和不公平现象,其本质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通讯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现象。数字鸿沟的出现不仅仅是纯技术问题,同时更是公共领域应该研究的问题,关系到现代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电子政务下的“数字弱势群体”
数字鸿沟是一个全球都在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面临着与欧美发达国家(包括其他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我国东西部区域间,我国城乡区域间数字鸿沟的三重落差。我国新兴技术行业的发展出现了“信息贫困化”发展瓶颈。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我国与发达国家产生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数字鸿沟”转化为“数字机会”(digital opportunity)是个值得深究的话题。
根据CNNIC所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2]显示:互联网知识应用方面的差异,仍然是造成不同社会群体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如表1所示。
在互联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和使用上,数字鸿沟把社会受众分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信息资源的利用上存在巨大差距,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公,甚至会影响到人们政治权利的履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学者提出了“信息弱势群体”的概念,是指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能力,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并且社会地位逐渐弱化的人群。一些学者提出了“数字弱势群体”的概念,认为电子政务的“数字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在信息化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在不同主体中使用数字化设备、接受数字化产品存在能力和条件上的障碍[11]。张毕臣等人认为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资源,他们所获得的信息的内容、种类、层次等都受到了很大局限[12]。电子政府的高门槛性使得社会的弱势群体收益的不均,产生了信息化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必须要用系统的观念去看待新型电子政府的构建,并且积极地创新路径和完善措施去解决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是社会排斥和社会分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数字和网络时代的延续,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财富和收入水平的两极分化,体现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上的不公平。为此,必须要把目光聚集在受教育程度低,收入水平低,综合素质低的社会弱势群体上,保障其享受到更加优质和公平的信息服务。提高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防止弱势群体在信息获取上的“边缘化”,提高电子政府的服务质量,创新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
电子政府的实质就是把公共行政的各个程序和环节电子化,它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13]。创新公共服务的路径和手段的前提条件就是弥合数字鸿沟。电子政府借助因特网,利用更加高科技的手段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对“数字弱势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字援助”。
3消弭数字鸿沟,创新电子政府发展路径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加快电子政府的建设,创新电子政务的发展路径,积极推进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平分配。要推进电子政府的发展,就必须要“填平”和“跨越”电子鸿沟,促进信息的公平配置,消除不公平的隐患。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进程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基础和首要环节。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阶段,主要以传统的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为主,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匮乏,无法像拥有亿万网络用户的国外先进发达国家一样迈入信息社会阶段。因此政府需要鼓励中小型企业积极引进先进外来信息技术,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努力实施自主创新,提高我国自主信息知识产权拥有数量和比重,缩小与发达国家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同时政府应让信息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使不同地区的群众充分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影响,从而缩小数字鸿沟。
3.2加大教育水平投入力度,提升整体国民素质
加大教育水平投入力度是缩小数字鸿沟的智力支持。我国往往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大投入的同时,却忽略了信息化技术等知识方面的投入。尤其是部分数字弱势群体没有相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机会,不能达到对信息知识文化的认知水平,无法掌握信息技术使用的技能。因此政府需要在信息化教育知识普及方面加大投入,并增强人们的信息意识,使其深入了解到信息化的巨大作用,并积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当中。同时政府要为群众提供信息技能培训机会,开展相关信息化教育活动,提升国民的信息文化素质,让更多的人具备掌握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3.3加强基础信息设施投入,缩小地域间差距
消弭数字鸿沟,必须要加强基础信息设施投入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乡和东西部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及不平衡,从整体上看,城市的信息化水平高于乡村,东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造成这种不平衡关键在于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的差距,表现在乡村和中西部的电信基础设施缺失和互联网接入的不便利。政府必须以公共配置设施的形式建设和提供宽带网,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西部偏远地区贫困落后的状态,积极融入经济一体化格局。同时,政府应对乡村和中西部的电信基础设施加大投资,降低电信设施相关的安装和使用费用,提高互联网使用的普及率,确保乡村和中西部的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可以上网办公,从而缩小因地域间基础信息设施的差距而产生的数字鸿沟。
3.4完善信息经济制度,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从总体上看,我国电信的收费比发达国家偏高,尤其是较高的网络使用费用导致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没有经济能力上网,觉得网络是一种奢侈品。同时各地方政府为了增加税收,会在政策方面对电信经济进行倾斜和垄断,使得当地网络费用较高,造成网络发展状况不佳,逐渐失去了人们的信用。因此政府要完善信息经济的制度,进行合理地信息产业政策立法,降低电信运营成本和用户使用费用,推动用户使用率和积极性,营造一种有利于信息经济健康发展和值得人们信任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金兼斌.数字鸿沟的概念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76-79.
[2]胡延平.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和挑战[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
[3]曹红柳,张延林.我国电子政务面临数字鸿沟瓶颈的发展对策[J].公共管理,2011(1):140-142
[4]薛伟贤,刘骏.数字鸿沟的本质解析[J].理论与探索,2010(33):41-45
[5]于良芝.理解信息资源的贫富分化:国外“信息分化”与“数字鸿沟”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05(24):6-10
[6]张伦,祝建华.瓶颈效应还是马太效应?—数字鸿沟指数演化的跨国比较分析[J].社会与科学,2013(3):107-109.
[7]刘迅.我国“数字鸿沟”的比较分析及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8]李升.“数字鸿沟”:当代社会阶层分析的新视角[J].社会,2006(6):17-23.
[9]胡飞飞.信息社会、社会分化与数字鸿沟[D].北京:北京大学,2008.
[10]张毕臣,马慧艳.消除数字鸿沟为弱势群体服务[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6(2):5-7
[11]赵豪迈,白庆华.电子政务“数字鸿沟”分析与数字援助政策[J].情报杂志,2007(3):101-102.
政府电子政务创新研究 篇5
随着《桂林市十二五规划》将兴安县发展定位为全国旅游名县、广西新型工业重点县、新型能源示范县、桂林风能基地、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县、全国商品粮示范县以来,兴安呈现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升的良好态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改革创新促发展,紧紧抓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示范点建设这一关键,加快形成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大力优化发展环境,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央要求、顺应改革大势、具有兴安特色的政务服务建设路子,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制定印发“一服务两公开”兴安县示范县建设方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建立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为主线,以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为载体,将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建立管理规范、功能完备、办事公开、信息共享、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推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逐步实现政务服务均等化,全面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一服务两公开”水平。
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监察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政务服务中心及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 单位的“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小组成员单位具体职责。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22号)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达发自治区政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等部门关于全区推进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示范点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函[2012]2号)文件精神,制定并印发了《兴安县创建全区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对“一服务两公开”的具体内容、工作任务、工作步骤、时间安排等做了具体部署。对“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工作进行了层层分解,确保落实到位、责任到人,有效推动“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问记于民,深入调研
为有效推进“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工作,“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深入县直各单位以及兴安镇、湘漓镇、严关镇、溶江镇、高尚镇、崔家乡、白石乡等乡镇进行实地考查、调研,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了解“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通过实地调研,进一步明确“一服务两公开”示范点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三、动员部署、岗前培训,稳步推进
3月份,全县召开“一服务两公开”部署全议,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具体部署示范县建设推进工作,进一步明确示范县建设领导小 组成员各自的分工和职责,确保落实到位、责任到人;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全面提高了示范县建设工作人员的公开意识、政务服务水平和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并进一步规范了“一服务两公开”的具体工作流程。5月份,再次召开县直各局局长、各乡(镇)长参加的“一服务两公开”推进会,对于有审批项目却未及进驻政务中心的单位部门主要领导作表态发言并确定整改事项及时间,要求将进驻审批事项具体工作流程及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工作流程由主要领导签字上报法制办进行审核、在规定的时间进驻政务服务中心。
四、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稳步推进“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
(一)创建“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务分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重点不突出。一些县直单位、部门和乡镇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仅是些工作职责、办事程序、领导分工,服务承诺等事项,而对重要人事安排、大宗物资采购、大额资金使用、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公务接待费开支情况、工程招投标等权力集中、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采取“模糊概念”应付了事,甚至是避而不谈。公开内容的不全面,主要数据的模糊化,从而使政务公开工作流于形式。
二是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形式单一,渠道不畅。部分单位政务公开和乡镇政府信息公开的形式比较单一,思想比较保守,仍然沿袭传统的办法对外公开信息,从而使公开的范围不广,信息量不大,时效性不强,公开的资料比较凌乱,缺乏系统性。有的单位虽然对政 务公开工作比较重视,也能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公布和更换内容,但缺乏创新精神,照搬照抄,没有结合本单位、本乡镇的实际,建立相应的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公开的手段落后,方法单一,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强,严重影响了公开的效果。
三是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的随意性较大,重形式轻效果。一些单位和乡镇仅仅落实在口头上,体现在文件中,将政务公开工作看作是“弹性工作”,上级要求动一动,领导想到做一做。不少单位在公开过程中注重形式而忽略效果和质量。有的只公开结果而不公开过程,事后公开多,事前公开少;有的不能坚持经常及时公开,公开内容陈旧,公开栏成了“不动栏”;有的公开后,不是认真听取意见,及时收集信息,而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把公开当作“例行公事”,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参与决策和监督的积极性,使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成了政务“空开”。
四是有审批事项的单位寻找各种借口不进驻政务中心。县、乡(镇)直单位、部门、站(所)为维护本单位部门的利益而不愿进驻政务中心,因此找出专网、专线、机密、上下直管等原因,或是进驻政务中心后不方便群众办事、上级没有下放或委托、上级没有下拨经费等原因,总之就是不需要进驻政务中心。
(二)存在问题的的主要原因
1.部分单位领导认识不到位,对“一服务两公开”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近年来我县推行“一服务两公开”的实践来看,少数部门的领导认识上存在误区,因而在行动上也不很积极,甚至是消极 应付。有的认为推行“一服务两公开”或多或少削弱了自身的权力,增加了工作难度,因而视它为软任务,不认真、不尽力去抓;有的认为,“一服务两公开”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加之体制的局限,不好抓,想抓也抓不好,甚至是出力不讨好;还有的认为,“一服务两公开”工作抓了这么多年,再抓也抓不出什么新名堂。以上这些认识,归根到底,反映了一种不想公开、不愿公开的错误观念,这也是我们进一步规范和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思想障碍。
2.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在具体工作中,一个单位的“一服务两公开”工作由谁来领导,职责是什么,由谁来监督检查,最终以什么形式来评价公开的效果,评价要求是什么等问题,文件虽有规定,但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可操作性不强。例如,按规定一个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公务接待费使用情况是群众关心的敏感问题,也是公开的重点内容,而以什么形式公开、由谁公开、在什么范围内公开、公开的内容由谁审核把关、公开后如何评价却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定。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不配套,从而使政务公开工作成了一项“软任务”,处于领导无人抓,具体人员难组织,监督检查无人管的尴尬境地。
3.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机制。从管理机机制来看,县里的一些单位、部门属市、自治区直管单位,乡镇的二层站所属县、市、自区直管单位或乡镇、县局双重管理,因而就出现了“上无天管,下无地管”、人浮于事、上班不常、常年拿空饷的现象,一旦进驻县、乡(镇)级政务服务中心后,他们就觉得“自由”受到了“缚束”,上班受到了 “监管”,于是就找上级领导“说情”并找需“下乡”“不能现场办公”“更不便民”“专线专网不能动”等借口不愿进驻政务服务中心,或是进驻了政务服务中心也是“人进业务不进”。之所这样,就是这些单位、部门、站所人事不在县、乡镇,上级只管业务指导不涉及人事管理或是只管理人事不管理业务指导,业务开展在县、乡镇级年终绩效考核却在市、自治区级,没形成强而有力的管理机制。
4.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体制。从内部监督来看,一些单位、乡镇的内部监督运转不正常,存在着“一言堂”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致使是否公开,公开什么内容,公开到什么程度,都由“一把手”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成立了政务、政府信息公开内部监督小组,其作用发挥可想而知了。从外部监督来看,因信息的不对称,人民群众有监督行政权力的要求,而没有参与监督、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人大、纪检监察等专门的监督机关在监督检查中,由于每个单位因职能不同需要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差别较大,加之对每个单位必须公开的内容缺乏一个刚性的标准,因而存在着重检查、多要求、轻处理的现象,难以形成监督的合力和震慑力。
(三)推进“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一是加强督促“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工作。为稳步推进我县“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到县、乡(镇)政务服务中心指导工作,召开座谈会,明确县、乡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务服务管理职责,理顺“一服务两公开”管理 6 体体制机制,并将示范县政务服务管理机构列为行政管理机构,配备相关工作人员,将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二是梳理“一服务两公开”事项。“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对政府信息、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进行全部梳理、清顺“一服务两公开”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彻底清查行政务审批中的超时件,规范行政审批及收费工作。通过对“一服务两公开”机构的调整和职能整合,将与企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包括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全面推行行政审批“三集中”和一站式政务服务。
三是建设资金保障。为创建“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特拨付120万元用于“一服务两公开”的硬件设备及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四是“比、赶、超”出实效。要求有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的县直单位于2012年5月底前100%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各乡镇结合自已的实际完成30%村委作为本级政务服务站示范点的建设。通过乡镇、村的政务服务体系的示范点建设,激发县直单位、乡镇“比、赶、超”的示范点建设热情,加强经验交流、提高紧近感,逐步扩大示范点建设的范围、丰富示范点建设内容,推动“一服务两公开”全面稳步发展。
五、加强领导、完善监督
一是加强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的指导。“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加强县直单位、部门及乡镇的政务公开政府 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指导县直单位、乡镇编制政务公开目录,及进进行更新和维护,确定负责此项工作的专门人员,确保此项工作落实。
二是加大监督考核力度。我县把“一服务两公开”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执行,把“一服务两公开”纳入目标考核。为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直辖市与监督,我县从实际出发,实行行由县人民政常务副县长分管、县政府办副主任具体负责政务服务中心、纪委督察室主任座阵各纪检组长轮值政务中心管理的模式,有效增强了工作的约束力。同时,通过组织督察、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电子监察等多各方式加大对政务公开的监督管理。近年来,我县通过设备服务监督投诉电话和监督意见箱等方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监督作用,确保了我县政务公开规范、有序、真实、实效,全面提高了政务公开的水平和质量。
六、建设标准、规范、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
为进一步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县、乡、村三级“一服务两公开”工作,建立管理规范、功能完备、办事公开、信息共享、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从2012年3月起,兴安县大力推进乡、村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示范点建设,以示范点建设为抓手,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全市“一服务两公开”工作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联动机制,为群众提供热情周到、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
兴安县乡、村“一服务两公开”示范点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以电 子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全面推进全市市、县、乡、村四级“一服务两公开”工作;充分利用平台全面、准确发布政府信息公开事项,实现网上政府信息公开、政务服务、电子监察三大功能,满足社会公众知情办事、行政机关高效办公、领导科学决策和相关部门有效监督监察等四个方面的需求,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
其工作重点主要有:一是规范乡、村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二是大力推进乡、村政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完善乡、村电子政务平台功能;四是提升乡、村电子政务平台应用水平;五是及时总结评估示范点工作效果。为进一步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
县、乡、村三级“一服务两公开”工作,建立管理规范、功能完备、办事公开、信息共享、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从2012年3月起,兴安县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乡、村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示范点建设,以推进乡、村“一服务两公开”示范点(武宣县武宣镇、禄新乡长岭村、二塘镇二塘村)建设为抓手,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全市“一服务两公开”工作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联动机制,为群众提供热情周到、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
兴安县乡、村“一服务两公开”示范点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一服务两公开”工作;充分利用平台全面、准确发布政府信息公开事项,实现网上政府信息公开、政务服 务、电子监察三大功能,满足社会公众知情办事、行政机关高效办公、领导科学决策和相关部门有效监督监察等四个方面的需求,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
其工作重点主要有:一是规范乡、村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二是大力推进乡、村政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完善乡、村电子政务平台功能;四是提升乡、村电子政务平台应用水平;五是及时总结评估示范点工作效果。
七、“一服两公开”示范县建设的初步成效
一是打造“三个平台”,强化政务服务职能。一是建立行政审批平台,实行“一站式”集中审批服务。45个县级审批主体部门全部进驻“中心”,应进必进率达100%;592项县级审批事项(含区、市下放的审批事项)进入“中心”,集中审批率达100%,实行“一站式”审批服务。这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和企业办事进出多门、审批权运行分散、效率低和不便于监督的问题。二是建立社会服务平台,实行便民便企公共服务。三是建立效能监察平台,实行审批权力运行全过程监督。
二是抓好三方面工作,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建设廉洁、透明、高效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化加强政务服务建设,关键在于改行政审批制度,真正变审批为服务,让审批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要求,我们着重抓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精简审批事。二是优化审批流程。三是加强电监察。2012年3-5月全县受理行政审批事及公共服务事项32383件,办结 万32286件,按时办结率达100%,群众评议满率97.37%。
三是办好政务服务中心,推进公服务标准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政务服务心建设,2008年我县即在全市率先成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四年来,我把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政务公开的要窗口,制发了《兴安政务服务心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以政务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推动行政管和公共服务规范化。一抓硬件规。二是功能强化。三抓体系完。2011年60%的乡镇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2012年全县所有乡(镇)建立政务服务中心,30%的行政务村建立政务服务站。从而推进了政服务向基层延伸,极大地方便了群办事。
四是满足社会公众需求,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化。在政务服务建设中,我们深入贯彻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依法、主动、及时、统一标准公开各类政府信息,受理依申请公开。
政府电子政务创新研究 篇6
一、电子政务为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提供有利契机和动力支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是指政府组织适应外在环境的需要,调整组织结构,转变组织观念,形成新的理念、新的结构、新的流程、新的管理方式和行为方式。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内外环境变迁的结果,也是政府和社会、官方和民间互动的结果。政府通过创新,可以更快地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改进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全面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电子政府的重点则在于‘政府’的电子化,意味着政府体系建构在电子化基础上,意味着政府组织、结构相对于传统政府体制的变革,甚至触及整个政治体系的革新。”[1]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组织结构合理、工作流程优化的电子政府,克服过去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和时空的制约,最终实现政府在网上进行管理和服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子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和终极目标,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府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手段。在电子政务中,电子是工具、手段,政务是目的;电子政务重在搞好“政务”。通过电子政务,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打破传统行政机关时间、空间及条块分割的制约,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在互联网上通过精简、优化、整合和重组,实现政府办公自动化和政务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更为广泛、高效服务的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政府管理模式中“政务为民”的内在价值。电子政务的实施必然会带来权力机构、行政管理方式、官员思维方式及官员人数等方面的变化,带来部门利益的重新调整,对政府体制及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政务对传统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提出了挑战,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也为传统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带来新的契机,为其创新提供动力支持。
1.电子政务使政府公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发生转变
在传统政治体制下,政府公务人员在业务办公、行政管理和提供服务等方面主要是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政府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去从事这些重复性的工作,公务员要么是疲于应付、筋疲力尽,要么是流于形式、无事可做。电子政务的推行,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把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日常工作在计算机上集成,由计算机自动来完成;公务员主要来从事计算机不能完成的计划、组织、调控、预测、创新等一些智力性的工作。这样,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就由原来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
2.电子政务对政府公务员的自身素质、能力要求提高
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下,很多人都认为公务员工作清闲,待遇优厚,不需要有什么专长,因此想方设法挤入公务员队伍,造成了公务员队伍的一再膨胀,公务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技能不高。电子政务的推行,首先要求行使权力的主体公务员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知识,能够用计算机处理大量的日常工作,公务员应该由单方面能力向多方面、综合性技能方向发展。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来增加和更新自身的现代信息知识,以便更好地实现“执政为民”。另外,电子政务使行政权力的行使更为公开、透明。传统政治体制下,行政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透明度不高,以及对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监控力度不够等现象,这就要求政府公务人员转变观念,增强自律能力和创新能力。
3.电子政务要求整个公务员队伍结构更为合理
我国公务员队伍长期以来都处于“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且公务员在结构配置上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很多公务员都是“能上不能下”,公务员队伍缺少生机和活力。电子政务的实施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使一部分人退出公务员队伍;同时,必然会使一些懂电脑、掌握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观念新颖、思维敏捷的年轻人被选拔进公务员队伍,为其输入新鲜血液,使公务员队伍在人员配置、队伍变迁、结构调整等方面更为合理。
4.电子政务要求政府组织的运行速度加快
长期以来,传统政府体制都是靠逐级下达、层层上报的方式来进行管理。由于传统政府体制层级较多、幅度较大,所以政府政令的传递速度较慢,现实情况和问题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反馈回来,而且经过许多中间环节之后,上级的政令经常会“走形”,政府组织的应变能力较差。电子政务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社会公众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直接面对面交流变为网络交流,时间短、成本低,要求政府组织对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各种诉求迅速做出反应。这些既是电子政务对现行政府体制的冲击和挑战,同时又能够将其转化为动力,促进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
二、电子政务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催生新型政府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要求各级政府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但传统的政府工作方式是以政府机构和政府职能为中心,企业和社会公众基本上是围绕着政府各部门转,政府机构的运转主要是靠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申请、报批等行为来推动。相对而言,政府部门的被动性管理和服务要大一些。电子政务要求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政府要围绕企业和社会公众转,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电子政务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增强了政务公开的透明度,可以有效地打造一个“高效、廉洁、透明、民主”的新型政府的形象。有资料表明:美国从1992年到1996年元月为止,联邦政府员工减少24万人,关闭了2000个办公室,撤销了200个联邦项目和执行机构,简化了31000页的规章,减少开支1180亿美元。新加坡的电子政务每年可为政府节省2300万美元,按要求今后每年节约的资金应达到4600万美元。可见,电子政务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密切了政府与企业和社会的关系,通过网络为公众提供更快捷的服务,而且精简了政府机构,改变了传统的“开会研究、逐级下达、层层上报”的工作方式。通过电子邮件交换、远程电视电话会议等形式,可以克服“文山会海”和“公费旅行”等现象,节约大量的行政开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廉政建设,创立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新型的政府形象。
1.有效促进政府管理观念的更新,培育现代行政文化理念
行政文化作为政府机制的内在构成要素,对政治制度、政治行为起着支配和制约作用。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政府机构形成了“重政府管理,轻公共服务”的观念。各级政府部门大权在握,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实行全方位管理,无形之中就使政府公务员形成了一种观念:他们是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发布指令,形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政府职能中的服务职能降到了次要的地位。这种行政理念又会导致权力过分集中、权力滥用及权力寻租等现象。电子政务的实施,需要以服务为主的现代行政文化理念的支持,要求服务与管理并重,使政府机关真正认识到权力来自于人民,应当服务于人民,维护公民利益和公共利益是政府机关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政府能否有效地推行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首先取决于是否清楚自己的角色内涵。只有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才能保证政府权力运作的有效性。”[2]电子政务的建立是基于服务型政府基础上的,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下的行政理念需要更新。
2.有效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由全方位、指令型管理变为服务型管理
政府扮演的角色很多,承担着多方面的功能。但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种:一种是政治统治职能,一种是社会管理职能。在目前阶段,转变政府职能,既不是政府职能根本性质的改变,也不是政府职能重心的转换,而是主要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某些具体职能,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改变政府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职能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上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政治体制改革也随之进行,并不断深化。市场经济要求政府模式是“小政府”和“有限政府”,要求改变过去权力过分集中,政府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管理方法,下放一部分权力给企业和社会,由行政直接干预、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间接调控,由全能型、指令型政府变为宏观调控型、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的实施,要求政府充分通过网络对企业和社会进行信息引导、科学决策、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更好地发挥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政府网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流互动。据统计,2007年,80.0%以上的政府网站建立了有效的公众参与渠道,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10.0%。已有82.6%的政府网站开通了信箱类服务,52.4%的政府网站建立并完善了网上调查功能,21.6%的政府网站开辟了在线访谈渠道,17.7%的政府网站设置了政务论坛栏目。
3.有效促进政府权力运行模式的优化,由封闭式管理变为开放式管理
受传统行政观念和政府组织理念的影响,政府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封闭式的权力运行体系。政府部门掌握着大量的有用信息,据统计,目前我国有用信息的80%都由政府掌握,这些信息大多处于不公开状态,从而使一些部门尤其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很难及时了解和享用到相关的政策信息和社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习惯于闭门作业,不愿向社会公开信息;或者以“报喜不报忧”的心态,只对自己的政绩或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事项进行公示,而对自己的一些失误和偏差却百般遮掩,不愿或不敢向群众公开。这无形之中就抬高了公众获取信息的门槛,使政府机关的透明度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广大社会公众又无法真正有效地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信息就是权力,垄断信息就是垄断权力,容易形成集权。电子政务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方式,政府在网络上进行审批、调控、管理和服务,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来监督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三者间的有效互动,建立新的信息管理模式,打破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避免出现“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防止政府管理人员利用信息垄断进行暗箱操作,可以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的回应力。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哈尔滨”政府门户网站已累计发布地方法规62件、政府规章117件、党政文件1487件、政府公报155期、政府公告761件,发布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实录105次,以及各类政务公开信息一万多条。这就切实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实现了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的转变。
4.促进政府合理配置管理资源,由高成本、低效率管理变为低成本、高效率管理
根据结构功能理论,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作用。中国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是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和纵向层级制与横向职能制的矩阵结构,政府的作业流程也是层层上传下达,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机构设置不合理,行政流程不科学,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等管理资源的严重浪费,是一种高支出、低效率的管理方式,政府管理的成本意识淡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总量不断下降,同时,其中的行政支出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行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平均每年17.7%,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率12.3%,平均高出5.4%个百分点。电子政务的实施要求调整政府组织结构,由自上而下且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式结构,变为部门之间紧密合作、互相协调的扁平式网络结构;由原来的串联的工作方式,变为并联的工作方式。政府内部业务实现并行式办公,未来政府将朝“单一窗口”、“24小时自助式服务”的方向发展。政府只要建立一个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和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库,就能使政府直接面向社会公众,行使审批、管理和服务等职能;公众通过网络也能直接了解相关的政策信息,并能参与到政治运作中来。政府规范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作成本,也有助于解决机构臃肿、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也要看到它对政府权力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及政府工作人员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这样的先进生产力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可以深化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林.电子政务还是电子政府[J].电子商务,2003(4).
政府电子政务创新研究 篇7
一、政府管理决策中的创新
1978年, 西蒙成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唯一的管理学家。他所提出的理论被人们总结为“管理就是决策”, 组织就是作为决策的个人组成的系统;同时他还强调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在政府管理活动中, 决策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 政府管理决策不同于一般的决策活动, 它以公共社会问题为导向, 针对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遇到了问题, 通过政府管理决策过程来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政府管理决策与其它管理决策活动一样, 也是以已知的知识为基础, 包括已有的经验事实与规则事实, 同时还依赖于决策者个人与组织的价值取向。但是政府管理决策还具有更加突出的创新性, 对于不同的政体结构、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社会发展轨迹以及不同的社会现实情况, 使得每次政府管理决策遇到的问题都不同, 即使是同一问题遇到的外部环境也不完全相同, 这就形成了政府管理行为决策的不可重复性。
因此对于政府管理决策活动只有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 认真分析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努力寻求发现新的规律, 进行管理体系结构变革和管理决策方式手段的创新, 并且通过知识的不断创新, 去解决政府管理决策中遇到的新问题, 才能有满意政府决策结果, 由此可见, 政府管理决策过程是一个面向社会要求, 适应社会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 促进社会和谐, 凸显政府管理决策能力和政府管理体制及结构整体智慧知识创新过程。
如果说管理就是决策, 行政管理就是作为政府管理者在行使公共事务管理职责的过程中不断做出新的决策过程。决策过程的产生正是因为在管理中遇到了问题, 而且遇到的是新问题, 因此在解决这样的问题过程中, 就需要了解与问题有关的尽可能多的信息, 同时还要依赖于管理者已有的相关知识, 可是在实际管理活动中, 管理者必须针对新的问题及相关的信息, 努力去发现新的知识, 利用新发现的知识给出解决问题的满意决策方案。因此不断的发现问题, 研究并更新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 并与此同时不断寻求新的知识创新点才是决策管理的重点。所以政府管理决策的创新应当包括对于新问题的解释和分析、已有的管理经验和其他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不断重新整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断突破、创新。
在管理过程中最终目的应当是使整个组织的根本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那么作为政府这个整体的根本利益就应当体现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实现上, 因此在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中, 应当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尽最大可能地参与到决策当中去, 并不断激发成员们的创造性, 最终达到满意的决策效果。
二、信息时代政务管理决策的要求
对于政府管理活动具体到实践过程更多的可见部分就是具体的政务处理过程, 那么在信息时代原有的政务管理过程及决策过程正面临着许多新的内容和要求。
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高新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部门都应用这些新的技术来完善自身的日常运作, 在政府管理决策活动中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信息获取和共享效率的最大化趋势, 作为国家管理者形象出现的政府政务管理活动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上社会经济活动量激增, 企业和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也伴随着网络及相关技术日益兴盛而越发频繁和便捷了。作为企业和公众对政府的政务管理决策过程的希望之一, 就是能够在与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容易、透明、高效率, 而且也希望政府的各个管理环节能够有机的整合起来, 进一步实现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形象。除了面对企业和公众等外部环境的不断提升的各种要求, 政府自身的发展也要求适应新时期的各种新要求。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 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 政府作为社会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要素, 应当积极参与到信息网络应用、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当中来实现新时期政府各项管理职能和决策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在我国政府的各级部门中都在积极促进电子政务的稳步展开, 使其成为转变政府行政职能、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推进政务公正公开的有效手段。全国各地各级政务部门都在利用先进信息技术, 扩大公共信息公开, 促进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推进各项政务协同,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改善政府公共服务, 有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使得整个政府管理过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 并为进一步开展管理创新变革创造先机和条件。
三、大连市电子政务中的管理决策创新
在全社会都在不断发展信息化的大趋势下, 政府信息化进程中尤为重要的电子政务就凸显出其重要意义, 电子政务初期集中体现在政府办公自动化的微观应用上, 目前电子政务的建设不再是局限于政府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上, 而是要为公众和社会服务, 集中实现服务、共享、效益的综合性目标。
大连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重点城市, 被列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发展电子商务综合试点城市和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与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加快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在全市形成了各行各业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局面。
大连市电子政务建设集中反应了提高、转变、带动、降低四个基本特点。首先是提高了各级政府的行政能力。目前大连市已经形成了以“中国大连”政府门户网站为中心的政府公众信息网、以市政府办公厅为枢纽连接市政府各部门的市政府专网以及各地区、各部门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网。政务的电子化、网络化, 有力地推动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促进了政府系统服务质量的改善。其次是转变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促进了大连市各级政府依法行政, 提高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增加透明度, 加强社会监督和防治腐败;规范了部门职能、协同部门业务、提高工作效率, 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能。再有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带动了全市信息化建设。推进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 电子政务要先行。电子政务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基础性作用, 会推动全市电子商务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 也将带动社区服务、社会保障、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还有就是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运行成本, 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化建设, 做到了部分的资源共享, 避免了重复投资或重复建设,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提高了办事效率。
大连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借助电子政务平台, 政府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当地的公众、企业、社会发展状态, 构建了以城市管理和服务为中心的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例如, 实施“城市一卡通”工程,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全市所有公交线路、快速轨道交通和部分出租车上已应用IC卡, 发卡量已近170万张, 日消费量近130万笔, 并已拓展应用到公园、游乐场所、公用电话、药房等其他公共设施。建设遍布区市县社区四级的民政信息网络, 实现最低生活保障、优抚等工作的网络化管理, 部分街道社区建立便民呼叫中心。通过有效的信息传输和统计系统, 政府部门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应对突发事件, 也可以及时调整公共设施和公共活动的安排, 是政府部门在应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决策依据更加及时可靠, 提高的决策实施的适应性, 也使得政府管理决策过程能够实时、及时, 更好的适应政府管理活动整体性优化的要求。
大连市在深入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重点推动重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 特别是公共服务信息化的项目建设, 使电子政务的作用充分体现在为民办事、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上。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网络平台;联合办公、联合审批、应急、监管、咨询、发布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在日常事务处理过程中能够实现相互协调, 共同致力于服务公众的管理决策目标。大连市政府的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信息化、电子政务等各种手段来提升的。
四、电子政务带给政府管理决策创新的思路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任何管理过程都是不断地决策与不断地执行决策的过程。而对于政府管理活动而言, 很多情况下由于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备就会直接影响到政府部门所进行的管理决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逐步的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相应的政务管理者, 这样可以使得政务管理的决策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了解相关的公共事务信息的前提下进行行政决策, 以期取得最好的效果。
对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活动来讲, 在具体事务处理过程中, 信息的获取需要由下而上的书面材料汇报为渠道, 信息的获取往往会有选择性传递和利益倾向性传递的弊端, 最终导致信息失真, 不能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客观、全面、可靠的依据。在进行行政决策的过程中, 信息拥有量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决策的准确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而且在电子政务系统中所获取的信息数量是很大的, 现在许多的电子政务系统建立后, 都设立了专门的决策支持系统, 这个系统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 帮助政府从海量的信息中及时分析获取准确、客观的信息。在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 行政信息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 电子政务能够保证政府管理决策过程所获取的信息准确全面, 进而保证政府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政府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管理活动之处就在于政府管理决策活动具有相应的广泛性和最大限度满足公众需求的特点, 因此在进行行政决策的过程中, 公众的参与往往会影响到一项行政决策能否真正为民众所接受的直接因素, 对于这样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 电子政务系统构建起了相应的公众参与系统, 公众可以根据情况参与到所感兴趣的问题和管理过程当中发表意见和提出要求、希望。对于如此大量的公众信息反馈, 只有信息处理和传输速度都很快的电子政务系统才能够实现接受和进一步的处理工作, 还有就是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可以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 及时将政府管理决策公布给大众, 而且对于具体的个别要求也可以及时回应, 这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行政决策, 提高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程度。
对于政府管理决策活动, 公众希望看到的是更多的能够惠及民众的政策出台, 现代政府管理活动在具体实施其管理日常业务的时候能够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多种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整合, 运用高效的处理手段在电子政务系统中讲多种分析工具整合到专家系统中, 进行分析和预测, 然后供给政府决策者参考, 即使对于似乎无法预见的未来事件也可以同过专家和预测系统来模拟, 这样的手段在电子政务系统实施过程中被大量的采用。对于原有的政务管理过程和手段能够进行更多的创新和探索, 这都有赖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都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从政府的内部结构改革到政府管理活动的外部影响都必将不断发生变化,我国的行政管理不但要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影响,而且更要面对国内知识经济发展而引发的管理创新变革要求。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的管理决策过程也必然要进行迎合发展要求的创新变革,电子政务正式在这样的时期应运而生的。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下,电子政务提供给政府管理活动更多的创新空间、创新机会与条件,我国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必将为整个政府管理过程提供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1]、竺乾威;公共行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柏必成;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政府管理模式的内在基础[J];行政论坛;2006-1
[3]、彭国甫;中国行政管理新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4]、徐珂;政府执行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5]、[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政府电子政务创新研究 篇8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及应用,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经济社会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 信息社会已经形成。在这种背景下, 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 改变了旧有的政府管理模式, 改变了政府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 促进了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而与之相伴随的是政府管理方式的的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推动
电子政务借助于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来实现政府实行快捷、高效的管理, 以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运行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说, 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时代政府的重构, 它的存在和发展推动着政府管理方式不断创新, 政府管理方式在其影响下发生着深刻地变革。
这种影响、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政府的宣传工作更加迅捷, 政府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 在电子公告牌、政府网站、广场显示屏等多媒体上可以宣传相关政策、解释政府的计划, 使群众及时了解相关政策, 明白政府真正意图, 减少群众与政府因信息不畅通、不对称产生的隔阂。二是借助于互联网, 政府的管理趋于动态化。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有滞后性和静止性的弊端, 这些弊端的存在降低了政府管理的效率, 而通过互联网技术, 政府可以实现对管理对象的实时监管、全面监管, 管理措施能够随着管理对象、管理阶段的变化及时调整。三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 规范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 提高了公众办事效率, 使得政府部门的工作更加程序化和标准化, 实现了贯彻政策的一致性。[1]
从更深层次上说, 电子政务对当前政府管理的创新具有以下推动作用:
(一) 电子政务能够大幅削减政府管理成本, 提高资源利用率
旧有的政府管理模式成本高、效率低, 较为粗放, 这种管理模式下极易滋生官僚主义, 因为一来政府部门充斥着繁文缛节, 二来群众无法实现对政府的直接有效监督, 这给官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电子政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官僚主义起到遏制作用, 作为一种集约的管理方式, 电子政务对繁文缛节进行了限制, 而且使政府信息进一步透明化, 方便群众监管, 这样一来政府管理成本降低, 效率得到提升。
电子政务的实施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电子政务的实施, 减少了人员和机构的开支, 这是因为电子政务的运行使得中间层次的人员与机构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传统的人海战术被电子政务所推崇的技能和知识所取代, 人员和机构精简所带来的工资、福利成本大幅削减, 随着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政府的管理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而由此带来的效率却逐步提高。二是电子政务的出现, 加快了虚拟办公工具的应用, 特别是无纸化办公的应用, 减少了办公耗材的购置费用, 电子通讯技术带来的视频会议的的普及, 减少了交通费用, 费用减少的同时, 相关政策措施通过网络等途径迅速下达执行, 相关信息能够及时收集为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办公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三是电子政务能够将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地区的政府机关连在一起办公, 实现信息、知识、管理方式、人力资源的共享,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议设施等有形设施的重复建设, 实现了集中而集约。四是电子政务的推行能够将人力资源充分开发。电子政务对操作人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 同样对工作流程有着严格的要求, 这就一方面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必须主动学习提高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要改变拖懒散满、推诿扯皮的工作作风, 明确分工, 加强合作, 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 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在不引进新的人员的前提下, 实现最大化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2]
(二) 电子政务能够推动政府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政务, 在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同时, 也推动着政府管理一步步实现现代化, 这种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管理学角度来看, 电子政务的推行, 使得政府管理在硬件设施、软件运行上逐步实现了技术化, 管理手段愈发现代化。信息化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高速发展, 催生出无数的管理系统, 这在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管理系统的运用, 使得政府管理朝着计算机化、模型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这是政府管理硬件现代化的表现。与此同时, 随着管理硬件的现代化, 管理者的思维越来越注重效率, 强调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管理由单纯的定性分析变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管理者的管理方法也由传统的单一、陈旧的方法变得更为全面系统, 优选法、技术经济分析法等管理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管理过程中。
二是电子政务的推行, 也逐步影响着管理参与者, 使其越来越现代化。在电子政务管理模式中, 管理元素日趋增多, 管理对象复杂多变, 管理的难度在日复一日地加大, 这对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 基于上述复杂多变性, 机械式、程式化的工作模式越来越少, 需要管理参与者付出更多的时间来提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如此, 才能更好地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管理参与者现代化的另一个转变表现为管理参与者的分工由传统的精细分工逐步向多能型发展, 这里面有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将由人工从事的事务工作完全由机器取代的原因, 同样也有为适应电子政务的发展, 管理者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使其朝着综合型、多功能型发展的原因。电子政务的推进, 要求管理参与者要有极强的适应性、自我约束力, 同时要求他们加强交流与合作, 这同样是管理参与者现代化的表现——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3]
(三) 电子政务增强了政府管理的透明性, 增强了群众参与程度
电子政务的推行, 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这种资源共享不仅是行政系统内部的各种信息的共享, 而且还包括政府系统与外部社会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这种共享, 群众可以及时了解政府相关政策法规和各种便民信息, 政府可以收集各种意见建议、反馈, 对相关政策进行修正;同时, 电子政务的推行, 实现了政府同群众之间的互动, 较之于传统的单方性政府管理模式, 电子政务更加注重民意, 注重政务公开、公众参与, 公众可以参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讨论, 可以对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
二、电子政务主导的政府管理创新路径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 电子政务能够推动政府管理创新, 这种推动是直接的、必然的, 要有效地实现电子政府主导下的政府管理创新, 需要我们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政府网站建设要注重社会公众的有序参与
政府网站是政府同群众联系的窗口和纽带, 是电子政务较为核心的设施, 而通过调研发现, 一些地方的政府网站不尽如人意, 很多网站长期处于不更新状态, 成了摆设。公开不尽如人意, 更不用说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政府网站建设, 同时要注重公众的参与, 要准确把握公众对于政府相关信息的需求, 及时公开相关政务信息, 鼓励公众与政府互动, 用公开解决社会矛盾。
(二) 要真正改变观念, 创新管理理念
目前, 在各地推动电子政务的阻力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 而是政府旧有落后的管理理念, 这种单一的、不透明的、不民主的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推动电子政务运行的障碍。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推行电子政务, 另一方面要及时更新观念, 政府管理参与者要真正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管理理念, 面向社会公众, 更加主动、更加透明、更加高效, 实现社会服务领域和社会管理领域的现代化。
(三) 整合电子政务主导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和制度
电子政务的目标是要建成以社会公众和企业实体等服务对象的新型现代政府, 而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所带来的旧有惯性与电子政务的这一目标存在冲突, 要解决这一冲突, 需要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一方面要以电子政务这一新兴符合时代要求的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要对相关管理制度重新制定, 使其符合电子政务的相关要求, 实现电子政务与管理制度的有效整合。
(四) 政府组织结构的重构
电子政务能够将信息技术成功取代人工劳动, 更为高效, 但是, 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远非如此, 电子政务的推进是要实现政府组织机构的重构和相关业务流程的重塑, 从而实现政府管理方式的真正变革。所以, 在推行电子政务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政务信息的上网, 而是要对政府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等内容进行改革, 唯有如此, 才能实现电子政务真正的成功。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同政府公共管理的有机结合, 它在实质上是政府管理方式的一种创新, 要实现这种创新的成功, 就要不断加强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的契合程度。
参考文献
[1]吴敬涟, 鲁志强, 李广乾.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问题[J].互联网周刊, 2001.
[2]姚国章等.新加坡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与典型项目解析[J].电子政务, 2009 (12) .
政府电子政务创新研究 篇9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管理创新,发展
电子政务的发展为什么受到这么多世界各国政治家的重视呢?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是全社会中最大的信息拥有者、最大的信息技术的用户, 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竞争力的政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能够使人民更好地参与政府的各项决策活动, 进而促进全社会的进步。因此, 电子政务的发展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的机遇。我国政府的现代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在信息时代, 就像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企业必备的手段一样, 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治国不可或缺的工具。与此同时,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呈现了强大的互动态势。
1 发展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
所谓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 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 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电子政务模型可简单概括为两方面: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等。
而政府管理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 政府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政策管理、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与之相对应, 政府管理创新能力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战略规划能力、公共政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2 当前, 发展电子政务是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中的最有效途径
在传统政府管理面临困境之时, 人们发现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最重要的促进器。在全球信息化的趋势之下, 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政府的竞争力, 成为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为此, 许多国家都在力促电子政务, 积极抢占互联网的制高点。虽然他们采取的措施各异, 但目标都是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重塑一个更有效率、服务水平更高、服务体系更完善、公众更满意的政府。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使政府面临更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也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电子政务是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和信息技术进步相结合的必然产物。通俗一点说, 电子政务就是通过互联网建立政府网站组成虚拟政府, 其重要内涵就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整合信息资源打破政府部门之间和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界限, 使得公众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政府网站获取政府的信息和服务。
2.1 与传统政府相比, 电子政务可以优化
政府工作流程, 使政府机构设置更为精简合理, 从而解决职能交叉、审批过多等问题。
2.2 与传统政府相比, 电子政务可以使政府运作公开透明。
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黑箱操作、人治大于法治等现象。公众增加了参政议政的机会, 对政府的监督也更有效。
2.3 与传统政府相比, 电子政务可使政府信息资源利用更充分、更合理。
电子政务使得政府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互联共享成为可能, 也使得这些资源得到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 从而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和重复建设。通过电子政务共享的信息资源更易存储、检索和传播, 共享的范围和数量也更大, 可以更有效地支持政府的决策。
2.4 与传统政府相比, 电子政务可以有效地提升政府监管能力。
电子政务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快速和大规模的远程数据采集和分析, 从而可以实现跨地域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及时响应, 大大增强监管者的核对、监管能力。
2.5 与传统政府相比, 电子政务将使政府办事效率更高, 管理成本更低。
网上办公提高了办事效率, 节约了政府办公费用的开支。政府通过网络可以直接与公众沟通, 及时收集公众的意见, 提高了政府的反馈速度, 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
3 如何有效的在政府管理创新中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3.1 政府管理创新中提高认识, 确立“渐进式”发展策略。
电子政务的内容是在简单 (建立政府网页) 到复杂 (电子社区或数字城市) 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说明这个发展过程, 即:以实施技术为特点的“电子政务功能度”、以信息交互程度为特点的“电子政务复杂度”和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特点的“电子政务成熟度”。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 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 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 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 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 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缺乏认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无论是技术、信息交互程度、还是满足公众需求方面都处于低级阶段, 并且缺乏短期内达到高级阶段的社会环境, 因此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时应选择“渐进式”的发展战略, 逐步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化。
3.2 政府管理创新中逐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保护网络安全, 促进电子政务发展。
电子政务, 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 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 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 并及时修改既往法律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 不断提高反病毒、反黑客技术, 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 制定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 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内容和形式的规范进行必要的规定和约束, 保障政府信息网络的规范、安全运行。加拿大政府已投资10亿加元建设电子政务的“安全渠道”。这个项目成功实施后将使该国电子政务的安全度有相当程度的提升, 公众将会更信任政府的在线服务。
针对电子政务的安全特性, 现阶段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应用层面, 都有两种观点及操作方法。一是技术隔离, 也就是把政务完全搬上网, 再利用技术的手段在网上保障政府政务的安全。如多级防火墙、网络分级授权、数字签名、数据库备份等。二是物理隔离, 也就是不完全依赖虚拟网络, 而是采用网上与网下联合完成业务, 重要的审批、授权、决策等放在网下, 还是依靠传统手段来执行。很明显, 两种隔离各有各的适用范围。技术隔离特别适用于事务性的政务, 而物理隔离则针对安全级别较高的政府政务。
3.3 政府管理创新中健全领导机构, 统一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
电子政务既要跨越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 协调各产业部门的发展与利益, 同时也要平衡现有的各管理部门的利益关系, 推动电子政务的难点在利益的分割上。所以, 没有综合性的权威部门根本无法实施真正的电子政务工程。
政府管理创新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实现电子政务全面提升。
我国正在进行政府机构改革, 其目标是建立高效、廉洁、务实的政府。电子政务为政府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应把政府机构改革同电子政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必要的重组, 建立精干高效的扁平式网络化政府组织机构。为此, 需要从观念、架构、应用和实施四个方面实行全面提升。
政府电子政务创新研究 篇10
电子政务能极大程度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行政质量, 是时代发展的主流。多年来,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电子政务系统在行政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目前我国乡镇一级电子政务建设还相当滞后, 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的要求, 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
所谓电子政务, 就是政府部门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 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运作方式的优化重组和有效改造, 实现高效、透明, 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 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 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通过发展电子政务建设, 可以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 对于全面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化和民主化,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简化行政环节和程序,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其一, 从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看, 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等信息及通信技术直接将要求、意见和建议反映到有关职能部门, 打破了部门之间的组织界限, 抛开传统的层层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 从而大大简化行政运作的环节和程序;其二, 从政府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看, 实行电子政务, 政府可以把各种证明或文件等信息电子化, 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库, 各部门达到信息共享, 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其三, 从政府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看, 政府电子政务以电子公文和网络办公为主要方式, 突破了传统方式下行政信息传递繁琐的流程, 上级的政令能够畅通抵达基层, 基层信息也能迅速地向上反馈, 使信息传递迅速、及时, 避免多环节传递引起的信息失真, 决策者可以直接看到各个层次的人士传来的信息, 实现统一高效的管理和服务。
2. 实行管理服务规范化, 推动政府依法行政。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 服务型政府将是未来政府的基本定位, 综合服务将是未来政府的核心职责, 政府更多的精力将投放到单个实体无法处理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领域。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前提, 电子政务的透明性、公开性和检索性, 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和严格依法行政。
3. 通过网上互动与沟通, 促进政府民主决策。
推行电子政务, 政府在制定政策、做出重大决策过程中, 可以通过网络让公众参与, 让公众发表意见, 从而及时了解社情民意, 有效集中群众智慧;决策后, 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得决策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 了解和把握公共管理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而公众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监督政府的运作过程和结果。这样, 政府通过网上与公众进行互动沟通, 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不断调整政府的行为, 有力地促进政府决策的公开化、民主化, 将有助于推动社会的民主进程。
4. 实现信息公开透明, 有利于廉洁政府建设。
政务公开是法律所规定的, 推行政务公开是法定行为。它将权力的运作放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 督促我国公务人员遵守法律, 依法行政, 依法办事, 可以有效地防范腐败。在电子政务下, 政府通过网络公开办事程序, 加强政务的透明度和依法行政, 可以杜绝很多人为因素;同时, 通过公布政府政策法规及举报监督办法, 使民众能及时通过网站获得详尽的信息, 参与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从而避免暗箱操作, 防止以权谋私, 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
二、乡镇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乡镇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着哪些问题?为了探个究竟, 笔者对永州市各县区乡镇电子政务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 归纳起来, 当前影响和制约乡镇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和原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观念落后, 重视程度不够。
一个地方电子政务发展如何, 与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有紧密关系。当前, 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观念仍然沿袭以往, 对现代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应用认识不深刻, 只是把电子政务当作应付各类考核的“规定动作”, 建设电子政务的积极性不高, 重视不够, 有的甚至不屑一顾,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电子政务发展。永州市11个县区共有188个乡镇人民政府, 能够链接到的乡镇人民政府约为67个, 仅占35%, 也就是说, 有近65%的乡镇连自己的网页或者网站都没有建设起来。在绝大多数乡镇, 除了派出所、财政所、计生服务中心、社保站、民政办分别使用了与业务主管单位相对接的户籍管理、票据打印、计生对象台账、养老保险缴纳、最低生活保障登记等部门办公软件, 像林业站、国土所、司法所、动检站、农技站等部门都没有使用办公或管理软件, 办公自动化系统在乡镇政府的使用率更低。
2. 资金投入较少, 基础设备不全。
由于上级部门的不重视以及自身认识的不足, 导致投入乡镇政府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较少, 基础设施单一。永州市各县区除行使乡镇职能的办事处外, 其它乡镇均未投建电子政务服务中心。全市188个乡镇, 约1200多个党政领导, 管理着2800多个站所, 按照工作性质和工作量来看, 起码得配备4000台以上的办公电脑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而据市财政局汇总统计, 目前全市乡镇领导和站所总共只配备了1500台左右的办公电脑, 很多领导和站所没有专用电脑, 处于几个人合用一台电脑办公的状态。而且, 在所配的1500台办公电脑当中, 近一半的已用了4—8年, 个别的已超过了10年, 大多机器老化、配置低下、近于淘汰。
3. 专业人才匮乏, 网站管理不善。
发展乡镇电子政务, 要求乡镇工作人员, 特别是电子政务系统管理人员要能够熟练掌握电脑和网络, 熟悉电子政务系统操作技术。但目前大部分乡镇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十分有限, 这就导致了乡镇网站建设和管理上的严重落后, 极大地制约了基层电子政务的发展。绝大部分乡镇政府网站信息量少, 更新不及时, 部分门户网站沦为“空壳”, 长年处于“休眠”状态;更重要的是提供的公众信息服务不全面, 该上网的信息没有上网, 不少应该向公众公开的政务信息没有给予公开, 特别是直接面向社区和民众的服务功能较少, 与民众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另外, 乡镇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管理, 不能做到统筹兼顾, 乡镇与上级部门网页很难实现相互链接, 造成了纵横分离, 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
三、加快乡镇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乡镇政府是我国的基层政权, 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要高度重视当前乡镇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所在, 采取相应的措施大力推动乡镇电子政务发展, 进一步创新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
1.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认识。
乡镇电子政务的发展, 离不开乡镇领导和广大干部的重视与积极参与。因此, 要重点对领导干部, 特别是乡镇“一把手”进行电子政务的意义、价值及相关基本操作的的教育和培训, 使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切实增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通过对乡镇干部的电子政务知识教育和信息技术培训, 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 提高他们电子信息的应用和处理能力, 从而提高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 推动乡镇电子政务迅速发展。同时, 要大力推行电子化办公, 把政府的基本日常工作、财政收支等事务逐步转移到网上, 通过把现代网络理念运用于政府管理, 真正体现政府网上管理和服务的特色, 发挥网上政府的优势。
2. 加大资金投入, 保障发展电子政务所需设备。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电子政务的关键, 而资金缺乏又是制约乡镇电子政务发展所需设备的瓶颈。为此, 需要各县区财政设立专项建设资金, 兴建乡镇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配齐配全电脑、应用系统、电子显示屏、宽带网基站等电子政务基本设备, 进行统一的乡镇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工程建设, 并结合县区政务服务中心联动建设网上行政审批大厅, 形成庞大的“农村电子政务超市”或“农村电子政务连锁店”。
3. 强化网站建设, 发挥网络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办好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推行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政务信息公开, 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重要渠道, 也是提高社会各界对电子政务认知度和满意度的关键环节。但由于乡镇财力紧张的问题, 很多乡镇独立建站困难, 这样的乡镇可在县区政府门户网站上设置一个多级专栏, 将乡镇政务信息公布于上, 由县区政府统一发布, 这样既减少了成本投入, 又起到了政务公开的作用。同时, 要加快乡镇电子政务网络资源的整合, 使县区各部门与乡镇信息联动, 破除“信息孤岛”的桎梏;要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和办事服务, 打造功能齐全的“网上行政便民服务大厅”, 凡具有行政审批 (含核准、审核、备案) 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中介机构和企业, 都要逐步实行网上审批和办事服务, 并积极探索网上联合办公, 逐步实现, 做到“一站式”、“一网式”服务, 充分发挥网络在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迟恒睿.电子政务发展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2 (9) .
[2]周定财.农村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电子政务, 2007年 (10) .
[3]邹鹏.基于电子政务的乡镇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9.
【政府电子政务创新研究】推荐阅读:
电子政府12-09
电子政务与政府再造12-15
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10-13
电子商务政府10-01
全球电子政府发展概况08-13
电子政府的发展前景07-09
电子化政府的构建08-17
政府电子商务平台项目05-20
电子资源采购政府采购09-01
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