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政府政务

2024-09-09

公务员政府政务(共8篇)

公务员政府政务 篇1

版权声明:本电子版选修教材版权归属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经 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所有,仅供公务员学习之用,任何单位和人个不得将本电子教 材用于商业用途,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电子政务应用

--公务员读本(电子版)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电子政务应用– 公务员读本》编委会

主 编 王立平

副主编 张铁柱 张宇航 编审组

孙凤武(市人事局教育培训处副处长)童腾飞(市信息办发展计划处处长)贾 力(市信息办网络安全处处长)孙春霄(北京市信息化促进中心副主任)王 健(北京市电子政务考务办公室主任)侯义斌(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陈秀万(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胡怡红(北京邮电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编写组:石宇良(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李绍坤(北京市电子政务考务办公室)曾 明(市信息办应用推广处)洪国珲(北京市信息化促进中心)杜晓峰(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赵晶玲(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张 建(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姚伟力(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邵 勇(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阎长顺(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

为了落实《北京市提高全民信息能力行动纲要》(京信发 [2007]2号)文件精神,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制定了《北京市公务员信息化 与电子政务培训实施方案》,提出在2010 年之前完成全市公务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第二轮培训考试工作,使公务员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进行办公和对外服务,掌握本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应用技能,提高信息分析和信息资源管理能力。

2007 年下半年,北京市信息化办工作公室针对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公务员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第二轮的培训大纲,并在全市广泛征求了意见。

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信息办计划在2009-2010年期间采 取以网络学习为主、考试统一的方式,开展北京市公务员第 二轮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力争到2010年,完成对所有公 务员网络环境下信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为确保这项工作的 顺利开展,给全市公务员第二轮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提供 通用教材和考试参考用书,特编写本书。

在此对参与本教材编写的北京市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单位 表示忠心的感谢。

王立平

二〇〇九年二月

内容摘要

本书共分为三个模块:电子政务模块、信息安全模块和信息技术模块。本书

撰写的宗旨是以《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指导,着眼《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北京市提高全民信息能力行动纲要》、《首都信息社会发展战略》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落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水平、增强电子政务应用绩效为重点,整体提高北京市党政机关公务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电子政务模块介绍

随着政府网络办公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化技术的日益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行政能力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成为城市之间信息化水平竞争的标志之一。随着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和应用水平不断深入和提高,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子政务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离不开电子政务,保持经济繁荣离不开电子政务,维护城市日常管理运行离不开电子政务,保障市民工作生活离不开电子政务,维护城市安全离不开电子政务,履行好“四个服务”的城市职能更离不开电子政务。因此让公务员了解电子政务的发展,了解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特点及机关内部网络办公和业务应用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电子政务模块主要包括电子政务概念、北京市电子政务发展特点、数字北京框架、数字北京建设总体思路、电子政务应用、数字证书的典型应用和电子签名的原理及实施等知识点。

2、信息安全模块介绍

随着办公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信息安全突显出非常重要的地位。信息网络涉及到国家的政府、军事、文教等诸多领域。其中存储、传输和处理的信息有许多是重要的政府宏观调控决策、商业经济信息、银行资金转帐、能源资源数据、科研数据等重要信息。有很多是敏感信息,甚至是国家机密。所以难免会吸引来自各种力量的攻击,例如信息泄漏、信息窃取、数据篡改、数据删添、计算机病毒、甚至是系统崩溃、网络瘫痪等。如果公务员对信息安全的知识和防范手段缺乏,发生信息泄漏事件不可避免。公务员如何把信息安全放在首位,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及时发现各种不安全因素,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应用和预防等就成为了我们这次培训的重中之重。防范网络黑客入侵、预防和查杀病毒木马程序、文件邮件等信息进行的加密、保障内网与外网的安全、当系统遭遇破坏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当数据被彻底删除时如何恢复、网上支付安全等就成为了本模块重点学习的内容。通过学习可以加强公务员的安全意识,掌握预防和排除网络安全隐患的技术。

信息安全模块以实际操作为主,主要不可信息安全概念、信息安全威胁、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个人电脑安全、软件使用安全等知识点。

3、信息技术模块介绍 信息技术模块是提高公务员办公效率为出发点,主要讲解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公文处理、Excel 表格处理、PowerPoint 演示文稿和网络应用等五部分内容的高级应用技巧。现在公务员在进行办公时很多人使用的都是比较基本的方法,费时费力,如果通过一些高级功能或是技巧,这样可以很大的提高公务员的办公效率。

信息技术本模块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包括Windows XP 的新特性、设置工作环境技巧、文件资源的管理、安装和使用中文输入法技巧、磁盘管理和性能优化、Windows XP系统维护工具、Word2003 高级进阶等知识点。

编 者 2009 年2 月

目 录

内容摘要.....................................................................................................................................IV 目 录...........................................................................................................................................1 第一篇 电子政务模块...............................................................................................................4 第一章 电子政务概念...............................................................................................................4 1.1 电子政务概述......................................................................................................................4 1.2 北京市电子政务发展特点..................................................................................................6 第二章数字北京框架................................................................................................................16 2.1 数字北京建设总体思路.....................................................................................................16 2.2 数字北京建设总体框架......................................................................................................17 2.2.1 实施“信息惠民”计划...................................................................................................19 2.2.2 实施“信息强政”计划...................................................................................................21 2.2.3 实施“信息兴业”计划..................................................................................................24 2.2.4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6 2.2.5 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27 2.3 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28 2.3.1 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30 2.3.2 政府信息资源.....................................................................................................31 2.3.3 应用支撑平台.....................................................................................................32 2.3.4 门户及访问渠道.................................................................................................33 2.3.4 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框架......................................................................................34 第三章电子政务应用系统..........................................................................................................36 3.1 政府机关内部事务处理系统..........................................................................................36 3.1.1 公文处理..............................................................................................................40 3.1.2 视频会议..............................................................................................................40 3.1.3 事务处理..............................................................................................................41 3.1.4 日程管理..............................................................................................................42 3.1.5 流程监控..............................................................................................................43 3.1.6 档案管理.............................................................................................................43 3.1.7 信息服务..............................................................................................................44 3.1.8 决策支持..............................................................................................................44 3.1.9 信息资源管理......................................................................................................45 3.1.10 知识管理............................................................................................................46 第二篇信息安全篇......................................................................................................................47 第六章 信息安全概述..................................................................................................................47 6.1 信息安全概念..........................................................................................................47 6.2 信息安全面临来自网络的威胁..............................................................................50 第八章信息安全常用技能..........................................................................................................58 8.1 个人电脑安全..................................................................................................................58 8.1.1 电脑硬件安全........................................................................................................58 8.1.2 外设使用安全.......................................................................................................58 8.1.3 信息安全隐患排查................................................................................................61 8.2 操作系统安全...................................................................................................................62 8.2.1 Windows系统简介................................................................................................62 8.2.2 帐户和口令的安全设置.......................................................................................63 8.2.3 审核和日志...........................................................................................................69 8.2.4 安全策略...............................................................................................................72 8.2.5 系统的其它安全配置...........................................................................................78__ 8.3 办公软件安全...................................................................................................................83 8.3.1 Word使用的安全..................................................................................................83 8.3.2 使用Excel安全.....................................................................................................85 8.3.3 使用Access安全..................................................................................................88 8.3.4 微软Office文件的恢复........................................................................................93 8.3.5 Office文件的保护.................................................................................................93 8.4.IE 浏览器安全.................................................................................................................93 8.4.1 IE 安全设置...........................................................................................................93 8.4.2 清除上网记录........................................................................................................97 8.4.3 网络信息过滤........................................................................................................97 8.4.4 修复IE 设置..........................................................................................................97 8.4.5 清理恶意软件........................................................................................................98 8.5 电子邮件与即时通信的安全...........................................................................................98 8.5.1 电子邮件安全问题及安全技术............................................................................98 8.6 电脑病毒的防治.............................................................................................................100 8.6.1 电脑病毒的概述.................................................................................................100 8.6.2 电脑病毒的特征..................................................................................................101 8.6.3 电脑病毒的破坏表现.........................................................................................102 8.6.4 防范病毒的常识.................................................................................................102 8.6.5 反病毒软件的安装、使用和设置.....................................................................114 第三篇信息技术篇....................................................................................................................145 第九章 个人电脑使用新技巧..................................................................................................145 9.2 Windows XP系统维护工具..........................................................................................145 9.2.1 数据备份..............................................................................................................145 9.2.2 使用“文件和设置转移向导”..........................................................................148 9.2.3 注册表及系统配置程序......................................................................................151 9.2.4 系统还原..............................................................................................................154 9.2.5 系统故障诊断及常见问题处理.........................................................................155 9.3 设置工作环境技巧........................................................................................................156 9.3.1 桌面设置..............................................................................................................156 9.3.2 视觉效果设置.....................................................................................................157 9.6 磁盘管理和性能优化.....................................................................................................159 9.6.1 磁盘基本知识......................................................................................................159 9.6.2 磁盘分区管理......................................................................................................159 9.6.3 清理磁盘..............................................................................................................161 9.6.4 查看磁盘属性......................................................................................................163 9.7 局域网应用..................................................................................................................164 9.7.1 网络资源共享......................................................................................................164 9.7.2 共享打印机的设置..............................................................................................166 9.7.3 局域网信息交互..................................................................................................169 9.8 因特网应用..................................................................................................................169 9.8.1 进行Internet 安全设置.......................................................................................169 9.8.2 搜索引擎使用技巧..............................................................................................173 9.8.3 网络视频会议......................................................................................................174 9.8.4 网络存储的使用..................................................................................................174 9.8.5 远程协助..............................................................................................................178 9.8.6 在线学习..............................................................................................................179 第十章Office使用技巧.............................................................................................................180 10.1 Word 2003 高级进阶....................................................................................................181 10.1.1 模板的使用........................................................................................................181 10.1.2 使用索引和目录................................................................................................182 10.1.3 使用页眉和页脚...............................................................................................183 10.1.4 使用审阅和批注...............................................................................................184 10.1.5 使用修订标记....................................................................................................186 10.1.6 使用文档大纲...................................................................................................188 10.1.7 邮件合并使用....................................................................................................189 10.1.8 打印文件...........................................................................................................196 10.1.9 快速打开和关闭多个文档...............................................................................197 10.1.10 汉字简体繁体快速转换.................................................................................198 10.1.11 为文档设置不同的页面版式.........................................................................200 10.1.12 去除页眉中的横线.........................................................................................202 10.1.13 去除绘图时出现的画布.................................................................................202 10.2 Excel 2003 高级进阶...................................................................................................204 10.2.1 数据语音校验...................................................................................................204 10.2.2 公式和函数.......................................................................................................205 10.2.3 数据有效性.......................................................................................................208 10.2.4 批注的使用........................................................................................................208 10.2.5 条件格式...........................................................................................................209 10.2.6 数据筛选...........................................................................................................209 10.2.7 分类汇总...........................................................................................................210 10.2.8 使用数据透视表...............................................................................................210 10.2.9 创建图表...........................................................................................................210 10.2.10 表格冻结和拆分.............................................................................................211 10.2.11 快速输入日期和时间.....................................................................................212 10.2.12 输入数字的技巧.............................................................................................213 10.2.13 快速输入序列.................................................................................................214 10.2.14 输入相同内容的技巧.....................................................................................215 10.2.15 设置斜线表头.................................................................................................215 10.2.16 复制、粘贴的快捷方法.................................................................................215 10.2.17 通过下拉列表填写Excel表格......................................................................216 10.2.18 隐藏公式的方法..............................................................................................217 10.2.19 工作表及单元格的保护.................................................................................218 10.3 PowerPoint 2003 高级进阶..........................................................................................219 10.3.1 应用设计模板............................................................................................................219 10.3.2 应用配色方案............................................................................................................220 10.3.3 添加动画效果....................................................................................................221 10.3.4 设置切换方式....................................................................................................222 10.3.5 录制旁白............................................................................................................222 10.3.6 排练计时............................................................................................................223 10.3.7 设置幻灯片放映方式........................................................................................223 10.3.8 添加页眉和页脚................................................................................................224 10.3.9 使用母板............................................................................................................225 10.3.10 创建交互式演示文稿......................................................................................227 10.3.11 打印演示文稿..................................................................................................228 10.3.12 快速调整幻灯片播放顺序.............................................................................229 10.3.13 图片处理技巧..................................................................................................229 10.3.14 实现幻灯片的循环播放..................................................................................230 10.3.15 将音频设置为背景音乐..................................................................................230 10.3.16 插入flash动画影片........................................................................................230 10.3.17 将幻灯片迅速转为Word文档.......................................................................231

公务员政府政务 篇2

一、政务微博发展特点

1. 政务微博高速攀升。

据新浪微博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11月, 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经超过18500个, 其中政府机构微博9960个, 官员个人微博8628个, 覆盖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2011年与2010年相比, 我国政务机构和官员微博开始高速攀升, 增长率超过200%。2011年被誉为“政务微博元年”。当前, 各地政务微博风生水起, 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和服务民众的重要窗口。北京、上海、重庆、南京、广州等各大城市的政务微博各具特色, 呈现

2. 政务微博分布多元化。

政务微博分布部门广, 较多地集中在与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机构。比如公安、旅游、宣传、交通、司法、市政、招商、文教、体育、质检等。微博在一些系统普遍开花, 官员个人微博亦日趋普遍, 活跃度、传播力在迅速攀升。如广东公安官方微博粉丝数多达400万, 官员个人微博方面, 已出现拥有百万粉丝的“微博达人”。

3. 联动运行向品牌化发展。

随着政务微博运行, 渐渐形成一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政务微博。如“平安北京”建立“工作流转单”制度, “前台”“后台”联动机制。如遇到网友的求助, 微博团队将会通过“流转单”提交给相关的业务主管部门, 该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事件调查清楚, 然后反馈到“前台”答复网友。据统计, “平安北京”已承办具体事项200多件, 回复咨询3万多件。网上网下配合, 邀请一些专家为网友直播等, 还组织一些网下活动, 比如参观、座谈、公益活动, 联动运行向品牌化发展。

4. 政务微博发展尚待规范。

政务微博是新技术、新事物、新挑战, 因此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主要有:一些政务微博定位尚不够清晰, 多数微博尚停留在日常的官方新闻发布、地方宣传等事务上;互动性不足, 对网民诉求敷衍, 有的陷入形式主义;部门联动机制不畅通, 运行制度不规范;许多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以及专业的维护团队;在言辞方面, 时常出现“雷语”和“官话”“套话”等。

二、政务微博促进政府执政创新

1. 政务微博是官民互动新平台。

政务微博的发展, 已日益成为推进民政网络互动的新型重要渠道和平台。政务微博让微博这个工具和载体, 具有了更多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功能。政务微博在整合电子政务资源方面潜力巨大, 地方政府如能将本部门、本地区的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官员微博、本地网民微博协同起来, 形成政务微博矩阵, 通过发布信息、联通互动, 将有力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如2011年以来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均开辟了官方微博, 北京市政府由21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微博发布群在新浪微博上线, 一周迎来294万余名粉丝关注, 这意味着政府利用新媒体进行官民互动、对外宣传新时代的到来。

2. 政务微博是“网络问政”的新渠道。

改革开放30年, 我国已经被多元价值体系、多元文化背景、多元经济结构、多元利益关系所覆盖、所支撑。基于平等、理性、公开、求同存异原则所进行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将推进公共政务信息公开、不同意见的表达、公共利益的共识, 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完善。政务微博的特性是充当此角色的有效工具。问政于民, 了解百姓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百姓对政府工作满意与否, 了解百姓对政府现行政策有何改进完善要求等, 有时往往效率要求高, 时间要求紧。通过微博这个政务沟通平台问政于民, 问需于民, 问计于民, 征询百姓意见, 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3. 政务微博是政府舆情引导的新举措。

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 为信息的社会传播与全民通达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政务微博使政府与公众的日常信息沟通正在变得越来越畅通。网络时代公民渴望政治参与和介入公共事务, 热情高涨。政务微博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应运而生。通过微博促进了与网民沟通交流, 特别是通过微博的政务公开、解疑释惑, 维护了社会信息发布的权威, 加强了公民平等互动, 有效疏导了情绪、平衡了心态, 增进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 增强社会责任感, 充分发挥在网上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

4. 政务微博是为民服务的新创新。

在讲究互动的“微”时代, 单纯停留在信息发布的政府网站, 已很难扩大影响力。政务微博比传统沟通手段要快很多, 这对政府部门快速地反映问题, 并提出合理合法的解决办法, 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同时, 对促进政府为民服务方面的转变起到推动作用。政务微博大大降低公众的参政门槛, 增加官民互动,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特别是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 政务微博以它的灵活快捷, 有着出色的表现。从温州动车事故期间浙江政务微博对回应公众关注所起到的作用, 到上海地铁追尾事故发生后涉事机构使用微博的技巧, 政务微博无疑成为官民互动的新典范。政务微博既是政府服务于民的创新之举, 在频繁的官民微博互动中, 也是以人为本科学执政理念的回归, 也可将其视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

三、政务微博在发展中的新挑战

1. 政务微博需要新思维。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政务微博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 与其说政务微博将要实现的是官民互动技术性的改变, 不如说是理念上的革新。政务微博需要新思维, 要在思想观念、机制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加强研究;在建立相关制度、建立快速处理与反馈机制、形成科学运营体系和队伍方面有待完善;在知名度、使用率、首选率、满意度、用户黏性、权威性、吸引力等各项指标上有待提升。政务微博政策解读、平等互动、语言文风等方面, 都有待加强学习与提高。

2. 政务微博应“建章立制”。

政务微博发展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把政务微博运营与法律、政策和制度相结合。理顺政府内部信息的发布机制, 把政府要发布的各种信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考量。尤其需要避免在信息发布上各自为政。开展政务微博业务指导, 制定政务微博使用指南。要将发挥实际作用作为设立政务微博的最主要标准, 并对照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等方面制定相关标准。区别政务微博与官员个人微博。政务微博与官员微博不同, 其内容发布以与部门职能的相关内容为主, 应当有严格的工作要求、流畅的发布流程、完善的工作机制。要加强管理, 趋利避害, 制止有害信息的传播。

3. 政务微博需要运行技巧。

设立专门的政务微博指导机构, 对政务微博的设立、发博频率、转发技巧、交流沟通等进行业务指导。建立专业团队或指定专门人员对政务微博进行日常管理。建立值守制度、记录制度、汇报制度、“流转件”制度, 以制度来规范微博运行。在使用微博时, 严格区分职务行为和个人行为, 遵守有关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 认真维护微博, 及时更新信息, 加强良性互动, 提高沟通质量, 扩大社会影响。学会“说话”, 平等互动, 重视效果。政务微博具有教育、说服和沟通的功能。政务微博在提供信息时, 要以民众熟悉的方式来发布, 传递出解释信息的框架, 让对方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政务微博代表政务机构的公众形象, 必须重视发言的语气、用词, 学会网言网语, 综合利用文字、图片, 力求图文并茂、声画并举, 注重呈现效果。

4. 政务微博需要扎实工作。

政务微博的出现, 让整个政府服务过程变得更加公开透明, 让民意表达有了一个便捷的途径, 同时, 对政府服务又是增加了一种来自外部的动力。政府必须尽可能敏捷、准确地吸收、整理微博平台上民众表达出来的意见, 并且以适当的方式回复与解决。政务微博的健康发展, 不仅在做好微博本身, 更在于微博之外的扎实工作, 有待于公务员能力的全面提升。必须认识到, 微博只有手段、平台和工具。政务微博真正发挥作用的根基, 在于政府的日常工作。政府只要把日常社会管理等工作做扎实、取信于民、为民办实事, 微博才能发挥放大作用和示范效用。借力微博拓展服务长度, 通过微博, 将服务从现实中延伸到网上、把网上的问题解决在现实中, 进一步丰富品牌服务的内涵, 提升服务品质。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公务员政府政务 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务公开,政务服务,电子监察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085-01

面对日益竞争的世界,一个国家想要利于不畋之地,很大程度取决于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能力的强弱其中体现之一在于是否能够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统一。提倡民主,扩大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不断加强和完善政务公开,创新政府管理,提高效率,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公众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以及政府提供的政务服务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开透明是趋势,也是必须尽早解决的问题,天津市河西区按照国家和天津市整体要求和部署,先行完成区县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系统平台建设,在原先建设完成的市、区两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系统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完成了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与效能监察应用系统,并在政务网站发布政务信息公开专栏和政府服务专栏。

一、应用设计

系统的设计原则为:顶层设计、继承创新、整体规划。

1、顶层设计。系统在设计规划阶段采用顶层设计的思想,从行政服务与效能监察的全局和整体角度考虑平台的建设。此平台的整体设计规划,将目前区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业务模型有机整合,而且还面向未来,为未进驻部门的办理提供统一标准和基础架构。

2、继承创新。本系统的建设,充分继承市和区级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系统的优点、功能和设计架构,利用现有系统的成功经验,针对目前街道行政服务中心的业务需求进行功能创新。

3、整体规划。设计开发遵循整个平台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并从整体结构考虑本系统的设计开发。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充分考虑市、区、街道行政审批管理系统平台建设的一致性,确保系统平稳、方便整合、数据共享和交换。

二、技术架构

1、硬件网络结构

网络架构充分利用现有市行政许可中心、区行政许可中心两级网络,并利用区基础政务网络向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进行延伸。在街道办事处行政服务中心,组建局域网络。在社区居委会,建立代办服务点。最终形成了市、区、街、居的四级行政审批网络架构,为“三级中心,四级行政服务体系”奠定了硬件基础。

2、软件架构

本系统的建设基于J2EE应用平台,采用纯JAVA语言开发、使用最先进的B/S构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系统采用分布式多层B/S应用结构体系,使整个应用系统建立在一个统一的架构平台上,但同时为各个系统模块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分布,使得系统结构分层构建,模块任务分布在不同的层次和部署环境,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分布性,充分体现系统的先进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等。

应用系统基本层次架构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分别承担系统的不同功能和任务。包括系统基础平台、J2EE应用平台、应用系统层、系统接口层、维护管理平台、安全解决方案等。

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与效能监察系统部署在区级数据中心。利用全区基础政务网络,通过WebService、数据抓取和交换、纵向数据交换平台等技术实现与市、区两级行政许可中心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

三、建设内容

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市、区两级行政审批服务系统、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与效能监察应用系统、政务信息公开专栏、政府服务专栏、政民互动系统等。其中市、区、街三级行政审批系统为业务办理平台,政务信息公开专栏、政府服务专栏、政民互动系统为政务网站发布平台。通过统一政务网站平台进行串联,整合。

(一)市、区两级级行政审批服务系统

组织各进驻职能部门,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市、区两级行政审批事项进入“中心”集中办理。同时,中央驻津部门的审批事项,以及市、区两级部门行政服务事项也进入“中心”,实行“一站式”审批服务。

(二)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与效能监察应用系统

系统的核心业务功能,按照事项的性质,分为审批事项、职权事项和便民事项,提供全程的办理、管理和监控功能。同时具备电子监察功能要求。电子监察应用系统实现对所有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办理全流程、全业务、全覆盖监察监控。

(三)政务信息公开专栏

基于互联网在区级政府网站上开设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

(四)政府服务专栏

基于互联网在县级政府网站上开设政务服务专栏,与已设立的各类网上办事专栏相结合,避免办事服务信息分散,统一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务服务,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五)政民互动系统

为了进一步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推进政务公开,促进依法行政,在区政府网站设立区长信箱、政民零距离等互动栏目,受理上述各类公开、服务的咨询、建议和投诉等,并根据不同类别信件的数目,分析公众的关注度,从而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基层延伸部署

街道办事处行政服务中心通过河西区基础政务网络访问本系统。同时,在基层居委会,可以利用互联网,通过SSL VPN的方式,接人区级基础政务网络,访问该系统。实现社区居委会咨询代办服务。

五、服务保障

1、确定技术保障服务方式:结合全区实际情况,由区信息化专业部门负责硬件服务器及网络的管理与维护;市审批办负责软件系统的管理维护;区级行政许可中心负责系统日常运行情况的管理维护。

2、明确技术保障服务承诺:各负责维护部门要明确业务运行支撑和平台运行保障方面的承诺。内容包括:远程问题诊断、现场软硬件系统问题诊断、产品升级服务和定期巡检服务等。

3、明确技术保障方式:负责维护部门应向各级行政服务中心提供5×8小时热线电话和远程维护,设立热线电话作为服务受理渠道,并提供电子邮件等远程维护及现场支援等技术保障方式。

4、建立故障分级响应机制:根据故障严重程度将系统故障划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故障为特大故障,对系统运行有严重影响,导致系统无法运行;B级故障为重大故障,限制了部分系统运行;C级故障为一般故障,对系统运行产生轻微影响,大部分系统仍可运行。根据不同故障等级,分别设定响应机制。

参考文献

[1]付登舟,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探讨[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李传军,电子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建谢[J]学习论坛,2009,(08)

乡镇政府政务工作总结 篇4

一、经济发展方面

(一)工业经济方面:2015年,我乡地区生产总值任务27370万元,全年预计完成28936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任务7800万元,全年预计完成7800万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任务20000万元,全年预计完成20000万元。

(二)农民收入方面:2015年1-3季度,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84元,全县排名第九位。

二、农业发展方面

一是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二是继续扩大藤椒种植规模,全乡藤椒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今年藤椒产量20万斤,实现产值280万元;三是以张岩村、碧山村为中心,向石堰村、沙嘴村等辐射发展核桃种植共800亩;四是全年新发展优质茶叶200亩,改造茶园50亩,全乡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五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15完成道路硬化8.35公里,新建桥梁3座,新建蓄水池59个,新建和整治沟渠共103公里,整治山坪塘46个。

三、项目推进方面

积极争取承接县重点项目建设,完成了成昆复线项目红线内征地拆迁任务,并积极协调处理施工过程中的各类矛盾纠纷,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完成了夹洪天然气管道、吴三线电力线路、中石油输油管线项目;高标准农田项目、小农水项目、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项目,正在抓紧施工;百事康生物肥项目正在开展进场的前期工作。

四、社会管理方面

(一)安全生产:坚持每月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和季度例会制度,加大对专(兼)职安全员培训力度。截至目前,共开展安全检查130余次,排查出安全隐患160起,并进行了全面整改,全乡无安全事故发生。

(二)综治信访维稳:

1、大力宣传防邪知识,发放反邪教宣传单1000多份,制作宣传展板8个,积极鼓励老年人参加老协活动,使群众受教育面达90%以上,未发现传教信教人员;

2、对全乡范围内,涉嫌吸毒的人员进行定期帮教和稳控,确保不复吸;

3、排查处置各类矛盾纠纷55起,有效化解矛盾纠纷55起,化解率达100﹪,并成功协调了带河村毁坟信访纠纷事件、石埝村医患纠纷和成昆复线推进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纠纷。

(三)环境保护:积极帮助我乡企业推进环保达新标工作;加大农村垃圾治理力度,完成了国家十部委抽查迎检工作。截至目前,投入资金10多万元集中组织保洁专项行动10余次,参与群众1500多人次,启用垃圾车100多辆次,共清运垃圾2000吨。

(四)计划生育:2015年,全乡出生人口79人,出生率6.5‰,计划生育率88.6%,人口自然增长率-0.623%,全年召开计生例会12次,计生妇查9948人。

(五)社会保障:严格落实优抚低保政策,严格标准,严格把关,对全乡145名优抚对象、683名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加大了对农村低保对象以及特困人员的春荒冬令的救助力度,对312户308人发放了30000元春荒救助,对314户797人发放冬令救助90000元;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对全乡236户贫困户登记造册,对口制定了帮扶、脱贫计划,落实了责任人。

五、基层党建方面

(一)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和争当“忠诚、干净、担当”好干部活动,制作各类标语、横幅20多条,收集活动信息20多篇,确保规定动作到位。

(二)深入开展“堡垒提升”工程,进一步做好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投入资金25万元,按照相关要求对12个村(社区)活动阵地进行了完善和制度上墙,购买办公桌椅50多套,对水库村、上村村、碧山村村委会进行了完善和维修;完成了全乡党建大调查工作,对全乡544名党员和村、社干部进行了统一登记和评议。

(三)加强队伍管理。严格按照《乡机关管理制度》《村干部坐班制度》对干部进行管理,今年采取各种明查、抽查等方式对干部工作纪律进行了督查,问责9人,问责单位2个。

(四)党员管理方面。今年新发展党员共10人,培训入党积极分子20人,组织各类党员培训4次,共培训1030人次,并邀请县领导为全乡党员开展廉政党课学习,进一步提高全乡党员总体素质,提升党员政治素养

政府政务公开工作汇报材料 篇5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健全政务公开组织

我单位领导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多次召开班子会、职工代表大会、宣传贯彻政务公开有关制度、政策,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政务公开的深刻认识,促进城管各项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系统化、树立城管的良好服务形象,更好地服务于全县人民,我单位建立健全了政务公开组织机构,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各项规章制度。

二、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做好政务公开各项工作

结合我单位实际,首先,健全了各股队、公司的绩效考评目标管理体系,制定完善了《AB顶岗制》、《服务承诺制》、《考勤、考评制》等27项机关效能制度,成立了督导室,加强日常督导,编发督导简报54期,认真开展了治庸活动,使城管各项工作迈向了长效化管理轨道。其次,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政务公开,成立了财务监督小组,实施了财务监督制度,凡是财务开支一律由监督小组把关。印制了《城管办社会服务卡》1000余份,聘请了15名行风评议监督员,10月份,召开了行风评议工作会议,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11条,并及时进行了整改,设立了城管服务热线:7215005和意见箱,对投诉的意见及时进行了反馈,通过政务公开栏、职工大会等形式,对单位财物、人事等重大事项进行了及时公开,确保了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通过电视台、宣传栏、宣传车等形式,对单位执法依据、收费项目、办事程序进行了及时公开,树立了城管的良好服务形象。第三,加大职工教育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业务知识考试,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业务知识水平和职工道德水平。第四,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审批工作,争创城管文明服务窗口,完善行政审批程序,规定审批时限,促进了城管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重点工作按时完成1、真抓实干,完成城管各项规费征收任务。我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发扬不怕苦、不怕累、风里来、雨里去,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按要求超额完成了各项收费任务。*,实际征收56万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的133.3%,比去年提高12.1个百分点。

2、投资90余万元,完成了*亭环岛、文化路环岛、人民路环岛的绿化工程改造。投资240余万元,建成了6座垃圾中转站和7个高标准公厕。投资50万元,完成了政通大道绿化带高标准绿化工程。投资12万元,对南箕街行道树进行了更换,更换行道树为大叶女贞。投资4万多元对东环路行道树进行了更换,更换为金丝垂柳。同时对其它街道的行道树进行了补栽,达到了一条路一个风格,一条街道一个风景。又及时出台了《县城牌匾设置规范标准》,对县城朝阳路、政通大道等沿街牌匾进行了整治,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天网入地的治理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3、目前,投资3430万元的垃圾处理场项目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成立了垃圾处理场项目建设指挥部,申请了中央预算内资金,选址、征地和初设工作有序进行,有望2007年初开工建设。

4、投资10余万元,对行理路进行了整修。配合县城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对马颊河的绿化树木进行了清障,确保了人民路污水管网工程,按质、按时完工。

四、完善廉洁自律承诺制度,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

单位及时召开班子会,进一步完善廉洁自律承诺制度,明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分工,做好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加强行风、作风建设,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杜绝执法管理过程中的不正之风,认真落实好《党政领导干部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廉政准则》等各项制度,使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抓好双文明创建,争创市级文明单位

*年,我单位以文明县城创建为指导,加快单位双文明建设工作,投资6万余元,对单位整体办公设施及场所进行了更新和改造,加大了硬件设施建设,改善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环境,设立职工阅览室,职工文体活动室,为争创市级文明单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电子政务与政府服务 篇6

政府服务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服务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政府服务的“消费者”是广大公众,服务成功与否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消费者”群体之大、利益之重、服务影响之广都决定了政府服务必须成功,服务质量必须优质。

服务,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由服务的辅助设施、载体、显性服务及隐性服务四方面组成的“服务包”(service package)。在“服务包”中,服务的辅助设施表示服务的物质条件的支持,即政府提供或生产服务的物理环境;服务的载体表示服务的中心内容,服务本身就是这个载体的附属品;显性服务表示可以显现出来的服务内容及其表现出来的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隐性服务表示隐藏在“消费者”潜意识中的对服务主体的认可和对服务的感受,这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对于服务的反馈和评价。政府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就是“服务包”中的各要素共同运作的过程。每个要素都与服务的质量息息相关。“服务包”的概念为我们描述了政府提供服务的全部要素,但人们评价服务并不是这样逐项去计量和考察的,而是通过“服务质量维度”(Dimensions of Service Quality)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按照对“消费者”的重要性的递减次序来排列,“服务质量维度”的五个方面依次如下:可靠度、回应度、信用度、移情度和有形资产。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决定了政府服务质量的优劣。但“消费者”的期望与实际消费服务的.感受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就是“服务质量缺口”。从某种意义上说,“服务质量缺口”是客观存在的,政府只能尽力去填补,但不会使之消失。从对于“消费者”的重要程度的递减次序来看,可靠度是居于首位的。政府能可靠地、稳定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不仅会提高政府的声誉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度,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公众对政府执政合法性的认可。服务质量五维度是“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一种抽象的评估,根据“消费者”个人情况和偏好的不同,即便是消费同一服务,评估也会产生偏差。而政府提供服务几乎都是一种批量形式的,很难去针对所有不同的“消费者”需求差别去调整服务,但是政府可以在服务提供之前,有效、准确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需求量、需求的服务提供方式等等。这些信息对于政府主动改善服务质量,减少资源的损失和浪费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传统社会里,由于时空不统一、信息不对称,政府要想做到这点是很难的。在信息社会里,随着信息技术的产生和普遍应用,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全面实施,政府与社会公众能够进行有效、及时、直接的沟通,而且社会公众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府服务的决策和提供,不仅解决了原来较为严重的回应度、信用度缺乏等问题,而且使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更加有信心,更加相信政府能够提供可靠的、稳定的、高质量的服务。

电子政务与政府网站建设 篇7

1 电子政务背景下政府管理与服务面临的问题

1.1 行政人员对电子政务认识不深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对于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的热情较为高涨,但领导及其工作人员对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的目的并没有良好的认识,即并没有站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服务水平的角度来建设电子政务系统,集中表现为相当多的政府部门网站仅有几个简介性质的仅供浏览的网页,还长期得不到更新。按照国家要求,各有关政府部门都会设置信息化办公室,但大都没有相关设施和技术人员,不具备建设和维护政府网站的能力,也使得政府网站只能成为一张静态的宣传名片。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的一个目的就是实现无纸化的高效办公,这对行政人员其实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势必会损害到一些工作人员的既得利益,在使用中会出现抵触情绪。

1.2 政府部门行政建制落后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各项改革中进展相对较慢的一项,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改革。当前我国政府部门的建制是从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我国政府的职能正从管理型的政府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但仍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也是接下来政治改革的重点,如政府部门的职能并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跟进和调整,并且多个部门的职能存在交叉和重叠,行政流程过于复杂,信息透明度较低,这些都会成为制约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因素。电子政务应该能够实现各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对社会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并尽量降低群众办理相关手续的复杂程度,但大多数政府部门的政务系统都是独立开发,只实现部门内部的电子办公,并没有实现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导致出现重复开发严重的情况,造成极大浪费,也使得电子政务没有很好起到提高服务水平的作用。

1.3 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员

电子政务系统要高效运转,必须要有既精通行政业务流程有熟悉网络信息技术的技术人员,负责政务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以保证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然而,我国政府部门内部重视的仍然是文件精神传达的准确性,并没有良好的尊重技术人才的氛围,导致真正有能力、在技术上有追求的高端人才不愿意到政府部门工作,导致政府部门高水平技术人才的缺乏。即使有能力的技术人员进入政府部门,也会疲于各种文件的处理及各种关系的协调,而丧失技术上进一步深造的动力。

2 政府网站建设的主要内容

政府网站应形成以门户网站为核心、电子政务平台为基础、政务信息数据库为依托的网站集合,具有信息发布、在线服务、公众参与等几个基本功能。

2.1信息公开平台

政务信息公开是保障公众监督权、参与权和知情权的基本要求。政务信息公开平台的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信息公开目录。各级政府网站是政务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应实现政府网站信息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关联发布,提高公开信息的规范性,并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动态增长机制;(2)政务信息分类。按服务对象分,信息可以分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公民等,按体裁可以分,信息可以分为部门职能、工作动态、行政职权、法规文件等,按主题分,信息可以分为综合政务、各专业领域、对外交流等,政务信息分类发布是建立高效政府网站的必要条件;(3)实现与其他部门间信息的共享。依托统一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平台,建立政务信息交换体系,推进各部门信息共享,提高各相关部门的服务能力。

2.2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

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和规范审批流程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的先决条件,目前构建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建立公共服务目录。根据政府部门性质及业务范围,确定哪些公共服务事项可以在网上进行,并实现前后台统一受理;(2)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才能切实地发挥电子政务公开服务的优势和作用,实现信息整合需要从网络整合、平台整合、数据整合和应用整合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3)流程再造。依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重新设计和制定各审批事项的流程,并将重新设计的流程固话到审批系统中,提高在线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2.3社情民意反馈渠道

公众参与是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推动政府改革、建设廉洁政府的基本动力。保障社情民意反馈渠道的畅通,政府网站建设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畅通公众参政议政渠道。建立网上一站式政民互动渠道,实现有问必答,在决策分析、公众听证、专家咨询、决策评估等方面征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汇集民众的智慧,可以有效提高民主决策的水平;(2)开通重要事项网上评议专题。对于与公众利益有密切关系的重要决策,开通网上听证、网上调查和网上评议的专题,让政府网站称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

3 结束语

移动政务成为政府信息公开新渠道 篇8

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0号),要求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公开实效,提升政府公信力。《意见》指出:“着力建设基于新媒体的政务信息发布和与公众互动交流新渠道。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尤其是涉及公众重大关切的公共事件和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以及时、便捷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可见,移动政务建设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新渠道。

创新新媒体应用,增强政务公开实效

依法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是人民政府密切联系群众、转变政风的内在要求,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实施多年,但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政府信息公开不主动、不及时,面对公众关切不回应、不发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造成了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困境。在互联网时代,政府需要参照特定的时代背景,适时调整施政理念和方针策略,使用合适的方法与手段来开展工作。

转变管理模式,建设网络沟通平台。政府公信力的产生基于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是一个动态过程。从传统的宣传栏到现在的政府门户网站,从特定的新闻发布会到特定的政务大厅的落成,从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单向传播到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的双向互动,政务公开不断走向深入。通过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政府移动网络平台,架设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桥梁,公众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并且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诉求;政府可以在听取公众意见和诉求之后对公众作出合理的及时的回应,保证了回应机制的顺畅运行,巩固和提高政府公信力水平。

加大公众参政程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对政府公信力的塑造和提升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网络公共领域,加强公众参政议政程度,对全社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使其产生聚集效应,提高行政效率。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化渐成全球互联网发展最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基于信息化、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的成果开展了移动政务应用建设,加强了政府信息公开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拓展。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增强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效性,开辟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新渠道。

顺应发展趋势,不断满足公众需求

根据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手机成新增网民第一来源,手机作为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用户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势不可挡,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当越来越多的手机上网用户长时间处于在线状态,保持相当的活跃度,并且随时、随地登录互联网获取网络信息和服务正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时,用户对政府提供移动客户端服务的需求正变得日益迫切,不仅希望通过PC端获取政府信息,也希望通过移动客户端获取政府信息和服务。

用户对移动客户端的需求覆盖面越来越广。短信、资讯、下载、游戏、视频、应用、位置服务、在线互动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工作方式,推动着移动互联网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基于商业移动客户端的服务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政府和各级社会组织掌握着全社会主要的信息资源,特别是各级政府机构,占据着全社会80%的信息资源。在移动互联网的帮助下,如果政府能够适当放开掌握的信息资源,将政务工作的主要信息及时公布,将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资源如科技、气象、地理、教育、保健加以开发和利用,作为非营利性的公益信息提供服务,势必会为公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的帮助,满足公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服务的需要。

开展客户端建设,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

加强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可大大提升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实用性和用户体验,体现出“网络接入更便捷、移动终端更多样、应用服务更丰富、用户体验更人性”的趋势。一是接入更便捷,终端更多样。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其“无所不在”的网络,用户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等多种终端,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使用移动APP获取服务。特别是3G技术的成熟和推广,为公众提供了更好、更快、更便捷的网络支撑。二是服务更实用,形式更丰富。政府网站移动APP的服务不仅可以提供传统的政府信息、搜索、表格及资料下载、查询、互动等服务,还可提供更加实用的查询、互动、推送等服务,服务更加实用、便捷、高效。三是体验更人性,满意度更高。与传统PC的政务应用和服务相比,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APP服务在听、说、读、写和感知等用户体验方面都拥有传统PC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用户的青睐。基于智能终端,设计开发移动政务客户端服务,将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和用户满意度。

上一篇:饼干行业市场研究与预测报告下一篇:前台消防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