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务员

2024-07-19

基层公务员(通用12篇)

基层公务员 篇1

一、前言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 基层公务员是整个国家公务员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务员队伍的强大力量。我国的基层公务员不但数量多, 而且他们还具有连接上级和人们群众的巨大作用。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我国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水平层次, 并且还对国家的执政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 我国的基层公务员还对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加强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我国基层公务员的综合能力普遍偏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复合型的管理人才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就目前来说, 我国的基层公务员的专业知识能力相对较弱, 而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中的复合型人才就显得相对缺乏。而我国的基层公务员的素质建设的结构又相对单一, 这样就使得在我国的基层公务员的培养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 因此就会有很多的突发事件, 而我国的基层公务员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普遍表现出来的反应就是手足无措, 而面对问题就不能进行具体的分析, 从而就使得问题不能更好的得到解决。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于法律的观念意识也随之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而我国基层公务员的依法执政能力就相对比较薄弱, 对于法律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政策没有全面的进行了解, 这样就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

(二) 我国基层公务员的素质意识普遍偏低

对于我国的基层公务员来说, 对于素质建设的意识普遍偏低。很多的基层公务员并没有意识到素质建设的重要性, 这样就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基层公务员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我国的基层公务员的素质就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从而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基层公务员的素质建设, 进而对我国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也有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 在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中的体制不够健全

对于我国的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来说, 它属于一种实践活动, 而在进行实践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来有序的进行。而目前我国基层公务员的素质建设的体制还不够健全, 这样就是使得在进行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的时候就无章可循, 而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中的标准、条件、内容和形式的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 这样就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的进程。正是由于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的习题不够完善, 因此我国的很多基层公务员在进行工作任务的时候就没有相关的规定和准则对其进行良好的规范和制约。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基层公务员工作的时候容易出现各种错误和失误, 甚至导致国家财产的损失或者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三、对于加强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 一定要对我国基层能公务员的选拔进行严格的考试

在对我国的基层公务员进行选拔的时候, 一定要严格的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 进行严格的考试, 并且要严格的按照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进行, 严禁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只有通过科学全面的考试选拔, 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基层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进而使得我国公务员的队伍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而且还要对选拔的基层公务员进行严格的面试, 要全面的对基层公务员进行科学具体的考核,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目的。

(二) 要不断的完善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的体制

要不断的对我国基层公务员的素质建设体制进行科学具体的完善, 对于我国的基层公务员来说, 他们是人们群众的公仆, 因此我国的基层公务员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到首位。因此, 在进行我国基层公务员的素质建设的过程中, 一定要全面的加强我国基层公务员“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意识。还应该对我国的基层公务员进行不断的激励, 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 对我国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热情进行不断的提升, 而且还要对不断的对我国基层公务员的待遇进行改善, 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基层公务员的工作态度。除此之外, 还应该要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机制, 要不断的对我国的基层公务员的各项工作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价, 要根据不同部门、不通岗位的特点制定具体的考核体系, 并且还要根据基层公务员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我国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 从而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的进程。

(三) 要不断的加强我国基层公务员培养工作

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来说, 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素质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也可以说, 基层公务员在掌握所涉及的知识的时候一定是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前提的, 而掌握了知识又会有效地促进基层公务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所以要想推动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的建设, 就要求我国的基层公务员不断的对自身的业务进行研究,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 而且还应该不断的学习行政管理知识, 要充分的利用科学文化知识, 熟练的掌握现代管理的方式和管理的技术。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基层公务员的行政管理水平, 进而有效地促进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

(四) 要不断的加强我国基层公务员的实践能力

我国的基层公务员只是学习行政管理相关的知识, 这就犹如纸上谈兵, 所以一定要进行相应的实践才能够验证我国基层公务员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我国的基层公务员应该要具备很多的素质能力, 而每一种素质都应该在实践中进行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这样才能得到提高。如果我国基层公务员没有进行实践, 那么对于素质的提高也就没有办法得到实现。实践是能够检验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一种标准, 而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的高低也就相应的会通过实践能力的高低反映出来, 因此不断的加强我国基层公务员的实践能力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且要充分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的提高我国基层公务员的素质, 进而有效地促进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 我国的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我国的基层公务员在我国公务员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基层公务员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样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的素质建设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进行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的过程中, 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国情,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时代的发展特色进行。要不断的对我国基层公务员的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 还应该对我国基层公务员的素质建设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 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加强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的建设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国的基层公务员是我国公务员的主体力量, 并且基层公务员不但是我们党在执行方针政策和路线的过程中具体实施者, 而且还是上级公务员和民众关系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因此基层公务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我国政府的管理水平。所以对于中国基层公务员的素质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我国基层公务员的素质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并且对如何加强基层公务员建设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和中, 裘铮.武汉市公务员素质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 2003 (12) .

[2]吴朗, 胡红武.粗糙集理论在评定农村公务员素质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4) .

[3]时美英, 朱晓峰.我国公务员素质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以南京市公务员素质现状调查为例[J].前沿, 2006 (9) .

[4]徐晓娜.我国公务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与提高途径[J].改革与开放, 2012 (10) .

基层公务员 篇2

2015年01月21日 23:57 华夏时报 【推荐阅读】

机关事业单位涨工资方案下发 有5000多万人受惠

部分公务员工资已涨 中央部委与市直机关持平

公务员谈加薪:终于不用和同事争领导职务了

【图解新闻】

养老金改革和你到底有啥关系?

调整后基本工资占比增至一半 公务员加薪倾斜基层

本报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1月1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务院已下发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和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退休费三个实施方案的通知》(下称《通知》),文件已经发到各单位,明确从2014年10月1日起,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退休费。

这预示着,将有接近4000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1500多万离退休人员参与改革。

“此次改革最大的动作就是调整了工资结构,加大了基本工资的比重,这无疑为随之进行的养老金并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月20日,一接近相关部委的业内人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件虽然刚刚下发,但部分中央部委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已从本月起开始上调并补发去年的工资。

增加基本工资比重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涨工资,始终“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直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方案公布之后,该文件方得示人。

虽然官方已明确表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与涨薪不可混为一谈,更不可将涨工资视为并轨的前提,但毫无疑问,工资的上涨明显降低了养老金并轨的难度,也给被改革人员吃了一颗定心丸。

“养老金并轨的大方向已定,我们内部确实有些人心惶惶,因为如果按照原有工资扣除养老保险,我们到手的钱至少会减少几百元,即便先前有‘先涨再并’一说,但在没有看到文件之前,心里终究不踏实。”1月20日,北京市某机关单位公务员魏新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1月份所发的工资条来看,他们暂未上调工资,但已经将部分绩效纳入基本工资科目,从而增加了基本工资的比例,虽然此次上调工资的总体数额尚未知晓,但简单计算,应该足以支付并轨后扣除的养老金额度。

在此之前,魏新宇的基本工资与各类津补贴的占比大致是三七开,调整之后,基本工资已接近工资总额一半。

据记者了解,国务院在印发《通知》后,还附带转发了3个具体方案,名称分别是《关于调整机关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的实施方案》、《关于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的实施方案》、《关于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退休费的实施方案》。其中,机关工作人员的调整方案提出在明确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后,公务员职务工资标准由现行的340元至4000元分别提高到510元至5250元;级别工资各级起点标准由现行的290元至3020元,分别提高到810元至6135元,其它各级别工资档次标准相应提高。

同时,本次公务员加薪将在提高各级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的同时,冻结规范津贴补贴的增长,并强调各级部门不得自行提高津贴补贴水平和标准。

有媒体统计,调整后,内地公务员体系中最高级别的正国级官员最高基本工资由7020元增至11385元,最低的办事员基本工资由630元增至1320元,从加薪幅度来看,改革明显向基层公务员倾斜。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曾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公务员的基本工资自2006年调整过后基本就没涨过,同时,从2005年的数据来看,机关全部人员(包括后勤人员以及劳动合同制人员)的工资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员工平均工资(社平工资)的比例关系是1.17∶1,机关公务员(不含后勤等人员)与国有企业员工比例关系是1.09∶1,公务员工资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012年,以上两组比例关系分别是1.03∶1和0.94∶1。

也就是说,公务员工资与社平工资基本持平,但比国有企业工资偏低,同时从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公务员工资已由中等偏上向中等偏下靠近,公务员涨薪大势所趋。

而对于事业单位的相关调整,记者仅从相关文件中看到了按照岗位、级别公布出来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至于具体的调整方案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退休费的调整方案,目前还没看到公开的详尽内容。

替代率不会降低?

上调工资虽已将养老金并轨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但并轨后的养老金水平依然是被改革人员最关心的话题。

就此话题,胡晓义明确表示,绝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待遇不会降低。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国家审计署、公安部等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已先行上调。以某正局级退休人员为例,其本月领得的税后工资近9000元,相比过去增加了近2000元,加上补发的工资,该退休人员本月共领得退休金两万余元。

但对于在职人员而言,未来的养老金水平尚不确定。“养老金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实施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同样的制度,仅以此来看其养老金的替代率势必降低,但职业年金恰恰就是用来弥补减少的这部分水平,使得养老金的替代率仍能达到80%—90%的水平。不过,从目前所发的文件来看,职业年金的相关内容尚缺细则,具体的筹资标准、方案设计都还在制定当中。”1月20日,某大型险企专业人士崔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职业年金的筹资标准已规定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但由于统筹层次不同,具体执行起来会有不同,而这一切都增加了替代率的变数。

根据公开数据计算,2013年企退人员养老金替代率为44.13%,也就是说,如果想保证在职人员养老金的替代率达到80%的水平,职业年金至少需要完成35.87%替代率的使命。同时,被改革人员能否达到原有养老金替代率水平,还与工作年限、社会平均工资、工资的增长机制等多重因素有关。

大数据解读真实基层公务员 篇3

基层公务员是一个相对概念,对县级单位而言是指依法纳入国家行政编制且由财政经费供养的乡镇公职人员,对地厅级以上单位而言则包括县级和乡镇公职人员,其中后者更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接受。

如果说基层政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那么基层公务员就是一个个细胞。他们扎根基层,是最接近群众的公权力行使者,深刻影响着中国基层治理的现状和未来。

仅仅“看起来很庞大”

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中国“官民比”高达1:26,即每26个纳税人供养1名公务员。事实上,上述说法将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机关工勤人员以及离退休干部都纳入公务员范畴,扩大了统计范围。

严格意义上说,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为708.9万人,同时期中国大陆总人口135404万人,因此真正的“官民比”为1:191。同期,这一比例在英国为1:118,印度为1:109.5,俄罗斯为1:84.1,新加坡为1:71.4。

具体到基层,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强调精兵简政、严控编制,目前基层公务员约占公务员总数的60%。乡镇和街道办一般会内设党政综合办、经发办、城建办、社会办、综治办等工作部门,以及人大、妇联、团委等党群机构,加上派出所、工商所等“条管部门”,公务员编制在100名左右。

与全国乡镇平均管辖人口1.5万相比,基层政府的规模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一岗多职”和“一员多能”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行政编制由省编办统一管理,地方就不得不根据自身财力聘用事业编制人员和合同制人员,即所谓的“地方军”。

九成公务员是科级以下干部

理想状态下,一名基层公务员从普通办事员晋升到副科级干部,需要8年;从副科晋升正科需要3年;从正科晋升到副处需要7年;从副处晋升到正处,同样需要7年。

据此推算,某22岁大学毕业生考取公务员,47岁晋升正处级领导职务,在正处岗位干10年转为非领导职务后退休。除极个别人可能成为副厅级干部外,上述路径是基层公务员可以期望的最佳政治生涯。然而在现实中,大部分基层公务员是在办事员和科员两个级别上走完全部仕途的,约九成公务员是科级以下干部。

有研究表明,从科员到县处级干部的升迁比例仅为4.4%,从县处级升迁为厅局级的比例更是低至1%。目前全国约有省部级现职官员3000人,估算公务员队伍中能晋升到省部级的比例仅为万分之四。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在“金字塔”的底层燃烧着青春与激情,有的人工作几十年还是副科长,自嘲患上了“副科病”。

“忙并焦虑着”的工作状态

公务员是国家治理的具体实施者,但并非所有公务员都掌握实际权力。我国的公务员法将公务员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类,真正拥有项目审批权、人事权、财政权和资源分配权的只是公务员队伍中的少数领导。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和其他职业群体一样,从事着日常事务性工作。

尤其在经济社会发达地区,市场主体数量较多,民众对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基层公务员撰文、开会、检查、调研、走访占据了大部分工作时间。社会稳定、安全生产、计划生育、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一票否决”工作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仕途乃至生计。不少人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从过分安逸到疲于奔命的急转弯,带来群体性焦虑。

面临三大潜在风险

公务员群体的第一大风险是专业人员结构性失衡。我国公务员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三类,但现实中综合管理类过多,公务员专业化水平难以提高,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大方向不相符,这在基层表现得尤甚。以社会关注的食品药品为例,全国食药监系统实际拥有行政管理人员5.68万人,但技术队伍仅有3.6万人,其中拥有GMP、GSP等专业检查员资质的更是不足1.5万。

第二大风险是职业倦怠。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八成基层公务员存在不同程度职业倦怠,包括身心过度劳累,对工作丧失兴趣,对自身工作能力、效率、贡献和社会价值态度消极。其原因包括个人抱负与现实情况落差,工作负荷大和内容僵化,职务晋升和薪酬激励失效。这种“负能量”不利于维护政府整体形象。

第三大风险是转型缓慢。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基层公务员理念亟需淡化管理控制,强化服务意识,全面提升“德能勤绩廉”等素质。

针对现实问题,首先要大力培育公务员为国家工作的荣誉感,改变单一的物质待遇激励。其次要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绩效考核和职务晋升体系,尤其是要探索职务与职级分离制度。此外,应科学划分各级政府事权,使基层政府侧重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引导基层公务员集中精力为人民群众做好服务。

基层公务员 篇4

改革背景: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一线去

去年, 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领导机关干部的意见》要求, 今后要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制度, 把招录有基层工作经历公务员作为公务员考录工作的头等大事, 充分发挥考录政策的导向作用, 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的力度, 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

各级机关录用公务员, 要逐年提高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 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去,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经受磨炼。要组织开展中央国家机关公开遴选试点工作, 积极推动上级机关面向下级机关和基层一线遴选优秀公务员。

出台意见:为基层公务员入选上级机关打通路径

2010年, 河南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对此做出了规定:今后, 省级机关补充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 除部分特殊职位外, 原则上从下级机关公开遴选, 或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试录用。

省辖市市级机关也要逐步扩大公开遴选和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的比例。

通过公开遴选, 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实绩突出、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熟悉基层情况的优秀公务员选拔到上级机关来。逐步改善省、市级机关公务员队伍结构, 形成优秀人才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去、党政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和生产一线来、良性互动的正确用人导向。

今后, 这将形成一种选拔培养机制, 也为基层一线公务员入选上级机关打通路径。

资历要求:应具有大学专、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按照意见, 省、省辖市市级机关, 省、市级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 出现职位空缺时, 都要有计划地拿出一定职位公开遴选。

遴选对象为下级机关担任科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或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

同级机关之间符合公务员转任条件的, 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办理转任手续, 可不纳入遴选范围。

参加省级机关公开遴选的, 要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参加省辖市级机关公开遴选的, 要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一般要求在40周岁以下。遴选机关可根据工作需要提出拟遴选职位的专业及其他要求。公开遴选考试重在测试符合拟遴选职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考试分笔试和面试。笔试公共科目由公务员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遴选机关可根据职位需要, 加试专业知

基层公务员个人总结 篇5

一、精心策划主题方案,周密部署实施方案细节

县国家税务局制定《县国家税务局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积极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会议,于月日召开主题教育动员安排,制定印发了全系统职业道德主题教育方案、税务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验收评分表、分局积极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教育方案、分局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项目表,对主题教育的时间安排、方法步骤、工作任务细化分解,使职业道德主题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

此次职业道德主题教育重点强化县及分局国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从宣传、教育、培训入手,以“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为主要内容,以践行“忠诚、崇法、务实、至善”国税核心价值理念为基本标准,“内化于心提境界,外化于形创一流”,加强领导干部官德修养,深化全体干部诚信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公正、诚信、责任、和谐、专业、廉洁”的国税干部队伍,为我局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和开启税收管理现代化新征程提供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保障。

二、组织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在县国税局的领导下,在各分局的积极组织下,分步骤、有主题地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实施,设立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动员,开展大规模读书学习活动,组织演讲和征文比赛,参加网上热点问题季度论谈,举行宣誓活动,开展南通国税子文化征集,组织全员职业道德培训,开展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开展结对共建帮扶贫困活动,组织勤政廉政和执法风险教育,开展征集道德诚信小故事活动,畅通建言沟通机制,制订国税干部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办法,在以上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组织的基础上,对主题活动进行对照,县国税局及各分局对活动自查自评,最后总结活动开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表扬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涌现出的先进组织和个人。

根据评分制的原则,制定县税务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验收评分表。最后测试出总分。组织奖,竞赛奖:。单位在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成绩突出,被推荐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的单位。这些成绩的取得达到了县国税局加强全县国税干部职业道德教育.

一是按照要求,为确保考核如期保质完成,召开了局务会,安排部署了考核工作。会上成立了由单位负责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一定比例群众代表组成的20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我局的考核工作。考核领导小组成员为:。

浅析基层公务员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篇6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应急管理能力;解决路径

【课题项目】本文是中共西安市委党校2011年度校级课题《西安市基层党政干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研究》的成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的变革,近年来,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呈现出多样性、突发性、不确定性、高危害性等特征。公务员作为政府的第一资源,是政府管理的主体,其素质决定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其言行受到社会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其应对危机的能力,更是集中体现着政府的负责任程度和管理的有效性。“官贤则民先受其利,官不仁则民先受其苦。”按照我国“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的很多具体工作实际是由基层政府和基层公务员来承担。但是在基层的应急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和各类突发事件不相适应甚至严重滞后的局面。小事件酿成大危机,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危机升级案件频发。基层公务员的素质高低、能力强弱极大制约着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绩效。

1.研究基本情况

所謂公务员应急管理能力,是指公务员应对、处置、管理其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中可能面临的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它是公务员在管理应对突发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综合表现。按照突发事件一般发展规律,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据此,我们也将公务员应急管理能力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作一划分,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事前阶段,重点是对于危机的认知能力、预防能力。事中阶段,重点是判断、控制危机的能力,以及表现在危机处置中的沟通等能力。事后阶段,重点是恢复能力、成长能力以及反思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都在设计的问卷中有所体现。

从研究样本的选取,问卷样本580份,主要是处级、副处级公务员。其中,既有市级部门公务员,也有区县公务员;既有应急管理部门的人员,也有常规部门的人员。因年龄、性别、学历等因素对问卷调查无实质意义,故问卷中忽略这些选项。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又组织了座谈会,并且和在校学员进行了个别访谈,以达到对问卷调查补充的目的。

2.研究反映出的问题

A.思想意识跟不上形势需要

作为公务员,只有牢固树立起危机意识,保持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和警惕性,才能有效掌握工作相关信息,及时捕捉带有倾向性、潜在性的问题,制定可行预案,尽量地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有效地减少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此次调查,58.6%的人都曾接触过危机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且对于危机可能带来的危害(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政府形象)有一定的认识。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一些公务员平时对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问题不予以关注,思想上麻痹大意,尤其是一些常规工作部门,认为危机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自己的部门,不注重吸取别的部门在有关方面的经验教训,导致危机发生后手忙脚乱的现象发生。一些公务员还是官本位思想严重。这样造成了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报喜不报忧的局面。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不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而是首先考虑个人的得失。表现出来要么把矛盾上交,坐等上级领导指示;要么为了息事宁人,方法简单粗暴,抓人关人;要么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存在“尽可能压住,不使问题公开化、扩大化”的意识倾向。但是在面对自然灾害类的突发事件时,上报损失虚报多报,以骗取国家更多的支持,从而显示自己的政绩。

B.应急处置能力欠缺

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有效应对,不仅需要公务员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而且还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它直接决定着突发事件的应对结果。这些必备的专业技能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快速的决策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以及一些应急处置的实际技巧和方法等。在本课题的调研中,大多数被调查者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对于如何做好应急处置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例如,77.6%的人认同在发生危机时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84.5%的人认为要主动配合媒体;74.1%的人认为要积极寻求危机的有效解决之道。但是同时也暴露出这些只是纸上谈兵,80%的人从未遇到过危机处置的情况。通过访谈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预案流于形式。82.8%的人所在部门都有针对危机的预案。但是,这些预案的编写大多是从上到下一级一级套写的,缺乏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预案。所进行的演练也是演戏性质的。

二是快速反应能力欠缺。77.6%的人认同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所接触或看到的应急初期处置过程中,表现出快速反应能力欠缺。一些决策者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很难对突发事件做出关键性的正确的决策,应对措施失当,以致贻误战机,使事件复杂化。更有甚者,“慎重”事件过长,未能及时做出反应。在初始阶段处理行动上,存在不够及时、随意承诺的现象,但往往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出现前后矛盾不一致的现象。初期预测不到事态的发展趋势,没有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

三是处置方法、手段简单。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主要领导未能及时到达现场控制局面,安抚群众情绪。在事态控制时力度不够、方法粗暴,特别是面对涉及社会稳定事件时,动辄把警察、武警推到群众对立面,手段极其单一,甚至将问题激化扩大。处理问题时是堵而不是疏。遇到公共危机时,由于领导公信力差,导致下属也互相推诿,怕担责任,怕出大事,服务意识差。即使是处理危机,也表现出态度不够积极,被迫无奈。政府信息公开做得不充分,而且渠道比较单一,造成谣言、小道消息满天飞。在和群众进行沟通解释时,往往由于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能让群众信服,同时也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C.事后恢复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罗伯特•希斯4R理论认为,危机生命周期由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四个阶段组成。突发事件的阶段性平息并不意味着结束,其负面作用会持续一段时间。只有及时修复受损形象,完善机制,进行后续的危机管理,才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危机,提升组织形象。危机是激发组织进行变革的直接外部动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一次突发事件处理完毕就终止,事后的恢复管理能力欠缺。例如,对于群众的心理辅导,经验教训的总结,问责机制的执行等等都不到位。往往重视了有形的补偿,而忽视了无形的损害。

D.缺乏处置突发事件的专门训练

客观地说,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可能一定要通过实践中的突发事件来积累(这样代价也未免太大了),因此,需要在对公务员能力培养过程中进行,所以一些专门的训练和演习就必不可少。但是,针对突发事件的专门训练还比较少。虽然市上设立了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但主要还是针对应急管理专业人员的专业业务培训。公务员的培训中,并不是所有班次都安排了应急管理的内容。一方面是认识上仍有不足,认为没有必要;另一方面是因为重视不够,认为花钱搞演习和训练不如花钱搞项目和建设。当然,也存在财政紧张没钱投入到看起来像白花钱的地方。

E.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由于党委和政府将精力长时间投入在经济职能的实现上,忽视了对社会的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改善。这就一方面造成了基层矛盾的积累和长期不能得到解决,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务员的社会管理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经验没有得到相应的积累,公共服务的意识和能力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如果不能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就可能出现更多的矛盾,引发更多的突发事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包括对流动人口的信息建立和跟踪,各种矛盾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应用,各种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汇总,城市弱势群体的扶持与保护,农村各种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民就业培训与安置,农业技术服务与推广等许多方面。只有完善社会管理和各种公共服务,才能有效发现矛盾,及时消除矛盾,减少或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帮助公务员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3.解决路径之我见

A.个体层面

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把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戴维斯•杨说:“面对任何危机,你首要的目标是尽快结束危机,而比这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公务员,要把应急管理作为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要增强意识,特别是民本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认识到应急管理不僅是非常态管理,更重要的是常态管理,“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B.组织层面

一是加强公务员培训,将应急管理内容纳入培训规划。

应急管理,政府是主体,公务员是具体执行人员。应尽快建立市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对各级各类应急管理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提高其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应急管理实际工作水平,确保相关指挥人员和执行人员熟知市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能够依据已知信息预判事态严重程度,做到预判准确、指挥得当、执行有力、处置有序,为事件圆满处置赢得时间和基础。对相关人员开展风险隐患调查工作培训,增强调查人员收集、分析、汇总信息能力,提高调查效率。

二是建立问责机制。

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工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分解目标,明确任务,细化责任,将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各级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处置突发事件的行政领导机构,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勇于负责,善于处理难题、敢于承担责任。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责任落到实处。

三是以胜任模型选任适合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达到人岗适配的目的,避免因用人不当给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

C.系统层面

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逐步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完善应急资源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研究制定保险、抚恤等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既有利于保证突发事件应急措施的合法性和高效性,明确政府的权利与责任范围,又可以为政府在突发事件状态下采取特别手段提供法律依据。

如何提升基层公务员执行力 篇7

一、基层公务员执行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机械执行。

执行过程中照惯例、凭经验, 不切实际, 照搬照套, 忽视效果。主要表现为:其一, “传声筒”。习惯靠讲话来落实讲话, 用文件来执行文件, 做事情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开展工作;其二, “漏斗现象”。对上级工作的贯彻与落实过程中, 呈现漏斗状的上粗下细, 一层一层的简化, 致使工作走样, 使得上级的精神纵向到不了底, 而横向也达不到边;其三, “葫芦行为”。做事犹如葫芦, 热衷于面子上的工程, 摆开的架势大, 收到的实效少, 仅仅是将面子功夫做到了位。

(二) 应付执行。

执行过程中敷衍塞责, 消极对待。主要表现为:其一, 做事拖拉。对于上级下达的工作, 部分基层公务员存在“推一推, 跳一跳”的现象, 对于合意的才会勉强执行, 对不满意的就先放到一边, 结果导致了小事化大、简单变复杂;其二, 反应迟缓。不能够快速地理解上级政策, 认识不到发展机遇, 不能够快速地接受新生事物, 导致该抓的工作没有抓;其三, 得过且过。很多基层公务员都缺乏勇气、底气, 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就绕道走, 避重就轻, 难事硬事不敢抓, 只想着明哲保身, 做一个“老好人”。

(三) 低效执行。

执行过程中效率低下, 事倍功半。主要表现为:其一, 不能突出重点。部分基层公务员不能准确地抓住工作重心, “眉毛胡子一把抓”, 分不清主次先后;其二, 不能明晰权责。一些基层单位因不能做到明确的分工, 在管理上过于松弛, 基层公务员往往凭借以往的经验办事, 不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导致很多原本可以办好的事情结果办得一塌糊涂;其三, 不具备较强的合力。还存在一部分的基层公务员将精力放在了琢磨“人”上, 在内部闹不团结, 各自为政, 不积极配合上级和其他人员工作。

二、基层公务员执行力问题的根源

基层公务员执行力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 究其原因, 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 从主观角度分析, 能力素质不高是基层公务员执行中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是责任心不强。责任心体现了对工作负责的态度, 影响着做事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潜力的挖掘, 关系到愿不愿意执行, 执行到什么程度。之所以出现“应付执行”、正是因为缺乏责任心, 缺乏担当精神;二是工作能力不高。责任心决定了工作动力和工作态度, 而工作能力高低则直接影响工作完成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 学习不能与时俱进, 且学习不系统、方式单一等原因导致了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能力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造成执行中思路不宽、方法不多, 遇到新问题, 只能凭经验、“吃老本”, 使得工作成效不大。

(二) 从客观角度分析, 制度机制直接制约着基层公务员执行力。

考核奖惩等机制不够完善, “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容易造成部门之间职责不清、人员责任不明, 工作推诿, 利益争抢, 从而造成执行不到位。另外, 监督机制不完善, 容易导致执行随意性和主观化, 这些都影响着基层公务员执行的积极性, 也是导致执行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三、提升基层公务员执行力的途径

“三分策划、七分执行”, 决策再好, 没有强有力的执行都是纸上谈兵。基层公务员执行力直接影响着政策目标的实现, 因此, 必须提高其执行力。要解决基层公务员执行力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 提升其执行力, 我们需要在理念、能力以及制度机制等方面找寻适合的途径。

(一) 培育先进执行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提高执行力, 必须首先培育先进的执行理念, 只有将基层公务员的头脑用先进的执行理念武装起来, 强化其政治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使之成为他们自觉的意识和动力的源泉, 才能够培养出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 从而增强其执行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 进而提升执行力。

(二) 打造高效执行能力。

提高基层公务员的执行力, 应当重点提升其能力素质。一是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素质。基层公务员在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 还必须与时俱进, 加强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管理等相关知识学习, 扎实掌握岗位专业技能, 克服“本领恐慌”, 在不断的学习当中领悟、掌握发现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成为本岗位、本行业的行家里手;二是创新工作的能力素质。基层公务员在执行过程中要顺应形势要求, 转变思想理念, 因时因地制宜, 有突破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的精神,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 要合理运用策略, 善于创新、勇于探索, 从而拿出新问题的解决策略;三是整体协作的能力素质。树立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 加强部门和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协调配合, 执行过程中能够在工作当中将轻重、大小、主次分清楚, 不推诿扯皮, 做到团结一致, 齐心协力, 共同推动基层工作的顺利执行。

(三) 创建高效执行机制。

建立健全高效的执行机制, 是提高基层公务员执行力的保障。一要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正确的决策时有力执行的前提, 一项政策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克服“长官意志”, 注重科学化、民主化以及程序化, 多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和执行政策的相关基层公务员的看法, 使其更切合基层实际, 使执行政策的基层公务员能够认同与理解, 从而提高其执行的积极性和质量;二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机制。科学界定和细化基层公务员岗位职责, 以权责相称为准绳, 建立岗位责任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 做到以岗定责, 责任到人;三要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做到对基层公务员的每一项“执行”, 都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 并以此作为其薪酬、培训、奖惩、晋升的客观依据, 使其树立起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不断激发其提高自己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 政府执行力是将行政目标转化为行动效果的关键, 基层公务员执行力关乎行政目标的最终落实和有效实现。我们要共同努力, 进一步探索提升其水平的有效途径, 从而提升机关的效能, 促使各项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摘要:提高基层公务员执行力是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对行政目标实现至关重要。本文对基层公务员执行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进行分析, 提出提升基层公务员执行力的途径, 从而促使各项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执行力,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江西德兴市委组织部调研课题组.基层干部执行力“缩水”现象探析[J].领导科学, 2009.5.

[2]付铁军.论基层公务员执行力的提升[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0.3.

[3]陈素霞.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3.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篇8

然而已有研究表明, 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4年和2008年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均表明, 在各种职业类型人员中, 公务员职业倦怠程度最高。2006年中国政府与企业员工敬业指数告也显示, 在所有被调查的对象中, 公务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严重, 敬业程度也是最低, 已经影响到了政府的工作绩效[1]。特别是广大的基层公务员, 长期工作在一线, 工作琐碎, 任务重, 压力大, 收入不高, 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一旦出现职业倦怠, 对其身心都有巨大影响, 进而降低工作效率, 甚至产生离职倾向, 最终影响地区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一边是人们对公务员职业的热烈期望, 一边是公务员队伍深陷倦怠泥沼, 为何公务员职业能集这两者于一身呢?反差如此巨大,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影响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传统思想的束缚, 也有现实利益的冲突;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也有自身个体的因素;既有宏观体制的制约, 也有微观管理的缺陷。概括来说, 导致基层公务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社会方面

1. 传统思想的束缚

虽然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公务员改革, 公务员选拔、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一些传统思想和主观偏见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如“官本位”思想, 使得一部分人把“当官、当大官”作为成功的标准, 作为人生的追求, 导致在工作中有野心, 没有责任心, 有鸿鹄之志气, 没有脚踏实地之行为, 志大才疏, 一味地想走捷径、高升, 一旦受挫, 容易陷入悲观失望, 失去工作信心, 出现成就感降低的倦怠心理。另外, “特权”思想使得一些基层公务员端出“官老爷”的架子, 对待老百姓颐指气使、呼来喝去, 缺乏应有的沟通、尊重, 久而久之, 产生人格解体的倦怠心理。

2. 现实利益的冲突

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 能在千军万马中通过独木桥, 这份自豪感不言而喻。公务员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体面的职业对于身处县城乃至乡镇的基层公务员来说也有着心理上的优越感。然而,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社会统筹制度的健全, 公务员与其他职业相比, 原有的优势不再凸显;相反, 面对着现代化大城市的便利设施、面对着其他行业的高收入, 心理的落差与失衡开始产生。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基层公务员来说, 收入低, 但是买房、结婚、孩子上学等现实问题一样也不少,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滋生消极、懈怠的心理。

3. 社会成员的责难

随着人们思想文化的提升, 民主政治意识越来越强, 开始以纳税人的身份自居, 对公务员的工作监督甚至挑剔起来。而在公务员队伍中, 的确有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的害群之马, 他们的行为让社会成员深恶痛绝, 容易使老百姓以偏概全, 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 当官的都是这样”。基层公务员作为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直接实践者和执行者, 是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 首当其冲成为了被责难的对象, 承受不该承受的心理压力, 所以委屈、失意就会产生, 对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认同难免出现怀疑, 工作的热情和动力也随之消失, 职业倦怠感也就如影随形。

4. 制度政策的缺陷

虽然经过20年的发展,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在各方面越来越规范化、制度化, 但是对于广大的基层公务员来说, 仍然存在着编制设置不合理、晋升渠道不畅通、激励制度不科学、考核机制不合理、薪酬待遇过低等问题。在我国, 基层公务员在庞大的公务员队伍中处于金字塔的底座, 然而在编制的设置上, 县级政府部门一般有1—3名科级非领导职务, 而乡镇级及其以下根本没有科级非领导职务, 这就导致基层公务员的上升空间有限, 晋升渠道不通畅, 造成相当一部分基层老公务员直到退休还是科员, 形成了“老同志推积、中年人於积、青年人着急”的局面[2]。人员出不去, 编制又有限, 就不能招新人, 久而久之, 人才断流, 单位内部如同死水一般, 难以引进竞争机制, 更谈不上健全的激励考核机制了。

5. 外部竞争的缺乏

当前我国公务员的竞争性主要体现在公务员系统内部及部门内部, 没有公开的外部竞争介入。我国公务员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和工作的稳定性, 一些公务员把“没有过错便是有功”当成工作的准则, 在自身的岗位上满足现状, 没有努力进取的意识。总而言之, 在我国由于公务员工作性质本身缺乏外部竞争性, 最终导致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思进取, 安于现状, 人浮于事, 这种自由散漫作风直接影响政府形象。另外, 外部竞争性的缺乏也影响公务员工作的激情和创新, 久而久之, 工作的倦怠感随之产生。

二、组织层面

1. 组织文化刻板

我国政府组织制度过于僵化, 人员的所有行动都要受组织纪律的限制, 不注重人的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 要求人员按部就班和机械性服从, 这严重挫伤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 公务员工作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组织内部缺乏竞争, 人员的流动性不大, 加之基层公务员工资不高, 有些人感到晋升的激烈和渺茫, 人际关系的复杂, 导致一些人撞钟度日, 长此以往, 职业倦怠就会产生。

2. 社会支持缺乏

有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 社会支持指数越低, 职业倦怠程度越高。社会支持不仅有来自于亲人朋友的, 还有来自于周围同事和工作对象的。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 由于官场“潜规则”的关系, 单位内部人际关系并不单纯, 竞争的压力和利益的冲突, 导致同事之间并不能真诚以待, 而是勾心斗角。

3. 管理方式落后

中国青年报2014年1月24日报道, 同一个办公室里, “三个闲成猪, 两个累成狗”, 是不少地方和部门冗员充斥的生动写照。这说明, 一方面, 公务员人数与工作任务不匹配, 工作量不匹配也会引发职业倦怠, 一种繁重的工作、巨大的压力诱发紧张疲倦、精力耗竭, 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并且无法恢复极易出现职业倦怠[3];另一方面, 单位管理方式落后, 政府机关内部的工作任务分配不合理、不公平, 在基层, 论资排辈现象严重, 所以年长公务员一般在工作中掌握话语权, 容易把脏活累活分配给年轻公务员或者没有“背景”的公务员干, 这就导致一部分人忙得倦怠, 一部分人闲的不作为。

4. 工作墨守成规

在我国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公务员, 一种是文书性公务员, 另一种是执行性公务员, 最后则是决策性公务员[4]。对于广大基层公务员来说, 主要是文书性和执行性公务员, 特别是后者, 占着绝对比重, 这就使得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服从上级, 只能处理一些日常琐碎事务, 工作单调乏味, 缺乏新意和主动创新的机会, 也没有自己的工作兴趣和个人情感, 难以激发工作的积极性, 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 在心理上难免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 倦怠感随之而生。

5. 奖惩机制模糊

奖惩制度的模糊性使得奖惩的激励效果并不显著, 即正激励不足与负激励缺乏并存, 正激励没有起到积极的奖励效果, 负激励没有发挥惩罚的威慑作用, 基层公务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可见, 因组织制度激励匮乏而导致的基层公务员对职业现状的低满意度和对职业前景的消极预期是产生倦怠现象重要的制度诱因。

三、个体层面

1. 期望值过高

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存在偏差是产生职业倦怠的诱因[5]。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 由于求学期间的高投资, 考试过程上的高难度, 自然对未来工作的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有着过高期望。再加上“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人们本能的认为你学习好工作当然也得好, 公务员不仅仅要承受自身高期望的压力, 还要背负整个家族的希望, 甚至整个社会的关注。事实上, 基层公务员工资不高、工作琐碎、晋升空间有限, 所以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胜出的年轻人带着满腔希望踏上公务员工作岗位, 才发现理想与现实差别很大, 而由于公务员离职也是高成本的代价, 久而久之, 工作如同“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 城外的人想进来, 城里的人想出去, 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工作成就感降低。

2. 工作不匹配

为了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和家长往往把考公务员当做首选, 还有一部分人带着试一试或者碰运气的心理通过了考试。把公务员当成一种体面的职业、谋生的工具, 尤其是把基层工作当做向上爬的阶梯, 并没有真正考虑到性格与工作的匹配, 专业与工作的匹配, 理想与工作的匹配。其实对于基层工作来说, 并不需要太高端的学历, 太精细的专业, 它需要高的情商, 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

3. 责任意识差

虽然绝大多数公务员政治立场坚定、文化修养高、责任意识强, 但是在公务员队伍中, 尤其是一些“老油条式”的基层公务员责任意识差, 抱着得过且过、滥竽充数的心态混日子, 上班不到岗, 或者上班时打牌、聊天、嗑瓜子, 或者对工作对象服务态度差、故意刁难, 或者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等, 这才导致北漂小伙为办护照, 从北京到河北老家往返5次“办证难“的负面新闻屡屡传出,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特征。

4. 性格特征

职业倦怠与个体的性格特征有很大的关联性。一般说来, 成就动机比较强烈, 凡事追求完美, 而现实中又缺乏一定的工作资源的人容易感到倦怠;耐久力不佳、自信心不足和对外界过于敏感的人也容易产生倦怠。相应的, 有些人自信心过高也容易感觉倦怠;而一些逆境商指数较低的人, 即不善于面对挫折逆境的人则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自身兴趣广泛、天性乐观开朗、善于调节控制情绪的人则比较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5. 价值观因素

当前, 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传统价值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基层公务员这个群体也不例外,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利益。这本不可厚非, 但是对于从事国家公职的人员来说, 这种观念一旦过度, 极有可能丧失为人民服务的立场, 陷入权钱交易的泥潭。另外, 追求安稳、害怕竞争, 以及功利化心态的盛行, 正剥夺着年轻人的激情与梦想。

参考文献

[1]陈素娟.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探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10.

[2]魏楠.我国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以江苏省基层公务员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论文, 2012.

[3]马超.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3.

对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思考 篇9

加强学习, 提高法律素养。党的十八大以后, 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 为了帮助大家深刻领悟依法行政的内涵, 中央和地方出台了大量的解读文件和学习文件,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普法宣讲和培训。在法治建设的大环境下, 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 应该在潜心学习我国现有的各类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各级文件精神, 从中汲取依法行政的精神养分, 有效地运用到具体工作中, 提高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努力提高自身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坚定信念, 树立为民情怀。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 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的各类补贴和福利待遇纷纷缩水, 让不少人感叹公务员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辞职者和消极怠工者开始多了起来。对于前者, 可以理解, 理想信念不同, 价值观不同,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有当人民公仆的政治思想觉悟, 如果你觉得这条路不适合你, 你可以离开, 没有问题。可对于后者, 纵使你在生活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实际困难, 可是你的行为却是在给公务员队伍抹黑, 是在给建设高效政府拖后腿, 是在跟人民过不去。因为, 公务员掌握着公权力的资源, 其行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如果其心理长期存在不满, 难免反映到工作上, 最终让社会为其不满情绪买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需要的是有理想信念的公务员, 需要的是有为民情怀的人民公仆, 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公务员, 必须筑牢理想信念, 艰苦奋斗, 积极作为, 为民解忧。

依法依规, 提高行政效率。公务员是依法行政的主体, 其依法行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建设高效政府和法治政府, 就是要求公务员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办事, 以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要求, 避免徇私枉法现象的发生, 减少处理问题中的纠纷和矛盾。同时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 遵守法定的操作规程, 避免处理问题时走弯路, 这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所以, 公务员只有坚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程序办事, 才能保证行政效率。同时, 一切依法办事, 严守底线, 也能避免卷入权权交易、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 才能真正保护自己, 使自己经得起群众的监督和考验。

从我做起, 传递法治正能量。建设法治政府, 需要每一个公务员都严格依法行政, 需要在每一个政府机关形成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我们要树立依法行政从我做起的意识, 创造正能量、传递正能量, 带头在单位形成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 防止为官不为, 防止权利异化, 倡导“立身不忘做人之本, 为政不移公仆之心, 用权不谋一己之私”的行为, 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力量来推进基层工作的开展, 提高行政效率。

阳光行政, 加强民主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不透明、不公开肯定会产生腐败”。要将行政活动的各个环节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对我们基层公务员而言是鞭策更是约束, 可以形成倒逼机制, 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行政能力和业务素养, 维护法治权威。阳光行政, 具体来说, 就是在发挥人大、政协民主监督和审计、司法监督等内部监督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舆论和广大群众的外部监督。为了让外部监督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政府要主动进行政务公开, 特别是牵涉到公众关心的、牵涉面广的热点问题, 要及时进行权威发布, 使民众充分享有知情权;鼓励民众采用服务群众工作系统、领导信箱、举报监督热线等方式, 使公民有渠道、有办法履行监督权。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监督制度, 对于在实践中创造出的新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监督方法, 要进行科学提炼, 提高其普适性, 最终上升为对公务员的制度性约束, 实现用制度来管住权力, 体现监督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浅谈基层公务员信息素质的培养 篇10

1 信息素质和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

信息素质在人的素质中是个新成员, 是信息时代对人类的一种高要求, 也是现代人在信息时代生活、工作必备的技能。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指人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心理反应, 这种反应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即对信息科学正确的认识和对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查询、获取能力, 信息组织、加工、分析能力, 信息的有效利用、评估、传播能力等。信息道德则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规范, 它是调节信息生产者、加工者、传递者以及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状况, 培养和提高个体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并激发个体信息智慧和潜能的活动。在当前电子政务环境下, 基层公务员的信息素质教育, 也就是应用电子政务的观念、技能和态度等的培养, 关系着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影响到电子政务的命运、更关乎电子政务的成败。

2 基层公务员信息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2.1 基层公务员信息素质教育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1世纪是社会信息化的世纪, 信息化已成为全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社会是“一个其生活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 人类生活的标准、工作和休闲方式、教育系统和市场都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的进步所影响。”信息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主导因素。加速信息化,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其中加强对信息主体的信息素质教育,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更是增强国家竞争实力的基础。我国基层公务员队伍的信息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基层公务员信息意识淡漠, 信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现状, 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和我国信息化水平提高, 影响了信息竞争整体实力的增强。这就要求通过对基层公务员的信息素质教育, 使他们对信息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 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更加快捷方便地捕捉和有效利用有价值的信息, 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效益的提升。而只有有了优秀的人才队伍, 我国的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才有成功的保障。

2.2 基层公务员信息素质教育是基层公务员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信息时代, 科技飞速发展, 知识信息的更新速率是以往的几倍。基层公务员是肩负着较大社会工作责任的群体, 更需要不断吸收新知识, 提升新能力, 否则不能与时俱进而会被社会所淘汰。成年人的学习大多采用自学方式, 即以当今信息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的信息资源 (如图书、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联机数据库、电子出版物以及学术团体、专家学者、政府机构的出版物等) 为学习工具, 利用这些学习工具进行信息的访问、存取、评价和组织等, 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学会利用信息资源就等于掌握了随时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 从而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此方法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 否则难以实施。显然, 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 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已成为基层公务员应对电子政务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和立于不败之地的必备技能和核心要素。

2.3 基层公务员信息素质教育是电子政务的现实需求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关在开展政务活动中, 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 在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之上全方位地行使管理职能, 高效开放地开展政务活动, 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优质公共服务的行政方式。从根本上说,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 是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必然产物, 是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新格局对高效、开放政务平台的呼唤。它使基层公务员面临一种全新的行政环境, 在这里政府的各种行政行为均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它导致了传统行政观念的重大变革, 基层公务员必须树立符合信息时代发展要求和电子政务顺利推行所必需的全新的行政观念;它对做为管理主体的基层公务员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他们必须具备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丰富知识和多样技能。这样一个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对基层公务员信息素质的要求是显而易见的, 而只有通过对基层公务员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才能提高他们这方面的素质, 以满足电子政务的现实需求。

3 基层公务员信息素质教育培养的内容

据有关调查, 目前基层政府机关95%的办公室都配备有电脑, 公务员拥有了便利的学习条件, 绝大部分基层公务员掌握了基础的电脑操作, 但问及这些基层公务员的学习方式, 接受脱产培训的却很少, 大多是在自学和同事指导下逐步掌握电脑基本操作的;还有一部分基层公务员对电子政务消极怠慢, 上网也只是看看新闻, 聊聊天, 玩玩游戏, 不会接发E-mail, 不会FTP, 不会网上公文处理, 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 当前基层公务员的信息素质培养具有分散性、局部性、随意性的特点。针对以上基层公务员信息素质培养的特点和现状, 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和改善基层公务员培养工作, 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 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被称为信息素质的灵魂。作为基层公务员只是一般地懂得信息的重要性不行, 必须充分理解和认识信息的社会功能及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对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强烈意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力量”。这将增加他们的信息忧患意识, 对他们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形成强大的动力和压力, 使他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能够意识到自身信息需求的存在, 对遇到的问题有信心, 有决心通过信息手段寻求解决方案, 并善于发现, 采集和利用信息, 树立扎实, 坚定的信息观念, 培养敏锐的信息意识是培养信息素质的基础, 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基层公务员的信息潜能才能得到激发, 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培养自身的信息素质。

(2) 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时代人类重要的生存能力, 也是现代社会人类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能力。它主要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 鉴别、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传递、利用信息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等。伴随着政府信息化的推进, 我国现有的政府管理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 代之以一种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全新管理模式。因此, 要使传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基层公务员适应这种管理模式, 就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

(3) 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规范, 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目的是促使社会个体成员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社会的信息活动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应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应恪守相应的道德准则;尊重学术自由原则, 尊重知识产权;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避免引发一系列诸如信息泄密, 侵犯他人隐私及危害网络安全等信息犯罪行为;信息活动中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只有强化基层公务员的信息道德教育, 使信息道德规范内化为他们的信息道德品质, 使他们能够严格自律、自觉践行信息道德义务, 才能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 保证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4 提升基层公务员信息素质的途径

4.1 鼓励自学。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客观形势要求公务员必须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 把过去的单纯求知变为一种生活方式, 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作为自己一生不变的信念和自觉行动。基层公务员在工作之余, 应积极主动学习信息技术, 研读信息文化知识, 及时掌握最新信息知识应用于政府行政事务管理中, 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节约行政成本。

4.2 强化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公务员信息素养培养和提高的主要措施。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 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 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提升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 是各级党校在全面加强干部素质教育方面肩负的重要使命。党校、行政学院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 党校、行政学院的学习一般为脱产学习, 学员学习比较投入, 学习时间也比较有保障, 适合干部信息素质的综合培训。其次, 目前大多数市级以上党校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规模, 这样的软环境对提高学员的信息素质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第三, 党校拥有信息技术较强的信息网络中心, 成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目前, 市级以上党校一般都已有网络信息中心, 其中一部分工作就是承担学员的计算机和网络应有的教学工作。这比领导干部通过书、报、网络自学获得这方面知识来的更容易接受, 效果更好。鉴于此,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从培养方案着手, 制定出符合公务员特点的信息素质培养方案。首先要统一标准和培训大纲, 制定规范的教学内容, 不仅包括信息知识, 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应用技能, 还要进行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同时, 大胆改革教育方式, 提高培训实效, 采取培训目标层次化、培训内容实用化和授课模式多样化的培训策略, 加强领导干部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党校和社会信息化成果, 将信息素质教育渗透到干部教育中去, 使领导干部深刻体会到信息化对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带来的巨变, 促使他们自觉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

4.3 抓好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主要是指被新录用的公务员, 在正式上岗前所进行的短期培训。岗前培训突出适应性, 旨在全面提高新录用公务员适应职位要求, 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因此, 提升基层公务员信息素质, 抓好岗前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培训, 让基层公务员了解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明确自身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担当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 让他们掌握计算机使用技巧, 能通过网络进行协同办公, 让他们熟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提高办公效率, 同时对信息安全和电子政务的安全技术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

我国公务员信息素质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 尤其是领导干部, 必须深刻认识到基层公务员信息素质提高对于我国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性作用, 采取切实措施, 踏踏实实做好基层公务员信息素质教育工作。

摘要:我国正在推进以电子政务为龙头的信息化建设, 作为促进电子政务健康发展核心力量的基层公务员队伍, 其信息素质的高低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和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进程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因而基层公务员的信息素质教育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将对电子政务环境下基层公务员信息素质教育培养的意义、内容、途径等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电子政务,基层公务员,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于丽先, 王庭芳.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培养和使用[J].商业时代, 2006 (3) .

[2]王伟丽, 王立伟.电子政务的推广与人才培养[J].河南科技, 2008, (2) .

基层公务员 篇11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途径

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关系到国家公共权力对社会的治理、公共服务能力的实现。然而,一些存在于基层公务员层面的错误思想观念、一些违背依法行政理念要求的执政行为仍然存在,有必要研究并协调解决。

一、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内涵

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据依法行政的原则和观念,按照法定职责和权限实施行政行为并承担相应行政责任的能力。根据2003年12月人事部发布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包括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二、提升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工作量、工作复杂度最大的就是基层公务员的依法行政工作。推进依法治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构建法治国家,理想化法治国家中的政府概括起来应该是权责统一、公正诚信、透明廉洁的高效能服务型政府。显然,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是宏大且复雜的系统工程,而提升基層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举措。

(二)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的行政效能

公务员的行政管理是依靠政策还是法律是由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政府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依靠政策行政的阶段,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剧烈变化要求政策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及高效性。随之,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兼顾各方利益的难度加大,政策的指向性与我国公务员行政行为依据的明确性也相继产生矛盾,这严重阻碍了政府管理的行政效能的高效发挥。因此,要缩小政策的空间强化法治的权威并厘清行政职责,通过提升基层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避免行政过程中因政策与法治相矛盾时的无措,以此提升政府管理的行政效能,使我国政府自主地迈进依靠法律行政的新阶段。

(三)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严重不足对于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具有着致命的阻碍性作用,使得公民对法治国家的构建失去信心,其所带来的后果是难以估计的。因此,提升基层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三、提升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路径

(一)强化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观念

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同时要对法律以及法律所表达的精神等应当了解学习并且对其有一定的把握,促使公务员的法治理念不断深化,并且不断加深公务员对法律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基层公务员做到依法行政,而当基层公务员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以及法治理念时,他们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之中的能力将会大打折扣。所以公务员特别是处于基层的公务员熟练的掌握法律知识及其相关的精神,才能更好的依法行政,才能做到依法服务人民,实现法治理念的目标。

(二)健全约束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

第一,对现有的行政立法进行必要的规划与完善,对现有的行政法律不足的加以完善,对于那些不合适的应当进行必要的废除;第二,完善的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权力进行必要的监督与规范,使得群众的利益得以保障;第三,对于法律法规相互之间各种冲突与矛盾应当进行调节,使其行政法律体系的达到内部协调;第四,对于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有一定的约束。上述这些行政法律体系是依法行政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三)培养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的实践技能

通过加强法律及其精神的学习与体会,使得公务员的学法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不断的提升。使得其实践技能不断增加,而法律及其相关的法律知识是依法行政能力形成的根本。因此公务员在对法律知识学习时,明白了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在实践中明白了“法无授权不可为”的价值,培养出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使得自身的行政能力不断的提升。在决策、解决当前社会矛盾以及各种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均应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得公务员的说理性素质不断的提高,使得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的实践技能不断增加与完善。

(四)完善基层公务员的监督考核体系

第一,在公务员的选拔、任免等环节,增加公务员道德考核,将道德作为公务员自身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确保公务员关注个人与职业道德;第二,全面提升政务公开覆盖面,对政务活动过程进行全面信息公开,进而建立行政监督、舆论监督与社会监督相配合的系统,发挥社会媒体、网络、公众的力量,从更多的层面、从基层出发,监督公务员在职务行为中的道德表现;第三,强化及时问责的启动与公开,对于违反依法行政要求的情况,对直接责任人及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理,以确保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具备更好的环境;第四,应该在公务员综合素质的考核中,增加公务员在公共领域中活动行为及相关公众对其服务意识、态度与其他能力指标的评价因素,进而促使公务员更谨慎的在职务权限与业务程序基础上完成相关工作。

四、结语

总之,提升我国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相关人员必须对此提起重视,并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进而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吴骏峰.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提升途径[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2-14.

[2]周向宇.提升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对策[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5,04:90-92.

基层公务员 篇12

一、基层公务员法治思维现状

基层公务员是基层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石,面对法律他们享有平等的同时,又是权力的执行者,应对法治有着深刻认识,对法律存敬畏之心。但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自身法律修养不足,头脑中仍存在人治、官本位、权威意识等违背法治的思想观念,在践行法治的过程中,忽略了法治话语体系的学习和使用,以及行为模式的转变,阻碍了构建法治政府工作的有序推进。

(一)人治意识根深蒂固

尽管依法治国早已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主流意识,但如今,仍然有部分公务员缺乏法治思维,将个人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把法治作为一种宣传口号,将法律作为维护治理的工具。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甚至是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这种家长制作风,人治意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法治思维的形成,其根源在于公共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导致越权和放纵违法成本较低。

(二)学法愿望不强烈

现如今,部分基层公务员学法动力不足,将大量精力倾注在本职工作上,存在着只要本职工作不出错就万事大吉的想法,骨子里不想学法,又如何能形成法治意识伴随其身呢?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体系庞大覆盖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法律知识的丰盈反倒让部分基层公务员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学什么才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实际帮助,或者只研究对自己工作有利的相关法律条款,从内心来讲,是想学习如何在工作中规避可能带来的法律责任。

(三)用法能力不足

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讲,能否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直接关系到基层法治政府建设。但是当前部分基层公务员用法能力明显不足。一是不作为。李克强总理曾在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部分基层公务员对权力机关的监督不以为然,不愿接受人大机关的监督;有的公务员对司法监督能躲则躲,遇到行政诉讼既不出庭也不执行;有的公务员对职能交叉的监管行为不管不问。二是乱作为。同样是职能交叉的监管事项,对部门有利的就对行政相对人进行多头执法;有的缺乏程序公正观念,肆意干扰司法机关依法办案。三是乱决策。表现为决策机制不健全,过程缺乏民主公开透明,责任主体不清,存在“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一言堂”等情况,造成决策过程中政府与公民“政令出而人不和“的局面。

二、提升基层公务员法治思维的路径研究

基层公务员法治思维的培养决定了依法治国的进程,法治思维的培育已成为当前重大现实任务,这是一个常态化动态化的过程,必须依靠持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简历培育法治思维的长效机制,落实各项规定,使法治思维顺理成章,使法治方式成为行政自然选择。

(一)完善相关立法,推动良法善治

一是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不断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发展需求。全国人大应承担主导立法的工作,尽量减少部门主导立法,避免产生“法出多门”的情况。制定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保障改善民生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关于领导干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领导干部按照法定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巩固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二是制定基层法治政府发展规划,在顶层设计中贯穿法治思维。各区县政府应统筹安排,在规划中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内容主要包括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让基层法治政府建设步入到正常有序的道路上来。三是要有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实质性立法工作,建立公开程序以及第三方意见征求机制,比如在立法过程中邀请法律院校、律师事务所的专家进行法律论证;扩宽群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吸取民意,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二)激发内在动力,坚定法治自信

一是加强自身法律知识学习,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特别是加强对宪法、通用法律知识以及履行自身职能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利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基层法治政府建设;二是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提高培训实效。以《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为重点,同时结合领导干部的具体工作及行业特性进行针对性的宣传,让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其首选工作理念。在培训方面,应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司法部门以及高校等法律专家学者的作用,对基础法律知识进行宣传讲解,探究法律精神,只有当领导干部掌握了法律知识“大数据”,才能在制定决策、化解矛盾、处理问题的时候灵活运用法律知识。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拓宽领导干部的法治视野,将法律原则、规则、精神融会贯通。

(三)建立驱动机制,重塑法治信仰

一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通过立法形式设计科学合理的领导干部问责制度,让领导干部意识到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慎用而不是滥用。同时,要不断完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社会监督、网络监督等机制,让权力运行暴露在阳光之下。二是完善基层公务员考核晋升机制。第一,实行分级考核,将基层执法类公务员进行分类,按照组织结构,将基层单位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分别进行考核,相同职级的公务员集中一起考核,上级考下级,一级考一级;第二,考核内容体现职位特点。不同部门应根据部门职能、职位特点以及工作业务要求,制定详细的符合实际的考核标准,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创新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量化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成绩与年终考核成绩各占一定比例,共同构成基层公务员年度考核成绩。第四,健全考核结果反馈机制。考核结果应与公务员升、降、奖、惩等相关利益紧密相连,能有效发挥激励竞争的作用,保证基层执法队伍旺盛活力。

(四)营造法治环境,增强法治意识

一是进一步规范法律服务市场,充分发挥律师等法律服务群体在区县、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二是针对重要行业和领域开展经济犯罪案件、黑恶势力案件专项打击行动,不仅可以提升司法的权威性及公信力,还能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下,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卫平.法治思维与政治思维[J].浙江社会科学,2013(12).

[2]吴俊明,殷昭仙.论我国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构成与提升[J].法学杂志,2013(06).

上一篇:品读课文下一篇:创设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