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基层法院立案登记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共8篇)
基层反映:基层法院立案登记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1
禹王台区等法院反映法警编制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由于审判任务的日益繁重,基层法院司法警察警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审判工作的需要,警力不足问题严重凸显。据禹王台区、鼓楼区、顺河回族区、开封县、通许等法院反映,一是司法警察队伍管理体制不够规范。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作为人民警察的一个警种,按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规定,实行“双重领导、编队管理”。但一些法院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这方面还没有完全理顺,法警机构自成立以来,队伍的集中管理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从而使法警机构不能发挥其职能作用,法警支队与各基层大队名誉上是领导关系,其实质是什么也管不了。就落实编队管理来讲,笔者作了一些调查,很多法院的法警目前还未进行编队管理,大部分法警仍分散于各个庭室;有些法院虽已进行编队,但固定法警少,兼职法警多,有的法警平时归办公室管理并兼任司机或业务庭书记员等项工作;有些法院虽然解决了编队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但仍体现不出“编队管理、双重领导”的双重管理机制。因此难以实现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司法警察的垂直管理,导致司法警察管理不够规范。
二是司法警察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以安徽省池州市两
级法院司法警察为例,全市共有司法警察17人,40岁以上(包括40岁)的竟有8人,占总人数的47.1%;36—39岁(包括36、39岁)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35.3%;35岁以下(包括35岁)的只有3人,仅占总人数的17.6%。由于队伍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正逐渐影响到司法警察队伍的素质建设和警务任务的完成。从全国发生脱逃事件的原因分析中不难看出,除组织管理工作不够严谨外,还有押解人员年龄偏大,不能适应重大刑事押解工作的问题存在。当出现犯罪嫌疑人反抗、脱逃时,押解人员无论是从体力上,还是从年龄上,都处于劣势,给犯罪嫌疑人以可趁之机。
三是司法警察素质不高。司法警察队伍有没有战斗力,关键看每个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不高。现在有的法院把单位内部没有法官资格的同志或者是其他部门的同志往法警队送,还有一些同志穿着法警服,拿的是法警工资,享受着法警待遇而不从事法警工作和参加法警的训练,这些同志既占了编制,又脱离了警队的管理,长时下去,不利于法警队伍的建设,因而严重影响了法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司法警察的整体形象。
四是警用装备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目前不少法院的司法警察装备落后的现状已难以适应队伍建
设的需要,其根本的原因是经费严重不足,管理不畅。据调查,目前很多法院的行装部门负责管理车辆、警服、警号和警用标志牌等,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看,这样的管理弊端很多,事毕造成了管理的人不用、不穿,用的人不管,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每当法警晋衔后需要更换警衔肩章、新进法警需要量体裁衣和换装时,均难以做到及时保障,到位服务。上述这种管理模式也不符合《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的规定,《暂行条例》中第十五至第十八条明确指出:“司法警察部门负责管理本级司法警察的装备”。去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押解规则》,其中第六条规定:“同案被告人,成年被告人、未成年被告人、男性被告人,女性被告人以及其他不宜同车乘坐的被告人应分车提押;重大案件的被告人保证一人一车”。这条规定在不少法院也很难落实。现以池州市两级法院为例,全市辖三县一区五个法院仅有囚车5辆,其中有三辆囚车老旧,车况差,且车辆由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需要时必须经过申报办公室批准,才可调用,法警支(大)队除了配备了一些基本可用的手铐和警械具外,没有装配其它含金量大的高新技术设备,司法警察个人也缺少防身器材,难以确保职能作用的发挥。由于装备滞后,使法警队伍不能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若遇到处臵重大突发性事件时,必定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车辆不能及时到位,人员不能紧急出动,即便能赶到事发现场,也
不能在对抗中形成优势。而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日益集中,大的突发性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人民法院已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和纷争的重要场所,这就需要有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司法警察队伍来承担。
五是司法警察严重缺编,且在编法警兼职比例过大。以池州市两级法院为例,全市两级法院应编干警343名,按照最高法院司法警察按单位控编数的12%配齐的要求,全市法院应配备法警41名,但目前只有17名(仅占法院总控编数的4.9%,与规定比例的要求还差距很大),在职12名,兼职5名(占现有法警的29.4%),缺编24名。其中,中院应编法警9名,在职3名,缺编6名;贵池区法院应编10名,在职3名,兼职2名(其中一名在立案庭,一名下派当村支书),缺编5名;东至法院应编10名,在职4名,缺编6名;石台法院应编6名,在职1名,缺编5名;青阳法院应编6名,在职1名,兼职3名(其中二名在执行庭,一名在办公室兼职司机),缺编2名,具体情况可参见图三(池州市两级法院司法警察人员分布图)。由于缺编多、兼职多,警力严重不足,致使司法警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经常出现一名司法警察押解看管多名人犯的情形,这不仅不符合上级的要求,而且容易发生人犯逃脱等恶性事件。上述法院分析原因,认为:一是入警门槛高,“进口”不通畅。由于政策
和编制问题,法警没有单独列编,在编制管理上纳入人民法院内部统筹考虑,受到编制的影响,很难从社会和机关内部招考正式法警,造成了新法警“进口”不畅。二是工作任务重,警力难保障。法警担负着押解、值庭、协助送达、协助执行、单位安全保卫等任务。由于受到警少事多的局限,难以适应审判工作的需要。三是晋级升职难,转岗难实现。法警的职级晋升与行政干部一样,按法院总人数确定比例。且一般法院在晋级升职方面多倾向于审判执行一线干警,并随着年龄增大,面临着转岗问题,但由于审判岗位要求高,后勤岗位有限,老龄化法警严重。四是协警转正难,流动性较大。现在在法警“进口”不通畅的情况下,一些法院和地方政府协调以协警的方式充实警力,但是协警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执法权,且面临着不能入警授衔的问题,造成较大的流动性。
为此,建议:一是实行法警单独定编,根据地域人数和经济、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法院总人数等情况,科学确定法警编制比例,把司法警察作为一种单独警种建设和管理。二是理顺法警进出渠道,适当降低进出门槛,解决当前警力不足的当务之急,可采取省统一招录和地方招录两种方式,对地方招录的,要求工作一定年限,经考察考试合格的,可列入法警编制,授予警衔。对年龄偏大的法警,建立完善的转岗机制。三是进一步健全送达、值庭、押解、看管、协助执
行、执行死刑及警力派遣等规章制度,细化法警的工作职责和警力派遣规定,形成科学的调警和管理机制,发挥法警的最大作用。四是着力解决法警的职级晋升问题,大力解决法警特有的福利补助问题,落实岗位津贴、警衔津贴、卫生津贴、执行死刑补助、伤亡保险补助等,充分调动司法警察工作的积极性。
基层反映:基层法院立案登记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2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含义及其理论基础
(一) 人民陪审制度的含义
在我国,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一种基本的诉讼制度, 它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吸纳非专业的人员作为陪审员, 参与到审判机关的案件审判当中的一种司法制度。陪审员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参与到法院的审判活动之中, 他们和法官拥有同样的权利。人民陪审员制度能够让人民群众以这种担任陪审员角色的方式对国家审判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 这一制度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司法公正、实现司法民主、减少司法腐败, 且能够加大普法力度。
(二) 陪审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
人民陪审员制度之所以能够存在是有其坚实理论基础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 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 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而人民陪审员制度实现了赋予每个公民主人翁地位的目标, 有利于培养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感, 也能够增强公民的法律水平, 因此这一制度是教育公民正确行使自己法律权力的最好途径, 是司法民主的真实写照。
二、建立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意义
“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是我国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 且该权利被明确写入宪法, 而司法事务属于国家事务中的一种, 因此推行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公民参与司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 推行人民陪审员制度还有利于弘扬司法民主、保障司法公正、实现司法廉洁、增强司法权威。
三、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人民陪审员制度从起初发展到现在, 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 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 因此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及法制建设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主进步、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但同时, 该制度在实际运行上也出现了如“乱陪乱审”、“陪而不审”等问题。
(一) 对人民陪审员的选任、确定方法在实践中存在混乱
部分地区由于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并没有足够的“专家型人才”, 这些地区的人民陪审员文化水平大都不高, 且离退休人员居多。这就使得人民陪审员在任选上出现偏差。
(二) 实践中, 人民陪审员在陪审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的情况也有存在
就现实情况而言, 很多人民陪审员在参与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过程中只是走个过场, 把对审判活动的参与仅仅停留在“陪”的层面上, 并没有实际上去“审”, 致使该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 对人民陪审员的管理混乱不清
陪审员的管理工作大部分由法院来承担, 司法机关很少涉及。陪审员与法官身份不同, 因为他们除了担任人民陪审员外, 大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 有着其他身份, 这就使全国各地法院出现各种各样的做法, 没有统一的管理方法或制度约束, 最终导致对陪审员的管理一片混乱。
(四) 人民陪审员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目前我国人民陪审员的陪审意识较之以前有所增强, 但因为社会公众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陌生、法律意识的淡薄、经济利益等原因, 使得人民陪审员的积极性不高。
(五) 法律专业素质偏低, 案件质效难以保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 我国现有的人民陪审员中,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约为50%, 而我国《法官法》中规定担任法官必须具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另外, 由于法律规定人民陪审员拥有和法官同样的权利, 但现任的很多陪审员往往没有符合要求的学历, 更不具备相应的能力, 这就不利于案件的审理, 使人民陪审员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六) 人民陪审员的经济收入不高, 很多人不愿出庭陪审
一方面的原因是法院由于相关经费不足, 不能聘请符合要求的人民陪审员出庭陪审, 因此也就无法积极推行人民陪审员制度, 只是想出一种既能推行该制度, 花费成本也不多的折中办法, 即聘请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经常来出庭陪审, 企图使他们能够成为半职业化的法官。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有些陪审员不愿意出庭陪审。因为陪审员到法院参与陪审活动会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成本, 也必然会耽误他们的本职工作, 更何况有些管理严格的工作单位不会单独批准假期给相关陪审员参加陪审活动, 如果这些陪审员经常请假或者不辞而别去陪审就会被扣发奖金、工资, 甚至影响他们职位的升迁, 这就使得陪审成了陪审员们的负担。
四、人民陪审员制度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选任人民陪审员的程序、机制不够完善健全
依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人民陪审员应该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选举产生, 但相关法律并未对人民陪审员的选任程序做出明确规定。且法院在选任过程中缺乏对候选人深入的考察, 也未能对其综合能力进行测评, 这就导致在审判实践中人民陪审员制度在逐渐淡化。
(二) 缺乏针对人民陪审员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因为缺乏针对人民陪审员参审的案件出错时的责任追究制度, 就使得审判人员成为承担错案责任的唯一主体, 这与全部由法官组成的合议庭成员共同承担责任不同, 导致有些审判人员不愿意请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
(三) 人民陪审员履行职责期间的待遇问题难以落实
由于《人民法院组织法》未对陪审员的经费来源、补助标准等做出具体规定, 这就使得法院对人民陪审员的经费补偿标准难以掌握, 而且法院的经费较为紧张, 对人民陪审员补助不多, 很难使人民陪审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 因此更不容易吸引高素质的陪审员参与到审判活动中, 最终使人民陪审员制度不能得到全面落实。
(四) 对于人民陪审员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 法院普遍不存在专门机构对人民陪审员进行系统管理, 并且对人民陪审员的考核、培训等工作程序、日常管理、经济待遇等方面的问题也多是空白。另一方面, 由于缺少明确的对陪审员在参与审判活动过程的监管手段, 使得陪审员没有很强的责任感, 有些陪审员甚至以工作忙为由不出庭陪审, 即使出庭也不认真参加庭审和合议工作。
(五) 陪审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 难以统一规范
当前被选任的人民陪审员大多是单位业务骨干, 有的还担任单位的领导职务, 这些人的本职工作都比较繁忙, 因此人民法院在确定他们参加合议庭时的时间不容易掌握, 极易出现人民陪审员本职工作与审判工作在时间上发生冲突而不能按时到庭影响了审判效率的情况。
五、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为贯彻司法为民的宗旨, 确保司法公正, 真正发挥人民陪审制度的作用, 就必须立足国情, 坚持司法民主、司法公正、司法监督为指导原则, 对人民陪审员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一) 立法上的完善
1.可以考虑将该制度写入宪法规范, 在宪法学的高度上赋予人民陪审员制度崇高的地位。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关系到对国家审判权的内涵界定, 因而应当在宪法条文中明确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规定, 使之获得具有宪法保障的稳定性, 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使得社会中的普通公民增强敬畏陪审员、敬畏审判、尊重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法制观念, 最终实现“主权在民”这一原则在司法审判中占有崇高地位的目标。
2. 立法机关可以考虑制定专门针对人民陪审员的选任、管理等问题的法律法规, 并颁布其相应的实施细则, 让人民陪审员制度能够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具体化。另外, 可以通过立法完善、规范制度的不足,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陪审员制度的有机结合。
(二) 加强对陪审员的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陪审能力
建议基层法院就人民陪审员的培训问题制定一个总体的规划, 可以依据法院审判工作的需要及陪审员的现实情况, 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人民陪审员进行多样的培训, 为人民陪审员的学习、培训创造必要的条件, 设立人民陪审员专门的学习、活动场所, 用于人民陪审员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 另外也要充分考虑每个陪审员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培训, 不断提高人民陪审员的综合能力, 最终达到人民陪审员与职业法官思维和知识上的优势互补的目的。
(三) 设立人民陪审员专门管理机构
基层法院可以考虑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对人民陪审员的培训、考核等工作进行集中负责管理。这个管理机构还可以定期组织人民陪审员进行相互的交流、提出对人民陪审员的奖惩建议等, 这样就可以使人民陪审员队伍的管理走上规范化的道理。
(四) 制定人民陪审员的补助标准, 落实陪审工作经费保障
基层法院还应当对参加审判的人民陪审员给予经济补助, 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 适当逐年提高。对于无固定收入的人民陪审员, 还应当参照当地职工上年度平均货币工资标准, 在一般补助的基础上按实际工作日适当增加补助。对所需的费用应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范围, 进而真正解决人民陪审员的经济收入问题, 提高陪审员参加陪审的积极性, 保证陪审制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五) 建立人民陪审员的竞争机制
人民陪审员在陪审活动中的行为, 不应当仅仅以一个普通公民的标准来评价, 而应该以法律职业的要求进行评判。国家审判员、人民陪审员是一种崇高的职业, 因此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工作时应当享有相应的尊荣, 这就要求在人民陪审员队伍中引入良性的竞争机制, 促使人民陪审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从而实现人民陪审员能出能进、优胜劣汰和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目标, 提高人民陪审员队伍的整体活力。
总之, 我们要不断总结探索, 建立完善适合基层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及相关配套措施, 把有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进行不断改进, 使人民陪审员制度能够在基层人民法院中良性运行, 使其在对司法权的监督和制约层面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定意义上强化司法民主, 保障社会和谐。
摘要:陪审制度是当前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司法民主原则具体的表现, 对全面落实审判公开, 贯彻司法为民的宗旨, 保障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就基层法院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并对此提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陪审制度,人民陪审员,陪审员制度
参考文献
[1]李莉.浅谈基层法院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现状与困难[J].祖国:教育版, 2013 (1) :81-82.
[2]沈跃东.试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9 (01) .
[3]张秋.白河县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的调查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2 (12) :51-52.
[4]张亚男.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D].安徽大学, 2014.
[5]李风宝.浅谈民事审判中的人民陪审员制度[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0) :306-306.
基层反映:基层法院立案登记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3
摘 要:基层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将现有基层检察人员分为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类,这种分类有其必要性,但在基层检察院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和困难,笔者针对基层检察院的实际,探讨人员分类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关键词:基层检察院;分类管理;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检察机关对检察人员管理采取的是参照或套用行政公务人员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符合检察工作人员职业身份,不利于充分合理配备运用司法资源提高办案效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察职能的有效发挥。《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意见》、《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的正式出台,确定了分类管理改革的方向,是将现有检察院人员分成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类。
笔者结合自己在基层检察院的工作实际,就人员分类改革的必要性及基层检察院在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今后实行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一、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对比目前人员管理的方式,改革检察人员管理制度具有明显必要性,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是解决现有制度弊端的有效途径,是检察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
1.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是促进执法公正的客观要求
检察机关内部各类人员管理混同,检察职能与行政职能不分,检察官和其他行政工作人员一样,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凸显检察官的司法属性,检察官在行使职权时,执法权力与执法责任不相对等,制约着检察权的独立行使。 因此,适时进行检察机关人员分类管理,切实建立一套与检察工作相适应的分类管理机制,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2.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有助于破解队伍建设发展难题
各基层检察院对于检察人员都有着不同管理办法,不同规则制度,检察人员在本院内部的分工随意,业务部门的检察官与行政部门的人员互相流动往往基于工作调整的需要,没有明确的规定予以限制,然而检察业务工作专业性强,需要法律专业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养,这种模式下不利于检察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检察人员分类管理能有效解决从事检察业务的法律专业人员与司法警察、司法行政人员混同的局面,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检察队伍。
3.检察人员分类管理能有效提高检察机关工作效率
基层检察院办案任务较重,但目前基层检察官还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无法保证办案效率和质量。实行检察人员分类管理能使检察官脱离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全身心投入案件办理,增强业务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基层检察官的办案效率。
二、当前基层检察机关探索和实践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检察院管理制度有其自身各自的特点,在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过程中必须从基层院现实情况出发,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
1.部分基层院人员配备比例不尽合理
各基层院所在地区人口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案件数量和难易复杂程度不同,在具体人员配置上也有相当大的差别,如若严格按照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意见中的配置比例进行划分,将造成部分基层院人员结构的失衡,使整体的检察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工作难以开展。
2.检察官与行政人员互换角色频繁
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导致基层检察机关的行政色彩较浓,业务部门和行政部门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有一部分检察人员更多参与行政事务,有的行政人员经过同意就可以从事检察业务,被任命为检察官,这种现象在基层检察院是普遍现象,导致基层检察院像纪检监察、政工、办公室这些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几乎都具有检察官、助理检察官身份。从目前强化检察官职级待遇来看,有可能产生具有检察官身份的人员力图回归业务部门的倾向,综合管理部门的压力可想而知。
3.内设检察部门职能多元化现象普遍
因人员编制所限,基层检察院的内设机构相对不完善,设置上不能与上级检察院做到一一对应。一些地方的基层检察机关,还存在检察人员身兼数职的情况,如部分基层办公室部门工作人员不但承担后勤保障、统筹谋划、办文办会等综合性质的工作,还要承担侦查录音录像、法律政策研究、人民监督员联络、检察委员会工作等要求具有一定法律素养和专业水平的业务性工作,在司法改革中如何正确划分这类人员也是基层检察院面临的问题之一。
4.干警思想上准备不稳定
人员分类改革的新目标、新要求,对基层检察干警触动和震动很大,就基层检察院人员现状,有些具有办案资格的检察官、助理检察官因为本单位整体大局工作的需要,可能从事的是综合业务,进入政工、办公室、政策研究室等部门工作。实行分类管理以后,如果按照计划比例配置,检察官的数量必将大幅减少,这部分具有检察官资格却因工作大局的需要不能在业务部门工作的人员将有可能被确定为司法行政人员,不能进入检察官员额,这势必会影响这部分人的职业规划和切身感受,加之,部分通过司法考试的年轻干警,因为工作时间短,资历浅,在改革中很难进入员额之内,检察官职位设置少,后备的准检察官多,对职务晋升看不到希望,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波动,造成不稳定因素。
三、基层检察院分类管理机制改革的相关建议
(1)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差异,各基层检察院情况不尽相同,在檢察人员分类管理职数配备方面建议给基层检察院一定的调控权,允许基层院根据实际情况和办案工作需要对各类人员比例做出合理微调,保证设置的科学性,提高办案的质量和效率。
(2)针对基层检察院部分综合部门岗位工作职责多元化现象,建议在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中对基层综合行政部门中从事法律政策研究、人民监督员、检委会等工作的人员作为检察业务人员,在综合部门中保留一定比例的检察官或检察辅助人员岗位,为科学界定人员分类管理的范围打下基础。
(3)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合理提升检察官、辅助人员、行政人员的待遇。对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在薪酬待遇上实行“老人老办法、中人中措施、新人新办法”,保证干警薪酬待遇不下降,资历相同或相近者待遇差距不大,以稳定干警思想,做到既保证检察官待遇水平,又不影响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既起到激励促进作用,又不造成新的阻力,尽量减少分类改革带来的冲击,保证司法改革大局的顺利推进。
作者简介:
基层反映:基层法院立案登记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4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人民法院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法院工作全局。在法院全部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能放松队伍建设。只有把队伍建设好了,才能为发挥法院在社会中的审判职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本文拟对目前基层法院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一、基层法院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近年来,根据2002年7月18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各基层法院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狠下功夫,通过抓班子、凝聚人心,带队伍、强化法官素质等措施,队伍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但是,总的来说,在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用人机制有缺陷。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应当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从政绩看德才,把坚持科学发展观,吃苦耐劳,并且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做到既看审判工作的情况,又看队伍建设情况。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数人因为其关系网,即使其本人不是业务高手,甚至是对业务根本不懂,也可以“平步青云”,坐上领导的座位。而有的人即便是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工作,并且也有显著的工作业绩,但在评价此人时把他的业绩撇在一边,绝口不提,结果是他辛勤劳动,却换不回一句肯定的话,也得不到任何“重用”。如今,干警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思想非常严重,做事就是做给领导看,一心盼着“往上走”,否则就会“黯然神伤”。作为领导来讲,应当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干部任用机制,逐步拓宽干部能上能下渠道。同时,还要教育干警树立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思想,正确对待个人问题,经受住各种考验。同时,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对干警的考核方法,突出综合考核评价,做到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在选人用人时要看好看准,真正把那些能力突出、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的优秀干警选拔出来,为法院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从队伍的学历水平看,全日制高等院校法律专业的毕业生较少,也即科班出身的干警非常有限,而通过函授、电大、自学考试而得到本科学历的人员较多,除此之外,还不乏少数通过“顶替父辈之职”、“打通关系”进入基层法院的干警。从干警专业素质来看,审判专业带头人、办案能手短缺,部分干警还不能完全适应岗位需求。像有的老法官,因在以前年代根本不需要用到电脑,现在当计算机进入各个办公室,而他们还仍然习惯于用手写文书,就大大降低了审判效率,延长了结案周期。其三,审判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在我国,每年都有一引起新的法律、法规颁布,涉及到法学的许多专门领域,当这些新法律、法规出台,旧的法律法规便派不上用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疑、难、新”案层出不穷,而审判队伍中的大多数人,已习惯于用陈旧的知识来处理新问题,势必造成案件处理的差错。因此,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法官的知识结构及思维方式的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墨守陈规”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我们迫切需要的是那些能够通过不断汲取新知识来完善自身的勤奋学习的法官。其四,培训没有抓紧,对业务知识的考核流于形式。近几年,基层法院对干警的培训工作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也采取了一些可行的措施,但在培训中,对“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标准落实得不够好。具体表现在:在培训经费上投入不足。目前,由于经费紧缺,大部分经费投入用于解决硬件设施和办理案件上,而用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经费不足,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培训工作上没有抓紧,考试不严格,往往是开卷考试,大家互相抄袭,成绩没有作为人员安排使用的重要依据。既然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最终不能达到提高干警业务素质的目的。
基层反映:基层法院立案登记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5
那坡县院
梁桂英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法制进程的向前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在不断增强,同时,各种社会矛盾日显突出和复杂化。基层群众信访案件数量也呈逐日上升趋势,而检察信访工作既是检察机关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窗口,更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挖掘案源、惩治腐败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渠道之一。当前,边远贫困地区基层检察院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检察信访工作,妥善处理群众信访案件,依然是今后较长时期边远贫困地区基层检察院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笔者根据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就当前群众信访的特点和原因及对策,提出以下几点个人粗浅见解。
关键词:贫困地区 基层检察 信访特点 原因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加快西部大建设步伐向前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基层检察院受理群众信访案件呈现逐年增多,信访反映的问题呈各种各样,且反映的问题范围广、内容复杂、影响面宽、解决难度大,如果处理不当,它会给社会治安稳定和产生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如何做好检察信访工作,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既是基层检察院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终体现。因此,笔者认为认真分析和研究边远贫困地区产生群众信访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对于基层检察机关做好人民群众控告、举 报、申诉、赔偿等各类信访案件处理工作,对维护稳定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边远地区基层检察院受理群众信访反映问题的特点 群众信访是指人民群众因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发生某些问题或应当被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受理或已经进入诉讼程序或已经办结的各类纠纷和案件,因当事人、近亲属或利害关系人认为未得到及时处理或是处理结果不公平时,以书面形式或亲自到检察机关或反映、咨询、控告、举报等,并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积极行为。
1、群众信访案件呈现逐年增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法制进程向前推进,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边远贫困地区群众受经济、文化、地域等因素差别的制约,不免产生一些不同于以往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各种矛盾,群众信访不断增多,如我院2005年受理群众信访43件60人;2006年受理群众信访58件88人;2007年受理群众信访64件100人,2008年受理群众信访70件123人,2009年受理群众信访86件146人,从这几年来受理群众信访看出,多数群众信访反映问题是客观的,有理有据的,但也还存在着少数信访群众受“法不责众”、“民意难违”的心理因素影响较为严重,抱着“久访必办”、“多访多办”的心态,到检察院上访或写信四处投诉,给检察机关和有关部门带来不少工作压力。
2、信访主体表现多元化、择机性。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政策的实施,国家加强西部大开发建设,特别是对边远贫困地区老城市、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加大,难免会暂时地产生眼前与长远、个人与国家和集体利益上的冲击波,加之政策宣传工作不到位,思想 工作没做好,农民对国家的政策一知半解、模糊不清,群众信访不断,造成了近年来边远贫困地区基层检察院受理各类纠纷信访案件不但在数量上逐年增多,而且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除有农民、工人、城镇居民外,还有离退休干部、毕业学生、企事业单位改制人员、代课教师、下岗职工、军队退役人员等等;应有尽有,信访主体遍布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信访人员身份错综复杂。部分上访群众还很会选择上访时间,往往选择在国家重大节日和重要政治、社会活动的前夕和期间,便到有关机关和检察院进行上访,动辄以不解决或达不到目的就到省级机关和进京为要挟,有的采取散发上访材料、扯横幅、拦截领导车辆、在公共场所聚众静坐;围堵法院、检察院、政府机关大门,指名要求某某主要领导人接待、要上级领导立刻满足其高要求等等,制造扩大社会影响,并为更多的信访人所效仿,带来社会负面效应,影响社会稳定。
3、缠诉、无理性信访仍然存在。近年来,信访规模变大,参与集访人数多,有些上访群众认为:“人多势众,人越多越能受到领导和接待单位的重视,事情变解决得越快”。因此,仅就某个人的问题上访,也极力联合亲属、邻居、同事等等多人一同上访,有时会形成多达几十至几百人的大型集访,或者鼓动无关群众在访材料上署名,有时署名后还分别按手印,以示上访的决心和反映情况真实,且不达个人目的决不罢休,提出过高的要求,给检察机关施加压力。如2010年1月7日我院受理孔某等几十人来访反映:“2008年3月19日傍晚我母亲李某被霍某用的两轮摩托车撞伤住院,因他不付医药费,我们没钱医治,只好回家,2008年5月20日我母亲过逝,他到我家,我们问他要点钱,他就讲我没有钱了,要命有一条,当时我们很生气,就用手打了他两巴掌。现在县公安人员说我丈夫方某因涉嫌故 意伤害检察院已批准逮捕我们不服,要求你们在春节前一定放我丈夫回家”。处理中当我们逐一向来访人了解情况时,大多数人都说:“当天我不在场,只是大家都邻居,孔某说有事帮忙到检察院就行,所以也就跟来了”。事实上,2008年5月21日霍某在朋友的陪同下拿钱给李某家属,双方因赔偿问题发生争执后霍某被孔某丈夫方某、亲属李某殴打并被从二楼拖到一楼转台处。经法医鉴定霍某的伤势属于轻伤。经我们解释相关法律后和对来访人作思想工作,当事人才信服,表示不再上访。
4、反映问题内容复杂,处理难度大。在计划经济时期,群众信访反映的矛盾纠纷主要以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为主,但是这一格局随着改革开放各项政策实施和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被打破,群众信访所反映的问题错综复杂,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牵扯多方利益,触及面宽,内容繁杂多样。如在农村,由于我国农村土地延包三十年不变,这一政策时间跨度大,极易发生在土地转包、退包、反包、继承等现象出现,导致纠纷产生。在城镇,因改制企业职工就业、社会保障、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征地拆迁补偿等方面,部分信访群众只考虑个人得失或相互攀比,提出过高要求,难于达到其要求时反复上访,不达个人目的决不罢休,如有的村民要求对其被征收的农村土地或拆迁要按外地或大城市的高标准实行补偿和安臵;在企事业中,一些由机关调入企业的退休人员、复退转业军人要求出台政策享受行政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同等待遇等等;在涉诉方面,有对法院裁判不服的“申诉”、要求对生效裁判的执行,有被执行人或案外人对执行提出异议的,既有对实体处理不服的,也有对审判执行程序不满的诉求等;有些案件是十几年以前的历史沉年积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案件时的情况与现在的实际情况 有很大变化,带来案件侦破、化解难度的加大。例如我院受理的韦明朋信访案,上访时间长达十多年,再如我院2007年受理劳动刑事申诉信访案,此案距今更是长达五十年,其反映的大部分问题均已查无对证,给调处工作带来相当难度。
二、边远贫困地区基层检察院受理群众信访反映增多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制进程的向前推进,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制约和受境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边远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信访案件呈现逐年增多趋势,一方面表明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参政议政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导致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的深刻变化,以民生为重点的各种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一些积累多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导致群众上访量增多,影响社会稳定性,笔者从本院多年的控申工作实践总结,认为引发群众信访量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利益调整的结果也是引发群众上访原因之一。在我国人们早已习惯实行了相当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改革浪潮的推进下,原有的“铁饭碗”分配格局被打破,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势必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在计划经济时期,一些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经营良好,随着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效益下滑,职工的工资、福利等难以兑现,或是企业进行改制,部分职工转岗、下岗失业安臵、还有征地拆迁、农村土地调整等过程中,都会产生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调整与冲突,影响了群众个人切身利益,在向有关机关反映得不到处理或处理结果不满意时,转向检察机关投 诉,势必增加检察机关受理信访量。
2、不清楚案件的管辖分工而到检察机关上访。有不少的信访群众文化知识有限,加上由于不明白我国现有的司法体制和行政职能分工,遇到具体问题时搞不清楚具体的受案机关,把本来不应是检察院管辖的纠纷与案件也要到检察院机关反映。如有的应由公安机关侦察的涉税案件、不服治安处罚,轻微伤害、单纯的民事经济合同纠纷、甚至少数办身份证、婚前检查、户口分立等,也要上书或亲自到检察机关上访反映要求处理,由于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受理条件,检察机关不能受理。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往往误认为检察院不履行职责,不监督公安,不秉公办案,于是反复、越级上访现象时有发生。
3、部份信访群众对基层行政机关有抵触情绪。由于个别基层机关衙门作风严重,群众反映的问题本来属于某些行政机关职权范围内的事,但工作人员存在办事拖拉,致使一些简单问题久拖不办,有的基层干部轻视矛盾,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或工作作风简单、粗暴,态度生硬,还有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远远跟不上现代形势的发展,遇事不是以积极的态度想方设法加以解决,而是以躲避、推诿、敷衍或者搪塞,或主观思想严重,在工作中搞瞎指挥、乱承诺不兑现,造成群众不满,产生群众产生逆反心理,而将希望寄托在司法机关,转而向检察机关上访或越级访要求处理行政工作人员不作为行为。
4、部分上访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无理纠缠上访。从总体上看,基层政府、司法机关处理的绝大部分问题和案件都是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的。但是有的信访人由于个人法制观念淡薄,私欲过高,涉及及利益问题时往往站在自身利益上考虑问题,且以 自身利益的得失来理解法律,提出超越法律和规定的过高无理要求,只要是有关机关处理问题的结果对自己不利,就认为不公正,拒不接受有关机关的调处,试图通过信访得到补偿,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经济问题。尽管有关机关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付出了极大的诚意和努力,但仍不能使信访人息诉罢访,认为是“执法不公”。如2008年我院申诉人李珍妮(被害人生前养女)不服我院对犯罪涉嫌周建国不起诉而向我院提出申诉,此案经市院经审查认为:“本案有一定的证据,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仍属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我院对周建国作存疑不起诉处理是正确的,但是李珍妮之生母情绪非常激动,要求我院一定要对被不起诉人周建国判处刑罚和赔偿损失,并扬言不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就将李珍妮放在检察院,由检察院供养到成人、、、、、、。这一类信访人在基层检察机关受理信访件中所占比例较大。
5、办案效率不高也是引发群众上访的原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更替发展速度很快。加之社会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职务犯罪的主体和客体都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有些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往往和经济纠纷、合同纠纷案件交织在一起,罪与非罪的界定复杂化,职务犯罪手段越来越高明,犯罪形式逐渐借助高科技向智能型发展,隐蔽性极强,给基层检察机关办案人员带来很大困难与挑战,但目前多数基层检察院人才断层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干警的执法水平,办案能力与当前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少数办案人员面对疑难复杂时束手无策,有的干警执法为民的宗旨观念不强,业务素质不高,办案过程中存在执行法定程序不严格,造成在侦查讯问水平不高,甚至个别检察干警出于某种私利,故意不积极采集案件有 重大关联的证据,人为造成个别案件犯罪事实不清楚、证据不充分,导致一些案件久拖不决,直接影响了案件办理的质量和效率,由于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走上漫漫信访之路。
三、边远贫困基层检察机关如何处理群众信访的建议和对策 信访自古有之,也是历朝各代统治阶级难以回避的事实,据近年来有关资料统计看出,各地机关受理群众信访案件有增无减,信访反映的问题呈各种各样,且反映的问题范围广、内容复杂、影响面宽、解决难度大成为司法机关、政府部门面临的一个复杂的问题。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正确处理好群众信访案件,对整个检察工作的全面开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边远贫困地区基层检察院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管理,加强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检察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才是基层检察院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群众信访增多之良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不断夯实基层信访基础。基层检察院一把手要端正对信访工作的认识,正确认识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把检察信访工作视为检察系统工程来抓,建立科学合理的信访工作运行机制,整合检察信访资源和力量。一是要加强基层检察信访工作接待场所建设。控告申诉举报工作是检察机关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窗口,检察机关开展文明接待室工作,既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也是检察机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的最终体现。要从工作机制方面入手,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入手,努力为来访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接待环境,做到接待设施、便民服务功能齐全,方便实用。二是要不断完善检察信访工作各项制定,切实加强制定和落实《人民检察院文明接待公约》、《人民检察 院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制度》、《检察长接待日制度》、《投诉指南》、《来访须知》、《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下访巡访接待群众信访实施办法》、《群众信答复制度》、《人民检察院控申信访接待工作应急预案》和成立《处理信访接待工作应急预案领导小组》、《举报线索统一管理及反馈制度》、《办理服刑人员申诉工作制度》、《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复查制度》、《办案责任追究制度》等各项制度,确保边远贫困地区基层检察信访工作有序开展。三是要加强重视控申队伍力量建设。当前不少边远贫困远地区基层检察院干警力量严重不足,加上对控告申诉检察工作认识有偏差,导致普遍存在控申部门干警配备不足,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岗位变动频繁等现象存在,极其不利于控申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基层检察院要充分认识检察机关窗口性工作的重要性,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不断充实控申队伍力量,确保群众信访不在控申环节贻误战机。
2、加强法制宣传和注重抓好信访接待工作,依法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胡锦涛主席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基层是信访问题产生的源头,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基层检察机关务必要做好信访工作,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是是注重抓好信访接待工作,依法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不少基层检察院面对的是地处边防一线或贫困地区,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加上近几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扶持下,大力开展兴边富民、西部大开发项目实施,使广大的边民和贫困地区群众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的同时,也产生了眼前的利益与长远发展等诸多的矛盾,面对这种情况,基层检察院要不断完善检察长接待制度和严格推行首办责任制。检察长接待日每月安排四日外,平日里,还要不定期地下到乡村或社区 接待群众,每次接待要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做好接待记录,增强批办案件的针对性,在处理信访案件时,不仅要了解案子本身的情况,而且还要弄清上访人的家庭状况、生活情况,体谅其难处,同时抓住矛盾的特殊性,把握好政策界线,认真解释合情不合法、合理不合法的原因和依据,特别是把处理集体上访问题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点工作来抓。凡到检察机关上访的,都热情接待,在做好耐心疏导、稳定情绪的基础上,区别不同情况,予以妥善处理。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积极受理,查明事实,依法办理;不属检察机关管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为群众解决,对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尽量利用民政、民间力量予以适当救济,帮助解决具体困难,体现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已妥善处理但仍提出过高不合理要求的,既要耐心疏导,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又要坚持原则,特别是对上访老户的问题,各地不能搞短期行为,乱开口子,一味迁就。要学会做群众工作,依靠社会群体力量,促使其息诉罢访。对那些经多方作思想工作仍然不听劝告,无理缠访,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也应按照新《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处理,以维护正常信访秩序。二是要不断创新法制宣传内容和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检察机关工作职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以宣传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控告申诉、民事行政工作的职能、性质、作用以及案件管辖范围、立案标准、办案程序为重点,开展《检察服务进社区、下村屯》系列活动,通过开展送法下乡进企业,深入街道理、村屯印发宣传册、资料、制作宣传展板、挂图,到辖区繁华区域开展法制宣传,接受群众举报控告申诉和法律咨询,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向民众宣传法律法规,坚持把法 制宣传、法制教育工作贯穿于检察机关办案和处理信访工作的全过程,切实做到与群众面对面交谈、心与心交流,对法律知识贫乏的当事人,结合实例通俗讲法,深入浅出,对案子在情理、事理、法理上的冲突,通过用心、用情、用法接待,即使不能给老百姓一个满意,也要给老百姓一个明白。三是以解决问题和息诉罢访为目标,做好信访答复工作。基层是信访问题产生的源头,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基层检察院干警要在思想上形成全院“一盘棋”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努力提高解决涉检信访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可能性,如果说控申部门承担起接访、解答、解决问题的责任,各部门负责人就是对具体承办人的工作督促和把关,对分流案件的及时查办、适时反馈给控申诉举报部门。控申部门要勇于正视执法办案和处理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对信访案件的交办、督办案件及时跟踪和反馈,要求各职能部门对于举报中心、控申部门分流的线索,必须在两个月内查结并将查处情况回复反馈,重大案件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重大案件,由专人进行交办、督办,确保案件依法处理。即使那些一时不能办结、得不到最终处理的案件,控申科保持跟踪掌握案件进展情况,通过适时答复,争得举报、控告人的理解和支持。
3、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努力从源头遏制信访案件产生。基层检察机关要正确认识法律监督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紧密联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稳定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要求,通过认真履行批捕、起诉职责,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严格把握事实、证据、程序关,准确适用法律,依法及时、准确、有力地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切实促进执法公正,努力提高公众 安全感,有力地维护社会和谐、治安稳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工作中,发挥好检察机关主力军的作用。一是要加强检察队伍素质建设,不断提升检察执法水平。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检察队伍,以适应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在检察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检察机关要从整体上加强队伍力量的建设:通过严格把好进人关,确保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特别是吸收具有财会、审计等专业知识的综合型人材充实到检察队伍中来,不断提升检察队伍整体素质,为充分开展检察各项业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加强干警政治理论及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防腐拒变能力,加强法学理论、证据理论、侦查业务和经济、科技、财务会计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使检察干警依法办案,文明办案;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办案工作的需要。二是要依法履行对刑事案件的批准逮捕和提起公诉职责。对有组织犯罪,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和流氓恶势力犯罪、杀人、抢劫、强奸等犯罪,重点打击盗窃、破坏工、农业生产资料、公民生活资料、国有企事业财产、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等严重影响农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犯罪分子作为打击的重中之重,坚决查处,毫不手软。三是要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实行区别对待,注重宽与严的有机统一,对严重犯罪依法从严打击,对轻微犯罪依法从宽处理,对犯罪的实体处理和适用诉讼程序都要体现宽严相济的精神,有利于对犯罪分子悔过自新。对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事件,涉嫌犯罪的,更要严格掌握刑事政策,区分罪与非罪界限,尽量缩小打击面,避免激化社会矛盾,增加社会治安稳定因素。四是要围绕实践“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 监督职责:重点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刑讯逼供、非法取证、有罪判无罪、重罪轻判、轻罪重判等问题和民事、行政审判和纠正诉讼活动监督工作中,对于判决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案件,正确把握抗诉条件,依法提起抗诉,努力提高成案率,对正确的判决、裁定耐心做好服判息诉工作,既努力纠正裁判不公的案件,维护司法公正,又着力做好裁判公正案件的服判息诉工作,努力维护司法权威。
基层反映:基层法院立案登记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6
省纪委联合调研组
根据XX同志关于“摸清目前乡镇的真实情况,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指示,最近由省纪委牵头,省监察厅、省纠风办以及省民政厅、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信访局和有关市纪委派员参加,组成了3个联合调研组,分赴粤东、粤西、粤北及珠三角等地区的9市、16县(区)、35镇(街),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各调研组在各地分别召开纪检监察机关、有关职能部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十百千万”驻村干部、村民代表等方面座谈会共136场,并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实地察看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情况,随机走访农户72户,综合分析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322例。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从调研情况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农村基层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总体状况良好。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都能够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大多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都能够遵纪守法,关心和维护农民利益,带领农民致富奔康。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与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并保持了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央和我省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得群众的拥护。农村税费改革、治理农村“三乱”、教育收费“一费制”、清理拖欠征地补偿款、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撤并过多过密的路桥收费站、治理报刊散滥和摊派等工作的成果,给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带来了实惠,为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如东莞市长安镇等一大批镇村,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正以良好的实力和姿态,朝着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大步迈进。同时,对于发展、前进过程伴生的矛盾,各地农村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主要有:
一、农村土地问题
近年来,农民在土地问题上有“四个不满”:
(一)对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不满。《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目前,有的地方政府不是完全出于公共利益需要,而是为了上大项目出政绩,或者获得较大地价收益去征地,存在极不正常的征地积极性。为了达到目的,往往“高压”威迫,越权行政,最终使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
(二)对征地补偿政策标准低不满。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性规定,从农民手中征地一般每亩补偿一、二万元左右。经过政府转手给使用单位每亩就可卖几十万、上百万元。政府认为符合政策,而群众不认账,认为是“政府对农民的剥夺”。今年7月,佛山市南海区政府要收回17、18号统征地时,村民要求对往年低价征用的土地,重新补给征地款,并返还部分土地,发生了群体性事件,国(境)外一批媒体就此事件对国内征地补偿等方面的政策大做文章,丑化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三)对征地过程不公开不满。粤东、粤西等地一些农民反映,从土地征用的认定,到补偿费的确定和劳动力的安置等,基本上由政府、用地单位和村干部说了算,农民没有多少知情权、发言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往往变成了“村干部所有制”。村干部操纵着集体土地,在征地补偿款分配、发放、管理和使用等问题上积聚着较大的民愤。一些地方土地租给企业建厂后,村干部转身以“农方总经理”的身份“代表农民”到工厂里去挂名拿钱,一年出好几趟国,而有的村民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
(四)对征地安置方式简单不满。农村征地安置简单化,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出路。目前有的地方已出现“想耕田无地、想打工无文化、想做生意无本钱、低保无份得到”的“四无农民”。正在“打散工”的失地农民也普遍担心日后生活无保障,心里很不踏实。珠三角地区一些“无地村”,一半以上的村民长期处于“择业”等待状态,全靠村办企业有限的年度分红过日子,一旦企业发生困难,他们的生活将出现严重问题。
二、农民负担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承担的税收等政策性负担已全部免除,但反映农民负担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一)农村“三乱”仍时有发生。各地群众主要侧重于反映“乱收费”问题。免除农业税后,农民仍然负担着诸多不合理收费。一是有些地方在农业供排水、供电、农资销售、农产品流通等环节乱加价、乱收费,如违规收取生猪费。二是有些学校在“一费制”以外,想尽名堂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如揭阳普宁市一些小学向学生收取“财产维护费”;佛山高明区有的学校向学生收取“午间休息费”。三是有些医院利用医疗技术的专业性和垄断性,违规设立收费项目,随意提高收费标准和重复收费。如佛山市南海区一些医院产妇检查,既收产妇诊金,又收婴儿诊金。四是有些地方对应征入伍人员办理入团手续,收取入团费。一些地方广播电视部门推行数字电视收费过高,加重基层群众负担。
(二)“上学难,上学贵”。农民生活成本不断上升,“上学难、上学贵”,构成了新的负担。
1、偏远山区学生上学难。乡镇撤并后,学校布局调整导致一些农村学生上学路途远,带来了新的“上学难”。偏远山区小学生每天步行六、七公里上学的现象比较普遍。韶关市曲江区沙溪镇窝子、沐坪、长坪等村有近400位学前班至初中的学生,必须到镇里的小学和中学就读,路程最远的有20多公里。学生靠搭乘违规上路“营运”载客的农用手扶拖拉机上学,每辆手扶拖拉机上往往挤了二、三十个学生,存在严重安全事故隐患。由于路途远,一些学生不得不住校,一年下来500多元的住校费用比以往家里一年所缴300多元的农业税还要多。有些家长考虑到子女自理能力差,索性在镇里租房子来照顾子女,负担就更大了。
2、中低收入家庭供孩子上学难。供孩子上学费用贵已成为困扰中低收入家庭的头等难题。一是学校所收的正常费用较高。小学几百元,初中几千元,高中大学就更高了。二是学校规定收费项目之外收费多。家长认为最头痛的是零星不断的各种交费,如在校喝纯净水要交费,外出游园要交费,看电影要交费,试卷资料复印要交费,补习班和兴趣班要交费,校服要交费等等,虽说每次十元、几十元不算多,但一学期累计起来负担很重,少则几百元,多则过千元。三是学校之外的上学费用也比较大。远途学生中巴车接送交通费、学生在校午餐费等,一个学期也需要七、八百元。中低收入家庭为了孩子,怎么节衣缩食也要保证这些开支。
3、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难。九十年代中期虽然已明令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制度,但时至今日,为重点学校“锦上添花”、“扶强抑弱”的做法并没有真正废止。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展示政绩,不惜集中有限的教育资金打造“豪华”的名牌学校、示范学校,人为地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制造了广大家长的“集体恐慌”,从而使“择校热”愈演愈烈,形成千军万马挤“名校”的局面。不少城乡中小学“名校”收取的“择校费”少则二、三万元,多则近十万元,普通群众家庭望尘莫及;即使负担得起这么高昂的费用,还得辗转托人找关系和门路,才能安排上学位,所以大部分群众子女被拒之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门外。一些人大代表说,当前“上名校难、上名校贵”的问题,实际上是大多数城乡群众子女享受平等教育权利难的问题。
4、高等教育费用高不可攀。供孩子读大学的费用对于收入低微的农民来说近乎天文数字。韶关市翁源县一位农民说,供孩子上四年大学用掉了家里近30年的积蓄。他说:“我这辈子挣的钱都给大学了。”为供孩子上大学,大额借债的农村家庭比比皆是。“不上大学等着穷,上了大学很快穷”成为当前农村一种流行的说法,一些家庭“因学致贫”既成事实。如在韶关市曲江区沙溪镇麻坝子村一户吴姓农民家中走访时了解到,他供女儿上大学每年费用约11000元,到今年女儿大学毕业为止,他为供女儿上大学共借了3万多元,其家庭的日常生活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面对昂贵的高等教育费用,粤北、粤西等农村不少两孩家庭,不得不保一个孩子上学,让另一个辍学。粤北山区有个县分管教育的领导说:“通过上大学从而改变孩子的命运,是许多农民最热切的愿望。而高不可攀的高等教育费用堵塞了农家孩子‘鲤鱼跳龙门’这条路。”
(三)“看病难,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了当前农民生活又一种负担。
1、农村医疗资源难以满足需求。不少村镇医疗条件和服务质量差,无法满足农民的看病要求。一些村镇医疗点不足,农民看急诊往往无法保障。旨在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的乡镇卫生院,由于医疗设施落后,医务人员水平偏低,农民光顾的不多,出现“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状况。而农民从山里赶到城里的大医院看病,由于城里优质医疗资源紧张,常常又遇到挂号难、候诊时间长、检查预约等候天数多、住院床位紧缺、手术排期长等问题,造成看病成本上升,所以不少农民感叹“看病难、治好病更难”。
2、医疗高费用超过农民承受力。群众普遍反映当前药价贵,不合理检查多,住院“门槛费”高。“做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的说法并不夸张。在清远市清新县了解到,农民在镇级医院看一次门诊一般要10到20元,看门诊三、五次则要100多元,有病在镇级医院住院三、五天要1000多元,在县以上医院住一次院一般要5000元以上,到省级医院看病住院往往要过10000元。对于普通农民来说,这样的费用负担太重,不少农村家庭“因病致贫”比较常见。因此,多数农民对待生病的态度是“小病拖,大病挺,实在挺不住了才去医院”。不少农村重症病人甚至放弃了救治。
3、不正之风使患者难以放心看病。一些群众说:“到医院看病,就有一种进了自由市场买东西的感觉,很怕挨‘斩’。”一些医生不是“为医用药”,而是“为药而医”,开大处方、乱检查,联合起来抵制“中标药”,排斥低价药,最终将负担转嫁到患者身上。患者看病还苦于要找“关系”,特别是生病住院时如果找不到关系“关照”,在手术、用药、护理等各个环节担心会“吃一些亏”,心里不踏实。如果是做大手术,就要送“红包”。现在“红包”不能在医院里送了,要找关系联络到医生、麻醉师等,到家里去送。群众痛恨的还有“医药代表”现象。不少群众认为“医药代表”至少有两大危害:一是他们以“回扣”推销药品,对造成药价虚高起到很坏的作用;二是他们每天拿着一叠叠人民币在医院里上下游说和对医务人员“论功行赏”,毒害了医疗风气。
4、合作医疗尚未普遍惠及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谓“借千家之力,解一家之难”的好办法,是一件利农助农的大好事。但现实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未完善,农村参保率还不高,投保额较低,能汇集的资金有限,对大病的救济能力仍不理想,农民尚难于利用新型合作医疗的优越性,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烦恼。
(四)农资涨价不断。农业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去年以来,种子、化肥、农药、薄膜、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以粤北地区的尿素价格为例,去年每袋70元左右,现在已经涨到每袋将近120元。农资价格上涨冲销了取消农业税等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粤西一位农民扳着手指头边算边说,去年他家的耕地每亩平均负担农业税12.16元,今年农业税取消了,但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农资开支每亩实际提高了29.7元,农业税取消后增收的希望已化为乌有。尽管农资涨价与取消农业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农资涨价恰好发生在农业税取消之时,少数农民对税费改革产生了一定的误解。加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宣传教育不够,对农资市场监管不到位,对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行为打击不力,市场上坑农害农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农民的“怨气”比较大。
三、农村干部问题
目前,农村非常需要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谋福利的“村官”。但现在不少农村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群众对村干部意见较大。
(一)一些农村干部与群众“离心离德”。群众反映现在交通便利了,干部却离群众远了;通讯发达了,干部与群众交流却少了;干部文化水平高了,做群众工作却简单漂浮了。在对“办好事”的认识上,干部与群众之间共同点越来越少。干部们热心的是如何立项目、上工程,群众关心的却是“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干部自认为“好事”做了,群众却打心底里不买账。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吃拿卡要、铺张浪费,办事不公、以权谋私,与群众“离心离德”,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二)村委会直选出现的矛盾影响农村稳定发展。争当“村官”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一些候选人为了拉选票,小到送一包烟、一瓶酒,大到分发数百上千元的现金。一些地方在选举中排斥党组织的作用,导致党组织建议名单上的候选人无一人当选。一些地方大姓宗族及黑恶势力干扰和影响选举,造成“族大当官”、“恶人受宠”。部分农村干部群众认为三年一次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周期过短,村干部思想基本上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些情况使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大打折扣”。
(三)“村官腐败”损害农村群众利益。当前“村官腐败”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以地敛财。一些城郊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一夜之间入到村里的账上,由于缺乏监督及管理不善,一些“村官”借机谋私,中饱私囊。二是以权谋私。一些村干部私款公报,私分盈利;将集体的果园、鱼塘、农机具等转卖或低价承包给他人,从中牟利;一些有利可图的工程如修路,村干部能干的自己干,干不了的转给别人,从中拿介绍费。三是村务公开漏洞大。这次各调研组所到的近70个村,对照《村务公开条例》落实情况,村务公开开展比较好的占30%, 开展得一般的占50%,开展得比较差的占20%。在揭阳、汕尾等地,调研组所到的村中,没有一个村的村务公开内容达到规定的要求。
四、乡镇政权问题
(一)税改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未到位。我省大部分农村税改后完成了乡镇撤并,但不少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到位,政权运作新机制尚不健全,一系列矛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乡镇政府在以下三方面职能“缺位”,群众反映比较强烈:一是公共服务职能未跟上;二是保护农民的职能未履行好;三是组织农民的职能未发挥好。
(二)乡镇财政吃紧影响政权运作。免征农业税以后,乡镇财政收入渠道变得更窄,而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有限,财政资金缺口难以填补,部分乡镇政府运作艰难。如韶关市曲江区大坑镇政府因无力负担电话费,办公电话已停用。不少乡镇政府为建校、修路、办企业等筹借了大量资金,形成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如清远市目前村镇债务总数为25.4亿元,其中乡镇负债22.9亿元,村级负债2.4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近2千万元,每个村委会负债17万元。由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缺乏资金保障,一些地方未能及时处理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清新县龙颈镇龙北村大坑山水库年久失修,多处漏水渗水,随时有决堤的危险。若发生事故,约1千亩水田、1500人将受灾。此情况已上报有关部门,但因资金困难至今仍未得到解决,村委会只好向驻村工作组单位申请部分资金,作简单修补。不少干部群众认为,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的缺口和债务问题,乡镇政府将不得不再次向农民“伸手”。这样一来,就免不了要走回历史的老路,农村税费改革将毁于一旦。
(三)“老板经济”影响基层政权威信。不少村镇要求外出经商的“成功人士”无偿支援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这种“老板经济”对村镇干部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汕尾陆丰市桥冲镇修32公里水泥路,中小桥梁6座,总投资1168万元,主要依靠“老板”的捐赠。“老板经济”给农村带来了一定利益,但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一是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不少农村群众宁愿相信老板而不相信政府。二是村干部对老板产生依赖思想,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老板,而不是党和政府。村镇干部对“老板”的依附,往往影响了办事和行政的公正、公平。三是影响农村民主进程。在少数地方“老板”开始插手村委会换届选举,影响群众对选举人的投票。一些“老板”被请回当地参加竞选当上村干部后,往往从“赚钱”的角度来考虑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落实,对事物的认识上起了质的变化。
五、农村稳定问题
(一)珠三角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目前珠三角地区外来人员急剧增多,如东莞市东城区以往每年遣送“三无”人员达二、三十万人,收容遣送政策调整后,大量三无人员、流窜人员滞留当地,造成巨大治安压力。外来人员多以同乡等关系聚居,形成了以地缘为纽带的“河南帮”、“苏北帮”、“浙江帮”等。他们互相争夺地盘形成“割据”,当地治安力量也难以进去。他们各有标志,如某帮派以“在车子的后视镜上扎红绳”为标志。他们组织性极强,遇有涉及本帮派或其成员利益的事件,动辄在十几、二十分钟内,聚集几
十、几百人到现场,围攻当地群众,或向公安示威和对政府施压,警察被围攻的事件频频发生。如今年9月初,东城区岗背派出所6名干警被围殴,当值的派出所所长衣裤被扯烂,还被打伤下体。
(二)“六H彩”赌博依然猖獗。群众反映目前“六H彩”赌博活动依然猖獗。粤北、粤西农村“彩报”满天飞,一些镇村报摊不再卖《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报纸,清一色卖“彩报”。调研中在清远市一些农村报摊实地察看,《粤彩实战》、《东方心经》、《彩神》等各种“彩报”足有十种之多。农村群众不但埋头钻研 “彩报”,还放下农活,沉迷于《天线宝宝》等香港电视节目,皆因传说这些节目中暗寓“特码”。有些不法分子甚至将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联播》节目里中央领导人在镜头中出现的情况加以“诠释”,作为散播中奖“玄机”的依据。每周二、四傍晚“六H彩”开奖,不少镇村都会出现一段时间通信堵塞,手机打不通,原因是通过手机查询或相互告知中奖情况的人太多,通信系统超了负荷。群众认为“六H彩”赌博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主要原因是执法不严。一些执法人员参与其中,采取向“庄家”买“特码”等“霸王”手段,变相收取“保护费”。
(三)农村信访问题仍然突出。目前农村信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出于私人恩怨,煽动群众上访,达不到不法目的不罢休的现象增多。今年9月,韶关市开展煤矿停产、整顿、关闭工作后,发生了矿工游行、静坐等群体性事件。据群众反映,参与事件的大部分矿工是由某些煤矿主以每天50至100元不等的“活动费”请来的。当前农村还出现了“土律师”、“非法信访代理人”以及所谓 “信访精英”等有偿组织策划群众上访的新动向。一些中介机构挂出“策划、筹备上访”的收费项目,赚群众的“信访钱”;一些“非法信访代理人”走村串巷收取“信访费”,并向群众施压说,如果不交费,争回来的利益就“没有你的份”。一位多年从事基层信访工作的干部说:“群众上访被不正当因素所掺杂,信访工作难度更大了。”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先进性教育,认真解决当前农村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大各方面特别是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和投入的力度,高度重视解决农村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动员全省各地结合开展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针对当前农村基层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想方设法认真加以解决,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第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税改后农民负担监管机制,确保农民减负的落实。要根据中央有关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探索乡镇财政走出困境的可行之路。强调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建立完善税改后农民负担监管机制。继续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整治工作,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四项制度”。严肃查处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严重群体性事件和造成重大影响的其他案件。教育、医疗等部门要积极研究推进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抓紧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强对农资产品生产、流通领域的监管,坚决打击坑农害农行为。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来之不易的成果。
第三,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深化乡镇政务和村务公开等工作,严肃查处“村官腐败”问题。要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相适应,建立健全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适时以省委的名义下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明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点部署。进一步研究细化农村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若干规定。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争取三年内对全省村两委正职全部培训一次。坚决制止在农村土地资源开发承发包、农村财务管理等过程中发生的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等行为,坚决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各种违纪违法案件。要创新农村民主管理机制,深入推行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规范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程序,试行村务民主听证等制度。进一步探索完善“村帐镇代理”、“村帐第三方代理”、“会计选聘”等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服务制度。鼓励珠三角等有条件的地区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村务管理。强化对农村基层的审计监督,大力推行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尽快出台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办法。积极探索统一发放工资补贴、实行“年薪制”等规范村干部收入的措施,从源头上防范“村官腐败”。
基层反映:基层法院立案登记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7
行政诉讼的建立开启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新路径,但综合对比已审案件还能发现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而立案审查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本文以西部某基层法院2006至2009年的行政诉讼立案数据为基础予以分析。
1 立案数的变动规律
某省会城市基层法院2006至2009年收案数及处理情况如表1。从表1可发现以下规律:(1)收案总数在上升中有回落。从2006到2009年上半年分别为67、124、73和58。其中06到07年几乎增长了一倍,但08年又回落到比06年稍高的水平。(2)2006到2009年上半年的驳回起诉比例呈激增势头:分别为4.4%、14.5%、19.1%、15.5%。06年到07年增长两倍还多,而且此后驳回起诉数一直增长。(3)2006到2009年上半年原告主动撤诉比例呈下降趋势:分别为49.2%、16.9%、23.2%、12%。值得注意的是,06年原告主动撤诉比例畸高,几乎达到一半。(4)从收案类型看,排在前三位的几乎都有拆迁、劳保案件。其中,拆迁案比例稳步上升:分别为14.9%、20.1%、27.3%、32.7%,劳保案比例基本保持在10%左右,稍有波动:11.9%、1.6%、9.5%、17.2%。另外,06年交通案就有27件,在全年收案数中列第一,占40.2%。07年“其它”案件有90件,高达72.5%。
这些数据反应出以下问题:(1)行政诉讼立案数波动明显,说明其与政府行政行为有密切关系。例如,2008年一审收案数激增,而且72.5%是“其它”类型的案件。这说明2008年政府与行政相对人发生了广泛而复杂的矛盾,而且不少矛盾进入司法审查渠道。(2)驳回起诉数较高,并呈继续增加的趋势,值得反思。对行政起诉,更多地接纳为好,即使原告的起诉程序有一些瑕疵。可以考虑通过诉讼辅导和诉讼咨询等方式让行政相对人尽量加入诉讼,这有利于强化行政诉讼相对人的权利,实现社会和谐。(3)原告撤诉案件明显减少。这说明法院比较尊重原告的诉权,不再过多的干涉原告的诉讼意志,不再追求对诉讼的绝对主导,但也说明行政诉讼中的矛盾比较尖锐,原告寻求法定判决的期望日益强烈。
2 立案审查的问题
2.1 受案范围过窄
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虽然有所扩大,但限制仍不少。抽象行政行为和内部人事行政行为未纳入受案范围,导致法院对许多行政行为无法审查。其实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与否与它所根据的抽象行政行为很有关系。很多情况下是抽象的行政法规导致具体行政行为损害公民与法人利益。至于内部人事行政行为也不应成为司法审查的死角,因为这里面也有很多违法行为损害着公民利益。WTO体制对一个国家的最大影响就是要求成员国政府放松管制,对其政府行为要进行司法审查。为与WTO接轨,为让法院发挥更主动、更广泛的作用,应当扩大对政府行政行为审查的范围,使更多的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
2.2 法律外因素的干扰
受案范围内案件的立案也面临不少困难。行政诉讼案件涉及面广,法官的水平和胆识要受到更多考验。相较刑事诉讼乃至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案件类型更广泛。不同的案件类型就意味着要对不同职能部门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在行政诉讼中可能涉及的部门就有:公安、司法行政、技术监督、海关和商检、工商、税务、财政、卫生与药品管理、交通、邮电、教育、文化等。其中,又涉及对不同类型行政行为的诉讼: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裁决、强制措施、不履行义务、行政补偿、不履行法定职责等。在传统官本位影响下,许多职能部门还不能转换观念接受法院的审查,导致一些案件的立案审查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不少法官反应,行政诉讼案件在立案阶段就会遇到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因为许多部门认为当被告是丢脸的事,希望能在案件进入司法渠道前就将其消化。因此,它受到的干扰比其它类型案件立案受到的干扰要多的多。
2.3 法律与事实认识差异
司法实践中,因为法官对法律和事实的不同理解导致行政相对人无法顺利立案或在不同法院间奔波。比较突出的有,关于公证问题是否应当纳入行政诉讼,各地法院做法不尽一致。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否应当纳入行政诉讼范围,各地法院做法也不一致。因为对管辖问题的不同认识而导致行政相对人无法顺利立案的现象也比较突出。《行政诉讼法》第十九条规定:因不动产引起的诉讼,应当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但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法官认为,涉及国土公告、房屋产权证、拆迁许可证及拆迁公告等的案件是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适用行政诉讼法第十七条规定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但也有法官认为,应当适用第十九条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这些认识分歧和差异给行政诉讼立案带来很大困难,值得正视。[2]
3 问题的克服
3.1“两难”案件的审查与受理
行政诉讼立案审查经常遇到的“两难”案件即所谓的“疑难”案件和“困难”案件。在法理上,“疑难”案件主要是指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方面遇到困难的案件,但在行政诉讼立案审查中,主要指在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上遇到困难的案件。例如,立案中的管辖问题实质就是在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上遇到了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入价值判断,从“便民”和保护行政相对人利益、降低其诉讼花费的角度做出有利于行政相对人的解释和判断。站在行政相对人利益保护角度,应当采用扩大解释、目的解释等技巧解决其面临的法律适用困难。而事实认定和证据认定方面遇到困难的案件,法院应当先立案,再在实体审理中解决。因此,对这类需要事实探知和证据确定的案件应当予以立案,因为立案本身只是程序审查。实践中出现的个别法官因为当事人证据不足而拒绝为其立案的做法应当予以避免。况且,行政审判案件数量较少,法院有能力敞开大门,让更多行政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因此,一个司法技术规则就值得引入:在行政诉讼案件审查以及审判中,如遇到法律适用的疑难问题,应当按照有利于行政相对人的原则进行事实推定或法律推定与法律解释。至于“困难”案件并不是证据搜集和事实认定有困难,也不是法律适用包括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困难的案件,而是事关行政机关利益、法院难以抉择的案件。例如拆迁、行政赔偿等案件。对于这些“困难”案件,只有寄望于法官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救济功能,在不违反现行法规定的前提下,突破司法惯例、扩大案件受案范围,让更多案件进入司法程序。
3.2 扩大受案范围
我国《行政诉讼法》之后的《行政复议法》已突破原有的《行政复议条例》只对具体行政行为复议的界线,赋予公民对部分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复议的权利。因此,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有可能性的,而且在诉权保护的必要性与积极作用得到更多认同的背景下,行政诉讼实现这一突破的可能性非常大。在具体实践中,如果法官遇到受案范围外需要对抽象行政行为审查的案件,既不能直接突破现行法律立案,但也不应简单告知行政相对人不予立案。我认为,一方面应当告知行政相对人不予立案的法律原因,另一方面还需告知其它可能的救济途径。
3.3 抵抗法律外因素干扰
可以预料的是,在提倡依法行政的背景下,随着法治规范日趋成熟,法院和法官的权威也会逐步增强。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将更多地接受坐在法院被告席上,因此,行政诉讼立案审查可能受到的干扰有望减少。但是,依然不排除在涉及公安、城建、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工作时,在与社会稳定关系密切的案件中,还会出现来自有关部门的压力和协调。但我认为,对此应有客观认识,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对司法和法院的干涉。因为在我国,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法院工作必须遵守的政治原则、是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保证,因此,面对这种协调,法官在立案审查时不能一味地强调所谓司法独立和司法审查。
3.4 建立行政诉讼案例库“即使一个总体上有用的、有益的制
度也不是万能的,不存在只有好处没有缺点的制度。”[3]前文说过我们的法官在法律和事实认定上并不统一,这一问题的解决在体制上没有多少困难,但在操作层面却很让人伤脑筋。完全消除事实和法律认识差异是不可能的。但有一项制度对其解决却非常有效。实践中,已经有大量的这方面的工作。那就是案例库的建立以及大规模的使用。行政诉讼在艰难曲折中已走过了二十一年,比起民事审判和刑事审判,虽然积累的案件相对要少些,但案件的绝对数量却已经非常庞大。因此,可以考虑应当把这些各级法院的行政案例统一编纂,并让每一位法官都能便捷的使用这一案例库。虽然我们不是判例法国家,但是本市、本省以及全国的相似案例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的。尤其是直接的上级法院审过的案例更会给下级法院一个无声的标准。如果案件库做的好,下级法院遇到相似案件可以参考。这样,就可显著弥合法官在法律认识和事实认定上的差异。因此,为了提高行政诉讼的同案同判率,规范行政诉讼立案审查标准,可以考虑探索各级法院行政诉讼案例库的完善以及电子化与网络化。
参考文献
①数据来源为该区法院07年到09年《行政一审案件统计表》.
②根据法官们的调查,当事人对案件审查不公开非常不满,认为透明度不高、有暗箱操作在里面。见褚福军:《审判监督制度实证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立案审查公开化问题,因为不是行政诉讼立案审查所特有的问题,所以,不再单独列出.
基层反映:基层法院立案登记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 基层医院 护士执业 法律问题 对策
面临的法律问题
护士无执业资格上岗:造成基层医院护理队伍整体水平差,护理质量得不到保证。如果发生医疗纠纷,医院必然面临违规执业的窘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护士本人也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及经济赔偿。
护理记录不规范: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护理记录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使护理人员处于不利的诉讼地位,护士和医院将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与责任。
侵权行为:医疗侵权是指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侵害患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法律规定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1]。作为护理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有义务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益。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漠视患者权利的现象[2]。
疏忽大意:疏忽大意常是渎职的前兆。护士渎职是指护士在执业时严重不负责任,违反各项规章和护理常规,造成患者死亡或严重伤害的违法行为。若出现严重后果的则为渎职,须负刑事责任。
对策
严格护士执业资格审查,杜绝无证上岗现象。基层医院管理者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坚决杜绝无证上岗现象。理顺护理管理现状,争取合理编制。对新毕业的护理人员采取轮流转科的方法并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1年后未考取执业资格者,不得转正,不得单独从事护理工作。对经多年参加执业资格考核仍不合格者,分流到辅助科室,以保证整体护理质量。
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增强护士法律意识。护理部定期组织全院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护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使广大护士知法、懂法、守法,时刻牢记病人就医时享有的基本权利,使法律成为高质量护理服务的行为准则。科室护士长利用晨会等,将科内存在的差错或不安全隐患及时指出,分析原因,制订防范措施,从中汲取教训,杜绝类似现象发生。
履行告知义务,提高沟通技能。医护工作存在着风险性,对一些特殊操作,创伤性操作及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护士应事先向患者或家属说明。因为患者同意是医疗护理侵权行为的必要免责条件,是医疗护理行为合法性的前提[3]。无论患者是否选择都要在有关记录上签名以示知情同意,这既是尊重病人权利,也是护士自我保护的需要。另外,护士要学习心理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高与患者沟通能力,满足患者被尊重、被关爱的心理需要。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护士素质。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业务引进与开展,以及护理职能的拓宽和护士角色的多元化,对护理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护士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为病人服务的本领。通过举办培训班、业务学习、三基训练与考核、外出学习、书写读书笔记、学历文凭考试等形式,提高护士的三基水平和专业技能。
规范病历书写,提高证据意识。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护理工作面临着举证责任倒置的新形势,每一次护理行为都可能成为一个有利或不利的证据。因此,要加强对《病历书写规范》的学习,建立健全证据收集方法。培养护士“记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这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參考文献
1王薇,刘梅玲.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1):63.
2芦平燕,呼晓霞.依法加强护理管理,预防护患纠纷的发生.天津护理,2002,10(4):94
【基层反映:基层法院立案登记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08-13
基层反映检查也要打假08-10
基层反映当前司法鉴定乱象频生值得引起重视07-22
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13
当前基层部队士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28
浅析当前基层税收征管的存在问题及对策11-10
当前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16
社情民意信息:基层反映当前网上热卖火车废票或成不法分子制假途径亟待关注11-29
基层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