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院存在问题

2024-08-26

基层法院存在问题(精选9篇)

基层法院存在问题 篇1

基层人民法院作为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最基层司法机关,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及权威的神圣职责。然而,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和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大量新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党的十七大后新的发展要求,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建设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殷切期望。基层法院司法功能的滞后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人”的问题。即领导班子缺乏凝聚力、战斗力、感召力,法官整体素质不高,法官个体的司法能力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审判工作需要,加之个别法官司法不廉洁,影响了法院的整体形象。二是“物”的问题。即司法经费不足,司法装备差,特别是新的诉讼费交纳办法的实施为基层法院的经费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这些滞后问题笔者以为可从抓好基层法院的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两方面进行改善。

1 强抓法院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法官整体素质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公正高效的高素质法官队伍,是做好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基础,必须把队伍建设作为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坚持以公正司法为核心,以职业化建设为着力点,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广大法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1.1加强法院领导班子建设以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感召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班子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可见,大力强化基层法院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仅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基层法院面对新形势的新要求,也是使基层人民法院领导班子成为坚强领导集体的必由之路,更是强抓法院队伍建设的基本前提。如何强化和提高呢?笔者以为领导班子需强化“四个意识”、确保“四个过硬”。一是强化政治意识,确保思想过硬,班子政治引路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强化团结意识,确保作风过硬,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三是强化表率意识,确保执法过硬,自觉修身奉法,做到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德化于队伍;四是强化廉政意识,确保自身过硬,狠抓一岗双责制度的落实,保证队伍思想不乱、作风不散、纪律不松、干劲不减,逐步把法院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有战斗力、有凝聚力、有感召力的集体。

1.2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以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

当前要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深刻学习和领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结合“依法治国、司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引向深入,使广大干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的把握更加全面准确,能够自觉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审判实践。始终保持人民法官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1.3加强司法能力建设以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

法官是司法的主体,人民法院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关键在于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的法官队伍,必须以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为目标,不断加强法院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要解决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关键是要扎实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法官职业化建设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切实推动此项工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法院工作的很多问题。具体地讲,人民法院必须努力培养广大法官的“六个能力”:

(1)增强勤学善研的能力。法官是专业性极强的职业,法官必须具备与法官职业需要相适应的业务素质,这不仅需要储备大量的法律知识和其他知识,还要有理解法律精神的能力,不具备法律职业素质也就失去了法官生存的根基。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各类新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要熟练掌握法律知识,适应时代的发展,履行法官的职责,这就要求法官必须养成勤于学习、善于研究的本领。必须具有甘于吃苦、坚忍不拔的司法研习能力。法官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积极增加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努力做学习型、知识型的法官,才能以严密的司法思维、高超的司法知识、熟练的司法技能、文明的司法行为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2)增强理解和适用法律的能力。法官的职责就是运用法律惩罚犯罪、维护稳定、调处纠纷、化解矛盾。这要求法官必须对法律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将法律知识融入每个案件之中,理清法律关系,弄清法律事实,找准法律依据,正确做出判决。这就要求法官不仅要有忠于党和人民的坚定思想信念和严谨的法官职业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法律知识功底,这也是提高司法能力的基础所在。因此,要成为一名适应时代发展的、具有先进司法能力的人民法官,就必须熟悉法律、了解法律、对案件事实能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能够准确运用法律,做出公平公正的裁判。

(3)增强调解疏导,妥善处理纠纷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处理不当就会引起社会和政治的不安定。这就要求法官具有较强的社会认知力和妥善调和纠纷、化解矛盾的能力。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法官既要理清当事人之间的复杂法律关系,还要细致入微的了解他们之间的思想、情绪、性格乃至和周围的关系,需及时掌握当事人的心理变化,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说服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掌握更多的司法知识,具备更强的综合力和沟通力,以法官自身化干戈为玉帛的能力,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增强驾驭庭审的能力。庭审是法官履行职责的重要平台,是法院审判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法官审理裁判纠纷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庭审水平的高低,开庭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案件审判质量的优劣,司法水平的高低。驾驭庭审能力是每个法官的一项基本功,直接反映出一个法官的业务素质和人格魅力,是法官司法能力的一种直接体现。不断提高庭审水平既是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官司法能力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因此,法官应在审判实践中不断积累庭审经验,深刻体会驾驭庭审过程中的艺术内涵,掌握高超的驾驭庭审技巧和方法,较准确地把握当事人的心态,较好地掌握诉辩平衡的技巧和措施,力求使每一个审判活动达到法律追求的最高境界。

(5)增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审判工作的职业特点使得法官的所有裁判活动需要通过有声语言和书面文字来完成。在讲解法律和调处纠纷中,在裁判文书的制作中,法官用法言法语表明着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传达着法律原则,表达着法律意志,规定着法律判决。因此,法官必须练就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精湛文字写作能力。这要求法官的语言和文字即法言法语必须规范、标准和精炼,同时又必须严肃、准确和简洁。法官应当加强对语言艺术的研究,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加强对文字的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培养,增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提高裁判文书的质量。

(6)增强清正廉洁,拒腐防变的能力。注意在作风建设中强化法官的职业意识、中立意识和平等意识,告诫法官作为社会的一员既要遵守好社会规范,当好公民;作为一个职业者,又要遵守职业规范。不论是业内行为,还是八小时之外的业外活动,都不能忘记自己是法官,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人民法院,影响着司法形象,使干警自觉树立文明办案、热情服务、中立公正、廉洁高效的形象,时时自重、自警、自励,处处慎权、慎欲、慎微、慎独。使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经常提高警惕,警钟长鸣,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人情关,以实际行动心为民所想、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2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以全面提升人民法院的公信力

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解决的好与否,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影响到人民法院的公信度。加强法院基层基础建设,是优化诉讼环境,彰显司法权威,展示国家形象的客观要求。

2.1健全基层法院物质保障机制

要克服《诉讼费交纳办法》实施带来的种种困难,积极争取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国家转移支付资金,在“两庭建设”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加快法院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一要实现两级法院计算机联网,达到信息传输数字化;固定资产管理、车辆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等实现微机化;同时利用局域网对审判、执行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二要为各人民法庭配备办案用车,为法庭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物资保障和支持。

2.2全面加强基层人民法庭建设

人民法庭是基层法院的基层,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人民法院展示司法文明的窗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必须加强基层法庭建设。一要加强法庭队伍建设,为法庭选好配好庭长及其他工作人员。二要加强法庭的物质装备保障。三要落实法庭待遇,政治和经济待遇要向法庭倾斜,要使法庭有人去,留得住,能办事。四要改善法庭的司法环境。人民法庭要做到“四个围绕”,一是要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不断提高法庭的案件质量和效率。二是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不断加强人民法庭的调解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力促社会和谐。三要围绕“一心为民”的方针,不断深化为民、便民、利民的各项措施。四要围绕“三化”目标,不断加强法庭的自身建设。

总之,提升人民法院司法能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强抓法院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法官整体素质,实现法官的精英化,建立法官职业保障,又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以全面提升人民法院的公信力。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着眼长远和大局,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争一流业绩,以不断增强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

摘要: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和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建设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殷切期望。针对基层法院司法功能的滞后集中反映在“人”和“物”的问题上, 尤其注重从基层法院的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两方面入手进行改善, 以提升人民法院司法能力。

关键词:基层法院,司法能力,法官素质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利明.法治的社会需要司法公正[M].北京:法制出版社, 2005.

[3]肖扬.当化司法体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4]刘凤霞.关于基层法院法官资源短缺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理论观察, 2007, (1) .

[5]李海军.法官职业化是提升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的迫切需要[J].榆林学院学报, 2009, (5) .

基层法院存在问题 篇2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任务是通过行使职权,预防、制止和惩治妨碍审判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审判秩序,保障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基层法院法警队伍状况与其担负的职责和作用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在队伍建设、人员素质和警务装备的配备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和制约着司法警察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基层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存在的问题

1、警力不足,难以适应审判工作需要。按最高人民法院要求,按法院总人数的12%配备法警,法警押解人犯按2:1押解。事实上,由于许多基层法院绝对人数少,因此在基层法院,有的法警的人数没能达到此要求;有的虽然达到要求,但专职少、兼职多;有的法警虽已编队管理,但部分法警长期做一些超出法警职能范围内的工作,这些现象造成法警大队本身警力不足,难以统一指挥和调动,难以形成整体战斗力,难以适应审判工作的需要。

2、政治待遇差,缺乏激励机制。法警的职级晋升与行政干部一样,按法院总人数确定比例。绝大多数基层法院科级非领导职数已基本占满,部分法院甚至超职数,难以晋升。一些四、五十岁的法警还是科员级,与审判人员相比,政治待遇较差,缺乏激励机制,影响队伍的积极性。

3、警务装备比较落后。目前基层法院法警大队警务装备符合上级要求的标准的并不多,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法院与要求相差甚远,一些法警大队只有手铐、警棍等一些最基本的警务装备。同时,有些的基层法院警务装备不归法警队管理,甚至连囚车和指挥车都由其他庭室负责,给这些法警队应对和处置突发情况准备带来困难,影响、制约训练和任务的完成。

4、训练不正规化,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由于法警工作任务繁重、经费紧张的原因,基层法院法警的训练很难做到经常化、正规化。有的法警大队常年不训练,有的 只是在上级检查、应付考核时才临时集中训练几天应付了事;有的训练内容流于形式,时间无法保证,效果很不理想;有的法警队没有训练场地和设施,组织训练无处可训。由于训练不正规化,导致一些司法警察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的不高。

5、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四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实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即司法警察接受所在人民法院院长的领导,同时,还接受所在上级法院法警支队的管理。但目前,基层法院的司法警察队伍管理仍然由所在法院实行块块管理,没有落实双重领导体制。无法实现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司法警察的垂直管理,导致司法警察无法接受专业管理。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的对策

1、法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司法警察队伍的建设。要充分认识司法警察在人民法院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健全法警机构。一方面严格按照比例确定法警的人数,控制兼职法警比例,不能让受衔法警从事超出法警职能范围内的工作,造成警力不足、削弱战斗力的状况存在。另一方面,应认真落实司法警察的编队管理,对所有法警都归口编队管理,由法警队统一管理使用,确保法警的集中统一。同时,完善垂直领导体系,保证区城内的法警上下联动,协同作战,形成整体战斗力。

2、在政治、工作和生活上从优待警。要在政治上关心法警的成长进步,进一步明确司法警察的警衔、职级,逐步解决法警的职级问题,提升司法警察的职级、工资待遇,切实解决其工作和生活中实际困难。从而大大增强法警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在提高司法警察素质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强政治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法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政治敏感性,做到爱岗敬业,忠诚于宪法和法律,树立新时期法警工作理念;二是要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应付突发事件能力;三是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一方面要注重训练实用性,从实际工作出发进行训练,尽量适合法警的工作特点、贴近审判工作需要,使广大法警掌握履行本职工作的技能,另一方面要改进训练方法,针对法警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多利用空余零星时间以及进行晨练,积少成多,遂步提高。

基层法院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 法院;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P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57-1

“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目前各基层法院计算机装配的一个司法综合业务管理软件系统,主要功能是对进入法院的案件进行微机监控,以督促法官提高司法效率,在法定程序内完成司法审判工作。据统计,河南省焦作市下辖某基层法院,2012年通过“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各类案件3165起,审批各类事项4410次;截止2013年11月份,已经管理各类案件3302起,审批各类事项3659次,上传各类裁判文书1860份,上传各类庭审笔录1088份,形成各类报表500余份,有效促进了法院审判工作,为审判工作的良好运行提供了强大的后台支持。然而,由于目前基层法院大多存在信息人才不足、软件运用不熟、对系统管理不重视等情况,客观影响了该系统功能的发挥,制约了基层法院运用计算机这一强大科技力量管理司法业务、提高司法效率的能力。下面笔者试着就运用该系统对案件进行流程管理及节点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力图进一步提高基层法院对“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能力,进一步发挥该系统在管理案件流程及节点控制上的强大功能。

一、系统流程管理及节点控制的方式和内容

这里所指的系统流程管理及节点控制,是指基层法院运用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以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的审批程序和完成时限为依据,以时限管理和流程运行监控为核心,以时限警示通报、催办督办和节点冻结为内容,对本院审理的各类案件在立案、分案、审理、结案、归档、卷宗移送等各环节的运行情况,进行规范有序的动态跟踪、监控、协调的综合性管理工作。目前,基层法院的案件流程管理及节点控制方式主要包括系统自动监控和审管办综合管理这两种。

(一)系统的自动监控。是指系统对审判执行工作各环节节点的自动监控,主要采取工作提示、预警显示和节点冻结这几种方式。

(二)审管办的综合管理。审管办综合管理则主要采取通报、审批、对案件流程信息的动态跟踪等方式进行。通过建立临近审限案件催办制度和超审限案件督办制度,定期对各审判部门和承办法官的案件审限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通报;针对本院案件的关键审批,以制度、技术手段辅助要求必须经过网上审批,以保障系统中各类数据尽量准确,规范。

二、系统流程管理及节点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基层法院在运用系统进行案件流程管理及节点控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质效评估中的多数考核指标项有明显进步,审批流程、节点控制也较以往越来越规范,但是,在该系统的运用中我们发现仍存在不少问题急需解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中人员权限设置更新不及时。近年来,基层法院招录人员多是法律专业,真正从事计算机管理的人员多为临时人员,客观上影响了案件流程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法官、书记员对系统不能熟练运用。系统有了,却未能充分利用它的各项功能,体现在个别承办人长时间不登陆系统,有工作提示消息也不点击查看。

(三)系统中信息漏报、错报、误报较多。目前,基层法院司法统计中还存在结案信息表填报不及时、录入不全面、数据漏报、错报、瞒报等现象,如果依据这些不准确的数据来制作报表,会导致个别报表生成后,还需要人工核对里面的数据并对错误加以纠正,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提高系统流程管理及节点控制效率的对策

随着审判业务的发展,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的需求日益迫切,对案件流程管理和流程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切实提高审判执行效率,加强审判执行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保证案件流程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按照案件流程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要求,结合基层法院审判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分工,全员参与系统流程管理。构建党组宏观抓、中层管、法官具体做、综合抓保障的工作机制,保证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有人管、有落实、有反馈。

(二)学用结合,提高庭室人员系统应用水平。通过技术骨干的带动作用,对庭室内部的问题及时指导,避免问题堆积。

(三)严控关键节点,完善案件流程管理

1.加强案件在各个环节的节点控制。实行统一立案登记,全院所有案件一律经立案庭在系统内统一登记,确保所有案件纳入流程监督。

2.加强审限跟踪,杜绝隐性超审限案件。重点加强对审限延长、中断、中止、扣除等四类案件的监控,规范案件审限变更报批制度。确保四类案件在流转运行过程中不失控,真正杜绝审限延长、中止、审限扣除、中断的随意性,最大限度的缩短办案周期,提升案件的审判效率。

3.审管办在案件流程管理中要做到“四管四不管”及“三个有效统一”。即要程序管,实体不管;要及时管,不要事后管;要节点管,不要事事管,要依法管,不要人为管。真正实现司法统计节点、立案节点、绩效考核节点的三效统一。

运用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案件流程管理与节点控制是一门学问,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和调研,不断完善、创新流程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它“规范、保障、促进、服务”的积极作用,有效推进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科学发展、为实现科技强院目标而努力。

浅析基层法院党建工作的若干问题 篇4

(一) 现阶段最大的国情

目前, 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进入“社会转型” (socia transformation) 阶段 (1) 后出现的“转型期社会综合候症”,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 价值观的混乱和冲突。“社会转型造成了主体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格局, ”“致使原来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被更现实的生存斗争、生命发展观念所淡化, 个体主体本位意识凸显, 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滋长蔓延。” (2) 社会成员的行为出现分散化倾向“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对立、个人主体本位与社会主体本位的价值观冲突、道德取向和利益取向的价值冲突, 成为转型期社会价值体系建构与解构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 (3)

第二, 效率严重压制公平。社会转型期间, 效率的地位被人为的提高, 并最终压制公平。从历史来看, 效率在一定时期内压制公平具有其合理性, 但是通过我们的观察, 对效率优位的追求有异化成为“效率唯一”的不良趋势, 将效率最大化的、片面的理解成效率绝对化、效率目的化。

第三, 社会分化严重, 贫富差距明显。社会分化严重的结果是社会群体类型增加, 政治经济诉求更加多样。贫富差距明显人为的加大了不平等因素、对立和仇视情绪的滋生。各个阶层的“鸿沟”越来越大而我们却缺少弥合的力量。据社会组织统计发现, 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相当悬殊。 (4)

(二) 基层司法状况

1、“案多人少”的矛盾凸显

法院是生产正义的“工厂”, 司法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 必然受到资源配置规律的制约。资源的配置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数量, 二是结构。以我院为例, 2011年, 我院共受理各类案件41051件, 结案38046件, 年审结案件上千件的法官不胜枚举, 案多人少的问题很严重。

2、基层法官的精神压力大

绩效考核指标制定的越来越细致, 考核越来越严格, 这大大的增加了基层法院法官的工作压力。随着公民法治意识的增长, 社会对法院的工作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群众对司法服务的要求和短期内难以增加的司法资源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3、基层法院待遇偏低, 人才流失严重

基层法院法官的待遇不仅无法与其他国家的法官进行比较, 就连与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收入进行比较都处于相当的劣势。因此人才流失是必然的。以我院为例, 2010年我院计划招收25名公务员, 最终录用23名, 但是有3名硕士研究生放弃录用。2009年以来, 我院累计共有10名法官或书记员辞职或调离。

二、基层法院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重业务、轻党建”

一部分党员甚至领导干部认为, 法院的中心工作是审判执行工作, 党建工作是“虚的”, 缺乏相应的指标来考核, 因此产生了许多惰性和应付情绪。基层法院的人员配置都绝对的倾向审判执行工作, 党务工作者基本上由业务骨干兼任, 这不仅不利于党建工作的开展, 而且对法官正常业务的进行也会产生影响。

(二) 党建工作未能有效的为法院中心工作服务

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法院的中心工作是审判和执行, 党建工作如果脱离了这一中心任务将失去意义。法院工作的成效如何, 归根结底取决于是否有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队伍。法院的党建工作必须围绕政治大局, 明确工作方向, 围绕审判执行工作的需要。现实中, 我们看到的却是党建工作与法院业务工作“各自为政”, 党建工作纯粹为了党建而搞党建, 脱离了法院的中心工作和实际。

(三) 党建工作缺少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我们所处的时代新思想、新事物层出不穷, 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手段都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但是, 我们看到, 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基层法院的创新能力并未充分的发挥, 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这些传统的党建方式难以吸引青年干警和青年党员, 最终他们只能是“应付”完成任务, 无法获得实效。

三、解决当前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一) 统一思想, 增强对党建工作的认同感

基层法院的党建工作的重心应放是通过党建工作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提高综合素质, 提高觉悟, 培养党员干警的认同感, 从而提高广大党员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增强整个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达到“党建带队建, 队建促审判”的目标。基层法院的党建工作现阶段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如果一直将党建工作和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看成两件事情, 各不相干, 各搞一套, 甚至对立起来, 认为党建工作影响到业务工作的开展, 那基层法院的党建工作就难以走出困境。

(二) 结合实际, 转换党建工作思路

解决党建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 我们应当注重方法论, 尤其对于基层法院, 中国绝对数量的审判执行工作必须依靠基层法院来完成, 这是基层法院的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 脱离法院业务谈党建, 将会本末倒置, 最终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 我们就要顺应客观实际的变化, 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 主动适应时代需求, 树立“党建、业务一盘棋”的理念, 转换党建工作思路。

(三) 求新求变, 创新党建工作方法

每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存在相对稳定的“定式”, 通过长期的沉淀, 这种“定式”反作用于群体中的成员, 这就是文化对人的作用。如何使基层法院对党建工作不应付、不推脱, 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基层法院的党员同志对党建工作产生文化上的认同, 从外力推动转向内力牵引, 变外部压力为内部动力。把党建工作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内在需求。因此, 我们新时期的基层法院的党建工作应当重点关注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必须顺应文化建设的规律, 让广大基层法院的党员乐于接受, 愿意参与, 寓教于乐, 乐在其中。唯有此, 才能出成效。 (5)

参考文献

②杜是桦:《社会转型和转型期社会综合候症》, 载《中国选举与治理》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4685, 2012年1月15日访问。

基层法院存在问题 篇5

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指出:要充分认识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因此,基层法院应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法院提升审判质效的助推器。但是,目前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许多法院领导对此项工作注视不够,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只建不用、用而不精的现象,很多法院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建设信息系统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落实系统的跟踪运行,使得新系统长期处于半瘫痪甚至完全瘫痪状态,成为了应付检查的花瓶。

2、技术人才短缺。庞大的软硬件环境再加上诸多的应用,要想使整个信息化系统安全、快速运转,必须有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和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而现在大多数法院的网络管理人员还不能胜任新系统、新技术的高要求,在系统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技术瓶颈。同时,由于法院工作的特殊性,还要求网络管理人员懂法,但是目前基层法院普遍缺少这样的复合人才。

3、应用人员水平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人,但是目前,法院大部分干警还存在只要懂法、会办案就可以胜任法院工作的思想,普遍缺乏信息技术知识,一些年龄大的干警对新技术存在畏难情绪更懒于学习,导致对信息化软件的应用和熟练程度不能达到熟练运用并服务于日常审判执行工作的程度。

二、解决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对于加快审判方式转变、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基层法院应结合自身实际,把信息化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广泛宣传动员,逐步把法院建设的战略重点转移到信息化建设上来。

2、增设机构,充实人员。积极与当地政府协调,统筹考虑。增设信息化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编制,把信息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配备纳入各级法院公务员招录计划,专门从事法院信息化工作。

3、强化培训,提高素质。要从法院工作实际出发,加大全员培训力度。通过邀请专业人员来院就案件基础信息录入、流程管理系统控制等与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进行专题授课,使全体干警熟练掌握局域网操作的基本技能、软件使用,努力提高审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信息化素质。

基层针灸临床工作中存在问题初探 篇6

存在问题

选穴多而不精:罗列堆砌穴位而不求精,结果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降低了疗效,使患者产生畏惧心理和不信任情绪。

辨证不准或失于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原则,但在基层临床工作中常常存在辨证不准确或干脆不予辨证的问题,确实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只凭简单印象而施治。

手法不到位:针灸治疗贵在得气,根据病症施以不同的手法才是得气的前提,基层针灸治疗中往往存在手法不到位的现象,或者简单的不施手法,扎上即可,或一律平补平泻。

没有深入研究,缺乏独到见解:基层针灸医师队伍人员庞杂且工作繁重,由于条件所限,对于所见到的病症治疗肤浅,少有深入研究,更是缺乏独到见解,往往是直接照搬教条,人云亦云,治疗效果当然不敢保证。

总之,所有这些问题都可归结为治疗缺乏规范,基层针灸临床工作发展滞后,动力不足。针灸作为一种简便廉验和没有不良反应的治疗手段,其在基层存在的现状不符合基层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造成问题的原因

分工不细,兼职太多:在基层很少有医师是专门只从事针灸工作的,往往要兼作其他事情,包括非医疗的公共服务项目。如一位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十年的医生,毕业于针灸专业,全站的中医中药工作他一人负责,同时还有多种头衔,如全科医师、爱心医师、责任医师等集于一身,全科门诊,关爱老党员,贫困职工管理、随访,整理档案,信息录入,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每天做许多事情。这就造成医师精力分散,难免在针灸过程敷衍了事,少思考,少总结,辨证欠准确,其结果必然是疗效差,医师技术难提高。

缺少系统临床指导:基层与上级医院缺少沟通。多年来,针灸在国内一直处于受排挤,不受重视的地位,加上国人追求经济效益之风盛行,针灸收费低廉,在各医疗机构基本属于亏损科室,基层医疗机构很少愿意做过多投入,因此,医师进修机会少,来自上级医师的指导也少,导致基层针灸医师队伍萎缩。

环境因素:医师队伍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影响针灸技术发展;医疗机构对针灸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使针灸工作环境差;收费低廉,使靠效益吃饭的针灸医师收入过低,影响针灸队伍的壮大;医师与患者太熟悉,而针灸不如药品成本高,在许多农村针灸几乎是免费的,很难收取费用;对针刺的恐惧,尤其是年轻人不愿意接受针灸疗法,使针灸门诊量减少;医师技术不高,手法不到位,疗效降低,使患者降低信任度。

解决意见与方法

来自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问题出现在针灸医师临床中,却关乎全社会,政府的态度决定今后针灸兴盛与衰亡。“针灸不应该总是治疗的第二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说。现在医院都按疾病分科,但针灸却没有分科,结果往往是治疗效果不理想,才想针灸。在临床应用中发现,针灸对近百种疾病单独治疗效果明显如肥胖、关节痛、肌肉萎缩等都可以首选针灸治疗,而不是经其他科室治疗无效再来。基层针灸的发展,对减少居民及国家医疗费负担将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近年,政府加大了基层医疗改革力度,对基层中医发展很重视,希望有更多切实可行的好政策出台。

系统的技术指导培训: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应建立长期的广泛的合作关系,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上级医师定期下基层做技术指导,并把新的发展动向及时传达下来。

增加基层针灸医师进修学习机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有可能使针灸队伍不断壮大。

广泛宣教:目的是让老百姓充分认识针灸,接受针灸。宣教包括两方面,①政府或卫生行政机构利用媒体的宣教;②针灸医师通过健康教育和针灸临床向辖区居民的宣教。

提高收费标准,提高医师收入:针灸价格是长期制约针灸发展的一大问题,目前甘肃、北京已在医改中探索调整针灸价格,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一套合理的价格收费标准出台。合理的收费,才能保证基层针灸医师有合理的收入,这是留住针灸人才首要条件。

节内的滑膜皱襞复位,减轻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和刺激。

中药热敷方剂有活血、凉血,清热、消炎、镇痛,祛瘀生新之功效,可起到活血化瘀、舒筋镇痛的作用,同时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使炎症水肿消失,病变组织恢復。

颈椎病治疗后可因不良姿势,或锻炼方法不当而复发。故指导其进行正确功能锻炼,做好康复指导,改变不良姿势,避免受凉,是促进其康复的基本保证,以减少患者的复发因素。

参考文献

1 荣莉,主编.现代推拿临床集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12.

基层法院存在问题 篇7

一、当前基层法院法官流动的现状考察

当前基层法院的法官流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一) 法官服从组织安排调整工作岗位

包括上级法院法官被组织安排到下级法院挂职锻炼或担任基层法院院长;不同基层法院之间院长的任命调动;法院系统内部的交流任职;法院系统与检察院系统之间的交流任职。

(二) 法官因家庭生活需要主动申请岗位调动

包括向当地法院系统内部的其他基层法院调动, 或向当地的其他党政机关调动, 个别进行跨市调动, 调动指向的单位所在地通常为申请人的家乡或父母、配偶所在地。

(三) 法官因个人追求或家庭生活需要而通过考试实现调动

包括基层法院法官考虑上级法院职业发展空间更大而参加遴选;山区法院法官考虑沿海地区经济待遇福利更好、更宜居或考虑检察院系统、其他党政机关更易升迁而通过考试实现调动。

总体而言, 当前基层法院的法官流动呈现出经济较不发达地区法官流出多流入少、法院向系统外其他机关流出多而其他机关人员流入法院少等特点。值得一提的是, 当前基层法院岗位被作为公务员“跳板”的现象日益突出, 即个别法官因父母、配偶所在地区的公务员考试竞争较激烈, 而暂时报考外地较不发达地区的法院, 等待时机再申请调动或通过考试回到父母、配偶所在地区。

二、司法改革语境下基层法官流动问题的辩证分析

毋庸赘言, 每种行业的从业人员都会有流动现象。有上有下、有进有出的良性法官流动, 有利于不同单位间的法律人才交流, 有利于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激发法官队伍活力。但我们也应辩证地看到, 当前一些基层法院特别是较不发达地区基层法院无序、失衡的法官流动, 会对法院队伍建设、司法改革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一) 无序的法官流动影响法院队伍稳定

当前一些基层法院的法官流动上下、进出不均衡, 甚至有上无下、只出不进, 且流出人员多为中青年业务骨干, 新招录人员难以马上接替法官岗位, 造成法官队伍新老衔接不畅、业务传承不力的断层现象。同时, 也易使留职法官产生比较心理、落差心理, 令其工作热情减退, 甚至产生模仿效应, 使法官队伍的凝聚力下降。

(二) 无序的法官流动阻碍司法改革进程

法官是司法改革的主体, 法官的无序流动、隐性流失将影响法官员额制等司法改革制度的稳定性, 使法院人员对司法改革进展产生质疑。特别地, 法官的无序流动将导致一些较不发达地区基层法院一线审判力量削弱, 加剧案多人少矛盾, 限缩司法资源配置空间, 影响法院审判执行中心工作的正常开展, 阻碍司法改革进程。

三、实现基层法院法官良性流动的现实路径探索

(一) 完善法官招录、遴选制度, 从源头促进法官流动均衡

完善公务员定向招录制度, 试行由省级组织统一招考后按户籍所在地分配岗位, 减少异地录用, 强化服务期限制度, 从而减少个别报考人员将首报法院作为“跳板”的不良现象。同时, 以司法改革为契机, 建立健全从下级法院遴选法官、从律师学者中遴选法官、上级法院法官到下级法院挂职、基层法院面向全国遴选当地籍法官等制度及其配套工作机制, 实现法官流动上下、进出均衡。

(二) 建立法官流动动态管理机制, 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

建立地区法官流动管理平台, 及时了解掌握本地区各法院法官流动情况, 对可能影响正常办案秩序甚至司法改革进程的无序流动, 及时提出预警;建立地区间法官双岗交流任职机制, 对因法官流动影响日常办案的, 及时调配人员解决, 避免不发达地区基层法院的法官队伍断层。

(三) 改善基层法官待遇, 提升基层法院“留人”魅力

推行薪酬、职级晋升等法官职业保障制度改革, 并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地域加给”薪酬制度, 推行偏远地区工资补贴制度, 统筹平衡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系统机关人员的政治、经济待遇, 减少因待遇问题导致的无序流动。各基层法院特别是较不发达地区法院还应强化对外地法官的人文关怀, 通过院设食堂、宿舍楼、安排探亲假、举办联谊会等方式, 增强外地法官的归属感;及时了解外地法官工作生活方面的困难, 为其排忧解难, 让其安心工作。

摘要:本文关注基层法院特别是中小城市较不发达地区基层法院的法官流动问题, 并辩证分析司法改革语境下法官流动的影响, 提出完善法官招录遴选制度、建立法官流动动态管理机制、以改革为契机提高基层法官待遇等促进法官良性流动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法官流动,基层法院,司法改革

参考文献

[1]艾佳慧.司法知识与法官流动——一种基于实证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6 (4) .

基层法院存在问题 篇8

在基层人民法院各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民事执行难受到高度重视。针对这一问题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各部委相继制定相关政策以期改善这种工作状态。但并未在实际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说,民事执行是民事诉讼的最后环节,是当事人权利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也可以说是直接体现法律公平与否的重要体现。民事执行是否顺畅,将直接影响当事人对法律的信仰,对政府公信力的新人。但是现实中总是存在着很多因素导致人民法院民事执行难。现实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最终衍生出人民法院民事执行难。为解决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执行难问题,就必须充分了解导致民事执行难的原因。唯有如此,才能够采取应对策略。

二、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

系统的分析就会发现,在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存在多种因素影响民事执行,当事人最终权利的实现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难以客观的落到实处。综合分析,可发现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执行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完善的立法体制

根据民事诉讼的相关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中院设立执行庭与执行局。从某些方面来说,执行庭或执行局的设置,应当是属于法院整个系统的分支部分[1]。正是这种分支结构部分,导致执行庭与执行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同级或上级上级政府,甚至是地方党政机关的不正常的干预。因此,在实际中执行庭要想摆脱这种干预是非常困难的。从执行机制的设置上,部分执行人员并不具备法官的资格,将执行权加载执行人员的身上,导致权力过于集中,衍生出乱执行的现象。同时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导致法院行使执行权受到限制,当事人不满执行权利的执行。

(二)执行权行使问题

关于执行权的行使,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有执行人员的行使。但是关于执行人员如何形式这项权利并未做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也就是说,执行人员执行并未接受与之相应的监督。缺乏监督的执行权,直接造成执行权过于集中,出现执行困难的现象。事实上,在现实中也经常看到不少当事人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向法院求助实现自己的权利。这就说明,当事人对法院,对国家法律部门能否实现自己权利,产生质疑和不满。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法治理念不断增强,出现越来越多的维权案例,加大执行的难度。

(三)执行受到其他单位非正常干预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政府部门在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利用有效的方法来加强对本地企业的经济保护。在办案实际中可发现有不少法院会给本地企业合理性的让步。更有比较严重的就是,不少人法律意识淡薄,为个人政绩,打着为当地经济办事的幌子,阻挠法院执行,引起群众性时间,甚至出现抗法的现象。事实上,基层法院存在很多涉及政府部门、村委的案件,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没有结案。究其原因就是地方保护主义特比严重,政府部门存在非正常干预的现象。导致法官在执行的时候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挠,加大执行难度。

(四)执行人员素质偏低

执行人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影响着执行效果[2]。可以说政治与思想是基础,业务水平是综合体现。执行法官的素质是否好,将直接关系执行权行使的好坏。民事讼诉明文规定,执行权由法官执行,但是对执行权的约束非常少,强大的执行权赋予法官,导致在没有约束和监督的情况下,不少执行人员出现思想政治不坚定的情况,动摇执法意识与职业道德。

三、解决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对策

在前文中简单分析当前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执行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实际中导致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执行难的原因并不只有上文论述的几点。为解决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执行难得问题,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执行体制

究其根本性因素,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执行难的原因绝大部分在于缺乏完善的法制。民事诉讼中关于执行的规定非常笼统,法律条文也非常少,操作难度大,存在明显的随意性。为解决基层人民法院执行难的问题,就必须尽快制定强制执行,加大强制执行的力度。这样就可保证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3]。经济市场产生的执机制明显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针对这样情况,就必须完善法院民事执行机构。通过完善法院民事执行机构,可从根本上保证案件的统一部署、监督、负责以及管理。在工作实际中做到上级法院,同级法院案件交叉执行,提交执行以及委托执行,有效的强化法院系统内部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执行机制,对基层法院执行难得问题可有效解决。

(二)提高执行法官的素质

执行法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执行案件的执行效果。为提高执行案件的执行效果,可加强对执行法官的政治思想教育,业务水平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重视培训结果的检验,强化执行中的法律根据,真正实现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法官在执行民事案件的时候,应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尽可能做到执行的有效性。为实现执行的目的,应将实践经验丰富、政治责任心强、作风优良的法官编制到执行的队伍中,且加大执行的监督和制约,以此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不断加大基层普法宣传力度

为促使基层法院民事执行顺畅进行,就必须加大基层普法的宣传力度,将新的执行理念渗入其中。让申请人参与到整个民事执法行动中,在协助法院执行的同时,不断强化申请人的法律意识,促使申请人对法律产生信任。同时,申请人参与到民事执法中,还能够监督基层民事执法过程以及执行的力度,增强法律的社会公信力。在此过程中,还应加大对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履行,促使被执行人能够产生社会责任感与法律规定的义务。

(四)加大执行力度

执行法官执行权利是法律直接赋予的。法律赋予权利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加大执行力度,强化执行措施。执行法官在执行的时候,针对部分具备履行能力,但不履行或恶意逃避的被执行人,可加强制裁的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在有必要的时候,可请公安机关参与协调,追究被执行人不履行判决的责任。同时也可借助媒体曝光,获取其他单位的支持,通过及时沟通的方式,化解其中的矛盾,促使个单位之间能够相互协作,联合行动,更好、更快的完结每一个案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外,为提高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执行的效率,可建立国家救助制度。在解决执行困难方面,国家救助制度的作用就发挥出来。在现实中被执行人确实由于经济困难,有的逃避法院执行,导致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实现[4]。针对此,就可通过国家救助来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在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执行期间,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影响民事执行的顺畅性,导致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在实际中得以实现。为解决这种现象,就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执行难得问题。

摘要:执行难已经成为目前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同时也是基层人民法院工作开展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文就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执行难产生的原因进行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此作为参考的根据。

关键词: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执行难,原因

参考文献

[1]李岩.浅谈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17(31):258.

[2]冯芳,尹辉霞.为被害人获赔难开药方——解读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J].法律与生活,2013,15(16):789.

[3]周敏.民事判决书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以民事判决书存在的问题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1,17(36):66-67.

基层法院存在问题 篇9

一、路径探索:架构法院文化建设的应然框架

(一) 保障:物质文化之构想

1.建设有法院特色文化的基础设施

通过基础设施、物质装备建设使当事人不仅感受到司法的神圣和威严, 而且充分感受到司法的和谐、温暖和公正。让法律文化走进审判庭, 采用图片、展板等形式, 将代表法院文化内涵的法律格言, 在法院的办公楼院区、楼梯走廊、审判法庭进行形象展示, 使法官和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律文化的熏陶, 从而整体提升法院干警的文化素养。

2.建立“便民服务”的物质设施

建立高标准的立案信访大厅, 实行诉讼引导、查询、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通过电子显示屏和便民诉讼手册, 公布立案流程、收费标准以及诉讼权利义务、诉讼风险提示、举证须知等, 实施非工作日立案制度, 进一步方便群众诉讼, 让当事人参与诉讼更便捷、更贴心;对行动不便的当事人, 实行远程立案, 特殊案件实行上门立案。

3.建立法院荣誉室、展览室

完善法院“院志”建设, 追溯法院文化历史, 建立体现法院特色的院史展览室和荣誉室, 将本法院从成立、发展进程中的收获成绩、标志性事件、先进典型和器物展示出来, 让法院发展历程中的文化内蕴在干警心中积淀, 增强干警的荣誉感, 激发干警的工作积极性。

(二) 抓手:行为文化之构想

1.窗口文化

建立健全诉讼服务中心、立案、信访、法庭等窗口部门的便民服务设施, 要处处体现着司法的关怀, 认真落实《法官行为规范》, 从一点一滴做起, 接打电话要问声你好, 接待当事人要有礼貌, 开庭要准时, 对当事人不能有鄙视、讽刺等, 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干警执法过程中的每一个行为, 树立一名干警就是一个“窗口”的意识, 从细微处着手, 注重细节,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廉政文化

打造廉政文化氛围, 选择优秀的文化产品, 渗透到法院每个角落,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 让干警时刻沐浴在廉政文化之中, 有条件的法院可以建立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3.学术文化

鼓励干警参加各类业务培训, 争做学习型法官, 定期召开理论研讨会、庭审观摩、优秀法律文书评选等活动, 提高司法能力;开展以建设先进法院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经常组织演讲比赛、书画比赛、文学沙龙等文体活动, 使干警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浸润, 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

(三) 重点:制度文化之构想

1.审判执行制度

加强审判流程管理, 建立符合审判规律的科学管理机制, 注重节点管理, 要建立“以高快好省为目标, 以质效评估为导向, 以流程管理为依托, 以专门机构为中枢, 以信息技术为保障”的审判管理模式, 每一项工作由谁来做、程序是什么、应达到什么标准、干好干坏有什么后果, 都有相关规定, 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案的规范化格局。

2.行政事务制度

遵循法院政务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 制定科学的管理计划、措施和制度, 推行行政事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体系化建设, 积极培育法官群体行为习惯, 编印《制度汇编》, 规范司法行为, 全面提升法官职业素质。

3.队伍建设制度

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人才选任机制, 努力形成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工作氛围;坚持从优待警, 经常与干警谈心、交流, 及时了解干警在思想上、工作中、家庭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并及时给予帮助解决, 做到以事业留人, 以感情留人, 以待遇留人, 激发全院干警的工作热情。

(四) 核心:精神文化建设之构想

1.塑造独特的“法院精神”

法院精神是法院干警的共同价值理念、司法理念的集中体现。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 铸造出来具有独创性的“法院精神”, 被本院干警、地域内人民群众普通认同的文化精髓, 作为法院精神风貌的标识。

2.突出“法官文化”

培育“法官精神”, 法官精神是法官的信仰, 是法院发展的精神原动力, 深刻地影响着法院的走向与未来;丰富精神文化载体, 营造法官精神家园。积极组织开展演讲竞赛、博客征文、书画摄影展、文艺汇演等广大干警喜闻乐见的活动, 举办法官沙龙、青年法官论坛、学术研讨会等形式, 为广大干警学习提供有效载体。

3.培育法官职业精神

上一篇:观赛行为下一篇:练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