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院工作总结

2024-07-09

基层法院工作总结(精选8篇)

基层法院工作总结 篇1

基层法院督察工作汇报

监察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树立法院形象,维护群众权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监察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监察工作的有效开展。然而当前,在现行的司法监督体制下,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监督管理力度不强、协调机制不完善等诸种因素影响,基层人民法院的监察部门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职能作用,有的甚至形同虚设。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应建立健全多方协调机制,从而有效形成查办案件的工作合力。笔者拟从现状、原因和构想三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基层法院监察部门办案机制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大多基层法院监察室只有2人甚而1人,有不少还和政工部门合署办公,加之有的无审判实践经验,在查处违法审判工作中力不从心,工作开展困难很大。其次,由同级监察部门查处,被查处人满不在乎,设置关系网,阻力很大,顾虑和压力迫使办案人员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再者,办案人员私心杂念,怕得罪人,院领导怕出问题,怕影响单位政绩和荣誉,使得监察的工作力度不够,查处执行不严,查出来的问题在处理上往往避重就轻等。在此不赘述,笔者侧重谈谈基层法院监察部门在与法院内设其他部门,与上级法院及当地纪委监察机关的协调处理机制的现状及原因。

(一)基层法院监察部门与法院内设其他部门协调处理机制的现状及原因 从目前实践来看,基层法院的信访室、监察室、办公室等是日常接触当事人举报较多的部门。在实践中,这三个部门往往分别由不同的院领导分管,致使在处理当事人举报等问题上存在脱节情况,这就容易导致举报线索中断、举报问题查处不及时、包庇被举报人等情况发生。

其二,监察部门与法院内设其他部门监督职能划分不清。可以说基层法院各部门都有一定的监督职能,有的发挥审判工作自身的监督制约功能,有的则是用行政手段监督审判活动,如立案、审监部门对审判、执行流程的监控,政工部门对人的监督管理,监察部门对审判对执行对人和事的监督等,因部门与部门相互缺乏协调配合,监督职能混淆导致监督功能弱化。

其三,基层法院监察部门机构设置不科学。编制中基层法院政工部门、执行局是正科机构,法庭是副科机构,监察室与其他内设部门是股级机构,行政级别上监察室就低了一档,增加了在沟通协调工作中的难度。

(二)基层法院监察部门与上级法院监察部门协调处理机制的现状及原因 在举报等监督上,老百姓通常朴素地认为往上级法院举报肯定比向基层法院举报好,所以,上级法院往往掌握着基层法院较多的举报线索。可现有的四级法院共同处理机制并不畅通,彼此间沟通配合存有较大问题,一封举报信级级批转时长几个月可以说是正常的,致使当事人举报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极大影响法院的形象。虽说基层法院监察部门受院长和上级法院双重领导,但实践中基层法院更多的仅停留在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还对本院人员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竭力掩盖,不予上报。更谈不上主动向上级法院汇报、请求指导监察业务。上级法院直接参与基层法院查办案件的亦少之甚少。经统计笔者所在法院近三年的信访举报情况,上级法院批转信访8件,都仅要求上报查处情况,有的连核查情况都不需上报,仅仅只“阅处”两字的批办意见。

(三)基层法院监察部门与地方纪委监察机关协调处理机制的现状及原因 地方纪委监察机关通常的做法也是将涉及反映法院审理、执行案件有关问题的信访件转交法院处理,但双方之间并没有建立一套协调配合的机制。纪委监察机关认为把举报材料移交法院就算完成转了工作,并不关心问题的处理结果,他们也许认为,法院的问题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法律法规,业务性强,一方面有上级法院领导并把关,另一方面法院自身就是司法的部门,自行查处,应该不成问题;而法院对此重视并不够,仅简单撰写汇报材料应付交差了事。

二、基层法院监察部门办案机制完善之构想

(一)完善基层法院监察部门与法院内部各部门协调处理机制

监察室和其他庭室虽均属于人民法院的内设机构,但监察室作为负责行政监察工作的专门机构,其站立的高度和其他部门却是不一样的,它放眼的是整个法院的工作。因此,在机构设置上,监察室的级别应略高于其他部门。应配齐配强监察人员,监察室主任应进法院班子,并可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日常工作中,监察室应多加强与法院内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力争使所有举报线索归口监察部门处理。要协助、会同法院党组和政工部门经常对党员干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使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与审判监督部门配合,认真开展案件质量管理和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工作;要与执行部门配合,进一步规范委托评估拍卖工作和加强执行款物管理;要与刑事审判部门配合,进一步解决同案不同判问题;要与民商事审判部门配合,进一步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等。各业务部门的领导或廉政监察员要与监察部门经常保持沟通,在工作中发现的疑点和违纪违法线索,应及时向监察部门通报,实现监督信息共享。应废除廉政“一票否决制”,解除法院领导查处案件的后顾之忧。

(二)完善基层法院监察部门与上级法院协调处理机制

建立上下级法院监察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完善信息网络,拓宽信息渠道,避免责任追究案源的流失。一是要加强与上级法院监察部门的沟通联系。在老百姓心中,级别高的就能管住级别低的,上级法院往往受理许多涉基层的举报案件。因此,基层法院应及时与其沟通,了解举报情况,研究问题解决方案。二是基层法院监察部门在监督落实各项措施及制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并及时反馈给上级领导部门,建立起信息通报、备案制度。三是要增强办案合力。法院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业务性强,监察室在查个过程中,应多请示,积极争取上级法院监察部门的人员参与办案,团结协作,形成办案合力。上级法院监察部门要加强对下级法院办案工作的协调、指导,重要案件上级法院要派人参加或督促下级法院调查。这样,便于集中力量突破大案要案,有利于提高监察效果。

(三)完善基层法院监察部门与地方纪委监察机关协调处理机制

在法院还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体制下,法院监察部门仍归属于地方监察机关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法院指导和监督,避免内部监控不利、惩治不严、处理不及时、处分落实脱节等问题。法院监察部门应当经常地向当地纪委监察机关、纪工委积极反映情况,请示汇报工作。处理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时,可请求与地方监察机关的同志组成联合调查组,协同办案。对于“一信多投、一访多走”的老大难问题,应当主动加强与各受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定期召开协调会,互通情况,共同研究,相互协作,避免多头受理和办理,从而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同时,法院应认真对待纪委监察机关转交的举报案件的办理,核查情况应及时反馈。

基层法院监察部门办案机制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完善好基层法院监察部门与法院内设其他部门、与上级法院、与同级纪委监察机关的协调处理机制,建立起上下协调、左右协调、内外协调的矩阵式工作机制,形成办案合力,基层法院监察部门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监督职能作用。

基层法院工作总结 篇2

(一) 现阶段最大的国情

目前, 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进入“社会转型” (socia transformation) 阶段 (1) 后出现的“转型期社会综合候症”,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 价值观的混乱和冲突。“社会转型造成了主体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格局, ”“致使原来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被更现实的生存斗争、生命发展观念所淡化, 个体主体本位意识凸显, 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滋长蔓延。” (2) 社会成员的行为出现分散化倾向“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对立、个人主体本位与社会主体本位的价值观冲突、道德取向和利益取向的价值冲突, 成为转型期社会价值体系建构与解构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 (3)

第二, 效率严重压制公平。社会转型期间, 效率的地位被人为的提高, 并最终压制公平。从历史来看, 效率在一定时期内压制公平具有其合理性, 但是通过我们的观察, 对效率优位的追求有异化成为“效率唯一”的不良趋势, 将效率最大化的、片面的理解成效率绝对化、效率目的化。

第三, 社会分化严重, 贫富差距明显。社会分化严重的结果是社会群体类型增加, 政治经济诉求更加多样。贫富差距明显人为的加大了不平等因素、对立和仇视情绪的滋生。各个阶层的“鸿沟”越来越大而我们却缺少弥合的力量。据社会组织统计发现, 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相当悬殊。 (4)

(二) 基层司法状况

1、“案多人少”的矛盾凸显

法院是生产正义的“工厂”, 司法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 必然受到资源配置规律的制约。资源的配置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数量, 二是结构。以我院为例, 2011年, 我院共受理各类案件41051件, 结案38046件, 年审结案件上千件的法官不胜枚举, 案多人少的问题很严重。

2、基层法官的精神压力大

绩效考核指标制定的越来越细致, 考核越来越严格, 这大大的增加了基层法院法官的工作压力。随着公民法治意识的增长, 社会对法院的工作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群众对司法服务的要求和短期内难以增加的司法资源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3、基层法院待遇偏低, 人才流失严重

基层法院法官的待遇不仅无法与其他国家的法官进行比较, 就连与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收入进行比较都处于相当的劣势。因此人才流失是必然的。以我院为例, 2010年我院计划招收25名公务员, 最终录用23名, 但是有3名硕士研究生放弃录用。2009年以来, 我院累计共有10名法官或书记员辞职或调离。

二、基层法院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重业务、轻党建”

一部分党员甚至领导干部认为, 法院的中心工作是审判执行工作, 党建工作是“虚的”, 缺乏相应的指标来考核, 因此产生了许多惰性和应付情绪。基层法院的人员配置都绝对的倾向审判执行工作, 党务工作者基本上由业务骨干兼任, 这不仅不利于党建工作的开展, 而且对法官正常业务的进行也会产生影响。

(二) 党建工作未能有效的为法院中心工作服务

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法院的中心工作是审判和执行, 党建工作如果脱离了这一中心任务将失去意义。法院工作的成效如何, 归根结底取决于是否有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队伍。法院的党建工作必须围绕政治大局, 明确工作方向, 围绕审判执行工作的需要。现实中, 我们看到的却是党建工作与法院业务工作“各自为政”, 党建工作纯粹为了党建而搞党建, 脱离了法院的中心工作和实际。

(三) 党建工作缺少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我们所处的时代新思想、新事物层出不穷, 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手段都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但是, 我们看到, 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基层法院的创新能力并未充分的发挥, 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这些传统的党建方式难以吸引青年干警和青年党员, 最终他们只能是“应付”完成任务, 无法获得实效。

三、解决当前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一) 统一思想, 增强对党建工作的认同感

基层法院的党建工作的重心应放是通过党建工作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提高综合素质, 提高觉悟, 培养党员干警的认同感, 从而提高广大党员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增强整个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达到“党建带队建, 队建促审判”的目标。基层法院的党建工作现阶段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如果一直将党建工作和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看成两件事情, 各不相干, 各搞一套, 甚至对立起来, 认为党建工作影响到业务工作的开展, 那基层法院的党建工作就难以走出困境。

(二) 结合实际, 转换党建工作思路

解决党建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 我们应当注重方法论, 尤其对于基层法院, 中国绝对数量的审判执行工作必须依靠基层法院来完成, 这是基层法院的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 脱离法院业务谈党建, 将会本末倒置, 最终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 我们就要顺应客观实际的变化, 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 主动适应时代需求, 树立“党建、业务一盘棋”的理念, 转换党建工作思路。

(三) 求新求变, 创新党建工作方法

每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存在相对稳定的“定式”, 通过长期的沉淀, 这种“定式”反作用于群体中的成员, 这就是文化对人的作用。如何使基层法院对党建工作不应付、不推脱, 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基层法院的党员同志对党建工作产生文化上的认同, 从外力推动转向内力牵引, 变外部压力为内部动力。把党建工作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内在需求。因此, 我们新时期的基层法院的党建工作应当重点关注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必须顺应文化建设的规律, 让广大基层法院的党员乐于接受, 愿意参与, 寓教于乐, 乐在其中。唯有此, 才能出成效。 (5)

参考文献

②杜是桦:《社会转型和转型期社会综合候症》, 载《中国选举与治理》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4685, 2012年1月15日访问。

基层法院青年法官培养工作研究 篇3

【关键词】基层法院;青年法官;培养工作

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是法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院履行审判职能的基本条件,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法制进程。近几年来,我国基层法院中招聘了大量的高校新近毕业生,通过层层的法律考试,加入到法官建设队伍中。这些青年法官拥有比较雄厚的法律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审判经验。因此,就必须通过专门系统的法官教育培训,才能够及时的更新知识,正确的将法律运用到实践中,加强基层法院青年法官培养工作是当务之急。

一、基层法院青年法官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基层法院青年法官培养工作中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相关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青年培训工作薄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执行能力不足,究其根源就是相关培训制度不够完善。首先,一些青年法官在职培训存在一定的缺失,对青年法官的教育以及培训不能够一劳永逸,并且在任职前对青年法官的培训只是入门培训,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实践培训。这样一来,就导致很多青年法官摸着石头过河,就会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同时也影响了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后,大多数的基层法院并没有将青年法官的培训工作像调研或者办案那样列入到工作考核内容中,并且还缺乏相应的制度对其培训工作做一保障。

2.培训内容过于单调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基层法院的青年法官中培训内容大多就是职业道德、司法能力以及政治素质,并没有其他的内容。同时在实践中,职业道德以及政治素质的培养也是通过参与各类的主体实践活动来规定的,是从思想上加强对青年法官的培养,这些培训内容看似比较丰富,但是实质上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职业威望以及工作热情等关于青年法官职业归属感以及自我价值等内容相对培训较少,很多青年法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工作只是养活自己或者家庭的心态,就会在工作表现出应付以及机械工作,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3.对青年法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多数基层法院对青年法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认为法官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不出来的。同时还有一部分法院只是将青年法官的培训内容停留在方向性阶段或者是口头上,并没有对其付诸于实践。法院工作中其他任务本身就很多,解决的问题也就相对较多,没有其他多余的时间放在青年法官培训工作上。这样一来,就使公众对法院整体队伍的素质表示质疑。

二、如何进行基层法院青年法官培养工作

针对上面所述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基层法院青年法官进行培养:

1.完善其相关培训制度

青年法官培训制度应该加强预备法官培训的执行力度,预备法官培训是初任法官认知前的资格培训,同时也是较为成熟并且固定的培训方式。尽管,各级基层法院对预备法官培训做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开展中执行力度不统一,并且还带有其功利性,从而影响了培训质量。因此,对于此种情况,应完善其相关培训制度,按照制度规范对青年法官进行培养。

2.丰富培训内容

青年法官的培训工作应该分为三个阶段的培训,并且期限为三年,每年进行一次。对于三个阶段的培训应该注重培训的重点,杜绝出现泛泛培养青年法官。第一个阶段,向青年法官进行庭前准备以及制作裁判文书等相关内容培训,通过此项内容能够使青年法官熟悉审判流程;第二阶段,主要是以庭审驾驭以及诉讼调解为重点,通过实战演练或者是分组讨论等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灌输式培训;第三阶段,主要是以认定案件事实以及法律适用为重点,对在审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或者是热点进行分析,从而培养青年法官的时事敏锐能力。对于培养后考核,进行客观的评分,并且将其评分结果存在本院档案中,从而激发青年法官学习的积极性。

3.转变法官教育培训理念

将青年法官培训工作与审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应该充分认识青年法官的培训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培训。青年法官培训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法院后期工作质量。应该制定科学以及系统的教育培训,促进青年法官全面发展。同时,将青年法官内容应该与办案或者是调研等工作一样列入到相关工作考核中,完善相关制度保障青年法官培训工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层法院的法官队伍日益呈现年轻化,必须做好其青年法官的培训工作,真正的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向法官队伍中注入新的生命力,确保法院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经翔宇.调解抑或判决:青年法官选择偏好的演进——一个基层法院的实践[C].首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司法高层论坛论文集,2011:413-425

基层法院工作总结 篇4

2011年,我院工会在院党组和县总工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结合工会自身特点,充分调动职工的聪明才智,强化自身建设,突出维权、参与、创新职能,推进民主管理、推进职工素质提高、推进文化建设、维护院区稳定,保障安全生产,增强职工凝聚力和战斗力,作出了应有贡献。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敬请各位领导指正。

一、以激发干警积极性为着力点,在县域经济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作用。

(一)、2011年初,我院工会根据尼勒克县总工会安排,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安排意见的通知文件,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了各项竞赛活动。

(二)我院工会组织干警开展你追我赶、相互拼比、相互团结,审判案件质量获得实效最明显的一年。通过吸收工会干部参加中心组理论学习、举办工会干部理论培训活动,提高工会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进一步强化工会干部政治意识、创新意识、群众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工会干部综合素质。

二、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干警活动和干警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为了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提高干警的审美情趣,工会在年初就制定了详实的文体活动计划,先后在“五一”、“十一”、“三八”妇女节等重大

节日举行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和篮球、跳绳、踢毽子、乒乓球、拔河等活动。让干警即锻炼了身体,又磨练了团结拼搏的精神。

三、大力实施干警素质工程,开展干警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10年我院工会在党组大力支持下,不断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派出干警培训,共培训20余次,30余人次参加.四、实施女职工“两个工程”工作。下发了关于“工人先锋号”、“五一文明岗”等先摸评选的通知,我院二年来涌现出1个“五一巾帼”奖,1个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奖,1个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奖和工会工作先进工作1名,三八妇女节期间,我院工会开展了座谈会和健康、知识问答活动。

五、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推进维权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院工会积极主动向党组汇报工会工作,反映职工队伍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争取取得到党组的支持和解决。2011年6月院党组专题听取了工会工作汇报,院党组高度重视工会工作,及时召开了院党组与院工会联系会议,主要领导亲自参加,认真听取了工会工作汇报。针对工会当前以及今后解决的议题和建议,进行协商和讨论,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我院工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落实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的权益

1、开好一年一次的职工大会。充分发挥职工大会民主

管理、民主监督职能,建立上情下达、下情上递的信息管理机制,以职工大会为载体,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及时反映职工心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领导了解民情、职工参与企业管理、集中职工集体智慧搭建坚实平台,真正体现职工大会加强民主管理的作用。

2、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就院党组的重大决策、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干警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范围进行公开。今年主要在干部选拔任用、工资奖金分配、大宗物资采购、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等方面加大公开力度,为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创造了好的环境。

六、落实扶贫帮困政策,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工会主动为员工排忧解难,特别对那些生病住院和生活处于困难的员工,工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对员工生病住院的,工会亲自上门探望,送去慰问品,同时在精神上给予安慰。春节前,对生活上确有困难的员工家庭分别给予了经济补助。看望走访了离退休老病号、遗属 20户次,并亲自为他们送去节日慰问品,倾听他们对工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六一”儿童节、“三八”妇女节的节日慰问工作,将组织的关怀送到职工心坎,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七、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会整体工作水平。征订

《工人日报》1份,《工人时报》汉、维各1份,《中国工会财会》1份。

八、工会经费收、管、用步入良性管理轨道。2011年,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2%工会经费按时拨付到位,院工会按时上交上解经费。县总工会审查小组来我院工会审查2011上半年度经费使用情况,从审计情况来看,经费使用情况较好,违规较少,我们按照县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各项经审制度和工会资产管理制度。

2010年,尼勒克县法院基层工会在县总工会和院党组强有力的支持下,通过全县各基层工会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得到了县总工会的表彰和奖励。

工会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现已经逐步走向了规范化、标准化轨道,虽然我们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工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开拓进取,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为公司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12年工会工作思路、任务及措施

2012年是深入贯彻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的一年,新的一年。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发展观和团结稳定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紧密结合加哈乌拉斯台乡实际,全力做好工会各项工作,积极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以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勇气,以干大事,创大业的气魄,争先进位,奋力赶超,为加哈乡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1、我们要按照县总工会的统一部署,结合工会实际,高度重视,精心安排,认真组织,切实把全国工会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贯彻到工会工作中去,努力提高工会服务,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2、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合凝聚力。抓好基层工会领导班子建设和工会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要通过理论学习、业务培训等方法,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群众观念牢固的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努力把基础工会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全国工会十五大精神及坚强

集体,努力形成某事业、干事创业的合力。

3、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推进“职工书屋”和文体活动室建设。2012年要使我院工会完善和进一步健全干警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使职工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加强工会新闻报到工作,力争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网络畅通,努力扩大工会影响力,创新职工技能素质培训方式、载体和手段,2012年全院干警各种培训要达到80%以上。

4、积极参与干警切身利益当中,使我院职代会建制率力争达到99%以上,厂务、校务、站务、院务公开建制率达到100%有效落实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5、加强工会经费的收缴和审计工作。强化经费审查,依法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我院工会主动接受县工会每年对工会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一至两次审查,以有效的财力,确保工会事业的发展。总之,2012年工作目标已经确定、任务艰巨而有光荣,我们决心在县总工会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凝聚力量,积极奋进,为加哈乌拉斯台乡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尼勒克县法院工会

对基层法院纪检监察工作的思考 篇5

纪检监察工作作为法院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监督、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法院干警面临的挑战和考验越来越多、诱惑和干扰越来越频繁,在此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开展纪检监察工作,是基层法院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加强纪检监察工作:

一是活化教育,注重实效。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为干警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结合队伍建设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通过读一本好书、听一次红色讲座、举行一场演讲比赛、开展一次全面谈心活动等方式,不断强化干警的责任意识、廉政意识。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石,加强干警的公正执法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干警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秉承厚德博学、励志崇荣的院训,培养一心为公的优秀品质,真正做到司法公正、一心为民。以党风廉政教育为核心,提高干警的清廉意识。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准则》和《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掌握反腐倡廉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党性修养和从政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意识。以典型示范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干警的荣誉意识。充分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示例开展示范和警示教育,培植优秀干警,发挥榜样示范、模范辐射作用,吸取反面典型的教训,以史为镜,敲响廉政警钟,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强化集体荣誉意识。

二是完善制度,加强监督。进一步加强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的各项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使制度设计更科学、贯彻执行更有力、责任追究更到位。健全纪检信访制度,做好信访投诉接处工作。做到有访必接、有信必查、有错必究,认真调查处理,定期做好信访分析、通报,及时预警提示,防患未然。实行信访责任倒查制度,对信访中查实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及时对信访人给予解释和答复,对存在重大过失或主观过错的责任人要视情节追究责任。拓宽监督渠道,构建内外监督网络。发挥好内部审判管理部门、政工部门、监察部门等的内部监督职能作用,同时通过深入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院风监督员以及回访案件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等方式,及时掌握办案中的廉洁守纪情况,发现违纪违规行为的及时进行处理,从而做到以监督促公正、以监督促廉洁。

基层法院工作总结 篇6

基层法院在我国法院体系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既是高效审判管理模式的第一需求者,也是审判管理模式的前沿探索者。笔者在就任基层法院院长期间,在构建基层法院合理高效的审判管理模式中做了一些初步尝试,通过抓思想认识,促进审判管理意识不断强化;抓建章立制,促进审判行为不断规范;抓案件评查,促进审判质量不断提升;抓业绩考核,促进法官素质不断增强;抓流程管理,促进审判效率不断提高。通过努力,各项审判质效指标数据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从2006年在全市排名垫后,到2007年已排在全市第4名,2008年排名全市第2,一跃进入全市第一方阵。适逢党中央发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笔者回顾总结以往有效管理的先进经验,构想进一步克服审判管理的行政性、滞后性、片面性等缺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起全方位、效能型的网式审判管理模式:

一、关键环节与流程管理相结合,纵向严防死守

审判流程管理,是在实现立案、审判、执行、审判监督等功能相分离的基础上,根据案件在审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案件的立案、分案、审限管理、结案、案卷移送等环节进行监督、协调,使审判工作各部分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综合系统管理。其目的在于及时保护当事人的诉权,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其实质就是将审判中的程序管理权与案件裁决权相分离,保障程序的公开与透明,最大限度地减少法院内部利用行政职权干预案件公正审判的不利因素。案件审判流程管理是整个审判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操作平台。科学地确立统一的案件流程管理制度,对于构建现代审判管理体制至关重要。

1、严把立案审查环节,确保立案高质高效。

应明确立案法官的工作职责,坚持在立案工作中严格把好四道关:一是严把“管辖关”。严格依照修改后的《民诉法》关于管辖的规定确定管辖权,有效防止“该立不立”、“立而不当”、“人情收案”的问题。二是严把“证据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要求,严格审查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认真指导当事人举证,为减少当事人诉讼成本和依法顺利诉讼提供审前指导。对当事人无法提供的证据,法院要依职权调取证据,保障当事人的诉权。三是严把“收费关”。严格执行《诉讼费交纳办法》的规定,认真、仔细核收诉讼费和保全费等应收费用,防止乱收费的等问题发生。四是严把“转办关”。确立严格的立案、转办期限,防止出现案件在立案环节延误诉讼,或给当事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等问题发生。

2.严把科学分案环节,促进又好又快结案。

根据案件难易程度和法官业务水平,因人、因案而异,建立科学分案机制,充分发挥各法官的特长,使案件能够又好又快地审结。同时可以建立专业合议庭,进行专门培训,专门审理难度大、适用法律复杂、专业性较强的专业类案件。笔者所在的港闸法院于2006年开始成立了审理“劳动争议纠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房地产纠纷”、“股权纠纷”等案件的专业合议庭,2007年建立了专门审理案件事实简单、法律关系清楚、适用法律简单的简易纠纷的速裁机构,效果良好,相当数量的简单案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地化解。由于繁简分流,使法官判案达到“繁出精品,简出效率”的效果。实践证明,这些做法也将推进审判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3.严把审限跟踪管理环节,杜绝“隐性”超审限办案。

“四项案件”具有它的特殊性,审限的延长、中止、中断和暂停计算的事由是法定的,但其过程是法官具体操作的,如果其启动不符合规定、法定事由消失后不及时恢复审理,则会产生变相(隐性)超审限的情形。因此,必须对“四项”案件实行强势管理,通过经常对“四项案件”的专项检查,全程跟踪监督,保证审批手续齐全,操作规范,切实做到审批手续齐全,操作程序规范,信息输入准确,防止人为超审限。

二、监督效能与指导效能相结合,横向整体能动

目前法院从事审判管理工作的主要部门是审判管理办公室,承担着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审判流程管理、案例质量监督评查、法官审判业绩考评的管理职能,专司管理,地位超然。但从司法实践看,由于审管人员脱离一线审判,常常只能依据案件评查发现问题,而且对问题的认识也常停留在表面,难以发现根源所在,从而导致审判管理出现脱节和滞后。同时,审管办并不是审判流程中的权威部门,其审判管理的指导性缺乏。因此,仅仅依靠一个审判管理的职能部门不能建立起有效的审判管理体系,必须要通过多环节、多部门的管理,在兼顾监督效能的同时进一步充分发挥审判管理的指导效能,带动整体能动。

1、院长、庭长变行政型管理为指导型管理。

基层法院内的领导干部要逐步转变思想观念,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深入进行如何提高整体审判水平的调研,可以通过召开审判管理工作例会等形式,互通审判工作运行情况,总结审判工作经验,检查制度落实情况,研究审判工作对策,部署审判管理工作;可以通过院长、庭长亲自开示范庭,亲自分析审判运行态势,亲自点评审判质效指标等形式,指导法官审判活动,提高法官审判水平;可以通过在业务部门内建立统一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标准、统一的文书制作格式、统一的庭审规范形式等等,将规范司法和审判管理深入到每个基层审判组织。

2、审判委员会变重个案研究为重判例指导。

目前,全国法院系统正在逐步尝试和不断推进案例指导的适用,审判委员会作为审判流程中的权威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个契机,拓展其效能空间,转变工作方式,要从研究具体的个案工作转到对审判工作的宏观管理和具体指导上来。这也是加强审判管理的有效措施。对于经审判委员会讨论的各类疑难复杂案件,应及时加以研究和总结,形成在本院范围内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判例,并且在个案基础上形成统一做法。

3、审判骨干力量变被动指导为主动指导

通过组建审判长联席会议等形式,集中研究审判、执行工作中重大、疑难、复杂及新类型案件的个案法律适用问题,为审判、执行组织提供政策性、规范性、前瞻性的具体指导意见,供审判组织参考,发挥审判骨干力量的集体优势;在各类考核考评委员会或组织中,可以改变以院、庭长为主要成员的传统做法,推选部分没有行政职务的资深法官为考评委员,既削弱考核的行政性,在“考”的同时,又可以进一步增加“评”的元素,充分发挥审判专业人员的同质指导作用。

三、建立审判秩序与激发争先创优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

审判管理是为了改革旧的审判管理模式,建立良好司法秩序,更好地追求司法的秩序价值,为审判提供可靠的保证,其在本质上是以保障秩序价值的实现为目标的。因此,科学的审判管理体制的构建,应以程序管理为中心,依托审判流程管理,对案件的立、审、执、监进行全诉讼过程的科学规范,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审判管理工作实行自动化监控,实现审判工作由行政管理向司法型管理的转化。笔者认为必须要在紧密联系审判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既规范审判行为,又鼓励开拓创新,既体现监督有力,又激发争先创优的合理考核机制,才能确保建立公正高效的审判秩序。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审判业绩考核,实行合理量化考核

对法官考评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科学的法官考评制度,对于促进法官积极正确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依靠量化考核这种形式形成规范法官审判、执行行为的压力因素。新的《江苏新指标体系》,对案件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各指标权重发生变化,尤其是把公正指标中的部分指标数据调整到效果指标中,总的指导精神是不断向量化指标体系发展,通过更为具体和可衡量、可操作的指标来体现公正和效率的主题,更为科学和合理。作为基层法院的审判管理,完全可以在认真适用上级法院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适用反映本院审判实际的特殊指标,可以增加开展庭审(听证)能力、裁判文书制作、处理“两难”案件能力、调研能力等各种形式的考核,通过考核,以量化的形式反映审判人员的业务能力,并且不断对考核结果进行评估总结,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提出对策,客观合理地评估法官的审判业绩。

2、积极转化考核结果,坚持考核的实效性

有了明确的考核标准和严格的考核程序,还必须体现法官业绩考评的实效。考核体系的合理化更要体现在结果转化的合理。法官考核是审判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作用不单纯是对法官的一种道德评价,更重要的是,它为法官的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提供依据,直接影响着法官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实体性权利。在使用法官、对法官进行业务调整、提拔、晋级的时候,都应当坚持以考评结果为主要依据。尤其对于长期业绩考评成绩较差的法官要敢于通报并给予相应处罚,真正体现业绩考评监督成效。

3、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重,激发争先创优

在业绩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定期评选先进制度,根据考评的不同领域,设定诸如“调解能手”、“执行标兵”、“质量信得过法官”等先进人物,制定相应的评比规则和奖励标准,在授予荣誉称号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成绩显著的法官继续进步、保持先进的动力,也对周围其他法官产生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带动力,创造争先创优的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既保证了审判秩序的建立,也激发了法官的司法能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基层法院的审判管理,确保公正与效率,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必须要在司法实践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由行政化管理向司法化管理的观念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的模式转变,由机械化管理向智能化管理的手段转变。笔者作为基层法院的一员,愿意与全国各个基层法院一道,在树立正确的秩序价值目标的前提下,为建立健全更为合理、更为科学、更真实衡量审判实践的审判管理体系而继续探索。

目前,审判管理所形成的各项数据已经成为评价法院审判工作是否符合公正与效率的主要依据。但现阶段,这项工作仍处在不断探索和完善过程之中。

一、现状分析

1、对审判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审判管理工作在法院建设中已经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是法官对审判管理还处于被动管理阶段,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审判管理重要性。第二是法官不是积极主动地按规定要求做好,而是没有办法不得不做,不少法官感到按审判管理要求操作工作量明显增加,对现有管理模式不适应、不习惯。

2、法官心理素质不稳定。一旦遇到考评,不少法官都容易紧张,针对庭审中出现的突发问题不知所措。这在客观上也反映出被考评法官对自身应当如何接受考评、庭审中法官应当如何正常发挥,缺乏心理准备,所以底气不足。

3、法官的责任性有待提高。省市法院对审判管理先后制定了不少文件,如审限管理、质量管理、绩效考评等,但仍有一些法官对相关内容了解不够,客观上,他们中的有些人至今还不能熟练地使用电脑,不知道各个程序中应当输入什么信息;主观上,他们缺少学习和了解相关规定的动力,对新的管理政策不作认真的研究,缺乏应有的责任性。

4、业务庭之间审判管理发展不平衡。根据审判管理的数据显示,有的庭室审判管理多项指标在全市条线名列前矛,有的则排名靠后,各个庭室在工作开展中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加强审判管理的建议

1、不断提高对审判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审判管理工作并不是一个临时性、阶段性的工作,是全省法院探索提高审判质量与效率、认真落实公正与效率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现在已经是各级法院主抓的一项工作,上级法院通过电脑数据的采集,直接可以了解到一个法院、一个业务庭或法官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审判业绩的各项数据。各级法院领导在一定管理权限内可以随时调取审判管理的数据,通过对审判管理的信息和数据的分析,可以直接对法院、业务庭和法官个人作出客观的评价。因此,认真抓好审判管理工作,确保案件审理程序中源头信息数据采集输入的准确和及时,与法院、业务庭、法官的绩效考核密切相关。只有每一名法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审判管理工作,在行动上积极抓好各自范围内的审判管理,全院的审判管理才能落到实处。

2、主动发挥审判管理数据在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审判管理的数据是按设定程序自动形成的,具有客观真实的特征,对每一位管理人员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有利于了解情况,及时作出审判管理的科学决策。各业务庭长要主动发挥审判管理数据的作用,及时将本部门数据与全市法院条线、本院内部横向部门间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自身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制订出解决差距的有效措施。

3、认真开展各种形式的自我考评,强化法官心理素质的提高。在日常庭审中,庭内组织相关的考评活动,制定全面科学的考评体系,落实相关的责任负责人,不定期对各审判人员进行考核,使法官适应考评、认识不足、提升素质。

基层法院工作总结 篇7

在我国基层法院的庭审中, 法官是庭审的组织者, 更是控制庭审进程的主导者, 但实践中基层法院法官与当事人之间文化程度和教育背景的差异较大, 如此背景下有效的沟通对形成公正的审判至关重要。总体而言, 基层法院的庭审语言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以查清案件基本事实为核心价值

一般来讲, 基层法院审理案件重在查明案件事实, 从而正确、合理地解决纠纷, 作出公正裁决。在庭审中, 各方参与者主要围绕法官总结的案件争议焦点展开辩论, 一旦其争论焦点偏离基本事实, 法官便会及时纠正并引导其对事实展开陈述, 这一点有效地提高了庭审的效率。对于双方均表示没有异议的事实, 一般直接审查认定。而对于双方有争议的焦点问题, 则更加注重证据。在毫无证据支撑或者其提供的现有证据无法支撑其所要证明的事实的情况下, 法院通常不予认定。实践中的举证质证阶段, 法官给当事人的提醒最多的就是“您提交的这份证据不能证明这一事实, 是否仍然要求提交?”此外, 庭审的双方当事人由于各自的利益诉求的矛盾, 情绪大多比较激动, 审理过程中多出现过激言论, 其中少有基本事实, 但是对于其提出的观点, 大部分法官还是能够进行系统总结并记录在案, 这也集中体现了基层法院法官审理案件时侧重查清基本事实的价值取向。

(二) 使用语言简洁明了, 多用总结性语言

基层法院法官审理案件时, 所使用的语言多简洁明了, 清晰明确, 较少使用含糊其词的表达方式。在充当庭审过程的主导者和案件是非真相的判断者时, 法官多用尽可能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原被告各方询问自己认为对案件定性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些问题, 继而认真倾听各方的回答或辩解。这一点更符合基层法院受理案件的实际情况, 便于当事人理解和庭审的高效进行。所以, 简洁、明了、决断性、不容置疑是庭审中法官语言最基本的特征, 这也是基层法院法官在未来庭审中应当坚持并娴熟运用的。

(三) 法官语言呈现较强的主动性

现阶段我国审判制度采用职权主义, 虽然我国法院审理模式早已从纠问式转变为对抗式, 但在基层法院的实际操作中, 仍然是由法官统一控制和主持法庭进程。法官在审理中所用的语言也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特征。例如:审判长提问:“你对***这一事实有无异议?”被告人答:“没有异议。”类似这样的问答式审理方式可以最直接地理清案件事实, 把握关键证据, 避免当事人无意义的争论。

二、基层法院法官加强庭审用语转化和调控能力的必要性

庭审语言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 它直接关系到参加诉讼的当事人的利益。基层法院所管辖的区域范围内, 庭审双方当事人受教育程度、专业水平与工作生活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致使其对法官所使用的语言的具体含义必然存在不同的理解程度, 即便有律师的帮助也很可能无法理解清楚法官所使用的专业术语。据了解, 基层法院审理案件中当事人聘请专业律师为其代理的比例不足40%, 这种现实情况对于法官语言转化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他们需要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向当事人说明清楚专业语言的具体含义,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法言法语。

此外, 当前基层法院案件数量多, 案由复杂, 法官数量不足等现状, 以及对于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 都促使法官能在最短时间内审理清楚案件的基本事实, 这对于法官对庭审的把握和调控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使得基层法院法官需要及时引导和推动庭审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基层法院法官加强庭审用语转化和调控能力的基本方向

(一) 实现语言大众化与专业化的协调

法官的语言力不仅来源于其身份和人格魅力, 也来自于其使用庭审语言的方式和技巧, 故在基层审判实践中特别要注重调和法官在与当事人之间沟通语言大众化和专业化的协调, 增强法官将当事人陈述转化为法言法语的能力以及将专业词汇以直观便于理解的方式进行阐述和解释的能力, 要努力做到用大众化的语言向当事人传递专业的法理。在维护法官权威和法律威严的同时, 让法律更加“接地气”, 更让人民群众感到亲切。

(二) 建立程序化的语言使用规范

由于同种类诉讼所需要的程序大体是一致的, 故基层法院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庭审经验和具体情况, 总结建立起一套适合当地的程序化语言使用规范, 并在各法院实践中监督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对其加以补充和完善, 这样也便于不同法院对于类似案件有基本一致的处理。

(三) 驾驭庭审过程中自我控制与对外控制的统一

法官应当在审理中保持对庭审较高的控制能力, 关键就在于实现自我控制和对外控制的统一。其中, 自我控制是要求法官在庭审中保持思维专一和独立, 运用法言法语准确专业, 庭审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行为举止得体, 以自身的形象和行为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对外控制则是法官对于庭审进程、双方当事人论辩程度、庭审秩序的综合控制。两者都需要法官具有较高的语言控制能力, 来实现自我控制与对外控制的有机统一。

四、对基层法院法官加强庭审用语转化和调控能力方法的建议

(一) 制定详尽的庭审语言规范

当前,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法官行为规范 (试行) 》以及诸如法律出版社发行的《审判工作规范手册》一类的文件、书籍等已经涵盖了部分有关法官语言行为规范的相关规定, 但是这些规定都是在原则上给出一定的非规范性指引, 很多内容并不明确具体, 也难以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本次调研中, 有相当多的法官反映, 如果有一套明确、清晰的庭审语言规范, 无论对法官本身, 还是对诉讼当事人, 都是有利的, 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庭审的有序进行, 提高庭审效率。对此, 笔者建议应当由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法律和语言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基层法官, 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和审判经验, 制订和落实本省庭审的语言规范。

(二) 法官统一定期语言培训

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庭审语言培训, 加强语言技能的训练, 或者组织观摩学习其他法院其他法官成功运用庭审语言的典范, 可以有效提高法官的语言能力。这样的培训应当形成长效机制, 提高基层法官不断学习, 加强专业技术水平的意识, 提高审判中驾驭语言的能力。

(三) 法官之间定期交流

由于不同法官在实践中会面临不同的案件, 相应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不同的经验, 故法官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交换彼此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 在提高司法效率的同时, 也更能提高法官对不同案件的应对能力以及对庭审语言的转化和驾驭能力。而在当前, 从本次调研情况来看, 基层法院之间的交流并不频繁, 由于案多人少, 基层法院法官主体工作均为审判一线工作, 庭外交流甚少。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未来基层法院仍需要在此方面加强, 鼓励法官之间内部交流和对外交流。

五、结语

培根曾经说过:“法官既然坐在上帝的座位上, 就应当效法上帝, 而上帝是抑狂妄而扶温良的”, 放在社会主义法治的今天, 其中的上帝更应该理解为法律, 法官既然处于审判岗位, 就应当符合在法律要求的同时, 更加注重自己在庭审中的语言掌控能力, 正确运用法言法语并且能够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针对不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进行阐释, 会是整个庭审更加顺畅和协调, 更有利于法官在庭审中查明案件事实, 准确适用法律、科学合理裁判。

摘要:庭审是当事人语言的争锋, 也是法官借助语言表达完成对事实的查明的过程, 由于审理后整理书面庭审记录的要求, 就需要完成从不同当事人不同话语体系到法院书面语言体系的转化, 也需要合理地纠正当事人无意义的争论, 控制庭审的进度。它除了对法官自身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外, 也让法官有效的语言转化能力和调控能力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在笔者在吉林市基层法院的调研为基础, 结合当地相关人民群众、社会媒体对参与庭审的反映, 对基层法院的庭审中法官的语言技巧进行系统总结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庭审语言,语言调控,语言转化

参考文献

[1]谢云参, 王禹.法官语言的平民化和专业化[N].江苏经济报, 2012-11-7.

[2]唐明.法官法庭用语需要四个体现[J].山东审判, 2007 (5) :35.

[3]王冷.法庭审判中法官的语言调控[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4) :117.

论基层法院法官的司法艺术 篇8

摘要:基层法院是解决一般纠纷和社会危害性较小犯罪的主要审判机关,其纠纷的社会根源十分敏感,作为基层法院的法官审理邻里纠纷、熟人矛盾,江苏靖江的女法官采取了近距离调解说服的方式,笔者认为这种司法方式应根植民众,贴近群众,还要充分考虑司法资源、运用范围等因素。

关键词:司法;基层法院;法官

司法又被称为“法的适用”或“法律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适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法律规范有一定的概括性,成文法的适用注定要依靠司法者的应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效力,但处理法律问题的效力如何除去劳的因素外,法官适用法律的艺术是发挥法律规范应有效力以至于更大或更好效力的重要的原因。于是便有了司法也是一门艺术的结论。

一、作为—种艺术的纠结的问题

作为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民间艺术”冠以“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作为司法艺术也有“民间艺术”这样的分类吗?首先,我并不肯定这样的类似的把它作为一种分类,而是看作对法律运用所采取的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或者从题目看来这里所强调的是司法是否应更贴近民间。一种逃离法定规矩的,可以定义为解决纠纷的方式(这里我不认为是审判),在基层法院有着广泛的市场。一方面,依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街头邻里,田间地头,这些小纠纷小矛盾登上正义的法庭那就不是小问题了,能当面解决的问题“闹上”法庭绝非是观念中轻而易举能理解的事情。能将纠纷对铺公堂也是迫不得已。当然随着法治进程的推进和法律知识的推广,这种现状有所改观,但并非主流。还有这类纠纷涉及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迁徒流动的加快,居民间的熟知程度在大大降低,城市居民间的陌生感已经显而易见,以一北方农村为例,本地人口很大一部分迁出,大量迁入的外来人口已经占村子总人口的近40%。居民陌生度的提高對解决邻里乡亲间的纠纷又不得不求助于法律。

二、难办的法官

如今摆在一些法官面前的是两条难办的“出路”。其一,按照法定的程序,坐在法庭依法判案。其二,根据纠纷双方的意思,在法律的氛围内充分调和他们的意见,使得矛盾缓和,对相关法律有充分的认识,最终法官作出判决。

三、根植民众是司法的现实考量

对于司法而言,它是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的对象是具体案件,而基层法院的案件大多是家长里短的纠纷,即使是刑事案件,其社会危害性也比较小,从司法的目的而言,一般认为是为了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司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解决案件中产生的纠纷或是给予犯罪嫌疑入以刑事处罚吗?在我看来并不如此。司法的最终目的是让纠纷双方或犯罪嫌疑人认清案件的事实,明确其危害性,而不是简单的升堂判案结案了事。比如双方纠纷闹上法庭,法官仅仅是依据案件事实,根据法律程序做成最后判决,双方当事人手拿判决书也不会完全明白法律交给他们的结论如何,这样的结果,其一,当事人不清楚判决的依据从何而来,导致他们对案件的事实认识不清,使法院失去威信。即使法院对案件作出了处理,民众也可能在法律认识不清的情况下产生再纠纷、尾巴纠纷。其二,造成民众对法院的神秘感和畏惧感,这也就有可能出现民众对法律纠纷采取私了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处理结果。其三,这种法官坐堂审案的模式也不利于民众对法律的认识,提高法律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四、艺术无边,司法有界

司法作为国家的一种资源必然会考虑它运行的经济因素。正如经济因素我们国家审判制度采取了两审终审制。对于法官深入群众、走访调查等一系列工作的落实都需要经济基础,不然一切设想都将无从谈起。司法资源是以国家财政相依托的,在更充分的解决司法问题上考虑司法资源的是否充沛是必然而必须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必然会受到经济基础的无情的制约,无论设想的制度是如何人性和完美。

基层法院是解决一般纠纷和社会危害性较小犯罪的主要审判机关,这样的模式一定是基层法院的专利吗?陈燕萍作为基层法院的法官实践着她的司法艺术,但是这样的艺术能够适应更高级别的审判机关吗?我想这种模式的司法在基层法院的适用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它适用的对象一定是贴近民众,贴近最普遍的案件。根据一定的标准法院有不同的管辖级别,当然这种级别划分与其使用案件的标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也许这样的不确定性是它难以实践和广泛实践的原因之一。

从前面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以民众意识为司法中心的诉讼主要是以民事诉讼为主,如何看待刑事案件在这种模式中的司法问题成为一个必然的问题。其中一些关键词成为学术界热议的焦点,比如刑事和解、恢复性司法、诉辩交易等等。近年来,响应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法学界对刑事和解的研究兴起了—股热潮。最近,中央有关司法体制改革、机制改革的文件,对刑事和解和附条件不起诉予以肯定。在刑事诉讼程序运行过程中,被害人和加害人(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达成谅解以后,国家专门机关就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或者对其从轻处罚。当然一种新的制度的出现必然会打破原有的秩序,关键是如何平衡和衔接新旧制度,比如刑事和解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冲突,刑事和解的范围等等。

上一篇:会标语下一篇:借款项目风险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