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民法院司法技术辅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24-07-19

浅谈人民法院司法技术辅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共7篇)

浅谈人民法院司法技术辅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篇1

浅谈人民法院司法技术辅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作者:胡佩玉 工作单位:安徽省祁门县人民法院

内容摘要:

自从人民法院司法技术工作职能转变以来,司法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转为对司法鉴定的审核和咨询、司法鉴定对外委托业务和对注射执行死刑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了司法辅助保障作用,为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服务。但是社会鉴定机构在司法鉴定工作存在着社会鉴定机构较少、管理失范、鉴定质量不高;鉴定时间难以确定,鉴定机构没有级别区分,体系较为繁杂紊乱;鉴定费用偏高,增加诉讼成本等一些在实践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司法技术辅助工作的特点和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了一些应对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司法技术辅助 社会鉴定机构 机制 导言: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05年2月28日通过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司法鉴定管理进行了规范。全国各级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司法技术辅助工作机构的通知》要求,自2006年10月1日起,都已严格按照《通知》的要求,积极、稳妥、有序地做好司法鉴定机构改革和司法技术辅助工作职能调整,停止了具体的司法鉴定工作,将工作重点转向了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司法鉴定的审核和咨询工作;司法鉴定对外委托业务;对注射执行死刑的技术指导”三项职能上,充分发挥了技术人员的司法辅助保障作用,为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服务。但是,社会司法鉴定的状况不容乐观,司法技术辅助工作的开展还不尽人意。本文从分析目前社会司法鉴定工作的现状,结合人民法院的司法技术辅助工作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入手,对应当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对策作粗浅的探讨。

一.我院司法技术辅助工作的现状

《关于司法鉴定问题的决定》颁布实施后,依照该决定,司法技术科不再受理从事司法鉴定工作,共主要职能是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从事本院对外委托工作。我院随后统一开展了鉴定、评估、拍卖的对外委托工作。具体现状做到:

(一)委托程序规范。无论案件在审判阶段还是执行阶段的鉴定、评估、拍卖工作均先由当事人进行协商选择机构,如协商不一致则通过抽签确定机构,这样在委托机构的选定上已经完全排除了人为因素,做到了公开、公正并增加了透明度,以随机抽签的方式使得鉴定、评估、拍卖机构之间的利益达到了一种概率上的均衡和协调,避免了“暗箱操作”存在的可能,同时也加强了法院对外委托工作的协调性与规范性。

(二)操作管理公正。健全的管理制度使委托、评估、拍卖工作有了重要的监督、管理尺度。逐步加强了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在进行鉴定、评估、拍卖的过程中及时通知当事人到场参加监督,明确了应将司法鉴定书、评估报告送达双方当事人,并在一定期限内提出异议等规定,确保委托工作的程序公正,使当事人所要求的公正更加直接和直观。

(三)具体操作明确。对鉴定、评估、拍卖的时间,公告的方式,业务质量,收费标准及款项的支付等方面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增加了委托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较好地理顺了法院与鉴定、评估、拍卖机构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鉴定机构在司法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鉴定机构较少,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我县到现在为止,没有一家司法鉴定机构,全黄山市也仅有几家,且门类不全,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鉴定问题无法及时找到相应的鉴定机构,如动物类、农作物损害鉴定、文书鉴定、痕迹鉴定等,都是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需到外地寻找可接受鉴定的机构。

(二)、社会鉴定机构管理失范,鉴定质量不高。由于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鉴定机构随意性很大,这给当事人带了许多不便。双方当事人已协议选择了鉴定机构,鉴定内容也属于鉴定机构的注册登记范围,但是当事人前去鉴定,鉴定机构却告知不能进行鉴定,又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不但给当事人带了许多不便,也增加了法院技术工作的难度,法院只好重新组织双方当事人协商另选鉴定机构。到头来,鉴定机构埋怨,当事人指责,法院是出力不讨好,两头受气,影响案件的审理;而且出具的鉴定文书极不规范,有的鉴定书只有分析意见没有鉴定结论,有的鉴定结论提供多种可能性意见仅供参考。如此质量低下的鉴定无助于法院对证据的审查和判断,无助于查明案件事实,与法院审判工作公正高效的要求极不相称。

(三)、鉴定机构的鉴定时间难以确定。鉴定机构对法院送达的的委托材料不能及时审查、及时鉴定,延长了案件在法院审判阶段的处理周期。由于社会鉴定机构鉴定效率比较低下,其接受法院委托后往往半月或一个多月以上,多则4、5个月甚至7、8个月才出鉴定结论。由于司法鉴定占用时间过长,直接影响到法院的办案效率,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虽然法院在统计审限时可以除去鉴定的时间,即鉴定时间不影响审限,但案件审理阶段的处理周期过长,容易引起当事人的猜疑,甚至有的当事人对法院发泄不满,在案件的鉴定期间信访上访,从而影响法院司法审判的公信力,损害司法权威。

(四)、鉴定机构没有级别区分,体系较为繁杂紊乱。按现行司法管理条例的规定,所有社会鉴定机构的资质都是平等的,没有级别高低之分,而且鉴定业务不受地域的限制。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倾向于认为外地的鉴定机构更具权威性,水份少,从技术、公平、公正、公信力都强于本地、本市或本省的鉴定机构。多头鉴定另外一个原因是,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系没有形成。按照《决定》第三条的要求,全国范围内的鉴定人员和机构的登记管理都应由司法行政部门主管。但现实并不如此,在《决定》出台后不久公安部即出台了自行管理办法,自行规定公安机关可以不受《决定》“束缚”的五种对象。随后最高检察院也出台了自行管理办法。在此情形下,司法部不得不于2005年底下发了关于公、检、安内部鉴定机构的管理工作无须再到司法行政部门办理登记准入程序的妥协性管理规定。因而,目前是司法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鉴定机构与公、检、安等机关内设的司法鉴定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鉴定机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行政机关内设鉴定机构(劳动局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以及政府指定医院等所属部门、行业管理的鉴定机构并存,形成一种多头管理的司法鉴定管理体系,司法鉴定管理更加混乱。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鉴定工作常造成多头鉴定;由于司法鉴定机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社会公信力不高,使得司法鉴定质量令人堪忧,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的现象愈演愈烈。

(五)、鉴定费用偏高,增加诉讼成本。以前法院自主法医鉴定的收费一般是每件控制在200元以下,对特别困难的当事人甚至减免鉴定费,而现阶段鉴定费用少则500-600元、多则1000元以上,甚至高达上万元,致使诉讼成本明显增加,迫使很多当事人即使有理,但因经济困难不得不放弃对自己有利的鉴定;对于鉴定费用过高的问题,鉴定机构也有苦衷。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后,鉴定机构名为中介机构,实质成了司法行政机关的下属经营机构。鉴定机构除了每年支付年审费、公告费外,鉴定人员每年还要负担培训费、注册费。有的司法行政机关干脆就将鉴定机构发包出去,每年收取几万元“管理费”,这种“管理费”比起律师事务所交纳的费用要高出好几倍。而相对于律师收取的代理费,鉴定机构的业务收入只是微乎其微,何况还要交纳税收、维持鉴定业务的正常开支和支付鉴定人员的劳务费。鉴定人员报酬太少,鉴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也是造成鉴定拖拉的一个原因。

除上述问题外,人民法院内部自身的司法技术辅助机制也不够健全,设备亦很落后。根据我院实际工作情况和业务量的需要,现在的司法技术辅助部门人员较少,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同时,也缺乏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机制,硬件的配备也不够完善,比如摇号机、摄像机都是必不可少的需要配备的设备。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学习,完善硬件设施的配备。三.司法技术辅助工作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司法技术辅助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采取措施加强司法技术辅助工作。司法技术辅助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服务审判、保障审判公正、高效的技术性辅助工作。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司法技术辅助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这项工作。

(二)、加强司法技术队伍建设。基层法院应当具备解决技术咨询和技术审核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整合法院司法技术力量,注重培养和储备人民法院内部技术型人才,以法官职业化建设为契机,明确法院司法技术人员的技术法官定位。按照技术辅助工作的职责和工作范围,每个基层法院应配备至少一名相关鉴定的司法技术人员,负责为本院审判工作提供技术资询、技术审核服务,对法官提出的技术问题进行解释或答复。落实待遇,司法技术人员应有不低于审判业务庭的职级待遇,以稳定人民法院司法技术队伍,提高司法辅助工作的吸引力和调动司法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鉴定机构的服务方式和收费标准。

建议有关部门会同物价部门制定统一的鉴定收费标准,并下发各法院以便做好司法技术辅助工作。时机成熟时,再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立法的方式,将社会鉴定机构的职能,服务方式,鉴定流程以及相关的费用标准,法律监督与责任统一规范,制定专门的法律或者法规,以保障社会鉴定工作的稳健运行。

(四)、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鉴定机构、鉴定人员的监督管理的监督和管理。提高鉴定机构的设立门槛,以及鉴定执业人员的准入资格。加强对,加大对违规鉴定机构和执业人员的查处力度,改变对鉴定机构的现行事务管理方式和参与利益分享,使鉴定机构真正成为中立于双方当事人及任何机关的中介机构,以利于其公正、独立地行履行司法鉴定职能;对现有司法鉴定人应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司法鉴定人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鉴定业务水平,以适应审判工作对司法鉴定的需求。

(五)、人民法院要完善司法技术辅助工作制度,发挥司法技术辅助工作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对外委托工作的各项制度,如审鉴分立制度、规范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程序、协商确定鉴定人制度等。落实细则,做到程序公正、委托鉴定公开,扩大当事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以程序公正、公开为对外委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对外委托工作的质量。

(六)、加大对司法技术辅助工作的资金与装备投入,保证司法技术辅助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权威。法院的司法技术辅助工作业务多,范围广,出外勤频繁,工作量大是对外委托鉴定的特点。既有办公室的大量鉴定材料、法律文书,还有外出委托、组织勘察现场、组织听证会、提取鉴定证据材料等。但装备与工作性质不相适应,如我院只配备了一辆微型车。建议配备:越野勘察车、委托工作车、照像机、音像检查器材、录音器材、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

(七)、司法技术人员应当严格自律,时刻紧绷廉洁公正弦。司法技术人员须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司法技术辅助工作能力与水平,理顺与审判执行部门之间的内部委托关系及与受托单位的外部委托关系,主动接受监督,确保司法技术辅助工作公正、高效、廉洁地运行。实行统一管理、阳光操作的司法技术辅助工作机制,将有效的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和暗箱操作问题的发生。

参考资料:

《屯溪法院成立司法技术辅助机构我市首个“司法技术办公室”挂牌运行》 作者:gov 来源:中国黄山政府网

《浅谈司法技术辅助工作》 作者:金水法 来源:河南法院网 《基层法院司法技术辅助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作者:王萍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西湖法院反映司法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作者:吴云 王奇 来源:江西法制网

《关于人民法院司法技术辅助工作的调研报告》 作者:常秋实 来源:广西法院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司法技术辅助工作机构的通知》

《人民法院司法辅助技术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彭良诗 来源:彭良诗个人博客

《祁县人民法院司法技术辅助中心关于开展基层基础工作的调研报告 》 作者:苗 焱 来源:祁县法院

浅谈人民法院司法技术辅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篇2

一、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

当前, 很多领导和干部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程度还不够, 加上进行人民调解的经费得不到保障, 因此影响了人民调解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对人民调解人员的积极性有打击, 阻碍人民调解发挥相应的作用。当前, 出现得较多的现象是“轻防重打”, 加上当前社会对化解纠纷防止矛盾激化中人民调解发挥的作用重视程度还不够, 人民调解也缺乏一定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因此, 人们利用人民调解方式还不够多, 调解员的地位也得不到肯定, 使得成绩很难得到肯定。

(二) 人民调解人员素质比较低

人民调解工作的效率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调解人员的工作能力素养水平。当前我国人民调解人员的素质普遍比较低下, 成为影响调解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法制化管理逐渐成为生活的一种规范, 在这种背景下, 对调解人员的素质也有新的要求。目前, 我国的人民调解队伍年龄普遍偏大, 文化程度和相应的政策水平都比较低下, 导致调解人员在学习相应的调解业务知识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很多调解员的法律素养与客观的法律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很多人开展调解工作都是凭经验行事, 因此缺乏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和模式, 常常不能从跟上解决人民纠纷。

(三) 缺乏政府支持, 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管理力度不够

目前, 很多基层组织人民纠纷进行调解时受到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政府部门对人民调解的支持力度不够, , 基层人民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普遍重视不够, 对人民调解的制度支持力度不够, 使得人们调解的指导和监督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在调解业务方面, 一般是受双重管理, 还容易出现工作量大, 没有专人专用的现象。另外, 由于人民调解工作的经费和调解员的待遇得不到落实, 对调解工作效率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此外, 人民调解机构运转不正常, 调解业务不够规范等, 都是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人民调解工作开展的措施

上述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 对人民调解工作有很大的阻碍, 为了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 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需要找到相应的问题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解决人民调解问题的措施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提高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

当前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 是影响人民调解水平的基础。社会和相应的机构应该认识到人民调解对于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性。克服传统的局限思维, 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此外要加强人民调解的宣传力度, 为人民调解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人民调解组织的工作需要得到当事人和社会的认可, 才能顺利开展, 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 让更多公民, 更多的党员干部参与到人民调解的工作中来, 是人民调解成为解决人民矛盾和纠纷的人投入到人民调解的工作中去。可以人民调解的组织建设工作纳入到社会治安管理考核中去, 让这部分内容成为基层组织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以加强对其重视的程度。

(二) 确保人民调解经费的落实和保障

此前, 财政部已经将人民调解的经费以及调解员的各种补助列入了相应的开支范围之内, 而当前人民调解经费和调解员的各种待遇得不到保障, 对调解工作的开展有很大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结合相应法律法规, 把人民调解的工作经费和相应的人民调解员的待遇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以实现经费的保障。在基层组织和上级组织之间也可以形成一种联动模式, 做到上下联动, 充分调动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确保基层调解队伍更加稳定、有序地开展工作。

(三) 加强人民调解人员的能力素养建设

人民调解人员的素质水平对人民调解工作是一个极大的影响。针对当前人民调解人员能力素养不够高的问题, 还需要加强解决。提高调解员的素质, 首先在聘用调解员时要有一定的保障和选择, 对其政策能力和各种业务知识要进行考核。调解员上岗之前, 要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 除了在业务水平上对其进行培训之外, 还要加强道德能力素养的培训。调解员在工作过程中, 也要定期组织调解员进行充电, 不断完善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要加强喝基层司法所的联系, 吸收基层的专业人士, 不断为人民调解队伍补充经验丰富的新鲜的血液。

(四) 建立完善的人民纠纷解决机制

人民调解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道重要防线, 与诉讼调解和司法调解相比而言, 更加贴近群众, 也更加快捷方便, 对成本节约也有很大帮助。但诉讼调解也有相应的优势, 因此, 可以加强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结合, 是两种调解模式形成互补。例如, 当法院受理案件时, 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意愿, 法院委托当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相应的调解, 这样的调解模式也具有法律效力, 并且可以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优势, 强化其法律效力, 加强人民调解模式的应用。

此外, 还应该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 加强对人民调解的管理力度, 另外, 要加强人民调解规范的不断完善, 保证人民调解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的不断完善。

结语

综上所述, 人民调解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调解模式, 在社会纠纷与矛盾的处理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但人民调解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经费得不到保障、调解人员的素质偏低等, 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 为了不断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 需要找到问题所在, 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人民调解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树天.人民调解制度的运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法制与社会, 2009 (33)

浅谈人民法院司法技术辅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篇3

的调研,指导司法所开展工作要切实可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加强与镇领导的联系,了解司法所开展工作情况,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司法所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可以采用集

中培训、业务交流、外出参观学习,提高工作能力,提高协调能力。

3、改变在岗不在编或在编不在岗的局面。上级司法行政部门应

协调解决在职人员的待遇问题,如特岗津贴,提高在职人员积极性。

4、把好人员出入关。要将业务知识较好又热爱司法行政工作的

同志充实到司法行政队伍来,对在岗人员定期进行全能考核,对不适应司法行政工作的同志做到能进能出。

5、尽可能提高现职人员待遇。司法所工作人员工作繁琐,经常

放弃节假日处理矛盾纠纷等工作,但在政法系统待遇仍然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法院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一、对政治工作的性质、作用缺乏认识

政治工作与法院审判工作投放力量不成正比。政治工作上边热,中间温,下边凉的现象没有彻底根除。具体反映在政工队伍建设方面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确立政工部门应有的地位,有些把政工部门与其他部门内设机构在性质上等同起来,如镇坪县法院没有专门的政工部门,其职能由办公室行使,更不要说落实职级待遇。在参与重要工作、人事任免等重大决策方面很难发挥出政工部门应有的作用。二是在机构改革中,法院应设政工部门,但没有统一的名称,如基层法院有将政工部门称“政工科、政工室、政工协理员”等,有的就没设这个部门,镇坪法院就是如此。三是由于政工部门设置不统一,有的职级待遇没有得到落实,没有按照领导班子成员对待,在工作上名不正,言不顺,得不到其他内设机构的重视支持。由于存在上述原因,在开展政治工作方面没有理顺关系,很容易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得不到重视。

二、负责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思想不稳定

政工部门担负着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指导、检查、督促法院内部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领导指示,管理全院干部,总结、宣传、推广法院工作经验,负责干部教育培训,党建工作,精神文明争创,行业争创;同时负责法官干警的考核、任免、奖惩、工资福利等工作。涉及到法官干警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当,就会得罪人,甚至还承担多种责任。有的政工部门的领导未进领导班子,职级得不到落实,法院政工干部不属审判序列等问题,以及负责政工工作的同志不懂怎样去做政治工作,有的甚至不务正业,对搞业务感兴趣,抓政治思想工作缺乏热情,影响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

三、政工部门人员少与任务重的矛盾表现突出

上级政法机关及法院和地方党政部门年年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由政工部门承办的,每项工作从布置到检查验收,都要耗费很大的工作量。尽管政工干部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也只能处于应付状态,没有精力去研究深化政治工作。

镇坪县法院没有一名专职政工干部,所有的政治思想日常工作及有关的考核、奖励、任免、争创的申报、工资福利等工作都由办公室来承担,连日常的工作都没有专人负责,更谈不上做好政治思想工作。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法院做好政治工作和政工职能的全面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领导层提高认识,循序渐进,制定措施,逐步改善。

1、要加大政工队伍建设,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选拔政工干部,注重政工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工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敏捷的写作能力。选择德才兼备、公道正派的优秀年轻干部担当政工部门的工作,并大力加强政工队伍的自身建设,对不热心政治工作,不愿担任政治思想工作的干部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或予以调整。对政治素质差或工作能力低的政工干部要及时调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政工干部应有的作用。

2、理顺各方面关系,本着“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原则,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解决政工队伍的编制、待遇、名称、职责任务,彻底解决“管事”和“管人”两层皮的问题,使政工部门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立起政治思想工作从业务工作抓起,用“xxxx”重要思想和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指导各项业务。法院业务工作要从政治思想入手,在业务工作的实践中,努力实践“xxxx”,实现法律价值追求的最高要求的政治思想工作机制,不断强化法院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确保政治思想工作能全方位的渗透到法院各项业务工作中去。

3、不断加强政工干部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思想教育,提高政工干部工作的能力。要提高政工干部自身政治理论修养,使之能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组的决定。更重要的是加强政工干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要去攀比权利与得失,要看得起自己,看得起自己的工作,不热心政治思想工作的干部什么工作都不会做好。

浅谈人民法院司法技术辅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篇5

人民调解工作直接面对群众,通过说服教育,有效地将各类矛盾及纠纷化解在基层,这对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区法制化建设进程,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调解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探索人民调解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力求找出目前制约人民调解工作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此根据司法所及社区人民调解实际情况进行了总结。

一、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

1、概状

滨河路司法所所辖三个社区的人民调解工作。共有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三个,并下设24居民调解小组,6个市场调解小组,44名调解员,并在社区确定了4名首席调解员,已形成了调解委会、调解小组、调解员三级调解网络,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左右协调、依托基层、多方参与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新格局。

近年来,通过加强规范化建设,司法所和调解委员会逐步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的标准,四个调解委员会均达到“五有”(有

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调解档案,有调解记录薄,有统计台帐)、“四规范”(规范调解人员、规范工作制度、规范调解程序、规范调解文书)标准,并统一制定下发了人民调解工作目标责任制、人民调解员工作纪律、纠纷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人民调解工作原则。每年司法所组织人员进行两次集中培训,对调处过程中应规范的调处登记、调处协议书等填写进行了讲解,明确了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总结了切实可行的调解方式。

2、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结合本辖区实际,有的放矢,主动介入公民之间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使矛盾纠纷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做到了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街道,把纠纷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有效的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今年,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件,调解成功4件,成功率为100%,共排查纠纷6次,专项治理2次。

二、当前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人民调解工作发展顺利,但工作中仍存在着制约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一些难点问题。人民调解工作不论在思想认识还是实践工作中都还存在着一些与新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部分基层领导及干部群众对人民调解在处理矛盾纠纷上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重视和支持不够。调解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解组织的建设。挫伤了民调人员的积极性,阻碍了人民调解作用的发挥,“轻防重打”现象比较普遍。加之,社会各界对在人民调解化解纠纷,防止矛盾激化中的作用缺乏认识,人民调解在纠纷当事人心目中缺乏可信度和权威性,出现纠纷,当事人大都寄希望政府解决和诉讼解决。调解人员的社会地位得不到肯定,调解人员的工作成绩难以得到认可,阻碍了人民调解作用的发挥。

(二)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管理、指导力度不够。街道调委会由司法所负责,司法所成为是街道的内设机构,在业务上受区司法局和街道双重领导,他们同时要做街道综治工作、街道有关工作、司法所工作。在社区调委会,调解主任同时兼禁毒专干、综治专干他们不仅要管如:禁毒、综合治理、反教等工作,还要亲自做人民调解工作,司法所和调解主任工作范围广,工作量大,没有做到专人专用。

(三)人民调解的组织建设、人员配备与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调解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整体素质达不到工作要求,2008年结合居委会调整,对全街道、居委会调委会进行了调整,调解人员的平均年龄有所下降,人员素质有所提升,但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受到过法律教育,对法律政策了解的不全不透,难以熟练使用相关法律进行调解,导致调解水平不高,依法调解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到基层。

(四)调解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高直接影响着人民调解工作的长远发展。司法部颁发的《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范围、程序等作出了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些调解人员时常受习惯处事方法左右,不严格执行调解程序,对调处的纠纷不登记、不制作调解协议书,致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适当、及时的保护,造成了调解工作的被动,导致了调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的萎缩。随着人民调解协议被赋予法律效力,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人民调解在当前条件下,纠纷调解的方式更趋向理性化,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已成为当前发挥调解职能作用,树立人民调解公信力的关键。

(五)调解队伍不稳定制约了调解事业的发展。现在基层在聘用人民调解员时,即无文件明确,也无聘书证明,也无调解员的徽标,真正在做调解工作的人员往往身兼多职,调解人员的组成随意性较大。同时,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调解人员在付出之后得不到必要的补贴和相应报酬。调解人员的身份和地位不明确,调解经费得不到保障,影响了调解人员工作积极性。

三、对策

(一)加强宣传,为人民调解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人民调解组织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工作有赖于得到当事人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这不仅有利于树立调解人员的威信,也有利于调处结论的履行。因此要求社会各界及广大干部群众要大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让广大公民,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要

积极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使人民调解成为公民解决矛盾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选择。要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激励他们更加热情的投入到调解工作之中。同时将人民调解的组织建设和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引起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的重视。

(二)加大部门配合力度,形成全社会参与调解工作的格局。在健全现有调解组织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基层调解人员待遇、建立配套选拔任用机制,完善三级调解组织,使调解工作网络更趋成熟,同时成立由基层派出所、社区、司法所人员参与的调解组织,发生纠纷之后,各部门均应派出人员进行调解,改变基层调解组织单独以某个部门为主、孤军奋战的局面,同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民调工作预防和在化解矛盾的作用,有效地把一般性民间纠纷解决在社区调委会这一级,把重大疑难纠纷化解在街道这一级。

(三)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为保证人民调解制度的运转,应配套调解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应拨出专项资金,保证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管理、指导,以及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人民调解经费区司法局专项用于人民调解工作建设。要在全区建立人民调解员补贴制度,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不改变人民调解原有性质和运行方式的前提下,加大政府在“防和调”方面的经费投入。

(四)探索人民调解工作专业化、社会化建设,面对新时期民

间纠纷的多样性、复杂性,要解决目前人民调解工作中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人民调解必须走专业化、社会化道路。一是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大力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组织机构,在继续加强三级调解网络的建设基础上,积极培育专业化、社会化调解机构。二是创新管理方式,推动调解员队伍专业化、社会化建设。全区推行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对人民调解员实行持证上岗、实行业绩考核制度。逐步成立一支比较专业化的人民调解员队伍。三是探索建立新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培训、管理机制,构筑三级人民调解培训网络即:市司法局培训首席人民调解员和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区司法局培训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及专职调解员。各街道司法所负责培训本辖区内的除调解主任及专职人员以外的人民调解员和信息员。

(五)大胆探索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衔接,建立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人民调解组织做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与诉讼制度相比人民调解具有扎根群众、贴近基层、方便快捷、节约成本的优势,调解与诉讼制度有功能上的互补,为两者之间的衔接和融合奠定了基础。人民法院对一些受理的案件,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可由人民法院委托调委会进行调解,达成的协议经人民法院确认后,具有法律效力。这样一来既可以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功能上的优势,强化了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提高调解协议的权威性,同时又节约了诉讼成本。

浅谈人民法院司法技术辅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篇6

当前信访维稳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为破解信访难题,探寻诱发信访原因,变通处访措施,稳控信访走势,近期,我街对1-11月份信访事项进行统计归类,分析原因,总结处访方法,积累经验,对我街信访工作进行了思考。

一、当前信访工作的现状

截止2017年11月份底,群众来街及街以上信访共30批80人次,其中进京非正常上访1人次,赴省上访2批4人次,到市访5批20人次。

从统计上看,当前信访工作呈现鲜明的新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集中访相对增加。1-11月份,全街共发生6次集访,占信访总数的20%。集访主要发生在项目建设、机构改革、城区改造、房地产类以及相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如机构改革中离退休社区老干部、复员军人等群体因具有共同诉求,是集访的高发人群。二是越级访比较突出。除到街道上访外,上区访、赴省访、进京访等越级访现象也时有发生,他们不经街,不经区,直接进省赴京。如前进里社区如意里居民阳中华,在今年9月份中央文明组在对我区文明创建工作进行入户测评时,直接从长沙坐高铁回衡阳,准备直接找测评组反映其不合理诉求。三是无理访日趋严重。全街发生的进省赴京基本上属无理上访。如东风南路181号13户住户何文郴,他本人于2000年向衡阳北站递交了辞职报告,北京铁路总公司也批准了他的辞职报告,并按要求赔付他经济补偿金和一次性辞职补贴。2015年3月何文郴又因该事上访至北京铁路总公司,10月份又到衡阳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相关机构均因其诉求不合理拒不受理,但他仍然坚持上访。四是利益访十分典型。在上访中,基本都是为着利益,而且是个人利益,很多上访者希望通过信访获取更多的利益,甚至额外的利益。如要求政府违规帮其办理“低保”、要求政府给予经济帮助等。如何文郴2000年就和单位签订《劳动解除合同》,但他现在认为解决方式不合理,多次到北京广铁总局讨要说法,希望总局给他原单位施压,现街道已按帮其办理了低保和廉租房补贴,但他还不满足,表示还要继续上访。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问题。一是热点问题突出。我街当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矛盾凸显高发期,房屋征迁、土地权属、医疗卫生、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领域信访问题突出,特别是随着老城区、棚户区改造的持续推进,涉及更多群众的切身利益,信访维稳任务加大。如:二环东路拆迁。动辄上百人到区集体上访。此类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二是信访积案不清。今年,我街对历年沉淀下来的遗留问题组织了攻坚,通过领导包案、专班处置等方式,部分得到了有效化解,但仍有一部分积案化解效果不理想。如意里小区由于衡州大道建设需要,途径我街前进里社区如意里B栋、C栋、D2栋,当时政府原计划拆迁安置在街道农田里,房源为电梯房,后因总总原因不能按原合同安置,现如意里小区居民经常到街道要求归还其原房屋并赔偿经济损失。三是利益群体多元。我街特定利益群体主要有退役军人群体、企业改制群体、老社区干部退休等。如我街道一批已经退休的老社区书记、主任因为当时社区运转制度改革,一次性将他们的养老问题划归为事业单位养老,现在因养老标准较低曾集体到市政府上访。

(二)原因。一是政策缺位。目前基层信访工作的困境是如何区别维权型上访和无理上访,无法在法律层面上甄别维权型上访和无理上访,而街道又没有权限制定政策来治理无理上访,这就为那些希望通过上访来谋利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我街道茅坪社区胡运秀因其儿子颜孔亮2005年因涉嫌盗窃在市看守所羁押期间因病死亡,她本人也已签订息访协议书,相关偿付补偿金也全部到位,但现在对处理结果不服,多次赴省进京上访,由于没有相关政策支持,我街道无法区分她是维权型上访和无理上访。二是责任错位。当前信访工作全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划分,发生进京非访后,责任追究主要是查看非访人员的身份信息,国家追究省,省追究市州,市州追究县市,县市追究乡镇和街道,一级追究一级责任。这种无论上访原因而绝对的“属地管理”原则,给街道造成的压力很大。如我街道前进里社区居民谢培菊,她只是户口在我街道,而实际住在苗圃街道建湘村,她村人反映的实际问题又是市童服厂企业改制相关问题,像这种既不住在我街道,反映的问题也不我街道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信访又属于我街道的模式存在责任错位。三是治理无法。《信访条例》对政府行为很有约束力,但对那些无理上访的人则没有任何约束力,这让街道在信访治理中很被动。再加上近年来个人权利本位畸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强调,这些都为无理上访者与政府的博弈中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因此,一旦我们无法满足其要求,就会出现越级上访。如我街道谢培菊、胡运秀等都是无理上访人员。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1、加强信访维稳工作领导。要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信访工作领导责任体系,督促有权处理的部门依法按政策解决信访问题,变通“属地管理”原则。要强化责任追究,严格实行信访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把信访工作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考核内容,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因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不认真解决信访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2、规范信访维稳工作秩序。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多向群众宣传《信访条例》和相关法律知识,逐渐引导信访人员有序、依法信访,减少无理上访、缠访闹访事件发生。要完善调解与仲裁、复议、诉讼相互衔接的多元化解机制,引导当事人理性表达,通过法定途径解决问题。

3、大力化解信访积案力度。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事要解决”为核心,诚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要积极探索政府救助、社会救济、民间互助相结合的办法,努力使一批信访人员在人文关怀中息访息诉。要把法治思维贯彻到信访维稳工作全过程,依法按政策解决好群众的合理诉求,确保群众诉求在法治的框架内得到有效解决。

浅谈人民法院司法技术辅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篇7

一、正规化警务训练铸就的司法警察队伍是法院审判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司法警察是为法院审判工作提供辅助和保障作用的法律职业人员。司法警察队伍的工作以审判工作为核心和服务对象,司法警察和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官一样,都是法院司法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职能角色来看,法院司法警察是一支具有武装性质的司法队伍,肩负着警卫法庭、押解人犯、送达法律文书和参与执行、协助执行等其他重要任务。从法治社会所遵循的专业化分工规律看,在现代化的法院组织结构和法院职能中,现代化的司法警察队伍须臾不可或缺,它是法院审判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的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首先是司法警察工作面临视野的拓展和领域的延伸。在新的形势下,司法警察队伍也将面临一些新型的工作任务,如一些重大疑难案件的开庭、重大执行活动和应付突发性事件等,都离不开司法警察的积极参与。而面对入世条件下新的审判方式,司法警察工作领域还将进一步扩大,司法警察工作的视野必须进一步拓展。其次是司法警察队伍面临提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的压力。由于司法警察的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等的特殊性,其业务素质相对人民法院其他人员而言也有着特殊要求。作为人民法院重要组织力量的司法警察,面对日趋复杂的执法环境,加强正规化训练,不断提高法警业务素质,增强队伍的战斗力,以顺利履行日常业务职能和应付司法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如对在押人犯逃窜等突发事件的防范,对群体暴力抗法事件的处置和控制等),是保障法院审判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也是法院队伍建设中一项艰巨的任务。

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在授予司法警察警衔仪式上指出,各级人民法院在抓好各项审判工作的同时,要认真加强司法警察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司法警察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作用。为加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司法警察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充实加强司法警察力量,搞好正规化训练,坚持依法治警,从严治警,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有坚强战斗力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法院司法警察队伍的发展是制度规划、组织建设和业务训练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所谓正规化警务训练,是指以“依法治警、从严治警”的方针为指导,保证充分的训练时间和司法警察参训比例,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与司法警察业务密切相关的训练科目的规范化训练模式。正规化的警务训练对于法院司法警察队伍业务素质与执法水平的提高、保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建设现代化司法警察队伍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当前制约法院司法警察警队伍正规化警务训练的几个因素

正如前述,司法警察的正规化警务训练是提高警员素质,保持和加强司法警察队伍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是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法警的正规化警务训练也一直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着司法警察队伍的战斗力,使其很难适应新时期人民法院审判保障工作对司法警察所提出的要求。对此,一些法院虽然给予了高度关注,也曾进行过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无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综合来看,当前制约司法警察队伍正规化警务训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司法警察队伍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各级人民法院中,除了少数基层法院对法警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司法警察还没有进行编队管理外,大部分法院已经对司法警察实行了编队管理。但是在一些人民法院中,司法警察队伍的管理机制尚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法警队伍在进人方面把关不严,标准不一,致使司法警察队伍警员来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这一现象与《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所规定的司法警察任用条件严重相悖离(这一现象在基层法院比较突出),从而给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务训练带来了难度。就目前而言,现有法警队伍存在着警员年龄偏大、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司法警察队伍在结构和质量上难以完全适应审判保障工作需要的被动局面。另外,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规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编队管理实行双重领导,即既受本法院领导又受上级人民法院职能部门的领导。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司法警察基本上是块块主义,各自为战,上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对下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的警务训练要么疏于指导,要么指导流于形式,这也是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务训练不能正规化和系统化进行的原因。

(二)司法警察警务正规化训练的机构与设施不健全

没有专门的司法警察警务训练机构和健全的警务训练设施,是直接遏制司法警察正规化警务训练的重要因素。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人民法院系统没能设立司法警察警务训练的专门机构,致使许多法院对司法警察只能是“自用自训”,这使得大多数法院的法警训练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严格正规的训练规划与方式,导致警训具有分散性、临时性和非系统性。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很多法院法警训练经费不足,或根本就没有这项开支预算,或者是虽有训练经费但不能做到专款专用,这些都造成了法院司法警察警务训练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很多法院司法警察“有警而无训”、“有训而无果”或“有果而不终”。比较常见的情形是,虽然也有不少的司法警察在入警前进行了岗前培训,但上岗后苦于没有训练条件和经费,业务技能和警务专业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与滚动提高,自然很难适应司法改革中的人民法院审判服务保障工作对司法警察队伍的要求。

(三)用警与训警之间存在着矛盾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多元化,我国的依法治国进程也日趋加快,人民法院正在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最重要的职能机构,其审判与执行工作也日趋繁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每年发布的人民法院受案数量统计报告,在近年来人民法院司法队伍人员数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所受理和解决的各类型案件总数却呈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日益繁重,使得各类型案件对法警的使用频率和使用广度也在急剧增加,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司法制度锐意改革的今天,法院审判工作中司法警察的服务职能不断拓展,警务保障任务也日趋繁重,自然而然便形成了审判工作用警不断增加和警力有限之间的矛盾,于是便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即司法警察队伍“绷紧神经”保障了审判用警的需要,却不再有充分的时间对队伍自身进行正规化的警务训练。因此可以说,用警与训警之间的矛盾也是制约司法警察正规化警务训练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目前司法警察正规化警务训练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如何搞好司法警察队伍的正规化警务训练,是各地法院司法警察同行一直以来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法院司法警察队伍正规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这一问题上,不少人民法院和法警工作者对此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作出过不懈的努力,编写了不少有关司法警察警务训练方面的教材。如最高人民法院编写的《司法警察训练教程》、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编写的《司法警察必备》等,这些教材内容详实,理论联系实际,为司法警察警正规化务训练内容提供了重要的操作规范。但不能否认的是,法院司法警察的正规化警务训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要切实搞好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正规化警务训练,除了上述操作规范的制定外,还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优化司法警察队伍完善管理机制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担任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必须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身体健康,具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自愿从事司法警察工作。曾受过刑事处罚的,曾被开除公职的,或曾被国家机关辞退的,不得担任司法警察。《条例》第二十三条还规定,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性质、任务和特点,从其他部门调任不同职务的司法警察最高年龄,办事员、科员级不超过25周岁,科级不超35周岁副处级不超过45周岁。以上是现有法律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等,对司法警察任用所做出的严格规定,这些规定是对司法警察队伍人员建设的重要规范保障。根据该规定的精神和司法实践的要求,凡不符合《条例》规定的任职条件而进入司法警察队伍的人员,将很难适应司法警察的工作,更无从谈及正规化的警务训练了。所以,人民法院应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坚持公开考试,严格考核,择优选用,(对优秀复转军人、警校毕业的优秀学员和具有相关技术专长的优秀人员优先选用),杜绝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法警队伍,纯化司法警察的来源,优化司法警察队伍结构和人员素质,是解决好司法警察正规化警务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采取的是双重领导的管理机制,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除受所在法院领导管理外,其上级法院司法警察部门也是其领导者。根据这一原则,笔者认为,在警务训练方面应以上级法院司法警察部门领导为主,充分发挥上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对下级司法警察的纵向领导职能。这样有利于组织一些大型的系统化的警务训练并及时传输司法警察队伍建设发展等的有关信息,充分利用有限的警训经费,有利于司法警察警务训练系统化正规化程度的提高。

(二)建立专门警训机构和加强司法警察警务训练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务训练基本上是上岗或者入警时借用他人场地进行简单的培训。由于条件的限制,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很难进行系统化正规化的警务训练。而在领导岗位上的司法警察中,许多没有经历过严格系统的业务训练,一般是调入法警队后即开展司法警察工作,这样造成了从事司法警察工作却不熟悉法警工作业务,势必影响司法警察工作的开展。有些条件差的法院根本就没进行过司法警察警务训练,而是迫于形势将一些不具备司法警察条件的人员调入法警队伍从事司法警察工作,造成法警队伍松散,工作起来漏洞百出。近年来屡屡发生的罪犯逃脱、枪支丢失等重大工作事故,无不说明了这一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立专门的司法警察训练机构,加强司法警察警务训练基础设施建设,是打造一支具有坚强战斗力的司法警察队伍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针对司法警察警务训练问题,有些人认为可以将之委托给部队或者警校进行训练。对此笔者认为,部队和警校所涉及的训练科目虽然和司法警察所从事的警务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司法警察最主要的工作是服务和保障审判,其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必然有其特殊性,委托训练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务训练问题。并且从战略的角度看,司法警察警务训练是司法警察队伍建设中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委托训练只能解决一时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司法警察系统化和正规化警务训练的问题。所以建立一套法院系统自身专门的司法警察警务训练系统,既是解决司法警察正规化系统化警务训练的当务之急,也是其长远所需。

笔者设想,根据目前法院的情况,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一所法院内部的司法警察学校(或其他名称),主要针对一些在司法警察队伍中具备一定级别领导职务或者将被提升和调任的司法警察领导职务的人员进行训练,加强司法警察领导者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并使之及时掌握一些司法警察工作信息,这样有利于司法警察队伍健康的发展。同时,可以根据各级法院的级别和地域分布情况在符合条件的地方人民法院(如中级法院)设立训练基地(或其他名称),主要针对初任司法警察、司法警察晋升和警务训练科目更新的一些情况进行组织训练。对一些未设立司法警察训练基地的法院,也要加强对司法警察训练的经费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司法警察正规化训练在实质上运作起来并进入良性循环。

(三)优化警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统筹解决用警与训警之间的矛盾

如前述,随着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不断加重,司法警察警务保障任务也日益繁重,再加上一些法院对有限的警力不能合理使用,造成了警力少而任务重的局面,导致了用警与训警之间的矛盾。具体分析来,这一矛盾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审判工作用警具有周期性,在某一个时间段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大量用警造成警力紧张;二是有限的警力得不到优化的配置与合理的使用,导致警力浪费,造成司法警察警力紧张。《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职责是,警卫法庭,维护审判秩序;值庭时负责传唤证人、鉴定人,传递证据材料;送达法律文书;执行传唤、拘传、拘留;提解、押送、看管被告人和罪犯;参与对判决、裁定的财产查封、扣押、冻结或没收活动;执行死刑;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而现实中,一些法院将司法警察用在保安岗位上或从事其他一些勤杂性工作,这显然是一种偏误,自然容易造成警力的浪费。所以,掌握好审判工作用警周期,适时分批组织司法警察进行警务训练和严格按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的规定科学合理地配置与使用司法警察,是解决用警与训警之间矛盾的主要办法,也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搞好正规化系统化警务训练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开拓创新、科技强警

上一篇: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条件和材料下一篇:开发办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