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突发事件种类成因和处置对策

2024-08-30

人民法院突发事件种类成因和处置对策(通用3篇)

人民法院突发事件种类成因和处置对策 篇1

人民法院突发事件种类成因和处置对策近年来,人民法院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司法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目的在于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有效处置突发事件。但是制度的约束和预案的功效,却并没有与我们的期望成正比,有些地方还是发生了不少恶性的突发事件。针对这种现状,本人对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就当前人民法院如何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对人民法院特别是司法警察及各安保职能部门有效地解决突发事件这一难题有所裨益。

一、法院突发事件的种类

法院突发事件是指在人民法院突然发生的,有一定影响力和破坏力的事件。按照是否由行为人的主观故意而引发突发事件,可以将法院突发事件分为:人为性突发事件和非人为性突发事件两类,其中人为性突发事件在法院突发事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一)人为性突发事件。人为性突发事件是指由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引发的事件。人为性突发事件的当事人有明确的行为目标,诸如在司法警察执勤活动中,人犯利用法警的工作疏忽或其他原因自杀、自残、行凶、脱逃;在司法警察执法过程中引发突发事件的行为人以挑衅性语言蛊惑人群,或以过激的言行挑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闹事,以此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从而达到私利的目的。具体来说,法院人为性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哄闹、冲击法庭。案件当事人或亲属不服本院判决,宣判后,拒不离开法庭,冲击审判席或办公区域,采取纠缠、吵闹、抓扯等方式,围困和攻击法院审判和工作人员,严重影响法院正常的工作秩序。

2、拦截干扰押解。刑事案件被告人在押解途中跳车逃跑或其家属等人中途拦截囚车,企图劫走被告人;刑事案件被告人在法庭内、上庭前、闭庭后的徒步押解过程中或上厕所时逃跑。

3、破坏刑事庭审。庭审中或从法庭到羁押室的途中,被害人家属攻击被告人或被告人家属哄闹法庭,不法分子携带爆炸物、管制刀具乘机闹事或企图劫走被告人。

4、被告人行凶、自杀、自残、脱逃。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刑事案件被告人的押解、看管和庭审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刑事案件被告人利用自身携带的凶器或其他物品伤害他人或自杀、自残肢体,利用押解、看管不利的实际进行逃跑的行为。

5、个人报复类。主要表现为行为人对法院的司法行为和裁判结果表示不满,采取极端手段,针对特定对象实施报复伤害的行为。

6、爆炸类。主要表现为行为人携带爆炸物进入法院机关、审判法庭进行引爆,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情况。近几年来在国内法院系统已发生了几例类似事件,这类事件造成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安保人员及值班司法警察戊尤其应引起高度重视。

7、暴力抗法类。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判决、裁定的执行活动中,主要表现为被执行人或其亲属为逃避执行,采取暴力手段围攻、冲击执行现场、殴打执行人员、撕毁执行卷宗材料、毁坏执行车辆和器材、抢夺警械具等妨碍执行活动正常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

8、集体上访类。主要表现为多人聚集,采取静坐、拉横幅、喊口号等手段扰乱法院或其他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行为,意在获取过往群众同情,引起社会关注。若处理不当会造成上访人滋事或发生冲击法院或其他机关事件。

(二)非人为性突发事件。非人为性突发事件一般指审判、执行活动中,由于客观原因而出现的有影响力和破坏力的事件,比如押解途中的交通堵塞、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当事人突然疾病等。

二、法院突发事件的特点

从表面上看,法院突发事件似乎是受偶然性决定,而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藏着的必然性所支配。如果我们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突发事件的特点,那就无法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来处置突发事件。

(一)突发事件的共同特点。一是突然性。就是说发生事件的时间、地点、参与人数以及性质和发展趋势,法院安保部门特别是司法警察部门事先很难得到确切信息,很难作出准确预测,因而很难在思想上、警力和装备上做到有效准备,一旦发生往往使人措手不及。二是复杂性。凡是暴力抗法和聚众闹事事件,往往参与人数,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多,两类性质矛盾交织,好人坏人混杂,因此,在处置中不易区分打击。三是持续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若不能迅速、有效解决,往往可能导致对峙或“拉锯式”状态,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四五个小时。这就要求参与执行任务的干警,不仅要有充沛的体力作保障,而且要有极大的耐心和高度的纪律观念。四是敏感性。凡是聚众抗法或聚众闹事的,或者是确有冤情“有话要说”,或者自恃是有些“本事”的“硬骨头”,或者是“我是流氓我怕谁”,他们共同的心理是法不治众,闹的过火些法院不会也不敢怎么样,他们惯用的手段是用妇女打头阵,一边和你胡搅蛮缠,一边故意寻衅找茬,极力把事闹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稍不冷静,处置欠妥,就会授人以柄,引起矛盾激化,使事态进一步扩大。五是危害性。无论何种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地破坏正常的工作秩序或给国家、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带来一定的危害。虽然引发突发事件的起因不同,但是任何一种突发事件的发生,人民法院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处置突发事件,处置手段的运用,意味着法院正常工作秩序的被干扰,甚至会造成人财物的流失,虽然这些后果不一定同时出现,但由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害性是勿庸置疑的。六是造成影响的广泛、恶劣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在一定区域乃至全国或更大的范围内产生恶劣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人为性突发事件的特点。(1)目的性。由于人为性突发事件在法院突发事件中占有很大比重,而目的性作为人为性突发事件的典型特点,因此必须对其有充分地了解。目的性是引发人为性突发事件的关键因素,它最具体的表现方式是行为人为了达到私利而有针对性地实施计划。某市基层法院在一次强制执行活动中,被执行人为了拒绝履行法定义务,手持菜刀与执行人员及执行法警对峙,并胁迫法院工作人员不得采取强制措施。这起突发事件就是因被执行人为实现逃避法律责任这一明确的目的而引发的。(2)复杂性。人为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既有客观诱因为主而引起的,也有因主观需要为主而引发的,所以往往存在复杂的客观环境或诸多的主观心里动因。按照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动机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而动机则是由于某种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所引起的。

三、引发法院突发事件的原因分析

一起突发事件被引发,其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往往是多数人的过缴行为与少数人的别有用心相伴。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利益调整导致矛盾冲突增多。

2、权利和法治意识发展不平衡,导致案件人产生报复心理。

3、法院司法权威与公信力不足,使法院司法行为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地位降低。

4、少数办案人员素质不高,言行不当,方法不妥,从而使矛盾激化。

5、司法警察警力不足,装备落后,处突能力不强,震慑力不够。

6、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由于我国农村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法盲,这些人到法院要求解决纠纷时,往往是无组织无纪律,当他们的利益被损害时,他们试图通过群体性闹事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愿望,错误地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难解决”。

四、当前人民法院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路径

(一)夯实基础,坚持人防、技防相结合。

1、基层法院要严格按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用装备配备标准》为司法警察配备必配装备,警械配置达到实用性强、科技含量高、技术性能好的标准,为警队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2、充分履行安全检查职能,认真做好安全检查工作。执行安全检查任务的司法警察要依据“严格、细致、文明”的检查原则,按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安全检查规则》的要求,利用监测设备检查和人工检查方法,对进入审判区的人员进行人身和随身

携带物品的安全检查并详细登记,阻止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审判区,对查出的限制物品、管制物品和危险物品依法有效处置,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3、重视机关安全工作。司法警察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机关安全防卫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安检人员在工作中应高度警惕,对进入工作区、审判区的人员和车辆做好登记,注意发现可疑人员和物品,防止意外发生。

(二)充分认识“处突”预案的重要性。

对法院突发事件应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策略应对,这是建立“处突”预案的必然性所在;法院突发事件具有的不确定性、危害性,唯有做好预案准备,才能临阵不乱,这是建立应急机制的必要性所在。“处突”预案就是对不同种类、一系列典型的法院突发事件进行具体的情况预测,诸如法庭警卫预案、机关保卫预案、人犯押解预案等,以此来确定“处突”指挥机构、警力配量、任务划分等工作。“处突”预案使我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有章可循,从而快速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给人们法院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虽然“处突”预案不是绝对的,它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类型的突发事件,但是它的制定对司法警察处置突发事件无疑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只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能以预案为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坚持灵活性原则,人民法院“处突”工作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不断提高司法警察处置突发事件的各方面素质。

突发事件的处理经常被称为一门“艺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镇定自若,当机立断作出正确的决策,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实现游刃有余,这与突发事件处理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法院司法警察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注意培养处理突发事件的良好心理状态,妥善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切实履行好法警在保障法院审判活动顺利进行的各项职责。

1、不断提升处置能力。面对突发事件,必须冷静、理智,不可一味地针锋相对,一时冲动往往会导致矛盾更加激化,错过妥善处理的最佳时机。这种冷静、理智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传递给事件参与者,使各方都能够冷静下来,防止突发事件扩散。首先,要认真倾听,很多当事人为了向法院领导或者法官表达自己的某些诉求,这些诉求可能是不合理或者不合法,甚至夹杂着由于愤怒而进行的人身攻击,这种情况下,法院领导、法官和法警一定要保持克制,冷静地听完听全当事人想说的话,显示出解决问题的诚意。其次,结合法律、法规以及党和国家的政策,切合实际地向当事人进行说明,解答其提出的问题,消除其心中疑虑,对于确属工作人员工作疏忽或者错误的,应及时提出补救和纠正的措施。再次,在与当事人的对话中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举止,要坚持立场,有理有节,举止稳重,既不因当事人的无理诉争而显露不满或不屑,也不可因工作失误而一味退让道歉,始终做到不卑不亢,依法办理。

2、不断提高法院干警的危机意识。突发事件在发生前并非没有迹象可寻,这些突发事件也有一个矛盾累积、激化、直至爆发的过程,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能够在平时的工作中去发现这些可能激化的矛盾,以实际行动将其化解,即使没有达到最佳效果,但在心理上也有了相应准备,而不会被打个措手不及。特别是看似细小的问题,如果解决措施不当很有可能引发大的矛盾。危机意识的培养也是与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措施相联系的,例如制定处理突发事件的预案,进行处理突发事件的演练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其中要特别注意遇到重大问题时要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沟通途径要畅通。

3、强化干警大局意识。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则是要以大局为重,这个大局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处理突发事件要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为首要目标。在整个过程中要时刻紧紧围绕这个大局,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处理问题。不能因为小团体利益而损害和谐社会这个大局。有了这样的大局观,便能在紧急情况下找准问题得切入点,做出反应,稳住阵脚,不至于面对复杂的情势畏首畏尾,互相推脱,延误事件的处理,导致事态扩大。

4、增强司法警察的勇气和责任感。处理突发事件容不得半点拖延,在这种情况下作出决策和采取措施的思考和准备时间非常有限,带来的处理结果难以预测,具有一定的风险。可能突发事件没有得到处理,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有时采取的措施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种情况下,要求干警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决心,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的态度,果断地采取措施控制局势。既要抓住时机敢于冒险,当机立断;又要以一个政法干警的立场,本着负责的态度谨慎、小心采取措施,对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仅凭匹夫之勇无益于事件的处理。

5、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处理突发事件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关心民生,心系群众。反对“高高在上”的官僚作风。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要善于把各种消极因素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要让人民群众在事件处理过程中有安全感,还要让他们从政法工作中感受到社会和谐。

(四)科学制定处突预案,确保处突快速有序

第一、制定预案、练熟预案。处置突发事件的各项预案制定的否科学、合理,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将直接影响法警队处突反应的速度和效果。我认为完成好这项工作首先就要求预案制定要完备。预案应当包括指导思想、处置目的、情况设想、任务要求、处置原则方法、警力部署、组织分工、后勤保障及通信联络等。按照预案,结合日常训练进行处突预案的模拟演练,夯实法警遇事不慌,快速处置的能力,使队员们人人熟悉处突原则和处突程序,熟悉警力协作布控和防暴队形,以善战能赢为目的,充分地发挥整体作战效能。第二、传达及时、注重协调。法警队接到处置任务后要迅速召集法警进行简单的动员、分工,根据事态情况布置各自任务。同时,要积极和相关部门联系,加强沟通协调,明确工作任务,形成协同作战的工作合力,充分发挥整体效能。第三、掌握案情、有的放矢。法警队在接到命令出警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案情,这对有效配置警力和制定处突方案非常重要,特别要对突发事件现场状况和案件性质、涉案人数等基本情况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必要时应当让所有参战队员

对案情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在处置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和有的放矢。第四、布控警力、科学编组。到达事发地点后,要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规模、地貌以及警力等实际情况,对警力实行科学编组、合理布控,并能够随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警力配置,尽可能地对人群造成应有的威慑效应,迫使人群不敢藐视法律尊严,以促进处突工作顺利开展。

(五)正确掌握处置方法,确保处置合理合法。

处置突发事件以突击行动解决问题为原则,但难免有的时候法警介入时,对峙场面已经形成,我们就要区分不同性质的人群,将组织者与一般群众分别对待,将合法与非法分别对待,将恶意抗法者与求解公正者分别对待,以智慧和实际行动感化群众,消除多数人误解,最大限度地得到群众的默认和支持。第一、孤立首谋,分化群体,打击“刺头”。首先对策划人进行孤立,使闹事群体失去组织领导,让现场像无头苍蝇闹不起来,第二、合法处置、适时强制。说理和劝导一般不能够彻底解决突发事件,必须结合适时的强制才能制止事态发展。我们就要在孤立少数工作的基础上,对少数顽固分子,即不听劝说、还仍然蛮横无赖的人员应依法果断采取强制措施,决不手软,尽量展示出警威和作战实力,确保一举拿下,带离现场进行处理。第三、警力不足、策略突围。如果遇到敌众我寡的处突场面,在人群已失去控制,警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法警队要想方设法集中警力,组织现场审判人员和执行法官突围。突围时一定要讲究战略战术,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安排,防止出现法院干警一哄而逃,遭人追打不休的尴尬场面。第四、保护现场、收集证据。处置突发事件时,情况复杂万变,为了有效地保护自己、惩治犯罪,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好现场,及时收集证据,如果涉及刑事犯罪事项,我们要积极协助公安机关调查取证,使违法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六)准确把握处置时机,确保处置最佳效果。

能否准确把握处置时机,直接影响到处突效果。司法警察在处突过程中应当有步骤的采取不同的方法。第一、要在大规模对抗尚未形成时展示警威,在此情况下法警应当表现出自己的实力,迫使人群不敢藐视法律的尊严,不敢以身试法。对围观群众要控制好流向,可以采取阻挡、疏导等方法,使集中点汇集的人群散去。第二、在对抗已经形成时,要想方设法集中警力,有效防止事态扩大。可以在院各部门和当地公安机关的密切协同下争取以突击行动控制带头者,驱散其他闹事的人群。对严重危及司法秩序、公共秩序不听劝告的密集人员,要根据情况,配合公安机关实施强行驱散。第三、组织突围,确保自身安全。在人群已失去控制,警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警队应当考虑自身安全,综合分析形势,组织突围以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在撤退的过程中要做到谨慎、稳妥、迅速,要保护好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重要的案件材料。

人民法院突发事件种类成因和处置对策 篇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大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3人以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也是体现政府职能水平的重要方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主要是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预测预警、监测控制、监督管理、事件预防、信息收集分析、科学决策与快速反应、应急保障、紧急救援与医疗救治和事件综合处置能力等方面[3]。而其中各级医院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防治机构和最先感知部门,医院应对能力将直接影响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成效。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现状

1997年以来,上海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并已进入了体制创新的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承担常住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 “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外,同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2003年SARS的防控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迅速掌握社区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发挥街道、机关团体、医务人员和家庭的群体优势,在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面构筑起了三道防线,为SARS防控工作的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4]。作者所在的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先后2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升,在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切实保障和维护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2009年4月份,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出现了快速上升的趋势,上海也出现了大量输入性病例,严重威胁着广大市民的健康和安全。中心从完善组织管理、加强预检分诊、病例筛查和登记、快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控制、加强重点场所督导检查、广泛深入开展健康宣教、开展重点人员流感疫苗免费接种等多个环节入手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甲型H1N1流感的发生和传播,顺利完成了27名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其中电话随访4名,居家医学观察17名,集中医学观察6名,未发现续发病例,完成8名轻症病例的居家医学观察和随访,切实保障和维护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

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以及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的相关研究时有报道。但是研究者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对于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网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角色职能以及相关的能力建设往往被忽略。这也导致了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虽有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工作实际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能力建设相对落后,组织、人员、财政保障相对不足。

2)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缺乏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预案系统。

4)人员培训、实战演练不充分,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等。因此立足社区医院应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进一步提高社区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夯实区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对策

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结合世博会安全保障、甲型流感、手足口病防控等工作实际,从以下4个方面探索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3.1 建立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

中心通过人员访谈、现况调查等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按照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要求,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灵活性和动态性原则,借鉴其他省市和地区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的经验,从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应急预案系统、信息监测预警报告、应急人员、应急物质储备、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等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下设二级指标入手 [5],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相应指标建立后,中心结合应急处置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和修订,逐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2 建立一套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预案系统,定期评估修订

中心立足社区应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自2010年起对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行了梳理和补充,形成了1项总体预案、2项工作制度和13项工作预案,预案的重点内容是急性传染病疫情的现场处置,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遇到最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是保证预案能够取得理想处置效果的关键[6] ,因此中心成立了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应急预案评估小组,定期对预案内容的全面性和预案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估,并对预案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全面性的评估内容指预案内容包括工作原则、疫情发现与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应急接种、现场控制措施、健康宣教、事件进程观察、事件解除报告等要素。预案的可操作性是评估预案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指导作用以及需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地方。

3.3 提高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医务人员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他们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能否快速、准确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心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对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现场处置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况等情况进行了了解和调查,参考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选择和确立的方法,筛选出本中心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事件能力的影响因素指标,包括基本情况(下设年龄、工作时间、学历、职称、健康状况、学术任职等二级指标)、知识结构(下设基本认知、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等二级指标)、实践与技能(下设专业技术、培训演练、参与经历、沟通协调等二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下设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了中心应急处置队伍人员的结构和组成,进一步提高了应急队伍的现场处置能力,逐步建立起了一支稳定并具有战斗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

3.4 加强实战演练,建立对演练过程的考核评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的局限性,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情况并不是很多,这就很容易造成医务人员对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要求的淡忘,因此尤其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这也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增加应急演练的真实性,随机性和突发性,使应急处置队伍熟悉和掌握类似事件的处置要求,同时加深对相关预案的了解[7],并及时发现预案的不足,为应急预案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建议,使之更有效地指导突发事件的处置。

中心结合日常工作中遇到较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先后组织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世博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紧急救助演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应急处置桌面推演和病媒生物应急控制现场演练等。同时组织考评小组和参与演练的医务人员对每一次的演练效果进行评估,考评小组侧重对从疫情发现与报告,直至现场处置结束,撰写调查报告的每个处理环节完成质量进行评估(表1)。演练人员则侧重于从自身参与的角度来评价通过演练得到的帮助和提高,并发现其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具体评估内容包括演练目标的实现、演练内容与质量、演练内容与个人工作的相关性、演练过程的时间节点把握、应急处置人员的组织协调、演练过程的总体评价等,评估等级分为“差、不足、尚可、好、很好”五个等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中心通过这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逐步建立健全了应急保障机制,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随着近年来上海举办各类国际赛事不断增加、输入性传染病和一些不明原因疾病等的不断出现,使社区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面临着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因此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要坚持将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纳入中心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针对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改进完善,确保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持续的提高和发展,切实保障辖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宋瑞霖,主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问答[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117-134.

[2]宋瑞霖,主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问答[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43-157.

[3]张文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2):1-3.

[4]庞连智,蔡静芳,施永兴.社区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智能及对策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5):562-563.

[5]徐枫,傅人姣,袁家麟,等.社区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9):19-20.

[6]龚卫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及预警警示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6):41-43.

[7]卢慧敏,姚宗蓓,殷良.上海市卢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适用性分析与初评[J].上海预防医学,2010,22(2):112-114.

(收稿日期:2011-9-2)

人民法院突发事件种类成因和处置对策 篇3

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和复杂,由此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类群体性事件也越来越多,查处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治安稳定。正确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各级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笔者就我市近年来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进行了一些思考,以供参考。

一、近年来我市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一)事件发生数量逐年上升。从近年来发生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苗头分析,数量基本上呈逐年上升之势,且以近两年增长更为明显。从表现形式看,以上访、请愿、罢工、聚众闹事的事件、苗头居多,而纠纷械斗除1999、2000、2002发生外,近几年已没有发生。(二)规模大、涉及人员多,破坏性强。由于多数引发群体事件的社会矛盾都涉及到部分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生活,具有较大煽动性,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参与人员及规模逐渐扩大。以上访、闹事、罢工为例,以前多以人数少的群体为主,现在涉及个人利益的治安问题面广人众,参加人数多达二、三十人甚至上百人。少数群体性事件甚至演变成“打、砸、抢、烧”等暴力性行为,具有一定破坏性,社会危害性极大。

(三)反复性大,持续时间长,对抗性强。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由于反映的问题未能及时得以解决,造成上访人员持续上访,有的持续相当长时间,个别群体性事件在处臵过程中甚至出现对峙局面。

(四)越级上访越来越多。一些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片面认为,只有闹得凶,政府才会重视,只有到级别越高的部门和官员上访,就越能及时解决反映的问题,因而时常出现越镇、县(市)两级政府甚至直接到省级单位上访。

(五)成份复杂,处置难度大。从近年来全市发生的人民内部矛盾 1

和群体性事件分析,其成份主要集中在上访(占群体性事件65%)、游行示威、围堵政府机关、堵塞交通、静坐、绝食等方式上,纠纷械斗苗头从2002年至今已基本消弥。由于不少群体性事件中反映的问题,涉及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政府行为,政策性强、牵涉面广,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而上访者的要求合理与无理,行为合法与非法相互交织,给处臵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艰巨性。



二、我市今后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

(一)近年来我市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引发和形成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成因错综复杂,从我市近年发生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苗头分析,影响我市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工厂企业生产不景气,企业经营亏损或面临困境,关、停、并、转,导致部分劳力富余,拖欠职工工资或退休人员的工资福利问题未能妥善解决;二是农村少数基层干部存在官僚主义或贪污腐败现象而导致;三是部份群众对土地被征用的补偿、交通肇事的查处,惩治违法犯罪适用法律等问题不如愿不理想,故意煽动闹事、制造事端;四是农村少数地方封建宗教势力插手或地方保护主义作崇而导致;五是老城区旧房改造,拆迁户因赔偿问题而造成;另外,群众主观上愚昧,法制观念淡薄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这些苗头和事件的发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危害我市的政治安定和治安稳定,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二)我市今后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利益格局的完善调整,已经存在或即将影响、诱发我市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不安定因素将会随之增多。群众性上访、请愿、罢工、闹事问题在今后一个时期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发展趋势:一是企业深化改革、机制转换过程中,由于用工制度与分配制度的深化,滑坡企业与被兼并企业的干群矛盾、雇员与雇主的劳资纠纷等矛盾将大量增加,上岗职工及被转岗、分流出去的职工因收入减少、工资被拖欠,面临第二次下岗、待岗等情况,有可能引起较大的**。这将是在今后一段时期影响和诱发我市人民内部矛盾和

群体性事件的头等不安定因素。二是一些地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可能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当前,在我市的一些地方,确有少数基层干部存在办事脱离群众,以权谋私。有的收取承包工程、承包土地回扣;有的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外出旅游;有的利用征地款购买私车,甚至集体挪用征地款做房地产生意,谋取私利,中饱私囊的现象,激发群众不满,上访反映此类情况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将时有发生。三是城市建设中涉及的动迁矛盾,农村发展中涉及的征地吸劳和拆迁补偿问题,在今后仍是一个比较尖锐的矛盾。四是由于执法不当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在我市一些地方,由于执法队伍人员素质差异,导致少数执法人员态度生硬粗暴,执法不当或不依法办事,引起群众不满,将是群众闹事的又一重要原因。五是因封建精神思想残余,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未能同步发展,许多公民的政治思想和法制、道德教育没有得到加强,造成一些群众道德水平下降,法制观念淡薄,往往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只讲局部的、个人的利益。不讲全局、集体的利益,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加之少数别有用心人的策划、挑动、煽动,制造事端,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群众愚昧,被少数封建宗教势力所利用,争风水、坟地和以宗族姓氏纠纷为主的群体性事件仍将继续影响我市社会治安。六是新的政策及改革措施有可能引发新的不安定因素。随着改革的深入,将会出台新的政策和改革措施,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将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抑或受到波及。特别是其中的粮食、住房、医疗、企业、金融和机构等项改革,将使一部分群众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公开化,这将是影响我市不安定因素的新焦点、新热点。同时,一些强化城市管理的政策、措施将对部分人的经济利益产生一定影响,并将转化为不安定因素表现出来。

三、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处置方略

正确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防止事态扩大,维护社会稳定,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大事。而明确处臵工作的方法、策略、原则,是保障处臵工作成功有效的重要前提,维护稳定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众性治安事件,公安机关责无旁贷,应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为指针,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确保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稳定为目标,坚持“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总体原则和“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严格执法,冷静稳妥”的基本要求,以及“综合治理、预防为主、妥善处臵、长期工作”的方针,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尽最大努力防止事态扩大,积极妥善地处臵,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内部、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坚持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原则。公安机关在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必须始终依靠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的原则,这是公安机关处臵一切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首要条件。只有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才能达到部门间相互配合,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形成整体作战格局。公安机关要始终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及时反馈信息,对发现的事件、苗头,以及对现场情况的分析和准备采取的对策,及时主动向党委、政府报告,提出处臵措施方法与建议,供党委、政府参考,并协助领导下定决心,对党委、政府采取的重大决策,要坚决、认真执行。事件解决后要迅速向党委政府报告,并根据党委政府的要求,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

(二)坚持“四早”原则。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是一种严重妨碍和破坏大局稳定的消极社会因素,要妥善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作为公安机关来说,要增强忧患意识,加强情报信息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建立灵敏有效的情报信息网,及时掌握各种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做到“四早”,即早发现、早汇报、早处臵,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重点整治、狠抓防范,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力争使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不发生、不扩大或少发生,早化解。

(三)充分相信、依靠群众,坚持说服疏导教育的原则。对已发生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充分相信、团结、争取、依靠群众,本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掌握时机,适时介入。通过深入细致做思想工作,宣传法律政策,讲明道理,晓以利害,对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应采取认真的态度,切实加以解决。对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也要向群众解释清楚,讲明解决方法,消除群众的对抗情绪,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把群众引导到遵守国家法律政策,正确对待现实,理解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上来。

(四)各警种、各部门密切配合,发挥整体功能。公安机关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到治安、内保、国保、交警、武警、防暴、消防、通讯、后勤保障等警种和部门。为此,在处臵工作中,各警种、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全局观念,服从统一指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整体作战,形成合力,共同维护现场治安秩序,这是公安机关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环节。对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工作,公安机关应十分注意依靠政法委、信访办、劳动局及各主要相关系统的党政部门,及时汇报,沟通上访群众反映的情况及上访者的动态,依靠他们一起做工作。对滞留上访现场的人员则依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职能部门、单位出面接待并负责将这些人带离现场。

(五)冷静稳妥、依法办事、慎用警力的原则。公安机关在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中,要正确处理好直接出面与积极协助、疏导与打击的关系,主要依靠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单位处理。公安机关一般说不要过早介入,以免激化事端,扩大矛盾。应着重维护现场治安秩序,掌握情报信息,收集证据,注意发现煽动闹事的首要骨干分子,协助党委政府做好教育疏导工作。对于群体性上访涉及的具体问题,公安机关要本着不参与、不表态,冷静稳妥,依法行政,维护上访现场治安秩序的原则。执勤民警要严守职责和工作纪律,切忌超越职责范围,防止把民警臵于群众的对立面。在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

群体性事件时,确需动用警力警械的,必须事先向上级请示,未经批准,不得动用。

(六)确保重点,保护合法,惩治非法的原则。公安机关正确预防和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类群体性事件要从维护大局、维护稳定的角度出发,确保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建设顺利进行,保持社会的稳定,保证社会经济建设各部门、各部位、各环节及公私财产的安全。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或事件发生初期,公安机关必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分清重点和一般保卫对象,做到主次分明、轻重有别,及时预防,伺机待命,在事件发展过程中,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确保重点及要害部位的绝对安全。对于群体性上访事件,从本质上看,除极少数集体上访事件中有别有用心的人插手之外,绝大多数由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上访者主要是试图通过高层次的上访,引起领导部门关注,加快有关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处臵工作中应教育引导民警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不能把群众上访一律视为“非法活动”,正确区分正常性群体上访问题和敌对势力、敌对分子蓄意制造反政府倾向上访事件。对于合法的正常性群体上访,公安机关要依法加以保护。对那些为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所利用,具有反政府和破坏性的上访事件,公安机关要通过发动群众,揭露少数别有用心之人的阴谋,公开暴露违法犯罪分子的不法行为,使违法犯罪分子陷于孤立、被动境地,保护合法,惩治非法。

上一篇:2023国旗下的讲话--迎接中考下一篇:安全大反思大检查个人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