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企业

2024-10-08

石油企业(共11篇)

石油企业 篇1

摘要:据资料表明, 2050年能源中会有1/3为替代能源。也就是说, 替代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例由现代的1%到2%上升到2050年的33%。跨国石油集团纷纷开拓海外石油市场, 参与海外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关键词:新能源,海外市场,并购,勘探开发

当前, 石油企业赖以生存的石油资源数量的减少, 质量的下降, 在影响国家石油安全的同时, 也给石油企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 石油企业除了充分利用石油资源之外, 就是未雨绸缪, 对生产经营方式进行战略调整, 以适应社会自然环境, 优化自身结构, 创造更大社会价值。

1 国外石油企业的示例对策

石油短缺, 可开采石油储量下降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问题。世界许多国家, 许多石油企业都在积极作出相应的寻找替代能源的对策。据资料表明, 2050年能源中会有1/3为替代能源。也就是说, 替代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例由现代的1%到2%上升到2050年的33%。

美国著名的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在新的替代能源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 在找准自身优势的的基础上, 确定了发展生物能源产业链的方向。从2000年至2007年, 壳牌在太阳能、风电领域投入的金额超过20亿美元。但是, 由于其在新能源上的布局过于分散, 没有形成集中优势, 并且新能源是一种长期投资的项目, 由于成本过高, 新能源在能源供应中所占的比率一直较低, 壳牌巨额的投入并没有给公司带来相应的回报。

于是在2006年, 壳牌的太阳能业务部门退出了晶硅太阳能市场。2011年至2014年, 壳牌全球打算新投资1000亿美元, 天然气、生物燃料等将是投资重点。

跨国石油公司的战略调整并不是简单的业务变化, 其背后隐藏着世界能源格局大变革的潜流, 这种变革要求中国石油企业也要紧跟步伐, 采取相应行动。

2 在中国, 煤炭电力供应日趋紧张, 新能源的开发应用也成为当务之急

其中,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能源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石油企业发展生物燃料有技术上的相对优势, 它的技术积累能有效降低行业介入成本。石油企业要立足国内生物质能资源分布, 结合国内外生物能源技术经济特点与发展趋势, 加大生物能源规划与发展。发展生物能源产业, 必须以资源为导向, 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

中国发展生物能源原材料资源丰富。国内现有的生物质能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业剩余物、工业有机废弃物以及城市有机垃圾等。

农业部门预测, 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和养殖场畜禽粪便在2015年将分别达到9亿吨和32亿吨。随着我国人口增加, 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初步估计我国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将按照人口增长趋势在2030年达到10亿吨和40亿吨的最高水平, 林业剩余物、工业和生活有机垃圾将随着森林保有面积和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步增加, 以年增长2%的速率计算, 预计到2020年总资源量将达到相当于9亿吨标准煤的水平。

很多生物能源原材料的利用价值已被深入挖掘和投入应用。

中国很多地区大面积种植的薯类是一种很好的生产生物乙醇的原料。纤维素乙醇是利用秸秆、禾草和森林工业废弃物等非食用纤维素生产乙醇, 其生产过程能耗低、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少, 不会影响粮食安全和饲料供给。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把加大纤维素乙醇研发力度作为可再生能源突破的制高点。

四川攀枝花的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就是充分利用了麻风树的生物特性和当地的气候地理上的种植优势。中国海油将在四川的攀枝花市发展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 已与四川签署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协议。

石油石化企业的实验设备, 人才优势, 资金优势都是发展生物质能能源的有利条件。

中国天然气储量丰富, 热能利用率高, 污染程度低, 消费增长强劲, 因此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必须加倍重视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要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及相关配套辅助设施的投资力度要加快以西气东输为主的天然气输送管网的建设;加快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的发电厂建设和天然气汽车之类的的应用技术的开发。

但是, 天然气能源也属于矿石能源, 不可再生。生物质能能源也和其他很多新替代能源一样, 有技术不成熟, 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市场空间不够稳定广阔等许多问题。

这需要我们的石油企业勇于探索, 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 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和中国国情的新能源之路。

3 外国石油公司海外开拓石油资源之路

为解决本国石油资源匮乏, 在变幻的国际形势中保证本国石油安全, 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大的石油集团纷纷开拓海外石油市场, 参与海外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跨国石油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 联合开发, 共同分担风险。例如开发深海石油勘探。这是一个高技术要求, 高难度的勘探项目, 只有联合开发, 才能提高资金设备人员投入的回报率, 并且在物质条件上保证了了开发的成功率。

另外跨国石油公司的勘探开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具有成本优势和能带来长远发展的油气储藏丰富的地区, 这就抢占优质石油资源的开发先机。

2005年, 俄罗斯的卢克海外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已分别占到卢克总公司总产量的5%和15%。除了在哈萨克斯坦和埃及根基颇深外, 卢克海外还参与了阿塞拜疆、哥伦比亚、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石油项目的勘探。

自2007年起, 美国的埃克森美孚石油集团分别在利比亚、挪威、越南、菲律宾开展石油勘探操作。

4 中国石油企业也一直在致力于和海外石油公司的合作和海外资源市场的开拓

2009年10月16日, 伊拉克内阁正式批准了BP与中石油联合开发伊南部鲁迈拉油田的协议。该协议是当年6月伊拉克石油部第一轮石油区块招标中唯一成交的合同。根据协议条款, BP与中石油将在协议签署后第二个月正式进场开发。

按照规划, 中石油将在非洲地区形成3000万吨的石油生产规模, 在哈萨克斯坦地区形成2000万吨的油气生产规模, 在南美、中东和亚太地区分别形成1000万吨的油气生产规模, 从而实现海外油气生产的规模化和地区多元化。

2009年, 中石化并购瑞士Addax公司成功, 中石化海外权益油总产量同比将增加78%。

2009年9月, 中海油成功购得墨西哥湾油气资产, 美国墨西哥湾第一次向中国石油公司开放。

这是中国石油企业走向世界, 掌握石油资源的开始。

因此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 必须加快构建利用国内两个资源市场、长期安全稳定供应的资源体系, 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重点参与资源丰富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可以采取独立, 也可以采取联合开发的方式, 尽快抢占资源。

5 结语

石油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血液, 石油短缺问题一直是许多国家的心头之痛。抢占国外石油资源开发的先机, 充分利用石油企业优势, 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发展生物质能等新能源, 成为石油企业面对石油危机的常见办法。

参考文献

[1]杨忠保.浅议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战略.

[2]中国石油战略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石油企业 篇2

[关键词] 石油高校;石油企业;继续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09)03-0110-(03)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把“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摆到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所以,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急需,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石油高校应该发挥学校优势,积极参与,通过与石油企业紧密协作、交流,大力推进石油企业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推动石油企业发展的有益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使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

一、充分发挥石油高校在石油企业继续教育中的基础功能

石油高校如何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建设提供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以保证石油企业竞争力是石油高校继续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石油企业要生存发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风险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精神作为石油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而这一切都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保证,石油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希望都立足于人才资源这个基本支撑点上。

石油企业和石油企业职工的生存与发展,都面临着继续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要求。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石油企业继续教育有着特定的含义,主要是指对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完善石油企业和石油企业职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实施石油企业继续教育,对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是发挥潜能、提高技能,进行自我调整和重新定位;对石油企业来说,是增强石油企业竞争能力的基本保证,它关系到石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石油企业继续教育依托于石油高校,石油高校担负着把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传授给石油企业和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历史使命。石油高校在这一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因为石油高校人才密集、学科专业齐全、信息畅通、设施设备条件好、人才培养有相当大的潜力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石油高校必须以新的视角和超前意识,统筹谋划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方略,确保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在较短时间脱颖而出。石油高校可以紧密结合石油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联系世界先进石油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变化,通过石油企业继续教育的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中国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在此基础上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和复合型石油企业技术人才。

石油高校对开展石油企业继续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长期以来一直积极热情参与,并在积极开展中取得了突出成就。由于石油高校把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石油企业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因此作为石油企业继续教育的主力军,其基础性地位显得更加突出。

二、石油高校在石油企业继续教育中的优势和困难

石油高校作为石油企业继续教育的主力军是不可动摇的,它的如下优势也是十分明显的。

一是石油高校集中了大批雄厚的师资力量,有一大批学科带头人掌握和研究石油专业学科的前沿知识,能够通过石油企业继续教育为石油企业培养大批急需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提高石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是石油高校科技资料储备丰富,科技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捷,能够通过石油企业继续教育使石油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及时掌握世界石油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生产设备的发展、石油生产技术的更新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地更新和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以适应变化的新形势的需要。

三是石油高校仪器设备多、档次高,技术手段科学,具有新工艺、新产品开发研究的能力,能够通过石油企业继续教育来提高石油企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研究能力,以解决石油企业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是石油高校具有一整套完备的办学和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对石油企业发展继续教育进行规范和指导。更重要的是,石油高校已经与部分石油企业建立了长期密切的继续教育合作关系,已有整套实施办法和经验,便于进一步推广和提高。几年来,大庆石油学院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已与大庆、吉林、辽河、大港、新疆等石油企业开展了长期的石油企业继续教育合作,每年为石油企业开办“石油石化、外语、计算机、经济管理、电力电网技术、安全检测技术和职业技术技能鉴定等七大类的专业技术培训30余期,培训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各类技能人才3 00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大庆石油学院通过发挥在石油企业继续教育中的优势,为国家振兴东北石油老工业基地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推动了石油企业与社会的进步。

同时,石油高校开展石油企业继续教育也存在一些困难。一是由于近几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使学校教学工作负荷过大,造成师资力量极其紧张。二是学校实行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继续教育开支与办学收费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三是开展继续教育过程中石油企业培训需求的急迫性与学校整体教学安排有序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四是石油企业职工教育机构的精简、压缩或取消,给职工教育和继续教育带来了难度。五是一部分石油企业领导对本单位开展继续教育不热心,单纯从经济效益出发管理石油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和规划,对石油企业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三、石油高校以石油企业为本,全心全意为石油企业开展继续教育的措施

继续教育的对象重点是企事业单位,其目标是为了推动企业与社会的进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在当前中国石油行业所面临的形势下,要正确处理石油高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教育面临的定位问题。特别要重视石油企业继续教育的内容,融合市场经济的知识和技能,促使技术与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相结合,帮助石油企业技术人员树立竞争意识,提高石油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和开发创新能力。

结合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石油高校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一是高新技术、信息技术与石油的结合和渗透;二是石油产品与市场及营销的结合;三是产业用石油产品的生产、应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要扩大石油企业继续教育的内涵研究,积极开展多层次、多规格、多专业、多学科的培训,举办多种类型的讲座,加速科技信息的快速传播,加强石油高校之间的协作与交流,主动扩大为石油企业的服务面和服务量。

石油高校始终要把石油企业的需求作为第一要义来考虑。石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以现代教学设计程序理论为指导,加强培训知识内容的针对性,针对石油企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中国培训教育中,流行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教学设计程序理论,该程序理论既适用于一门课程和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又适用于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其主要步骤是:树立教育理念—构建教育模式—安排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管理—配备教师—建设教学基地—建立教育形式—开展教学评价,进行反馈修正。石油高校要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程序理论,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师配备、教学基地建设、教育形式、教学评价等都围绕石油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和考虑,把为石油企业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放在第一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石油高校应该发挥作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教育理念上,要树立长期、系统的继续教育观念,要注重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尤其要提高受训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即通过开展多层次、多规格、多专业、多学科的继续教育,为石油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石油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是在教育模式上,要构建学历教育与脱产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即把学历教育的课程安排在短期培训期间完成,以使学员在短期培训期间就能学完学历教育的全部课程,待学员取得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后,如在短期培训期间学习的学历教育课程全部合格后,就可按规定的学制取得学历。

三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应该充分体现针对性、实用性和最优化的原则,要做到正确分析培训对象特点、考虑石油企业及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等,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专宽相济、突出能力培养。

四是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多样,针对成人学员的特点,教师可组织学员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采取案例教学、问题研究、情景模拟、考察实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学习时限由刚性化向柔性化转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

五是在教学内容上,要紧密围绕石油企业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与市场开拓的需要而定,教学内容应由系统性、稳定性向启迪性、思考性、综合性、探索性转变,既要积极吸收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又要融合市场经济的知识和技能,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促使技术与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相结合。

六是在教学管理上,必须以质量为中心,质量是继续教育发展的生命,要逐步建立并完善对培训项目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实现对培训项目从立项、运行到结束整体流程动态的监控过程,在整体流程中还应体现以人为本,注重感情沟通,注重实效,这是确保继续教育持久生命力、全心全意为石油企业服务的重要体现。

七是在教师配备上,要有计划地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有高度责任感、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即将石油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与石油高校以理论见长的教授相结合,建立“双师资型”教师队伍,以使校企双方形成人力资源共享。[2]

八是在教学基地建设上,要发挥石油高校与石油企业各自的优势,形成双方教育资源共享,理论教学侧重于选在石油高校内的培训基地进行,发挥石油高校自身的学科、专业、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等办学优势;与生产实际相关的教学侧重于选在石油企业的培训基地进行,发挥石油企业的技术、人才、设备的优势。这样,在交互、同步、高效的基础上形成校企双方教育资源的合力,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资源协调效应。

九是在教育形式上,要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继续教育形式。“请进来”就是石油高校利用校内教学资源,把石油企业员工集中到学校进行脱产集中培训,发挥校内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基地的作用进行封闭式教学;“走出去”就是石油高校与石油企业合作,利用石油企业的教育资源,发挥石油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和培训基地的作用,同时,石油高校也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到石油企业共同开展教学活动,这就方便了石油企业和学员。

十是在教学评价上,要成立评价小组,对整个石油企业继续教育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建立受训人员质量跟踪制度,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做到受训者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3]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树立“大效益”观念,发展石油企业继续教育不讲经济效益是不现实的,但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宏观角度去理解,经济效益应该服从社会效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石油企业继续教育带来了无限生机,只要石油高校齐心协力,在石油企业继续教育中发挥作用,真心诚意地为石油企业服务,以石油企业的需要作为石油高校的工作基点,以促进石油企业人才素质的提高为中心,石油企业继续教育的路必将走得更加宽广。

[参考文献]

[1] 石瑞祥.探索石油高校与石油企业协同开展继续教育的机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109-112.

[2]徐一周,朱晓妹.略谈对当前“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2):14-16.

[3] 韩泉.石油企业技能培训激励及其运作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08(11):76-77.

小议石油企业跨国投资 篇3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石油需求不断增加, 仅仅依靠国内石油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石油进口迅速增加, 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能源机构预计, 中国的石油需求量2010年为3.5亿吨, 2020年为5亿吨, 而原油产量2010年为2亿吨, 2020年为1亿吨, 2010年缺口将达到1.5亿, 2020年达4亿吨。今后国际石油市场暂时和局部的短缺, 以及油价的异常波动, 将对我国石油供给和国民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冲击。为了改善我国的石油安全状况, 我国的石油公司纷纷“走出去”, 谋求海外发展和扩张, 加大跨国投资;我国石油企业在经过长期引进外国投资的时期后, 将逐步迎来对外投资的高潮。

一、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对国外石油依存程度不断增长。1996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4年, 中国原油进口量突破1亿吨;2006年中国进口石油1.4亿吨, 自产1.6亿吨, 对外依存度为47%。未来, 我国石油产量基本稳定在1.8亿吨左右, 但需求仍将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10年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0%。届时我国石油供求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6》预计, 到2030年, 我国原油进口量将从每天300万桶增长至1200万桶, 对外依存度达到80%。

从上图可以看出, 我国的跨国石油投资已是迫在眉睫。从资源国的角度来讲的, 海外石油投资基本方式有租让制、产量分成合同、风险服务合同、联合经营等四种。如果从我国石油公司角度看, 按照承担的勘探开发风险大小, 海外石油投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购买储量; (2) 与资源国合作; (3) 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合作; (4) 购买区块。目前位居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沙特阿拉伯、阿曼、安哥拉、伊朗、俄罗斯、苏丹、越南、也门、刚果、赤道几内亚。近几年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数量大幅增加, 2004年所占份额达到8.8%, 比1999年上升了约7个百分点, 俄罗斯已跃居中国第5大原油进口来源国。非洲也是中国原油进口增长最快的来源地。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形式包括全资控股、合资参股和非股权安排的投资模式。目前, 中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三家垄断了油气勘探生产权;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家垄断了我国海外油气资源的开采权;下面把我国几大石油企业的跨国投资情况作一个简单比较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石油企业各自有一定的特点, 跨国投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 由于我国金融业还不够发达, 我国石油企业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 没有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有利条件;对于国外石油企业及油田的股权收购也常常受到跨国公司和资源国政府的阻挠, 使我国的石油企业饱受困惑, 也给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构成了威胁, 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

二、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分析

利用海外石油资源的主要模式有海外贸易和海外投资两种。通过多年的海外石油投资活动, 我国的石油企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是国际油价持续高位振荡, 给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带来了较大风险。2006年以来, 国际油价持续高位振荡。其原因有世界经济增长、以欧佩克为代表的利益集团通过对产量的控制拉动油价、石油霸权主义刺激、投机商哄抬、美元贬值推动油价等。从石油市场参与人的构成来看, 各类投资者在石油期货市场所占比例, 生产商占15%, 大石油公司占34%, 炼油厂占23%, 消费者占6%, 基金和各类构投资者占22%。

可见国际石油市场参与人构成复杂也是油价大幅波动的原因之一。

二是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竞争环境激烈。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与国际油气资源状况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 国外石油巨头也在进入中国市场, 并已逐步向加工业、勘探开采业延伸。它们在海内外与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企业展开竞争。

今后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我国南海等地区。中东—北非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由于世界对其石油依赖程度的不断加大, 该地区的石油争夺将更加激烈。中亚—俄罗斯介于欧、亚两大消费区之间, 刚刚开放的石油开发市场吸引了众多跨国石油公司参与竞争, 特别是西方国家及其石油公司。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潜力和地理位置更为东亚各国所瞩目。世界石油资源和市场分布不均衡的矛盾有加剧趋势。从消费情况看, 当前及今后十几年世界石油消费近80%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这种资源分布与消费格局, 使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更显突出。

三是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缺乏整体策略, 投资成本过高, 存在内耗。目前我国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化经营方面, 缺乏关于“往哪里走”、“怎么走”等问题的长远战略规划。在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 没有长远的战略和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市场定位。据有关部门调查, 国有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约占2/3。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竞争原因外, 与跨国投资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定位有着直接关系。另外由于我国的三大石油公司没有统一的机构协调, 往往为了拿到项目内部相互压低价格, 造成内耗, 降低了利润空间。

四是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粗放, 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海外投资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各种风险, 如油价波动、汇率波动和合作方政局的稳定性等。不成功的国际合作项目, 尤其是在国外执行的合作项目会造成远比国内项目大得多的经济损失。同时, 资源瓶颈、环保制约的压力也在石油投资的发展中显现。

目前我国石油行业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大多数人知识面相对狭小, 而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一定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要能够懂得相关的国际法规, 熟悉和了解当地的法律环境。目前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 急需大量国际性经营的人才, 但企业对人才投资力度还需要加大, 而且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培训机制。

五是信息化建设不足, 投资结构不合理。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对投资回报率的作用很大。企业内部信息化不足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外部的信息不足则会影响我们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的能力。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 我国石油企业无论在内部还是外部信息化建设都存在明显不足。中石油在海外投资时主要业务集中在上游, 下游投资比较少;而中石化优势在下游炼油加工。在这种投资结构下, 不利于紧密上下游的业务, 降低成本、抵御风险。

三、前景与展望

跨国投资的发展呈现出不同阶段, 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起初是石油贸易方式, 中期可以采取曲线投资方式等具有隐蔽性的间接投资方式, 后期可以采取直接的投资方式。可见在海外投资的整个过程中, 石油企业可根据投资的不同阶段对投资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我国的石油公司通过依靠国家力量, 与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合作开拓全球资源市场, 同时可以通过帮助当地发展工业和基础设施, 来为资源国的经济发展作贡献。同时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 成本优势等来与国际石油公司进行合作, 勘探国际油气区块。无论是建立战略性石油储备还是到海外购买油田再或是兼并国外石油公司, 都需要大量外汇作为保障。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中国利用海外石油资源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前景可从如下方向着手:

一要开发新油田。开发新油田是最具吸引力及获利最丰富的做法, 但是因为大部分难度较低的可能开采地点已经被西方大型国际石油公司所掌控, 我国的石油公司在这方面可能面临竞争上的困难, 一些仍然可能进行开采的地方位于较偏远的地区, 通常面临政治不稳定的问题。在这方面, 我国已经经历了很多不很理想的投资, 包括支付价格过高, 如我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委内瑞拉的项目;相关基础设施的开发成本过高, 如需要建设的3277公里管道以开发哈萨克斯坦的Uzen油田;外国政府的政治阻力, 如中海油总公司对于Unocal的收购企图等。这些投资上的失败促使我国政府谨慎对待海外投资项目的审批。但是在全球油价和商品价格迅速飙升的情况下, 之前不具备商业价值的许多项目又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目前油价的走高已远远超出了我国的控制, 并且已经对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国不得不把自然资源的获取放到国家重要日程上来。

二要发挥地区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非洲国家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在引进外资开发石油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球大石油公司正加紧开发非洲油气资源, 新兴产油国发现大油藏的机会较多, 有利于中方开辟海外新油源。有些非洲国家实行捆绑式招标, 要求投资石油勘探开发的外国公司承担石油下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中方可利用石化产业优势, 上下游联合介人非洲石油市场。我国具有中亚—俄罗斯石油资源的地缘和政治优势。同处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等, 在保持地区石油市场稳定方面也与我有共同利益。所以要抓住有利时机, 发挥地区优势。

三要关注石油替代产品、新材料生产企业。在能源紧缺下, 我国当前也在发展替代石油产品, 如积极发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水电、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尽可能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由于我国煤炭储量丰富, 以煤为原材料的煤化工企业相对于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企业, 具备较大的成本优势。

四要完善国家石油管理体制。在国务院综合部门内或单独建立相对独立运作的能源 (石油) 综合管理机构, 承担目前仍由各石油公司行使的监管职能和综合管理部门分头实施执行的职能, 并逐步集中分散在国家有关部委的石油管理职能。在此基础上, 尽快完善石油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国家能源局已经于2008年8月8日正式挂牌, 标志着这个备受瞩目的能源行业政府管理机构进入正常运转阶段。国家能源局要做的是调整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 研究制定能源法规和政策, 推动能源重大工程合理布局,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等, 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五要努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石油公司。应进一步理顺石油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 加快主副业分离, 稳步推进石油公司产权结构多元化, 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以建立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 强化制度建设, 完善运行机制, 调整好内部各方面关系, 并按照国际市场营销惯例来组织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公司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国家调整进口税收政策, 鼓励国内供应偏紧产品进口, 保障国内供应;完善促进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鼓励企业对外投资,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另外, 开始吸引中东产油大国在国内开设炼油厂, 沙特、科威特两个产油大国已经开始在我国建设炼油厂。中东石油巨头积极投资中国石油炼化业, 帮助我国开辟了原油进口的新渠道。这种“市场换资源”的作法, 成为我国解决石油供应安全问题进行的一种全新的尝试。

六要力争石油定价权。原油和其他资源不同,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国际政治和经济斗争的综合性产物。作为世界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 我国在国际石油定价机制中却没有相应的影响力。目前国际石油基准价格是以纽约商品交易市场和伦敦洲际交易所的石油期货价格来确定的。石油定价权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在定价权的缺失已经成为我国石油安全上面临的最紧迫的一个问题, 它使得我国在国际石油贸易中丧失了主动权, 不得不负担额外的花费。

七要不断创新, 提高管理水平。跨国投资过程蕴藏着巨大风险, 这些风险对于年轻的中国石油公司来说, 若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危机。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面临着管理、经营、文化等方面的风险。为了解决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要修炼内外功, 一方面提高自身对跨国投资的决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虚心从外部环境和国际著名的石油跨国公司学习。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转变观念, 以质取胜;政府介入, 减少内耗。在有了海外投资的经验后应把重点从以报价取胜转移到以质量取胜;树立品牌, 不断地开拓市场。另外由于几大石油公司是分散决策, 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整体行动。此时政府应该出面介入, 减少内耗情况的发生, 促成企业在海外投资上的相互合作和扶持, 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2) 严谨的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跨国投资比国内投资复杂的多, 风险也大得多, 因此评估海外投资的评估部门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精通项目评估的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和外经贸专家队伍。项目评估必须真正从项目的原始数据、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出发, 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供决策者参考, 决不能因为要急于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 或为了承揽到某个项目而降低评估标准。

(3) 实施人才战略, 培养、储备跨国经营人才。人才是关键, 石油企业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复合型的跨国经营人才, 迅速改变目前我国石油职工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人才短缺的问题。培养人才参与跨国经营的具体业务, 从实践中培养才干, 积累经验。

(4) 优化投资结构, 分散经营风险。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时要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一体化可以紧密上中下游业务之间联系, 保证原材料供给、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减少税负等。另外, 一体化石油公司还可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平衡经济周期对企业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 石油企业是资源性企业, 其跨国投资的目的是保证未来能以合理价格得到充分的资源, 因此在进入海外市场时, 应该更多地应采取直接进入战略, 即直接进入目标市场并展开全方位经营的基本战略。虽然很多石油企业拥有大量现金, 但是随着海外投资的不断增加, 融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我国公司海外投资才刚刚起步, 在未来将更为强劲, 我国石油企业的跨国投资将通过影响定价等措施保证国家的正常经济发展, 并逐渐对全球市场产生长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春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世界经济》2004年第3期。

[2]吴磊:《中国石油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 篇4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发展的历程及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提出了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石油文化 发展历程 不足  建议意见

在石油行业发展的进程中,企业文化建设尤为重要,企业文化建设对促进企业的主业发展,提升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影响力具有重大作用。当前,石油企业文化建设要认真总结石油工业40多年来的经验,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摒弃一些消极的思想,结合企业当前的体制改革和发展环境,树立具有时代特性、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体现时代个性的石油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念,推动石油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1]

一、石油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企业一直以来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伴随着石油工业发展的同时,经过广大员工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特色的石油企业文化。五十年代,从石油工业摇篮的玉门油田开始,就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厘钱’精神;设备缺乏,自己修造的‘穷鼓捣’精神;原材料不足,改制代用的‘找米下锅’精神等等。六十年代,在那场振奋中国人的石油大会战的主场地大庆油田上,形成了一系列先进思想、优良作风和成功经验,从“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气概开始,逐渐丰富成“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目前中石油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作为集团公司统一的企业精神加以继承和弘扬。将“诚信、创新、业绩、和谐”作为集团公司统一的核心经营理念。其中诚信是基石,创新是动力,业绩是目标,和谐是保障。

总的来说,我国的石油企业文化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铁人精神为代表的企业文化。如:玉门精神、柴达木精神和大庆精神。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来年的阶段,在这个时期石油业从陆地走向海洋、从东部走向西部,经历了重组改制、产业结构调整等巨变,是价值观念调整的阶段。面对21世纪,石油企业文化迎来了第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石油行业逐渐跻身于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列,需要有一种先进、创新的进取精神来获得强劲的生命力去迎接世界范围错综复杂的挑战,从而实现公司的高速高效发展及成为世界一流的能源公司的伟大目标!

[2]

二、目前石油企业文化的不足

(一)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少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思想上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将其整合到企业 战略中,作为一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来抓。当前,许多领导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活动或者文化娱乐活动。企业文化的着力点在于,展示企业的风貌,培养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一员。这样企业建设更加有活力、有生机。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文化娱乐活动,同样是把企业文化简单化,以为办几场舞会,几场比赛就是企业文化。这样做就没有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也不能从思想上、观念上去影响职工,去改造职工。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以一种文化去塑造一种氛围,去激励人,而不仅仅是文化活动。对企业精神开掘深度不够,内涵不深远,没有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理念。

(二)在组织建设和企业制度方面存在不足。

在组织建设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各部门没有协同行动,各项工作没有形成整体并发挥合力作用。遇到问题,各部门之间的监管和有机配合不是很到位,以致于有的部门在事故出现后隐瞒不报或者是推卸责任,而相关负责监督的部门也不知情。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也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美誉度。同时,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问题。如目前石油企业的人才选拔制度不是很完善,在这个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石油企业依然保留着照顾油田子女就业的相关,这对企业来说会造成很多人才的流失和没有发展空间,是有碍企业未来发展的。另外,从人才流向看,大量的科技人员可能将流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石油企业这种资金密集型企业,这种行业的特点会给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带来很大难度。

(三)企业文化口号化现象比较严重。

在石油行业,口号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当然在石油行业开始的早期,口号文化对石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作用,但是进入新时代的商品经济时期,仅仅靠几句口号来诠释企业文化是远远不够的,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与石油企业战略密切相关的,企业尤其是规模巨大的石油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就必须要有好的企业文化去支撑,用企业文化去树立企业形象,用企业文化去提升企业竞争力,用企业文化去提高企业效益。在过去我们常把“团结、拼搏”等字眼作为企业文化,并将其口号化,使得无法指导员工的工作,有时反而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石油企业虽然资产雄厚,实力强大,但属于资源性的企业,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把企业文化口号与企业经营发展能力相差太远,使得企业文化显得又假又空。

[3]

三、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见

(一)重视传统文化,突出个性文化。

中国石油企业的传统文化是经历漫长时期,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在新时期个性张扬,文化差异性大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石油企业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去除糟粕,汲取精华。发扬老一辈石油人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将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精神传承下去。同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背景及特性来考虑新时期自己企业文化定位的,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要紧跟时代主题,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凸显石油企业的个性文化。

(二)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企业领导层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领导应从政治高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企业管理层次结构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属于企业的领导层,而企业领导层的作用相比较而言重于企业的作业层。因此,企业的领导层在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上,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国家的富强靠经济,经济的繁荣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企业家,而企业家管好企业靠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的优良石油企业文化要让企业的全体员工认同,把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头脑中去,使企业文化的影响得到全方位的持续提高。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效应,在企业精神的弘扬引导、内部关系的调节凝聚、士气的鼓舞激励、知识信息的传播补充、腐朽文化的免疫抵制等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先进的内容,时尚的节奏,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内涵的企业文化,感人事迹形成的“正气歌”,引人向上的精神对于巩固企业文化阵地,防止不良思想侵入,增强对腐朽文化的抵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统筹规划,完善企业文化管理机制。

健全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做到权责统一。监督机制能够在执行过程中对执行情况进行定时或不定时检查,及时发现不足,纠正错误,并采取相应措施补救。奖惩机制则能够在执行结束后评定执行人员的综合表现,并在一系列执行活动或一定周期结束后,实施阶段性奖惩措施,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竞争机制。

健全人才选拔机制。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保障,石油企业作为中国最大的企业更应重视人才的选拔,只有剔除一些旧的不在适应当前需要的选拔制度,建立完善健全的人才选拔、培养及管理办法,任人唯贤,让那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做贡献,才能保证石油企业一直处于中国乃至世界的领先地位。

(四)与时俱进,促进企业文化创新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企业的文化建设也必须把握时代的主题,跟进时代主旋律,与时俱进,深入创新,积极创新企业文化新形式。促进以人为本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和谐型企业文化三种新型文化的建设。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勇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技飞速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客观上要求石油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否则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建设先进文化,其重要途径就是勇于创新。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文化灵魂、导向、约束、激励等作用,保

[4]证企业健康发展并不断壮大,我们必须以积极创新的精神来建设企业文化,不仅要在建设战略上创新,更要在经营理念、人才培养和管理、企业形象确定等方面创新,在手段和方法上也要创新。只有这样,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特色的企业先进文化才能得以塑造和形成。从而更高效、快速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将自身的文化与蔚蓝色的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其文化组织结构及诸要素实现有效地组合。这样的选择对于中国海洋石油文化来说才是最佳的模式选择。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在与世界这么多优秀能源公司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第三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3月第3版.[2]聂勇.石油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研究,2007-09.

创新石油企业宣传思想工作 篇5

营造良好的企业思想文化氛围

首先,要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普及。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通过对干部职工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和培训,不断增强干部职工自觉运用科学理论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筑起防御其他思想领域和社会意识形态侵蚀的牢固大堤。其次,要用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占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领域。通过组织开展弘扬中国石油“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展示企业风采、体现职工群众自我价值的形式多样、寓教于乐、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企业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再次,要通过选树代表尤其是基层一线井站的代表和体现石油企业形象的先进典型,宣传、倡导、培养和打造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又具有现代内涵和特质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创建和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企业思想文化氛围。

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和方式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不断满足和丰富人的物质精神需要,以保障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保证。始终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和检验宣传思想工作准则和尺度。要把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与现代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与职工群众进行平等互动式的研讨交流结合起来, 把企业的生存发展与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当前,尤其要重视解决好作业区机构调整和井站优化简化中干部职工思想上、精神上、心理上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与困难, 在做好宣传引导的同时,注重做好一人一事的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以实现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情况、新任务、新形势的要求和需要。

建立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

要根据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 结合石油行业特点和岗位实际,探索和建立既能反映职工群众思想教育现状和实际,又能反映宣传思想工作绩效和作用,符合群众意愿,并与奖惩分配和干部任免挂钩的定期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和建立符合石油企业实际的宣传思想工作责任追究制,按照建立和谐、稳定社会的精神要求和有关规定,根据石油企业和基层干部职工思想实际,建立和制定确保企业和谐稳定的宣传思想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目标,落实逐级负责,严格措施标准,实行刚性考核。对因责任未落实而发生的涉及企业和谐稳定的不良因素、不良行为以及各种矛盾,并造成一定影响的应严格追究责任,从制度机制上为石油企业宣传思想工作责任的落实提供根本保证,以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构建宣传思想工作保障体系

要构建全方位的石油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应大力宣传思想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以增加干部职工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认识、理解和配合,为宣传思想工作营造良好氛围。要进一步明确、落实石油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责任、权力,从待遇上和人员经费上为宣传思想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以调动和发挥石油企业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和构建以人为本、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宣传思想工作为一体的行政干部与政工干部共同负责、相互负责的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制度,把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要求、目标措施与安全生产、具体业务一同捆绑、量化考核,并纳入业绩考核和干部岗位职责,与业绩奖金分配和干部选拔使用挂钩,从而使宣传思想工作成为企业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的共同责任。

着力提高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素质

加强宣传思想队伍能力建设,注重打造和培养学习型政工组织,逐步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政治思想敏锐、业务素质过硬,既尊重客观规律、善于做宣传思想工作、具有现代工作理念,又勤奋务实、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石油企业宣传思想干部队伍。要严格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使用和选拔,配齐配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确保队伍整体素质。

(作者系西南油气田重庆气矿地质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

探析世界石油企业文化 篇6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本和动力之源。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明辨是非、赏罚分明的尺度和标准, 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生存下去的根本。美国兰德公司 (RAND) 曾花费20年时间, 投入了大量精力对世界上的500家大公司进行跟踪调查, 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百年不衰的大企业都有这样几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所有的企业都始终坚持着下面的四种企业价值观:一是用户价值高于产品价值;二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三是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四是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正是这种价值观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力点”, 同时也成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汉默指出, 一个组织不只是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组合, 它同时也是人文团体。像其它社会团体一样, 它也培育了特殊的形式即“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 是一个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是企业员工凝聚积极性、提高创造性和增强归属感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 是一个企业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机制、用人方式、行为准则的集合体, 当然, 这里面最为主要的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它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指导原则。可以说不同的企业价值观决定了不同企业的发展战略高度。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积累而成的, 深深根植于企业的内部。在企业价值观的引领下, 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企业员工在相互认同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气氛中, 为着共同的目标理想而奋斗, 使企业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竞争力, 从而赢得竞争中最后的胜利, 使企业不断地发展与成长[1,2,3,4]。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提出: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发展和企业的经营业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文化对企业本身和员工的价值和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 它具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作用, 一旦形成良性循环, 就会持续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新员工的熏陶和影响, 培养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建立了企业整体与企业员工的依存关系, 从而使得员工本人的思想准则、行为规范、信念理想、习惯爱好与企业整体良好地统一起来, 进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行为、心理取向、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非常强的规范和软约束作用, 借助文化的力量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调和各方面矛盾, 使企业成员能够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 孕育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杜邦 (Du Pont) 公司企业文化案例

杜邦公司创建于1802年4月, 建立了当时美国最大的火药厂, 杜邦公司从此诞生。200多年的长寿企业, 在美国可谓凤毛麟角, 美国建国的历史也不过就是200多年;200多年的长寿企业, 在全世界来说也是屈指可数的。难能可贵的是, 如此一个长寿企业却充满青春活力, 长盛不衰, 不断发展且一直保持业绩有所增长, 杜邦公司好像一株参天大树, 树冠如盖, 遮天蔽日, 枝繁叶茂, 硕果累累, 这充分显示了作为“根系”的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200年前, 当伊雷内·杜邦创建杜邦公司后, 即身体力行地倡导“责任关怀”的价值观, 建设“坚持创新、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企业文化。杜邦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责任关怀”四个字。“责任关怀”有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 视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充分保障人的安全, 关心人的健康, 处处体现依靠人、尊重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二是“坚持创新”, 不断通过创新来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通过创新为客户、股东、企业和社会提供新的服务和价值;三是致力于“科学发现”, 通过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让科技为人类服务, 帮助世界变得更美好。杜邦公司以其200多年的企业发展历程表明, “责任关怀”为核心价值观的“杜邦文化”理念在两大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是组织创新。杜邦公司通过自身努力, 致力于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技成果转化为让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5], 让人们切实体会到了“杜邦关怀”。把“责任关怀”演化为“生产优质产品, 开创美好生活”和“创造科学奇迹”, 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世纪材料领域的很多发明都是由杜邦公司完成的, 在今天已经商业化生产的40多种聚合物中, 约有75%是杜邦公司发明的。企业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技术创新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 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又会推动企业的发展, 让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 加快技术进步, 建立竞争优势。如果把技术创新看作“硬件”创新的话, 组织创新就是“软件”创新, “硬件”作用的充分发挥, 需要“软件”的紧密配合。在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作用是不同的, 前者的作用在于为企业提供构筑核心竞争力的硬件基础, 而后者的作用则在于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组织保证, 两者相加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杜邦的发展历史中, 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第一次是19世纪末, 杜邦股份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杜邦从家长式管理走向现代企业管理;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 企业产品由单一火药向多种产品转变;第三次是上世纪60年代, 公司“有效的富有伸缩性管理工具”的建立, 标志着杜邦由家族企业向现代巨型公司转变。这三次组织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 推动了技术创新的发展[5,6]。

三、世界石油企业文化的特点

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种文化。企业中存在着文化, 文化中孕育着力量, 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的核心竞争力, 是一个企业存在的必要灵魂。总的来说, 世界石油企业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协调统一是世界各国石油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只有这种企业制度和文化的高度统一性, 才能保证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7], 不至于出现企业制度与文化发展工程中的相背而行。“制度”和“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的两大法宝。企业制度强调的是企业的工作方式, 是一种刚性的管理方法;后者强调企业的思想方式, 是一种柔性的管理方法。“秩序是天堂最好的法则”, 对于企业来说, 制度作为一种约束机制, 是维护企业能够正常经营秩序的必要保证。另一方面来讲, 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是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的。企业制度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反过来企业文化则从思想上保证了企业制度能够贯彻执行。

2.“以人为本”是世界各国石油公司进行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 以人为本、服务于人, 是现今世界企业发展的主流价值取向, 是当今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目标点, 也是石油企业的立身之本。因此, 在企业管理中, 一切要体现以人为中心, 服务人、尊重人、依靠人、塑造人, 充分调动企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科技创造力, 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和毅力。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使“人”的因素主导并影响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8]。

3.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生命源泉, 是企业在长

期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是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核心能力。它具有动态性和独特性, 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保持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动态的能力资源, 具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性质。核心竞争力本身包含一种强大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正是这种调适和创新的能力使企业永葆青春活力, 长盛不衰, 因此,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DNA”。

4. 企业文化的塑造需要经历建造、修正、完善的过程, 处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

杜邦公司的实践证明, 企业家直接主导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反映, 企业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企业家的推动。创始人伊雷内·杜邦以其身先士卒的行动倡导“责任关怀”的企业价值观, 建设“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企业文化, 他竟然把自己的家建在工厂火药仓库旁, 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的管理者对员工提出任何要求都不过分, 都会得到员工的赞同。行动是无声的命令。企业员工的共同参与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要高度重视沟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信息渠道作用。企业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 保持核心价值观在一定时期内稳定的同时, 要不断随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进入新世纪, 杜邦公司宣布企业的全球定位, 将从严格意义上的一家“化学公司”转变为更加综合的“科学公司”, 因此企业目标由“生产优质产品, 开创美好生活”改变为“创造科学奇迹”。

四、结论与建议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而是企业长寿的“DNA”。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 由于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不同, 企业文化的特征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千篇一律, 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经营环境, 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定位, 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铸造百年之魂, 打造长寿企业[8]。

参考文献

[1]林黎明.企业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浅析[J].江苏航空, 2003, (3) .

[2]王成军.以人为本与企业发展[J].理论学习, 2003, (6) .

[3]程华.用文化塑造独特的企业精神[J].深圳特区报, 2006, (4) .

[4]董晓宇.从惠普文化看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软肋[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8, (10) .

[5]刘昆山.企业文化是“化工帝国”的长寿秘诀——美国杜邦公司核心竞争力探析[EB/OL].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4/7/169055.html

[6]“责任关怀”——杜邦公司的成功秘诀[J].石油政工研究, 2011, (10) .

[7]董向玲.企业文化也是竞争力——对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报业, 2002, (9) .

石油企业成本费用控制 篇7

2001年以来, 中国石油消费量急剧攀升, 2012年中国石油消费量是2001年的2.1倍。而且, 2013、201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8.6%、18.9%, 而2014年世界各国石油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的占比平均33.1%。可见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还较大。中国的石油企业发展势头正好, 但是国有石油企业成本费用普遍过高的现实客观存在。

石油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石油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原油因每个地区的地质条件不同、开采难度各异、结算价格和原油品质差别明显。原油价格的差异, 石油产品加工、储运的特殊要求决定了石油加工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方式和手段与其他行业相比有所差异。

一、国有石油加工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投资多、风险大, 固定成本高

国有石油加工企业建设通常采用大型联合装置形式, 以适应自身原油加工量大、追求规模效应的特点, 因此石油加工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主体装置和配套工程;国有石油加工企业通常率先采用最新石油加工技术, 担负推动产业内部技术升级任务, 因此研发实验成本高昂, 实验成果工业化风险较大;国有石油加工企业, 肩负更重大的社会责任, 在安全环保、污染治理、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相较其他企业需要更多的投入。国有石油企业种种特点决定了石油加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巨大, 因而也就要在做出投资和经营决策时, 必须要非常慎重, 以避免造成决策失误, 影响投资效益和建设开发成本。

(二) 缺乏应有的分析和反馈机制

大多数石油企业缺乏进行成本分析的系统框架。这里主要指成本分析体系的落后以及石油企业缺乏有效的成本反馈机制。所谓成本分析, 即是揭示成本差异及分析差异的原因。这里的差异分析是指将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分别与企业的目标成本、同行业平均成本以及国内外同类石油企业的成本比较, 将差异发生的原因作为决策的依据, 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成本, 改进决策, 提高企业效益。我国石油企业大多缺乏进行成本分析的系统框架, 不能在成本控制和削减成本最大的环节有效处理, 只是着眼于细枝末节, 目光短浅。

(三) 成本控制措施不力,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很大一部分石油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 而是处于原始落后的状态, 只涉及成本的微观层面, 而没有注重从宏观层面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从石油企业的成本会计体系来看, 可以提供多方面的信息, 但石油企业往往忽视这一块的挖掘和利用, 只是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在这种情况下, 石油企业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 无法深层次地反映石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和数据, 这就无法为决策层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借鉴依据。除此之外, 成本控制措施不力还表现在考核过程中的无效率。长期以来, 一些石油企业管理层深谙“中庸之道”, 在成本控制中也养成了惰性。

(四) 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没有做好

在具体的成本核算中, 很多石油企业只是把重点放在财务成本上, 而没有涉及更具体和实际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 自从我国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 很多石油企业进行了改制和资产重组, 在这个过程中, 初步实现了石油企业整体利益和员工利益的统一。然而, 由于石油企业的宏观重视不足, 在成本核算上常常出现随意计算成本的现象。具体而言, 有的故意抬高成本, 扩大开支范围和数额;有的故意少摊甚至不摊费用支出。在这些石油企业中, 成本核算是为石油企业的财务报表服务的, 成本控制背离实质性的内涵。

二、石油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解决办法

(一) 努力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石油企业不同于其他, 它处于长期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 追求速度和产量的观念一直左右着人们。为落实全员成本控制, 使全体职工自觉地视降低成本为己任, 需要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 加强制度创新, 调整企业结构, 建立健全经营机制

企业结构不合理, 会直接造成过高的成本支出, 也会影响对成本控制系统的合理与稳定。为了给成本控制系统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结合制度创新, 调整企业结构, 健全经营机制, 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供制度保证。

首先, 坚定不移地调整好企业结构。石油系统的企业结构是在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逐步形成的, 虽然经过两次大规模重组已经有所改善, 但仍不尽合理。石油企业必须要按照科学管理原理和新的经营形势的要求, 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结构调整;第二, 着重完善经营机制。建立新的经营机制, 就是要使每个职工都能像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那样, 对待企业的投入产出和各项工作, 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达到这样的目标, 需要在日常各项工作中点滴积累, 坚持不懈地长期培养;最后, 一定要解决好基层单位和员工控制成本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是全面加强成本管理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只要这一问题解决了, 每个职工都能真正把企业当成家, 主动承担当家作主的角色, 面临的种种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 建立成本费用分析体制, 不断完善成本考核

对脱离控制目标的不利差异要进行即使反馈分析, 以此为考核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 对工作提出合理建议。在企业内部建立绩效考核管理机制, 将责任下放到各部门和每名员工的成本指标进行考核, 职工个人收入与成本控制进行挂钩, 让每个部门、每位员工都能主动地为企业挖潜降耗、提高经营效益发挥自身优势;才能真正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为石油企业增加竞争实力。

(四) 与时俱进, 采用新的成本控制措施

当今石油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实力、创新能力的竞争。为了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 石油企业应该致力于创新方式方法, 通过技术创新来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 不断降低质量损耗。石油企业应该特别注重质量成本的控制, 通过年度批量采购、精益生产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尽可能地实施JIT (just in time) 库存计划等全新的物流管理理念。推广使用并逐步完善ERP系统, 提高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实现成本管理系统与产品研发、设计、工艺、制造、采购、物流、服务等系统的整合、协同, 实现成本核算与产品生产进程同步。从供应、生产、销售等方面全方位地降低石油企业加工成本, 从而提高产品毛利率, 最终改善公司整体的盈利水平。

(五) 强化成本管理, 有效控制成本费用水平

强化成本管理, 有效控制成本费用水平已是石油加工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不断调整产量投资, 控制无效成本。企业要树立“无效低效投资增加负债, 增添成本, 高效投资促发展”的理念, 对于需要大量资金、成本需求较高的项目, 要适当削减、有选择地关闭。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石油企业面临的同业竞争压力与日剧增。石油企业如何兼顾社会责任与自身生存发展, 已经是摆在石油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狠抓成本管理, 突出成本控制,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 是解决当前课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石油企业,成本费用,控制

参考文献

[1]贾树森.企业成本控制理论与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0.

[2]赵慧萍, 矫海燕.成本降在细处[M].北京:石油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2 (5) .

[3]欧阳清.成本管理理论方法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6) .

石油树脂企业抱团过“寒冬” 篇8

入冬以来, 国内石油树脂市场整体也在经历着另一场的“寒冬”。企管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石油树脂部主任、山东齐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守增通报了目前石油树脂行业的严峻形势:2012年石油树脂市场的疲弱现象尤甚往年。由于受到国际国内多方面影响仍可持续一段时间, 国内内需可能仍会处于疲软态势。与此同时, 国际原油价格仍旧承受巨大压力, WTI价格走势震荡, 布伦特油价格震荡下行。国内裂解碳5、碳9市场受油价影响继续维持企稳下行态势, 国内需求疲软, 业内多以观望态度为主, 市场存在利空导向。碳5石油树脂方面的表现则比上游市场要平淡许多, 仅部分企业下调其产品报价, 市场需求仍旧偏淡。此外国内供需关系亦是影响国内市场报价的另一大因素, 原油价格的涨跌与国内供需关系构成了石油树脂行业价格变动的两大主要因素, 在无明显利好导向的宏观政策情况下, 这两大因素则是当前影响石油树脂行业报价的主导因素。

2013年石油树脂市场状况如何?行业今后的发展怎样?资源紧缩局面如何破解?拨开市场层层迷雾能否找到现象背后的规律?这是石油树脂企业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会企业代表们围绕原料、市场、产品质量、标准化、信息共享以及行业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原料是与会代表首先关心的大问题。石油树脂的原料来自于乙烯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碳5和碳9, 这两种副产品均被两大石油公司所垄断, 且质量和数量均不能保证供给, 成为制约石油树脂企业长远发展的瓶颈之一。其次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产品质量无行业标准, 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样困扰企业。有的代表指出, 虽然该行业很小, 但仍有产能过剩的趋向。目前, 由于该行业的门槛比较低, 一些新建的同类型石油树脂装置, 由于其技术新、设备先进, 并且原料供给充足, 其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给一些老牌的石油树脂企业造成压力。再次, 高端产品供不应求, 但国内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要。据了解, 石油树脂行业年产量在50万吨左右, 但高端产品仍需从国外进口。据了解, 国内石油树脂价格在7000~8000元/吨, 进口产品在3000美元/吨左右, 两者相差二至三倍。国外企业从中国进口低端产品, 加工提纯之后再返销中国市场牟取高额利润。

基于上述共识, 与会代表认为, 为了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务之急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制订严格的行业标准。从原料的标准化到工艺的标准化和产品的标准化, 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标准体系, 指导企业规范生产。有的代表指出, 石油树脂在日用产品、医疗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同时也要求企业拿出高端石油树脂产品, 以适应日益扩张的市场需要, 我们的企业应该立志于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石油化工企业电气安全 篇9

危险因素

根据能量转移论的观点,人受伤害的原因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可见,电气危险因素是由电能的非正常状态形成的。电气危险因素分为电气火灾爆炸危险、触电危险、电气系统故障、静电危险、射频电磁辐射和雷电危险等。基于石油化工企业工艺操作条件严苛、化学品易泄漏的特点,本文将重点探讨电气火灾爆炸危险、触电危险、电气系统故障与雷电危险因素。

火灾爆炸危险

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火灾和爆炸事故中,电气火灾和爆炸事故占很大比例,仅次于明火。由于一般电火花温度很高,而电弧温度更可高达6 000℃,因此,电气火灾和爆炸事故大都由电火花及电弧引起。电弧的高温不仅能引起可燃物燃烧,而且能使金属熔化、飞溅,构成危险的火源;而电火花能否构成火灾危险,主要取决于火花能量,当该火花能量超过周围空间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引燃能量时,即有可能引起爆炸。而部分石油化工厂内的环境中会存在易燃介质,其最小引燃能量较低,恰好提供了着火爆炸的条件。

2006年10月28日,某公司27名施工人员在原油储罐浮顶隔舱内进行刷漆作业,在作业接近结束时,隔舱突然发生爆炸,造成13人死亡、6人轻伤,损毁储罐浮顶面积达850 m2。调查显示:施工现场电气线路不符合安全规范要求,使用的行灯和手持照明灯具都没有防爆功能,电气火花引爆了达到爆炸极限的可燃气体,导致这起重大爆炸事故的发生。

人员触电危险

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工艺复杂,电气设备和线路几乎遍布每一个生产岗位,除了固有的生产电气设备风险,如电缆线接头暴露在水中、现场检维修未停电或送电后继续作业、带负荷拉闸等外,现场作业活动还涉及各种电气设备或工具,一旦出现绝缘老化或损坏、接地不良、短路或人员误操作等,都容易导致人员触电事故的发生。

电气系统故障

石油化工企业供电系统比较复杂,用电负荷大,电气设备多,线路分布面广,易导致各种电气系统故障。石化工厂内易存在导电介质、酸碱液等腐蚀介质以及高温等极端操作条件,将电气设备、导线、电缆等安装在这些介质或环境中,其绝缘材料容易老化、损坏,还会在设备外层附着一层带电物质,形成放电通道造成漏电,引发电气系统故障。

2004年4月26日,某石化变电站由于环境污染严重,户外设备腐蚀严重,外绝缘性能下降等原因,导致主变高低压开关跳闸,站用电母线失电,数百台机泵停机,8套主体生产装置停车。

雷电危害

化工企业铁塔林立,塔罐众多的特点决定其极易遭受雷电的侵害。一方面,企业生产过程中所用介质大都为易燃、易爆物质,直接雷击很可能产生电弧,造成电气设备损坏引起火灾爆炸;另一方面,工业过程的相互关联与控制更加紧密,对相应的过程信息与检测管理的依赖加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多种大型自动化控制系统,存在因雷电感应损坏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方面的事故隐患。可见,雷电对电气系统来说,是不容忽视的危害。

2008年6月3日,某石化公司厂区遭受雷雨天气雷击,引起乙烯厂裂解装置3台裂解炉电路短路起火,随后猛烈燃烧,火头最高时约30 m,经20多辆消防车1个多小时紧张扑救,大火才得到有效控制。

风险控制措施

本质安全设计

石油化工企业的电气设备,除了要按照正常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外,还需要根据外部环境条件进行特殊设计处理。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复杂,有毒有害化学品众多,导致其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高风险性,而在此环境下进行电气设备操作,必须加强电气设备的本质安全,从设备的设计、选型、采购前期介入,高标准进行风险控制,提出安全角度的建议。

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电气设计时,设计人员应首先考虑生产的安全性。进行设计时应判断和确定环境性质,并对环境进行危险区域划分,掌握电气设备的选择原则和产品性能,严格细致地进行电气设计,从而有效防止爆炸条件的形成,并减轻爆炸、火灾等的危险程度,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设备隐患排查

在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经过严格设计之后,如果防爆电气设备选型、安装、维护不当,容易造成企业的麻痹大意,比非防爆电气设备更危险。因此,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对危险区域内的防爆电气和防静电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测,确保其处于正常可靠工作状态。

企业要进行三级电气设备检查,包括每季度公司级检查并贴红黄蓝绿标签,承包商级月度检查并贴所属公司标签,以及日常级的电气设备工具使用前检查。主要检查内容包括电气设备工具的外观、绝缘性、接头松动、电缆线暴露等。除三级电气设备检查外,企业还应每月组织一次电气安全专项检查,以确保现场防爆电气设备正常可靠性与非防爆电气设备使用环境适用性。

安全操作规程

严格的电气安全操作规程是确保电气设备稳定运行与电气工具正确使用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加强电气安全规范化操作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力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安规”和“三三二五制”(三票:工作票、操作票、临时用电票;三图:模拟图、二次接线图、电缆走向图;三定:定期检修、定期试验、定期清扫;五规程:电气安全、调度、运行、检修、试验规程;五记录:电气运行、值班、巡回检查、试验、检修记录)、能量隔离等电气运行与安全操作规程,更严格地规范日常作业行为及倒闸操作标准化的执行程序。

能量隔离

为预防现场检维修作业带电操作引发人员触电与电气设备故障事故的发生,在进行现场检维修作业前,须评估是否涉及电气能量的释放,凡检修涉及电气隔离的,要办理能量隔离许可证,按照许可证隔离电气并挂牌上锁。在完成作业后,解除隔离,实施解锁,确保作业期间电能隔离操作。

人员要求

石化生产工艺技术复杂,运行条件苛刻,若发生人员误操作极易导致人为设备事故和人身死亡事故。这就对石化生产设备的制造、维护以及操作人员素质都提出了严格要求,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电气维护人员除按照国家规定取得操作证外,还需知晓化工企业易燃易爆环境作业的特点及相应的应急处置知识。公司需根据自身电气设备特点组织电气人员参与专项培训,包括装置不同区域电气设备特点、不同物料及应急处置原则等方面培训。操作时须执行双人操作,能量隔离必须挂牌上锁,交接班时需说明电气设备情况,如涉及倒闸操作,不能进行交接班。同时,需对电气操作人员加强监管,杜绝违章作业现象的发生,降低施工作业风险,将电气项目施工作业的责任、计划、措施、监督从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方面加以控制。

气体检测

基于石油化工厂内极易出现大量易燃易爆场所的特点,在这些场所使用非防爆用电设备前,必须进行气体检测,并每2个小时进行重复性检测,如涉及电气设备使用变动或使用环境改变,需重新进行气体检测。工厂内非防爆用电设备主要有手机、照相机和使用过程中易产生电火花的电气设备等。

个人防护用品

为现场每一位员工或承包商提供合适的绝缘防静电的个人防护用品,并确保其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安全服、安全鞋、绝缘手套、安全帽等。同时,确保现场的电气工具绝缘、防静电,对电气工具要进行静电接地。

雷电防护

企业应统计所处地区的雷暴日数、企业范围内的高大建(构)筑物的几何尺寸(高度等)和电气设备(架空线路、变压器等),设置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和避雷器等。同时,要对防雷装置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防雷装置是否完好、齐全;避雷针、避雷器是否定期检测、记录;防雷接地装置与建筑物的出入口和人行道的距离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接地电阻值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是否按期检查和检测。

结语

石油企业文化的发展创新 篇10

关键词:石油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发展;创新

21世纪,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石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对保障生产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石油企业文化发展创新,打造石油企业新型文化为石油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进而实现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障能源安全。

一、石油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体现的是企业的精神和蕴含的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在具体的工作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真正的企业文化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培育和不断积淀,是对企业精神和观念的的集体认同。

我国的石油企业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石油企业发展的独特内涵,我国石油企业文化是一种艰苦奋斗的创业文化,自从建国以来,我国石油工人冒着艰苦的作业条件从事高强度的油气勘探、开采、生产等,不断推动着我国石油工业向前发展。这种奉献精神凝聚成了具有石油特色的创业文化。同事我国石油企业文化还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一方面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在技术研发上进行创新。正是在企业管理和科技攻关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形成了石油企业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

二、石油企业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石油企业文化创新力度不够

随着全球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持续推进,使得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石油企业在人员构成结构和经营结构上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这些都使得传统的石油企业文化的推动力已日渐不足。因此,需要不斷的对石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创新,新时期的石油企业文化应该能够全面反映石油工人的真实生产生活状况,能够对新生代石油人产生较大精神激励与行为规范作用,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石油企业发展。

(二)需要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在石油企业内部,存在部分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职权,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产生了较严重的后果和不好的影响,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和强烈谴责。腐败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廉政文化建设力度还不够,建设的重点不够突出,导致效果不是很显著。石油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是石油企业响应国家的党风廉政建设,构建和谐健康企业,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发展的基本保证。石油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提升和保持自己良好的形象,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落实廉政文化建设,将其纳入反腐倡廉整体规划,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促进企业全面健康发展。

(三)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员工参与度有待提升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了石油企业发展中去,信息渠道相对通畅,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体制限制,员工想要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来还有一定的困难,这就形成了石油企业和企业文化建设基本上都只有领导层在参与的这种局面,员工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同时部分员工自身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自己在企业中只用进行服从就行,企业文化建设与自己无关。另外还有部分员工的思想还相对比较保守和落后,认为这种建设企业文化的做法没有必要,不支持企业文化建设,这些都使得企业文化的落实非常困难。因此,石油企业应采取相应措施和方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与动员,让大部分员工都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增强石油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三、促进石油企业文化发展创新的措施

(一)充分认识石油企业文化发展创新的重要性

石油企业文化发展是保障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石油企业无论是领导阶层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正确看待石油企业文化的发展创新,加大企业文化发展创新的宣传力度和广度,大力强调企业文化创新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各个群体对石油企业文化发展创新的积极性,从思想上保障石油企业文化的发展创新。

(二)在借鉴与继承中创新发展

在石油企业文化的发展创新中要学会借鉴有用的经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方法,鼓励石油企业文化做到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在石油企业文化发展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时刻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关注石油文化、企业文化、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前沿发展思想,不断开拓眼界和见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作方法,在实际行动上,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培养开拓创造思维,坚持创新发展,才能生产出被时代接受和认可的石油文化产品,才能加大石油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增强新时期石油企业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树立更加良好的国际国内公众形象。

(三)増强石油企业文化发展创新的人才支撑

要促进石油企业文化发展创新的人才支撑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引进懂管理、懂企业文化建设、懂石油生产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为石油企业文化发展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加强对石油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基本素质,增强对企业文化发展创新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参考文献:

[1]刘晓斌.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移动企业文化,2011(5):12-14.

[2]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全文).

谈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篇11

同西方大石油公司相比, 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主要局限于少数专职管理人员, 缺乏群众性;同时, 创新领域狭窄, 创新手段有限, 整体创新能力低,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制约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虽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但笔者认为, 石油企业内部环境才是制约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

(一) 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

石油企业属于矿藏采掘业, 同其他工业石油企业相比, 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高风险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油气资源深埋地下, 勘探开发难度大、时间长、成功率低;二是原油生产受自然规律的严重制约, 石油企业生产的成本费用高;三是油气石油企业工作场地大都在野外, 石油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石油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约束条件较普通工业石油企业要多, 而且正是这些特点加大了管理创新的成本, 从而使得石油企业很难在管理创新方面有所突破。

(二) 石油企业创新激励政策导向。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极易受到石油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政策导向影响。由于国内原油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为提高原油产量, 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有很强的认知, 其投入也很大, 而对管理创新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高、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

(三) 石油企业创新氛围。

良好的创新意识, 与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在一个好的氛围下, 人的思想活跃, 新点子产生得多且快;不好的氛围则可能导致人思想僵化, 思路堵塞。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 对市场反应迟钝, 缺乏市场压力, 难以形成石油企业创新的氛围。

二、石油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途径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是多方面的, 最根本的是针对跨世纪的现代石油企业制度对石油企业的要求及其自身的特点, 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组织结构创新。

石油企业目前采用的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阻碍了不同部门和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职工间的接触和交流, 妨碍了知识的更新和应用, 这也影响了管理创新的形成和发展。增进石油企业职工、石油企业同行之间的彼此了解是组织结构创新的方向。通过组织结构创新, 使整个集团公司的决策层和操作实施层有机结合, 石油企业各部门间能够快捷交流和沟通, 使石油企业对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多变性能做出迅速、灵敏的反应。因此, 应该构建授权型、扁平化的石油企业组织。由于其中间层次少, 上下信息传输容易, 且较迅速而准确, 从而有利于组织较快地根据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和决策。授权型、扁平化的石油企业组织与集权式的“直线-职能制”相比, 可使官僚主义减少, 能较快地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和相应决策, 比较符合现代管理的需要。因此, 石油企业, 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石油企业, 应加大改革力度, 精简机构, 减少管理层次, 使石油企业组织向授权型、扁平化转化。

(二)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的现状来看, 人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石油企业改革能否成功, 发展是否顺利, 与经营者、管理者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有直接关系。

总的来说, 我们应该健全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人的潜在能力。“德才兼备”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倡导的用人标准, 石油企业必须贯彻好此标准, 并应根据“能级原理”, 把具有相应能力的人安排在相应的职位上, 充分发挥人的现有能力, 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努力做到人尽其能、能尽其用。石油企业应通过思想、文化教育和技术知识培训, 提高职工的素质, 增强其进取精神, 激发其工作热情;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激励氛围, 以达到充分挖掘员工潜在能力的目的。

(三)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 是石油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 它越来越成为决定石油企业管理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也是一个管理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应用, 整个过程中蕴含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石油企业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和追求整体效益的特点。经济效益的提高依赖于技术创新, 因此石油企业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以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方法和高效益产出为归宿, 推动石油企业发展, 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

三、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应建立在自身特色上。

石油企业独有的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所有的管理创新活动都应当围绕如何减少和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展开。例如, 地下油藏呈上下分布, 不同的油藏分布在不同的地段, 其平面上相互重叠;反映到地面生产上, 不同的油藏其地面生产设施可能在同一区域。油藏分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油藏地面生产设施不可能以油藏为单元组织, 而只能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组织。因此, 现行油藏原油成本核算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进行成本要素归集, 这样的成本归集反映的是同一集输系统内所有油藏的平均开采成本, 从而使采油在优化油藏开采方案时缺乏科学的依据。因此, 无论是在经营理念创新上, 还是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创新上, 都必须建立在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之上;否则, 所有的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和加强石油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关系。

管理基础工作是石油企业搞好各项专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条件, 是进行各项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 是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条件。如果石油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要提高石油企业管理素质和水平是不可能的。因此, 必须把管理创新和加强管理基础工作结合起来。石油企业应大力弘扬“三老四严”的传统, 生产记录、会计凭证、统计资料等基本数据必须完整、准确、真实, 能及时、准确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基本情况, 经济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要能准确、及时满足企业各种决策的需, 要企业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等要健全, 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摘要:创新是现代石油企业活力的源泉。本文对制约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石油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途径、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进行分析, 并提出自己的对策。

上一篇:政府电子政务创新研究下一篇:汽车美容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