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运输企业

2024-06-02

石油运输企业(通用11篇)

石油运输企业 篇1

摘要:据资料表明, 2050年能源中会有1/3为替代能源。也就是说, 替代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例由现代的1%到2%上升到2050年的33%。跨国石油集团纷纷开拓海外石油市场, 参与海外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关键词:新能源,海外市场,并购,勘探开发

当前, 石油企业赖以生存的石油资源数量的减少, 质量的下降, 在影响国家石油安全的同时, 也给石油企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 石油企业除了充分利用石油资源之外, 就是未雨绸缪, 对生产经营方式进行战略调整, 以适应社会自然环境, 优化自身结构, 创造更大社会价值。

1 国外石油企业的示例对策

石油短缺, 可开采石油储量下降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问题。世界许多国家, 许多石油企业都在积极作出相应的寻找替代能源的对策。据资料表明, 2050年能源中会有1/3为替代能源。也就是说, 替代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例由现代的1%到2%上升到2050年的33%。

美国著名的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在新的替代能源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 在找准自身优势的的基础上, 确定了发展生物能源产业链的方向。从2000年至2007年, 壳牌在太阳能、风电领域投入的金额超过20亿美元。但是, 由于其在新能源上的布局过于分散, 没有形成集中优势, 并且新能源是一种长期投资的项目, 由于成本过高, 新能源在能源供应中所占的比率一直较低, 壳牌巨额的投入并没有给公司带来相应的回报。

于是在2006年, 壳牌的太阳能业务部门退出了晶硅太阳能市场。2011年至2014年, 壳牌全球打算新投资1000亿美元, 天然气、生物燃料等将是投资重点。

跨国石油公司的战略调整并不是简单的业务变化, 其背后隐藏着世界能源格局大变革的潜流, 这种变革要求中国石油企业也要紧跟步伐, 采取相应行动。

2 在中国, 煤炭电力供应日趋紧张, 新能源的开发应用也成为当务之急

其中,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能源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石油企业发展生物燃料有技术上的相对优势, 它的技术积累能有效降低行业介入成本。石油企业要立足国内生物质能资源分布, 结合国内外生物能源技术经济特点与发展趋势, 加大生物能源规划与发展。发展生物能源产业, 必须以资源为导向, 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

中国发展生物能源原材料资源丰富。国内现有的生物质能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业剩余物、工业有机废弃物以及城市有机垃圾等。

农业部门预测, 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和养殖场畜禽粪便在2015年将分别达到9亿吨和32亿吨。随着我国人口增加, 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初步估计我国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将按照人口增长趋势在2030年达到10亿吨和40亿吨的最高水平, 林业剩余物、工业和生活有机垃圾将随着森林保有面积和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步增加, 以年增长2%的速率计算, 预计到2020年总资源量将达到相当于9亿吨标准煤的水平。

很多生物能源原材料的利用价值已被深入挖掘和投入应用。

中国很多地区大面积种植的薯类是一种很好的生产生物乙醇的原料。纤维素乙醇是利用秸秆、禾草和森林工业废弃物等非食用纤维素生产乙醇, 其生产过程能耗低、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少, 不会影响粮食安全和饲料供给。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把加大纤维素乙醇研发力度作为可再生能源突破的制高点。

四川攀枝花的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就是充分利用了麻风树的生物特性和当地的气候地理上的种植优势。中国海油将在四川的攀枝花市发展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 已与四川签署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协议。

石油石化企业的实验设备, 人才优势, 资金优势都是发展生物质能能源的有利条件。

中国天然气储量丰富, 热能利用率高, 污染程度低, 消费增长强劲, 因此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必须加倍重视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要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及相关配套辅助设施的投资力度要加快以西气东输为主的天然气输送管网的建设;加快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的发电厂建设和天然气汽车之类的的应用技术的开发。

但是, 天然气能源也属于矿石能源, 不可再生。生物质能能源也和其他很多新替代能源一样, 有技术不成熟, 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市场空间不够稳定广阔等许多问题。

这需要我们的石油企业勇于探索, 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 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和中国国情的新能源之路。

3 外国石油公司海外开拓石油资源之路

为解决本国石油资源匮乏, 在变幻的国际形势中保证本国石油安全, 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大的石油集团纷纷开拓海外石油市场, 参与海外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跨国石油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 联合开发, 共同分担风险。例如开发深海石油勘探。这是一个高技术要求, 高难度的勘探项目, 只有联合开发, 才能提高资金设备人员投入的回报率, 并且在物质条件上保证了了开发的成功率。

另外跨国石油公司的勘探开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具有成本优势和能带来长远发展的油气储藏丰富的地区, 这就抢占优质石油资源的开发先机。

2005年, 俄罗斯的卢克海外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已分别占到卢克总公司总产量的5%和15%。除了在哈萨克斯坦和埃及根基颇深外, 卢克海外还参与了阿塞拜疆、哥伦比亚、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石油项目的勘探。

自2007年起, 美国的埃克森美孚石油集团分别在利比亚、挪威、越南、菲律宾开展石油勘探操作。

4 中国石油企业也一直在致力于和海外石油公司的合作和海外资源市场的开拓

2009年10月16日, 伊拉克内阁正式批准了BP与中石油联合开发伊南部鲁迈拉油田的协议。该协议是当年6月伊拉克石油部第一轮石油区块招标中唯一成交的合同。根据协议条款, BP与中石油将在协议签署后第二个月正式进场开发。

按照规划, 中石油将在非洲地区形成3000万吨的石油生产规模, 在哈萨克斯坦地区形成2000万吨的油气生产规模, 在南美、中东和亚太地区分别形成1000万吨的油气生产规模, 从而实现海外油气生产的规模化和地区多元化。

2009年, 中石化并购瑞士Addax公司成功, 中石化海外权益油总产量同比将增加78%。

2009年9月, 中海油成功购得墨西哥湾油气资产, 美国墨西哥湾第一次向中国石油公司开放。

这是中国石油企业走向世界, 掌握石油资源的开始。

因此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 必须加快构建利用国内两个资源市场、长期安全稳定供应的资源体系, 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重点参与资源丰富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可以采取独立, 也可以采取联合开发的方式, 尽快抢占资源。

5 结语

石油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血液, 石油短缺问题一直是许多国家的心头之痛。抢占国外石油资源开发的先机, 充分利用石油企业优势, 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发展生物质能等新能源, 成为石油企业面对石油危机的常见办法。

参考文献

[1]杨忠保.浅议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战略.

[2]中国石油战略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石油企业财会管理浅析 篇2

关键词:石油企业;财会管理;核算;信息化

长期以来,石油都是国家战略物资,是其他工业的经济基础,国家负责全部投资,公司领导由政府直接任命,石油产品的生产、销售、价格等完全由国家计划控制。可以说,1985年以前中国石油企业完全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的理财行为只是单纯地执行,财务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企业内部体制改革的深化,再加上石油价格的波动和金融市场的复杂,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手段迅速提升与市场变化相协调,走出了计划经济下企业理财的固化模式。

财会行业的发展也呈两个特点。(1)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与现代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的网络化;(2)在新的财会领域不断出现人力资源会计、现值会计、资本成本会计等新会计名称。

一、财务中的薪金管理计划

石油公司在经营运行就一定需要人员工作,管理者为了创作更高的价值有必要在财会方面下功夫,人员薪金计划会使这一目标实现。健全石油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可促进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的直接性和及时性。

首先要明确企业各层级的经营管理目标,再依据各自的目标确定其理财的职责和权限。能者多劳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在这个时代能力的大小可以决定我们生活质量的好坏。企业各层级有不同的职责,不同的薪金。

二、各部门财政独立,全公司财政管理

各部门需要在确定的理财职权内,自主进行财务管理,避免管理越位和越俎代庖,使每一层级的责权结合起来,提高理财工作效率。同时,为了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理财的作用,石油企业应将预算与核算严格分离,并将其职责和权限划分清楚。二者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使财务管理机构更加富有弹性、反映灵敏和高效快速,做到从体制上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一个全面、三个集中”为核心的财务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就是将一切的收入纳入预算,任何开支也要纳入预算,任何业务部门、业务类型都必须纳入预算。推行总体预算管理,将集团公司的财务办公室从集团公司分离出来,作为集团公司、股份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日常办事常设机构,通盘考虑上市和未上市企业的预算指标与考核建立协调机制。探讨大预算管理,将投资、成本、费用、收入及分配等全面纳入集团预算,加强对产品流向、资源配置、产品收入和支出要素的管理控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对所有信息进行管理和控制。

三、明确的财务核算管理

财务核算严格执行“三个集中,即资金、债务、会计核算集中管理。

资金集中管理,就是企业把利润折旧之后摊销,加上资本经营和经营支出所需要的资金之后抵消的差额,由总部来集中; 2002年中石油开始实行收支双线管理,所有的收入上缴总部,所有的支出,包括生产支出和资本支出都由总部来计划拨付,与之相配套,对于票据集中实行全额管理,下属企业资金支出管理,每天透支支付都是零余额资金管理;通过银行卡来回笼资金,实现信息化管理和货款的封闭结算;实现了中国境内的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对海外子公司实行了资金集中管理,防止资金发生差错或丢失,防止贪污盗窃和挪用公款。

债务集中管理,集团内所有公司采用“统借统还,集中管理”的债务管理模式。融资权上收,集团总部统一签订整体授信额度,新增长短期借款由集团总部统一审批,未经总部批准,成员企业严禁对外提供经济担保。

会计核算集中管理,完成了基于报表的集中,将会计制度、报告流程、信息系统、编码体系、报表体系统一。在首先实现地区公司集中的基础上,实现公司总部一级的集中核算,整个公司只设一个账套,母公司及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在一个账套中核算。合并报表一次性自动生成,统一内部交易流程,内部交易直接抵消,统一合并流程,实现直接合并,自动生成合并报表。

四、信息化财会管理

会计信息可以帮助投资者估计证券报酬的期望值与风险。企业需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硬化财务规章制度,减少人为因素,实现高效有序的信息化管理。应用计算机财务系统,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体化,以财务管理为依托,针对以前财务资金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广泛采用计算机财务软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进而达到强化监督与控制,规避财务风险,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实现了会计一级集中核算,通过Fmis7.0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将原有近两千个会计实体的独立账套集中到一个系统,通过权限的分配从上而下由总部可以查询各地区公司帐务情况,地区公司可以查询所属二级单位账务情况,实现了实时监督、管理、控制,减少了汇制会计报表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提高了财务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实现财务业务内部的资源优化,有效地支持了公司的决策能力,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力。

五、总结

在社会化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石油企业的财会管理不断地上升高度,管理方式更是层出不穷,对于提高企业效益效果也越来越显著。

参考文献:

[1]陈汉文 夏文贤 陈 靖: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5-44.

[2]蔡曙涛:企业管理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2-174.

石油运输企业 篇3

因为石油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我国石油供求紧迫态势, 保障能源安全是我国当前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1 国内石油生产

2009年我国石油产量居世界第四位, 但是长期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形式严峻。总体看, 我国陆地油田相继进入开发后期, 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率阶段, 进一步挖掘产出的潜力有限。油田产量的稳定提升主要取决于新增储藏量, 为保障我国每年1.6-1.8亿吨的开采量, 每年需要有7亿吨左右的新增储藏量。截至2010年年底, 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1.4亿吨。新增储藏量相对不足且丰度比较低、开发成本高, 因此短期内陆地石油提高产量的可能性不大。

我国拥有37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和26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 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但由于与邻国的海岛所属权的争执, 影响了我国对当地的石油开发。中国海洋石油发展历时近30年, 但由于领土争端和海洋开发的技术原因, 我国海洋石油开发进展有待进一步提高。

2 石油进口现状

目前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海湾, 非洲, 南美和独联体国家等地区。2009年我国石油进口排名前十位的国家是沙特阿拉伯 (20.59%) , 安哥拉 (15.79%) , 伊朗 (11.36%) , 俄罗斯 (7.51%) , 苏丹 (5.98%) , 阿曼 (5.71%) , 伊拉克 (3.51%) , 科威特 (3.47%) , 利比亚 (3.11%) , 哈萨克斯坦 (2.95%) 。

这些国家和地区中除俄罗斯外均受美国因素影响, 政治、军事动荡对中国石油供给安全影响严重。其中南美虽然有古巴、委瑞内拉等国与美国有不同的世界发展意向, 但总体来说南美是美国传统上的势力范围。中东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实际控制。非洲国家和中国有着传统上的友谊和经济上的合作, 但是进入2011年以来非洲埃及、苏丹、利比亚等国先后发生政治事件对我国石油供给安全产生影响。

俄罗斯是我国石油来源中不受美国影响的国家, 而且与中国土地接壤, 国内油气储量丰富, 2009年石油储藏量600亿桶, 居世界第8位。近几年, 中俄石油合作发展迅速, 2011年安大线项目正式运转, 每年向我国出口石油3000万吨。由于历史原因, 中俄政治互信不足, 同时由于中俄都是世界大国, 双方的政治走向对经济影响巨大, 因此中俄石油合作前景存在变数。目前在政治共识前提下, 俄罗斯通过石油合作取得中国政府贷款, 进行国民经济建设, 摆脱经济衰退;中国通过能源合作解决石油紧缺问题。双方的合作是在互利的基础上博弈的结果。

中亚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 但是由于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没能及时恢复经济实力, 美国在这些地区发动了“颜色革命”导致一些国家亲美势力上台, 使这些地区成为美俄博弈的竞技场。

3 石油运输安全

石油进口主要通过管道运输和海洋航运两种方式, 石油管道运输目前有:中哈一期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缅原油管道, 总运量5700万吨, 相当于2009年进口量的28.6%。管道运输提高了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度, 减少了环节。但就目情况看, 管道运输所占比例较小, 我国大量石油源自亚洲中东地区, 占石油进口的75%以上, 不足25%的石油管道运输没能突出我国与石油进口国间地理位置优势。

海运方面, 我国目前石油海洋运输航线, 主要有非洲印度洋航线、中东印度洋——马六甲航线、南美太平洋航线、俄罗斯日本海航线。其中非洲航线和中东航线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而按照2009年运量计算, 我国70%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和非洲国家, 可见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石油运输的重要性。马六甲海峡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共管, 新加坡防务依赖美国,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与中国有岛屿争端, 因此我国海上石油运输线缺乏有效保护, 这就是中国的“马六甲困境”

4 保证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

(1) 开发新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

投入资本、人力,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新能源的开发, 尤其是可再生资源开发, 如燃料乙醇, 生物燃油等。大力拓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范围, 以水电, 风电、核电、生物能源、太阳能及煤炭的液化应用等替代石油。煤炭液化应用可减少环境污染, 煤炭应用领域的拓展可以提高煤炭的综合收益。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仍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煤炭的高效、环保、多领域的应用对节约石油能源、替代石油能源有很大的意义。

以2004年水平, 我国每1万美元产值消耗标准油8.33吨, 而美国为1.99吨, 香港为1.03吨, 世界同期平均水平是2.65吨, 由此看中国节能潜力巨大, 作为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度, 提升产业结构, 以低耗能产业逐渐替代高耗能产业, 对战略安全性高耗能产业实行生产工艺改造, 以减少石油消耗。

我国居民生活性石油消费, 主要方式是汽车燃料。随着经济发展, 私家车的拥有量逐年增加。2000年私家车拥有量625万辆, 2005年1848万辆, 2009年4575万辆, 私家车的出现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但也增加了能源消费量。因此国家应制定小排量汽车使用的优惠政策, 对小排量汽车的购买、应用提供相对的鼓励措施, 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以提高石油产品消费效率。

(2) 加强海洋石油的开发利用。

我国海洋石油蕴藏量丰富, 尤其是南沙海域有“第二波斯湾之称”, 自1975年以来, 越南侵占30多个岛礁, 菲律宾占据10个, 马来西亚占据9个, 印尼占据2个文莱占据一个。这些国家已经在南沙海域进行油气开发, 并试图使南沙问题国际化。目前在南海从事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国际石油公司大约有200多家, 超过1000口油井被东南亚部分国家勘探和开发。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02年的资料, 南海地区每天产出石油200万桶, 每年产出天然气2.5亿立方英尺。东海春晓油田的开发, 也受到日本的干扰。韩国在黄海进行勘探, 已经跨过黄海大陆架中线50公里, 试探我国态度。上述国家均想通过实际占领对我国资源甚至国土造成侵占, 因此对海洋石油的开发, 不但有经济意义, 还有保护领土的超经济意义存在。

中国2010年在海洋石油年产油气突破5000万吨, 虽然中国海洋石油开发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远远小于被非法侵占的利益。我国要加强在这些争议地区石油开采力度, 放开民间资本投入, 使争议地区出现共同开发的局面, 并应尽量避免敌对国家的集团化和国际化干预, 必要时可以进行军事干预。

(3) 加强国际合作, 建立多元化石油供给渠道。

国际观点认为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00万吨, 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将影响该国经济运行, 进口量达到1亿吨, 该国就应采取措施, 保障石油供应, 从某一国家进口石油比例不应超过进口量的30%。从我国石油进口现况看, 存在石油进口渠道过于集中的问题。2011年初因利比亚政局动荡, 导致中国出现3%的石油进口缺口。我国从利比亚进口石油比例相对较小, 因此对中国石油安全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但已经足以使我们警觉。基于上述原因中国应在尽力扩大石油进口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进口比重。要发展同中亚及原独联体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 为能源合作创造条件, 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在能源合作方面的作用。拓展同南美、非洲的石油合作, 给予合作国政治、军事、技术支持以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合理安排进口石油比重应该与能源合作紧密联系。国际石油合作可以整体提升石油战略安全, 同时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因为进行石油投资或参股开发油田可以得到价格相对低廉的份额油。美国石油消费的40%, 法国石油消费的70%是份额油。目前我国通过石油合作, 每年得到近5000万吨的份额油。

(4) 改变运输结构, 加强运输安全。

加大管道运输能力, 管道运输作为高速、快捷、安全的运输方式, 在我国未来的石油供给中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同世界石油主产区和主要石油进口国家同在一块大陆, 适合用管道运输。我国现有管线的运力不足, 应加大管线的运输能力。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合作使石油管线通过巴基斯坦进入伊朗, 如果这条管线能够建设成功, 则马六甲海峡的困局和印度、美国对印度洋和中东地区的控制对中国石油运输的影响可以彻底解决。

在海路运输为主要方式的情况下, 应当拥有自己的石油运输船队, 根据国外经验, 需要大量进口石油的国家一般都控制着一支比较强大的油轮船队, 船队承运份额达到50%以上, 日本高达85%以上。目前中国船队承运能力只占10%左右。同时, 也要认识到, 中国没有强大的海军舰队, 对海运突发事件的控制力不足, 也将严重的影响中国获取海外石油资源运输渠道的安全。

(5) 加强陆地石油的勘探开发, 加大石油储备。

对现有陆地油田生产潜力进行进一步挖掘。我国现有油田大都出现了后继产能不足的问题。大庆油田经过50的开发利用已经到了开发后期, 大庆油田的聚合物驱油技术成功的消化了7%的自然递减率, 实现了老油田的稳产, 高产。目前我国陆上石油探明储量率为28%, 远低于国际水平, 因此我国陆地石油潜力巨大。

石油战略储备可以减轻市场心理压力, 从而降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可能, 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根据国际能源署规定:石油储备量为90天石油进口量。但实际情况是参加战备石油储藏国都高于这一储备量, 如美国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规模相当于168天进口量, 日本为166天, 德国达到127天。由于中国石油需求量的一再攀升, 储备库存难以满足战略储备的需求, 因此从长远角度出发, 中国更应该加强陆地石油勘探, 在此基础上建立石油储备油田。

5 结论

石油安全是涉及到国家经济运行、社会稳定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切适当可行的办法保障石油供给。针对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石油需求量大, 国内石油供给不足, 对外经济国际关系复杂的特点, 应该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等各种措施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 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扩大, 对国外石油的依赖程度提高。如何确保中国石油安全供给, 是当前的战略性课题。介绍了中国当前石油生产、消费、进口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石油进口与进口石油运输安全问题, 提出解决石油安全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石油供给,战略安全,石油运输

参考文献

[1]夏令孜.论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确立[J].甘肃石油化工, 2008, (2) .

[2]秦晓.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的能源运输问题[J].中国能源, 2004, (7) .

[3]孙静.中国石油安全的陆路管道战略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 2010, (4) .

[4]陈惠, 张斌.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因素及战略选择[J].理论与实践, 2010, (3) .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 篇4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发展的历程及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提出了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石油文化 发展历程 不足  建议意见

在石油行业发展的进程中,企业文化建设尤为重要,企业文化建设对促进企业的主业发展,提升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影响力具有重大作用。当前,石油企业文化建设要认真总结石油工业40多年来的经验,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摒弃一些消极的思想,结合企业当前的体制改革和发展环境,树立具有时代特性、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体现时代个性的石油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念,推动石油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1]

一、石油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企业一直以来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伴随着石油工业发展的同时,经过广大员工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特色的石油企业文化。五十年代,从石油工业摇篮的玉门油田开始,就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厘钱’精神;设备缺乏,自己修造的‘穷鼓捣’精神;原材料不足,改制代用的‘找米下锅’精神等等。六十年代,在那场振奋中国人的石油大会战的主场地大庆油田上,形成了一系列先进思想、优良作风和成功经验,从“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气概开始,逐渐丰富成“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目前中石油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作为集团公司统一的企业精神加以继承和弘扬。将“诚信、创新、业绩、和谐”作为集团公司统一的核心经营理念。其中诚信是基石,创新是动力,业绩是目标,和谐是保障。

总的来说,我国的石油企业文化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铁人精神为代表的企业文化。如:玉门精神、柴达木精神和大庆精神。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来年的阶段,在这个时期石油业从陆地走向海洋、从东部走向西部,经历了重组改制、产业结构调整等巨变,是价值观念调整的阶段。面对21世纪,石油企业文化迎来了第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石油行业逐渐跻身于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列,需要有一种先进、创新的进取精神来获得强劲的生命力去迎接世界范围错综复杂的挑战,从而实现公司的高速高效发展及成为世界一流的能源公司的伟大目标!

[2]

二、目前石油企业文化的不足

(一)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少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思想上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将其整合到企业 战略中,作为一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来抓。当前,许多领导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活动或者文化娱乐活动。企业文化的着力点在于,展示企业的风貌,培养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一员。这样企业建设更加有活力、有生机。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文化娱乐活动,同样是把企业文化简单化,以为办几场舞会,几场比赛就是企业文化。这样做就没有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也不能从思想上、观念上去影响职工,去改造职工。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以一种文化去塑造一种氛围,去激励人,而不仅仅是文化活动。对企业精神开掘深度不够,内涵不深远,没有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理念。

(二)在组织建设和企业制度方面存在不足。

在组织建设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各部门没有协同行动,各项工作没有形成整体并发挥合力作用。遇到问题,各部门之间的监管和有机配合不是很到位,以致于有的部门在事故出现后隐瞒不报或者是推卸责任,而相关负责监督的部门也不知情。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也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美誉度。同时,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问题。如目前石油企业的人才选拔制度不是很完善,在这个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石油企业依然保留着照顾油田子女就业的相关,这对企业来说会造成很多人才的流失和没有发展空间,是有碍企业未来发展的。另外,从人才流向看,大量的科技人员可能将流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石油企业这种资金密集型企业,这种行业的特点会给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带来很大难度。

(三)企业文化口号化现象比较严重。

在石油行业,口号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当然在石油行业开始的早期,口号文化对石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作用,但是进入新时代的商品经济时期,仅仅靠几句口号来诠释企业文化是远远不够的,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与石油企业战略密切相关的,企业尤其是规模巨大的石油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就必须要有好的企业文化去支撑,用企业文化去树立企业形象,用企业文化去提升企业竞争力,用企业文化去提高企业效益。在过去我们常把“团结、拼搏”等字眼作为企业文化,并将其口号化,使得无法指导员工的工作,有时反而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石油企业虽然资产雄厚,实力强大,但属于资源性的企业,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把企业文化口号与企业经营发展能力相差太远,使得企业文化显得又假又空。

[3]

三、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见

(一)重视传统文化,突出个性文化。

中国石油企业的传统文化是经历漫长时期,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在新时期个性张扬,文化差异性大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石油企业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去除糟粕,汲取精华。发扬老一辈石油人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将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精神传承下去。同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背景及特性来考虑新时期自己企业文化定位的,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要紧跟时代主题,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凸显石油企业的个性文化。

(二)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企业领导层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领导应从政治高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企业管理层次结构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属于企业的领导层,而企业领导层的作用相比较而言重于企业的作业层。因此,企业的领导层在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上,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国家的富强靠经济,经济的繁荣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企业家,而企业家管好企业靠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的优良石油企业文化要让企业的全体员工认同,把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头脑中去,使企业文化的影响得到全方位的持续提高。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效应,在企业精神的弘扬引导、内部关系的调节凝聚、士气的鼓舞激励、知识信息的传播补充、腐朽文化的免疫抵制等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先进的内容,时尚的节奏,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内涵的企业文化,感人事迹形成的“正气歌”,引人向上的精神对于巩固企业文化阵地,防止不良思想侵入,增强对腐朽文化的抵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统筹规划,完善企业文化管理机制。

健全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做到权责统一。监督机制能够在执行过程中对执行情况进行定时或不定时检查,及时发现不足,纠正错误,并采取相应措施补救。奖惩机制则能够在执行结束后评定执行人员的综合表现,并在一系列执行活动或一定周期结束后,实施阶段性奖惩措施,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竞争机制。

健全人才选拔机制。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保障,石油企业作为中国最大的企业更应重视人才的选拔,只有剔除一些旧的不在适应当前需要的选拔制度,建立完善健全的人才选拔、培养及管理办法,任人唯贤,让那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做贡献,才能保证石油企业一直处于中国乃至世界的领先地位。

(四)与时俱进,促进企业文化创新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企业的文化建设也必须把握时代的主题,跟进时代主旋律,与时俱进,深入创新,积极创新企业文化新形式。促进以人为本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和谐型企业文化三种新型文化的建设。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勇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技飞速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客观上要求石油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否则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建设先进文化,其重要途径就是勇于创新。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文化灵魂、导向、约束、激励等作用,保

[4]证企业健康发展并不断壮大,我们必须以积极创新的精神来建设企业文化,不仅要在建设战略上创新,更要在经营理念、人才培养和管理、企业形象确定等方面创新,在手段和方法上也要创新。只有这样,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特色的企业先进文化才能得以塑造和形成。从而更高效、快速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将自身的文化与蔚蓝色的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其文化组织结构及诸要素实现有效地组合。这样的选择对于中国海洋石油文化来说才是最佳的模式选择。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在与世界这么多优秀能源公司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第三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3月第3版.[2]聂勇.石油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研究,2007-09.

石油运输企业 篇5

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国石油消费快速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与日俱增。在页岩气、页岩油等新兴能源尚未大规模勘探开发的背景下,海外石油进口与项目投资是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我国石油进口来源中,伊朗占有重要的地位,2012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2192.24万吨,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俄罗斯,约占全国石油进口的8.1%。

近年来,伊朗石油投资环境有了新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改革派总统上台,力主温和的对外政策;国内经济形势走弱,并伴随通货膨胀;国内外压力促使伊朗政府修改石油财税政策。面对伊朗的新变化,中国的石油企业需要对石油投资环境趋势和应对策略有更加前沿的研究,这对减小投资风险、保障石油企业海外权益、确保石油稳定供应有重要的意义。

一、伊朗油气投资环境的新趋势

(一)资源潜力丰富

伊朗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石油储量1511.7亿桶,居世界第4,占世界石油总量的9%,OPEC国家的12%;天然气储量1168万亿立方英尺,居世界第2。伊朗的油气田集中在南部的胡泽斯坦地区,约有20个油田在生产石油,其中阿瓦士、马伦、加奇萨兰、阿加贾里、比比哈基麦和帕里斯6个油田的产量之和占伊朗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虽然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伊朗现在面临一定的增储上产压力。近十年伊朗并无重大的油气发现,石油探明储量增长缓慢。并且伊朗的在产油田多属于老油田,70%以上的油田是在上世纪60年代发现的。目前,该国石油产能正处于衰减期,估计每年平均降幅达到8%-13%,且伴随采收率低,只有20-30%。

(二)政治环境复杂,与欧美关系有所缓和

政治不稳定性是石油企业在伊朗开展石油投资项目的最大风险,这种风险来源于核问题导致的伊朗与西方社会的对峙。2013年8月,新一届总统鲁哈尼就任,相比于前一届保守派总统内贾德,外界预期他的对外政策将会远离极端主义,缓和西方对伊朗的制裁。鲁哈尼任总统以来,长期紧张的美伊关系出现一定程度的缓和。2013年9月底,鲁哈尼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核问题通电话,伊朗外长扎里夫也与美国国务卿克里就解决核问题举行了单独会晤。但欧美的制裁并未解除,石油、天然气、石墨、铝、钢等资源产品继续受到限制,金融制裁由伊朗央行扩大到其他商业银行。并且在伊朗内部,鲁哈尼的政策将会继续面临保守派势力的挑战。所以,伊朗与外界关系有向好倾向,但政治环境复杂,仍旧是我国石油企业在伊开展石油投资最大的风险。

(三)经济形势走弱,面临通货膨胀的问题

2007年之前,伊朗经济一度保持了较快增势,但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伊朗经济显著下滑,加上国际制裁的因素,其GDP增速明显放缓,对外贸易增长缺乏后劲,外国投资大幅缩水,通胀率和失业率也长期在高位徘徊。

伊朗经济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度通胀率超过了25%。在欧盟开始制裁后的2012年8月,伊朗国内市场的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24%,食品的这一指数更高,水果为74%,蔬菜为80%,鸡肉为74%。通货膨胀会导致石油项目投资者生产成本增加,如果汇率波动不大的话,会进一步加重企业生产成本,给石油企业带来潜在风险。

(四)正在着手油气财税政策改革,石油投资政策有望宽松

伊朗现在普遍采取的是回购合同,条款相对严苛。在回购合同模式下,承包商承担油田勘探开发的一切费用,项目投产后从原油销售收入中回收成本和利润,之后项目的一切权益转交给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 National Iran Oil Company),承包商将不能获得后期产量带来的丰厚利润。在产量分成合同模式下,承包商通过作业服务,利用生产出的油气进行成本回收和获得产品的分成,分成的比例会在合同中作出明确的规定,油田产量的高低,即储量和油藏的风险,对承包商的效益影响较大,二者的比较如表1所示。由此可知,对于油藏潜力较大的油田,产量分成合同能给油田项目投资者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

伊朗油气资源丰富,如果采用产量分成合同将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由于严厉的制裁和严苛的合同导致了大量资本的流失,伊朗政府和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 National Iran Oil Company)正组织调研,先行研究将部分小油田的合同模式由回购合同改为产量分成合同。如果合同模式更改成功并广泛推广,将大大改善伊朗投资环境,对海外石油投资者,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石油公司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

二、中国石油企业对伊朗投资现状

(一)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现状

近年来,我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量基本保持稳定上升态势,其中,2011年进口量达到2775.66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我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量占总进口量的比例基本稳定在10%左右,但由于伊朗政治军事形势复杂,特别在核问题上遭到西方国家制裁,伊朗的石油产业受到很大影响,这使得我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量忽高忽低,波动性很大(如图1所示)。特别是2012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量同比减少了21%,对我国的石油海外供给有一定影响。

(二)中国石油企业在伊朗的油气项目现状

2010年以来,由于西方国家对伊朗的制裁还在继续,多家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如英国石油公司、道达尔、壳牌、雷普索尔等,都逐步撤出了伊朗上游项目。而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为代表的中国石油企业依旧在伊朗进行石油项目开发,石油项目获得成功,天然气项目则面临难题。

中国的石油企业在伊朗有多年的投资经验,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阿扎德甘(Azadegan)和亚达瓦兰(Yadavaran)油田获得勘探开发权利,并取得阶段性成功。其中阿扎德甘是伊朗近30年来发现的最大油田,石油探明储量260亿桶,亚达瓦兰油田探明储量32亿桶。中石油公司负责阿扎德甘油田的第一阶段项目,该阶段预计2016年完成,完成后预计产量7.5万桶/天。2007年,中石化公司与伊朗签订了亚达瓦兰油田的回购服务协议,目前单日产量2.5万桶。endprint

中国的石油企业在帕斯气田项目上则遭遇了难题。首先是中海油2008年与伊朗签订了160亿美元的大型天然气及下游投资项目合同,其中50亿用于开发北帕斯气田,110亿美元用于建设下游产能。而由于伊朗同西方国家关系紧张以及伊朗回购合同的严苛条款,中海油于2010年被迫撤出了该项目。中石油在南帕斯11阶段的项目与中海油有着近乎相似的经历,2009年,中石油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合同共同开发南帕斯气田第11区块,同样由于伊朗内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再加上项目本身的财务成本预算出现问题,中石油公司不得不于2012年撤出。

(三)中国石油企业投资伊朗的前景展望

伊朗当下面临比较严峻的国际制裁,未来几年我国石油企业与伊朗的合作将会进入动荡调整期。虽然伊朗的石油投资环境短期内难以好转,但不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石油企业层面,中伊的石油合作都还有较强的驱动力。

1. 我国经济的增长将持续推高石油需求量。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并且石油消费量增长明显超过国内石油产量增长。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中国经济如果维持当下的发展速度,204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87%,为了保障石油安全稳定供给,必须到国外寻找可靠的石油供给基地。伊朗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进口目标国,石油储量巨大,但生产能力不足,需要资金和技术开发石油资源。所以,对伊朗开展石油项目投资能有效缓解我国石油需求压力,保障国家的石油安全,且对伊朗有利,是双赢行为。

2. 中国石油企业投资伊朗石油,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以“三桶油”为代表的中国的石油企业,除了承担国家石油供给的重任,还必须兼顾自身发展。欧美跨国石油公司的实践已经证明,对外投资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石油公司已经在伊朗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投资开发活动已取得很大成功。为了维持这种良好势头并取得持续利润,在国际石油资源争夺愈发激烈的形势下,中国的石油企业应该把握好伊朗这块传统市场。

3. 国际资本撤出,伊朗亟需资金和技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欧美石油公司从伊朗撤离,除了道达尔、壳牌这样的国际石油公司之外,还有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印度石油公司、日本国际石油开发株式会社等在伊朗能够获利的亚洲石油公司。而伊朗政府的投资和技术水平远远不够勘探开发需求,这为中国的石油企业在伊朗开展业务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契机。

4. 中国在伊石油投资存在路径依赖。虽然伊朗的政治环境堪忧,但与其他石油公司不同的是,我国的石油企业在伊朗已经深耕多年,资金、设备、人力投入巨大,仅仅因为国际制裁而放弃巨额的投资不一定是最理性的行为。在伊朗政治形势和同欧美关系尚不明朗的前提下,大量的前期投入会促使中国石油企业进一步采取措施回收成本。

三、中国石油企业的应对策略

新总统哈鲁依上台后,伊朗同西方世界的关系有所缓解,但双方没有互信基础,对伊制裁仍在继续,政治风险依然很高。面对伊朗石油投资环境的新形势,中国应该从国家和企业层面采取更加高效的应对措施,以确保海外资产安全,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石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确保国家石油安全。

(一)加强风险的评估,建立科学完备、运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具有政治性强、资源依存度高、投资多、风险大、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对风险的敏感性很强。所以,在开展新的石油投资项目前,应该充分评估未来的潜在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政治层面,应该建立石油企业、外交部门和情报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准确把握伊朗的政治动态。在宏观经济层面,石油企业要把握住伊朗经济形势,对通货膨胀程度进行充分考量,规避经济剧烈波动给项目带来的风险。在石油政策层面,应该深入研究伊朗的石油政策,特别是要评估伊朗石油回购合同改成产量分成合同后的机遇和挑战。在项目层面,应该对项目的经济性开展研究,多方考量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降低项目的经济风险。在人文交流层面,石油企业应该充分理解并尊重伊朗当地风俗习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合作氛围。

(二)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

我国石油海外投资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的不完全,特别是政治、法规政策环境方面。这种信息不完全会使我国石油企业处在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一方,难以识别防范潜在风险。在伊朗投资的中石油公司、中石化公司应该同我国大使馆和情报部门一道,建立信息通报协调机制,构建与东道国政府的沟通磋商机制,充分获得东道国信息,弥补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劣势。同时,应当充分借鉴国际大公司与东道国的沟通方法和经验,特别是它们与东道国关系的处理及政治风险的规避方式等。

(三)采取更加灵活的合作方式

由于欧美国家对伊朗的制裁,伊朗的对外经济被严厉封锁,各国与伊朗的石油投资和贸易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金融交易基本被禁止。2012年7月,美国对伊朗能源和石化机构进行制裁,甚至波及了我国的昆仑银行。对此,我国应与伊朗开展多种方式的油气贸易,实现贸易方式的灵活化与多样化,以规避国际政治风险。比如,可以从国家层面上实施“物品换石油”战略。其实,土库曼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为了规避制裁已经采用以货易货的方式与伊朗展开合作。除了物物交换,石油公司和基建公司可以实施“基础设施换石油”战略,利用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的技术和资本,通过参与伊朗的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伊朗的油气资源。同样,还可采用“技术服务换石油”战略,利用我国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换取资源。

(四)健全风险应急预案,提高石油公司的危机应对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伊朗不能完全杜绝石油投资环境突然恶化的可能,同时项目运行中也可能存在不可预料的风险。埃及、利比亚、苏丹等国在近两年相继爆发政变,各国的石油资产损失惨重。以上三国政治环境巨变提醒我们要建立风险应对的常态化机制,健全风险应急预案。首先,在制定新建项目成本预算时要把维稳成本和退出成本纳入总成本。其次,对政治军事巨变应做好应对准备,提前做好人员和石油资产的撤出方案。对项目运行中各种潜在风险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明确事故应急处置责任,规范先期处置、应急响应、现场管理等重点环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参考文献:

[1]田春荣. 2009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10(3).P4-13

[2]龚雪蓉,邱江崚. 中石油对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分析[J]. 对外经贸实务, 2009(9).P73-75

[3]万雪,郭蕊,杨兴礼. 试论21世纪初期中国——伊朗的经贸合作[J]经济研究导刊,2009(16).P147-148

[4]撤出伊朗南帕斯气田 中石油中东战略不变[EB/OL] 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2-09/ 28/content_34809.htm?div=-1, 2012-9-28.

[5]牛新春. 伊朗的“经济圣战”:一场政权保卫战[J]. 国际问题研究,2013(1).P95-107.

[6]姚睿,茅启平,王中桥. 深度制裁下的伊朗政局走向[J].国际石油经济,2013(2).P18-25.

[7] 金良祥. 伊朗“改革派”的崛起及其影响[J]. 现代国际关系, 2010(05).P32-38.

小议石油企业跨国投资 篇6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石油需求不断增加, 仅仅依靠国内石油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石油进口迅速增加, 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能源机构预计, 中国的石油需求量2010年为3.5亿吨, 2020年为5亿吨, 而原油产量2010年为2亿吨, 2020年为1亿吨, 2010年缺口将达到1.5亿, 2020年达4亿吨。今后国际石油市场暂时和局部的短缺, 以及油价的异常波动, 将对我国石油供给和国民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冲击。为了改善我国的石油安全状况, 我国的石油公司纷纷“走出去”, 谋求海外发展和扩张, 加大跨国投资;我国石油企业在经过长期引进外国投资的时期后, 将逐步迎来对外投资的高潮。

一、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对国外石油依存程度不断增长。1996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4年, 中国原油进口量突破1亿吨;2006年中国进口石油1.4亿吨, 自产1.6亿吨, 对外依存度为47%。未来, 我国石油产量基本稳定在1.8亿吨左右, 但需求仍将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10年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0%。届时我国石油供求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6》预计, 到2030年, 我国原油进口量将从每天300万桶增长至1200万桶, 对外依存度达到80%。

从上图可以看出, 我国的跨国石油投资已是迫在眉睫。从资源国的角度来讲的, 海外石油投资基本方式有租让制、产量分成合同、风险服务合同、联合经营等四种。如果从我国石油公司角度看, 按照承担的勘探开发风险大小, 海外石油投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购买储量; (2) 与资源国合作; (3) 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合作; (4) 购买区块。目前位居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沙特阿拉伯、阿曼、安哥拉、伊朗、俄罗斯、苏丹、越南、也门、刚果、赤道几内亚。近几年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数量大幅增加, 2004年所占份额达到8.8%, 比1999年上升了约7个百分点, 俄罗斯已跃居中国第5大原油进口来源国。非洲也是中国原油进口增长最快的来源地。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形式包括全资控股、合资参股和非股权安排的投资模式。目前, 中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三家垄断了油气勘探生产权;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家垄断了我国海外油气资源的开采权;下面把我国几大石油企业的跨国投资情况作一个简单比较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石油企业各自有一定的特点, 跨国投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 由于我国金融业还不够发达, 我国石油企业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 没有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有利条件;对于国外石油企业及油田的股权收购也常常受到跨国公司和资源国政府的阻挠, 使我国的石油企业饱受困惑, 也给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构成了威胁, 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

二、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分析

利用海外石油资源的主要模式有海外贸易和海外投资两种。通过多年的海外石油投资活动, 我国的石油企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是国际油价持续高位振荡, 给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带来了较大风险。2006年以来, 国际油价持续高位振荡。其原因有世界经济增长、以欧佩克为代表的利益集团通过对产量的控制拉动油价、石油霸权主义刺激、投机商哄抬、美元贬值推动油价等。从石油市场参与人的构成来看, 各类投资者在石油期货市场所占比例, 生产商占15%, 大石油公司占34%, 炼油厂占23%, 消费者占6%, 基金和各类构投资者占22%。

可见国际石油市场参与人构成复杂也是油价大幅波动的原因之一。

二是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竞争环境激烈。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与国际油气资源状况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 国外石油巨头也在进入中国市场, 并已逐步向加工业、勘探开采业延伸。它们在海内外与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企业展开竞争。

今后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我国南海等地区。中东—北非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由于世界对其石油依赖程度的不断加大, 该地区的石油争夺将更加激烈。中亚—俄罗斯介于欧、亚两大消费区之间, 刚刚开放的石油开发市场吸引了众多跨国石油公司参与竞争, 特别是西方国家及其石油公司。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潜力和地理位置更为东亚各国所瞩目。世界石油资源和市场分布不均衡的矛盾有加剧趋势。从消费情况看, 当前及今后十几年世界石油消费近80%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这种资源分布与消费格局, 使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更显突出。

三是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缺乏整体策略, 投资成本过高, 存在内耗。目前我国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化经营方面, 缺乏关于“往哪里走”、“怎么走”等问题的长远战略规划。在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 没有长远的战略和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市场定位。据有关部门调查, 国有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约占2/3。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竞争原因外, 与跨国投资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定位有着直接关系。另外由于我国的三大石油公司没有统一的机构协调, 往往为了拿到项目内部相互压低价格, 造成内耗, 降低了利润空间。

四是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粗放, 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海外投资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各种风险, 如油价波动、汇率波动和合作方政局的稳定性等。不成功的国际合作项目, 尤其是在国外执行的合作项目会造成远比国内项目大得多的经济损失。同时, 资源瓶颈、环保制约的压力也在石油投资的发展中显现。

目前我国石油行业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大多数人知识面相对狭小, 而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一定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要能够懂得相关的国际法规, 熟悉和了解当地的法律环境。目前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 急需大量国际性经营的人才, 但企业对人才投资力度还需要加大, 而且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培训机制。

五是信息化建设不足, 投资结构不合理。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对投资回报率的作用很大。企业内部信息化不足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外部的信息不足则会影响我们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的能力。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 我国石油企业无论在内部还是外部信息化建设都存在明显不足。中石油在海外投资时主要业务集中在上游, 下游投资比较少;而中石化优势在下游炼油加工。在这种投资结构下, 不利于紧密上下游的业务, 降低成本、抵御风险。

三、前景与展望

跨国投资的发展呈现出不同阶段, 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起初是石油贸易方式, 中期可以采取曲线投资方式等具有隐蔽性的间接投资方式, 后期可以采取直接的投资方式。可见在海外投资的整个过程中, 石油企业可根据投资的不同阶段对投资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我国的石油公司通过依靠国家力量, 与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合作开拓全球资源市场, 同时可以通过帮助当地发展工业和基础设施, 来为资源国的经济发展作贡献。同时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 成本优势等来与国际石油公司进行合作, 勘探国际油气区块。无论是建立战略性石油储备还是到海外购买油田再或是兼并国外石油公司, 都需要大量外汇作为保障。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中国利用海外石油资源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前景可从如下方向着手:

一要开发新油田。开发新油田是最具吸引力及获利最丰富的做法, 但是因为大部分难度较低的可能开采地点已经被西方大型国际石油公司所掌控, 我国的石油公司在这方面可能面临竞争上的困难, 一些仍然可能进行开采的地方位于较偏远的地区, 通常面临政治不稳定的问题。在这方面, 我国已经经历了很多不很理想的投资, 包括支付价格过高, 如我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委内瑞拉的项目;相关基础设施的开发成本过高, 如需要建设的3277公里管道以开发哈萨克斯坦的Uzen油田;外国政府的政治阻力, 如中海油总公司对于Unocal的收购企图等。这些投资上的失败促使我国政府谨慎对待海外投资项目的审批。但是在全球油价和商品价格迅速飙升的情况下, 之前不具备商业价值的许多项目又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目前油价的走高已远远超出了我国的控制, 并且已经对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国不得不把自然资源的获取放到国家重要日程上来。

二要发挥地区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非洲国家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在引进外资开发石油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球大石油公司正加紧开发非洲油气资源, 新兴产油国发现大油藏的机会较多, 有利于中方开辟海外新油源。有些非洲国家实行捆绑式招标, 要求投资石油勘探开发的外国公司承担石油下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中方可利用石化产业优势, 上下游联合介人非洲石油市场。我国具有中亚—俄罗斯石油资源的地缘和政治优势。同处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等, 在保持地区石油市场稳定方面也与我有共同利益。所以要抓住有利时机, 发挥地区优势。

三要关注石油替代产品、新材料生产企业。在能源紧缺下, 我国当前也在发展替代石油产品, 如积极发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水电、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尽可能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由于我国煤炭储量丰富, 以煤为原材料的煤化工企业相对于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企业, 具备较大的成本优势。

四要完善国家石油管理体制。在国务院综合部门内或单独建立相对独立运作的能源 (石油) 综合管理机构, 承担目前仍由各石油公司行使的监管职能和综合管理部门分头实施执行的职能, 并逐步集中分散在国家有关部委的石油管理职能。在此基础上, 尽快完善石油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国家能源局已经于2008年8月8日正式挂牌, 标志着这个备受瞩目的能源行业政府管理机构进入正常运转阶段。国家能源局要做的是调整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 研究制定能源法规和政策, 推动能源重大工程合理布局,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等, 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五要努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石油公司。应进一步理顺石油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 加快主副业分离, 稳步推进石油公司产权结构多元化, 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以建立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 强化制度建设, 完善运行机制, 调整好内部各方面关系, 并按照国际市场营销惯例来组织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公司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国家调整进口税收政策, 鼓励国内供应偏紧产品进口, 保障国内供应;完善促进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鼓励企业对外投资,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另外, 开始吸引中东产油大国在国内开设炼油厂, 沙特、科威特两个产油大国已经开始在我国建设炼油厂。中东石油巨头积极投资中国石油炼化业, 帮助我国开辟了原油进口的新渠道。这种“市场换资源”的作法, 成为我国解决石油供应安全问题进行的一种全新的尝试。

六要力争石油定价权。原油和其他资源不同,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国际政治和经济斗争的综合性产物。作为世界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 我国在国际石油定价机制中却没有相应的影响力。目前国际石油基准价格是以纽约商品交易市场和伦敦洲际交易所的石油期货价格来确定的。石油定价权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在定价权的缺失已经成为我国石油安全上面临的最紧迫的一个问题, 它使得我国在国际石油贸易中丧失了主动权, 不得不负担额外的花费。

七要不断创新, 提高管理水平。跨国投资过程蕴藏着巨大风险, 这些风险对于年轻的中国石油公司来说, 若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危机。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面临着管理、经营、文化等方面的风险。为了解决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要修炼内外功, 一方面提高自身对跨国投资的决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虚心从外部环境和国际著名的石油跨国公司学习。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转变观念, 以质取胜;政府介入, 减少内耗。在有了海外投资的经验后应把重点从以报价取胜转移到以质量取胜;树立品牌, 不断地开拓市场。另外由于几大石油公司是分散决策, 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整体行动。此时政府应该出面介入, 减少内耗情况的发生, 促成企业在海外投资上的相互合作和扶持, 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2) 严谨的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跨国投资比国内投资复杂的多, 风险也大得多, 因此评估海外投资的评估部门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精通项目评估的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和外经贸专家队伍。项目评估必须真正从项目的原始数据、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出发, 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供决策者参考, 决不能因为要急于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 或为了承揽到某个项目而降低评估标准。

(3) 实施人才战略, 培养、储备跨国经营人才。人才是关键, 石油企业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复合型的跨国经营人才, 迅速改变目前我国石油职工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人才短缺的问题。培养人才参与跨国经营的具体业务, 从实践中培养才干, 积累经验。

(4) 优化投资结构, 分散经营风险。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时要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一体化可以紧密上中下游业务之间联系, 保证原材料供给、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减少税负等。另外, 一体化石油公司还可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平衡经济周期对企业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 石油企业是资源性企业, 其跨国投资的目的是保证未来能以合理价格得到充分的资源, 因此在进入海外市场时, 应该更多地应采取直接进入战略, 即直接进入目标市场并展开全方位经营的基本战略。虽然很多石油企业拥有大量现金, 但是随着海外投资的不断增加, 融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我国公司海外投资才刚刚起步, 在未来将更为强劲, 我国石油企业的跨国投资将通过影响定价等措施保证国家的正常经济发展, 并逐渐对全球市场产生长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春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世界经济》2004年第3期。

[2]吴磊:《中国石油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石油企业物流现状研究 篇7

关键词:石油企业,物流,核心竞争力

0 引言

凡是推动交易成本下降的产业,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会迅速上升,反之则会衰落。物流和与之相关的信息产业,是极少数几种盈利能力正在增强、而交易成本却在不断下降的产业资源。商品流通由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组成,而商流和信息流一般不会创造新的价值,所以物流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被看作“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物流在整个企业战略中,对企业成本发生影响,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的产生点。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主要在于支持保障其他活动中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所以,关注成本既要关注成本的产生点,又要关注降低成本,物流正是“降低成本的宝库”。吴邦国同志1999年11月份在现代物流国际研讨会上指出: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重要的利润源泉。以2004年为例,我国物流成本如果能够降低1%,就可以减少成本290亿元。

企业物流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物品从原材料供应,经过生产加工,到产成品销售,及伴随生产消费过程所产生的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的完整循环活动。石油企业的生产有其特殊性,它的原材料、生产过程及产成品之间差异很大,所以石油企业的物流管理活动极其复杂。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能源,日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同时石油生产加工中消耗大量能源,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物流作为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越来越被石油企业重视,因此石油物流迅速发展,物流管理被石油企业做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部分。物流在石油企业中不是处于附属地位的“管库”部门,它对企业成本与顾客服务起着重大作用。在企业经营中,物流的作用表现为提高经营利润、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开发特色物流服务项目,可使其成为企业利润的新生长点。石油企业物流合理与否,对企业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对提高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石油企业物流现状

(1)以自营物流为主,物流资源规划效益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石油企业长期以来存在企业办社会的现象。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做为物流的两大支柱产业,传统的运输业和仓储业仍以自营为主,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很少。虽然有些石油企业例如大庆油田把运输企业独立出来,但运输企业仍隶属于大庆油田,主要面向油田服务,基本没有向社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从宏观角度看,石油企业的两大物流支柱产业,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2)物流技术落后。国家标准术语中物流技术的定义是: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及设施、设备、装置与工艺的总称。物流技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

物流的硬技术包括它的基础设施设备。虽然我国的石油企业在其专业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技术差距并不很大,但物流的基础设施与设备方面,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整体水平与美国等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这直接影响石油企业的物流发展。

物流的软技术包括它的物流系统规划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物流系统评价、信息化技术。在石油企业中,系统地利用物流设施布置规划技术、系统仿真技术、系统优化技术等对物流系统进行规划管理还很少。在对石油运输工具选择使用、装卸方法选择、库存管理、劳务管理等大多还是以历史经验为主。对企业物流成本计算,只看到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库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实际这些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确实犹如冰山的一角。因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费和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费用都没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一般来说,企业向外部支付的物流费是很小的一部分,尤其是石油企业目前大多是自营物流,大部分费用是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

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低。信息作为物流七大功能的基础功能,它是物流其他六大功能高效运作的基础。在物流活动中大量信息的产生、传送、处理活动为合理组织物流活动建立了可能性。物流信息对上述各物流活动的相互联系起着协调作用。而石油企业缺少针对性强、信息资源完备的物流信息平台,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对物流资源的最佳配置,使物流系统运作效率不高,规模效益难以发挥。

(3)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世界上存在着三大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毛泽东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在石油企业中,既具有先进的物流理念、系统扎实的物流理论知识,又熟悉国际通行政策与规则,具有制定政策、研究政策及决策能力的高层管理人才几乎是个空白。原因是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人才供应难以满足物流业飞速发展的需求。市场培训过多地集中于资格认证,对于企业真正所需的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提供能力不足。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人员培训体系,企业内部的自我培养能力亟待建立。

随着对物流认识程度的加深和对物流管理重视程度的提高,企业对中级物流管理人员的需求增加(具有经济管理、贸易、营销、英语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对熟练掌握物流操作流程的人才及物流设施设备维护的高级技术人员需求提高。

2 建议和对策

(1)大力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复合型物流人才对于物流专业和客户行业都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有辨别能力,具有营销方案、物流解决方案的设计能力、项目管理、控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目前物流人才选拔最常用的渠道是通过各类学校和人才培养机构提供基础人员。这些人员通过接受系统教育,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经过企业实践锻炼,可以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才招聘最经济的办法是在职培训,在职培训的人员有一定的职业经验积累,经过培训,完成从经验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进行物流资源整合。将物流资源和物流相关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集成,以创新物流体制、物流系统和物流服务组织,从而提升物流活动的规模效益。首先通过资源整合形成规模,使物流的大生产方式得以实现。其次通过整合为信息技术应用构建平台,并形成新的管理体制。

整合首先包括需求的整合,石油企业物流需求如仓储、运输、信息服务等按流程要求重新设计,从而使物流成本更低,客户的资金周转更快。整合也包括供给的整合,即对分散的物流资源如车辆、货站、仓储、设备、人员、网络等重新组织、优化,从而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达到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的目的。

其次是服务的整合。服务整合的主要特点是业务的延伸和创新,向众多增值服务领域扩展,找到石油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是信息的整合。一方面是供求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起来,可以及时发布、随时查询、快速成交,另一方面是通过信息化实现了服务的标准化、管理的标准化。通过采用信息系统,有关信息都储存在数据库中,形成庞大的数据库,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跟踪与分析,可以发现物流量的分布与发生规律及其他重要信息。

(3)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资源。“第三方物流”可使石油企业集中主业,发展核心竞争能力,同时为企业减少库存、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强企业市场拓展能力。

(4)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手段。在石油企业,应更多采用“零库存”管理、准时制生产管理(JIT)等新的物流管理方式;建立现代物流中心、中央物流中心等各种现代物流管理系统;运用物流联网系统、物流配送系统等物流软件。

(5)注重再造物流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在石油企业,由于所涉及的流体、载体、流向、发运人特殊且复杂,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流程的合理性,所以在对石油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石油企业的物流流程,并根据以上四个因素衡量石油企业物流效率和效益。例如要降低运输成本,一般应尽量缩短运输里程。

3 结论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我国石油企业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了加速我国石油企业物流的现代化,石油企业应尽快健全相关的物流产业政策,积极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经营理念,以应对即将来临的挑战和冲击。

参考文献

[1]顾天国,顾广宇.加快发展石油企业物流现代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1):72-74.

[2]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3]王新利.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刘凯.现代物流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石油企业成本费用控制 篇8

2001年以来, 中国石油消费量急剧攀升, 2012年中国石油消费量是2001年的2.1倍。而且, 2013、201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8.6%、18.9%, 而2014年世界各国石油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的占比平均33.1%。可见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还较大。中国的石油企业发展势头正好, 但是国有石油企业成本费用普遍过高的现实客观存在。

石油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石油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原油因每个地区的地质条件不同、开采难度各异、结算价格和原油品质差别明显。原油价格的差异, 石油产品加工、储运的特殊要求决定了石油加工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方式和手段与其他行业相比有所差异。

一、国有石油加工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投资多、风险大, 固定成本高

国有石油加工企业建设通常采用大型联合装置形式, 以适应自身原油加工量大、追求规模效应的特点, 因此石油加工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主体装置和配套工程;国有石油加工企业通常率先采用最新石油加工技术, 担负推动产业内部技术升级任务, 因此研发实验成本高昂, 实验成果工业化风险较大;国有石油加工企业, 肩负更重大的社会责任, 在安全环保、污染治理、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相较其他企业需要更多的投入。国有石油企业种种特点决定了石油加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巨大, 因而也就要在做出投资和经营决策时, 必须要非常慎重, 以避免造成决策失误, 影响投资效益和建设开发成本。

(二) 缺乏应有的分析和反馈机制

大多数石油企业缺乏进行成本分析的系统框架。这里主要指成本分析体系的落后以及石油企业缺乏有效的成本反馈机制。所谓成本分析, 即是揭示成本差异及分析差异的原因。这里的差异分析是指将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分别与企业的目标成本、同行业平均成本以及国内外同类石油企业的成本比较, 将差异发生的原因作为决策的依据, 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成本, 改进决策, 提高企业效益。我国石油企业大多缺乏进行成本分析的系统框架, 不能在成本控制和削减成本最大的环节有效处理, 只是着眼于细枝末节, 目光短浅。

(三) 成本控制措施不力,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很大一部分石油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 而是处于原始落后的状态, 只涉及成本的微观层面, 而没有注重从宏观层面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从石油企业的成本会计体系来看, 可以提供多方面的信息, 但石油企业往往忽视这一块的挖掘和利用, 只是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在这种情况下, 石油企业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 无法深层次地反映石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和数据, 这就无法为决策层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借鉴依据。除此之外, 成本控制措施不力还表现在考核过程中的无效率。长期以来, 一些石油企业管理层深谙“中庸之道”, 在成本控制中也养成了惰性。

(四) 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没有做好

在具体的成本核算中, 很多石油企业只是把重点放在财务成本上, 而没有涉及更具体和实际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 自从我国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 很多石油企业进行了改制和资产重组, 在这个过程中, 初步实现了石油企业整体利益和员工利益的统一。然而, 由于石油企业的宏观重视不足, 在成本核算上常常出现随意计算成本的现象。具体而言, 有的故意抬高成本, 扩大开支范围和数额;有的故意少摊甚至不摊费用支出。在这些石油企业中, 成本核算是为石油企业的财务报表服务的, 成本控制背离实质性的内涵。

二、石油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解决办法

(一) 努力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石油企业不同于其他, 它处于长期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 追求速度和产量的观念一直左右着人们。为落实全员成本控制, 使全体职工自觉地视降低成本为己任, 需要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 加强制度创新, 调整企业结构, 建立健全经营机制

企业结构不合理, 会直接造成过高的成本支出, 也会影响对成本控制系统的合理与稳定。为了给成本控制系统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结合制度创新, 调整企业结构, 健全经营机制, 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供制度保证。

首先, 坚定不移地调整好企业结构。石油系统的企业结构是在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逐步形成的, 虽然经过两次大规模重组已经有所改善, 但仍不尽合理。石油企业必须要按照科学管理原理和新的经营形势的要求, 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结构调整;第二, 着重完善经营机制。建立新的经营机制, 就是要使每个职工都能像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那样, 对待企业的投入产出和各项工作, 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达到这样的目标, 需要在日常各项工作中点滴积累, 坚持不懈地长期培养;最后, 一定要解决好基层单位和员工控制成本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是全面加强成本管理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只要这一问题解决了, 每个职工都能真正把企业当成家, 主动承担当家作主的角色, 面临的种种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 建立成本费用分析体制, 不断完善成本考核

对脱离控制目标的不利差异要进行即使反馈分析, 以此为考核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 对工作提出合理建议。在企业内部建立绩效考核管理机制, 将责任下放到各部门和每名员工的成本指标进行考核, 职工个人收入与成本控制进行挂钩, 让每个部门、每位员工都能主动地为企业挖潜降耗、提高经营效益发挥自身优势;才能真正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为石油企业增加竞争实力。

(四) 与时俱进, 采用新的成本控制措施

当今石油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实力、创新能力的竞争。为了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 石油企业应该致力于创新方式方法, 通过技术创新来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 不断降低质量损耗。石油企业应该特别注重质量成本的控制, 通过年度批量采购、精益生产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尽可能地实施JIT (just in time) 库存计划等全新的物流管理理念。推广使用并逐步完善ERP系统, 提高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实现成本管理系统与产品研发、设计、工艺、制造、采购、物流、服务等系统的整合、协同, 实现成本核算与产品生产进程同步。从供应、生产、销售等方面全方位地降低石油企业加工成本, 从而提高产品毛利率, 最终改善公司整体的盈利水平。

(五) 强化成本管理, 有效控制成本费用水平

强化成本管理, 有效控制成本费用水平已是石油加工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不断调整产量投资, 控制无效成本。企业要树立“无效低效投资增加负债, 增添成本, 高效投资促发展”的理念, 对于需要大量资金、成本需求较高的项目, 要适当削减、有选择地关闭。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石油企业面临的同业竞争压力与日剧增。石油企业如何兼顾社会责任与自身生存发展, 已经是摆在石油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狠抓成本管理, 突出成本控制,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 是解决当前课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石油企业,成本费用,控制

参考文献

[1]贾树森.企业成本控制理论与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0.

[2]赵慧萍, 矫海燕.成本降在细处[M].北京:石油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2 (5) .

[3]欧阳清.成本管理理论方法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6) .

石油运输企业 篇9

近年来国际石油竞争激烈, 石油行业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 为平衡我国原油供需不平衡的状态, “走出去”战略成为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提高企业竞争力, 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为其注入新的文化血液, 成为我国石油企业现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所谓企业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企业员工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文化, 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讲是指企业精神文化, 也就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逐步形成的有个性特点的经营宗旨管理理念、行为准则、德规范的总和。

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 经过历史沉淀的具有石油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总和, 是石油企业的灵魂和潜在的生产力。为油田培养优秀的工人队伍, 培育团队精神, 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不断创新,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都是石油企业文化的内涵。伴随着我国石油企业一路走来, 形成了以大庆精神、玉门精神为精髓, 以“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三基”工作为理念, “宁可少活二十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 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价值观, 以“铁人”王进喜、“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典型模范人物。经过半个世纪百万石油工人的共同努力, 为新时期石油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采油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石油开采企业属于野外型、过程型企业, 有其独特的劳动对象, 独特的生产手段, 独特的生产过程和独特的质量评价。其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分散, 既在非常广阔的地面空间, 又通过狭小的井筒在井下进行生产活动, 其最终产品是原油。多工序、多专业、多项目联合作业, 相互关联影响。具有较强的网络性、关联性及隐蔽性。其质量工作的独特性表现为:

1. 油田开发质量是质量评价的目标, 它最终体现在油气产量的增加和开发效果上;

2.油田开发质量及质量管理受制于地质条件、勘探开发水平、工程建设、油水井维护、施工作业质量等多因素影响;

3.油田开采具有系统的大质量观, 即采油厂从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实施、工程设计施工, 到采油、注水、集输的质量控制管理中各工序质量控制监督是确保质量效益的关键;

4.各个子系统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提高油田开采各个阶段的开发质量和效果是采油企业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

从上述采油企业质量工作特征来看, 油气生产过程中技术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不可分割, 油田的质量文化持续地作用于油气开发的全过程, 以减少劳动消耗, 降低成本, 为全面提升油田的经济效益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采油厂只有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确立和实施质量职能的纵向和横向展开, 严格质量责任制的落实和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不断提高油田开发指标和经济技术指标, 才能确保油田开发质量水平及效益的提高。

三、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单位具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印记, 因此, 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存在很多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管理模式过于死板, 缺乏灵活性。传统的“组织人”模式即“家长式”管理还长期在企业管理中占主导地位然而实践证明, 在家长式管理模式的企业中, 高层管理人员注重员工对企业管理的一致性和服从性, 不会倡导员工的个人创新意识和能动精神, 也不会鼓励员工去承担风险, 久而久之, 企业就会陷入一种死气沉沉的管理状态中。而现代企业正面临着一种全新的竞争环境, 企业一旦陷入这种死气沉沉的管理状态,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然会逐步走向死亡。2.企业精神缺乏个性难以引导人。目前我国的企业精神缺乏企业的个性, 比较抽象, 难以把握, 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3.价值观相背离。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为企业创造最佳效益,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 是我们社会主义企业所提倡的价值观。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价值观正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 利己主义的冲击。少数员工甚至价值观扭曲, 由“爱石油”变为“爱石油的钱”, 甚而损害企业的利益, 阻碍石油企业的发展。4.规章制度不完善, 约束性不强。目前有的石油企业仍处于吃“集体饭”、“大锅饭“的局面, 没有一个合理的多劳多得、按劳分配体制, 也缺乏”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企业内部缺乏竞争力。

四、如何推进石油企业文化建设

延长石油集团举企业文化建设成果, 以“汇聚能源、延长价值”为企业使命、“求实、诚信、奉献、责任”为核心价值、“资源为本、科技引领、发挥优势、创新致远”为发展理念等12项传承百年企业文化, 体现行业特色, 符合企业发展实际, 贴近职工意愿的企业文化成果正式落地。

延长石油在企业百年发展进程中, 形成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延长石油的企业文化在继承中创新, 在实践中发展, 对百年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内涵。自去年启动企业文化体系建设项目以来, 集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广大员工积极参与, 建言献策, 历时一年完成筹备、调研、创作、评估论证四个阶段, 形成初步创作成果。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对创作形成的企业文化初步成果进行评估, 结合专家提出的相关建议意见, 反复论证, 形成了以延长石油集团企业文化理念和员工行为规范为核心, 内容涉及企业文化评估、调查问卷报告、员工礼仪等共十二项企业文化成果。这些成果不仅继承了延长石油优秀的文化传统, 而且充分吸纳了近年来加入集团的子公司优秀的文化基因, 体现了先进性、包容性、多元性、开放性等六大特色。

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石油行业所面临环境的改变, 企业文化也必须随之发展。石油企业单位在建立企业文化时, 应做到“四个结合”:

第一, 做到“硬管理”和“软管理”相结合, 变“组织人”为“创造人”把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统一起来, 把“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相结合, 使“软管理”与“硬管理”相结合, 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中各要素的优化配置, 实现功能的整体优化。

第二, 做到“企业精神”与“鲜明个性”相结合, 变“无名”为“名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精明的企业领导者都把培育既能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又具有鲜明企业个性的优秀企业精神当作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而涌现出许多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目标明确的企业精神。大庆油田就是以其鲜明的“三老四严”的企业精神, 走出一条品牌战略之路的, 中国石油企业也正逐步以“中国石油”的品牌形象打入国际市场。

第三, 做到“企业价值观与”主人翁精神”相结合, 变“雇员”为“业主”。这就要求我们要着重在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上下功夫, 给员工以当家作主的感觉, 营造一种和谐、互助、尊重、容忍的企业环境, 让员工能够分享企业成功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在这种企业文化中, 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 才能真正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业主的职责, 分“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才会在员工中真正形成一种共识。

第四, 做到“规范立则”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变“被动”为“主动”。只有建立一套适应企业各项经营发展的管理制度, 才能在根本上保证企业和全体员工的利益这就要求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员工的自律意识, 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明确的绩效标准和民主化的信息交流体系, 以此形成一种建立在同事之间的相互可比性基础上的自我挑战环境。

企业文化的建立是目前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事, 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 它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一个成功的企业得益于文化的成功, 因为资源是会枯竭的, 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 一切产品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

五、结语

企业文化建设给企业带来有形和无形社会经济效益, 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效益。我国石油企业应当深入剖析自身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快走出误区, 通过恰当的途径构建起充满感召力、向心力、执行力和创造力的企业文化, 充分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从根本上体现出企业的本质, 它从企业的各方面渗透出来, 表现于企业当中的一切活动。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增强企业凝聚力、创造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 有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回顾了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指出了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条解决措施。

关键词:石油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白丽.浅谈企业文化[J]学周刊, 2001 (7)

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研究 篇10

关键词:石油企业;安全管理;问题;措施

安全生产管理对于能源企业特别是石油企业来说,都是永恒的主题。石油化工行业是国家能源的重点产业之一,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石油企业事故频发,对相关工作人员,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巨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的安全投入不足,对石油安全重视程度不够。石油企业管理者应对企业的安全工作足够重视,建立“安全经济观”意识。

一、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尽管石油企业的安全管理得到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遵守国家关于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认真总结事故的经验教训,探求石油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此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的经验,但是在石油企业生产和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缺乏系统理论。西方的安全管理理论目前在我国石油企业广泛应用,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寥寥无几,这从大学安全工程教材中就可以看出。理论的缺乏导致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系统理论支持。西方由于发展时间较长,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在管理理论上也已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总结了一系列系统的事故控制理论,如风险分析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单因素理论等,在这些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可以根据其现实情况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2.石油企业日常安全的执法检查力度不够。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事故频发的企业,并非缺乏好的政策支持,而只是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很难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落到实处。现在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在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已在安全生产、经营方面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也较多。《安全生产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安全法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相关部门开始注重安全生产的法制方面建设,也是石油行业职业从业人员盼望已久的结果,开创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安全法制体系。

3.石油企业的职工权利意识及安全生产意识较差。经研究发现,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企业的不安全状态所引起的。尤其是在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许多职工的生产环境非常险恶。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国际劳工组织所组织的研讨会上,根据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刘铁民所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报告中系统总结了安全生产重大伤亡事故发生的五个原因,是对现代化国家劳工行政一体化的任意践踏,而其中许多重大安全事故的最大受害人则是第三方即劳动者。

二、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的现实意义

安全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企业的整体形象,是企业振兴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从生产方式上讲,石油生产具有连续化、自动化的特点。

2.从工艺条件看,石油工业具有高温、高压或负压、深冷的特点,高压增加了可燃物料的活性,引起设备蠕变,低温会使物料冻结,造成管路堵塞或破裂。

3.从动力能源上看,石油生产具有火源、电源、热源交织使用的特点。

4.从设备装置看,石油生产设备大型化、立体化、集团化。

5.从原材料和产品的性质看,其大多数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

三、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对策

1.建立安全教育体系。企业实施安全教育是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与安全操作技能,增强职工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事故能力的最有效武器。应建立企业人事组织部门实施厂级,基层实施车间、班组级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部门监督实施效果的安全教育体系,安全教育应从提高员工安全素质角度出发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安全态度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的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安全活动形式、内容力求生动、活泼多样。车间、班组安全活动可以组织安全学习、开展安全知识竞赛,讨论分析事故案例,进行班组安全生产总结等,紧贴班组安全生产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2.建立安全检查体系。企业坚持开展定期安全监督检查是促使规章制度贯彻落实的有力工具,企业应建立厂级月度(季度)综合检查,安全监督部门专项检查和车间周检(月检),班组、岗位每日自查的四级检查体系,编制体系、编制详细、可行的《安全检查表》指导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检查,清除企业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做到检查要细致、全面、有实效。

3.建立安全考核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考核体系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责、权、利最有效的手段。企业应结合生产安全管理实际,制定详细、可行的《安全生产管理考核细则》,明确考核项目、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考核期限和奖惩规定等细节,建立组织严密的考核体系并规范操作。即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厂处(公司)考核车间、车间考核班组考核、班组考核个人的自上而下的考核体系,将员工人个经济利益与班组安全考核切实挂起钩来,同时把安全业绩作为提升或任免管理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保证执行业绩考核的规范性、客观性、真实性,实现保进企业安全管理建设的目的。

四、结语

众所周知,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作。所以单一的安全管理模式是远远不能够满足现在企业发展的需要的,综上所述,这就需要石油企业的领导和职工的高度重视与参预,采取综合性的管理方法与措施,从而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安全生产直接关系着企业存亡和发展,关系着每一位员工的身心健康、生命財产安全,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安全保障,就根本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要走向市场争取理想的经济效益,生产经营就必须以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建立和保持适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安全为前提。

参考文献:

[1]张志鸿,李俊庆,张成福.现代培训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

[2]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3]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00.

[4]丁浩,张星臣.《石油企业实施SHE 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

石油化工企业电气安全 篇11

危险因素

根据能量转移论的观点,人受伤害的原因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可见,电气危险因素是由电能的非正常状态形成的。电气危险因素分为电气火灾爆炸危险、触电危险、电气系统故障、静电危险、射频电磁辐射和雷电危险等。基于石油化工企业工艺操作条件严苛、化学品易泄漏的特点,本文将重点探讨电气火灾爆炸危险、触电危险、电气系统故障与雷电危险因素。

火灾爆炸危险

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火灾和爆炸事故中,电气火灾和爆炸事故占很大比例,仅次于明火。由于一般电火花温度很高,而电弧温度更可高达6 000℃,因此,电气火灾和爆炸事故大都由电火花及电弧引起。电弧的高温不仅能引起可燃物燃烧,而且能使金属熔化、飞溅,构成危险的火源;而电火花能否构成火灾危险,主要取决于火花能量,当该火花能量超过周围空间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引燃能量时,即有可能引起爆炸。而部分石油化工厂内的环境中会存在易燃介质,其最小引燃能量较低,恰好提供了着火爆炸的条件。

2006年10月28日,某公司27名施工人员在原油储罐浮顶隔舱内进行刷漆作业,在作业接近结束时,隔舱突然发生爆炸,造成13人死亡、6人轻伤,损毁储罐浮顶面积达850 m2。调查显示:施工现场电气线路不符合安全规范要求,使用的行灯和手持照明灯具都没有防爆功能,电气火花引爆了达到爆炸极限的可燃气体,导致这起重大爆炸事故的发生。

人员触电危险

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工艺复杂,电气设备和线路几乎遍布每一个生产岗位,除了固有的生产电气设备风险,如电缆线接头暴露在水中、现场检维修未停电或送电后继续作业、带负荷拉闸等外,现场作业活动还涉及各种电气设备或工具,一旦出现绝缘老化或损坏、接地不良、短路或人员误操作等,都容易导致人员触电事故的发生。

电气系统故障

石油化工企业供电系统比较复杂,用电负荷大,电气设备多,线路分布面广,易导致各种电气系统故障。石化工厂内易存在导电介质、酸碱液等腐蚀介质以及高温等极端操作条件,将电气设备、导线、电缆等安装在这些介质或环境中,其绝缘材料容易老化、损坏,还会在设备外层附着一层带电物质,形成放电通道造成漏电,引发电气系统故障。

2004年4月26日,某石化变电站由于环境污染严重,户外设备腐蚀严重,外绝缘性能下降等原因,导致主变高低压开关跳闸,站用电母线失电,数百台机泵停机,8套主体生产装置停车。

雷电危害

化工企业铁塔林立,塔罐众多的特点决定其极易遭受雷电的侵害。一方面,企业生产过程中所用介质大都为易燃、易爆物质,直接雷击很可能产生电弧,造成电气设备损坏引起火灾爆炸;另一方面,工业过程的相互关联与控制更加紧密,对相应的过程信息与检测管理的依赖加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多种大型自动化控制系统,存在因雷电感应损坏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方面的事故隐患。可见,雷电对电气系统来说,是不容忽视的危害。

2008年6月3日,某石化公司厂区遭受雷雨天气雷击,引起乙烯厂裂解装置3台裂解炉电路短路起火,随后猛烈燃烧,火头最高时约30 m,经20多辆消防车1个多小时紧张扑救,大火才得到有效控制。

风险控制措施

本质安全设计

石油化工企业的电气设备,除了要按照正常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外,还需要根据外部环境条件进行特殊设计处理。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复杂,有毒有害化学品众多,导致其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高风险性,而在此环境下进行电气设备操作,必须加强电气设备的本质安全,从设备的设计、选型、采购前期介入,高标准进行风险控制,提出安全角度的建议。

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电气设计时,设计人员应首先考虑生产的安全性。进行设计时应判断和确定环境性质,并对环境进行危险区域划分,掌握电气设备的选择原则和产品性能,严格细致地进行电气设计,从而有效防止爆炸条件的形成,并减轻爆炸、火灾等的危险程度,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设备隐患排查

在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经过严格设计之后,如果防爆电气设备选型、安装、维护不当,容易造成企业的麻痹大意,比非防爆电气设备更危险。因此,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对危险区域内的防爆电气和防静电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测,确保其处于正常可靠工作状态。

企业要进行三级电气设备检查,包括每季度公司级检查并贴红黄蓝绿标签,承包商级月度检查并贴所属公司标签,以及日常级的电气设备工具使用前检查。主要检查内容包括电气设备工具的外观、绝缘性、接头松动、电缆线暴露等。除三级电气设备检查外,企业还应每月组织一次电气安全专项检查,以确保现场防爆电气设备正常可靠性与非防爆电气设备使用环境适用性。

安全操作规程

严格的电气安全操作规程是确保电气设备稳定运行与电气工具正确使用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加强电气安全规范化操作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力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安规”和“三三二五制”(三票:工作票、操作票、临时用电票;三图:模拟图、二次接线图、电缆走向图;三定:定期检修、定期试验、定期清扫;五规程:电气安全、调度、运行、检修、试验规程;五记录:电气运行、值班、巡回检查、试验、检修记录)、能量隔离等电气运行与安全操作规程,更严格地规范日常作业行为及倒闸操作标准化的执行程序。

能量隔离

为预防现场检维修作业带电操作引发人员触电与电气设备故障事故的发生,在进行现场检维修作业前,须评估是否涉及电气能量的释放,凡检修涉及电气隔离的,要办理能量隔离许可证,按照许可证隔离电气并挂牌上锁。在完成作业后,解除隔离,实施解锁,确保作业期间电能隔离操作。

人员要求

石化生产工艺技术复杂,运行条件苛刻,若发生人员误操作极易导致人为设备事故和人身死亡事故。这就对石化生产设备的制造、维护以及操作人员素质都提出了严格要求,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电气维护人员除按照国家规定取得操作证外,还需知晓化工企业易燃易爆环境作业的特点及相应的应急处置知识。公司需根据自身电气设备特点组织电气人员参与专项培训,包括装置不同区域电气设备特点、不同物料及应急处置原则等方面培训。操作时须执行双人操作,能量隔离必须挂牌上锁,交接班时需说明电气设备情况,如涉及倒闸操作,不能进行交接班。同时,需对电气操作人员加强监管,杜绝违章作业现象的发生,降低施工作业风险,将电气项目施工作业的责任、计划、措施、监督从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方面加以控制。

气体检测

基于石油化工厂内极易出现大量易燃易爆场所的特点,在这些场所使用非防爆用电设备前,必须进行气体检测,并每2个小时进行重复性检测,如涉及电气设备使用变动或使用环境改变,需重新进行气体检测。工厂内非防爆用电设备主要有手机、照相机和使用过程中易产生电火花的电气设备等。

个人防护用品

为现场每一位员工或承包商提供合适的绝缘防静电的个人防护用品,并确保其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安全服、安全鞋、绝缘手套、安全帽等。同时,确保现场的电气工具绝缘、防静电,对电气工具要进行静电接地。

雷电防护

企业应统计所处地区的雷暴日数、企业范围内的高大建(构)筑物的几何尺寸(高度等)和电气设备(架空线路、变压器等),设置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和避雷器等。同时,要对防雷装置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防雷装置是否完好、齐全;避雷针、避雷器是否定期检测、记录;防雷接地装置与建筑物的出入口和人行道的距离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接地电阻值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是否按期检查和检测。

结语

上一篇:学生人格完善下一篇:艾滋病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