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企业跨国经营

2024-09-11

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精选10篇)

石油企业跨国经营 篇1

一、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风险及表现形式

外汇风险是因汇率波动造成的经济行为主体未来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 尤其指蒙受损失或丧失所期待利益的可能性, 通常还将承受外汇风险的外币金额称为“受险部分”。中国石油企业在其跨国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外汇风险表现如下:

1.交易风险, 也称为“交易结算风险”。其产生于本国货币与外币的交换。以外汇买卖为业务的外汇银行负担的风险主要是外汇风险。

2.折算风险或会计风险。其产生于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 主要是由于汇率变动, 期末进行报表合并时, 对不同币种计价的公司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损益按本币折算后形成账面利得或损失。

3.经济风险。其主要是由于未预期到的汇率变动而引起的石油企业预期现金流量净现值发生变动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前述两类风险对企业的影响都是暂时或一次性的, 且影响面不大;而经济风险引起的公司预期现金流量净现值的变化, 常常影响到公司的方方面面, 并且影响将是长期性的。

二、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风险的防范

1.外汇交易风险防范。

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外汇交易风险的防范与石油企业结算的某一具体交易有关。其风险防范策略很多, 总结起来主要是交易的内部防范技术和外部防范技术。交易风险内部防范技术是指石油企业内部用于防范和降低外汇风险的方法。如:外汇净头寸调整法、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在合同中订立货币保值条款、通过风险分摊防范交易风险、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资金收付时间等。交易风险内部防范技术是石油企业首先要考虑的, 因为其具有较低的成本;除内部管理技术外, 石油企业还要积极运用交易风险的外部管理技术。石油企业可以和银行合作或进入市场进行外部套期保值, 如远期外汇合同、外汇期权交易等。开展外汇交易是一种实用、直接而科学的方法, 但其成本较高, 交易也较复杂。

2.外汇折算风险防范。

由于折算损益是一种会计账面上的损益, 一般并不涉及石油企业真实价值的变动, 在相当程度上具有“未实现”的性质, 除非有关的会计准则规定必须将所有外汇损益在当期收益中予以确认, 一般来说石油企业不必仅为了改善会计成果而进行折算暴露的抛补, 因为折算损益仅仅是一种纸面上的“薄记收益”, 而抛补交易上的费用损失则是实际的现金损失。折算风险控制战略的核心是:增加硬币资产、减少软币资产, 同时减少硬币债务、增加软币债务。这样的战略可以通过调整资金流量、风险对冲及资产负债表保值等方面的策略来体现。

资金调整包括改变母公司或子公司预期现金流量或币别, 以减少子公司当地货币折算风险。在预期当地货币贬值时, 直接的资金调整方法有:出口用硬币计价, 进口用当地货币计价, 投资硬币证券, 用当地货币贷款替代硬币贷款;间接的方法有:调整子公司间货物销售的转移价格, 加速股利、服务费、使用费等的支付, 调整子公司间账款的提前与延期支付或收取。在预期当地货币升值时, 资金调整的程序正好与贬值情况相反。

风险对冲是指两家子公司之间或多家子公司之间相互交易的账款进行相互抵消结算。如果结算涉及的方面较多, 一般需要设立一个中央清算中心, 由它把各个子公司的账户联系在一起, 按照彼此抵消后的结果进行结清支付。

实行资产负债表保值也是一种有效防范折算风险的方法。它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 所使用的各种货币表示的受险资产与受险负债在数额上相等, 以使其风险头寸转换为零。

3.外汇经济风险防范。

对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来说, 外汇经济风险主要是汇率的变化导致石油企业风险暴露从而造成损失。所以对其管理, 首先应该站在石油企业发展战略高度上来进行, 不应该是权宜之计, 需要做长远规划。可从生产调整和财务调整战略角度做出抉择。

(1) 生产调整战略

(1) 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在本币升值的情况下, 国内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上升, 国外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下降, 所以石油企业应设法利用较便宜的国外生产要素进行生产,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国外投资办厂, 以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

(2) 转移生产。如石油企业在世界不同国家设有工厂, 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汇率变动情况, 将生产任务在不同国家的工厂之间进行转移, 增加在货币贬值国生产, 减少在货币升值国生产。

(3) 设厂选址。单纯从应对经济风险角度看, 在本币升值的情况下, 一个有意设立新厂的石油企业, 可考虑选在货币贬值国建厂。

(4) 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降低生产成本、应对货币升值风险的重要措施。

(2) 财务调整战略

(1) 资产债务匹配。即石油企业将融资的来源与未来将要获得的收益进行搭配, 以消除因汇率变动可能造成的损失。如若石油企业拥有以美元计价表示的大量出口业务, 那么, 石油企业就应当将其部分债务也以美元计价表示。

(2) 业务分散化。石油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其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 是防范经济风险的有效战略。

(3) 融资分散化。如果两国的利率差额不等于预期的汇率变动率, 石油企业就有可能通过借入利率低估的货币资本从而降低其融资成本。

(4) 营运资本管理。其基本方法是石油企业利用转移定价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转移资金。当某子公司所在国货币发生贬值时, 应当通过转移定价及早将子公司以当地货币表示的利润转到母国;反之, 当某子公司所在国货币发生升值时, 应当通过转移定价及早将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利润转到该子公司。

摘要:近年来, 我国石油企业跨国业务空前增长, 外汇的使用量和留存额也逐年增加。因而, 进一步加强对具有不稳定性特征的外汇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已经成为中国石油跨国经营风险管理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风险

参考文献

[1]余 倩 姚雪丹:企业外汇风险及其识别与计量.特区经济.2005 (4) :145~146

[2] The New York Foreign Exchange Committee.Managemento fO perationalR isksi nF oreignE xchange.April 1996 (4) :123~145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创新策略 篇2

如果说低成本策略是中国跨国公司国际化的阶段性策略,那么这种策略只适应于国际化的初步阶段。因此,国际化策略的演进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鉴于此,在利用比较优势的同时,中国跨国公司有必要采取一些新的策略。

利用低成本发展民族品牌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权威,在其开创性成果的著作《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中,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是一种特殊优势,这种特殊优势与母国市场特征紧密联系,而母国市场规模与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市场规模的相似性,确保了这种特殊技术优势在发展中国家东道国投资过程中的比较优势;此外,民族特色产品也可以获得比较优势,如中国的丝绸、茶叶、中药等具有民族特有的优势。在我国,有一些颇具实力的企业以此为理论指导,开始了以品牌为核心的经营。比如,鄂尔多斯集团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羊绒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制造中心,占有世界市场羊绒制成品的25%份额,又由于羊绒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鄂尔多斯因此在劳动力成本上又有明显的优势。在此情况下,鄂尔多斯集团致力在全球内树立品牌形象,其战略措施有:加速营销网络国际化,在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自己品牌的专卖店,大力推进本土化营销战略;实施以创新为导向的品牌提升战略,加大产品结构调整,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大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研发具有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完善与国际化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与鄂尔多斯集团相似,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也在摸索一条以“品牌为主”的跨国经营之路,发挥同仁堂在医药行业的品牌优势,以绿色药品为切入点,坚持特色发展,实现了在美国各大超市销售的目标。

由低档逐渐向高档过渡

一般来说,中国跨国公司可以把中低端市场当作进军国际市场的突破口。这是因为:同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水平、工艺水平等因素决定了目前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只能处于中低端市场;由于国际分工的细化,许多发达国家都是中低档产品的进口国,这就为中国企业以中低档产品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空间;我国产品在中低档市场因质量较好、价格较低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然,低成本低价格并非是低质量,相反,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的灵魂,没有质量,品牌就如“无水之源”,失去了立足点。优秀品牌的显著特征就是能提供更高的更可依靠的质量。

产品从中低档向中高档过渡,逐步树立高档形象。从中低端市场着手,并不意味着放弃高端市场。中国跨国公司在品牌国际化初级阶段实力较弱,可以从中低端市场入手,通过中低端市场积累经验,逐渐发展中高端品牌,是一个合理的发展轨迹。日本和韩国在品牌国际化上,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他们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时,开始时候产品采取低价,但并未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反而给消费者带来低档、低质的印象。后来,通过不断改进产品,并提高产品价格,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认可。韩国的三星就是典型代表,在几年前,它还被看作廉价低质产品,但通过逐步向高档产品过渡,最终摆脱了低档产品形象。中国跨国公司完全可以借鉴日本、韩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教训和经验,采取产品由低档到高档、价格由低到高的策略,并不断推陈出新,树立品牌的高档形象。海尔的营销策略,就是借鉴了日本和韩国品牌的教训和经验。如今,在纽约的大型商店,海尔的产品经常和美国最大的电器公司——通用电器的产品摆放在一起,两者的价格一分不差,树立起来了高端产品的良好形象。

实施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

由于品牌依托于产品质量和技术,品牌定位从低档走向高档,必须以产品的技术含量为基础。因此,技术创新是

中国跨国公司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包括: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中心,增加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步伐,完善产学研结合等各种技术创新手段。此外,中国跨国公司直接在发达国家投资,特别是采取与具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合作或合资,雇佣当地管理和技术人才,购买当地或世界市场上的先进设备,有可能直接获得许多在国内得不到的先进技术和专利。如:TCL收购德国施耐德电气、与法国汤姆逊合资,不但可以利用其销售渠道,还可以得到其技术和专利的使用。

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还要不断进行营销创新。创新可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基于向竞争者学习的营销创新。不少学者认为,跨国公司适应市场环境是其成功的首要原因,只有追求适应——创新的公司才能长青。可口可乐在中国20年的本土化和安利(中国)的转型就是很好的例证。中国跨国公司可以借鉴这个经验。另一方面基于实践的自我创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适应创新,昭示中国跨国公司同样可以自我创新,而中国跨国公司的实践证明了自身具有自我创新的能力。现代市场竞争的瞬息万变,使“以速度冲击规模”是中小企业应对大企业的一个策略。以洗发水行业为例: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商业经营业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零售业态迅速演变,在这场企业应变能力的挑战中,宝洁高度程序化的管理体系暴露出了弱点:一是宝洁在很长时间内漠视了零售业态的变化,二是宝洁未能察觉消费者购买行为与消费心理的巨大变化,过于看重既往的成功以及带来的巨大收益,坚持撇脂定价策略,失去了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满意,给了国产品牌成长的机会;国产品牌抓住“船小好掉头”的速度优势,和宝洁展开竞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洗发水市场的竞争格局,甚至在后来使成都宝洁成为了纳爱斯的OEM工厂。宝洁公司的润妍品牌经过3亿美元的市场开拓之后黯然退出市场,舒蕾等中国洗发水品牌的演进,都说明了中国公司基于本土的优势,可以创造新的游戏规则。由此,一些中国式的营销手段引起了跨国公司的注意和仿效。中国持续了约8年的低价策略正开始对国际产生新影响。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中国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在上升;另一方面,在中国式降价冲击下,跨国公司也一反常态,开始更多地采用降价策略。

新阶段下中国跨国公司的国际化,从生产看,是产品低档向中高档过渡的过程;从竞争战略看,是从追随者或补缺者到挑战者甚至是领先者的过程;从营销策略看,是从无到有的品牌创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跨国公司利用其特有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塑造民族产品的特色和优势赢得市场;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实现从品牌的低端过渡到高端,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与西方跨国公司进行竞争。

石油企业跨国经营 篇3

十多年来,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这一进程并不一帆风顺, 而是遭遇了不少的困境、挫折, 并暴露出中国石油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诸多不足。

1.1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成本过高

由于中国海外石油投资起步较晚, 那些投资风险小、前景好的海外油气资源, 大多已经落入跨国石油巨头手中。作为后来者, 中国石油企业进入这一领域自然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同时还有可能蒙受经济损失。近年来, 中国石油企业为了中标海外石油项目, 普遍报价偏高, 个别企业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 经过激烈价格竞争到手的项目利润较少。要降低成本, 中国石油企业必须提高经营水平, 同时要做好跨国经营的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评估工作, 尽量减小投资风险。

1.2 中国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实践证明,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石油产业发展的最持久、最根本的动力。世界油气产量每上一个台阶都依赖于新理论、新技术的推动。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 一直是国外大石油公司长盛不衰并发展壮大的秘诀。中国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较为接近, 但在炼油化工技术上还有10~20年的差距, 技术上的差距大大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但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的科研开发工作还是以跟踪、模仿为主, 原始创新的成果不多。目前中国几大石油企业都加大了技术创新的投入, 但与国外的大公司仍然还有很大差距,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的比例也不高, 技术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技术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技术因素是制约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1.3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经验不足, 跨国经营人才缺乏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 在国际上受到的争夺极其激烈, 常与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结合在一起。中国石油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不但要考虑经济因素, 还要考虑这些非经济因素, 有时还必须考虑文化、意识形态与法律上的差异, 这就使得跨国经营经验丰富与否以及跨国经营人才素质高低对跨国经营的成效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很长时间里, 中国石油石化的生产和营销基本上是封闭式运行的, 融入国际石油市场的时间较短, 因为没有丰富的跨国经营的经验, 缺少一支与跨国经营匹配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缺乏预见性和处理技巧, 因此在国际石油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状态。

2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

2.1 继续实施企业重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石油工业的三次大规模重组从宏观上为深化其内部改革创造了条件, 但石油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思想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就中国石油工业的现状来看, 企业改革不到位是制约产业重组的最大障碍。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竞争力乃至产业竞争力的基础都是企业活力, 有活力才能将规模做大。因此, 如果不进一步深化石油企业改革, 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而仅仅是将一些企业合起来以对付国际跨国公司, 无异于画饼充饥, 这反而会使一些原来尚有活力的企业被没有活力的企业拖垮。所以, 中国石油企业应进一步实施企业重组, 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按照市场原则, 通过产权流动、整合, 以及与此相伴的企业治理结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的改造, 使企业在重组中保持发展活力。

2.2 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石化工业技术创新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石油公司参与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市场的竞争, 主要靠技术水平形成的综合实力。中国石油企业要提升国际竞争力, 必须加大研发的投入, 进一步完善石油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 通过科技系统结构调整和专业化的重组, 从体制上克服原来石油系统科研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速度过慢的毛病, 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机制的转换, 提高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积极发挥企业作为石油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大中型企业要建立和健全技术开发机构, 把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以及产品质量的改善、管理水平的提高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三是建立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协作体系, 积极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外系统科研机构的联合, 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为原则, 采用联合攻关、开发、推广和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创办科技企业等多种形式, 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转移。

2.3 建立国内国际战略联盟

中国石油企业就其目前的实力要与国际上的大石油公司单独竞争, 难免处于不利地位。但中国石油企业在所有制结构上都是以国家所有制为主, 再加上利益上的趋同, 具备了很好的联盟条件。如果中国石油企业在参与世界石油竞争中结成同盟, 一方面可以避免在海外寻找石油项目中“撞车”, 甚至进行“自相残杀”式的恶性竞争, 另一方面可以相互间进行优势互补, 快速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国石油企业在面对国外石油公司激烈竞争的一种较好选择, 不但符合国家的利益, 也符合企业自身的利益。但要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必须协调好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2.4 完善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政府支持体系

改革和完善海外石油投资管理体制。中国石油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先要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运作体制。对于那些明显滞后于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实践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应当立即进行修改。如进一步简化海外投资的审批环节, 增加透明度, 提高工作效率;赋予企业更多的投资决策权, 放宽对企业海外投资的额度限制和外汇管制等。

建立海外石油投资开发基金。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均不具备完全用自有资金进行大规模海外石油投资的实力, 需要国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建立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基金, 使中国的石油企业获得一块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 有助于其“走出去”。根据中国实际情况, 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基金的筹集渠道可以考虑:一是从石油地质事业费和储量有偿使用费中划出部分资金, 专门用于海外石油投资;二是从中央对外贸易发展基金和对外合资合作援助基金中划出部分资金;三是从石油进口关税和增值划出部分资金。

完善海外投资的法制建设。中国政府应当尽快出台《海外投资法》, 将现有的对外投资政策和条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增加透明度, 规范和管理中国的海外投资。在法律的制定上, 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 又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一方面要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 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 《海外投资法》还应具有前瞻性, 对于海外上市、兼并、收购等国际通行投资方式应有明确的说明。

摘要:本文分析了石油企业目前海外投资和经营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韩涛, 郝洪.中国石油公司海外经营的汇率风险管理初探[J].国际石油经济, 2006 (10) :12-13.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 篇4

关键词: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收稿日期:2010-03-16

作者简介:范则周(1983-),男,湖南长沙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原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教师,助理政工师,湖南大学2007级产业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将真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得条件之下,而我国的企业开始真正面对更加复杂的、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国企业必须寻求新的战略手段。走出去应成为当前中国产业与企业的战略选择之一,要跨出国门全面与跨国公司接触,是要敢于与跨国公司合作和竞争,并尽快成长起来,做大中国的跨国公司。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因素分析

这里借用企业战略定位的SWOT框架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进行分析。SWOT框架是把企业的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寻找并制定适合企业的经营战略。

(一)潜在内部优势(S)分析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目前全球经济一片萎靡,而我国经济仍然在保持增长,企业实力逐步增强。人才水平方面,通过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目前我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分布在各个行业。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也在逐步增强,甚至在一般机电产品、重化工、航天、建材等领域已占据全球领先的地位。从规模经济来看,总体上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但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则具有相对优势,并已形成了不少大的企业集团,如中国石化、中国移动通讯、中国建设银行、一汽集团等30多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充分展示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政府在国家政策方面,给予跨国经营大力支持。十六大报告上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通过税收、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化,并大大简化了项目审报、审批的手续。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吸引了全球跨国企业在中国进行生产,在向全世界提供产品的同时,由于制造技术的成熟,也为中国制造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条件。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成熟度、生产标准化水平、产业集中度、规模经济程度和管理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居领先地位。通过加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制造网络,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断加强,中国企业的制造业水平已具备相对优势。同时,由于劳动力供应充足、成本低廉,也使中国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许多国家的企业所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

(二)潜在内部劣势(W)分析

我国企业整体实力不足,在同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地位。首先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体制严重落后,最大的障碍是政企没有完全的分开,很多方面受到很大束缚,没有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跨国经营的动力机制,缺乏灵活经营的自主权和创造性;此外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单一,功能单一,没有整体优势。许多海外企业只有生产或推销功能,没有市场拓展功能、产品开发功能、融资功能和信息功能等,这样的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回旋的余地非常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在技术问题方面,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科技产品和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一些高技术产品,比如航空航天、微电子、生物工程等,在现代跨国公司中逐渐成为支柱产业,而我国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创新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机制不活、人才缺乏,缺少技术引进有效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来避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国企业品牌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都比较低。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调查表明,名牌在整个产品品牌中所占比例不足3%,但其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以上,可见品牌效应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我国海外企业融资能力有限、融资方式单一。大多数都资金不足,缺少流动资金,而海外经营过程中需要的大量周转资金仅靠国内企业自有资金远远不能满足,以国内企业为母体的海外企业在国际市场筹集资金很难办到,资金不足成为障碍,没有一定的企业规模和财务基础,必然一开始就处于弱势;我国企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全面性、动态性了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要求必须对国际市场信息掌握准确、迅速,能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而我国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很难收集到国际市场的情报资料;另一方面,不少企业根本不进行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对国际惯例、目标市场和中外文化差异、东道国的法律法规等不熟悉。因此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风险很大,投资决策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如首钢集团收购秘鲁铁矿公司、上汽并购韩国双龙等事件最终的失败结局,都給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案例。

(三)潜在外部机遇(O)分析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享有了WTO给予缔约国的正当权利,在所有的100多个成员方享有最惠国待遇,还得到了WTO内主要发达国家所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待遇”及其他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中国企业在国际上获得公平的市场准入条件,还可以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解决经济纠纷,中国的国际经贸环境大大改善。同时中国企业与他国企业也同样享受着国际经济资源,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更为公平。

在我国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起步晚、发展快、负担较轻、灵活机动,具备后发优势,在海外适应能力很强、发展潜力巨大。由于我国传统产品具有东方特色,而且在价格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并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产品质量的提高、品种的增加,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越来越被各国人民接受和认同。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形势下,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希望中国企业的投资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所以也制定了适合的引资政策,创造了有利于外商投资的便利条件。这些对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非常有利。由于分工的深化,一国的产业分化为许多层次。单独的企业很难做到在大范围内的垄断。在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由于产品的多样化、消费者要求的提高,也产生了许多的投资空间。只要我国的企业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总能找到生存、发展的机会,而且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从而弥补劣势,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使企业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和赢利能力。

(四)潜在外部威胁(T)分析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享有WTO给予缔约国的权利,同时,我国也必须给予外国产品同样的市场准入机会,这就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加严峻和激烈。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国内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我国企业失去国内优势资源独享的优势。而面对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其他各国纷纷举起反倾销的大旗,反倾销税已成为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一块绊脚石。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贸易壁垒也大行其道,如苛刻的环保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等,而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在这方面缺乏应对的经验和积极态度,更需要改进质量、引进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企业将经受严格的考验。

人民币不断升值也给我国企业的商品出口带来了很大压力,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实际上从那时候开始,人民币就走上了一条长期的升值之路。人民币的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削弱了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这将使本身就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大降低。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创新

(一)优势——机遇战略

为便于企业筹资、提升谈判力、优化资源并规避风险,应建立多种形式的企业战略伙伴关系来扩大企业规模和市场空间,促使中小企业在WTO平台上与跨国公司竞争以适中价格提供差异化产品,迅速扩张。

(二)优势——威胁战略

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定制营销。树立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国际化经营理念,通过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确立在产业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企业在经营品种上要考虑目标顾客的需求,确定适当的数量。但是也要避免过长的产品线,同时应该有主打产品。

(三)劣势——机遇战略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逐步标准化。由于目前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原因,完全标准化是不切实际的。但是中国企业可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逐步标准化。

实施战略联盟,推进产业化进程。根据波特的产业价值链理论,中国企业应该集中资源进行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渠道的控制,而产品生产和物流等非核心能力则可以通过战略联盟外包。

以特许经营模式扩张,打造国际品牌效应。连锁经营由于其规模优势,已经成为市场经营模式的主流。但是,中国企业采用直营的模式扩张会受到资金的制约,应该采用特许经营的模式迅速扩张,缩短打造国际品牌的时间。

(四)劣势——威胁战略

合资战略,与国外成功的企业合资。尽管在本土市场与西方企业的竞争中,中国企业仍处于劣势,但是在国外却有中国企业成功的产业化、连锁化,如海尔、TCL等。这些企业具有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如果中国企业能够与国际企业实现合资,必将加快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建议

(一)企业角度

1.根据企业情况决定是否采取跨国经营战略

企业在制定跨国经营战略之前,首先要请权威顾问公司对企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目标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估,再根据企业的各方面条件来决定是否走跨国经营的战略。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走出去,都具备走出去的条件。

2.制定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发展的企业应把全球作为它的战略视野,以世界市场为其出发点,来安排它的投资、生产营销、技术产品开发等各项活动,并将所属机构、各部门视为一个整体,确定符合整体最大利润的总目标,全球各经营单位都要围绕这一个总目标而采取各自相应的管理方针、策略和手段。国际化战略所关心的不是一个机构或部门在某一时期地区的盈亏得失,它所追求的是企业长期的最大整体利益。

3.要注意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成功地进行国际生产与经营活动,我国企业只有通过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才能在入世后所面对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实力与规模、保护自有知识产权、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处理好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等手段培育和提高竞争力。

4.转换经营机制,加强跨国经营管理

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建设,关键是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关系、责任制度、管理方式、筹资渠道、经营风险、规模经济等方面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改革,加强跨国经营管理。跨国经营管理的重要特征是总部是管理神经中枢,是跨国企业最后决策机构,海内外分、子公司的投资、生产、销售、资金筹措、人事安排和平均利润分享等重大问题,都必须根据母公司的全球目标和扩张战略,由总部来决策。所有海内外分支机构和子公司都必须按照总部制定的总体战略和规则行动,服从于总部的整体利益,共担风险,共负盈亏。把原来按设计、工艺、供应、生产、统计、财务、销售等职能划分的管理方式,按“以作业流程为中心”的原则进行重新设计,即着眼于过程进的角度组建职能部门在同一小组进行平行作业,进行企业再造,提高企业管理效益。

5.注重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海外企业需要一大批适合国际化经营的高级贸易人才、金融财会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法律人才。除了加强对人员的培训,还要致力于开发和完善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终身学习、永恒成长的能力提高机制。另一方面,要着力塑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造就能令人心情舒畅的、有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增强企业人员对于企业的感情、归属和成就寄托,以及团队的合作精神。感情、事业和待遇三管齐下,使精神激励与物质刺激有机地融为一体。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要逐步转变。公司的一般业务员要尽可能在当地聘用,要善于利用当地的人才资源,实行人员本地化这一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遍采用的战略措施。

6.进行资本经营,规划境外投资方式和股权战略

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变,是现代跨国公司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将由此推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以资产重组方式进行资本经营,也是跨国公司优化资本结构,创造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重要业务。应该说投资方式多样化、改进股权与出资方式、改造跨国经营企业结构都是资本经营的选择。

7.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学会应用品牌战略

WTO协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知识产权。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言,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和意识比较薄弱,因而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加强学习逐步掌握这一锐利武器。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进行适当的管理战略调整,培育和奖励员工的创新精神,创造有利于技术发明的法规环境,加强对技术及技术贸易的管理,千方百計地促进自身的技术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在企业外部与国际社会积极进行适当的交流与合作,努力争取国际社会的技术援助与支持。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跨国公司全球扩张所引致的制造业转移,使生产过程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各企业之间,尤其是各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生产转移到创新、设计、融资、市场营销等方面,品牌商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从品牌的效应讲,跨国竞争也就是品牌竞争,品牌是产品的灵魂,而商品质量则是品牌的灵魂的所在。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更多的国外商品和跨国公司的竞争,我国企业能否在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夺得一席之地,能否塑造和培育出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世界级驰名品牌就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关键环节之一。

(二)政府角度

1.加强宏观管理,完善经济政策

首先,应加快制订和完善包括《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法》、《境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在内的各种企业海外投资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的各项宏观管理政策,如审批制度、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等;其次,政府应制定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向跨国集团公司倾斜,对其国外收入实行阶段性免税,以加强他们的资金积累。以无息或优惠贷款鼓励海外投资,增加资金流动,帮助公司解决资金周转困难。允许海外集团公司建立准金融机构,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国家还可以采取政治、经济、外交手段为跨国集团公司在海外国家(地区)争取国民待遇,保护中国跨国企业在海外的各种利益。

2.加快企业重组,培育核心能力

只有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才有成功进行海外投资的可能。即使如此,海外投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依次经过组织合理化、经营集约化、规模集团化等发展阶段之后,才能考虑跨国发展。

3.适度倾斜政策,扶持国内大型企业

中国大企业要走向世界,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扶持倾斜政策。首先,加速中国跨国公司的建设,要授予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资金、资产、资源的经营自主权,包括外贸经营权、对外投资权、外事审批权、海外融资权等等,发挥其活力,增强其竞争力;其次,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经营自主权的下放,积极推动和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符合国家产业和整体利益的跨国经营;第三,在大企业内部,逐步建立信息、技术、产业、资源开发中心及对外服务中心,以大产业经济集团或大企业集团综合商社等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赵学礼.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模式选择[J].江苏商论,2008,(1).

[2]侯晓燕.入世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J].消费导刊,2007,(1).

[3]刘佳.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现代商业,2008,(21).

[4]吴中南.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走出去”战略[J].管理世界,2004,(2).

小议石油企业跨国投资 篇5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石油需求不断增加, 仅仅依靠国内石油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石油进口迅速增加, 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能源机构预计, 中国的石油需求量2010年为3.5亿吨, 2020年为5亿吨, 而原油产量2010年为2亿吨, 2020年为1亿吨, 2010年缺口将达到1.5亿, 2020年达4亿吨。今后国际石油市场暂时和局部的短缺, 以及油价的异常波动, 将对我国石油供给和国民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冲击。为了改善我国的石油安全状况, 我国的石油公司纷纷“走出去”, 谋求海外发展和扩张, 加大跨国投资;我国石油企业在经过长期引进外国投资的时期后, 将逐步迎来对外投资的高潮。

一、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对国外石油依存程度不断增长。1996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4年, 中国原油进口量突破1亿吨;2006年中国进口石油1.4亿吨, 自产1.6亿吨, 对外依存度为47%。未来, 我国石油产量基本稳定在1.8亿吨左右, 但需求仍将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10年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0%。届时我国石油供求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6》预计, 到2030年, 我国原油进口量将从每天300万桶增长至1200万桶, 对外依存度达到80%。

从上图可以看出, 我国的跨国石油投资已是迫在眉睫。从资源国的角度来讲的, 海外石油投资基本方式有租让制、产量分成合同、风险服务合同、联合经营等四种。如果从我国石油公司角度看, 按照承担的勘探开发风险大小, 海外石油投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购买储量; (2) 与资源国合作; (3) 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合作; (4) 购买区块。目前位居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沙特阿拉伯、阿曼、安哥拉、伊朗、俄罗斯、苏丹、越南、也门、刚果、赤道几内亚。近几年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数量大幅增加, 2004年所占份额达到8.8%, 比1999年上升了约7个百分点, 俄罗斯已跃居中国第5大原油进口来源国。非洲也是中国原油进口增长最快的来源地。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形式包括全资控股、合资参股和非股权安排的投资模式。目前, 中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三家垄断了油气勘探生产权;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家垄断了我国海外油气资源的开采权;下面把我国几大石油企业的跨国投资情况作一个简单比较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石油企业各自有一定的特点, 跨国投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 由于我国金融业还不够发达, 我国石油企业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 没有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有利条件;对于国外石油企业及油田的股权收购也常常受到跨国公司和资源国政府的阻挠, 使我国的石油企业饱受困惑, 也给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构成了威胁, 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

二、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分析

利用海外石油资源的主要模式有海外贸易和海外投资两种。通过多年的海外石油投资活动, 我国的石油企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是国际油价持续高位振荡, 给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带来了较大风险。2006年以来, 国际油价持续高位振荡。其原因有世界经济增长、以欧佩克为代表的利益集团通过对产量的控制拉动油价、石油霸权主义刺激、投机商哄抬、美元贬值推动油价等。从石油市场参与人的构成来看, 各类投资者在石油期货市场所占比例, 生产商占15%, 大石油公司占34%, 炼油厂占23%, 消费者占6%, 基金和各类构投资者占22%。

可见国际石油市场参与人构成复杂也是油价大幅波动的原因之一。

二是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竞争环境激烈。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与国际油气资源状况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 国外石油巨头也在进入中国市场, 并已逐步向加工业、勘探开采业延伸。它们在海内外与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企业展开竞争。

今后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我国南海等地区。中东—北非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由于世界对其石油依赖程度的不断加大, 该地区的石油争夺将更加激烈。中亚—俄罗斯介于欧、亚两大消费区之间, 刚刚开放的石油开发市场吸引了众多跨国石油公司参与竞争, 特别是西方国家及其石油公司。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潜力和地理位置更为东亚各国所瞩目。世界石油资源和市场分布不均衡的矛盾有加剧趋势。从消费情况看, 当前及今后十几年世界石油消费近80%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这种资源分布与消费格局, 使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更显突出。

三是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缺乏整体策略, 投资成本过高, 存在内耗。目前我国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化经营方面, 缺乏关于“往哪里走”、“怎么走”等问题的长远战略规划。在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 没有长远的战略和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市场定位。据有关部门调查, 国有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约占2/3。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竞争原因外, 与跨国投资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定位有着直接关系。另外由于我国的三大石油公司没有统一的机构协调, 往往为了拿到项目内部相互压低价格, 造成内耗, 降低了利润空间。

四是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粗放, 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海外投资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各种风险, 如油价波动、汇率波动和合作方政局的稳定性等。不成功的国际合作项目, 尤其是在国外执行的合作项目会造成远比国内项目大得多的经济损失。同时, 资源瓶颈、环保制约的压力也在石油投资的发展中显现。

目前我国石油行业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大多数人知识面相对狭小, 而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一定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要能够懂得相关的国际法规, 熟悉和了解当地的法律环境。目前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 急需大量国际性经营的人才, 但企业对人才投资力度还需要加大, 而且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培训机制。

五是信息化建设不足, 投资结构不合理。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对投资回报率的作用很大。企业内部信息化不足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外部的信息不足则会影响我们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的能力。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 我国石油企业无论在内部还是外部信息化建设都存在明显不足。中石油在海外投资时主要业务集中在上游, 下游投资比较少;而中石化优势在下游炼油加工。在这种投资结构下, 不利于紧密上下游的业务, 降低成本、抵御风险。

三、前景与展望

跨国投资的发展呈现出不同阶段, 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起初是石油贸易方式, 中期可以采取曲线投资方式等具有隐蔽性的间接投资方式, 后期可以采取直接的投资方式。可见在海外投资的整个过程中, 石油企业可根据投资的不同阶段对投资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我国的石油公司通过依靠国家力量, 与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合作开拓全球资源市场, 同时可以通过帮助当地发展工业和基础设施, 来为资源国的经济发展作贡献。同时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 成本优势等来与国际石油公司进行合作, 勘探国际油气区块。无论是建立战略性石油储备还是到海外购买油田再或是兼并国外石油公司, 都需要大量外汇作为保障。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中国利用海外石油资源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前景可从如下方向着手:

一要开发新油田。开发新油田是最具吸引力及获利最丰富的做法, 但是因为大部分难度较低的可能开采地点已经被西方大型国际石油公司所掌控, 我国的石油公司在这方面可能面临竞争上的困难, 一些仍然可能进行开采的地方位于较偏远的地区, 通常面临政治不稳定的问题。在这方面, 我国已经经历了很多不很理想的投资, 包括支付价格过高, 如我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委内瑞拉的项目;相关基础设施的开发成本过高, 如需要建设的3277公里管道以开发哈萨克斯坦的Uzen油田;外国政府的政治阻力, 如中海油总公司对于Unocal的收购企图等。这些投资上的失败促使我国政府谨慎对待海外投资项目的审批。但是在全球油价和商品价格迅速飙升的情况下, 之前不具备商业价值的许多项目又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目前油价的走高已远远超出了我国的控制, 并且已经对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国不得不把自然资源的获取放到国家重要日程上来。

二要发挥地区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非洲国家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在引进外资开发石油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球大石油公司正加紧开发非洲油气资源, 新兴产油国发现大油藏的机会较多, 有利于中方开辟海外新油源。有些非洲国家实行捆绑式招标, 要求投资石油勘探开发的外国公司承担石油下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中方可利用石化产业优势, 上下游联合介人非洲石油市场。我国具有中亚—俄罗斯石油资源的地缘和政治优势。同处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等, 在保持地区石油市场稳定方面也与我有共同利益。所以要抓住有利时机, 发挥地区优势。

三要关注石油替代产品、新材料生产企业。在能源紧缺下, 我国当前也在发展替代石油产品, 如积极发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水电、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尽可能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由于我国煤炭储量丰富, 以煤为原材料的煤化工企业相对于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企业, 具备较大的成本优势。

四要完善国家石油管理体制。在国务院综合部门内或单独建立相对独立运作的能源 (石油) 综合管理机构, 承担目前仍由各石油公司行使的监管职能和综合管理部门分头实施执行的职能, 并逐步集中分散在国家有关部委的石油管理职能。在此基础上, 尽快完善石油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国家能源局已经于2008年8月8日正式挂牌, 标志着这个备受瞩目的能源行业政府管理机构进入正常运转阶段。国家能源局要做的是调整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 研究制定能源法规和政策, 推动能源重大工程合理布局,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等, 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五要努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石油公司。应进一步理顺石油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 加快主副业分离, 稳步推进石油公司产权结构多元化, 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以建立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 强化制度建设, 完善运行机制, 调整好内部各方面关系, 并按照国际市场营销惯例来组织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公司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国家调整进口税收政策, 鼓励国内供应偏紧产品进口, 保障国内供应;完善促进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鼓励企业对外投资,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另外, 开始吸引中东产油大国在国内开设炼油厂, 沙特、科威特两个产油大国已经开始在我国建设炼油厂。中东石油巨头积极投资中国石油炼化业, 帮助我国开辟了原油进口的新渠道。这种“市场换资源”的作法, 成为我国解决石油供应安全问题进行的一种全新的尝试。

六要力争石油定价权。原油和其他资源不同,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国际政治和经济斗争的综合性产物。作为世界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 我国在国际石油定价机制中却没有相应的影响力。目前国际石油基准价格是以纽约商品交易市场和伦敦洲际交易所的石油期货价格来确定的。石油定价权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在定价权的缺失已经成为我国石油安全上面临的最紧迫的一个问题, 它使得我国在国际石油贸易中丧失了主动权, 不得不负担额外的花费。

七要不断创新, 提高管理水平。跨国投资过程蕴藏着巨大风险, 这些风险对于年轻的中国石油公司来说, 若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危机。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面临着管理、经营、文化等方面的风险。为了解决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要修炼内外功, 一方面提高自身对跨国投资的决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虚心从外部环境和国际著名的石油跨国公司学习。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转变观念, 以质取胜;政府介入, 减少内耗。在有了海外投资的经验后应把重点从以报价取胜转移到以质量取胜;树立品牌, 不断地开拓市场。另外由于几大石油公司是分散决策, 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整体行动。此时政府应该出面介入, 减少内耗情况的发生, 促成企业在海外投资上的相互合作和扶持, 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2) 严谨的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跨国投资比国内投资复杂的多, 风险也大得多, 因此评估海外投资的评估部门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精通项目评估的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和外经贸专家队伍。项目评估必须真正从项目的原始数据、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出发, 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供决策者参考, 决不能因为要急于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 或为了承揽到某个项目而降低评估标准。

(3) 实施人才战略, 培养、储备跨国经营人才。人才是关键, 石油企业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复合型的跨国经营人才, 迅速改变目前我国石油职工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人才短缺的问题。培养人才参与跨国经营的具体业务, 从实践中培养才干, 积累经验。

(4) 优化投资结构, 分散经营风险。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时要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一体化可以紧密上中下游业务之间联系, 保证原材料供给、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减少税负等。另外, 一体化石油公司还可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平衡经济周期对企业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 石油企业是资源性企业, 其跨国投资的目的是保证未来能以合理价格得到充分的资源, 因此在进入海外市场时, 应该更多地应采取直接进入战略, 即直接进入目标市场并展开全方位经营的基本战略。虽然很多石油企业拥有大量现金, 但是随着海外投资的不断增加, 融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我国公司海外投资才刚刚起步, 在未来将更为强劲, 我国石油企业的跨国投资将通过影响定价等措施保证国家的正常经济发展, 并逐渐对全球市场产生长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春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世界经济》2004年第3期。

[2]吴磊:《中国石油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法宝 篇6

1.有利于缓解国内石油资源储量不足。由于资源匮乏,我国石油生产处于严重的赤字开采状态。近10年来,我国原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7.41%,而原油供应量年均增长率只有1.95%。 石油供应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接近60%高位。1

2.有利于降低国内石油开采成本。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我国国内石油开采成本一直很高。据专家介绍,国内开采条件较好的大庆油田,其开采成本已达17-19美元/桶。而非洲与中东石油的开采成本为3.73美元/桶,加拿大7.17美元/桶,欧洲8.29美元/桶,美国13.3美元/桶。高昂的石油开采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

3.对提高我国石油安全有着重要作用。扩大海外油气开采比例,几乎是所有跨国石油公司的共同战略。BP、埃克森美孚、壳牌、雪佛龙等世界知名公司,其海外石油开采比例均在55%以上。相比之下,我国海外石油开采比例偏小。3

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必须走出国门,通过跨国并购提高海外石油开采比例,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稳定的油气资源,缓解国内石油资源储量不足,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

二、跨国并购现状及特点

1.我国石油资源海外收购的现状。石油供需存在巨大缺口, 促使我国石油企业争相并购海外石油资源。近几年来我国石油资源的跨国收购活动非常频繁,收购金额由几亿美元到几十亿美元,目前已突破100亿美元。中国石油目前在哈萨克斯坦已经有很强的优势;南美地区目前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工作重点,在联合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厄瓜多尔的石油资产之后,玻利维亚政府已明确表示希望中国能源公司去当地投资;在太平洋地区,中国石油已经开始从巴布亚新几内亚进口天然气,下一步是否会直接并购值得关注。中资企业收购标的遍及世界主要产油带。4

2.我国石油资源跨国并购的特点。(1)收购金额相对较小。我国刚刚迈上国际油气业务并购舞台,缺乏大规模收购的实践演练,成功的收购项目与国外大石油公司相比涉及金额较小。5(2) 收购方式多为现金收购。国外大石油公司的收购活动大多采用现金与股票相结合的方式,如康菲公司收购柏灵顿资源公司。而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收购方式多数是现金收购,这不仅会加重企业自身财务负担,还必须承担资产贬值的风险。6(3)收购对象多位于高风险地区。我国海外收购的石油资源很多位于政治高风险地区,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只有来自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供给较安全。7

三、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风险

1.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东道国政治上和法律上的限制或变化,会给并购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这包括东道国政府的政策、 税收、反垄断法、国有化、战争以及恐怖活动等变化带来的风险。 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往往以“经济威胁”、 “国家安全”等理由加以反对。目前,世界上已有60%的国家制定了反托拉斯法并成立了相关的管理机构,但是各国管理重点、标准及程序各不相同,这大大增加了并购成本。中化国际曾经拟以5.6亿美元独资收购韩国仁川炼油公司,在签署了排他性的谅解备忘录中,中方没有意识到应该增加附加条款,以便用法律手段限制对方再提价,结果韩国仁川炼油公司的最大债权人美国花旗银行在债权人会上提出要抬价至8.5亿美元,超出了中化国际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了并购的失败。8

2.经营和管理风险。我国石油企业在成功完成并购后,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管理风险。一方面中国企业并购欧美企业时,将面临降低成本的难题。欧美企业劳动力成本高,裁员无疑是一个现实的选择。但许多国家有立法,不得随意解雇员工,即使解雇,也要补偿巨额的遣送费。因此,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时,要熟悉当地的劳动法规,尽力避免因雇员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防止陷入 “人力成本”陷阱。如果企业对当地情况和劳工法律了解不够,很容易招致工人罢工、企业停产的事件。另一方面我国石油企业缺乏具有国际经验的管理人才。国际化管理人才是具有复合式知识与技能结构的管理精英。他们不仅需要具有一般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了解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与文化环境,熟悉国外的市场,具有在跨文化的环境中进行谈判与沟通的知识,掌握跨文化环境中的领导、决策与激励的方法与技能。9

3.整合风险。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是整合过程中最为困难的部分。文化冲突在跨国并购的情况下要较国内并购更为明显。因为跨国并购不仅存在并购双方自身的文化差异,而且还存在并购双方所在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即所谓的双重文化冲突。海外并购涉及将产业结构、管理水平、资产状况尤其是企业文化完全不同的两个或数个企业融合在一起的问题,这个过程面临的挑战常常超出了并购前的预想。10

4.资金链风险。石油企业并购资金数额巨大。例如,1998年8月英国BP公司并购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就耗资326亿英镑; 同年12月,美国最大的石油企业埃克森公司收购美孚石油,耗资高达738.5亿美元,创并购史上的最高纪录。2003年3月,中海油和中国石化收购英国天然气在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项目涉及金额也达到了6.15亿美元。巨额资金的拨付容易抽空并购企业自有的流动资金,形成高负债率,加大了资金链的风险。如果不能及时从并购中获益,很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造成整个企业运营困难。11

四、跨国并购的策略

1.分析投资环境。石油企业要对目标企业所在国的宏观经济态势进行分析。政局的变动可能导致经济政策的转变,特别是对外资企业优惠待遇的中断,甚至征用或国有化,这将构成重大的政治风险。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特定国家的社会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市场等要素,从而影响着进入企业的经营运作。我国从事跨国石油经营的人员须积极了解当地投资环境。12

2.明确选择目标企业的方法。正确选择目标企业,就是要选择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符、相协调并能够与企业形成互补,达到协同效应的并购对象,选择并购成本低而经过整合后却能产生高效益的海外资产。是否值得并购不仅受限于价(下转第91页)(上接第89页)格成本,还应考虑经济成本。要考虑被并购企业的外部环境(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技等)和内部条件(被并购企业的技术水平、市场份额、获利能力等)。一是在选择目标企业时,尽量选择与我国外交关系较好、政治经济较稳定的国家或地区的石油企业。如中海油收购澳大利亚、印尼油气田项目是比较成功的。二是要把符合并购条件的企业系统地扫瞄调研一遍, 从中选择最适合的几家企业,再通过细致的谈判和协商,最后敲定一家。

3.采取合适的策略处理政治和法律风险。(1)企业可以通过合营、分包、租赁等方法,让更多的本土企业参与到油气田的经营开发活动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在发生政治风险时将风险转移, 而且有助于减小来自于经济民族主义方面的风险。(2)选择东道国以外的合作伙伴建立合资企业。由于涉及来自多个不同国家的合作伙伴,东道国政府可能不愿因为干涉某个具体企业而去冒犯多国政府。我国石油企业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也可以联手外国私募基金。通过私募基金进行海外收购,这样可以减少被收购方国家舆论的敌意,还可以与外国公司成立合资企业。以合资企业的名义参与并购。(3)选择正确的并购支付方式。为降低财务风险,确保并购后能保持正常的现金流量和健康的财务状况,企业跨国并购,应尽可能多渠道融资。除了债务融资之外,应考虑采用权益融资和混合融资。(4)现金支付方式。即收购企业通过支付现金获得目标企业资产或控制权。 现金支付方式需要收购企业筹集大量现金用以支付收购行为, 这会给收购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适合于流动资金比较充足的企业或者是贷款能力比较强、有良好信用的企业。(5)证券支付方式。即收购企业通过发行新证券(股票或债券)以换取目标企业(资产或股票)的并购过程。具体有股票支付和债券支付两种方式。在股票支付方式下,收购企业通过发行新股以购买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股票,其中较为普遍的是股票交换这种形式。股票交换是指收购企业发行新股以换取目标企业股票。换股并购可以使自有资金不多的企业进行规模较大的并购活动,综合运用各种资源优势。这种方式适合大多数的上市石油公司,有利于节约流动资金,降低经营风险。在债券支付方式下,收购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取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股票。通常要求企业有较好的商业信用和还债能力。石油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特点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多渠道融资,降低财务风险。(6)利用无形资产注资。我国石油企业还可以在并购过程中运用核心技术、 品牌、销售渠道等进行注资,以减轻资金的压力。

摘要:文章阐述了跨国并购在中资企业开拓海外石油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我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文化距离与跨国企业经营风险 篇7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诉求下, 中国外向型经济面临着三重压力:其一, 产能过剩导致的结构调整压力;其二, 资源和环境约束导致的产业再转移压力;其三, 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利润空间收窄导致的“走出去”压力。在此背景下, “走出去”可能是中国企业的较优选择。因为“走出去”不仅可以解决内部结构调整问题, 而且还可以跨越贸易壁垒形成的障碍。可以大胆的推断, 未来十年中国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跨国经营。目前, 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着这样特点:投资主体是国有企业, 投资领域主要是能源。从长远来看, 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应该是多元化的, 投资的领域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因此, 未来中国中小企业也将会成为“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投资的领域也将会多元化。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管理将是未来理论研究的重点, 因为在经营范围多元化情况下, “走出去”的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这就要求政府从宏观层面给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帮助。目前要做的理论工作是风险研究和政策储备。

目前学界、业界对中国“走出去”的微辞较多, 2008年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不仅遭到了发达国家的指责, 同样也引起周边国家的不安与恐慌。而从实际结果来看, 中国“走出去”的企业不仅利润水平较低, 且倒闭、亏损企业较多, 因此“走出去”风险较高。然而, 企业“走出去” (对外直接投资) 是中国崛起必须要迈出的步伐, 这不仅表征了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 也是解决中国诸多经济问题的必要措施。政治、文化等非经济因素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风险, 关键问题是这些风险难以用经济方式化解。其中的文化差距对企业“走出去”造成的风险更为复杂和更难以消融。

二、跨国经营风险特征以及风险管理

(一)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风险比较

1. 发达国家低风险的跨国经营。

经典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的产品周期理论 (Raymond Vernon, 1966) , 垄断优势理论 (S.H.Hymer, 1976) 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John H.Dunning, 1977、1981) 都是以低风险企业跨国经营作为假定前提。如产品周期理论把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 (最发达国家) 、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过程中, 风险就已经能够规避了。垄断优势理论更是如此, 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 是因为跨国公司具有特有的优势, 如专有技术、管理经验、融资渠道和销售能力等, 可以排斥东道国企业的竞争, 维持较高的垄断价格和利润, 导致不完全竞争或寡占局面。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个企业从事国际直接投资, 主要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基本因素 (优势要素) 决定的。

后续研究往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经典的对外投资理论进一步延伸, 这些理论不过多关注风险的原因是, 在市场不完善条件下, 绝对优势可以确保对外投资企业的利润。这些理论对于当前的大型跨国企业的解释力依然是充分的。然而对于新兴市场国家, 这些理论的解释力明显存在不足。如, 关于企业必须拥有所有权优势就无法解释新兴经济体资源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生产折衷论忽视了交易价值的创造和网络模式所提供的发展新优势机会, 这就不能很好解释新兴经济体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重视外部网络合作, 如建立战略联盟等进入模式以及加速国际化的现象。国际生产折衷论没有考虑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三个核心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动态变化。

2.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高风险的跨国经营。由于新兴经济

体是全球竞争的后来者, 对外直接投资时, 它们并不具备垄断竞争优势, 因此新兴经济体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有别于发达国家。如, Makino、Lau&Yeh (2002) 认为, 新兴经济体企业除了运用企业特定优势进行投资外, 也在试图寻求母国所缺乏的技术资源和技能。Child&Rodrigues (2005) 等认为中国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进行国际化扩张, 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技术和品牌等战略资产, 从而在国际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 并减少在国内遇到的制度和市场方面的制约。Mathews (2006) 基于后来者视角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观出发提出了LLL分析框架, LLL模型认为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通过外部资源联系、杠杆效应和学习的三步走对外投资策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是高风险的跨国经营, 因为跨国企业不具有垄断优势, 只能依托于有利母国投资制度和公司创业中的学习行为。Aggarwal&Agmon (1990) 、Dunning, Hoesel&Narula (1998) 认为政府要给予跨国企业足够的支持;Yeung (1998) 研究认为政府通过在国外建立产业园等方式为企业国际化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政府起到创业者的角色。Khanna&Palepu (2006) 认为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具有相同制度环境的其他市场, 新兴经济体企业在利用制度空缺方面均存在独特的优势;Cuervo-Cazurra&Genc (2008) 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劣势部分是它们不得不在母国欠发达的制度环境中经营, 但是当它们在更差的制度环境下投资时, 这种劣势反而成为一种相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Tsang (2002) 认为中国家族企业通常采用非正式的非结构化的方法跨国经营, 其从海外创业活动中所学习到的战略经验被牢牢控制在家族之内。Lee&Slater (2007) 认为创业导向或资产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反而会优化母国的发展路径。然而, 德勤公司 (2010) 的研究表明, 1998—2008年新兴市场经济体60%的跨境并购并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

(二) 跨国经营的风险管理

Miller (1992) 从经理人员感知的角度将企业国际化的不确定性划分为三大类:一般环境不确定性、行业不确定性和公司不确定性。其研究第一次对公司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类, 并提出一体化框架。Keith D.Brouthers (1995、1996) 从经验的角度对Miller提出的一体化国际风险模型进行了检验。Lance Eliot, Werner, Steve, Brouthers (1996、2002) 认为, 随着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程度的不同、目标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政治稳定性的差异, 企业遇到的风险会有不同, 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也大不一样。但不可忽视的是, 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到可能面临的风险, 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从而避免遭受损失, 或进一步将风险转化为收益 (Subodh P.Kulkarni 2001) 。

Johanson&Vahlne (1977) 较早地意识到企业跨国经营的一般环境不确定风险主要来自文化和制度差异, 并提出心理距离的概念 (阻碍市场信息流动的因素的总和, 如, 在语言、教育、商业惯例、文化和工业发展上的差异) 。Geert Hofstede (1980) 提出的国家文化模型, 在此模型中他提出了表征国家文化的四个方面, 即权力距离、个人主义、男性主义和不确定性规避。至今仍然在跨文化比较管理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成为众多研究者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理论依据。Kogut&Singh (1988) 认为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文化距离越大, 企业就越有可能会选择合资或新建投资而不是收购。Barkema、Bell&Pennings (1996) 认为组织学习可以克服文化障碍。塞缪尔·亨廷顿 (1998) 认为文明的差异会导致心理的疏离, 很容易造成不同文明间的误解和不信任。德勤公司 (2010) 研究表明, 有近2/3跨国并购失败源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心理距离”概念的界定过于主观, 虽然不同的学者提出各种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试图将其客观化, 但是没有一种得到普遍的认可。文化距离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国际贸易领域。

(三) 中国有关企业走出去风险管理的研究

国内关于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与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外向型经济实践相伴随。从时间序列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2003年之前的研究内容多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行为和对策、动因和条件等;第二阶段, 2004—2008年主要研究企业如何跨国经营, 如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风险识别和管理机制、文化融合。第三阶段, 2009年后主要是研究逆向技术溢出、品牌战略, 绩效评估等方面。

国内学者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 能够结合中国实践的需要, 不断推动理论的深入, 其中的真知灼见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目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如何管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热点问题, 而文化融合长期以来即是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正是因为文化距离的存在, 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一直很高。

三、文化距离可以降低企业“走出去”风险

从政府鼓励以及推动中国文化贸易的角度出发, 以文化贸易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降低东道国与中国的文化距离, 从而降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

文化贸易可以有效地缩小文化差距, 这种主动文化传播方式能通过缩小文化差距从深层次舒缓企业跨国经营中的风险。传统的跨国经营的文化风险管理更多是从企业角度, 如组织学习或者是采取积极融合的方式, 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跨国经营文化风险中很少沿着母国文化主导战略, 一般是采取适应当地文化或者是文化融合战略。本土化和文化融合战略具有阶段性。作为正在崛起的中国需要有中国文化崛起, 降低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风险也是需要文化崛起。因此, 提高文化贸易的规模和改善文化贸易的结构, 也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不仅将会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也将促进中国文化的崛起。

参考文献

[1]周长辉, 张一弛, 俞达.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驱动力与进入模式研究的理论探索:一个整合性框架[J].南大商学评论, 2005, (4) .

[2]许晖, 余娟.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关键风险的识别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7, (10) .

[3]卢阳春, 吴凡.中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风险及其防控机制[J].社会科学研究, 2009, (6) .

[4]Buckley, P.J.&Mark C.Casson (1998) :Models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 ss S tudies, 29 (1) .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选择 篇8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多元化经营战略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崭露头角。这些企业纷纷在自己产品的主要销售国家建立一系列的分支机构,扩大自己的经销点,慢慢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经销网络。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开始实施跨行业多元化的经营战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企业实施跨行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阶段,与外界市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多元化经营战略有其阶段性。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总资本近4000亿美元,而国内企业吸收外资“合作”“合资”经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经营格局,是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有利因素。并且就目前我们的企业中跨国“新贵”的竞争环境看,该战略不失为一种降低成本的途径。

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着世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不断扩大海外投资,这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跨国经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经济学告诉我们,在所有的市场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前者是指卖方通常比买方对其所出售的产品或服务拥有更多的信息,从而给买方购买行为来带来风险,使买方信心不足;后者是指在交易行为中,买卖双方的动机各不相同,造成潜在的行为冲突。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能够导致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中买卖双方交易成本显著提高。

在我国实行跨国扩张的时候,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的问题。要找到足够数量的,通晓多国市场情况,有丰富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经理人,绝非易事。人力资源市场的欺诈行为,也暴露了这一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在发达国家,商学院教育普遍而且成熟,每年为市场培育大批职业经理人。并且与公司及猎头等中介机构一起,为这些经理人提供了基本的质量鉴定。因此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应首选这些国家和地区,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学到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丰富的营销经验,及开拓市场本领与当地企业竞争和培养经理人的人才。比如,海尔电器的经理人,在其岗位上做出了可靠业绩和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以后,可以转到海尔纽约人寿保险继续担任管理职位。这为企业扩张省去了大笔招聘和培训费用,也使管理人员任用有据可凭,减少了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甚至可以作为一种对员工的激励手段。

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品牌缺乏知名度问题。我国产业结构落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没有自身品牌,这就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严重性。使我国企业对外的交易成本升高。然而支撑品牌的绝非纽约时代广场上的一两块广告牌,而是年营业额,市场份额,利润,增长率等一系列硬指标。海尔称其2001年全球销售额突破了600亿人民币。并制定了进入世界500强的时间表和届时年销售额。但这些数字在家电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绝非彩电、冰箱、空调或洗衣机当中任何一条产品线能够支撑的。即使海尔在每一条单一产品线上都做到第一,但市场规模也将局限其持续增长。而统一品牌下的多种业务,尤其是相近行业的不同业务,往往能够通过其统一的原材料采购,生产流程营销渠道、营销投入等,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从而使谨慎的跨行业多元化成为跨国企业的理性选择。

可以看出,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填补当前竞争环境中的一些中介机构和规则空缺,支持企业的持续发展。但是应该看到,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市场环境的进化,专业化公司的交易成本持续降低,专业化经营优势不断凸现,企业的多元化亦面临一定的风险。分散投资可以降低总体投资风险,但如果企业在资本人力资源和产品三大市场成熟以后,纯粹为了降低风险而广泛涉猎其他商业领域,则难以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这也是当今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以又回归“专业化”的潮流的原因,值得我国企业深思。

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可采用两种方式,即在东道国创立一个新的企业和兼并收购当地企业。创建新企业可以是由我国企业投入全部资本,在东道国设立一个拥有全部控股的独资企业,也可以由我国企业与东道国投资者或第三国投资者共同出资,在东道国建立一个合资企业。而与创建新公司对应的是对东道国企业进行兼并与收购(简称并购)。跨国并购公司与创建新企业比有其独特的优点,迅速进入市场,利用适合当地市场的原有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避免因对当地情况缺乏了解而造成的麻烦;获取被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竞争,获得收购企业的各种无形资产。可提高跨国企业的海外的知名度,并在东道国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

为推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宏观管理,完善经济政策

为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的宏观管理政策,应成立跨国经营的专门管理机构,协调管理,支持跨国经济的发展。设立全国性的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机构,为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咨询,通过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对外投资。

2 扶持一批大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

加速中国跨国公司的建设,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经营自主权下放,积极推动企业跨国经营。

3 加强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共同发展

我国银行业向外扩张,一方面可以为国内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外国信息,对一些金融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外国信息;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金融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银行在那里设立分支机构可带动我国企业到这些国家进行投资,从而促进我国企业投资的多元化发展。

4 以援助为依托,促进跨国经营的发展

浅谈企业跨国经营的财务战略管理 篇9

跨国经营财务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跨国公司发展战略,对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从总体上做出的一种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跨国经营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与效率。跨国经营财务战略是为适应总体的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本,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与运用这些资本的策略,是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经营财务战略体现着对经营战略的全面支持性,是经营战略的执行与保障体系。跨国经营财务战略通过动态长期规划,不断扩大财务资源规模和期限,提高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进而充分发挥财务资源的最大效益。如果能正确制定并有效地实施跨国经营财务战略,它将会有效地增加公司价值。

一、财务战略管理的特点

第一,财务战略管理以实现长期利润、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传统财务管理以实现成本、费用最小化与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到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和预算管理之中。财务战略管理则更具有战略视野,关注企业的未来、长远、整体的发展,重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它以扩大市场份额,实现长期获利,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第二,财务战略管理以企业的外部相关情况为管理重心。传统财务管理以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管理重点,提供的信息一般限于财务主体内部。财务战略管理则以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为目的,把视野扩展到企业外部,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包括金融、资本市场动态变化、价格、公共关系、宏观经济政策及发展趋势等情况。

第三,提供更多、更广泛的经济信息。财务战略管理提供的信息不仅包括传统财务管理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还包括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非财务信息。

新形势下,企业跨国经营需要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原因除了财务战略管理的比较优势外,还在于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密不可分。财务战略隶属于企业战略,并在企业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现代企业本质上是资本企业,资本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因素,财务战略自然构成企业战略的关键。迄今一些西方国家已将财务战略作为加强企业管理,构建企业核心能力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能否成功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战略期间,是否具有与其协调一致的财务战略管理的匹配。

二、跨国经营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战略目标

跨国经营财务战略管理目标是其系列战略举措的前提和基础。即指企业按照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理财手段及财务资源,降低融资成本,改善投资决策,灵活调配资金,合理储备现金,减少总体税负,规避汇率风险,控制运营成本,实现最佳利润,确保企业管理者目标与投资者目标最佳平衡,以及企业整体价值长期化、最大化。

(二)战略观念

1.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在新形势下,传统的你死我活式的竞争已为合作式竞争所逐步取代。这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趋利避害;同时,也要处理和协调好企业与其他财务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使各方利益达到最佳平衡,以求双赢或多赢。

2.企业价值最大化观念。投资者建立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这种财富首先表现为企业价值。企业价值所反映的不仅是企业已经获得的利润水平,更是企业未来的、长期的、潜在的获利能力。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战略管理和思想,其优点主要在于:一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二是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三是有利于克服传统财务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

3.与企业战略相一致。按照著名企业战略理论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企业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的目标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厂商。在标新立异战略的指导下,企业力求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一个能创造和保持经营歧异性的企业,如果其产品价格溢价超过了它为产品的独特性而附加的额外成本,它就成为其产业中盈利高于平均水平的佼佼者。目标集聚战略着眼于在产业中一个狭小空间内做出选择,通常是选择产业内一种或一组细分市场,并量体裁衣使其战略为它们服务而不是为其它细分市场服务。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是整体与部分、主战略与子战略之间的关系。因此,它理应与企业战略三种基本形式相一致,并为之服务。

4.国际理财观。企业欲跨国经营,须按国际通行的规则,在财务战略管理观念上应强化国际理财观念。要把这种观念贯穿于国际筹资、投资、收益、税收规避、利益分配、外汇风险、转让、并购方略等一系列国际财务活动中去。

5.持续创新观念。著名企业理财战略家、迪斯尼公司行政副总裁加里威尔逊提出:财务主管可以使资产增值,恰如所有伟大的营销和经营人员一样。他认为,其最重要的职能是将公司的总战略概念化并将其贯彻实施到财务目标中。他还认为.一个财务主管首先而且最重要的应该是一个战略性的业务主管人员。这意味着财务主管应该协助制作能够完成企业发展目标并以资本为回报的战略计划。这需要财务主管的不断创新思想和创新举措。

三、影响跨国经营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

(一)汇率变动和税率差异

跨国经营业务必然涉及国际间的收支和结算,货币间的汇率变化不仅会影响跨国公司财务报表的各项指标,也会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筹资、利润分配以及经营结构等一系列战略决策的制定。跨国公司的税赋取决于它所从事业务所在国的税收特征,而重要的税收特征在于公司所得税、预提税、税收协定和税收抵免等。跨国公司在从事跨国经营时,把资本投向不同的国家,就会涉及到多个国家的税法,为了合理地做出财务战略决策,财务人员必须科学地进行税收管理。

(二)利率水平和收益率差异

利率是计算借贷资金报酬的依据,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借款者的成本和贷出者的收益。利率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母公司的战略决策。如:考虑到利率即为跨国公司债务成本的基础,各子公司的资本结构会有所差异。

(三)资本结构的成本不同

选择和寻求跨国公司合理的资本结构,即长期债务资本对权益资本的比例构成,是跨国公司安排筹融资的重要内容。其原则是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使公司整体资本结构最佳;其目的是保证跨国公司的资本成本最小,从而使跨国公司价值最大。

(四)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风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本日益成为跨国投资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以知识型投资为核心风险的管理将成为未来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主导。高层次人才的流失是当代跨国公司的最大风险。另外,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竞争的日益加剧,跨国公司面临风险地区更为扩散化的风险。

四、跨国经营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总部中心策略

跨国总部应该成为整个财务管理的核心,发挥资金筹措中心、投资决策中心、现金储备中心、价格转移中心、合理避税中心和风险控制中心的职能,并汇总编制全面的财务报表。跨国总部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也能使其内部各子公司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

(二)低成本竞争

指设法使成本比竞争对手低,保持低成本的优势地位,产品以廉取胜的策略。实现低成本方略的途径主要是利用产量规模经济效益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实施低成本策略时,除了考虑价格竞争因素的积极作用时,还应重视非价格竞争因素。

(三)经营多角化

跨国经营与财务管理,空间极为广阔,市场需求多样,但竞争异常激烈。为适应市场需求,强化服务和竞争机能,并减少因单一业种经营所带来的风险,跨国公司须不断地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事业,即需要开展多角化经营,并促进业种间的交叉与渗透。

(四)目标集聚策略

虽然经营多样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但是也有分散公司资源的缺点。目标集聚策略是围绕某一特定的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由于它往往提供更好更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结果是,公司或者通过较好满足特定对象的需要实现了低成本;或者在通过目标集聚策略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建立经营多角化策略,核心竞争力作为新业务发动机的功能得以发挥;或者二者兼得。

(五)优化筹资

筹措必要的资金是投资战略实施的前提。筹资策略应根据内外财务管理环境的状况和走势,对资金筹措的目标、结构、渠道和方式等进行长期和系统的谋划,旨在为经营战略的实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并力求不断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筹资效益。此外,还可利用背对背贷款、平行贷款、货币兑换及贷款兑换等手段灵活调配资金。

(六)科学投资

这是跨国公司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决定着能否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应当按照总体战略来安排长期投资,从全球角度优化资源配置。要科学研究和应用规模经济原理,综合运用最佳生产曲线、成本函数等现代经济理论模型,探索最佳的投资规模,获取最优的投资效益。另外,还应该合理运用SWOT分析法、波士顿矩阵法和行业结构分析法等进行投资策略的制定。

(七)合理避税

浅析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困境 篇10

国际化先进银行在与企业客户的合作之前, 通常会做审慎的调研, 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 包括其竞争对手和所处整个行业的情况。然后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 给企业提供包括对企业金融产品的培训、资金运作、融资以及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建议。企业投资海外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对目标国经济、政治甚至人文环境的不了解。渣打银行在56个国家有1400多个分支机构, 有超过90%的利润来自于亚洲、非洲及中东市场, 其国际化网络与中国本土企业海外拓展的最初目的地有着高度的契合, 因此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近年来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热潮中, 作为非洲大陆最大的国际银行, 渣打利用其植根非洲多年建立起来的庞大网络以及对非洲政治文化、政策法规的充分了解, 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在中国引进外资的初始阶段, 一些外资银行随着其本土企业也一并踏入中国的市场, 并以在中国投资的本国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业务, 迅速打开市场, 站稳脚跟。外资银行以国际化的行业和产品技能与本地化的知识理念, 向本国在海外的投资企业提供国际金融环境中的信贷业务、现金管理、贸易融资、零售银行金融产品组合和资本市场业务。

中资银行是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走出去”的企业也是中资银行在海外发展的重要支撑。种种资料和调查报告显示, “走出去”使得银行与企业间的共生共荣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企业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银行业的发展。中资银行不仅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融资支持, 而且要全面参与到企业的并购和资本运作中去。

国家要设法引导“走出去”企业和银行在海外发展过程中的合作, 具体可以考虑采取如下措施:第一, 国家有关部委应该围绕支持“走出去”企业和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合作发展制定相应的办法和措施, 例如, 为避免“走出去”企业间和中资银行海外机构间的无序竞争, 国家商务部和金融监管机构可酌情对“走出去”企业和商业银行海外设立机构的地域进行划分, 视当地市场容量批准企业和银行海外机构的设立。第二, 可以结合中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要求企业首先选择在海外投资所在地的中资银行办理相关业务, 国家有关部委在国外的有关双边交流和合作, 国家各系统各部门如教育部、旅游局、航空、航运、商检等驻外机构对外办理双边合作等事项均应考虑利用国外中资银行的资源和渠道。通过各行各业的支持, 为中资银行在海外建立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第三, 国家有关的出口信贷或项目贷款也可以由国家政策性银行与海外中资银行合作办理, 由海外中资银行承担代理行的角色, 以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对于一些援建海外的项目工程, 相关的银行结算、融资等业务亦应指定所在地或工程所在国附近的中资银行办理。通过这些必要的手段使已经“走出去”的中资银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来自国内的支持。第四, 全力充当桥梁与纽带, 积极协助企业和银行海外机构解决与当地市场监管机构产生的问题, 合理保护企业和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权益。在国内, 要引导企业和中资银行在内部建立流畅的支持海外发展的业务流程和体系。

摘要: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将持续扩大, 涉及的领域将不断拓宽, 合作的方式也将日趋多样, 经济社会效益也将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已成为建筑、纺织和海员劳务的重要输出国, 在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和生产能力过剩的同时, 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上一篇:企业集团财务报告管理下一篇:抵押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