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跨国经营知识管理

2024-08-23

企业跨国经营知识管理(精选12篇)

企业跨国经营知识管理 篇1

1 我们国家单位的国际化运作

1.1 当前的国际化意义

第一, 我们国家的跨国运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由于当前的经济一体化, 此时各个国家的单位能够在更为宽广的区域之中, 通过国际市场的氛围来开展更加有效的资源调配活动。由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此时国际间的竞争变得更加的严重。可以参加到竞争之中的单位, 在面对问题的时候, 还面对着一些机遇以及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 单位间的跨国运使得国际以及国内的市场能够交叉运作, 此时的资源可以更加有效的共享。增加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国际合作与分工关系, 开展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部贸易。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提升的一条有利捷径, 同时有利于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能够起到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经济的作用。

最后, 单位走出国门, 能够积极的分析优秀的科技以及管控思想, 进而提升竞争水平。如今, 我们国家的很多单位都处在一种发展不合理的状态之中, 技术能力以及管控能力等要切实的提升。技术以及管控是单位的关键竞争点, 技术和管控能力的优劣会干扰到单位的发展, 干扰到单位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单位在积极的发展的时候也要经由国际商务之类的方法, 积极的吸引优秀的管控知识。对于单位自身的一些技术和管控方面的创新工作来讲, 都是非常有益处的。

1.2 我们国家的单位在开展国际化运作的时候面对的不利现象

首先, 我们国家的国际化运作单位总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水平不是很高, 不具有竞争力。无法获取当前世界竞争中的优势。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途径通常是采取国际分包形式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制造网络, 其从本质层次上来看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国际化。同时在开展国际分工的时候, 国外的很多单位只是将那些技术水平不是很高的产品投入到我国。就算是获取了分工, 也是处在发展的最低处, 不能够接触高科技。不能在当前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自从入世之后, 国外的一些单位对于我们国家提出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维护规定更加的严格。对于技术的引入等活动来讲较之于之前更加的困难。首先提升我们国家的单位技术进步的费用, 其次使得我们国家的单位在总的竞争中面对着产权等方面的干扰, 其在竞争之中处于劣势。

第二, 我们国家的营销活动的一大特征是低价销售。不过在国际行业之中, 此策略会导致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我们国家的单位低成本的优点本身在世界中就有非常强大的竞争性。过度的依靠价格方法获取占有率的话就会导致摩擦现象发生, 加大国外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反倾销策略的严重性, 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制造”在全球的越发盛行, 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增加进口关税。

第三, 单位不具有管控和人力资源。这些资源的匮乏导致的不利现象非常的显著。无论是企业对外公共关系的管理不足还是跨国交流之间的障碍, 或者是针对国外经营过程中经营程序和技术的不相适合等等。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已经做出了直接对外投资的决策, 进而为单位带来了非常多的不利问题。

1.3 干扰单位国际化运作的要素

当前的国际化活动存在很多的不利现象。除了基于国际市场容量、市场竞争、市场资源状况、市场基础设施和宏观的投资环境因素等, 还有不一样的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别等等的事项。

2 我国外贸企业国际商务管理重点

国际商务战略管理的建立和实施。在一个全球一体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 企业为国际化而制定和执行战略.建立和实施战略是复杂而重要的。企业必须同时考虑几个因素:第一是国际商务活动的多样性.第二是对国际环境中行业竞争者的客观而详尽的分析.第三是企业在国际化运作中无法避免的非市场问题, 第四是在进入国外市场是应该采取的经营策略选择。

单位在开展国际化活动的时候, 要切实分析怎样处理当前的国际竞争。单位如果参加到国际范围的竞争活动之中的话, 就要切实的意识到其不但是国内经济背景中的产物, 同时还是国家间的相对优势发展和贸易竞争的重要力量, 从这个层面出发。企业应首先将研究国内经济环境与国际经济环境作为建立国际竞争策略的必修课。从而考虑跨国企业在制定和完善相应策略的关键因素, 其中包括对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收购、合并、兼并、重组。

3 当前背景下我们国家的单位国际化管控活动

3.1 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3.1.1 全球市场贸易进入模式:

它是单位发展到国际市场的一项最为直接的措施。结合运作措施的差异, 其一般能够分为间接以及直接两类。

3.1.2 契约进入模式:

它是说将合约安排等当成是前提的一项模式。具体的说, 是单位经由合约转让一些资产的措施。它有着进入浅以及灵便性高等的特征。

3.1.3 投资进入模式:

即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进入模式, 公司通过在贸易主国占有部分或全部所有权, 将技术、人力、管理经营和其他产权转移到贸易主国。公司可采用合资经营的形式与贸易主国国内本土企业分享所有权和控制权。另外也可采用独资经营形式。享有完整所有权和控制权。

3.2 我国企业的国际跨文化管理国际商务管理从广义上讲包

括国际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管理、跨文化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和公司与政府关系管理, 本文主要以企业国际商务在跨国经营中进行的跨文化管理为重点来做探讨。

3.2.1 多国企业在追求本土化策略时, 将重点放在本土反应能力上, 采取全球性区域组织结构。

决策分散和海外子公司独立自主的方式。

3.2.2 全球企业所追求的是全球策略重点的实现标准化.

对于资产。资源和责任的中央集权化。海外分公司是最为达到全球规模而指派到海外市场的辅助工具。

3.2.3 国际企业在追求国际策略的同时, 通过由母公司转移核心能力到海外子公司来创造企业价值.

采用全球性产品部门结构。此时总部掌控者关键能力, 总单位只是在大的层次之中管控, 通过知识等层次的优点积极的整合资源, 确保其在整个世界范围之中合理的运作。国际单位更加的依靠总单位的新产品以及新的一些管控思想, 所以, 此类单位一般经由制度等来管控分单位, 强化彼此间的关联。

我们国家的单位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之中不仅仅面对不利点, 也面对机遇。其在更为迅速更为艰难的成长。同时它还是当前竞争活动中必须要面对的考验。在开展国际化活动的时候, 单位面对的不利现象非常多, 在极其不稳定的国际市场中成长并完善的任务也非常艰巨, 此时就规定我们国家的单位在进入世界市场之前的时候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而且在进入行业之中要积极的开展好相关的管控活动, 要积极地分析当前活动中面对的一些文化层次的矛盾, 要通过多种措施获取稳步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耀中, 胡小娟.国际商务管理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王耀中, 胡小娟.国际商务管理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刘固.国际商务谈判[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2]刘固.国际商务谈判[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企业跨国经营知识管理 篇2

肖雅珊

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促进了国际分工的纵深发展。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全球经济的融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走向国际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最明智的战略选择。世界市场并不是大企业所独有的大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纷纷开展国际化经营,并继续深入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因此中国企业也要跨国经营,跨国经营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必经阶段。然而,许多中国企业有没有必要跨国经营、能不能跨国经营,企业跨国经营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和今后会遇到的风险及应对措施,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探讨企业国际化问题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 跨国经营 风险

一、我国跨国企业经营现状

跨国经营是指国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跨国界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全球五百强企业在我国更是加快了扩张的步伐。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入中国市场的同时,我国的企业也逐步的实施着“走出去”战略,我国的顶级企业在国际上已经开始逐步站稳脚跟,比如:海尔和联想。为了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跨国经营已成为我国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怎么样防范风险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现。

二、我国跨国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一)政治风险分析。政风治险对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政策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受中国威胁论影响,常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中国企业正常的海外经营商业行为。例如2005年,中石油收购美国优尼克公司报价高出竞争对手20亿美元却由于政治因素干扰没有成功。同时,我国企业必须面对一些国家政局动荡、政治集团内部和派系之间利益争夺、种族之间的斗争引发的风险,这些风险影响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

(二)经营风险分析。国际市场的竞争是复杂多变的,企业无论是投资前的论证、投资策略的选择还是投资进展阶段的控制,风险无所不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是资金使用风险,资本实力是企业规避和防范风险的核心因素。相比较西方大型跨国企业,中国企业的资本实力还很弱,支持其从事跨国经营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同时存在商业信用危机,因为跨国经营涉及进出口、中介、汇兑、保险等诸多环节,任何环节的失信行为都可能使交易失败,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而一些中国企业往往急于求成,不注意考察合作伙伴的资本实力和商业信用,没有建立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就大幅度地开展海外贸易投资,最终因为商业伙伴的失信甚至诈骗行为而蒙受巨额损失。2004年,四川长虹集团4.8亿美元海外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的事件就是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典型。长虹集团为快速开拓美国市场,长虹集团与美国APEX公司于2001年11月开始进行风险极高的先发货后收款的大规模营销合作,截至2004年底,美国APEX公司已经累计拖欠长虹集团4.72亿美元,为此长虹集团不得不在2004财务会计报表上计提3.l亿美元坏账。美国公司APEX的负责人,因为熟悉国内企业情况,屡屡得手;而长虹在没有完全了解和高度重视对方信用的情况下陷入对方欠帐泥潭。

对国内企业而言,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加紧建立和健全自身的信用监控体系,动态掌握海外合作公司的信用记录,让海外“苍蝇”无缝可叮。

(三)管理风险分析。在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不同,中国企业一个尴尬的困境是:走出国门经营,必须按照当地市场经济规则运行,而中国企业自身还没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思维方式、治理结构、管理水平有种种不完善之处。再加上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目标常常局限在短期“利润最大化”,很少考虑东道国工会势力和劳工权益这一软指标,很少雇佣当地员工、在东道国寻求企业利益代言人,较少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这样很难得到当地政府和公众的认同,很容易引起“排华”情绪,甚至引发严重的民族主义风险。在跨文化风险管理上,中国企业缺乏对文化差异的识别和认同,难与当地消费者沟通,在企业内部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存在沟通的障碍,加剧了文化的冲突,从而加大了我国企业文化管理的风险,而文化风险它通过人具体体现,很难变革,因此文化风险将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重点内容。

(四)利率风险分析。近年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大大繁荣了国际金融市场,而国际金融市场提供的外汇、汇率、期货、期权等信息和服务又转而推动了企业海外经营的兴旺发达。一些跨国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国企业也开始使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希望以较低的成本避免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汇率等剧烈波动而产生的风险。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投机心理加上监管不力,个别公司的领导者很可能会利用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放大效应进行投机,决策一旦失误立即就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损失。最为典型的是中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5.5亿亏损案。

(五)技术风险分析。由于中国跨国经营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技术风险不少,表现在:首先,中国企业被控侵权现象比较普遍,已发生多起知识产权案,例如日本摩托车企业联合代表团来华打假,指控中国企业侵权等。其次,技术壁垒对中国企业包括出口的影响非常大,己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之一。

三、我国跨国经营企业风险的应对及措施

(一)政治风险

当前的国际商务面对的政治风险已经由战争、征收、国有化等传统型风险,向更为复杂、隐蔽的非传统型风险演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于东道国政策的变化、区域保护、区域内部协调、第三国的干预、民族主义和宗教矛盾、各国内部的利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益集团和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参与等原因引起的风险。这对于国际化起步较晚的我国企业影响较大,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去面对。

1.评估政治风险,慎重选择经营区域

政治风险的评估,就是分析判定有关目标国的总体政治形势,据此筛选相对适宜的东道国。风险评估主要是从宏观上对东道国政府的能力、政治风险的类别及稳定程度进行调查分析,以确定风险程度。评估的重点是导致商务环境突然出现变化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因素,即政府对外国公司的政策;以往的政府类型、党派结构和各政派的政治实力及其政治观念;政策的历史走向和政策形成的公共选择程序;有可能取代现执政者的政治势力;东道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关系的亲疏程度。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时间较短,其中大部分是资源型企业,面临的政治风险更加复杂,需要慎重对待。以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为例,按照“风险最小、投资最少、效益最大”的原则,确定我国未来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战略地区的选择为:积极进入亚太地区、中亚和俄罗斯石油市场,适当参与南美和非洲市场,密切关注中东地区石油市场的发展变化,伺机进入。

2.恰当安排股权结构,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股权安排主要有:(1)独资经营。

这种方式虽然企业取得了完全控股,但是投资风险大,如果东道国发生民族主义的排外运动,不利于风险分担。因此,我国企业不宜采取在海外设立全资子公司的方式,甚至不能认为股权比例越高越好,特别是在政治动荡、民族主义斗争尖锐的国家。

(2)合资方式。

与东道国企业合作的合资方式易于为东道国所接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投标的中标率,而且可以进一步熟悉当地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习俗,更重要的是,不会轻易引起东道国内部政策变动和可能的民族主义等政治风险。与国际大公司合资,可以学习其规避风险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自己的国际影响。

(3)无股权但有长期服务合同。

这种方式由东道国雇佣我方承包服务项目,并支付服务费或获得份额资源。它可以发挥中方的技术优势,提高投资热情,进而获得东道国政府和企业的信任,有利于我国企业未来市场的开拓。

3.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如果缺乏高效、灵敏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企业便无法有效收集处理蕴涵着政治风险的信息。当政治风险发生时,企业会反应迟钝,不能与东道国及时沟通,从而丧失处理风险的时机。建立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当政治风险增大时,企业可以及时与东道国沟通,阐明风险将对企业和东道国产生的危害,以获得谅解和支持,同时将信息反馈给我国政府,争取通过外交途径保护我国企业的海外财产。企业还可以借鉴国际大公司合作和沟通的成熟经验,学习他们处理与东道国关系的方式,预防、规避政治风险。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二)经营风险

跨国经营通常应以产品出口为先导,取得经验,了解市场,有了品牌知名度,熟悉经营环境后,再循序渐进,逐步开展合资、合作乃至独资、战略联盟、跨国并购等方式。

.1.利用多种渠道,实行品牌战略

企业应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积极开展品牌国际活动促销活动,实施品牌先行。企业可以利用国际上的一些比赛,做产品的广告,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自己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还可以利用政府外援的途径,先向我国政府援助的国家无偿提供设备,然后逐渐打开该国市场。如深圳华为集团的通讯产品就是通过这一途径打入了南非市场。在国内市场有很高的知名度,资金雄厚,有国际经验的企业,可以通过到海外投资建厂,以自己的品牌来扩大产品的海外市场份额,如海尔集团等。

2.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经营主体

首先是合资经营,同东道国举办合资合营企业,比较容易获得当地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东道国企业熟悉当地资源、市场条件、政府政策法律,有利于减少我方经营的风险。其次是非股权安排。企业通过特许权协议、经营合同、销售合同、提供管理性劳务等参与东道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方式,往往受到东道国的欢迎,有利于企业打入市场。再次是建立独资企业。独资的好处是有经营自主权,可与母公司保持密切联系,有利于控制自己的技术和工艺,减少或避免因合作经营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但它对管理的要求较高,风险较大,应慎重选择。

3.实施战略联盟,降低经营成本

战略联盟一般以契约协议的方式实现,常见的类型有研究开发战略联盟、生产制造联盟、联合销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战略联盟等。战略联盟的好处在于降低成本、减少竞争、分散风险、适应性强等。战略联盟比母子公司的关系要松散灵活,在联合的多个公司之间进行的交易,既有内部贸易的性质,又有外部贸易的特征,兼内外两家之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收购兼并外企,搭建销售平台 收购或兼并国外企业,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和国外公司发达的营销网络,实行跨国经营,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尽快地推向国际市场。如浙江的万向集团,已收购兼并了16家国外企业,并涉足国外金融保险业,其产品已打入欧美和非洲市场。

5.培养国际人才,应对复杂形势

企业海外投资不仅需要水平过硬的技术人才,更要有复合型具备国际经营资质的管理人员。我国企业今后海外投资的重点是中东、中亚、北非、俄罗斯以及南美等地区,这些地区文化组成纷呈,民族、种族矛盾复杂,历史风俗差别显著,政治环境多变,对企业投资形成了挑战。因此,应该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和人才队伍的完善,形成一支精通外语、外贸,熟悉国际投资规则,能够识别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和评估风险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化解或减少风险的国际化队伍。

(三)管理风险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优越感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一些国际企业由于相信自己在国内的经营方式优于海外竞争者,因而在海外采取与国内相同的方式进行经营,甚至不改造产品使其适应特定市场的特殊需求。这样会给企业造成不利的因素要做到一下的几点才能及时规避也起存在的部分管理风险。

1.识别文化差异搞好调研

没有充分、完整和准确的市场信息,跨国经营的决策便无从谈起,即使决策也是盲目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代写代发职称论文在跨文化调研时,应注意:(1)调研的内容应全面。一般来说,一国的文化应由四种亚文化构成:民族亚文化,如波兰人、意大利人等;宗教亚文化,如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等;种族亚文化,如黑人、东方人、西方人等;地理亚文化,如西部地区、南部地区、新英格兰等,每一种亚文化群都以特定的认同感和社会影响力将各成员联系在一起。(2)调研应尽量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实地调研是相对案头调研而言的,案头调研方式虽然比较省时省费用,但对文化的调研却不太实用,因为文化必须要亲身去体会、去感悟。所以,企业进行国际市场的文化调研时,必须要有一个双重文化影响下的人,这样,调研起来省时、省力而且相对准确和完整。

2.按照目标市场国的文化进行产品设计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往往是通过购买行为的差异表现出其所属的文化群体。产品是由品牌、包装、式样、色彩、质地等一系列因素组合而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其审美观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孔雀牌彩电,在英国这个牌子不太合适,因为在英国人看来,孔雀开屏是一种自我炫耀,令人讨厌。再比如美国通用汽车的“NOVA”牌汽车在美国销售还行,但到西班牙语中成了“走不动”的意思。牌子是这样,包装也是如此,比如在我国许多包装物上有男女相互拥抱的图片,这种包装拿到中东便受到忌讳。还有式样也是这样,中国一些玩具厂制造的玩具由于太逼真,卡通性不够,在国外引不起孩子的兴趣。产品的质地问题也是如此,广州惠林环保铜笔有限公司采用废纸把铅笔芯卷在中间,然后浸上一种“胶水”而生产的环保铅笔在西方备受欢迎,就是迎合了在西方国家盛行的环保文化。所以,目标市场国的文化也是进行产品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四)利率风险

应采取的措施是分散债券的期限,长短期配合。如果利率上升,短期投资可以迅速的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总之,一句老话: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五)技术风险 在国际化经营中许多企业不注重技术风险常被指控侵权行为,知识产权案已经发生多次这不仅会影响到公司的形象更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损失例如近几年来,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IPTV)已经迅速开展起来了,但目前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的IPTV大都还是基于计算机终端的,如互联星空,其PC用户数已近千万,而且还在不断扩大。然而联系到上亿的电视机用户,这却仍是个小数目,要大力发展IPTV,电视机作为终端才是真正的目标。为了避免技术风险应实施一下几点。

1.使用成熟技术、开展可运营的业务

其实IPTV早在90年代中后期就提出来了,“维纳斯计划”当时的目标就是要用一个双向终端接驳器把一些电脑上能实现的功能搬到电视机上去。由于受当时网络带宽的限制,这个愿望破产了。进入21世纪,IPTV的试验一直在做,如果在基于标清条件下开展基本IPTV业务,现有的网络和技术方案已经可以商用化。因此,为了抓住IPTV的先机,运营商必须在现有的网络条件下按照已经成熟的方案将基本业务先开展起来。如视频点播、点歌台、游戏竞技等。这些业务的开展本身就发挥了IP网络的优势,又能避免网络条件不成熟情况下开展组播业务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从现阶段测试情况看,选择视频点播意义重大,因DVB开展视频点播存在困难,而模拟电视一直存在,都缺少用户按需点播的节目。但如目前开展组播业务,由于网络条件而使播出效果与有线电视比肯定存在差距,用户也不会因为要看IPTV,就放弃一个月仅十几元收视费的有线电视。而视频点播由于其真正的按需点播,其业务设计与被动接收的有线电视是有很大差别的,优势不言而喻。

另外,尽量少用非标准化的东西,要尽可能避免系统中私有的定义。已有的标准能用的尽量采用,但国外的方案并不一定适合国内网络结构。因此,要结合国内网络特点实现即可满足传输稳定又能达到一定质量的技术。否则很容易出现DVB的问题,各个地方的系统各自为政,终端配套非常困难。

2.采用低成本方案,降低投入风险

运营商在业务的开展还是技术的实施上总是希望都一步到位。但纵观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一直都是从窄带到宽带、从电话线到光纤、从模拟到数字一步步发展来的,没有一个技术和产品可以一步到位全部包容。IPTV实际是一个依赖于网络依赖于各种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都有个发展过程,而且在技术刚刚推出时,往往成本较高,而技术却不一定稳定,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市场的考验,技术上达到一定的稳定性,而成本又下降到用户可以接受的程度。选择这样的方案作推广,不仅用户可以接受,而且投资成本相对较低,业务容易开展。从另一方面讲,如果目前采用太高端的方案,本身技术还不完全稳定,成本又高,如果开展太多的业务,系统架构会很复杂,终端接驳器的设计相应也变复杂,终端成本必然也很高。而当今情况下,IPTV尚处在试验阶段,终端接驳器可能采用赠送的方式或非常便宜的价格购买,才有可能推动新业务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先体验基本业务,才有可能发展其他业务。

3.逐步增加业务,投不同用户所好 虽然大家想象的IPTV是个“万能”的东西,什么业务都想开展,但实际用户对业务的需求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有些用户就是希望看视频点播,看节目时有些主动权;有些用户可能想玩玩游戏;有些用户可能想看高清晰度的节目等等。因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此,可以将业务按高、中、低来作划分。对于高端应用,是指网络要求较高,编码质量好以及互动能力强的业务,可能还需在将来网络及技术条件成熟以后才能开展的业务。这些业务可以放在下一步实施。而且一旦技术成熟,可能还有一些我们现在想不到的业务会融入进来,有些业务并不是我们今天就能预想得到的。因此,高端产品的发展是必须有了基本业务的实际应用和实际经验以后才能逐步发展起来的,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虽然运营商有着美好的愿望,想让系统一开始就是比较完美的,可以同时将IP电话(甚至可视电话)、高清电视和数据以及短信等都包含进来,但事实上这些都是有个逐步发展过程的,因为好高骛远而影响基本业务的开展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的丢失。

4.给用户以选择业务和终端的自由度 在目前用户自己需求都不明确的情况下,很难给出一套满足所有用户要求的系统。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将系统的建设分步进行,首先系统架构要确定,播出控制流程要定好。将来的业务扩展可以通过只增加业务服务器来做,对整个系统架构没有影响。那样,运营商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业务给用户,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业务。这里面可能可能包含了业务的选择、终端产品的选择。从节目来说,目前可以提供MPEG-4标清片源,将来可以加入H.264的高清片源,也可以增加WMV的片源等。用户可以选择看标清节目(只提供标清机顶盒),对选择高端应用的用户提供高端机顶盒。同时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要的业务来确定需要定购的带宽等。

5.从免费或低付费起步,见好就“收” 从运营商来说,系统应该是可以运营的,用户能够接受的系统,并不一定是越复杂内容越多越好。但在用户还没有见过IPTV终究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非要卖给用户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只能从低收费或免费开始。只有开展起来了,用户接受了,才能谈得上让用户“乖乖”地掏钱,那时候“收费”也就成为必然。

四、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加速,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深入,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逐步加大,尤其是已经发生的多起诸如中航油巨亏5.5亿美元、中国工人在阿富汗被杀害等震惊世界的事件,凸现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以及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跨国企业所面临的瓶颈出发,寻找一条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道路。

企业跨国经营知识管理 篇3

关键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跨文化管理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对外投资领域,国家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4年9月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联合发布《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创下1078.4亿美元历史新高。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

对外承包工程方面,2013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37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6%,新签合同额1716.3亿美元,同比增长9.6%。新签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85个(上年同期586个),合计1347.8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8.5%。其中上亿美元的项目392个,较上年同期增加63个。截至2013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累计签订合同额1169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927亿美元。

对外劳务合作,2013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2.7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1.5万人,其中承包工程项下派出27.1万人,劳务合作项下派出25.6万人。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85.3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0.3万人。截至2013年底,我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692万人。

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统计数据显示,一个国家拥有跨国公司数量的多寡与规模的大小,已经成为衡量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上述数据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领导国家的国际地位基本符合,且互相支撑。

二、中国企业境外经营挑战实例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国企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国际化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进入了较快发展的时期。“走出去”、“国际化”、“跨国经营”频繁出现在众多中国公司的战略决策中,而中国企业实现跨国经营也需要面对一系列的挑战,其中尤为重要的挑战就是跨文化管理挑战。

与国际大型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和经验相比较,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明显处于劣势。根据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表明,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努力开拓比中国落后的国家的市场;二是以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进入发达国家的消费品市场;三是将规模优势、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进入国际市场;四是以劳动力优势拓展国际市场;五是以人才优势进入国际市场;六是借工业化之机占领发达国家传统工业产品市场;七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进军国际市场。而这些特点在帮助中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同时,弊端也同步显现了出来:

案例一:2014年8月9日,乍得石油部公布因工业污染原因,撤销中国石油公司5项开采合约,并开出12亿美元罚单。乍得方面曾一度启动向法国的巴黎商业仲裁法庭对中国石油公司提出诉讼,最后以中国石油公司向乍得支付4亿美元罚款和解。

案例二:2011年5月,中海外-中铁-上海建工联合体在波兰高速公路项目中因拖欠分包商供应商费用,引发多起分包商游行示威与烧砸办公场所等暴力事件,招来波兰政府、媒体及社会对中国企业的广泛批评,多个与中波有关的投资项目搁浅。三家强大的中资公司联合体起初对外高调公布的“欧盟国家首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最终带着4亿美元亏损草草收场。

案例三:2014年8月,中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镍矿因当地工人对中冶公司聘用矿工的制度担心引发骚乱,中冶公司33名工人受伤,其中5人重伤, 35台车被砸毀,92个房间被毁坏,包括计算机在内的100多台设备被砸坏或者偷盗。

案例四:中国有色非洲矿业公司赞比亚铜矿,仅在2011年就遭遇了三次罢工,其中11月分的罢工持续两个多星期,成为中资企业在赞经营史上遭遇的为期最长的罢工,曾一度走到了连工会也难以调和的对立状态,每次罢工给中国有色带来数千万美元的经济损失。中国有色一位内部人士回忆道:“每次遇到罢工,我们就像大海上的一叶孤舟飘摇在狂风暴雨中,极端情况随时可能发生。我们甚至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就是被驱逐出赞比亚,多年来投下去的真金白银可能就没了。”另一名中国有色高管坦言“抛开表面上铜矿管理层与工人对薪酬水平的争议,罢工深层次反映了中资企业在赞比亚遭遇的不同文化和环境带来的冲突。”

以上几个极具典型的案例反映出中国公司无论是单纯的工程项目总承包,还是国外投资项目,无论是在欧洲、亚洲,还是非洲都遇到了类似的“跨文化管理”挑战。中国公司在这些项目上无论是日常经营管理,还是在危机应对处理上,反映出跨文化管理亟待加强。

三、加强跨文化管理的必要性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国外寻找市场,但中国国内企业向海外扩张成败参半,而这其中跨文化管理可能是最大的障碍。作为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要解决好文化差异问题,搞好跨文化管理有赖于一批高素质的跨文化管理人员。

当前我国合资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偏重对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而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调查显示,即使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企业也没有相应的专门针对跨文化管理的培训。通常来讲,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所在国文化及当地法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社交、礼仪、语言培训;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先进的跨文化管理方法及理念的培训。

现在众多中国公司都考虑的一个问题——开拓海外市场,但很多企业首先能想到的只是根据目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是否去进行开拓,他们往往忽略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兵家古话。殊不知,即使产品服务再好,如果不解当地风情,也会处处有难,步步难行。从跨国经营这个角度上说,韩国这个国家和他们的企业很值得研究,像LG、三星、现代这样的超大型公司,他们在打入海外市场前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计算利益,也不是抢占地盘,而是深入细致地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三星集团的一位管理层说,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他们派出一位专员,用一年的时间走遍全国各地去旅游、生活和消费,目的就是了解国情民风,最后交上一份厚厚的报告。而LG电子在这一点上做得更加彻底——他们派驻了几乎最高级别的管理者来做前锋,比当地人更加本土。这正是韩国企业的海外经营之道,也是值得中国公司借鉴和学习的。

四、跨文化管理的主要原则

对于企业来说,实施跨文化管理要注意以下五点原则:

第一是避免偏见。外国员工对中国企业文化的评价也许褒贬不一,因此在确立企业文化时,领导者应该学会用中性词来描述与文化相关的事物,尽力避免或消除文化偏见。文化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

第二是包容其他文化。一个跨国企业中,人们通常来自五湖四海,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个现代跨国经营管理者必须学会包容相互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各种文化。尊重个体,了解差异。不要假设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想法、期望是一样的,或者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高别人一等的;

第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意识是文化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同样也是跨文化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如果一位跨国企业的经理人对自己所在的文化价值体系自视极高,坚持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及他人感受,必将导致不良后果。认真倾听别人并且试着从说话者文化角度思考问题,相互尊重是跨文化管理最重要的基础,也是解决一切文化冲突的前提。

第四是注意细节。对于管理者来说,了解其他文化,并有了包容的意识和尊重的态度还不够,他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其他文化的具体细节,因为对细节的处理能体现一个跨文化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当文化误解或是冲突发生时,还应该保持足够耐心和宽容之心。

第五是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双赢的文化,达成一种平衡。这种价值观必须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持久性等特点,把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加以融合,以适应本地化管理的需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求大同存小异,努力寻找共同点、相似性,尽量的寻找共同点有利于使管理更加有效。

企业跨国经营知识管理 篇4

1.1 管理信息化是跨国企业文化管理的有效载体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企业文化,跨国企业管理的难点就在于文化管理,企业管理成功与否取决于文化管理是否到位。文化管理的价值在于通过管理,实现“用信仰凝聚人心、用制度规范行动、用标准形成习惯,用习惯打造文化”的目的。这里的信仰与宗教无关,是指实现企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一种共同追求。卓越文化是指能够得到社会大众和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一种“使命感、责任感”,一种超越文化差异的核心价值观。卓越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卓越文化的载体是“管理信息化”。通过管理信息化,将企业的战略目标、管理要求、业务标准、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以规范化文件的形式记录下来,颁布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按照道德规范、管理要求、业务标准、行为准则等实施企业战略,践行核心价值观。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检查、审计、信息系统固化等)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对实施结果进行考核和奖惩,以确保执行过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符合企业管理要求。只要企业的战略目标正确,核心价值观符合大众期盼,信息化系统匹配,日复一日标准化的经营管理实践,必将使每一个企业员工养成良好、和谐、一致的工作习惯,弥合不同背景的企业员工的文化差异,进而培育出卓越的企业文化,创造出卓越的企业价值。

1.2 管理信息化与企业文化价值实例

当今世界公认的能源行业巨头、百年企业壳牌,从一个跑运输的投机公司,发展成为一个跨国经营的垄断者,最终成长为受世人尊敬的“国际能源和石化产品集团”,其经营目标是“以对经济、社会和环境而言可行的方式,满足社会目前和未来的能源需求”。这个目标体现了壳牌公司博大的胸襟,以及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壳牌在世界各地招募了庞大的经营团队,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雇佣近90 000名员工。这些员工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家庭,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壳牌认识到这些员工是“壳牌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提出要“营造尊重个体差异的工作环境,并向员工提供表达关切的渠道”,要求每一位员工按照“诚实、正直和尊重他人”的核心价值观行事,遵守相关法规。这一核心价值观弥合了拥有不同成长背景的壳牌员工文化差异,使他们在壳牌打造的经营轨道内,向着“为人类提供能源”的目标共同努力。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壳牌管理层对壳牌企业所有员工的管理要求,为了确保这一要求被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壳牌制定了一套精细化管理制度:《壳牌商业原则》、《员工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并采用信息化手段将所有制度固化到业务流程中,帮助员工养成自觉遵守公司制度的习惯,从而实现企业核心价值,确保企业核心利益。壳牌所有的商业活动、管理活动、体制调整都是围绕着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和三大制度展开的。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三大制度,以及与时俱进的体制机制、人才保障是壳牌实现基业长青的秘诀。

世界著名的石油公司———BP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石化集团公司之一。BP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追求业绩、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绿色环保。在世界任何国家,BP都希望能基于每个人的能力和工作需要而录用到最优秀的人才,并被社会认同。为此BP紧跟时代步伐,创造了一套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经营管理体系(OMS),能够帮助员工通过经营管理体系仪表盘,浏览集团、部门和本地战略业务单元(SPU)的管理内容,通过各种经营要素的组合,使员工迅速获得与本岗位有关的经营管理信息,同时根据岗位授权下载获得经营管理体系的内容———“my OMS”,经营管理体系导航仪的作用就是“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解决办法”,见图1。BP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具有多元化与包容性的工作环境。经营管理体系(OMS)手册还介绍了BP集团的基本强制性工作要求,为当地战略业务单元(SPU)制定分项经营管理体系建立指导性原则。手册中的部门要素作为集团要素的补充,更加详细地阐述了工作中“什么是最好的”的概念。手册还介绍了经营管理体系推荐实施方法,以便推广使用现场获得的经验。事实证明,这些推荐的方法是保证可持续经营管理的关键因素。在BP公司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中,每位员工,不分种族与性别,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与优势。

BP公司的例子充分说明了标准化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更加重要的是BP公司通过信息系统固化和生产实践,实现了管理要求落地,弥合了员工文化差异,同时通过成效改进循环使管理体系不断得到优化。先进的管理体系为BP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即便经历了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那样的灾难性事故,BP公司也成功渡过难关,保持住了世界一流油公司的地位。

青岛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5大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8万人。海尔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走向世界的成功典范。海尔成功的秘诀就是“创新”。以观念创新为引导,以制度创新为手段,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效果,以物质文化创新实现“敬业报国”、创世界名牌的战略目标。海尔成功之后,编撰了一部《海尔管理模式全集》,这本书从九大方面的管理模式(战略规划模式、决策管理模式、危机管理模式、人力资本管理模式、市场运营模式、生产管理模式、产品研发管理模式、品牌管理模式、资本运营模式)归纳总结,系统性地论述了中国一流企业海尔的管理模式,并在每篇的最后都附有针对本篇模式的哈佛观点的论述,与海尔的管理思想相得益彰。通过研究海尔管理模式,我们发现,海尔管理模式的实质就是文化管理,是海尔在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延伸到新的国家、新的地区,不断影响着新的民族、新的人群。2013年,青岛海尔为顺应世界互联网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胆创新,将公司拆分为2 000余个“自主经营体”,各经营体共享青岛海尔财务与资金管理信息平台,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竞争与合作,开创了新时代企业卓越管理和运营的新模式和新典范。

2 成功企业的管理方法

企业管理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成功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

清晰可行的战略目标+跨越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标准化信息化制度体系+高效配套的组织及运营+符合市场需求的核心技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功企业的模式不可复制,成功企业的经验不可照搬,但成功企业的理念可以学习,成功企业的方法可以借鉴。开展精细化管理,打造卓越文化,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工夫。

2.1 开展情景分析,研究战略目标,制定战略组合及规划

对市场进行广泛深入分析,对社会经济中长期发展进行情景分析,在情景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务实的企业发展目标,并逐级分解细化,形成公司发展规划,从经营、管理、文化、利益相关者等各个方面开展分区域、分类、分项的战略组合研究,不但要制定战略目标,更要制定实施策略,研究并提出战略实现的方法、途径。研究战略实现的保障条件,将战略目标细化为一个个易于实现的岗位目标和活动,为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价值指明方向。

2.2 开展对标分析,建立标准化制度体系,开展精细化管理

按照企业发展目标,开展对标分析,分析企业内外部管理要素,寻找差距及管理短板。通过开展对标分析,研究制定出一套以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制度为核心的规范性文件体系,包括分级分类权责清晰的管理制度、精细化可实施的工作标准、工作手册(含工作方法、工具推介),这些规范性文件不但代表公司精细化管理要求,也将清晰地告诉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能够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法、使用什么手段、什么工具完成本职工作,以及最终提交的工作成果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对项目经理,要立足项目合同,编制项目操作手册,告诉项目经理应该履行什么职责、承担什么义务、负责哪些报表、维护哪些关系、提交什么报告、完成什么业绩?业绩突出有什么奖励?业绩不佳有什么惩罚?一切管理要求都在明处,看得见,摸得着,管理必须精细化才有生命力!

2.3 研究配套机制,优化组织架构

公司组织架构的设定是为了保障运行机制和制度的实施,为了保障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执行,因此组织架构的设定必须建立在精细化战略和管理基础上,因时因势因人而定。而组织架构的优化是为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满足精细化管理要求。当管理要求发生变化时,组织架构随之调整,即必须先明确管理要求,再进行组织优化。精细化管理需要精细化的组织架构进行配套支撑。我们可以学习台塑集团,将行政管理与技术管理分成两条主线,采取总工技术负责制,经理行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权责,并研究优化技术岗位薪酬待遇标准,明确技术岗位职责权限,切实发挥技术人员的创造力,同时简化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使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管理问题。

2.4 强化信息系统建设,保障制度执行力

制度就是企业的规矩,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标尺,制度体系的健全与否代表了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制度贯彻执行的质量代表了企业各级经营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因此在精细化管理要求确定后,系统开展全面制度检查监督和考核,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工作,严格、认真的监督检查是管理精细化的必要手段。对公司精细化管理要求日复一日的遵守和实践,将引导、规范全体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最终打造出公司的卓越文化。企业需要一流的制度,更要有一流的执行力。执行力来自于员工素质和对制度的敬畏。从前培养素质和守规矩的习惯是靠师傅的手眼相传,所谓严师出高徒,现在对小企业和小团体依然有效,但对大企业则远远不够。大企业里师傅多,让师傅守规矩是关键。办法就是系统约束,强制执行,绩效考核,检查审计。综合信息系统是制度强制执行的有力保障,当今时代,一流的企业必然具备一流的信息系统,原因在此。

对于立志成为一流的企业来说,培育和打造卓越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成就,是必须要越过的一道“坎儿”。俗话说:三流的企业输出产品、二流的企业输出服务、一流的企业输出思想;而在企业管理方面,三流的企业管理靠经验,二流的企业管理靠制度,一流的企业管理靠文化。而卓越文化是通过企业全体员工对先进制度及核心价值观日复一日的践行而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文化是否卓越,取决于制度是否科学、执行是否到位。通过开展精细化管理,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制度文本,再通过综合信息系统固化和线下制度审计,实现双线保障,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进而逐步形成卓越企业文化,这是实现管理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3 创新思维,打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实现管理信息化,打造卓越企业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坚持思维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抢抓机遇,努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互联网思维已成为企业进步的新动力,核心技术、利益共享、加上互联网思维将为企业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技术、有思想、有朋友的企业将有能力构建一个世界范围的合作互联网,实现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3.1 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打造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要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已经具备的市场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加盟,在科技领域探索开展“混合所有制”,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完全走市场化道路,甚至可以在资源所在地成立合资公司,在经济发展低潮期并购一些具有专业技术特长和专利技术的高科技小微企业,弥补公司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在实现技术为我所用的同时,扶持具备核心技术的合资公司逐步做大,适当的时候可以将科技公司股份在市场上转让,获得收益,确保企业效益最大化。

3.2 重视并开展利益相关者研究,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

利益相关者管理是国际化公司高度重视的一项业务,对利益相关者进行深入分析,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是大数据时代给予企业经营者最大的便利。互联网技术使利益相关者有条件结成更广泛的同盟,有条件使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高度一致,同时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个人和机构,加入利益相关者的行列,将共赢进行到底。

3.3 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开展世界范围的混合经营

跨国经营企业应该进一步转变观念,抓住与企业业务相关的一切机会,打造“互联网+企业业务信息平台”,将平台运作过程中遇到的一切资源和机会都充分利用起来,吃干榨尽。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全方位混合所有制经营,以资源国的发展需求为市场开发的出发点,以效益为目标,构建一个世界范围的合作互联网。在实行出口限价及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成立深加工企业,将限价产品转变为非限价商品,既可以增加吸引投资,又可以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业务发展空间无限拓宽,将经营风险有效分散,并保障主营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管理的本质在于实践,而管理实践又需要源源不断的思维创新提供活力,在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管理的价值就体现在创新思维对信息的驾驭上,体现在文化实践对企业高效管理的自动化保障上,体现在执行力对管理效率的贡献上,企业价值提升与管理价值的提升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杨桦,李大勇,徐翌成.资本无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3]Martin Klubeck.量化——大数据时代的企业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 篇5

毕 业 论 文

学生姓名:

考籍号:

指导教师:

焦萍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评阅教师: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2010

年 4 月 专业年级:

工商企业管理

题目: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

目录

摘 要..............................................................1 绪论...............................................................2 第1章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3 1.1 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发展.........................................4 1.2 实例证明.......................................................5 第2章 中国“走出去”的理论基础...................................6 2.1 “走出去”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7 2.2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8 第3章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9 3.1 中国跨国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弊端................................10 3.2 跨国经营的含义和类型........................................11 第4章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与对策.................................12 4.1 跨国企业发展经营战略..........................................13 4.2 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和建议......................................14 结论..............................................................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7

摘 要

目前企业的跨国经营对全球经济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几十年来的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跨国经营现状,问题以及跨国经营理论的分析,试图探寻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道路。

论文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

绪论:当今世界经济领域发生着许多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跨国经营的巨大发展和对全球经济的深刻影响。跨国经营是对外直接投资为基础,进行国外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以及技术转让,间接投资等等活动。

第一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1: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发展

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我国对外投资已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目前,服务贸易、生产和加工、资源开发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三大支柱领域。这三大领域的中方投资额共占中方对外投资额的 92%。

投资区域日益广阔

我国对外投资目的地从上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的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东欧独联体等广大发展中国家,遍及16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主体日趋优化

我国对外投资主体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已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为主体。其中,中央管理的企业级沿海地区的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日益发挥主导作用。2003年,中央管理的企业对外投资占中方投资额的49%,沿海地区企业占43%,中央企业平均投资规模超过1500万美元。投资形式日趋多样

我国对外投资从建点、开办窗口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办厂、资源开发、并开始采用收购兼并、股权臵换、境外上市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的呢过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2003年,我国以并购方式的投资额8.34亿美元,占去年中方投资额的40%以上。投资效益显著

据初步调查,贸易性企业尽管大多规模小,经验不足,管理薄弱,但绝大多数盈利,非贸易性企业,已开业的项目80%以上不同程度获利或持平。而从总体水平看,所创社会效益却更为显著。

1.2:实例证明 自1979年我国在东京建立第一家国外合资企业以来,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经营经过20多年的跨国经营的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投资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进388.25亿美元,累计境外投资企业共计8099家分布国家和地区达160多个。2003年发展中国家按海外资产排列的5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非金融类跨国公司中,中国大陆有5家公司入选。自2003年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上升,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再创新高,非金融类达176.3亿美元。

第二章:中国“走出去”的理论基础

2.1:“走出去”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所有权特定优势

以山东青岛啤酒集团为例,该企业地处青岛,有优势的地理环境,优质的崂山水源为青岛啤酒创造了资源条件。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与廉价,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劳动了优势。青岛啤酒节的召开,再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使其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市场。由此青岛啤酒集团完全具备了走出国门的所有权特定优势。随着“入世”进程的加快,信息量会进一步扩大,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会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会更多,这将使企业提高在不同货币地区和政治局势下分散或减少风险的能力。内部化优势

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市场交易的不完全、以及交易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国际市场间交易转让成本高,利益冲突大。中国企业如果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通过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产品及价格转让。即可避免国际间交易存在的缺陷,保证国内公司获得最大利益,又保护了跨国企业的财产权和无形资产。中国大型企业多数是国有企业,有良好的组织生产和系统管理制度,完全可以利用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作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战略的手段。

2.2: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 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条件

“ 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三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中国跨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弊端

虽然一些中国企业已具备了跨国经营的条件和能力,但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例如:对海外企业存在着管得过死或放任自流的两种极端倾向。跨国企业缺乏应有的经营自主权,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做出灵活的反应。目前,中国从事跨国经营管理模式仍存在一定影响,因此缺乏充分必要的海外筹资融资、对外投资生产经营等。然而国外跨国公司天然具备上述经营自主权。这就使得中国的跨国企业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并还严重阻碍了中国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还有海外投资中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的论证也缺少高素质跨国人才。有些企业建立海外企业的目标并不十分明确,为了“跨出去”和“走出国门”,往往饥不择食地抓项目,在选择合作伙伴方面也缺乏慎重,受骗事件时常发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各投资主体之间也缺乏沟通和配合,不但不能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往往出现项目的交叉重复,甚至成为竞争对手。同时海外企业经济效益偏低,海外投资行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同一国家的投资还常常出现自相竞争的不利局面。

3.2:跨国经营的含义和类型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贸易为目标,进行包括海外投资、营销在内的一切对外经营活动,即在资源获取、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开发目标的确立等方面,将企业臵身于世界市 场并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协作和竞争等一系列经营活动。

跨国经营的类型:资源确保型

市场开拓型

劳动力指向型

贸易壁垒对应型

技术指向型

全球战略型

第四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与对策

4.1:跨国企业发展经营战略

1:采取分层次推进、有重要突破的稳健发展战略推动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一是在实力雄厚的机电、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突破,扩大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力度,向规模过度。二是在一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内部突破,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集团积极走向世界,获取国外原料与市场。三是在部分高新技术领域突破,利用国外资源,开发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得产品,增加技术控制,占领国际市场。

2:采用灵活多样的进入战略或股权战略。采用全方位进入,因地制宜发展区位战略。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应集中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制造产业。在东南亚及周边国家地区市场上,应把优势传统制造业作为投资重点。在中东石油国家和地区,应把工程承包、劳务输出作为重要目标。

3:多元化经营战略与地区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包括功能多样 话、行业多样话或产品多样化。企业特别是生产性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首先要完成企业功能的转变。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时一般均需要设立自己的经销网络和机构,推销母公司的产品,采购设备、原料,销售国外生产的产品并负责收集市场信息,及时向母公司反馈。贸易公司在建立自己的生产性企业时也应考虑本公司的技术生产管理能力等,不应冒然建立或收购当地生产厂家。在行业多样化方面,中国企业规模一般较小,管理经验不足,不宜在行业或产品方面过分多样化,一般实业一业为主的相关型多样化战略为好。

4: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应加快制定跨国经营及海外投资总体战略规划与法规。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全民族对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重要意义的认识。其次,制定和WTO协议相一致的扶持跨国企业经营的相关法律如《海外投资法》、《跨国经营公司法》等。

5:各类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可根据自身经营特点选准投资行业。采用以第三产业部门为主导,兼顾其他行业的产业选择战略。以服务贸易为例,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中国的名胜古迹,人文及自然景观对海外人士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国劳动力出口仍有很大潜力。入世后国外政府将对我国开放大型工程承包项目、政府采购市场,我国专业人员的资格和技术也可通过互惠协议在海外获得自动认定,我国服务业可根据WTO透明度和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信息和技术援助而获得指导服务。当然在发展第三产业部门跨国经营的同时,应兼顾其他行业的发展。另外,加工装配性制造业是中国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优势行业,也是发展跨国经营与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对于 劳务输出性工程承包行业,作为跨国企业的前沿行业,应尽早走出国门,带动国内技术和劳务出口。

6:中国企业应到国外发展自己的R&D机构。国外分公司的R&D活动更容易结合东道国内市场的具体条件进行研究,有利于吸收其他企业在当地产生的R&D活动外溢性。美国经济学家证实企业自身的R&D活动与来自其他企业的R&D外溢性产生经济有益的新知识中是互补的。中国企业如果到国外发展自己的R&D机构,将有利于自身企业进步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4.2: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和建议

1:成立国家海外投资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2:在信贷、外汇等管理政策上制定优惠政策,简化经商人员的出国出境审批手续。

3: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形成企业法人治理机制,是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制度性保证。4:坚持比较优势原则,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能力。5:在技术方面,注重创新。

6:在融资方面,加大对企业跨国经营的金融支持。

7: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在人事上稳定海外企业干部队伍,实现一般管理人员当地化。

结论

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话和区域一体化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对中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战略研究可以有效的整合资源,逐步建立健全的跨国经营机制。

致谢

感谢焦萍辅导老师的指导,感谢授课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是你们让我学到了这么多有关经济学,工商企业管理学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正是有了你们的帮助才让我得以顺利的完成论文,真的非常感谢你们。。

参考文献

企业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问题 篇6

我国加入WTO后,对外经济贸易激增,跨国经营企业若要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更大的赢利就必须寻求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和费用的方法,如何减少国际贸易税款支出即成为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税种、税率、税收优惠政策等千差万别,为企业开展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都为国际税收策划提供了可能。在科技进步、通讯发达、交通便利的条件下,跨国企业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资料的流动更为便捷,这为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条件。“国际税收筹划”在国际上早已成为企业投资、理财和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在我国还是个新概念。我国企业要从维护自身整体的长远利益出发,摒弃偷、漏税等短期行为,利用国际税法规则,对生产经营活动事先进行安排和运筹,使企业既依法纳税又能充分享有国际税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优惠政策,以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

一、什么是国际税收筹划

国际税收筹划是指跨国纳税义务人利用各国税法差异,通过对跨国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合理的事先规划和安排,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减少或消除其对政府的纳税义务。国际税收筹划是国内税收筹划在国际范围间的延伸和发展,其行为不仅跨越了国境,而且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税收政策,因此国际税收筹划较国内税收筹划更为复杂。国际税收筹划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一是国际税收筹划的主体是具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纳税人;二是税收筹划的过程或措施必须是科学的,必须在税法规定并符合立法精神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精心安排,才能达到的;三是税收筹划的结果是获得节税收益。因此,偷税、漏税尽管能达到税款的节省,但由于其手段违法,不属于税收筹划的范畴。

二、国际税收策划的可行性分析

企业要进行国际税务策划,首先要对各国的税制有较深的认识。因为国际税务策划的客观基础是国际税收的差别,即各国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税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为跨国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和机会。企业只有在全面掌握有关国家税收法规及其具体税制的基础上,兼顾考虑一些其它客观因素,才有可能制定出正确的税务筹划方案。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各国之间税收的差异

世界各国都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符合其利益的税收制度的,因而在税收制度上各国存在一定的差别,跨国企业可利用这些差别如选择低税经营、对纳税义务确定标准的差异、税率的差异、税收基数上的差异等进行有效的税收策划。

此外,各国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的开发、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上;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如发达国家那么集中,税收鼓励的范围相对广泛得多。为了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往往对某一地区或某些行业给予普遍优惠,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要多一些。可见,不同国家税收制度的差异为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提供了种种可能,跨国经营者面对的税收法规越复杂,税收负担差别越明显,其进行筹划的余地就越大。

(二)避税港的存在

避税港是指为跨国经营者取得所得或财产提供免税和低税待遇的国家和地区,为众多跨国投资者所青睐。由于避税港的税负很轻,如百慕大对所得、股息、资本利得和销售额不征收任何税收,也不开征预提和遗产税,因而成为跨国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的理想场所。

(三)税收协定网络的不断拓宽

目前,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签订的双边税收协定已有1000多个,我国已与63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随着贸易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所签订的税收协定将会越来越多,这将成为跨国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的温床。由于税收协定对缔约国的居民纳税人提供了许多优惠待遇,所以跨国纳税人在选择投资国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国家对外缔结协定的网络情况。

(四)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税收筹划的新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为跨国经营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和自由化降低了资本成本,提高了税收负担在公司决策中的重要性,因此也加强了跨国经营进行税收筹划的意识。

从上述分析可知,国际税务筹划的基础就是各国税制的差异。企业只有在全面掌握有关国家税收法规及其具体税制的基础上,加以考虑一些其它客观因素,才有可能制定出正确的税务筹划方案。

三、跨国公司进行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

(一)利用投资地点的合理选择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1.充分利用各国的税收优惠政策,选择税负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

在跨国经营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税收负担水平有很大差别,且各国也都规定有各种优惠政策,如加速折旧、税收抵免、差别税率和亏损结转等。选择有较多税收优惠政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必能长期受益,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还应考虑投资地对企业的利润汇出有无限制,因为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以低所得税甚至免所得税来吸引投资;另一方面又以对外资企业的利润汇出实行限制,希望以此促使外商进行再投资。此外在跨国投资中,投资者还会遇到国际双重征税问题,规避国际双重征税也是我国跨国投资者在选择地点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应尽量选择与母公司所在国签订有国际税收协定的国家和地区,以规避国际双重征税。

2.尽量选择在国际避税地进行投资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三种税制模式,即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和低税制模式。实行低税制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称为“避税地”,主要有三种类型:(1)纯国际避税地,即没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净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国家和地区,如百慕大、巴哈马等;(2)只行使地域管辖权,完全放弃居民管辖权,对源于国外所得或一般财产等一律免税的国家和地区,如瑞士、香港、巴拿马等。(3)实行正常课税,但在稅制中规定了外国投资者的特别优惠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荷兰等。显然,投资者若能选择在这些避税地进行投资,无疑可以免税,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选择有利的企业组织方式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跨国投资者不同的企业组织方式在税收待遇上有很大的差别,如采用分公司和子公司时:子公司由于在国外是以独立的法人身份出现,因而可享受所在国提供的包括免税期在内的税收优惠待遇,而分公司则是企业的一部分派往国外,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但子公司的亏损不能汇入国内总公司,而分公司的亏损则可汇入总公司。因此跨国经营时,可根据所在国企业情况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例如,在海外公司初创期,由于亏损的可能性较大,可以采用分公司的组织形式,而当海外公司转为盈利后,若及时地将其转变为子公司形式,便能获得分公司无法获得的许多税收好处。

(三)选择有利的资本结构和投资对象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企业的经营资本通常由自有资本(权益)和借入资本(负债)构成,各国税法一般规定股息不作为费用列支,只能在税后利润中分配,而利息则可作为费用列支,允许从应税所得中扣减。因而,企业要选择自有资本与借入资本的适当比例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如企业选择融资租赁既可以迅速获得所需资产保障企业的举债能力,而且支付的租金利息也可按规定在所得税前扣除,减少了纳税基数。对于投资对象的选择,跨国经营者应着重了解投资国有关行业性的税收优惠及不同行业的税制差别。

(四)利用关联企业交易中的转让定价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转让定价是指关联企业之间内部转让交易确定的价格,通常不同于一般市场上的价格,转让定价可以高于、低于或等于产品成本。国际关联企业的转让定价往往受跨国公司集团利益的支配,不易于受市场一般供求关系约束。由于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可利用高低税收差异,借助转移价格实现利润的转移,以减轻公司的总体税负,从而保证整个公司系统获取最大利润。

(五)通过避免设常设机构来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常设机构是指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的固定场所,包括管理场所、分支机构、办事处、工厂和作业场所等。它已成为许多缔约国判定对非居民营业利润征税与否的标准。对于跨国经营而言,避免了常设机构也就避免了立刻在非居住国的有限纳税义务。特别是当非居住国税率高于居住国税率时,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因而,跨国经营者可通过货物仓储、存货管理、广告宣传或其他辅助性营业活动而并非设立常设机构来达到在非居住国免税的义务优惠。

(六)通过选择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会计方法的多样性为税收筹划提供了保障,跨国企业应选择符合国际税务环境的会计核算方法。为减轻对外投资建立的公司的税务负担,跨国企业要注重对东道国税务会计的研究,巧妙地使用各种会计处理方法,以减轻税务或延缓纳税。如平均费用分摊是最大限度地抵销利润、减轻纳税的最佳方法。

除此之外,各项基金的提取、会计科目的使用与会计政策都是税务筹划的内容。

四、企业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时应注意的问题

跨国纳税人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气候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税收环境制定国际税收计划,其根本目的在于纳税负担最小化。因此,笔者认为,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在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深入了解各国税收制度及相关信息

要了解各国的税收制度、税种、税率、计税方法以及在各国的经营形态、收益的种类、经营内容、税收地点以及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民俗等,这些都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而影响着企业的财务和税务安排。

(二)要有多个备选方案

跨国经营企业应全面分析情况,从各个角度尽可能地設计多个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最有利的方案。

(三)要有全局观念

跨国企业应站在全球宏观角度看问题,追求每项税负最小化并不等于整体纳税负担最小,追求税负最小不等于收入一定最大。如某国税收情况于己有利,但该地的经济环境和地理环境却很糟糕,利用它反而因小失大等等。

(四)要有长远观念

企业跨国经营知识管理 篇7

众所周知, 2003年中国上海汽车集团总公司并购韩国双龙汽车, 5年后折戟沉沙给人们留下了悲凉的记忆; 联想2004年12月并购IBMPC, 超出想象的后遗症为联想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务危机; 中国平安收购富通带给国人的只有噩梦; 中石油海外并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也付出了昂贵的学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参与全球竞争屡屡受挫, 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的企业是否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1]。应当从哪些方面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这成为要探究的重要课题。韩国的许多优秀企业成功的出现在中国市场, 例如 ( 中国) 三星、现代汽车、LG电子、浦项钢铁和韩国鲜京 ( SK) 集团等[2], 尝试基于企业高管团队的视角分析韩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构建特点及有效运营的管理机制, 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 ( TMT) 承担着制订和实施企战略的使命, 对企业绩效和组织发展至关重要。 高管团队本身具有高价值性、高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 是构筑组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面对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和瞬息万变的各个影响因素, 很多企业都已开始认识到单个高层管理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足以保证其完成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所有复杂的问题, 因此,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必须以团队的形式来经营企业, 以团队的形式制定和执行企业的战略, 以团队的形式应对企业动态的环境变化。企业无法只依赖某个企业家或者高级职业经理人来运筹帷幄。进而还要规避企业高管团队可能会出现“派系林立”、“角色重复”、“唯一关键桥”和“缺乏内聚性”等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风险[3]。

2韩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管理体系的构建

企业的发展前景似乎与个别高层管理者的素质、资质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这就导致表向上是企业家个人在主导着企业家的命运, 但是实际上是具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存量、深厚的社会资本基础、高水平动态能力的高管团队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可以构建一模型, 来反映企业高层管理团队运营过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如图1所示。

2. 1韩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建特色

( 1) 注重团队成员的价值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韩国传统社会文化对韩国企业的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企业伦理、企业道德等企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选拔中, 韩资企业首先注重的是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取向, 重人品和能力, 这是选拔人才的最基本标准。如果人品不符合大众所能接受的公序良俗的标准, 价值观不能与整个韩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契合, 即使能力再出众, 也很难在管理团队中立足, 不为大家所接受[4]。

( 2) 注重团队成员的教育背景和国际阅历。韩资企业非常看重团队成员的教育背景, 如果高管团队成员是韩国人, 首先要看他的毕业院校是不是在韩国排名靠前的知名院校, 看他们的学校专业特色是不是很强; 如果高管成员是中国人, 以上海的韩资企业为例, 任用综合管理者时他们喜欢复旦大学的毕业生, 认为文化底蕴深厚, 综合管理能力强, 有良好的学缘关系, 任用财经类专业人员时, 他们愿意选用上海财经大学的毕业生, 认为他们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5]。

在选择高管人员时, 他们也看候选者的经历, 比如, 是否具有海外留学的经历, 是否具有跨国公司的就业经历, 所就职的公司是否属于世界500强。如果候选人经历丰富, 也是进入高管团队的有利条件。

( 3) 注重团队成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由于企业大多数高层管理着是从韩国过来的, 他们来中国之前, 公司都将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 培训的项目大都包括: 中国的文化、风俗习惯、中国的法律法规、 中国的经济财政政策、与中国行政机关相处的关系技巧等。有的公司直接将候选人员派到大陆、台湾或香港的大学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带薪培训。让来大陆的高管人员做到知己知彼、有备无患。有效的规避在工作过程中的跨文化冲突, 提高管理者跨文化冲突的处理能力。

( 4) 注重团队成员的忠诚度。在韩国社会中, 忠诚度是测量一个人的最基础的选项, 他们强调对国家、民族的忠诚; 对家族的忠心、对家庭的忠诚; 员工要忠于企业, 同时企业也注重培养企业文化, 让员工主观上感受到他们是企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如果员工因为忠诚的缘故去寻找就业机会的话, 他将付出高额的成本。因为忠诚的问题而失业的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很难被其他企业所接受[6]。

( 5) 注重团队成员的在职培训教育。三星电子中国通信研究所所长王彤先生说: “三星实行的完全是国际化的管理, 管理水平很高, 而且有自己的特色。”从管理制度上来说, 三星非常善于学习, 每年都会总结这一年中优秀的、成功的案例, 以及失败的教训, 将它增加到计算机软件管理程序中, 来不断完善管理工作水平[7]。韩资企业每年都为高管人员提供外出考察的机会, 去充分地了解外面的真实状况, 经过实地调研考察得到第一手资料, 一手资料的可靠性决定了管理决策的有效性大大提高[8]。企业为管理者提供带薪学习进修的机会, 将学习进修的成绩作为考察管理者的一个量化指标, 通过对管理者人力资本的投资, 使得他们的知识不断更新、人力资本不断增加, 管理者个体之间知识的共享和人力资本的共享, 使得管理团队的整体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迅速提升。针对以上的分析, 可以通过模式, 反应高管团队的异质性与其测量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图2所示。

2. 2韩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有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管团队的绩效是整个企业绩效的主要组成部分, 高管团队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 韩资企业高管团队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 来促进管理团队绩效的提升, 如图3所示。

2. 2. 1团队的信息交流

高管团队内部信息交流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认知的一致性, 对要集体表决的事项实现共同决策, 提高决策效率。

( 1) 团队信息交流的途径大致有2种, 一种是正式的交流途径, 主要是通过每周公司例会来解决公司一周内的工作问题, 在例会上交流意见, 充分讨论, 制定多种预案, 以供决策选择。第二种是非正式的交流渠道, 例如餐会、外出体育运动、郊游等形式, 他的优点就是在于通过一对一的交流方式解决正式会议上的分歧, 达成共识。正式渠道与非正式渠道应当共同发展, 如果正规渠道交流障碍, 那么非正规渠道就会增加, 容易形成小团体和派系分化。

( 2)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内部沟通机制的健全是高管信息交换数量和质量的保证, 在公司的章程或公司的工作细则中明确规定高层管理团队信息交流的时间、地点、次数、参加会议的管理者、临时会议的召集等。形成会议记录, 与会代表签名, 公司备案, 用于备查。

( 3) 高管团队不仅要构建、完善正式的沟通制度, 同时也要避免沟通层级的冗杂, 致使组织沟通制度化和形式化。高管团队内部交流实现平级交流, 避免层级的增多导致交流信息的失真。

( 4) 保证信息交换的数量和质量, 信息交流不能流于形式, 将信息进行归类, 共分为5类规定事件的解决时间, 保证事件数量的同时也保证了事件解决的质量。

2. 2. 2团队冲突的解决

高层管理团队内部运作过程, 经常发生冲突, 主要将冲突分为情感冲突与认知冲突。

( 1) 韩资企业高管团队情感冲突的解决。引起情感冲突的主要原因大多是教育背景不同、文化的差异、宗教信仰不同、高管成员来之不同的企业, 他们受到原不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等, 这些差异引起高管团队成员间的情感冲突、相互排斥、拒绝合作。企业通常做法有: 1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 就要强化企业的文化、企业的价值观, 使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管理文化和价值观与企业本身的文化和价值观趋同。2建立交流平台, 展示高管成员的专业特长、人力资本优势, 增加了管理者本人的自信心的同时又让他们互相了解其他人的长处及竞争优势。3允许不同种宗教信仰的存在, 大家相互尊重。 4增强高管成员的归属感、团队认同感, 使得成员认识到自己是企业大家庭中的一员, 自己的行为代表着企业, 自己要忠于企业。

情感冲突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疏通, 就会对团队绩效带来负面影响。

( 2) 韩资企业高管团队认知冲突的解决。认知冲突主要是指高管成员之间对事件的不同看法, 大量的研究表明, 适当的认知冲突可以提高管理团队的决策效率。1对专业问题认知发生冲突后, 可以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就争议的问题提出专业意见。譬如对法律问题、财务问题就可请律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建议。2利用沙盘演练、计算机仿真技术、企业ERP等方法对问题进行推演, 测算结果。

认知冲突量应当适当, 如果冲突超出范围, 就会增加成本, 降低解决问题的速度, 延误了时间, 增大了事件的不确定性。

2. 2. 3团队的集体决策

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决策质量, 战略决策是企业、企业所处环境、企业高管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稳定环境中, 企业可根据常规流程、既定惯例运行, 但在不确定环境下, 企业面临的问题是非结构化的, 这正是考验高管决策能力的关键所在。

( 1) 事件发生后, 要保证全体高管人员 ( 特殊情况例外) 参与讨论, 充分交换意见, 因为高管团队中具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 如财经背景、法律背景、工科背景、语言背景、管理背景等, 从不同专业的视角讨论事件, 保证对事件的真正了解, 为解决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 2) 在专业问题的处理中, 聘请专业组织进行第三方评估, 如: 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专业咨询公司等。

( 3) 决策方案达成共识, 经多数票 ( 超过全体高管人数3 /4或2 /3票数) 表决通过, 形成会议记录, 相反意见也应记录在案, 全体与会高管签字。形成共同决策, 共同责任。

( 4) 方案付诸实施后, 高管团队要进行同步跟踪, 发现误差及时更正。

2. 2. 4团队的成长

韩国的企业家大都具有丰富的国际经历, 例如海外商务出差, 海外企业参观学习, 海外投资环境考察, 参加国际性的商业贸易博览会、洽谈会等。该行为开阔了高层管理者全球视野、增加对各地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了解经济动态及行业前沿问题。增加了他们的人力之本, 同时, 他们的满意度也得到确认和提升。高层管理者的满意度也是团队成长的重要测量项。大多数高管满意度的提升, 也标志着管理团队满意度的确定, 也证明了团队成长的实现[9]。

3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表现出的问题

( 1) 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首要“瓶颈”是跨国经营人才的匮乏。目前在中国,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 缺乏既懂外语又熟悉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多方面知识, 了解和适应国外的社会文化、传统习惯、商业操守、政治、法律制度、利益集团等等的复合型人才。

( 2) 企业价值观的缺位。目前中国企业文化提炼仍处于口号阶段, 除了内容陈旧、表述杂乱、概念不清之外, 最主要的是不知道如何将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经营过程, 停留在形式主义, 口号阶段, 与企业行为、员工行为严重脱节。

( 3) “国际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中国企业往往忽视对企业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对企业走出国门的前期工作准备不足, 对国外的市场、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工会组织和风土人情缺乏了解, 缺乏实地调研。

( 4)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流于形式。可以实事求是的说, 国有企业更甚于民营企业的经营决策还沉浸在“一把老总说了算”“家长制, 一言堂”“官本位”的决策模式之中, 以人为本流于形式。

4韩资企业高管团队的管理体系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启示

中国企业高层管理团队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应当具备应对国际环境变换、参与国际竞争的特殊素质。

( 1) 提高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全球范围内采集各种信息的能力, 如获取资本、技术、供应商、设备、市场机会、人力资源等信息并利用信息增强企业组织竞争优势、提高获利水平的能力。

( 2) 跨国管理相对复杂, 一方面这种复杂性来自于企业业务在地域范围的扩大和多样化带来的文化、法律的不同; 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高管必须对多种目标进行同步管理使得企业高层管理者完成任务所面临的挑战在数量和程度上都大为增加。

( 3) 在复杂、多变的超竞争环境下提高高管团队经营的灵活性。变化无常的政治、经济因素及不确定的竞争和顾客模式, 要求不断的组织变革。这不仅十分复杂, 而且需要企业高管和组织都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企业高管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技巧是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求存能力的关键。

( 4) 语言能力是企业高管的必备的条件之一, 能与外籍人士进行顺畅的沟通是良好的完成工作必须的要求。中国企业的高管不但要了解中国本土的文化, 更要了解各国的文化、风土人情及礼仪, 这样才能在全球经营管理活动中显得游刃有余。可以通过一些文化意识项目的学习对不同国家文化的进行正确评价; 学习涉外商务礼仪等, 使自身能够合适地行为或至少能够恰当地与全球合作伙伴沟通与合作。

( 5) 企业高管要重视海外联系, 构建国际商业网络, 借助于更多样化的社会网络增进对陌生文化的了解、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海外市场信息的学习和机会的把握。尤其是对那些中小型规模的企业, 更要重视这种网络资源、网络合作。

(6) 构建高层管理团队、企业本身、大多数员工和社会所能够认可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得以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核心, 如海尔的“真诚到永远”、长虹的“以产业报国, 以民族昌盛为己任”和中国移动的“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 在如此的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 企业高管团队的成员的不同理念、不同的具体方法等, 在团队中不断的碰撞、融合, 最终达成共识, 形成四维一体的企业管理文化。

(7) 构建正规的高管团队, 建立高效的团队管理机制。高管团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优势的关键所在, 在企业发展道路上, 高效的高管团队是推动企业不断向前的源动力。客观上讲, 中国国有企业的大多管理者, 都是由行政指派的, 不是通过市场竞争而产生, 所以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 客观上在国有企业的管理团队中承担角色, 占有位置, 但是在主观上没有与企业的利益真正捆绑在一起, 这就违反了主客观一致性的原则。问题的原因主要出在“责、权、利”的不明确上, 只要权力和利益, 不要责任, 出了问题不用负责任, “责、权、利”没有成为一体, 而是被人为的割裂开来。“尚贤者, 国之政也”, 那么也可以说“用贤、用能、唯才是举是企业之政也”。企业要真正的统一“责、权、利”, 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和“利”。通过真正的市场竞争, 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组件管理团队、经营企业。

参考文献

[1]芮明杰, 李晓峰.韩国在华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11) :102-109.

[2]高年.在华韩资企业文化的本土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06:56.

[3]于林, 赵士军, 李真.高科技外资企业知识型员工精神激励的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11 (1) :124-126.

[4]李昇妍.韩国在华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42-45.

[5]武景海.韩国三星公司企业文化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39.

[6]于林, 赵士军, 李明.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企业家全球思维的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 (3) :105-108.

[7]杨金凤.不可小觑的文化软实力[J].中国核工业, 2008 (3) :54-57.

[8]李春花.论韩国文化转型中的企业管理模式选择[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46-48.

企业跨国经营知识管理 篇8

一、海外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2005 年7 月21 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0 年6 月19 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表明,人民币汇率更深层次走向国际化,并开始以市场为导向,从而使得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外汇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更难预料,外汇风险已成为改变跨国公司经营业绩的一个主要原因[1]。

1.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大

2008 金融危机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为了弥补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继续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继续复苏,各国的经济受到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导致人民币价值波动的幅度增大。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测评,自2005 年7 月中国实施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有效汇率已经表现出走高的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兑其他货币都保持升值趋势。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保持升值态势,兑其他货币的汇率呈多样性变化,汇率的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投资往往分布在世界各地,往往在同一时间进行多币种的收入和支出经营,汇率变化的多样性将增加跨国企业预测汇率以及管理外汇风险的难度。

2.外汇管理政策不利于海外企业集中管理外汇风险

跨国公司对外汇资金一般进行集中管理,这样有利于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并加强监控子公司。跨国公司的总公司会制定统一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并对此提出完善的建议。分布在各个国家的子公司遵循总公司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与建议,从而实现各个子公司以及整个企业的外汇风险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境内机构的经常项目收汇收入必须调回境内,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外汇擅自存放在境外。”此规定限制了跨国公司总公司对各个子公司的统一调度,因为我国跨国公司以及各个海外的子公司的每一项收支都要一一结算。这样,不但加大了跨国公司外汇的业务量,增加了公司管理成本,而且限制了企业日常运行的效率,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消极影响非常明显。

3.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对宏观经济环境有依赖性

外汇风险的管理离不开跨国公司外部金融环境。在一个相对完备的经济环境中,跨国公司能够借助货币期货、货币期权和货币互换、远期合约等金融工具对冲公司遭受的外汇风险。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落后,衍生金融工具品种单一,金融市场不成熟,对跨国公司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帮助不大。国内银行提供的外汇保值金融产品较少,增加了跨国公司的外汇风险。本质上,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民币利率仍由官方制定,远远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利率形成机制。而非市场化的利率无法对衍生外汇产品进行的合理定价,从而限制了较为复杂的外汇衍生产品的推广与创新。

二、海外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制性的原因与“走出去”战略在实践上起步晚,虽然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外汇业务快速增长,但外汇风险管理还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1.避险意识及能力不强

我国大部分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经营贸易的时间较短,普遍缺乏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和主动性,忽视外汇风险管理,难以规避外汇风险。有些跨国公司管理层认为,外汇风险管理业务部门在跨国公司经营中增加了运营的成本,而无法带来利润。汇率风险管理所体现的价值被跨国公司忽视,风险管理对于跨国公司的必要性难以得到体现。此外,跨国公司忽视对以往的外汇风险管理工作的总结,不能够改善外汇风险管理,因而只能继续遭受外汇风险带来的损失。

2.缺乏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监控体系

我国大部分跨国公司没有一个相对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跨国公司没有设立独立、专业的负责外汇风险管理的机构。在我国跨国公司的实际经营中,涉及外汇的业务往往由其他人员兼职,并没有专业的国际金融人才团队负责这部分业务。跨国公司财务人员不具备系统的外汇知识和有效的外汇业务技巧,无法运用有效的手段对冲外汇风险,故而汇率波动日益剧烈的变化也无法得以适应。

在中国,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缺乏有效的监控系统,无法有效的识别公司所面临的外汇风险,也不能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预测和度量。

3.缺乏成熟的外汇风险管理手段

首先,在外汇风险的测算中,没有充分考虑利用企业财务报表和相关会计信息系统、全面地分解、量化外汇风险,造成对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缺乏全面、系统、精确测量的基础。

其次,在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上,这些企业更侧重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而往往忽视建立健全的外汇风险控制系统。当然,这与缺乏全面、系统、精确的测算系统有关。当面临外汇风险时,我国跨国公司很难规避外汇风险,而且也很难对外汇风险做到一个整体的统筹安排。

三、加强我国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的建议

我国海外企业跨国经营的外汇风险主要是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大部分中国跨国公司的外汇风险主要来源于进、出口汇付和外资利用。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产生上述净外币头寸时,因为外币汇率可能发生变化,公司将无法避免外汇交易风险。而且,在我国商品出口贸易中,占有较大比例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汇率的变动也会影响此类商品的需求,所以突然的汇率波动将使公司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2]。

1.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

我国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金融工具不熟悉,金融市场及金融产品的创新相对落后,对许多潜在的外汇风险认识不足。因此,我国跨国公司应对外汇风险的危害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关注影响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关注各国经济、政治因素、金融因素、央行政策及市场预期、突发事件等对汇率变动的影响,而且风险防范措施也应当及时制定。

2.增加外汇风险管理专门人才的储备

只有拥有大量专门人才的储备和运用,才能做好外汇风险管理。现在,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使得财务人员在外汇风险管理中面对专业化的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我国的专业的国际金融人才短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尤其是稀缺。因此,加快吸引和储备人才,建立和完善外汇风险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3.建立完善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一个健全的外汇风险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外汇管理人员并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健全公司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风险评估、实施步骤等方向形成的体制系统[3]。

(2)建立和完善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包括识别外汇风险、选择不同类型风险的测量和管理手段以及事后风险管理的评估系统,将外汇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提高利用金融工具防范外汇风险的能力

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都有能力为企业提供规避外汇风险的工具,如远期结售汇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等业务,都能较为有效地控制外汇风险。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外币应收票据贴现、投保货币保险、短期外币信贷安排与货币透支等方法来减少外汇风险。

摘要:自2005年人民币实行弹性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后,中国海外企业面临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大、集中管理外汇风险缺乏政策支持与更加倚重宏观经济环境等变化,虽然如此,外汇风险规避意识及能力不强、缺乏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监控体系以及缺乏成熟的外汇风险管理手段等仍然是中国海外企业存在问题。所以,针对性措施是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增加外汇风险管理专门人才的储备、建立完善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与提高利用金融工具防范外汇风险的能力。

文化距离与跨国企业经营风险 篇9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诉求下, 中国外向型经济面临着三重压力:其一, 产能过剩导致的结构调整压力;其二, 资源和环境约束导致的产业再转移压力;其三, 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利润空间收窄导致的“走出去”压力。在此背景下, “走出去”可能是中国企业的较优选择。因为“走出去”不仅可以解决内部结构调整问题, 而且还可以跨越贸易壁垒形成的障碍。可以大胆的推断, 未来十年中国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跨国经营。目前, 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着这样特点:投资主体是国有企业, 投资领域主要是能源。从长远来看, 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应该是多元化的, 投资的领域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因此, 未来中国中小企业也将会成为“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投资的领域也将会多元化。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管理将是未来理论研究的重点, 因为在经营范围多元化情况下, “走出去”的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这就要求政府从宏观层面给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帮助。目前要做的理论工作是风险研究和政策储备。

目前学界、业界对中国“走出去”的微辞较多, 2008年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不仅遭到了发达国家的指责, 同样也引起周边国家的不安与恐慌。而从实际结果来看, 中国“走出去”的企业不仅利润水平较低, 且倒闭、亏损企业较多, 因此“走出去”风险较高。然而, 企业“走出去” (对外直接投资) 是中国崛起必须要迈出的步伐, 这不仅表征了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 也是解决中国诸多经济问题的必要措施。政治、文化等非经济因素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风险, 关键问题是这些风险难以用经济方式化解。其中的文化差距对企业“走出去”造成的风险更为复杂和更难以消融。

二、跨国经营风险特征以及风险管理

(一)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风险比较

1. 发达国家低风险的跨国经营。

经典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的产品周期理论 (Raymond Vernon, 1966) , 垄断优势理论 (S.H.Hymer, 1976) 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John H.Dunning, 1977、1981) 都是以低风险企业跨国经营作为假定前提。如产品周期理论把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 (最发达国家) 、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过程中, 风险就已经能够规避了。垄断优势理论更是如此, 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 是因为跨国公司具有特有的优势, 如专有技术、管理经验、融资渠道和销售能力等, 可以排斥东道国企业的竞争, 维持较高的垄断价格和利润, 导致不完全竞争或寡占局面。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个企业从事国际直接投资, 主要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基本因素 (优势要素) 决定的。

后续研究往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经典的对外投资理论进一步延伸, 这些理论不过多关注风险的原因是, 在市场不完善条件下, 绝对优势可以确保对外投资企业的利润。这些理论对于当前的大型跨国企业的解释力依然是充分的。然而对于新兴市场国家, 这些理论的解释力明显存在不足。如, 关于企业必须拥有所有权优势就无法解释新兴经济体资源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生产折衷论忽视了交易价值的创造和网络模式所提供的发展新优势机会, 这就不能很好解释新兴经济体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重视外部网络合作, 如建立战略联盟等进入模式以及加速国际化的现象。国际生产折衷论没有考虑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三个核心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动态变化。

2.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高风险的跨国经营。由于新兴经济

体是全球竞争的后来者, 对外直接投资时, 它们并不具备垄断竞争优势, 因此新兴经济体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有别于发达国家。如, Makino、Lau&Yeh (2002) 认为, 新兴经济体企业除了运用企业特定优势进行投资外, 也在试图寻求母国所缺乏的技术资源和技能。Child&Rodrigues (2005) 等认为中国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进行国际化扩张, 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技术和品牌等战略资产, 从而在国际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 并减少在国内遇到的制度和市场方面的制约。Mathews (2006) 基于后来者视角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观出发提出了LLL分析框架, LLL模型认为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通过外部资源联系、杠杆效应和学习的三步走对外投资策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是高风险的跨国经营, 因为跨国企业不具有垄断优势, 只能依托于有利母国投资制度和公司创业中的学习行为。Aggarwal&Agmon (1990) 、Dunning, Hoesel&Narula (1998) 认为政府要给予跨国企业足够的支持;Yeung (1998) 研究认为政府通过在国外建立产业园等方式为企业国际化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政府起到创业者的角色。Khanna&Palepu (2006) 认为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具有相同制度环境的其他市场, 新兴经济体企业在利用制度空缺方面均存在独特的优势;Cuervo-Cazurra&Genc (2008) 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劣势部分是它们不得不在母国欠发达的制度环境中经营, 但是当它们在更差的制度环境下投资时, 这种劣势反而成为一种相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Tsang (2002) 认为中国家族企业通常采用非正式的非结构化的方法跨国经营, 其从海外创业活动中所学习到的战略经验被牢牢控制在家族之内。Lee&Slater (2007) 认为创业导向或资产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反而会优化母国的发展路径。然而, 德勤公司 (2010) 的研究表明, 1998—2008年新兴市场经济体60%的跨境并购并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

(二) 跨国经营的风险管理

Miller (1992) 从经理人员感知的角度将企业国际化的不确定性划分为三大类:一般环境不确定性、行业不确定性和公司不确定性。其研究第一次对公司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类, 并提出一体化框架。Keith D.Brouthers (1995、1996) 从经验的角度对Miller提出的一体化国际风险模型进行了检验。Lance Eliot, Werner, Steve, Brouthers (1996、2002) 认为, 随着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程度的不同、目标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政治稳定性的差异, 企业遇到的风险会有不同, 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也大不一样。但不可忽视的是, 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到可能面临的风险, 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从而避免遭受损失, 或进一步将风险转化为收益 (Subodh P.Kulkarni 2001) 。

Johanson&Vahlne (1977) 较早地意识到企业跨国经营的一般环境不确定风险主要来自文化和制度差异, 并提出心理距离的概念 (阻碍市场信息流动的因素的总和, 如, 在语言、教育、商业惯例、文化和工业发展上的差异) 。Geert Hofstede (1980) 提出的国家文化模型, 在此模型中他提出了表征国家文化的四个方面, 即权力距离、个人主义、男性主义和不确定性规避。至今仍然在跨文化比较管理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成为众多研究者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理论依据。Kogut&Singh (1988) 认为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文化距离越大, 企业就越有可能会选择合资或新建投资而不是收购。Barkema、Bell&Pennings (1996) 认为组织学习可以克服文化障碍。塞缪尔·亨廷顿 (1998) 认为文明的差异会导致心理的疏离, 很容易造成不同文明间的误解和不信任。德勤公司 (2010) 研究表明, 有近2/3跨国并购失败源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心理距离”概念的界定过于主观, 虽然不同的学者提出各种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试图将其客观化, 但是没有一种得到普遍的认可。文化距离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国际贸易领域。

(三) 中国有关企业走出去风险管理的研究

国内关于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与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外向型经济实践相伴随。从时间序列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2003年之前的研究内容多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行为和对策、动因和条件等;第二阶段, 2004—2008年主要研究企业如何跨国经营, 如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风险识别和管理机制、文化融合。第三阶段, 2009年后主要是研究逆向技术溢出、品牌战略, 绩效评估等方面。

国内学者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 能够结合中国实践的需要, 不断推动理论的深入, 其中的真知灼见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目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如何管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热点问题, 而文化融合长期以来即是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正是因为文化距离的存在, 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一直很高。

三、文化距离可以降低企业“走出去”风险

从政府鼓励以及推动中国文化贸易的角度出发, 以文化贸易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降低东道国与中国的文化距离, 从而降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

文化贸易可以有效地缩小文化差距, 这种主动文化传播方式能通过缩小文化差距从深层次舒缓企业跨国经营中的风险。传统的跨国经营的文化风险管理更多是从企业角度, 如组织学习或者是采取积极融合的方式, 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跨国经营文化风险中很少沿着母国文化主导战略, 一般是采取适应当地文化或者是文化融合战略。本土化和文化融合战略具有阶段性。作为正在崛起的中国需要有中国文化崛起, 降低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风险也是需要文化崛起。因此, 提高文化贸易的规模和改善文化贸易的结构, 也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不仅将会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也将促进中国文化的崛起。

参考文献

[1]周长辉, 张一弛, 俞达.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驱动力与进入模式研究的理论探索:一个整合性框架[J].南大商学评论, 2005, (4) .

[2]许晖, 余娟.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关键风险的识别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7, (10) .

[3]卢阳春, 吴凡.中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风险及其防控机制[J].社会科学研究, 2009, (6) .

[4]Buckley, P.J.&Mark C.Casson (1998) :Models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 ss S tudies, 29 (1) .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选择 篇10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多元化经营战略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崭露头角。这些企业纷纷在自己产品的主要销售国家建立一系列的分支机构,扩大自己的经销点,慢慢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经销网络。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开始实施跨行业多元化的经营战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企业实施跨行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阶段,与外界市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多元化经营战略有其阶段性。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总资本近4000亿美元,而国内企业吸收外资“合作”“合资”经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经营格局,是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有利因素。并且就目前我们的企业中跨国“新贵”的竞争环境看,该战略不失为一种降低成本的途径。

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着世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不断扩大海外投资,这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跨国经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经济学告诉我们,在所有的市场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前者是指卖方通常比买方对其所出售的产品或服务拥有更多的信息,从而给买方购买行为来带来风险,使买方信心不足;后者是指在交易行为中,买卖双方的动机各不相同,造成潜在的行为冲突。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能够导致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中买卖双方交易成本显著提高。

在我国实行跨国扩张的时候,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的问题。要找到足够数量的,通晓多国市场情况,有丰富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经理人,绝非易事。人力资源市场的欺诈行为,也暴露了这一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在发达国家,商学院教育普遍而且成熟,每年为市场培育大批职业经理人。并且与公司及猎头等中介机构一起,为这些经理人提供了基本的质量鉴定。因此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应首选这些国家和地区,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学到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丰富的营销经验,及开拓市场本领与当地企业竞争和培养经理人的人才。比如,海尔电器的经理人,在其岗位上做出了可靠业绩和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以后,可以转到海尔纽约人寿保险继续担任管理职位。这为企业扩张省去了大笔招聘和培训费用,也使管理人员任用有据可凭,减少了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甚至可以作为一种对员工的激励手段。

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品牌缺乏知名度问题。我国产业结构落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没有自身品牌,这就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严重性。使我国企业对外的交易成本升高。然而支撑品牌的绝非纽约时代广场上的一两块广告牌,而是年营业额,市场份额,利润,增长率等一系列硬指标。海尔称其2001年全球销售额突破了600亿人民币。并制定了进入世界500强的时间表和届时年销售额。但这些数字在家电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绝非彩电、冰箱、空调或洗衣机当中任何一条产品线能够支撑的。即使海尔在每一条单一产品线上都做到第一,但市场规模也将局限其持续增长。而统一品牌下的多种业务,尤其是相近行业的不同业务,往往能够通过其统一的原材料采购,生产流程营销渠道、营销投入等,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从而使谨慎的跨行业多元化成为跨国企业的理性选择。

可以看出,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填补当前竞争环境中的一些中介机构和规则空缺,支持企业的持续发展。但是应该看到,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市场环境的进化,专业化公司的交易成本持续降低,专业化经营优势不断凸现,企业的多元化亦面临一定的风险。分散投资可以降低总体投资风险,但如果企业在资本人力资源和产品三大市场成熟以后,纯粹为了降低风险而广泛涉猎其他商业领域,则难以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这也是当今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以又回归“专业化”的潮流的原因,值得我国企业深思。

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可采用两种方式,即在东道国创立一个新的企业和兼并收购当地企业。创建新企业可以是由我国企业投入全部资本,在东道国设立一个拥有全部控股的独资企业,也可以由我国企业与东道国投资者或第三国投资者共同出资,在东道国建立一个合资企业。而与创建新公司对应的是对东道国企业进行兼并与收购(简称并购)。跨国并购公司与创建新企业比有其独特的优点,迅速进入市场,利用适合当地市场的原有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避免因对当地情况缺乏了解而造成的麻烦;获取被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竞争,获得收购企业的各种无形资产。可提高跨国企业的海外的知名度,并在东道国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

为推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宏观管理,完善经济政策

为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的宏观管理政策,应成立跨国经营的专门管理机构,协调管理,支持跨国经济的发展。设立全国性的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机构,为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咨询,通过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对外投资。

2 扶持一批大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

加速中国跨国公司的建设,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经营自主权下放,积极推动企业跨国经营。

3 加强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共同发展

我国银行业向外扩张,一方面可以为国内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外国信息,对一些金融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外国信息;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金融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银行在那里设立分支机构可带动我国企业到这些国家进行投资,从而促进我国企业投资的多元化发展。

4 以援助为依托,促进跨国经营的发展

我国中小型企业跨国经营战略分析 篇11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跨国经营 战略分析

企业自进入国际市场以后,就转变成为一家跨国企业。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而言,在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以后,除了要让自身产品从国内市场走进国际市场,还要积极转变自身经营理念,扩大经营范围,提升管理水平,及时接轨于国际,真正摆脱国内市场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我国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重,只有了解自身优势,主动采取应对策略,才能确保跨国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一、中小型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优势

(一)经营灵活

通常而言,资金少、规模小和管理人员少是中小型企业主要特点,市场进退成本不高,所以可以及时应对市场的变化,这些优势是大型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即可我们常说的“船小好掉头”。此外,中小型企业上马的项目通常很小,投资额度也不大,筹资较为简单,加之很多项目建设工期不长,可以迅速让产品进入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中,同时产品退出也非常容易。中小型企业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设计并生产很多适合当地条件的产品,这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产品具备极强的独特性与专业性。

(二)拥有特色产品与适用技术

我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很多具备民族特色的产品,常见的有中药、茶、丝绸等,这些产品主要由中小型企业以及很多手工作坊生产。从现阶段情况来看,中小型企业在很多领域不具备现代尖端技术,不能与大型跨国公司竞争,不过却拥有很多适用技术,如劳动密集型技术、小批量制造技术等,这与发展中国家国情更为相符,更加贴近市场。并且很多中小型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引进技术,可以就地取材,价格相对低廉,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畅销于发展中国家。中小型企业开发这些产品,能够防止直接与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开拓了独特的市场空间,并形成了自身品牌优势。

(三)产权优势

中小型企业有着明确的产权,这是其主要优势之一,这与国有股东缺位的国有企业相比,不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上的问题,造成国有企业很难在跨国经营中收获理想效果。从相关部门调查分析中可知,境外国有企业盈利、持平与亏损的比例均为1/3,主要原因是未能解决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机制,从而导致国有资产出现海外流失的问题[1]。而中小型企业有着明确的产权,经营者利益直接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从而确保了企业经营者有足够的积极性,这是中小型企业跨国经营的良好保障。

二、中小型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对策

(一)完善融资政策

只有建立起健全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才能让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掌握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采取一定法律措施,对中小型企业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运行方式、资金来源以及职责等进行明确。此外政府要采取直接或间接的金融支持方法,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要利用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等措施,如降低对中小型企业的税率,提升固定资产折旧率等,并对中小型企业实施出口补贴等措施,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各地区职能部门和金融主管机构,要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将更多金融服务提供给中小型企业。

(二)加强科技创新

当前,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若是中小型企业不开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不主动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则无法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并难以保证自身的稳定长远发展。对此中小型企业要积极加强科技创新,尽快优化产业机构,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此外中小型企业还要提升售后服务质量,重视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此增强核心技术竞争力。

(三)利用电子商务

一是通过电子商务和网上贸易,可以让中小型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减少所投入的经费,解决中小型企业资金少、规模小的问题;二是电子商务可以防止中小型企业被中间商制约与盘剥,最大限度发挥出成本的优势;三是电子商务可以增加中小型企业出口贸易的机会,不需要投入过多资金就可以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四是电子商务能够省去出口贸易环节,从而提升效率,减少交易时间;五是网上贸易突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避免了自然因素的影响,有助于中小型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迅速提升企业知名度,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与国外跨国公司加强合作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让企业跨国合作有了良好的条件。中小型企业能够与国外跨国公司加强合作,确保自身经营目标得以实现,可以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在与国外跨国公司合作的过程中,中小型企业有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途径,有利于扩大产品销售范围[2]。随着合作的升级,还能够得到新兴工业的立足点,实现中小型企业与信誉良好、资源丰富的公司合作。中小型企业在国外战略伙伴的协助下,可以解决自身产品研究开发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得到大力支援,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自身经营绩效的提升。

(五)培养国际市场营销人才

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经营人员而言,具备丰富国外工作经验的人才十分匮乏,这不利于中小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因此,当前要加大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力度,满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求。同时中小型企业还要利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与人才机制,将更多具备丰富国际化经营经验的人才吸引起来,为跨国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人才基础。

三、结语

总之,我国中小型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能够正确贯彻并落实我国的“走出去”战略,能够满足中小型企业长远稳定发展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中小型企业要主动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跨国经营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跨国经营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魏志刚.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2):32—33

[2]李恒.分析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模式[J].中国商贸,2015(3):10—11

浅析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困境 篇12

国际化先进银行在与企业客户的合作之前, 通常会做审慎的调研, 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 包括其竞争对手和所处整个行业的情况。然后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 给企业提供包括对企业金融产品的培训、资金运作、融资以及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建议。企业投资海外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对目标国经济、政治甚至人文环境的不了解。渣打银行在56个国家有1400多个分支机构, 有超过90%的利润来自于亚洲、非洲及中东市场, 其国际化网络与中国本土企业海外拓展的最初目的地有着高度的契合, 因此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近年来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热潮中, 作为非洲大陆最大的国际银行, 渣打利用其植根非洲多年建立起来的庞大网络以及对非洲政治文化、政策法规的充分了解, 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在中国引进外资的初始阶段, 一些外资银行随着其本土企业也一并踏入中国的市场, 并以在中国投资的本国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业务, 迅速打开市场, 站稳脚跟。外资银行以国际化的行业和产品技能与本地化的知识理念, 向本国在海外的投资企业提供国际金融环境中的信贷业务、现金管理、贸易融资、零售银行金融产品组合和资本市场业务。

中资银行是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走出去”的企业也是中资银行在海外发展的重要支撑。种种资料和调查报告显示, “走出去”使得银行与企业间的共生共荣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企业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银行业的发展。中资银行不仅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融资支持, 而且要全面参与到企业的并购和资本运作中去。

国家要设法引导“走出去”企业和银行在海外发展过程中的合作, 具体可以考虑采取如下措施:第一, 国家有关部委应该围绕支持“走出去”企业和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合作发展制定相应的办法和措施, 例如, 为避免“走出去”企业间和中资银行海外机构间的无序竞争, 国家商务部和金融监管机构可酌情对“走出去”企业和商业银行海外设立机构的地域进行划分, 视当地市场容量批准企业和银行海外机构的设立。第二, 可以结合中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要求企业首先选择在海外投资所在地的中资银行办理相关业务, 国家有关部委在国外的有关双边交流和合作, 国家各系统各部门如教育部、旅游局、航空、航运、商检等驻外机构对外办理双边合作等事项均应考虑利用国外中资银行的资源和渠道。通过各行各业的支持, 为中资银行在海外建立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第三, 国家有关的出口信贷或项目贷款也可以由国家政策性银行与海外中资银行合作办理, 由海外中资银行承担代理行的角色, 以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对于一些援建海外的项目工程, 相关的银行结算、融资等业务亦应指定所在地或工程所在国附近的中资银行办理。通过这些必要的手段使已经“走出去”的中资银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来自国内的支持。第四, 全力充当桥梁与纽带, 积极协助企业和银行海外机构解决与当地市场监管机构产生的问题, 合理保护企业和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权益。在国内, 要引导企业和中资银行在内部建立流畅的支持海外发展的业务流程和体系。

摘要: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将持续扩大, 涉及的领域将不断拓宽, 合作的方式也将日趋多样, 经济社会效益也将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已成为建筑、纺织和海员劳务的重要输出国, 在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和生产能力过剩的同时, 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上一篇:城市地铁车站下一篇: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