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合并

2024-10-06

跨国企业合并(共3篇)

跨国企业合并 篇1

一、引言

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以来, 我国很多企业走出国门抄底并购外国企业, 形成了一批新型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的本部或母公司在我国境内, 依托国内市场业务的深厚根基, 不断上演蛇吞象的商业并购案例, 诸如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部门等并购案例。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深入,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将越来越多, 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逐渐增强。我国企业在投资和并购过程中, 必须面对会计准则差异对跨国公司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的影响。为了增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我国新会计准则规范了跨国公司财务会计报表处理, 然而随着汇率改革的深入,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跨国企业合并报表的资产核算影响愈加明显。

二、汇率波动对合并报表的主要影响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要求我国境内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当将拥有控制权的境内外子公司纳入报表合并范围。虽然我国通过境外直接投资或并购形成的跨国公司数量还不及欧美发达地区的十分之一, 但跨国公司的数量明显加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境外子公司通常以功能货币结算, 然而随着我国汇率市场改革步伐加大, 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富弹性, 人民币汇率波动更加明显, 近三十年人民币对日元和美元的汇率波动趋势如图1所示。

欧元区成立后, 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的汇率波动如图2所

欧债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 也送来了百年难遇的对外直接投资机会,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势必要面对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管理问题, 主要体现在:

第一, 人民币汇率波动使企业合并报表中固定资产折旧加快。人民币升值使我国企业境外子公司的资产在不同时间点不能汇总核算, 违背了会计基本原则中的货币稳定原则, 近十年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快了境外子公司的资产减值, 增加了跨国公司合并报表的资产减值准备, 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导致跨国公司的合并报表不能如实的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第二, 汇率的大幅波动影响企业合并报表的可比性。人民币升值使境外子公司的资产评估价值不具备纵向可比性, 比如某公司境外子公司于2006年12月31日购入一台10万美元的大型设备, 按照20年以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预计使用残值为零, 则每年的固定资产折旧为5000美元。2006年12月31母公司资产负债表日合并报表时, 此设备的折旧计提398.59万人民币。2007年12月31日, 由于汇率变化母公司合并报表时计提380.02万人民币, 差值18.39万人民币计入管理费用或财务费用。以此类推, 2008年计入32.95万成本费用, 2009年计入5.7万成本费用, 2010年计入3.07万成本费用, 2011年计入15.54万成本费用, 累计要将75.65万元计入成本费用, 而按照年数综合法计提折旧也需要将50.74万元计入成本费用。人民币对日元和美元的汇率变化不同的情况下, 我国企业在日本和欧美的子公司的外币财务报表就不具备了纵向可比性。

第三, 我国汇率波动趋势不同, 跨国公司的合并财务可理解性降低。当前我国企业公开公布的财务报告多数是合并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编制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养对财务报告的质量影响较大, 我国当前的会计准则明确了很多会计信息处理操作原则, 但细节的操作空间仍然很大, 财务部门或者高管可以借由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期间外国通货膨胀环境下存货折算和历史原材料成本折算之间的差额虚增利润, 以此美化公司财务报告达到某种目的。

三、汇率波动对合并财务报表影响研究模型

为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本文以某电子公司为例, 分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对案例公司2006年至2011年的财务报告中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 所有财务数据源自其公司官方网站公布的财务报告和境外子公司财务报告。

本文案例企业固定资产为因变量y, 分别计算人民币对日元和美元汇率波动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 选取汇率波动x和时间t为自变量。

案例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核算固定资产, 公式如下:

其中:C为固定资产购入价格, C0为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Dt为固定资产年折旧率。

为保持与母公司采用统一的会计核算方式, 本文采用加速折旧法核算固定资产, 并考虑汇率波动对固定资产核算额的影响, 将境外子公司的外币核算固定资产用以下公式折算:

其中:C为固定资产购入价格, C0为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Dt为固定资产年折旧率、P (rt) 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 并且rt用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λ等于无风险汇率。境外子公司的年固定资产的计算公式如下:

四、汇率波动对固定资产核算影响结果分析

货币稳定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原则之一, 只有当本币汇率保持稳定时, 跨国公司的财务报告才具备可比性和参考价值, 所以在人民币汇率将持续波动的现实情况下, 应当确定汇率波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程度。本文以汇率波动对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的影响为例, 分析汇率波动对跨国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 按照案例企业境外子公司的季度财务报告上的固定资产折旧额转换为以人民币计量时, 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时需多次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准备或成本费用。按照新会计准则中以控制为基础的合并理念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后资产和负债规模发生明显变化。根据合并报表准则将境外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并酌情考虑合并抵消因素, 直接影响了合并后企业集团的资产、负债等方面的规模。合并报表过程中可调整的空间越大, 越容易给财务舞弊行为提供操作空间, 使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和监管风险增大, 因此汇率波动对于合并报表的影响应当得到重视。

跨国企业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抵消, 还应当重视会计处理方式对合并报表结果的影响, 以保证合并报表的可比性和真实性。跨国公司在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时应当重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 合并报表的外币折算差额处理需要恰当, 大型设备等固定资产买入时应当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汇率波动对计提折旧的影响, 子公司的净资产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现行汇率折算, 固定资产和资本项目按母公司投资时的历史汇率折算, 由此降低企业高管和财务部门的盈余操作空间, 降低跨国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第二, 汇率波动不但影响到合并报表的固定资产的核算和折算, 而且会影响到境外子公司存货和现金存款等科目的核算和折算。我国汇率改革之后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单向升值, 但去年开始人民币汇率出现双向浮动的趋势, 预计未来的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弹性将增强, 对跨国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外币折算影响更加复杂。

为了降低汇率波动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本文建议考虑应用平滑指数预测法预测汇率波动, 并在资产和成本折算时降低汇率波动的影响, 改进的资产折算公式如下:

其中:C为固定资产购入价格, C0为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Dt为固定资产年折旧率、Ti为固定资产剩余可使用年限, λ等于无风险汇率, L为根据汇率变化方向取±1, 即当人民币升值时L取1, 当人民币贬值时L取-1。P (rt) 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应用式 (5) 计算案例企业的固定资产折算结果相对变化较小, 合并财务报表的可比性相对增强。模拟结果如图4所示。

五、结论

人民币不断升值给跨国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的同时, 也为众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对外投资提供了资金支持。我国跨国公司应当加强对汇率波动的预测, 并且关注汇率波动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以求为投资者和相关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高可比性的合并财务报告。

参考文献

[1]戴德明、毛新述、姚淑瑜:《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有用性: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 《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2]张然、张会丽:《新会计准则中合并报表理论变革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损益信息含量变化的研究》, 《会计研究》2008年第12期。

[3]陆正飞、张会丽:《新会计准则下利润信息的合理使用——合并报表净利润与母公司报表净利润之选择》, 《会计研究》2010年第4期。

[4]贾纬璇:《新准则下合并会计报表范围规定体系的基本特征》, 《财会研究》2007年第6期。

[5]周娟:《合并报表合并范围准则及实施状况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6]薛晓琳、毕茜、朱丽丽:《我国企业合并报表理论选择及实务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

跨国企业合并 篇2

姓名:李嘉维

学号:104222

2班级:国贸2

北京同仁堂集团经营管理分析

摘要:北京同仁堂是中医药行业的老字号,至今已有332年的历史,是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象征。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它开始供奉宫廷用药,成为皇家药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从家族式作坊到公私合营企业再到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转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同仁堂事业发展迅速,1992年7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以北京市药材公司所属18家工、商、科研单位为基础,组建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1993年,同仁堂集团公司被授予自营进出口权;1995年,又被授予国有资产经营权,成为集生产经营与资产经营于一体的企业法人实体;1997年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00年成立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在香港联交所创业版成功上市。目前,同仁全集团总资产已达31亿元,有18个所属企业,拥有24个剂型800多个品种的生产能力。2000年销售收人达25.2亿元,实现利税2.1亿元。1993年以来,同仁堂集团一直是全国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名列全国中药企业50强之首。

关键字:同仁堂 跨国经营 海外扩张利用优势规避风险 境外上市

同仁堂简介: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自雍正元年(1721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其优势得天独厚。同仁堂商标已参加了马德里协约国和巴黎公约国的注册,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同时,在世界 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并在台湾进行了第一个大陆商标的注册。同仁堂的著名商标和优秀品牌已成为同仁堂集团不断发展的特有优势。

目前,同仁堂拥有境内、外两家上市公司,连锁门店、各地分店以及遍布各大商场的店中店六百余家,海外合资公司、门店20家,遍布14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北京大兴、亦庄、刘家窑、通州、昌平,同仁堂建立了五个生产基地,拥有 41条生产线,能够生产26个剂型、1000余种产品。全部 生产线通过国家 GMP认证,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TGA认证。2004年投资1.5亿港元设立的境外生产基地---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于2005年底通过了GMP认证,为实现生产、研发和营销的国际化打下了良好基础。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 “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的评比中蝉联第四、第五届排名第一,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香港创业板表现最好的股票之一,企业实现了良性循环。

同仁堂集团被国家工业经济联合会和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荐为最具冲击世界名牌的 16家企业之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集团领导班子被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授予“四好领导班子”;同仁堂被国家商业部授予“老字号”品牌,荣获“2005CCTV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2004中国最具影响力行业十佳品牌”、“影响北京百姓生活的十大品牌”,“中国出口名牌企业”。2004年被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十户国有重点企业典型经验之一,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仁堂 的 社会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同仁堂的国际化发展过程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公司就制定了“站稳亚洲,开辟大洋洲.进入美洲,开发欧洲,让同仁堂产品走向全世界”的战略方针,为同仁堂与国际市场迅速接轨莫定了基础。

国际化战略第一阶段:顺应改革开放,建立现代公司制企业;利用品牌和技术优势,初步尝试海外扩张

1)建立现代公司制企业。1989年同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同仁堂”为驰名商标,受到国家特别保护。1991年同仁堂制药厂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1992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了充分发挥同仁堂及其产品优势,经北京市政府批难,成立了同仁堂集团公司,为同仁堂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97年.国务院确定20家大型企业集团为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同仁堂作为全国惟一一家中医药企业名列其中。1997年5月由集团公司六家绩优企业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7月,同仁堂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单纯的产品经营转向产品经营和资本运营并行。这标志着同仁堂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进程中迈出重要步伐。

2001年7月.由北京市政府授权的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表明同仁堂已经建成现代公司制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依法决策运行。这标志着同仁堂实现了规范化的公司制的转变相体制上的重大变革。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步骤,同仁堂解决了发展壮大的基本问题,使同仁堂成为一家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企业。

2)初步尝试海外扩张。1993年同仁堂在香港开设第一家分店,把它作为传播中医中药精髓的窗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突飞猛进,来香港观光旅游以及进行商贸往来的国际友人越来越多,同仁堂以其悠久的历史、良好的信营、独特的文化吸引着众多的顾客。1999年10月,同仁堂继在香港尖沙咀、西环、跑马地开了3家分店之后,又在中环皇后大道开设了第四家分店。在这些店中都有坐堂中医,在把脉诊病的同时,把同仁堂的中成药制品、参茸制品和中药饮片介绍绘香港市民。300多年来,同仁堂一直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保持着“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浴、疗效显著”的制药特色。因此,同仁堂在香港的分店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经营实现了当年投资、次年收益。经营的同仁堂中药品种也由最初的40种发展到现在的138种。

“同仁堂”作为中国策一个驰名商标享脊梅内外,其品牌优势得天独厚。198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同仁堂”为驰名商标,受到国家特别保护。“同仁堂”商标还是中国第一个申请马德里国际注册的商标,也是大陆第一个在台湾申请注册的商标。同仁堂作为驰名商标,已在加拿大、泰国、澳大利亚、马德里协约国以及巴黎公约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这为同仁堂向国际化发展.向跨国公司迈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4年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在香港台资成立了同仁堂御膳有限公司,初步尝试海外投资。在香港形成西环、中环、广东道的分区经营格局;又相继在马来酉亚开办了北京同仁堂(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亚开办了北京同仁堂(澳大利亚)有限公司;在英国开办了北京同仁堂<英国)有限公司。1997年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八条主要生产线通过懊大利亚GPA认证,为同仁堂产品进一步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这些合资公司有几个特点:一是均以“同仁堂”品牌作为无形资产的形式人股,在合资公司投资总额中占一定份额。二是“同仁堂”品牌的无形资产蕴合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技术的精湛与独到之处。三是名医名药结合。合资公司有条件开设药店,选派北京名老中医作为坐堂医生,为当地病人诊病,介绍并销售同仁堂产品,便当地居民对“同仁堂”老字号有了深刻的认识。四是各合资公司经营的产品都是以贸易的方式从公司进口的产品,扩大了公司的出口。

从目前中国医药行业海外市场拓展的情况来看,以独资形式打拼的非常少,基本上都是

以“合资、合作”方式进入的。以这种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具有一系列的优势。首先,这是一种最简单也最安全的方式,在全新的市场里经营风险较小。其次,药品市场的准人涉及很多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要找一个熟悉市场规则的人领路。再次,与当地医药企业,不论是销售领域还是生产领域合作,可以借用它原来的网络拓展业务。通过这些合资公司的开办,使同仁堂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摸索出一条以“品牌、技术“投资为主,部分资金投资为辅,具有行业特点,品牌优势的对外投资之路,为日后海外扩张奠定了基础。同仁堂跨国经营发展

要想招生意做大,将公司做强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注重质量,保持良好的信誉对一个有着长远目标的企业来说非常关键。同仁堂的堂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深刻地体现了其经营之道。同仁堂抱着“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思想,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开发新品种,已经拥有了乌鸡白凤丸、牛黄清心

九、大活络丹、安宫牛黄九等许多优秀的药品,另外还涉足营养保健品、药膳餐饮、化妆品、医药机械等相关领域并提供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等。目前“同仁堂”已取得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质量认证和进口许可,产品通过直接和转口贸易形式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亚洲、欧洲、大洋洲的4个城市设立销售分公司,以拉近与这些地区的消费者的距离。为了适应国外的习惯,问仁堂集团努力在药品的剂型、包装、销售等方面与世界接轨。

面向市场,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打开市场销路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济环境,在这个市场中商品的需求主导着商品的供给进而决定商品的生产,消费者主权理论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超重要的作用。开发符合市场消费音需要的现代产品,保证良好的产品及服务质量是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中立足的根本。

(3)严格同仁堂商标的使用和管理,树立现代商标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开拓国际市场是同仁堂国际化经营中的雷要战略

同仁堂深知品牌优势对公司的重要意义,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对品牌的保护,使同仁堂品牌历经几百年更显活力。公司坚持在国内外进行商标注册以保护同仁堂300多年积淀下来的显赫声誉。1989年同仁堂”就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到目前为止同仁堂商标已在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意大利、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以及28个马镕里协约国注册或申请注册。

同仁堂品牌枷多年的历史成为其最雄厚的无形资产.也是其最大的竞争优势。可以说品牌优势是同仁堂海外扩张的关键推动力,同仁堂积极充分利用自己的品牌效应开拓海外市场。同仁堂品牌的无形资产员突出的表现就是技术的精湛与独到。北京同仁堂核心进选技术人员派往海外各个合资公司,并选派北京名老中医作为坐堂医生问诊开药,博大精探的中医药文化加上同仁堂产品可靠的疗效使“老字号”北京同仁堂品牌逐渐国际化,也使同仁堂在海外逐步站稳了脚跟。全球化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而品牌的国际化扩张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换句话说,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要塑造强势品牌企业必须首先实现品牌经营的国际化。

(4)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融通资金为同仁堂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开展相关领域的多元化经营,进行品牌扩张是同仁堂发展的另一个成功经验

它除了大力发展中药领域的产业外还兼营药用动植物的饲养、种植;购销西药、医疗器械、卫生保健用品2货物储运;出租汽车业务;经营所属企业自产产品及相关技术的出口业务;经营生产所需原捕材料、机械设备及技术的进口业务,开展对外合资经营、合作生产、来料加工、采样加工及补偿贸易业务;经营经贸部批难的其他商品的进出口业务;组建北京同仁堂祟文中医医院,在实现中医中药有机结合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多元化经营,也称为多样化经营或多角化经营.指的是企业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多元化经营,可以规避风险,实现资源共享,产生1+1>2的效果。同仁堂充分利用自身在医药领域的绝对优势,在医药相关领域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扩展到新领域,实现资源转移和共享,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但在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时候,要清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根本依托,比较稳定并且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主营业务是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基础。通过多元化经营使公司资本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获得资本的最大增值。(6)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经营运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促进了同仁堂向国际性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迈进

跨文化管理

跨国公司进行全球化经营,必然要涉及到不同国家的环境,从而对跨国管理的原则和方法造成一些实质性影响。其中,一个国家的文化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广义来说,所有国家的社会制度(如末教信念、教育、家庭、政治、法律和环境)都与国家文化紧密相关。跨国公司可以了解并且接受一种文化,也可以驾驭和化解文化差异或者冲突,从而在异国环境中求得生存。但是,如果跨国公司没有意识到文化差异或无法解决文化冲突的话,那么国际化经营是不可能的。

(1)跨国公司管理具有环境适应性

现在管理学理论以及社会对管理有两种看法,一种称之为管理万能论,认为管理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的责任;另种是管理象征论,认为管理对组织的成败起有限的作用。管理成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管理万能赋予了管理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假设一个组织中管理者的素质决定了这个组织本身的素质。好的管理者就像是童话中的魔术师一样能够点石成金。相反,素质差的管理者只能把企业带到破产的边缘。组织外部的因素在这里基本不予考虑,即在一个企业中被证明是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另外一个企业中也一定能够成功;在一个国家中适用的管理原则,到另一个国家中无需进行过多改动就可以同样运用。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完全可以将母公司复制到东道国,用相近的管理手段就可以在东道国大行其道。

管理象征论假定管理对组织成果的影响是受到很大约束的,期望管理者对一个组织绩效有重大影响是不合情理的。一个组织要受到大量管理当局无法控制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经济、政府政策、竞争对手的实力、特定产业状况、国家文化及组织文化等。管理者真正能够影响的大部分是象征性的成果,如公司的利润分配、股票价格等。

但实际上,在现实中管理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每一个组织中都存在着限制管理者决策的内部约束力量,同时外部约束也冲击着组织并限制着管理自由。各种约束力量对管理自由决策的制约,组织文化与环境对管理构成压力。然而,尽管存在各种约束,但管理者也并非无能为力,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管理者能够对组织的绩效施加重大影响。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长期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基本信念等,但同时组织文化受国家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虽然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公司会有各自不同的公司文化,但他们会共同体现出国家文化的某些特征。如日本索尼公司和松下公司各自的公司文化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都体现出日本文化所特有的集体主义精神、年功序列制等特征,这和祟尚个人主义的美国文化是截然个同的。

(2)企业战略与跨文化变革

文化因素对不同经营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与公众直接相互作用的活动受影响最大,而与公众不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则受影响较小。例如,财务和会计受影响小;而营销活动则受影响最大。同时,文化对跨国经营的影响也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战略类型。下面介绍一种由加拿大的跨文化组织管理学者南希·爱榴勒提出的企业跨文化变革模式。此模型研究了跨国公司企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文化差异变化与世界范围的人力资源管理变化相同的观点。

当企业只在一个国家经营时,他的假设是国内市场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战略是一种种族优越感。企业战略的主要支柱是独一无

二、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即使该产品有所出口,也并不根据外国消费习惯对其进行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说,传递给外国人的潜在信息是“我们允许你们购买我们的产品”当然,其前提是外国人想要购头*在这最初阶段,母国国民性和哲学文化支配着管理。

第二阶段,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如国内市场不断饱和、原材料的国外供应或规模经济的影响,企业开始重视国外市场。但这时的战略重点主要在于对各国巾场的开拓,其他国家的市场被认为是单个的、相互分割的独立部分,各市场间的个性大于其共性。在这一阶段,出于各地市场重要性的提升,文化敏感件变得非常重要。这时,人力资源战略也相应的改变,文化差异也主要体现在所雇用东道国工人以及最终的客户。第一阶段的独特技术与种族优越为中心的最优营销方案相反,第二阶段企业开始假设有许多种良好的经营方案,这些方案的差异取决于各国的市场:成功的企业不冉期望外国的买卖双力“吸收文化差异,相反,母国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调整其经营方式以适应外国市场上的客户要求和同行竞争。

第三阶段,公司J实现了真正的跨国经营。这时,由于规模经济在竞争中的作用明显加剧,成本/价格因素成了竞争战略中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分摊高额的研究开发费用、固定资产的巨额投资,还足因为利用已有的分销渠道,总之跨国经营一体化是这个阶段众多公司采用的战略模式。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在世界上最有利的地方配置,也许研究开发部门在欧洲,生产部门在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东南亚,而产品最终在非洲销售。这时出于对各个环节工厂和工人的协调管理,文化敏感皮在共种程度上是重要的,这是不仅是工人与客户的文化差异,公司的经理也必须参与到这个问题中来。由于企业只能从加工工程和全球的角度来考虑重要资源要素以取得竞争优势,并从规模经济中获益,价格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文化的影响。

第四阶段,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成为竞争的基础,成为可以接受的最基本的标准。竞争优势来源于战略性的思考和大量的顾客化。产品的构思是从世界范围的资源来考虑的,要素的配置和厂址的选择也是如此。然而,公司生产出最终产品并推销给世界各地,文化再次成为这种市场分割的至关重要的要素之一。第四阶段的成功企业必须懂得如何理解他们潜在顾客的需求.并把这种需求迅速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在最低成本价格的基础上生产出这种产品和提供服务;然后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到这一阶段,过去几个阶段中那种独一无二的产品、销售或价格倾向几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适合新市场要求的快速的低成本的生产机制。不言而喻,文化成为这一阶段的生死他关的重要因素。同样,管理跨文化的沟通、跨国人员队伍和全球性联盟成为基本要求。在过去几个阶段,有效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从毫不相关变为甚为有用,而在第四阶段,则变为必不可少,成为组织生存、发展和成功的最基本要素。

总结:综述,在多个国家进行经营的跨国公司虽然管理原则和技术能力有可能相同,但管理是否有效还在于他们能否具备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要使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能够有效,管理者必须理解各种文化差异并能够逐渐适应各种文化。同时随着跨国购并案件的不断兴起,不同公司的组织文化也是购并后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经理面临着躲过环境,这对他们的管理能力提出挑战。

跨国企业合并 篇3

国际企业管理课程论文

论文名称:国际企业的文化管理 专业:07市场营销

姓名:张甜甜

学号:2007104601

43日期:2010.12月

国际企业的文化管理

摘要:为有效避免各国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争端分析文化管理在国际企业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文化差异谈起,分析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因各国文化不同而导致的在企业国际化征途中形成的阻碍,浅谈国际文化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国际企业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正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是企业持续经营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相处,这就得先从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开始去了解、去学习,不断适应来自不同地方的事和物。以至于能在国际市场上有自己企业的一片天地。

国际企业进入国际化经营大体有三种方式:直接出口、劳务进出口、直接投资,下面就这三种方式分别阐述一下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有关跨国文化方面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建议。

一、首先是直接出口的国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方式,这种方式普遍,通常为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首选方式,它对企业没有太高的要求,只要国外有足够的市场,而企业的产品足以用来出口就能轻易地向国外出口。就拿粮食来说,我国是一个粮食出口大国,而粮食的同质性很高,只要符合卫生标准,有足够的国际市场,基本上就可以出口了。但也不是说就完全没有行业标准。在文化差异一方面,就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道国对于外来竞争者的态度,一种商品出口到一个国家,对东道国来讲,无疑是一个机会,同样也是一个威胁。机会是给本国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的机会,威胁是,对于本国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竞争对手。到底是接受还是排斥,可谓仁智各有千秋。这就涉及到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东道国是想在威胁中发展,还是想自己慢慢去摸索着前进呢?这往往又与决策者的文化背景有着重大的关系。如果天生就是一个冒险主义者,他对待外来的出口商及出口产品就有很强的接受心理,否则,他就会对外来的商品采取抵制的态度,不断地提高关税,不断地设制一些非关税壁垒的方案,想尽一切输入法来限制进口量,并且冠以反倾销的美名。所以,一个国际企业在考虑向某一个国家出口商品时需要从东道国的文化背景到价值取向一直到他们对待外来事物的态度去考虑、去思考,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宗教信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因为我们出口到他国的产品是直接要在本国进行销售的,根国际子公司或分公司不同的是,子公司或分公司可以利用本国的产生资料相对禀赋程度高的特点来生产产品,然后销到世界的任何的一个地方。而直接出口则是把目标直接指向了东道国,我们的产品就是想让东道国的人民来消费的,所以考虑当地的宗教信仰就显得特别重要。例如:印度及附近那些国家把牛作为他们的图腾,看作他们的祖先。当有一头牛在街道上横冲直撞,把东西弄倒时,人们会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是一个好的征兆,是神在光顾他们。如果你想到这些国家去卖牛肉及相关制品时,就不得不考虑考虑了,不但会没有人买,弄得人财两空。可见宗教信仰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三)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人民文化水平的高低。文化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接受最新信息的敏感程度。一些高端的信息在一些极度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是很难找到较好的市场的。例如,在非洲一些地区,人们受教育水平极不高,有太多的人还没上过小学。如果把电脑卖到那里,且不说他们是否能接受那么高的价格,他们将学会怎么用都将是一个问题,就算他们能够学会用它,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学呢?!不言而喻,受教育的程度也是一个值得企业决策者思考的问题。

二、其次是劳务出口阶段,劳务出口又有人把它叫合同出口,它主要是通过国际双方 签订一些协议,然后双方都按照合同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办事。一旦合同签订完 成以后,就要求双方都按照合同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现谈两种主要 的在这个进程中很容易遇

到的一个的问题:风俗习惯,在谈判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方的风俗习惯,才能投其所好,使得谈判更加成功。俄国地处冷带,天气很冷,所以俄国人大多喜欢喝酒,因为喝酒 可以发热,于是,这种习惯就成了自然,成了一种风俗习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与他们谈论有关酒的话题,他肯定来劲。有一种现象,在与俄国商人的谈判桌上,先谈论的并不是合同的内容,而是端上酒来,先喝个痛快。喝痛快了,合同也就自然成了。并不是俄国人只爱喝酒而不务正业,只是酒已经进入了他们的血液,成为他们的一种文化,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而已。所以国际企业的决 策者们不妨考虑考虑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利用好了,利益无穷,利用不好,可能会陪了夫人又折兵。

三、第三是国际化子公司或分公司方式,这是企业直接进行投资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直接到东道国投资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生产的产品不一定要在当地出售,也可以运到世界各地去销售,只是利用东道国的某些优势来进行优势生产罢了,这时,企业与本国的接触是最密切的,因为要在东道国建立一个企业,必然要用到当地的劳动力或原材料,这样就直接到东道国发生了供应与购买或者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这样也就与当地的“人”密切关联,下面就这个角度,谈谈人的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在企业国际化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开办过程中遇到的需要协调的问题及其解决建议:

(一)雇佣制度,雇佣制度是企业招聘员工急需把握的一个问题,因为人是企业的根本,只有每位员工都齐心协力,才能把企业做到最好。而谈到雇员,就得谈雇佣制度,有的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有的企业采用的是临时制,比如,日本就是一种终身雇佣制,相对来讲,美国的雇佣制度要灵活得多。当然,制度的确定也与企业的性质有关,如果是国外独资时,可能企业中的本地人要少些,但如果是合资企业,其员工的国外成分就要更多一些,这无疑增加了文化管理的难度。在全球化的今天,怎样使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能接受一个统一的企业文化呢?很重要的恐怕是管理层的比例问题,如果总经理是总公司所在国的,那么,至少要有一个副总是当地人,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和占领当地市场,也能服众,使得来自不同国家和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快速地溶入到一个统一的企业文化中去,为企业创造和谐的氛围,以至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责任制度,有时也叫忠诚度,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讲就叫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组织生活的向往度,它直接决定着员工是否愿意为组织奉献甚至牺牲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组织的企业文化吸引力决定的。同时也与员工的文化背景有关,通常情况下,受教育的程度超高时,他们对组织的忠诚度往往越稳定,越容易溶入到组织中去,当然也就会对组织的责任心更大。愿意承担更多应当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组织的效率才能提高。当然,受教育程度低也有它的优势,如果把人的出生比作一只空的杯子的话,那么,这些杯子的空缺就越多,也就更易接纳外来事物,那么此时重要的就是本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了。总之,只要每位员工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放在心上,也就会产生很强的凝聚力,使得组织的目标得以更快地实现。所以,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国家的员工都要予以积极地引导,让他们更快、更好地溶入到企业的文化中来,把员工们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目标谐调到一致至少大致一致上去。这样才能使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增强竞争力。

以上是企业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时产生的文化差异的问题以及一些建议,具体说来,要彻底解决问题,还得从自身做起,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可供参考:

第一,树立全球合作意识

全球化已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国际贸易与合作已是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毕竟,外部永远要比内部大。而且外部环境往往没内部环境那么好预测与控制。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放眼全球,了然世界于胸。又有仁:出不转水还转。假如企业的定位就是国内,那么国内也会有或终会有外来的竞争者。所以,树立全球化的合作意识势在必行!

第二,善于发现不同企业文化的合理性

在制定国际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带有偏见地去看待相异的企业文化,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若不能求同,就得存异。真理的真实性也是有条件的,包括时间与空

间的差异,同样,文化也是如此,有时候要入乡随俗,有时要坚守原则,有时候要相互理解,有时候要换位思考。

第三,换位思考

当国际企业走出国门,面对的是更多复杂的事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与态度也会有所差异,产生茅盾也是必然的,可一味地坚守利己的原则与立场,不能做到通情达理,不能为对方考虑一下,不能换位思考,也就不能更好地解决冲突与茅盾。

第四,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能做到换位思考问题时,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恐怕也好多了,就像一个人说话时,总是说“我怎么样„”一样。国际企业面对的是异国的顾客,以自我为中心的自以为是的态度恐怕是不行的,要对待上帝,就得拿出对待上帝的态度与行为,努力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病。

结论:本文从多个方面讨论了国际企业管理过程中应考虑的关于国际企业文化的问题,虽然此过程比较难以把握,但只要管理者能细心考虑周全,就能很好地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地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马述忠 廖红·国际企业管理

谭文力·国际企业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黄军辉,陈艳红·从文化差异中寻求跨国经营优势

王慧,吴海波·文化差异对企业国际营销策略的影响研究

上一篇:回风巷改造下一篇:综合补偿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