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经济(共12篇)
跨国经济 篇1
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 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
一、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结果, 1981年—2000年, 在我国GDP平均9.7%的增长速度中, 约有2.7%来自利用外资的直接或间接贡献。这足以说明外资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于跨国公司的投资具有规模大、起点高、投资总额高的特点, 可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短缺, 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此外, 随着跨国公司投资力度加强, 增加了我国的财政收入,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1.2 有利于我国技术进步,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是获取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技能的主要途径。目前, 全世界大约有80%的技术转让都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而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既缺乏资金, 没有能力自行组织研究开发高新技术, 只有通过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 促使中国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直接或间接受益。跨国公司R&D机构的进入, 可以通过外商与我国研究机构的合作、技术转让等, 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带动了我国的研发力量的发展壮大。
1.3 优化我国经济制度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要素, 一国通过制度变迁会促进经济增长, 从而产生制度绩效。在与跨国公司的博弈过程中, 中国政府在吸引、规范、引导外资投向方面的经验、做法日臻完善, 相应的财政、税收、金融管理体制、外贸体制、价格管理体制也日益健全。外资流入本身也带来了先进管理结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 通过扩散效应, 促进了国内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负面效应
随着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其对经济发展的负效应也逐步显现出来:
2.1 对我国产业的压制
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固然对促进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跨国公司也凭着其强大的“垄断优势”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抑制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跨国公司正是凭着其超越国内企业的独特优势, 有效地挤占市场, 把部分困难重重的国内同类产品的竞争者挤出市场,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民族工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与此同时, 跨国公司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把我国部分企业及原有市场一起并入, 其结果是可能形成了跨国公司在某一个行业的垄断局面, 不利于技术进步, 阻碍公平竞争, 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2.2 我国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
随着我国的企业和市场渐渐进入跨国公司所编织的全球生产经营网络之中, 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程度加深, 国内经济将不同程度地随着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而波动, 这对于我国政府如何运用财政、货币、产业等经济政策进行有效地宏观调控形成了挑战。此外, 跨国并购正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之一, 但其完全是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的, 与我国行业的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很可能不完全一致, 这样便使我国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的调控力度下降。
2.3 品牌冲击
为了进一步控制中国市场, 跨国公司还使用品牌侵略手段。据统计, 中国的合资合作企业, 90%使用的是外国投资方的商标, 国外品牌在碳酸饮料市场占有率超过90%, 在化妆品市场占75%, 在食品、医药行业占30%~40%。另外, 年产超过500万吨的啤酒企业合资率已超过70%。很多外资并购案中, 跨国企业在实现第一目的后即开始对本土品牌实施打压弱化甚至束之高阁。跨国公司就是这样通过控制品牌达到操控中国市场的目的。
三、政策建议
3.1 加强对外商并购过程本身的监管
跨国公司兼并收购, 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业务, 为此, 需尽快引进和培养监管人才, 制定反垄断法和防止不正当交易法, 对重要战略性领域中的跨国公司并购行为要有严格的审查规定和控制能力。
3.2 完善法律法规
在法律制度环境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尽管我国已制订、公布了不少鼓励外商投资的法规、文件, 但基本上还没有针对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特点而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因此应该尽快研究制订吸收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 或对原有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订, 按照法律规则指导跨国公司在华投资, 规范和约束跨国公司的行为。
3.3 发展民族经济, 保护民族品牌
在产业政策上, 应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从长远来看, 民族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强调保护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 不能被跨国公司吞并。在市场政策上, 国家应注意保护民族品牌。一方面要着力培养中国企业家的把品牌做大做强的强烈愿望和信心, 实现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于民族品牌的保护。国家要成立专门的促进民族品牌国际化的机构, 负责收集更新的各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就国外的法律情况组织培训, 交流先进的品牌国际化经验等, 以便更好地为企业家保护好民族品牌服务。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然后针对对我国经济的威胁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经济,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苏旭霞.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与中国外资政策[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5.
[2]、彭有轩.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3]、林季红.跨国公司战略联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4]、魏浩, 马野青.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5 (3) :66~70.
跨国经济 篇2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
2010年将是中国经济完全走出危机的一年,也是中国确定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发展蓝图的关键一年。“十二·五”规划将在30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的背景下制定。这个规划将指引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金融危机后以及未来的“十二·五”规划期间,如何发挥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需要进一步利用外资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吸引跨国公司一个重要目标是获取资金,现在我国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许多企业拥有充裕的自有资金,银行则拥有大量的贷款能力。我们还需要通过同跨国公司合作而引进资金吗?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引进跨国公司目的之一是为了引进先进技术,现在我们不少工厂已经有了先进的技术设备,我们正在致力于“自主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建立自己的标准。我们还需要同跨国公司合作引进他们的技术吗?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与跨国公司合作目的之一是为了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现在我们的银行市值超过所有世界著名跨国银行,我们已经有36家大企业进入全球500大排名,我们许多公司都已经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集团管理结构。我们还需要向跨国公司学习企业管理吗?
一个流行的观点是“引进外资不是越多越好”。那么,究竟引进多少外资为好呢?2007年,美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2712亿美元,2008年为3161亿美元。我国2008年吸纳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0多年来的高峰,是1083亿美元,也只是美国当年吸纳外资的1/3。美国经济实力最强,为什么还在如此大规模吸引外资?应当看到,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美国实现了在开放中与全球经济的互动,实现了经济资源的优化,保持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引进外资来引进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即使将来我国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也还需要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继续大规模利用外资,通过引进外资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引进外资与全球经济互动发展。
二、调整利用外资的目标
进一步做好外资工作并不仅仅意味着利用外资数量加大,更重要的是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战略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在经济发展各个阶段外资都发挥了积极作用。30年后的今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站在新起点,面对新问题,我们吸收和利用外资的思路应当转变,我们利用外资的目标应当调整。
利用外资的目标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如同过去30年一样,未来外资在这三个层面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我们要有清晰准确的目标。
在宏观经济层面我们应当把利用外资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调整到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许多跨国公司很早就启动了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发展战略,不仅自身生产制造绿色产品,而且带动当地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在中国投资的许多跨国公司企业已经是各地低炭经济的模范。只要我们引导得当,跨国公司完全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我国建立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经济。
在中观经济层面我们应当把利用外资促进中国产业发展壮大调整到促进中国产业做强,并且融入全球产业。
我国产业的进一步做强,必须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吸纳整合全球产业资源。通过引进来利用外资可以参与全球产业的整合,通过走出去主动打造全球价值链也可以参与全球产业的整合。过去30年我国主要通过引进外资参与全球产业的整合。今后我们在吸纳外资中,应当更加注重吸引那些全球产业链高端的项目,例如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物流配送以及运营管理中心等环节。与此同时积极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延伸和完善自己的价值链,打造全球产业链。
在微观经济层面我们应当把利用外资促进中国现代企业硬件方面的成长调整到促进中国企业软竞争力的成长。
应当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企业有了迅速成长,但是从整体看我国企业还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我国企业硬件竞争实力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包括科技创新、全球化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强化企业责任的理念等软竞争力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通过吸纳外资企业并且与外资企业合作竞争是我国企业提升软竞争力的捷径。我们的应当从引进外资促进中国企业完善企业内的经营管理提升到到促进中国企业完善整个价值链管理和建立全球网络管理。
三、调整利用外资的方式
为了实现上述三个层面利用外资的目标,我们在引资工作方式上也需要调整。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招商引资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新经验。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值得关注。
引资对象——从主要是产业投资者到多种投资者
过去来华投资的外商多数是产业投资者。近年来,投资的外商类型呈现出多样化。新加坡、纽约、东京以及伦敦证券市场来吸引中国企业上市。海外上市成为不少企业吸引外资的途径。这是通过海外公众投资者吸引外资。近年来,凯雷等世界著名私募股权基金纷纷进入中国。这是与产业投资者不同的财务投资者。财务投资者、产业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在华投资各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吸引产业投资者投资的经验比较多,但是对吸引财务投资者或公众投资的经验还不足。
引资主体——从政府为主引资到企业为主引资
过去由于掌握土地以及其他政策资源,政府部门往往成为招商引资的主体。今后由于招商引资目标以及其他引资方式的变化,政府为主的引资将转变为企业为主的引资。尤其是并购方式投资以及私募基金的股权投资和海外上市的公众投资方式的发展,企业将越来越成为引资的主体。
引资方式——从主要绿地引资到多种方式引资
过去我们对绿地引资,即新建企业的引资方式比较熟悉。随着我国企业和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出现了众多有价值的企业。跨国公司现在有可能通过兼并和收购当地企业进入中国或进入中国某个行业。与此同时,中国许多产业都出现了产能巨大而集中度高度分散的状况。中国这些产业面临通过重组做强的任务。这就为通过并购吸引外资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引资手段——从主要靠政策引导到主要靠市场引导
过去引资主要的促进措施是优惠政策。近年来,专门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随着内外资政策统一的推进越来越少。实际上来华投资的外商越来越看重的是我国迅速扩容的庞大市场以及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今后应当把完善市场管理体系和形成内外资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机制作为吸引外资的主要着力点。
四、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的关键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是如何收缩外资规模,如何限制跨国公司的作用,而是如何进一步发挥跨国公司积极作用,使跨国公司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
然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议论与发挥外资积极作用的思路相偏离。这些议论的基点在于把外资企业视为外国企业。
例如,不少人批评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认为外商“恶意并购”当地企业,对当地龙头企业进行“斩首行动”,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呼吁抵制外资并购境内企业。
我们对近年来媒体报道过的22个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案例进行了调查。这些案例没有一个真正影响了国家安全,也没有一个在其所在行业形成了垄断。从已发生的跨国公司并购境内企业案例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安全,反而有助于产业集中提升产业竞争力。今后应当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
同样的案例为什么会有相当不同的看法,关键在于如何定位外资企业,即外资企业是否中国企业。而确认外资企业是否中国企业出现分歧的原因在于观察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不同。
1992年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市场形成,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各国的民族产业向全球产业转变。全球市场、全球公司和全球产业的形成根本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图景。各国经济、各国产业以及各国企业的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传统的冷战结束前的视角看,跨国公司是发达国家经济侵略的工具。但是从经济全球化视角看,跨国公司正在转变成全球公司,他的利益不仅在总部所在国,而且也在投资和经营所在国。全球产业已经把各国经济链接在一起,各国经济发展必须寻找互利共赢的模式。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证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有优势和劣势,他们之间积极的合作与竞争最有利于优势互补,最有利于中国企业整体发展。形成国企、民企和外企等不同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最有利于我国企业抵御金融危机,最有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制定各项促进经济发展措施中,应当把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作为中国企业的一部分。我们应当纠正那些否定外资积极作用甚至排斥外资的错误做法。
五、把握机遇融入中国可持续发展
要进一步发挥外资特别是著名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除了政府部门需要调整引资的目标和方式,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外,外资企业也需要调整自己在华战略,强化在华责任。1,研究在华经营存在的问题
有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发展缓慢,业绩平平。值得注意的是,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相比,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在下降,在人们心目中受尊敬的程度在下降。
跨国公司需要回顾和总结在中国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存在发展战略、管理结构和承担责任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成功的跨国公司能够做到“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行动”。本土化包括组装制造本土化、营销服务本土化和研发设计本土化等全价值链的本土化,还包括人才开发本土化。一些跨国公司在组装制造和营销服务本土化做得比较好,但是研发设计本土化滞后,导致他们在华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动态的适应当地消费者需求,影响了竞争力。而人才开发本土化滞后则不利于调动当地员工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这些公司的经营业绩。
其次,一些跨国公司在华管理架构不适应中国市场的复杂局面。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且发展不平衡。跨国公司需要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这个管理机构拥有相当大的临机处置权,能够协调各个事业部门在中国的业务。
再次,与历史上的跨国公司不同,现代跨国公司需要承担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内的全面的责任,还需要承担既包括在本国,也包括在经营所在国的全球责任。特别重要的是,跨国公司还应当反对商业贿赂,承担合规的责任。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企业多数能够承担这些责任,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在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方面有缺陷,还有一些企业违背基本道德操守在中国从事商业贿赂。随着中国现代商业文明的发展,跨国公司企业在责任方面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企业声誉。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经营不善有企业外部环境的原因,但是企业自身原因是第一位的。如果跨国公司能够回顾进入中国以来的成功与失利,准确总结其中的原因,一定能够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取得自己的成功。
2,准确把握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变化趋势
近年来,跨国公司常常被中国媒体批评。跨国公司也常常为一些政府部门出台的某些政策烦恼。有些公司甚至担心中国将排斥跨国公司。
其实,改革开放30年来,在外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和思路。
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把引进外资上纲到“姓社姓资”的高度,遭到邓小平的尖锐批评。他指出: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邓小平文选》三,P373)
1992年扩大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人们对外资的批评变成了“姓中姓外”的问题。把外资企业看作外国企业,认为外资企业扼杀民族工业,影响经济安全。199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若干意见”。这个重要文件给在华外资企业明确定性:“依法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作为中国企业的一部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之一。这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12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做好外资工作时又一次明确指出“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议明确提出“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
显然,坚持对外开放,把外资企业融入中国经济,发挥外资企业的积极作用,是中国政府30多年来始终一贯的主张。应当看到中国政府一贯的全局的思路,不要为一时的和个别的事件动摇对中国坚持改革开放道路的信心。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发展、更加开放的中国,不仅会给13亿中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而且会给跨国公司在华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大调整、大变革。未来的中国将把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未来的中国将加大节能增效力度,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如何抓住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是跨国公司在中国面临的挑战。3,调整在中国的经营发展战略
通过调整中国战略抓住中国机遇。调整内容包括在中国强化本土经营、低碳经营与合作经营
(1)强化本土经营
调整在华经营战略关键在于强化本土化,全价值链在中国布局,实现组装制造本土化、研发设计本土化、营销服务本土化和管理人才本土化。特别是把研究开发设计环节引入中国,既从事针对中国市场的适应性开发和设计,也从事面向全球市场和未来市场的较为基础性的研发设计。管理结构也需要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进行必要的调整。一些跨国公司成功的经验表明,在中国设立强势的地区总部,即拥有较高权威能够在华临机处置的管理机构是适应中国市场特殊性的重要举措。
另外,经过30多年发展,跨国公司应该而且有可能启用更多本土化人才。通过严格的培训,这些人才了解了公司全球化经营的经验以及规则,可以发挥更通晓中国国情更善于在中国运作的优势。(2)强化低碳经营
中国正在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跨国公司在华推广节能减排的低碳产品,改造原有工厂为低碳工厂,推动在华供应商和客户节能减排形成低碳产业链,能够从根本上帮助中国企业和中国产业低碳化,同时能够获得在华发展的新机遇。(3)强化合作经营
与中国企业和中国产业合作的新的发展趋势已经显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开始从制造环节的合作发展到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的合作;从主要是硬件方面的合作发展到软件方面的合作;从国内市场的合作发展到全球市场的合作。例如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共同在印度投资,美国铝业与中国铝业共同收购力拓的股份,三菱商事与中国能源业公司共同开拓印尼能源。这些案例就展示了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合作的新前景。4,强化在中国的责任
近10年来,一大批跨国公司对企业责任的理解和实践有了显著的进步。企业的责任已经从过去主要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变到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内的全面的责任。作为跨国公司,不仅需要承担公司总部所在的母国责任,还要承担投资和经营所在国家的责任,这是一种全球的责任。而全面责任和全球责任的底线则是合规的责任,特别是反对商业贿赂。
跨国公司在中国强化全面的全球的和合规责任,将进一步改善在中国的形象,被中国消费者认可,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机遇。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强化责任还将在中国发挥示范作用,推进中国企业合规,促进中国企业强化责任。这一点恰恰是中国未来利用外资的重要目标之一。
金融危机之后恰好迎来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始从经济大国成长为经济强国的新征程。中国发展过程离不开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过去的一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抵御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的五年,跨国公司在危机后振兴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过去,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从小变大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在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的过程中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精品
跨国经济 篇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中国中信国安集团公司 副董事长
中国国安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 董事长
北京国安广告总公司 董事长
国安DDB(北京)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董事长
中国广告协会 副会长
中国广告协会广告公司分会 主任
IAA国际广告协会中国分会 副会长
中国商务广告协会 副会长
北京广告协会副会长
中国摄影家协会 会员
中国艺术摄影协会 理事
党的十六大已经确定了“走出去”战略。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The party's National Congress has established "going out" strategy. Congress report noted that "going out" strategy is a new stage in opening up significant measure. To have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encourage various forms of ownership of foreign investment enterprises to stimulate expor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a number of strong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brand names.
在当前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状况下,中国经济依然坚挺。可以用“风景这边独好”来形容。以此为契机,本土广告主响应国家号召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本土广告公司的“国际化”诉求是一致的。随着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本土广告公司也要跟在后边跨出国门。
中国本土广告公司“走出去”要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本土广告跨出国门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自从大批跨国广告公司伴随着国际客户进入中国以来,他们带进来了跨国广告公司的经营理念和操作方式,令本土广告公司刮目相看。他们的到来,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广告市场格局,也为中国广告市场带来了巨大活力。自1986年电扬落户中国以来,跨国广告公司与本土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交流与撞击、认同与冲突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1992年来,随着国门的进一步打开,跨国广告公司逐渐熟悉中国市场,加大本土化力度,已开始新一轮的竞争。而本土广告公司起步虽然很低,却以其极大的热情,极大的拼搏精神,和对国情的独特把握,短小而应变迅速等特点,不少优秀的本土广告公司也脱颖而出。
跨国广告公司自进入中国,一开始就以其悠久的历史、成功的经验、熟练的技巧等获得了国内广告客户的追捧。而本土广告公司积极的扬长避短,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公司。在对中国特殊国情、特殊消费心态的把握方面,本土广告公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往往能更加理解消费心态,能制定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策略方向。
本土广告公司的执行力也较为业内称道,他们往往反应迅速,没有层层机构的限制和控制,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错综变化尚不完善的中国市场,谁反应迅捷,能迅速抓住机遇就能有更大的机会成功。
在终端执行上,本土广告公司的力量比跨国广告公司更强大。因为本土广告公司可以有很多人为客户直接面对时常和最终消费者。而跨国广告公司由于它的专业性要求,不可能与本土广告公司一样,否则人力成本太高。
本土广告公司具有价格优势。价格是客户是否需要选择跨国广告公司的一个重要因素,跨国广告公司的收费远高于本土广告公司,有的客户攒3年钱才够支付跨国广告公司半年的广告费用,这样的话,企业还不如找一家本土的广告公司来做。
在跨国广告公司进入中国之初,他们满足于服务全球性的旧有客户,与本土广告公司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冲突。而随着全球经济的起伏不定、本土企业实力增长,跨国广告公司迫于生计,以替国际客户服务为基础,迅速向本土企业扩张,以收购优秀本土公司,吸纳本土人才,向中国本土化发展。而本土广告公司以自身独特的优势,与跨国公司争夺人才,凭借“本土”大旗,直击跨国广告公司的软肋,也吸纳了一些跨国企业。
本土广告公司在与跨国广告公司的竞争与合作中,不断的成长和壮大。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这次经济危机对于中国本土广告来讲是一个机遇。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到世界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那么,我们要有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利用这个机会中国本土广告可以跟着中国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当地开办一些合资广告公司,吸收当地广告人才,收购当地的优秀广告公司。与当年这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一样,因地制宜,参与市场竞争。
中华民族是富于智慧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中国广告人有着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只要中国本土广告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周密部署、敢于“走出去”,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品牌服务、政府公关等工作,打造真正的中国本土广告跨国集团将不再遥远。
跨国公司力挺中国经济 篇4
两会是外部世界研判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策走向的窗口。今年两会期间, 一些世界500强公司在华高管在接收记者采访时谈到, 他们高度关注两会经济议题, 并对中国经济前景抱有信心。
在他们看来, 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而“十三五”规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将为中国与世界带来发展新动力。
跨国巨头紧盯两会经济议题
受访跨国公司高管们表示, 中国经济走势和本届政府相关政策调整对公司制订和调整发展战略非常重要。
通用电气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段小缨表示, 今年两会期间,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以及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环境治理等举措为通用电气所关注。
段小缨认为, 中国的发展观从重速度规模逐步转向重质量效率, 转型和成长将是中国经济的两大主线。因此, 与中国经济共同转型和成长也将是通用电气在华战略的核心。
杜邦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苏孝世说, 公司非常关注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审议, 这对公司未来在华策略的制订具有指导意义。他表示, 非常兴奋地看到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农业是杜邦发展战略中三大重点之一。
而在可口可乐大中华及韩国区副总裁张建弢看来, 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 是可口可乐公司高度关注的议题。
全球领先的水技术供应商赛莱默 (中国) 有限公司总裁吕淑萍对新华社记者表示,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如何保持中高速增长、如何推动“十三五”规划和绿色发展是公司最关注的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引人注目, ”特斯拉中国区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在谈到两会时这样说。在这家全球知名电动汽车厂商看来, 本届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优化经济结构等举措, 增强了众多创新型企业的信心, 在“供给侧”将有更多开拓创新甚至颠覆性创新的空间。
跨国巨头力挺中国经济前景
针对外界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质疑, 长期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形势的受访跨国公司高管对中国经济投出信任票。
段小缨说:“尽管2015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但中国仍将是全球增长支柱。中国坚持推进改革和开放的态势令我们对未来抱有信心。‘十三五’期间, 中国政府所推进的一系列旨在调结构、去产能、推动开放的主动性举措, 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亮点。”
苏孝世则认为,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虽然增速放缓, 但增量仍十分可观, 中国仍是全球最大、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更重要的是, 中国在下大力气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这些变化将夯实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后劲。
他表示, 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 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将在科技创新、城镇化发展、制造业升级、环境改善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创造更多机会, 公司期待更深入地参与中国的发展。
对于可口可乐公司来说, 中国已经是其全球第三大市场, 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张建弢说, 回顾2015年, 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一样经历了不寻常的发展历程。过去一年, 在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的背景下, 中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保持了6.9%的中高速增长。
在他看来, 中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 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中国市场潜力依然巨大, 公司对此充满信心。
吕淑萍谈到,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高科技制造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这表明中国正在推动创新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引擎。她指出, 尽管去年6.9%的增速是近年来的最低水平, 但由于体量巨大, 中国经济表现在全球仍是“鹤立鸡群”, 且仍具有相当吸引力。
陶琳认为, 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下, 中国经济确实面临下行压力。不过, 中国仍处于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阶段, 市场需求量巨大。长期来看, 中国经济转型正“扬帆起航”, 基本面依然强劲, 平稳较快发展可期。
跨国巨头看好在华发展潜力
中国经济转型, 为自身也为世界带来了新红利, 跨国公司对此有最直接感受。受访高管表示, 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等给公司业务带来很大机遇, 企业在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段小缨说:“我们认为推进供给侧改革、推进‘一带一路’、落实《中国制造2025》, 以及本届政府对于继续拓展国际合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表态, 对于通用电气在中国的业务都是积极正面的信号。”
段小缨举例说, 在“一带一路”层面, 通用电气已经为中国企业承包承建的海外电力和油气项目提供了价值超过30亿美元的设备, 涉及燃气轮机、风电、石油天然气管线等众多产品。通用电气和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合作的非洲地区清洁能源项目, 被列为中美经贸务实合作示范项目。
苏孝世谈到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为企业经营带来的利好。他说, 跨国公司已经受益于本届政府改革行政管理模式的诸多举措, 包括简化行政审批事项、优化服务以及海关积极推行的一系列贸易便利化措施。这有助于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并提升政府管理效能, 也能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效率。
张建弢说, 在中国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背景下, 在华跨国公司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同时也应该看到, 供给侧改革强调的产业链、价值链提升, 制造业转型升级, 以及“一带一路”倡导的国际产能合作, 为跨国公司发挥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全球运营经验等优势提供了更大空间。
双向开放、互利合作给企业带来的新机遇是陶琳在采访中强调的要点。她说, “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构建全新对外开放格局的思路。未来各种交流合作机制与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 也将为外企“走进来”提供更多可能性。她相信特斯拉在中国的业务将开展得更加顺畅。
“走进来”
跨国经济 篇5
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经过20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吸引60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年进出口贸易额已达15000亿美元,中国经济已与国际经济融为一体并互为依存.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历史过程,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趋利避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外国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梳理外资跨国并购的特点,探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利用外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 者:吴启金 郎英 作者单位:吴启金(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国际合作部)
郎英(中国机械工业成套工程总公司)
跨国经济 篇6
摘要: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效应不仅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加速发展,更促进了所在区域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更能带动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动因、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动因;模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总部经济指某区域由于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业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的空间耦合,并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而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效应不仅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加速发展,更促进了所在城市的发展。对跨国公司而言,实施总部与生产基地的空间分离,客观上是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寻求全球经营成本最小化的必然结果;对迁入城市而言,跨国公司总部的入驻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就业和消费,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最终提高城市对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全球总部迁移也呈现出加快的趋势。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境外企业纷纷将其境外总部迁到我国或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调整国际市场战略。因此,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总部入驻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目标。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动因、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入驻,以促进我国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带动我国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一、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动因
总部经济的概念是随着跨国公司将其研发、设计、采购、物流等中心机构移入我国城市的过程中,逐渐走入人们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的。现阶段,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存在着以下两个主要动因。
1.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困扰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发展服务业是摆脱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我国而言,同样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发展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企业不断壮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
(1)我国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40%左右,明显偏低,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粗放、资源消耗高的重要原因之一。[1]
(2)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亟需提高。2002-2006年,我国服务业中FDI(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金额不涨反降,从140.11亿美元降至116.79亿美元。事实上,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比例偏低,一直不到3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外资流入则一直以服务业为主,甚至超过了60%。[2]
(3)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亟需大力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中,商贸餐饮、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超过三分之一,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研发和信息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占26.4%,而美国在20世纪末,总部经济、金融、保险及各种现代服务业就已占到50%以上。[3]
2.全球直接投资的推动。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直接投资愈来愈呈现出转向服务业的趋势。早在2004年,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就公布了以“转向服务业”(Shift Towards the Service)为题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该报告显示:近年来,FDI的结构已转向服务业。20世纪70年代初期,服务部门仅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1/4,1990年这一比例不到一半,而2001年和2002年,服务业平均占外国直接投资总流入量的2/3。1990-2002年的12年间,第一产业和制造业在全球跨国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9%和44%,下降到4%和29%, 而同期服务业的比重则由47%上升到67%;《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进一步显示,FDI的重点也转向服务业。[4]随着国际服务业全球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已在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和物流等多个领域有了飞速拓展,这些现代服务业新兴领域构成了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跨国公司总部的转移,注重从功能稀缺性、规模性、集聚性等优势出发,高质量的跨国服务机构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外资服务业,创设关联产业效应、构建合理产业体系,使总部经济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于跨国公司是全球直接投资的主体,在全球直接投资的推动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加速进入我国。此外,为了更好的服务在华跨国公司,进而吸引其将更高端的生产环节转移来中国,我国政府也努力为跨国公司发展总部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模式
我国具有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动因,而通过模式的推动,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在华的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区域特色鲜明的国情以及吸引FDI多年来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的现实,为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采用生产性总部经济模式、总部经济集聚区模式和外资拉动模式进入我国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契机。
1.生产性总部经济模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吸引了大量制造业跨国公司来华进行投资。但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我国发展很不充分。由于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依赖程度小;产品研发设计和关键技术依赖于进口,对我国本地研发设计或技术服务需求少。这种状况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外资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还很有限,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尚没有扎根在高速增长的制造业土壤里,可以说,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同时也为在华制造业跨国公司发展生产性总部经济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所谓生产性总部经济就是为制造业进行服务的总部经济。事实上,随着我国从传统制造业转向先进制造业,在华跨国公司的投资空间,早已跳出了制造业领域,总部经济已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因为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繁荣本身就会扩大总部经济的投资空间。例如,部分在华跨国公司率先建立了创意产业中心和设计创意中心,建立了包括模具设计、软件设计、工程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玩具设计、印刷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设计平台。这些跨国公司所建立的设计总部聚集了研发与设计,取别人所长,补自己所短,服务在华制造业跨国公司,取得了巨大成果。随着越来越多的在华制造业跨国公司将总部与生产基地分离,将极大地促进在华跨国公司生产性总部经济的发展。可见,跨国公司依托我国转向先进制造业的契机,发展生产性总部经济潜力巨大。
2.总部经济集聚区模式。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区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CBD(中央商务区)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CBD,即总部经济集聚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单个CBD到微型CBD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其中,伦敦的微型CBD由传统的市中心扩展出来,以堪那瑞区为代表沿着泰晤士河呈轴线发展;纽约的CBD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分阶段逐步形成布鲁克林、长岛、法拉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CBD;东京逐步形成了品川、汐留、六本木等30多个微型CBD,很好地适应了总部经济空间集聚且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趋势。
可见,总部经济集聚区是在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并借鉴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主要是指:按照现代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集聚区为载体、将相关的总部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的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总部经济集聚能力的区域。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形成产业集聚是总部经济集聚区模式的特点。尽管总部经济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基础,但其产业特色的形成则取决于所在区域的特定功能。总部经济的发展依托由资源、禀赋、区位、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所构成的功能,突出其区域优势和特色,建立起与区域功能相吻合的总部经济产业体系,从而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增强服务业的辐射效应。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集聚区,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和品牌效应的特征,客观上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而通过品牌效应,服务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度和占有率,进一步提高该区域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合机制,又提高了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市场空间。
在总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利用总部经济集聚区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我国区域特色鲜明,为建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集聚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上海为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建设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规划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海力图在2010年前打造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集聚区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5]。自2002年《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出台至今,上海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178家,这些跨国公司总部呈现集聚之势。例如,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核心区域,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93家,占上海总量的1/2,并且还有一批总部再建或拟建。[6]此外,上海鼓励在各区符合条件的专业产业园区或服务业集聚区内建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基地,各有侧重发展总部经济。例如,南桥总部商务区凭借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交通便利,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重点吸引中小型跨国公司,成为奉贤区新一轮发展的载体和抓手;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充分发挥杨浦区大学强势学科的优势,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形成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区;金融要素市场本来就已经集聚的外滩和陆家嘴地区集中发展金融贸易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区等。这些点状的集聚区通过产业链或创新链彼此相通、有机相连,使上海的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整体辐射能级进一步提升和放大。目前,这些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集聚区对上海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已经显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集聚功能效应得到拓展提升,更好的体现了微型CBD作用。(2)空间形态布局上,由上海市中心地区逐步向周边重点地区分散化、多极化发展。(3)产业功能布局上,各集聚区初具特色,逐步呈现功能错位。我国应借鉴上海建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集聚区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集聚区,进一步提升我国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能级和品位。
3.外资拉动模式。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在外资构成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度不高导致总部经济发展滞后。我国虽然引进了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但却把很多为跨国公司服务的总部经济拒之门外。2000年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104.6亿美元,2006年为173.8亿美元,分别只占当年实际吸引外资额的25.7%和27.6%。至2006年底,我国服务业共有外商投资企业7.5万户,占整个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总户数的27.2%。[7]我国吸引FDI已经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加之全球FDI的投资方向和重点已经转向服务业[8],这些都为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以我国扩大服务业开放力度,进入我国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所谓外资拉动模式就是将更多的外资引导到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上来。
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具备了承接跨国公司总部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使我国对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例如,2007年世界最大的IT服务外包企业美国EDS将在武汉建立其在华的首个全球服务总部; 惠普全球软件服务总部重庆分中心正式入驻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Intel)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落户黄浦江畔等。更多的国际机构已经将我国列为对跨国公司总部转移的新兴市场和重要目的地。就当前而言,我国采用外资拉动模式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应积极承接计算中心、呼叫中心、数据处理、技术研发、财会核算、售后服务等跨国公司总部的转移,特别是逐步拓展一些具备优势和条件的高端业务;二是要继续开放现代服务业市场,不断提高吸引FDI的质量和层次。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地区总部、国际行业协会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积极引进国际现代服务业的新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服务业提高水平。
三、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建议
通过模式的推动,必将极大地促进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在华的发展。但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需要非常严格的条件,如合作机制、综合环境优势、现代服务业优势和人才优势等等。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暂时吸引了一些总部入驻,也不意味着就形成了总部经济,所以我国必须找出相应的对策,完善上述条件。
1.形成总部经济合作机制。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形成合作机制。以我国目前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最多的长三角区域为例,其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发展较快正是与长三角区域的合作机制较为完善密切相关。
长三角区域土地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约为全国陆地面积的1%,但是其间吸纳的跨国公司总部却数量惊人。依托长三角区域优势,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杭州为副中心的总部经济合作机制已经初步形成。[9]上海是全球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截至2007年1月,落户上海总部经济的外资企业总数达到500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54家、外资投资性公司150家、外资研发中心196家。上海成为中国内地总部经济数量最多的城市。[10]而杭州也是较早提出总部经济的城市之一,企业总部效应已逐步显现出推动作用。杭州老城区已引入150多家公司总部,涉及商贸、旅游、制造等各个行业;南京更明确地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建立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的战略。至今,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00多家在南京投资,南京已具备了一定的总部经济发展优势[11]。
事实上,长三角区域之所以能成为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最集中的受益区,有许多先天因素,如城市化水平较高,具有海洋、长江、陆地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经济实力雄厚等。此外,长三角区域更有其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是上海作为总部资源密集的中心城市和江苏、浙江一带的昆山、苏州、无锡、嘉兴、宁波和台州等作为加工制造资源密集的腹地之间的“总部-加工基地”区域功能分工与合作的机制。这样的机制也决定了未来长三角区域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发展走势:以上海为核心,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南京、杭州为副中心,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国内大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省内本地企业总部;而宁波、无锡、嘉兴等城市则可重点挖掘自身特色优势,主要是留住本地企业总部,并适当吸引省内大企业总部,从而使区域合作的分工更加明确,规避同质竞争的劣势,以形成长远的竞争力。
2.创造良好的综合环境。除了形成总部经济的合作机制之外,我国还应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综合环境优势。综合环境优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业结构的均衡,门类配套齐全;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政府职能的转变,办事效率的提高;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良好的社会安全稳定体系;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法制建设的推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拥有一批高端人才等。
此外,我国在改善硬环境的同时,也注重软环境的改善,特别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因为城市综合环境的改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紧密联系。政府从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制政府三个方面来进行努力,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是综合环境优势的具体体现。我国政府结合我国的国情,注意从优惠政策逐渐向发挥综合环境优势来吸引国内外总部入驻,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另外,为注重政府的信息公开,我国政府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由发言人代表政府对外发布新闻,发布各种政务信息,发布和解释政府的政策,并就国内外媒体和公众关心的问题作出回答。在信息化的时代,搞好政府的信息公开既是一种投资环境,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信息公开以外,我国政府正朝着办事公开和规范,提高办事效率的方向努力,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我国综合环境的改善以加快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
3.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城市的总部集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跨国公司总部成为现代服务企业的重要客户和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的驱动力。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一个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总部密集的地区则会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为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跨国公司总部经济赖以形成的重要条件。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现代服务业强有力的支撑,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生存环境要求必须有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的配套。
为加强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效应,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包括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及新型服务业等。这些无疑都增添了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砝码。虽然我国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和细化。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很广,涉及银行、证券、租赁、通信、网络、咨询、策划、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几十个行业,我国要做的努力显然还有很多。
4.集聚总部经济人才。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高端专业人才,如高级信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级培训师、金融咨询师、高级语言人才、高级物流人才和数字通信工程师等等。而对所需的人才只能通过加快培养和引进来解决。从全球总部经济发达的城市经验来看,一方面,在培养专业人才时,应该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设计并实施人才培训课程和培养计划,加大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在吸引人才时要考虑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各地在吸引人才时不仅要吸引国内人才,还应打开国门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并给人才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平台。近年来,我国招聘市场持续火爆,招聘市场岗位规模继续扩大。在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人才方面,以IT业为主的信息服务业人才需求最大,IT专业人才岗位需求量一直名列前茅。另外,会展、金融、物流和中介服务等其它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量也呈快速上升的趋势。通过培养和引进海内外总部经济人才是解决我国人才缺口的唯一途径,同时也促进了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人才在华的集聚。
参考文献
[1] 何骏.现代服务业多重模式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8,(5):25-28.
[2] 何骏.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动因、优势与重点[J].财经科学,2008,(5):15-18.
[3] 何骏.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8,(5):12-16.
[4] 联合国.2004、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EB/OL]. http://www.untcad.org,(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网站),2006-9-1.
[5] 何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J].经济纵横,2008,(4):15-18.
[6] 张晓鸣.浦东总部经济独具魅力[N].文汇报,2008-3-21(12).
[7] 翟宏伟.五大因素主导外资加快进入我国服务业[N].中国信息报,2007-6-20(5).
[8] 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07[EB/OL].http://www.unctad.org,(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2007-9-12.
[9] 何骏.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竞争力来源[J].经济问题,2008,(6):20-23.
[10] 何骏.上海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投资,2007,(5):12-16.
[11] 谢卫群.长三角成总部经济高地[N].人民日报,2006-07-24(15).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篇7
跨国公司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NC) 是指在多个国家或地区有业务, 通常规模很大的公司。这些公司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设有办事处、工厂或分公司, 通常还有一个总部用来协调全球的管理工作。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提出的定义是:“多国公司就是在它们的基地所在的国家之外拥有或控制着生产或服务设施的企业。这种企业并不总是合股的或私人的公司, 它们也可能是合作社或国有的经济实体。”
跨国公司绝大部分是由一国企业所建立, 极少数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国家的企业联合建立。跨国公司一般都由母公司 (亦称总公司) 和分布在各国的一定数量的子公司组成。跨国公司的来源国称母国, 子公司所在国一般称为东道国。母公司是在本国政府登记的法律团体, 子公司是在东道国政府法律下登记的法人团体。子公司受母公司领导, 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非常广泛, 涉及许多经济领域, 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不仅对母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对整个世界经济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现象和重要特征。在国际范围内, 其他任何经济力量都无法与它相比。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技术转让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力量。
具体到个体的国家, 由于国情不同, 在跨国公司发展中所处地位不同, 不同国家所受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世界主要的大型跨国公司多数母国是发达国家,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国外投资,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跨国公司到底对于世界经济存在怎样的影响、应该怎样评价跨国公司历来很受关注。
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不同国家的影响
(一)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母国的影响
1、促进了母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可以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使传统产业在国内市场顺利退出, 转而将释放出的生产要素用于支持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同时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在技术溢出效应下, 可以使得母国企业在技术、管理知识等方面能更直接、快捷地与发达国家进行交融、沟通和相互反馈, 极大地加快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在这样的条件下, 母国产业结构必然会向更优化、合理的方向发展。
2、直接投资绕过了贸易壁垒, 给母国带来了巨大利益
跨国公司对外扩张的最重要目标之一, 就是争夺和占领国际市场,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建立众多的生产和销售分支机构, 这使得产品可以直接在东道国生产并销售, 从而绕过了贸易壁垒, 提高了其产品的竞争力, 为母国带来了巨大贸易利益。
3、跨国公司海外生产会导致母国“产业空心化”
跨国公司的垂直对外直接投资在促进母国产业高度化的同时, 不断把国内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以至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子公司, 使母国有形资本不断外移, 国内产业实体基本空壳化, 也可能造成“产业空洞化”, 国内投资的减少使得非物质生产的服务性产业部分的比重远远超过物质生产部分的比重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造成供给力与需求力的不平衡, 进而表现为国内需求日益依赖国外进口和贸易逆差加剧, 从而损害母国利益。
(二)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东道国的影响
现在发达国家之间相互都设立了跨国公司的子公司, 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东道国与母国之间既有利益相同的一面, 又有利益冲突的一面。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发展加强了国际间的技术交流, 促进了发达国家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扩大了进出口贸易。但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争夺市场、资源、人才时, 也损害了东道国企业的利益, 这加剧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竞争, 竞争的结果又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
例如战后美国跨国公司对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 给西欧带来了急需的资金、技术, 对于西欧的工业复苏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当西欧国家的经济力量增强后, 也开始联合起来与美国竞争, 抵制美国的控制。
(三)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影响
对于跨国公司发展的评价, 最受关注同时也是最具争议性就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影响。
1、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 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
发展中东道国往往经济落后, 缺乏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 但同时也具有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原材料价格低廉的优势, 这成了吸引外资的主要原因之一。跨国公司的投资为东道国带来了缺乏的资金和技术, 促进了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2、为东道国培养了人才, 带来先进经验, 促进东道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跨国公司为追逐最大利润, 谋求其经营活动在东道国的长期稳定发展, 往往采取本土化的战略, 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跨国公司将生产、销售甚至是研发部门都搬到东道国, 本土化过程中的“溢出效应”给东道国带来先进的经验、培养了人才。同时, 跨国公司在本地雇用大批中下层乃至上层的企业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为他们提供培训, 使得这些人有机会学习外国企业的先进管理方式, 熟悉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 人员本土化对当地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3、跨国公司增强了东道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市场竞争就是优胜劣汰, 跨国企业的进入, 使得东道国企业面临严峻的竞争局面, 东道国企业不得不降低生产成本, 改进技术, 提高劳动效率, 通过科技创新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客观上迫使它们努力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使得东道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以提高。
4、跨国公司的扩张危害了东道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相对于东道国幼稚的民族企业而言, 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产品价格等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 种种现象表明跨国公司为抢占市场, 往往凭借它的强大实力吞并、挤压甚至是消灭民族企业, 这对于东道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巨大的威胁。
5、跨国公司的行业垄断对东道国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跨国公司凭借其在技术、价格等方面的优势打压、排挤东道国的民族企业, 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行业甚至是支柱产业被其垄断控制, 造成对跨国公司的依赖性, 这对于东道国的经济安全威胁很大。
6、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人才流失
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的发展, 大规模地将资源密集型、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中, 如石油化工、钢铁、纺织、机械制造等, 给东道国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 带来大量的工业废料和垃圾,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 掠夺性的资源开发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之间存在人才上的竞争, 由于跨国公司对人才的高薪聘用, 大量具有专业水平的劳动者和科研人才都流向了外资和合资企业, 加重了东道国的人才短缺。
二、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近年来, 来自新兴经济体的跨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这些在发展中国家成长起来的公司正在不断地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迅速崛起, 不仅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利于本国在经济上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 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和先进的技术, 促进本国的外贸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 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产品、服务、管理等方面更能适应第三世界东道国的实际情况, “溢出效应”也更大, 更加能够带动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面对面地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竞争, 打破了几十年来发达国家把持国际市场的局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达国家的利益, 但同时,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之间也存在交流合作, 也会产生互补互助的效应。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现代跨国公司已成为现代国际投资、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技术转让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力量, 它的触角已遍及世界每个角落和各个领域,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与跨国公司产生联系, 从世界整体来看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于全球生产力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许多积极作用。但就个体的国家而言, 跨国公司的发展在给各国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和它们产生利益冲突, 各国一方面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确保自己最大程度地从跨国公司的发展中获益的同时也要尽量将损害降到最小, 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国内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 向海外投资以建立跨国企业。
三、跨国公司发展对世界经济整体的影响
(一) 跨国公司深化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它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 发展和加深了世界各国之间生产、交换、流通、消费、技术产品研究与开发 (R&D) 方面的协作关系。跨国公司凭借其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投资选择的区位优势, 在全球范围内将生产、分配、消费、金融、保险等有机结合起来, 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二) 跨国公司推动了全球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
科学技术的特点是不断创新。跨国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扩大销售份额, 就必须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 现代先进技术绝大部分为大型跨国公司所掌握。据统计: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控制了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技术的90%, 跨国公司在自己研发和应用新技术的同时, 也会有层次地转让、出卖技术。跨国公司是世界科学技术最大的拥有者和传播者, 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科学技术进步, 从而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三) 跨国公司拓展了国际贸易领域,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技术进步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使传统的公司间分工相当大的部分转化为公司内部分工, 在公司的内部分工中, 传统的水平分工也逐步让位于垂直分工, 这使得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内部贸易日益增长, 目前世界贸易总量的近80%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再加上跨国公司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推出和转移, 这就更扩大了国际贸易的流量和各种技术以及商品贸易的新领域。
(四) 跨国公司优化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
跨国公司拥有完备的全球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 具有内部化优势, 这使得商品、劳务、资本、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或生产成果能流畅地流动和合理地配置。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 通过对外投资建立起跨国企业, 跨国企业的触角已遍及世界经济各个角落和各个领域, 每个国家甚至我们个人的生活都不可避免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 跨国公司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不仅对母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对整个世界经济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跨国公司,世界经济,东道国,母国
参考文献
[1]陈建南.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 1999, (02) .
[2]张永清.论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影响[J].经济师, 2001, (10) .
[3]邵望予.跨国公司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国际商务研究, 1986, (05) .
跨国经济 篇8
但是一直以来, 人们都将跨国公司当作一个经济实体, 却并未发现其作为经济外交载体的功能。本文将从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外交载体的角度出发, 通过美国跨国公司游说PN TR法案的案例, 来分析跨国公司在美国对华经济外交中产生的作用。
一、跨国公司的经济外交载体潜质
跨国公司, 也叫跨国企业, 一般是指在一个以上国家建有下属分支企业或机构的国际经营公司。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以至于有人形象地借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比喻说, 跨国公司就像一个“幽灵”游荡在当代世界上空。
经济外交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外交活动, 强调外交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利益, 即通过国家间外交博弈来实现经济利益”。具体的政策包括加入国际组织和扩大对外交往、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国技术与资金、限制来自外国的进口、消除外国对本国商品的歧视等;二是指“某一国家外交所使用的特殊手段, 即利用经济手段达到非经济的外交目标, 如在政治或军事上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比如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 以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 扩大在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等。
跨国通常分为贸易集团和投资集团。但是这两类公司各自追求的利益不同, 对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例如, 美国的贸易跨国公司一般不会致力于一个客观全面的对华政策, 因为他们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利益。而投资集团则不同。“巨额实物资产在短期内无法转移的特点, 注定了他们要沦为国际关系的人质”。大型跨国公司对于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政治风险往往持回避的态度, 同时当代跨国公司又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善的全球化网络向经济外交领域渗透。
在通常情况下, 跨国公司会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采取多种手段来影响母国的外交政策。现在民主国家的对外政策往往是国内不同利益集团主义博弈的产物, 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会从自身利益出大通过游说、施压等方式, 要求取消或放宽向某国商品出口的限制, 或要求给予某国贸易优惠的政策;当公司在海外遭遇不平等竞争和待遇时, 也会迫使本国政府从政治、法律上做出反应, 报复和制裁相关国家。所以跨国公司对两国的经济外交是影响巨大的。
二、美国跨国公司游说PNTR法案
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中美经贸联系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 美国也利用各种手段开展对华经济外交。而对华经济制裁也是其经济外交的一部分。
1999年11月15日, 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达成了双边贸易协定, 中国广泛地开放农业等一系列国内市场给美国。相应地, 美国国会就必须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以保证中国商品以同其他国家产品相同的低关税进入美国市场。但是, 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的双边协议由于与美国的“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相冲突, 该协议必须获得国会的批准才能最终生效。为此, 2000年3月8日, 克林顿政府向国会提交了“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法案”, 简称PNTR法案。这项法案中牵扯到了美国多家跨国公司的利益, 因为一旦美国国会通过给予中国PNTR, 中美之间就不再需要每年都审核一次。这对于美国的跨国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于是当年美国跨国公司主要使用了三种方法来对美国国会的议员进行游说, 试图让美国国会通过这一法案:
其一, 直接游说。美国企业的惯用策略是, 根据美国议员过去的投票记录, 将他们分为三大类:一是坚决反对;二是坚决支持;三是处于两者之间。对于第一和第二类, 跨国公司不需要花费过多精力, 主要游说的对象是游移不定的第三类。对于第三类的每一位议员, 还需要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 比如谁决定不再竞选连任、谁决定连任。一般来说, 跨国公司会优先游说竞选连任的议员, 因为不再连任的议员对于以后的事情不会顾及那么多, 也比较好游说。那么对于竞选连任的议员, 还必须搞清楚他们所代表选区的选民最需要的是什么?议员最希望解决的难题是什么?他们的软肋又是什么?对此, 当时的美国跨国公司针对几个州急需解决剩余产品、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的难题, 使用大量直观、易懂的数据和模板, 展示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停止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灾难性后果, 让这些议员顾及到本选区的利益从而支持此法案。
其二, 社区游说。美国的联邦参众议员都在自己的选区设有办事处, 因为社区和选区是他们获取支持的地方, 当地的选民直接决定这些议员的未来政治前途。这为各大公司企业进行社区攻势和草根游说, 提供了另一重要渠道。因为大型跨国公司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员工。他们有能力动员自己的员工, 而这些员工既代表公司, 又代表当地选民, 具有独特的双重优势。被动员的员工们在公司公关部门的辅导下, 可以采用利用电话、信件、电子邮件和直接拜访等形式去影响自己选区议员。例如, 2000年, 英特尔公司就动员员工寄送了6 000多封信件和电子邮件, 要求议员赞成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另外, 美国商业圆桌会议拨出专款, 建立了一个宣传机构“Go Trade”, 专门从事社区游说。该机构覆盖了19个州和88个选区。同时, 在2000年总统初选的“超级星期二”前夕, 支持给予中国PNTR的广告, 在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和有线新闻网长时间播放, 覆盖22个州、106位众议员的选区, 仅此一项就花费150万美元。通过这些途径, 跨国公司取得了各国社区的支持, 也就取得了社区代表议员的支持。
其三, 行业游说。在美国个人进行政治捐款数额是存在限制, 但对各利益集团根据行业性质所组织的行业游说, 就相对比较宽松。所以各大行业和地区, 包括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香港美国商会、全美小麦种植者协会、北美谷物出口商协会、玩具商协会、鞋批发与零售商协会等, 大都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或政治行动委员会筹集选举经费, 并利用这些组织影响国会议员。以美中贸易商业联盟为例, 当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协议后, 他们就开始采取发动基层、登门拜访、媒体公关等策略, 出资1 200万美元, 旨在游说美国国会给予中国PNTR, 并投入150万美元做广告, 另外, 在2000年4月10日前后, 包括200多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和总裁在内的500多位企业界巨头云集国会, 会见了300多位参、众议员, 实施疲劳轰炸战术。
从PNTR游说案例中可以看出, 美国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广阔的社会网络对美国对华的经济政策施加了极大的影响力。美国对华开展经济外交的时候需要照顾到国内的各种利益, 这就给了美国跨国公司一个游说的空间。利用这个空间, 跨国公司可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三、结论与建议
一直以来, 外交都是高级政治领域的事物, 十分敏感, 与低级政治领域的经济没有过多的联系。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各国开始将外交与经济联系起来, 所以各种经济实体就开始影响外交, 包括跨国公司。美国国会通过PNTR法案只是美国对华经济外交政策的一个部分, 但是透过此次跨国公司的游说活动可以看出, 其在经济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的不容忽视的。
中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同时两者的经济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美国国内经常会出台制裁中国的法案, 这对于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过去中国没有办法影响到美国国内政治, 而过于直接的干涉也是不利于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的。所以采取间接的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此次的PNTR法案, 我们可以看出与中国经贸关系紧密的跨国公司可以在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外交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中国应该好好利用这一途径。但是我们依旧要注意的是, 美国的跨国公司是在全球都有利益的, 而不仅仅是在中国。所以除非影响美国对华经贸政策会给予他们巨大的收益, 否则他们是不会过多地做游说工作。
综上所述, 美国跨国公司在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们可以促进或废止一项政策的制定或执行, 也与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美国跨国公司还将继续发挥作用。对于中国来说, 如何利用好这一力量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S.Hymer.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A Radical Approa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Vemon Raymond“, Research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hedding Old Paradigm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vol3, No1, pp.138-158.
跨国经济 篇9
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是指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在空间上的分离:总部设在总部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 生产制造基地则定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区域, 并呈现出专业化和集群化的趋向。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实质上是在交通、通讯等高度发达的条件下, 比较优势理论在企业空间布局上的应用, 是对不同区域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充分利用的结果。它是一种新的跨国公司管理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组织结构模式。
本文从更微观的角度, 从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角度分析总部经济, 更强调企业组织结构的空间分布, 更加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的功能组织。
2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之理论篇
2.1企业内部价值链理论
在某一产品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由同一跨国公司掌控, 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都由同一企业完成。这就是企业内部价值链, 即企业内部创造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各个环节。
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所需的资源是不同的。在制造环节, 更多的需要自然资源和普通劳动力, 是一种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价值创造过程;在研发环节, 更多的需要高技术人才和精密仪器, 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价值创造过程。资源禀赋, 一般来讲, 与区域位置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尤其是自然资源。跨国公司应根据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不同资源需求, 选择不同的区域安排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
2.2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理论
根据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管理理论的观点,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运作的核心就在于通过水平的和纵向的整合, 充分运用资本、商品 (服务) 以及劳动力等不同市场体系以及不同地理区位的差异性, 不断细化其业务活动, 并将其配置于不同的地理区位, 从而使国际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化。它放眼全球资源和市场, 把融资、研发、零部件生产、总装、会计、培训等各种职能行为安排到最有利实现企业“全球战略”的地方, 实行统一控制,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制度由此应运而生。
3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之案例篇
3.1入驻事件的概况
总部位于美国加里福利亚州的英特尔公司在芯片尤其是电脑芯片领域, 一直是全球领先的企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 英特尔开始进入中国。1985年, 英特尔在北京设立了第一个代表处。1994 年 1 月, 第一个英特尔架构开发实验室成立。1994 年 11 月, 位于上海的芯片测试和封装工厂破土动工。1995年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升级为英特尔中国软件中心。该中心是英特尔在中国设立的首家研究机构, 也是英特尔目前座落在上海紫竹园区的所有机构中的“老大哥”。1998 年 11 月, 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 (英特尔在亚太地区的第一个研究实验室) 创建。2005 年 5 月 12 日, 英特尔技术开发 (上海) 有限公司成立。2005 年 6 月, 英特尔渠道平台事业部成立, 全球总部设于上海。至此, 英特尔在中国的4家研发机构有2家入驻上海紫竹园区。同时, 英特尔渠道平台事业部全球总部——首家进驻我国的世界500强全球级总部, 也加入到上海紫竹园区。这是英特尔自成立以来首次将完整的产业部门的全球总部设立在美国以外的地区。2007 年 1 月 1 日, 中国成为独立的地区进行销售与市场运作, 与美国、欧洲、中东部非洲、亚太区并列的第五个独立报告区域。
3.2入驻上海的原因分析
3.2.1 企业总部集聚所形成的产业链聚焦效应
上海是我国内地吸引总部经济项目最多的城市。上海作为总部资源密集的中心城市和江苏、浙江一带的昆山、苏州、无锡、嘉兴等作为加工制造资源密集的腹地之间形成的“总部——加工基地”区域功能分工与合作的模式后, 跨国公司以上海的汽车、化工、电气设备、电子通信等六大产业为核心, 形成总部经济集群, 充分利用上海与周边省份形成的较为完整的“长三角”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企业增值。跨国公司在上海的集聚是吸引英特尔公司地区总部入驻上海的重要原因。总部的聚集能够产生很强的集群效应, 有利于总部之间的信息交流, 方便企业获得各方面的服务和各种外溢效应带来的好处。
3.2.2 发达的金融业和便利的物流配送
上海是国内金融市场体系最完善的地区。上海市完善的金融体系、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数量众多的金融机构为英特尔的入驻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此外, 上海紫竹科学园区东南紧挨黄浦江, 西邻莘奉金公路, 通过专设的剑川路立交可方便上下, 并连接沪杭线、沪宁线、延安高架与内环高架及徐浦大桥等, 离海、陆、空运输枢纽都非常便利。莘奉金以东全国最大的物流中心将使紫竹园区的物流配送更加如虎添翼。总之, 上海紫竹园区发达的金融业和物流业为英特尔公司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降低了运营成本, 成为吸引英特尔入驻的外部条件之一。
3.2.3 政府鼓励性政策的吸引
上海市政府在2002年专门颁布了《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 在政策层面上为跨国公司入驻上海提供了保证性条件。在资金管理方面, 《暂行规定》规定地区总部可以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管理体制, 对自有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在出入境管理的方面, 对因商务需要需出入境的员工提供出境便利。同时, 在上海设立研发总部, 可以按照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地区总部为员工提供关键技能培训服务的, 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获得资助。在资金、人员方面的优惠政策成为英特尔将上海作为其地区研发和销售总部的直接诱因。
3.2.4 丰富的研发人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英特尔地区总部入驻的上海紫竹园区聚集着以理工科见长的上海交通大学和以人文为特色的华东师范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为英特尔提供从高级研发人员、工程师到一般技术工人的人力资源, 有利于英特尔实现人才的本土化, 获得更多的政府优惠政策。此外, 紫竹园区内为生态模范区, 绿化率超过50%。高密度的绿化、生态化的建设, 为进驻园区的企业和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居住环境。
3.3入驻效应分析
英特尔进入中国市场后, 以低成本将人才、信息等战略资源和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常规资源有效结合, 取得企业在原有布局模式下难以取得的资源优势, 资源配置综合成本最低。一方面英特尔入驻上海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首先是节约了人力成本。上海2005年平均工资26823元而2005年美国平均工资是40409美元, 英特尔在上海的人工成本相比美国节约了90%左右。其次, 扩大了市场份额。中国是英特尔在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 在中国生产、研发的本土化有助于开拓中国市场, 同时与国内的PC生产商、手机生产商建立起稳固的产供销关系, 极大地拓宽了英特尔在全球芯片市场上的份额。
当然, 将渠道平台事业部全球总部建在上海, 势必带来额外的交通、通讯以及文化的整合费用, 导致企业组织和运行成本的增加。
4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之经验借鉴篇
随着我国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以及“走出去”战略的深化实施, 国内企业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关于我国跨国企业采取总部经济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供参考。
4.1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
目标地政府应该具备工作透明度高、公正廉明的特点, 行政审批手续简化。对企业引进专门性人才方面的家属随迁、子女入学问题要能够在政策上给与一定的支持, 保证特殊人才、优质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充分发挥优质人才群体的智力和技术优势。政府对企业总部集约化用地、人员出入境以及外汇管理等方面能够提供便利。
4.2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总部经济是一种占据产业链高端的智力型经济形态, 其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和科教资源、便捷的交通与信息网络体系、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等配套。产业基础特别是服务业基础, 需覆盖金融、保险、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会展、商贸、公关、物流、航运、旅游、电子信息网络等。生产性服务、知识型服务等高端服务的发展对企业总部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发达的高端服务业才能为企业总部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3发达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能够降低沟通成本, 提高沟通质量, 实现业务运营的网络化管理。首先, 地区总部作为公司设在国外的“首脑”, 担负着区域战略管理的重任, 需要掌握大量的国内外经济、政治信息, 同时需要与公司总部和地区内子公司保持良好的沟通。这些信息的获得与交换需要发达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支撑。另外, 地区总部的业务活动造成的人员频繁流动对国际航空港、高速公路网、国际饭店等设施有着较高要求。
4.4企业总部的聚集度
企业总部数目的多少、规模的大小对于企业选择总部所在地有着很大的影响。企业总部多是管理、投融资、物流、采购、研发等战略资源的聚集地。企业总部聚集度关系到企业能否进行高质量的信息交流, 能否获得技术与管理外溢, 能否降低总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交易成本以及能否形成企业创新氛围和机制。因此, 我国企业在进行地区总部选址时必须将总部企业聚集度作为区域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考核维度。
4.5高端人才聚集, 城市知名度高
总部经济位于企业价值链高端, 需要高级研发人员、高级管理人才、金融咨询师、高级物流人才、数字通信工程师等。只有具备了高端的人才才能够促进总部业务的有效开展以及对整个地区的运营控制。总部城市所在地的知名度高, 能够提升企业形象, 使企业由国内企业转变为全球企业;同时能够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 不断升级产品, 进一步拓展自身的品牌竞争力。
4.6根据地区总部职能的不同合理选择总部城市
企业总部经济中总部按职能分工可以分为管理总部、采购总部、研发总部、投融资总部、营销总部、采购总部等。职能不同的总部对中心城市的需求诉求点不同, 并不是大众型总部经济“圣地”就最好。企业总部的区位选择应该满足企业整体战略最优化的需要。在选择总部城市时应将企业总部功能定位与区域比较优势结合起来,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硅谷地区作为众多高等学府及科研机构所在地, 拥有生态化的人居环境, 学术氛围强, 学术科研能力相对全球其他城市更具比较优势, 企业将研发总部安置于此较宜。而作为管理决策总部则需要强大的信息市场、金融市场以及高效的行政环境, 纽约在这些方面就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2]李琳琳.企业总部区位选择及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许惠.总部经济理论及发展对策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4]赵弘.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0, (6) .
[5]吕波.总部经济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2) .
跨国经济 篇10
后金融危机时代, 大量中国企业抓住有利时机, 加快了对外扩张和国际化的步伐, 海外并购正逐渐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升价值的重要手段。2010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全年交易金额约380亿美元。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 (包括企业并购、新建子公司等方式) 已超过2700亿美元, 其中海外并购金额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2002—2009年, 中国企业对外并购金额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6%。而仅2011年2月, 几家企业公布的跨国并购计划规模已经超过100亿美元[2]。在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下, 烟台万华也加入了收购的热潮, 尝试选择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完成欧洲的战略布局。
烟台万华是中国第一个目前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聚氨酯工业基地, 主要从事MDI为主的异氰酸酯系列产品、芳香多胺系列产品、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 是亚太地区最大的MDI制造企业, 目前产品质量和单位消耗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匈牙利博苏化学是全球八大聚氨酯企业之一, 也是中欧区域唯一的MDI生产企业, 公司主要资产为MDI, TDI与PVC生产装置。2008年5月,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博苏化学公司出现了严重的资金链断裂, 急需债务重组, 打算出售股权。欧美业内竞争对手由于受欧盟反垄断法的限制不能对其收购, 业外公司又因无法与其产生协同效应因而也没有收购意愿, 这为万华收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10年5月, 万华和博苏化学之间经过一场激烈的收购与反收购大战后, 2011年1月31日, 万华斥资12.6亿欧元成功并购博苏化学公司签字仪式正式举行, 收购不仅节省了投资使万华在海外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 而且大大缩短了万华欧美建厂的进程, 一举成为世界前三位的MDI生产商和欧洲最大的MDI供应商。
二、寡头垄断厂商并购的经济效应分析
并购虽然有一些出于政治目的, 但其本身是一种经济行为, 所以对并购行为的研究离不开成本——收益的分析原则, 万华的行业性质属于寡头垄断厂商, 以下分情况讨论寡头垄断厂商并购行为的经济效应。
寡头垄断企业之间行为的相互依存性, 导致任一企业决策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而, 除非对其竞争对手的反应做出某种特定假设, 否则难以进行一般分析。鉴于目前万华并购后的实际情况, 本部分的分析建立在短期分析的假设之上, 即短期内各寡头企业都不会对此并购行为作出产品的价格及产量的调整。以下分析并购前厂商的成本——收益情况。 (图1)
厂商面对的市场需求曲线是d, 平均成本、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曲线分别是AC、MC、MR。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 厂商会选择MC=MR时决定的价格和产量进行生产, 即厂商会选择 (P0, Q0) 进行生产, 此时, 厂商的平均成本为P1, 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DP0A的面积, 厂商的利润为四边形P0P1AC的面积。当企业并购后, 其成本和市场需求状况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反应在图形中即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并购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进行分情况讨论。
(一) 并购后企业市场需求扩大且成本下降的情况。
企业实行跨国并购后, 如果由于规模报酬的原理, 实现了规模经济, 则会减少相关成本, 对应的成本曲线会下降到AC1, MC1的位置;同时由于并购企业扩大了原有市场, 市场需求增加, 则需求曲线右移到d1的位置。则新的社会福利情况如图2所示:
此时, 厂商依然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会选择 (P0’, Q0’) 进行生产, 相应地, 厂商的平均成本为P 1’, 消费者剩余D’P0’A’的面积及厂商的利润四边形P0’P1’A’C’的面积均比并购前增加。由此可见,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跨国并购后, 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即在没人福利受损的同时使社会福利——消费者剩余和厂商利润得到了提高, 这表明并购成功。
(二) 并购后企业市场需求扩大但成本上升的情况。
企业实施跨国并购以后, 如果由于政治、文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并购后的各种文化、组织、制度、战略、技术、生产、市场、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整合, 导致并购后的成本曲线不像预期那样下降, 反而上升, 则成本曲线会向上移动, 如移至AC2, MC2的位置;在此依然假设市场规模扩大, 市场需求增加, 则需求曲线右移至d2。则新的均衡情况如图3所示:
厂商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会选择 (P 0’’, Q 0’’) 进行生产, 此时商品价格上涨, 这样对消费者不利, 消费者剩余下降, 生产者利润由原来的P 0 P 1 C A的面积变为P0’’A’’C’’P1’’的面积。这时需要比较二者的大小:
如果面积P0’’A’’C’’P1’’>面积P0P1CA, 表明并购企业还是有利可图的, 但是因为成本过高, 其他寡头垄断企业会处于竞争的相对有利地位, 因此, 这样导致价格上升的并购并不是成功的, 很多并购失败的企业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如果面积P0’’A’’C’’P1’’<面积P0P1CA, 那么就表示并购后厂商利润没有提高, 从经济角度考虑这是失败的并购, 因为没有厂商在利润受损的情况下坚持并购, 所以该现象不会长期存在。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如果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后, 成功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那么厂商就会实现帕累托改进但是因为并购后的效应充满了不确定性, 并购后成本反而上升的话, 不仅消费者的福利会受到损失, 还会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 这样的并购就不能算成功。
万华-博苏化学因为高昂的收购贷款的压力, 以及并购后面对的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 以及中国员工对新公司、新市场的适应、整合问题, 目前处于亏损生产阶段即TVC
参考文献
[1]普化水道会计师事务所, 2010年中国并购交易报告
[2]商务部统计数据
[3]段爱群.跨国并购原理与实证分析.法律出版社, 1999
[4][美]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5][英]约翰.伊特韦尔 (JohnEatwell)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
[6]林康.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跨国经济 篇11
关键词 模块经济 价值链模块化 跨国公司 网络化成长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1世纪经济全球化仍然是世界经济的基本态势。模块(Modularity)经济理论的提出为跨国公司提供了解决的方法。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选择模块经济基于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实现全球价值链各个模块之间的时间同步性,最优化价值链的配置;二是通过提高模块化价值链对最终顾客的反应速度,最大化满足最有价值顾客的需求。模块经济理论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处理个性化需求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产品设计与制造日趋灵活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要想成功实行全球战略,其必须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和统一、灵活、有效地享有资源对商品销售进行全球统一调配这两个方面。
1模块经济理论
1965年Starr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模块经济理论的概念,其自身的优势在于能够平衡个性化需求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受到一些诸如IBM、SUN等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视和应用。
青木昌彦等(2003)认为模块是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跨国公司根据模块经济理论把一项完整的科研活动分割成许多模块,核心模块的研究由母公司控制,而其他的模块就放到该公司在不同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然后跨国公司再将这些子系统按照“可见”原则(该原则保证了各个模块之间的协调一致)组合起来,形成一项完整的技术。
2模块经济与跨国公司
2.1 模块经济对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中,模块经济控制者利用建立和发展产品的标准这个主线,把产品分解为多个不同的模块,选择资源能够实现最佳组合的地方进行相应的生产和组合,这一过程体现了标准化和模块生产者之间的双赢关系,这同时也体现出了标准化对模块生产者控制的全方位性。
跨国公司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利用它们自己手中掌握的强大信息网络,以产品标准和新的商业游戏规则为核心,对全球资源进行整合控制,使得产品在适当的地方以模块方式进行组合,最终创造出全球价值。这一生产架构中,标准和商业游戏规则的制订仅仅掌握在极少数国家手中,而大多数生产者则以模块生产的形式,实现和应用着这些标准。
2.2 模块经济使跨国公司更具优势
模块经济使跨国公司能够获得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模块化生产的标准化和灵活性来解决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跨国公司为了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获得范围经济。
(2)模块化管理可以获得跨国公司高效率的组织模式。模块集群化的网络组织模式的效率是最高的,能够实现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上信息、决策、财务和运作等方面的联合优势。
(3)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模块化经营抵抗风险。模块化生产能够降低企业业务合作的风险成本,交易成本模块化可以使跨国公司和供应商实现双赢。
3模块经济时代下跨国公司实现网络化成长的对策
跨国公司网络化成长的理论基础在于价值链理论,该理论指出企业的成长缘于其价值链的解构、整合和重建,价值链的整合过程就表现在价值链模块化的过程。在企业模块化的过程中,把实施纵向分离的企业称为主导企业,接受业务模块生产的企业称为模块企业。因为拥有技术及品牌优势,所以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常承担主导企业的角色,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常承担模块企业的角色,也就是说承担加工制造环节的业务。价值链模块化的过程就是对价值链进行解构、整合和重建的过程,主导企业和模块企业相互作用形成跨国公司的价值网络。
企业成为跨国公司价值网络成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单个价值模块参与。另一种是以价值链模块参与。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第一种方式处于主导地位,第二种方式处于附属地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成长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新建投资,二是并购。
4结语
目前,研究模块经济即价值链模块化与跨国公司之间影响的文献还非常少,本文通过模块经济理论,从比较宏观的角度简单的论述了价值链模块化对跨国公司网络化发展的影响。从某种意义来说,跨国公司模块经济的营造正是对传统企业结构和战略的一种扬弃,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组织的不断变革,突出某一单独能力要素的模块化组织和模块化簇群将会取代传统按价值链构建的内部组织结构。
跨国公司运用模块经济实现网络化成长,必将会对我国的产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在我國企业的技术及管理能力都相对较弱的形式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模块化经营与管理可能会使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出现边缘化,也就是无法获得核心竞争力,仅仅在制造业和装配业等低附加值行业具有优势,我国企业被放置在价值链中次要的环节当中。由于跨国公司群体已经在我国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基于群体的核心利益,它们只会把价值链中的一些非关键环节(比如产品的生产、组装、测试等)委托给我国的相关企业,换句话说,就是把我国企业纳入其构建的价值链中,但是不会把其关键性技术泄漏给我国企业。总而言之,基于跨国公司群体和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地位的不对称性,决定了我国企业在这种市场结构下积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的艰巨性。
参考文献
[1] 李平,狄辉.产业价值链模块化重构的价值决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2] 李晓华.产业组织的垂直解体与网络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7).
[3] 罗珉.大型企业的模块化:内容、意义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5(3).
[4] 吴俊梅,鄢红星.价值链模块化与跨国公司的网络化成长[J].商业时代,2008(22).
[5] 汪斌,侯茂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3).
[6] 邬爱其.企业网络化成长—国外企业成长研究新领域[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0).
[7] 朱有为,张向阳.价值链模块化、国际分工与制造业升级[J].国际贸易问题,2005(9).
跨国经济 篇12
外资并购不仅不会产生新的劳动力需求, 反而会导致立即或滞后的裁减劳动力。这是因为在全球争夺资本的博弈过程中, 跨国公司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他们以利润最大化为宗旨的对华投资, 往往是选择国内较优秀的企业为收购对象, 这样对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就十分有限。而且, 外资公司也不会接受国内“企业办社会”的做法, 在并购后对并购企业进行重组整合时, 可能会通过裁减多余的劳动力以提高效率, 减轻企业的负担。
完善我国的外资并购法律环境, 但还有许多外资并购方面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指导。应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 设计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 并对以往的法律法规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以保护我们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完善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大部分竞争性的行业应放开对跨国并购的种种限制, 如股权比例、并购方式等。利用跨国并购改变我国某些行业目前存在的生产能力过剩、产业集中度低、过度分散竞争的市场结构。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实力。对于存在明显规模经济的工业行业, 应有步骤地放开对跨国并购的限制。此外对第三产业的跨国并购应采取谨慎的态度, 减少跨国并购对国内服务企业的冲击, 防止很大一部分利润被转移, 对外资并购服务业的比重进行限制, 同时在审批环节要从严把关。政府应加快规范培育外资并购的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尽快建立包括产权交易、融资担保、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咨询等全面的中介服务体系, 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中介服务机构应按照国际标准规范其运作, 加强对国际惯例和标准的熟悉度, 为外资并购提供并购市场的信息咨询、策划、协调工作, 减少外资并购国内企业中的摩擦。除了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外, 还应进行各项配套体制的改革。如在金融体制方面应按照效益原则、偿债能力原则、规模投资原则重新建立新的市场型借贷体制。在行业管理体制方面应将行业管理职能和资产的所有者职能分开, 建立现代行业管理制度。此外, 还应在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外商合法权益、健全法制和信用制度、增加政策透明度, 以及项目审批和办事效率等方面不断改善, 为外商提供满意的投资环境。为了促进跨国并购的顺利进行, 必须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企业拍卖和证券等市场。
摘要:跨国公司的并购是一把双刃剑。它拓宽了国内企业的融资渠道, 但是在外资并购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 法律体系不健全, 对企业并购的国际惯例缺乏了解, 因此存在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