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发展(精选12篇)
跨国发展 篇1
我国加入WTO后, 企业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市场经营环境。如何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更广泛、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充分地利用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和资源, 在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求得生存与发展, 是跨国公司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在国际化经营中仍存在着不足, 尤其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 面临的问题日趋凸显。因此, 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促进我国跨国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我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地区分布中, 近年来, 我国跨国公司主要投资区域为亚洲和非洲, 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较少;2.跨国公司投资方式主要为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 联营较少;3.就分布行业和企业类型而言, 跨国经营已经在不同的所有制、不同行业展开, 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趋势。我国对外投资初期主要集中于贸易, 近几年已拓展到制造业、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等多个领域。企业既有中信、中石化、中建等国有企业, 又有诸如万向、正泰、美的、华为等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
尽管如此, 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还处于初始阶段, 每年对外投资总额远小于当年FDI流入量, 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境外投资企业多, 但规模小。
我国跨国公司众多, 实力及资源禀赋不尽相同, 但普遍规模都偏小, 还没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无论是海外雇员人数还是资产总数, 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都是微乎其微的。据统计, 我国90%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投资金额在300万美元以下, 而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单项平均金额在600万美元左右, 发展中国家在450万美元左右。这反映出我国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不高, 也同时反映出我国金融市场不健全, 使得跨国公司对外融资受约束, 企业很难有规模地对外融资。
2. 跨国经营动机原始。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向海外寻求新的市场和资源、获得技术信息, 而降低成本、获得较高利润均不是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这就表明这类企业到海外投资一般不是利用他们现有的自身优势去谋求利润和其他资源, 而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这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要是追求效率和发展全球战略相比, 还有一定差距。
3. 对外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从产业结构来看, 对外投资的低技术格局仍未改变, 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贸易加工类企业多, 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产业偏少, 诸如保险、电信、媒体等新兴服务业偏少。从投资方式来看, 直接投资设立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占绝大多数, 这与国际上的跨国直接投资以并购、合资为主形成鲜明对比。
4. 缺乏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 难以建立国际知名品牌。
从总体上看, 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许多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引进国外技术, 技术优势缺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长期性因素。此外, 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知名度的品牌不多, 中小企业表现更为明显。缺乏国际性品牌, 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对策
我国跨国公司应结合自身实际, 考虑以下思路进行调整, 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化竞争。
(一) 产业升级, 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
这里的产业升级主要是指:1.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指调整一、二、三产业之间比例关系;另一方面是指调整同一个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2.产业素质和产业效率升级。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如提高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有能力的跨国公司要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
(二) 主动出击, 开展跨国收购
跨国并购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我国企业应通过收购、兼并、改造和调整资产结构实现企业重组, 以扩大经营规模, 形成集团作战的竞争优势, 增强企业实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实施并购还有以下几方面好处:1.利于获取战略性资源。2.利于扩张与整合市场。企业通过并购一方面可以迅速获得新的市场机会, 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通过对大量关键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 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 并借助对方的品牌, 提高企业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 从而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扩大原有企业市场总份额。3.利于获得实效性较强的研发技术。与通过自主研发去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 跨国并购时效强、低成本, 特别是当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某一企业时, 并购其就成为获取该优势的唯一途径。
(三) 重视和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
跨国经营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用国际语言思考的复合型人才, 跨国公司的管理者更需如此。因此, 我国企业要抓紧培养复合型人才, 使其具备海外经营、管理、法律、财会、外语方面的知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 人才培养按照市场需要进行, 企业除了在国内引进具备所需知识能力的现有人才, 还应面向国际市场招贤纳士, 启用东道国的经营管理人才。其次, 加强企业内部培训, 注重不同文化的结合, 提高和更新跨国经营人员的业务知识、外语水平, 熟悉当地文化习惯, 有较强的公共关系技能及强烈的开拓意识和献身精神。最后, 企业要与国内外高校建立培养基地, 采用委托培养、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 按现代化跨国公司的要求与规范, 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跨国经营人才。
(四) 完善政府宏观管理体制, 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 政府应制定我国跨国公司的总体发展规划, 对跨国经营企业给予宏观指导。
要把跨国公司的发展放入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中, 加强对企业跨国经营管理、支持、协调和引导工作, 同时从法律上规范企业境外投资行为, 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法律保障。
2.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 建构我国市场经济跨国公司的框架体系。
目前, 我国民营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 已经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 他们在跨国经营中取得了成功经验。政府应大力支持那些新能源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 引导和推动这类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
3. 加强信息管理, 为跨国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咨询。
目前,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服务跨国公司的信息管理体系, 影响了跨国经营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建议尽快成立海外市场信息服务中心, 集中一批专家分析和评估东道国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税收、外汇等方面的信息, 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以避免企业境外投资的盲目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跨国公司的海外经营还处于处级阶段, 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和改进。因此, 今后应针对我国企业特征、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跨国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我国跨国公司近几年有了一定发展, 但仍存在一些弱点, 诸如规模小、投资不合理、适应能力差等。本文在分析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跨国公司,发展,海外投资
参考文献
[1]张文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法, 2010 (7) .
[2]杨建清.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 2004 (8) .
[3]杨扬.我国跨国公司的战略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8 (12) .
[4]王晓红.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J].改革.2004 (1) .
[5]王瑞兰.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 (5) .
[6]汤跃跃.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J].商业时代, 2005 (6) .
[7]钟歆.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中国经贸, 2009 (6) .
跨国发展 篇2
同时为了在巨大的仿制药市场中分一杯羹。
各大跨国制药企业纷纷通过调整公司架构,调整药品开发战略和经营模式等手段进入到仿制药领域。
2.1并购仿制药企,成立自己的仿制药部门
进军仿制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仿制药企业纳入自己的麾下,直接壮大自己的仿制药业务。
,日本第一三共支付40多亿美元购买印度兰伯西实验室的控股股权。
在,赛诺菲去年先后收购了瑞士的Helvepharm AG、墨西哥的 Laboratorios Kendrick SA 公司和巴西的 Medley SA 三家仿制药企业,还追加投资 20 亿美元控制捷克仿制药企业Zentiva NV 公司,并在同年 7 月控股了一家印度疫苗公司 Shantha Biotechnic。
年2月,雅培花费62亿美元收购比利时的Solvay药业,面向新兴市场销售仿制药;2011年3月辉瑞以36亿美元收购美国King制药,原因之一也是看中了其主要的.仿制药业务。
而诺华拥有的山德士仿制药子公司多年来通过并购和业务扩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的仿制药公司。
此外,辉瑞、默沙东也成立了自己的仿制药业务部门,专门负责公司的仿制药业务,把仿制药作为公司重要的战略布局。
2.2与仿制药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授权品牌仿制药
跨国公司一方面加大并购仿制药企,亲自涉足仿制药业务,另一方面,由于新兴市场高市场潜力与低生产成本的特点,除了收购仿制药企外,跨国企业与仿制药企进行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仿制药市场,并分担市场风险。
除了上述的辉瑞海正合作成立海正辉瑞公司,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销售仿制药外,2010年辉瑞还与印度 Strides Arcolab 公司,Aurobindo 公司和 Claris公司三家公司签署合作伙伴协议,进行仿制药的生产,销售合作。
印度公司利用辉瑞公司在世界上强大的营销能力和品牌优势,向海外主要是美国市场销售其仿制药。
辉瑞公司可以利用印度公司低成本、高质量生产的优势,扩大其仿制药产品链目录,同时利用印度公司在本地的销售网络扩大市场,给公司带来快速的销售增长和可观的利润,加大其在仿制药市场的话语权。
另外,针对到期的品牌药,跨国制药企业通过授权仿制药企业销售其品牌仿制药( Branded Generics),也叫授权仿制药(Authorized Generics,Ags)。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在一些新兴市场,由于对劣质药品感到担忧,消费者愿意为知名厂家生产的仿制药支付更高的价格。
这些药品的包装上印有当地或国外生产厂家的名称,这被视作为产品真实性和质量控制的标志。
如:葛兰素史克在20与印度仿制药企业瑞迪博士(Dr.Reddy’s)签署协议,瑞迪公司生产的产品将接受 GSK 的质量控制检查,并最终打上GSK 的标示销售。
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理论发展 篇3
摘要:本文通过对有关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理论的文献进行梳理,回顾了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
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基于知识的企
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知识的社会共同体,是构成了企业取得持续竞争的基础,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随着世界经济的复杂性、不稳定性及动态性日益增强,跨国公司也逐渐意识到在其内部能否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与整合,将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创造了条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的研究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和探讨的一个中心话题。
Davenport和Prusak(1998)认为,知识转移是由知识传达与知识接收两部分加总而成。知识转移首先由拥有者将知识传递给潜在的接受者,然后由接受者加以吸收。完整的知识转移过程必须同时实现知识的传达与吸收。Dixon(2000)认为,组织内的知识转移是指将存在于组织内某一部分的知识作用于组织内的另一部分,而组织成员需要通过各种工具和程序来进行知识的转移和分享。
可见,知识转移实际上是指知识传递者与知识接收者之间相互作用,并利用必要的工具手段,通过一定的程序,使得接受者能够获取特定内容的知识,并对所获得的知识吸收、整合及利用。而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也就是指跨国公司所拥有的知识在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各国子公司之间相互流动的过程。
二、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1.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为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理论研究的重点是解释跨国公司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为什么会在跨国公司内部存在知识转移及跨国公司如何促进知识的转移。理论研究起源于70年代兴起的内部化理论,该理论主要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解释了跨国公司存在的原因。Buckley和Cason(1976)指出知识可以在边际成本为零的条件下自由转移,因此很难在市场交易中有效地保护知识拥有者的利益,从而导致市场交易的失灵,即“知识交易悖论”。这就要求通过行政机制取代市场机制,进行知识的内部化交易来规避市场不完善,使得知识拥有者获得应有的收益。当这一过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时,跨国公司就产生了。通过把知识技术等要素作为中间产品以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交易费用视角加以考察,可以得出特定情境下知识转移在企业内部进行优于市场交易的结论。
Kogut和Zander(1993)在此基础上指出,跨国公司存在的原因不仅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善,而且由于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跨国公司能够产生一种促进知识跨国界流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仅是跨国经营的前提,而且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得到增强,是跨国公司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知识在跨国公司内部转移的效率要优于外部市场机制,这也正是跨国公司存在的重要原因。
2.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针对知识内部转移的探讨主要从认知与组织行为的角度考察知识转移的方法和手段。这类研究成为了当时研究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的主流。其局限性在于基本不考虑组织情境和外部环境影响,而且知识转移的主体一般被限制在一个组织或单一企业之内,在组织之间较难延伸,被称作经典知识转移研究。
Nonaka(1994)提出的“SECI知识转换螺旋”模型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将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研究的焦点推进到知识转移过程本身。该模型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角度分析了企业中知识转移的四个子阶段,即(1)“内部共化(Socialization)”;(2)“外部明晰(Externalization)”;(3)“汇总整合(Combination)”;(4)“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将以上四个阶段结合起来,便形成了企业知识内部转移的动态循环过程,即“SECI知识螺旋”。该模型提出的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隐性—隐性、隐性—显性、显性—显性和显性—隐性)准确描述了知识转移每个阶段所对应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3.综合理论模型的建立阶段
最近十年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的理论研究主要从组织体系角度综合考虑知识属性与组织情境因素出发,研究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问题。目前此类研究多集中在探讨哪些因素是企业知识转移的推力或阻力,并试图建立综合知识转移各阶段的整体模型。Simon(1999)在对国际战略联盟之间的知识转移进行研究后指出“知识模糊性”是影响知识有效转移的重要因素。Szulanski(2003)等学者从内部知识粘性入手鉴别影响知识转移的四类因素:知识特性、知识源、知识接收方和转移环境,并细分了内部粘滞知识从提供方到接收方进行转移的四个阶段,由此提出知识转移的四阶段模型。由于这类研究涵盖了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能应用到多公司的企业体系和跨国公司,可以预见它将成为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研究的主流。
浅析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篇4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在总体上还缺乏统一规划, 缺少战略, 基本处在无战略的情况。由于对利用外国资本在海外办企业认识较晚, 并且未提高到战略层次上来加以筹划, 致使我国海外投资既未建立权威性的专门机构, 也未制定对外投资方面的法律条例, 国家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表现为一种无序性和随机性。由于政策上没有形成成熟的导向机制, 国家的宏观信息系统也不完备, 多数投资项目是根据多种渠道得到的非系统化信息决定投资的, 致使我国投资项目无论在行业还是地区布局上, 没有统筹安排的主攻方向和目标。这必然导致中国跨国公司运行机制的非理性化。在产业结构上, 海外投资项目选择的盲目性很大, 在某种程度上重复了国内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投资行业层次偏低, 偏重一般加工型、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忽视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 忽视生产性投资;偏重对国内效应弱的产业投资, 忽视对国内连销正向效益强的产业投资;在投资企业中, 从事商品流通的外贸企业偏多, 而生产性企业偏少。所有这些, 一方面使投资结构不合理, 另一方面导致投资与国内生产企业的断档、分割, 致使海外投资风险加大, 总体经济效益低下。
我国大企业拥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小规模生产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适用技术, 非常适合那些市场规模较小、工业化程度不高、资金和熟练劳动力缺乏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需要。我国在原子能、航天、生物工程等某些领域的技术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这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技术优势。一些大型生产性企业, 凭借多年积累的经济实力、特有的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技能, 利用低劳动成本和管理成本、地缘政治文化等优势, 完全可能避开发达国家巨型企业的竞争锋芒, 从事跨国经营, 组建跨国公司。四是企业集团经过适当时期的成长和发展以后, 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并有国内市场作依托, 完全有可能跻身于世界跨国公司之林。
目前, 从事跨国经营的我国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大致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较强跨国经营能力的大型外贸专业公司, 它们以国际贸易为主体, 同时也在海外从事各种类型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例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和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等。第二类是具有相当技术实力和经营能力的大型生产型企业, 如首钢集团、宝钢集团、二汽集团、中国石化总公司等。第三类是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金融性、服务性企业, 如中国银行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等。这三类企业已具备跨国经营的基本条件, 是我国跨国公司的先行主体, 但在选择跨国经营模式时, 必须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机会等选择最佳方案。第一类大型外贸专业公司和第三类金融性、服务性的大型企业在跨国经营中, 可以借鉴日本综合商社的经验;第二类生产型企业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在强调坚持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先行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同时, 并不排斥有条件的中、小型企业发展为跨国公司。
身处亚太地区, 与这些国家经济技术联系密切, 技术上有一定优势, 地理文化上也有亲缘关系, 向这些国家投资可以带动技术、设备、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一揽子转移。尤其是其中的东南亚, 资源和劳动力充裕, 市场潜力巨大, 又有许多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 加之与我国地理上邻近, 文化风俗习惯相近, 又是海外华人的主要聚居地, 在此投资有利于减少经营风险。所以, 东南亚地区应当成为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首选投资区域。
摘要:国际资本市场空前活跃, 国际直接投资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而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 终于加入了WTO, 这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内外的资源与市场, 迎接加入WT0的挑战, 我国必须有一批企业走跨国经营的道路。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 是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 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是发展21世纪中国经济、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自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21世纪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 篇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利用外资逐年增多,国际跨国公司的.触角日益伸到我国,我国企业也逐步国际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我国跨国公司的产生、发展进行研究,重点探讨在21世纪中国作为WTO成员,如何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发展中的途径.
作 者:魏允哲 罗瑞生 李艳 作者单位:魏允哲(长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罗瑞生(长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李艳(吉林大学,外贸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融合是跨国企业在华发展之道 篇6
进军中国,扩张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这是很多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战略部署,但是,进入一个市场不难,把这个市场做好却并不容易。中国是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国家,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市场环境。在中国市场探索了这么多年,我深刻地认识到,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除了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需要充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策略。
中国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已使中国成为了AMD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目前,AMD中国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战略布局。随着业务的高速发展,到现在,中国已经成为AMD全球极具分量的战略要地和核心业务中心。而在AMD的这些年,亲历了这个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的高速成长,使我也深深领悟了如何才能“让世界的成为民族的”核心秘诀,那就是——融合。
我认为融合包含两个方面:“融”即所谓“融心”,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融心就是这个意思;“合”即“合力”,这也就是所谓“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
“融心”貌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经验告诉我,要得人心需要先付出自己的真心,进而互相帮助,那么,企业要在中国发展,应当如何“融心”?就是要把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国家的战略相融合,以自身的力量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AMD“芯植中国,共赢未来”的长期市场战略是AMD在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对中国市场精准分析的结晶,更是AMD积极践行企业责任的表现。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AMD不仅将自己的“芯”产品,更将自己企业的责任“心”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一方面,低功耗X86核心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半导体行业的技术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投身各项公益事业,而今年更是凭借领先的技术和丰富的市场经验积极参与了国家推行的“电脑下乡”计划。
正是由于在推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孜孜不倦的努力,AMD的技术和品牌在国内受到了包括业内人士和用户在内的广泛了解和认同,这为我们未来在中国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融心”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根本。那么“合力”就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
无论在哪个市场,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这也是产业称之为“链”的原因。要想获得长久的成功,就需要上下游合作伙伴的相互支持与帮助,因此,我认为“合力”最重要的应该是“待之以诚”,把客户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实现双方在合作上的共赢。另外,只有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竞争中不断创新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这就是AMD所倡导的“客户为本,推动创新”理念的精髓所在,更是AMD能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我们是这样界定与客户的关系的:与客户不只是销售关系,而是合作伙伴;AMD愿与客户相互搀扶,实现共同成长。
正是由于这种诚恳的态度,短短几年间我们在国内市场获得了所有国内外一线计算机制造厂商的全面支持,使得AMD的中国业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当然,我以上谈到的“合力”,不仅仅适用于商业上的合作伙伴,还包括了产业所涵盖的所有资源,其中就有技术研发力量和产业的未来——广大的莘莘学子。所有力量的融合,加上由我们这样的跨国企业所带领的不断创新,使原有的市场格局被打破,一个更加健康繁荣的经济体正在逐渐形成
值得高兴的是,在这个过程中,AMD得以从进入中国初期的名不见经传,高速发展成为中国市场的“中流砥柱”。
论我国跨国公司的培育与发展 篇7
(1)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
据《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 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一万三千多亿美元, 较2005年猛增了38%, 2000年全球跨国并购达11000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近50%。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工业集团、商业集团。他们不仅是世界资金的最大源头, 也是世界新技术开发的主要来源, 是控制国际资本运营的龙头, 在世界主要股市上挂牌并交易的股票, 基本上也是跨国公司发行的。国际贸易中, 80%的贸易额由跨国公司进行, 凡是有新时代的意义的产品, 都是源于这些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推动市场国际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体。由此可见, 我们完全可以说跨国公司将主宰未来全球经济。
(2) 跨国公司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别的国家而得到独立的发展, 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国必须顺应这一潮流,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否则, 我们必将失去获取参与世界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机遇。
(3) 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开发者和生产者。
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为了在竞争中确保不败, 都利用自身的资本雄厚、设备齐全以及技术人才等优势, 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技术, 无数的发明与革新都在国际级跨国公司中产生。例如, 杜邦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几乎垄断了全世界有关化纤专利的80%;埃克森研究与工程公司60多年来, 先后共取得1万多项专利。当今世界, 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各国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 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庞大的资本规模、先进的科学技术, 全球化的经营战略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已经将其触角伸展到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 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宰者。
(4) 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
当代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地区集团化倾向增强, 这为商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发达国家, 狼狈为奸, 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用各种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限制和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对其出口。在中国加入WTO的今天, 中国企业可以走出国门, 到这些国家去投资建立生产经营基地, 打破关税、非关税壁垒, 使中国商品能就近就地在这些国家销售, 并通过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换, 带动有关联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出口, 进而扩大出口量, 改变不利的出口条件, 开拓国际市场。
(5) 企业跨国经营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企业国际化要求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变化, 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通用标准办事的管理办法和生产技术标准, 同时, 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 有利于促使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素质, 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之, 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考验的今天, 中国要积极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 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2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和问题
纵观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情况, 我国目前现有的跨国经营有以下问题:
(1)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不够。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不够:一是企业家本身忽略了金融资本运作本身也是一个产业的事实, 本能地将金融资本贴上“过度投机和不务正业”的标签;二是企业家坚信实业才是最重要的, 不善于从金融角度发动和组织跨国经营的行动;三是即使产业界认识到了金融资本的重要性, 由于当前国内金融体系服务不完善的限制, 也难满足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要求。
(2) 投资规模小, 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投资规模较小, 与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相比,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力度还不够。从单项投资额来看, 中国跨国企业投资规模也较小。据统计, 2005年我国海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上的占到90%, 500万美元以下的只占到2.3%, 平均每家的投资额才100万美元。而发达国家单一投资项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600万美元, 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50万美元。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科技产品和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一些高技术产业, 比如航天航空、微电子、生物工程等, 在现代跨国公司中逐渐成为支柱产业, 而我们企业在科技方面比较落后, 许多企业没有技术优势, 更没有形成核心技术。
(3) 宏观管理体制滞后。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跨国经营的管理体制是按市场化的原则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而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体制严重滞后, 缺乏统一且透明的政策。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最大体制障碍是政企没有完全分开, 政府还管着企业很多事物, 如对企业投融资、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市场活动的审批;过细的产权和人事管理;在部门与地区利益的驱动下, 对企业的联合重组、收购兼并进行行政干预等等。
(4) 跨国经营缺乏人才。
在中国, 无论是何种性质的企业, 很大部分的涉外管理员工大多只是具有单一的外语专长或某一学科的知识, 缺乏既懂外语又熟悉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多方面知识, 了解和适应国外的社会文化、传统习惯、商业操守、政治、法律制度、利益集团等等的复合型人才。在跨国经营的业务往来中, 有部分企业过度的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国外的一些中介机构, 这不仅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判断能力, 有时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而上当受骗遭受损失。
(5) 企业文化兼融与整合难。
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还来自文化兼融的风险。如何在短时间有效建立不同国别文化相融合的跨国企业文化模式, 是决定跨国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尤其是跨国并购, 由于企业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 如果中国企业将自身的文化强加给被并购企业, 往往容易造成企业间的文化相斥, 甚至容易酿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国首钢在巴西企业并购中所出现的劳资矛盾, 就是典型的一例。
3 中国培育和发展跨国公司应采取的对策
(1) 政府应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虽然取得了初步成绩,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跨国企业发展。一是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对外投资的法律规范, 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对外投资管理机构, 实施有关促进、保护、监管境外投资的政策措施, 使企业能及时获取权威性政策咨询服务。二是落实企业的跨国经营自主权, 尽快使具备“走出去”条件的企业享有外贸、外经、外事审批权、资金融通等自主权, 使企业得以在国际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三是深化财金政策的配套改革。通过税收、信贷和保险等手段鼓励跨国公司的发展。四是积极推进国家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建立良好的国家间关系。
(2) 充分发挥跨国企业的比较技术优势。
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 其技术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 如家电、纺织、轻工、电讯设备制造等产业上。在这些行业我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较为突出。因此, 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 应充分发挥技术和产品的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和错位竞争战略, 以开拓市场空间, 建立综合竞争优势。但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 虽然我国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技术优势,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实施跨国经营有效, 但对发达国家来讲, 仅靠传统技术优势是很难实现规模化、全球化战略目标的。因此, 跨国企业还需不断提升高新技术研发能力, 尽可能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以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3) 培养和引进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
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强, 通晓外语以及国外文化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中国领先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中国企业可以从两方面解决人才问题。一是在企业内部着力培养一批又懂外语, 又懂法律, 还通晓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担当公司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通过内部员工的国外培训、高薪聘请国外专家、吸纳海外学子等等多种渠道吸引人才。二是大力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善于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 从而更好的适应东道国的情况, 进一步将中国推向世界。
(4)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鉴于目前国有企业仍是我国跨国经营的主体, 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实力, 必须加大产权制度改革,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 增强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力和活力。首先, 应积极推进跨所有制企业的兼并重组, 使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在竞争性领域基本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 真正形成以市场为主导, 以资本为纽带, 企业自发兼并扩张的竞争格局;其次, 鼓励国有企业上市, 尤其到境外上市, 通过境外上市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产权结构, 实现国有资本的国际化流动, 推动国有企业跨国经营;再次, 通过跨国购并的方式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 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和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提高企业跨国经营能力。
(5) 制定明确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中国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和主要竞争对手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的对比, 对市场进行分类。我国的一般跨国公司由于推行全球化战略的程度较低, 当前考虑实施海外经营时, 多数应选择目标更为明确的多国市场战略。以后随着企业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海外经营参与程度的不断深入, 逐步过渡到全球市场战略。采用全球市场战略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出现在广泛国际化经营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充分利用不同的东道国的相对优势, 寻求效率型的投资, 以达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6) 高度重视企业文化整合。
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要克服“双重文化”障碍, 即东道国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 尤其是东道国企业文化这道难关。中国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活动中, 要高度重视中国企业同西方发达国家, 以及发展中国家企业领导人的风格、素养、企业运营模式、商业习惯、人力资源、薪酬考评、奖罚机制及人际关系等文化方面的差异性。在整合过程中, 注意发挥本企业的优秀文化, 吸纳东道国企业好的文化成分。通过一定时期的磨合、适应, 创造出能适应东道国全新的企业文化。
摘要:跨国公司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是当代世界经济技术合作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跨国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一大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竟相抢滩中国, 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直接投资, 参与中国的市场竞争, 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挑战, 同时, 也启迪我们如何培育和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 从而使我国的企业走出国门, 去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
跨国发展 篇8
跨国公司是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 并且在一个或多个决策中心制定的共同战略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在股权或其他方面的联系, 进而能够对其他实体的经营活动施加行之有效的影响, 特别是在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等方面的影响时尤为有效。
二、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就不断参与国际经济贸易, 主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扩大了对外开放的规模, 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自2008年发生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 世界各国经济均存在很大的波动。近年来, 在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国际直接投资继续回升的投资背景下,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平稳发展, 并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外资对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自2006年以来,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第三大FDI流入国, 是最具有投资吸引力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 已有470家在华投资。其在华投资领域主要集中于金融、电子、通讯、计算机、汽车、生活日用品等行业。伴随着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 中国在跨国公司选择全球投资战略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截止到2010年, 外商在华投资金额累计已超过1万亿美元, 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712家, 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160.11亿美元, 同比增长9.72%。
三、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分析以及我国利用外资趋势的预测
(一)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分析
1、对制造业的投资仍在投资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服务贸易领域投资的比重有所下降
制造业仍然是吸引外资的主要行业, 2010年, 外商投资企业在制造业新设立企业24790家, 实际利用外资500.77亿美元, 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9.76%。外商投资制造业主要集中于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
2、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仍然是外资进行投资的主要行业
2010年, 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仍然是吸引外资的主要行业。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外国投资企业看重中国的高精尖技术人员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并且工资水平较国内同类研究人员工资水平较低, 因此, 韩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等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投资于国内的技术密集型行业。
(二) 我国未来利用外资趋势的预测
1、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额增速放缓, 比重也有所下降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利用外资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外资的需求开始由量到质进行转换, 资金流动从流入为主转向流入和流出双向并重, 吸收外资的方式也从新设企业为主转向新设和并购两种方式并重。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就不断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 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也不断支持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
2、我国还需要继续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外资, 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 更重要的是在利用外资的质量上进行完善
未来一段时间, 我国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不会太快, 但利用外资的数量将继续保持较大规模, 并且利用外资的质量会有所提高。我们并不能仅仅从国内资金供给是否短缺来解释跨国投资流向的基本格局。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各个层面都会因资本流动而密切连结我们应该在吸收外资的同时, 吸收国外各种优势要素。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大规模吸收外资并不仅仅是吸引外资而是要通过吸引外资更多地吸收全球各种优势资源。
3、在吸引外资的形式上进行创新, 我们不仅要引进资金, 更要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较强的研发能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高素质的人才
第一,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科技也逐渐趋于全球化, 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跨国公司海外生产网络不断扩展, 向海外转移先进技术的速度也随之加快, 许多新技术研发出来后很快在其全球生产体系内使用。与此同时, 跨国公司开始较快向海外转移研发能力。由此可见, 经济全球化正在由生产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向科技全球化的方向扩展。
第二, 要通过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跨国公司加快向我国转移新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步伐。
随着国内竞争加剧和产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 外商投资企业要在我国市场上立足和发展, 使用有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已经成为最基本的条件。近年来, 随着外资进入我国的产品和技术, 基本上已经是跨国公司在母国最先进和比较先进的产品和技术。较早时期投资的企业也不断向高端制造延伸。与此同时, 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了大量的研发机构。
第三, 国内的大型企业要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
最近几年, 通过利用外资, 吸引了较多原先在国外工作的海外华人回国创业, 其中有不少是相关领域中杰出人才。从而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新兴技术, 同时也要不断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发展。我们应会继续采用这种以外资为载体、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的措施。
第四, 利用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机遇, 大力承接全球服务外包。
近年来, 全球跨国公司投资更多的向服务类部门集中。而我国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 服务业利用外资仅占利用外资总额的22%, 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最近几年, 加快促进服务业高度发展受到国内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与此相应, 促进服务业对外开放特别是承接全球服务外包被摆在重要地位。我国转移服务外包业务, 也有利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未来一定时期内, 服务业对外开放和承接全球服务外包将成为我们利用外资的重要新领域。我们要从观念转变、体制改革、政策支持和教育创新等方面适应并促进这种新趋势。
跨国发展 篇9
一、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
1.技术创新的相对优势。
与中小企业相比, 大型企业在技术力量、规模经济、融资结构等方面具有更强的技术优势, 但是中小企业在创新效率和创新时间等方面又明显优于大企业, 具有自身独特的技术创新优势。在美国, 中小企业科研成果转化新产品过程一般只要1年~2年时间, 而大企业则需要4年~5年。据资料介绍, 20 世纪的61 项重大发明中有49 项是由中小企业研制出来的。
另外, 中小企业具有小规模技术优势。很多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的市场需求非常有限, 而中小企业正好为满足小市场需求而开发的生产技术能够获得竞争优势。从我国来看, 近年来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 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 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中小企业的小批量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较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
2.具有独特的市场占有优势。
由于中小企业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一般来讲, 大型企业适合于大批量产品的生产, 但产品的品种比较单一, 缺少特色;而中小企业适合于生产小批量、品种多样的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国际市场的消费结构、层次正朝着高级化、多样化、专业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更多的产品转向小批量的生产, 因而, 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更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多样化产品需求趋势。另外, 中小企业能够满足市场专业化需求, 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的民族传统和特色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上中小企业一般更具有独特的优势。
3.具有自身的市场营销优势。
中小企业资金投入少, 企业规模小、经营灵活、市场进退成本低, 能更多地接触客户, 市场适应性较强, 具有大型跨国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这种特点使中小企业得以迅速地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向。同时, 中小企业可根据国际市场细分、快捷、及时化的要求, 设计与生产适合当地条件的产品, 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 使其产品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二、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所面临的困难
1.审批手续过于繁杂, 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由于我国对企业的海外投资审批标准十分严格、要求过高, 一些中小企业不得不以挂牌经营的方式到国外从事跨国经营或兴办境外投资企业, 这便给中小企业带来经营及境外投资管理的困难。同时, 我国虽然对企业的跨国经营制定了一些法规与政策, 但是由于某些制度不完备、不配套而难以落实, 对于中小企业也面临着一些法规与政策有待健全的问题。
2.跨国经营发展总体过程态势较好, 但与FDI流入量相比,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
截止2006年底, 我国从事跨国经营企业达3万多家, 对外直接投资累计733亿美元, 但只相当于吸收外资一年的流量多一点。2006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 占世界1%, , 在全球位居第13位, 与外资流入相差悬殊, 同期外资流入694.7亿美元, 占世界5%;对外投资额与吸收外资额之比为0.23, 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0.46的平均水平, 更低于发达国家1.19的平均水平。对于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的中小企业来讲, 与FDI流入量相比, 也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
3.创新能力不强, 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 必须是竞争力很强的有实力的企业, 而事实上, 我国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劳动生产率较低。从总体上看,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 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 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 缺乏名牌产品, 国际竞争力水平较低。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资源有限, 更依赖于社会的分工和其他部门的协作。然而在我国, 社会中介机构发展较为迟缓, 总体上来看, 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不能向中小企业提供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需要的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技术开发等各项服务, 进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成长。
5.缺乏正常的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涉及的是海外项目, 风险较大, 国内金融机构对东道国不熟悉, 加之没有足够的能力辐射到海外市场, 因而会出现融资困难, 资金的短缺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成长。调查显示, 河北省63%企业反映资金紧张, 18%的企业因资金紧张而致使开工不足, 23%的企业生产效益同比呈下滑趋势, 59%的企业呼吁资金短缺问题。在178万家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中, 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不到10%。
6.跨国经营人才匮乏。
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型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 这使得企业难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吸引科技、管理等优秀人才, 而封闭式的经营方式也使多数中小型企业难以造就外向型人才, 特别是跨国文化的复合型的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限制了跨国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促进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
1.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法律体系, 简化投资审批手续。
韩国于20世纪70年代就专门制定了《扩大海外投资方案》等法律条例, 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为帮助本国企业拓展境外市场, 都通过立法确定境外投资的地位与作用。而我国仅有一些关于对外投资行为的管理规定和办法。随着对外投资步伐的加快, 我国应借鉴与我国发展历程相近的国家和地区的较为成熟的法律制度, 并结合我国国情, 尽快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符合我国经济长期发展需要的境外投资法律体系, 如《境外投资公司法》等, 以规范境外投资主体的行为及市场的竞争秩序, 切实维护其利益和制约相关投资行为。
2.政府应制定一定的信贷优惠政策, 建立多渠道的筹融资体系, 解决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的融资困难。
我国政府首先应对有市场前景的产业或地区投资项目, 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 以优惠的利率为中小企业项目提供长期信贷, 并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其次, 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境外投资保险制度是资本输出国政府对本国投资者在境外可能遭受的风险所提供的一种保险制度。英国、美国、荷兰等国家政府规定的保险补偿率是90%, 投保人承担10%, 为此, 我们可借鉴其成功经验, 建立健全境外投资保险制度, 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最后, 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 培植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股票与债券发行应适当向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倾斜, 鼓励与支持有经营实力的中小企业向境外发行股票或债券。
3.注意发挥中小企业联合优势, 增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必须加强联合, 发挥集团优势才能有利于实现全球性战略目标, 增强适应国际市场营销的能力, 一方面, 中小企业可采用联合创新方式, 即组成中小企业族群联合起来进行技术开发, 将资金、知识、信息、技术和最佳实践在集群区域内有效地组合起来, 使有限的资金汇集成较宽裕的资金, 以弥补单个中小企业资金的短缺及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 使其获得集群外部企业难以完成的技术创新, 增加创新效率, 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与机构的整体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政府可兴办科技园、工业园, 制定各项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政策形成协调配套的企业群体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支撑体系。
4.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积极加入以大企业为核心的跨国经营集团, 与大型跨国公司形成“共生经济效应”。
“共生经济效应”即以跨国公司为首的大型企业是创新的技术源泉, 而中小企业是某一专门领域的核心力量和技术源泉扩散的中心, 二者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经济实体。中小企业可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集中资源, 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 积极加入跨国公司的这种企业群, 以提高资源集中使用度, 形成企业内部规模优势。
5.加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
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内容涵盖很广, 主要包括信息服务、技术开发与推广、经营指导服务、研发服务、资金服务等等。美国小企业局不断利用计算机等新技术、新设施为中小企业服务, 我国也应借鉴其成功经验,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社会服务体系, 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各种优质服务, 维护其合法权益, 降低其生存压力, 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 形成覆盖全国甚至国际的电子网络商务交易市场。
6.注重培养高素质跨国经营人才。
人才问题是制约我国跨国公司经营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 要实现国际化经营, 就必须拥有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富有创造性, 同时拥有专门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 并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和外语的复合型的跨国经营人才更是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必需的。因而,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要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 培养国际化急需的复合型的跨国经营人才, 保持企业的创新与竞争优势。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中小企业将是我国企业未来跨国经营潜力最大的主体, 然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面临着诸多问题。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长, 政府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宏观政策支持, 中小企业自身更要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使之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强大后备军。
关键词:中小企业,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卢进勇.关于加快发展跨国公司的几个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 2006, (2) .
跨国发展 篇10
一、新疆跨国公司发展概况
目前, 新疆与中亚国家经济往来的企业主要是以国有、集体企业为主导, 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优化, 新疆跨国经营的主体逐步实现了多元化, 既有国有企业, 也有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过年来, 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逐渐进入中亚市场。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新疆广汇实业集团、新疆建工集团等在新疆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纷纷进入中亚国家开拓市场, 由于大的企业集团资产规模比较大, 资产运营质量比较高, 企业经营理念长远, 信誉度高, 并且大企业集团大多有自创的名牌产品, 有助于进入市进一步打开中亚市场, 增大市场占有率。同时, 一些“三资”企业也开始申报拓展中亚市场的境外投资项目。
截至2005年5月底, 新疆 (不含兵团) 经批准在外设立的各类企业共73家, 总投资额为6406万美元, 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金额为5500万美元, 其中哈萨克斯坦25家, 总投资额2619万美元 (中方协议额为2573万美元) , 主要从事商贸、番茄酱生产、建材生产和销售等;吉尔吉斯斯坦20家, 在吉国总投资额2037万美元 (中方协议额为1736万美元) , 主要从事食品加工、啤酒生产、商品分拨和展示、养鸡场等。其中属于中方独资的41家, 属于中外合资的32家。
目前, 在哈萨克斯坦9000多家外资企业中, 中国企业只有155家, 仅占1.7%, 新疆对哈投资企业主要有阿拉木图新康番茄制品厂、亚联中国商品商贸城等34家, 占全国对哈投资企业数的21.9%, 中方投资总额为166.95万美元, 新疆对哈投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但占哈国外资企业的比例较小, 新疆开拓哈方市场的潜力巨大。
从新疆在中亚的投资领域来看, 境外投资开始阶段的主要形式是在境外设立贸易分公司, 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对外贸易的桥梁和窗口。近年来, 随着中亚贸易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非贸易企业 (机构) 逐渐成为境外投资的发展方向。2005年新疆屯河投资800多万美元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果汁加工生产线, 乌苏啤酒也在吉尔吉斯斯坦新建了啤酒生产基地。到2005年, 新疆73家经批准设立的境外企业 (机构) 中, 非贸易企业 (机构) 的比例较以往有显著的增加。
二、新疆跨国公司发展中存在问题
新疆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前些年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尤其是近年来同中亚国家的经济往业, 成效显著, 但是从总体上看, 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和经济技术不合作的发展速度比较的缓慢, 规模小, 仍然处于低发展水平。
1. 研发水平低、缺乏技术优势。
据有关部门测算, 约有三分之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没有建立研发机构, 各类工业产品中新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平均只有8%。这一基本情况在新疆尤为突出:新疆广大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其直接结果就是, 新疆的对外投资企业, 多数为贸易加工型, 公司研发跟不上, 一些延伸产品无法生产, 造成产品单一, 产品也大多只能进入低端市场。
2. 管理成本比较大。
中亚市场比较复杂, 或者说目前新疆企业对中亚市场的了解程度远远达不到对国内市场那种程度, 因此增加了》难度, 不仅仅体现在了成本上的增加, 还存在着很多的风险, 甚至很难以操作, 尤其是中亚国家政治上、社会治安比较复杂的国家, 市场比较复杂, 给企业在管理上带来诸多困难, 这是一个市场认识和管理的困难, 企业缺乏有经验和能力很丰富的高级管理层。
3. 经营管理水平低, 经营人才匮乏是制约新疆企业拓展中亚市场的一大瓶颈。
从统计资料看在新疆经营的企业中, 大专文化仅占5%;高中文化占43%, 初中文化占45%, 初中文化以下的占7%, 由于无力或不重视高薪聘请国际贸易的专门人才, 这些企业面对全新的国际市场经营环境往往茫然无措、力不从心。派出的人员素质不高, 不懂当地法律, 不具备国际金融贸易知识, 甚至不懂当地语言, 以致企业在中亚的营业务难以顺利开展, 严重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4. 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在国外建厂是企业的正确出路。
但由于很多企业追逐一时的利益, 企业的投资没有长期的规划, 致使投资人抱有“捞一把就走”的心态, 投资前期没有充分与专业研究人员合作。
三、新疆跨国公司发展对策
1. 形成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为契机, 进一步拓展中亚市场
在乌鲁木齐建立一个专门的研究组织, 深入对中亚地区的投资形势、投资环境、投资程序、会计制度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 优化商品进出口结构
当今的国际市场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优质、名牌商品称霸天下的时代, 新疆不可能生产出所有门类的优质产品, 但新疆具有丰富的原材料和发展高新技术的后发优势, 应立足本地, 放眼世界, 从长远出发, 根据自己的资源、资金和人力条件有先择地建立起自己的优质产品, 培育出自己的名牌产品。
3. 加强政策研究, 规范运作, 扩大向西开放
除了要进一步研究中亚的市场, 更重要的还要深入研究中亚的各项政策及法律法规, 找出为我所用的政策条款, 为“西进”的企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法律支持。加强在扑事活动中对企业的
推介工作, 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参与重要的外事活动。在乌曹木齐建立一个专门的研究组织, 深入对中亚地区的投资形势、投资环境、投资政策、投资程序、会计制度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为新疆乃至全国有意在中亚地区发展的企业提供指导, 使我国企业在中亚地区的投资更理性、更规范。
4. 提高管理者素质, 促进企业管理能力
没有一个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企业就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市场的竞争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努力学习新知识, 逐步提高市场的预测, 经营决策和管理能力。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 跨国公司境外投资适当采用人员本地化战略。公司把少量管理人员派往周边国家, 多数雇用当地人来管理和经营。而这些派出的少量管理人员则必须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要懂当地语言, 懂经济和法律、懂技术、懂管理。要发展跨国经营, 必须重视和加强对跨国人才的培养。通过高薪聘请国外专家、吸收高校、研究机构等多种渠道来广泛吸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建立人才‘储备库, 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现有的人才留住、用好, 充分发挥国内人才在跨国经营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周边国家当地的人才资源, 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情况, 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胡乃武张可云:《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 《经济理论与管理》2004年第1期, 2005年第2期、2006年第1期和第2期
[2]胡毅高志刚:《新疆与中亚地区区域竞争力、产业分工与贸易发展研究》, 2005年新疆人民出版社
[3]《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双月刊, 2006~2007年诸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
[4]《2005~2006年新疆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新疆社会科学院, 2006年, 新疆人民出版社
跨国发展 篇11
摘要: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效应不仅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加速发展,更促进了所在区域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更能带动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动因、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动因;模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总部经济指某区域由于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业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的空间耦合,并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而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效应不仅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加速发展,更促进了所在城市的发展。对跨国公司而言,实施总部与生产基地的空间分离,客观上是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寻求全球经营成本最小化的必然结果;对迁入城市而言,跨国公司总部的入驻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就业和消费,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最终提高城市对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全球总部迁移也呈现出加快的趋势。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境外企业纷纷将其境外总部迁到我国或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调整国际市场战略。因此,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总部入驻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目标。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动因、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入驻,以促进我国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带动我国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一、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动因
总部经济的概念是随着跨国公司将其研发、设计、采购、物流等中心机构移入我国城市的过程中,逐渐走入人们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的。现阶段,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存在着以下两个主要动因。
1.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困扰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发展服务业是摆脱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我国而言,同样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发展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企业不断壮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
(1)我国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40%左右,明显偏低,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粗放、资源消耗高的重要原因之一。[1]
(2)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亟需提高。2002-2006年,我国服务业中FDI(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金额不涨反降,从140.11亿美元降至116.79亿美元。事实上,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比例偏低,一直不到3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外资流入则一直以服务业为主,甚至超过了60%。[2]
(3)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亟需大力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中,商贸餐饮、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超过三分之一,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研发和信息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占26.4%,而美国在20世纪末,总部经济、金融、保险及各种现代服务业就已占到50%以上。[3]
2.全球直接投资的推动。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直接投资愈来愈呈现出转向服务业的趋势。早在2004年,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就公布了以“转向服务业”(Shift Towards the Service)为题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该报告显示:近年来,FDI的结构已转向服务业。20世纪70年代初期,服务部门仅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1/4,1990年这一比例不到一半,而2001年和2002年,服务业平均占外国直接投资总流入量的2/3。1990-2002年的12年间,第一产业和制造业在全球跨国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9%和44%,下降到4%和29%, 而同期服务业的比重则由47%上升到67%;《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进一步显示,FDI的重点也转向服务业。[4]随着国际服务业全球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已在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和物流等多个领域有了飞速拓展,这些现代服务业新兴领域构成了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跨国公司总部的转移,注重从功能稀缺性、规模性、集聚性等优势出发,高质量的跨国服务机构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外资服务业,创设关联产业效应、构建合理产业体系,使总部经济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于跨国公司是全球直接投资的主体,在全球直接投资的推动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加速进入我国。此外,为了更好的服务在华跨国公司,进而吸引其将更高端的生产环节转移来中国,我国政府也努力为跨国公司发展总部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模式
我国具有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动因,而通过模式的推动,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在华的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区域特色鲜明的国情以及吸引FDI多年来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的现实,为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采用生产性总部经济模式、总部经济集聚区模式和外资拉动模式进入我国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契机。
1.生产性总部经济模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吸引了大量制造业跨国公司来华进行投资。但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我国发展很不充分。由于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依赖程度小;产品研发设计和关键技术依赖于进口,对我国本地研发设计或技术服务需求少。这种状况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外资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还很有限,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尚没有扎根在高速增长的制造业土壤里,可以说,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同时也为在华制造业跨国公司发展生产性总部经济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所谓生产性总部经济就是为制造业进行服务的总部经济。事实上,随着我国从传统制造业转向先进制造业,在华跨国公司的投资空间,早已跳出了制造业领域,总部经济已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因为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繁荣本身就会扩大总部经济的投资空间。例如,部分在华跨国公司率先建立了创意产业中心和设计创意中心,建立了包括模具设计、软件设计、工程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玩具设计、印刷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设计平台。这些跨国公司所建立的设计总部聚集了研发与设计,取别人所长,补自己所短,服务在华制造业跨国公司,取得了巨大成果。随着越来越多的在华制造业跨国公司将总部与生产基地分离,将极大地促进在华跨国公司生产性总部经济的发展。可见,跨国公司依托我国转向先进制造业的契机,发展生产性总部经济潜力巨大。
2.总部经济集聚区模式。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区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CBD(中央商务区)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CBD,即总部经济集聚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单个CBD到微型CBD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其中,伦敦的微型CBD由传统的市中心扩展出来,以堪那瑞区为代表沿着泰晤士河呈轴线发展;纽约的CBD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分阶段逐步形成布鲁克林、长岛、法拉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CBD;东京逐步形成了品川、汐留、六本木等30多个微型CBD,很好地适应了总部经济空间集聚且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趋势。
可见,总部经济集聚区是在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并借鉴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主要是指:按照现代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集聚区为载体、将相关的总部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的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总部经济集聚能力的区域。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形成产业集聚是总部经济集聚区模式的特点。尽管总部经济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基础,但其产业特色的形成则取决于所在区域的特定功能。总部经济的发展依托由资源、禀赋、区位、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所构成的功能,突出其区域优势和特色,建立起与区域功能相吻合的总部经济产业体系,从而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增强服务业的辐射效应。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集聚区,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和品牌效应的特征,客观上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而通过品牌效应,服务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度和占有率,进一步提高该区域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合机制,又提高了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市场空间。
在总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利用总部经济集聚区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我国区域特色鲜明,为建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集聚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上海为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建设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规划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海力图在2010年前打造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集聚区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5]。自2002年《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出台至今,上海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178家,这些跨国公司总部呈现集聚之势。例如,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核心区域,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93家,占上海总量的1/2,并且还有一批总部再建或拟建。[6]此外,上海鼓励在各区符合条件的专业产业园区或服务业集聚区内建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基地,各有侧重发展总部经济。例如,南桥总部商务区凭借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交通便利,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重点吸引中小型跨国公司,成为奉贤区新一轮发展的载体和抓手;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充分发挥杨浦区大学强势学科的优势,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形成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区;金融要素市场本来就已经集聚的外滩和陆家嘴地区集中发展金融贸易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区等。这些点状的集聚区通过产业链或创新链彼此相通、有机相连,使上海的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整体辐射能级进一步提升和放大。目前,这些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集聚区对上海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已经显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集聚功能效应得到拓展提升,更好的体现了微型CBD作用。(2)空间形态布局上,由上海市中心地区逐步向周边重点地区分散化、多极化发展。(3)产业功能布局上,各集聚区初具特色,逐步呈现功能错位。我国应借鉴上海建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集聚区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集聚区,进一步提升我国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能级和品位。
3.外资拉动模式。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在外资构成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度不高导致总部经济发展滞后。我国虽然引进了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但却把很多为跨国公司服务的总部经济拒之门外。2000年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104.6亿美元,2006年为173.8亿美元,分别只占当年实际吸引外资额的25.7%和27.6%。至2006年底,我国服务业共有外商投资企业7.5万户,占整个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总户数的27.2%。[7]我国吸引FDI已经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加之全球FDI的投资方向和重点已经转向服务业[8],这些都为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以我国扩大服务业开放力度,进入我国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所谓外资拉动模式就是将更多的外资引导到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上来。
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具备了承接跨国公司总部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使我国对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例如,2007年世界最大的IT服务外包企业美国EDS将在武汉建立其在华的首个全球服务总部; 惠普全球软件服务总部重庆分中心正式入驻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Intel)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落户黄浦江畔等。更多的国际机构已经将我国列为对跨国公司总部转移的新兴市场和重要目的地。就当前而言,我国采用外资拉动模式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应积极承接计算中心、呼叫中心、数据处理、技术研发、财会核算、售后服务等跨国公司总部的转移,特别是逐步拓展一些具备优势和条件的高端业务;二是要继续开放现代服务业市场,不断提高吸引FDI的质量和层次。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地区总部、国际行业协会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积极引进国际现代服务业的新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服务业提高水平。
三、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建议
通过模式的推动,必将极大地促进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在华的发展。但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需要非常严格的条件,如合作机制、综合环境优势、现代服务业优势和人才优势等等。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暂时吸引了一些总部入驻,也不意味着就形成了总部经济,所以我国必须找出相应的对策,完善上述条件。
1.形成总部经济合作机制。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形成合作机制。以我国目前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最多的长三角区域为例,其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发展较快正是与长三角区域的合作机制较为完善密切相关。
长三角区域土地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约为全国陆地面积的1%,但是其间吸纳的跨国公司总部却数量惊人。依托长三角区域优势,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杭州为副中心的总部经济合作机制已经初步形成。[9]上海是全球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截至2007年1月,落户上海总部经济的外资企业总数达到500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54家、外资投资性公司150家、外资研发中心196家。上海成为中国内地总部经济数量最多的城市。[10]而杭州也是较早提出总部经济的城市之一,企业总部效应已逐步显现出推动作用。杭州老城区已引入150多家公司总部,涉及商贸、旅游、制造等各个行业;南京更明确地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建立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的战略。至今,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00多家在南京投资,南京已具备了一定的总部经济发展优势[11]。
事实上,长三角区域之所以能成为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最集中的受益区,有许多先天因素,如城市化水平较高,具有海洋、长江、陆地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经济实力雄厚等。此外,长三角区域更有其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是上海作为总部资源密集的中心城市和江苏、浙江一带的昆山、苏州、无锡、嘉兴、宁波和台州等作为加工制造资源密集的腹地之间的“总部-加工基地”区域功能分工与合作的机制。这样的机制也决定了未来长三角区域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发展走势:以上海为核心,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南京、杭州为副中心,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国内大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省内本地企业总部;而宁波、无锡、嘉兴等城市则可重点挖掘自身特色优势,主要是留住本地企业总部,并适当吸引省内大企业总部,从而使区域合作的分工更加明确,规避同质竞争的劣势,以形成长远的竞争力。
2.创造良好的综合环境。除了形成总部经济的合作机制之外,我国还应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综合环境优势。综合环境优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业结构的均衡,门类配套齐全;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政府职能的转变,办事效率的提高;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良好的社会安全稳定体系;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法制建设的推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拥有一批高端人才等。
此外,我国在改善硬环境的同时,也注重软环境的改善,特别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因为城市综合环境的改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紧密联系。政府从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制政府三个方面来进行努力,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是综合环境优势的具体体现。我国政府结合我国的国情,注意从优惠政策逐渐向发挥综合环境优势来吸引国内外总部入驻,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另外,为注重政府的信息公开,我国政府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由发言人代表政府对外发布新闻,发布各种政务信息,发布和解释政府的政策,并就国内外媒体和公众关心的问题作出回答。在信息化的时代,搞好政府的信息公开既是一种投资环境,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信息公开以外,我国政府正朝着办事公开和规范,提高办事效率的方向努力,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我国综合环境的改善以加快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
3.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城市的总部集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跨国公司总部成为现代服务企业的重要客户和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的驱动力。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一个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总部密集的地区则会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为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跨国公司总部经济赖以形成的重要条件。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现代服务业强有力的支撑,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生存环境要求必须有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的配套。
为加强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效应,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包括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及新型服务业等。这些无疑都增添了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砝码。虽然我国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和细化。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很广,涉及银行、证券、租赁、通信、网络、咨询、策划、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几十个行业,我国要做的努力显然还有很多。
4.集聚总部经济人才。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高端专业人才,如高级信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级培训师、金融咨询师、高级语言人才、高级物流人才和数字通信工程师等等。而对所需的人才只能通过加快培养和引进来解决。从全球总部经济发达的城市经验来看,一方面,在培养专业人才时,应该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设计并实施人才培训课程和培养计划,加大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在吸引人才时要考虑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各地在吸引人才时不仅要吸引国内人才,还应打开国门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并给人才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平台。近年来,我国招聘市场持续火爆,招聘市场岗位规模继续扩大。在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人才方面,以IT业为主的信息服务业人才需求最大,IT专业人才岗位需求量一直名列前茅。另外,会展、金融、物流和中介服务等其它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量也呈快速上升的趋势。通过培养和引进海内外总部经济人才是解决我国人才缺口的唯一途径,同时也促进了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人才在华的集聚。
参考文献
[1] 何骏.现代服务业多重模式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8,(5):25-28.
[2] 何骏.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动因、优势与重点[J].财经科学,2008,(5):15-18.
[3] 何骏.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8,(5):12-16.
[4] 联合国.2004、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EB/OL]. http://www.untcad.org,(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网站),2006-9-1.
[5] 何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J].经济纵横,2008,(4):15-18.
[6] 张晓鸣.浦东总部经济独具魅力[N].文汇报,2008-3-21(12).
[7] 翟宏伟.五大因素主导外资加快进入我国服务业[N].中国信息报,2007-6-20(5).
[8] 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07[EB/OL].http://www.unctad.org,(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2007-9-12.
[9] 何骏.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竞争力来源[J].经济问题,2008,(6):20-23.
[10] 何骏.上海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投资,2007,(5):12-16.
[11] 谢卫群.长三角成总部经济高地[N].人民日报,2006-07-24(15).
浅谈新时期下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 篇12
第一, 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很不均衡。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输出方兼输入方, 发达国家的投资量占到了世界投资总流入量和存量的90%以上, 反映了工业化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势力的渗透, 例如拉美地区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 日本超过1/4的投资直接针对东亚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在发达国家分布很不均衡, 在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状况也是如此。
第二, 北美、欧盟、亚太三大经济圈内部投资加强。作为当今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三个经济圈, 北美、欧盟、亚太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内部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 例如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美国和加拿大就是很好的投资伙伴。与此同时, 欧盟为了充分利用统一化大市场的优势, 也纷纷与联盟内国家进行相互投资。
二、跨国公司的产业发展趋势
第一, 经营业务归核化。二战之后, 许多跨国公司基于风险分散的考虑, 纷纷采取多元化业务经营战略, 这种战略在刚开始实行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但由于经营范围的过渡扩张, 加上一味追求业务的广度, 忽略了公司所处环境的变化, 导致这种经营方式的弊端日益凸现出来, 表现为公司盈利水平下降, 甚至举债经营。进入90年代, 跨国公司又将多元化经营模式调整为原先的集中化经营模式, 也就是所谓的归核化战略。这种战略的要义在于:将业务集中到最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将经营重点放在优势最集中的行业上;着重强调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可见, 归核化战略已成为新时期下跨国公司的主导战略。
第二, 投资经营服务化。所谓服务化,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向全球范围内的服务业倾斜。据统计, 70年代初期服务业仅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1/4, 到了90年代初期, 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超过了一、二产业的总和, 并集中体现在贸易和金融两大领域;二是制造业企业开始把服务业作为增加附加值、获取利润的重要领域。例如IBM、惠普等老牌电脑制造商开始积极致力于由硬件制造商向软件和服务商的角色转变, 这一变化在汽车、家电、医药等行业也有所体现, 例如日本的索尼公司正在向娱乐服务商的角色努力转变中, 大型医药企业也纷纷向医疗保健品领域进军。
跨国公司之所以向服务化发展, 原因主要有:1、服务业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2、第三产业与传统的一、二产业相比, 投资范围广, 风险小, 回收期短, 收益也更高;3、经济全球化拉动了对服务业的需求, 特别是贸易、金融、教育、文化、旅游等产业, 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无疑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要动力;4、科技的发展要求企业不能仅仅依赖传统的竞争方式, 而应当积极寻求更为独特的竞争方式和服务方式, 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和顾客。
第三, 跨国公司的联合趋势无法逆转.一方面, 大公司难以像过去那样保持在技术等领域的绝对优势, 因而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选择共同开发技术的方式, 既节约开发成本, 又可以结成战略联盟, 实现共赢。另一方面, 跨国并购成为越来越多的投资表现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并购主要是一国内部企业之间的互相兼并, 二战以后, 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一些企业为了在全球化浪潮中取得有利的市场地位, 开始采取跨国并购的方式。起初并购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后来慢慢地向服务业转移。总的来说, 今后的趋势会是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移, 服务业集中于金融, 贸易, 尤其是高新产业。
三、跨国公司的外包发展趋势
就全球外包市场的发展趋势而言, 包括外包活动离岸化、外包模式成熟化和外包阶段异步化三个层面。离岸外包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 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企业作为外包活动的主体, 其发包与接包的动机为外包活动提供了直接的动力。过去企业主要看重的是外包的成本, 而现在则更加关注商业价值。外包作为专业分工的产物, 既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分工, 也体现着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分工。欧美处于外包发展的成熟期, 而亚太则处于外包发展的初期, 正是这种差异, 为离岸化外包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会, 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外包活动的普及。
按产业划分, 外包发展趋势又可以分为制造外包发展趋势和服务外包发展趋势。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 制造外包从行业间和行业内制造外包向按照产品工序或区段制造的产品内制造外包阶段转变。从制造外包的特点来看, 已经形成了日、美、台三足鼎立的制造外包模式, 三大模式相互联系和作用, 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随着产业转移的浪潮,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制造外包中心, 但是由于成本优势的不断丧失, 大陆制造外包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在制造外包之后, 服务外包成为另一大亮点。与制造外包不同, 服务外包中信息技术的因素更加重要。服务外包的主要发展趋势是:1、规模不断扩大, 业务流程外包成为新宠儿;2、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包市场, 而欧洲则开始异军突起;3、服务外包的目的和方式开始变化, 企业开始将外包和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
总之, 跨国公司在发展趋势方面的变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结果, 同时, 跨国公司的变化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只有正确认识跨国公司在这一进程中的角色, 才能更好把握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黎孝先, 王健.国际贸易实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