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财务

2024-07-12

跨国公司财务(共12篇)

跨国公司财务 篇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跨国公司如何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不被淘汰是每个公司的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的问题。财务管理是跨国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财务管理的能力,减小在投资过程中产生的财务风险能够有效提升公司的营业利润,因此,跨国公司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加快公司发展的步伐。

一、跨国公司的财务构造

同一家跨国公司位于不同国家的财务构造情况差异很大,因此跨国公司的财务构造一定要以能够维持各个子公司的平衡为前提设立,在海外的子公司的财务构造要充分考虑所在国家的实际情况,确保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

当跨国公司到一个国家设立子公司,进行财务工作时,必须依照该国家的资本化基准,不能为了公司利益违背了该地区的资本化基准而影响公司的发展,同时子公司的财务构造务必要以总公司的财务构造为基准,若是总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构造不一致,则会严重影响财务部门甚至整个公司的工作。

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国外受到国外法律和规定的制约,公司采用能够使整体资金资本费用最小化的资金调配方案可以使公司获得更大的利润,并且承担最小的风险,实现一环调配的最佳方案。

二、跨国公司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

1.外汇风险的内涵

外汇风险指的是由于国际市场的不稳定导致汇率产生变动,从而引起公司以外币为单位进行计价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动,从而加重公司发生损失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国际范围内的资金流动贯穿了跨国公司的整个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跨国公司在国际范围内经营活动,收付大量的外币或者使用外币进行债务的表示都是不能够避免的,所以汇率对跨国公司的影响非常大,当汇率发生大幅度的变动时,将对跨国公司带来十分重大的影响。

2.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种类

交易外汇风险指的是在公司使用外币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交易期间汇率产生变动而对公司的收益造成影响。

会计风险指的是公司的资产价值在进行会计结算这一阶段时,汇率发生变动而影响公司的收益情况。目前国际上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指出公司的外币资产最后都需要以本国的货币形式来进行表示,并且母公司在进行年度财务总结时,需要每个境外子公司递交该年度的财务报表,在将国外的子公司按照汇率换成总公司所在国家的货币及母国货币时,汇率如果变动会影响子公司的收益情况。

经济外汇风险指的是由于汇率的改变从而使子公司的经营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导致业务现金的流量发生变动进而对公司的经济产生不确定的影响。

(二)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经营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

宏观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总公司所在的国家由于宏观经济发生问题,出现通货膨胀、债务问题等现象,由于总公司的问题而影响了子公司,使子公司的经济利润也造成损失的情况。

2.微观经济风险

微观经济损失指的是境外的子公司由于一些微观的原因比如汇率及市场的突然变动而给公司造成了损失的情况。微观经济损失直接与公司对市场的了解程度有关。

3.公司运营风险

公司的运营风险是公司的主观行为偏差对公司造成的影响,主要是公司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对市场以及运行环境的考虑不够周全产生的。公司运营风险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产品风险,产品在开发和销售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价格波动,影响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国际竞争环境比较复杂,并且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比较大,子公司进入一个国家后可能难以适应国家的市场,从而引发风险。

(三)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风险

1.技术风险的定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个公司的优势与劣势都是由于技术水平不同而产生的,一些国家的公司的技术水平明显较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存活下来而被淘汰。

2.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风险

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风险包括产品开发风险、技术保护风险、技术引进风险和技术壁垒风险。

产品开发风险指的是在国外的子公司要开发一样新的产品,必须要充分了解该国家的市场需求。一件新产品的开发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公司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技术保护是公司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对本公司的技术进行保护。公司的技术是公司能够不断运行的基本动力,如果支撑公司发展的技术被其它公司侵害,该公司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技术引进风险。随着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公司需要使用正当的办法源源不断地引用新科技充实自己的公司才能使公司快速的发展。但是如何正确高效的引进新技术也对公司产生了极大的考验。有时一个新技术被研发出来,公司扎堆引进,反而难以突出效果;有些新兴的技术还没有被实验证明,效果如何还不明显,公司花费大量资金盲目引进,但是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浪费了公司成本;合法引进的技术落入专利保护期或专利循环等,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技术壁垒风险是指有些子公司所在的国家以保护本国的环境、维护本国的居民安全为理由而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技术措施来制约国外公司的发展,减缓国外投资对本国公司的冲击,各子公司在国外发展不可忽视技术壁垒的风险。

(四)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管理风险

1.组织风险

在国外的子公司的经营环境与国内的不同,外部环境产生变化时,公司的各组织部门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的局面,当面临这些困难,公司难以继续发展时,无论公司打算改变内部构造以适应新环境还是继续保持原来的内部构造都会产生比较大的风险。

2.财务管理风险

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涉及到的工作内容比较复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对自己国家的财务管理相关专业内容及法律法规熟练掌握,还要了解子公司所在国家的一些法律规程和会计制度。如果这些人员的专业性不高或者素质低下,将会对公司造成很大的风险。

3.人力资源风险

公司在海外进行投资、开设子公司时,招聘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公司对工作人员的投资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培训、社会保障、劳动力配置等多方面,招聘来的人员如果不尽职工作,也会阻碍公司的发展,浪费了这些财务投资。

三、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

1.充分了解汇率变化情况

跨国公司可以成立专门的部门,建议成立一个外汇市场的监督小组,时刻对汇率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并进行合理的预测,公司结合监督小组反馈的信息合理的安排公司的工作内容,减低汇率变化产生的影响。

2.调整生产策略

公司进行采购时要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并选择生产要素成本相对比较低的地区进行活动。并且不断的研发新产品,提升公司知名度。例如:公司在印度的南部班加罗尔,利用当地人力资源优势,工资水平较低,英语与教育程度较高,适当发展呼叫中心产业,并推出成本相对较低而性价比较高的业务产品。

3.切合市场发展

跨国公司应该充分了解市场产品的销售情况,根据市场以及成本对产品的价位进行合理的调整,多举行促销活动,来避免风险的产生。

(二)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经营风险防范措施

1.对投资的国家进行细致调查

在一个项目决定是否要投资之前,财务部门一定要结合投资的地点实际情况对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投资国家的政策是否经常变动、制度是否稳定、基本设施是否完善、社会环境是否安定、法律体系是否健全等都会影响投资的结果。这一系列的要求都符合投资条件时,公司再以优异的产品质量和低廉的价格打开该国家的大门,在不断地发展中主导他们的市场。

2.提高公司全球化的业务能力

我国跨国公司主要是贸易、制造业以及资源开发等产业,这些产业都具有较强的全球性,适合在国际上发展。因此,公司财务管理部门要整合全球资源,协调好公司内部的管理过程,提升本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风险防范措施

1.重视技术专利的保护

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难以避免要进行技术的输出工作,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对涉及到的专利技术进行有意识的保护,对于非法利用本公司的保密技术并且获得利益的其它公司,要利用法律对其进行打击,坚决维护本公司的合法权益。

2.健全内控制度

对跟公司核心科技有接触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进行合理的规范,防止这些人由于操作失误而对公司的财务管理造成不必要的人为损失;对于技术档案的借阅、样品送检、一些资料的携带情况进行严格管理,禁止信息外流;提高公司内部技术开发人员的工资水平和待遇情况,以防人才流失。

3.灵活应对技术壁垒

产品在生产制造时,依据国际标准,技术进行创造时,也以国际标准为技术前提,并且提高公司的整体素质和产品的质量,避免技术壁垒。同时,要与国外的技术咨询机构保持紧密的联系,及时掌握该国家技术壁垒的情况以便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减少损失。

(四)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1.完善管理制度

改进财务的管理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部,建立起总公司、分公司、成本中心分级财务分部管理体系;财务管理的对象要覆盖到各子公司及成本中心的全部部门,包括:销售部、运营部、策划部、行政管理部;财务管理内容要符合集团公司的业务特点,并且覆盖到集团人、财、物全部会议活动的成本和费用支出,并按会议项目编号归集成本费用;形成分会议项目的盈亏表,具体考核每个会议项目策划人员;在各分公司要有实时订单输入客户端,有网页版客户端输入,及时上传新订单及合同;能够对各项目应付款按付款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制定付款计划;使其在管理上能够符合大型跨国集团财务管理要求,并符合各国当地财务准则的要求,具备多账簿系统。

2.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

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文化培训,将公司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带动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加快公司发展的速度。

四、结论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一些全球化的跨国公司也逐渐增多,这些公司要加强自己内部的财务管理,采用适合本公司的有效措施来规避一些财务风险,提升经济的发展速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高东胜.关于跨国公司的财务构造和财务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3,11:58-60.

[2]周路刚.探讨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4,15:148-149.

跨国公司财务 篇2

一、计算题(50分)

1、(10分)假定纽约市场的人民币即期汇率是1美元=7元,60天后的远期汇率为1美元=6.9元,则计算人民币对美元是升水还是贴水(每年),美元对人民币是升水还是贴水(每年)?

2、(20分)一日本投资者在东京外汇市场上得到以下信息:即期汇率:JPY118.00/$

三个月远期汇率:JPY116.00/$

(1)经过分析,日本投机者认为,三个月后美元贴水将超过市场报价,汇率为JPY112.00/$。于是他决定用$100 000在远期外汇市场做投机。请分析他的投机方式。

(2)假设三个月后证实他的预期出现错误,日元因日本遭受金融打击而开始贬值,即期汇率为JPY120.00/$,请分析日本投机者的最低损失是多少?

3、(20分)一家公司希望借到12 000万日元的资金,为期两年。但只能借到六个月浮动一次的浮动利率贷款,公司财务人员分析后,认为风险太大,不宜借入。公司在欧洲货币市场上询价,发现从一家商业银行可以筹措到100万美元,年利率为6%,目前的即期汇率为:JPY120.00/$,两年远期汇率为JPY120.15/$。公司决定做一笔外汇掉期交易,签订远期合约,建立以固定利率为基础的债务关系,试计算这样操作的资金成本率。

二、论述题(50分)

跨国公司财务 篇3

【关键词】跨国公司;财务共享;专业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推进中,资金、信息、技术的快速与广泛流动已经成为每个企业都需应对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带来诸多困难与契机。如何把握国际化市场,迎接新挑战;如何在多地域的办公中形成统一管理与资源共享,成为公司一步扩张夯实基础时须解决的问题;尤其对于跨国企业,财务信息复杂多变,需要很高的技术支持与有条理的规划,因此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设想具有很好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财务共享服务概念产生于20 世纪90年代,主要是指大型跨国集团企业把子公司中重复相同的财务部分和标准化程序中的内容放置在统一管理的财务系统平台中,纳入到一个组织进行管理,这个管理平台被称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SSC)。可以说这种模式独具创新,成为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方式,能够极好地进各个子公司与集团之间的交流与信息共享传递,且能够以客户需求为服务导向提供更具专业性的财务服务。据统计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已经近七成企业开始建立并逐步建立FSSC体系,且得益于高效的管理水平。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容与特点概述

跨国集团财务服务共享中心的内容基本是集团中重复率较高、业务量可以批量处理和能够实现程序化处理的服务。建立FSSC的目的基本是为了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并提高效率,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和时滞带来的各种误差甚至错误,一方面也为了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子公司间的协调发展,增进联系,更专注地为核心业务服务等;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方式,FSSC的组织特点也与传统方式存在很大差别,但不容否认它将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支持与管理服务。本文大致将主要特点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1.流程简单且更加优化。FSSC的创新性首先体现在体制结构的灵活与管理更加注重流程的优化。集团中心向分支机构提供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能够为统一管理和收集更多共享信息打好基础,同时简单高效的流程能为复杂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标准,而且在后期追责中也能够落实到岗。

2.财务管理成本可控。规模效应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最大程度节约成本,合理利用资源与资金。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开支巨大,如何控制成本、实现科学管理是每个企业都高度关注的问题, FSSC的建立可以提供更好的管理方式与平台,共享信息可以为自主管理提供支持,流程化管理可以将类似业务批量处理,减少步骤从而大幅减少财务管理成本。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系统内实现了部门间的有效隔离与业务分离。独立的业务单元可以在共享系统内实现符合自己业务的操作,也能够共享资源并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专业化服务,助于消除分散单元下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遵循规章制度的弊端,从而确保统一标准化流程的实现。 第二,采用先进自动化工作流程可以节省大量固定成本,同时极大提高效率,能够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结合在一起共享,促进集团内的文化交流。

3.管理控制力度增强。随着子公司企业实力扩大与经营范围的扩张,集集团企业对子公司控制力度有逐渐减弱的趋势,为了更好掌握子公司财务动向和信息分享,把独立的子公司纳入共享中心可以加强集团对子公司监管力度,能够掌握企业财务的处理过程、资源利用、系统差异等方面。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通过根据统一规定的流程和准则进行统计,形成子公司实时信息反馈和上报,为监管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和高效渠道。

4.战略优势。FSSC对跨国公司的战略意义表现在能够从客户角度提供全面信息,在实现规模效应的基础上立足客户需求和集团内部实际情况提供发展思路。同时,成立FSSC必然能够加强现有部门之间的工作合作,也能够新增集团部门,扩大企业体量,实现更为灵活的管理体制和架构,企业在进行业务扩张时不再需要建立相关的业务支持部门,可以直接利用共享服务中心提供的已经成熟的业务支持服务,适应新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组织发展的要求。

二、海尔集团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计划很早就提上日程,并从2006年开始着手。平台的建立是为了促进集团内部的信息共享,推动企业更为长远的战略发展和组织变革,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可以为其提供便利的数据支持,形成科学意见,摒弃传统财务管理中繁琐且低效的部分,实现精准化、细节化和信息化的新管理方式。海尔集团主要把财务管理分为了3个核心部分,分别为核算中心、成本中心和经营中心,并在2007年进行大范围的操作流程升级和重新改进,逐渐向FSSC标准模式递进。基本组建步骤为,首先海尔财务把各经营单位的核算工作集中到了一起,由总部青岛地区向其他地区辐射,历史3—4年完成。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财务管理的高效提升,降低了财务风险,对现有管理水平有了科学估量并明确未来发展目标。

海尔集团具有自己独特的财务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是由其流程再造项目和信息化共享平台共同搭建的。海尔集团有这样三种财务管理人才:第一,善于分析经济形势和政策,能够对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做出规划的人才,他们可以对项目的风险进行预测,从而合理的决策是否投资;第二,可以运用互联网的便利,高效地搜集和整合资源的人才;第三,能够把分散的业务进行整合,把财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后海尔公司将自己的科技与财力相结合,用自己的科学技术对财务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很好的把技术和财务相融合。目前,在海尔公司中,第一类人才占20%;第二类人才占10%;第三类人才占70%,海尔的成功也证明了信息系统和效率保证的重要性。

远期来看,海尔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搭建必然会从操作中心向知识中心发展。其成功原因首先要归功于企业领导对于财务管理的改革和在业务各个层面上的决策与动力。然而,在具体的信息共享改革过程中,企业必须意识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必须各方协调,切勿揠苗助长。

三、FSSC的实施方式

想要推广跨国公司财务服务全方位的共享与合作,搭建共享服务中心就成为必须进行的步骤,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企业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与之相辅相成的发展方法。企业必须十分了解自身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实施方式,还需要长期地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完善。目前主要有三种实施方式:

第一,逐步实施,就是分阶段搭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企业通过实现阶段目标一步一步地搭建服务中心,在每一个阶段,企业既要总结以前的经验,又要分析未来可能遇到的屏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最后顺利完成中心的搭建。

第二,全面实施,即在所有的业务中同时实施,全面地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更新,这种实施方式的优点是实施速度快,缺点是不稳定,需要试运行。

第三,试点实施,简单来说就是选取一些业务或者地区作为试点进行实施,在试点业务或者试点地区的运行成熟后,总结其搭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经验,然后再运用逐步实施或者全面实施的方法推广到其他的业务和地区。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业务面很广的或者是多地经营的公司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企业会采用逐步实施的方式,究其根本是因为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事项都会引起企业管理中的巨变,所以实施的步伐必须放慢,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

四、FSSC职责

(1)FSSC要体现出独立性与专业性。独立性方面,FSSC在公司中的地位应与集团总财务部门平行,但是在处理业务时应服从总财务部门的领导。在专业性方面,FSSC的主要职能包括:在财务部门的管理下执行公司财务政策;为各部门提供会计核算、资金结算、编制会计报表、编制预算、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等。与之相对比,财务部门主要通过制定会计政策、风险控制和会计核算质量管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2)IT支持。一方面,FSSC可以把财务制度固化在会计系统、资金系统、报销系统中。另一方面,FSSC还需针对几个重大问题进行财务信息化:第一,实物票据和业务单据在传递时需要将票据传递给异地的财务处理人员,然而通过ERP系统,FSSC可以把这一过程通过电子系统完成,从而实现远程审核;第二FSSC可建立绩效测评系统有效评价员工的绩效,以此来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

五、小结

跨国公司建立财务服务共享中心能够加强分支机构与集团的联系,为信息共享提供基础与平台,实现海内外业务财务的统一和标准化管理,有利于集团把控财务动向、提高工作效率并加强细节管理。建立符合自身需求的财务服务共享中心,能够提高管理水平,为企业核心业务的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涛.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施绩效考核的应用初探[J].现代商业,2009,(26):105-106

[2]张庆龙.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咨询服务系列专题[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06):48-52

[3]王向东,阳习芳.跨国公司共享服务模式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1,(06):85-88

作者简介:

跨国公司财务 篇4

公司财务分析是运用分析工具和经验从公司的财务报表, 以及其他财务报告和有关资料中得出相关信息, 并进行判断、分析和解释, 以便对公司的财务活动和有关经济活动做出评价和预测, 从而有助于公司做出好的经济决策。

二、财务分析基本意义

从企业实践业务来看, 财务分析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判断公司财务实力;

第二, 评价和考核公司经营业绩, 找出财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 挖掘公司潜力, 寻求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途径;

第四, 评价公司未来发展趋势。

三、实例分析

下面通过一家美国公司——A公司与SHELL公司财务指标的对比, 分析A公司的横向财务能力及表现 (详见表1) 。

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指标分析。

1. 偿债能力指标

从资产负债率指标来看, 5年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保障了公司良好的偿债能力和对抗财务风险能力。同时也应看到, 公司在今后的经营中应在保持安全的财务结构的前提下, 适度提高负债比例, 提高财务杠杆的应用程度, 从而获得合理利用财务杠杆的诸多好处。从负债对账面资本的比率来看, 依然可以看到, 公司连续5年的该项指标较低且一直处于稳定水平, 公司的财务结构相对稳定, 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2. 盈利能力指标

从5年的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及净资产收益率来看, 除2009年公司亏损外, 总资产净利率保持在5%左右, 销售净利率保持在10%以上, 表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与销售净利率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 更加证明了公司较强的盈利能力。从5年的利润现金保障倍数指标来看, 公司现金流量较好的保障利润的实现能力。

3. 资产管理指标

总资产周转率上, 资产的周转率基本上处于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 表明资产的运营随着业务的高速发展和较强的盈利能力在逐步提高, 公司的整体资产运行水平良好。固定资产周转率由于数据来源有限, 仅对比了2012年和2011年两年的情况, 从数据可以看出, 两年固定资产周转情况基本稳定, 表明固定资产运营情况平稳。

4. 发展能力指标

从营业收入增长率指标来看, 同样, 除2009年外, 公司均以20%以上的发展速度高速增长, 连续几年的投资不断增长也为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和基础。同时也应看到, 由于该公司公开的数据显示没有研发投入, 如果继续轻视研发投入, 将使后续的发展基础不够牢固, 难以实现持续的高速发展。

除以上财务指标外, 从5年的财务数据中还可以看到, 公司稀释后的每股利润除2009年外都相对比较稳定, 现金股利支付率除2011年外, 一直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 这为公司股价稳定提供了基础。公司的经营现金流也一直相对稳定, 对流动性的把握较好, 保障了公司的高效运行。

SHELL公司作为世界一流的大石油公司, 其财务指标表现出教科书式的优异。主要财务指标中, 资产负债率指标5年来维持在0.10左右, 表现出大公司稳健的财务结构和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总资产净利率指标5年平均为7%;销售净利率指标5年平均为6%;净资产收益率5年平均为8%;表现出较好的盈利能力和稳健的盈利水平;利润现金保障倍数指标5年全部大于1, 公司现金流量较好的保障了利润的实现能力;总资产周转率指标基本均大于1, 且维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 公司的整体资产运行水平良好;营业收入增长率指标总体较平稳。由于SHELL公司为全球化的大型公司, 业务涉及多而广, 因此业绩难以维持每年均有一个高的增长速度, 但其强大的盈利能力还是确保了其在2010年和2011年实现了25%以上的较大增长。总体而言, SHELL的财务数据表现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型石油公司应有的稳健和良好的财务状况及运营水平 (详见表2) 。

对比两公司财务数据可以看出:

(1) 在偿债能力方面, A公司比SHELL公司的债务比例稍高, 两公司的财务结构均比较稳定, 偿债能力较强。

(2) 在盈利能力方面, 从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及净资产收益率三个指标来看, A公司比SHELL公司在盈利方面要稍强一些, 但存在一定的业务不稳定性, 比如2009年A公司出现了亏损;从利润现金保障倍数指标来看, A公司比SHELL公司在现金流量保障利润的实现能力方面有一定优势。

(3) 在资产管理方面, 从总资产周转率来看, 两公司的资产周转能力有一定差异, SHELL公司的资产周转和运营能力超过了A公司。

(4) 在发展能力方面, 从营业收入增长率来看, A公司的业务发展速度比SHELL公司的要好, 但公司也应注意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防止再出现2009年的亏损情况。

结合以上分析, 对A公司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 在继续维持稳定的财务结构的基础上, 适度提高债务比例, 以利用财务杠杆提高营运水平;

第二, 业务的发展和扩张上处理好增长与稳定的关系, 为今后的持续高速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 继续努力提供资产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业务领域, 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增加资产创造持续、稳定现金流的能力。

通过研究和学习国外先进公司的财务表现指标及分析方法, 有助于我国企业提高财务分析意识和水平, 从而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

摘要:财务评价就是以会计报表资料和其他相关信息为依据, 采用专门的方法, 系统分析、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从而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企业要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就应全面、准确地了解过去、评价现状、预测未来, 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本文将以A公司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为例, 对公司的财务评价进行实证研究。

跨国公司财务 篇5

公司财务部门工作计划篇一

20xx年已经过去,为了做好20xx年公司的财务工作,使财务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的良好环境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现特拟订公司20xx年财务人员工作计划。

一、参加财务人员继续教育每年财务人员都要参加财政局组织的财务人员继续教育

首先参加财务人员继续教育,了解新准则体系框架,掌握和领会新准则内容,要点、和精髓。全面按新准则的规范要求,熟练地运用新准则等,进行帐务处理和财务相关报表、表格的编制。参加继续教育后,汇报学习情况报告。

二、加强规范现金管理,做好日常核算

1、根据新的制度与准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核算,做好财务工作。

2、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处理好同其他部门的协调关系。

3、做好正常出纳核算工作。按照财务制度,办理现金的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努力开源结流,使有限的经费发挥真正的作用,为公司提供财力上的保证。加强各种费用开支的核算。及时进行记帐,编制出纳日报明细表,汇总表,月初前报交总经理留存,严格支票领用手续,按规定签发现金以票和转帐支票。

4、财务人员必须按岗位责任制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做出表率。

5、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个人建议措施

要求财务管理科学化,核算规范化,费用控制全理化,强化监督度,细化工作,切实体现财务管理的作用。使得财务运作趋于更合理化、健康化,更能符合公司发展的步伐。

总之在20xx年里,继续加大现金管理力度,提高公司财务人员操作能力,充分发挥财务的职能作用,积极完成20xx年工作计划的各项任务,为xx公司的稳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司财务部门工作计划篇二

为了使财务工作更好地为统计事业的发展服务,加 强财务管理,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做到财务工作长计划、短安排,使财务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的良好环境 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特拟定20xx年财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财经纪律和各项规章 制度,根据本单位的实际,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 强财务管理,努力开源节流,使有限的经费发挥真正的 作用,为统计工作提供财力物力上的保证。

二、目标任务

1、认真贯彻省统计局xx年财务工作要点,并将 精神在全市统计系统的财务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

2、按省财基处和市财政局的要求,按时上报全市统 计系统和行政经费财务月、季度财务报表,作到账表一致。

3、按省统计局、市财政局的要求,认真搞好二00六 年地方经费和统计事业费的预决算工作。

4、深入基层指导县区统计局中央统计事业费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内审及离任审计。

5、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努力开源节流,为统计工作和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财务保证。

6、管好用好全市各项普查工作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

7、加强财务基础工作,认真学习《会计法》和财务电算化知识,做到会计业务精、电算化处理帐务技术熟练。、加强对各种费用开支的核算,按机关管理制度的规定,按月落实到科室,定期公布。

9、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起到助手和参谋的作用。

三、措施

1、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坚持局队领导的开支由局长审批,其余开支由协助局长分管财务的领导审批,大额开支由集体讨论决定,做到民主理财、财务公开。

2、财务人员必须按岗位责任制,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做出表率。

3、充实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反复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由局党组决定后,坚决执行,不能走样。

4、财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在财务活动中认真执行。

5、搞好财务基础工作,做到帐目清楚,帐证、帐实、帐表、帐帐相符,使财务基础工作规范化并达标升级。

6、搞好县区电算化培训,今年举办一期培训班,争取年底能计算机处理年报。

7、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当好家理好财。

四、考核办法

(一)、市局财务人员考核严格按局机关管理办法执行。

(二)、对县区的财务工作,按以下考核办法执行。

1、每季度报送财务报表作好记录,定期公布。

2、年报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凡不在规定时间报送的一律视为迟报,并按考核办法扣分。

3、在内审、财务检查中,发现财务基础工作不扎实,帐务处理不规范的县区,按考核办法扣分。

公司财务部门工作计划篇三

一、指导思想

20xx年财务工作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放心、满意的学校为宗旨,严格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强化民主理财,提高财、物使用效益,促进办学水平稳步提高,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财务工作重点

1、加强收费管理,落实“一次性”收费制度。要严格按照物价中心、教育局规定的收费标准收费,严禁提高收费标准和增设收费项目。收费工作做到:”两公示、两检查”即:对学期初预收费项目、标准公示于众;与学生结算时,务实填写结算清单,结清长退、短补手续,再次公示于众。联校将于开学初检查预收费情况,学期中检查结算清况。对有违规收费行为的责任人,除务实清退多收款项,将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通报全联校。

2、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杜绝违规行为。预算外资金要杜绝转移收入,隐蔽收入行为,学校预算外资金应全部纳入、上缴财政专户,严禁私设小金库,挪用、截留、坐支各项收入现象。联校在对收费工作检查的同时,对预算外资金收缴情况一并进行检查。

3、加强经费管理,发挥经费使用效益

(1)继续坚持:“校财局管、预算控制、单位支配、超支不报、结余留用”的管理原则,做到量收而至,支出有计划,把有限的经费用于教学一线。

(2)从严控制大额开支。大额开支继续坚持初中xx元,土地殿寄宿制小学1000元,中心校600元,其余学校300元的审批制度。审批前必须经学校教代会研究通过,写出书面申请并签字,经联校领导批准,方可开支。严禁先支出,后审批、不经教代会通过的现象发生。

(3)严格控制招待费标准。要制止用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各学校招待费要控制在总经费的百分之二以内,每月应将招待费支出情况在校内公示,接受师生监督。

4、规范支出票据

(1)严禁白条入帐。

(2)报销票据必须项目填写齐全,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做到经手人、校长签字齐全,100元以上的票据必须附明细。

(3)业务发生额1000元以上的应以转账支付。

5、加大财产管理力度,及时做好财务移交。新学期,按照联校的工作思路,6月份上西梁寄宿制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财务工作将及时做好合并校的财务接交手续,确保接交工作顺利进行,圆满结束。为此,要求各校开学后对学校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自查,对外借、外存的公物及时收回,做到帐物相符,不留空档。要将自查的情况和结果书面上报联校。

论公司的财务治理 篇6

关键词:财务治理;控制;分层治理;管理体制;会计委派制

中图分类号:F2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17802

1公司财务的分层治理

公司财务治理既反映了出资者对被投资企业的“股权—资本”的控制关系,也反映了资本所有者对管理“委托—代理”的控制关系,还反映了公司内部会计系统对业务系统、会计人员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与控制关系。而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的症结主要表现为由于股权结构上的一股独大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体现出“内部人控制”、董事会软弱、监事会虚挂、信息披露不透明、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外部监管不力、绩效评价走过场、决策授权不清晰等诸多症状。因而,体现“协调”、“约束”的现代企业财务治理,必须相应地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才能使各项措施在制度上、程序上得到保证。分层控制是现代企业会计管理与控制的有效形式。即公司财务治理的分层控制包括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财务总监行使会计控制权利和公司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履行会计控制责任这三个层次。

1.1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

出资者对经营者的控制是公司财务治理的第一个层次。出资者将其资本投入到企业后,其资本就与债权资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企业的资本,形成企业的法人财产,出资者失去了对法人财产权的直接控制权;出资者为了实现其资本保值增值目标,只能通过控制其资本的方式操纵法人财产。控制资本既是产权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财务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控制措施是通过由所有者委派财务总监制度实现的。应强调董事会在企业财务控制中的主体地位。财务控制首先决不只是财务总监或财务部门的事情,也不只是企业经营者的职责,而是出资人对企业财务进行的综合、全面的管理。一个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财务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在这一层次上体现两个控制主体相互制衡的关系:所有者通过激励和约束来控制经营者,保障自身获取最大化的经营获利;经营者通过正确决策和有效经营,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同时获得制度化的、约定的经济利益。

1.2财务总监行使会计控制权利

财务总监行使会计控制的权利是公司财务治理的第二个层次,实质上代表着经营者会计控制与理财。经营者财务控制的对象是企业法人财产。财务总监是由所有者委派的,是所有者利益的维护者,并具体监督和指导企业会计控制过程。财务总监控制作用的发挥首先通过对企业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的领导和控制,掌握企业会计系统的运行,对于企业重大的交易、资产变动等拥有审批权;其次通过主持定期及非定期的企业外部审计,及时发现企业经营和会计方面已经发生的或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3公司内部的会计控制

第三个层次是企业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的会计控制责任,即直接面向经营者及经营实体,贯彻企业的财务和会计方面的控制制度。在这一控制层次上,不能将会计控制体制与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混为一谈。在这一层次上,行使会计控制权利和责任的是企业的会计人员,作用方向是会计人员作用于企业经理层和各部门,而监督和评价会计人员履行控制责任的,却是上一层次代表所有者利益的财务总监。由此可见,会计人员对经理人员的会计控制与经理人员对会计人员的行政领导,是不同的管理过程。从实践情况来看,按照总经理和财务总监共同向董事会负责的双轨制思路,以“董事会委派财务总监和主导公司会计审计系统相结合”为核心内容的财务总监制度,取得的财务监督效果最为显著。

2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指会计机构隶属关系、会计人员人事管理、会计人员职责与会计运行机制的总称。企业是由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政府以及客户、社会公众等之间的一组契约的集合点。在这些契约中,会计数据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成会计数据的会计人员处于受托者的地位,其工作涉及到契约各方的利益。一个企业只能有一个会计系统,对会计人员的委托权就变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如何配置这种委托权资源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各方利益,并实现最大效益,便成为会计人员管理,乃至公司财务治理的核心问题。 

2.1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决定因素

会计人员职责的明确,以及会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的安排,是影响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两个基本因素。

(1)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包括核算和监督两个基本方面。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获取企业的经济信息是所有信息需求者的基本目的。监督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和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这两个方面。控制生产经营过程有得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符合所有信息需求者的目的,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也必然是会计人员的一项基本职责。但是,监督经营者要求来自于外部信息的需求者,与经营者的要求相冲突,会计人员是否必须采取这一行为,就要由其委托的配置状况来决定。

(2)会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法律,经济和道德这三种类型。①法律模式通过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会计人员应采取的行为和违反规定的责任。这种方式提高了会计人员采取有违于委托者利益的行为所必须付出的成本,但不可能将这种行为排除出会计人员的选择空间,特别是在利益大于本的情况下。②经济模式从改变会计人员自身利益出发,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剩余索取权,让其承担一定的风险,使其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出发,选择符合委托者利益的行为。其基本思想是尽可能解决会计人员的“成本—补偿”平衡问题。经济模式因其符合会计人员自身效用最大化原则,应作为选择会计人员管理模式的基本考虑。③道德模式通过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使其改变对各种可选择行动的可能后果的评价,使其行为与委托者的预期趋于一致。这种方式只能起局部、短期的作用。

2.2会计管理体制选择的原则

(1)会计人员委托权界定清晰。清晰的委托权界定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能否达到目标的前提条件,委托权的配置状况决定着会计人员的职责和相关的约束机制是否可行,是否有效。

(2)满足所有信息需求者的要求,即委托配置保证实现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这体现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社会效益。

(3)运行成本最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运行成本主要是促使会计人员发行职责的激励约束机制运行的成本,其度量的成本要尽可能。

(4)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主要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的最大化,因为只有增加了企业 的经济效益,信息需求各方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和提高。

2.3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理论模式

会计人员负有反映和监督这两种基本职责,根据这两种职责的合一或分离,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模式,从理论上讲有“会计人员独立”、“会计人员双重身份”、“会计人员委派制”和“会计人员回归企业”等四种基本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与这些改革思路相适应,会计委派制是提高公司财务治理效果的较佳选择。会计人员委派制又称会计委派制,是政府部门和产权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委派会计人员代表政府和产权管理部门监督企业资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情况的一种制度。会计委派制从人事关系上实现了会计独立,将会计人员委托权界定给政府或企业所有者,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履行核算和监督双重职责。其主要缺陷在于难以建立起对会计人员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会计委派制产生的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所有制结构多样化的局势,传统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这主要表现在:①利用所有者缺位、经营权失控的情况,采取各种手段,使国有资产流向特定利益主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②受局部或者个人利益的驱动,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变成谋私工具;③会计群体独立性差,会计监督职能弱化,不能有效遏制财务上的滥收乱支;④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⑤会计规范不能适应证券市场规范,会计与资本市场不能衔接。跳出传统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相协调,并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新型会计体制已势在必行。会计委派制作的,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流失的一种新兴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逐渐在我国推行。

(2)会计委派制的实践形式主要有“会计楼”制、财务总监制和稽查特派员制。

①“会计楼”制是指将从企业内部分离出去,统一在“会计楼”办公;“会计楼”人员的工资报酬由“会计楼”负责统一管理发放,类似于代理记账的会计委派制形式。“会计楼”制度从会计核算的日常工作中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力图使会计人员从双重受托责任中解脱出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其缺点是片面追求会计的监督职能而忽视了会计的管理,且一定程度上干涉了企业自主权中的人事权,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②财务总监制为国有控股、国有独资企业甚至于民营、中外合资及外资企业提供了一种要以较为有效地克服“内部人控制”问题的监督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问题是,财务总监既代表所有者又代表经营者,容易陷入两难境地。如果会计人员仍属经营者领导,财务总监履行职责无法得到保证。

③稽查特派员制由国务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由他们代表国家行使监督权力。稽查特派员不参与、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其主要职责是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实施财务监督,对企业主要领导人的业绩作出评价。稽查特派员制度能有效解决各个经营者选择和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这两个问题。但要发挥稽查特派员制的预期作用,首先必须挑选好稽查特派员及其助理,其次对稽查特派员及其助理要严格管理,逐步建立起规范的管理制度。

(3)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与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的进程相比,我国的会计改革,特别是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在股权结构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环境下,按“董事会领导下的财务总监制度和财务总监领导下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度相结合”原则构建的企业会计系统,其独立性较高,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需求,不失为一种现实而有效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讲,也代表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阎达五,宋建波.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考[J].会计研究,2000,(3).

[2]刘健生.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经济学分析[J].会计研究,1999,(9).

浅析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 篇7

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 也不是一般企业管理专业的简单延伸和发展,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首先, 企业面临的环境不同, 国际环境比国内环境更为复杂, 包含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其次, 企业承担的风险不同, 从事国际工商业活动的企业除了要承担国内应承担的风险外, 还要承担因跨国经营可能招致的其他风险, 如汇率风险、政治风险、远途运输风险等。最后, 企业采用的管理方式不同, 由于国家间存在着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在国内适用的管理方式在国外不一定适用。因此, 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在人事、财务、营销等诸多方面都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策略。

1 跨国公司的外汇风险管理

外汇风险也称汇率风险, 是指汇率的变动对企业业绩的潜在影响。外汇风险有以下三种类型:经营风险, 是指汇率变动对企业的销售数量、价格、成本、费用等产生影响, 从而导致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改变的风险;交易风险, 是指汇率变动对企业已经发生尚未结算的外币债权债务的价值产生影响, 从而导致企业未来收入或支出的现金价值发生改变的风险;会计风险, 是指国际企业在合并财务报表时, 将不同货币计价的财务报表折算成同一货币计价的会计报表的过程中, 企业报表价值和利润价值发生改变的风险。在几种风险发生矛盾时, 首先应考虑经营风险管理, 其次考虑交易风险, 最后考虑折算风险。外汇风险管理是国际财务管理中非常特殊和重要的一部分, 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对汇率风险暴露的测度和管理, 使国际企业的市场价值、获利能力以及净现金流量达到最大化。

(1) 经营风险管理。外汇风险的三种类型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如随着汇率的变化, 会导致外币现金流的变化, 这种变化属于经营风险。经营风险管理的方法是广泛的。一方面, 要建立分散化战略。根据分散风险的原理, 企业从事的业务种类越多, 经营的范围越广, 分散风险的能力越强。多元化经营安排正是这个原理的应用。多元化经营安排不仅在不同的业务领域经营,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原料、生产地点和销售地点。当一个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分散经营时, 某个国家的汇率变化对该国子公司的不利影响可能会被在其他国家受到的有力影响所抵消, 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就可以相对减小。分散化战略除了能够抵御风险外, 还可以通过各地子公司的经营信息, 判断国际市场的不均衡性, 从而采取措施在汇率发生变化后能够使公司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另一方面, 要注意战略调整。具体来说指跨国公司根据对汇率的变化、市场走势的判断, 在经营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 以适应变化的趋势, 提供全球竞争地位。战略性调整涉及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 如本币贬值后, 公司将扩大其生产额度来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要, 反之亦然。

(2) 交易风险管理。首先, 可以采用提前与延迟结算的方法进行交易风险的事前管理。如果判断准确, 这两种方法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节约偿债所需要的本币资金, 降低交易风险。同时, 通过设置再开票中心, 对没有业务联系的企业也可以进行资金融通, 实现提前或延迟付款。但这些方法不一定绝对有效, 因此企业在选取降低交易风险措施时, 必须随时关注这些措施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成本或损失以权衡利弊。其次, 在交易风险的交易管理方面, 利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借款与投资等方式保值, 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外汇敞口, 避免交易风险。

(3) 折算风险管理。企业在国外的子公司通常使用所在国的货币来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为了反映企业的整体状况, 母公司需要将各个子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合并,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如果不是以历史汇率来折算, 而是采用现行汇率或是报告期平均汇率来折算, 报表项目的本币金额就会受到这一期间汇率波动的影响。防范折算风险的基本方法是套头交易, 即根据会计受险程度, 适当增加硬货币的资产和减少软货币的资产, 同时减少硬货币的负债和增加软货币的负债。

2 跨国公司资金转移管理

国际转移价格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 强化管理控制。国际转移价格最初是作为国际企业对其海外公司的业绩评价和管理控制的手段。随着其规模的扩大, 国际企业往往采用分权式管理。在海外设立的子公司和分公司成为责任中心, 实行目标管理和预算控制制度。其次, 优化资源配置。国际转移价格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尤其是当国际企业直接转移资金的渠道受到东道国的影响时, 国际转移价格的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再次, 调节利润水平。国际企业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 可以利用转移价格的变化调高或调低各子公司的利润。子公司高价购入低价出售可以将利润调低, 子公司高价出售低价购入可以将利润调高。最后, 绕过政策限制。近年来, 许多国家政府都加强了对外国企业在本国的经营活动以及外资流动的管理和控制, 限制国际企业进行不利于本国利益的行为因为国际企业可以利用国际转移价格绕开这些限制。

转移价格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市价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指以外部市场价格作为企业内部转移定价基础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就是将各子公司都视为独立经营的企业, 所确定的转移价格基本上接近于正常的市场交易价格, 但最后的内部销售价格要从市价中减去一定百分比的毛利。这是因为公司对外销售产品时会产生一些销售费用, 而在国际企业内部销售时就会省去这些费用。以市价为基础的定价方法有利于发挥子公司的主观能动性, 也有利于经营业绩的考评。

(2) 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指以供货企业的实际成本、标准成本或预算成本为基础, 加上一定毛利来确定。这种方法在纵向一体化战略中常被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克服了以市价为基础的定价方法很难找到公允价值的缺陷, 但却缺乏灵活机动性, 缺乏可比性, 不利于提高效率。

(3) 自主交易的定价方法, 在自主交易的定价方法下, 每个子公司都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经营的企业, 可以自主交易定价, 总部基本上不予干预。这种方法有利于企业的分权化管理, 使各子公司经理人员的权责相结合, 也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对各子公司进行业绩考评和奖惩。但由于交易是自愿的, 所以对子公司有利的价格可能对公司整体不利, 不利于实现企业全球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最大化。

(4) 双重定价方法, 指企业当局对买方子公司的购入商品采取以完全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对卖方子公司的售出商品采取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这种方法不会产生成本定价方法下的卖方子公司既作为成本中心又作为利润中心的矛盾, 也不存在市价法下买方子公司不愿意内购的问题。

3 跨国公司税收管理

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 在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利时发生的国家之间税收分配关系。双重课税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关国家采用不同的税收原则, 或者在采用同一税收原则时具体的规定不同。税收管辖权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的体现, 可分为三类:居民税收管辖权, 其原则是国家对其居民从境外取得的所有收入都有权征收所得税;公民税收管辖权, 国家税收当局对本国居住在国内外的公民的全部所得予以征税;地域税收管辖权, 其原则是国家有权对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所得征税, 而对来自国外的所得免税。如果一国按地域税收管辖权征税, 另一国按居民税收管辖权征税, 或两国对居民身份的定义不同, 那么, 国际企业的某些所得会遭受双重征税, 这样就违背了公平原则, 大大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 阻碍国际经营的发展。

如果世界各国都使用统一的税收管辖权, 就不会存在双重征税的现象。但这并不现实, 因为各国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 若统一使用收入来源地的税收管辖权, 发展中国家会积极的接受, 因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而实现的税收利益没有外流, 但发达国家会抵制, 因为他们失去了直接投资的税收利益。若统一行使居民管辖权, 发达国家满意, 因为他们的居民拥有来源于全世界的绝大部分收入, 但很明显这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此,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政府间的双边或多边协定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

(1) 免税法。免税法是指海外企业所取得的收入, 只需在东道国交纳所得税, 母国不再对这项收入征收所得税。根据免税的范围, 可将其分为全部免税法和部分免税法。前者指居住国政府对本国居民在国外取得的并已在东道国征税的全部所得放弃征税权;后者指居住国政府对本国的居民在国外所得的免税只限于一般收入项目。

(2) 抵免法。抵免法是指居民所在国允许本国居民纳税人在本国税法规定的限度内, 用已在来源国缴纳的税款抵免应在居住国缴纳税款的一部分。

(3) 扣税法。扣税法是指一国政府允许纳税人将其向外国政府缴纳的所得税款从应税所得中扣除, 其余的按居住国税率计算征税。这种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重复征税, 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重复征税。

4 结论

综上所述,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是直接关系公司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 其独具的管理特点以及复杂的管理环境决定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具有不同于其他普通公司的特殊性。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跨国公司也从中受益匪浅。公司要围绕资金来源和财务环境变量, 针对汇率风险、政治风险等不可避免的风险, 做好财务规划和管理, 这样才能保证资金的顺利周转和财务效益的增加, 使公司实现资产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管控研究 篇8

一、跨国公司财务风险内涵

跨国公司财务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方面。外部风险主要是指跨国公司面临的特殊环境。内部风险主要是指公司本身的战略方针、经营环境、员工技能等一些因素。

(一) 内部财务风险

内部风险是指由于公司本身原因造成财务风险发生, 与其他外界环境因素无关的一种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生产风险、投资风险、经济业务运行风险、会计管理风险等。这些风险体现在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执行、操作上, 直接决定着跨国公司规模大小和财务活动顺利进行与否。处理好跨国公司内部风险是处理外部风险的基础, 公司一切经济业务活动都直接受内部风险影响。

(二) 外部财务风险

跨国公司不仅要处理好内部风险, 也要对外部风险加以重视。外部风险主要有:外汇风险、政治风险、利率风险这三方面。外汇风险就是不同国家在进行汇币结算时, 汇率不停变动而产生跨国公司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或预期利益之间的误差。因此, 跨国公司在执行经济业务前一定要对预期产生的经济风险进行评估, 避免造成较大损失;政治风险指在政治角度方面, 东道国在某一程度上限制跨国公司经营发展, 严重损害跨国公司经济利益的行为;由利率浮动给跨国公司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就是利率风险。虽然说跨国公司对外部风险不一定能有效预防, 但是在遇上风险时稳住阵脚, 采取有效措施, 还是能将风险减到最低的。

二、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跨国公司在市场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但是随之承担的风险却是其他经济公司的百倍甚至千倍。如何使得跨国公司在市场上长久生存, 一个制胜关键就是有效管理财务风险。下文就介绍了集中管理财务风险的办法。

(一) 减少财务风险

跨国公司减少财务风险就是一个将公司不愿意转移和抛弃的财务风险, 竭尽全力的减少风险损失程度和风险发生概率, 最终达到经济利益损失最小甚至为零的过程。跨国公司如果想沿袭原来的投资政策, 就要吸取原来经验教训, 力争不犯同样错误, 促使当前跨国公司取得长远效益。

(二) 转移财务风险

一般来说, 转移风险就是将跨国公司的一部分风险损失转移给对公司有直接经济利益管理的一方。转移风险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转移已发生风险和财务机构, 避免造成公司更大损失。这里所说的损失并不是指财务本身, 而是指因风险引起的公司财务系统。另一部分风险是指转移未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换句话说就是转移跨国公司未发生的经济损失或财务活动。

(三) 自留或自保财务风险

一个跨国公司只有具有足够资源, 才能承受财务风险带来的巨大损失。因此, 跨国公司采取自留或自保财务风险的办法就能有效消除经济损失。风险自留与风险减少不同, 风险减少一般指风险发生之前, 而风险自留指风险发生后采取的措施。风险自留就是指公司在遇到风险时, 将风险造成的损失分配到成本和费用中, 或者直接冲销在经济利润中去。风险自保就是公司增设风险基金以保证公司生产正常运行的一个过程。但是, 风险自保只适合一些小型财务风险, 承担较小的风险损失。

三、跨国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目标

跨国公司财务分析控制目标主要分为显性控制目标和隐形控制目标。下文就针对这两个控制目标进行了细致研究。

(一) 显性财务控制目标

跨国公司控制风险的目标分为两个:一个是在损失前, 应用集成方法来识别目标是显性还是隐性, 进而找出预防隐性风险和阻止显性风险的办法;另外一个是在损失后, 企业控制风险的目标是尽量减少经济损失、正在进行的风险危害, 保持经营有效性和收入稳定性, 最终实现经营任务和利润。与此同时, 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目标也有三个层面。第一, 目标是一个公司企业为之奋斗的前进动力。企业通过目标来实现经营战略的逐步执行, 稳固公司经济发展;第二, 事业部门、财务部门、会计管理部门等要互相协调配合工作, 保证公司财务目标的尽快实现, 为公司立足市场贡献一份力。第三, 以风险控制为前提, 保障跨国公司职能层财务目标实现。从以上可以看出, 风险的控制目标在每一层次表现都是不同的, 有些在风险发生后, 有些在风险发生前。因此, 跨国公司要仔细分析风险, 制定出有效合理目标来阻止或规避风险, 防止出现盲目控制风险的现象。

(二) 隐性财务控制目标

跨国公司战略的强大与否是很难评估的, 只靠分析财务情况是很难摸透公司整个战略层潜在危机的。也许表明上是可观的财务成果, 实地里确是战略的严重不足。所以, 隐性财务控制目标一般主要表现在风险发生前或发生时。一旦战略危机到了最后阶段才采取挽救措施, 那就实在太晚了。然而隐性风险控制目标又分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 只有财务因素才适合在事前或事中控制。因此, 跨国公司要根据自身组织系统、人力系统、资源系统, 充分感受外部环境, 进行战略和细节调整, 预防财务因素风险的发生。另外, 隐性风险不像显性风险浮于表面, 是公司内部深层次的战略脆弱, 需要各单位管理者互相协调共同找出, 并制定出预防和阻止风险发生的方针, 最大限度减少公司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 跨国公司财务风险复杂多变, 管理与控制更是难上加难。但是, 只要分析出财务风险种类、制定切实控制目标、采取有效管理手段, 就一定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经济利益损失。当今财务管理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 要想发展壮大跨国公司, 保证业务正常运行, 就一定要做好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任晓臣.跨国公司财务风险预测研究[D].西华大学, 2008.

[2]董凤莉, 杨春明.跨国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探析[J].北方经贸, 2007, 11:77-78.

财务危机预警与公司财务治理 篇9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警,财务契约,公司财务治理

一、财务契约是财务危机预警有效发挥作用的保障

财务契约是指能够确定公司的各种利益主体基本关系, 明确落实各自的财权归属, 避免利益冲突, 使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约束与制约状态的治理手段。这些契约主要包括股权契约、报酬契约、信贷契约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契约。从经济学角度看, 财务危机预警既是对公司的各种索取权人的未来索取利益将要减少的提示, 也是揭露公司财权控制人不当财务行为的手段。因此, 若要避免不当财务行为发生者通过操纵财务危机预警信息掩盖公司潜在财务危机, 阻止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发挥有效性, 就必须通过设计相应的财务契约, 以保障财务危机预警信息真实可靠并能够有效处理。

(一) 股权契约与财务危机预警

我国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落后, 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普遍表现为“一股独大”, 且处于绝对控股权的大股东通过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或者企业内部关联交易等行为掏空上市公司, 并最终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与公司治理水平低下、公司内部股权契约不完备性有极大的关系。股权契约是股东之间就设立公司相关问题签订的契约, 用以协调股东内部的利益关系, 其主要内容通常包含在各种公司法规、章程和证券监管法规中。由于大股东拥有更多的公司经营事务的知情权和控制权, 也更有能力通过各种方式转移财富以获得最大的控制权收益。因此, 即使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发现了潜在的财务危机, 也极可能由于财务控制权的不均衡分布使预警信息失真或失效。因此, 公司股东之间的财务契约除了常规条款之外, 还需要额外条款以保证财务危机预警信息在股东内部透明化, 避免大股东操纵预警信息, 牟取私利的行为发生。通常额外条款有:一股一权, 股东只享有其拥有股份数的投票权;股东权利与义务制度化;财务预警信息报告部门要具有独立性, 预警指标的真实性要先经外部审计部门独立审计, 预警信息要同时发送给各个股东;规范关联方交易并将所有的会计处理方法统一化透明化, 避免暗箱操作;在财务预警信息披露以后, 要向所有股东公开导致潜在财务危机的不当财务行为并进行调整。

(二) 报酬契约与财务危机预警

报酬契约指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签订的明确公司经营者权利与义务的契约, 规定了管理者工作业绩良好时得到的报酬, 以及业绩表现很差或出现不良行为时将受到的惩罚。由于公司管理层对财务信息的生成和报告可以直接干预, 如对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 涉及公司利益的重大事项披露时间和内容,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等进行控制, 因此, 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很难对管理者的财务控制行为进行监管。由于信息不对称, 经营者将在股东利益和自身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这就产生了代理成本, 并且由于其对经营情况掌握的直接资料, 而更容易对财务情况进行控制。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管理者的财务行为和业绩表现的一种最末端的检验。因此, 为了能使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发挥作用, 报酬契约中须需加入以下条款:在财务危机预警信号出现以后, 经营者需向股东及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提供原因分析报告, 并由外部管理咨询公司进行审查;经营者占据股份数目不得超过股权激励标准的5%, 董事会有因为经营不当而惩罚或罢免管理者的权力;限制管理者进行内部关联交易;制定多维度的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 经营者要定期向公司股东或债权人汇报公司的经营情况;在财务危机警示信号被排除以后, 经营者要向董事会做经过独立审计机构审计过的管理调整报告, 以避免危机的发生;实行会计管制。

(三) 信贷契约与财务危机预警

在公司的日常经营中尤其是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公司股东一般倾向于高风险高报酬的项目, 而债权人则更希望风险小的投资项目以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因此, 在财务危机发生时, 债权人往往是最积极的外部力量, 要么会支持公司破产清算, 要么会紧密关注公司对财务危机的处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将是债权人确保维护自身利益的有利工具。故在债权人与股东和管理者关于融资等相关问题签订信贷契约时, 就需要一些附加条款:财务危机系统的预警信息要及时送到债权人手中, 债权人有处理措施的知情权;限制资金的使用情况, 做到借款目的和用途一致;定期向债权人提供经过独立审计的财务报告;财务报表的计算口径和会计方法要统一透明;债权人有权定期到公司收集公司的经营和财务信息。

(四) 其他利益相关者契约与财务危机预警

从某种程度上说, 企业是股东、经理人员、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工人以及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这些主体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企业, 同时相应的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因此, 除了需要完善公司的股权契约、报酬契约和信贷契约以提高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有效性外, 还需要完善以公司员工、供货商和政府为代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契约。实践表明, 公司的员工或供货商等利益相关者, 对即将陷入财务危机的公司具有较强的信号敏感性, 一旦出现危机信号, 员工会采取提前离职行为, 供货商会采取撤货或撤资等行为以使自己的损失最小。

二、财务预警信息传递系统提高了公司财务治理水平

在财务契约完备的前提下,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才具有有效性;只有在满足财务预警系统有效性的情况下, 公司的股东和管理者才能更好地采取措施防止公司陷入财务困境。这就要求公司完善财务治理机制, 利用财务契约在公司财务控制活动中体现各主体在财权上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动态控制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 构建有效的财务预警信息传递系统。这样的控制机制下,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预警作用, 并对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制度基础。

通过股东、经营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的机制建立起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企业可以保证财务危机预警信息准确有效的得到传递和处理, 并通过完善相应的财务契约提高了企业的治理水平, 具体表现如下:

(一) 规范和明确了股东与债权人的财务治理权

一方面, 财务危机预警的附加股权契约, 保证了股东对公司的日常经营情况, 重大财务事项和能够影响公司财务状况的重大事项具有知情权和参与权, 同时强调了同股同权, 避免了“大股东侵占”等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 信贷契约的完善使债权人在公司财务治理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信贷契约保证了债权人能够定期获得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 避免债权人盲目的对企业活动进行干预;同时信贷契约使债权人在财务危机预警信号出现时, 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并采取相关行动, 加强了债权人的财务治理能力。

(二) 完善了经营者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经营者的目标主要是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如追求更高的报酬、在职消费等。可以说, 经营者只有在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重合的时候才会顾及所有者的利益;相反, 当经营者出现错误损害了企业所有者利益时, 经营者必然会操纵会计信息以使自己的责任最小化。在这种情况下, 不完善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往往失去有效性。而基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报酬契约则使财务危机预警信息不受经营者的个人操控, 完善了公司对经营者的监督机制;同时, 制定多维度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对管理层的评价重点放在考察资本是否升值上, 使经营者具有更大的管理空间, 形成了正向激励。

(三) 强化了外部审计监督系统

完善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强调了外部独立审计机构的参与性和决策性, 提高了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质量, 进一步完善了信息披露制度。将公司的经营状况特别是重大财务事项尽可能的公布于广大的中小股东, 增加了公司决策的透明度, 大大减少了公司股东或管理层通过操纵会计信息, 滥用公司财权的可能性。同时, 随着大量公司对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完善, 独立的外部审计机构行业必将迅速发展并成熟, 这必然会对提升整体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四) 完善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众多研究已经表明, 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多是由于公司治理水平低下造成的。因此, 建立在完善的财务契约的基础上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不仅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预警信息并保证企业采取相应措施排警, 还能够在以制度化的形式使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 相互监督, 从而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同时, 公司治理水平提高能够保证公司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各种经营财务决策的有效实施, 又能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因此,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完善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过程, 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陈良华, 孙健.公司治理与财务困境:来自上海股票市场的证据[J].东南大学学报, 2005, (9) .

[2]陈燕, 廖冠民.大股东行为、公司治理与财务危机[J].当代财经, 2006, (5) .

[3]冯根福.中国公司治理基本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经济学家, 2006, (3) .

[4]姜红珍, 张明燕.关于企业财务失败现状及成因分析[J].财会通讯, 2005, (2) .

跨国公司财务 篇10

公司经营活动及其资金流的全球化运作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国际化经营已成为诸多公司常用发展途径的背景下, 本文重点研究了跨国公司在具有不同投资者保护力度的各海外市场进行技术转移、推广及经营活动中的融资及相关财务决策, 即在跨国母公司拥有技术所有权的前提下, 与驻在国本土企业合作推广新技术并从事生产经营, 构建了基于母公司角度的收益最大化模型。

以往的跨国公司管控活动研究模型, 均集中关注于母公司作为新技术研发者这一角色定位及其活动, 深入探讨了新技术研发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问题。而本文的研究模型则主要针对在跨国公司海外技术转移、推广活动中, 管理机会主义所引发的跨国母公司和驻在国合作企业间的财务利益冲突, 以及外部投资者的定位问题。林钟高 (2006) 认为, 由于跨国母公司和驻在国合作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利益非一致、契约的不完全, 必然在各相关利益者之间产生利益冲突, 在财务上表现为财务冲突。张先治 (2005) 提出解决财务冲突的基础在于公司的各种索取权人之间就公司事务签订财务契约, 即利用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公司实施控制, 这些契约主要包括股权契约、信贷契约和报酬契约, 它们构成了公司治理的结构基础和机制基础。因此, 本文在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 构建了跨国母公司与驻在国合作者“互惠互利”的财务契约模型, 以实现、提高集团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利益。

不同于现有的相关研究模型, 本文特别强调了管控在海外技术推广及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该观点源于Holmstrom&Tirole (1997) 提出的管控在解决财务冲突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一理论基础。大量学者的研究成果证明, 驻在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和投资者保护力度会对FDI进入方式、企业组织结构及收益增长速度产生影响, 其中的代表性学者有King&Levine (1993) 、Levine&Zervos (1998) 、Rajan&Zingales (1998) 、Wurgler (2000) 、Rein鄄hart&Rogoff (2004) 、Acemoglu&Johnson (2005) 。本文试图通过构建母公司海外经营收益的线性规划模型, 分析证明随着驻在国投资者保护力度的加强, 在海外技术转移与推广活动中, 更适合于采用专利权使用费作为技术使用权的对价, 且该方式尤其适用于高科技公司, 因为其拥有有效的设备和措施来管控海外技术转移与推广活动。

2 海外技术转移中的财务契约模型

本文所提出的财务契约模型建立在以下3个核心假设基础之上: (1) 跨国母公司作为新技术研发者, 在管控驻在国合作企业进行的新技术海外应用和推广活动中具有相对优势地位及能力, 可辨别出驻在国合作方是否存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道德风险行为 (即采取“不作为”行为) ; (2) 存在一系列可为海外技术推广和经营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的外部投资者; (3) 对于跨国母公司和驻在国合作企业来说, 使用自有资金的成本高于向外部投资者筹集的资金成本, 因此外部筹资渠道对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2.1 财务契约参与者及模型变量

本文从母公司角度出发研究最优财务契约模型的构建, 其主要涉及以下三方参与者: (1) 跨国母公司。作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者, 跨国母公司为生产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进行了总额为W的资金、知识及技术投资, 以满足国内和国外市场中的消费者需求。假设由于受到较高的出口贸易壁垒影响, 跨国公司需要在海外市场中建立产品生产基地。 (2) 驻在国合作企业。位于母国的总部无法对海外基地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完全的控制, 因此需要与驻在国合作企业签订财务等方面的管控契约, 以约束驻在国合作企业管理者的不作为等道德风险行为。 (3) 外部投资者。外部投资者们分布在一个可无限细分的连续区间内, 其对于海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所投入资金的最低期望回报率为1。上述各方均为风险中性偏好者, 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上述三方的各项活动都可归纳至3个阶段:管控契约签订时期——阶段0;投资时期——阶段1;生产/销售时期——阶段2。

假定: (1) 在国内市场, 跨国母公司在阶段1投入的每单位资金, 可在阶段2获得的投资回报率为β (β为常数, 且β>1) ; (2) 海外市场产品销售收入为销售量Q的严格递增凹函数, 表示为R (Q (R′ (Q) >0且R″ (Q) ≤0) , 其相对于其他公司替代性产品的交叉弹性系数为一个大于1的常数, R (0) =0, R (Q) 相对于销售数量Q的弹性系数为α, α∈ (0, 1) ; (3) 当海外项目取得成功时, 每单位投入资金会带来1单位的产出, 即Q=x (x为投入资金量) ; (4) 如果海外项目失败, 产出为0, 即Q=0。由于海外基地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由驻在国合作企业进行配置与管理的, 因此其在阶段1可选择放弃私利采取“作为”方式参与投资活动, 或者采取“不作为”方式以获得个方私利。当驻在国合作方“作为”时, 海外项目顺利运行的可能性和效果以pH来表示, 即阶段1投入的资金量x, 在阶段2会以pH的概率得到R (x) 的销售收入;当驻在国合作方“不作为”时, 海外项目顺利运行的可能性和效果以pL来表示 (pL

Tirole (2006) 研究表明, 投资者保护制度较完善的国家会实施相应法规, 以限制驻在国高管擅自转移公司资金等谋取私利行为;在缺失完善的投资者保护制度情况下, 第三方监管对驻在国高管擅自转移公司资金等谋取私利行为也起着约束作用。因此, 本文认为驻在国合作方追逐私利程度与其所受管控程度及所在地区的投资者保护力度有关。由于跨国母公司对利用自身技术进行的生产活动有着明晰的了解, 其在监控驻在国管理者行为方面有着相对优势, 可以客观地辨别出海外项目的失败是源于管理失误或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在本文的研究中, 我们假设: (1) 驻在国合作方获得的私利与驻在国投资者保护力度有关, 其关系系数为γ, γ∈ (0, 1) ; (2) 当母公司在阶段1投入CR (x) 的管控成本, 驻在国合作方所获得的私利会受到δ (C) 这一乘数因子的影响, 为了保证最优契约的唯一性并满足二阶最优性条件, 假定综上, 可定义:

由于鄣B (C, γ) /鄣γ<0, 鄣B (C, γ) /鄣C<0, 鄣2B (C, γ) /鄣C鄣γ=-δ′ (C) >0, 可见合作方获得的私利与所在国投资者保护力度和母公司管控程度负相关;当缺少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法律环境时, 母公司管控所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

为了对驻在国合作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控制, 母公司会与合作者签订契约, 约定在阶段0向合作者收取的费用P、阶段1的投资规模x及在阶段2时三方参与者间的收益分配方法。当P>0时, 该费用即为驻在国合作者支付的专利技术使用费, 母公司可在阶段1将其投资于技术开发过程中;当P<0时, 可视为母公司与驻在国合作者共同投资海外项目而注入的资金, 即为拥有一定比例的所有权而支付的对价。假定在最优契约模型中, 各参与方在阶段2的收益函数表现为海外运营收益的一定比例, 当其获得收益为正时, 可视为该参与方拥有了海外基地的部分所有权。设母公司和外部投资者拥有的权益比例分别为准I和准E, 则驻在国合作者所拥有的权益比例为1-准I-准E。

综上, 本文财务契约模型中涉及的三方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2.2 财务契约模型的求解及分析

从跨国母公司角度出发, 最优财务契约的出发点在于应对驻在国合作者可能的“不作为”, 即求得下述线性规划的最优解, 该最优解由数组表示。

本文研究的问题为如何实现母公司收益函数 (即上述目标函数) 的最大化。收益函数中的准IpHR (x) 部分为母公司按所有权比例可从海外基地运营中分享的收益, (W+P) β部分为母公司在国内市场的投资W和收到的专利技术使用费在投入本国的生产经营活动后带来的回报, CR (x) 则为母公司的监控成本。约束条件 (1) 为驻在国合作企业的投入能力限制, 即其拥有的资金总量等于外部投资者的投资E减去支付给母公司的专利技术使用费P;约束条件 (2) 表示外部投资者所投入资金的期望报酬率最低为1;假设驻在国合作企业的外部机会成本为0, 则约束条件 (3) 表示其期望报酬为非负;约束条件 (4) 可确保驻在国合作企业“不作为”带来的私利不大于“作为”情况下的收益, 以诱使其放弃“不作为”行为;约束条件 (5) 限定了母公司在海外基地享有的所有权比例为非负数。由于母公司和驻在国合作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母公司无法得到海外基地运行的完全信息, 所以母公司必然要支付一定的信息提供费用给驻在国合作者, 即合作者从海外项目中得到的收益必然为非负, 因此实际上约束条件 (3) 为一松弛条件, 而其余4个条件均为紧约束。从表面上看, 准I为正时可减少驻在国合作者支付的专利技术使用费P, 相应地可增加海外基地的生产投资额x。但是, 由约束条件 (3) 可得, 准I的增大会减弱驻在国合作者向外部投资者融资借款的能力和收益, 可见海外项目的投资规模和收益与转让技术使用权采用的对价支付方式 (直接支付专利技术使用费或转化成海外基地股权份额) 没有直接关系。从目标函数的组成可见, 母公司更倾向于采用专利技术使用费方式, 技术转移收入P可用于国内市场的投资, 并获得大于1的投资回报率 (β>1) 。因此优化的海外技术转移机制中不会采用权益方式, 即在均衡的最优状态下母公司拥有的海外基地权益比例为:

对式 (1) 进行等式变换后求一阶导数, 可得:

由于δ″ (·) >0, 结合 (4) 可得, 当γ减小, 即驻在国投资者保护力度较弱时, 管控成本, C会相应增加, 在此情况下增加管控的边际效益也较高。当管控成本的均衡值, C确定后, 可得:

因为P (x) 为凹函数, 结合等式 (4) 可得R (x) 的值与γ、β均正相关。即其他条件相同时, 位于投资者保护力度较强国家的海外基地可获得较大的产出和经营收益, 且当γ→1时, 此时可得到理想状态下的海外投资最高收益。海外管控投入C与β正相关, 因为当国内市场投资回报率β增大时, 母公司有更大的动力通过管控减少海外基地经营中的低效行为, 提高海外基地经营收入R (x) , 从而可得到更大数额的P用于国内市场投资。

3 研究结论

作为对现有理论成果的延伸, 我们研究发现当跨国母公司 (新技术研发者) 试图在海外应用、推广某一新技术时会选择专利权使用协议这一方式, 同时与可获得外部投资者资金支持的驻在国企业达成必要的财务契约协定。在此情况下, 驻在国企业仅需向母公司交纳一定的技术专利使用费, 但该方式要求母公司对海外技术推广及经营活动进行更多的管控, 投入相应的管控成本。为了应对跨国公司海外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驻在国合作者“不作为”行为, 本文建立了从母公司角度出发的收益最大化线性规划模型, 并从模型的最优解中归纳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 在基于跨国母公司角度的最优财务契约模型中, 母公司在向海外基地转让技术使用权时不会接受所有权份额为对价 (准I (=0) , 而是收取一次性的专利技术使用费 ( (P>0) ;

(2) 海外基地经营收益与驻在国投资者保护力度 (γ) 正相关;

(3) 母公司投入海外基地的管控成本与驻在国投资者保护力度 (γ) 负相关, 与母公司在国内市场的投资回报率 (β) 正相关。

摘要:本文以跨国公司海外技术转移、推广及其经营活动为研究对象, 构建了基于母公司角度的最优财务契约, 以应对驻在国合作者可能的“不作为”, 提高海外投资整体收益。研究结果表明, 在公平交易中, 以一次性的专利技术使用费作为海外技术转移对价可提高母公司总收益;海外基地经营收益与驻在国投资者保护力度正相关;母公司投入海外基地的管控成本与驻在国投资者保护力度负相关, 与母公司在国内市场的投资回报率正相关。

关键词:跨国公司,海外技术转移,财务契约

参考文献

[1]林钟高, 徐虹. 财务冲突及其纾解:一项基于契约理论的分析[J]. 会计研究, 2006 (6) :8-14.

[2]张先治, 袁克利. 公司治理 财务契约与财务控制[J]. 会计研究, 2005 (11) :21-25.

[3]Robert G King, Ross Levine.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108 (3) : 717-737.

[4]Ross Levine, and Sara Zervos. Stock Markets, Banks and Economic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 88 (3) :537-558.

[5]Pol Antràs, Mihir A Desai and C Fritz Foley. Multinational firms, FDI Flows and Imperfect Capital Marke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9, 124 (3) :1171-1219.

[6]Raghuram G Rajan, and Luigi Zingales. What Do We Know about CapitalStructure? Some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J]. Journal of Finance, 1995, 50 (5) : 1421-1460.

[7]Jeffrey Wurgler .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 58 (1/2) :187-214.

[8]D Acemoglu, S Johnson and T Mitton. Determinant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Finance Contracts and Regulation[J]. NBER Working Paper No. w11424, 2005.

公司财务战略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公司;财务战略;问题研究

一、引言

资金链作为公司的命脉,在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中给与经济支持,所以确保资金链的健康对于公司的稳定快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保证资金链健康的方法则是优化公司财务战略的选择以及财务战略的管理。财务战略是指公司结合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管理的变化,根据公司所制定的整体长远战略目标,以增强公司的财务管理能力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动机,对企业的资金实行高效的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高效以及资金的使用更加契合公司的整体战略规划。公司的财务战略的类型可以分为扩张性、稳健性、防御性和收缩性财务战略,其依据是公司投资规模的不同。公司的财务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的投资战略、公司的融资战略以及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但是一些公司的财务战略存在诸多的问题,不适合公司长远的发展,我们通过结合公司所处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从财务战略内容的3个方面分析公司财务战略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提出适合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的财务管理战略,以促进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资金的健康运转。

二、公司财务战略存在的问题

1.财务战略与公司发展需求及公司所处外部环境不相适应

公司的投资、融资战略与公司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以及公司所处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给公司的资金运作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具体的问题表现为:一是公司的发展分为初创期、快速扩张期、稳定发展期以及衰退期,但是一些公司由于自身管理的不成熟和财务战略制定的不完善,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合适的投资、融资策略,导致公司的资金缺口较大或者是资金的流动性不足,不利于公司健康的发展。二是针对不同的经济周期,公司的财务战略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比如在我国目前经济下行和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公司还在大量的进行融资,扩大生产,造成产品积压,影响资金正常运转。此外,一些公司对行业的起伏认识不清,盲目的投资一些初创公司,投资失败造成资金流失。

2.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不足导致公司内部不能实现对资产的良好管理,难以维持公司资金的健康。第一,一些公司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于公司的财务数据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的层面,而没有通过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公司发展的长远目标对公司的资金进行管理,导致公司的财务管理没能发挥促进公司发展的职能。第二,一些公司财务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仅仅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来判定公司的运营情况,而没有采取专门的数据分析软件全方位的对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评估。第三,一些公司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低下,一是在财务数据处理过程中缺乏基本的专业素养,导致财务报表不够准确;二是一些财务人员存在财务造假的行为,导致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3.内部监督控制体系不完善,缺乏风险评估体系

一些公司内部缺乏对于财务数据的监督控制体系,在公司的日常经营中没有对公司的财务数据变化进行不定期的监测,无法及时发现公司财务数据中存在问题的地方,也无法判断公司财务战略中不符合公司发展需求的地方。另外,一些公司缺乏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没有根据公司财务战略的变化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无法甄别出可能造成风险财务战略并加以控制,导致公司财务风险频发。

4.尚未完善财务战略实施情况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对财务战略实施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回馈,促进公司财务战略的不断改进,然而一些公司尚未建立和完善财务战略实施情况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首先,没有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导致考核的泛化,不利于财务战略的完善。其次,绩效考核指标的选取侧重点不够突出,导致绩效考核失去效果。再次,绩效考核的执行不够规范,有些考核过于形式化,导致考核不够准确,也无法完成对财务战略效果的评价。最后,绩效考核后的评价不够科学,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文字评价,而没有通过对数据系统的分析进行评价,无法提出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

三、完善公司财务战略的对策

1.完善与公司发展及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财务战略

公司在财务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应当对公司的内部结构、发展情况以及外部的经济环境、市场风险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出与公司发展相契合的财务战略。第一,对公司的内部结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市盈率等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公司自身的资产规模和偿债能力,适当的选取投资和融资的对象及规模,并提取一定数额的风险准备金,以确保公司资金的正常运转。第二,在财务战略制定之前,对市场经济的变化趋势进行准确的评估,并对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发展情况、主营业务变化、年营业额、市场占有率等进行全面的评估,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制定不同的财务战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公司良性的发展。

2.提升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

公司财务水平的提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对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将同一种性质但不同年份的财务数据一起存放,并通过R、Eviews等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分析财务数据的变化趋势,并有针对性的做出战略的调整,不应该将财务管理局限于会计核算;其次,引进先进的财务数据处理软件,全面普及会计电算化,通过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确保财务工作的高效和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并通过引进软件对有问题或存在风险的财务数据快速的筛选;最后,通过培训和轮岗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通过对其他部门的了解全面的考量公司的財务数据,使得财务管理更加全面,同时发挥法律的威慑力,使员工意识到财务造假的严重后果,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3.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健全公司内部监督控制制度

公司要想制定出完美的适合公司发展的财务战略,就必须建立完备的风险评估体系,并建立内部监督控制制度。一是健全公司的内部监督控制制度,对公司财务战略实施的每个步骤进行监督,以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及时的改进,避免财务战略偏离公司发展方向,确保财务战略任何时候都可以促进公司的发展。二是不定期对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核查,甄别出存在问题的财务数据和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财务处理方式,并进行相应的改进,以确保财务数据可以为公司的战略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三是建立和完善公司的风险评估体系,针对公司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战略的调整,不定期的进行系统的风险评估,特别是对于公司的重大战略实施增加风险评估的频率,及时发现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的财务数据或财务战略,并进行及时的调整,促进公司健康发展。

4.完善公司对于财务战略实施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公司在进行绩效考核评价时应当考虑不同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战略所考核的指标是不相同的,且存在重点考核的指标。首先,通过对不同经济活动和财务战略制定过程和实施情况的分析,科学的选取具有考核价值,能够真实反应财务战略实施情况的指标进行考核,并且在考核指标的选取过程中应当有所侧重,提高重点考核指标在绩效评价过程中所占的百分比,使得绩效考核更加科学合理。其次,严格规范绩效考核的实施,针对制定的考核指标进行详细的考核,防止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使得考核过程公平、客观,为财务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价提供依据。最后,采用描述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数据量化、回归分析的方式来增强评价的说服力,为公司财务战略的完善提供指导。

四、总结

综上所述,实施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财务战略,有利于提升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资金的健康流动,促进公司内部管理的不断完善,最终促进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傅靖龙,何苗.公司财务战略管理[J].商,2015(04).

[2]赵国平.企业财务战略探析[J].当代经济,2014(12).

我国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体制探析 篇12

1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中的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更多国家建立分支机构,由母公司进行有效控制和统筹决策,从事跨国界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而财务管理模式是指在特定经济环境下,正确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制度和规范,它为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机制的运行创造了条件,也是构建特定财务运行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拥有一种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至关重要。

目前的研究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分为三类,即集权式的管理模式、分权式的管理模式以及综合性的管理模式。

(1) 集权模式。所谓的集权模式即在整个企业集团中,由母公司对集团的财务预算进行统一的规定,并指出实现财务目标的具体措施,集团内的所有公司必须严格按照母公司的要求去执行。

(2) 分权模式。即母公司将除了重大财务事项和战略决策之外的权利全部下放给子公司,仅保留对子公司财务结果进行考核的权利,子公司拥有独立的财务部门,该部门只接受母公司在财务战略上的业务指导,并需要定期向母公司汇报本公司的财务状况。

(3) 综合模式。正如上文所述,不论是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还是分权的管理模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所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将集权和分权模式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即通过严格的划分财务管理的权限,将那些影响企业集团长期发展战略的财务权利集中到母公司,而将那些非关键的财务权利下放给子公司,这样既可以保证母公司集中精力对企业集团的长期发展进行规划,又能有效地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虽然随着电子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跨国企业集团可以很便捷实行集权管理,但是这些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作出决策,针对不同的状况采取相对应的财务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期健康的稳定发展。

2 影响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体制构建的因素

(1) 财务环境因素。

第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各方面的经营活动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包括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一个开放型的以人为本的企业集团文化,其财务管理体制倾向于分权模式。

第二,企业规模。根据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论,管理者受其时间和精力等的限制,在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实行分层次的授权管理。

第三,企业组织形式。不同的企业集团,由于资本结构不同,其联合方式、成员企业紧密程度、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这些差别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是巨大的。

(2) 财务主体因素。

第一,出资者因素。出资者财务主体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企业的长期性、战略性方针政策,如企业经营方针、投融资战略等重大决策问题。侧重于建立行之有效的经营者选拔机制和监控激励机制,制定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实现经营者财务目标和出资者财务目标的最优组合,保障资本安全和增值。

第二,经营者因素。出资者将资本交由经营者经营,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本增值,而资本增值又取决于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经营者侧重于操作性的具体战略和任务决策,具体包括合理规划资金需要量,选择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进行有效投资,以及制定适应于企业经营并保护出资者权益的收益分配方案。

3 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多,通过分析这些研究一致认为,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缺少必要的财务控制体系,缺乏对资金的管理能力,虽然有一定程度的财务激励约束,但是约束效率低下,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跨国企业来说,除了上述的问题外,它们还有可能面临以下问题:

(1) 会计制度的差异。众所周知,会计报表的数据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任何国家的会计制度均是由该国家制定的,因而都与该国家的性质密切相关,受该国经济的发达程度、政治体制和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会计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如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中,仅规定了会计记录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并没有规定具体的记录形式,而由于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所以我国政府严格规定了会计报表的记录形式,另外我国会计制度在会计的属性、会计的目标设置、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企业内外部的审计机构的设置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同。目前我国正处于转轨经济体制当中,会计制度也在不停的发生变化,但是由于我国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以及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我国跨国企业集团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可能会面临许多问题。

(2)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对需求和期望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这样就增加了日常管理中的复杂性,许多跨国企业的冲突和混乱均是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另外,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导致员工对管理层作出决策的理解程度不同,进而导致执行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出入,从而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来加强企业集团员工的文化融合是我国跨国企业集团面临的重大课题。

(3) 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在东道国政治力量作用下,导致跨国企业经营的环境发生非连续性的变化,也导致企业经营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力显著下降,进而影响企业经营利润的获得。

(4) 集团扩张与资金有限的矛盾。跨国公司不断扩张的需求与资金有限的矛盾,是财务管理体系中最根本的问题。公司能否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扩张的需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将决定跨国公司的兴衰成败。跨国公司组织形式的突出特点是,地理上分散,人员分布规模化、经营单位集约化,法律实体多种多样,有分公司、合资企业、子公司、办事处等。这样的特点在资金分配上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扩张成本,管理复杂性和难度增加。然而企业资金的总量是有限的,集团扩张与资金有限的矛盾由此形成。如何找到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在满足扩张需要的基础上,使资金量处于可控的范围,以确保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跨国集团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各个跨国集团财政面临的重大挑战。

4 对我国跨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建议

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组织和决策体系、健全财务控制体系、完善公司的财务约束机制和激励制度,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强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沟通来解决。而对于跨国企业来说,除了上述的要求外,这些企业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进行财务管理的前提是必须能够深入了解公司的财务报表,针对会计制度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我国的跨国企业集团必须正视这个现象,应该积极地去熟悉东道国的会计政策,并加强培养和引进国际会计人才,同时通过聘请一些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对企业的会计业务进行指导,并定期对本公司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国家化培训,尽量降低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由于会计制度的差异所造成的财务管理上的混乱程度。

(2) 建立相互融合的企业文化。所谓的文化的融合,不是指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相互承认、彼此重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我国的管理者要吸收被并购公司企业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将本公司企业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与被并购公司进行共享,这样形成一种二者合一的全新的组织文化,从而增强组织文化的开放性,保证公司工作环境的稳定和谐,另外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辅以制度建设,通过建立一套使双方均适用的财务管理制度,避免在财务管理中由于沟通障碍所造成的财务管理混乱。

(3) 加强政治风险防范。一般来说,政治风险对跨国企业造成的损失要远远大于上述三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所以跨国企业集团进行收购前要详细地了解东道国的政治环境,掌握那些可能会对政府的对外投资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产生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东道国的重大政治事件,建立政治风险的监控和预警体系,从而可以提前对政治风险进行预判,及时地调整企业的财务管理政策,降低由政治风险带来的损失。

(4) 实现海外业务财务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海外业务与国内企业所处会计环境有很多差异,如会计准则的差异、税收制度的差异等,这都加大了财务集中管理的难度。应该说中国会计准则尚未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接轨,存在不少制度性差异和技术性差异,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认定、权益作为资产投资、合并纳税等方面,客观上给海外业务的财务管理造成了一些麻烦。针对海外财务管理要放开眼界,不仅要实现“国际化”,还要实现“本土化”。母公司在对海外业务的财务管理上:首先应结合国家间制度的差异,制定内部的会计规范,统一指导国内、国外的会计业务处理;其次是在海外财务人员的配备上,在可能的条件下,驻外财务负责人应委派管理,使财务人员对总部负责,而不是只对海外机构经理负责。在海外财务人员的配备上,也应大胆雇佣熟悉当地税务、审计、银行、法律等方面规定,业务精通、沟通良好的当地人才,辅助驻外财务机构负责人进行财务工作,使财务管理更有效地实现国际化和属地化。

(5)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共享服务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价格和服务水平协议 (Service Level Agreements, SLA) 为企业内部各业务单位及外部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共享服务。它通过将企业各业务单位分散式进行的某些重复性业务整合到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共享服务中心 (Shared Services Center, SSC) 进行处理,促使企业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创建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并达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有助于企业更快地建立新业务,不必考虑为新业务建立财务部等职能支持部门,因为这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都可以为其提供。因此,企业变得更加灵活,更具备规模扩张的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与国际经济的结合, 国内许多企业均通过收购海外公司的方式“走出去”, 形成了跨国的企业集团。然而不同的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则成为这些企业集团进行财务管理的巨大障碍。本文在分析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就影响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体制构建的因素进行探讨, 分析了财务环境因素和财务主体因素, 最后分析了我国的跨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并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跨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海外并购

参考文献

[1]张杰.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和创新探讨[J].审计月刊, 2009 (12) .

[2]杨长英.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研究[J].商业经济, 2009 (8) .

[3]罗春雪, 张子恒.论企业跨国经营政治风险[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 .

[4]崔彦.浅议企业集团混合式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4) .

[5]吴春蕾.探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新模式的构建[J].价值工程, 2007 (7) .

上一篇:英语课件下一篇:奥运大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