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贸易跨国公司(共9篇)
内部贸易跨国公司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 2002年以来, 我国超越美国, 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由于内部贸易本身的特征及由此所带来的统计上的困难, 我们无法获得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内部贸易的确切数字, 但下面几个简单的数字足以让我们看到外商投资企业的内部贸易在我国的巨大规模: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约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2;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一直在1/3左右;外商投资企业对作为投资的设备及相关物品的进口占其总进口的比例一直在1/3左右, 而且近些年来每年具体数字相当于当年引进实际外资额的1/2。各迹象表明, 外商投资企业的内部贸易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国内市场、国内企业、国家利益、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定义及特征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的国际间流动, 即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同一系统子公司之间跨国界的贸易关系。
内部贸易主要是在转移定价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以商品的内部调拨形式存在。在内部贸易中, 商品的所有权仅在企业的内部流动。一个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在世界范围内由其子公司以及附属机构所组成的内部交易体系中将公开市场上的交易转化为公司内部交易, 从而避免由于各国政治、经济以及环境差异造成企业面临不完全竞争或有缺陷的公开市场而难以通过公开市场交易实现全球利益最大化的情况。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为跨国公司克服贸易障碍、减轻税收负担、降低交易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合法有效的手段, 使跨国公司在市场中获得了竞争优势。
二、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进行现实分析
1、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成原因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然结果,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自然导向型投资、节约成本型投资、开拓市场型投资、防御型投资、绕开贸易壁垒型投资、全球战略型投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正是基于以上的企业内部经济关系而形成的。同时, 技术进步、国际分工的发展、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导致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成。
2、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现状分析
跨国公司空前壮大, 其以雄厚的资金支持、强大的技术力量、多变的市场策略以及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后盾, 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中, 技术贸易占大部分, 由于在公开市场上存在风险以及高成本支出问题, 跨国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往往采取内部交易的方式完成。研究表明, 技术密集程度与内部贸易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越是高技术产业, 其贸易内部化程度越高。在技术密集程度高的部门, 跨国公司出口内部化率平均为5.5%, 其中电子行业为9%, 化学品和药品行业为7.3%;而在技术密集度低的部门, 出口内部化率平均为0.9%, 其中食品部门仅为0.6%。在国际贸易过程中, 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其跨国公司贸易内部化率成正比。例如在电子机械产品行业, 发展中国家平均内部化率为75.2%, 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却高达97%, 墨西哥为95.6%;在非电子机械产品行业, 来自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平均内部化率为63.5%, 而新加坡高达90.5%, 墨西哥为87.8%, 马来西亚为83.2%。
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运作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主要特点在于实行计划管理与转移价格。而这两大特点决定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运作机制是围绕投资决策以及转移价格制定的。
在考察转移型内部贸易方式时, 我们发现, 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观察就可以得出内部贸易决策的结论。理论上我们可以得到跨国公司各子公司对于同一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函数如下:
其中:PC为生产成本;x为子公司代号;Mc为原材料采购成本;Fc为原材料及产品运费;Lc为人工成本;Me为制造费用;Ac为投资分摊成本;Cd为附加的零件及产品进出口关税成本。
我们常用成本加权法来计算内部贸易的转移价格, 并通过实际生产成本进行调整。从企业宏观角度来看, 由于转移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子公司所在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母公司在全球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需要方面所制定的, 而不受市场价格影响, 因此商品的价格并非重要因素。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为跨国公司克服贸易障碍、减轻税收负担、降低交易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合法有效的手段, 使跨国公司在市场中获得了竞争优势。
4、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贸易直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根据对有关国家跨国公司的抽样调查推算, 内部贸易在有关国家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瑞典为36.l%, 德国为34.6%, 英国为29.6%, 日本为17%, 欧盟平均为29.6%;二是内部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并使得国际贸易总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跨国公司进行内部贸易大大减少了贸易壁垒从而降低了成本。
同时, 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内部贸易的扩大, 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逐步发生了变化。初级产品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制成品和中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日益突出。
另外, 内部贸易模糊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关系。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产生以后, 由于转移价格的运用、进出口国地位的改变、东道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制定等, 使国际贸易利益关系变得模糊。
三、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经济利益的负面影响
首先, 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侵吞我国经济利益。由于转移价格机制的运用使得商品价格脱离了市场供求关系, 改变了正常市场秩序。据国家税务总局估计,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使我国每年税收减少约300亿元。其次, 跨国公司通过技术垄断限制我国技术引进。跨国公司控制着国际技术转让75%的份额和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贸易90%的份额, 为了防止技术泄漏和竞争者模仿带来的利润损失, 跨国公司采取的技术内部转让模式使得我国在支付高额的专利费之后却限制对我国最新科技技术的出售, 约制了我国技术的发展。再次,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建设阶段, 跨国公司利用我国环境保护意识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到位以及话语权不平等等劣势因素, 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型工业转移到我国, 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最后, 跨国公司在不同程度上控制我国的生产贸易, 影响了我国的经济主权。跨国公司凭借其垄断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国的生产和出口贸易。我国对海外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 制成品工业的生产和出口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跨国公司所控制, 其中贸易利益的损失不言而喻。
四、我国政府应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所采取的对策分析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飞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 既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内部贸易提升我国加工贸易水平, 通过给予跨国公司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扩大我国出口。另一方面则要采取一定政策法规限制调整加工贸易原材料采购、技术转让、环境监控、出口返销的比例等, 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监督和管理, 特别是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转移价格的运用加以监控。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了三资企业 (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并进行了大量的国际贸易, 其中相当大部分属于内部贸易, 这就为转移价格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 我国境内三资企业的“亏损”面高达40%以上, 有些地区甚至高达75%, 令人深思的是, 许多长期亏损的三资企业中, 外商却在不断增加投资。可见, 三资企业的“亏损”往往只是一种假象, 亏损的是我国, 赢利的是外国投资者。因此, 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及经验,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建立相关税制, 出台相关法律, 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的转移价格予以监控。利用日益成熟的网络技术, 建立国家的反转移定价数据库, 为国家监管机构提供充分、全面的外资信息。与此同时应尽快建立多部门合作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针对技术垄断, 我国要合理有效地引进高新科技, 在引进高新技术时要注意从产业转移转变为技术改造。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其利润最大化原则, 避免竞争者学习模仿其垄断技术, 不会将最前沿技术直接转让给我国, 我国则应想办法将产业中的技术转移转变为技术改造, 同时也应加强科技产业自主开发, 并与转让技术相结合, 提升我国研发水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我国目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只有跨国经营企业, 而发展我国本土跨国公司显得尤为重要。
五、结语
二战后飞速发展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 各国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研究也在向更深一步发展。
内部贸易所带来的巨额利润会让跨国公司将内部贸易进一步扩大。同时, 内部贸易所带来的垄断加剧以及转移价格对一国经济造成的损失也会使得政府对跨国公司的这种行为进行约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将会进一步壮大。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FDI接受国,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加。因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我国应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积极作用, 抓住机遇, 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 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并提升国际竞争力, 同时应出台相应的税制和法律法规以消除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国辉: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2]李俊江:国际贸易[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5.
[3]吕克勤: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成原因及运作分析[J].社会科学家, 2003 (5) .
[4]柳剑平、雷萍: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 2001 (2) .
内部贸易跨国公司 篇2
进出口贸易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各行各业带来的影响,贸易也呈现一体化的趋势,对加快国民经济健康、迅速、持续的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我国进出口公司相应的内部控制却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本文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内涵,分析了进出口贸易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进出口公司内部控制之对策。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内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审计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为了使自身仍然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是必由之路。内控制度逐渐变成对一个企业的业务活动、经营活动成败与否的衡量准则。企业出现的不合法经营、会计信息偏离事实以及经营失败等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缺乏内控机制或者内控机制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由于进出口公司也不例外,因此,对进出口公司内控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改进策略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即企业自身为了确保业务以及经营活动行之有效以及资产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及时发现、防止或者纠正舞弊以及错误,力保会计信息完整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而有针对性的在企业内部所制定并且执行的一系列程序、措施以及政策。内部控制最重要的目标即将虚假会计信息降到最低水平,确保资产得以完整以及安全,内控之基本目标是尽其所能帮助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公司治理旨在确保公司按照正常轨道高效运行,防止经理或者董事等代理人对股东利益造成损害。公司只有使治理制度不断完善,才能够为企业实现其目标提供有力保障。构成一个完整的内控机制的要素应当和管理者对企业所采取的运营方式紧密相联,并且和管理过程息息相关,具体来说,包括控制活动、内部监督、风险评估、控制环境、信息以及沟通。实施内控的基本途径为: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审计控制、实物控制、风险控制、授权批准以及组织规划控制等。 二、进出口贸易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进出口贸易公司所制定的内控制度能够对财务以及进出口业务环节里特别摘要的控制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在公司运行、经营以及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思想上并未对内部控制有足够的认识,使得内控机制还不够健全,某些操作仍然沿袭着以往的习惯做法,并未形成有条理、有系统的规章制度,缺乏固定的、科学的流程。而各种制度以及条例是使内控机制得以落实的根本保障,如果制度自身就不够完善、科学、可行,内控机制就仅仅是一纸公文,成为摆设而无法发挥内控的实效,这对企业长足发展以及日臻完善无疑是一种障碍。 (2)内控观念较为淡薄 由于会计业务不断发展,为了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得以稳步发展,有力预防金融风险,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会计制度。但是有些进出口公司会计人员却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业务操作并未遵循应有的规则,缺乏责任感以及事业心,轻易相信他人,认为同事之间应当相互信任以至于不讲原则,将自己业务上对应的各种密码以及口令等都全部告知他人,相互之间都对彼此的业务以及公司财务状况了如指掌,使得内控机制的建立与对应的考核之间相互脱节;更有甚者使得内控机制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并未真正贯彻执行,形同虚设,有令不禁以及有章不循现象较为严重;少部分公司更是忽视内部控制,并未建立对应的机制,使得业务流程无章可循,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此外,有些公司管理者也缺乏必要的内控意识,这样就使的公司所建立起来的内控制度并不严格,并未形成一种良好的公司内控的氛围。上述种种情况都可能使公司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 (3)对业务流程缺乏有效控制 进出口贸易公司对应的业务流程主要涵盖进出口前相应的准备、对进出口合同进行商讨、报验以及备货、信用证的改正、审证以及催证、租船订仓、办理报关以及保险、议付等一系列环节。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进出口贸易公司并未针对上述流程制定相应的内控规则,难以对这些流程进行有效、准确的控制,不仅不利于交易顺利完成,使经营目标难以按照预期实现;甚至可能给对方可乘之机,利用对方国家严苛的法规条文造成贸易壁垒,抑或提出某些不合理要求,致使我方蒙受大额赔偿损失。进出口贸易公司相应的业务流程控制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单证管理较为薄弱。单证管理决定了索赔、议付以及进出口合同相应的履行方式等环节能否顺利实施,是公司对应的进出口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当前很多公司对单证管理并不严格而且非常松懈,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传递不快、职责不明、报关不严、流程不畅、处置不当等问题,造成业务流程缺乏应有的控制,给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风险。 第二,业务人员全程包办整个流程。进出口业务自身对应的整个流程和那些制造业有所区别,制造业各个环节分别对应着各自的操作人员,而进出口业务往往是将所有业务以及整个流程全部交由相关人员,这些包办行为使得公司流程、订单、客户等资源载体日益呈现出个人化特征,使得公司不得不过分依赖业务人员,而缺乏对业务流程应有的约束以及控制。 第三,对国际结算方式缺乏严格的控制。进出口贸易中,国际上常见的结算方式为银行保函、汇款、备用信用证、信用证以及托收等,而信用证为举足轻重的方式,由改证、审证以及催证等环节组成。但是,很多公司并未对上述环节实施严格控制,因此难以觉察订立信用证过程中对方设置的某些陷阱条款以及软条款,使进出口公司时常蒙受信用证欺诈带来的损失。 (4)风险控制缺失 很多进出口公司对风险缺乏有效管理以及控制,表现为风险信息滞后、分散、缺失,风险决策的方法以及机制落后,且交易决策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缺乏科学、积极、可行、有效的规避风险对应的措施,财务、经营等部门之间互相冲突、互相脱节。因为管理措施滞后以及管理手段落后,使不少公司遭受了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三、强化进出口公司内部控制的对策 (1)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在公司各级工作人员中,审计人员对内控占有特殊而又至关重要的地位。公司内部审计作为内控机制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对内控机制其他环节进行监控之重要作用。现代公司管理中,内部审计者肩负着新的使命以及职责。所以,审计部门对应的工作不再仅限于监督公司内控是否得以落实,同时还应当协助组织经营软控制环境,协助内控机制设计。管理者应当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促使员工在业务活动中自觉向职业道德以及办事标准看齐。进出口公司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尽量完善其内控制度,对境内外相关结构经济管理以及财务活动定期的监督、评价以及检查,建立重要经济指标对应的偏离预警报告机制。为了使财务监督切实有效,对境外机构对应的管理人员的离职,实施离任经济责任对应的审计,而对某些对外合作项目以及合同等,实施单项审计,监督、评估机构所设立的内控机制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是否行之有效,努力健全内控机制,确保公司圆满完成其预期的目标。 (2)对业务流程加强控制 强化对业务程序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进出口贸易公司所制定的内控机制是否行之有效。业务进出口业务持续时间长、环节复杂并且风险大,所以,公司必须强化对业务各个环节的控制,从根本上改变所有业务都有业务人员全程包办的局面,减少交易决策不科学的盲目性以及主观性。如,在出口业务中,针对出口前一系列准备工作、办理保险、租订船舱、签订合同、报关储运、收汇核销、合同磋商、安排生产等环节,公司应当将其所对应的责任层层落实,明确规定其相应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责任部门以及不同环节间互相协调以及衔接等事项,如对逾期却未退税或者未核销的报告和相应处理措施予以明文要求,制定防范套汇、逃汇、骗汇以及骗取出口退回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交易进行井然有序,摆脱公司对相关业务者过分依赖,对交易实施有效管理以及控制。 (3)健全内控制度 制定内控机制旨在确保公司内部相应的经济业务能够依据既定计划顺利落实,防止公司内部易于出现的舞弊行为或者差错,使会计资料保持完整与真实。第一,使凭证流转流程规范化,加大内部牵制力度。财务管账时,对审核、开票、记账、经办以及审批收付款等财务工作进行严格分离。对于收款凭证,财务人员应当开票之后再审核,之后收款,最后记账和制单。对支出凭证来说,应当报批之后再经办,经审核以及审批之后付款,最后将其交由会计人员进行记账以及制单。第二,对授权批准进行控制。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必然会对所有经济业务予以相应的授权,尤其是在货币资进出口贸易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金支出方面一定不允许超出审批权限,必须得到领导审批才能够允许那些大额资金以及货币支出,使资金以及货币流动完整并且安全。第三,内部会计机制必不可少。对会计记录准确性以及完整性、会计凭证予以明确规定。对内部会计职责、具体分工、权限以及组织形式明确规定,规范报表、复核账簿、审计凭证的方法。 (4)强化风险管理 进出口公司对应的风险具有复杂性以及多样性,且渗透于业务流程的方方面面,因此,风险控制对进出口公司完善内控机制十分必要。首先,对风险控制点予以准确确定,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建立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一是为客户建立资信档案,甄别优质客户,保证交易安全,为进出口交易打好基础;二是为业务交易建立跟踪档案,规范审核合同之流程;三是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及早预防。再次,主动采取措施,积极防范风险,重点在于对合同予以严格评审,对合同条款中的细则进行推敲,对其理解进行理性评审。 参考文献: [1]欧秀英. 中小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分析[J]. 商场现代化, ,(16) . [2]桂未名. 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 国际商务财会, 2008,(12) . [3]郑兴铎. 完善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 财会通讯, ,(10) . [4]严继平. 外贸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析[J]. 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6,(08) .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丰华进出口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私营贸易公司的选择 篇3
2000年,刘克勤辞掉了在广州一大国外品牌代理公司的高薪工作,回到了家乡——地处江南的一个县级城市。带着几年下来积攒的20余万元和多年的经销经验,他期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贸易公司,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市场,可以展开拳脚干出自己的事业。
回到家乡后,刘克勤很快就成立了一家小型的私营贸易公司——翔达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日化产品、保健食品的代理。对于刘克勤来说,创业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当地市场不很大,所以布货并不困难,而且宣传的费用也比较低廉。很快他所代理的产品销量逐步增大。刘克勤的公司也逐渐壮大了起来。
对于一个私营贸易公司来说,初期的存活并不十分困难,往往最困难的就是发展问题。公司自成立伊始,刘克勤就坚持既定的发展方向,坚持诚信的态度和科学的决策判断,经营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金。但是,很快问题也就出现了,正是由于公司地处江南的一个县级城市,虽然当地经济比较发达,但人口少、面积小,即使所代理的产品在当地市场有非常高的市场占有率,整体销量也还是上不去,往往得不到厂家的重点支持。最基本的一点是,刘克勤的公司从厂家拿到的价格始终维持不变。而销量大、销路宽的贸易公司,不但可以得到折扣,而且在配货方面也会得到厂家的照顾。对于代理商来说,离开了厂家的支持,就难以发展壮大,要想健康良好地发展下去,变革已势在必行。
通过反复的比较选择,刘克勤最终确定将一种实力强大、产品有良好成长性的保健食品作为主要经营项目,他选择在省会城市设立了分公司,加大了投资,扩大了代理区域。随之,公司也进行了一系列强身健体运动:调整内部的组织架构,引进职业经理人,规范公司管理制度,砍掉前景堪虞的一些经营项目。
在企业的转型过程中,刘克勤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公司的发展,业务不断扩充,人员增加了,管理上出现了脱节,造成了工作的低效率,许多工作或无人问津,或重复劳动,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公司刚进入新市场,面对强势终端苛刻的条件、名目繁多的终端费用和不合理的账期(有的甚至长达3个月),资金上承负着巨大的压力,作为代理商该如何处理好与终端的关系,解决这种资金压力?与厂家的着眼点不同,沟通上往往存在分歧,在市场运作中经常要代垫费用,增加了经营风险,该怎样争取厂家的重点扶持,达成双赢?
实际上刘克勤所面临的问题,正是众多小型私营贸易公司通常会面对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看看刘克勤采取的方案,或许对你也会有所启发!
转型:让阵痛期短些
刘克勤知道,他所遇到的问题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而当一个企业不安于现状、努力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向新的销售区域或业务领域拓展之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企业需要冷静面对,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顺利地解决转型期的矛盾。
刘克勤首先采取的就是坦然面对问题。
企业有时就像人的肌体,当你改变外部环境时,一些不适与疾病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因此有些老人在适应某个环境时总不想改变。但企业毕竟不是“老人”,也不能成为“老人”,面对环境求变、求新才能让自己充满生机与活力。刘克勤认识到,要谋求个人及公司的良好发展,不能只局限于起步的江南小县,做一只井底之蛙,否则,随着对手的强大,你只能成为别人的附庸。这样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不安于现状是因为企业清醒地认识到现状是无法安于的,人与企业不就是在肯定——否定——肯定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的吗?
刘克勤清醒地认识到,销售区域变了,由小县城拓展到省会城市,在市场容量变大的同时,竞争也变得激烈了;业务重心转移了,以前做日化产品、保健食品,现在重点做保健食品,在业务范围缩小的同时,专业性的要求更高了;管理形式改变了,以前由企业主负责各方面的管理,现在聘请了职业经理人,观念变了,管理手段也在变……有这么多的变量不产生问题都是不正常的。所以面对转型期产生的问题,企业首先要坦然,而不是懊悔,更不要相互指责与埋怨。好企业与差企业的区别就在于,好企业敢于正视问题,而差企业则回避问题。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不是“今年是企业的管理年”,而应该“年年都是管理年”,树立一个长期应对变化的心态,惟有以此为前提,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根据这一想法,刘克勤决定先找准问题的诱因。
显然仅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远远不够,只有准确地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刘克勤的公司出现的“管理脱节,工作低效率,许多工作无人问津,重复劳动多”等问题,仅仅是问题的表象。任何事情都不会是无因之果,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其公司的转型有着必然的联系,于是刘克勤一项项地将公司在几项重大变革背后面临的机遇与危险罗列了出来。
销售区域变化、业务重心转移、管理形式调整的动因是:原销售区域太小、市场容量有限;因为容量偏小,业绩不突出;因为业绩不突出,很难获得厂家支持;没有厂家支持,企业很难发展。
而这些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区域扩大、无人无力维持原来较大的业务范围;精力分散,恐怕引起利润下降;合作厂家需要代理商专心服务;保健食品行业发展前景较好。
最终刘克勤给自己总结出来的结果是:
1、区域大了,自己掌控不了;
2、自己难以服众,需专业人员加盟;
3、专业管理知识缺乏,恐怕影响企业发展;
4、企业主需要思考的时间,把握企业大局。
他所得出的结论则是:必须选择更为广阔的销售区域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存在的风险
很显然,除了上述刘克勤的总结外,他还面临许多风险:
首先,原来积聚的地方优势不复存在;原来的人员配置不能适应新的业务需求;需要企业付出更大的合作成本;厂家提供的支持与要求也一并提高。
其次,企业评估的行业优势也被竞争对手所认可;因为发展前景较好,竞争压力会日趋加大;而且过于深入专业,恐有行业变化带来的风险。
另外很关键的问题则是,职业经理人的不职业;职业经理人管理方法及文化与企业的冲突;高素质人员的强破坏性。
当然这里是仅就刘克勤的公司变化中较突出的因素进行分析,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管理其实还容易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如何处理老员工面对企业新发展、新领域出现的消极与不思进取?
2、如何将职业经理人的专业、敬业与企业整体的发展分阶段、分步骤地结合?
3、如何让企业中层干部由原来简单的执行者成为企业主希望的真正能够承担责任、充满热情的左膀右臂?
4、如何完成从原先的奖惩方式到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的顺利过渡?
5.如何实现从以前有事找人干到定岗、定编、定员工作的转变?
问题的产生是管理变革中的阵痛,管理本身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好在一点,刘克勤对自己公司的发展方向比较明确,发现了问题,就可以及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方法。
抓住关键环节
如同人的青春期,企业转型期也是一个问题多发期,在此期间欲实现平稳转移,就需要把握主要矛盾。随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刘克勤开始了他的经营思路调整以及公司管理模式的重新建立。
他采取的第一步是:做好企业战略规划。
一进入省会,刘克勤就多次组织员工开会,并且从一开始就强调这个问题,如果大家仅是为工资走到一起来,那么也往往会因工资而离开。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走到一起就一定要确定自己的事业理想与远景。尤其是中小公司,你无法提供员工优厚的薪酬、优越的办公环境,那你提供什么?所以一个美好并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远景是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的关键。刘克勤要求各部门员工每半年就要回顾一下公司的发展战略,看看公司是不是在变,是不是在前进。用变、用前进来提高企业向心力。
抓好中层干部建设。都说中小企业的老板最累,为什么?事必躬亲、亲力亲为,时间一长,自己越来越累,干部不敢甚至是不想承担责任。企业要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如果没有一群有能力、有责任的中层干部,这个企业一定不会有大的发展。企业不仅需要企业主这根支柱,更需要一些大梁,一些可以将砖瓦承载成建筑物的核心构件。抓好中层干部建设就是带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充分倡导合作为主的理念,让“我要成功”真正转换为“我们共同成功”。惰性的消除与凝聚力的产生有时不能够靠文件,而要靠人的魅力和影响力。而就这一点,刘克勤所采取的方法其实极为简单,他在理清楚了公司整体的管理思路后,开始执行各部门经理向总经理负责制。放开权力,让中层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准确做出自己的判断,同时可以先行一步采取措施,但是功过分明、奖惩严格。这一方案的实施,大大调动了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使得中层人员的管理才智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运用。
其后,刘克勤全力以赴地采取措施,以稳住自己的优势业务。中小企业变革最怕的就是动机是好的,但由于动作过大而休克或是一蹶不振。所以在企业转型期内一定要稳定优势业务,也就是稳定住产生现金流、利润流的关键区域与部门,这是一个血库储备。只有在不大伤元气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调整,才不会有壮士断腕的悲壮。
另外,他也将目光转向突破转型的业务。由于一些小公司在传统区域或业务领域面临竞争对手的强力打压,利润空间逐步缩小,所以要适时进行业务转型。以刘克勤的公司为例,2002年重点抓了营销策划业务作为转型突破口,吸纳了在此领域有成就的专业人士,通过企业业务信息源及资金、人员的全力支持,公司已顺利成为几家全国知名品牌的策略伙伴,这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一个胜利的“转折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目前刘克勤的公司在内部管理方面已经有所成效。
贸易公司内部控制问题探析 篇4
关键词:贸易公司,内部控制,对策建议
1 我国贸易公司内部控制概述
2009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被成功编制,它的编撰者为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银监会、财政部和审计署。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里面进行了详细的定义,把企业内部管控的措施统一命名为内部控制。其主要目标是为了让企业高效运转,想方设法地提升管理水准,进而确保财务资料的准确,实现资产稳定增加,从而进一步确保企业战略的稳定发展。经过过往的实践经验再次得出,内控机制运行的好坏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赢利多少,也左右了运行效率的高低。我们以贸易公司为例,如果希望在长久的过程中,始终维系较好的运营机制,并时刻永葆竞争力,第一要做的就是必须建立健全高效的内控机制。现在,半数以上的企业都改变了自己的观点,都认可内部控制所带来的关键作用。在约束成本、提高效益、资产管控等方面,内控机制带来的积极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现实状况令人堪忧,特别是贸易公司的特征明显,且内控管理疏漏较多,这些都需要尽快完善起来。如今,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贸易公司必须审时度势,完善控制机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2 我国贸易公司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观念淡薄
近年来,随着贸易公司内部规范与控制策略的推进,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在贸易公司经营中,管理人员始终认为:贸易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的规范与引导,最后影响实践操作和贸易公司效益。针对贸易公司经营过程与管理人员来说:很大一部分是以委托代理的身份为大众提供服务,对于贸易公司资产没有实际的收益权与处分权。由于贸易公司经营过程缺乏有效的市场驱动,管理人员只需停留在运营模式中,不需要任何改变与创新。因此,内部制度控制与运营管理模式的组织明显不够,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预控机制。
2.2 授权审批制度不完善
要想让内部控制发挥积极作用,务必要推行授权批准控制。如此以来,就对各部门提出了要求,务必要尽职尽责地完成,确保授权批准的内容满足要求,例如责任、程序等。而管理层也应该合理运行权利和义务,且不可逾越授权范围。贸易公司所受到的监管目前还很缺失,没有专业的授权批准体系,对于程序、责任、范围等都无法明确界定,导致胡乱使用职权审批的现象随处可见。
2.3 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当前,很大一部分贸易公司在创建内部管理策略时缺乏重视力度,甚至还有管理人员将内控等同于内部监管,或者将其视为内部牵制,更多的贸易公司将内部控制看成各种制度与文件的管理。因为认识不到位,让很多内容残缺不全或者不合理,甚至还有利用财经策略替代内部控制策略的现象,具体如:指定经费管理方案与制度,仅仅根据专项经费标准与范畴进行约束,这让资金风险始终存在;部分贸易公司虽然有内部控制策略,但是仅限于书面表达、口头报告,用来应付相关部门审计与检查,在方案执行上缺乏有效的监管,这也是违章违规、有章不循所存在的原因,让内部控制方案流于表层,丧失了应有的效果与严肃性,让内部控制方案的威慑力与信任度直线下降,在相关策略名存实亡的背景下,也让相关职能的发挥大打折扣。
3 我国贸易公司内控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贸易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企业面临着各自不同的经营环境、有着不同的经营理念,但这些问题的成因存在共性。造成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1 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
贸易公司内部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必要保证,在一些上市公司中,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高度重叠,董事会监管职能并不能有效发挥,受制于内部控制制度同样难以有效运行。因此财务信息失真、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等不合规现象时有发生。
3.2 信息沟通不畅
在贸易公司经营中,顺畅的内部信息沟通渠道是提高内控效率的有力保障。但是目前我国贸易公司各部门之间的联系难以达到扁平化的效果,相互协作效率较为低下。
3.3 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弱化
在企业内部,内部审计部门应当肩负起保证企业运行合规、监督企业内控制度有效实施的职责。但我国众多贸易公司内部审计职能被弱化,内部审计部门无法有效保证内控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贸易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工作设置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抑制了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多数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企业的经营者负责,领导层对于内控事务有着绝对的领导权。另外,很多内审部门的人员专业素养不够,专业知识不足,甚至成为企业“养闲人”的部门,缺少行使监督职能所必需的职业技能。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身兼数职,难以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这都弱化了内部审计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能。
4 完善我国贸易公司内控机制的对策建议
4.1 提升人员的素质
首先,管理者具备何种素质直接关系到贸易公司的发展,并左右了贸易公司的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也作用于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管理者素质也包含多种方面,技能和知识是最基础的部分,另外相应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等也包含在内。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务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想方设法地调动起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利用合理的竞争机制来激发大家主动性,结合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进一步为内部控制创造优越的条件。
其次,强化会计人员的培训。在内部控制中,会计人员成为控制的主、客体,会计人员只有掌握了娴熟的会计核算知识,并树立较好的法治理念,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才能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的水平,确保会计控制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了更好地迎合时代要求,会计人员务必要强化责任意识,掌握最新的知识,并强化法制思想,学会守法、懂法、知法,行使权利和义务,不愧对会计人员这个光荣的称号。
4.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并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处理信息、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有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必须适时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反之,对于有损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如违规违章、故意不反馈信息、信息反馈不及时、反馈信息不处理的则应及时给予惩罚。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在贸易公司内部建立覆盖所有职能部门、所有业务环节、所有工作岗位、所有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整合组织资源,有效实现组织目标,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促进贸易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顺利执行且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
4.3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加以执行
首先,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为中心,以会计控制为重点的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纵横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权、责、利相结合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控制职能作用,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明确规定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求,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
其次,建立和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客观、公正地审计和鉴定本单位经济活动和经济效益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以实现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邱丽桂.进出口贸易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经济,2010(20):132-133.
[2]蒋冬梅.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公司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2(10):175-177.
贸易公司钢材贸易企划书 篇5
钢材贸易企业由于经营品种不同,规模大小不一,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有快有慢,具体市场营销方法各异,但是,其在制订营销策略时,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当然,我们还要及时根据钢材市场行情的变化,对营销策略做出准确、果断的调整。
一、钢材产品的市场定位策略
首先,钢材贸易企业对自己经营的钢材产品要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只有把这个工作做好,其他的工作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延伸。
钢材营销的信息策略
钢材贸易企业营销活动所涉及的信息,即钢材营销信息是专指反映钢材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状况的特征、相关因素以及与经营活动有关的资料,数据和情报的总和。因为钢材贸易商的营销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宏观和微观)下进行的,市场的环境会影响和制约企业的营销活动。因而钢材贸易企业必须去努力了解它和预测它,以便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
1.钢材营销信息在钢材贸易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1)钢材市场信息是钢材贸易企业营销活动的起点
钢材贸易企业开展市场营销,必须面向市场,根据用户需要,从营销环境分析、组织订货、商品定价、分销渠道、促销手段、物流配送等多方面全方位开展,市场营销的这些活动,无疑都是以市场信息为起点的。分析市场,了解市场,确定目标市场,选择实现目标市场的策略,掌握市场动态,是钢材贸易企业进行有效市场营销的必要前提。
(2)钢材市场信息是钢材贸易营销决策的依据
钢材市场环境变化多端,钢材贸易企业要取得理想的营销成果,取决于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而正确制定营销策略的首要因素,在于能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钢材贸易企业获得的市场信息越多,准确性越高,时效性越强,决策才越科学。
在当今钢材市场的多数品种呈现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尤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钢材经营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情况下,为了使企业赢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经营者必须通过对市场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来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3)钢材市场信息是提高钢材贸易企业经营效益的途径
钢材贸易企业营销的最终目的是扩大市场销路,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增加企业盈利。要实现这一目的,市场信息是极重要条件,信息灵、生意兴,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谁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谁就能抓住企业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对价格信息反映的灵敏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4)钢材市场信息是钢材贸易企业搞好内外协调的工具
钢材贸易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必须随时注意市场的发展动向,不断搜集、反馈市场信息,使自身的经营活动与外部环境相协调,按照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目标、促销措施,改善企业各工作系统的相互关系,促进营销组合的优化,以增强企业应变能力。
2.钢材贸易企业应关注的钢材资源供给信息
钢材资源供给的变化,对钢材市场发展趋势有着直接的影响。其内容主要包括钢厂的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钢材、钢坯的进出口数量,某一时段内钢材总资源和某个品种可供量的变化,以及钢厂停产检修或大修等信息。在钢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钢材贸易企业还应重点关注地方中小钢厂实施总量控制和进出口增减情况。此外还要了解钢厂的产品结构变化、新产品开发、产品销售服务、销售政策、进货成本等信息,以便于掌握整个市场的钢材资源供需变化,然后对经营的产品、品种、数量及供货厂商的选择作出正确的决策。
3.钢材贸易企业应关注的钢材需求信息
从钢材市场营销的观点来说,市场需求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因此,市场需求信息应是企业调研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相关行业、用户对钢材的需求数量、时间、特点、服务要求、项目招标、需求地区分布,以及可开发的潜在市场等信息,以便于寻找到有利的销售对象、时机和应采取的对策。
4.钢材贸易企业应关注的钢材价格行情信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钢材的价格行情多变,有时甚至一天一个价或一天二个价,密切关注和及时掌握钢材价格变化及行情走势,对企业经营趋利避险尤为重要。钢材价格行情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钢材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钢厂价格政策及调价信息;不同地区的价格水平;竞争对手的销售价格;企业钢材销售的成本、利润及用户对价格的反映等。
5.钢材贸易企业应关注的市场营销信息
主要是钢材市场营销渠道和营销环境的信息,包括非直供类客户的信誉和实力及其销售情况,市场分销、销售网点的设置,流通渠道及交易方式的发展变化,钢材批发市场的经营环境,企业营销策略实施效果。还包括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销售服务的特色和策略等信息。
二、钢材贸易企业的品牌和推广策略
钢材贸易企业如何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建立自身的品牌,消费者很容易把钢铁产品和贸易公司自身的形象混为一谈。贸易公司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可以既利用钢铁生产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又可以在营销的过程中,建立起独特的自身品牌。钢材贸易企业建立起独特的产品品牌之后,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降低对于钢铁生产企业在品牌上的依赖程度,钢铁消费企业认可钢铁贸易企业的品牌。
钢材贸易企业在推广上主要是对经营钢材产品的推广和对企业自身品牌的推广。推广的媒介主要是通过物资信息杂志或者钢铁信息网站等。钢铁贸易企业在进行推广工作时,很重要的是必须清楚的知道推广的受众在哪里,接受这个信息的方式是不是正是我们的采取的方式,应该采取怎样的推广方式等等。只有这样钢材贸易企业的推广才是合理有效的,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推广。
对于产品推广的方法,按照频率来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集中时间方法,另外一个是均衡时间方法。两种方法是交叉或者分别使用的,比如,当一个钢材贸易企业在刚到一个新的市场区域时,客户对它没有印象,不知道经营什么产品,为了达到较快打开销路的推广方法就是采取集中时间的推广。
此外,我们必须结合经营钢材产品的市场成长阶段,产品导入阶段还是产品成熟阶段,对需要突出推广的重点内容和方式方法予以调整。
三、钢铁贸易企业的渠道策略
钢材贸易企业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才能够把钢材产品销售到客户的手中,是直接面对所有的直供客户还是通过二级或者三级经销商,要能够既节约成本,又可以降低管理的困难,迅速占领市场或者扩大市场份额。渠道的影响因素分析:
据钢材产品的购买特点选择渠道的利用形式。比如螺纹钢就比较适合直接销售,而角钢通过二级经销商才能帮助把产品分销到更深入的市场区域。
根据客户的采购频率设计渠道政策。比如,如果是工程客户,工程只要一结束,下次采购时间就不知道多久以后了。而生产性用户,基本上采购量相对稳定,除非遇到行情大的波动,或者资金困难等原因采购频率才会有所改变。
执行销售政策还需要人员的保证,不同的渠道的销售组织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密集性的销售网络需要企业的销售团队配合,也就是说,它的团队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就要求销售组织不仅具备大客户的管理,还需要有一个市场支持的业务人员的队伍来配合零售终端的建设。如果该钢材产品购买的频率很低,不是采用密集性的销售行为,则企业要更加注重大客户的维护和管理,有些产品可能会采用直营或者专卖的方式来完成,而这样的产品的销售管理往往侧重对钢材贸易企业的管理和直营管理的人员配置,更突出的是人员的独立沟通和作战能力。
不管是什么样的渠道模式,市场客户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市场客户管理是钢材贸易企业获得长久利益的基础。必须制定措施对市场客户进行管理,尤其是作为渠道成员的客户,就更需要制定一些客户管理的方法。
渠道管理还要注意渠道的资金垫付、渠道宽窄和长短,渠道组织系统建设和渠道人员的管理等等问题。
四、钢材贸易结算与风险信用管理
钢材贸易结算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先款后货(一般吨钢利润10元-30元),二是7日内付款(一般吨钢利润30元-50元),三是半月内付款(一般吨钢利润50元-70元),四是一月内付款(一般吨钢利润120元),五是约定时间垫资(一般吨钢利润120元和垫资每月收取垫资总额的2分-3分资金占用费),垫资总量通常不超过工地所需钢材总量的20%,但垫资额度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1.企业管理者应具备强烈的信用管理意识
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客户是否按时付款可能涉及很多问题,例如客户的付款能力、赊销条款是否明确、商品或服务能否按时按质提交、货单和发票内容的准确无误、客户投诉的及时解决、应收帐款的管理水平等。这些问题涉及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方方面面。信用管理部门需要销售部门、财务部门、法律部门、生产部门、售后服务部门等的共同参与和密切配合,任何部门的疏忽都会影响应收帐款的及时和完全收回。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理解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并对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
2.企业应建立明确的信用管理制度,设立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有详尽、可操作的信用控制制度及程序来指引、规范相关部门的业务行为与流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明确的赊销及其他相关术语的定义。对于专业用语的解释必须清晰,并且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同,以避免日常操作中因理解差别而导致的失控。比如,对于款到发货的定义,必须指明是指货款实际到达企业的银行帐户,这样就杜绝了日后销售部门以客户银行汇款的传真件作为发货申请的要求。
(2)严格的信用批准授权。信用批准的权限一般仅限于信用部门经理及总经理,绝不可以将信用批准权下放给销售部门,否则,信用控制形同虚设。
(3)详细的客户信用评定程序。信用申请一般由客户提出,由销售人员提交公司的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随后展开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调查通常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的客户拜访是首选的方式。通过实地观察,与客户管理层或相关人员面对面的交谈,可以获得最真实、直观的资料,比如,通过参观客户的生产车间,可以了解客户设备的陈旧程度、开工情况、生产环境情况等,据此判断出客户的定单获得情况、企业的发展前景、获利的可持续性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判断客户的资信等级特别重要。
但实地调查也受到许多条件限制,如时间问题,经费问题等。所以通过信用调查公司获得客户信用分析报告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信用调查公司一般有银行、工商、税务等背景,其获得的资料更全面,但缺点是资料的真实性无法得到验证。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选择合适的信用调查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进行信用调查,以下信息是必须获得的: ① 名称、地址和电话号码; ② 总经理和采购经理的姓名;
③ 经济形式(个体、股份制、合作制)以及主要投资人的姓名; ④ 开户银行名称;
⑤ 经营形式(代理商、分销商、最终用户); ⑥ 生产的产品、内销或外销; ⑦ 净资产、负债; ⑧ 纯销售; ⑨ 付款历史;
⑩ 销售人员的推荐介绍。
通过信用调查得到的资料经过筛选、汇总、分析,形成客户信用分析报告。信用分析报告由信用部门编制,除了记录所闻所见、分析客户财务数据、汇总历史付款、购货信息外,重要的是应从识别风险的角度评价客户的偿债能力,评价赊销风险,提出信用建议。
经信用部门审核通过的信用申请表连同编制的信用分析报告提交总经理作最后的审批。经审批通过的赊销客户名单及时公布,由销售人员通知客户。
如果信用部门的分析报告不支持客户的信用申请,可以要求客户提供相应的付款担保。付款担保包括母公司的担保函、客户开户银行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或其他有价证券。在付款担保经信用部门或法律部门认定有效以后,提交总经理批准。如果客户的财务状况、资金实力均达不到赊销要求,又不能提供付款担保,但考虑到开拓市场、行业竞争等众多因素,销售部门极力推崇,最后的裁定权在总经理。
客户信用评定的有效期一般为一年,以保证信用批准始终建立在获得客户最新资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信用风险。重新评定的程序与新增时相同。企业信用评定流程见图1。
图1 客户信用评定流程
3.制订严格的信用控制流程
该流程贯穿了从客户下定单到同意赊销发货直至收回赊销款的全过程。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开发的ERP管理系统能够高效、快捷、准确地执行信用控制,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信用失控。经初始化设置后,赊销客户的信用额度、付款条件均由计算机记忆并管理,时刻与客户的实时交易记录作比较,作出是否准许发货的判断。销售人员将客户定单登记到系统中,财务部将收到的货款维护进系统,该网络资源可以共享到信用控制部门,信用控制部门根据计算机的记录,判断是否符合发货条件,符合的审核通过,不符合的通知退回。遇到特殊情况,如超过批准的信用额度或已到期的货款尚未结清,销售部可以提出临时性申请,由总经理决定是否批准。经信用部门审核通过或总经理特批的定单可以开具提货单和发票。
赊销货款的及时跟踪是信用控制流程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应制订货款催收程序,规定每个部门应履行的职责。信用控制部门负责及时发布货款到期信息,对于有逾期货款的客户,关闭其信用帐户,除非特殊批准不得恢复其信用帐户。每月由财务部向总经理和销售部呈报一份应收帐款帐龄分析报告,该报告将应收帐款按递延的、当期的、逾期30天未付的、逾期60天未付的、逾期90天未付的列出。所有逾期30天的欠帐由信用控制部门发信催付。对于逾期60天的欠款, 由总经理发信催款。对于仍不能收回的欠款,委托第三方处理或由法律部门协助进行法律诉讼。上述各部门的职责均作为业绩考核的内容,以保证各司其职。
4.企业应建立客户档案、客户管理系统
完整的客户档案是信用管理的基础。客户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客户资本资料、客户信用资料、赊销合同、以往交易记录等。信用管理部门依靠完整的客户资料评价跟踪客户的信用状况,及时调整信用策略。客户档案应从与客户建立交易关系前就着手建立,并在客户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予以及时补充与更新。具有完善信用管理体系的企业都会定期从销售员、客户或专业的信用咨询公司获得客户的信用资料。
客户管理除了上述客户基本资料的维护外,另一主要任务是建立客户信用评价模型。根据信用评价模型计算客户的信用得分,按得分高低划分A、B、C类客户。A类客户为财务状况良好、付款及时、购买力稳定、信用风险很低的客户,对这类客户的管理应该从如何拓展业务方面着手;B类客户财务状况一般,但波动大,付款时有拖欠,信用风险较大,对这类客户的管理则着重信用监督;C类客户为财务状况不良,过期款发生频繁,信用风险相对较大的客户,对这类客户的管理应注重收集客户的最新财务、人事、生产等变动信息,以免产生坏帐损失,必要时收回信用销售。
五、资金授权
公司董事会对总经理的资金权限:单笔预付货款不超过500万元;单笔垫资不超过200万元,垫资总额不超过1200万元 ;如超出资金授权由公司董事会表决。
河南斯特芬贸易有限公司 篇6
“思曼博”品牌服饰中式旗袍传统手工艺缝制的核心点在于采用一体式旗袍量身,形体分析方法及尺寸补正计算公式,这使得旗袍量身尺寸多达20余处。这种方式可以令旗袍制作达到一次成型、一次上身就无需改动的精湛水准,这个为我们量身定制或者异地量身定制提供了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为客人制作的旗袍不仅展示其长处,还能掩饰其不足,这才是旗袍美妙之所在。手工缝制专业工作人员只需一针一线,手指上下翻飞,一百多道工序之后,一件完美的作品就完成了。作品之完美不仅仅在于合身,手工针脚之细密匀称,面料花纹拼接之精巧契合,更是巧夺天工。
量身定制也大大减少了运营资金、降低资金风险。布料、辅料可以自主选择,每款衣服都有客户自己的特色,打造个人品位,形成部落化网络式消费联盟。大家一听到量身定制,都会想到是比较高端的,消费人群有一定的局限性,怎么样可以做到全民化?但我们希望能够把这种量身定制服饰做成全民化的项目。
在市场推广上,公司采用职业经理人为单位裂变式发展,我们在整个模式化运营当中没有加盟商这一说,只有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一部分和加盟商是类似的,他通过这个项目去赢取一部分利润,另外他也是公司一员,不定期举办主题会议。职业经理人只需推广便可直接受益,后台服务和产品本身是不需要职业经理人去担心的问题。
很多人会认为,一般做衣服手工费占很大一部分,面料费也占很大一个部分。我们采用了两个方法来降低成本,第一个是核心团队年终分红制;第二个是面料进货商联盟。进货商联盟就是和一些大的厂家比如说隆禧服饰一起去采购面料。
一般如果你要的量少,价格会非常高,但是我们有这个进货联盟的话就会把价格大大降低。另外,经销商直接由职业经理人代替。因为这两点,我们的手工费面料成本、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为全民穿上手工定制服饰提供了可能。
创新十问
经济“寒冬”下应做好自己
你如何定义创新?
在自己比较熟悉的行业中寻求突破。
你认为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转型期步子没跟上。
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创业热情?创业的原始动力是什么?
每个人都应该做点什么。为自己,为家庭,为孩子,为社会都应该做点什么。
你认为创业成功的要素是什么?
信心、用心、模式、团队、目标。
创业以来,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人才。
你认为项目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传统行业+全息动态管理商业模式打造一个“全民定制、全民创业”的平台。
你认为创业与资金之间是什么关系?你如何看待投资人?
就如家庭教育一样,环境、人物、平台决定你的发展速度。投资人要和创业者思想一致,有先进眼光并达成共识。
你最喜欢或者敬仰的创业人物是谁?为什么?
香港澜庭集创始人韩玉逍,企业在她带领下发展迅速。
对企业三到五年的规划有什么目标?
做豫商代言人。
你对当前所谓经济的“寒冬”怎么理解?
内部控制在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应用 篇7
一、关于外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概述
(一)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起源于内部牵制,它是指企业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性,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与正确性,保证各项经营目标和经营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等,在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包括权责划分、工作流程的制定、岗位责任等,涉及到企业人、财、物和供、产、销的所有环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许多进出口贸易企业抓住机遇迅速发展,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业务种类越来越复杂,这样就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果企业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必然会使得经营活动管理混乱、直接影响工作效率,进一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根据我国企业家调查管理机构做的“关于企业经营现状跟踪调查问卷”,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加强和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由此可知,内部控制制度是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要充分利用好该手段,企业就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二)建立内部控制的原则
要想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贯彻以下几项原则。
1.从整体出发,统筹规划。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符合企业的经营情况,要为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之前,就必须对企业供、产、销等经营环节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制定相关的控制方法,从而保证企业经营活动能高效运转。
2.以权责为出发点,对关键点进行控制。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合理设置企业各个工作岗位,并且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个岗位承担的责任和应有的权利。这样在企业内部就可以建立一套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岗位责任制,减少贪污、舞弊行为的产生。同时,在内部控制时还要抓住关键的点进行控制。所谓关键点就是在内部控制体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者岗位,例如进出口合同的签订、货款的支付等。只有抓住关键的控制点,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3.不相容职务分开。为了防止企业人员欺诈、舞弊行为的发生,内部控制要求不相容的工作应该由不同岗位的人员分别进行管理,不能由一人兼任。如财务人员不能同时兼任稽核人员、钱账要分管等内部牵制制度。这样的内部控制方法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性就有重要的意义。
4.业务处理程序要规范。内部控制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业务处理流程来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有效运作。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济业务都要经过授权、主办、审批、执行、记录、检查等环节才能完成,在各环节中每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如果能按照制定的业务处理程序来办理业务,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大大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并且通过对业务程序的规范化处理,可以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活动进行检查和监督,防止危害公司利益、违法行为的出现。
5.建立严格考核制度。根据岗位责任制度所制定的工作标准,如按业务部门、产品种类和生产工艺流程等制定业务活动应达到的水平和质量目标。工作标准制定之后,还要建立一套公平的、科学的考核标准,由企业的专门机构定期进行考核,对各职能部门的业绩进行评价,从而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进出口贸易公司内部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
过去几十年的传统发展模式使得外贸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企业的内部控制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粗放的阶段。在内部控制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组织结构不合理。由于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起步比较晚,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或者很少接触到内部控制方面的有关知识,造成他们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思想意识,那么在进行经营活动的管理时也就不能很好地利用内部控制达到管理的目的。同时,由于许多外贸公司的前身是国营企业,他们的组织结构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这种传统的模式在设置组织机构时把行政管理的方面作为首要考虑的内容,忽视了企业组织的合理性,这样就造成部门外贸企业组织机构臃肿,管理层级比较多,从而影响了信息沟通、交流的时效性,进而造成整个公司工作效率低下。
(二)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首先,独立性缺失。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它对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从第三方的立场上对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流程作出客观的评价。但是我国审计署在1995年发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并对单位领导负责报告工作。这就说明我国内部审计不能对单位直接负责人进行监督,而目前企业中许多的问题是由直接负责人造成的,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一般不受重视,更多是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一个摆设,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不能发挥防错防弊的职能。其次,进出口贸易公司内部审计的重点仍然局限在财务报表审计,忽视了对管理现状的分析和审查,并且只注重事后的监督,不注重事前的预测和事中的控制。最后,许多内部审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转过来的或者由财务人员兼职,缺乏对审计知识、内部控制知识的了解,这些都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三)忽视对风险进行管理。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经营环境的改变,进出口贸易公司的经营风险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些公司仍然没有对风险进行监管,表现在对风险信息缺乏分析,缺少可以衡量风险大小的指标,缺乏积极、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等,这样就使得企业在风险来临时手忙脚乱,缺乏应对机制。例如,2008年从美国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我国不少进出口贸易公司就没有抵挡住这场危机,仅广东的进出口公司就倒闭了近百家。由此可见,缺乏对风险的严格控制制度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有多大。
三、完善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当今经营环境的风云变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而经营风险也不断提高。因此,进出口贸易企业应该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单位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第一,经营者责任风险。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使得大部分企业都聘用总经理,虽然企业可以采用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措施来对经理的权限进行管理,但是仍然会因为个人经验、道德素质、经营能力等因素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第二,投资项目风险。企业为了获得很多的利益和发展机会就会进行项目投资,但是如果企业缺乏一套科学的投资程序,就会很容易盲目进行,那么风险也就相对较大。所以在有投资机会时,外贸公司应该对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风险大小等进行客观的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第三,汇率风险。对于进出口贸易公司,汇率的变动会对出口产品价格或者进口产品的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经济利润的上升或者下降。当汇率稳定、波动不明显时,就有利于公司的成本、利润核算;当汇率发生很大波动时,就会增加企业对外贸易的风险。因此,对汇率风险监控得好,就可以事半功倍。
(二)加强审计监督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机构。外贸公司应该定期对其境内外所有的分支机构进行财务活动和日常经营活动的检查、评价和监督,制定主要经济指标偏离预警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同时为了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性,应该对经营者进行离职经济责任审计,并对一些金额较大的、比较重要的投资项目进行单项审计,对组织机构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估,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强化外部监督。税务、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同时,还可以利用外部的中介机构,特别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由于对内部控制方面非常了解,可以对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内控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这样企业就可以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建议了解自身内部控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改正。
论贸易企业的内部审计 篇8
一、对内部审计的深刻认识
贸易企业要想做内部审计工作, 首先要对内部审计的本质、工作目标、职能等方面进行深刻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各项内部审计工作。
(一) 内部审计本质
人们关于各种事物本质的认识并不是一直停留在静止的层面, 而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要想从根本上认识内部审计的本质, 就要对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加以了解[1]。现代企业内部受托责任的出现催生了企业的内部审计;而内部受托责任的多极化发展让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也得到了超前发展, 并将受托责任划分为受托管理责任以及受托财务责任, 这就从根本上提升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内部审计的本质在人们不断发展、不断探索过程中实现不断完善, 其本质决定内部审计属于和其他内部控制方法互相独立的一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职能与独立性的天然联盟:当内部审计有着较强独立性时, 其职能作用就能够得到显著的发挥;反之, 其作用发挥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二) 内部审计工作目标
审计工作的目标作为企业内部审计活动的出发点及落脚点, 也是对审计事项和评定标准之间符合程度进行确认的一种行为。内部审计目标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 也是审计活动所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或者境地。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也开始从查错纠弊转变到帮助管理层更好地对相关职责加以监督与管理, 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和增加股东财富。企业内部审计逐渐从财务审计转变到内部控制审计层面, 并开始和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风险评估以及治理程序审计有效结合在一起。因此,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主要有: (1) 保护公司的利益。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目标要求, 审计工作人员要明确企业内部提供的统计数据以及会计数据的可靠程度;要明确公司资产计算的科学性、正确性, 避免各种损失的出现;要明确公司计划、方针、程序被遵循的实际程度[2]; (2) 增加公司的价值。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目的,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要从事以下活动:结合相关数据、其他证据来对组织的计划以及方针进行评价和检查;对组织内部程序以及记录的有效性和适当性进行检查以及评价;对各种计划、方针程序指导下的本职工作的具体完成状况进行评价和检查。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通过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方法指导, 来对风险管理、治理、控制程序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 从而帮助企业能够达到经营目标的要求。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目标需要内部审计更有效地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 能够和组织目标有效进行链接。具体到贸易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应为: (1) 监督贸易企业相关工作按照规定程序和政策的要求来执行; (2) 协调企业内部相关部门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各种资源加以利用; (3) 通过提出管理建议来提升贸易企业内部机构运行工作效率、效果。
(三) 内部审计职能分析
全面、深刻地认识内部审计本质对于发挥内部审计职能有着重要的影响[3]。内部审计职能是围绕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而延伸出的各种功能, 这也是对内部审计的一种本质体现, 审计目标将会对其产生主要的影响。全面科学地认识内部审计职能是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也是内部审计制度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贸易企业内部审计具有的职能应至少有:①经济监督职能。经济监督属于内部审计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主要是督促和监察企业工作人员在授权范围之内对相关职责加以履行。贸易企业内部审计中的经济监督职能包括制止各种违法乱纪现象;对企业以及国家财产的保护;对企业经济资料中存在的各种舞弊、错误行为进行揭露;保证会计信息资料能够更加正确、真实、合理、及时、合法地反映各种客观事实;对经济犯罪活动进行打击;②经济控制职能。内部审计属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 和其他控制形式相比, 它也是对另外控制活动所开展的再控制, 其具有显著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来及时地发现贸易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③经济评价职能。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既定计划、决策之间的协同性进行检查评定, 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或者意见, 为企业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相应的依据, 帮助企业不断提升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方式[4]。其主要工作包括对企业控制以及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健全性进行评价, 尽可能披露一些薄弱环节, 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以完善, 尽可能堵塞各种漏洞;通过评价和审查企业经济效益、财务收支来寻找更多的效益增长点, 对各种不利因素进行消化处理, 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从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以及活力。
二、当前我国贸易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审计模式不能适应现代贸易企业的发展要求
内部审计模式是贸易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部署的指导框架, 从根本上决定审计工作的基本方式以及方向。内部审计作为贸易企业强化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 在提升企业发展效益、强化组织内部控制、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审计体系的主要构成元素, 内部审计需要使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式, 从而保证其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传统的内部审计目标仅仅集中在查漏防弊, 其工作重点也就局限于资金以及财务流程, 选择的大都为事后审计方式。贸易企业传统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内容以及方式已经不再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市场经济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企业内部审计要能够对其经营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 从而不断提升其经济效益。受传统内部审计范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多数贸易企业仍将内部审计重点集中在财务管理领域, 工作对象为账簿、会计凭证、报表以及其他资料, 大都只是关注财务数据的合法性、真实性, 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能局限于查错防弊。另外, 在国有贸易企业中, 政府及相关部门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 内部审计属于国家制定的一项策略, 主要的目的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 保证财经法纪目的得到维护。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要求贸易企业内部审计要能够立足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监督财产保值增值, 还要能够从企业发展来对相关职能、下属机构的经济活动、财务收支进行监督[5]。这就会导致目前大多数国有性质的贸易企业的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国家派驻的监视部门之间的审计界限模糊, 出现职能交叉, 职责重叠的现象。
(二)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贸易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只有具备较强的独立性, 才能够有效保证审计人员依法实施经济监督, 保证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 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但目前我国大多数贸易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主要表现:①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差。内部审计所具有的独立性是其和税务监督、会计监督以及其他经济监督方式之间存在差别的一个本质特征, 这也是审计职能得到发挥的主要条件[6]。目前大多数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的贸易企业, 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内部制度的同时也设置了专业的内审机构;但有些贸易企业没有设置专业的内审机构, 而是将其纳入到包括财务以及其他监督部门工作范围之内。这种制度安排下的内审机构大都是坚持管理和经营者直接领导的方法, 并按照高层管理人员的领导以及要求来进行相关工作, 内部审计应有的独立性大大缺乏;②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配置方面缺乏独立性。虽然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内审人员的独立性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安排, 但受到企业利益关系、领导干部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内部审计人员往往无法公正、客观、全面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从而导致其内审工作人员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
(三) 贸易企业内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在现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 内审工作已开始从单纯财务审计内控延伸并转移到效益评价等工作之上[7]。这些都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文字表达与语言交际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重业务与效益”等管理理念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贸易企业内审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审发展。贸易企业内审工作人员大都是从财务会计人员转岗而来, 他们的知识结构往往较为单一, 习惯对企业财务收支进行审计, 过度重视账面审计内容, 没有兼顾到账外的工作内容, 不够了解贸易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 无法全面有效地对企业管理以及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揭示和披露。贸易企业在对内审人员进行管理时, 也没有设置相应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 利用行政任命制度替代人力管理工作, 审计部门在人员配置上面较为被动, 导致一些不具有相应资质的工作人员进入到内审机构, 而这些人只是单一机械地服从组织的安排。这些都会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无法胜任相关审计工作。
三、提升贸易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并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审模式
现代企业内审工作目标定位开始从“查错纠错”转变到帮助管理和领导者履行相关职责、增加企业价值等方面。现代企业制度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贸易企业逐渐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体系, 使其防范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8]。面对全新的国际内部审计环境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环境, 贸易企业需要能够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不断突破传统内审的工作思路、审计定位, 让内审职能满足合法、真实、效益性的要求, 对企业的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客观评价, 转变企业风险防范以及管理工作方式。因此, 内部审计需要能够制定全面正确的目标定位, 并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从而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在贸易企业经济活动多元化发展的影响下, 单纯的事后审计已经无法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作出科学、全面以及准确的评价。因此, 内审机构需要强化对经营活动进行事前以及事中审计力度, 朝着事前审计预防、事中审计控制、事后审计总结的方向转变, 从根本上减少企业做出各项经营决策面临的风险, 降低其损耗以及浪费。在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 贸易企业内审工作需要适应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要求, 从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变到经营和管理审计工作之上, 并将为了企业目标实现而开展的管理活动以及决策作为内审工作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贸易企业需要将经营审计、管理审计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 而将财务审计作为工作基础, 将舞弊审计、质量审计作为辅助手段, 从而构筑一个有效、科学的内审工作体系, 保证内审职能得到全面地发挥与履行。
(二) 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
审计属于独立性较强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其独立性是当前贸易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灵魂, 也是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内审部门和业务部门、其他部门之间存在的关系将会对内审工作独立性产生决定作用[9]。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 内审部门需要能够获得被审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降低审计过程中的障碍。在给出相关审计结论之前, 内审部门需要参考被审计部门提出的意见, 这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反应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 还保证审计意见的科学性、独立性不受到影响。在审计工作人员独立性提升过程中, 可以通过定期轮换、审计人员不得参与到经营管理活动、按照相关审计原则来开展工作、不得收取任何对自己职业判断产生损害的有价值物品等方式来实现。
(三) 提升内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审计准则以及审计程序都要通过内审人员的工作实践加以落实, 内审人员在保持自我工作独立性的基础之上, 除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操守、专业胜任能力, 还要不断提升和强化内审人员综合素质, 熟悉各种内审规章、遵纪守法、精通经营管理、财务、工程技术等相关知识[10]。因此, 贸易企业要重视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培养:①要不断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 要能够引导他们熟悉并组织相关内部控制工作和经营活动;②贸易企业要能够建立并完善内审人员后续教育体制, 强化内审人员接受在职培训的工作力度;③还要积极鼓励内审人员参与到实践和理论互相结合的研讨活动中, 不断优化内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 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理论素质, 通过多种方式来让内审人员了解更多新情况、掌握更多先进科学的审计方法, 从而满足经济形势发展和变化的需求;④在内审人员管理方面, 要引进竞争管理机制, 为所有人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贸易企业要能够把考核、考试、培训综合统一, 通过择优上岗、定期考核来实现内审工作人员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内部审计对我国贸易企业完善经营管理、提升经济与社会效益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企业不断发展、社会各界要求不断提升的现状下, 我国贸易企业需要建立职能全面、监督有效的审计机构。因此, 贸易企业要通过选择与内部审计本质、职能相适应的审计模式来提升内审工作独立性以及内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从而有效保证我国贸易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自我竞争优势, 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贸易企业作为对外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 在传递本国文化、推动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更是联系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桥梁和纽带。“互联网+”的到来促进了国与国之间、区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但也加剧了贸易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利益冲突。这就要求贸易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能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因素的考验。内部审计作为贸易企业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 对于贸易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维护财经纪律、提升自我经济效益有着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贸易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唐忠良.构建企业国有资产内部审计制度[J].中国行政管理, 2013, 03:76-80.
[2]张庆龙.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职业通用胜任能力框架设计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会计研究, 2013, 01:84-91+96.
[3]王兵, 鲍国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实践与发展经验[J].审计研究, 2013, 02:76-81.
[4]徐光华, 李兰翔.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内容体系构建新探——江苏企业内部审计实践引发的思考[J].审计研究, 2007, 01:86-90.
[5]陈留平.企业内部审计前沿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 2012, 06:4-8.
[6]高秀元.浅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 2011, 02:185-187.
[7]孙良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某民营企业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06:21-24.
[8]何克飞.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新视野[J].当代经济, 2011, 24:10-11.
[9]南顺女.论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0, 12:57-59+67.
跨国公司内部化原因分析 篇9
摘要:传统的贸易理论注重从宏观方面分析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的模式以及贸易的利得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对跨国公司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有了新贸易理论和内部化理论的突破,学者开始从企业内部探讨贸易的动因。主要从交易成本和价值增值两个视角对其进行理论分析。
关键词:内部化贸易;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6.023
1问题的提出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国际间流动,这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服务方面的交易活动。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化贸易的形式,绕过较高的成本贸易壁垒,使交易直接在公司内部进行,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本文从交易成本理论和价值增值这两个视角来研究跨国企业的内部贸易。其中,交易成本理论通过对比交易成本和治理成本的大小来选择恰当的组织形式,而价值增值角度的分析主要通过特有资产优势的内部化以获得价值增值。
2内部化理论的发展
1937年,美国经济学家科斯(Coarse)提出了“企业为什么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企业进行内部交易可以减少交易费用。1976年,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Buckley)和卡森(Casson)提出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包括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和限制、市场信息交流的不完全、缺乏合理的资产和技术定价机制等等,都会导致市场联系的时滞、中间产品供应不稳定等一系列结果,由此产生了公司内部交易,而跨越国界的内部交易则形成了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Hill and Kim的内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是企业按等级划分的反应,用来取代(通过内化)无形的跨越国界的中间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市场。内化理论植根于的科斯的工作,科斯将其扩展到国际环境中被邓宁(Dunning)和拉格曼(Rugman,1980)认可,并被Hora-guehi和Toyne明确地证明。巴克利和卡森认为一个企业往往通过内部化来使要素商品和服务为企业所有并处于其控制而不是通过一个公平的交易。邓宁进一步指出内部化的激励是要避免缺点或者是将不完全竞争在资源分配的外部机制上的优势资本化。
Teece(1981)在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的基础上对跨国公司进行了分析,指出跨国公司是中间产品、知识和资本市场内部化的结果。小岛清从企业比较优势角度出发,指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是投资补充贸易,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是投资替代贸易。Hill(1990)则通过建立模型,权衡跨国公司对外合作与竞争的利弊,得出从长远来看市场更偏爱合作而非竞争的结论。
具体来看,内部化理论的发展主要分为: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的萌芽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的产生时期;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众多经济学者对内部化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时期。
3交易成本理论与跨国公司内部化
3.1交易成本理论的发展
1937年,科斯创立了交易成本经济学,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并指出当市场交易的成本大于企业内部协调所需费用时,企业就会选择内部交易。威廉姆森在1971年指出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会存在契约不能履行的情况,这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他进一步指出企业不仅是一种生产函数,而且是一种治理结构,而企业内部的资源重新配置则可以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巴克利和卡森在1976年把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引入国际直接投资领域,指出跨国界的内部市场交易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节省交易费用。
张五常(Steven Cheung)对交易成本理论进行细化和深化:一方面将交易成本和产权的界定挂钩,强调产权是经济上事实存在而非法律赋予的权力;二是将交易成本与契约挂钩,将在外部市场或者企业内部组织进行的交易所需付出的成本都归为契约成本。达尔曼在1979年依照契约过程对交易成本作了更全面的定义,将交易双方为达成交易进行找寻的过程所花费的时间和资源也归入交易成本,甚至将交易双方讨价还价之前为确定交易条件支出的某些决策成本也计入交易成本。
综上可以看出,交易成本是经济体系的运行成本,与产权的界定有关,信息成本也属于交易成本。任何经济体系都非永远处于均衡状态,由于市场失灵造成的失衡而付出的成本也属于交易成本。
3.2跨国公司内部化可以减少交易成本的模型分析
3.2.1跨国公司具有的内部化优势可以减少交易成本
一方面,跨国公司具有人力资源和特定技术资产方面的优势,而这都属于企业的专用资产,对其进行管理的成本大大小于进行外部交易的费用。这虽然会失去市场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带来的好处,但仍会促使跨国公司本身努力在其内部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增强自身的优势。具体说来,跨国公司母公司作为供应方,子公司是需求方或者接受方,形成纵向一体化。另一方面,在信息不对称时,母公司对市场的控制力不够,跨国公司不能够对多样化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交易成本会因交易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的内部化可以避免外部大量的交易费用。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大量的交易在签订违约时,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失效。相对而言,与子公司进行交易更为简单,并且利于管理和集体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利于形成内部的规模经济。
3.2.2交易成本与跨国公司资产专用性的模型分析
威廉姆森(1984)探讨了治理成本与资产专用性的关系,指出随着资产专用性的增加,内部治理成本与市场治理成本之差越来越小,在资产专用性达到某一点K时,企业内部交易和外部交易的效果是相同的。
海默(Helpman)和Krugman(2005)进一步指出交易成本也应包括总部服务(h,人力资源)和中间产品(z,知识、技术等),并提出通过要素价格均等化得出最低成本。
本文中主要研究资产专用性对交易成本的影响,进一步作出如下假定:
两个国家:A国,母国,资本输出国;B国,东道国,资本输入国。
产品:一种产品X,并且是最终产品。
生产要素:K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Z代表知识,先假定知识Z是不变的。
成本:c代表生产产品的单位成本,F代表公司的固定成本(如研发和管理成本),G代表工厂的固定成本(如厂房、机器设备等),T代表两国间运输单位产品的成本。
令(4)式为0,求得对企业最优的K值。再将此K值代入(3)式,便能求得最大的利润。与外部交易的利润函数比较,成本函数中增加了生产产品的单位成本即资产专用性的变量,缺少了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变量,则在某一点K,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的利润函数是有可能超过外部市场交易利润函数的,这就解释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外部市场进行替代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4价值增值与跨国公司内部化
邓宁范式认为,跨国公司或潜在的跨国公司的外国增值活动是确保三个不同来源的优势的结果:首先,公司相对于他的经营者的所有权优势;第二,外国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第三,在外国市场上从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中获得的内化优势。
巴克利(1976)、达尔曼(1980)、邓宁(2003)等人的主要观点是内部化理论关注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即市场的不完全导致外部交易成本增加,而内部化则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以中国为例,如图1所示,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跨国并购总金额除了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有所下降外,其他时期大都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充分体现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优势。
Caves和Hennart(2000)针对中间产品市场失灵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交易成本增加等问题下的跨国公司内部化做了实证研究,并指出通过统一支配资源、将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的方式来发挥企业组织生产和团队协作的功能。跨国公司选择将自身优势的内部化就是要利用企业的这些独特功能。
韦伯认为依照科层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机构是合理的,因为它在保证组织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实现组织追求高效率的目标。因此,巴克利等人指出跨国公司的形成是企业将国际市场内部化的过程,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组织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利用自身的专有资产和独特优势,对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获得类似于市场垄断的力量。
除此之外,Cantwell(2000)认为知识产品市场的内部化收益不仅可以节约交易成本,而且可以带来经济的外部性:形成对企业强烈的“向心力”。这主要在长期的组织培训中形成的,它是一种集体所能拥有的,跨国公司的形成就是有效地利用知识产品的“向心力”作用的结果。另外,企业凭借知识产品一体化创造的技术产品也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
鉴于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跨国公司内部化的价值增值优势是多样化的,有些甚至是我们无法用实证模型检验和验证的,这需要进一步扩展有关的理论,将这一过程具体化和模型化。
5结论
【内部贸易跨国公司】推荐阅读:
贸易公司采购06-24
贸易公司管理06-05
贸易公司账务处理09-24
公司内部08-16
公司内部公司搬迁通知08-18
贸易公司管理体系08-28
注册贸易有限公司流程08-27
贸易公司销售年终总结10-27
公司乔迁内部通知08-29
公司内部预算控制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