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问卷调查

2024-08-06

公司内部问卷调查(精选9篇)

公司内部问卷调查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舞台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往往由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与东道国官方语言不同的“语言特区”。在华跨国公司内部的语言使用状况是我国语言文字生活领域中非常重要、但却长期被忽视的一个部分。在华跨国公司内部的语言使用隶属于语言功能规划的“公共服务”这一层次。(1)它的使用状况不仅关系到跨国公司的内部管理,更关系到中国语言生活状态的和谐、健康和稳定。

一基本情况

(一)在华跨国公司概况

按照联合国的定义,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TNC)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拥有并管理若干经济单位的企业。一般以一国总公司为基地,通过输出资本在其他国家设立分公司或控制当地企业使之成为其子公司,从事跨国界的生产、销售和其他业务活动。(2)根据这一定义,我们把在华外国投资企业称作跨国公司。另外,本研究中港澳台企业除了在大陆投资外,在外国还有投资,所以把在大陆的港澳台企业也视作跨国公司进行统计分析。

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712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6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49.6%,进口总值占全国的52.4%,总产值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3)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些企业内部在语言运用上呈现出多样性,尤其是来自来非英语国家(德、法、日、韩等)的企业,出现了汉语、英语及母公司语言并存的现象。本调查旨在揭示跨国公司这一特殊组织中的独特的语言现象。

(二)样本构成及其分布

在华投资的TNC主要来自日本、美国、韩国、法国、德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制造业为中心,涉及商业、金融、建筑等多个行业。在华投资总额排在前列的地区是江苏、广东、上海、浙江、辽宁、福建、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本研究在外资企业最集中的江苏省展开调查。

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在跨国公司中担任中层以上职位的在职工商管理硕士学员。被调查企业分布在苏州、无锡、扬州、南京等城市,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191份,其中有效问卷132份,有效回收率为44%。我们把问卷信息输入电脑建立了TNC语言使用调查数据库。本文的研究均基于此数据库。

样本企业大多是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前10年成立的,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公司为代表的大中型制造企业。他们在生产营运、企业管理包括语言管理上更趋成熟与稳定,公司内部语言状况也更丰富多元,能真实地反映现阶段在华TNC在语言使用实态方面的真实情况。

从母公司地区分布看,美国占31.1%,德国占14.4%,日本占14.4%,此外还包括韩国、法国、瑞典、英国、新加坡、荷兰、意大利、丹麦、比利时、中国台湾、瑞士、挪威、中国香港、芬兰、西班牙、马来西亚、以色列、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按母语来分,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以非英语为母语的欧洲国家和以非英语为母语的亚洲国家分别占了35.7%、37.9%和26.5%;从产业分布看,制造业共计105家,占样本总量的79.5%,其他业务包括市场销售机构(8.3%)、综合管理机构(7.6%)、研发机构(3.0%)及其他行业(1.5%)。制造业中,主要包括通用机械(41.7%)和电子(30.3%)这两大行业,另外还涉及化工、批零贸易、医药、建材、物流、汽车、金融、房地产等。

从企业规模看,人数最多的是16000人,最少的是10人,平均人数为1796人;从外籍员工规模看,外派规模在10人及10人以下的占70.1%,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占22%,两者相加占样本总量的92.1%,外派规模在50人以上的占7.9%;从外籍员工外派年限分布看,短期(1~2年)占26.2%、中期(3~4年)占41.3%、中长期(5~9年)占28.5%、10年以上占4%,外派年限最集中的是3~4年这个区间。

从工作语言分布看,共有100家TNC把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占总量的75.8%。这100家TNC中,来自英语国家的共计83家,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共计17家。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非英语国家的亚洲公司,有56.5%的公司将工作语言限定为母国语言,其余或无明确工作语言,或把英语作为工作语言。

(三)研究内容

语言是一种有价值、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我们重点考察在华跨国公司内部各类语言资源(尤其是汉语)的实态分布。在华跨国公司语言使用状况调查包括两大部分:第一,在华跨国公司外籍员工语言技能调查;第二,在华跨国公司内部的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态度。本文将重点考察TNC内部的语言使用情况及其语言使用态度。

在TNC内部的信息交流中,汉语、英语、非英语的母公司语言以及其他语言是如何分布的?混用的频率、场合具体是怎么样的?外籍员工对工作环境中的各种语言持何种态度?现阶段TNC内部的跨文化交际中是否存在语言瓶颈?沟通效果是否理想?这些问题是TNC语言实态调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具体而言,我们把TNC看成一个语言社区,这个语言社区的主要构成是英语、汉语、非英语的母公司语言等三种语言。这三种语言在这个语言社区内是如何运作的,什么媒介使用什么语言,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这些都跟语境有关。我们将着重分析TNC内部文本语境和交际语境下语言的分布频率,同时我们也考察中外籍员工说汉语和说英语的语境选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考察了语言使用背后的深层次因素,即语言态度问题。

二基础数据分析

(一)跨国公司内部语言混用情况

我们报告中所说的跨国公司内部语言的“混用”或“交叉使用”,指的是若干话语参与者在同一时空域中,就某个主题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话语参与者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情况。

在TNC内部的信息交流中,汉语同其他语言混用的情况时有发生。66%的TNC内部,每天都在同时使用汉语和其他语言。有13%的公司语言混用的情况一周发生几次,10%的公司偶尔发生语言混用的情况,语言混用情况很少见和从来没有的占7%和4%。

由此可见,TNC内部所使用的语言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使用单一语言的公司仅占4%,96%的公司内部都或多或少存在语言混用的情况,其中66%的公司内部每天都在交叉使用着汉语及其他语言。

我们根据语言使用的媒介、场合以及对象等因素把TNC内部语言使用的语境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文本语境、交际语境和对象语境。以下是对汉语、英语等语言在这三类语境中具体分布情况的相关统计与分析。

1. 文本语境分布

对于TNC来说,印刷品、网站、通知等很多地方应该用哪种或哪几种语言,这涉及公司的语言管理策略。

调查数据显示,在TNC内部,英语较多地用在技术文件(累计101例,占样本总量的76.5%(4))、对外网站(累计99例,占样本总量的75%)、电脑系统(累计89例,占样本总量的67.4%)、公司合同(累计88例,占样本总量的66.7%)等专业管理文本语境中,而汉语则较多用在通知公告(累计99例,占样本总量的75%)、内部刊物(累计94例,占样本总量的71.2%)、管理手册(累计91例,占样本总量的68.9%)等日常管理文本语境中。

我们也发现,在所有的文本语境中,英语和汉语的总体使用频次非常接近。英语在所有文本语境中的累积使用频次与汉语的累积频次之比为1.1∶1。很多情况下都是英语和汉语双语并用。

2. 交际语境分布

我们依据表达媒介与地点的不同把TNC内部的交际语境大致划分为以下5种:工作会议用语、工作电话用语、工作交流用语、日常交际用语和工作邮件用语。

调查数据显示,作为世界通用语,英语在中国的TNC交际语境中非常强势。在TNC内部与外籍员工的沟通中英语被广泛使用,在各类交际语境中的使用频次均值达到了98例。也就是说,如果有外籍员工在场,74.1%的公司选择英语作为主要工作语言,再辅以汉语等其他语言。与英语相比,汉语在交际语境中的使用频次平均仅为32例,即24.1%的公司在工作交际中使用汉语。英语在所有交际语境中的累积使用频次与汉语的累积频次之比约为3∶1。

由此可见,英语和汉语在交际语境和文本语境中的分布差异很大。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中,跟外籍员工说英语的频率远远大于说汉语的频率。而在相对虚拟的文本语境中,使用英语和使用汉语的频率基本持平。TNC内部工作语言的选用随着语境类型的改变而改变。

调查数据还显示,在TNC内部使用汉语跟外籍员工交流的各类场合的使用频次呈现出明显的梯级排序,分别为日常交流51例、工作交流34例、电话交流29例、会议交流24例、邮件交流21例。正式的工作语境倾向于少说汉语,非正式的日常语境倾向于多说汉语,也就是说,汉语的使用频率随着语体属性的改变而改变。

如果母公司的语言不是英语,那么在与外籍员工沟通的不同交际语境中,母公司语言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15~20例这个区间。非英语的母公司语言也呈现出明显的语体相关性,正式的工作语境倾向于多用,而非正式的生活语境倾向于少用。在很多亚洲公司和欧洲公司中,母公司语言与本地语言存在较明显的竞争关系,并且这种竞争关系随着语境渐趋正式而变得更为激烈。在邮件交流和会议交流中母公司语言和汉语的使用频率基本持平。当语境变得非正式时,汉语的竞争优势才逐渐显现。

3. 对象语境选择

外籍员工在掌握了汉语以后,究竟在哪些场合、面对哪些对象时倾向于开口说汉语,在哪些场合、面对哪些对象时汉语说得更频繁一些,这是TNC汉语使用实态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考察外籍员工说汉语语境选择的同时,我们也考察了中国员工说英语的相关情况。通过比较,更好地把握TNC内部的语言选择问题。

图4显示,外籍员工说汉语的语境选择范围非常广泛,分布在各种商务场合。其中高频语境包括在公司内部联系(37例)、与本地客户联系(33例)和公司内部会议联系(32例),三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9%、17%和16%,合计占总体的52%。外籍员工说汉语的场合还包括同在华其他子公司联系(23例)、与本地供应商通信和往来(19例)、与公司海外部门联系(13例)等。19%的TNC在以上场合都不使用汉语。此外,在聚餐、开幕式等特定场合,外籍员工有时也需要说汉语。

与之相比,中国员工说外语的语境选择有其自身的特点(图5)。在TNC工作的中国员工说英语的高频语境包括与公司海外部门联系(117例)、在中外籍员工共同参与的公司内部会议(100例)和本公司内部联系(75例),所占比例分别为29%、24%和18%。仅2%的TNC认为中国员工没有使用英语的特定场合。

通过比较某些高频语境的语言选择发现,在公司内部联系中,外籍员工说汉语的频率为37例,而中国员工说英语的频率为75例,两者比例接近1∶2。在中外籍员工共同参与的公司内部会议上,外籍员工说汉语的频率为32例,而中国员工说英语的频率为100例,两者比例接近1∶3。

由此可见,在公司内部联系中,中国员工说外语和外籍员工说汉语这两种情况都广泛存在,但前者多于后者。中外员工共同参与的公司内部会议上所使用的会议语言不是单一的某种语言,而是多种语言并存,英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

(二)跨国公司内部语言使用的态度

除了TNC内部的语言使用实态调查以外,我们还初步调查了TNC对汉语、英语、非英语的母公司语言在使用中的态度。我们的调查涉及三个方面:什么情况下说汉语更合适、外语水平能否促进企业内部正常沟通以及TNC内部语言使用的沟通效果。

1. 什么情况下说汉语更合适

根据交际语境中交际主体和交际客体的具体性质,我们大致分了四类情况,即公司的内部通信和交流语言、公司与总部沟通的语言以及与其他外国子公司沟通的语言、公司外籍员工的使用语言。

统计数据显示,在进行公司内部通信和交流时,认为说汉语更合适的公司共有88例,认为说英语更合适的为59例,认为应该说非英语的母公司语言更合适的为8例,认为应该说其他语言的为1例。56.8%的公司赞成在公司内部通信交流时应该说汉语,赞成说英语的比例为38.1%。

TNC内部是一个微型语言社区,该语言社区对汉语这种本地语言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个相对独立的语言环境允许中国员工说汉语,也鼓励外籍员工说汉语,特别是中国员工和外籍员工共同参与的场合。

与公司外籍员工沟通使用的语言、公司与总部沟通的语言以及与其他外国子公司沟通的语言这三项的情况基本接近。认为在这三种情况下说英语更合适的比例分别达到了75.6%、79.8%和89.0%。这跟第一项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与外籍员工沟通所使用的语言”一项,75.6%的TNC认为他们说英语更合适,认为说汉语更合适的比例仅为12.2%。

TNC对于国际通用语、本地语言和第三国语言这三者的语言态度可以归纳为:对“内”鼓励说汉语,对“外”鼓励说英语。这里的“内”指的是内部通信交流,“外”指外部沟通(包括跟总部的沟通和跟外国子公司的沟通),同时也指对外籍员工。

2. 外语水平能否促进企业内部正常沟通

外语水平能否促进企业内部正常沟通,这是对这种语言实际所能产生何种效用的判断,也是一种语言态度。我们对此也进行了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掌握一定外语交际能力的外籍员工和中国员工将对企业内部的正常沟通产生正面影响的比例较高,分别为80例和112例,所占比例占有效样本总量的60.6%和84.8%。

此外,我们发现中国员工的外语水平对企业内部正常沟通所产生的影响分布较为集中,而外籍员工的情况则相对分散,仍然有39.4%的TNC认为外籍员工好的汉语水平并非就一定能产生完全正面的影响。

显然,TNC对英语能力的认同度更高,对外籍员工汉语能力的认同度稍显不足。

3. 跨国公司内部语言使用的沟通效果

为了评价在TNC内部中国员工和外籍员工沟通的效果,我们把TNC内部的沟通类型细分为六类:1)各部门会议里的沟通;2)面向所有员工公司政策方面的沟通;3)从总部下达到所有员工的重要信息方面的沟通;4)外籍管理人员和中方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5)外籍员工和中国员工之间的沟通;6)外籍管理人员和中国员工之间的沟通。

通过TNC内部六大沟通类型不同沟通质量的个案数量柱形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总体来说,TNC内部沟通效果集中在“良”这个区域,“优”这个区域所占比例不大。同时,虽然“中”“差”等消极评价所占比例不大,但也说明在部分公司里面中外员工在某些沟通环节上确实存在语言沟通上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

在华跨国公司形成了与其他组织不同的独具特色的内部工作语言体系,该语言体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大部分跨国公司内部存在着语言混用的情况。

在文本语境中,大部分跨国公司采取英语和汉语双语并用的模式来实施书面语言管理。同时这样的双语制也有所侧重,表现为英语多用于官方的、制度性较强的范畴,而汉语多用于日常的事务性范畴。因此跨国公司的语言管理策略体现出“分工并行”的特点。

在交际语境中,英语非常强势,使用频率在各交际语境小类中都很高。汉语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语境相关性,即使用汉语的频率随着语境类型和语境属性的改变而改变。在文本语境中汉语的使用频率高于交际语境和对象语境。在非正式的日常语境中汉语的使用频率高于正式的工作语境中汉语的使用频率。同时,汉语作为一种本地语言,跟非英语的母公司语言也存在着较明显的竞争关系,汉语的竞争优势随着语体的非正式属性的增强而增加。

调查还发现,外籍员工说汉语的语境选择范围广泛,高频语境集中,主要包括公司内部联系、与本地客户联系和公司内部会议联系。在公司内部联系和中外员工共同参与的公司内部会议上所使用的语言不是单一的某种语言,而是多种语言并存,英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

对于跨国公司内部语言使用态度的调查表明,跨国公司及其外籍员工对“内”倾向于说汉语,对“外”倾向于说英语。内部通信交流鼓励多说汉语,对外籍员工以及对外沟通交流而言说英语更好。同时,大部分跨国公司和外籍员工认为掌握一定外语交际能力将对企业内部的正常沟通产生正面影响。但我们也发现对于中国员工英语能力的认同度更高,对外籍员工汉语能力的认同度稍显不足。

在跨国公司内部多语混用的情况下,中外员工之间的沟通效果良好。不过调查发现,在部分公司内部中外员工在某些沟通环节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Nekvapil Jiˇrí&Nekula Marek.Language management in the Czech Republic.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Planning.2003,(4).

[2]刘重霄.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工作语言状况及对策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9).

[3]朱晋伟,王利峰.在华跨国公司外籍员工语言技能调查[C].北京:商务印书馆,即刊.

[4]于光.跨国公司语言战略研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7,(3).

[5]张普,王铁琨.中国语言资源论丛(一)[C].北京:商务印书馆,

公司内部问卷调查 篇2

各位同事:

大家好!2013年为了进一步提升东方飞扬品牌、产品知名度与美誉度,促进销售,公司决定加大品牌及产品的宣传力度,目前每月市场部会向媒体投放软文。为了投放的媒体更有针对性,能切实的帮助到大家,让客户通过媒体报道更了解飞扬,知道飞扬。在此,需要各位同事配合完成以下市场推广调研问卷。为了确保问卷真实行、有效性,还望各位同事能认真填写。感谢大家的参与与配合,答题后市场部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小礼品,略表心意,谢谢!

1、您的姓名:___________您所属事业部、分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的客户从哪些渠道知道的东方飞扬?___________(多选)

A、在百度搜索关键词进行查询B、从单位订阅的报刊、杂志广告中查询C、从网络媒体上查询

D、向朋友/同事/其他单位人员询问E、其他(请您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在跟客户谈判过程中,客户方参与谈判的人员由哪些人员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合作事宜的决策权掌握在哪些人员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您在跟客户谈判过程中,客户最关心的是东方飞扬哪方面问题?___________(多选)

A、公司规模B、公司资质C、售前及售后服务D、产品及技术质量E、公司知名度 F、公司在市场的占有率/份额G、曾服务过哪些大型企事业单位H、工作人员素质 I、诚信J、解决问题的能力K、其他(请您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您的客户最常上哪些网站了解有关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信息?___________(多选)

A、新浪B、搜狐C、网易D、腾讯E、人民网F、新华网G、中华网H、中国新闻网I、中国网J、凤凰网K、计世网L、赛迪网M、中国软件网 N、中国软件资讯网O、比特网P、IT168Q、IT专家R、中国雅虎

S、TECHWEBT、DONEWSU、千龙网V、速途网W、C114X、北方网 Y、飞象网Z、其他(请您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您的客户最常从哪些报刊、杂志中了解有关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信息?

请您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近期,您的客户有跟您反馈在网络媒体、报刊、杂志、微博、博客上看到过东方飞扬的新闻或广告吗?_________

A、有B、没有

如果有请问是在哪家媒体上看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近期,您接到的新客户中有反馈说是看网络上或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东方飞扬的新闻或广告,所以致电询问合作事宜的吗?_________

A、有B、没有

如果有请问是在哪家媒体上看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了市场推广工作更好的开展,请您列举一些您认为应该合作的媒体

公司内部问卷调查 篇3

“十二五”时期我国民航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有关航空公司的社会争议越来越多,“理财巨亏”、“套保”被“套”、“航班延误”“、拼班”、“航空污染”“、超售”、“贪腐”不断。种种顽疾显示民航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任重道远,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观念较为淡薄,企业文化缺乏核心价值观。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互为动力、互相促进,而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可以显著提升企业价值(田利军,2012)。本文以航空公司为切入点,实证研究企业文化、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以及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作用机理,可以洞悉企业文化对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在机理与路径,推动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耦合互动机制的建设,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和企业价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内部控制是价值管理的具体手段,内部控制主要对象是人、财、物及其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价值活动。内部控制是为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而设计的,是通过对各种价值活动的约束和激励以保障各项价值活动高效运行,从而实现公司价值链的整体增值。COSO(1992、2004)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及我国五部委(2008)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都把经营的效益和效率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内部控制水平与公司价值正相关

价值创造的实质是企业如何能以较低的生产成本,创造同等价值的产品或者如何能以同样的生产成本创造价值更高的产品。企业文化提供选择性激励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简化决策过程,节约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和履约成本,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企业转换成本,从而创造公司价值。Marcoulides和Heck(1993)对美国26 家公司,392 位员工进行的研究中,发现组织结构、价值观、组织任务、组织氛围、员工态度等文化维度都直接或间接对绩效有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企业文化与公司价值正相关

按照温忠麟(2005)、田利军(2012)等对于中介效应的研究,如果自变量X通过影响变量M来影响因变量Y,则M称为中介变量。民航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和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极目标都是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内部控制不仅应该包括各种刚性意味浓厚的约束性控制活动,而且应该包括诱导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影响员工价值观,进而在员工努力程度不足时增加其内心的内疚程度,也就是增加了员工偷懒的成本,从而在同等绩效不可完全测度下促使员工更加努力。内部控制是“法治”,企业文化是“德治”。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中的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基于以上理由,本文提出假设:

H3: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之间的中介变量,三者之间存在传导关系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2013年,笔者对中国民航大学的2011级和2012级两届MBA学员现场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员按照5分制Likert量表对航空公司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和企业价值主观打分。样本为我国27家客运航空公司,不含货运公司,时间窗口为2012年。由于被调查者均来自民航企业,近八成为部门经理及以上领导,在企业服务时间较长,深入了解民航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且被调查者素质较高,问卷填写又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问卷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发放的148份问卷中有133份是有效问卷。运输生产统计指标来源于WIND资讯数据库中的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研究数据库、中国民航局http://www.caac.gov.cn/I1/K3/和《中国民用航空》杂志中的民航统计数据栏目。文中相关数据的处理及检验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

(三)变量定义

(1)因变量。早期文献对于企业价值的衡量多为单一指标,如每股盈余(EPS)、权益报酬率(ROE)、资产报酬率(ROA)、企业自由现金流(FCF)、经济增加值(EVA)、托宾Q(Tobin Q)。后期研究多采用指标体系,Griffinet al.(1997)使用企业规模、5年期销售回报率、股权回报率、资产回报率、资产年龄。我们认为这些指标不能反映航空公司的行业特点,我们构建的航空公司企业价值体系涵盖运营效率、运营规模、服务质量、营销能力和盈利能力5个方面。(2)自变量。由于中外企业发展的现状、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行业之间企业文化也有差异。因此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根据我国的国情,结合航空公司企业的现状与特点以及研究的实际需要,构建了航空公司的企业文化量表,见表(1)。企业文化的测量采用李克特5分制量表的方式进行问卷打分,运用SPSS17.0对企业文化的42项指标做因子分析,并按照方差解释度计算综合得分。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有基于过程的,有基于结果的,也有两者结合的。本文延用本课题组前期评价方法,根据航空的行业特征和内部控制普适性的评价标准,从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方面构建航空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田利军,2012)。(3)控制变量。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相关的内部控制水平可能越来越高,从而向市场传递出企业非常具有前景的利好信息,导致公司价值上升。在不考虑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等外部条件下,如果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较大,说明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必定能折射出公司价值会有上升的趋势。用企业近三年来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平均值来表示企业成长速度。罗斯(Ross,1977)认为,负债水平具有传递企业价值的信息功能。企业的负债———资产结构就是一种把内部信息传给市场的信号工具。负债———资产比上升意味着经营者对企业的未来收益有较高预期,企业的市场价值增大。变量定义见表(2)。

(四)模型建立

根据假设和变量,采用OLS估计法,建立了以下回归模型。

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计量模型:

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

企业文化、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的计量模型:

如果加入企业文化变量,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影响应等于零或降低,同时企业文化对企业价值影响显著不为零,可以认为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作用于企业价值中介变量。Value=β0+β1ICQ+β2CC+β3SIZE+β4OWNER+β5LEV+ε…(3)。其中ε为残差项。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统计结果显示,样本公司企业价值均值为3.328,属于“一般”到“较好”的范畴。样本最大值为4.009,最小值为1.829,标准差为1.117。较大的标准差说明民航业整体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大型航空公司的企业价值远高于小企业。企业文化平均得分为2.392,属于“较差”到“一般”的范畴。“多干不如少干、职能部门办事拖拉、时间观念差”等现象是很多航空公司面临的问题。这使员工之间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企业缺乏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内部控制质量均值为3.357,属于“一般”到“较好”的范畴,说明我国大部分航空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总体还比较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控制变量中企业总资产取对数后的均值为4.47,说明民航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规模经济特征明显。三年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均值为28.10%。且标准差很大。资产负债率均值为88.91%,说明航空公司属于高负债行业,且融资渠道单一。

(二)回归分析

表(4)回归结果显示,内部控制水平对企业价值存在显著影响。模型的F统计量达到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调整正后的R2为0.769,说明内部控制可以解释企业价值的76.9%。企业价值与内部控制的相关系数为0.285,说明航空公司的内控质量每提高1%,企业价值就会增加0.285%。企业价值与内部控制质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H1得到验证,即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改善公司的价值。控制变量中的企业规模和成长性与公司价值均显著正相关,说明民航企业的规模效应是盈利主要因素,而大企业又有较好的成长性。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企业价值负相关,但不具备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表(5)回归结果显示,方程的F统计量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调整正后的R2为0.799,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的相关系数为0.191,说明航空公司的企业文化每提高1%,企业价值就增加0.191%。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减少企业的监督的成本,简化信息处理流程,降低讨价还价成本,促进更多团结协作,进而提高企业价值。企业文化与公司价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改善公司价值,假设H2得到验证。表(6)回归结果显示,当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变量都进入了回归方程时,F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降低,P值仅在5%水平上显著,调整的R2也降低到0.599。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前人的研究大多支持,企业文化能够较好的解释内部控制的变化,可以认为,企业文化在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假设H3成立。

(三)变量因子分析

表(7)数据检验显示,企业价值Value、企业文化CC、内部控制指标ICQ的KMO值分别为0.881、0.812、0.808,说明三个变量的题项间均存在共同因素;巴特利球体检验的P值均小于0.01,说明矩阵是收敛的,同时也说明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为非单位矩阵,问卷的效度是令人满意的。采用主成份因子分析法和最大变异转轴法,经过迭代运算,三个变量分别抽取2、3、4个公因子,累计解解释方差分别达到79.34%、81.69%和84.56%。

(四)信度与效度检验

表(8)信度分析表明,问卷各部分的克隆巴赫系数位于0.702-0.800之间,总体信度的a系数为0.918。说明量表内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高。效度分析表明,问卷的分量表与总量表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量表的指标意义明确,结构效度较好。说明即此次调查问卷设计得比较合理,通过此次调查收集的信息具有很好的可靠性。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价值存在显著影响,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改善公司的价值,企业文化与公司价值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文化能够较好的解释内部控制的变化,企业文化在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获得投资者的信任,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并通过改进流程获得竞争优势,进而提高企业价值。内部控制作为企业价值管理的重要抓手,表现形式往往是系列规章制度及其落实。规章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无法培育企业的认同感,最终形成卓越的执行力。企业文化往往比规章制度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好的控制效果。文化的弹性和无处不在的特点使得员工能够自主并自发的参与解决组织所面临的问题,而避免了制度控制的后摄性和回应性缺陷。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航空公司应进一步将安全是“命”、效益是“血”,形象是“魂”作为价值观,做到“一切为了安全,一切服从市场、一切追求卓越”。安全、正点、优质服务是航空公司品牌的核心。确定员工的价值取向,以安全、质量为中心,树立风险意识,构建运输品牌服务。航空公司要优化服务流程,做到信息畅通,环环相扣,反馈及时。从旅客设计出行开始,实现网上查询、网上订票、市内送票、机场取票、办理值机手续、机场设立晚到旅客绿色通道、候补旅客专柜等业务环节的无缝衔接,开展全过程、多方位、不间断、门对门的“无缝隙”服务,提高服务效率,节省服务时间,为旅客提供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摘要:本文以问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航空公司企业文化、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提高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内部控制水平与企业价值关系显著。企业文化能够显著的影响并解释内部控制的变化,企业文化通过影响执行力、凝聚力以及价值观等对成本因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价值值,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和企业价值之间中介因素,三者之间存在传导关系。

建安公司内部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4

姓名:胡海涛

专业:建筑

职称:技术员

二 0 0 五 年 十 月

目录

一 调查的意义

二 调查方式 方法

三 调查内容四 存在问题五 调查建议六 调查结果

云盛建安公司内部管理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县加快了招商引资的步伐,加大了对县内基础设施的建设的资金投入,一大批重点工程的建设推动了我县建设企业的篷勃发展。建筑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县现代化的建设,也解决了相当数量民工的就业问题。可以说:建筑企业的发展不仅利县利民,而且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建筑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民工不断地涌入到企业内部,给企业的内部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现行的建筑企业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的需求,也不适合现代企业的规模。因此,现代的建筑企业必须要对现有的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建筑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调查方式、方法:座谈、访谈。

三、调查内容

灌云县云盛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盛建安公司)或(公司),是我县一家拥有三级资质的综合建筑公司,公司属集体企业,下设十余个项目经理部(每个项目部设一名经理)。现拥有数百名员工及大量的重型工程机械,目前,我县范围内在建的大中型工程有十几项。我于今年十月上中旬对云盛建安公司的内部管理体制和具体的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多次与公司的各个管理层人员进行了座谈,通过自己的调查和归类,我认为云盛建安公司的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着以下方面几个问题:

四、存在问题

1、工程建设中存在着安全隐患:

在近期工程建设过程中,时常发生施工坍塌、塔吊倒塌和高处坠落等安全事故。给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各建设施工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还不健全,甚至有的施工部门在发生工程事故时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给建设工程施工安全造成了严重的隐患。

2、缺乏统一的施工管理

随着公司规模不断地扩大和对外承接工程项目的增多,各项目部

施工队伍的管理成为一大难题,由于各项目部过度分散,基层管理人员严重不足,致使公司缺乏对各项目部统一的经营施工、财务管理、队伍的管理和协调关系,给公司对外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市场占有率较小,难以形成规模。

目前,我县在建的各项工程中,云盛建安公司所占有的比例太低,加上县内各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导致公司的经营规模无法进一步扩大,阻碍了公司的发展。

4、质量管理制度落后,公司信誉降低

无论是公司现在在建或已经建成的工程都或我或少地存在着质量上的问题,致使工程建设和使用方对公司信誉的降低,给公司承揽新的工程项目造成了不小的难度。

5、公司施工技术落后,竞争力下降

由于公司各项目部在施工现场管理中,缺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导致在各项“高、大、难、新”的工程施工中仍采取较为落后的施工技术,在遇到技术难关时,更会是手足无措,市场竞争力从而日趋下降。

针对上面的五个主要问题,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其它建筑企业在体制改革中的经验,经过自己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以下的五点改革的方案和建议。

五、调查建议

1、树立安全第一观念,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一直被当作企业的头等大事来抓,而我县各建筑企业的安全形势是严峻的,全县各建设工地上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作为公司的管理层,应随时提醒每一个项目部,每一支工程队,每一位领导同志都应警醒和反思,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立足防范,强化监督,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集中精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切实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公司当前的重点工作是认真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以事故多发和易造成群死群伤的工程项目为重点,集中开展检查和专项治理工作,是解决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治理,对关键程序、关键环节、关键部位,都要制定安全规程和验收规程,明确各个关键岗位的责任人,逐步使安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加强一线人员基本安全知识的培训,没有完成基本安全知识教育培训的从中央到地方必须补训上岗,抓好事故由来,调查结案的督办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不放过,限期结案加强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机制,要结合机构改革,建立健全分级管理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做到机构人员职能经费落实的要求,主要领导对本项目部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实行定期下级向上级汇报,上级对下级逐级指导和监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要建立安全生产考核制度,抓好安全生产是公司各级领导干部的头等大事,要坚决遏制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为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工程建设施工提供安全的保障。

2、加强施工管理,统一协调关系。

公司应把外出施工管理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实施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施工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队伍管理,统一协调关系的“五统一”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在企业管理层的带领下,使全公司的广大职工手持公司品牌,驰聘在县内外建筑市场上,形成颇具影响的一支建筑劲旅。

3、强化市场开拓,发展规模经营

公司内部管理层应采取“站稳老市场,开拓新市场,瞄准县外市场”的经营策略,重点抓住“三大机遇”,实施“三大转移”。一是抓住我县招商引资大兴建设的机遇,加快向大重型工程的转移,二是抓住我市对外开放的机遇,由县内向市区的转移,三是抓住我省经济向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向苏北其他地区转移,制定出“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最大地激发大家开拓市场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三大重点、十大项目”的市场占有格局,使公司各项目部不仅能承接到工程,而且要承接到大型工程,重点工程,为公司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4、狠抓质量管理,重新树立企业信誉。

公司应把“抓质量、保优质、创名牌、树信誉”这一理念贯穿到建设生产的全过程,一是要实施目标管理,实施质量终身负责制;二

是大力贯彻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论证标准,严格执行公司的质量的手册、程序文件;三是严格把关,强化过程绘制、组织评比竞赛活动,四是制定相关的质量奖惩措施,对工程质量优秀的项目部给予奖励,而对于质量要求不合格或达不到设计标准的项目部予以重罚。只要公司承建的工程都能达到优质或合格的水平,那么公司的信誉自然也就树立起来了。

5、坚持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

公司要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努力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一是努力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不断地溶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政策,大胆地起用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技术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构筑建设人才高地,二是加大设备投入,为了满足“高、大、难、新”工程项目的施工需要,增强公司的实力,应优先筹集一些资金,购买一批新型、重型机械,从而提高机械装备水平,三是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成立QC小组,积极开展攻关活动,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设备能广泛应用到建筑施工的第一线,四是重视信息工作,公司应设立信息中心,配备专门人员和设备,建立自己的网页,进入互联网,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把企业介绍出去,把信息收集过来,使企业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六、调查结果

以上就是我在对云盛建安公司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和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方案及建议,我认为云盛建安公司的领导层如果重视到现在内部管理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寻找改革的途径,就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克服困难,集中精力,扎实工作,为公司的改革创造出良好的内部条件,对不适合现代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要坚决予以改革,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在现代企业激烈竞争的浪潮中得以生存,发展,才能迎来更为辉煌灿烂的明天。

公司内部问卷调查 篇5

一、问卷调查情况

(一)问卷调查样本情况2013年4月,为了深入了解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状况,笔者制作了40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深度问卷调查表和40份调查统计数据表,向四川省40所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了现场调查,共收回40份,因民办高校2所未设内审部门,有效调查表38份,有效统计数据表38份,问卷有效率95%。此次调查高校涵盖“985”2所,“211”高校4所,省属高校30所,市属高校4所、民办高校2所。从此次调查高校类型来看基本涵盖目前我国高校所有类型,调查样本代表性较好。

(二)问卷调查基本内容此次调查分为深度访问调查表和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表。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表主要用于调查高校内审人员专业化基本概况,共分为: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和专业背景3个大类32个属性进行统计,其中对人员专业背景中计算机背景划分为5个属性进行分类统计。而深度访问调查表共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高校内审机构设置情况;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现状及举措;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主要问题;制约推进审计队伍信息化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加强高校审计队伍信息化建设的方向、重点和主要途径。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内审人员信息化能力建设情况分析

(1)计算机专业背景人才匮乏,制约信息化建设进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内部审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实现契机,信息化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高校内部业务活动以及审计环境产生较大改变,要充分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参与其中。但从此次调查统计情况来看,统计总人数307人,其中审计、财务专业人员占比63.6%,金融、财经经济类专业占比9.3%,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类专业占比14%,计算机专业占比仅为5.6%,统计数据详如表1。在目前以财务、审计专业为主的人才结构下,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缺乏,更新速度太慢,跟不上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减缓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急需优化。

(2)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较高,但专业化应用层次不够。收回的38份调查统计数据表分析显示,被调查单位共有审计人员307人,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97%,其中无职称25人,初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156人,高级职称92人,通过职称计算考试人数比例为92%,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内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所有人员能够应用计算机开展日常辅助办公,具体统计数据如表2。

此外,在此次调查过程中,笔者就目前高校内审人员计算计专业应用能力也进行了初步考察。调查显示,计算机办公自动水平较高,与目前高校教师学历及职称情况相符,而掌握计算机编程开发人员仅15人,掌握数据库专业人员为14人,数据分析挖掘人员比例为不到1%,由次可见目前高校内审人员计算机专业应用程度较低,具体统计结果如表3。

(二)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分析信息系统是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基础,是开展信息化审计的必要手段或工具。根据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我省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呈现两大特征。一方面,高校内审部门已经充分认识信息系统对内部审计业务效率及质量的重要性,信息系统是高校内审部门由传统手工审计迈向信息化审计必经之路。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进程缓慢,此次调查38所高校,仅有2所已经开始利用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或内部审计软件进行辅助审计,所占比例极少。究其原因,虽然高校近年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较大,尤其硬件设施的投入占整体投入的绝大部分,而软件及信息系统投入少,信息系统及软件系统的作用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目前,审计软件信息系统虽然很多,但真正适合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信息系统却较少,高校内审部门没有充分利用高校计算机专业优势来进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

(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假如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是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基础,那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情况代表其信息化水平。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高校内审部门海量审计分析使用情况,笔者针对此项专门设计一个综合自评题目,1、代表缺乏信息资源利用知识,信息提取完全手工方式,2、代表对信息资源利用已经有初步知识,但审计操作仍然为手工方式,3、代表能够利用数据库,进行审计信息存储处理,4、代表能够熟悉使用数据库,进行辅助审计,5、代表能够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使用审计信息。调查结果显示目前95%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面对海量审计信息仍处在前3个阶段,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具体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能力提升举措

(一)转变高校内审职能,提升高校内审地位,促进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是提升审计监督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信息化建设不是朝夕之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现有高校内审部门是不现实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需积极主动争取各方的重视。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审计工作的意义、内部审计的理念,增强学校高层及各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认识,明确内部审计根本目的是为学校增加价值、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服务。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内审部门地位不高,人员配置有限,甚至在很多高校内审部门并没有作为独立单一个体存在,而依附财务部门或者与纪律监督部门合署办公。其作用未得到充分认识,地位也不高。究其原因,隋晓宁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内审对象主要是财务资料,审计侧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随着高校审计环境的改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内审职能也应从传统的‘查错防弊’逐步向提供‘管理服务’的方向拓展。由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后、事中与事前审计相结合转变。实行内审和外审的相结合,可以使内审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事前、事中管理流程的分析和评价上,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审计监控方面”。只有改变目前高校内审职能现状,其在高校中地位才能够真正体现,高校内部审计地位不提高,其信息化能力建设也不会得到有效实施。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核心内审人员建设胡雅萍认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使我们各级审计机关直面审计手段落后和审计监督能力弱化的严峻挑战,在如此紧迫的形势下高校审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核心是审计人员信息化”。近年来在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大潮中,高校对计算机硬件设施,办公软件,以及网络基础设备投入了大量资金,高校内审计部门硬件条件与网络环境以及其它办公软件系统也随着高校整体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改变,但内部审计人才信息化能力发展停滞不前,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正如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内审人员虽然计算机知识普及有所提高,但专业化程度、深度不高,基本停留在日常办公状况,数据挖掘分析、软件开发、信息资源整合能力较差。其次,熟悉和使用专用审计软件的人员匮乏,目前审计软件价格昂贵,高校在采用审计软件方面所投入资金不多,大部分高校甚至未采用专用审计软件,因此熟悉审计软件机会不多。再次精通审计和软件编程、开发、具备分析能力的复合人才缺乏,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才配置上也基本上以财务专业和审计专业为主,计算机等方面信息化人才难以进入高校审计队伍。(1)科学配置高校内审人员,从源头上提升信息化水平。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树立以内审人员为核心的思想,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内审人员专业背景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计算机专业人才所占比例太低,既精通审计业务,又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人才更为匮乏。信息化审计环境背景下需要制定信息化总体战略,在海量财务数据环境中,获取审计所需数据,完成数据挖掘、分析、检验、整理、转换,这都需要具备必要的数据库知识、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能力以及熟练掌握软、硬件知识。因此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必须科学配置内审人员,从内审人员公开录用上,从源头来解决问题。此外,可以从高校内部人员岗位竞争机制出发选拔信息化人才,充实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力量。(2)充分利用高校学科优势,加大内审人员信息化培训力度。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机构,也是人类知识传承和创新基地,国民信息化素质提高也主要由高校组织实施的,在信息化科学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目前国内高校大多开设有信息化为基础的计算机专业,并且具有较高水平教师、学者和专家,他们都是站在信息化科技的前沿,相对企业、政府机构或其它事业单位有信息化人才储备优势、技术优势和学科优势。而此次调查结果却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效益不高,人员整体信息化水平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现实要求,这与高校整体信息化水平产生了“悖论”。因此,高校内审部门必须充分利用高校信息化优势,加强内审人员信息化培训。具体来讲,一方面,高校内审部门可以定期召开信息化专题研讨会,利用所在高校专家和知名学者根据内审部门开展工作的需求,针对性的拟定具体培训方案和课程结构来进行内审人员的集中培训。另一方面,建立及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沟通渠道。问题既是人们学习工作中不可避免障碍,同时又是提升能力、通向成功的阶梯。问题分析、解决是最好的学习培训方式。高校内审人员在实践中所遇到难题,可以通过这种有效途径迅速提高其信息化能力,同时又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高校内审人员信息化培训既可以通过专家集中培训,又可以及时排解问题来开展。

(三)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目前,高校内审效率与质量受到多方质疑,除了传统人员编制制约因素之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深,尤其是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尚处在初级阶段,现有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或软件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制约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的一个基本因素。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传播与普及,各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行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也非常广泛,审计领域也出现了很多专门的审计软件或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也在提高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起到一定作用,而这些审计系统却存在显著行业应用特征,不同行业之间审计信息系统替代性、通用性差。高校内部审计主要职责是对高校学生经费使用、科研经费、教学实验馆楼设备、基建工程、日常行政教学等开支进行审计,其审计特征具有典型行业以及学校个性特征,现有审计软件或审计系统基本不能满足这种审计特征需要。因此,为了提高高校内审审计效率以及质量,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解决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这一基本驱动因素,建设符合高校教育行政管理特征或者单一高校个体审计需要的信息系统成为高校内审部门着力解决的问题。而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其一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业务外包。信息系统业务外包是一种常见开发模式,通常具有外包服务的供应商对不断变化的技术有更好的了解;能进行最准确的成本预测;能够提供更高标准和质量的服务等优点。同时一般情况下外包开发成本较高、后期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在核心数据外泄等风险。此种方式是一种质量相对较高、技术优势、短期见效快的模式。其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自行开发。此种方式目前是高校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其主要优势是成本低,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信息化技术力量,但也存在开发周期过长、缺乏大型开发经验的弊端。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诸多限制因素选择适合的开发模式。

(四)重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内部审计人才信息化、信息化硬件投入以及审计信息系统开发是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基础,而内部审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关键要素,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高校信息化建设浪潮下,硬件投入以及审计信息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根据此次调查显示现有硬件设施与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尚未真正发挥效力,其根本原因在于面对海量审计信息,高校内审人员虽投入巨大精力,做了很多工作,但并未从海量数据信息得到有用信息,尤其是面对大量非结构化审计信息,传统因果分析作用收效较低。突出表现在于大量审计信息资源被闲置,或者审计信息资源利用有限,高校内审人员尚未认识到审计信息资源的稀缺性。开发与利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资源系统笔者认为首先是建立海量审计信息数据库,将审计项目信息学、已经审结历史信息、学校相关业务信息以及其它行业的信息存储到审计数据库中,同时可以通过高校合作,将各高校审计信息连接起来充实高校内部审计信息数据库。其次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可以利用各种分析工具在海量审计数据中发现审计业务、数据间关系,而这种数据关系又可以帮助高校内审人员寻找数据间潜在的关联关系,发现数据中被忽略的方面。

参考文献

公司会计内部监督探讨 篇6

会计内部监督为公司内部管理发展的核心内容, 是其强化自我约束、完善管控的重要环节, 对于公司的市场竞争、实践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应强化会计内部监督, 发挥有效监管职能, 提升公司财务管理、经济发展的科学规范性、完善会计基础建设与工作秩序, 进而促进现代化公司持续、健康、规范发展。

2. 公司会计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公司会计内部监督管理实践中,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然包含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实问题。首先会计工作人员素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基于水平有限, 将令监督管理力度有限。加之会计工作人员欠缺良好的法制观念、责任心有限、职业道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此令领导一支笔现象、岗位责任不明确问题、违法乱纪行为充斥着公司经营发展进程, 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同时公司会计内部监督管理中, 相关体制的不健全则令实践管控欠缺有效保障。在管理体制层面, 一些公司也体现了一定的不合理性, 令监督管理时效性有限, 公司管理层则对会计内部监督实践形成了过多干预, 令其监管职能无法良好发挥。

3. 明确公司会计内部监督职能, 正确认识监督地位

为优化提升公司会计内部监督效果, 应明确工作人员内部监督职能与岗位权限, 即记账管理人员、审批人员、管理财务人员与事项经办人员应各自明确具体权限职责, 实施互相制约与分离的科学监督管控。同时公司内部应创建有效的稽核管理体制与牵制实践流程制度, 依据会计工作要求规范进行组织模式的有效创建与合理分工, 明确稽核权限, 实施有效的会计账目复核、凭证审核、规范会计报表, 实施优质的内部牵制管理。对于各类大型公司经济活动、实践业务的管理执行与决策制定, 应重点管控, 强化财务治理, 规范处置资产、对外经营投资与调度款项资金流程, 确保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应杜绝执行流程不确切、效果不佳、缺乏监督管控导致的不良利益影响, 这样势必会令公司会计财务相关治理职能的发挥有所减弱, 并对信息质量与会计管理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再者公司会计内部监督应实施全面的财产清查, 明确具体的清查管理时限、范畴、实践流程。例如在会计财务年度报告编订前期, 应实施必要的财产管理清查, 对于账实有误现象, 应实施必要的会计处理, 提升会计信息数据的整体性与科学真实性。清查体制可定期开展或依据公司发展经营状况不定期实施, 应引入实地勘察、综合盘点、核查存款、现金总量控制、分析债务债权等方式, 提升工作有效性。同时公司领导层应科学认识内部会计监督的核心重要性、肯定其监管地位、法律监管权力, 不应过多的干扰影响。同时公司应科学依据会计法规定实施管理, 杜绝领导一支笔、走后门、违法乱纪、失职渎职现象。应通过宏观经济策略的有效引导, 促进公司会计内部监督职能的优质发挥。

4. 严格法律约束, 强化会计人员素质道德建设

为有效杜绝公司会计违法内控行为, 应严格法律约束, 引入经济调控、行政管理、市场监督、法律手段规范会计行为, 创建企业内部会计财务诚信监管体系, 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应加快出台会计法规, 对于违法乱纪行为实施有效打击, 提升造假投入成本。同时公司应联合事务所、管理层、会计人员、各职能部门创建会计信用综合评估体系, 对于不法行为、违法案例予以曝光。同时应在公司内部创建信用档案管理体制, 强化跟踪控制。对于会计人员素质水平、道德素养有限的状况, 应强化培训管理, 为会计人员做好职业规划。通过有效奖惩管理措施、绩效体制的制定, 提升会计人员参与监督管理工作热情, 令其树立高尚职业道德, 主动投入到知识结构更新、技能水平提升的实践学习中, 丰富自身经验, 提升业务能力综合水平。

5. 创新公司会计内部监督体制, 提升管理时效性

为提升会计内部监督时效性, 应创新监管体制, 促进内部审计管理与监督的有效结合, 制度与权力的全面融合, 规范核查、授权、批复流程, 提升监督管理效率。同时, 在制约权力层面应促进会计内部监督体制的创新, 抑制公司管理层腐败行为, 可引入两个或多个授权人参与审批的共同管理体制, 进而有效预防舞弊、独断行为, 令公司财务会计业务管理更加法制化、规范化、降低错漏失误几率。另外, 公司应健全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建立, 注重针对现金流量、销售、成本与利润的科学预算编制, 主动实施事前监督, 过程控制, 降低财务风险, 提升会计内部监督时效性。应通过责任审批、效益评价、报告管理促进权责利的有效集成, 进一步健全、创新会计内部监督体制, 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6. 结语

总之, 针对公司会计内部监督重要性及实践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管控策略, 明确监督职能、正视监督地位、严格法律约束、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创新内部监督会计体制, 才能真正提升监督管理时效性, 发挥会计监督法制职能, 促进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捷.强化会计监督, 努力杜绝会计造假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1)

公司内部问卷调查 篇7

我国即将进入十三五规划, 各类行业迎来重大机遇。TS公司是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发展迅速, 但也面临经营和管理问题, 特别是员工贪腐事件多有发生, 一些员工只看眼前利益, 不想长远发展 (职业规划) , 对损害大局的行为视而不见。而管理层亦未能做好战略层面的正确引导。十八大以来, 我国改革之路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打虎”成为当下最热的话题。而在被打掉的“老虎”中, 均频频涉及房地产行业, 这也说明与此相关的企业在公司治理的困难可见一斑。

笔者多年从事财务管理工作, 且近七年时间从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与高层管理者参与公司治理, 参与内控管理, 牵头全面预算管理实施。内部审计决定公司治理的程度, 本文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公司内部舞弊存在的原因, 以实际工作中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针对所在企业情况浅析原因和缺陷, 以多年来工作经历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为企业发展提供管理资源。

一、企业员工舞弊剖析

我国经历了从被他国欺凌到八年抗战到十年浩劫, 国人都陷入一种信仰空缺, 在经济的大潮下, 人们更看重的是金钱效应、生存质量, 而忽略了精神的获取、生活的质量, 只要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在我们工作岗位多为80后年轻人, 多数是高考后进入大学学习, 而大在北漂或南漂中迷失。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国家政策改革:大学不分配、养老和医疗变革, 小孩子的教育问题, 所有这些都要靠真金白银来支撑, 他们正面临着现实的挑战:看到那么多一夜暴富、有车有房人士, 心理出现强烈的反差。若没有社会和家人的正确引导, 于是有些人令辟蹊径, 不惜触犯法律。

(一) 市场环境

在多年的工作中, 公司内部出现违规舞弊甚至侵占公司资产的事件屡屡发生, 笔者对其按相关规定报请董事会, 但同时也在反思问题的症结。市场经济在带来中国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逐步展现出市场体制自身的局限和弊端。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中国也经历了市场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的社会问题。在市场发展的同时, 中国从一个相对平均的社会变成了一个贫富分化较为严重的社会, 巨大的经济差异和社会地位差异迅速成为了新的社会矛盾。在诸多的社会矛盾中, 市场的因素构成了重要的诱因。

(二) 教育环境

释心道法师曾经说过:生活即是福田, 工作即是修行。如果真的把工作当成修行, 也许世间便不存在舞弊之说了。公司经常会面对较多的80后员工, 而他们是社会上压力大的一代人: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打破了公有经济的垄断地位, 多种经济形态教育并存的格局逐渐形成。经济体制的转型, 带来了社会各方面的转变。公有制下的教育、文化、体育、科研领域也发生了变化。1994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会议动员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 结束了国家单一统包教育的历史。教育机构除了公办学校还出现了许多私立幼儿园、民办小学、中外合资学校以及公助民办中学、民办大学等等。而大学的老师更多的是在搞市场, 笔者曾经小范围对80、90年代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做过调查, 他们均表示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还没有在高中时期学到更多, 更扎实。国人面临的多是应试教育, 真正做课题研究的人员少之又少, 也就是说在现在背景下, 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经济, 而忽略了人文的教育下的经济,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一点点被侵蚀。

(三) 生存环境

网络盛传:“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 读大学不要钱;我们要读大学的时候, 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工作的时候, 工作也是分配的;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 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 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 姑娘们是讲心的;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 姑娘们是讲金的‥‥‥”在这样的网络时代、信息时代, 这样的就业大战、竞争狂潮, 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抵档得住金钱的诱惑。在当今社会中低廉的违法成本, 以及面临的生活的压力, 诸如赡老养子问题, 也迫使他们去寻求另一条通往财富的路。根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展情况可以了解到, 企业管理层权限比较集中, 加之治理结构的缺失, 很容易出现滥用职权现象, 对企业未来发展具有较大危害, 因此要对权限牵制问题加以整改。

二、内部审计的转变影响公司治理的程度

(一) 揭露问题型向持续改进型转变

首先是深度介入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重要内容、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 内部控制也是内部审计的关注重点。内部审计被从后台推向前台, 直面问题。而不是只停留在数字中, 不但利用分析找出问题点, 还应具备解决问题的思路, 也就是实质性审计多于型式性审计, 内部的审计流程是一个循环且不断强化公司治理的过程, 在一个或多个循环过程中不断完善, 不断改进, 揭露事情问题后持续改进才是公司治理根本。

在实际工作中, 内部审计没有发挥作用, 内部审计能够对财务内控机制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查, 并对内控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从而及时指出缺陷情况及潜在风险。一些企业虽然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 但是并未发挥实际作用, 导致内部监管滞后。在相对完善的法人治理企业, 应下设审计部门, 并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也就是说, 审计部门不应并入财务部门, 更不应该成为财务部门的附属。一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业务方面, 对营销合同、材料设备采购等缺乏审计, 这种现状会导致业务流程缺乏合理性, 也丧失审计稽查及监督作用, 导致大量舞弊行为, 引发潜在财务风险。

为此, 应不断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完善, 从而不断提高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直接影响到内部财务控制建设, 根据实践工作经验, 认为应不断对企业治理结构进行完善, 从而提高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成熟,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及核心理念逐渐被强化, 充分认识到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作用, 实现企业规范运作。为此, 应继续推进改革, 逐渐形成科学管理措施, 结合企业实际状况, 对经理人目标函数进行分析, 并制定详细的激励措施, 明确评价标准。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 有效助力经理层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使其更具职业化。现阶段中小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显然不够完善, 且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受到传统管理思维及理念的影响, 很多企业并未重视职业经理人, 主观认为其不能胜任。如何打破传统人情观念的束缚, 转变环境差异, 是目前企业需要正视的问题。从客观角度及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规律来看, 经理人市场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完善治理结构, 需从此方面入手, 进一步突出企业财务管理优势。

(二) 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变

内部审计师是要以评价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 推动更有效治理, 对治理导向发挥关健性作用, 所以它既是独立的, 也是合作的。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要有专业胜任能力, 有些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有些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他不再是局限于财务知识的掌握和对企业流程的了解, 也就是说他应当是“一名好的罗马战士”, 应当用更宽广的视野去俯视整个企业状况, 而不是从局部改进。改变传统的审计的片面围绕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错误”和“弊端”这一目的来审计, 只审查会计记录和编制财务报表是否真实, 是否能全面反映企业经营全貌, 达到其对这些问题的揭露和批判。新形式下内部审计理念已经不仅限站在批判的立场上揭露被审计单位弊端, 另一方面还应当对其错误和弊端进行主观和客观的分析, 并提出改进建议, 以达到完善内部控制, 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

有效沟通才能真正创造内部审计价值:“一个人的成功, 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而85%则要靠人际关系沟通和他做人处世的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卡耐基) 。内部审计贯穿整个组织, 与各组织打交道, 调查并评价他们的工作, 并将发现的问题上报上级, 笔者认为没有谁愿意认可失败, 所以搞好人际关系有利于取得理解和配合, 也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内部审计工作方式, 以提高审计效率, 并能够对审计报告有效传达和付诸实施的重要方法, 以达到有效公司治理的目的。

(三) 借鉴应用型向开发创新型转变

如何满足有效公司治理的需求, 体现内部审计组织的价值, 是内部审计组织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 公司治理需要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人才, 而高质量的审计人员不仅局限于会计学或是经济学方面的专业技能, 还有培养以下几点能力 (1) 提高对宏观市场的了解, 对所在公司和行业以及其商业模式的精通, 并对公司产品了如指掌; (2) 了解心理学方面知识, 以便与各方面人员沟通顺畅, 洞察事件; (3) 涉猎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 以积累再应用; (4) 随时关注世界和国内政策, 税收政策以及不同城市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以增加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著名的内部审计学家理查德钱伯斯说过:“现在内部审计已超越其他管理手段, 内审部门成为为管理机构提供管理效率、效果和节约方面建议的主要智囊”。也就是说要求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更高一筹。而另一方面, 内部审计又代表了一个更加令人厌恶的角色——经济警察、纪检人员。在其他人看来, 内部审计人员的唯一工作是查找别人的毛病, 带着怀有敌意的工作方式, 干扰业务部门的正常运行, 并将某些问题汇报到上级。事实上, 内部审计职业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被管理层重视, 其也是企业发展所需的必备职业。

(四) 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转变

在经济发展中, “会计”的定义逐渐被“财务”替代, 要求财务人员不再是单单为了记账报税而工作, 应当是从企业的管理和纳税筹划方面为企业提供业务支持, 这也是财务人员薪资较低的一个决定因素, 而旧体制下的财务审计也已经被市场转化成为经济审计, 这时内部审计才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工具, 提供更有建设性的有价值的服务。传统审计即财务审计较多, 有多人审计人员能够跳出财务做内审, 人们多在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应付账款的数据上审查其合规性, 而忽略了经营过程中内部控制缺陷的审核, 所谓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以达到有效公司治理的目的。经营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 (部门) 经营全过程的审查, 包括制度是否遵守, 流程是否合规, 经营过程中是否存在舞弊, 对上述事项提出后进一步进行控制, 提出建议, 对于缺陷环节及时补救是新形式下内部审计的新挑战。

(五) 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预防性审计转变

强化内部审计职能, 防范财务风险。作为财务内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断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 谁能够有效监督内控机制的实施效果, 对财务内控准确性、高效性及有效性具有重要推进作用。切实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首先, 设置内部审计部分, 并为其配置具有丰富经验的审计人员, 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转变由财务管理人员担任内部审计工作职责的现状, 充分行使监督职能, 有效发挥审计核查职能。其次, 审计工作需具备较强的独立性, 不能成为某个部门的附属, 这样才能保证其工作成果, 使其更具公正性及公平性。因此应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同时, 使其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 进一步保证审计结果是真实性。最后, 在做好上述工作外, 还要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不断深化, 使企业不断对自我约束机制及体系进行健全, 促进生产效益的提升。将控制财务风险作为大前提, 不断扩大审计范围, 提高内控机制的实效。内部审计不再是“秋后算账的”高手, 而是防患于未然的专家。事实上, 在企业发展中, 过程控制被更多的管理者所重视。比如平衡计分卡和全面预算的运用, 更是最好的体现。而事前预防以及事中控制也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环节, 比如全面预算管理即是对事前控制的最好体现, 公司战略制定既是对目标的实现进一步落实, 全面预算与决算分析是事中预防性控制的有效运用。

三、结束语

企业要发展, 就是追求长期、稳定的现金流,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当大家觉得工作平台好, 物质或其他需求的追求会降低些, 所以从管理的角度, 公司运用内部审计工具实现内部控制, 以达到有效公司治理, 管理者和内部员工应站在利益享的基础实现共赢, 每个人应当站在一定高度, 从国家大局、公司大局、长远发展, 深思熟虑, 从服务于客户到服务于公司, 实质是服务于自我, 从而实现服务于国家。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 特别是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的经历, 十几年来, 笔者洞察人性弱点, 剖析导致企业管理问题的原因, 整合资源, 运用职业敏感性及职业操守, 严格做事, 本份做人, 利求能尽自己最大努力, 劝诫不良行为, 改进公司管理, 为企业为国家不惜倾其所有!

摘要:内部审计是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透视公司的窗口, 公司治理的守门员, 是极具价值的资源, 但内部审计只有在公司治理框架内运行, 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一个企业从雄心勃勃设立, 站稳脚跟, 到发展中存在问题以至于止步不前, 过程中管理松散、跑冒滴漏、, 谁又能指望员工能够守得住道德底线?内部控制的精髓是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约束机制, 互相监督, 互相制约, 使得各利益共同体风险与收益共担, 达到各方平衡效果。一个存在管理风险的企业, 必然是危机四伏的管理系统, 若在一定条件下的失控, 必然会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内部控制是要以有目标为导向制度、从产品生产到销售到收款到激励的一系列的流程的标准管理、完备的管理体系和岗位责任制 (优胜劣汰考核机制) , 但其核心是风险管控, 而风险管控中最重要的当属内部风险 (因内部风险较可控) , 出现了外部风险亦可由内部风险采取一定措施抵御。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环境

参考文献

[1]杜勇.亏损异质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 (2) .

[2]涂永式.制度结构创新论纲—建设与完善中国市场体系的制度经济学思考[M].上海三联书店, 2006 (12) .

[3]谢晓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实现机制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4) .

[4][美]迈克尔.A库斯玛诺.耐力制胜-管理战略与创新的六大永恒法则[M].科学出版社, 2013 (8) .

[5]李平, 祝捷, 侯茂铭.内部控制与审计-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

[6]赵亮.风险控制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内部控制实务.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3 (1) .

[7]任兴磊, 谢军占, 沈亚桂.分析与展望-中国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5 (1) .

公司内部问卷调查 篇8

集团公司由母公司和多家子公司共同组成,母公司的发展起到领头的导航作用,子公司为集团公司的各项战略目标服务,母公司对子公司要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母公司本身的管理至关重要,但另一方面,完善子公司本身的管理也同样重要,所以不仅要站在母公司的立场考虑问题,同样也应该站在子公司的立场来看待集团整体利益问题。从现有的关于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论述中,绝大部分文献都是站在母公司的角度来论述集团公司整体绩效的提高,能够站在子公司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文献几乎没有。所以,对子公司内部控制有必要将其进行单独的研究。

二、我国集团子公司的界定及其内部控制现状

(一)集团子公司内部控制实践情况

母子公司的管理在实质上是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是委托派出经理对其进行管理,母公司通常并不参与其直接管理,子公司仅是作为母公司的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等。企业整体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始终不认为内部控制对公司的发展能带来何种好处。在中小企业中,管理者一人说了算,制定相应的制度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身的权力,执行起来是相当困难,而且无法满足企业某些情况下的特殊需求,目前要希望中小企业能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中规范的管理制度比较困难。

(二)当前集团公司下子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 管理者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认知。

多数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比较落后,不重视内部控制,认为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发展没有多少直接的厉害关系,内部控制就是企业的日常规章制度,日常的内部控制与公司无关,它是属于大型企业或公司应该重视的问题,许多企业也就不愿意花费在短期内看不见成效的“无用”支出上。企业管理者由于文化水平、眼界的限制,往往认为凭个人的直接控制和直接观察来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就可以了,不必依靠现代管理技术来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容易推行家长式管理,下属也往往按习惯办事,长期养成不讲制约、不讲监管、不讲授权的办事方式。

2. 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或者缺失。

子公司建立了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其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散见于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时也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有些制度的建立在部门之间可能存在自相矛盾。企业在内部控制的执行上不到位,让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3. 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受到母公司的影响。

子公司由于接受母公司的监督和控制,母公司对子公司有其相应的业绩和管理考核,母公司希望子公司能如期完成其规定的经营目标,在这前提下,母公司会对子公司在管理上提出一定的建议或者要求,或者直接改变公司的经营目标,对子公司的管理制度的建立上会起到影响作用,但是这种影响作用有时是正面的,有时也可能是负面的。

三、构建集团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一)基本思路

建立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要站在子公司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但同时也要把母公司的整体目标考虑进去,直接的目标是母公司为子公司订立的经营目标。以子公司本身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设计:首先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管理层共同对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重视,只有管理层首先重视起来,才能带动全公司的职工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在实地考察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管理情况后,总结出子公司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建立适合子公司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起点就是找准内部控制要实现的目标。

(二)基于母子公司关系的内部控制系统设计

从公司治理角度来考虑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从内部控制的环境入手,理顺子公司的治理结构后,公司从战略高度上、从企业的管理层上能够形成规范化的运作,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从而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运作有良好的环境。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对子公司的内部控制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各项管理手段上,母公司对子公司在股权、人事、财务、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控制程度影响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三)具体措施分析

1. 设计内部控制出发点。

(1)经营效果和效率目标。子公司的经营目标应该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经营目标的考核,二是子公司自身定制的目标,后一目标应该服从于前一目标。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后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2)财务报告的可行性目标。子公司为母公司的关联企业,要求合并财务报表,子公司的财务报告同样应该符合于财务报告的相关要求,最重要的是保证会计资料的客观公正。

(3)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内部控制保证企业的经营运作必须是要合法,只有在合法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这也是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础目标,但是在中小企中,这一项目标反而难以到达,企业或多或少会存在违规现象,如果不引起重视酿成大祸,最终导致企业的破产。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到监督作用,首要的是企业要从自身做起。

2. 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根据我国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规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实物资产的内部会计控制,工程项目内部控制,采购与付款内部会计控制,销售与收款内部会计控制,担保内部会计控制和筹资与投资内部会计控制1等。对内部会计控制各方面的内容应该从其控制要素、控制主要环节及关键控制点和控制程序来进行分析。所以文章重点只涉及其中货币资金、实物资产、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采购与付款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其他没有涉及到的部分对于各个行业有其特殊的地方,应该分情况具体来阐述和分析。每一部分既要立足于子公司自身,每一细节方面又和母公司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每一项制度的建设要与母公司的战略目标相适应,并且着重于二者目标的融合。

3. 整合的内部控制系统设计

建立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单独站在子公司的立场考虑问题,必须要联合母公司共同的立场考虑问题。首先应当站在战略性的高度以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来看,母公司对子公司在战略上的引导作用,并且发挥母公司强大的后盾作用帮助子公司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母公司应当转变其传统的家长角色成为服务者,协调集团整体利益,为子公司的发展服务。母公司针对子公司自身的特点再制定适应其发展的管理模式。这是以公司治理的高度建立良好的子公司内部控制环境。

摘要: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人们所忽视,它既不同于集团公司本身的管理,又不同于普通中小企业的管理,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集团公司整体发展的好坏。在子公司的立场建立适合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理论结合实际分析建立适合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集团才达到整体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集团公司,子公司,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1年第2期

[2]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年第2期

[3]杨雄胜.内部控制的性质与目标:来自演化经济学的观点.[J]会计研究.2006年第11期

信托公司内部控制浅析 篇9

一、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控制是信托公司为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各项政策与程序。能够帮助公司达到其目标, 同时将风险降低至合理范围内, 保证企业资产安全, 有效防范各种舞弊活动, 处于单位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

1.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信托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 是控制其它要素的基础, 它决定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基调, 并影响着公司员工的内控意识。具体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公司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等内容。信托公司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指定适当的机构, 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 是信托公司及时识别、系统分析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相关风险, 并合理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 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不同风险, 应当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加以评估。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在评估了相关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 以及成本效益之后, 要选择一系列策略使风险处于期望的可承受度内。

3.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信托公司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相应的控制措施, 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业务活动开展运行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同时, 信托公司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明确风险预警标准, 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 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4. 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信托公司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 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信托公司内部、信托公司与外部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 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可以使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 能够促进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

5. 内部控制监督

内部监督是信托公司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并及时加以改进, 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的方式主要包括持续性监督、独立性评估, 一般需要二者结合。良好的监督是内部控制机制实现效率与风险防范平衡的重要管理手段。

二、信托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2002年信托公司重新登记以来, 信托行业开始了规范化经营, 当前我国信托公司正在努力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体系。但与国外信托行业发展情况对比, 由于我国信托行业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 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不完善, 内控文化未真正建立

自从《信托法》、《信托公司管理办法》颁布以来, 信托公司在防范经营风险、提升控制能力方面加强了重视力度, 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审计机制。但大部分公司依然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将内部控制建设纳入公司经营管理全过程, 信托公司的内控文化并未真正形成, 部分公司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

2. 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薄弱

信托公司属于高风险行业, 随着创新业务的不断涌现, 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能力显得愈发重要。一些信托公司针对业务开展存在的潜在风险, 进行风险预判和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方面的能力尚待加强, 风险控制能力仍然较弱, 部分信托公司缺乏风险应对、风险控制的有效机制, 一旦出现重大风险, 容易使企业陷入困境。

3.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我国信托行业起步较晚,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起步更晚, 一些信托公司认为内部控制机制约束公司的发展, 不利于企业开拓业务和创新发展。在经营中, 普遍存在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重部门短期利益、轻公司长远发展目标;被动地迎合外部监管法规及制度的要求, 轻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建设。内部控制建设存在不合理性, 部分制度适用性不强。

4. 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制度、轻落实, 造成有章不循, 违章操作。有了制度, 不去落实, 即使内控制度制定得再严密, 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制度本身的约束力和威慑力都会大打折扣。信托公司经营中发生的一些问题, 不是因为没有制定详细具体的规章制度, 而是缘于没有认真执行和落实。二是事后监督缺乏必要的连带责任追究制度和问责机制。较多信托公司存在上级部门或内部审计部门检查发现的问题, 在经营当中会持续存在。由于没有严格的违规处罚措施以及问责机制, 就会使检查审计流于形式, 起不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留下风险隐患。

三、强化信托公司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和手段

1. 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信托公司应从以下方面入手营造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首先, 遵循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原则, 建立健全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营层为主体的法人治理结构, 设置职责明确、相互制约的组织结构, 各部门要有明确的岗位设置和授权分工, 操作相互独立。其次, 公司管理层要牢固树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优先的理念和实行科学高效的运行方式, 培养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 营造一个浓厚的内控文化氛围, 加强全体员工道德规范和自身素质建设, 使风险意识贯穿到公司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和各个环节。

2. 加强风险管理, 防范操作风险

金融企业是通过管理风险获取收益的盈利性组织, 信托公司所面临的风险比工商企业更多、更大、也更广泛。从风险管理而言, 事前风险预警与识别的能力是风险管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信托公司的风险防控主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开发业务时, 制定审慎的业务准入原则, 对不熟悉的业务领域, 可通过引入外部专家等措施, 对项目全面进行风险评估, 前瞻性地认识风险隐患, 把好决策准入关, 避免因决策失误埋下风险隐患。二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 要加强尽职管理, 通过制度机制、风险排查、应急措施、责任心和执行力等手段, 不断推进重点业务的风险量化管理, 把好管理关。另外, 应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守住风险管理底线, 保证信托财产安全交付与委托人。

3.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是内部控制作用有效发挥的保障。首先, 信托公司应重视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设, 结合公司实际经营情况, 建立涵盖业务发展、资产管理、部门设置、人员安排以及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内控环节、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和管理体系, 防范操作风险;同时,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 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搜集、核对、整合、传递的过程, 并且通过反馈机制, 形成一个灵敏的信息沟通机制, 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还要加强内部控制考评体系的建设, 建立问责机制, 对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责任行为和责任人, 进行责任认定、追究和处罚。通过这些相互关联的内部控制保障体系的建设, 促进内部控制功能的有效发挥, 使内部控制体系成为信托公司防控风险的重要屏障。

4. 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估

信托公司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估, 监督检查和评价内控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一是对内控系统应当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 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持续运作、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保证内控制度得到层层落实。二是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本身是否充分有效, 通过实施内部审计, 发现制度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动态完善, 促进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设, 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四、结语

信托公司作为金融业的一种业态, 本质是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的企业。伴随着信托业的快速发展, 信托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压力也越来越大。信托公司应当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建设, 让内部控制真正能够防范和化解风险, 保证信托公司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促进信托公司的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建琳.《关于信托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北方经济, 2005 (14) [1]于建琳.《关于信托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北方经济, 2005 (14)

[2]中华会计网校.《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人民出版社, 2008 (12) [2]中华会计网校.《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人民出版社, 2008 (12)

[3]黄晶.《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 2009 (3) [3]黄晶.《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 2009 (3)

上一篇:在线计费系统分析下一篇:农村建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