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介绍(精选8篇)
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介绍 篇1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叫李乐宇,来自常德,我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容易与人相处;平时爱好打篮球、爬山和跑步。
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的加入到“XX”这个大家庭中来,而这里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成长锻炼、展示自我的良好平台,也让我有机会认识更多的新同事、新朋友。——借此,我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谢谢您们能给我一次这么好的机会。
我初来乍到,还有许多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向大家学习,还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家能够多多指教! 而我相信,通过我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我们不但会成为事业上齐头并进一起奋斗的战友,更会成为人生中志同道合、荣辱与共的朋友。
最后,我愿能和大家一道为我们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介绍 篇2
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 我国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仍然会保持着一种并存的状态, 民营背景与外资背景的企业也会逐步加入到上市公司的行列当中。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家族企业也在逐渐成长, 其发展十分迅速, 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 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家族企业, 其内部治理结构有着独特的优势, 但伴随企业规模日益壮大, 面临竞争激烈的市场大环境, 家族企业很有可能失去自身优势, 逐渐显现出某些缺点与弊端。如何能够找到解决这些缺点与弊端的方法, 促进家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就成为我国家族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 就很可能造成家族企业衰亡, 逃不出富不过三代这一怪圈。
二、我国家族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优势
(一) 家族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具有高效性
我国家族企业的股东构成十分简单, 绝大多数都是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组成。所以, 在企业进行重大决策时, 由于大家的利益相通, 通常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一致, 这就尤其突显了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优越性与高效性。同时, 在执行与实施企业的某些制度与决策时, 能够保障较快地获取到企业内部信息, 通道简单, 成员间能够较为通畅地获取到所需信息。由于家族企业的成员拥有较高的利益一致性, 所以能够为其在应对市场变化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 家族企业内部治理成本较低
对于初期发展阶段的家族企业来说, 其控制机制以及有关的防范风险措施还不够成熟, 企业可能不考虑执行两权分离这一治理方式, 因此, 他们不会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上找寻经营替代者, 由这点不难看出, 我国家族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拥有低成本治理的优势, 同时还能够较好地防止机会风险的发生。此外,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也较为精干, 多数采用的都为层级结构, 能够保障信息数据获取的高效性与及时性, 在提高了决策速度的同时, 也促使企业拥有较低的决策成本。
(三) 家族企业内部治理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 家族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都是不变的, 这类企业拥有自己的高度灵魂人物, 同时所从事的行业也拥有高度的专业密集性, 就目前情况而言, 家族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少之又少, 所以, 其企业员工的专业性较强, 生产出产品的专业化也较强, 这种专业的特性给企业发展的稳定性提供了强有力地保障。与此同时, 家族企业领导者的学习意愿是十分强烈的, 就有关资料显示, 在众多院校的工商管理硕士生源中, 家族企业成员要占到六成之多。所以, 这类企业有着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四) 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的执行力较强
家族企业通常是运用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 这种模式具有执行力强、执行效率高、执行迅速等特点, 该结构较为严谨, 结构又十分简单, 结果能够做到奖惩分明, 执行的过程不需要过多繁琐的程序, 去除了执行过程中涉及的诸多中间环节, 能够保障信息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保障执行效率。
(五) 家族企业拥有较强的团队精神
关系治理在家族企业当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这种治理模式的关键要素就是要保证企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在家族企业当中, 由于存在较强的利益一致性, 诸多成员间能够做到彼此间的信任, 同时, 成员间还拥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 心理契约的成本较低, 从而保障企业具有高度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与团队精神在减少了企业监督成本的同时, 还大大减少了企业的代理成本。家族企业这种“文化高于制度”的治理方式, 充分实现了人性化管理, 使企业成员的能力能够得到尽情发挥, 保障了企业的生产与发展。
三、我国家族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缺陷
(一) 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不尽规范
我国家族企业主要依赖于家长式管理模式, 两权分离的程度较低, 所有者也会涉及到企业的管理与经营, 在制定决策与执行决策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伴随价值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家族企业的所有者的综合素质可能达不到企业所需水平, 权力高度集中也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 严重时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与衰亡。不能展开集体决策, 导致决策的创造力不强,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决策失败的可能性, 危险程度较高。
(二) 融资渠道过窄, 不能较好地应对风险
考虑到我国多数家族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都不太完善, 因此民间资本可能对其不存在较高的信任, 再加上我国私营信用体系与金融借贷体系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家族企业从银行融资的这一渠道受到了限制, 所以家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当中可能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融资多数还是依靠之前的资金积累, 融资渠道过窄, 不能较好地应对风险, 这就极有可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同时, 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 当市场需求出现重大变化时, 其反应速度可能相对缓慢, 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严重时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与衰亡。
(三) 产权结构不够明确, 存在较多的利益纠纷
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家族企业, 其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于家族集资, 伴随企业的注册与成立, 可能并没有一套明确的文件或者制度对产权关系进行约束与明确, 不能划清其界限, 导致家族财产与法人财产的不清晰, 产权关系过于单一, 合伙人财产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出现混淆。同时, 这种单一产权很可能导致企业的资本进入壁垒, 首先外部资本不能清楚了解到企业的财务运作与资产负债状况, 其次封闭性的股权也给企业的发展壮大和资本约束资金带来了负面影响, 使二者产生矛盾, 如不对这一问题加以有效解决, 就会导致企业的权力责任划分不够明确, 产权纠缠不清, 可能造成较多的利益纠纷, 阻碍企业的正常生产与稳步发展。
(四) 人才机制较弱, 存在任人唯亲的问题
家族企业在治理过程中具有高度的排他性, 这严重违背了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内容。企业的经营层多数都是家族内的成员, 机构精简, 控制严格。伴随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 市场环境的逐渐变化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严重风险, 家族企业往往不会找寻拥有专业知识储备与职业技能的高级职业经理人, 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 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风险, 严重时还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与衰亡。与此同时, 家族企业通常还存在人才机制较弱的问题, 激励机制过于简单, 薪酬制度过于单一、固定, 不能较好地发挥出激励职能的作用, 调动不起员工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也给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我国家族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策略
(一) 明晰企业产权
产权明晰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企业确定了清晰的产权归属, 就确定了企业的投资者。投资者有权选择企业的经营者、有权对企业的收益进行分配、有权进行重要的决策。只有确定了企业的投资者, 才能达成投资者与经营者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从而构建完善的激励制约机制。
家族企业要想长远发展, 必须尽快对产权的归属进行划分。产权结构的合理划分是完善公司治理的第一步, 在此基础上才有望实现家族企业的资本及管理的社会化, 才能促进家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 开放产权结构
产权集中、一股独大是家族企业的通病, 这既阻碍了家族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又限制了其融资渠道的拓展。家族企业领袖应正确认识市场资本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合理的引进“外资”。家族企业可以通过战略性投资、吸收社会资本、为员工分发期权等方式来拓展自身的资本构成。因此, 家族企业应着手打造全新的产权制度, 逐步实现封闭单一的产权结构向多元开放的产权结构的过渡。企业可通过股权结构的创新来调整资产构成。
开发产权结构, 一方面可以为家族企业的发展积累更多的资金, 另一方面也为构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公司治理结构奠定了基础。海尔、联想等家族企业都为企业高管、高级技工及优秀员工分发部分股权, 这能把职工和企业的命运连在一起, 从而提升了职工的积极性, 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 健全治理结构
家族企业发展初期, 可以发挥家族成员自身管理的优势, 将所有权及经营权合二为一。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 家族成员应慢慢的将企业的经营权授予家族外的代理结构, 逐步建立一个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理会构成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家族企业的所有者应尽力避免干涉委托代理人的相关决策, 给予代理人更多的权利和管理空间;应加强对企业人才的培养和激励, 可以采取赋予期权的形式来激励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更加努力的为企业创造效益。为了防止企业的委托经营者非法盗用客户资料, 家族企业还应成立独立的监督管理结构———监理会。监理会应具有独立的管理权限, 不受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制约, 切实实现对企业的监督管理作用。
(四) 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及激励措施
第一, 在聘用人才过程中, 要打破任人唯亲的旧传统, 应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选拔优秀的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只有选择优秀的人员来从事重要的岗位, 才可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促进员工潜能的发挥, 从而带来企业效益的提升。
第二, 家族企业应大力推行企业高管和优秀员工的控股计划, 把个人的收益和企业的前途有机结合起来。如今, 已经有许多企业都采取了按贡献大小奖励股权, “人在股在、人去股空”的干股政策, 这样可以吸收到许多优秀的人才。
第三, 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随着家族企业不断向社会化发展, 家族伦理对员工的约束及激励作用变得越来越小, 尤其是对家族外的职工来讲, 家族伦理有时还会带来敌对情绪。因此, 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要从服务社会、造福大家的角度出发, 创造一种超越家族伦理, 让所有员工都为之崇拜的企业文化, 从而来激励和约束员工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孟蒋轲.浅谈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J].商业文化, 2011 (5) .
[2].唐哲.我国上市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研究[D].天津大学, 2008 (5) .
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介绍 篇3
根据公司治理的现实理论和实践,公司最高管理当局的组织框架可以简述为“两个层次,四个主体”:第一层次是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的三权分离,形成三者的相互制约。三者的关系可以更为简单地表达为,董事会授权于股东大会从事经营活动,拥有经营权;监事会授权于股东大会从事监管活动,拥有监督权;监事会监督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必须履行监督职责。第二层次是董事会与总经理或其班子的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形成两者的相互制约。
这种组织框架实质上包含了一种基本前提:股东大会不仅不得不把经营权委托于董事会,而且也不得不把监督权委托于监事会,股东既没有经营能力,也没有监管能力。但是,在机构投资者和公司法人投资者不断增加的今天,股东大会的行权能力大大提高,股东直投参与公司治理已变得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条件下,公司的组织治理框架必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否要设立监事会。一般来说,在董事会成员主要由股东组成的情况下,可以不必设立监事会,对总经理或其班子的监督主要由董事会所属的审计机构进行;在董事会的成员由非股东组成的情况下,股东为了监督董事会履行职责的情况必须设立监事会,否则就易于造成内部人控制,如国有企业。即在监事会是否必须设立上,与董事会成员组成性质密切相关。
其二,经营决策权与决策执行权是否必然分离。这一问题也与董事会成员的组成性质密切相关。根据董事会主要成员的性质可以将董事会区分成股东型董事会、经理型董事会和专家型董事会三种。一般来说,在股东型董事会和专家型董事会情况下,决策权与执行权是应该分离的,而在经理型董事会情况下,二者不必分离。
形成相互制约的内部组织治理结构,不仅仅是塑造相互制约组织主体,而且必须通过其权责分割体系,形成相互之间的权责界定和权力制衡。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三权制约结构中, 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三权分权、分责,关键是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权责界定,监事会是直接运用这种界定后的权责进行监督:它凭借股东大会赋予的权力,代表股东大会监督股东赋予董事会的责任是否被有效履行,权力是否被适当使用。由此出发,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三权制约关系中,如果能科学合理界定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责关系,三者的有效运行就有了可靠保证。关于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责界定的具体方法则要依据出资者财务体系来进行。至于董事会的决策权与总经理或其班子的执行权的分权制约问题,应该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了较好解决,它只是对同一权力的不同运用环节进行界定。
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介绍 篇4
公司刚刚组织了一次商品知识讲义的评审会,有兄弟公司来观摩的,也有上级集团进行指导的,有评审团进行现场评分的。
因为整个过程比较长,所以分成了2个下午进行,整体的效果还圆满,这里对整个流程的得与失进行回顾。
1、计划没有变化快,所以随时随地要有后备方案。主要体现在:
参会领导的变化,有增加的,有减少的,所以台牌的制作比较讲究,一般台牌给主要领导。最好在开始前一天再作一次确认,以便于台牌的按合适的顺序布置。
评委的变化,评委不能缺人,所以要有后备评委,外请评委在前一天也进行确认是否到场。
也有人会迟到的,所以要预留15分钟的时间。让所有人提前15分到场,群众甚至提前半小时到场。
2、现场要有总负责人员,该人员的级别要求高,以便于随时和上级联系沟通。
领导发言的变化;
现场茶水、摄影的安排;
刚进会场的接待和安排,要安排评委和领导入场,如外请评委还要介绍、寒暄,如果评委之间认识,就可少去陪同的任务。
本次评审会还出现空调突然故障,马上请到技师维修,两台空调只修好一台,总算室内外温差不大,会场不至于太糟糕;
3、设备要事先调试,总设备师必须在现场。
迎宾曲的播放,领导上台的乐声控制,颁奖音乐的控制,现场各话筒的调适,投影设备的调试,在现场还发生投影仪突然出现色差,还是设备师马上调试好的;
4、外请人员较多,则在电梯口安排迎宾,如没有迎宾,则做好导向指示
5、领导的介绍顺序不能错
先外后内,现介绍外来领导,后介绍内部领导,级别高的先介绍,级别低的后介绍。而发言恰好顺序相反,级别高的后发言。
根据人员性质,一个版块一个板块介绍,例如嘉宾先介绍,评审团后介绍,本公司领导最后介绍,切忌混合在一起介绍。
6、应该有主题,否则会缺少会议的灵魂。条件允许,应该制作背景板,至少PPT背
景和海报。
7、现场控制非常重要,准备工作也需充分
现场的照片应该由专人来拍摄,要用专用单反相机,民用相机显得不正规。
主持人应该充分了解现场、会议主题、参会人员,主持人如果外请,一定事先经过彩排。
上台表演、演绎、比赛的人员一定要进行彩排,时间的控制,道具上下台、搭建等,做到大家心里有底。
座位不够的情况经常会出现,要有加座。
8、散场控制也很重要
主持人要后走,等现场主要人群走完再走。
会议组织者要安排人员送外请人员,至少送到电梯口,给外请人员的红包应该单独给。
会场的清扫应该有安排,相关背景板、设施设备的归位工作要做好。
内部控制介绍 篇5
来源:《会计研究》2009年第02期 作者:张龙平;陈作习;宋浩;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于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规范要求执行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如何合理制定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从而使会计师事务所对内控运行发挥保障作用,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简要回顾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准则需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变迁历程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历史最悠久、最有代表性,值得我们借鉴。在当今美国,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与财务报表审计并行的一种新审计业务,其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1)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阶段;(2)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核阶段;(3)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阶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为厘清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发展脉络,并不意味着到了内部控制审计阶段,再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就不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了。(一)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浏览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来源:《会计师》2010年第12期 作者:邢红维;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暴露出的部分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因此,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优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权力制衡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独立于所有权的企业经理。但是,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股东大会流于形式,监事会的权力虚置,董事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导致经营者控制公司,即“内部人控制”经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制度之上,造成内部控制制度失效,进而导致舞弊行为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直至经营失败。(二)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有些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对内控制度的建设持冷漠态度,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还有的企业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用以防止发生错误和舞弊或者是用以应付有关部门及主管单位检查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甚至......>>浏览本刊目录
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来源:《会计师》2010年第12期 作者:黄真真;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上市公司连续发生了如“伊利高管被拘案”、“四月I长虹被骗巨额货款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案”等一系列财务舞弊丑闻。这些重大的财务舞弊丑闻揭露了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及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不但给国家和投资者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形象和声誉。自美国震惊世界的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财务舞弊丑闻爆发之后,传统的内部控制理论也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的内部牵制、会计控制的内部控制理念,被以风险为导向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建设理念所替代。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也都积极学习和借鉴这一全新的内部控制理论,重新构建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说,这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管理变革的大趋势。与此同时,2008年中国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09年7月在上市公司范围执行,标志着中国版萨班斯法案的正式启动。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浏览本刊目录
谈谈小企业的内部控制
来源:《会计师》2010年第12期 作者:吴冬兰;
在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建立和健全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在会计工作中极为重要,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安全经营活动效率效果的提高,还能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反之,一个无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则会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和经营无序。正所谓得控者强,失控者弱,无控者乱。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从而影响了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化大生产中不可缺失的一员,大童小企业内部控制乏力、不容乐观,发展质盆堪忧,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笔者从90年代初起一直在多家,J、企业中兼任财务工作,现就如何建立并有效实施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lJ途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一)内部控制意识缺失这种情况在民营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由于我国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性质,大部分都是依靠个人对市场判断能力、市场机遇和个人冒险逐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自身管理素质不强,他们往往不太重视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缺乏了解,内部控制意识不强。虽然有的企业组织结构也是有限责任公......>>浏览本刊目录
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关于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有关问题 来源:《会计研究》2010年第07期 作者:刘玉廷;王宏;
一、实施企业内控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意义2008年5月和2010年4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先后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项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基本建成我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同时,确立了企业内控有效性的自我评价制度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由此推动我国企业内控体系贯彻实施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实施企业内控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推出的一项创新之策,也是确保企业内控有效实施的重要标志和制度安排。(一)实施企业内控注册会计师审计符合国际惯例,有助于揭示企业内控重大缺陷,维护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秩序。在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和上市公司中推行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由来已久。1991年美国颁布《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法案》,要求资产高于两亿美元的金融机构管理层提供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报告,同时要求此类金融机构“聘请独立审计师出于鉴证之目的而对其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并报告结果”。2002年,美国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通过其302和404条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构建:战略导向与系统整
合来源:《会计研究》2009年第09期 作者:池国华;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2008年6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的正式颁布,以及2009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即将推出,如何结合自身情况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就成为了我国企业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课题。根据我国现有的研究文献和企业目前的实践,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规范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两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一,究竟是以纠错防弊为导向还是以实施战略为导向由于我国曾在2001年颁布并试行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刘玉廷,2001),加之2002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主要关注的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颁布对我国企业的影响(陈汉文等,2003),因此在我国现时期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主要探讨的是以纠错防弊为导向的内部会计控制(如朱荣恩等,2004;武汉钢铁(集团)公司,2004;高一斌等,2005;李小燕等,2008;方春生等,2008)。而《基本规范》规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样问题就产生了,企业应该继续以纠错防弊为导向实施......>>浏览本刊目录
内部控制监督要素之应用性发展——基于风险导向的理论模型及其借鉴
来源:《会计研究》2009年第08期 作者:韩洪灵;郭燕敏;陈汉文;
一、引言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同时,也不断地暴露了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缺陷所带来的大量舞弊与经营失败案例,如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次贷投资巨亏破产、美国AIG深陷次贷泥潭和我国中信泰富等公司衍生产品投资巨亏等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许多企业未能充分利用持续监督程序以支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这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市场监管部门对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监督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在此背景下,COSO委员会于2009年1月发布了《监督内部控制系统的指南》(Guidance on Monitoring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以下简称监督指南)。该指南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理念,以将监督有效地植入公司的持续控制过程为根本目标,从而能最小化内部控制失败并提高决策所需信息的可靠性,它在实质上推动了内部控制监督要素的应用性发展。监督指南包括三卷:《第一卷:指南》提出了监督的特征和目的,并给出了一个有效监督的模型;《第二卷:应用》是第一卷的具体展开,详细描述了第一卷提出的监督模型的具体应用;《第三卷:案例》介绍了46个小案例和3个综合案例,阐述了指南中所提出的概念在企业的......>>浏览本刊目录
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
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
来源:《会计研究》2009年第02期 作者:林斌;饶静;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一系列公司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受到各国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2002年,美国颁布SOX法案,要求企业管理层对公司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以下简称“内控”)体系作出有效的评估,并聘请审计师对内控报告出具审计意见。2008年6月28日,我国财政部等五部门也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上市公司应当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目前我国监管机构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控信息,而对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简称“鉴证报告”)未作强制性披露要求(IPO公司除外)。但据我们统计,2007年沪深两市主板有186家A股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了内控鉴证报告,而且审计师出具的内控审核评价意见均为无保留意见,认为被审单位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在所有重大方面是有效的。由于公司披露内控鉴证报告会增加其披露成本及法律风险,那么它们为什么会披露鉴证报告呢?根据信号传递理论,高质量公司的管理层有动机将公司高品质的信号(如较好的业绩、较好的内控及风险防范信息)及时传递给投资者,并采用如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等策略增加信息披露可信度,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最终使公司......>>浏览本刊目录
内部控制的规则属性及其执行机制研究——来自组
织社会学规则理论的解释
来源:《会计研究》2009年第02期 作者:李志斌;
内部应聘主管自我介绍 篇6
我的名字是xx,毕业于xx大学,我是一个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人,我很注重集体的力量,我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能力。任职期间组织过各项大型接待、美食节活动,管理宴会销售及组织大型宴会是本人工作强项之一。具有高星级酒店餐饮领域的全面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运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高星级酒店筹建直至酒店正常运作之良好开拓经验;熟悉各类酒店系统管理软件的运用。
对餐饮财务管理和成本监控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统筹制定实用有效的餐饮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使企业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希望大家能够给我一次机会,我相信我一定可以给公司创造最大的效益。
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介绍 篇7
关键词: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会计信息质量,资本市场
一、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
(一)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指由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组成的管理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是指在成本效益原则下, 会计产品或会计服务对相关会计准则、法规政策等的符合程度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满足程度。会计信息的质是指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有用程度;会计信息的量是指所提供的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数量。如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质和量上均能充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选择, 则该会计信息为高质量会计信息, 反之则为低质量的会计信息。
(二)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主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制约对经理层进行监督、控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责任的履行都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股东大会是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的源动力。股东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选举、更换董事和由股东出任的监事, 股东大会有权直接聘请独立审计师对经理层主导的会计组织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鉴证, 对会计组织和其他组织内部控制进行测试、评价。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重要职责是对经理层实行有效的激励和监督,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和防范经理层操纵财务报告的企图, 从而促使其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 董事会享有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最终决定权, 并对所披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其中作为与管理当局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的独立董事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董事会及独立董事职责的履行和功能的发挥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 监事会的基本监督职能就是检查公司财务, 通过权力的相互监督减少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二、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 股权结构不合理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由于特殊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形成了我国上市公司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股权结构, 其具体体现在不仅股权结构复杂, 且国有股“一股独大”, 流通股所占比重过低, 其中机构投资者规模较小。这些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会引发诸多弊端, 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 股权过度集中, 国有股占有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 严重影响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运行效率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与监督。失去监督和约束的管理当局在强烈的利益驱动下自然产生强烈的财务舞弊动机。其次,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的过分集中, 使被边缘化的中小股东只能“用脚投票”, 且声音和力量微弱, 由此, 他们只能通过二级市场的股票价差获得收益, 如此状态更加强化了大股东的“一股独大”的局面, 大股东利用控股股东地位, 滥用职权, 肆意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产生强烈的财务舞弊动机。最后, 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过低, 且分散度过高的股权结构特征导致中小股东对于会计信息主观上需求不足, 客观上供给不充分。放弃对相关信息的关注或者取消对有关信息供给行为的监督, 中小股东对相关会计信息的需求不足纵容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行为, 同时也为大股东财务舞弊提供可能机会。
(二) 董事会功能弱化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 董事会质量是关系到公司和广大股东利益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的集中, 董事会主要由国家或政府控制的大股东操纵或由内部人控制, 难以保持真正的独立性, 实行健全的经营与决策机制。董事的选举由大股东或内部人控制, 董事会成员大多变成控制股东的耳目或内部人的同盟, 无法实施监督作用。内部人控制一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一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其二是董事会成员的构成。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必然导致董事会监督职能的丧失, 从而使经理层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 公司会计行为也必然直接受制于经理层的偏好, 这时, 公司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会以各利益相关体的利益为目标, 而是偏向经理层的利益方向, 甚至可能成为经理层直接操纵以实现其不良意图的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从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为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水平, 充分发挥董事会职能, 许多公司的董事会按照规范形式成立了专业委员会, 但各委员会的权力分工不具体, 责任不明确, 不能对董事会职能及决策水平的充分发挥起到助推作用。从中国证券市场上出现的欺诈案件分析得知,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与上市公司董事会下最重要的审计委员会没有真正发挥内部监督作用呈正相关。我国上市公司虽然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 但无论从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与人选, 还是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都不足以使独立董事制度真正发挥“独立”作用。其中包括对经理层的监督职能和规范会计行为职能, 再加上外部市场的功能弱化, 使一些上市公司实际上被内部人所操控。内部人控制是财务舞弊发生的“温床”, 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三) 监事会职能虚化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上市公司监事会是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治理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相互制衡的制度实现的。由 (图1) 所示, 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监事会与董事会是同属股东大会之下, 监事会拥有对董事会、经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施监督的职能。《公司法》规定, 监事会有权检查公司财务、有权对董事、经理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章程的行为予以监督, 所以, 健全有效的监事会能够减少会计舞弊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在实际执行中, 由于我国公司法等法规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以股东价值为导向, 只重视董事会的作用, 而忽视了监事会的地位, 使监事会只拥有部分监事权, 而无控制权和决策权, 也无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经理的任免权。同时从立法角度出发, 监事会成员构成中的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的比例没有给予明确规定, 对监事的任免资格, 应具备的条件也没有硬性约束。近年来, 我国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财务舞弊现象曾出不穷, 会计信息质量低下, 这些都与监事会职能虚化、作用有限用直接相关。
(四) 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使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一致, 最大限度地发挥经理人的作用, 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目前我国许多上市公司没有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首先, 对高级经理层缺乏有效激励, 在对于高级经理层的激励上表现出两种偏向:一种是继续由国家掌握对高级经理层的工资标准和等级标准, 这种制度不能恰当地估计和承认高级经理层的贡献, 不能实现经营者个人收入与公司经营业绩直接挂钩, 不能通过激励机制保证经营者的利益。在激励计划中, 没有充分考虑经营者个人的利益需求。从而在约束不足的情况下高级经理层努力追求的是目前经营业绩和短期利益目标, 而忽视企业的长期发展。另一种是由于缺乏制衡, 大股东代理人身兼董事长和高层经理, “内部人控制”公司容易出现实质是自定薪酬的情况。其次, 对投资者 (股东) 参与公司治理的激励不足, 董事、监事持股明显偏低, 许多董事甚至不持有公司股份, 利益不直接挂钩, 就难以保证其决策能真正考虑到公司的利益。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影响会计信息质量。首先, 我国上市公司不健全的激励机制会影响经理层披露会计信息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其次, 由于激励机制被“内部人控制”使会计信息的保障功能受到限制, 经常出现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随意对会计信息进行“技术处理”。再次, 由于不能通过激励机制保证经营者的利益, 从而产生利润操纵, 美化会计信息的动机和行为。有的甚至通过非法手段粉饰会计报表, 制造虚假的经营业绩。约束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由于我国许多上市公司是经国企改制而成, 国有投资主体不确定, 政资、政企尚未完全分离的现实状况形成了企业一方面在行政上受到过多的干预, 另一方面在产权上处于“超弱控制”。部分经理人员利用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形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同时, 行政上保留的对经理人员的“任命制”及我国经理市场与控制权市场的薄弱都使对经理人员的约束机制不能达到理想的运行状态。在此情况下, 对经理层的约束只能建立在一系列的考核指标以及脆弱的道德机制的基础上, 对经理层而言, “会计造假”成为其最简单、最有效、风险相对较小的规避约束的办法。
三、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对策
(一) 优化股权结构, 奠定内部治理结构基础
股权结构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基础, 是公司控股权在不同投资者之间的分配过程, 决定着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员组合配置和职能发挥。优化股权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 (1) 实行股权分置改革。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 国有股股权的高度集中和国有股代理人缺位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 从而致使会计信息低下, 为此, 必须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集中现象, 发挥多元持股的优越性。目前, 我国已通过实行股权分置改革实现国有股减持。通过股权分置改革, 使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发生增减变化, 随着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的下降, 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上升, 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股权过度集中的格局随之发生改变。 (2) 实现整体上市。我国大多数企业不是整体上市, 控股股东或大股东与上市公司利益差异显著。国企上市, 一般都分拆为上市公司与存续公司。控股股东或大股东面对自己百分之百拥有的集团公司或存续公司, 与自己只占有百分之几十股份的上市公司, 利益输送行为不可避免。所以只有通过整体上市, 才能从根本上阻止大股东挪用资金、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 使大股东与上市公司的利益一致。实行整体上市将改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增强信息披露透明度,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 正确行使国有股股权。在减持国有股的同时, 应正确行使国有股在上市公司中应有的权利。首先应成立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公司, 并以其作为出资人代表, 行使国家股的权力, 使国有股的股东“到位”。同时建立经理人才库, 负责国有公司管理人才选拔, 向公司派出代表使国有股权人格化。在正确行使国有股在上市公司中应有的权利方面, 国资机构只应以股东的方式行使所有者权力, 履行出资人职责;不应以行政审批的方式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不应在公司治理中“越位”和“错位”, 只能发挥监督作用。 (4)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作为众多中小投资者的集合体对公司运行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作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推动力量, 在强化外部投资者权益, 缓解内部人控制现象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因此, 在优化股权结构中, 应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并在制度上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保障。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 证券投资基金、综合治理后的证券公司、保险和社保机构及包括QFII等在内的国际投资机构数量和投资规模的持续增长, 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 机构投资者越来越成为市场重要的投资力量。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将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股权结构的优化。
(二) 完善董事会的结构, 强化董事会职能
董事会治理是上司公司内部治理中的重要环节, 决定着上市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完善董事会治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完善董事会结构, 规范董事的任职资格。在董事会构成方面, 应坚持公司外部成员与公司内部成员相结合的原则, 广泛吸收具有开拓精神的管理精英加入董事会。规范董事会任职资格, 在专业素质、职业经历、道德操守、年龄、健康状况等方面对董事提出要求。借助西方国家经验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例, 提高独立董事的作用。为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 在上市公司内部形成权利制约机制。严格董事的选任制度, 建立董事考核机制, 加强董事专业知识培训, 提高董事会经营决策水平。
(2)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提升独立董事的作用。为了加强对现有董事会的监督, 特别是对董事会中的执行董事以及大股东的代表进行监督, 形成对内部人和大股东的制衡机制, 保护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权益, 提升独立董事的作用至关重要。从世界各国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理论研究和过往经历中得出共同规律, 即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越高, 财务舞弊行为发生率越低。针对我国独立董事比例明显偏低的现状, 应当扩大独立董事的比例, 以强化独立董事的职权行使的可能性。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 本文提出如下完善建议: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监管部门可以利用部门规章的形式完善和丰富独立董事的相关立法, 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将完善的规章制度充实到相关的法律文件中, 以提高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其次, 应完善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 规范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为防止独立董事被由内部人控制的董事会所操纵, 独立董事的任免应由提名委员会推荐。为选出作为中小股东代言人的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的选举可以采取累计投票制的方法。再次, 为独立董事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建立独立董事行使职权的专项制度。加大独立董事对公司活动的参与度, 保证独立董事享有与其他董事同等的知情权。最后,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任职资格加强监管, 对独立董事的提名、选举、和更换应依法规范进行, 对独立董事的业绩考评应公开、公正、合理。 (3) 在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 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水平为了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水平, 在董事会下设置若干专业委员会, 这些专业委员会由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董事组成的, 各专业委员之间有详细的分工和职责规定, 他们从各自专业的角度, 为董事会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在各专业委员会中, 审计委员会是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委员会。通过审计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财务报告、审计等方面履行相关职责, 从而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 改进监事会运行机制, 强化监事会监督职能
我国监事会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1) 完善监事会结构。监事会的独立性是有效发挥监事会监督职能的保证, 所以在完善监事会治理中, 必须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建设, 监事会成员必须独立于董事会和经理, 并应以外部监事为主。其中职工监事应由职工代表大会提名选举产生, 股东监事的提名应归于单独或合并持有一定股权的股东或一定人数的股东集合。对监事会成员的任免、收入、福利以及监督费用应由股东大会决定。同时, 监事会也应承担起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责任, 在投票方法上可以采用累计投票制。 (2) 提高监事会整体人员素质。为了有效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对于监事会成员的任免资格, 专业素质应做出具体规定。作为监事, 应懂经营、善管理、会理财、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为有效发挥监事作用, 根据《公司法》规定, 公司经理、董事、财务负责人、及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监事。事实证明, 只有不断增强监事会的专业性, 提高监事会的整体人员素质, 才能及时发现、有效监督董事、经理人员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及舞弊行为。 (3) 完善监事会运行机制。首先, 应积极完善监事会的财务检查权。财务检查权是我国监事会的核心职权, 该职权的有效履行能够防范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为了实现监事会对上市公司财务的有效监督, 其次, 赋予监事会以重大事项投票表决权或者否决权, 及损害行为纠正请求权。监事不仅应该有列席董事会会议的权力, 而且对于董事会讨论的重大事项应该拥有投票表决权或者否决权。只有如此, 才可能制止董事会通过那些损害公司或者股东利益的决议。最后, 追究监事会的失职责任。如果监事会没有依法履行监督义务, 而且由此损害公司或者股东利益, 监事会成员应该与其他责任人对公司或股东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监事会尽心尽职地履行其监督义务。
(四) 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1) 建立对经理层的有效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司治理的效率在于使剩余收益所有权和控制权得到对称性的分配。要克服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 要重视对经理层的激励。对经理层除了必要的工资、奖金等激励外, 可以实施股票期权的激励方法。实行股票期权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让经理人分享企业剩余从而激发其积极性;另一方面, 这部分股权也成了经理人不损害股东利益的物质担保。另外, 在设计公司内部激励机制时, 要综合考虑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 在强调短期财务指标的同时, 还要重视非财务指标的应用。 (2) 建立对独立董事的有效激励机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 独立董事担负着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因此, 对独立董事也应建立丰富有效的激励方式, 可以建立固定收入和股权收入相结合的报酬激励机制, 实现对独立董事的有效激励, 使责、权、利相对称, 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从而,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邵进兴、林启云、吴溪:《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十年回顾》, 《会计研究》2009年第1期。
[2]杜兴强、温日光:《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一项经验研究》, 《财经研究》2007年第1期。
[3]魏明海:《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应用》, 《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4]潘琰、辛清泉:《所有权、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基于契约理论的现实思考》, 《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5]林中高、吴利娟:《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研究》2004年第8期。
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介绍 篇8
【关键词】 上市公司; 治理结构; 内部审计
近几年,为推动我国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上市公司能适应市场监管及自身健康有效运作的需要,国家证监会与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准则,其中证监会等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尤为重要,因为,这个准则基本阐明了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及主要内容,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公司管理层的工作性质和关系,明确了公司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位置、内容、作用及带来的启示是什么,这些便形成了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种标志主要通过公司治理结构来反映。公司治理结构是为实现投资者、管理者与经营者三方利益均衡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质是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分离与制衡。它在上市公司的表现形式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管理层之间对上述三权的分别履行与相互制约,即股东大会应履行决策权、监督权,在股东大会闭会期间,授权董事会履行决策权并向股东大会负责;监事会应代表全体股东履行对董事及经营高管人员的监督权;公司总经理不得兼任董事长,不能履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应按照董事会的决议要求,履行执行权。这种公司治理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股东是所有者的代表,股东大会是所有者代表的形式;管理层是经营者的代表,经营班子是经营者代表的形式,而股东与管理层不发生直接的联系,即所有者与经营者是相对分离的。但分离本身不是目的,公司治理的目的是使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相对分离,又相互联系,保证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均衡性,这样代理者就产生了,即董事会作为投资者的决策代理者,对经营者行使授权内的决策权,监事会作为投资者的监督代理者对经营者行使委托监督权。这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与法律框架,是英美模式与欧洲模式的一种混合体,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得到一般性的体现。
内部审计是审计的一种分类形式,同样符合审计的本质与审计关系。从审计本质讲,它也是一种经济监督,但表现形式反映在经济控制方面,比如具有监督、评价与控制职能;从审计关系上看,它也同样有委托人、审计人与被审计人的三要素。所不同的是这种受托责任的审计因素,反映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就构成了不同的内部审计位置与特征。从现阶段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或内部审计)的位置有下列几种方式:
1.在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或内部审计),明确下列职责:(1)提议聘任或改换从事公司年报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2)监督指导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与实施;(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间的业务沟通与协调;(4)审核公司财务信息及披露的合法性;(5)审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有效性。同时,公司章程中明确在公司管理层面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受审计委员会的业务指导与监督。我国目前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明确的就是上述内部审计结构方式。
2.在公司监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或内部审计),除第一种方式明确的职责外,还应根据监事会的要求,对董事、经理及高管人员业务行为的合法性实施监督,若有必要应聘请社会中介组织提供专业意见。这种方式目前在国内还不多见。
3.在公司管理层面设立审计委员会(或内部审计),除明确第一种方式的职责外,还应根据管理层的要求,对公司的财务及经营活动进行检查,并协调处理审计工作与公司投资、财务等有关部门的关系。这种内部审计方式在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中还比较多见,即管理层面设立公司主要领导为主任的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审计委员会或公司部门一级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已经实际运作的方式。
上述三种内部审计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位置方式,以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方式为好,因为,董事会作为决策管理者,主要关心公司的经营方向和经营业绩,而这些经营业绩的真实性将决定管理决策的可靠性,如果决策不可靠,会导致重大经营风险的出现,影响企业经营的安全性。由于内部审计是董事会了解经营活动真实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桥梁,所以董事会可以通过审计委员会指导督促公司内部审计履行其职责,使内部审计独立客观地反映和揭示经营活动的真实情况,为董事会决策提供依据。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要求,公司董事会的功能较强,如设立独立董事,并由独立董事担任公司审计委员会的主任等,对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大有裨益。换句话讲,这种方式既能保持审计的独立客观性,又能全面发挥审计的综合功能,如监督与评价,咨询与服务等等。这种方式已是目前上市公司的法律要求与硬性规范。
在监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方式,虽然能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但同时也增大了内部审计的工作难度,作为上市公司的一个职能部门,内部审计要行使对董事或经理的业务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是不可想象的,也有悖于审计工作“上审下”的一般原则。更何况我国的上市公司现状及治理准则中反映的是一种“董事会强,监事会弱”的格局,即董事会成员既有外部股东方董事,又有专家型独立董事,还有内部管理层董事,而监事会只有内部监事,而无外部或独立监事,使监事会对董事会实际监督缺乏力度,只停留在形式活动上。若在这种情况下,把公司审计委员会置于监事会下,会妨碍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发展。当然,在监事会增补外部独立监事与完善操作规范的前提下,这种方式可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努力。
在管理层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方式,是一种现有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相对于那些把内部审计隶属于纪检部门、财会部门、法律部门和综合部门等做法是前进了一大步,前提就是明确内部审计是一个独立设置的部门,在上市公司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但这种方式只是在行政管理上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还不能体现出内部审计的本质与受托责任关系,所以,这种方式应向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方式过渡,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完成这种过渡,而过渡的规定是硬性的。
那么,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内部审计的位置如何才是合理有效的,笔者认为,应如图2所示:
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设置在公司审计委员会下,受公司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形成对公司董事会负责的态势,同时受公司监事会的业务指导与询问。不再作为公司管理层的一个职能部门,但应与管理层保持较好的联系。这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合理有效的位置,便于其发挥更好的作用。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并没有明确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具体要求,但从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内容等侧面说明了上市公司应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当前,把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为管理层的一个职能部门未尝不可,但从完善上市公司的审计治理结构的角度看,把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方式,由上市公司董事会直接领导是最佳方式,前提是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位应当分离。
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发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它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即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个定义既考虑了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又考虑了今后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
那么,这个定义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笔者认为:一是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项独立客观的工作,即受组织内部负责人或权力部门的领导,其工作性质应体现独立客观性,只有在公司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方式能满足这一特性。二是内部审计有三个职能:(1)监督职能,这个职能是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所有审计活动的本质反映,主要通过审查公司内部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加以表现,便于发挥内部审计的防护性作用;(2)评价职能,是内部审计又一重要职能,随着市场监督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在监督企业经济活动规范运作的同时,应对企业提供有关改善经营管理方面的评价、分析及咨询的报告与建议,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3)控制职能,是公司内部审计的一个独特职能,也是内部审计工作表现为公司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是一个独特的部分,因为,内部审计是把公司内部控制作为审计对象,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与有效性的审计,堵塞内部控制环节上存在的漏洞,为企业增收节支或提高投入产出比而创造价值增值的机会,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性作用。三是内部审计是把审查与评价公司经营活动及内控制度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作为审计目标,通过这些审计目标的完成,达到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服务的目的。
上述可知,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应有监督、评价与控制职能,相对应发挥防护性、建设性与增值性的作用。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内在特征,作用是内部审计的外在表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将两者联系起来,即如何发挥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做好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审计
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经济事项,是公司正确决策与改进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内部审计开展诸如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资产评估及专项审计的前提条件。内部审计要通过资产、负债与损益的真实性审计,如实揭示企业经营活动和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及账面的反映情况,但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由于各种利益的驱使,在公司财务收支活动中存在两种问题:一种是受公司管理层利益的驱使,存在着操作盈余的管理倾向,或虚盈实亏,夸大业绩;或虚亏实盈,藏富企业。当然,这是极端倾向,但平稳操纵利润的情况还较多见。另一种是受小团体与个人利益的驱使,如经济领域里的制假造假现象还存在,如假发票、假工程、假费用及假项目等还屡有发生,使企业资金蒙受损失,因此,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对投资控股企业的财务收支与经营活动进行审计时应做到:1.根据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制度,严格收入费用的确认原则,对不符合规定提前或推后收入费用确认的事项应予调整,并报告管理当局予以重视,尤其对关联交易转让价格的合理性展开审计调查,看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利润和收益的现象。2.鉴于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普遍运用,财务处理中存在的账表、账账、账证不相符的问题已经解决。而账实相符应成为财务审计的重点:企业资金、资产、负债、费用、收益及经济事项账面数与实际数是否一致,这是经济活动真实性审计的主要内容。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应重点开展这项工作,使企业如实反映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情况,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防止公司治理结构中动态信息流的失真,发挥内部审计的防护性作用。
(二)认真开展经营审计和效益审计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效益最大化,上市公司也不例外。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在全面性、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层面上有序进行,这又是公司治理的本质要求。由于内部审计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经营活动较为熟悉,可以通过:1.投入与产出的审计分析,找出投入与产出的目标模型,对目标模型与实际模型的差距进行分析,如采购与销售比价审计、工程项目成本审计、收入与费用匹配审计等,寻找对策,加以改进,提高效益。2.财务综合效益审计。通过对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和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主要指标及相应指标的考核分析,全面衡量企业的财务效益能力,经营运作能力、支付偿债和销售发展能力等,同时与行业指标进行比较,或与企业同期进行比较,对形成的指标差异和下降原因进行审计说明,使管理当局采取措施,提高效益。3.经营项目审计。把经营项目作为审计对象,是内部审计努力探索的一项工作,即对经营项目的人财物、产供销实施全过程的审计,如经营项目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由此形成的人流、物流及产供销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通过审计,搞清公司经营活动的真实情况,改进管理流程中的薄弱环节,防止发生“内部人控制”行为对公司治理和企业效益造成的利益不均衡问题,使其产生较好的资源配置效果,开展资本运作审计更能体现这一点。这是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建设性作用的重要反映。
(三)努力探索内部控制审计方法
按照内部控制审计专项准则的表述:内部控制审计应对企业的控制环境、风险管理、内控制度、信息处理等的适当性、合法性与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因为这些因素形成的各项政策与内部控制程序是否妥当有效,是影响公司治理和资产安全完整、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主要原因。应该说,内部审计对以上因素进行全面审查与评价,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努力方向。由于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成熟性,内部审计可以就上述某一个因素进行审计与评价,或采取文字叙述,或采取调查表和流程图的方法,寻找内部控制制度上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完善内控制度的建议。这方面可以借鉴的有国外同行的制度基础审计、风险管理导向审计等。这些审计都把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作为审计的目标,既满足了公司治理的要求,又发挥了内部审计在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上独特的作用,也是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最终体现。然而,在这个进程中,会有许多不规范的问题和舞弊现象困扰内部审计,需要内部审计加以防范与甄别。即内部审计应持职业谨慎性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但不能保证发现所有的风险与弊端。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内部审计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及风险管理审计时,更应注意这一点。应该说,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执行程度则取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力度。
(四)重视加强内部审计的协调沟通
现在国内外的公司治理指引及内部审计专项准则都十分强调内部审计机构与有关方面的协调沟通,希望内部审计成果通过有关方面得以落实或改进,并带来改善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活动的叠加效应。在这种情形下,内部审计与有关方面的协调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专项准则对协调的原则、方法与内容加以说明,即内外部审计主要指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之间应相互配合,评价利用各自的审计成果,改进审计方法,确保充分的审计取证范围。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有待于改进,如政府审计对内部审计的成果缺乏可信度与评价的标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给社会审计组织的问题,既有政府要求的法定业务,如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还有各种委托的专项审计。所以在公司治理的环节上,应建立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协调沟通的程序及流程,使这一协调沟通机制对公司治理的有效运作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作为公司董事会暨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一个部门,与公司管理层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的原则应该是:调查了解公司财务管理及经营活动的有关情况,不参与公司具体的业务活动。财务总监是对公司活动的过程监督,而内部审计是对公司活动的结果监督。会计监督是对会计管理活动的过程监督,内部审计是对这种过程监督的再监督。内部控制是公司各部门均应遵循的标准和制度,内部审计是把内部控制作为审计对象进行检查并监督其有效性。如果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作为公司管理层的一个职能部门,在做好内外部审计沟通的同时,应更加注意与公司财务、投资、经营及综合管理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并按照公司管理程序和审计工作程序办事。所有这些协调沟通都有利于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更为紧密。
以上归纳为: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评价和控制的职能,它应发挥防护性、建设性与增值性作用。它应把经济活动真实性审计作为基础,把经营与效益审计作为重点,把内部控制及风险导向审计作为方向,按照市场监管、公司治理的规范进程,不断分层次有序地开展与调整内部审计业务,使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内部审计给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随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的作用会更加显现化。但建立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总是伴随着公司经营的失败与连续不断的企业丑闻,如英国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的一系列企业短期行为及企业信任危机等,就像近年来美国出现的安然、世通等公司会计丑闻事件一样,引起了社会公众与政府监管机构的强烈不满。在此情况下,英美两国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更加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英国政府通过卡德伯利报告,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美国总统签署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有关机构提交的《2002年公司与审计义务、责任及透明度法案》以及《2002年上市公司会计核算与投资者保护法案》,这些法案明确上市公司必须完善决策层、管理层、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四个层面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指出:上市公司必须成立审计委员会与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机构必须定期轮换,若外部审计人员进入公司工作的应有一年以上的冷冻期。由于世通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对38.5亿美元费用违规列入资本支出项目的揭示,使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得到了公众与监管部门的肯定。
应该说,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了社会公众、市场监管和政府管理等各方面的认可,使内部审计有了一个发展的空间与舞台。现在,国内证监委、银监会、保监会及国资委都十分重视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颁布了一系列与公司治理、内控制度和内部审计有关的制度办法,证监委要求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健全内部审计机构;银监会把银行改制上市中内审机构作为实施监管任务的重要力量;保监会对保险行业的内部控制及审计监督也提出了要求;国资委在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明确各国企上市公司应发挥内部审计监督和风险控制的作用。可见,内部审计已成为市场监管与上市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的操作平台。同时,也会成为企业内部规范管理与制度约束的重要关口。换句话讲,投资愈理性,监督愈规范,治理愈到位,内审愈重要。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在发现公司治理漏洞、防范经营管理风险及提高效益方面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实践也能说明这一点。内部审计是公司专司监督与评价的机构,所以,它有较充沛的时间使审计人员重视或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工作,如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完善,管理流程是否合理,收入费用是否匹配,公司治理是否有效等等,均是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通过调查分析,提出管理建议,会发挥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治理中更为突出的作用。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目标,而开展的公司治理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有其独到优势与效果,这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带给大家最重要的启示,而启示本身具有客观必然的规律性。
总之,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已经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政府监管部门从市场监督与公司治理的高度,用法律及规范的形式,明确了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地位与作用。虽然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但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处在了市场经济运作下的公司治理的环境中。若能在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领导督促下,把握内部审计的职能与作用,明确内部审计的目标和方向,正确处理协调内外部审计关系,再加上内部审计人员的不懈努力,我们相信: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不可替代性会日益显著,而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社会职业也会有非常良好的职业价值取向。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越.公司治理:国企所有权与治理目标[M].法律出版社,2006.
[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指引[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 陈工孟.公司治理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张玉.后安然时代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综述[J].审计研究,2005(5).
[5] 中国证监会,国家经贸委.上市公司治理准则[S].2002.
【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介绍】推荐阅读:
公司内部公司搬迁通知08-18
公司内部08-16
公司乔迁内部通知08-29
公司内部预算控制07-27
公司内部人12-08
公司内部通知优秀10-17
贷款公司内部制度11-25
内部公司会议方案12-01
公司内部管理手册07-04
公司内部员工合作协议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