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项目内部自查报告

2024-10-12

公司项目内部自查报告(精选8篇)

公司项目内部自查报告 篇1

根据公司《内部专卖管理办法》内管办对5月份业务、物流、生产经营数据及专卖管理的自查工作进行了认真检查,主要检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合同执行情况;(2)原烟收调存情况;(3)生产加工及移库情况;(4)片烟副产品收发存情况;(5)准运证开具情况;(6)废弃烟叶移交与处置情况;现把自查情况及下一步重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合同执行情况

原网上反映合同量为561100担。增加202500担(甘肃庆阳分公司15000担、四川凉山公司5000担、甘肃垅南分公司8000担、蚌埠市烟草公司20000担、皖南烟叶公司154500担),本月变更减少。

5947.16担(净重);库存为零。

三、生产加工移库情况

本月生产部加工片烟23127.08担,累计233189.28担。加工副产品8255.6担,累计81974.9担。生产部加工片烟、副产品全部移交物流部,数字移交核实相符,生产部库存为零(见《涡阳烟叶复烤厂08年5月份片烟生产统计日报表》)。

四、片烟、副产品收、发、存情况

物流部上年库存片烟87325.02担,本月收生产部移交23127.08担,累计收233189.28担,本月发出100132.96担,累计发出203836.98担,库存116677.32担(见《华圆公司物流部08年5月份收发存月报表》)。

副产品上年库存95562.6担,本月收生产部移交8255.6担,累计收81974.9担,本月发出14556担,累计发出78652.61担,(其中包括1月份移交中烟公司的报废烟梗4898.6担,移交张宇报废仓库 24998.5138担,剩余48755.4962担发烟厂)库存98884.89担(见《华圆公司物流部08年5月份收发存月报表》)。

五、准运证开具情况

本月份发烟厂成品片烟100132.96担,开具片烟有效准运证399份,累计发烟厂成品片烟203836.98担,累计开具片烟有效准运证687份。

本月份发烟厂副产品14555.6担,开具副产品准运证76份,累计发烟厂副产品48755.5担,累计开具副产品准运证171份。

本月发由蚌埠市公司调入本厂进行挑拣后不符合中烟公司要求的原烟退回给蚌埠市公司260.52担.按要求办理了一份退货移库准运证.

经自查核对与物流部和涡阳县烟草专卖局办理准运证数字一致(见《华圆公司业务部08年5月份省内外准运证开具月报表》)。

六、废弃烟叶移交与处置情况

物流部上年库存报废烟1622.386担,本月收7850.33担,累计收43101.2278担,本月移交给亳州市烟草专卖局霉变烟叶986担,移交给蚌埠市烟草公司霉变烟260.52担.累计移交亳州市烟草专卖局霉变烟叶2079.8担,移交给亳州市烟叶经理部、烟叶仓库报废烟梗15507.4担,期末库存报废烟9897.8938担。

公司项目内部自查报告 篇2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概述

1. 总体情况。

根据深圳交易所2008年度报告编制、报送和披露的要求, 上市公司应在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议评估、做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以单独报告的形式在披露年报的同时在指定网站对外披露。2008年度深市共有695家上市公司单独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占深市2008年度披露年度报告上市公司总数的91%, 仍有65家上市公司没有按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其中:深市主板有429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占应披露公司总数的81%;中小板有266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占应披露公司总数的97%。由此可以看出, 中小板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情况好于主板上市公司。

2. 内部控制报告外部评价情况。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 上市公司应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 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从实际披露情况来看, 2008年度深市共有192家公司披露了证券机构关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查意见, 占已披露公司总数的25%, 其中中小板公司190家, 占中小板已披露公司总数的70%。共有129家公司披露了会计师事务所关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鉴证意见, 占已披露总数的17%, 其中中小板公司86家, 占中小板公司已披露总数的32%。深市共有67家公司同时披露了证券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核查报告, 全部为中小板公司, 占深市已披露总数的9%, 占中小板已披露公司的25%。上述数据说明中小板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情况好于主板上市公司。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内部控制评价依据认识不足。

深圳交易所2008年度报告编制、报送和披露要求中明确指出, 上市公司应当按照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本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规定, 参照附件2——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披露要求, 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议评估。然而上市公司在报告中注明的内部控制评价依据却是来自于《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上市交易规则》以及公司自身《内部审计报告》等中的各种各样的评价依据, 很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全篇中找不到其内部控制建立和评价的基本依据。由于评价依据不同,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均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2008年度内部控制报告中共有325家公司指出评价依据为《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占已披露公司总数的47%;共有397家公司指出评价依据为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占已披露总数的57%;仅有242家公司同时指出评价依据为《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占已披露公司总数的35%。由此可见,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依据认识不足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障碍。

2. 内部控制监督机构建设方面的问题。

深圳交易所在自我评估报告中要求上市公司说明公司专门负责监督检查的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情况、该部门人员配备及工作情况。从已披露的内部控制报告中可以看到,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督检查部门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1)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从已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来看, 共有593家公司在报告中说明已经建立内部审计机构, 占已披露公司总数的85%;中小板公司234家, 占已披露中小板公司的88%;深市主板公司359家, 占已披露深市主板公司的84%。在分析报告中也发现, 有些公司报告中说明有内部审计机构, 而在其组织架构图中却找不到有关内部审计机构的情况。

(2) 内部审计机构名称。内部审计机构名称反映了上市公司对于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 也决定了其在公司是否可以发挥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职能。本文收集到的内部审计机构名称多达16个, 可见上市公司对于内部审计机构在认知和定位上存在严重分歧。

(3) 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同时指出,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从内部控制报告分析发现, 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有财务总监、总会计师、董事会秘书、总经理, 甚至有行政副总、人事经理等。

(4) 内部审计机构人员配置。内部审计机构人员配置的优劣决定了内部审计机构是否具备能力实施内部控制监督职能。从已经披露内部审计机构的公司来看, 内部审计人员配置3人以下的多达398家, 占已设立审计机构的67%, 其中多数公司仅说明设立专职审计人员;而3人以上内部审计人员配置的公司比例不足30%。从审计队伍基本要求和团队工作来看, 3人是最低标准, 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审计人员配置严重不足, 与其内部控制监督和检查职能不相匹配。

3.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行为缺乏。

从已经披露的内部控制报告分析中可以发现, 只有188家公司在报告中说明了公司组织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或从内部审计机构工作情况可以判定存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行为, 占已经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公司总数的27%, 其中中小板有38家开展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 占中小板公司总数的14%, 深市主板有150家, 占深市主板公司总数的35%。可以发现, 多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缺乏应有的编制依据和基础。

从披露数量上看, 中小板公司披露情况比较好;而就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实质来看, 深市主板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好于中小板公司。

4.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分析。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心内容。本文对2008年度382家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提出的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进行分类整理, 下表列出了上市公司存在的前十类缺陷,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和加快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排在第一名的是内部审计建设。内部审计建设工作包括内部审计力量加强、内部审计深度和范围扩大、内部审计独立性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方法改进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高等内部审计多个方面。令人欣慰的是, 大多数上市公司能够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在内部控制完善和健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期望这些认识到内部审计建设薄弱的上市公司能够在今后的内部控制报告中详细说明在内部审计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改善措施。

控股子公司管理成为第二个重要缺陷, 也说明了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企业经历了快速发展, 集团化和多元化趋势非常明显, 而控股子公司管理是集团化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能否在效率和风险之间进行有效平衡决定了中国企业发展的未来。多数上市公司均意识到控股子公司管理方面存在的多种问题, 反映了中国企业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深度思考。

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体现, 也是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于上市公司治理的强制性要求。如何引导和发挥各专业委员会在上市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成为上市公司和监督管理部门的共同课题。

董监高管人员培训和内部控制培训不足缺陷反映了上市公司在建设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中行动力的不足。当然, 关于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部署还没有全面开展也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培训和学习不足的原因。

由于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风险评估体系建设这一缺陷并没有引起上市公司足够的重视, 从而使得风险评估体系建设不足的缺陷仅仅排在缺陷分类的第五位。

投资者关系管理和信息披露管理是上市公司对外沟通交流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投资者关系管理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重视。

信息沟通体系建设是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 设计再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都需要凭借信息沟通反馈机制来进行监督和制衡。从2008年度内部控制报告分析中发现, 在已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上市公司中只有69家公司披露其在ERP管理系统中所做的努力和工作, 占披露内部控制报告上市公司的比例不足10%。信息沟通体系建设需要投入大量成本, 如何正确处理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企业运营效率和信息沟通体系建设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的又一重要课题。

绩效考核机制存在缺陷也是影响部分上市公司运行效率和成长能力的重要障碍, 从中国市场经济体系推进来看, 有其必然性。

5. 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与实际存在偏差。

尽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前述的诸多不足和缺陷, 然而从上市公司对自身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结果来看则显得颇为乐观, 这一现象与2007年沪市研究结果基本吻合。在2008年度已披露内部控制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总体情况描述为完整合理有效、符合上市监管要求、不存在重大缺陷等等类似评价的报告共计662份, 占已披露总数的95%, 仅有27份报告没有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明确的表述。

这样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见与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存在明显的偏差。例如, ST亚华和关铝股份在对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时均表示公司内部控制完整合理有效, 但ST亚华因存在虚假信息披露、违规担保和大股东占用资金等问题, 证监会于2008年4月8日对其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 对其公司董事进行处罚;关铝股份则存在未设董事会专业委员会以及三会议事规则不规范等13项内部控制缺陷。

三、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

1. 内部控制监管方面。

(1) 尽快建立内部控制标准评价体系。从2008年度深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分析可以发现,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果均过于乐观, 这与内部控制评价缺乏标准评价体系有关。建议政策制定者从技术层面对内部控制评价意见进行分类, 而不仅仅是作有效或无效评价。多数上市公司担心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会影响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等, 因此在评价中均倾向于评价为有效。建议参照审计意见类型或信用评级评价, 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分级体系和相应的判断标准, 可以真实地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差异进行区分, 便于上市公司进行自我评价描述, 也有助于市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和判断。

(2) 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监督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从监管的要求明确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应根据企业规模和组织架构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基本配置标准, 明确内部审计负责人和内部审计汇报对象、明确内部审计年度工作报告要求和建立内部审计向独立审计委员会日常沟通机制, 以及上述内部控制内容在上市公司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中的披露要求等。

(3) 建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跟踪机制。证监会和交易所应建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和整改计划跟踪机制, 上市公司应建立内部控制缺陷和更改定期披露机制, 这样有利于上市公司不断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也有利于市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和判断。

(4) 加强证监会、交易所外部监管力度。证监会、交易所应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督和检查作为常规监管内容, 建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检查台账制度。2008年度深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分析显示, 只有5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证监会现场检查和整改内容, 占深市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公司总数的7%左右。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来看, 这一比例显然过低, 不利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披露来看, 上市公司对于证监会和交易所的核查意见非常重视, 整改效率比较高, 建议上市公司整体年度核查比例不应低于30%, 单一上市公司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内部控制外部核查和监督。

交易所应参照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审核反馈制度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审核反馈制度, 严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质量, 力求保护内部控制报告信息真实、准确、有投资决策价值。

(5) 加强投资者教育, 将内部控制作为评价依据。通过加强投资者教育和培训, 引导投资者将内部控制评价作为投资决策依据之一, 从而激励上市公司进一步改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公司也有改进和完善的能动性。如果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面工作成效不能被投资者所识别, 则上市公司就失去了内部控制完善的外部推动力。

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方面。

(1) 结合自身情况,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进行全面部署, 切实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上市公司应将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和有效作为董事会的重要工作。上市公司应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全面开展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内部控制手册编制、自我评估以及内部审计部门评估测试工作;针对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作相应弥补和整改, 为企业构建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 为财务报告提供合理有效的保证机制。

(2) 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监督职能。从内部控制分析中发现,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建设薄弱, 定位不清和内部控制工作职责不明确是普遍性问题。上市公司应从自我风险控制角度, 加强和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建设, 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令人欣慰的是, 大多数上市公司均意识到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并承诺进行改进和完善, 但广大投资者希望看到的是行动而不仅仅是计划。

(3) 建立有效风险评估体系和内部控制信息沟通平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作, 其中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风险识别、衡量和重要性判断, 以及如何实施有效自我评估等对上市公司都是重要课题。由于这些问题与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市场环境、运行模式和组织分工等密切相关, 因此没有可以用于参照的现成风险评估模式,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特殊性进行探索, 力求做到既能控制风险, 又不影响企业运行效率和竞争能力的有效平衡。

(4) 做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 保证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真实、完整。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发展相适应, 企业需要经常性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包括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现状的自我评估及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流程和制度的测试性评估, 对于评估过程中发现的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落实整改人员、时间和计划, 在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中予以真实反映, 便于监管部门和广大投资者评价和判断。

上市公司应保证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管理的有效性和投资者决策有效性, 并建立相应的保障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质量的内部控制程序和制度。

由于受到资料收集的限制, 本次研究没有能够收集到足够的沪市上市公司2008年度内部控制报告, 因此没有进行沪市和深市上市公司的对比分析。由于两个交易所对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 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探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全貌。

摘要:本文通过收集和分析深市上市公司2008年度单独披露自我评价报告, 深入探讨了深市上市公司2008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为证券市场内部控制监管与评价提供建议。

关键词:深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周勤业, 吴益兵.上交所: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内部控制报告分析.上海证券报, 2008-12-01

[2].财政部等五部委.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 2008;7

公司项目内部自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一、 引言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其鉴证报告是目前国际通行的两种了解与评估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部控制报告。这两份报告从2002年美国《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SOX法案)404节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而获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在我国内部控制报告目前仍属于自愿披露范畴,但随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诸多法规的颁布,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已是大势所趋,并将作为常态与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共同出现。

国外对内部控制报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一般、重要和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而我国学者更关注内部控制报告自愿披露的影响因素。蔡吉甫(2005)实证发现经营业绩好、财务报告质量高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方红星等(2009)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与海外交叉上市、聘请"四大"、资产总规模、资产净利率、独立董事比例、审计意见类型相关;林斌和饶静(2009)发现内部控制资源充裕、快速成长、设置了内审部门的上市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张龙平等(2010)实证发现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会计盈余质量较高。上述研究较少关注报告内容、格式、程序的披露现状,极少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鉴证报告联系起来,为此,本文将对内部控制报告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和审计师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丰富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和实务成果。

二、 内部控制报告现状调查

1. 研究设计。此次调查的目的是在从披露数量、格式与内容、鉴证程序三个维度对深沪两市2010年度内部控制报告披露情况及其联系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对管理层、事务所、监管部门的相关建议。调查对象为深市主板(485家),沪市A股主板(880家),共1 365家上市企业,调查截止日为2011年12月31日。2010年度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金融保险业、采掘业、电力煤气水生产和供应业、信息技术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传播与文化、建筑业、综合类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情况分别为472家、59家、47家、59家、19家、26家、46家、49家、29家、18家、6家、20家和42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披露情况分别为152家、31家、24家、21家、19家、18家、17家、15家、12家、9家、6家、5家和4家。制造业的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率最高,占52.91%,房地产行业次之,为6.61%。

2. 调查结果分析。

(1)报告数量。剔除资料不全的上市公司,调查有效样本数分别为883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321份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披露率分别为64.69%和23.52%,总体披露情况并不理想。其中沪市披露率仅45.80%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远低于深市98.97%。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自愿披露比例深沪两市持平,均略超过20%。此外,本文统计表明2007年~2010年深市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率较高。深市自评报告的披露率四年分别为92.42%、96.93%、100%、98.97%,沪市自评报告披露率虽然低于深市,但逐年提高,分别为16.71%、40.50%、45.25%、45.80%。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深沪两市都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深市披露率分别为:9.31%、10.15%、19.79%、22.06%,沪市为12.80%、15.16%、20.57%、24.32%。由此可见,虽然上市公司为应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逐步强制的披露要求,加强了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然而内部控制鉴证属于自愿报告范畴,出于成本与效益原则考虑,不少上市公司披露的动力仍显不足。

(2)报告格式与内容。

①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数量不断增多,但质量却有待提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采用国际主流的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进行披露,然而多少自我评价报告流于形式,仅简单披露五要素的定义及建议,及列举内部控制制度名称,披露内容过于简单且缺乏对关键问题的具体分析,如缺少对内部控制的一般、重要和重大缺陷的阐释。本文对沪市2010年406家调查对象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调查发现:沪市高达37.9%的自评报告未完整涵盖五要素,缺失率分别为:内部环境23%、风险评估33%、控制活动19%、信息与沟通31%、内部监督29%。风险评估要素缺失尤为严重。另外,深沪两市有百余家仅列示了董事会声明及审计意见,未披露五要素,其中不乏行业领军企业。由此可见,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欠规范,披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②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调查发现鉴证报告存在三大问题:(A)名称不统一。当前调查对象采用差异较大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名称,包括:“审计报告”,“鉴证报告”,“核实评价意见”,“专项说明”,“制度报告”等。一般而言,鉴证报告和审计报告的鉴证力度较大,鉴证报告比审计报告范围更广阔,而核实、说明的鉴证力度较小,不同名称下审计师履行的审计程序、审核的范围、以及报告的法律效度存在差异,名称不同难以保护使用者的权益。(B)鉴证依据不一致。鉴证依据不同将直接影响注册会计师执业和发表报告意见。统计表明,2010年度我国71.34%的审计师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74.76%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部分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财务报告审计中的内部控制测试与内部控制鉴证在测试内容、范围、准确度上的要求不同,内部控制鉴证对内控审查更为严格,审计程序较为复杂,收集的证据也更多,因此二者不能等同。此外,如中国石化(600028)、兖州煤业(600118)、昆明机床(600806)的审计师根据《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第5号审计准则》或《香港审计准则》发表了鉴证意见,未按中国的准则执业。(C)审计程序不合规。《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明确要求审计师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由此要求审计师对内部控制单独发表审计意见,但仍有39个调查对象鉴证报告中声明“此业务是结合财务报表审计目的而进行的,其目的是对上述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而不是对内部控制的专门审核”,无实质性开展内部控制鉴证,直接影响鉴证效果,增加公司审计成本的同时还误导报告使用者,影响审计师公信力。

③鉴证程序。目前实务界有两种鉴证程序,一种是分离审计,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鉴证由不同的事务所单独出具,另一种是整合审计,由同一家事务所整合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鉴证程序,并出具两份不同的报告。部分学者支持整合审计,认为由于两者工作内容相近,进行整合审计有利于节省成本、控制风险,更好实现审计目标(谢晓燕、张龙平、李晓红,2009);另有学者则认为整合审计使得审计独立性受到威胁,目标实现受到制约,弱化了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叶青山,2011)。实务中,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倾向整合审计模式,深沪两市仅兖州煤业和中化国际采用分离审计。同时,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鉴证意见具有趋同性,均为无保留意见,仅有沪市3家、深市1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为标准无保留意见,而财务报告审计意见为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由此可见,出于成本与效率原则考虑,整合审计模式更受上市公司青睐,然而这种制度安排可能会导致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成为财务审计报告的副产品,使得内部控制实施得不到必要的关注及检查,出现报告形式化披露的问题。

三、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透明化的对策分析

1.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透明化的对策。自我评价报告能够具有信息含量,为此,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提升企业形象、规范企业运作的重要途径。简单应付监管方要求披露五要素缺失,无实质性内容,措辞含糊的低质量内部控制报告均影响企业积极信息的传递,反而有损企业的形象。为此,上市公司应尽快完善内部控制披露制度,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相关要求,形成企业内部控制手册,并不断进行补充更新,以便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考评;聘请专业内控员负责内控运作,从组织架构、工作职权等方面确保内控员的独立性;定期组织内控员进行培训,加深内控员对法规的理解,并鼓励其取得相关资格认证,提高职业素养和忠诚度;聘请和培养优秀的内部控制编报员,使其在正确理解内部控制规范的前提下,实施必要的内控测试,以客观自我评价,编制相关报告;甚至可以外聘优秀的审计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整理提供咨询意见,从而保证内部控制报告披露质量。

2. 监管部门加强内部控制报告披露透明化的监管措施。由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逐步建设当中,监管部门更多鼓励企业接受、执行、重视内部控制制度,而对报告质量仍未有较高的要求。但是,随着投资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理解及重视程度的加深,形式化的披露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不利于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与资本市场的稳定,监管部门可以在以下方面进一步规范内控报告的质量:

(1)规范报告格式,提高法规可操作性。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鉴证报告应单独报告,统一命名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自我评价报告应强调规定报告围绕五要素披露,对各要素代表性经营活动进行细化,解释一般、重要、重大缺陷,附上相应实务解释,做到全面、准确、客观。鉴证报告则应当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指引的相关规定执业,不能将内部控制鉴证程序与财务报告审计程序混同,意见类型也应该统一化,建议按照《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四种参考意见模板进行表述。

(2)规范整合审计的执业标准。目前受国际主流国家推崇并广泛应用的整合审计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审计成本,但缺乏针对其执业内容、程序的相关规定却有可能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应尽早出台针对整合审计的执业标准,解释整合审计的内含,规范效果衡量的方法,严格区分内部控制鉴证与财务报告审计内部控制测试程序等。此外,对审计师的执业监督也是当务之急,检查工作底稿,了解内部控制鉴证程序的完备性,是防范部分审计师投机主义的有效方法。为了提升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力,监管部门还应补充相关实操指南,并定期组织注册会计师相关培训,确保执业过程依据法定的规则进行。

(3)建立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责任追究制度。法规制定后进一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才能确保实现有效监管。2010年度我国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全部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是否存在审计师执业不严格的问题,需要事后跟踪和监管,对于不负责的审计师追究审计责任,才能确保内部控制鉴证不会流于形式,提高公信力。

3.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鉴证执业改进措施。作为一项新兴的审计业务,内部控制审计带给了事务所广阔发展空间,也对审计师职业素养提出了挑战。如何合理利用整合审计,在发展此业务的同时,维护审计师独立性,保证报告质量是进行内部控制鉴证的要点。

(1)增加测试次数。目前大多数事务所选择接近自我评价基准日时进行测试内控测试,同时开展财务报表审计,以降低成本、克服内部控制变化带来的审计风险。但对于报告使用者而言,其更为关注的是内部控制制度在一段时期的客观性,针对某一特定时点的内控鉴证报告意见并不能保证年度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为此,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关注,以提升报告质量:①增加测试次数。上述两种审计业务可以在限定期间内进行多次整合,例如在进行季度财务报告审计时同时对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进行测试。这样不仅能够避免由于年末工作繁多牺牲审计质量,更可以对高风险内部控制进行跟踪测试,降低审计风险。②重点关注接近评价基准日进行测试。注册会计师应在成本预算平衡内对测试时间及次数,但如果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多次测试或保证测试涵盖足够长时间,注册会计师应当重点关注在靠近评价基准日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测试,并考虑舞弊风险及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③先执行内部控制鉴证程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有效性是注册会计师在制定财务报告审计计划时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而内部控制鉴证程序在证据质量、范围、精确度上也有更高的标准,其测试结果完全可以适用于财务报告审计。而财务报告审计内部控制测试结果也可以作为内部控制审计结果的复核,降低事务所审计风险。所以,在进行财务报告审计前进行内部控制鉴证程序,不但可以避免形式化整合审计,还可以提升财务报告审计效率及降低审计风险。

(2)合理分配工作及人员。目前大多数整合审计均由同一审计团队完成,这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由同一团队执行两个审计项目独立性遭到质疑的风险,部分重大内部控制缺陷可能由于同一团队成员在审计中形成的固有思维而无法发现。为此,建议采用分组测试的方法,将团队成员分为小组,由不同的小组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基准日前进行至少2次以上测试,并且保证每次测试重点有所交叉但总体不同。对于离基准日较远的测试,可以由审计经验丰富,职业判断准确的审计经理进行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测试,采用询问、观察等成本较低的审计程序,并适当关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于接近基准日的测试,可以先由较低级别审计人员进行如检查文件、重新执行及穿行测试等业务层面审计程序,再由审计经理重新评估总体内部控制风险,最终交由合伙人审核。“四大”事务强调由不同合伙人分别审核上述两种业务所评估的内部控制风险的方式值得推广。2010年上海医药(601607)同时披露了半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说明多次测试已在我国逐步开展。

四、 结语

自安然事件和世通公司财务丑闻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规范上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及信息披露作为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提高财务信息真实性、保护投资者信心的重要方式。而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也不断推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时代,并受到管理层、投资者、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报告数量、格式与内容、鉴证程序三个维度对1 365家上市公司2010年度内部控制报告进行了调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内部控制报告披露态势良好,报告数量及管理层重视程度均呈现上升状态,但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自我评价报告地区差异明显,五要素披露不完整,信息含量低,报告质量亟需提高。鉴证报告披露动力及能力有限、名称杂乱、审计依据不一、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师执业亟待规范。为此本文分别对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和事务所提出了解决方案: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统一内部控制现存法规,发布针对整合审计的执业标准及实操指南;活用整合审计,科学安排审计工作及人员等。展望未来,内部控制报告的研究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下而得到更大的发展,相关的成果也会越来越多,为我国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85-88.

2. 方红星,孙翯,金韵韵.公司特征、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3-2005年年报的经验研究.会计研究,2009,(10):44-52.

3. 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9,(2):45-52.

4. 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沪市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10,(2):83-90.

5. 谢晓燕,张龙平,李晓红.我国上市公司整合审计研究.会计研究,2009,(9):88-94.

6. 叶青山.关于建立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双重独立审计机制的思考.财政研究,2011,(2):60-6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71102040);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课题(项目号:52701023);司法部中青年项目(项目号:08SFB3029)。

作者简介:郭葆春,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博士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龙凌霄,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

内部自查报告 篇4

一、建筑施工安全

部分未取得复工通知的建筑工地存在私自恢复施工的情况,对此,我镇采取了强硬措施,一经查出,将上报相关部门严查重处。并责令已取得复工通知的建筑工地,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程施工,如因违规施工造成安全事故,将上报相关部门严查重处,绝不姑息。

二、水上交通安全

春节临近,客运船舶存在超载、超线路、大雾、客货混装航行现象,我镇安办对此采取了强硬措施,并制定出铁的纪律,责令其采沙、客运船主,从即日起,严禁各船只驾长酒后、夜间、大雾、超载、超线、客货混装航行,一经查处将上报相关部门取缔其资格证书,严重查处。

三、道路交通安全

春节临近,部分私家车、客运、货运、三轮、二轮车主存在“黑车”、货运、三轮、二轮车辆载客及客运车抢客、超速、超载、醉驾,疲劳驾驶,客货混装行驶现象。对此,安办及派出所进行了24小时轮班值守检查,制定出强硬措施,并责令各私家车、客运、货运、三轮、二轮车主,从即日起,严禁货运、三轮、二轮车、以及取得运营资格的车辆载客,严禁客运车抢客、超速、超载、醉驾,疲劳驾驶,客货混装行驶,一经查出,上报相关部门吊销其相关证照,严查重处,绝不姑息。

四、危险化学品安全

一是加油站消防设备简陋,灭火器部分过期失效,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二是2个液化气置换点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三是天然气公司所埋输气管道深度不足,极易被外物刺破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四是部分烟花爆竹销售点货物堆码凌乱,无消防设施。对此,安办采取了强硬措施,责令其各烟花爆竹销售点、加油站、液化气置换点、天然气公司,从即日起,各业主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对本领域的安全隐患进行彻底自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排除,同时严格遵照危险化学化品运输、存放、销售的各项规程运输、存放、销售。无证或违规操作一经查处,将上报相关部门吊销相关证照、严查重处。

五、消防及用电安全

一是部分居民住房线路老化存在严重消防隐患,这是我镇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特别是在春节期间超负荷用电极易引起火灾,是一个重点防守的部位。二是超市、饭店、宾馆、网吧、零售摊点存在消防隐患问题,部分超市、宾馆、网吧、饭店安全通道不完善,只有一条安全通道,无消防器材,无警示标示标牌,存在严重消防隐患。三是人员密集场所、旅游景点、农村燃放烟花爆竹及坟前祭祖存在严重消防隐患。对此,我镇就存在消防隐患部位采取相应预防、应对措施,责令其相关领域及居民户在春节临近之机,必须对本领域存在的消防隐患进行不定期隐患大排查,对易燃易爆物品进行排查清理,规范堆放,及时更换添置消防设施设备,坚决杜绝消防事故发生。

六、工作措施

1、强化措施,层层签订责任状,一是对我镇各村、各企业及下属单位层层再次签订责任状,强化责任,要求各单位企业必须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落实安全生产人。二是建立健全巡逻值班制度,对重点隐患部位进行24小时值班排查、督促整改。三是加强督导检查力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或个体经营户,责令立即或整改。

2、自查自纠,对各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户、广大居民开展严格的自查自纠。对发现的问题做出及时排出、规范、整改,有力的防范于未然。

内部刊物自查自纠报告 篇5

******局:

自接到《********局关于做好2014年度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核检工作的通知》,《*****》编辑部再次组织编辑部全体人员认真学习了《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并开展自查自纠。

《******》(以下简称《***》)是****医院主办的内部资料性刊物,每季度一期,每年4期。2003年创刊至今已12年,自2006年至今已经连续10年被评选为**省优秀内部刊物。

《**》自创刊以来,每年都及时送样刊年检,始终按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依法出版,不存在委托非出版印刷企业印刷行为,未使用“**报”、“**刊”或“**杂志”等字样,并在封面右下角醒目位置注明“内部资料,免费交流”,同时在目录页明确、标准的标注“内部资料准印证”编号。

12年来,《***》无论是封面还是内文都是经过精心排版设计的,印刷质量精良,其内容严格限定在医疗行业内交流,未在社会上征订发行或传播到境外,不存在收取任何费用、刊登广告、拉赞助或搞有偿经营性活动,不存在用《准印证》出版其他出版物及与外单位以“协办”之类形式进行印刷发行等违规行为。

经自查自纠,《***》内容符合《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规定的业务范围,通过开设综合新闻、临床荟萃、健康讲堂、中医技术、专家解惑等常设栏目,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医院发生的新闻事件、医疗行业的最新进展、宣扬正能量的好人好事,以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及就诊的患者朋友为受众,达到了传播医学前沿信息和中医药健康科普知识的目的。

《****》在*****局举办的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得“好栏目、好图片、好文章、好题目”等奖项,其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专业指导性强也受到了医护人员和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因此,自*****年以来《****》连续多年被评选为**省优秀内部刊物。

我们《****》编辑部将在*****局的主管下,继续遵守宪法,依法出版,努力把《*****》办成行业的旗帜。

*******

《******》编辑部

县电力局内部审计自查报告 篇6

供电公司审计部:

县电力局始建于一九九一年九月,于一九九八年八月被供电公司(原地区电力局)协议代管,属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下辖11个供电所、3个专业所、3个多经企业,机关本部设有14个职能股室,党政工团妇机构健全、运作正常。

目前,企业在册职工327名,现拥有35千伏变电站8座,开关站2座,主变容量18台/34090kva;有35千伏输电线路11条118.11公里;6-10千伏配电线路41条1275.48公里;0.4千伏供电线路1383.48公里;配变1038台/46384kva;固定资产累计达3868万元。

近年来,局党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高举改革发展大旗,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充分发扬“立足藏乡、负重奋进、团结拼搏、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用心工作,使全局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取得可喜成效。供售电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大关;、供售电量突破2亿千瓦时大关;供售电量又一次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分别达到2.38亿千瓦时和2.32亿千瓦时。、、连续三年上缴税金突破300多万元,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纳税大户”称号;元月被市精神文明委员会授予“诚信单位”荣誉称号;3月安全生产、文明生产达标工作(简称“双达标”)通过省电力公司整体验收,同年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户户通电工程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近年来,我局内部审计工作在供电公司审计部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局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中心工作,突出重点,统筹安排,以加强资产、资金管理为主线,着力抓好常规审计项目,深入开展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电费管理审计,物资采购、供应、管理审计,年度财务预决算报告审计,电力营销审计,经济合同审计等重点经济领域的审计监督。在各受检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审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较好地完成了各年度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完善内部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改善经营工作,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有效的审计监督作用。现将近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内部审计管理工作

我局内审股成立于4月,内部审计工作由局长直接管理,纪委书记分管。岗位设置为股长1名,审计专责1名,先后制定了内部审计管理标准(含10项审计实施细则)和内审股工作标准(含内审股股长岗位工作标准,审计员岗位工作标准)。

我局内部审计工作在供电公司审计部的帮助指导下,较好地完成了各年度的审计工作任务。

1、审计部通过抽调审计人员现场审计,现场培训和委派到其他异地培训等方式,使县局审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2、为了规范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审计部时刻把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审计档案管理和审计基础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实,经常组织县局审计人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最终内部审计工作做到统一模式,统一管理,统一要求。

二、我局审计工作目标及原则

工作目标:内部审计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管理、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树立“防范重于纠正、制度促进管理、监督寓于服务”的审计理念。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主要方式,以揭示损失浪费问题为主要内容,以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少损失浪费、节省资源为主要目标。

工作原则:坚持“抓重点、求实效、留余地、上水平”的原则。1.抓重点,就是要紧紧围绕我局中心工作,抓住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环节、重点问题等开展审计监督工作。2.求实效,就是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要注重实效。要通过科学安排审计项目,抓领导关心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或典型性的问题,并注意坚持点面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在维护企业权益、防范经营管理风险、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留余地,就是内部审计计划的安排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留有余地,要与内部审计力量相适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内部审计数量和质量的关系。4.上水平,就是内部审计工作要把加强管理、提高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要加强管理,健全制度,理顺管理关系,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工作水平。

三、我局审计项目的完成情况

---7月审计工作坚持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以经济责任审计、工程管理审计、营销审计为重点,不断拓宽审计领域,加大内部审计力度。三年来共完成的审计项目如下:

1、完成了9名中层干部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被审计人在任期内的业绩和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正确的评价,并出具了审计报告。

2、完成了基层供电所的财务收支、经费拨付、各种奖金发放等情况的审计,共计22项。

公司项目内部自查报告 篇7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规范,评价报告

2008年6月28日,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发布会, 会议正式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以下称新规范) , 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规范的颁布与实施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有利于上市公司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新规范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相关规定

新规范要求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首先施行该规范, 执行该规范的上市公司, 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 并可聘请具有相应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同时, 新规范规定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 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规定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 确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式、范围、程序、频率。

可以看出, 新规范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从自愿性披露过渡到了强制性披露, 上市公司需要披露内部控制的年度评价报告。但是, 新规范并没有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内容、主体及其披露格式作出相应的规定, 这无疑带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随意性。首先, 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 只披露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 对无效的或有缺陷的内部控制避重就轻, 不披露或者少披露。其次, 披露主体的缺失会使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无法归责, 可能会造成各方推诿, 无法保证内部控制按照相应的规范有效地设计实施。第三, 内部控制格式不规范, 上市公司可能会继续以“作文式”进行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 披露内容无条理、无重点, 影响信息的使用效果。因此, 为促进新规范顺利有效实施,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范围、主体、时间以及内容方面应该进一步作出相应的规范。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范围、主体和时间

规范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范围、主体和时间, 可以使利益相关者 (包括潜在投资者) 能够借助本报告判断公司的管理情况和财务报告质量, 同时督促上市公司强化内部控制并借以减少公司丑闻和财务舞弊。

(一)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范围

美国的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目标规定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现行法规的遵循。而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规定,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内容是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报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美国SEC规定, 财务报告内部制具体包括以下控制政策和程序: (1) 保持详细程度合理的会计记录, 准确公允地反映资产的交易和处置情况。 (2) 为下列事项提供合理的保证:公司对发生的交易进行必要的记录, 从而使财务报表的编制满足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公司所有的收支活动经过公司管理层和董事的合理授权。 (3) 为防止或及时发现公司资产未经授权的取得、使用和处置提供合理保证, 这种未经授权取得、使用和处置资产的行为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要影响。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 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范围也应界定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范围之内。

新规范规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果和效率,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 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薄弱, 如果内部控制报告的范围规定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果和效率,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有关的控制, 上市公司将花费高昂的成本。因此, 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针对我国目前证券市场还不成熟、全部内部控制内容的披露成本过高的情况, 在适当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 监管机构可以强制要求我国上市公司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 而对于保证经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以及提高经营效果和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方面的内部控制, 可以不做强制性规定, 上市公司可以自愿在报告中作为补充信息披露。

(二)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披露主体

新规范规定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 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但是新规范没有内部控制报告披露主体的规定。那么, 内部控制报告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出具还是专门机构出具呢?

较传统的观点认为, 内部控制报告理应由公司总经理 (经营层) 负责。这种观点的出发点是承认内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明确划分。内部公司治理解决的是股东、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利划分的制度安排问题, 而内部控制解决的是管理当局与其下属之间的管理控制关系。但是, 如果将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交由经理层, 可能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经营层控制下的内部控制也许能够按照经营层的意志有效运行, 但可能对维护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失效。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造假丑闻案件表明, 很多舞弊的行为都直接来自公司高层。上交所颁布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明确指出:公司董事会应确保内部控制健全有效, 董事会及其全体成员应保证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我国新规范中明确规定了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 根据“问责制”, 应该由董事会出具内部控制报告。

(三)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时间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时间包括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评价的时间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披露的时间。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评价的时间, 是指董事会是对一定期间还是对一个特定时点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选择某一时点就是对该时点上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和出具意见;选择某一期间, 则要求对某一期间的内部控制实际情况进行评级并发表意见。内部控制不是某一个事件或某种状况, 也不是某一特定时点的结果, 其贯穿于公司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评级, 也应该是对这一过程展开的评价。另外, 内部控制报告进行评价的时间还要考虑到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公司反映一定期间内部控制情况, 可以使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到董事会是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更能从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驾驭的过程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了解到这一过程中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的缺陷, 进而判断这些缺陷是否影响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为加强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管理, 我国的上市公司应提供期间的内部控制报告, 针对一段时间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并在内部控制报告中声明评价的期间, 更能清楚地反映公司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信息量, 才具有参考价值。

对于内部控制的披露时间, 新规范规定上市公司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上市公司选择年末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且与上市公司年报同时对外披露。选择年末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和披露可以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来确定年报的实质性测试的范围, 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年末审计的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和公司信息披露成本。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 董事会内部控制责任的声明

公司应在内部控制报告中声明:建立和维护公司的内部控制是董事会的责任。明确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责任, 不仅可促使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和重视, 而且可以加强社会公众对管理当局内部控制职责的理解。

(二) 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时间和标准

公司董事会应该说明内部控制评价的时间, 即董事会是对哪一段期间的内部控制展开的评价, 在选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作为评价标准后, 应在报告中声明:本公司系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框架的规定来评价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报告中对内部控制评价时间、标准的说明, 能使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公司是依据何种标准对哪一期间的内部控制展开评价。

(三) 内部控制各组成要素的评价结论

公司按照新规范的“五要素”进行评价后, 应该在报告中描述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各组成部分要素依据新规范进行评价后的初步结论。上市公司可以根据新规范的内容及公司本身的条件设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综合指标体系, 根据该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内部控制各要素进行评价。

(四) 公司内部控制情况的整体评价意见

董事会根据新规范的五大要素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作出整体评价。有效性是内部控制评价的基本标准, 也可说是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想要达到的目标。新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后出具年度评价报告。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在公司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措施没有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 建立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不仅要评价公司的内部控制在整体上是否有效, 而且要评价各项具体的控制制度是否有效, 即各项具体的控制制度是否有明确的目的并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一旦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 公司应当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声明:内部控制是有效的, 不存在对公司财务报告可靠性有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况。

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发现与财务报告可靠性有关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公司应披露有关的控制缺陷估计对财务报告可靠性产生的影响, 同时查明缺陷产生的原因, 披露拟采取的改进措施。公司在披露了内部控制的缺陷后, 还应对其他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进行说明, 应在报告中保证:除了已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之外, 其他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

(五) 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缺陷的声明

董事会应该说明内部控制的存在固有缺陷, 即存在由于错误或舞弊而导致错报发生和未被发现的可能性, 由于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内部控制不恰当或对控制政策、程序遵循程度的降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能随着环境、情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如果内部控制报告中仅仅声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可能会使信息使用者产生某种误解, 认为内部控制可以绝对防止舞弊。

(六) 董事会的签章

内部控制报告经由董事会的会议通过以后, 董事会作为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 应在报告上签章, 表明对内部控制的报告负责。董事会签章, 可以提高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责任感, 以示对内部报告的可靠性负责。

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参考格式

根据以上对内部控制报告范围、主体、时间以及内容的分析,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以分为无重大缺陷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有重大缺陷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其基本格式可以参照以下两种格式:

1.无重大缺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参考格式

××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报告

建立和维护内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董事会的责任。公司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结合公司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内部控制, 并予以实施。

我公司对××××年度的内部控制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价。公司系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来评价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我公司是就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方面的内部控制出具的报告, 分别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展开评价, 主要情况如下 (分别说明各组成要素的评价结论) :

(1) 内部环境。

(2) 风险评估。

(3) 控制活动。

(4) 信息与沟通。

(5) 内部监督。

基于以上所述, 我公司董事会认为:公司在上述期间的内部控制是完整、合理、有效的, 不存在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况。

任何内部控制均有其固有限制, 存在由于错误或舞弊而导致错报发生和未被发现的可能性。不论设计如何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也仅能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合理的保证, 由于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变得不恰当, 或降低对控制政策、程序的遵循程度。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签章)

××××年×月×日

2.有重大缺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参考格式

××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报告

建立和维护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我公司董事会的责任。公司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结合公司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内部控制, 并予以实施。

我公司对××××年度的内部控制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价。公司系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来评价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我公司是就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方面的内部控制出具的报告, 分别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展开评价, 主要情况如下 (分别说明各组成要素的评价结论) :

(1) 内部环境。

(2) 风险评估。

(3) 控制活动。

(4) 信息与沟通。

(5) 内部监督。

(描述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及其对实现控制目标的影响)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为企业及时防止和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 而上述重大缺陷使我公司的内部控制失去这一功能。

基于以上所述, 我公司董事会认为:除上述重大缺陷外公司在上述期间的内部控制是完整、合理、有效的, 不存在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况。

任何内部控制均有其固有限制, 存在由于错误或舞弊而导致错报发生和未被发现的可能性。不论设计如何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也仅能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合理的保证, 由于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变得不恰当, 或降低对控制政策、程序的遵循程度。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参考文献

[1]周勤业, 王啸.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 2005 (2) .

[2]李明辉, 何海, 马夕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J].审计研究, 2003 (1) .

[3]杨有红, 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 2008 (3) .

公司项目内部自查报告 篇8

关键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整合;审计动因

随着近年来我国公司的发展,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及其规范问题也引起了监管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继2008年5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以下简称五部委)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概念界定

(一)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设计和运行的内部控制,以及用于保护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中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相关的控制。主要包括的政策和程序有:保存充分、适当的记录,准确、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交易或事项;合理保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合理保证收入和支出的发生以及资产的取得、使用或处置经过适当授权;合理保证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未经授权的、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交易或事项。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受托经济责任就是指资源所有者将其资源委托给受托者(代理人)并赋予受托者以资源的保管权和运用权,同时通过有关组织规则(如公司章程和法规制度等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受托经济责任,其实质就是委托人与受托人的一种契约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在不断拓展,受托的责任范围也相应在不断扩大,同时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不断发展又促使了审计业务种类的不断丰富。内部控制审计这项新业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二)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管理层代理公司所有者制订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制订公司的内部控制,并评价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公司所有者作为委托方只能通过管理层提供的内部控制报告间接获得相关信息,处于信息劣势。这样就使拥有内部控制信息的优势者(管理层)对信息的劣势者(公司所有者)有欺骗的机会,这也是许多公司出现管理层舞弊导致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

(一)努力整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五条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但在实务中,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关联性,注册会计师更适合于进行整合审计。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由执行财务报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并由同一项目小组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可以避免重复审计,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保证审计质量。

(二)正确处理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之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评价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两种不同的责任,但两者的工作可以互相利用。一方面,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通过评估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可以判断是否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如果决定利用其工作,则可以相应减少本应由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工作。但无论是否利用企业的自我评价工作,会计师事务所均应对发表的审计意见承担全部责任。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从独立的第三方角度可能会发现企业自我评价没有发现的控制缺陷,提请企业予以整顿。此时,企业需要正确认识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正确对待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结果,认真审视企业的内部控制,通过整改落实,使内部控制更加完善合理。

(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

在财务报告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它是注册会计师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这种方法要求财务报告审计始于财务报表层次,以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整体风险的了解开始。自上而下法能够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资源集中于风险最高的领域,通过对重要账户、重要认定、相关的控制等层层推进,有助于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缺陷。

(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

由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非财务数据,更多表现为业务活动,对其进行鉴证并希望实现合理保证的目标是很困难的。因此,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如,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完成控制测试后,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并根据内部控制缺陷程度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意见类型。其中缺陷评估是内部控制审计最困难的方面之一。鉴于各个不同公司、不同缺陷具有自身的特征,评估缺陷的任何方法都需要依赖高度的职业判断。

参考文献:

[1张龙平,陈作习.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历史回顾[J].审计月刊,2008,(9).

[2]杨志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6).

上一篇:三育人下一篇:平面连杆机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