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裁员潮

2024-08-11

跨国公司裁员潮(通用5篇)

跨国公司裁员潮 篇1

新一轮跨国公司裁员潮已经强势袭来。4年前金融海啸之际, 得益于天量信贷的刺激, 中国经济复苏明显, 全球裁员潮中国获得“豁免权”, 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裁员现象。但是, 这一回, 中国显然再也难以独善其身。

近日, 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开展大规模裁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实, 诺基亚、惠普、松下、宝洁等公司, 在今年早些时候已纷纷爆出大幅裁员的消息, 而高盛、瑞银、汇丰等投行机构, 今年以来也相继实施了多次裁员计划。

一目了然,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当口, 劳动力市场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 最近几个月, 美国失业率出现反弹趋势, 欧洲形势更是十分严峻。面对全球性的裁员浪潮, 在本轮经济调整周期中, 中国的职场人士将会更加的备受煎熬。

就中国而言, 经济放缓压缩了市场需求, 劳动力成本上升推高了公司运营成本, 两大因素自然挤压跨国公司的利润空间, 裁员势在必行。

而且, 本轮裁员周期聚焦在消费类、电子科技类和金融类三大领域的公司, 预示着行业结构性调整已经出现——市场需求的减少让消费类公司销量下滑, 不少人不得不“勒紧腰带”过日子;技术更新加速让电子科技类产品结构生变, 不再需要以往那么多的人力投入, 或者那批人已经不再有创新能力;金融市场惨淡、实体经济低迷让投行“大展拳脚”的空间变窄, 他们本身创造的价值也有限, 所以, 投行的裁员往往来得更为凶猛。

劳动力市场最能反映实体经济基本面,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因此, 从目前的裁员浪潮来看, 跨国公司感受到中国经济下滑的速度, 或许较之经济数据更为激烈。正是因为此次调整来得“真切”, 行业洗牌大势难逆, 那些“聪明”的公司, 显然会借机实施结构性调整, 而不是回到像2008年那次的重回“野蛮生长”路径。

不管是宝洁这样的消费类公司, 还是摩托罗拉、诺基亚这样的电子科技类公司, 抑或汇丰、高盛等金融机构, 加强创新能力, 开发新产品, 以保证在这场被称之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环境下, 成为行业洗牌的王者。那些继续依赖过往的研发, 依靠粗放的劳动力资源不断发展壮大, 所生产的产品雷同, 缺乏市场亮点, 那么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从这个角度而言, 眼下裁员动作最凶猛的这些企业, 一方面固然是被形势所迫, 但另一方面也隐含了他们拥抱“新时代”的欲望。比如摩托罗拉、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竞争中, 已经落后于苹果、三星、HTC好几拍, 如果在这个时候既不愿意卸下包袱, 也不注入新鲜血液, 增强团队的质量, 那么, 最终他们只能被时代甩得更远。

所以, 整体看来, 此轮裁员潮背后原因众多。让我们欣喜的是技术更新带来的市场结构变化, 势必会带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毕竟由技术进步推升的经济增长才更持久。眼下跨国大公司的纷纷主动裁员, 虽然对劳动力市场暂时会带来冲击, 进一步恶化消费市场, 但是长远来看, 却是全球经济新陈代谢、逐步寻底的必然过程。中国经济也可能在不断地冲击之下, 主动进行结构性转型, 迎接新一轮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周期。这一切, 都意味着新的经济拐点, 已经在不远的将来等着我们。

裁员潮起,何时潮落? 篇2

10月中下旬,伴随着IT巨头纷纷发布不甚理想的财报,以及企业调低营收预期、做出缩减成本的计划,IT企业的裁员之势,正在变得越来越凶猛。

裁员大潮来势凶猛

在完成收购EDS后,惠普宣布全球裁员2.46万人,约占员工总数的8%; nVIDIA宣布裁员360人,约占总数的6.5%; 唇亡齿寒,下游厂商的需求骤减,直接导致了意法半导体、Actel等上游厂商的裁员,台积电、中芯国际等芯片代工厂也都停止了招募新员工的计划……

互联网领域,雅虎本就伤痕累累的肌肤又被撒了一把盐。在利润急剧缩减、股价下跌至近5年来的新低、人事臃肿等多重压力下,雅虎再次大量裁员,宣布将在全球裁员10%,涉及近1500人。

从宏观上看,裁员大潮几乎遍及PC、芯片、互联网等各个IT领域。裁员的范围和比例数字可谓触目惊心,更何况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企业的无序动荡。

不过部分IT企业的算盘打得更远,有些企业希望借着裁员,改变臃肿的人事; 有些则力图剥离“坏账”,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举例来说,eBay裁员的“大刀阔斧”就有着将公司重心从拍卖业务转向支付和分类网站业务的考虑。eBay首席执行官约翰•多纳霍表示: “我们的裁员,将使公司更具反应能力、更加敏捷,给公司一个新的机会,对增长领域进行再投资。”

Google则成了从裁员中获利的例外。虽然Google一直没有披露合同工裁员数量,但裁员是其今年第三季度利润超过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上周四,瑞银分析师本•沙赫特在一份报告中表示,Google有控制成本的决心。如此看来,Google还可能进行裁员。

中国难逃裁员风暴

从IT企业发布悲观财报后,同时透露出来的消息看,接下来的几个月,美国硅谷的裁员消息还会不断传来。相比之下,中国的IT企业要安全得多。目前,雅虎中国、联想中国都没有制定裁员计划。

但在经营压力下,包括波导、夏新等在内的国内IT企业已经纷纷缩减开支。21日,阿里巴巴宣布投入3000万美元,在欧美等海外市场大量投放广告,此举被业内人士视为自救行动。网际快车、激动网、土豆网、博客中国等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裁员。不少中小型公司虽然没有大规模裁员,但内部的淘汰机制已明显增强。

虽然中国的金融系统相对封闭,不容易产生类似于美国的金融动荡。但企业IT支出预期的缩减,无疑会让IT业雪上加霜。最突出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随着欧美地区消费大幅减缩、订单下压,家电、纺织、汽车等行业的制造业危机不仅祸及软件服务业,更会让资金密集型的DRAM和闪存制造业面临更大压力。

“订单一少,人就必须要少,所有开支也都要一起紧缩。面对这场金融危机,企业的反应都非常快。如果明年才反应,肯定是来不及了。”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边事业部总务处处长耿乃良向记者透露,当前的企业订单已经少了20%~25%,和订单一致,企业也要裁员20%~25%。今年7月,本土半导体设备厂商海微芯仪集成电路设备制造(北京)有限公司已经悄然倒闭。在南方,依赖出口订单的中小型IT企业更是倒下一片。

转战新兴市场

面对低迷的形势,分析机构并不否认裁员带来的益处。市场调研厂商Sanford Bernstein的分析师杰弗里•林赛建议,互联网公司应降低成本,剥离“坏账”,应对困难。此外,IT企业还要通过产品开发、价格调整、渠道创新等措施来抵御通货膨胀,推动产品的不断升级,增加资本盈利能力。

Insight电信行业研究公司的分析师Julian Watson则认为,高科技公司、尤其是芯片企业可以抢占增长机会多的印度等新兴市场。一些中小面板生产企业已经将目标从手机、MP3等厂家转向工业仪表仪器等工业用品市场,谋求一线生机。

金融危机也给国内IT企业带来机遇。有经济学家分析,这场危机促使了全球经济合作方式的改变,将减少对美国企业市场的依赖,加强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财务司司长梁锦松认为: “未来经济将是三极(美国、欧洲、中国),而不是两极(美国、欧洲)的世界。”人才流动将使回国的IT人才增加,这对国内IT企业而言无疑是喜讯。长期来看,这是中国IT业蜕变的大好时机。

评论

扩大内需是上上之策

一连串的坏消息让IT企业喘不过气来,先是IT支出减少、2009年营收预期减少,现在又开始裁员了。情况似乎越来越坏,阴霾总是挥之不去。被裁员工的悲情往往通过媒体不断放大。在南方,无数的中小企业应声倒下,都来不及发出最后的呼喊。在企业家投资会议上,一张墓碑的图片成为演讲的开始。苦日子来了。

我的看法是,启动内需是上上之策。国内许多内生型的企业需要进行产业升级、管理细分,农村信息化也有文章可做。只有启动庞大的内需市场,才能真正帮助国内IT企业度过这场危机。

中小制造企业裁员潮 篇3

>裁员万象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便活跃着大量以代工、贴牌为主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劳动力密集,以外向型的出口加工为主,全球金融风暴肆虐,外需疲软,这些地区自然成为被金融危机波及的重灾区。据中国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今年以来,中国有六七万小企业倒闭,其中大部分属于出口贸易型企业。

据了解,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企业裁员大致存在三种方式。一是直接裁员,在很多中小私营企业,由于员工和企业没有合法的劳动契约,企业可以任意决定员工去留;二是变相裁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很多企业订单急剧减少,不得不压缩生产,为了节省劳动力成本,逃避劳动法等法规的制约,企业便通过“带薪假期”、“无限期假期”、“减薪劝退”等打擦边球的方式迫使员工离职;三是自然裁员,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关门歇业导致了大批员工失业,这种现象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普遍存在。10月,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的港资合俊集团在东莞的两家工厂倒闭,6000多名工人一夜之间失去工作。10月和11月,上海嘉定县嘉华木业等200多家企业停产,4万多名员工歇业。此外,还有很多无良企业通过“老板蒸发”的方式来关闭企业,导致工人工资被拖欠。据东莞市劳动局披露的数字显示,仅在9、10两个月,东莞欠薪企业关闭逃匿的多达117家,近2万名员工受到影响。

在这次企业倒闭裁员潮中,也有不少企业出现劳资纠纷,甚至演化为暴力冲突。据报道,11月26日,香港开达集团在东莞开设的开达玩具厂,因裁员引发骚乱。80多名工人不满资方未按《劳动合同法》赔偿,聚众500多人,与保安及警察发生冲突。

企业倒闭、裁员,致使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纷纷提前返乡。据媒体报道,广州、杭州、南京等劳务输入密集地区的车站,出现农民工返乡潮提前的现象。农业部最近对10个省市(四川、重庆、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甘肃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的数据调查得出,农民工提前回流量占农民工总量的6.5%,达到780万人。

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冯春海告诉记者,这些出口加工型企业的裁员潮暴露了三个问题:裁员企业缺乏社会责任;裁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善;裁员企业缺乏公关意识,尤其是危机意识。失业人员影响社会稳定,劳资纠纷随时会升级为社会群体性事件,对当地其他企业和政府形成了巨大压力和挑战。

>企业沟通

专家指出,在此次加工制造企业倒闭、裁员风暴中,大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公关意识,未能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导致企业发生裁员危机,甚至升级为社会公共危机。因此,企业在内部员工沟通和对外传播上需要采取预防措施。

“在内部员工沟通上,企业应该与工会或职工代表进行谈判,了解员工的处境。”宇修公关顾问机构总裁孙宇对记者说,同时也要明确告诉员工目前企业的困难,以及裁员的人数和方式,双方通过平等协商,求得员工的谅解。

据媒体报道,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商富士康科技集团日前对外承认裁员,并公布详细的裁员计划。富士康将按照先海外后大陆,先管理层后一线员工的顺序,“分流”10%的管理层和5%的员工。据介绍,对于该计划,公司先向一线工人征求过意见,再由经费审查委员、女工委员、调解委员及职工代表等百余人参加的职工大会对方案进行审议,并分步骤向所属的市、街道两级劳动部门和市总工会报备。对于离职员工,富士康表示将做好相关补偿工作,并建立返聘机制。

富士康虽然有详细的裁员方案, 但其执行却打了折扣, 有员工反映, 在具体操作时企业还是有少付补偿的倾向。冯春海认为, 要想避免危机, 企业必须从战略角度对裁员过程实行公关管理, 包括裁员之前、裁员之中和裁员之后三个阶段。裁员之前, 企业需要告诉员工企业为什么要裁员, 让员工有心理准备和缓冲时段;裁员之中, 公正、公平、公开。企业不仅要给予员工足够的经济补偿, 对其进行心理培训和再就业指导, 而且要尽力做到人性化;裁员之后, 对于受到心理影响的在职员工, 企业必须对其进行“心理按摩”, 向其描述裁员后企业的生机和前景, 调动其信心和积极性, 修复和强化员工对企业的信任。

他说, 即使没有金融海啸的冲击, 中小企业也会遭遇危机, 只不过金融危机加速了这种进程, 这是一次重新洗牌和变革的过程。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从危机中发现机遇, 对企业进行升级变革, 发展自主品牌, 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危机面前, 利益相关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谭昆智说, 企业应该处理好利益相关者关系, 包括企业内部员工及管理层、外部产供销链条上的供货商和批发商、政府以及新闻媒体。企业必须告知员工真相, 以及企业人性化措施;明确管理层的责任;对于供货商和批发商要凸显企业的良性运作, 保证企业产供销正常运转;与政府沟通上, 要把握政府大政方针;与媒体沟通上, 要坚持“3T”原则 (Tell You Own Tale;Tell It All;Tell It Fast) , 以“我”为主提供信息, 信息发布应全面、真实、及时。

>政府出招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破产倒闭的企业中,大量工人的工资拖欠,劳资纠纷仲裁案件激增。以东莞为例,目前倒闭的很多企业都是港资、台资企业,很多老板采取了携款逃跑的关闭方式,导致工人索取工资、供应商追货款、银行追贷款的混乱状况,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同时,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潮势必会对劳务输出地带来影响,能否妥善安置这部分人,关系到当地的社会治安和稳定。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要重点做好沟通和传播工作。

“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沟通和监测,防止非法裁员和大面积裁员现象的出现,要跟踪企业对裁减员工的补偿问题,防止‘老板蒸发’等恶性现象。”谭昆智对记者说。据了解,安徽省紧急出台的政策中甚至要求,企业在未向劳动部门报告前,不得擅自裁员,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扬州市重点监控玩具制造企业,实行月度走访制,企业裁员10%以上必须上报。广东省委常委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对困难企业的监控,组织排查,对可能倒闭、欠薪的企业要心中有数,既要尽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又要防止无良老板欠薪逃匿。

“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薄弱,为从根本上减少裁员,当地政府必须大力扶持。”冯春海告诉记者,对于社会群体性事件,政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公众利益至上原则,公开透明,与公众进行互动沟通,妥善解决;同时未雨绸缪,进行危机事前管理,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

为避免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企业和农民工的沟通方面,政府也有必要开辟一些渠道。广州注意力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清声建议,政府重点是建立劳资双方沟通平台,一方面为企业和农民工做一些法律法规的辅导认知工作,规范双方的行为;另一方面, 可以考虑设定一些公共沟通的平台, 如定期举行农民工代表与企业经营方代表的沟通会, 在市府内设立公共事务专线等。

对于失业返乡的农民工, 劳务输出地政府也采取了很多保障就业的措施。据了解, 扬州市对于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再就业技能培训, 向“零就业家庭”提供特殊援助。对于个人创业, 实施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等一条龙服务。云南省也积极免费为返乡农民工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 积极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HTC等手机巨头兴起裁员潮 篇4

风光如苹果,也抵挡不住行业低谷的来临。一些原本便难以为继的手机公司,更是悄无声息地选择了裁员来渡过难关。

在5月18日的员工会议上,HTC董事长王雪红宣布将裁减部分员工。去年8月,HTC已经宣布裁员15%,总计2250人,其中包括台湾的1300人。当时的目标是为了将运营成本降低35%。

情况似乎并未好转。今年第一季度,HTC净亏损26亿新台币(约为5.2亿人民币)。这已经是该公司第四次陷入亏损。HTC中国区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还没有实施裁员的计划,如果裁员会有官方声明。“手机、VR和其它的新业务都是并行的,不存在重心转移的问题。”

如果说HTC因不景气而出现过裁员是意料之中的话,诺基亚、LG的裁员则说明这一行业正变得举步维艰。诺基亚今年4月就曾传出将全球裁员14%的消息,5月20日,该公司对外证实在芬兰地区再次裁员1032人。此次裁员正是其全球裁员计划在芬兰的执行,覆盖诺基亚多个业务部门。

对于这些手机厂商来说,用裁员来削减运营成本只是一种短期策略,产品的功底和软硬件生态链未补齐才是最大的隐患。毕竟,在苹果赚取了绝大部分利润的前提下,其它手机品牌想要靠卖硬件实现盈利,并不可行。

洗牌加剧

反观国内品牌,有着“山寨之王”之称的天语旗下的互联网手机品牌尼比鲁早已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今年3月,曾打破京东众筹纪录的大可乐手机宣布关闭。大可乐创始人丁秀洪发文称,手机行业的洗牌比预期更快、更残酷,大可乐的问题出现在资金链的断裂。资本寒冬的到来,导致原本谈好的投资协议,最终难以兑现。

老牌厂商的现状则更加落寞。上周,微软以3.5亿美元将诺基亚功能手机相关业务卖给富士康子公司富智康和芬兰公司HMD。此次购买主要由富士康出资。HMD Global是一家获得私募股权支持的芬兰公司,由微软和诺基亚的前高管们领导。

富士康和HMD Global还与诺基亚达成另一项单独协议,获得使用诺基亚品牌生产新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授权。这些设备将采用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他们计划在未来三年花费5亿美元进行推广。此次,诺基亚通过“卖商标”重回手机市场的消息一出,诺基亚曾经的用户唏嘘不已,业界唱衰之声也不少。

资深TMT观察人士马继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诺基亚品牌在不少中国消费者眼中,仍具有一定的辨识度和不错的印象。“在同等质量同等价格的情况下,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愿意买诺基亚的手机。至于要回归到以前那种领导地位似乎是不可能了。除非能推出那种令人眼前一亮的颠覆性创新,否则诺基亚只能是一个跟随者。”

根据LG移动部门主管赵俊镐的内部邮件,LG手机部门或将面临裁员,据LG上个月公布的信息,旗下移动部门在2016年第一季度亏损17亿美元,已连续亏损三个季度。

马继华认为,手机领域虽然存在增长放缓的情况,个别季度销售量会下降,但衰退的情况并未出现,未来还会有一定的增长。也将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随着华为、小米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越来越难活下来。”

弯道超车?

事实上,富士康这次买下诺基亚功能机部门也令不少人大跌眼镜。功能手机是基础设备,主要面向缺乏互联网等服务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但随着智能机的普及和发展,手机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打电话的工具。手机还会不会“返璞归真”重新回归单一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刚刚发布的微软2016年第三财季财报显示,微软销售了1570万部功能手机。

“这个市场依然还很大,只是确实在萎缩。不过,从目前全世界的手机发展来看,功能机依然空间不小,甚至在某些场景下,功能机有回潮的趋势”,马继华表示。难以在大众消费市场与苹果、三星竞争,在小众功能市场,诺基亚或许可以占有一席之地?结果尚未可知。

同样陷入困境的HTC则将希望寄托在了VR上,希望借此弯道超车。在手机市场的失利使得HTC急切地想要抓住VR这个风口。

HTC首席财务官张嘉临曾表示,HTC Vive将成为推动HTC盈利的新动力。在宣布裁员的同时,董事长王雪红还在会议上描述了VR的美好前景,中国区成为重中之重。前述该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2月份登陆天猫、国美、苏宁等渠道以来,HTC的Vive获得的订单说明需求很旺。“现在只要预定了我们都能很快发货,不存在产能不足的问题。”

除了HTC,VR领域的另外两大巨头索尼和Facebook旗下的Oculus都没有针对中国市场进行产品推广。

马继华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接受新事物越来越快,品牌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对于科技企业来说,有时候不能犯任何错误。像诺基亚、HTC、酷派,战略上的一个错误就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品牌退出市场。“对于HTC来说,如果不能弯道超车,继续在直道上跑可能就追不上对手了。”

跨国公司裁员潮 篇5

裁员风暴再一次席卷各大通信巨头!在2007年第1季度,各大通信巨头就像是相互约好了一样,开始大规模的裁员。

2007年2月8日,北电宣布,为了降低成本,将裁员2900人。

2007年2月14日,新成立不久的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阿尔卡特-朗讯公司宣布,作为全球调整计划的一部分,公司计划未来2年在法国裁减1468名员工。而阿尔卡特-朗讯公司负责人与员工代表的谈话透露,未来3年内,公司还将在全球裁减1.25万名员工。

这些通信巨头出了什么事?突然裁员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目的?

Gartner首席电信设备分析师田颖认为:“现阶段的裁员主要是由并购引起的,这与2000年和2001年整个通信行业的大萧条略有区别。”

而BDA电信分析师张宇则表示,目前通信行业正处于一个变革换挡期,作为电信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设备制造商,裁员是主动寻求的理性调整,这对电信行业也不失为一种积极推动。

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欧美是裁员重点

这些裁员的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在过去的2006年,它们都进行了并购或者是业绩表现不佳。

阿尔卡特-朗讯的裁员,很明显具备这个现象。2006年3月28日,阿尔卡特以134亿美元换购朗讯的所有股票,两大公司合并为阿朗新公司。但合并后公司的业绩并未增长,财报显示,公司2006年第4季度亏损6.18亿美元。

BDA(中国)总裁邓肯介绍说,对阿尔卡特-朗讯来说,重组是不成功的,裁员是正常的一件事。其实,任何一个重组、整合都有风险,从历史来看,大多数重组都不成功。整体来看重组计划很重要,不过最重要的是如何去执行,必须保证每天都在按照计划推进,包括财务部门、人事部门、市场部门。因为都是全球化的公司,整合会牵扯到世界各地的资源调整,所以整个过程非常复杂,也很漫长。

另外重组将受到资本市场的监督,但是投资者却没有太多的耐心。面临外部和内部双重压力,如果重组执行不好,很可能造成内耗,影响新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阿尔卡特和朗讯宣布在今后的3年里会有14亿欧元(相当于140亿元人民币)的成本节省,这必然会带来大规模的全球裁员,也包括中国。从裁员的情况来看,裁员更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高成本地区,中国区的裁员相对较少。

而在2006年6月19日,诺基亚、西门子双方将旗下的电信设备子公司合并,交易总金额约158亿欧元,成立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新公司计划首先裁员10%~15%,总人数将在6000~9000人之间。

2006年9月4日,北电将其UMTS无线接入业务及相关资产(即3G业务)以3.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阿尔卡特。在2007年2月,北电宣布的裁员人数高达2900人,而在2006年6月,北电已经进行了一轮1100人的裁员。

对于这种并购后的裁员,Gartner首席电信设备分析师田颖认为,企业并购后,由于产品线相互重合,裁员是一种正常的调整;没有并购行为的企业,在裁员问题上则比较平缓,比如思科、爱立信等通信巨头。

“当一个行业的毛利率持续下降,那对企业来说,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控制成本,而裁员则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一个通信企业内部人士表示。

“此次裁员的地理位置特征明显。”田颖表示,裁员严重的基本是高人力成本的欧美地区,而像中国、印度等亚洲地区裁员幅度远小于国外,甚至某些部门的人员还有增加。一位北电中国设备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他到北电加拿大公司参加培训的时候就听到当地同事的抱怨,中国等亚洲地区增加多少人,他们那边就马上会裁掉多少人。

田颖表示,把人员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将是未来几年通信企业的一个重要趋势。一般来说,如果全球裁员的幅度在20%~30%,中国区则会小于5%,世界通信巨头除了会把非常核心的技术部门保留在总部之外,相对边缘的部门全都会转移到亚太地区。

员工集会罢工抗议

就总体市场形势而言,全球电信市场还是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3G网络逐渐在全球铺开,一部分开展较早的地区,比如日本、欧洲已经出现了将要赢利的曙光,而且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地区增速都在2位数以上。

面对不错的市场形势,这些通信企业按理说应该活得不错,可是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要断臂自救呢?

近几年,伴随着电信泡沫的不断破裂,过度的网络建设和重复投资的弊病开始逐步显现。此外,移动和固网逐步走向了融合,全业务运营日渐成为主流。两者加在一起,造成了全球的运营商纷纷通过兼并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规模经济效应,削减运营成本。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数目都在减少,通信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通信寡头越来越多,AT&T、Telefonica、Vodafone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需求集中造成的后果就是电信设备商的话语权越来越小,谈判议价能力下降得一塌糊涂。这就和国美通吃家电巨头的道理一样。诺基亚、西门子们要靠并购、裁员度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通信巨头为了日子好过而裁员,却引发了员工的抗议。

2月24日,据外电报道,某通信企业的员工进行了罢工,抗议该公司的最新裁员计划。

工会官员这样提出问题:“该公司最新的财报是历史上最好的,但现在宣布裁员,奖金也不如往年,你认为这可以接受吗?”

愤怒的员工开始指责老板和公司文化。 一名工人在西门子CEO柯菲德的博客上留言:“我习惯于西门子过去那种大家庭的感觉,但是现在那种感觉没有了。”曾与西门子密切合作过的顾问也表示,工人们甚至希望柯菲德在目前对西门子的行贿调查中被扫地出门。虽然德国检方没有将矛头直指柯菲德,但美国舆论多次指名道姓说,柯菲德就是渎职的典型代表。

去年6月,柯菲德将西门子大部分的电信设备业务都放到了与诺基亚的合资公司中,随后宣布了裁员。到了9月,明基宣布德国的明基西门子公司破产——虽然柯菲德强调手机业务交给明基代管是有前途的,但是愤怒的工人认为由于他的决策失误,导致了灾难的发生。迫于政府压力,西门子最后奉上4600万美元息事宁人。

裁员风波甚至引起了政府高层的注意。2月26日,法国总理德维尔潘发表讲话,希望阿尔卡特-朗讯避免“强制”裁员。在与该公司高管洽谈之后,德维尔潘宣布, 阿尔卡特-朗讯同意通过“自愿离职的方式完成在法国的裁员目标”。阿尔卡特-朗讯宣布将于3月16日与劳工代表开会讨论裁员问题。

但是,游行抗议还是接踵而至——劳工代表们随即呼吁在会议日期前后举行大规模游行,抗议裁员。

员工的游行抗议,让这些企业三思。

裁员背后是为压缩成本

如此大刀阔斧地裁员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因为他们发现裁员是合并后企业节约运营成本的一种方式,也是公司调整业务及发展战略的一种需要。

“通过裁员可以调整业务机构,提高运营效率,裁员还可以对收购、整合进行相关的适应和协调。”CA的CEO John Swainson介绍说,“但是降低成本、提高整合效率仍是其裁员、整合策略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以朗讯和阿尔卡特为例,双方同为电信网络设备供应商,在无线网络设备、固定网络设备以及运营商业务市场上都存在很高的业务重叠,所以需要裁员。据悉,这次裁员将为公司节约54亿美元开支。

惠普是个很好的例子。尽管惠普在前CEO费奥瑞娜的领导下,公司规模与时俱进,但是华尔街对于惠普的要求远非公司规模扩大那么简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是他们更为关注的关键指标。据分析家预计,每裁减一名雇员,每年就可节省10万~12万美元成本。而每裁员5000人,就相当于每年为惠普增加每股15美分的营收额。如果所裁雇员来自低利润部门,则不但不会影响销售业绩,反而会增加公司营收。所以,HP CEO马克·赫德一对外公布重组和裁员的消息,华尔街即欢欣鼓舞,惠普的股价在随后9个交易日内也上扬了7%。

而且,裁员还是公司调整业务及发展战略的需要。由于两公司合并后拥有的资源结构将发生改变,公司领导者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公司资源结构重新确定公司的业务及发展战略。在业务及发展战略的重塑过程中,公司原有的一些业务可能被砍掉,就职于这些部门的员工如果没有足够能力胜任其他业务部门工作则需要被淘汰。

以合并了西门子和明基手机部门而成立的明基移动为例。合并前,西门子手机部门对手机研发特别重视,而明基则相对更注重产品营销。合并后成立的明基移动虽然也重视手机研发,但从公司发展的角度考虑,特别是在一直亏损的情况下,明基移动选择了调整研发部门的结构,以便提高公司竞争力。明基移动已将位于丹麦奥尔堡的研发中心售出,最近又计划对慕尼黑的研发中心进行一定量的裁员。

上一篇: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下一篇:高液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