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2024-08-14

跨国公司融资结构分析(精选8篇)

跨国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篇1

3.1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第一,完善对公司上市和发行股票的核准制,运用能够提示企业盈利能力质量、每股现金流量、净收益变现能力的指标,弱化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地位,规定参与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加强信息披露管理,构建信号传递有效机制,让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资本市场状况决定是否进行股权融资,并让企业独自承担风险。

第二,完善和加强债券发行与交易市场,逐步建立起完备、健全的债券发行与交易网络系统,注重对债券品种的设计与开发,推出创新产品,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融资需要的要求。3.2转变政府角色,强化监管职能

在分析成因时我们看到,由于抽象的全体人民无法对国有资产行使所有权,所以既是代理人又是委托人的各级政府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实际代表。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与政府的双重角色是分不开的。为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政府从所有权“委托-代理”链中解脱出来,让其只担负所有权委托的角色,即淡化政府国有产权代表的角色,强化政府股市监督者的角色。

政府确定了自身股市监管者的角色以后,提高监管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就要在股票发行,上市流通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不光要制定完善细致的法规和政策,更要严格地将它们执行下去。要将筹集资金投向作为监管的核心,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大量出现的股市资金挪用问题,对我国上市公司筹资投向进行跟踪检查、考核。要完善《证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和完善审计监督,抑制股市过度投机。

3.3完善陕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第一,实施股权结构多元化防止“内部人控制”,促进经理人市场的规范化。培植和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使投资主体由国家唯一主体发展为国家、企业、个人多元化主体,重构上市公司投资主体结构。通过股权结构的分散化调整,如兼并重组、相互参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产权结构多元化的条件下,国有股的垄断地位受到削弱,通过行政手段任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做法也受到挑战,因而有助于促进企业家职业化,促进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出资人在全社会范围内择优挑选优秀的专业化的经营管理者。

第二,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是防止“内部人控制”,优化企业治理结构的保证。可以设置一定数量的专家型独立外部董事以优化董事会结构,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对董事会的内部机构适当地外部化,形成独立董事对内部人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另一方面,与经理人员市场化相适应,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必须尽快建立市场化的、动态的、长期的激励机制。例如通过适当加大高级管理者的股权比率,引进经理股票期权计划,向高级管理人员定向发行股票或鼓励新上任的经理人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锁定,向完成企业经营目标的经理人授“绩效股权”等,使其持股成为公司长期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降低代理成本。

参考文献

1 陆正飞,高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J].会计研究,(10)..

2 姜秀付,刘志彪等.行业特征、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J].管理世界,(10).

3 岳中刚.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综述[J].审计与经济研究,(1).

4 赵英会.我国家电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点及原因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11)..

5 宋媛媛,黄庆阳,邹清选等.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优化[J].企业管理,2006(12).

跨国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篇2

目前关于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研究主要从民营上市公司整体角度出发,但是从行业角度进行分析的还很少。本文选取了2009年12月31日前上市、当前处于正常交易状态的561家民营上市公司(不包括金融业3家企业)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

谢聪(2008)以1999年至2004年国内全部上市公司为样本,计算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顺序依次为:股权融资(52.88%)、债权融资(40.64%)、内部融资(6.47%)。与全部上市公司相比,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与上述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差异。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民营上市公司从整体上来看,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是目前民营上市公司最主要的两种融资方式。从行业来看,不同行业对上述两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异。建筑、批发零售业、电力煤气行业债务融资比重较大,分别为62.65%、58.25%、57.67%,而文化传播业、社会服务业股权融资比重较大,分别为:72.05%、50.61%。比较一致的是,内部融资的比例都比较小,从整体来看,民营上市公司平均值为13.23%,比谢聪计算的结果稍高,说明民营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及其他上市公司相比,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资金要多一些。

由上述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债券发行规模小。企业融资手段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而债权融资又分为银行直接贷款和企业债券两方面。它们在融资成本特别是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不相同的,企业债券可以兼顾银行贷款和股票各自的优点,同时避免各自的缺点。在多数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债券市场的规模通常要超过股票市场的规模,利用债券融资的企业也要比利用股票融资的企业多得多。在我国,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相比,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中一般包含一定的债务,但发行债券的企业非常少,本文研究的561家民营上市公司中,只有25家企业发行债券,其中制造业12家,房地产业8家。这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有着直接的关系,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限制使我国上市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很小,民营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规模更是微乎其微,难以满足企业债券融资的需要。

第二,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趋势。M yers和M ajluf根据信号传递原理推出了他们的优序融资假说,即企业融资的选择顺序是:先是内部融资,然后是债务融资,最后是股权融资。这一优序融资理论在美国1965~1982年企业融资结构中得到证实,这段时间,美国企业内部积累资金占资金来源总额的61%,发行债券占23%,发行股票仅占2.7%。根据表1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占有很大比例,整体平均来看,股权融资占42.07%,文化传播业甚至达到了72.05%,而行业内部融资比例最高的信息技术业也仅为19.70%,这与优序融资理论截然相反。

对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现象的解释,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陆正飞、叶康涛(2003)采用净收益折现法计算1998~2000年间的股权融资成本,结果表明股权融资成本平均约为5.54%、5.10%、4.18%,呈下降趋势,低于债券融资成本。黄善东、杨淑娥(2008)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控制股东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是股权融资偏好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李雯(2004)从代理成本角度解释了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在我国由于同股不同权使得代理关系更为复杂,大股东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在再融资后分红获取利益。而债务融资会带来财务风险,向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还会受到一系列的限制,其结果必然是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有明显的偏好。李朝霞(2003)从流动性需求的角度对公司融资进行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基本上属于现金流缺乏的公司,对流动性缺乏公司最好的长期融资方式则是权益融资。根据以上综述,目前对于股权融资偏好最主要的四种解释为:股权融资事实上的低成本或软成本约束、大股东代理人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机制的缺乏、债券市场不发达以及流动性缺乏。

第三,长期融资渠道不通畅,具有高流动负债特征。通过表1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例的平均值86.63%,有的行业甚至达到了99.99%,说明流动负债比重很大。流动负债中短期借款相对比重较大,平均为31.53%,农林牧副渔业甚至超过了50%。同时,在借款中以短期借款为主,民营上市公司2009年短期借款占借款的平均比重达到了63.83%,说明长期借款在负债中所占比重小,企业中长期发展资金受到限制。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由于受到融资条件限制,造成资金来源单一,财务杠杆功能运用不够,债务融资的税盾作用未充分发挥,往往用短期融资来进行长期投资,以“短融长投”支撑起资本结构和资金结构,这种情况极易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刘坤、肖红霞(2010)也发现债务融资对民营上市公司存在着软约束问题。流动负债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同时,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具有逆向的治理效应,过高的短期债务会导致公司治理效率的低下。

二、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优化对策

根据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应采取以下措施来优化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第一,发展与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控制。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均衡,相对于国外成熟的债券市场我国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企业发债在当前仍然是比较少见的事情,银行系统依然是中国企业获取债务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中国的企业不得不依赖银行贷款和贸易信贷(公司以应付账款的形式拖欠其它公司),后者导致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所要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府重视国债和股票发行,轻视了企业债券的发行,对企业债券约束条件过多,致使我国债券市场严重滞后并己影响到了企业的资本结构。政府要淡化或者逐步取消计划规模管理,尽快推行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制,同时,在企业债券利率方面应给予较大的灵活性,让企业债券利率尽快市场化。减少政策上对民营企业利用债券融资的限制,让民营企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丰富企业的债券种类,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以此推动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第二,提升企业信用建设,加强银企合作。银企关系主要有两种模式:保持距离型和控制导向型,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破产和退出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的治理效应也没有发挥出来,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的我国,目前实行保持距离型银企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上市公司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信用建设,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时都十分关注企业有无意愿偿还债务和偿债的能力高低,以及是否有意愿向初始投资者分配其应得的利益。同时企业要提高自身信息透明度,引导企业营造以公正、公平、公开、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强化企业信用观念。

第三,优化股权结构,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股权融资的约束硬度。针对目前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通过股权结构的优化,提升企业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进而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公司治理的基础是股权结构,它决定了出资者对经营者监管的有效性。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机构投资者的壮大意味着股权高度集中和流通股过于分散局面的终结,“用脚投票”控制方式就有可能被“用手投票”控制方式所取代。通过股权结构的“一退”和“一进”,优化公司股权结构,为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提供所有权制度基础。

在优化股权结构的同时,还要加强股权融资的约束硬度。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比较宽松,很多上市公司常年不分红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分红,导致了股权融资成本比较低。因此须加强对上市公司股票再融资行为、利润分配行为的法律监管,强化约束要求,适当限制不派发现金股利而单纯送配股的行为,提高资金使用上的透明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总之,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相对良好的融资结构对企业起到基石的作用,如何优化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存亡。

参考文献

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篇3

目前关于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研究主要从民营上市公司整体角度出发,但是从行业角度进行分析的还很少。本文选取了2009年12月31日前上市、当前处于正常交易状态的561家民营上市公司(不包括金融业3家企业)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

谢聪(2008)以1999年至2004 年国内全部上市公司为样本, 计算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顺序依次为:股权融资(52.88%)、债权融资(40.64%)、内部融资(6.47%)。与全部上市公司相比,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与上述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差异。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民营上市公司从整体上来看,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是目前民营上市公司最主要的两种融资方式。从行业来看,不同行业对上述两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异。建筑、批发零售业、电力煤气行业债务融资比重较大,分别为62.65%、58.25%、57.67%,而文化传播业、社会服务业股权融资比重较大,分别为:72.05%、50.61%。比较一致的是,内部融资的比例都比较小,从整体来看,民营上市公司平均值为13.23%,比谢聪计算的结果稍高,说明民营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及其他上市公司相比,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资金要多一些。

由上述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债券发行规模小。企业融资手段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而债权融资又分为银行直接贷款和企业债券两方面。它们在融资成本特别是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不相同的,企业债券可以兼顾银行贷款和股票各自的优点,同时避免各自的缺点。在多数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债券市场的规模通常要超过股票市场的规模,利用债券融资的企业也要比利用股票融资的企业多得多。在我国,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相比,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中一般包含一定的债务,但发行债券的企业非常少,本文研究的561家民营上市公司中,只有25家企业发行债券,其中制造业12家,房地产业8家。这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有着直接的关系,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限制使我国上市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很小,民营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规模更是微乎其微,难以满足企业债券融资的需要。

第二,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趋势。Myers和Majluf根据信号传递原理推出了他们的优序融资假说,即企业融资的选择顺序是:先是内部融资,然后是债务融资,最后是股权融资。这一优序融资理论在美国1965~1982年企业融资结构中得到证实,这段时间,美国企业内部积累资金占资金来源总额的61%,发行债券占23%,发行股票仅占2.7%。根据表1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占有很大比例,整体平均来看,股权融资占42.07%,文化传播业甚至达到了72.05%,而行业内部融资比例最高的信息技术业也仅为19.70%,这与优序融资理论截然相反。

对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现象的解释,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陆正飞、叶康涛(2003)采用净收益折现法计算1998~2000年间的股权融资成本,结果表明股权融资成本平均约为5.54%、5.10%、4.18%,呈下降趋势,低于债券融资成本。黄善东、杨淑娥(2008)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控制股东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是股权融资偏好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李雯(2004)从代理成本角度解释了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在我国由于同股不同权使得代理关系更为复杂,大股东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在再融资后分红获取利益。而债务融资会带来财务风险,向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还会受到一系列的限制,其结果必然是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有明显的偏好。李朝霞(2003)从流动性需求的角度對公司融资进行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基本上属于现金流缺乏的公司,对流动性缺乏公司最好的长期融资方式则是权益融资。根据以上综述,目前对于股权融资偏好最主要的四种解释为:股权融资事实上的低成本或软成本约束、大股东代理人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机制的缺乏、债券市场不发达以及流动性缺乏。

第三,长期融资渠道不通畅,具有高流动负债特征。通过表1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例的平均值86.63%,有的行业甚至达到了99.99%,说明流动负债比重很大。流动负债中短期借款相对比重较大,平均为31.53%,农林牧副渔业甚至超过了50%。同时,在借款中以短期借款为主,民营上市公司2009年短期借款占借款的平均比重达到了63.83%,说明长期借款在负债中所占比重小,企业中长期发展资金受到限制。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由于受到融资条件限制,造成资金来源单一,财务杠杆功能运用不够,债务融资的税盾作用未充分发挥,往往用短期融资来进行长期投资,以“短融长投”支撑起资本结构和资金结构,这种情况极易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刘坤、肖红霞(2010)也发现债务融资对民营上市公司存在着软约束问题。流动负债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同时,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具有逆向的治理效应,过高的短期债务会导致公司治理效率的低下。

二、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优化对策

根据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应采取以下措施来优化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第一,发展与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控制。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均衡,相对于国外成熟的债券市场我国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企业发债在当前仍然是比较少见的事情,银行系统依然是中国企业获取债务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中国的企业不得不依赖银行贷款和贸易信贷(公司以应付账款的形式拖欠其它公司),后者导致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所要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府重视国债和股票发行,轻视了企业债券的发行,对企业债券约束条件过多,致使我国债券市场严重滞后并己影响到了企业的资本结构。政府要淡化或者逐步取消计划规模管理,尽快推行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制,同时,在企业债券利率方面应给予较大的灵活性,让企业债券利率尽快市场化。减少政策上对民营企业利用债券融资的限制,让民营企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丰富企业的债券种类,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以此推动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第二,提升企业信用建设,加强银企合作。银企关系主要有两种模式:保持距离型和控制导向型,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破产和退出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的治理效应也没有发挥出来,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的我国,目前实行保持距离型银企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上市公司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信用建设,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时都十分关注企业有无意愿偿还债务和偿债的能力高低,以及是否有意愿向初始投资者分配其应得的利益。同时企业要提高自身信息透明度,引导企业营造以公正、公平、公开、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强化企业信用观念。

第三,优化股权结构,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股权融资的约束硬度。针对目前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通过股权结构的优化,提升企业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进而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公司治理的基础是股权结构,它决定了出资者对经营者监管的有效性。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机构投资者的壮大意味着股权高度集中和流通股过于分散局面的终结,“用脚投票”控制方式就有可能被“用手投票”控制方式所取代。通过股权结构的“一退”和“一进”,优化公司股权结构,为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提供所有权制度基础。

在优化股权结构的同时,还要加强股权融资的约束硬度。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比较宽松,很多上市公司常年不分红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分红,导致了股权融资成本比较低。因此须加强对上市公司股票再融资行为、利润分配行为的法律监管,强化约束要求,适当限制不派发现金股利而单纯送配股的行为,提高资金使用上的透明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总之,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相对良好的融资结构对企业起到基石的作用,如何优化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存亡。

参考文献:

[1]李蕾:《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综述》,《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第2期。(编辑向玉章)

跨国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篇4

关键词:债务;融资结构;产权性质;银行业竞争

一、研究问题提出及相关理论分析

作为债务融资决策的重要理论研究方向,企业债务融资结构受到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中,国外学者关于公司商业信用的课题研究基本上都集中于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这些经济体的典型特征是产权明晰、监管到位,可靠的契约与法律结构使市场经济制度运行规范、成熟与健全。与之相反,我国市场体制表现出不成熟和非规范的运作方式,因此建立在发达国家经验之上的理论模型可能并不适用于转型经济国家。尤其对我国市场来说,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经济运行中存在很多尖锐的矛盾。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在利用外部债务融资方面可能会呈现与国外研究不同的特点。

Ge和Qiu(2007)使用了1994年~1999年间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年的企业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中国,从银行获得融资比较困难的非国有企业会更加依赖于商业信用,间接地表明商业信用是银行借款的替代。余明桂、罗娟、汪忻妤(2010)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时认为,国有金融机构选择贷款对象时存在严重的歧视,更倾向于向国有企业提供贷款,中小企业很难从国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因此,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国有金融机构占据支配地位的现状下,国有企业容易得到政府的帮助,因而容易获得国有企业贷款,对商业信用的依赖相应减少。但另一方面,从国内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的实证结果与上述文献不尽一致。谭伟强(2006)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2006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商业信用作为企业外部融资类型的决定因素。实证结果发现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融资与国有股比例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综合已有的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有已有研究发现存在一定的分歧:一是对企业产权性质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决策,国有企业是否获得了更多的银行借款?非国有企业是否更加依赖于商业信用?二是对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之间是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还无一致的结论。从上述研究目的出发,本文将主要研究如下问题:

RQ1:产权性质是否影响上市公司获取商业信用或银行借款的能力?如何影响?

RQ2:当公司处于银行业竞争较强的环境时,使用商业信用的比例是否相应减少?使用银行借款的比例是否相应增加?

二、研究设计

1.样本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笔者选取了2003年~2006年所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并剔除了西藏地区的公司以及期间所有的ST或*ST公司,最终得到4 807例观测(公司-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取自中国经济研究服务中心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

2.模型与变量本文采用如下基本回归模型:

(1)因变量。参照Petersen and Rajan(1997)、Demir-güc-Kunt and Maksimovic(2001),本文采用AP,即商业信用比例作为回归模型的因变量。该变量的计算公式为:AP1=(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款项)/总资产。

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由于法律法规不允许企业之间进行资金拆借,我国企业的对外借款以银行借款作为最主要的资金渠道。本文采用银行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加总金额替代银行借款。银行借款比例的计算公式为:Loan=(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总资产。

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为进一步验证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商业信用占外部融资比例AP2作为因变量,用以检验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的替代关系。AP2=(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款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款项+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2)测试变量。产权性质。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我们引入产权性质以检验企业的国有背景是否影响商业信用的获取能力。根据Ge和Qiu(2007),由于国内各级政府的行政干预、隐性担保等诸多缘由,非国有背景的公司由于较难从银行获得信用借款,因此更依赖于商业信用。但谭伟强(2006)研究显示,国有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与商业信用融资比例呈显着正向关系,也即公司的国有背景更有利于其获得商业信用融资。此外,我们采用了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控股权比例来对产权性孩子进行补充验证。对国有公司而言,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该公司的国有背景越强,越有利于其得到政府的隐形支持。

(3)控制变量。结合已有的国内外文献,本文对以下变量进行控制:

(1)公司规模。Petersen和Rajan(1997)发现随着公司的规模的增大,公司使用的商业信用随之增加,但他们的研究样本是美国的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市场地位比较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都是各行业知名企业,规模较大且在同其他企业的经营往来中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公司规模越大,在价值链上越能处于强势地位,获取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能力越高。

(2)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公司获取的商业信用融资方面,融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上游企业通过日常经营往来以及对所处行业的了解,在获得下游企业真实经营状况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下游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则表明其经营状况越好,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发展前景良好,违约风险小,供应商向其提供的商业信用相应越多,AP1指标将相应越高。相应地,公司的盈利能力越高越容易受到银行的青睐,通过银行借款进行融资的能力相应更高。

(3)成长性。一般来说,销售增长率作为企业发展潜力的表征变量,其数值越大,表明企业的成长空间越大。融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上游企业通过业务往来以及对所处行业的了解,具有信息优势。因此,当资金融出方知道客户销售增长良好时,将对其客户持续经营更有信心,因此可容许保持更高商业信用水平。同理银行借款对企业成长性影响预计为正面。

(4)资产流动性。通常来说,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会努力实现资产和负债的有效配比,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较高时,通过流动负债融入资金的需求也较高。因此,本文以流动资产比例的高低来衡量企业短期融资需求,而商业信用作为企业短期融资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流动资产比例较高时,对商业信用的需求也较大。

三、实证结果

1.描述性统计。表1列示了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股权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回归中须予以控制。

2.多元线性回归。本文使用混合截面模型,但对行业与固定效应进行控制。回归模型(1)采用商业信用比例(AP1)作为因变量;回归模型(2)采用商业信用比例(AP1)作为因变量,同时比照谭伟强(2006)在自变量中加入了银行借款比例Loan进行检验;回归模型(3)采用银行借款比例(Loan)作为因变量;回归模型(4)采用商业信用占比(AP2)作为因变量。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1)产权性质和企业债务融资。从模型(1)中看到,同谭伟强(2006)的结果类似,State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内显着,说明上市公司的股权性质对其商业信用的使用比例产生影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获取商业信用的能力较非国有类公司为高。First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随着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占比提高,公司获得商业信用比例随之增加。模型(4)中,State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内显着,First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进一步验证了国有股权对上市公司外部债务融资中商业信用融资的依赖程度更高。从模型(3)中看到,State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内显着,说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银行借款比例较国有控股公司更高。First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了随着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的提高,公司使用的银行借款更少。这结果与模型(1)(2)的结果得到了验证,表明国有背景公司更多地利用商业信用融资,而更少地使用银行借款。以上的检验结果与Ge和Qiu(2006)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支持谭伟强(2006)的发现结果。笔者认为形成检验差异原因在于本文样本公司规模与样本区间与Ge和Qiu(2006)存在显着区别。Ge和Qiu(2006)采用了社科院2000年对中小企业进行的调查中采集的样本,数据期间为1994年~1999年,样本公司规模普遍较小。本文以2003年~2006年的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公司规模普遍较大。为检验企业规模是否影响债务融资决策,将所有样本据规模大小分为四个区间,并分别检验产权性质对商业信用比例影响。从检验结果看,在样本规模最大回归模型中,产权性质对商业信用使用比例(银行借款)的正向(负向)影响最为显着,且公司控股比例的系数显着性程度最高;在公司规模最小的样本集中,产权性质的影响系数为负且不再显着。这间接给出了本文与Ge和Qiu(2006)结果差异的可能原因,即选取的样本范围不同差异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差异。(2)信贷配给与融资比较优势。为检验银行借款对商业信用的替代效应,我们在模型(3)引入了银行借款比例Loan作为商业信用比例AP的解释变量进行了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检验发现,Loan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着为负,表明在控制公司内部因素的情况下下,上市公司的银行借款比例越高,其商业信用的使用比例越低。这与谭伟强(2006)的结果一致,说明在现阶段中国整体金融环境下,商业信用作为银行借款的替代融资类型,在企业融资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从前述关于产权性质的探讨中,笔者认为,对中国上市公司而言,商业信用作为银行借款的替代融资方式,并不仅是因为企业的债务融资需求无法完全通过银行渠道得到满足,而是由于商业信用作为一种相对廉价的信用融资方式,拥有相较于银行借款的成本优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银行借款成为企业外部债务融资的优先选择。

四、结论

本文从中国的市场经济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研究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两类最主要债务融资类型的影响因素,并将重点放在检验产权性质、银行业竞争环境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特征,并据此对经典理论提供中国特殊经济背景和市场环境下的经验证据。在对国内外经典理论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本文对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使用比例的内外部因素所做的实证检验发现

1.通过检验上市公司产权性质对债务融资类型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与Ge和Qiu(2006)对90年代我国中小企业样本的检验结果不同,国有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比例明显较非国有公司更高,而银行借款融资比例较非国有公司更低。控股股东股权比例的提高加强了该融资倾向的显着性。上述结果表明,在假设国有背景对企业融资谈判地位起积极影响的前提下,国有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用更多的商业信用进行融资,这间接为商业信用的融资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证据。

2.在控制了公司内部特征因素后,本文对企业债务融资的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检验。我们并未发现国内地区银行业竞争水平(或金融发展程度)对公司外部债务融资(商业信用/银行借款)水平产生显着影响的证据。检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认为商业信用具有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融资比较优势在我国并未得到明确的证据支持,金融中介行业的竞争加剧和发展完善并未促使金融中介通过更多地向供应商发放贷款,间接提高地区商业信用的使用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类型结构的经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国有背景并未促使其从以国有控股为主的金融中介中融入更多的资金,相反地,国有控股股权比例高的公司使用了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假设国有公司在债务融资类型选择中较非国有公司具有优势的前提下,商业信用表现出优于银行借款的比较优势,更受国有公司的青睐。在商业信用的信息优势假设并未获得统计显着性水平测试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造成上述情况原因在于在中国特殊经济背景和市场环境中,商业信用在大量情形下被视为一种相对廉价融资方式,拥有相对优于银行借款成本优势,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替代银行借款成为企业外部债务融资的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跨国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篇5

□作者:徐州工程学院张广凤

内容摘要:西方国家成熟资本市场中企业外部融资首选债务融资,其次才是股权融资,而我国上市公司却偏好股权融资,这不仅受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更取决于我国特殊的资本市场融资条件。本文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行为,以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关

键词:融资行为资本市场条件

1958年moligiani和miller提出mm理论,认为在理想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但现实的资本市场并非处于理想状态,关于企业融资行为和资本市场结构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发展,其中包括myers的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orderprinci好范文版权所有ple)。myers对美国企业的研究发现企业的外部融资会优先考虑债务融资,然后才是股权融资。然而我国的上市公司却表现出相反的融资顺序。自我国成立证券交易所后,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债务融资结构的选择中,股权融资比重不断上升并逐渐呈绝对的偏向。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呈现出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而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债券融资所占的比例基本上为80左右,股票融资份额仅占大约20。

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

对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传统的观点是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的。认为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主要依据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成本的比较。(黄少安,张岗2001)债务融资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对企业经理人有着极强的“硬约束”;而股权融资的成本只是股息支付,且在我国股利分不分配,分配多少,以何种方式分配均由企业自主决定,具有“软约束”特性。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呈现出强劲的股权融资偏好,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资本市场中的企业外部融资首选债券融资的现象,最重要的是两者的资本市场融资条件不同,我国的资本市场有其特殊性。

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

资本市场是企业筹资的场所,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很大程度受资本市场条件的限制。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失衡。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企业债券市场规模过小,发展滞后。这主要是由于当局对企业债券发行限制较多(对发行规模、额度、利率、时间等方面都实施限制),企业感到通过发行债券筹资难度大,金额少,风险高。限制条款过多致使企业缺乏发行债券积极性,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偏小,投资者也缺乏对企业债券市场参与的热情和动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滞后、规模小、交易不活跃导致了企业债券融资渠道不畅。

资本市场监管不足

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时首选配股或增发。虽然证监会多次颁发上市公司融资监管政策以限制上市公司的过度股权融资行为。但这些政策不尽完善,存在监管不足之处。在配股方面,政策要求上市公司一次配股发行总数一般不得超过该公司前一次发行并募足股份后其普通股股份的30。实际上,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常采用“先送股后配股”的策略,扩大股本基数来多筹集资金。在支付股利方面,监管政策虽然做出规定必须分配股利,但就以何种方式支付股利,分配额度最低为多少,分配的时间间隔最长为多久,如果企业在股利分配方面没有符合规定会受到怎样的处罚等没有做出确切详细的规定,使得上市公司利用股权资本时有可乘之机。在增发新股方面,监管缺少对净资产收益率标准,发行时间间隔和融资规模数量的限制。与配股相比上市公司增发更为便利,动辄筹资数十亿元的增发举措并不少见。一些达到发行和再融资监管条件的企业可能并不真正需要股权融资,但通过编制投资项目而获得股权融资,配股、增发获得的资金却不合理利用,大部分资金被投入证券市场、存入银行获利,或挪作他用的现象比比皆是。

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非理性

根据信号理论,在有效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融资时会被市场误解,投资者会把发行新股当作是企业质量恶化的信号。因为新股发行总会使股价下跌,所以投资者相应地会低估它们的价值。因此,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企业优先选择债券融资,其次才为股权融资。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原因之一是我国缺乏以投资为目的的理性投资者。

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企业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小、流通不畅,一方面受限于政府的政策,另一方面与企业的信用密切相关。信誉是企业获得发展的基石。我国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这从我国银行业多年来存在着大量的呆坏帐即可豹窥一斑。上市公司信用意识淡薄、信用建设滞后削弱了投资者对企业债券市场参与的信心与热情,阻碍了债券融资渠道的畅通。

优化融资结构的途径

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国家应大力发展和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减少对债券市场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提高企业发行债券积极性,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制定

和完善企业债券发行、交易、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资产抵押、信用担保等偿债保障机制;加快企业债券中介机构的发展,解决企业债券的流通问题。

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筹资资金,以此改变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优化监管政策

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配股、增发融资的市场监管,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对于融资资格,可以考虑用资产收益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目前审批的单指数考核扩展为多指标考核,转变股权融资资格的确认方式,增加上市公司配股、增发的难度。鉴于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增发所获资金使用上存在不当行为,可以对上市公司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紧密跟踪审查融资资金流向,是否专款专用,收益是否符合预期等,并把跟踪审查的结论作为公司再融资的首要条件,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于股利支付,就上市公司可以何种方式支付股利,分配额度最低为多少,分配的时间间隔最长为多久,如果企业在股利分配方面没有符合规定会受怎样的处罚等方面应做出具体确切的规定,强化股权融资的约束硬度。

转变投资者投资理念

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把公司发行新股筹集资金作为一种“坏信号”,而把发行债券融资作为“好信号”,促使上市公司减少股权融资,增加债务融资,除提高证券市场反映信息的效率,提高证券市场对信息的客观、及时、准确的反映速度外,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优化投资主体结构,培育理性投资理念成为关键的因素。可以引入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转变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使他们走上理性化的投资道路,使投资者更注重所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收益分配状况,促进投资者理性看待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随着投资者投资行为的逐步理性化,市场约束力的逐渐增强,上市公司过度依靠股权融资将是不可能的,上市公司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方式优化资金结构。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企业融资的过程既是市场的过程也是信用的过程。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的难易,除制度和环境等外部因素外,根本上取决于发债企业自身的偿还能力和信用级别。因此,我国企业应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凭借自身优良的信誉和完善的信用结构赢得市场。同时,政府也应建立可靠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企业债券评级,增强投资者对企业债券的信任度,实行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与企业信用级别挂钩,让企业依靠自身的信用和经营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让资本市场通过严格的信用权责约束机制配置资源。好范文版权所有

参考文献:

1.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

跨国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篇6

摘要: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落实, 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引导要素有序流动的核心任务, 以及必须从实体经济的内在需求出发, 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共识已经成为现阶段资本市场发展与改革的主题。证监会也已将加强融资监管, 支持实体经济, 引导社会资金“脱虚向实”的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致力于构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然而, 自以来, 受《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文件放宽闲置募集资金用途监管影响, 我国资本市场中“避实就虚”现象愈演愈烈, 再融资资金大量流入银行、信托、私募以及基金等金融服务机构, 理财产品“购买热”情况严峻, 资本市场配置资源功能被削弱。本文将以上市公司再融资购买理财产品的风险为核心, 从评级的视角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揭示。

关键词:再融资; 理财产品; 风险;

一、上市公司再融资购买理财产品情况及影响分析

全年, 我国上市公司采用增发、配股及可转债等方式募集资金总额合计1.33万亿元, 同比增长率高达59%, 其中以提高闲置资金使用效率名义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达767家, 主要产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信托、结构性存款、证券公司理财产品、私募、基金专户以及逆回购等理财产品, 总金额已超过8, 902亿元, 资金主要来源于闲置资金, 即自有资金及再融资资金, 且以再融资资金为主, 7268.76亿元理财产品认购额中, 再融资资金占比58%, 自有资金占比不足一半, 按照监管要求, 资金应当投入至实体经济项目发展, 但现在大部分已“脱实向虚”重新进入资本市场中。

以来, 从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数量和投资总金额来看均较20同期有所下降。截至202月7日, 合计271家上市公司发布购买理财产品公告, 投资金额合计716.70亿元, 年同期则有323家上市公司合计投资830.92亿元购买理财产品。近日来,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数量和总金额双降主要是受监管对再融资审批以及闲置资金使用的监督趋紧影响。年1月20日, 证监会发言人表示上市公司再融资目前存在问题, 表现在部分公司过度融资、结构不合理, 将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额过大。截至2017年1月31日, 我国证券市场定增融资规模仅632亿元, 较2016年同期下降45.08%。

上市公司再融资资金大规模重新流入资本市场, 一方面是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造成实体经济在资金端推动力不足, 生产技术发展水平滞后, 实际盈利能力难以有所提升。这不仅背离了我国振兴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 也与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针不符;另一方面是对债券市场供需平衡的不利影响, 理财产品的购买热造成上市公司过度融资, 理财产品市场虚假繁荣, 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效, 从而引发监管审批趋紧, 防止过度融资等行为的发生。理财产品购买规模的下降将加剧银行在负债端的困难, 破坏债券市场原有供需平衡, 债券市场资金供给规模萎缩, 对信用债需求造成较大不利影响。

二、上市公司再融资购买理财产品的风险分析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目的不尽相同, 在获取大额收益的表象背后亦存在着资本金损失及财务分析困难的风险, 从信用评级的视角来看, 主要分为以下4类风险:

(一) 本金及利息损失风险

上市公司出于风险控制需求, 投资产品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 分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 同时, 部分对投资获利依赖性较大的公司也会选择信托类产品, 风险较银行理财产品要高。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标的主要为债券市场产品, 如国债、金融债和高等级信用债、货币基金以及贷款资产等, 风险较信托类产品较小, 但仍具有一定风险, 例如投资标的信用违约风险、汇率风险、利率变动以及政策影响等, 即使保本型理财产品也会出现预期收益难以达到或损失全部利息的情况, 非保本型产品或将发生本金亏损。信托类产品标的较为复杂, 提前或延期终止投资协议概率较高, 虽然预期收益率虽然一般高于银行理财产品, 但其风险由于投资标的组成复杂化而较难控制。

(二) 资金流动性风险

从资金流动性方面来看, 上市公司所购理财产品中短期产品占比较高, 长期产品占比相对较小, 短期产品以3~4个月为主。在理财产品的存续期间内, 由于理财产品购买协议中赎回条款规定不同的原因, 部分产品发行方可拒绝大额赎回, 或不能收回投资资金, 以及需要有偿赎回投资资金。在资金链趋紧的背景下, 上市公司将仅能通过扩大负债规模或提前赎回投资来补充自身资金的流动性, 因此, 上市公司承担的举债产生的利息支出、有偿赎回投资的违约损失以及理财资产按照非公平市场价格出售的损失即为流动性风险损失。同时, 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由于其本身流动性要强于地方性银行, 理财产品发生流动性风险损失的几率也相应较低。

(三) 财富创造能力误判风险

财富创造能力是衡量偿债能力的基础, 其中, 盈利是一切债务偿还的源泉。理财工具收益的确认分为投资收益和财务费用两种, 前者体现为非经常性损益, 较容易识别, 后一种较为隐蔽且体现为费用支出的减少。在对财富创造能力进行分析时, 财务费用项目中利息收入科目构成较为复杂, 包括购买有价证券、外单位欠款、公司存款等产生的利息, 如理财工具收益确认为利息收入则会有判断困难, 风险隐蔽等特征, 对财富创造能力分析产生一定阻碍。

(四) 隐含投资标的风险

目前市场上银行保本型及低风险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主要集中在2%~3%区间内, 预期收益率较低, 而高风险高收益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般在10%以上, 最高已达15%, 在预期高回报的诱惑下, 上市公司购买高收益型理财产品的偏好在持续上升。更进一步分析, 上市公司为避免由于高风险及管理难等因素而引发市场波动, 大部分采取委托管理资金的模式进行投资, 或委托旗下投资公司管理。上市公司在进行高风险投资的同时隐藏投资标的底层清单与投资资金最终用途, 外部股东及各类金融机构很难对投资风险进行准确判断, 构成了隐含投资标的风险。

三、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一) 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市公司融资中遇到的各类风险,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构建恰当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对各项资金活动进行风险预警处理, 如果风险达到指标临界点, 要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和处理。如第一层是次债务规模风险, 引入到风险评价体系中, 能够反映资本结构是否合理, 及时作出针对性调整。第二层现金支付风险, 由于与上市公司现金流动能力密切有关, 公司盈余状况较好, 故要将其纳入到风险评估系统中。第三层是对未来筹资风险进行预测。

(二) 对再融资进行可行性分析

再融资可行性分析是防范再融资风险的关键。尤其是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情况下, 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要依靠自身。合理利用筹集到的资金,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对债券的偿还能力, 吸引更多投资者。故采取不同再融资方式前, 要对再融资进行全面分析, 如投资项目、再融资动机等, 都需要进行全面性评估后, 制定详细的可行性计划, 再投入到实践当中。

(三) 加快债券市场发展

从整体来看, 我国积极发展债券市场至关重要。发达的债券市场, 能够优化融资结构, 实现对市场资源配置, 故相关部门要发挥调控作用, 适当控制风险的情况吸收更多资金进入债券市场, 同时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最大限度上避免风险。

四、结语

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方式将资金大规模投入理财产品市场, 一方面造成了实体经济增长在资金端缺乏助力, 另一方面造成了再融资行为的监管趋紧后债市供需平衡被破坏, 需求端或将萎缩的可能。同时, 理财产品自身损失及上市公司不规范投资产生的风险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资本市场整体管控的难度和市场系统性风险。为此,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振兴实体经济为核心, 引导、规范和监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刻不容缓。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方面应采取相应措施, 恢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评级机构应当详细了解上市公司资本流向, 谨慎判断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新华社.2016年767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总金额超7000亿元

中西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比较分析 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融资方式

一、上市公司的概念以及发展

(一) 上市公司的概念

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一方面必须是股份有限公司,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上市, 其股票应在证券交易所交易。

(二) 上市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背景

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比较晚, 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到2009年我国已有1700余家公司在上海和深圳两地交易所上市。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日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上市公司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背景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净利理论、营业净利理论和传统理论。1、净收益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1952年在《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由于债务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金成本, 运用债务筹资可以降低企业资金的综合资金成本, 而且负债程度越高, 综合资金成本就越低, 企业价值就越大。按照该理论, 当负债比率达到100%时, 企业综合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但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2、营业净利理论。如果增加资本成本较低的债务资本, 权益资本风险会加大, 股东会要求更高的回报率, 所以权益资本的成本上升会抵消财务杠杆带来的好处, 使综合资金成本保持不变, 这样使资本结构的变化对企业价值没有任何影响。3、传统理论是净利理论和营业净利的折中。这些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都没有经过科学的认可研究, 缺乏事实的支持, 未能进一步的发展。而现代得资本理论, 1958年由美国经济学家佛兰克、格莱尼和金融学家莫顿·米勒提出, 称为MM理论, 并不断修正, 为现代西方资本主义融资结构理论开创了先河。

二、中西方融资结构的比较

(一) 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主要来源主要是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

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化融资体制导致了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问题, 而过度负债的不合理增加了国企还款付息压力和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越来越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障碍, 因此成为许多国企改制上市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最根本的政策动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所采取的具体方式如下。企业经过改制并上市后, 将享有留存收益、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公司债券和银行信贷等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从现有融资环境来看, 上市公司长期资金来源有利润留存、长期负债以及股权融资三种渠道, 其中前者属于内部融资, 后两者为外部融资。

但上市公司内部筹资比例甚少, 而外部筹资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其中, 股权融资在外部筹资中的比重又占较大的份额。

(二) 西方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内部资金的积累, 占大部分资金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发达国家的融资方式和融资优序理论是相互吻合的, 企业吸收资金的先后顺序是有规律的, 第一, 使用内部留存收益;第二, 向外部负债筹集资金;第三, 发行股票。从融资成本的角度分析, 这种融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 因为它在使用留存收益筹集资金时不需要支付任何的成本, 不需要和投资者签订资金协议, 更不会受到资本市场的干扰, 而负债的筹资成本, 限制条件和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内部筹资与发行股票之间, 位于筹集资金的第二位,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融资方式的不足之处, 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喜好。

三、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建议

(一)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改善负债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与西方经典的优序融资理论相背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不够, 促使企业对股票以及银行贷款更加偏重。相对于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一直比较滞后, 限制了上市公司融资来源, 制约了资本结构的优化。

(二) 规范股市行为, 减轻股权融资现象

股票市场是我国上市公司实现股权融资的重要平台, 在目前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 中小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各种决议影响力是很小的, 但是为了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合理制约大股东的权利, 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董事选择必须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和独立的原则, 在控股股东股权比例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情况下, 通过投票来表达中小股东的意见, 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减少股权融资比例。

(三) 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只有合理的股权结构, 公司的融资行为才会更加合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过于集中表现为过于集中于国家股股东之手, 所以要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忠明.布局与结构: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三个层面.国有资产管理, 2005.1

[2]曾凡惠.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科技信息, 2007, (23)

跨国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篇8

摘 要 本文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为背景,分析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就如何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民营上市公司 融资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然而民营企业上市融资要付出高额的融资成本,并面临控制权争夺、上市失败、商业机密泄露等风险。因此,民营上市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融资结构。

一、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现状

根据我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数量达1676家,比2008年增加32家。笔者从这些民营上市公司中选取了5家作为研究对象,获取了他们2009年末的资产负债表情况,分析了债务和权益的比例。如下表:

分析图表可以发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一)严重依赖外部融资

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在我国,融资渠道从单一性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是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升级的重要表现。但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内部融资很少,主要是外部融资。民营企业通过债务融资加重了企业的筹资成本,带来较大的筹资风险。

(二)负债结构不合理

伯尔顿认为企业融资结构的选择也就是控制权在不同证券持有人之间分配的选择,最优的负债比例是在该负债水平上导致企业破产时将控制权从股东转移给债权人。长期借款比例比较低,民营上市公司长期借款占借款比例平均数仅11.97%。企业中长期发展资金受到限制。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较高,平均数达29.19%,若比率偏高,会导致上市公司在金融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如银行利率上升时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从而增加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三)股权偏好

梅耶斯提出公司融资存在一种“优序融资理论”,即公司存在自有资金的情况下,往往先使用自有资金,然后才会使用低风险的债务融资,发行股票则是最后的选择。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融资没有完全按照“优序融资理论”,几乎不采用债券融资,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完全违背了“优序融资理论”,导致融资结构不合理。

二、优化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建议和对策

优化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需要从外部融资环境和内部融资障碍两方面入手。内部融资环境的改善十分重要,应按照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调整公司融资结构。而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多年来受制于银行和政策等方面的状况有望得到逐渐的改善。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归根结底是如何安排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

(一)逐步加快金融系统改革

建立和完善为民营上市公司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1、是要面向民营企业,发展多层次、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营形式的金融机构,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民营金融机构等相互补充的金融服务系统。2、是要进一步放宽银行贷款利率,减少交易费用的限制,使利率更富有弹性,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使银行扩大盈利的空间,获得现实的经济利益,以提高银行对民营企业放贷的积极性。

(二)加大政府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

一般来说,政府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手段主有以下几种:1.是政府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利率补和支持。2.是新建中小企业政策银行,为中小企直接提供低利率的融资贷款,如科技贷款、开发贷款。中企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可以通过财政拨给、发行债向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吸收中小企业存款等渠道取得。3.是政府成立专门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中小业融资提供担保。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应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应自主逐步通过明晰产权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转变原有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改为股份制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提拔或聘请高水平的管理者,有利于畅通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好地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筹措资金。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重要问题。然而严重的内部人控制,使得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都存在利用股市进行融资的偏好,所以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拓宽信息传递渠道,强化对内部人的控制,使企业经营者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做出融资决策,而不是按照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做出决策。融资方式的选择就通过其信息传递功能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喜平.论民营企业融资结构及其优化.商业经济.2004(11).

[2]万解秋.信贷配给条件下的中小企业融资.经济学态.2005(2).

上一篇:快乐的春季话题作文下一篇:唐诗塞下曲其一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