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

2024-06-29

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精选12篇)

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 篇1

1 公司环境民事责任概述

公司环境民事责任是指公司因不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或排污行为破坏或可能破坏环境资源, 从而侵害他人环境权益、财产或人身权益所应该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是公司环境法律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环境法律实施的重要保障之一。公司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环境法律责任体系的完善, 也将直接决定着环境立法目的的实现程度以及环境权益的受保护程度。

2 我国公司环境民事责任立法中的缺失

(1) 我国法律关于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还存在一定冲突, 冲突的焦点在于“行为的违法性”是否作为构成环境民事责任的必备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以下简称《民法通则》) 第124条的规定, 环境污染侵权须以“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为前提, 而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 有责任排除危害, 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从该条规定来看, 只要造成环境污染而使其他单位或个人受到侵害就应该负赔偿责任。《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也都有类似规定, 即环境污染侵权不以环境违法为前提。

(2) 因果关系的认定对于确定环境民事责任是否成立、确定环境民事责任的赔偿范围是不可或缺的要件, 对于受害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环境权益的保护也甚为关键。在环境侵权方面, 由于现实中一因多果、一因一果、多因多果的现象普遍存在, 因果关系的认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主观判断过程, 采用不同的判断方法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因此需要在立法中加以明确规定, 可是在我国既无相关的法律规定, 也无相关的司法解释。关于环境侵权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 我国也只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4条第3款作出了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 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 被告否认的, 由被告负责举证”。民事立法中却没有规定。

(3) 在环境侵权赔偿范围方面, 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各环境保护单行法对于环境损害赔偿范围只作了原则性规定, 对具体损害赔偿范围没有作出规定, 可操作性不强。如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 有责任排除危害, 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目前, 我国对环境侵权受害人的赔偿是按照《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进行的。该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 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伤残者生活补助费用;造成死亡的, 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的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但是关于受害人治疗期间的护理费、营养费、住院治疗的交通费、住宿费、残疾者的生活自助具费及其抚养的人的必需的生活费等却没有明确规定。其二, 环境侵权对健康状况、生活条件以及精神状况都产生较大影响, 有时给受害人带来的精神痛苦甚至不亚于对其身体的伤害, 这种影响仅仅依靠排除侵害的方式是难以消除的, 通过损害赔偿给予经济上的补偿和精神上的抚慰比较适合, 但目前我国民法对此类精神损害赔偿没有规定, 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大遗憾。

(4) 环境民事法责任的承担方式方面, 其一是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保障制度尚未建立, 如国外行之有效的企业互助基金制度、寄存担保基金制度、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等在我国立法上还是一片空白。其二是关于环境共同侵权中责任的承担问题, 我国民法的规定过于简单, 《民法通则》仅仅规定了共同侵权行为人应负连带赔偿责任, 但是关于如何确定各行为人的责任范围尚无明文规定, 其他环境立法对此也没有涉及, 导致了实践中的一些执行困难的出现。

3 我国公司环境民事责任立法的完善

首先, 关于公司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是否以环境违法为前提, 本文认为完全可以按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加以解决, 也就是说, 《环境保护法》等环境立法作为特别法优于《民法通则》, 因此公司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不以环境违法前提。在将来我国制定民法典时, 可以考虑将现行《民法通则》关于“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予以修改, 以保持民事基本法律与环境保护单行法的协调一致。

第二, 由于环境侵害的危害结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经过反复多次的侵害方可完全显现出来, 有些情况下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而且环境侵权往往会涉及到高新科技, 其作用原理也绝非普通人所能理解, 为此德国《环境责任法》第6条第1款对“因果关系的推定” 作了明确规定, 如果某种设备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引起损害的发生, 则推定损害是由该设备造成的。同时第2款还规定了“因果关系推定的排除”, 如果设备经营人证明设备是按照规定运行的, 则上述规定的因果关系推定不适用。同时第7条还对“因果关系推定的推翻作出了明确规定:“如果设备经营人能够证明是他本人设备以外的另一个因素引起了损害, 那么他就可以推翻第6条第1款规定的因果关系推定。”因此本文认为我国民事立法可以适当借鉴德国经验, 在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因果关系的认定上引入因果关系推定方法, 以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同时, 我国民事立法也应该在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中明确确定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 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第三, 与一般民事侵权行为相比较环境污染损害后果具有广泛性、潜伏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 广泛性主要表现为: 受害地域广泛、受害对象广泛及受损利益广泛等;潜伏性主要是由于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的有限性所致, 如果某种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不能消化的那部分污染物就会逐渐聚集起来, 最终导致损害的发生。例如70年代日本出现的“富山骨痛病”, 其潜伏期就达十几年之久;再如因石棉污染引起的肺癌潜伏期可达30年以上;环境损害是持续不断的, 并不因环境侵权行为的停止而停止。基于环境侵权的上述特点, 如果按照传统民事责任的赔偿原则显然不足于弥补受害者精神方面所遭受的痛苦, 也不利于环境权益的保护。因此, 为了抚平环境污染给受害人所造成的精神创伤, 本文认为在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赔偿中, 不仅应该规定财产利益损害的赔偿, 还应该重视非财产利益的精神损害赔偿,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保护环境侵权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另外, 鉴于我国《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之不足, 本文认为应该通过司法解释或法律修改等方式增加对受害人治疗期间的护理费、营养费、住院治疗的交通费、住宿费、残疾者的生活自助费及由其抚养的人的必需的生活费等进行补偿。

最后, 公司环境民事法律责任承担方式的完善, 一是应该尽快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或基金制度;二是应该对环境共同侵权行为中责任承担问题加以改善。根据相关民事责任理论, 共同侵权行为应该负连带赔偿责任, 该原则已经为大多数国家民事立法所认可。该原则对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是十分必要的, 受害人的损害赔偿请求简单易行, 举证责任减轻了许多, 赔偿请求权的实现也更有保障。但是该原则在处理环境共同侵权时却略显僵硬, 加重了共同侵权行为人的责任。而且连带赔偿责任的承担仅仅解决了对受害人的赔偿问题, 没有解决加害人的责任分担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环境共同侵权行为人最终应负的赔偿责任, “比例分割赔偿制”也就应运而生了。该制度主张, 根据各行为人参与致害程度的大小而按比例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为此, 我国也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 在环境共同侵权行为损害赔偿中引入“比例分割制”, 根据各行为人参与致害程度的大小按比例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维护法律的公平, 促进经济的发展。

摘要:公司作为环境法的主体之一, 公司环境民事责任是环境法律责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法律实施的重要保障之一。从公司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因果关系的认定、公司环境侵权的赔偿范围以及承担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公司环境民事责任立法的缺失, 并就如何完善我国公司环境民事责任制度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公司,环境民事责任,完善

参考文献

[1]邵建东.德国环境责任法评述[J].外国法学研究, 1994.

[2]陈泉生.环境法学基本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 篇2

整改情况的汇报

各位领导:

2011年5月4日,省环境监察局会同渭南市环境监察支队对我县中金冶炼公司进行检查,对该公司危险废物管理、转移中存在问题提出了限期改正要求。随后,市环保局及县环保局就此事整改情况又多次进行了现场检查及督办,潼关中金冶炼公司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整改,现就有关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红渣基本情况

潼关中金冶炼产生红渣,是通过酸浸渣经皮带输送机输送至浆化槽,加氰化贫液调浆、加氢氧化钠调pH、加碳酸氢铵溶液破坏铅矾膜,处理后矿浆连续自流至氰化浸出槽,在浸出槽加氰化钠、通压缩空气进行氰化浸金。氰化后的尾渣含有微量的重金属和氰化物,为危险废物(废物类别:HW33无机氰化物废物),年产生量约为20000吨,经送堆场暂时堆存后外售。

二、督办工作情况

在省、市环保部门对中金冶炼公司在危险废物管理、转移中存在问题提出限期改正后,县上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我们进一步加大督办力度,一是严格按照渭南市环保局《关于

对潼关中金冶炼有限责任公司检查情况的通报》(渭环函

[2011]331号)和渭南市环境监察支队《关于对中金冶炼有限责任公司违法问题限期改正的函》(渭环监察函[2011]21号)中提出的整改措施及要求进行督促检查,并下发了《关于责成中金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对有关环境问题加快整改进度的通知》(潼环发[2011]63号),要求该公司加快整改进度;二是根据红渣在转移过程中存在问题,要求中金冶炼公司立即停止对潼关县富源公司红渣的销售,同时委托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对红渣进行处置。按照潼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潼关县冶炼尾料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县域内的冶炼尾料必须由潼关县工业园区内企业进行回收利用,县环保局于2011年7月18日向县政府上报了《关于中金冶炼公司危险废物处置相关问题的请示》(潼环字

[2011]64号),建议县政府暂时中止中金冶炼对富源公司危险废物的销售,待富源公司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和完善各项环保措施,经环保部门核查验收后,达到要求并具备处置能力再交由该公司进行处置,目前中金冶炼公司已停止向富源公司销售红渣;三是针对存在问题和提出的各项整改措施,由县环保局每周对整改进度进行现场督促检查,要求该公司每月底前向县环保局报送整改进展情况报告,同时抄报渭南市环境监察支队。

三、目前整改进展情况

(一)红渣转移问题,目前已经终止向潼关县富源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转移危险废物(红渣)。同时,执行与陕西秦能资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的红渣购销合同。

(二)厂区堆放混乱问题,废渣已进行整理规范,按“环评”要求建设符合环保规范要求(“三防”措施等)的堆放场(尾矿库)”,二分厂原料大棚基本完工,计划本月24日组织竣工验收;二分厂红渣堆场大棚现正在安装屋面板材,8月底已完工;三分厂原料大棚正在安装主体钢架,计划9月15日完工。

(三)修建厂区事故应急池,建设初期雨水及地面冲洗水的收集池,修建厂区雨污分流管网,二分厂事故应急池开挖完成,垫层已经浇筑完工;雨污分流管网已经完成放线。三分厂事故应急池主体基本完工;雨污分流管网管道已敷设一半,检查井已开始砌筑。

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 篇3

[关键词]苹果公司;供应商;环境责任;环境损害赔偿

2007 年以来,苹果公司以其时尚设计和创新技术,推出了iPad、iPhone等一系列 IT产品,引发市场销售的阵阵狂潮。2011年2月,苹果公司打破诺基亚连续15年销售量第一的地位,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生产商。2011年8月10日苹果公司市值超过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每当苹果新品推出的时候,在世界各大城市,大批粉丝甚至会彻夜排队,希望最先拥有和尝试这些产品。

但是,在时尚靓丽的外表后面,苹果的产品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污染、侵犯和毒害。这一面深深隐藏在其秘不示人的供应链中,很少为公众所了解。当苹果不断刷新销售记录的同时,生产苹果产品的员工却遭受有毒化学品的侵害,许多中毒工人还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中煎熬,周边社区和环境受到废水、废气的污染。

一、苹果公司污染环境的另一面

2011年8月31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牵头的五家环保组织经过半年多时间调查后公布了一份苹果在中国供应链的污染地图。这是中国环保组织所做的第二季调查报告。此次调查报告列举了22家企业的污染问题,加上第一季调查报告列举的5起污染问题,包括苹果在内共有27家供应商在此次调查报告中被列举出来。作为目前全球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在迎来其巅峰时刻的同时,因其庞大生产链上的污染问题,使其生产的产品在世界畅销的同时也收到了不少人的质疑。一份名为“苹果的另一面”的调研报告将苹果公司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份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三家民间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污染、侵犯和毒害一直深藏在其秘密的供应链中,公众对其供应链的了解少之又少。这份报告列举了10起苹果公司供应商违背职业安全承诺、违背环境污染承诺、违背确保工人受到尊重并享有尊严的承诺的事件。这些供应商分布在苏州、广州、东莞等地。这些事件包括,富士康连发12起员工跳楼、联建科技正己烷中毒、南玻集团下属企业多次废气超标等。按国际惯例,绿色供应链即要求把环境保护意识、“无废无污”、“无任何不良成分”及“无任何副作用”贯穿于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整个产品链条中。[1]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苹果公司在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劳工权益三方面,都违反了自己的承诺。2010年4月份,他和其它33家环保NGO联合发布了第一期IT行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涉及苹果、松下、海尔、诺基亚等众多知名品牌。报告内容包含“利用公开信息加强供应链管理”、“推动供应商作出整改并公示环境信息”、“推动环境管理向供应链深处延伸”等10个选项。2010年4月环保组织第一次向苹果负责人发出邮件,指出3家重金属污染违规企业,有可能与苹果公司有关,希望苹果公司确认。期间苹果公司一直否认收到邮件或者不能确认邮件中提到的供应商与苹果公司有关。2011年7月15日中国环保组织终于得到苹果公司供应商责任经理的电子邮件,第一次就环保组织提出的IT业供应链问题作出回应,否认与环保组织提到的3家问题供应商有关。2011年7月22日环保组织再次发信,提出更加具体的违规供应商案例,但之后就再没有得到任何回音。[2]

二、苹果公司的环境责任

世界知名的IT品牌,大多已经不再自己进行生产,而是专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把生产外包给产业链上成千上万的企业。看上去,它们可能无比“绿色”,但实际上不过是将环境影响转移到了外包企业所在地而已。IT产业普遍涉及的多个生产过程污染相当严重,排放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而其内部那些即使纤尘不染的车间,也因为有害化学品聚集而成为职业危害的重灾区。苹果公司是个典型的依赖代工厂进行生产的IT举行跨国企业,其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和伤害问题,并没有因为苹果外包生产就消失。根据“利益相关”的理论,苹果公司作为一个经济的主体,不仅仅要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还应该照顾到消费者、员工、政府以及环境的利益。因为盈利的目标要基于各方面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因素,其中当然包括了环境资源。而现今的环境资源已被认为是稀缺的和有限的,如若肆意的污染和破坏,将对人类造成空前的劫难。因此公司的盈利应该兼顾保护环境,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公司的利益还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再者,保护环境的责任也可为苹果公司带来品牌效应和公众的赞誉,并能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良好的评价,有利于实现公司的经济目的。在当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将环境责任加入到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当中,来提升企业形象。

通过污染和毒害形成的超额利润,大多被苹果拿走;而追究毒害和污染责任时,苹果又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在供应链利益分配中拥有极大权利的苹果却不对供应链出现的环境污染和劳工毒害承担任何责任,这非常不合理。权利和责任应该对应,有多大的权利,理当承担多大的责任,这本是常理。苹果公司将其产品零部件的生产外包到我国,凭借其品牌优势,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包括人力、自然资源等,并取得了高额的利润。既然取得了如此多的经济利益,按照“权利和义务一致”的法理原则,苹果公司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具体而言,苹果公司应承担的环境责任至少包括环境核查、环境准入、环境验收及赔偿最终担保责任。所谓环境核查,是指对所管理、控制对象的环境状况和环境管理政策、环境控制措施进行检查以保证其符合特定标准和要求。环境准入则是就环境状况和环境管理政策、环境控制措施设定特定标准(例如通过ISO14000环境认证),只有符合该标准的对象才有可能成为合作伙伴,亦即将环境方面的要求纳入合作条件之中成为必须考虑因素。环境验收是指提出某项环境管理或控制要求后,对所管理、控制对象的完成情况按照一定标准进行验收。环境核查与环境验收的区别在于,环境验收是针对特定项目的,而环境核查是定期不定期的,一般针对的是整体状况的检查。赔偿最终担保责任是指供应商等合作伙伴发生污染环境行为后,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这种污染与上游企业的控制、管理不力有密切关系,因而上游企业应当就供应商等合作伙伴的法律责任承担最终担保责任。苹果公司作为IT产业链的巨鳄,对下游供应商有强大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它在产业链中居于利润最高的顶端,获得的巨大利益,相应的也应承担赔偿最终担保责任这一环境义务。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污染受害者及时得到救济,而且有利于苹果公司更加注重在环境管理方面对供应商等合作伙伴加强管理和控制,防患于未然,从源头控制污染。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的现实状况要求具有经济优势的跨国公司来承担责任。跨国公司与母国建立了共生共息的和谐关系,因而多关注于母国的环境保护,对供应商所在国不加重视。但是供应商所在国多属于发展中国家,保护环境的力度不够,环境意识不强,特别是有些国家为吸引外资而给予跨国公司优厚的待遇,降低进入的门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些都不利于供应商所在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很多国家在经济腾飞阶段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在后来的治理中国家和企业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跨国公司原始积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们理应在可持续发展上体现示范作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三、供应商的环境责任

南京绿石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这两家环保组织从网上看到了许多针对苹果疑似供应商凯达电子(昆山)有限公司与昆山鼎鑫电子有限公司(下称“鼎鑫电子”)的公众投诉(资料显示自2006年以来,居民不断反映受到企业废气、噪声、废水的影响,特别是凯达电子的喷涂废气和鼎鑫电子的酸性废气)。[4]2011年4月、5月和7月这两家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三次前往两家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到凯达电子和苹果的供货关系。在环保组织创建的污染地图数据库中,有一条记录显示凯达电子“擅自延伸作业,废水未经处理超标外排”被昆山市环保局“责令停止擅上生产线的生产,处罚100000元”,2011年6月3日发布的《昆山市2010年度工业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公示》显示,凯达电子被评为黄色企业,即“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但超过总量控制指标或有其他违法行为”。鼎鑫电子为欣兴集团在昆山的生产基地,而欣兴是苹果的PCB疑似供应商。在污染地图数据库中,鼎鑫电子于2005年被评为“红色企业”,即“作了控制污染的努力,但污染物排放仍未达到国家污染控制标准或发生过重大污染事故。达标率大于50%小于80%”,2007年该企业被评为“黄色企业”。

这一事例反映了蘋果公司供应商污染环境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采用不健康的工艺或原材料而引发职业危害。

作为一个典型的品牌输出企业,苹果公司负责创意和设计,而产品制造由供应商提供。从一些公开的产品拆解报告和产业分析文献中看到,苹果公司的供应商遍布全球。苹果公司很注重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产量要稳定、充足。此外,零部件的生产工艺要求非常高,通常苹果公司选中的供应商都是这个领域内的龙头企业,具备一定的生产实力。由于苹果产品对零部件生产工艺要求过高,所以在生产初期经常面临生产良品率不足的问题,影响了苹果的供货。那么,不排除其供货商在生产时采用一些有毒甚至非法的工艺来保证供货,联建科技中毒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供应商发生环境违规,一方面显示苹果公司在供应链环境和社会责任管理方面,存在明显漏洞,另一方面,也说明供应商自身罔顾所在国环境法律,或者钻了所在国环境法律不健全的空子,没有承担其应当负起来的环境责任。具体而言,供应商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至少包括:建立符合法律要求的环境管理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制度);安装和使用防治污染的装置或设备;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生产工艺、设备和原材料;发生污染后及时处理,对造成损害的予以赔偿等。更进一步的,供应商还应当在此基础上改进技术,不断减轻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对工人的危害,为环境保护做出更多努力。

四、跨国公司及其供应商的环境责任的承担

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应就其经济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害或其他不利影响承担责任。从目前苹果公司关于环境损害实际情况来看,行为者自己往往并不对其行为承担责任,而由他人或社会来承担其造成的后果,这显然是很不公平、很不合理的。因此,跨国公司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凡造成环境损害的污染者有责任支付赔偿并承担弥补损害的费用,这是已被许多国际文件所确认的原则(例如,污染者负担已成为国际环境法的一个一般原则),根据这个原则,预防、控制和减少污染措施的成本将由污染者承担。承担的方式是将污染控制的成本纳入自己的生产成本中,也即环境成本内在化,这一措施有助于避免将环境成本转嫁到第三者的身上。因此,跨国公司必须承担环境成本并注意环境成本效益问题。

任何一家出产大量硬件产品的企业,都必须承担其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和社会责任,这一点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共识。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苹果公司不再保留自己的工厂,小到一颗螺丝钉,也完全依赖代工厂进行生产,苹果坚持将责任完全推给供应商,如果这样的逻辑可以成立,那么控制世界市场主要份额的大型品牌都可以通过外包生产,规避其产品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和劳工损害。其结果必定是世界范围内的污染转移。供应商违规超标,无视环境和工人的健康,其目的在于降低成本,赚取超额利润。而公开材料显示,苹果作为立于产业链高端的买家企业,在利益分配格局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权利和责任应该对应,有多大的权利,理当承担多大的责任,这本是常理。苹果等品牌的外包生产不同于一般的采购行为。多方信息显示,苹果在供应链管理中介入很深,从材料的使用到生产过程中无尘标准的控制,都有相当的介入,而这些介入在多大程度上对污染和毒害产生了影响,苹果公司有责任做出披露和说明。

IT产业链企业明显缺乏遵守环境法规的动力。在执法严格的国家,动力来自严格的法律监管,如果违反环境法规,企业将受到严惩。但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法律的执行还不如人意,大量企业宁愿交罚款而不愿意控制污染。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苹果公司在采购中只问价格不问环境表现,相当于变相鼓励供应商降低环境标准去赢得订单。苹果品公司是规则的制定者,如果达到环境要求成为采购标准的一部分,多数供应商就会有意愿投入成本加强污染控制。作为苹果供应商一个主要所在国,我国应尽快完善国内立法,提高环境标准。我国环境标准已经成为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总体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排放标准相对宽松,还有很多生产工艺没有排放标准,这就是跨国公司污染转移得以实现的原因。因此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应当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环保方面的立法经验,通过立法努力提高我国的环境标准,在符合国情国力的前提下,使我国环境标准尽可能符合保护人体健康的需要。

供应商所在国提高环境标准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跨国公司及其供应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履行环境义务,承担环境责任。

首先,要建立和执行统一的环境控制政策,从源头防止污染。尽管现在多数跨国公司都建立了自身的环境政策,但是它们往往实行双重标准,即在母公司以外的东道国执行较宽松的环境政策,此外,放任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环境违规行为。所以,跨国公司及其供应商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和执行统一的环境控制政策。

其次,要及时披露环境信息,接受执法机构和公众的监督。虽然我国已制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①但是基于很多原因,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情况还难如人愿。正因为如此,公众难以获得准确、全面的环境信息,不仅难以形成监督企业的力量,而且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容易因不信任而引发冲突甚至群体事件。从国际、国内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环境信息公开可谓大势所趋,跨国企业及其供应商应当顺势而为,要及时披露环境信息。

第三,要设立环境赔偿基金,建立环境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企业的经营状况一般来说是有波动的,例如曾经为业界翘楚的柯达公司现在正准备申请破产保护,②因此,设立环境赔偿基金具有担保性质,可以避免企业在不景气或者濒临破产的时候,也能让污染受害者得到赔偿。而且,企业在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后,应当有应急处理机制,即可避免损害扩大,也能让污染受害者得到妥善安置。

当然,跨国公司及其供应商承担上述環境责任是以其遵守所在国法律,才取污染防治措施为基础的。如果连守法的最低标准都达不到,这样的企业不仅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而且也将失去消费者的信赖,无异于自掘坟墓。

五、结语

目前,跨国公司在履行环境责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人权的侵犯、对环境的破坏及对东道国经济安全的威胁等等。除了依靠跨国公司自觉履行环境责任外,还必须依靠外界的力量来促进跨国公司履行环境责任。苹果公司的污染问题不单单是苹果公司一个企业的问题。首先作为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在整个苹果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链条中,是苹果公司获得了最大的利润,其应该勇于承担企业的环境责任;另一方面,代工工厂按照正常的生产程序是不应该产生那么多的污染的,监管的缺失也是造成污染的另一个源头。以后将有更多的欧美大型跨国企业带着技术、品牌、管理模式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制造后将产品销售到全世界,要解决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当前存在的众多问题,促使跨国公司积极履行其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我国除了需要从立法、执法等自身方面做好工作外,还要积极地与国际接轨,加入有关国际条约,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跨国公司及其供应商会在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路上越走越好。

[注释]

①2007年4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对环境信息公开进行了比较全面和具体的规范。该《办法》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发布后,有关部委发布的第一个配套信息公开法规,它明确了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程序和责任,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要求环保部门必须在职责范围公开环境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行政许可与行政审批等方面的环境信息。《办法》将环境信息公开分为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并且设立专章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进行了规范,提出了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即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如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的企业,国家强制要求公开包括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超总量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对非污染严重的企业,国家则不作强制性要求,但鼓励自愿公开。

②百年柯达即将破产落幕:昔日地位堪比当今苹果:中国网,2012年1月6日,http://finance.china.com.cn/money/20120106/466454.shtml。

[参考文献]

[1]何海宁,袁端端.绿苹果还是黑苹果?——“苹果”供应链的秘密[N].南方周末,2011-1-19.

[2]张敬伟.毒“苹果”的诱惑与警示[N].中国经济周刊,2011-3.

[3]常成.谁在架空环境核查制度?[N].南方周末,2011年4月7.

[4]鲍小东,胡清.苹果中国污染地图[N].南方周末,2011年9月1.

[5]宋树娟.公司的社会责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7.

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 篇4

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 其无国界经营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同时也对区域甚至全球环境造成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跨国公司主导着全球污染密集型行业的生产活动, 对国际环境恶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许多学者已从跨国公司自身所在的产业、面临的市场及公司绩效等方面分析了跨国公司在跨境环境管理上失职的原因。诚然, 跨国公司在环境责任上的失职与其自身因素密切相关, 但某些外部因素也能对其环境管理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东道国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态度和作为。本文结合跨国公司在华环境管理不善的事实, 重点分析我国政府在此问题上所应承担的责任及相应对策。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

(一) 跨境环境管理的内涵

跨境环境管理, 是跨国公司环境管理战略中与国外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部分, 旨在管理外国附属机构环境范围的原则、目标、政策和实践, 是公司总部和外国附属机构之间搭建的一个环境桥梁。它是跨国公司迫于环境挑战及相关利益方的压力而提出的, 是为应对环境污染而采取的措施。但环境污染是一个典型的外部性问题, 排放污染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外部成本, 而企业的环保支出却不会通过市场交易给企业带来相应的收益, 这就决定了企业不会有足够的保护环境的内在冲动。大多数情况下, 它只是一种被动的、策略性行为, 使得跨国公司在环境管理上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 从而需要政府采取措施, 加强跨国公司环境保护的动力。

(二) 在华跨国公司环境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近几年来,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据报导, 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118亿元, 虚拟治理成本2874亿元, 分别占GDP的3.05%和1.8%。而在这些环境问题中, 遍布全国的跨国公司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

冼国明 (2001) 等调查了欧洲跨国公司在华的环境管理后发现, 多数跨国公司内部的环境管理规则并不是强制性的, 而只是一种努力的方向。一般地, 其环境政策的表述非常笼统, 仅在于指出公司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调查发现大约1/3的企业拥有较严格的跨国界内部环境管理制度, 而对于其他的企业这种跨国界的环境管理控制是及其微弱的。

薛求知 (2004) 的实证研究发现, 多数跨国公司的环境保护意识应该是具有的, 但由于环境外部性的存在, 加大环保管理使得企业内部不经济, 而且企业已支付了一定的排污费, 所以多数企业认为环境治理是当地政府的事, 即便进行环境管理也是一种权宜之计。另考虑到部分企业可能有“贴金”嫌疑, 总体来说, 跨国公司的环保态度不是很好。

下面通过事例从环境标准执行、资源利用、污染防治及污染转移等方面反映跨国公司在我国环境污染的问题。

1、普遍采用“双重标准”。

目前来我国投资的跨国公司大多来自工业发达国家, 他们在欧美等国家有着很高的环保、卫生安全要求, 但一进入中国后责任感就开始弱化, 并按其所说的“适应中国市场特点做出调整”而降低环保标准, 甚至低于中国标准。据绿色和平组织2008年4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其调查的28家世界知名企业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布不尽人意, 其中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13家企业公布了除中国以外地区的污染物排放信息, 均涉嫌采用“双重标准”。

2、不实施污染防治, 明知故犯。

跨国公司只服从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终极目标, 进入中国后为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和企业开支而故意不采取污染防治措施, 从而获取高额利润。2005年丹麦嘉士伯投资时, 明知中方企业没有污水处理设施, 但面对先治污还是直接生产, 他们依然选择了后者。另据陕西环保局2007年披露的数据, 出现污染的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被责令追缴了2005、2006年排污费, 并处2万元罚款, 而该集团2004年实现的销售收入却高达63亿元。

3、污染产业转移及资源掠夺。

出于母国环境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跨国公司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把那些已淘汰、高耗能、高耗原材料、高污染的边际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外资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中重污染行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为26.2%, 外商直接投资于制造业的接近20%的比例是分布于高耗能产业的。

三、跨国公司环境管理问题中的政府责任

Henriques和Sadorsky (1996) 通过对跨国公司的实证分析后发现, 相对于消费者、股东、社会团体等对公司环境管理行为的压力, 政府管制更具有解释力。考虑到在华跨国公司较为普遍地采取双重标准与分散化环境策略来管理子公司的环境事务以及国内绿色市场发展不足、社会公众等力量较弱难以对企业行为形成有效约束等情况, 跨国公司在我国环境管理行为的不尽人意, 政府的责任和作用缺失是不可忽视的。

1、政府间接环境违法成本低使其环境法规执行力被严重削弱。各级政府在执行环境监督管理职务过程中, 有时成为法律责任主体, 承担间接的环境违法责任, 并由此产生政府的环境违法成本问题。政府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往往导致外部不经济, 产生外部边际成本, 而在当前体制下, 无论从经济责任、还是行政、刑事责任上看, 政府及其官员因环境违法而产生的外部边际成本是非常低的, 而其带来的收益却很高。鉴于此, 政府为追求地方经济增长而对跨国公司的污染行为敢于纵容和包庇, 环境执法得不到有效进行。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2006》也证实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率低, 其给出的51条建议中第一要点就是加强环保政策, 特别是薄弱环节的执行和实施力度。

除此之外, 政府各个部门之间职能配合不紧密, 环保部门缺乏直接强制执行权力和限期治理决定权等刚性执法权力, 也使得环境执法不可避免地带有软弱性和不彻底性。因此, 执法者的现实执行力, 已成为决定环境管理整体完善程度的“短板”, 直接造成了跨国公司在我国环境管理不善的后果。

2、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造成地方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代理失灵。随着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分权化, 地方政府日益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体, 中央与地方的目标必然存在不一致。在发展与环境的目标选择上, 中央政府强调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而地方政府则更偏向于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 加上环境治理具有外部经济性, 地方政府的目标选择将更偏离中央政府, 两者在目标、利益上的差异必然导致代理问题, 具体关系如下图:

图中横、纵轴分别表示地方和中央利益, 曲线S表示地方政府在最大能力下地方利益和中央利益的各种不同组合, 即地方政府的能力无差异曲线, 曲线S'为地方政府没有在最大能力下的地方利益和中央利益的不同组合, PP线表示中央政府制定的法律和政策约束线, 地方政府行为只能在其边界及以内进行。

由图可知, 中央政府希望地方政府以最大能力在C点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 但地方政府更注重地方利益, 以较低能力在C’点处理环境事务, 这样得到的地方利益比C点更多, 代理问题随之而产生。即使中央政府通过调整政策使约束线从PP到P’P’位置, 从图形上看, 中央利益的增加量远小于地方利益的减少量, 而且有可能导致地方的积极性进一步减弱, 向更低的无差异曲线移动。

而且, 在政府间纵向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作为代理人的地方政府完全有能力利用纵向政府间信息传递链过长的优势来控制相对于上级政府的私人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总以那些看得见的经济增长率、税收增长量等为标准, 而环境污染指标并没有列入政府官员的考评体系中, 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地方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代理失灵。

3、我国以经济目标为主导的压力型体制也是跨国公司环境违法的诱因之一。出于对政绩的要求, 压力型体制下的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指标往往是逐层放大的, 这些放大了的经济指标并不考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当地环境状况的制约。跨国公司对地区增长有着较高的贡献率, 某种程度上地区经济对其有较大依赖性, 而且在地区间外资可自由转移的条件下, 为防止外资外流, 地方政府具有较大的激励放松规制以吸引企业进入, 其后果就是增加了污染发生的几率。而且在这种体制下, 上下级政府在完成经济指标上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 在缺乏外部制约时, 上级对下级政府环境保护责任的考核便会流于形式, 不会对下级政府的环境指标有强制要求。跨国公司正是利用政府的这一软肋, 在中国置环境因素于不顾, 刻意转嫁污染、降低成本, 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4、政府“一元”环境管制结构和环境问题的政府问责制不健全也加剧了跨国公司的环境污染行为。我国政府在环境执法、环境意识的普及、环境保护投资、环保产品提供等领域一直处于支配地位, 政府强力管制媒体和舆论, 信息披露的有选择性, 院外游说的缺失以及独立的司法监督机制匮乏使政府权力没有外在强制平衡力, 这就使得政府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经常发生错位、缺位、越位等现象, 实际上就表现为政府环境管制能力不足、管制质量不高的本质。另外, 在现行制度下环境责任主体不明确, 对因政府批准行为而导致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没有相应的政府赔偿责任及个人负责制。发展重大的环境污染项目时只考虑经济主体的责任是不全面的, 特别是在企业达标排放污染时损害由谁承担很难确定。

四、政策建议

(一) 弥补“短板”, 强化法律执行力度

环境法律的实施离不开监督与执行, 一方面法律应授权政府相关部门对所有跨国公司的经营和建设项目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依法进行环保审批;各政府部门之间应形成职能联动, 赋予政府环保部门直接强制执行权力和限期治理决定权等刚性执法权力, 有效加强环境执法;另一方面, 要积极构建地方政府环境污染赔偿法律制度, 直接增大地方政府间接环境违法的成本, 促使地方政府在加大招商引资和纵容已有跨国公司污染行为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加剧环境问题经济上的成本和风险, 利用这一规制方法来加强政府对跨国公司环境管理行为的监督, 并在跨国公司有环境违法时切实执行相关法律, 惩治其污染行为。

(二) 将环境容量指标引入现有政府考核体系

环境容量是环境资源的一种, 是环境所具有的净化和容纳污染物的能力, 污染超过这一容量则会导致环境质量的恶化。环境容量的终极所有权应属公众, 但初始使用权则应界定给地方政府, 再由地方政府通过市场交易分配给企业, 因为地方政府是当地环境保护的主体, 只有让它拥有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并能从中获得使用权收益, 它才会有动力去监督排污企业。中央政府通过抽查环境质量来判断地方是否超过环境容量的许可并决定是否惩罚。这样在产权界定明晰后, 政府无论是出于地方公众整体利益还是自身利益, 都会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率, 那些污染严重占用环境容量大的企业必会失去政府支持, 而污染少的企业则会得到优先发展。这样即使在经济目标主导的压力型体制下, 政府也会因这种压力型制度的运行有了明确的环境容量边界而不使经济增长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

(三) 完善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缓解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不可能彻底根治, 但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来缓解。一方面, 中央政府要拓宽地方利益的表达渠道, 扩大地方政府参与中央可持续发展决策的机会, 使中央决策尽可能地考虑地方利益, 并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间在环境管理上的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 提高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 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将环境问题纳入考评指标体系中, 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并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 使政府环保部门管理过程处于严格的监督制约下以减小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

(四) 转变环境管制结构, 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问责体系

积极转变环境管制结构, 将环境政策的执行从政府直控型转为社会制衡型, 将大量政府力量以外的社会实体引入到环境监督工作中来。通过扩大社会公众享有的环境权益, 激励公众对环境损害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 使公众的行动不仅限于参与而要成为一种基本力量。针对职能部门在关键防线上失守的问题, 应强化政府责任, 建立制度化的行政追责机制。对于由政府决策失误、治理不力造成的环境问题, 政府负责人必须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同时实行环境责任跟踪制度, 无论升降调任, 官员在当任时所造成的环境责任仍将受到跟踪追究。

参考文献

[1]綦建红, 周洁琼.跨国公司的跨境环境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南开管理评论, 2007, (03) .

[2]胡美琴.在华跨国公司生态环境管理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 2007.

[3]冼国明, 张城.欧洲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环境管理及其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 2001, (05) .

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 篇5

环境保洁部卫生检查制度

严格的监督检查是保证清洁作业计划、管理制度等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为加强领导,确保环境卫生质量,特制订本制度。

一、本部门员工认真负责本岗位清洁工作。每位员工都要根据操作规范和要求,对自己所负责的区域、项目不断地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班长负责本班清洁服务质量的检验,将巡回检查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每天对自己管辖区内所有部位、项目进行巡回检查,不得少于4次,认真填写《每日工作检查表》、《每周工作检查表》和《每月工作总结表》。

三、环境部主管每周对清洁工作进行抽查,并将检查记录于《环境部工作周检表》中,作好员工的绩效考核和优秀员工的评选工作。

四、楼管员在巡查时做好检查,发现卫生问题及时以联系单形式发递我处,我部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五、由部门主管或组织有关人员联合检查,每月抽查不得少于三次;部门主管应协同上级领导或有关组织人员定期联合检查。

六、检查要求做到:一要认真,二要高标准,三要将检查与教育培训相结合。检查者发现问题后,不论是工作质量问题、操作规范问题,还是员工行为规范问题,不仅要及时指出纠正,还应帮助员工分析原因,耐心地进行教育培训,以防止同类问题重复出现。

七、处理办法:检查与改进、提高相结合。作业现场应定期对“三查”的发现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找出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予以解决。

八、奖罚分明。班长或部门主管抽查时,应以身作则,不得徇私舞弊,根据检查评比对优秀员工进行表彰并大会通报(可记功、晋级);对工作失误且麻痹带过者,1次予以警告,2次则扣除绩效考核金,对不服从指挥调配、无事生非、损坏公司名誉及影响工作的员工取消当月优秀评选资格并大会通报。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新杰物业管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环境保洁部

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篇6

摘要:环境责任保险既可保障环境污染受害人及时获得补偿,也可避免企业因承担巨额赔偿而破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责任保险;缺陷;措施

一、环境责任保险概念

环境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因玷污或污染水、土地或空气等环境资源,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它要求投保人依据保险合同按一定的保险费率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当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承担损害赔偿和治理责任时,就由保险公司代为支付保险金。

二、我国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缺陷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存在不少问题。

(一)环境责任保险推行缺乏法律保障,对企业是否参保无制度约束,加之目前我国环境责任事故大都由政府和社会买单,缺乏有效的环境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社会惩治氛围尚未形成,企业自身缺少参保动力,难以深入推进。另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缺少责任赔偿和损害评估方面的法律规定,环境诉讼制度不明确,缺乏合理的程序保障,难以及时合理地确定环境责任。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环境污染风险具有多样性、分散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的特点,污染事故往往给人身、财产造成重大影响,且我国环境责任事故进入高发期,仅依靠保险公司商业模式运作过于单薄。目前,部分试点省市虽给予了政策支持,但主要停留在给予投保企业保费补贴层面,缺乏税收以及风险保障基金等深层次支持措施。

(三)风险分散度小。从当前情况看,参保企业以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企业和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电镀、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及航运等风险相对集中的中小企业为主,而对于资金实力雄厚、污染防治工作相对到位的大型企业,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需求较弱,投保时存在逆选择,导致业务覆盖受限,风险无法有效分散。

(四)风险识别和量化难度较大。首先,由于环境污染事故涉及面广,因果关系比较复杂,责任较难认定;其次,缺乏历史损失数据,加上业务量小,风险概率难以确定,保险产品合理定价难。

三、构建中国环境责任保险机制的设想

尽管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建立和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为此,本文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设相关法律制度

众所周知,一种法律制度并不能脱离它的生长环境而独立存在,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也不能脱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而自生自长。此外,其它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也将对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产生直接的和间接的巨大影响。例如,环境责任追究法律制度就对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正常运行发挥着巨大的功效。

(二)扶持政策性保险机构,设立公共保险保障基金

环境侵害发生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两种。前者的责任保险应为商业保险,后者的责任保险应为政策性保险。我国环境侵害行为多为渐发性,从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长远发展考虑,国家应重点扶持政策性保险机构。

公共保险保障基金指保险组织为了有能力应付可能发生之巨额赔款,从年终结余中专门提存的后备基金。因环境责任保险具公益性,设立公共保险保障基金自然成为国家扶持政策性保险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可通过税收拨付和环境行政征收费用转移的方式,把排污费等在上缴国库后按一定比例转移至公共保险保障基金中,保障基金属保险人的资本金,主要用于应付巨大污染事故的巨额赔款,只有在保险人业务收入和其他准备金不足时,保险公司方能动用此项基金。

(三)以强制性责任保险为主

环境责任保险在我国一般为自愿性保险。我国公民保险意识不高,通过保险分散环境赔偿责任的意识更为薄弱;同时,受害人的赔偿利益普遍无法得到及时保护。因此,我国适合确立以强制性责任保险为主的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此外,我们应立足行业,通过试点的形式逐步开展,对高危的突发性环境侵害行为尽量采取强制投保方式,而对低危的突发性环境侵权行为实行自愿性方式。

(四)确定适合国情的承保范围

我国环境法制的现状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将所有的环境侵害行为都纳入责任保险的范围,应采取渐进方式推进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一般说来,可保的环境责任风险只有:①清理费用;②因污染而造成的对第三者身体的伤害或财产的损失;③因污染而造成的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为使环境损害责任作为可保标的且具可操作性,还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须有一个或几个可查明的污染者;二是损害须是具体、可计量的;三是损害与可查明的污染者间须有因果关系。环境责任保险险种的开办应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目前我国适宜建立一般环境责任险和环境恢复险。

(五)规定环境责任保险的索赔时效

环境责任保险事故的发生有突发性与累积性的,从而使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发生在保险单有效期内的污染所造成的损害难以把握其未来的赔偿责任。国外保险人为限制其责任,在保险单中使用了“日落条款”,即在保险合同中约定自保险单失效之日起最长30年为被保险人向保险人索赔的最长期限:在此期限内,对保险单有效期内发生的被保险人环境侵害索赔事件,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而超过这一期限向被保险人请求环境侵害责任赔偿的,保险人不再向被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为平衡受害人和保险人的利益,我国应与国际并轨,规定较长的索赔时效。

参考文献

[1]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金瑞林.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兼论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环境科学,2010

[3]曹明德.环境侵权法[M].法律出版社,2009

[4]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M].法律出版社,2007

[5]郑立,王作堂.民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1.张婷芳(1987-),女,长安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经济法专业。

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 篇7

一、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情况分析

(一) 总体分析

本文选取截至2009年底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有色金属公司为研究样本, 分析截至2010年6月中旬发布2008年和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 样本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及商道纵横网站, 相关财务数据来源于W ind数据库。2008年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的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见 (表1) 。从 (表2) 中可以看出, 我国50家有色金属上市公司中, 有25家发布了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 占总数的1/2。在25家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中, 有24家发布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 1家将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年报的附件与年报同时发布。而截至2010年6月中旬, 我国的有色金属上市公司有54家, 其中发布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有26家, 占总数的48.15%。与2008年相比, 上市的有色金属企业正在增多, 但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比重并没有随之提高。

注:★为发布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 ☆为将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年报的附件与年报同时发布, 企业按资产规模降序排列;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以W ind资讯数据库整理而成

注:"国有"包括控制人为中央国有企业、国资委、地方国资委、地方政府的公司, "非国有"包括控制人为境外、集体企业、个人的公司;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以及巨潮咨询网整理而成

(二) 比较分析

为了分析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组和未发布组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本文将对以上三个指标分组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见 (表3) 。研究结果显示, 规模大、净资产收益率高、资产负债率低的有色金属公司更倾向于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不过规模在1%的统计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后两项则差异不显著, 说明规模是决定企业是否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因素。

二、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分析

(一) 内容分析法

2008年、2009年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企业及其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见 (表4) 。从 (表4) 中可以看出,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情况均不理想。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最长的包钢稀土有20页, 其中环境信息仅有4页, 披露内容相对较多, 也使用了表格和图形进行披露, 有助于投资者阅读和分析;其他企业则均较短, 大多数企业都重点在于突出成绩, 定性内容多, 主题较为分散;恒邦股份、鑫科材料两家虽然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 但其中并没有提及任何环境信息。2009年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页数相对于2008年总体有所提升, 也未出现2008年恒邦股份、鑫科材料未提及环境信息的情况, 但总体的环境绩效信息所占比重仍是不理想。云铝股份发布了64页长的社会责任报告, 其中有9页半是环境信息, 均明显高于其他企业, 但从环境信息所占比重来看并不理想, 在其环境信息方面, 报告中运用了大量图形和表格, 给出了横向、纵向的比较, 有助于投资者阅读和分析, 其余企业的报告与2008年报告情况无明显差异。

(二) 指数法

披露指数是依据指数法对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状况进行量化。具体做法: (1) 核心指标:披露较详细, 既有定性分析, 又有定量数据的5分 (满分) ;定性分析和定量数据都有, 但披露不充分3分;仅定性描述1.5分;未披露的0分。 (2) 对补充指标:披露详细的3分 (满分) ;披露不充分的1分;未披露的0分。另外, 如果报告设有指标索引, 可以增加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明晰度, 有利于利益相关者进行综合评价, 因此设有指标索引的另加1分;报告有第三方审验 (或评论) 的,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环境绩效信息的可信度, 使报告更具公信力, 因此有独立第三方审验 (或评论) 的也额外加1分。披露指数为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指标披露实际得分之和与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指标最佳披露得分的比值。本文依据G 3中的环境指标对有色金属上市公司企业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进行了分析及量化的指数评价, 结果分别见 (表5) 、 (表6) 、 (表7) 。在2008和2009年未披露的环境绩效指标中, 核心指标所占比例均在60%左右, 也就是披露的核心指标仅占40%左右, 不到一半, 由此可见, 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总体披露状况不佳。从 (表5) 中看出, 2008年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数 (EPD I) 最高的为中金岭南、云铝股份的0.20, 其余都相对较低。披露较详细的环境绩效指标中, 紫金矿业的核心指标有4个, 包括初级能源的直接消耗量、二氧化硫及烟粉尘排放量及减排量、按照水质和排放地区分类计算的排水量、环保管理体系, 其中能源消耗、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为有色金属行业重要指标, 其他企业披露较多的核心指标主要是排放物污水和废弃物、初级能源的直接消耗量, 均为有色金属行业重要指标。从 (表6) 中看出, 2009年环境绩效信息情况没有太大变化, 只有披露情况最好的云铝股份披露指数有所提高, 达到了0.32, 其次江西铜业为0.27。披露较详细的环境绩效指标中, 云铝股份的核心指标达到了6个, 包括原材料、能源、排放物污水和废弃物、产品服务等, 多数为重要指标, 报告中还列出了指标索引, 有助于清晰地传递环境绩效信息。对2008年、2009年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数 (EPD I) 进行统计和独立样本检验, 具体如 (表7) 。从表中可以看出, 2008年组与2009年组的均值分别为0.078和0.072, 中位数分别为0.06和0.045, 2008年指数高于2009年, 不过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M ann-W hitney U检验的P值分别为0.772和0.373, 说明两年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

注:SIZE: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 R O E:净资产收益率, LEV:资产负债率。资料来源:财务数据来源于W ind数据库及上市公司财报, 所有的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

注:"-"表示该年未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无法统计数据;报告页数精确到0.5页;资料来源:根据2008、2009年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整理而成

注:"-"表示该年未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无法统计数据;资料来源:根据有色金属上市公司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整理

注:"-"表示该年未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无法统计数据;资料来源:根据有色金属上市公司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整理

注:"国有"包括控制人为地方国资委、地方政府和中央国有企业的公司, "非国有"包括控制人为个人和集体企业的公司

(三) 环境绩效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本文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上市地和控制人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从 (表8) 的结果可以看出, 只有控制人性质对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数存在显著影响, 国有企业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环境绩效信息。

三、结论

从本文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规模因素对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存在显著影响, 规模大的企业倾向于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其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内容总体情况不理想, 披露的环境信息较少;与G 3标准的对标则显示我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数较低;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显示, 只有控制人对其有显著影响, 国有企业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环境绩效信息。

摘要:本文以2008、2009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 对其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规模大的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倾向于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但其中环境绩效信息披露不理想, 量化指数较低, 2009年不好于上年。只有控制人对其有显著影响, 国有企业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环境绩效信息。

关键词: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环境绩效信息,指数法

参考文献

[1]钟宏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2]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 《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

[3]何丽梅:《基于独立环境报告中的中日石油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比较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6期。

上市公司环境责任探析 篇8

一、上市公司环境责任的界定

1. 环境责任的含义

美国学者谢尔顿于1924年提出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RS) 这一概念, 并经过很多学者推敲后定义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 还要对企业员工、消费者、社会承担起责任。而本文主要强调企业对环境所应承担的责任———环境责任。

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含义, 世界上有很多观点。本文更加赞同的观点是:环境社会责任是指将公司盈利最大化与承担环境责任同视为公司的二元化目标,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定义更加符合国家社会各方面的要求, 且是企业力所能及能够做到的。

2. 上市公司环境责任的内容

上市公司的环境责任贯穿在上市公司整个生产经营中, 主要包括上市公司在经营决策, 产品成本, 产品生产中的环境责任。

(1) 经营决策中的环境责任。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应将环境责任纳入考虑因素中, 把握环境与发展的来龙去脉, 影响环境的各种制约关系。将环境责任体现在企业决策中, 将直接决定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2) 产品成本中的环境责任。现今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 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是不能只是考虑以往的传统成本, 而应进行绿色成本管理。绿色成本管理指在以往的成本管理上, 把因生产经营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资源耗费以及在环保、节能方面的支出等因素考虑进去。通过对全部成本 (传统成本和环境成本) 的分析, 正确地分配各项间接费用, 从而更加准确的计算出产品成本。

(3) 产品生产中的环境责任。上市公司要在产品生产中履行环境责任, 这就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绿色生产。绿色生产 (Green Production) 是指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的问题, 即在污染前采取防范, 将污染物消除在整个生产过程之中, 对工业生产进行全程控制。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多次合理利用资源;第二开发新型技术,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我国上市公司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分析

近年来, 我国上市公司在履行环境责任方面虽已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从接二连三出现的环境污染案件中可以看出,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履行环境责任中是不及格的。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原因:

1. 上市公司缺乏承担环境责任的意识

上市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既没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也没有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 大部分上市公司过度开展自然资源, 并向自然界排放大量废弃物, 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2. 上市公司内部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

大部分上市公司在产品生产过程当中, 并未过多考虑环境因素, 造成资源浪费, 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 付出巨大的治理费用而带来的效果却十分微小。此外, 上市公司内部缺乏环境监督制度, 造成生产流程没有得到有效合理控制。

3. 外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缺乏社会评价体系

现今在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总体偏软, 关于污染环境赔偿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 进而企业污染、政府买单的现象频繁出现。另外, 缺乏对环境责任的评价监督体系。不能及时揭露上市公司环境责任履行情况, 不能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作用, 忽视了道德意识的倡导与培育。

综合可知近年来, 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看来, 我国上市公司在完善履行环境责任这一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上市公司环境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要想实现长久发展, 必须认识到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要性。同时, 相关部门也必须探寻评价上市公司履行环境责任的评价指标和科学方法。本文认为, 可以从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两方面角度, 设计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财务指标

通过对上市公司环境责任进行量化的财务指标研究分析, 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方面, 进而反映出上市公司履行环境责任的能力, 便于对上市公司的综合能力评定研究。

2. 非财务指标

非财务指标可进行非量化的评价研究, 我们将从法律、税收、罚没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环境法律指标。当下社会上仍存在很多随意排放废物废气, 污染环境, 没有合理的遵守环境法的企业。因此, 我们可以选择环境法律中一些定性或定量的规定来衡量企业遵守环境法律的情况。如关于是否符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指标,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反映在各个方面。

(2) 环境罚没指标。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资源的过度利用,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而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却没有设立任何具体的税种来规范。适时地就要求政府设立相关的环境罚没指标, 通过行政手段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 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 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无论是从消费利用环境资源, 还是环境污染等方面来说, 企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可以从以下指标来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情况:

环境污染罚没指标: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等特定行为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程度。这些环境污染行为包括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废热、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物质等行为。

环境消费罚没指标:反映企业消耗的环境资源包括汽油、天然气、煤、焦炭、重油、臭氧等等是否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

环境资源罚没指标:反映企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或是稀有资源是否超标。

(3) 环境优惠指标。现今虽然存在很多企业罔顾环境责任, 肆意利用社会资源来牟求发展, 但是也仍然存在不少企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环境优惠即通过国家行政手段对既发展了经济又不破坏环境甚至贡献环境的企业, 给予一定方式的优惠。是否达到环境优惠可以从以下三个个方面来衡量:企业在环境保护中所投入的经费, 企业环境保护所达到的效果, 企业在废物废气排放, 资源消耗等方面的提高程度。所以, 从这三个方面综合评价, 才能衡量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是否达到政府给予环境优惠的水平。

(4)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施行环境绩效评价的目的在于以持续的方式向管理当局提供相关和可验证的信息, 以确定企业的环境绩效是否符合组织的管理当局所制定的标准的内部过程和管理工具。引用IS014001中对环境绩效评价内容的定义, 可以从经营绩效指标 (OPIs) 和管理绩效指标MPIs) 两方面进行评价。

(5) 公众满意度指标。21世纪, “以人为本”的观念早已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而重视公众对周围环境的满意程度正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可以通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即公众满意度来反映, 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给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巨大隐患, 公民满意度指标是最能直接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环境保护程度, 毕竟老百姓的心声是最真实的。对公众满意度的衡量至少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周围环境的居民对企业的评价。二是公众媒体即社会舆论对企业的评价。

四、加强上市公司履行环境责任的对策建议

自觉履行环境责任, 成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接下来本文从如何加强上市公司履行环境责任, 提一些建议对策。

1. 上市公司应树立正确的环境责任理念

从近年来媒体揭露的环境污染案例中可以得出, 企业只顾利益, 不顾环境的主要原因就是环境责任缺失。企业应把承担环境责任作为自己的经营原则之一, 在衡量一个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时, 还应加上环境竞争力。企业应把正确的环境责任理念在企业内部融会贯通, 充分的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策略和内部管理之中。

2. 上市公司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环境责任管理体系

企业内部环境责任的建设需要一套完整的内部环境责任管理体系。通过环境责任管理体系, 上市公司可以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要求, 落实到每项工作、每名员工。其企业环境责任管理体系可以合理地系统监控企业的环境行为, 有利于企业实现对社会的环境承诺。

3. 健全环境法律

遵守环境法律, 是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基石。强制性环境法律法规要求的是企业最底层的环境责任, 只有当强制性法律规范得到完善并被严格执行, 企业才会因为可能面临司法权力制裁而具有更大积极性去保护环境。而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矛盾与冲突并存, 法律规定的过于原则化而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行政处罚设计不合理;司法诉求工序不完善, 受污染者难以实现诉权等。因此, 我国必须完善环境法律法规, 加强执法机构的建设, 确定环境违法成本, 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使企业在权衡利益得失之后能够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4.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监督上市公司承担环境责任

政府作为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统筹调配部门, 应从根本上摒弃追求GDP的做法, 实现政府、企业、环境三方面共同发展。政府应从以下方面引导和监督上市公司承担环境责任: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经济激励机制, 实行环境税收, 设立评估机构。第一, 政府应该完善有关上市公司环境责任的相关制度, 达到合理的引导和规范企业的作用。第二, 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企业选择环境友好行为, 对于符合环境优惠指标的企业给予相关经济优惠, 激励和鼓舞其他企业朝着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 最后达到企业盈利目的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第三, 按照“污染者承担”原则, 设立环境资源税税种。对保护环境的生产者给予一定的税制补贴, 具体手段包括减免税收、比例退税、特别扣除等形式。对于达到环境罚没指标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制惩罚, 具体手段包括重复收税、加重税收比率等。

5. 社会公众要监督企业承担环境责任

发达国家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承担环境责任, 除了政府部门的监督和激励外, 还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完善公众参与度, 赋予公众一定的权利通过一定的途径, 方法来参与环境保护。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使得公众能对企业的污染破坏环境行为加以有效监督。

综上所述, 上市公司承担环境责任是与其自身发展是不可割裂的。我们不仅应从道德角度规范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 还应从实际出发, 通过国家强制性法律对其进行约束, 使上市公司切实地履行起环境责任。

摘要:进入21世纪, 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国际上至关重要的话题。企业环境责任是国内外经济全球化, 经济可持续发展化和绿色经济的必然结果。上市公司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特殊存在着的重要主体, 承担环境责任, 迎接挑战, 义不容辞。本文基于企业环境责任的要求, 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履行情况, 同时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这两方面, 设计了上市公司环境责任评价体系, 并据此提供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环境责任,评价指标,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永祥, 张友棠等.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研究财会通讯[J], 2011 (13) .

[2]吴国刚.公司的绿色责任[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

[3]万莹仙.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若干思考[J].财政监督, 2009 (10) .

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 篇9

“企业社会责任”自提出以来, 国内外相关学者就对此多角度理解, 但一直存在分歧。古典学派强调社会效率。以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 从整体社会效率的角度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社会范畴内的概念, 是属于政府的责任而与企业界无关。CSR实质是经理人的自我谋利行为, CSR会致使股东财富减少。

利益相关者流派关注契约公平。侧重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理论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系列多边契约的集合, 经理人应调整其政策不仅是满足股东, 还包括其他众多的利益相关者。

战略流派追求竞争优势。指导思想为多元企业理论, 重视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 企业社会责任应随不同主体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影响程度而变化, 战略性地采取社会责任行动来构建和维护企业的竞争优势, 特别关注了媒体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作用, CSR战略能够为企业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理想的CSR水平可以通过成本, 收益分析来确定。

各学派的共同点:企业是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 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自愿的行为, 通过承担多方面的责任, 达到与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的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是什么?即企业在创造利润、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 在面对多种多样的社会需要与社会问题时, 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所应履行的相应义务。

企业依赖整个社会发展而存在和活动, 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独立发展。只有在充分关注社会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前提下, 把自己完全融入社会, 充分认识到企业利益来源于社会, 社会的根本利益就是企业的长远利益, 并将自身行为、目标、利益置于社会的约束和限制之中, 树立社会责任的意识, 企业才能为企业创造最大利益与价值奠定牢固基础。

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湖北省的现状分析

当今越来越多企业自觉在报表中披露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肩负起社会责任, 树立了负责任的良好社会形象, 在无形之中提升了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推行并落实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政策, 不断加大对环境监管的力度, 标准也随之提高。在未来国家环保政策执行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形下, 一些企业的环境保护成本会逐渐增加, 经营业绩将会受到影响。为降低环保政策性风险, 一些企业改进设备, 在满足国家对环境保护方面严格要求的同时, 提高生产效率, 节约生产成本。以湖北为例, 自然环境保护近四年的统计分析:

由此看出, 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 报表中披露的比例上升幅度不明显, 关注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的集中在医药、化工及重工业这些自身的经营发展对环境不可避免污染较大的企业;而诸如服务、零售类行业, 则对环境保护方面的关注度较低。相关企业在自然环境保护披露方面在年度财务报告中主要体现在“管理费用”、环保局等的政府拨款补助“在线监控建设环保专项资金”、其他非流动负债中“污水处理改建环境保护资金”;是否重视公司所在地的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公司及其子公司是否列入环保部门公布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全年是否发生环境污染和环保违法事件;节能降耗、节能减排的成效。

在环境污染方面, 我国污染防治成本高于排污费征收标准, 从短期利益考虑, 企业为了追求眼前自身利润最大化, 更愿意缴纳排污费来降低成本而不是投入更多的钱去防治污染;然而从长远利益考虑, 拥有更好的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的企业则更有利于在社会上树立负责任的良好企业形象, 赢得人们的好口碑, 为其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与壮大添砖加瓦。另外其法律强制性不够, 预算约束和有力的监督考评制度相对缺乏, 最终致使排污费的征收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三、促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措施

1) 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加强执法环节, 强化执法力度。企业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对于任何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都要依法严惩。

2) 完善税收制度, 增加税收优惠。对排污收费实行“费改税”的改革, 开征污染税。我国税费政策制度中与节约资源、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相关的主要税种有资源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和车船使用税。实行“费改税”制度, 开征污染税, 强制性要求企业承担责任。企业所得税方面:加大对企业治理污染的扶持力度, 对企业治理污染的固定资产投资可采用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优惠措施;对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良生产工艺等的投资, 应给予税收抵免等优惠政策。

3) 加强企业自律, 设立奖惩机制,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健全生产经营标准和管理规范, 改善管理流程, 使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具体落实到产品的原材料采购、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

4) 媒体应公正客观报导企业内部执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使其透明化。对勇于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赞扬宣传, 对存在环境污染、损害相关利益者利益等的企业进行曝光批评。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 (CSR) 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已不可避免地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从哪方面着手在财务报告中进行信息披露来提升企业价值, 是值的深入研究的系列问题。本文在梳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础上, 在企业社会责任与自然环境保护方面提出了新的展望, 通过统计分析了解目前湖北省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 以期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感,自然环境保护,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沈洪涛, 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Baron."Private Politics, Corporate Social R esponsibility and Integrated Strategy",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2001.

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 篇10

一、煤炭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截至2008年底,深沪两市煤炭上市公司共有27家,本文以此为研究样本,分析其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状况。

2006年至2008年煤炭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见表1,从该表可以看出,2006年至2008年,由于全社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渐重视及监管层的积极推动,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逐渐增多。截至2009年6月,27家煤炭上市公司中有10家在2008年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其中5家单独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5家将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年报的附件与年报同时发布。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煤炭上市公司年报及社会责任报告整理

表2列示了我国煤炭上市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具体情况及公司的基本情况。从该表可以看出,27家煤炭上市公司中由国资委控制的有8家,其中4家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由地方国资委控制14家有6家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而由地方政府和个人控制的企业则均未发布。从规模来看,规模大的倾向于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盈利能力的影响则不显著,本文将运用非参数检验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煤炭上市公司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以及Wind资讯数据整理,财务数据为2008年年报数据(●表示发布独立社会责任报告,★表示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年报的附件与年报同时发布;企业按总资产规模降序排列)

(二)非参数检验

依据是否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将煤炭上市公司规模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3)可以看出,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煤炭上市公司规模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23.54和23.16,未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则分别为22.22和22.11,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组高于未发布组,两组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显示P值分别为0.011和0.018,均在5%的统计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所示)。大企业倾向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原因可能在于企业的社会影响较大,因此政治成本也可能较高;另外,大企业存在编制报告的规模经济,相对小企业来看成本较低,并且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

注:***,**,*分别表示两个变量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依据是否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将煤炭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可以看出,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煤炭上市公司的ROE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28.13%和31.65%,未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则分别为25.60%和28.20%,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组高于未发布组,不过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的P值分别为0.678和0.570,差异均不显著(如表4所示)。

注:***,**,*分别表示两个变量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二、煤炭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一)内容分析法

煤炭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企业及其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资产规模最大的中国神华社会责任报告长达79页,内容最为丰富和详细,其中环境信息占15页,环境信息所占比重也最高,达到19%,对环境表现的分析也较为详细。而其余企业环境信息均不超过4页,神火股份的环境信息不到半页,很难将企业的环境表现阐述清楚。总体来看,盈利能力、实际控制人对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影响不显著。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煤炭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整理

(二)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分析———与国际G3标准对标

依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简称GRI) 2006年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3版,简称G3)对煤炭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指标披露对标状况见表6所示。从表6可以看出,煤炭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总体披露状况不佳,G3标准的30个环境指标(其中量化的核心指标有17项)中,只有中国神华披露得较多,披露了的指标有17项,其中披露得较为详细,即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数据,而且有多年度数据比较的有5项,披露了当年数据,或只披露了相对数,没有披露绝对数的有12项;其他企业最多涉及了其中10项指标。企业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总体不理想,信息使用者很难依据所披露的信息对煤炭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全面评价并进行企业之间的比较,如煤气化企业披露的量化指标较少,只披露了投资数及减排比率,没有披露任何绝对数指标;开滦股份也只披露了环保投资的情况、节约的能源和水、减少的排放量,没有披露原材料、能源的消耗及排放的绝对值;神火股份更是未披露任何量化指标,信息使用者根本无从了解其实际的环境绩效表现。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煤炭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整理

具体来看,披露得较详细的指标主要是环保总投资及其分类情况,除神火股份外,其他企业都对环保投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披露;从表现形式来看,金牛能源、兰花科技虽然披露的信息并不多,但采用了图表方式披露相关节能、减排及环保项目投资情况,金牛能源还披露了多年度数据的纵向对比,使得信息使用者能较为轻松的了解企业的环境绩效,披露形式较好,值得其他企业借鉴。

三、结论

本文对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规模大的企业倾向于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盈利能力影响不显著。从环境信息披露篇幅来看,大多数企业披露的较少,大企业披露得相对较多,盈利能力、实际控制人对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影响不显著。与国际G3标准对标发现,披露得较详细的指标为环保总投资及其分类情况,企业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总体不理想,信息使用者很难依据所披露的信息对煤炭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全面评价并进行企业之间的比较。

相对比来看,国际上环境信息披露得较好的日本企业报告详细,层次清晰,格式相对统一,量化指标披露得较为全面,信息使用者能对企业的环境绩效信息进行全面评价及比较。为了提高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状况,我国相关部门应颁发具体的操作指南和规范,积极引导企业的报告行为。

参考文献

[1]殷格非、李伟阳:《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2]邵毅平、高峰:《关于我国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 《财经论丛》2004年第2期。

[3]钟朝宏、干胜道、邱英:《钢铁企业首份环境报告评析》,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3期。

[4]钟朝宏:《中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规范的比较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4期。

[5]陈静、林逢春:《国际企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差异分析》,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第8期。

[6]高历红、李山梅:《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新趋势—独立环境报告》, 《环境保护》2007年第4期。

[7]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2006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R].2006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研究 篇11

摘要:近年来,我国污染事故频发的现实与传统救济途径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矛盾急切呼唤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核心是实现环境责任的社会化。目前,政府已从政策和法律两个方面对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进行了规定,也在实践中开展了一些试点工作。这为我国构建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提供了本土经验,但其还存在诸如统一法律体系尚未形成,效力低、协调性差,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因此。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经验,完善环境责任保险立法,建立市场主导型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另一方面,应就环境保险投保方式、承保机构、投保范围、索赔时限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定。

中图分类号:D922.1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4-0135-07

湖南省于2008年开始实施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将18家环境污染风险较高的企业列为重点试点企业。以农药生产为主的株洲吴华公司于2008年7月向平安保险公司购买了“污染事故”赔偿险,同年9月该公司发生了氯化氢泄漏事故,附近120多户村民遭受损失。在未能与村民达成赔偿协议的情况下,企业向平安保险公司通报了污染事故情况。平安保险公司依据《环境污染责任险》条款与村民达成赔偿协议,如期将1.1万元赔偿款支付到位,使这起事故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得到妥善处理。

该案被誉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获赔第一案,它表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不仅能及时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而且能有效地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社会稳定。笔者以该案为契机,对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对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现状予以考察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双重视角提出构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想。

一、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environmental liabilityinsurance)是责任保险的一种,是指以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当承担的环境赔偿或治理责任为保险标的的责任保险合同。

(一)解决环境污染事故之迫切需求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事故进入高发阶段,特别是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最为突出。1998~2005年,每年的环境污染事故数量都在1400~2000次左右,2000年的事故数量多达2411次(见图1)。虽然从2006年开始环境污染事故略有减少,但图1显示损失大小和数量多少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未来随着国家管理措施的完善,事故发生的几率可能降低,但由此造成的损失仍很难控制。

环境污染事故,尤其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常常具有发生突然、排污量多、危害强度大等特点。因此,环境污染事故不仅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也会对公众和企业造成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据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估算,我国2007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事故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来解决。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事故的应急处置,同时应当事人的请求,也可以对事故引起的纠纷进行处理;司法机关主要对事故引起的纠纷进行裁决。该处理机制在

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方面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企业能够提供大量的财政税收、就业机会,甚至能对相关人员的政绩产生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和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政商利益共同体”。由政府负责处理纠纷,难免出现政府偏袒企业而侵犯受害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其次,诉讼程序本身具有期限长、程序繁琐、举证困难等内在弊端,因此司法途径也不是处理环境污染事故的最佳途径。

污染事故频发的现实与传统救济途径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矛盾急切需要建立新的救济措施。在这种背景下,构建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具有迫切的社会必要性。

(二)实现环境损害救济之必要手段

法谚云,“有权利必有救济”。环境损害的救济可以通过民事、行政和刑事措施来实现。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一般不以直接救济受害者为目的,对受害者的救济只是它们的一种反射性效果。民事救济则因侵权诉讼时效短、污染企业的有限责任、因果关系难以认定、损失评价体制尚未建立等原因而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救济方式来弥补传统个别化救济措施的不足,充分保护环境污染受害者的利益。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将环境损害的救济由“个体承担”转向“社会分担”,特别是在侵权人无力赔偿的情形下,由相应的共同体承担,从而能有效地救济受害者。

实践证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可以分散风险、救济受害者,是实现环境损害救济的必要手段。

(三)无过失责任原则适用之互补措施

环境侵权责任有别于传统侵权责任的根本标志是实行无过失责任原则。无过失责任原则的基本内涵是,侵权人无权以自己无故意或过失而主张免责。无过失责任原则增加了企业承担责任的风险,因此,各国在适用无过失责任之前都建立了良好的辅助制度。如王泽鉴先生在《侵权行为法之危机及其发展趋势》一文中,称“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后,立法者(或法院)认为企业者既有适当方法可以分散其损害,乃使企业者就特定损害负推定过失责任或无过失责任”。许多国家对无过失责任原则的适用都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美国只将该原则适用于异常危险行为;日本也仅限于如果适用过失责任主义,其结果对受害人的救济会发生不公平的场合。我国立法机关在未建立相应社会化承担机制的前提下确立了无过失责任原则。现行法律不加区别地将该原则适用于一切环境污染案件的做法使企业承受了较大的赔偿风险,有损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核心是实现环境责任的社会化,正如陈慈阳教授所言,“责任保险是利用保险制度,将共同体中单独被保险人所应负责任转嫁由该共同体承担,分散其责任”。因此,环境责任保险与民事赔偿二者可相互作用,责任保险提供了无过失责任制度之实际基础,而无过失责任适用范围的扩大,更能促进责任保险制度之发达∞。所以说,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是无过失责任原则适用的补充措施。

(四)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之有效保障

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 篇12

一、新疆新化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治理企业环境的有效举措

在企业环境方面, 新疆新化化肥有限责任公司领导的意识已有了新的突破, 能够正确认识环保形势的严峻性和环境治理整顿的重要性, 意识到“自己也要呼吸新鲜的空气、也要喝干净的水”, 并从“要我治理”的思想转变为“我要治理”, 同时意识到现代企业要注重通过宣传、推广企业的名称来树立企业形象, 来开拓市场。

1. 企业工艺装置的环保治理。

新化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企业。新化公司坐落在乌鲁木齐柴窝堡水源带地区, 是一个20世纪60年代始建以生产化肥产品为主的化工企业, 环保一直是重要的任务和敏感的话题。早在几年前公司就深知环境保护与公司生存发展戚戚相关, 并对环保问题进行了多次有效的治理:将造成严重污染、很难全部回收的含氨气体经过吸收生成硝铵回收的治理措施,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后又通过新增的一台洗涤中和器, 做到了全部、彻底回收, 使尿素污染排放大幅度降低, 创造了很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通过十几年一直努力和广大科技人员一起攻关, 实现了硝酸吸收用水和硝铵排放水封闭循环使用, 回收了氨氮、消除了氨氮水污染, 同时治理了硝酸尾气的污染, 彻底解决了硝酸尾气NOX物污染和硝铵氨氮水污染这一难题。

2. 企业厂容厂貌的有效治理。

2000年, 新化公司生产能力扩大了1倍, 同时国家和自治区又实施了环保“一控双达标”验收, 并对新化进行了重点监控, 企业在环保治理方面倍受压力。然而压力就是动力。2002年初新化公司就企业环境指出“优美的环境也是生产力”, 同时提出了“职工思想得到转变, 工厂面貌焕然一新, 一年一大步, 三年建成“花园式文明工厂”的战略目标, 并将厂容厂貌治理列入了年度工作计划, 决心打造一流的现场环境和厂容厂貌。当年在进行工艺环保治理的同时, 又投入资金340万元, 整改了万米道路, 拆除了大量不规范建筑和废弃设备及几万米管道, 平整了5万多平方米土地, 增加了1万多平方米草坪, 设计、制作了4套蓝色工装, 统一了员工服装, 职工面貌焕然一新。并在当年将尿素、硝铵外排的少量含氨氮水引入农副处农灌, 不仅节省了农民肥料的投入, 还减少了长期对环境的污染,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3年公司厂容厂貌治理加大力度, 继续投入资金777万元, 修缮及新建厂区围墙350多米, 粉刷了厂区的房屋、围栏, 继续拆除了废旧设备废旧建筑物及旧管道, 整修了供销楼、计控楼, 拉走了十几万吨累积数十年的垃圾, 种植色彩鲜艳的花卉6万余盆, 分别摆设到厂区各处, 厂区内还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 种植的草坪、灌木近10万平方米, 企业的外貌、厂区生产设施及岗位设定的标识均形成了以蓝、白为主色调的个性化公司视觉新形象。2004年公司再接再厉又投入700多万元, 在全厂区范围内进行厂容厂貌的治理。粉刷了厂房墙面约3万平米, 新建库房围墙600多米, 更换了塑钢窗330多个, 修建了厂区东大门等等, 终于在这一年里实现了三年建成“花园式文明工厂”的目标。并从这以后, 新化公司每年都在财务预算中列支环境治理专项经费, 继续用于每年工艺装置的节能环保改造和厂容厂貌的治理。

3. 企业文化环境的营造。

企业在治理厂区环境的同时, 还要注重营造企业的文化环境。新化公司在这几年里, 不仅扩建了新化公园, 新建了新化体育广场, 修建了新化健身室等职工活动娱乐场所, 还为全公司职工统一购买了各种运动装备, 如运动服、羽毛球拍、徒步鞋、自行车等,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生活, 不仅提高了企业职工整体身体素质, 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 还使企业职工焕发出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新疆新化化肥有限责任公司优化企业环境所展现的巨大效益

历史的沧桑记录着新化的变迁, 四十多年前一片废墟上建成的新化, 如今已是一个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的现代化企业。被绿色环抱的高大的现代化厂房, 使新化致力于优化产品结构, 深化体制改革和完善管理机制, 在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增强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促进了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 企业环境的改变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观念意识的转变。

何以以点看面呢?当今社会企业为了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营者也意识到要将品牌战略溶入到企业文化中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一个好的企业面貌就是品牌战略, 就是大力发展企业文化。换一个角度看, 一个拥有这样一批新思想、新观念经营者的企业, 无疑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2. 企业面貌的大幅改观吸引了自治区各级领导、友邻单

位和兄弟企业纷纷来公司参观、考察、学习, 从而增加了企业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 我们认真听取各级领导、兄弟企业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制度管理等方面提出的建议, 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断加以完善, 使企业逐步拥有一套先进、科学、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

3. 环境治理在美化了企业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

度, “花园式文明工厂”不仅增强了老客户与我们长期合作的信心, 还吸引了一大批新的客户, 极大的开拓公司产品的销售市场。如今公司产品远销疆内外市场, 凭借优质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售后服务, 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也由此吸引了众多合作者、投资者的目光。

4. 知识经济的今天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在发展过程

中要引进有能力、有技术、有素质的人才, 不断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储蓄后备力量, 以增强企业后续发展能量。然而优美的企业环境给人留下良好视觉效果的同时可吸引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这也是人才选择企业的首要感观条件。

5. 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了员工的干劲, 陶冶了员工的情操。

在公司上下“抓生产、促高产”的同时, 员工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 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爱厂如家”, 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使企业焕发了青春, 涌现出勃勃生机。

上一篇:经营观念下一篇:乡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