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2024-05-14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通用12篇)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篇1

摘要:针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施多元化战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跨国经营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多元化经营战略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崭露头角。这些企业纷纷在自己产品的主要销售国家建立一系列的分支机构,扩大自己的经销点,慢慢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经销网络。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开始实施跨行业多元化的经营战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企业实施跨行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阶段,与外界市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多元化经营战略有其阶段性。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总资本近4000亿美元,而国内企业吸收外资“合作”“合资”经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经营格局,是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有利因素。并且就目前我们的企业中跨国“新贵”的竞争环境看,该战略不失为一种降低成本的途径。

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着世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不断扩大海外投资,这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跨国经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经济学告诉我们,在所有的市场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前者是指卖方通常比买方对其所出售的产品或服务拥有更多的信息,从而给买方购买行为来带来风险,使买方信心不足;后者是指在交易行为中,买卖双方的动机各不相同,造成潜在的行为冲突。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能够导致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中买卖双方交易成本显著提高。

在我国实行跨国扩张的时候,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的问题。要找到足够数量的,通晓多国市场情况,有丰富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经理人,绝非易事。人力资源市场的欺诈行为,也暴露了这一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在发达国家,商学院教育普遍而且成熟,每年为市场培育大批职业经理人。并且与公司及猎头等中介机构一起,为这些经理人提供了基本的质量鉴定。因此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应首选这些国家和地区,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学到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丰富的营销经验,及开拓市场本领与当地企业竞争和培养经理人的人才。比如,海尔电器的经理人,在其岗位上做出了可靠业绩和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以后,可以转到海尔纽约人寿保险继续担任管理职位。这为企业扩张省去了大笔招聘和培训费用,也使管理人员任用有据可凭,减少了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甚至可以作为一种对员工的激励手段。

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品牌缺乏知名度问题。我国产业结构落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没有自身品牌,这就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严重性。使我国企业对外的交易成本升高。然而支撑品牌的绝非纽约时代广场上的一两块广告牌,而是年营业额,市场份额,利润,增长率等一系列硬指标。海尔称其2001年全球销售额突破了600亿人民币。并制定了进入世界500强的时间表和届时年销售额。但这些数字在家电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绝非彩电、冰箱、空调或洗衣机当中任何一条产品线能够支撑的。即使海尔在每一条单一产品线上都做到第一,但市场规模也将局限其持续增长。而统一品牌下的多种业务,尤其是相近行业的不同业务,往往能够通过其统一的原材料采购,生产流程营销渠道、营销投入等,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从而使谨慎的跨行业多元化成为跨国企业的理性选择。

可以看出,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填补当前竞争环境中的一些中介机构和规则空缺,支持企业的持续发展。但是应该看到,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市场环境的进化,专业化公司的交易成本持续降低,专业化经营优势不断凸现,企业的多元化亦面临一定的风险。分散投资可以降低总体投资风险,但如果企业在资本人力资源和产品三大市场成熟以后,纯粹为了降低风险而广泛涉猎其他商业领域,则难以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这也是当今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以又回归“专业化”的潮流的原因,值得我国企业深思。

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可采用两种方式,即在东道国创立一个新的企业和兼并收购当地企业。创建新企业可以是由我国企业投入全部资本,在东道国设立一个拥有全部控股的独资企业,也可以由我国企业与东道国投资者或第三国投资者共同出资,在东道国建立一个合资企业。而与创建新公司对应的是对东道国企业进行兼并与收购(简称并购)。跨国并购公司与创建新企业比有其独特的优点,迅速进入市场,利用适合当地市场的原有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避免因对当地情况缺乏了解而造成的麻烦;获取被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竞争,获得收购企业的各种无形资产。可提高跨国企业的海外的知名度,并在东道国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

为推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宏观管理,完善经济政策

为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的宏观管理政策,应成立跨国经营的专门管理机构,协调管理,支持跨国经济的发展。设立全国性的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机构,为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咨询,通过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对外投资。

2 扶持一批大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

加速中国跨国公司的建设,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经营自主权下放,积极推动企业跨国经营。

3 加强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共同发展

我国银行业向外扩张,一方面可以为国内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外国信息,对一些金融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外国信息;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金融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银行在那里设立分支机构可带动我国企业到这些国家进行投资,从而促进我国企业投资的多元化发展。

4 以援助为依托,促进跨国经营的发展

我国企业可以以政府优惠贷款为依托,发展对受援国的跨国经营,并以跨国经营巩固援助成果,从而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篇2

一、目标

以贸易为基础,集约多元,充分发展营销网络;以客户为中心,依托资源,积极提供增值服务;使中国五矿成为提供全球化优质服务的金属矿产企业集团。

二、任务

原材料:从传统的原材料贸易商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供应系统集成商。

有色金属: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导向,通过积极有效地开发有色金属资源,提供有色金属及相关的产品和增值服务,努力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源型企业。综合贸易:以机电产品经营为主业,欧美市场为重点,海外分销中心为依托,电子商务为辅助,树立品牌观念,加强服务意识,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机电贸易企业。

金融: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建立新业务平台,积极并购扩张,发挥协同效应,获取市场领先地位,通过十年努力,成为中国著名金融控股公司。

房地产:以房地产开发和经营为主业,挖掘现有资源,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发展成为同行业内有力的竞争者

运输:立足五矿,面向社会,加强口岸公司网络信息化建设,在做好传统运输、保险、货代业务及仓储、配送、加工等增值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为专业化的具有竞争实力的优秀第三方

综合物流服务商。

招标: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原则,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努力成为世界招标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

三、手段

1.坚定不移地实施资源控制战略;

2.发挥五矿遍布海内外营销网络的优势,同国内业界同行积极合作,为客户提供营销和增值服务。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拥有全球化的营销网络,在国内20个省区建有168家全资或合资企业,控股和参股14家国内上市公司,控股香港“五矿资源”和“五矿建设”两家红筹股上市公司,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设有44家海外企业。

3.积极开展资本运营。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与国内外各大商业银行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从1996年开始,集团公司连续数年在美国成功发行和续发了共计6亿美元的商业票据,获国际权威信用评级机构好评;2001年,集团公司首获国际银团1亿美元3年期贷款。

4.集团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谋求以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核心的规模扩大。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他们知识全面、勤奋努力、富有朝气。

四、方式

从2002年开始分别建设各大业务板块和海外业务管理信息

系统,这些系统目前已经投入运行;2003年建设完成五矿物流和集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在信息标准化体系之上的管理信息系统优化了业务流程,实现了行为的规范和标准。在所有的业务风险控制点设计了审核制度,实现了业务全过程的层层把关,道道预警。为防范经营风险,全面提高集团公司的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保障。

按照钢铁、原材料、有色金属、综合贸易、金融、房地产及服务六大板块,运输、招标二大单元,以及黑色冶金采选业务进行专业化经营,促进了各项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国有资产不断增值的目标。

李永召

英语09-3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五大挑战 篇3

跨国公司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代表,是一个国家利益在全球存在的象征。毫无疑问,中国需要自己的强大跨国公司。从当前的情况看,中国需要将跨国经营的层面从对产品制造环节,转向全球的经营布局,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人才、技术、资金和自然资源,大大提升企业及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首先,中国需要通过企业的跨国经营,“以攻为守”地应对新的世界贸易格局。近年来,发达国家通过WTO,IMF,世界银行等采取了一系列的动作以及所谓的“华盛顿共识”的一系列政策,确立了新的世界贸易格局,大大加快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第二,中国应该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推动企业跨国经营。日本的崛起充分利用了冷战对抗的机遇,韩国的冒升则起到了牵制日本对美国产业的冲击作用。中国面临类似的战略机遇期。20世纪末以来的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包括日本、欧洲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一定程度上都处在经济衰退之中。造成这种格局的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处在美国和中国的两面夹击之中:创新不如美国,成本不如中国。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仍然处于经济衰退调整期的美国当前非常需要中国的配合,保证经济衰退的调整相对温和,一方面中国廉价而质量不断提高的产品,保证了经济衰退中的一般美国国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显著下降,另一方面中国对其他国家保持竞争压力,大大牵制甚至纾缓了其他国家对美国的竞争压力。

第三,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布局已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通过企业跨国经营能大大提高我们所享有的产品附加价值比例。一方面建立全球品牌和销售渠道,扩大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实现向产业价值链前端的延伸;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地组织全球的资源,能够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些资源的定价,降低我们作为全球生产基地需要的原料的成本。

中国企业国际化五大挑战

不过,同样毫无疑问的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之路将是崎岖而曲折的,充满各种挑战。

首先是中国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挑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跨国经营中最具攻击力的利器。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类似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本应是综合的成本,而不是单项的成本。

当前中国企业大多缺乏自有核心技术,这是很多人认为中国企业不具备跨国经营的重要论据之一。但是,技术只是当前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即使具备了一定的自有技术,跨国经营的成功并不会自动实现。

实际上,跨国经营需要跨越的最大壁垒之一是市场心理需求的壁垒,综合经营管理方面的竞争力才是最核心的企业竞争力。了解市场消费者心理的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定型和渠道选择,从而最大程度地扩大市场和利润空间。

其次是人才管理的挑战。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运用主体,是穿越异国迷宫和克服壁垒的领航人。从人才构成的角度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人才必然是由中国本土的人才、国外的华人和跨国经营所在地的人才这三部分组成。但是,一些核心业务可能只能由跨国经营所在地的人才担任。比如,跨国经营所在国的政策法规方面的壁垒是跨国企业经营的最大陷阱,而国内法律方面的人才很难胜任这方面的工作。例如,东芝是最早发明并经营笔记本电脑的跨国企业,在美国因为一宗软盘数据存储故障的集体诉讼案(class Action),而不得不向客户赔付近10亿美元,使经营大受影响。

由于人才来源的多元化和国内外人才市场化的程度不同,人才激励机制的多元化成为跨国经营的最大挑战之一。中国的跨国企业必须在人才政策上保持足够的灵活性。据笔者所知,很多中国国有企业外派的管理人员,都对自己工资反而远不如国外的下属颇有微词。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韩等先进国家的经验。例如,韩国的半导体企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曾经以高于企业最高领导人工资10倍的价格雇佣当时最需要的人才。又如,日本索尼,从制造业起家,自身的报酬体系相对传统,在收购美国媒体巨头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后,曾经对向CBS旗下明星支付天价不知所措,最后还是决定随行就市,保证了CBS后来的成功运作。

第三是经济情报收集和决策管理机制的挑战。国际市场竞争千变万化,充满不确定性,情报收集和决策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凸显。虽然中国推行经济外交已经有一段时间,在当前中国外交体系中经济管理方面的专才仍然相当欠缺,外交系统在经济情报收集方面的功能相对薄弱。同时,中国企业的体系中,也不具备类似日本商社的组织安排(商社在日本财团跨国经营中具有组织者和协调者的地位)。中国企业协会和商会至今仍然处于萌芽状态,明显缺乏组织号召力,承担不了情报信息枢纽的职能。这使得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信息渠道相对狭窄,缺乏“千里眼”和“顺风耳”,很容易陷入被动的地步。

第四,国内服务业发育不足,协调跨国经营过程中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关系将相当艰难。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和广度,或者可以称之为产业资本的被金融化。例如,GE资本为GE贡献了绝大比例的利润,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是主要世界汽车巨头的主要利润来源,戴尔在美国是公认的财务公司,而非计算机厂商。虽然看起来,无论GE还是GM、福特、丰田都市在产业发展十分强大之后才介入金融服务领域的,但是,在当前全球服务经济化的跨国经营格局中,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的相对主客地位是一目了然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在这方面的障碍,一是企业家忽略了金融资本运作本身也是一个产业的事实,本能地将金融资本贴上“过度投机和不务正业”的标签,不愿轻易向金融家让渡企业所有权和经营主导权;二是企业家恪守“实业是本,金融是末”之类的信条,不愿探索从金融角度发动和组织跨国经营的行动;三是即使产业界认识到了金融资本的重要性,当前国内金融体系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很难跟上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要求,更何况担心中国跨国经营的风险引发国内金融风险的人并不在少数。这些障碍的根源是国内服务业发育不足和金融业改革滞后。

最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对国家鼓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企业大规模跨国经营一般都以国家力量作后盾,母国给予的政策支持几乎是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例如,很多美国跨国公司是跟着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足迹,进行世界市场的扩张和市场网络的搭建的。可口可乐是美军士兵聊解乡愁的良药,而重型机械制造商Caterpillar则为美军开山搭桥。在具体的支持政策方面,美国政府也曾经给予跨国经营损失抵扣国内税收等优惠政策。

不过,在支持大规模跨国经营的各个国家中,也有的为之付出了沉重代价。日本企业跨国经营以抑制国内生活水平为代价,通过提高产品和资产在国内的定价获取高额利润和融资,用于支撑跨国经营。很多人注意到了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必然性,但是很少有人把这种必然性和韩国鼓励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挂钩。韩国鼓励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重要政策,是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经营提供包括流动资金在内的多种信贷资金支持。这项政策促使韩国涌现了大量出口导向型企业,其中不乏具有尖端技术并占据世界市场首位的企业。但是,这些具有世界竞争力但是高短期负债的韩国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结构性的致命伤,就是短期负债比例过高的巨额负债。后来韩国为了度过亚洲金融危机,不得不低价向欧美企业抛售这类企业来减少负债。

如果说日韩还能够通过建立国内市场壁垒和鼓励进口替代为跨国经营奠基,中国却已经不得不在当前世界经济日益开放和一体化的环境中开始跨国经营的航程。同时,由于跨国经营内在的复杂性,对于企业跨国经营绩效的评估和对于政策执行过程及效果的监管,往往非常困难。从我国过去实施的具体政策实例看,出口退税的政策对我国扩大出口曾起到巨大的支持作用,但是也引发了出口骗税的黑潮,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促使我国在制定类似政策时更加谨慎。这一切都给跨国经营鼓励政策的设计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思考 篇4

企业跨国经营, 可以国际性的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 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一个国家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标志。从1979年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 同日本东京九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开办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 建立了中国对外开放以来第一家海外合资企业, 标志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开始。30年的实践表明, 跨国经营的开展, 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注入了新的内容, 拓宽了合作的领域, 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形象, 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公司的主体, 由于它立足于全球经营战略目标, 一方面能充分利用和转移国际资源, 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和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实施转移价格的方式来改变资本流动, 收益在有关国家之间分配的格局。因此, 它的形成与发展, 对企业国家经济和国际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当前, 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而跨国公司的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扩大, 跨国公司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目前全世界6.3万个跨国公司和80万个分支机构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40-50%, 国际贸易的60-70%, 对外直接投资的90%和全球技术转让的90%。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 随着中国加入WTO并全面履行入世的诺言, 中国企业面临着愈来愈强的国内国际竞争压力, 对走出国门的企业而言, 他们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和特点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海外直接投资三大领域。在海外投资地区分布广泛, 进入行业较多, 企业数量较大。据统计, 截至2000年底, 经国家批准和备案的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共计6296家, 协议投资金额达112亿美元;投资涉及的行业也从初期集中在贸易方面, 发展到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领域。尽管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且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期阶段的明显特征, 具体表现在:

(一)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小

据统计, 中国海外企业的平均投资额1997年为150万美元。在1997年批准的311家海外投资项目中, 中方投资额在100元美元以上的企业仅25家, 且大多数为援外项目。中国150万美元海外平均投资额的状况, 与发展中国家海外平均投资额约260万美元、发达国家海外平均投资额约为600万美元, 大型跨国公司平均投资约为6000万美元相比, 差距甚大。中国海外投资规模小, 是因跨国经营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比较繁琐等所致。投资规模小, 发展后劲不足, 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是制约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海外投资结构不合理

中国海外投资, 在行业结构上, 贸易型投资企业比重过多, 占投资总额的60%以上, 而生产型、资源开发型投资企业加起来仅占投资总额的30%左右。在地区结构上, 大多数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国, 没有确定一个发展战略的层次和主攻方向。投资分布的国别地区较广, 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 但主要集中在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以港澳地区为主。目前, 在香港地区的中资企业已呈大型集团化趋势, 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企业仍以合资为主。经营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新建的投资方式, 这种方式尽管有其优点, 但其耗时长、难以快捷进入市场的缺点也较突出。

(三) 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

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科技产品和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一些高技术产业, 比如航天航空、微电子、生物工程等、在现代跨国公司中逐步成为支柱产业。而中国企业在科技方面比较落后, 许多企业没有技术优势, 更没有形成核心技术。因此, 中国企业尽管跨国经营, 投资范围广, 涉及行业广, 但主要是以资源开发为主, 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则刚刚起步。

(四) 海外投资管理水平低

跨国公司通常以一个国家为基地, 设立母公司, 同时又在其他一个或多个国家设立不同的实体, 接受母公司的管理、控制和指挥, 从事各种经营活动。这样一种富有高度组织性的超巨型企业, 客观上需要有高度严密科学的管理。发达国家跨国经营具有雄厚的物力、财力、人力等优势, 在资金、技术运用上积累了上百年的经验, 具有熟练的、规范的、科学的管理技术。而中国海外经营的许多企业, 组织功能不健全, 内部管理机制不科学, 一些管理制度与国际运行规则不相符, 制约了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

三、发展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思考

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要取得成功, 必须从实际出发, 根据跨国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 制定明确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在国际市场上, 中国领先企业, 不论从规模上、技术上, 还是管理上, 与国际领先的跨国公司相比, 差距都相当大。因此, 在跨出国门之后, 对自身在东道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地位, 应有非常明确地认识。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和主要竞争对手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的对比, 对市场进行分类。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全力推行全球化战略, 以全球观点统一规划和协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商务活动, 目的在于掠取整个公司的最大限度的利润。而中国的一般跨国公司由于推行全球化战略的程度较低, 当前考虑实施海外经营时, 多数中国企业应选择目标更为明确的多国市场战略。以后随着企业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海外经营参与程度的不断深入, 逐步过渡到全球市场战略。采用全球市场战略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出现在广泛国际化经营的企业, 其动因在于通过全球范围内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达到资源最佳配置的目的。这些企业通过充分利用不同的东道国的相对优势, 寻求效率型的投资, 以达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类投资在日美大型跨国企业进行的海外经营中非常明显, 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是因为自身能力问题, 或是因为海外市场参与度的问题, 以这种形势实施海外经营的还位数很少。

(二) 建立本土企业文化, 提高企业适应能力

中国跨国企业在实施本土化战略时, 建立适合当地的企业文化是很重要的, 既要有本企业特色, 又要符合当地文化习惯, 不能够把国内的企业文化和做法照搬到国外。企业文化是否合适, 关系到子公司能不能融入当地社会的主流文化, 能不能吸引并且利用当地的人才, 尤其是高素质人才, 甚至还关系到当地人民和市场对于该企业及其产品认同与否的重要问题。

(三) 转换经营机制, 加强跨国经营管理

中国的跨国经营企业建设, 当务之急必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组建和管理中国的跨国经营。加速中国跨国公司的建设, 授予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资金、资产、资源的经营自主权, 包括外贸经营权、对外投资权、外事审批权、海外融资权等等, 发挥其活力, 增强其竞争力。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经营自主权的下放, 积极推动和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符合国家产业和整体利益的跨国经营。在大企业内部逐步建立信息、技术、产业、资源开发中心及对外服务中心, 以大产业经济集团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四)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鉴于目前国有企业仍是中国跨国经营的主体, 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实力, 必须加大产权制度改革,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 增强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力和活力。

首先, 应积极推进跨所有制企业的兼并重组, 使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在竞争性领域基本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 真正形成以市场为主导, 以资本为纽带, 企业自发兼并扩张的竞争格局。

其次, 鼓励国有企业上市, 尤其到境外上市, 通过境外上市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产权结构, 实现国有资本的国际化流动, 推动国有企业跨国经营。

再次, 通过跨国购并的方式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 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和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提高企业跨国经营能力。

(五) 培养和引进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

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强、通晓外语以及国外文化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中国领先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借鉴外国经验, 大力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学会善于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 从而更好地适应东道国的情况, 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世界, 把中国的产品推向世界。

(六) 制定明确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中国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和主要竞争对手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的对比, 对市场进行分类。中国的一般跨国公司由于推行全球化战略的程度较低, 当前考虑实施海外经营时, 多数应选择目标更为明确的多国市场战略。以后随着企业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海外经营参与程度的不断深入, 逐步过渡到全球市场战略。采用全球市场战略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出现在广泛国际化经营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充分利用不同的东道国的相对优势, 寻求效率型的投资, 以达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四、结束语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 一大批世界著名的企业跨国公司竞相进军中国, 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直接投资, 参与中国的市场竞争, 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许多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个个挑战我们不但不能畏惧, 而是要拿出一种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认真去研究相应的策略以应对每一次严峻的挑战。我们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认识到该如何培育和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 从而使中国的企业走出国门, 去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 尽量减少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一份贡献。企业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在其发生、发展中为解决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也是中国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为维护自身利益和取得“后发优势”而不得已举起的大旗, 在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起来之前, 不啻为一剂趋利避害的良方。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应当认真去考虑如何尽早实现跨国经营的问题, 以便让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J].博客中国, 2006 (2) .

[2]、陈欣, 刘勇.跨国公司对华专利战略及我国的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5) .

[3]、常译文.论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2) .

[4]、王明东.我国跨国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 2007 (6) .

[5]、牛建国.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J].中国经贸导刊, 2003 (9) .

[6]、王晓红.当前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趋势与特点[J].财贸经济, 2004 (1) .

[7]、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8]、周绍林, 杨润生.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性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9]、刘震宇.中国企业的技术积累与跨国化[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企业跨国经营的环境》解读 篇5

论文题目:院

系:班

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成绩:

企业跨国经营的环境分析

管理系

商务管理中德班

刘念

孙文瑶老师

2014年01月18

企业跨国经营的环境分析

中文摘要

现如今,中国企业市场定位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然而国际经济环境变幻莫测,中国的企业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并保持持续旺盛的生命力,关键是在于企业要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具备高度的 “环境意识”。本文通过企业跨国经营相关的资料搜集,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各经营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分析出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如何去认识、利用并驾驭环境,为企业不断赢得市场机会。

关键词:社会环境、跨国企业、经营环境

I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the Enterprise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Abstract

Nowadays, the Chinese enterprise market positioning is not confined to the domestic market, and a growing number of companies choose to go abroad to open up overseas markets, while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is much more unpredictable.If Chinese enterprises want to survive in the fierc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on and keep sustainable vitality, it is the key for the enterprise to be equipped with environment-adapted ability and own intense sense of “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In this text, through the collected data related to enterprise multinational business we will disscuss the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operation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political and legal environment, social culture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 , and then analyse and summarize them ,Which is of very significant meaning.moreover,we will explore the enterprises in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terms of how to recognize and utilize and control the environment, and help constantly to win the market opportunity for the enterprise.Keyword: Social environment,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II

目录

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跨国企业的经济环境-------------------1

(一)经济环境-------------------------1

(二)经济环境的特点-------------------1

(三)经济环境对跨国企业的影响---------2 1.积极影响------------------------2 2.负面影响分析--------------------2

二、跨国企业的政治法律环境----------------3

(一)政治法律环境----------------------3

(二)政治法律环境的特点---------------3

(三)政治法律环境对跨国企业的影响-----3

三、跨国企业的社会文化环境----------------4

(一)社会文化环境---------------------4

(二)文化环境的特点-------------------4

(三)文化环境对跨国企业的影响---------4

四、跨国企业的技术环境-------------------5

(一)技术环境-------------------------5

(二)技术环境的特点--------------------5

(三)技术环境对跨国企业的影响---------5

结论------6 参考文献--7

III

一、跨国企业的经济环境

(一)经济环境

企业的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是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十分复杂。主要经济体复苏态势不平衡,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一些积极迹象,但增长后劲不足,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速虽仍较快,但下行压力增大。

国际经济环境对国际企业的影响甚大,国际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条件要在国际经济环境中才能得到满足,国际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又要在国际环境下才能得到体现,所以跨国企业脱离了国际的经济环境那势必不会走得远。

(二)经济环境的特点 1.全球信息化

美国学家拉兹洛在其《决定命运的选择》一书中把世界的大转变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即世界的信息化和世界的全球化,详细的阐述了全球信息化的观点。地球上的信息时间差趋于消失,这种局面不仅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条件,而且加快了全球信息化,使世界变得空前开放了。如今,随着全球通讯事业的发展,信息流通更加迅捷,经济信息的传递、商品价格的波动也更好的被企业所掌控。2.世界经济一体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必需的全部资源、资金和技术,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交流和相互合作。近50年来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又把世界各国的交往推到了一个新阶段。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等等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使得世界各国原有的“一国经济”正在走向“世界经济”,从而形成了“全球相互依赖”的经济格局。

3.跨国公司之间兼并、联合形成高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单项并购规模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形成了一批世界级超大型跨国公司,大型跨国公司成为当前跨国并购中的亮点。同时国际市场上并购的类型发生了变化,并购中横向并购的比重稳步上升,主要分布在制药、汽车、电信和银行业中。跨国并购在产业方面由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移的倾向日益增强,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4.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良好发展态势知识经济已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生产、生活领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第 1 页

(三)经济环境对跨国企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经济活动的社会边界的不断扩展,使发达国家社会分工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跨国企业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从而获得巨大的分工利益。

(2).跨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较低,从而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在经济全球化中,各企业参与成本的多少和所获收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经济规则与制度安排,即取决于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和制度。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全球化,从而也决定了支撑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和制度必然也是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这种制度安排使发达国家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承担更少的成本。

(3).世界经济中的“集权”效应。无论是金融投资还是商品的生产、推销、全球化,都意味着把决策权上缴给超大规模的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等全球性的企业和机构。而跨国公司的扩张又造成了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02 年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世界上前100家大跨国公司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1/3,而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额又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约70%的国际技术支付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世界上主要产品和服务的交易价格,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的。(4).跨国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相对优势收益。应该说,跨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公平参与”和“公平竞争”的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尤其表现在进入市场之前的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是很大的。

2.负面影响分析

(1).加剧了全球的金融投机和风险。国际巨额游资的自由流动和金融市场的投机性使发达国家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的金融投机和风险。当前经济全球化奉行的是新自由主义原则,因而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金融泡沫急剧膨胀,金融投机频繁,金融风险丛生。甚至酿成金融危机、以至全面的经济危机。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的矛盾还将更加尖锐,越来越多的经济泡沫,既损害经济实体的发展,又加剧危机的深刻程度。

(2).有些跨国企业在国际经济互存关系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的“金字塔”型结构,这种结构由权力-博弈关系构建而成。

(3).全球经济环境对发展民族型的跨国企业发展会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4).国际资本对小型跨国企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

第 2 页

二、跨国企业的政治法律环境

(一)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政治法律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两方面。政治环境引导着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法律环境则为企业规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政治与法律相互联系,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政治和法律因素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

(二)政治法律环境的特点

1、直接性。即国家政治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状况。

2、难于预测性。对于企业来说,很难预测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趋势。

3、不可逆转性。政治环境因素一旦影响到企业,就会使企业发生十分迅速和明显的变化,而这一变化企业是驾驭不了的。国内的政治环境包括以下一些要素:(1)政治制度;(2)政党和政党制度;(3)政治性团体;(4)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5)政治气氛。国际政治环境主要包括:(1)国际政治局势;(2)国际关系;(3)目标国的国内政治环境。

(三)政治法律环境对跨国企业的影响

政治环境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国家政府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如人口政策、能源政策、物价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都会对企业营销活动带来影响。例如,国家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消费的增长;通过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调节消费者收入的差异,从而影响人们的购买:通过增加产品税,对香烟、酒等商品的增税来抑制人们的消费需求。

在国际贸易中,不同的国家也会制定一些相应的政策来干预外国企业在本国的营销活动。主要措施有:(1)进口限制;(2)税收政策;(3)价格管制;(4)外汇管制;(5)国有化政策。

对从事国际营销活动的企业来说,不仅要遵守本国的法律制度,还要了解和遵守国外的法律制度和有关的国际法规、惯例和准则。

例如前一段时间欧洲国家规定禁止销售不带安全保护装置的打火机,无疑限制了中国低价打火机的出口市场。日本政府也曾规定,任何外国公司进入日本市场,必须要找一个日本公司同它合伙,以此来限制外国资本的进入。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国家的有关贸易政策,才能制定有效的营销对策,在国际营销中争取主动。

第 3 页

三、跨国企业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诸多变量中最复杂、最深刻、最重要的变量。社会文化是某一特定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由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伦理道德规范、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内容构成,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需求欲望及特点、购买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企业营销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二)文化环境的特点

1.地域差异,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风格。

2.文化传承,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而且都在传承着一定的文化:所有历史性的、具有传统继承意义的有形或无形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文化。

3.社会文化也在不同的层面上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营销活动。

4.文化的融入,虽然文化差异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但我们也都看到了,在这个开放的世界里,文化的传播速度有多快,所以企业的文化业可以融入当地文化中。

(三)文化环境对跨国企业的影响

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此,企业应了解和分析社会文化环境,针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组织不同的营销活动。影响跨国企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状况: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品功能、款式、包装和服务要求的差异性。通常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要求商品包装典雅华贵、对附加功能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企业营销开展的市场开发、产品定价和促销等活动都要考虑到消费者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采取不同的策略。

2、宗教信仰:宗教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宗教对人们消费需求和购买行为的影响很大。不同的宗教有自己独特的对节日礼仪、商品使用的要求和禁忌。某些宗教组织甚至在教徒购买决策中有决定性的影响。为此,企业可以把影响大的宗教组织作为自己的重要公共关系对象,在营销活动中也要注意到不同的宗教信仰,以避免由于矛盾和冲突给企业营销活动带来的损失。

3、价值观: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异,消费者对商品的色彩、标识、式样以及促销方式都有自己褒贬不同的意见和态度。企业营销必须根据消费者不同的价值观念设计产品,提供服务。

第 4 页

四、跨国企业的技术环境

(一)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社会科技水平,社会科技力量,国家科技体制,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立法。技术环境影响到企业能否及时调整战略决策,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二)技术环境的特点

1.科技工艺的发展速度愈来愈快; 2.创新机会广泛; 3.研究预算增加; 4.集中在小的改革上;

5.关于科技工艺革新的法规增多;

(三)技术环境对跨国企业的影响

技术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企业的技术进步将使社会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给企业提供有利的发展机会;然而对于企业经营战略设计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一项新技术的发明或应用可能又同时意味着“破坏”。因为一种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会带动一批新行业的兴起,从而损害甚至破坏另外一些行业,如静电印刷的发展,使得复印机业得到发展,从而使复写纸行业变得衰落;半导体的发明和普及急剧地改变了视听业的竞争格局。越是技术进步快的行业这种技术变革就越应该作为环境分析的重要因素。

粗略的划分企业的科技环境,大体包括四个基本要素:社会科技水平,社会科技力量,国家科技体制,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立法。

1.社会科技水平是构成科技环境的首要因素,它包括科技研究的领域、科技研究成果门类分布及先进程度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三个方面。

2.社会科技力量是一个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实力。

3.国家科技体制指一个国家社会科技系统的结构、运行方式及其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关系状态的总称,主要包括科技事业与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科技机构的设置原则与运行方式、科技管理制度、科技推广渠道等。

4.科技政策与科技立法指的是国家凭借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对科技事业履行管理、指导职能的途径。

如今,变革性的技术正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着巨大的影响。企业要密切关注与本企业的产品有关的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发展趋势及发展速度,对于新的硬技术,如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企业必须随时跟踪掌握,对于新的软技术,如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等,企业要特别重视。

第 5 页

五、总结

本文以我国企业想“走出去”跨国经营所要面临的环境研究为对象,通过对跨国企业经营过程中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的含义、特点及其影响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为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因为环境问题制定经营战略提供了方向。

跨国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面临的是和本国环境差异较大的国际经营环境,因此,企业想在跨国经营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充分研究相关的经营环境。国际化经营环境远比国内环境更为复杂和多变,国际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性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而成的。所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必须对环境给予更加充分的重视,要在深入考察各环境变量的基础上精心准备应对之策。

企业与其外部经营环境也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环境决定行为,但是企业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企业行为发生的依据是环境,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方法、经营手段等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现代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是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经营环境作出积极反应的动态过程,企业能否及时、准确的分析、预测经营环境的变化趋势,调整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最后,只要我国企业注重经营环境分析趋利避害,针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将会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选择最优国际化发展战略,并切实付诸实施,成为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我国跨国企业也必将在国际之中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徐绍史.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2013.[2]王文超.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4. [3]胡华夏、喻辉.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统计与决策,2005.

[4]知文纲、张景云.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与现状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篇6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民营企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又面临着在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变化中再发展的问题。民营企业只有加快参与国际竞争,实施跨国经营的步伐,才能趋利避害,从而获得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依据和经营现状,对其跨国经营进行了SWOT分析。然后基于以上分析,在最后为新环境下的我国民营企业提出了相应的跨国经营策略。

关键词:民营企业;跨国经营;SWOT;策略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与国际体制接轨的历史新阶段,从经济发展趋势和世界发展潮流来看,民营经济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一个耀眼的亮点,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必须树立全球化发展理念,走拓展国际市场的发展空间,实现适合自身现实条件的跨国经营,继续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基础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经营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出版了《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开始了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的历程。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的技术优势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质。这种技术优势是投资企业母国市场环境的反映。威尔斯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第一,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第二,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第三,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抢夺市场份额的秘密武器。小规模技术理论对于分析经济落后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初期阶段,怎样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是颇有启发的。世界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即使对于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庞大的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

拉奥在对印度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关于第三世界跨国经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在拉奥看来,即便第三世界跨国经营的技术特征表现在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等方面,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拉奥认为是以下几个条件使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定优势”:第一,在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自动工具的环境下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第二,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适合与他们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求。第三,在产品特征上,第三世界企业仍然能够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当国内市场较大,消费者的品味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第三世界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第四,上述几种优势还会由于民族的或语言的因素而得到加强。

(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80 年代中期以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把触角直接伸向了发达国家,并成为当地企业有力的竞争对手。如何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的新趋势,是跨国经营理论界面临的重要挑战。坎特威尔教授是英国里丁大学研究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问题的著名专家,他作为托兰惕诺的博士生导师,与托兰惕诺共同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提出了第三世界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认为,从历史上看,技术积累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技术创新仍然是一国产业、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为大量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处于尖端的高科技领域,引导技术发展的潮流。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主要是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掌握和开发现有的生产技术和对现有技术作适应性改造。

二、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我国民营企业所处的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低。这反映了我国的民营企业依然处于相当于工业化初期的产业阶段,其主要的竞争力在于较低的劳动成本和较低的产品价格优势,同时产业的国内竞争程度也较高。

2、跨国经营发展迅速。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起步比较晚,但是,近年来民营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步伐明显地加快,并且出现了一些成功开拓国际市场的典型企业。目前,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势头是良好的。

3、跨国并购规模小。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多半有“雷声大雨点小”的特点,并购的交易额不过几千万美元到一亿美元不等,不要说和国际上的一些大型企业相比,就是与国内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语。

4、投資形式具有低级阶段的多样化特征。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但以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和海外销售机构的数量为多,而在海外设立生产机构的企业比例偏低,这也表明我国民营企业还没有足够的跨国经营优势。

三、我国民营企业参与跨国经营的SWOT分析

(一)、优势(S)

1、体制上的先天优势,产权明晰。中国民营企业较早实行企业制度改革和管理创新,目前部分民营企业已形成产权明晰、决策灵活迅速、机构精简、效率高、成本低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相对国有企业而言,产权明晰、产权约束及产权激励已成为民营企业的天然优势。

2、专业化分工程度高,成本上存在后发优势。中国民营企业具有群体效应,使边际成本大为降低;各企业间可以模仿学习、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提供相关的服务,增强企业之间的互补性;许多同类型的企业集中在一起,相互竞争,使企业不断创新,从而促使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3、企業家精神的充分发挥。我国人民都具有勤奋努力、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这一点成为民营企业文化的重要精髓,在民营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长远目光的优秀民营企业家,为其他民营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增强了其他民营企业主的信心。

(二)、劣势(W)

1、缺乏宏观战略规划,难以应对复杂管理能力的要求。民营企业家对在海外企业的日常事务处理,还是按照国内那种事无巨细的传统管理方式,缺乏国际性公司所具有的宏观战略构想,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缺少明确的方向感。同时,许多民营企业由于缺乏国际竞争的实战经验,加之限于自身的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很难像国际著名跨国公司那样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宏观与微观战略。

2、缺乏品牌效应。我国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贴牌生产,很少有企业去创立自己的品牌,缺少品牌效应,这样不仅会使企业的利润下降,还不利于树立中国民营企业和产品的良好形象。民营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和与大中型企业的配套产品,高质量产品的匮乏,无法与国际上的知名品牌抗衡,最终将在激烈的竞争中淘汰。

3、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大都以商品贸易形式参与国际经营,海外投资意识不强;已有海外投资的企业,多以窗口式的销售公司为主,生产型企业较少,项目规模也较小。

4、国际经营人才贫乏。我国的民营企业很多都是采用家族式的组织管理体系,这样不仅影响优秀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也会对企业主自身的素质提高产生一定的阻碍影响。

(三)、机会(O)

1、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经济、贸易、社会、金融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全球跨国经营体系已经形成,为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与范例支撑。

2、发展中落后国家的结构性需求和贸易平衡的需要,给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创造条件。相当一部分经济落后的亚洲、非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设施落后,急需从国外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这为我国民营企业利用适用技术和小规模技术及比较优势“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等跨国经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政策法规开放化、全面化。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为加强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对外合作、跨国经营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企业的全方位支持,例如《,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动力支持。

(四)、威胁(T)

1、在市场环境方面,境外发展受到制约。我国民营企业主要是集体、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长期以来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无法同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资源分配一般是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我国民营企业一直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境外投资中,多数民营企业都需要有一定数额的外汇投资,而国内的民营企业往往只有少量外汇,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境外的长足发展。

2、金融威胁。由于我国目前的外汇管制,现阶段人民币资本项下的不可自由兑换,中小企业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有限,汇率的变动容易给中小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财务风险。

3、经营威胁。企业经营威胁是指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因为自身经营问题所导致的损失和风险,其中包括民营企业自身企业制度、经营管理人员、企业文化等方面所导致的风险。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没有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经营管理风险将大大增加。

4、在法律环境方面,缺乏规范跨国经营行为的法律法规。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对所在国的法律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掌握,导致众多的法律风险。我国的民营企业只有很少部分制定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规划,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专利和相关文献检索制度以及防止人才流动造成知识产权流失的管理制度。一些民营企业在专利被侵权、商标被仿冒时,也未能采取有效措施。

四、促进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

(一)、培育与提升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内在潜力

一般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在于以企业的技术水平为核心,通过企业制定相应的战略方案、生产、营销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整合,从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应当是基于企业战略、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扩张能力和企业文化等六个要素的培育。

(二)、金融机构和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

1、完善并扶持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融资体系建设。积极地发展各种有利于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机构并发展小额贷款机构,为民营企业搭建新的融资平台;积极地鼓励面向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满足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多元化的需求。

2、全面加强和改进政府的工作,及时制定更为灵活和优惠的政策,更好地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服务。成立对外投资管理协调机构;健全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建立良好的对外投资环境;加强信息服务建设等。

(三)、从东道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走“本土化” 道路

在跨国经营中本土化战略的内涵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了人才本土化、品牌本土化、营销本土化、产品研发本土化、企业文化本土化、原料和生产的本土化等。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时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东道国不同的国情实施不同的经营策略,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法律规范,尽可能地雇佣当地专业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在当地设立研发部门开发适应当地风土文化的特色产品,在当地搭建自己的原料供应链条和营销网络,最大限度的实现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融资等,并成功的将企业的发展融入到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去,力争得到当地居民的广泛认同。

(四)、运用适当的跨国经营品牌战略

我国民营企业要借鉴国际跨国公司创品牌的经验,走品牌经营之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改进市场营销,加强品牌的广告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一经注册就成为商标,受法律保护。所以,我国民营企业应当增强商标意识,健全商标管理制度,在创品牌的同时,要及时在国内外注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可供我国民营企业选择的品牌战略有以下几个:自创品牌战略,即企业将现有的稍具规模的国内品牌逐步打造成国际化知名品牌战略;购买国外品牌战略,即企业购买国外某一知名品牌的使用权或所有权,从而拥有自己品牌的战略;贴牌战略,企业没有自己品牌,只承接加工任务,该制造商被称为OEM厂商。

参考文献:

[1]丁轩.民企成长与品牌战略[M].上海三联书店,2009,(07).

[2]可文.中国企业“走出去”任重道远[J].中国对外贸易,2004,(08).

[3]李娜.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障碍分析[J].科技信息,2009,(04).

[4]李亚.民营企业跨国经营[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01).

[5]刘文纲.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

[6]任芳慧,李丽滢.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融资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2012,(06).

[7]魏志刚.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J].市场周刊,2013,(02).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篇7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 是2002年末的3.3倍, 占世界FDI存量的0.85%, 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 同比增长28.8%, 其中, 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 达117.8%, 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企业在世界的17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10000多个分支企业。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也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也迅速壮大。200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45.4亿美元, 占总存量的4%。截至2010年底,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3172.1亿美元, 其中制造业对外投资占对外投资总量的5.6%, 中国1.3万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 (境) 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6万家, 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据商务部统计, 2011年, 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1)

2 跨国经营主体特点

2.1 所有制分布

从所有制结构的特点来看, 中国制造业跨国经营主体构成正在经历着从国有企业主导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变化趋势。

在一定时期内,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制度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制度, 这就决定了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境外投资微观企业主体必定是国有企业, 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股占控制地位的国有企业 (2) 。虽然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目来看, 近年来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在下降。但中央直管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方面, 占有绝对优势, 约占80%以上。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民营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我国民营企业产值所占份额, 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1%上升到“十五”末期的2005年的49.7%, 外商和港澳台经济比重约为15%~16%, 两者相加约占65%左右;民营企业的出口创汇迅速增加, 由改革开放初期几乎为零发展到2005年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77.8%。 (3)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力不断增强, 虽然在投资金额存量上国有企业继续领跑我国对外投资业务, 但按新增对外投资企业数计算, 民营企业已经占据半壁江山。2005年, 在我国新增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 民营企业在总体中的比重已经达到64%, 在2006年新批对外投资企业中, 浙江省的90%以上, 江苏省和福建省的65%以上均为民营企业, 尤其是在工业制造业与分销领域, 民营企业更是占据主导地位。2011年民营企业进出口500强企业的进出口总额为2511.53亿美元, 占当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的6.9%;其中, 进口总额为1472.84亿美元, 占当年我国进口总额的8.45%, 出口额为1038.69亿美元, 占2011年我国出口总额的5.47%。2011年民营企业进出口500强进出口总额比2010年的1714.71亿美元增长了46.47%, 其中进口额比2010年的1472.84亿美元增长64.04%, 出口额比2010年的816.845亿美元增长了27.16%。 (4)

2.2 规模分布

从跨国经营主体规模的结构上看, 当前大多数我国制造业跨国经营企业的规模都不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平均投资额低于发达国家海外投资项目的平均投资额 (600万美元) , 而且也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投资水平 (450万美元) 。 (5) 投资规模偏小, 不仅自身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提高效益, 而且竞争力较弱难以与其他跨国公司抗衡。不难看出, 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投资的数量、规模与发达国家企业的跨国投资的发展趋势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

3 跨国经营的产业结构

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仍然集中于加工制造业领域。从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看, 加工制造业20.7亿美元, 占6.2%, 主要分布在纺织业、造纸及制品业、木材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 (6) 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75亿美元, 主要投资于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 (7) , 高科技产业投资有所上升, 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国内一些高科技制造业企业纷纷到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 充分利用欧美信息渠道多、信息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 及时跟踪国际科技最新动态, 直接利用国际先进技术, 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从2009年开始, 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从行业分布上呈现出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的趋势, 对技术密集型项目的投资有所增加, 新建了若干高科技企业。但从总体上讲, 中国目前在海外投资企业中高技术企业的比率还很低, 对外投资的低技术格局仍未改变。

4 跨国经营区域分布

4.1 跨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特点

一般认为, 跨国投资在其发展的初期, 通常是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选择那些相邻或相近的区位开展投资活动, 这不仅可以消除“心理距离”, 而且容易产生文化认同感, 从而为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跨国经营基本上反映了这一就近投资原则。但随着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规模扩张, 其投资的区位格局也不断地发生变动。近年来, 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重点由港澳、北美向亚太、非洲、拉美、东欧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 多元化的对外经营格局正在形成。

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在全球71%的地区, 其中亚洲和欧洲地区投资的覆盖率为91%和80%。投资区域流向具有较高的集聚度, 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 主要流向开曼群岛;亚洲主要流向香港、印度尼西亚等;欧洲主要流向哈萨克斯坦、德国、俄罗斯等;非洲主要流向尼日利亚、南非、马达加斯加等;北美洲主要流向美国;大洋洲主要流向澳洲利亚。 (8) 以家电、纺织为代表的加工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 (18%) 、东南亚 (20%) 、非洲 (32%) ;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美国 (9%) 、欧洲 (11%) 、澳洲利亚 (5%) 。

4.2 跨国经营分布的主要问题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区域分布明显地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这种相对集中的区位分布, 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企业进行区位选择共同的特征。一是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二是直接向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投资。三是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投资。从流向上看,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区域过度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而对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较少。

5 跨国经营的进入模式

从进入方式的角度, 中国制造业企业采用对外投资进行跨国经营大体上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 从境外企业的产权结构来看, 以合资合作居多。一些调查分析显示 (9) , 在被调查的制造业企业中, 企业在境外与东道国或第三国共同举办的合资与合作企业, 约占境外企业总数的70%以上, 合作伙伴以华裔为主。

其次, 从企业设立方式来看, 这些企业多数是新设创立企业, 近年来并购方式等其他方式有所增加。按照新设企业的方式, 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以机器、原材料等非货币要素作为投入资本, 也便于企业独立地实施自己的经营战略, 但它耗时长, 难以简捷快速地进入市场。

统计数据表明, 制造业范畴内最为活跃的是通讯设备、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 2001-2005年累计并购交易12笔, 平均交易价值在2亿美元左右。较为活跃的还有汽车制造业, 消费电子类行业、生物医药业也都有一定数量的跨国并购交易。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 开发技术资源, 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 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参考文献

[1]李敬, 冉光和, 万丽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变迁及其特征[J].亚太经济, 2006.

[2]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www.sina.com.cn, 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500强发展状况分析, 2012, 8, 12.

[4]博阳.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5]司岩.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6.

[6]国家商务部、统计局、汇管局:2006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

[7]国家商务部、统计局、汇管局:2011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

[8]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北京: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杂志社, 2005.

[9]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文化距离与跨国企业经营风险 篇8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诉求下, 中国外向型经济面临着三重压力:其一, 产能过剩导致的结构调整压力;其二, 资源和环境约束导致的产业再转移压力;其三, 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利润空间收窄导致的“走出去”压力。在此背景下, “走出去”可能是中国企业的较优选择。因为“走出去”不仅可以解决内部结构调整问题, 而且还可以跨越贸易壁垒形成的障碍。可以大胆的推断, 未来十年中国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跨国经营。目前, 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着这样特点:投资主体是国有企业, 投资领域主要是能源。从长远来看, 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应该是多元化的, 投资的领域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因此, 未来中国中小企业也将会成为“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投资的领域也将会多元化。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管理将是未来理论研究的重点, 因为在经营范围多元化情况下, “走出去”的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这就要求政府从宏观层面给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帮助。目前要做的理论工作是风险研究和政策储备。

目前学界、业界对中国“走出去”的微辞较多, 2008年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不仅遭到了发达国家的指责, 同样也引起周边国家的不安与恐慌。而从实际结果来看, 中国“走出去”的企业不仅利润水平较低, 且倒闭、亏损企业较多, 因此“走出去”风险较高。然而, 企业“走出去” (对外直接投资) 是中国崛起必须要迈出的步伐, 这不仅表征了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 也是解决中国诸多经济问题的必要措施。政治、文化等非经济因素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风险, 关键问题是这些风险难以用经济方式化解。其中的文化差距对企业“走出去”造成的风险更为复杂和更难以消融。

二、跨国经营风险特征以及风险管理

(一)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风险比较

1. 发达国家低风险的跨国经营。

经典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的产品周期理论 (Raymond Vernon, 1966) , 垄断优势理论 (S.H.Hymer, 1976) 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John H.Dunning, 1977、1981) 都是以低风险企业跨国经营作为假定前提。如产品周期理论把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 (最发达国家) 、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过程中, 风险就已经能够规避了。垄断优势理论更是如此, 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 是因为跨国公司具有特有的优势, 如专有技术、管理经验、融资渠道和销售能力等, 可以排斥东道国企业的竞争, 维持较高的垄断价格和利润, 导致不完全竞争或寡占局面。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个企业从事国际直接投资, 主要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基本因素 (优势要素) 决定的。

后续研究往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经典的对外投资理论进一步延伸, 这些理论不过多关注风险的原因是, 在市场不完善条件下, 绝对优势可以确保对外投资企业的利润。这些理论对于当前的大型跨国企业的解释力依然是充分的。然而对于新兴市场国家, 这些理论的解释力明显存在不足。如, 关于企业必须拥有所有权优势就无法解释新兴经济体资源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生产折衷论忽视了交易价值的创造和网络模式所提供的发展新优势机会, 这就不能很好解释新兴经济体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重视外部网络合作, 如建立战略联盟等进入模式以及加速国际化的现象。国际生产折衷论没有考虑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三个核心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动态变化。

2.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高风险的跨国经营。由于新兴经济

体是全球竞争的后来者, 对外直接投资时, 它们并不具备垄断竞争优势, 因此新兴经济体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有别于发达国家。如, Makino、Lau&Yeh (2002) 认为, 新兴经济体企业除了运用企业特定优势进行投资外, 也在试图寻求母国所缺乏的技术资源和技能。Child&Rodrigues (2005) 等认为中国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进行国际化扩张, 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技术和品牌等战略资产, 从而在国际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 并减少在国内遇到的制度和市场方面的制约。Mathews (2006) 基于后来者视角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观出发提出了LLL分析框架, LLL模型认为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通过外部资源联系、杠杆效应和学习的三步走对外投资策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是高风险的跨国经营, 因为跨国企业不具有垄断优势, 只能依托于有利母国投资制度和公司创业中的学习行为。Aggarwal&Agmon (1990) 、Dunning, Hoesel&Narula (1998) 认为政府要给予跨国企业足够的支持;Yeung (1998) 研究认为政府通过在国外建立产业园等方式为企业国际化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政府起到创业者的角色。Khanna&Palepu (2006) 认为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具有相同制度环境的其他市场, 新兴经济体企业在利用制度空缺方面均存在独特的优势;Cuervo-Cazurra&Genc (2008) 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劣势部分是它们不得不在母国欠发达的制度环境中经营, 但是当它们在更差的制度环境下投资时, 这种劣势反而成为一种相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Tsang (2002) 认为中国家族企业通常采用非正式的非结构化的方法跨国经营, 其从海外创业活动中所学习到的战略经验被牢牢控制在家族之内。Lee&Slater (2007) 认为创业导向或资产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反而会优化母国的发展路径。然而, 德勤公司 (2010) 的研究表明, 1998—2008年新兴市场经济体60%的跨境并购并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

(二) 跨国经营的风险管理

Miller (1992) 从经理人员感知的角度将企业国际化的不确定性划分为三大类:一般环境不确定性、行业不确定性和公司不确定性。其研究第一次对公司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类, 并提出一体化框架。Keith D.Brouthers (1995、1996) 从经验的角度对Miller提出的一体化国际风险模型进行了检验。Lance Eliot, Werner, Steve, Brouthers (1996、2002) 认为, 随着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程度的不同、目标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政治稳定性的差异, 企业遇到的风险会有不同, 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也大不一样。但不可忽视的是, 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到可能面临的风险, 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从而避免遭受损失, 或进一步将风险转化为收益 (Subodh P.Kulkarni 2001) 。

Johanson&Vahlne (1977) 较早地意识到企业跨国经营的一般环境不确定风险主要来自文化和制度差异, 并提出心理距离的概念 (阻碍市场信息流动的因素的总和, 如, 在语言、教育、商业惯例、文化和工业发展上的差异) 。Geert Hofstede (1980) 提出的国家文化模型, 在此模型中他提出了表征国家文化的四个方面, 即权力距离、个人主义、男性主义和不确定性规避。至今仍然在跨文化比较管理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成为众多研究者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理论依据。Kogut&Singh (1988) 认为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文化距离越大, 企业就越有可能会选择合资或新建投资而不是收购。Barkema、Bell&Pennings (1996) 认为组织学习可以克服文化障碍。塞缪尔·亨廷顿 (1998) 认为文明的差异会导致心理的疏离, 很容易造成不同文明间的误解和不信任。德勤公司 (2010) 研究表明, 有近2/3跨国并购失败源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心理距离”概念的界定过于主观, 虽然不同的学者提出各种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试图将其客观化, 但是没有一种得到普遍的认可。文化距离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国际贸易领域。

(三) 中国有关企业走出去风险管理的研究

国内关于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与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外向型经济实践相伴随。从时间序列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2003年之前的研究内容多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行为和对策、动因和条件等;第二阶段, 2004—2008年主要研究企业如何跨国经营, 如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风险识别和管理机制、文化融合。第三阶段, 2009年后主要是研究逆向技术溢出、品牌战略, 绩效评估等方面。

国内学者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 能够结合中国实践的需要, 不断推动理论的深入, 其中的真知灼见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目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如何管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热点问题, 而文化融合长期以来即是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正是因为文化距离的存在, 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一直很高。

三、文化距离可以降低企业“走出去”风险

从政府鼓励以及推动中国文化贸易的角度出发, 以文化贸易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降低东道国与中国的文化距离, 从而降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

文化贸易可以有效地缩小文化差距, 这种主动文化传播方式能通过缩小文化差距从深层次舒缓企业跨国经营中的风险。传统的跨国经营的文化风险管理更多是从企业角度, 如组织学习或者是采取积极融合的方式, 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跨国经营文化风险中很少沿着母国文化主导战略, 一般是采取适应当地文化或者是文化融合战略。本土化和文化融合战略具有阶段性。作为正在崛起的中国需要有中国文化崛起, 降低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风险也是需要文化崛起。因此, 提高文化贸易的规模和改善文化贸易的结构, 也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不仅将会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也将促进中国文化的崛起。

参考文献

[1]周长辉, 张一弛, 俞达.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驱动力与进入模式研究的理论探索:一个整合性框架[J].南大商学评论, 2005, (4) .

[2]许晖, 余娟.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关键风险的识别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7, (10) .

[3]卢阳春, 吴凡.中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风险及其防控机制[J].社会科学研究, 2009, (6) .

[4]Buckley, P.J.&Mark C.Casson (1998) :Models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 ss S tudies, 29 (1) .

浅析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困境 篇9

国际化先进银行在与企业客户的合作之前, 通常会做审慎的调研, 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 包括其竞争对手和所处整个行业的情况。然后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 给企业提供包括对企业金融产品的培训、资金运作、融资以及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建议。企业投资海外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对目标国经济、政治甚至人文环境的不了解。渣打银行在56个国家有1400多个分支机构, 有超过90%的利润来自于亚洲、非洲及中东市场, 其国际化网络与中国本土企业海外拓展的最初目的地有着高度的契合, 因此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近年来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热潮中, 作为非洲大陆最大的国际银行, 渣打利用其植根非洲多年建立起来的庞大网络以及对非洲政治文化、政策法规的充分了解, 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在中国引进外资的初始阶段, 一些外资银行随着其本土企业也一并踏入中国的市场, 并以在中国投资的本国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业务, 迅速打开市场, 站稳脚跟。外资银行以国际化的行业和产品技能与本地化的知识理念, 向本国在海外的投资企业提供国际金融环境中的信贷业务、现金管理、贸易融资、零售银行金融产品组合和资本市场业务。

中资银行是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走出去”的企业也是中资银行在海外发展的重要支撑。种种资料和调查报告显示, “走出去”使得银行与企业间的共生共荣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企业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银行业的发展。中资银行不仅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融资支持, 而且要全面参与到企业的并购和资本运作中去。

国家要设法引导“走出去”企业和银行在海外发展过程中的合作, 具体可以考虑采取如下措施:第一, 国家有关部委应该围绕支持“走出去”企业和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合作发展制定相应的办法和措施, 例如, 为避免“走出去”企业间和中资银行海外机构间的无序竞争, 国家商务部和金融监管机构可酌情对“走出去”企业和商业银行海外设立机构的地域进行划分, 视当地市场容量批准企业和银行海外机构的设立。第二, 可以结合中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要求企业首先选择在海外投资所在地的中资银行办理相关业务, 国家有关部委在国外的有关双边交流和合作, 国家各系统各部门如教育部、旅游局、航空、航运、商检等驻外机构对外办理双边合作等事项均应考虑利用国外中资银行的资源和渠道。通过各行各业的支持, 为中资银行在海外建立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第三, 国家有关的出口信贷或项目贷款也可以由国家政策性银行与海外中资银行合作办理, 由海外中资银行承担代理行的角色, 以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对于一些援建海外的项目工程, 相关的银行结算、融资等业务亦应指定所在地或工程所在国附近的中资银行办理。通过这些必要的手段使已经“走出去”的中资银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来自国内的支持。第四, 全力充当桥梁与纽带, 积极协助企业和银行海外机构解决与当地市场监管机构产生的问题, 合理保护企业和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权益。在国内, 要引导企业和中资银行在内部建立流畅的支持海外发展的业务流程和体系。

摘要: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将持续扩大, 涉及的领域将不断拓宽, 合作的方式也将日趋多样, 经济社会效益也将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已成为建筑、纺织和海员劳务的重要输出国, 在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和生产能力过剩的同时, 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篇10

外汇风险是因汇率波动造成的经济行为主体未来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 尤其指蒙受损失或丧失所期待利益的可能性, 通常还将承受外汇风险的外币金额称为“受险部分”。中国石油企业在其跨国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外汇风险表现如下:

1.交易风险, 也称为“交易结算风险”。其产生于本国货币与外币的交换。以外汇买卖为业务的外汇银行负担的风险主要是外汇风险。

2.折算风险或会计风险。其产生于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 主要是由于汇率变动, 期末进行报表合并时, 对不同币种计价的公司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损益按本币折算后形成账面利得或损失。

3.经济风险。其主要是由于未预期到的汇率变动而引起的石油企业预期现金流量净现值发生变动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前述两类风险对企业的影响都是暂时或一次性的, 且影响面不大;而经济风险引起的公司预期现金流量净现值的变化, 常常影响到公司的方方面面, 并且影响将是长期性的。

二、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风险的防范

1.外汇交易风险防范。

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外汇交易风险的防范与石油企业结算的某一具体交易有关。其风险防范策略很多, 总结起来主要是交易的内部防范技术和外部防范技术。交易风险内部防范技术是指石油企业内部用于防范和降低外汇风险的方法。如:外汇净头寸调整法、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在合同中订立货币保值条款、通过风险分摊防范交易风险、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资金收付时间等。交易风险内部防范技术是石油企业首先要考虑的, 因为其具有较低的成本;除内部管理技术外, 石油企业还要积极运用交易风险的外部管理技术。石油企业可以和银行合作或进入市场进行外部套期保值, 如远期外汇合同、外汇期权交易等。开展外汇交易是一种实用、直接而科学的方法, 但其成本较高, 交易也较复杂。

2.外汇折算风险防范。

由于折算损益是一种会计账面上的损益, 一般并不涉及石油企业真实价值的变动, 在相当程度上具有“未实现”的性质, 除非有关的会计准则规定必须将所有外汇损益在当期收益中予以确认, 一般来说石油企业不必仅为了改善会计成果而进行折算暴露的抛补, 因为折算损益仅仅是一种纸面上的“薄记收益”, 而抛补交易上的费用损失则是实际的现金损失。折算风险控制战略的核心是:增加硬币资产、减少软币资产, 同时减少硬币债务、增加软币债务。这样的战略可以通过调整资金流量、风险对冲及资产负债表保值等方面的策略来体现。

资金调整包括改变母公司或子公司预期现金流量或币别, 以减少子公司当地货币折算风险。在预期当地货币贬值时, 直接的资金调整方法有:出口用硬币计价, 进口用当地货币计价, 投资硬币证券, 用当地货币贷款替代硬币贷款;间接的方法有:调整子公司间货物销售的转移价格, 加速股利、服务费、使用费等的支付, 调整子公司间账款的提前与延期支付或收取。在预期当地货币升值时, 资金调整的程序正好与贬值情况相反。

风险对冲是指两家子公司之间或多家子公司之间相互交易的账款进行相互抵消结算。如果结算涉及的方面较多, 一般需要设立一个中央清算中心, 由它把各个子公司的账户联系在一起, 按照彼此抵消后的结果进行结清支付。

实行资产负债表保值也是一种有效防范折算风险的方法。它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 所使用的各种货币表示的受险资产与受险负债在数额上相等, 以使其风险头寸转换为零。

3.外汇经济风险防范。

对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来说, 外汇经济风险主要是汇率的变化导致石油企业风险暴露从而造成损失。所以对其管理, 首先应该站在石油企业发展战略高度上来进行, 不应该是权宜之计, 需要做长远规划。可从生产调整和财务调整战略角度做出抉择。

(1) 生产调整战略

(1) 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在本币升值的情况下, 国内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上升, 国外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下降, 所以石油企业应设法利用较便宜的国外生产要素进行生产,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国外投资办厂, 以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

(2) 转移生产。如石油企业在世界不同国家设有工厂, 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汇率变动情况, 将生产任务在不同国家的工厂之间进行转移, 增加在货币贬值国生产, 减少在货币升值国生产。

(3) 设厂选址。单纯从应对经济风险角度看, 在本币升值的情况下, 一个有意设立新厂的石油企业, 可考虑选在货币贬值国建厂。

(4) 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降低生产成本、应对货币升值风险的重要措施。

(2) 财务调整战略

(1) 资产债务匹配。即石油企业将融资的来源与未来将要获得的收益进行搭配, 以消除因汇率变动可能造成的损失。如若石油企业拥有以美元计价表示的大量出口业务, 那么, 石油企业就应当将其部分债务也以美元计价表示。

(2) 业务分散化。石油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其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 是防范经济风险的有效战略。

(3) 融资分散化。如果两国的利率差额不等于预期的汇率变动率, 石油企业就有可能通过借入利率低估的货币资本从而降低其融资成本。

(4) 营运资本管理。其基本方法是石油企业利用转移定价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转移资金。当某子公司所在国货币发生贬值时, 应当通过转移定价及早将子公司以当地货币表示的利润转到母国;反之, 当某子公司所在国货币发生升值时, 应当通过转移定价及早将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利润转到该子公司。

摘要:近年来, 我国石油企业跨国业务空前增长, 外汇的使用量和留存额也逐年增加。因而, 进一步加强对具有不稳定性特征的外汇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已经成为中国石油跨国经营风险管理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风险

参考文献

[1]余 倩 姚雪丹:企业外汇风险及其识别与计量.特区经济.2005 (4) :145~146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篇11

关键词:旅游企业战略;跨国经营;战略管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76-02

一、旅游企业战略管理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战略理论的起源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公元前360年我国军事学家孙武撰写的《孙子兵法》与同时期的古希腊军事战役。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初至50年代末)

20世纪初期,亨利·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可以说是最早的战略思维。二战后,美国的企业为了适应技术和组织的快速发展,开始应用长期计划技术,并认识到确定组织目标、制定战略计划、配置资金预算(资源)对企业实现预期增长目标的必要性。

2.古典战略管理理论(60年代至80年代初)

企业战略管理在这一阶段相对完善,并出现第一个热潮,产生了很多流派。安德鲁斯是最早对企业战略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将战略分为:市场机会、企业实力、个人价值观与渴望、社会责任四个构成要素。安索夫提出了“战略四要素”,并在1965年出版《公司战略》一书,这是有关战略的第一本著作。自此以后许多学者开始积极参与企业战略研究,形成许多不同学派。

3.竞争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企业战略理论和生产经营实施的发展,战略理论的研究重点转移至企业竞争层。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涌现出了三大战略思潮:行业机构学派、战略资源学派、核心能力学派。

(二)旅游企业与旅游企业战略

旅游服务是经济社会中提高生活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旅游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为增强我国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企业就必须审视自身的能力,对经营战略的基本要素、使命与思路进行设计。

1.基本要素

旅游企业战略目标定位是指旅游企业通过设定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确定业务领域、以在目标顾客的头脑中占据的特定位置。旅游企业在确定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时,必须以顾客的核心利益为出发点。

战略路径选择即如何正确地做事情,也就是旅游企业如何真正达到目标的问题。它涉及旅游企业战略全过程,既要考虑战略设计方式,又要考虑优化战略实施、战略控制的方式。

战略资源具有不完全模仿性。随着国际旅游集团的大力扩张与渗透,我国旅游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为此,培养、引进与配置具有预见性、洞察力与系统性思考人才是打造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旅游跨国企业的战略管理必须结合其产品特性、管理特点与行业特征。旅游跨国企业战略是根据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分析,确定企业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目标,选择实现目标与获得竞争优势的路径,包含总体战略、经营单位战略、职能战略等三个层次。

2.基本使命

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实现超越发展。既体现了传统业务的突破和企业转型的升级,又体现了对手和自我的超越。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对手能力的不断提升,所以需要不断地构建竞争优势。想要在动荡不定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重视创新。旅游企业创新是其产生持续优势的动力源。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旅游企业必须采取开拓性的增长战略。旅游企业需要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旅行社企业的全球化战略管理

旅游企业全球化战略是跨国经营的旅行社企业针对各国、各地、各种环境、各种市场形势,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管理网络。它协调了旅行社企业的整体运营、市场营销、研究开发和投资等活动,从而实现旅游企业效益最大化。

旅游企业国与国之间的交易活动主要通过与业务伙伴的合作展开。旅行社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是从世界各地的旅游业经营环境出发,并以跨国经营的舞台为背景,对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获得最佳的整体利益。

二、旅游跨国企业的战略定位

(一)旅游跨国企业的战略目标

旅游跨国企业战略目标应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是一种长期目标,着眼于未来。在坚持先进性的同时,战略目标的制定还应考虑到企业的实现能力,具有系统化操作理念。

战略目标是旅游跨国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企业使命的要求,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对企业使命的进一步具体和明确的阐述。旅游跨国企业战略目标必须达到目的性、先进性、现实性、系统性、精确性等要求,并可通过标杆超越、盈亏平衡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加以确定。

(二)旅游跨国企业的战略思路

战略思路是关于旅游企业未来发展的具体战略构想,包括方针、路径和措施。战略方针是旅游企业在战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依照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的要求,确定的关于旅游企业战略管理的总体指导。旅游跨国企业战略路径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基本战略措施就是为支持旅游企业的基本路径而规划的各项战略活动,主要集中在组织、文化、制度、信息、人才、资本等方面。

战略思路是关于旅游跨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具体战略构想,它是旅游跨国企业战略管理的起点。战略定位理论探讨由于什么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企业间经营业绩的差异,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式、内部条件式、内外匹配式与互动整合式等四种观点。要科学进行战略定位,必须掌握基本的分析工具,包括SWOT分析、业务组合矩阵、战略聚类模型与博弈论等。

三、旅游跨国企业经营模式

(一)旅游跨国企业连锁经营

世界各国的连锁经营采取的是共同的经营方针和统一行动,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销售有机结合,通过规范化经营服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经营模式。它的优势在于连锁经营使得小规模的单体企业联合成大集团,产生规模经济,使运营成本下降。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优势。实施连锁经营的企业集团,特别是一些大集团,享有较好的声誉,给顾客带来一种安全感。

从经营方式来看,现代连锁经营企业在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通常会针对其自身资源与市场需求,实施不同的业务扩张方式。连锁企业在业务发展初期,大多是依靠自有资金,采取直接经营。直营连锁公司,管理系统庞大,权力相对集中,容易产生官僚化,也会提高管理成本。特许经营是连锁化经营的一种高级形式。特许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往往不采取强制性措施,一方面通过特许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有效的服务、指导和监督,引导受许方的经营行为。

(二)旅游跨国企业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也称多样化经营或多角化经营,是两个或以上相关或不相关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为客户提供多种基本经济用途产品或服务,在不同市场进行开拓的经营战略。跨国企业热衷于多元化经营发展,出发点是避免对单一产业的依赖,使自己能实现长期稳定的经营和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通常跨国企业集体采取多元化的动因是受某些行业高收益、高需求、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利导,为谋求更大发展而进入多个领域从事经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规避单一产业经营的风险,努力使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活动稳定,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本质上讲,跨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由市场供求矛盾与竞争程度引起的。

(三)旅游跨国企业品牌建设

旅游跨国企业品牌是旅游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的蕴含有自身个性、企业文化、经营特色和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通过对旅游市场的细分,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能使的旅游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地位。

品牌传播要求旅游跨国企业找到自己满足消费者的优势所在,用恰当的方式持续不断地与消费者交流,促进消费者的理解、认可、信任和体验,使消费者产生再次购买的意愿,不断维护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好感。品牌传播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包括广告传播、促销传播和公关传播。结合企业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牌传播方法,能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扩大市场份额。

四、加入WTO后的中国旅游

我国旅行社企业对加入WTO后的形势已有所准备,旅行社企业中的精英已经开始和“海外兵团”一起筹建新的运作载体。从全球化角度看,旅游企业业务属低利润。对于这样一个低利润行业,应充分认识到经营中国公民旅游是我们的特长,应当属于业务重点,要重点发展。而对于传统的入境旅游业务可以采取合资的方式,与外商共同发展。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的速度将加快,中国人走向世界已经不再是梦想,尤其是出境游,已经成为旅行社企业的三大业务(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之一,这一业务,越往后越发展,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可谓后劲十足。

加入WTO后,对我国旅游景点类、旅游综合类服务企业将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实现改制和新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后,跟会促使我国旅游企业积极行动起来,迎接挑战,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高晓霞.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

[2]陈炫桦,王乐.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界,2009,(7).

[3]王慧敏.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上海经济,2001,(11).

[4]熊俊.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5]高舜礼,中国入世后的旅游企业跨国经营问题[EB/OL].中国网,[2002-11-19].

[6]杜江.中国旅游企业经营国际化的国际化:理论、现实与模式选择[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7]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理论与发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杜江.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9]杜江,戴斌.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10]魏小安.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社会责任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篇12

一、社会责任: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新挑战

1. 劳资层面的挑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劳动力市场总体格局很长一段时期都将是供过于求;再加之集体谈判机制的缺乏和社会法治化水平偏低, 使得多数中国企业习惯于依赖所谓人口红利, 工资偏低, 劳动时间偏长, 工作环境较差, 社会福利不配套。但是如果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进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 则势必受到所在国劳工政策的巨大影响。在一些国家, 代表劳方利益的工会组织力量强大, 往往借助各种渠道, 给企业施加压力, 以改善劳工权益。这也正是上汽兼并韩国双龙汽车、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等受挫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便是进入一些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非洲国家, 尽管当地工资水平低, 但是由于劳动力缺乏必要的基本训练以及文化上的差异, 不少企业宁愿从中国招聘外派劳务, 也不愿意实行员工本土化。这也使得这些企业倍受当地政府、工会以及西方国家的指责。因此, 如何适应联合国全球契约的原则, 满足所在国有关劳工方面的政策法律, 学会与工会以及国际劳工组织打交道, 对于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而言, 不能不说是它们必须面对的第一个挑战。

2. 环境保护方面的挑战。

80年代以来, 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方兴未艾, 以绿色和平组织为代表的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也日渐增多, 在学术界的支持下, 各种严格的环保标准相继出台, 尤其在发达国家, 政府制定的各种强制性环境标准对外国资本进入这些国家设置了非常高的准入门槛, 而一旦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不力, 不仅将受到这些国家严厉的法律处罚, 而且也可能因此信誉扫地, 被迫退出在这些国家的经营。即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也在国际性的NGOS支持下, 开始实施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 对跨国企业进行环境评估, 并定期发布报告。尤其是像矿业、建筑施工等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 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面临着特别大的挑战。

3. 消费者方面的挑战。

生产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是企业赢利的基本途径, 因此市场经济也可视为消费导向的经济模式。不过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 一些企业基于成本、价格等因素考虑, 结果导致对消费者的损失。就连丰田这样的跨国汽车巨头, 最近也曝出严重的产品质量缺陷。中国作为工业大国, 生产着最多的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消费品, 因此也最容易受到来自消费者的压力。

4. 合法透明经营方面的挑战。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的历史渊源, 再加之中国经济市场化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 中国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灰色地带较多, 急功近利的擦边球多, 一些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也为此付出过代价, 比如在俄罗斯经营的中国贸易商, 就因为长期利用灰色清关从事进出口贸易, 结果当地政府进行市场整顿时, 中国商户损失惨重。

二、责任意愿与责任能力的平衡:跨国经营中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

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端的客观逻辑看, 企业社会责任是与作为社会经济主体的企业规模日渐扩大, 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日益增大, 企业履行责任的能力不断增强同步展开的。目前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展开, 至少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几个发展时期, 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 十九世纪前的西方企业主要承担经济责任, 以满足企业股东对企业的利益要求, 大多数企业对经济责任之外的社会责任既无意愿, 也无行为;第二阶段, 十九世纪中后期, 在劳工运动压力之下, 企业开始注重对劳工权益保护;第三阶段, 主要指二战结束以来, 企业逐步将社会责任扩展到具体的企业利益相关者, 主要是客户与供应商。第四阶段, 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企业将社会责任扩展到非特定的利益相关者, 企业开始关注环境保护、促进公正等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 企业责任按其内涵, 通常由低至高可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等不同层次, 各层次责任的承担方式要求也各有不同。其中, 经济责任是基本责任, 是企业生存的前提;法律责任是企业必须履行的强制责任;而伦理责任与慈善责任则是企业道德化的只有软约束但属于更高层次的责任。由此可见, 尽管现代社会对所有企业都要求履行愈来愈多的社会责任, 但事实上, 具体到每一个企业, 还必须从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出发, 履行与其实力、能力相适应的社会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 不存在适用于所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但是, 企业在规划社会责任战略时, 却可以分享一个基本原则, 即企业应当在履行责任意愿和实习责任能力之间维持一个基本平衡。

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意愿, 是企业必须积极回应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企业的责任期待, 主动承诺在企业经营实践中尽力履行社会责任。一个企业若没有基本的责任意愿, 就不可能期待这个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有多大作为。不过责任意愿, 更多是企业的理想期待, 企业战略安排, 必须体现企业的理想主义因素, 即企业理当全面回应社会对企业的所有期待, 促进企业朝一个能够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公民企业方向去发展;但是另一方面, 企业在制定社会责任战略时, 又不能全凭理想出发, 而必须考虑企业所处的实际发展阶段, 以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能力。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刚刚跨出国门的中国企业, 也能像老牌西方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去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而言, 可行的思路或许是, 在搞好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服务的前提下, 由内而外地逐步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比如优先解决企业内部劳工福利问题, 然后是环境问题, 再来回应所在地政府、社区、NGOs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期待等等。当然这并非说, 在企业能力较低时, 对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可以无动于衷地推卸, 而是分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地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三、社会责任管理:跨国经营的战略新思维

环顾世界, 当今全球领先的跨国公司大多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履行视作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们不仅将践行社会责任视为企业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 而且通过在企业内部设置战略管理部门, 专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从这些成功企业的经验看, 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 主要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 可以大幅度改善企业的公共关系形象, 提升企业产品在客户心目中的美誉度, 总体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网络信息时代, 企业美誉度的积累, 不仅仅依赖广告投放, 恐怕更依赖企业实在的社会责任履行来不断强化客户对企业及其产品的认同。其次,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有利于改变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 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从而能最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再其次,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 有利于改善企业与所在国当地社区、地方政府、NGOs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积累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人脉关系等社会资本, 从而可以增大企业抵御风险、克服危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正因为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着企业发展的全局与长远, 引领着新的时代条件下先进企业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方向。因此, 致力于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 可以从如下几个层面, 来建构其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管理架构:

1. 企业家必须从战略高度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

这就要求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必须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形成观念共识, 即承担社会责任大于企业而言既是企业道德法律义务, 也是理性的社会资本积累, 不应短视地认为社会责任开支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 而逃避或被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在企业文化层面, 主动增加企业社会责任内容, 就彰显出企业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意愿, 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文化理念, 也在更大层次上提高了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与使命, 即企业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牟利机构, 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建设性的责任主体。

2. 适时利用全球性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条约和规则, 来拟定企业分阶段可以履行的企业社会责任。

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 必须建立起相应的规范。目前, 在全球范围内, 既有联合国全球契约的十条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规范, 也有与之对应的有关企业发布责任报告的比较详尽的所谓G3标准, 还有诸如适用于制造业的SA8000标准, 以及即将推出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6000。只不过企业在签署这些条约时, 必须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择机而行。若条件严重不具备, 与相关原则和标准还存在巨大差距, 可以在条件逐渐成熟时予以考虑。有些中国企业就曾在条件不成熟时签署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 后来因无力履行有关原则而被该组织除名, 反而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 给企业的跨国经营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3. 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机构, 出台专门规则, 整体上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一项组织目标的达成, 既需要组织内专门机构的推动, 也需要组织内其他部门的配合。由于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涉及到企业从设计生产到供应营销的整个环节, 而且还有许多责任行为在企业日常经营之外, 比如对社会重大事件的恰当响应等等, 因此企业要从整体上布局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目前国内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存在着一些明显的误区, 比如把企业社会责任看成是企业内部的党群人事部门的责任, 或者只重视某些环节的社会责任, 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层面的社会责任。如台资公司富士康尽管重视企业外部社会责任承担, 慈善捐款踊跃, 但却对企业内部劳工福利和安全生产忽略。因此, 尽管企业社会责任的投资不菲, 但却因为接二连三的员工非正常死亡事件, 而无法在公众中建立起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方面, 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特别适合解释企业适合社会责任的成效, 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均衡推进社会责任, 远比急功近利地在个别环节上进行社会责任建设更有价值与意义。

4. 有效利用外部社会资源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上一篇:抢修机制下一篇:MVC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