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跨国投资理论

2024-10-31

企业跨国投资理论(精选10篇)

企业跨国投资理论 篇1

石油是一种战略资源, 石油的供给不仅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 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区域安全和世界政治、军事形势。近年来,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 自2007年10月以来, 石油价格一路狂奔, 从75美元附近直奔150美元大关, 升幅接近100%, 又在短短的不到一个月下跌了20%以上, 到120美元以下。原油价格的高位剧烈波动已成为全球经济繁荣发展的一大杀手。高油价引发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形成了显而易见的经济破坏, 各国股市因此惨遭重创, 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石油需求不断增加, 仅仅依靠国内石油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石油进口迅速增加, 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能源机构预计, 中国的石油需求量2010年为3.5亿吨, 2020年为5亿吨, 而原油产量2010年为2亿吨, 2020年为1亿吨, 2010年缺口将达到1.5亿, 2020年达4亿吨。今后国际石油市场暂时和局部的短缺, 以及油价的异常波动, 将对我国石油供给和国民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冲击。为了改善我国的石油安全状况, 我国的石油公司纷纷“走出去”, 谋求海外发展和扩张, 加大跨国投资;我国石油企业在经过长期引进外国投资的时期后, 将逐步迎来对外投资的高潮。

一、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对国外石油依存程度不断增长。1996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4年, 中国原油进口量突破1亿吨;2006年中国进口石油1.4亿吨, 自产1.6亿吨, 对外依存度为47%。未来, 我国石油产量基本稳定在1.8亿吨左右, 但需求仍将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10年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0%。届时我国石油供求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6》预计, 到2030年, 我国原油进口量将从每天300万桶增长至1200万桶, 对外依存度达到80%。

从上图可以看出, 我国的跨国石油投资已是迫在眉睫。从资源国的角度来讲的, 海外石油投资基本方式有租让制、产量分成合同、风险服务合同、联合经营等四种。如果从我国石油公司角度看, 按照承担的勘探开发风险大小, 海外石油投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购买储量; (2) 与资源国合作; (3) 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合作; (4) 购买区块。目前位居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沙特阿拉伯、阿曼、安哥拉、伊朗、俄罗斯、苏丹、越南、也门、刚果、赤道几内亚。近几年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数量大幅增加, 2004年所占份额达到8.8%, 比1999年上升了约7个百分点, 俄罗斯已跃居中国第5大原油进口来源国。非洲也是中国原油进口增长最快的来源地。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形式包括全资控股、合资参股和非股权安排的投资模式。目前, 中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三家垄断了油气勘探生产权;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家垄断了我国海外油气资源的开采权;下面把我国几大石油企业的跨国投资情况作一个简单比较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石油企业各自有一定的特点, 跨国投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 由于我国金融业还不够发达, 我国石油企业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 没有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有利条件;对于国外石油企业及油田的股权收购也常常受到跨国公司和资源国政府的阻挠, 使我国的石油企业饱受困惑, 也给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构成了威胁, 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

二、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分析

利用海外石油资源的主要模式有海外贸易和海外投资两种。通过多年的海外石油投资活动, 我国的石油企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是国际油价持续高位振荡, 给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带来了较大风险。2006年以来, 国际油价持续高位振荡。其原因有世界经济增长、以欧佩克为代表的利益集团通过对产量的控制拉动油价、石油霸权主义刺激、投机商哄抬、美元贬值推动油价等。从石油市场参与人的构成来看, 各类投资者在石油期货市场所占比例, 生产商占15%, 大石油公司占34%, 炼油厂占23%, 消费者占6%, 基金和各类构投资者占22%。

可见国际石油市场参与人构成复杂也是油价大幅波动的原因之一。

二是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竞争环境激烈。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与国际油气资源状况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 国外石油巨头也在进入中国市场, 并已逐步向加工业、勘探开采业延伸。它们在海内外与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企业展开竞争。

今后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我国南海等地区。中东—北非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由于世界对其石油依赖程度的不断加大, 该地区的石油争夺将更加激烈。中亚—俄罗斯介于欧、亚两大消费区之间, 刚刚开放的石油开发市场吸引了众多跨国石油公司参与竞争, 特别是西方国家及其石油公司。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潜力和地理位置更为东亚各国所瞩目。世界石油资源和市场分布不均衡的矛盾有加剧趋势。从消费情况看, 当前及今后十几年世界石油消费近80%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这种资源分布与消费格局, 使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更显突出。

三是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缺乏整体策略, 投资成本过高, 存在内耗。目前我国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化经营方面, 缺乏关于“往哪里走”、“怎么走”等问题的长远战略规划。在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 没有长远的战略和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市场定位。据有关部门调查, 国有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约占2/3。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竞争原因外, 与跨国投资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定位有着直接关系。另外由于我国的三大石油公司没有统一的机构协调, 往往为了拿到项目内部相互压低价格, 造成内耗, 降低了利润空间。

四是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粗放, 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海外投资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各种风险, 如油价波动、汇率波动和合作方政局的稳定性等。不成功的国际合作项目, 尤其是在国外执行的合作项目会造成远比国内项目大得多的经济损失。同时, 资源瓶颈、环保制约的压力也在石油投资的发展中显现。

目前我国石油行业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大多数人知识面相对狭小, 而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一定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要能够懂得相关的国际法规, 熟悉和了解当地的法律环境。目前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 急需大量国际性经营的人才, 但企业对人才投资力度还需要加大, 而且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培训机制。

五是信息化建设不足, 投资结构不合理。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对投资回报率的作用很大。企业内部信息化不足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外部的信息不足则会影响我们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的能力。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 我国石油企业无论在内部还是外部信息化建设都存在明显不足。中石油在海外投资时主要业务集中在上游, 下游投资比较少;而中石化优势在下游炼油加工。在这种投资结构下, 不利于紧密上下游的业务, 降低成本、抵御风险。

三、前景与展望

跨国投资的发展呈现出不同阶段, 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起初是石油贸易方式, 中期可以采取曲线投资方式等具有隐蔽性的间接投资方式, 后期可以采取直接的投资方式。可见在海外投资的整个过程中, 石油企业可根据投资的不同阶段对投资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我国的石油公司通过依靠国家力量, 与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合作开拓全球资源市场, 同时可以通过帮助当地发展工业和基础设施, 来为资源国的经济发展作贡献。同时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 成本优势等来与国际石油公司进行合作, 勘探国际油气区块。无论是建立战略性石油储备还是到海外购买油田再或是兼并国外石油公司, 都需要大量外汇作为保障。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中国利用海外石油资源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我国石油企业跨国投资前景可从如下方向着手:

一要开发新油田。开发新油田是最具吸引力及获利最丰富的做法, 但是因为大部分难度较低的可能开采地点已经被西方大型国际石油公司所掌控, 我国的石油公司在这方面可能面临竞争上的困难, 一些仍然可能进行开采的地方位于较偏远的地区, 通常面临政治不稳定的问题。在这方面, 我国已经经历了很多不很理想的投资, 包括支付价格过高, 如我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委内瑞拉的项目;相关基础设施的开发成本过高, 如需要建设的3277公里管道以开发哈萨克斯坦的Uzen油田;外国政府的政治阻力, 如中海油总公司对于Unocal的收购企图等。这些投资上的失败促使我国政府谨慎对待海外投资项目的审批。但是在全球油价和商品价格迅速飙升的情况下, 之前不具备商业价值的许多项目又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目前油价的走高已远远超出了我国的控制, 并且已经对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国不得不把自然资源的获取放到国家重要日程上来。

二要发挥地区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非洲国家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在引进外资开发石油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球大石油公司正加紧开发非洲油气资源, 新兴产油国发现大油藏的机会较多, 有利于中方开辟海外新油源。有些非洲国家实行捆绑式招标, 要求投资石油勘探开发的外国公司承担石油下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中方可利用石化产业优势, 上下游联合介人非洲石油市场。我国具有中亚—俄罗斯石油资源的地缘和政治优势。同处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等, 在保持地区石油市场稳定方面也与我有共同利益。所以要抓住有利时机, 发挥地区优势。

三要关注石油替代产品、新材料生产企业。在能源紧缺下, 我国当前也在发展替代石油产品, 如积极发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水电、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尽可能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由于我国煤炭储量丰富, 以煤为原材料的煤化工企业相对于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企业, 具备较大的成本优势。

四要完善国家石油管理体制。在国务院综合部门内或单独建立相对独立运作的能源 (石油) 综合管理机构, 承担目前仍由各石油公司行使的监管职能和综合管理部门分头实施执行的职能, 并逐步集中分散在国家有关部委的石油管理职能。在此基础上, 尽快完善石油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国家能源局已经于2008年8月8日正式挂牌, 标志着这个备受瞩目的能源行业政府管理机构进入正常运转阶段。国家能源局要做的是调整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 研究制定能源法规和政策, 推动能源重大工程合理布局,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等, 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五要努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石油公司。应进一步理顺石油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 加快主副业分离, 稳步推进石油公司产权结构多元化, 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以建立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 强化制度建设, 完善运行机制, 调整好内部各方面关系, 并按照国际市场营销惯例来组织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公司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国家调整进口税收政策, 鼓励国内供应偏紧产品进口, 保障国内供应;完善促进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鼓励企业对外投资,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另外, 开始吸引中东产油大国在国内开设炼油厂, 沙特、科威特两个产油大国已经开始在我国建设炼油厂。中东石油巨头积极投资中国石油炼化业, 帮助我国开辟了原油进口的新渠道。这种“市场换资源”的作法, 成为我国解决石油供应安全问题进行的一种全新的尝试。

六要力争石油定价权。原油和其他资源不同,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国际政治和经济斗争的综合性产物。作为世界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 我国在国际石油定价机制中却没有相应的影响力。目前国际石油基准价格是以纽约商品交易市场和伦敦洲际交易所的石油期货价格来确定的。石油定价权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在定价权的缺失已经成为我国石油安全上面临的最紧迫的一个问题, 它使得我国在国际石油贸易中丧失了主动权, 不得不负担额外的花费。

七要不断创新, 提高管理水平。跨国投资过程蕴藏着巨大风险, 这些风险对于年轻的中国石油公司来说, 若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危机。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面临着管理、经营、文化等方面的风险。为了解决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要修炼内外功, 一方面提高自身对跨国投资的决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虚心从外部环境和国际著名的石油跨国公司学习。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转变观念, 以质取胜;政府介入, 减少内耗。在有了海外投资的经验后应把重点从以报价取胜转移到以质量取胜;树立品牌, 不断地开拓市场。另外由于几大石油公司是分散决策, 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整体行动。此时政府应该出面介入, 减少内耗情况的发生, 促成企业在海外投资上的相互合作和扶持, 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2) 严谨的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跨国投资比国内投资复杂的多, 风险也大得多, 因此评估海外投资的评估部门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精通项目评估的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和外经贸专家队伍。项目评估必须真正从项目的原始数据、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出发, 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供决策者参考, 决不能因为要急于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 或为了承揽到某个项目而降低评估标准。

(3) 实施人才战略, 培养、储备跨国经营人才。人才是关键, 石油企业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复合型的跨国经营人才, 迅速改变目前我国石油职工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人才短缺的问题。培养人才参与跨国经营的具体业务, 从实践中培养才干, 积累经验。

(4) 优化投资结构, 分散经营风险。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时要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一体化可以紧密上中下游业务之间联系, 保证原材料供给、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减少税负等。另外, 一体化石油公司还可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平衡经济周期对企业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 石油企业是资源性企业, 其跨国投资的目的是保证未来能以合理价格得到充分的资源, 因此在进入海外市场时, 应该更多地应采取直接进入战略, 即直接进入目标市场并展开全方位经营的基本战略。虽然很多石油企业拥有大量现金, 但是随着海外投资的不断增加, 融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我国公司海外投资才刚刚起步, 在未来将更为强劲, 我国石油企业的跨国投资将通过影响定价等措施保证国家的正常经济发展, 并逐渐对全球市场产生长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春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世界经济》2004年第3期。

[2]吴磊:《中国石油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2004》, U.S.Department of Energy.Washington, D.C.2004.

企业跨国投资理论 篇2

前两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简介

由商务部和中国贸促会共同主办的“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分别于2007年5月16日-17日和2008年4月22日-23日在北京连续成功举办两届。

两届研讨会得到了外交部、财政部、农业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委的大力支持,已逐渐成为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高层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品牌会议。

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出席两届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张晓强副主任、国家税务总局王力副局长、国家税务总局解学智副局长、中国进出口银行李郡副行长和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有关负责人等分别出席两届研讨会主题大会,并就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作专题演讲。美国、巴西、法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德国、乌克兰、韩国、柬埔寨、南非等多国驻华大使、使馆高级官员和政府机构负责人出席两届研讨会,并详细介绍了各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机会。

作为中国贸促会“中国企业‘走出去’促进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研讨会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吸引了外国驻华使馆和其它招商机构及中外投资服务机构、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吸引了共计600多家有意“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前来参会。与会的中国企业代表踊跃发言提问,与演讲嘉宾积极展开互动交流,体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强烈意愿和务实精神。

跨国投资:与优秀企业伙伴合作 篇3

1971年,欧力士在香港首次涉足国际业务,次年起陆续进入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斯里兰卡市场,并于1981年打入中国市场。

欧力士当时的投资战略包括:第一,在未有租赁业务的地区积极拓展业务;第二,与当地的权威企业进行合作。1970年代在香港首次进入国际市场时,欧力士单兵作战,但其后进入新加坡市场时,欧力士开始与当地权威金融机构和企业合资拓展业务。这是因为欧力士认识到,在缺乏深刻认识的地区,与其单独起步,不如寻找优秀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快捷展开业务并确保最大的成功。

到中国“吃螃蟹”

1981年欧力士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CITIC)、北京市物资贸易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当时中国正在积极推行引进外资政策,租赁业务的引进无疑也成为推进该政策的良好典范。

当时中国的外资引进政策旨在积极引进海外设备和技术,将中国制造的商品供应给国际市场,租赁方式能够以较少的资金引进海外设备和尖端技术,因此吸引了中国各地国营企业的关注。开始运营仅仅一年,租赁业务的便捷性就在企业间口口相传,各地众多国营企业纷纷集聚到北京与欧力士热切商谈。但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受中日间法律和社会制度的差异等影响,合资公司产生了不良资产,欧力士也一度从中国市场撤离。

此后,2004年欧力士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同成立了测定仪器租赁公司——欧力士科技租赁(天津)有限公司,次年在上海成立了欧力士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欧力士重新回到了中国的租赁市场。在上海的合资公司中,欧力士出资98%,上海国际株式会社出资2%,为进入中国本土市场的外资企业及内资企业提供融资租赁及经营租赁。

2005年,欧力士向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设立的中国首个铁道专业租赁公司——中铁租赁有限公司进行了投资。2008年,欧力士向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100%出资的资产管理公司)为主体设立的私募基金进行了投资。2010年,欧力士与该公司以“环境”为主题开展了战略合作。双方在废弃物发电、水处理、太阳能发电、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等领域进行了合作,在环境领域推进了各种各样的项目。

2009年,欧力士在大连本地注册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欧力士(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并获得了大连市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认证。这帮助欧力士在中国所有地区获得投资的认证和认可更加容易,同时,人民币的调配额度以及在中国经营的自由度也得到了放宽。

目前,在大连港新开发区,欧力士中国总公司大楼正在兴建。这个项目是大连港湾旧区改造为新商业中心的一部分,有望获得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扶持和发展。大连本地从事旅游观光、地产开发运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大连海昌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欧力士这个项目的合作伙伴。

欧力士还与台湾食品流通领域大型公司——台湾统一集团联合成立了私募基金,以市场不断扩大的中国大陆地区为中心,继续向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的食品饮料、日用品行业中有发展前景但还未上市的企业进行投资。

2011年,欧力士对中国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投资。该公司是一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水务公司,在中国的中小城市从事上、下水道设施运营、管理及其他周边业务。作为中国水务的合作伙伴,欧力士除了为中国水务的业务拓展提供资金支持,还承担起引进日本企业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桥梁作用。

2012年,欧力士与中国最大的汽车经销商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庞大公司”)合资成立了庞大欧力士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在庞大公司之前广泛的业务基础上,结合欧力士集团在全球积累的汽车租赁技术和经验,为不断成长的中国汽车租赁市场,提供高附加值服务。

如何义利兼顾?

除中国以外,欧力士在亚洲的业务拓展还包括1980年进入斯里兰卡市场。这是对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提议的响应。欧力士与IFC、斯里兰卡银行(现已不是股东)共同设立了该国第一个租赁公司——LankaORIXLeasingCompanyLimited(LOLC)。

1993年,欧力士对印度InfrastructureLeasing&FinancialServicesLimited(以下称“IL&FS”)进行了投资。该公司由印度国有商业银行CentralBankofIndia等出資成立,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1995年,欧力士与IL&FS共同成立ORIXAutoInfrastructureServicesLimited(现为欧力士100%出资)。该公司提供汽车的租赁和分期付款、租车、卡车贷款等服务,目标是不断成长的印度市场。

2008年,欧力士进入菲律宾的房地产市场,与菲律宾大型商业银行MetroBank集团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目前着手进行的项目包括首都马尼拉的公寓开发和酒店、写字楼开发两大项目。

2010年,欧力士向越南大型基金运营公司IndochinaCapitalCorporation进行投资。该公司是一家1999年成立的基金运营公司,作为越南三大资产运营公司之一,在房地产开发、资金融通、咨询服务等方面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和优秀业绩。

欧力士已在亚洲许多国家开展业务。进一步拓展业务规模的同时,促进亚洲各国的经济成长,成为欧力士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欧力士认为,在拓展业务规模方向上,将租赁等金融功能与服务一体化,提高业务附加值,提升公司服务功能的专业性,升级成为自主事业运营的公司,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面对亚洲地区,欧力士通过提供领先的、国际化的金融服务来创造新的价值,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服务。

企业跨国投资风险监控研究 篇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 企业跨国投资应运而生, 其体现了我国初级阶段企业国际化的一些特征。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健全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企业的跨国投资存在体制交替的现象。

(一) 投资规模小, 经营风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07年和2008年达到224.68亿美元和521.50亿美元, 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1.05%和2.81%。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抑或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 这种投资规模远远不够。企业跨国投资需要在市场调查和研发产品上投入大量资金, 随着企业产品逐步打入市场, 企业需要更多的营运资金, 一旦资金供应不足, 企业将随时面临破产的威胁。在该阶段, 产品能否试制成功, 能否被潜在的客户接受;如果被接受, 这个市场能否扩大到一定规模, 能否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立足于该行业等都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因此经营风险极大, 较高的经营风险和资金筹集与投资安排是当前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最主要的财务特性。

(二) 发展速度快, 资金相对紧缺

随着销售规模的快速增长, 跨国企业在市场上开始建立起了产品认知度, 经营风险减小了;另一方面, 在高速成长期, 基于完全合理的利润水平之上的高销售额将产生更充裕的现金流, 但企业必须在总体市场开发和市场占有拓展两个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同时为了与生产活动中不断增长的规模水平相匹配, 也需要大量的投资, 结果经营过程所产生的现金必须重新投入到再生产中去, 导致企业资金依然紧缺, 经营风险虽然降低, 但绝对数值依然较高, 这时的经营风险主要与产品的最大市场份额以及企业持续增长的时间长短有关。

(三) 投资目标以出口创汇和获得资源为主

我国企业从事跨国投资的主要目标有: (1) 扩大海外市场。以前多数企业主要由代理商出口, 随着出口产品量的不断扩大, 海外市场比较稳定, 从而吸引了很多企业不再依托于代理商, 而是在海外建立贸易公司直接进行出口, 来扩大出口市场。 (2) 掌握出口市场信息。通过获取海外市场信息来探寻国际市场的发展机会。小企业一般进行试探性的投资, 而大型的企业集团一般进行目的性的投资, 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了解国际市场运作方式以及获取相关方面的信息。 (3) 资源开发。我国资源丰富, 但人均占有量匮乏, 尤其是重要资源, 如森林、石油、钢铁等, 其人均占有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资源很难以贸易方式进口, 而且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企业要进一步发展, 可以在国外建立开发资源生产基地。 (4) 参与市场竞争。现阶段企业跨国投资主要以占领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为目标, 虽然跨国企业在管理和经营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 不会与当地投资者发生冲突, 然而企业是在一个陌生的投资环境中, 风险很大。

二、企业跨国投资风险识别及其定位系统研究

跨国投资风险不仅受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而且还受到企业内部风险因素如人力资源风险及投融资风险的影响, 为了更有效地防范跨国投资风险, 必须对各种影响风险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及定位研究。

(一) 跨国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识别风险常见的方法是以风险的来源作为风险因素, 跨国投资风险因素主要有外部风险因素和内部风险因素。

外部风险因素分析 (PEST) 包括以下方面:

(1) 政治风险因素 (P) :这里的政治风险因素主要指政策法规风险因素, 是我国政策、法律法规的不稳定和不健全以及不规范执行使跨国投资很难进行以及失败的概率。

(2) 经济风险因素 (E) :主要包括产业风险因素、经济波动风险因素、金融与资本市场风险因素。一是产业风险因素 (E1) 。为实现一定的发展目标, 国家会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来制定投资导向和产业政策, 从而限制和鼓励产业的发展。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个区域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建设状况。产业的发展程度越高, 建设越好, 就越适应区域的发展, 跨国投资的集聚效应也易形成。产业风险的大小由投资导向和产业政策的变化、区域的基础设施情况以及科技水平决定。二是经济波动风险因素 (E2) 。经济波动风险是由于宏观经济走势和波动使经济效果朝相反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一个经济前景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并持续增长, 同时投资者能够比较选择并为自身提供有利的投资机会;相反, 如果经济不景气并伴有通货膨胀时, 政府通常采用的货币政策是紧缩银根, 如此导致跨国投资成本高、资金周转速度慢。三是金融与资本市场风险因素 (E3) 。金融与资本风险是指区域金融市场的变化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规范程度以及规模给跨国投资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性。吸引资金的主要因素是跨国投资的高收益, 但相伴的高投入和高风险则阻碍跨国投资。

(3) 社会风险因素 (S) :跨国投资社会风险因素指社会政治风险因素, 社会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政治的变化, 社会和政治深远地影响着经济发展, 所以, 社会风险意识的强弱和政治的稳定性都会影响跨国投资的行为。

(4) 技术风险因素 (T) :技术风险是跨国投资面临的重要风险, 是由技术本身的缺陷、技术缺乏竞争力或者新技术替代了当前技术而造成的损失。包括技术开发风险、技术竞争风险和技术替代风险。

内部风险因素分析包括以下方面:

(1) 人力资源风险因素 (H) 。跨国投资对知识和技术依赖性不断增大, 同时对人这一掌握知识和技术的主体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战越演越烈, 企业是否可以获得足够人才, 以及是否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 直接影响到跨国投资的顺利实施和成败, 其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就是人力资源风险。

(2) 投融资风险因素 (IF) 。企业的跨国投资离不开资金流的筹集与投放, 因此融资和投资是企业的跨国投资能否顺利进展的基础。只有顺利融通资金, 经过决策预测, 找到合理的项目, 并进行跨国投资, 企业才会保持盈利和发展。

上述项目风险因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其原因在于他们有类似或相同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跨国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可以对风险进行定位。

(二) 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定位分析

在跨国投资中发生的各种区域风险是一个综合各种因素、多个系统以及各种变异的体系, 在任何阶段都有其特殊的发展历程。所以, 应时刻关注跨国投资风险的发展状态和感知风险信号, 以判别接受风险的临界点。应用风险等级判断对跨国投资的风险进行等级划分, 从而定位关键风险, 是风险系统分析的重点。所谓区域风险等级判断是指凭借每个风险的分量因素, 确定现在风险的特征以及其破坏的可能;还要设立各个风险分量因素细分指标的权重, 运用矩阵模型计算, 确定不同种类风险分量到底处于何种状态, 观察其是处于正常区域、防范区域、警戒区域、危险区域还是特别区域, 从而判断风险的动态。

设风险分量 (P, E, S, T, H, IF) 的状态分别为Aρ (ρ=1, 2, ……, 6) , 其细分指标分别记为向量Xρ= (Xρ1, Xρ2, ……, XρA) t, 设A是X的连续函数, 因此跨国投资风险不同分量的状态可近似地表示为:

式中A= (aij) n×n是二次项系数矩阵, 是对称矩阵, B= (b……bn) 是一次项的系数向量。其中系数矩阵A可通过专家评判法求得, 系数向量B的确定可由层次分析法等求得。然后可以取定一串指标数值:N1πN2πN3πN4πN5πN6, 并设定N1πAρπN2为正常区域, N2πAρπN3为防范区域, N3πAρπN4为警戒区域, N4πAρπN5为危险区域, 而到了N5πAρπN6就是风险破坏造成严重损失的特别处理区域。

对于跨国企业而言, 为将面临的各种风险分量因素进行整体评价, 应当利用风险的系统构成, 找出跨国投资中各种风险因素的互动和交织过程, 比较明确地认知整个风险体系。这里采用三维结构分析法, 横坐标为风险可能 (概率很低、概率居中、概率很高) , 纵坐标为风险等级 (正常区域、防范区域、警戒区域、危险区域、特别区域) , 垂直坐标为风险分量 (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人力资源风险、投融资风险) , 绘制跨国投资区域风险的曲线如下, 完成对风险未来趋势的整体分析, 从而对风险进行定位。

三、基于跨国经营的风险控制指数分析

企业跨国经营的显著特点是投资周期长、投资额度大的经营项目, 其财务风险很大。对跨国经营进行风险监控, 首先必须找到可能影响跨国经营成功的风险因素, 研究各种风险因素对跨国经营造成的后果, 该阶段是风险识别, 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前提和基础。

(一) 跨国经营风险控制指数分类与跨国经营相关的风险控制指数包括外部风险控制指数和内部风险控制指数, 外部风险控制指数包括政策风险控制指数、经济风险控制指数、社会政治风险控制指数和技术风险控制指数, 内部风险控制指数包括人力资源风险控制指数和投资融资风险控制指数。如图2所示。

(二) 跨国经营风险控制指数衡量令跨国经营风险控制指数为RCI, 外部风险控制指数为O, 内部风险控制指数为I, 权重为W, 则:

RCI=W1×O+W2×I

其中:O=W11×P+W12×E+W13×S+W14×T

I=W21×H+W22×IF

政治风险控制指数为P、经济风险控制指数E、社会风险控制指数为S、技术风险控制指数为T、人力资源风险控制指数为H、投融资风险控制指数为IF。

而:P=W111×P1+W112×P2+W113×P3

E=W121×E1+W122×E2+W123×E3

S=W131×S1+W132×S2

T=W141×T1+W142×T2+W143×T3

H=W211×H1+W212×H2+W213×H3

IF=W221×IF1+W222×IF2

四、基于跨国经营的风险矩阵分析

对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控制指数进行分析后, 就要对风险的重要性进行排序。风险矩阵法由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 (Electronic Systems Center, ESC) 于1994年提出, 后得到广泛应用。风险矩阵法不直接由专家得出判断矩阵, 而是通过专家的经验, 综合考虑预先划分的风险影响和风险概率, 判断各个风险因素的等级, 然后运用Borda序值法对这些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来排序, 参考此排序结果, 最终对财务风险进行重要性监控。

风险很难定量衡量, 在此衡量风险用风险矩阵的Borda值的倒数, 在风险矩阵中, 某个风险的Borda值指比该风险重要的风险个数。Borda值越小, 该风险越需要监控, Borda值越大, 该风险越不重要。假设风险函数为F, 则:F=1/Borda。Borda值越小, 表明风险函数值越大, 该风险越关键, 就越需要监控。当F=0时, 表明此风险不重要, 可以消失;当F>1时, 表明此风险最关键;风险F一般在 (0, 1) 之间, 因为风险因素的个数总是大于等于1。

(一) 风险影响程度的确定风险影响等级说明如表1所示:

以宏观政策法规调整变化频率P1为例, 由专家评分汇总得到加权平均值为4.4, 处于4~5之间, 此为关键风险, 其他风险以类似方法得出风险影响程度。

(二) 风险概率的确定风险发生概率说明如表2所示:

以宏观政策法规调整变化频率P1为例, 采用专家对风险发生概率打分, 其加权平均值为81%, 处于60%~90%内, 风险比较可能发生。其他风险以类似方法得出风险概率。

(三) 风险等级的确定风险等级对照表如表3所示:

以宏观政策法规调整变化频率P1为例, 风险影响为关键, 风险概率为高, 则得出风险等级为高风险。其他风险以类似方法得出风险等级。

(四)

Borda序值的确定Borda数可以表示为:。

以宏观政策法规调整变化频率P1为例, 其中, RR111表示比“宏观政策法规调整变化频率风险”风险影响程度高的因素个数, 为0;RR112表示比“宏观政策法规调整变化频率风险”风险发生概率高的因素个数, 为7;计算得“宏观政策法规调整变化频率风险”X11的Borda数为:b11= (19-0) + (19-7) =31。其他风险以类似方法得出Borda序值。通过计算出的Borda数进行风险重要性排序, 得出Borda序值, 得到风险矩阵如表4所示:

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函数图如图3所示:

由风险矩阵及风险函数图可以看出, 投资风险IF1是跨国经营最主要的风险, 企业应当重点防范;政治稳定有序度S1、宏观政策法规调整变化频率P1、区域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性H1、产业风险控制指数E1、相关政策法规的健全程度P2、经济波动风险控制指数E2、高素质专业人才供给H2、文化与社会意识S2、融资风险控制指数IF2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风险, 使风险降到临界点以下;区域人才流动保障体系H3、政策法规执行的规范性P3、金融与资本市场风险控制指数E3属于较低风险, 可以忽略其风险对跨国经营造成的影响;技术风险T是跨国经营的最低风险, 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充满了变数, 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跨国经营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特征。针对这些特征, 对企业跨国经营进行风险识别, 定位关键风险因素, 找出风险控制临界点, 建立风险控制指数体系, 最终对其进行矩阵分析, 从而完成财务风险的监控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文治:《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经营分析》, 《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5期。

[2]贾晓霞、杨乃定:《项目区域风险的系统分析及其预警机制》, 《科研管理》2005年第2期。

[3]常虹、高云莉:《风险矩阵方法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11期。

[4]许晖、邹慧敏:《基于股权结构的跨国经营中关键识别、测度与治理机制研究》, 《管理学报》2009年第5期。

企业跨国投资理论 篇5

一、跨国投资海外子公司财务风险特征与风险识别

企业集团跨国投资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集团在全球范围跨国经营时,财务活动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预期收益遭受或有损失的可能性。跨国投资海外子公司的财务风险有其独特性,本文基于“等级全息模型” (hierarchical holographic modeling)简称“HHM”,进行风险识别的分析认为,企业集团跨国境外投资,主要面临外汇风险、税务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导致财务决策失误的风险等。

(一)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一个经济实体的债权债务在以外币计价时,由于汇率变动引起价值变化而蒙受损失或丧失预期收益的可能性,一般由本币、外币和时间三个因素共同构成。企业集团众多海外子公司在全球不同国别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汇率的变动必然会影响到其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一般将其面临的外汇风险划分为经济风险、会计风险和交易风险三类。

(二)税务风险基于各国税制结构、税收管辖权、税基范围、税率、税收优惠政策及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方法等的差别,而导致税负不确定性的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表现为海外子公司应收账款信用风险、存货风险、现金流动性风险等。

(四)财务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海外子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传递延误、安全性受到威胁,披露不规范等,导致可靠性与相关性缺失等的风险。

二、跨国境外投资财务风险控制应对措施

企业集团首先要做好海外子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准备,在加强自主研发、全球学习及国际化整合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需明确跨国海外经营的战略定位,做好充分的跨文化管理准备,为有效规避风险,减少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企业集团母公司应针对海外子公司不同的财务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实施跨国境外投资架构税务筹划,规避税务风险中国企业集团母公司直接投资海外子公司,则母公司从海外子公司取得的股息收入,以及未来企业集团母公司退出其海外投资转让资本利得须缴纳中国25%较高的所得税,是相对比较重的税务负担。企业集团母公司需要从中国税法、外国税法及国际税法的角度进行衡量,就海外子公司的投资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际税务筹划,避免投资海外子公司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达到降低企业集团整体税负、提升企业集团母公司海外投资回报的目的。

(1)企业集团海外子公司间接投资架构设计。具体如下:

一是企业集团母公司投资海外子公司架构的设计,需要从投资东道国、投资母国及第三国的税法规定、国际税收协定、经营运作与外汇等方面进行筹划。通过与最终投资国签订税收协定的某些低税率国家或地区的中间持股公司进行投资并参与运营,从而降低企业集团海外的整体税负。中国香港、瑞士、卢森堡、爱尔兰、阿联酋、新加坡、毛里求斯等地是国际上跨国公司在国际税收筹划及跨国经营中经常使用的中间控股公司设立地。

二是要充分利用海外间接投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集团海外投资架构设计的着眼点,需要分析企业集团投资母国(中国)、投资东道国以及相关的第三国(地区)的税收协定规定,比较直接投资与间接利用第三国或地区投资,其税务上获得的“税收消费者剩余”,确定企业集团整体税负最低的投资架构。以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为例:在直接投资架构下,美国向中国企业母公司汇回股息,根据中美税收协定需要预提10%的所得税。在间接投资架构下,增设香港与卢森堡中间投资公司,根据美国与卢森堡的税收协定,美国公司向卢森堡公司汇回股息,最低只需要缴纳5%的预提所得税。卢森堡对满足一定条件的企业股息收入不征收所得税,根据卢森堡与香港的税收安排,从卢森堡向香港汇回股息也不需要缴纳卢森堡的预提所得税。直接投资架构与间接投资架构的税负比较见图1所示。

在图1中,香港地区只就来源于香港的收入征收利得税,而不对股息收入征税,也不对股息汇出征收预提税。尽管中国内地投资企业集团收到香港地区汇回的股息需要缴纳所得税,但在境外已经缴纳的所得税可以获得一定抵免,而且如果内地企业集团将利润保留在香港地区进行海外再投资,还可以递延股息汇回的所得税税负。

当然,同时也要关注中国的“税收饶让”制度及国际税收协定对中间控股公司的“商业实质”提出的要求,避免“纸上公司”无法享受相应的税收协定优惠税率。

(2)中国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规定的风险规避。

一是规避中国“居民企业”的风险。根据中国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从事海外投资的中国母公司属于中国“居民企业”需要就全球收入(包括海外投资取得的股息和资本利得)按2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在海外中间投资架构下,企业集团母公司应证明,其投资设立海外子公司的实际管理控制机构均在中国的境外,从而减少海外投资中间公司构成“中国居民企业”的风险。

二是规避“一般反避税条款”的风险。根据中国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七条,海外投资架构的设计中如“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安排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一般反避税若出现以下情况,很可能成为一般反避税的调查对象。企业集团于海外设立中间控股的公司在行使投资控股的职能之外,需要安排从事一些具有实际性的经营管理活动,使中间控股公司具有实质的商业目的及性质。

三是规避“受控外国公司”的风险。根据中国《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受控外国公司”的规定,由中国居民企业单独控制的、或与中国居民共同控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低于12.5%税率国家(地区)的企业,并非由于合理的经营需要而对利润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的,上述利润中应归属于该中国居民企业的部分,应当计入该居民企业的当期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基于海外间接投资建立地区财资中心,规避外汇风险企业集团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外汇风险等的规避,应建立企业集团境外地区财资中心,规避外汇风险,实现资金管理与服务。与海外间接投资税收筹划中间投资公司的地区相结合,选择中国境外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地区财资中心(CRT Regional Treasury Center),降低外汇风险的同时,为企业集团管理海外子公司提供全方位、全球化、全过程的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与增值服务。

(1)多元筹资渠道和方式,降低营业风险敞口。企业集团在国际金融中心,与集团母公司联动,选定企业集团协调全球的合作资金银行,实现多种货币、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为企业集团海外子公司提供融资服务,拓宽企业集团的筹资渠道,降低营业风险敞口。

(2)实现企业集团整体资金调剂功能,降低企业集团整体融资成本。将企业集团海外子公司账户内结余资金进行全球汇划,为短缺资金的成员子公司实施内部融资,降低集团整体财务费用。在保证企业集团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进行理财投资,获取财务收益。同时,降低财务手续费,使融资成本最低化。

(3)实现地区外汇现金池的资金集中及外汇风险控制功能。通过外币“现金池”资金的集中管理,风险控制功能在于通过建立现金池,调整货币组合来消除风险的负面影响,以避免付出额外的对冲成本,也可减少外汇风险资产或增加外汇风险负债,使资产负债表的风险资产和风险负债相等,如果各种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相等,净换算敞口等于零。

(4)延伸集团地区财资中心的风险顾问及信息服务功能。帮助企业集团内成员企业分析利率和汇率的趋势,评估资产保值的策略,为企业集团子公司和融资交易提供价格及市场信息,企业集团内部可实施资金投向和套期保值交易。

(三)财务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应对为加强对财务会计信息风险的控制,企业集团母公司应制定海外子公司内部会计信息数据真实性、相关性、传递安全性,海外子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等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会计信息的管理和监督。

(四)海外子公司流动性风险中应收账款控制应对在提高子公司风险管理意识并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前提下,要规范海外子公司业务流程操作及实施培训制度,提高海外子公司人员素质。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的前提下,实施国际结算风险控制,同时,投资销售信用等保险,转嫁风险。

参考文献:

企业跨国投资理论 篇6

关键词:湖南企业,跨国投资,主体性风险

一、湖南企业跨国经营主体性风险的表现形式

1、技术创新能力弱, 世界级的科技发明和知识产权严重缺乏

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 湖南许多企业缺乏自主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 综合竞争力不强。有的企业在技术上一直靠从国外引进。从发明专利的申请量看, 全国上万个大型企业每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 不如美国或日本一个大公司的申请量, 而湖南大型企业每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在全国更没有占居领先地位。2008年湖南企业共申请了2231项专利, 占全国1.61%, 而同年居全国首位的广州申请了25703项专利, 占全国18.6%。从申请专利的种类看, 真正能代表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申请始终没有占主导地位, 如在2008年, 湖南在发明这一块共申请了1196项专利, 占全国2.57%, 广东申请了7524项专利, 占全国16.1%, 位居全国之首。这说明当前我省发明专利的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此外, 企业到国外申请专利的数量就更少, 尽管近年来有所增长, 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 仍有较大差距。与国外企业相比, 差距更大。

这些反映在产品上表现为:其一, 产品不符合市场要求。由于核心能力的缺失, 公司在新产品研发上的进度远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交货期一拖再拖, 使顾客失去耐心, 从而转向了竞争对手, 顾客流失有加速的危险。其二, 产品质量很难形成特色优势。当今国际市场上, 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却越来越苛刻, 这对国际化经营的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产品质量上, 与国外上百年的成熟企业比, 湖南乃至全国的海外企业的产品质量在稳定性及系统性能上尚无法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 其自身产品又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特色, 不能在产品质量上形成了差异优势。其三, 产品结构不合理。由于研发力度不大, 水平不高, 跨国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跨国企业生产的普通的一般性产品多, 生产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甚少。

2、海外企业管理水平低

目前, 在管理上, 多数湖南企业实际上是将国内企业管理体制延伸到海外, 管理水平低, 管理中的混乱、失控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其一, 管理体制落后, 海外企业内部缺乏一套科学选人、用人和人员轮换制度, 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 湖南企业在绩效的评定上, 评价标准大多是定性指标, 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其二, 财务管理不规范、不严格、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很多海外企业财务管理混乱, 有的有两本账、三本账。多本账导致了一系列损害公司利益的问题出现。有的海外企业乱存款、乱贷款, 乱调动资金, 乱开信用证, 乱担保。其三, 母公司对海外企业管理控制监督体制不健全。相当多的母公司对海外企业管理控制、监督机制不健全, 海外企业在无管理、无控制、无监督的“三无”状态下运行, 企业经营的隐患众多。

3、国际营销能力不强

目前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制定了长远的海外发展战略, 大多数企业还是处于无规划状态。对湖南来说, 目前仅有三一重工和宏梦卡通少数几家企业在国外注册了商标, 进行品牌推广与品牌宣传, 而其他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品牌塑造, 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产品推广阶段。这就出现了产品市场潜力大而利润率不高的现象。

4、投资区域、行业相对集中

虽然湖南企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有投资, 但比较起来, 在发展中国家多一些, 其中东南亚地区的项目占国家批准项目总数的60%, 而这之中又以东盟最为突出。截止至2008年9月, 湖南省在东盟设立62家境外投资企业, 合同金额达1.5亿美元, 中方投资额近1.2亿美元, 投资国别主要集中在越南和老挝, 其中越南共有25家, 投资额达3000万美元, 老挝19家, 投资额3800万美元。从投资行业看, 湖南境外直接投资领域涉及到的行业众多, 其中, 电子占24.44%, 化工占20.05%, 机械占16.88%, 纺织占16.66%, 建材占14.23%, 轻工占11.46%, 医药占0.05%, 农业占12.22%。但湖南境外直接投资领域主要是以纺织、服装以及初级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些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小、替代性强, 国际市场趋于饱和。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的高科技产业, 如航天航空、微电子、生物工程, 很多湖南企业仍处于没有能力涉足的尴尬境地。

5、企业资产不足, 人力资本质量不高

湖南跨国经营主体实力不强, 对外投资规模偏小, 竞争力有限。在湖南的对外投资企业中, 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相当大比重。同时湖南省规模工业人力资本构成令人担忧:其一,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其二, 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其三, 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规模工业中, 高素质人才可谓千里挑一。

二、湖南企业跨国经营主体性风险的成因分析

1、体制风险。

主要归因于:其一, 体制僵化。由于较长时间实施高度计划经济体制, 部分企业观念落后, 体制僵化, 市场经济理念和机制较少, 未建立现代市场公司制度。其二, 产权不清, 经营理念落后。国有企业长期产权不清, 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 市场作用成分较少, 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机制。其三,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体制建设跟不上跨国经营发展的步伐。民营企业涉及跨国投资时间不长, 跨国经营经验不足, 很多经营管理体制尚在探索之中。

2、管理风险。

主要归因于:其一, 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其二, 财务管理不规范、不严格, 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混乱的管理状况导致了一系列损害公司利益的事件出现。其三, 母公司对海外企业管理控制监督体制不健全。国内母公司对海外企业的管理、监督不到位, 相当多的海外企业在无管理、无控制、无监督的“三无”状态下运行, 风险隐患很大。

3、决策风险。

主要归因于:其一, 项目决策的论证不充分。湖南企业的决策多呈现为“单线报批模式”, 研究论证往往不够充分, 导致我们在跨国投资运营中做出了许多不科学甚至错误的决策。其二, 信息收集处理机制不健全。跨国企业未建立高效的市场信息收集、处理机制, 收集的资料往往是零星、分散的、有的过于陈旧。有的决策明显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这直接影响企业对外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在当前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各国的跨国公司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一个决策上的失误将有可能使一家公司被永远地逐出世界经济的舞台。

4、技术风险。

主要归因于:其一, 我省的海外企业中生产型企业少, 并且缺少产品的技术优势, 多数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许多高新技术对于我省境外经营企业来说是从无到有, 而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说则是从好到精。其二, 湖南跨国企业缺乏富有竞争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企业对于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是很强。其三, 技术引进受阻。全球金融危机下, 发达国家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垄断和保护, 限制技术转移, 对技术贸易提出高额要价。我省企业很难引进世界一流技术,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我省企业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开展跨国经营。

5、经营风险。

主要归因于:其一, 相比较西方大型跨国企业, 中国企业的资本实力还很弱, 支持其从事跨国经营的大部分资金只来源于银行贷款。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 商业信用危机扩大, 商业信贷紧缩, 企业资本金吃紧。其二, 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制定了长远的海外发展战略外, 大多数境外投资企业还是处于无规划状态。其三, 跨国企业不甚注重品牌宣传, 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产品推广阶段。

6、人员风险。

主要归因于:其一, 湖南跨国企业在人事管理中缺乏一套科学选人、用人、轮换的制度。其二, 熟悉外语、人品端正、德才兼备的海外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法律人员、经营人员相当缺乏。其三, 对外籍人员的管理存在漏洞, 因为我们与外籍人员在文化、地理、宗教等方面存在差异, 容易在具体问题的处理方面产生分歧, 并很难及时进行沟通处理。

三、跨国经营主体性风险防范的制度建设与措施建设

1、进行企业制度革新。

对于湖南企业而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无疑是跨国投资经营中制度革新的必经之路。因此, 湖南跨国公司当务之急首先是对境外投资企业进行改造,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使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并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以保证企业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 使境外投资企业成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其次, 从现在起湖南跨国公司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都有必要进行组织创新、管理创新, 重塑和再造具有全球经营观念和战略的新型组织形态, 尤其要着重对母公司的经营机制和决策方式加以规范化。

2、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湖南跨国企业应积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以科学的管理来预防主体性风险的发生。首先, 应建立对海外企业的调控机制。海外企业人员要有严格的选择、任用、轮换、淘汰、退休制度。人员任用制度要明确, 执行制度要严格, 在制度面前不能搞特殊照顾。其次, 应加强财务控管。海外企业的担保额、贷款额、资金调动、过程安排都要在总公司统一的政策规定范围内行事。最后, 应做好审计监督。在目前体制框架内, 总公司应加强审计工作, 总公司可通过有效的审计实现对跨国经营者的监督。

3、调整技术研究与开发战略。

在调整技术研究与开发战略方面, 跨国投资企业需注意:提高国外子公司科研经费在其研究与开发费用总额中的所占比例;加强国外研发队伍建设, 适当增加国外科研部门中从事研发工作的成员;重视东道国在某些传统和高新技术领域内的比较优势, 充分利用东道国的科技人才资源、科研开发水平以及从事高新技术创新的能力;力争在科技政策宽松、服务设施完善、创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销售潜力巨大的东道国从事技术开发。

4、实行投资区域与行业的多元化。

湖南企业应在稳定传统的港澳地区、东盟和非洲国家的同时, 积极参股欧美实体公司, 帮助这些欧美企业度过难关, 改善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 从而获得西方企业和社会的认同。同时, 也可以借此获得我们需要的技术和管理要素, 取得一些战略性资产, 形成一种双赢的格局。目前我省的外贸公司普遍存在着经营品种单一、经营功能不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日、韩综合商社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建立中国式的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 走综合化经营道路, 形成一种以贸易为中心, 辅之以生产、投资、金融、信息服务的具有多种经营方式的综合体, 扩大经营范围, 增强企业竞争力。

5、建立高效的市场信息收集、处理机制。

企业在跨国投资中需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国际市场产品信息、国际市场价格信息、国际市场分销渠道信息、国际市场促销信息等。这些信息的来源渠道有许多, 可来源于政府机构、国际组织、银行机构、有关的出版物及各类传媒。信息收集工作可由企业内部调研人员进行, 也可委托国内外的专业调研公司或咨询机构完成。对收集上来的各项信息需进行评估、比较、整合并编制资料索引加以储存, 鉴明输入的各种信息的准确性。而后将各种经过处理的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给有关人员, 以便其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决策。

6、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国际化经营远比国内经营复杂, 跨国投资对人才要素的要求非常高, 达到国际水准的高素质人才异常珍贵。故此,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是跨国企业的必然选择。湖南跨国企业应高度重视引进和储备东道国人才。这些人才比派出企业员工更了解当地政府的政策导向, 当地市场的未来走势, 当地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偏好, 而这些正是境外企业得以长久经营的基础。要通过良好的人才机制留住内部人才。要建立人才资源交流机制, 实现人才优化配置。

7、政府应建立有效的宏观支持体系。

政府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 建立健全财政支持体系和法律援助体系, 保证企业跨国经营投资顺利进行, 帮助企业了解国外市场, 熟悉国外政治、法律环境。政府应根据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 与企业共同建立风险应对机制。这些机制可对企业内外部风险进行检测、分析、控制, 实现企业与政府信息共享。这些机制可为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防范机制、提升湖南企业防范跨国投资主体性风险的能力提供强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孙翠兰.区域经济与新时期空间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2]柳思维.湖南境外投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湘论坛, 2008, (3) .

[3]唐爱莉.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策略[J].中国市场, 2007, (26) .

[4]刘作凌.湖南企业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问题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7, (01) .

[5]李建平, 李闽榕, 高燕京.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 (2005-2006) 下册[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7.

[6]崔日明, 徐春祥.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企业跨国投资理论 篇7

近些年来, 国际直接投资已成为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制造业大国, 跨国投资是推进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提高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大批优秀的制造业企业已具备了跨国投资的实力。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引进来”战略对制造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但制造业企业“走出去”依然处于初级阶段。根据统计数据, 2011年, 中国外商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占总数的约44.91%, 而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仅占总数9.43%。截至2011年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只占总量的约6.35%, 远低于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跨国投资的低水平使得中国制造业企业难以应对全球化和入世挑战的需要, 目前中国不仅遭遇到了来自发达经济体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 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而海外投资则可以绕开当地贸易壁垒, 更容易打开国际目标市场。

众多学者围绕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展开了相关的研究。陈湛匀 (2007) 、王恕立和卢平 (2009) 基于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现状, 对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据此提出了可行性的政策建议[1~2];杨麒 (2010) 针对中国跨国公司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模式的选择, 从成长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股权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提出相关配套软环境建设的对策及建议[3]。赵优珍 (2003) 、冀廷瑜 (2009) 等对中国企业如何确定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主体、区位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4~5]。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 入世以来, 制造业作为中国吸引外资最多的产业, 在跨国公司投资引发市场垄断的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进行跨国投资是发展中国制造业跨国公司的需要, 有利于打破市场垄断。立足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际, 通过对制造业企业跨国投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并对投资主体、区位、投资方式的战略选择进行分析。

二、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有显著提升, 制造业的稳定发展已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关键要素。现阶段, 中国制造业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具有较为充分可行性。

(一) 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

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条件下, 人均GDP达到2 500~4 000美元时, 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会大幅度增长, 发展速度可能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速度;人均GDP在4 000美元以上, 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速度, 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正值。

至2013年中国外汇储备3.82万亿美元, 人均GDP达6 629美元, 居世界第86位。但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仍为负, 这说明中国有经济实力进行跨国投资。

(二) 已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制造业企业

2006年中国制造业有172个门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增速连续二十年居全球之首。根据2012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五百强排行榜, 中国包括港台在内上榜公司数量达到79家, 成为除美国以外上榜公司数量最多的国家, 制造业企业占到总数的40%左右。这些企业积极向海外进行投资, 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有力地推动了跨国投资事业的发展。

(三) 具有技术和成本方面的优势

中国制造业通过引进消化创新, 在很多领域已掌握了居国际先进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机械电子、纺织和食品加工等技术和工艺水平都已达到较高水平, 较低成本优势为跨国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制造业的典范———高速铁路, 是中国创新能力的一张“明信片”, 也是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制造”。中国高铁集自主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与一身, 造价仅为国际平均成本的三分之一。

(四)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管理出效益, 管理出人才”, 经过多年的发展, 中国制造业企业也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如海尔“休克鱼管理模式”被美国哈佛商学院首次编入案例教材。通过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经营和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 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熟悉国际惯例, 有能力在海外从事生产经营的人才。

(五) 具有有利的外部投资环境

世纪之交, 中央提出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从政策、技术、资金和具体操作上都进行引导和帮助, 此外, 国家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使得外部环境得以改善, 这些都提高了企业的对外投资的积极性。

三、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投资的战略选择

(一) 优化投资主体

目前,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投资存在主体结构不合理和规模较小的问题。据国家商务部、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 至2010年末, 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66.2%来自于国有企业, 说明跨国投资的制造业企业中, 国有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这在西方这会被认为是对市场竞争和国家安全的威胁, 所以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直接投资屡遭怀疑目光。因此, 应该积极优化投资主体。一方面, 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进行跨国投资, 民营制造业企业作为中国极具活力的市场主体, 应力争成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 中小型企业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通过跨国经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发展壮大。

(二) 区位的选择多元化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投资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广泛, 且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制造业投资的境外企业主要集中于香港、东南亚、欧洲等地。跨国投资集中度过高, 重复交叉投资不利于企业实现市场多元化, 还会激起企业的恶性竞争。一个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备三个优势, 区位优势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即可供投资的地区在某些方面较国内优越。关注新兴市场并根据投资动机选择区位显得尤为重要。

1. 欧美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 欧美经济低迷, 各国竞相加大引资力度, 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的步伐加快, 中国制造业企业投资并购的机会增多, 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中国制造业企业和欧美企业在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互补性较强, 投资欧美发达国家, 不仅可以拓展市场, 还可以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 学习和获得品牌等要素, 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2. 东盟

东盟地区正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资源相对丰富, 成本要素相对也较低。中国制造业企业具有大量成熟的、标准化的适用技术, 商品的价格相对便宜, 符合发展中国家小规模、低成本的需要, 将其用于境外投资不仅容易找到立足点, 而且可以充分发挥相对优势;同时也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 进行梯度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处。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 这为跨国投资提供了新的契机。

3. 俄罗斯等新兴市场

中俄两国的制造业互补性很强, 加之俄罗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 经济政治发展稳定, 是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投资的理想之处。天然气的合作就是一个成功典范。

此外, 非洲大陆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巨大;非洲国家政治经济改革不断深化, 金融危机以后, 经济正呈现恢复性增长, 急需境外投资以改善民生。截至2010年8月, 中国在非洲投资达323亿美元, 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6]。

(三) 因地制宜实施投资方式多元化

1. 以合资经营为主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投资起步晚, 经验不够成熟, 独资经营的风险相对较大。合资合作经营风险相对较小, 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和市场渠道, 快速进入当地市场, 缓解资金压力。但在文化及经营理念上会产生差异, 控制权也受到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资方式以合资经营为主, 独资经营为辅, 与东道国或第三国共同举办的合资企业约占70%左右, 独资企业占20%左右。采用合资经营的方式, 更适合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各种经营资源的需求。

2. 稳步推进并购

在新企业的建立方式上, 绿地投资具有受限少、常常享受东道国优惠政策等优点;但投产、开业较慢, 不利于快速进入市场和跨行业经营。而并购可以充分利用目标企业现有的资源, 快速进入当地市场, 减少竞争对手。但有数据显示,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失败率至少在50%以上, 许多企业出于投机心态, 在后期多存在整合困难的问题, 难以克服会计管理、法律等方面的障碍;且对于被并购企业的真实情况往往难以准确评估, 还会受到东道国反托拉斯法等限制, 甚至受到当地舆论的抵制。其实无论是出资方式还是建立方式, 种种选择都有利有弊, 但是为了减低风险, 应在充分考量企业自身情况后, 要促进投资方式的多元化。

3. 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资信调查

可行性研究和资信调查就是在投资决策前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的重要途径。面对陌生的投资环境, 精确评估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运营, 选定资金和信用等方面情况良好的投资伙伴, 利于项目的顺利进展, 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使得制造业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 综合三种战略, 提高投资水平

1. 综合考虑三种战略

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跨国投资而言, 谁应该走出去, 走到哪里去, 怎么走出去的问题值得深究。三种战略不同的选择和组合方式就是不同的投资道路, 进而得到不同的投资效果。而中国的每个制造业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不尽相同, 所以要综合权衡三种战略的选择,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较于其他两个战略, 区位战略在制造业跨国投资的过程中重要性更为突出。因为区位一定程度上即投资环境, 对投资的决策、风险和收益有重大影响。而无论是投资硬环境还是投资软环境都受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多重影响, 变化较大。

制造业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 决定了这个行业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的难度大得多。制造环节本身较为复杂, 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本, 还需要不断更新的技术支撑。对于中国制造业, 现在大多企业的认识都局限在国内的产业链上, 对于跨国产业链还很陌生, 所以在区位选择时, 不仅仅要对投资环境进行评估, 更要对全球产业链进行合理安排。

2. 协调宏微观的管理促进投资发展

中国制造业虽然发展态势可喜, 但大而不强的现实不容回避。想要取得持续的发展, 不仅要做好战略选择, 还要增强自身实力, 国家也应予以引导。中国制造业企业成长一直多以加大投入为主, 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很难在资源日渐匮乏的时代持续, 技术升级转型刻不容缓。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表现为企业的一种微观经济活动, 但企业的自主决策特别要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所以国家应充分发挥宏观协调管理的职能, 完善制度建设, 以适应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迅猛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和现今欧美金融危机阴云未散, 中国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 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状况良好, 跨国投资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这两方面相比世界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样多重的背景下, 进行跨国投资利于中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但制造业企业的跨国投资在主体选择、区位选择和投资方式等战略选择上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主体结构不合理、投资区域集中、投资方式单一等。因此, 中国制造企业必须选择合适的跨国投资战略, 在以上几方面上做好决策, 使自己不仅能“走出去”, 而且走得远、走得好。还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也应给予企业各种支持, 推动制造业企业跨国投资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湛匀.四因素模型视角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116-119.

[2]王恕立, 卢平.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9, (2) :329-332.

[3]杨麒.中国公司实施跨国投资战略的模式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0.

[4]赵优珍.资源基础论视角的中小企业国际化[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10) :39-43.

[5]冀廷瑜.中国企业在东盟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88-90.

企业跨国投资理论 篇8

截止2016年1月中国对外投资流量位居世界第三位, 存量位居世界第八位, 中国实现了对外投资流量12年的持续式增长佳绩。但是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 面临着投资主体相对单一、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中国企业跨国投资面临诸着诸多困难。但是在如此复杂的国际投资背景下, 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仍旧累计了较为丰富的实务投资经验。因而, 本文立足于研究组织的先前经验对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的影响, 从而为企业在未来跨国投资中的区位选择、投资结构、投资行业等方面提供借鉴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成败经验的定义与影响

公司的行为性理论将组织经验大致分为成功和失败两大类型, 并且决策者把超过相关期望水平的定义为成功, 而把低于相关期望水平的定义为失败。根据该理论, 组织的决策者对待成功和失败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组织的决策者认为成功即表明组织现有的知识体系已经反应了相应的需求, 但是失败经验却开始挑战知识的稳定性。此外, 失败经验不仅导致组织现有知识的缺口, 而且也会清晰的向组织内部成员展示这个缺口究竟在哪方面。

(二) 投资异质性与企业绩效

在跨国子公司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 (Delios and Beamish2001) 指出对于任何外国投资者来说, 规模扩张、进入模式、区域选择成为了三个重要的决定。同时其进一步提出具有不同规模、股权结构以及区域的公司在其扩张动机、资源需求以及在东道国的竞争地位上是有显著差异的。这些差异性使得跨国子公司处于不同的风险水平下, 这使得他们产生不同的绩效水平。

(三) 成败经验与企业绩效

先前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先前进入者早期成功经验对新进入者绩效的积极影响, 比如 (Baum and Ingram 1998) 以连锁酒店为例证实了这种积极性影响, 同时 (Shaver et al.1997) 利用美国的医药和制造业为例也证实了这种积极性影响。另一方面, 学者开始研究先前进入者的失败经验对企业绩效的积极性影响, (Denrell 2003) 呼吁应当从单独研究从先前进入者失败型经验所获得的积极性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变量

本文主要立足于研究经验学习对跨国企业投资绩效的影响, 其中经验学习又进一步区分为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两个维度, 进一步研究企业异质性对经验学习和中国OFDI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同时, 本文将投资异质性进一步细化为子公司股权异质性、区域异质性以及企业规模异质性三个调节变量, 从而检验投资异质性是否会对经验学习和跨国企业投资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二) 模型设计

本文利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来研究跨国公司先前投资经验对其海外投资绩效的影响, 包括投资经验对绩效的主效应研究以及异质性对经验和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回归模型采用如下的模式:

在这里Pj指的是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经营失败的可能性, 表示截距, 表示在二元回归模型中自变量、调节变量以及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 此处考虑到股权异质性、规模异质性以及区域异质性的调节作用影响, 并没有加入bi来控制相关的固定性效应和异质性因素的影响, 从而使得回归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和研究价值。

(三)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通过抽取中国在沪市上市中国企业对335个国家或地区直接投资的5963个企业研究样本, 通过二元logit回归, 进行实证结果分析。

四、理论假设

(一) 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的关系

H1a:成功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

H1b:失败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

(二) 股权异质性对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H2a:股权异质性对成功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存在着负向的调节作用。

H2b:股权异质性对失败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存在着负向的调节作用。

(三) 规模异质性对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H3a:规模异质性对成功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存在着负向的调节作用。

H3b:规模异质性对失败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存在着负向的调节作用。

(四) 区域异质性对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H4a:区域异质性对成功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存在着负向的调节作用。

H4b:区域异质性对失败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存在着负向的调节作用。

五、实证结果

本文我们将着重考虑调节变量对跨国子公司绩效的影响, 基于此项目的首先我们来检验不同类型的经验对子公司绩效的主效应影响,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调节变量的影响。其中, 主效应的实证结果主要体现在模型1-模型7中, 而三大调节变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模型8-模型16中。

(一) 主效应分析法

1. 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之间的关系 (表1) 。

模型1加入了两个控制变量和三个调节变量, 模型2和模型3开始陆续加入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这两个自变量来检验不同类型投资经验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绩效的主效应影响, 模型2的实证结果表明成功经验对子公司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 且为显著正影响, 即子公司先前的成功投资经验越多, 那么其在未来的经营绩效就会越差, 这与我们的常规逻辑和实践活动显然不符, 为此模型5加入了成功经验的二次方这个自变量来考虑成功经验对子公司绩效的主效应影响, 检验是否存在倒U型的可能性。模型3的实证结果表明失败经验对子公司绩效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模型4将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一起放入模型中来检验投资经验对绩效的影响, 模型4的实证结果表明成功经验对子公司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 而失败经验对子公司绩效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在此基础上, 模型5和模型6分别加入了成功经验的二次方和失败经验的二次方两个自变量, 检验是否存在不同类型的经验对企业绩效的倒U型的可能。

其中, 模型5中加入成功经验的二次方之后, 通过主效应分析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成功经验的一次方对子公司的跨国经营绩效是显著的, 且为显著地正向影响, 而成功经验的二次方对子公司的跨国经营绩效也是显著的, 且为显著地负向影响。这也证明了假设1中的第一个子假设, 即成功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同理, 模型6中加入失败经验的二次方之后, 通过主效应分析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失败经验的一次方对子公司的跨国经营绩效是显著的, 且为显著地正向影响, 而失败经验的二次方对子公司的跨国经营绩效也是显著的, 且为显著地负向影响, 这也验证了先前倒U型曲线的设想, 同时, 这也证明了假设1中的第二个子假设, 即失败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

在考虑相关控制变量的基础上, 此处我们将成功经验、失败经验以及两种类型经验的二次方一起放入模型7中来检验不同类型的经验对跨国子公司绩效的主效应影响。实证结果表明, 失败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 而成功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之间则不存在倒U型关系。

(二) 交互效应分析法

上述为主效应分析方法下, 不同类型的先前投资经验对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的影响, 进一步我们将重点考虑股权异质性、规模异质性以及区域异质性这三大调节变量在先前投资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之间的影响。

1. 股权异质性在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在模型8和模型9中分别加入了成功经验以及其二次方来考量股权异质性的调节作用。模型8的实证结果表明, 股权异质性在成功经验与企业绩效之间是不存在着调节作用的, 但是模型9的实证结果表明股权异质性在成功经验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存在着显著地调节作用, 且为显著地负向调节作用, 而股权异质性在成功经验的二次方与企业绩效之间则是显著地正向调节作用, 这也证明了假设2中的第一个子假设。

模型10考量了股权异质性在失败经验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并且实证结果表明同成功经验一样, 股权异质性在失败经验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存在着显著地负向调节作用, 而其在失败经验的二次方与企业绩效之间则是显著地正向调节作用, 这也证明了假设2中的第二个子假设。

2. 规模异质性在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在模型11和模型12中分别加入了成功经验以及其二次方来考量规模异质性的调节作用。模型11的实证结果表明, 规模异质性在成功经验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同时模型12的实证结果也表明规模异质性在成功经验的二次方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也是不显著的, 即假设3中的第一个子假设没有得到证实。

而模型13表明规模异质性在失败经验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存在着显著地负向调节作用, 而其二次方与企业绩效之间则是显著地正向调节作用, 这点证实了假设3中的第二个子假设。

3. 区域异质性在经验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p<0.05**p<0.01***p<0.001

最后, 在模型14和模型15中分别加入了成功经验以及其二次方来考量区域异质性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 区域异质性在成功经验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是不显著的。相反, 在加入其二次方后模型15的实证结果表明区域异质性在成功经验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存在着显著地负向调节作用, 而其二次方与企业绩效之间则是显著地正向调节作用。这点证实了假设4中的第一个子假设。

同时, 模型16表明区域异质性在失败经验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存在着显著地负向调节作用, 而其在失败经验的二次方与企业绩效之间则是显著地正向调节作用。这表明区域异质性在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的倒U型曲线上是存在调节作用的, 且证实了假设4中的第二个子假设。

六、结论

鉴于国内外学者企业关于异质性对中国OFDI绩效研究较少的状况, 本文从经验学习的角度出发, 首先通过主效应分析的方法检验了不同类型的经验对中国OFDI绩效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子公司股权异质性、区域异质性以及企业规模异质性三个调节变量, 反映企业异质性对经验学习和中国OFDI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 区别于传统研究聚焦于经验学习对中国OFDI绩效的影响, 并且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例证企业异质性在经验学习与中国OFDI绩效之间是有显著影响的, 从而丰富了异质性理论的运用。

鉴于本文的数据源于中国OFDI先前经验, 并考虑异质性因素的影响, 将不同类型的经验予以比较和分析, 尤其是重点关注失败型经验对中国OFDI绩效的影响, 这对失败型理论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Baum, J.A., &Ingram, P.1998.Survival-enhancing learning in the Manhattan hotel industry, 1898-1980.[J].Management Science, 44:996-1016.

[2]Denrel, J.2003.Vicarious Learning, undersampling of failure, and the myths of management[J].Organization Science, 14:227-243.

企业跨国投资理论 篇9

一、风险层次全息模型 (HHM)

事实上,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是一个复杂的大规模系统, 涉及的资源以及人员非常复杂, 同时还存在由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导致的风险和技术转移中的风险, 所以引入层次全息模型 (HHM) 来对风险进行综合处理, 以加强对风险的分析。

1. 风险层次全息模型。

理论上而言, 数学模型描述系统中侧面的映象, 单个模型很难辨别和记录大规模系统, 纵然大规模系统可以找到一个综合模型来描述, 也不够全面。大规模系统的自然属性见下图。层次全息模型能够更为全面地为系统识别风险。

对于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而言, HHM可以评估子系统以及它们对总风险的影响。HHM为每个子系统无论在计划、设计下还是在操作模式下都可以提供识别和评估量化风险的途径, 通过层次全息模型就能够进行更加全面和更具代表性的风险分析。

2.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的层次全息模型。

根据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的实践经验, 建立其风险的层次全息模型, 即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由于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风险比较复杂, 为简化模型, 现仅从宏观方面 (PEST) 对利用HHM建立的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风险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如表1所示:

二、风险过滤、排序以及管理模型 (RFRM)

由于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活动复杂, 在项目活动中面临的风险多, 而如何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及其需要的资源有限, 因此需要找到一个对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影响较大的风险要素来进行管理。为解决风险管理中的风险等级问题, 这里仅引入风险排序这一过程。

笔者旨在采用风险过滤、排序以及管理 (RFRM) 方法识别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每个阶段的风险因素, 建立每个阶段的风险指标体系, 为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风险管理形成一个全面的风险模型。风险过滤、排序以及管理的目标是在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风险场景分析中建立风险因素的优先排序。

RFRM方法论由八个主要阶段组成, 其内容如表2所示:

(1) 场景识别:风险来源虽然不能通过HHM全部识别, 但是多数都已识别。通过形成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层次全息模型, 一个完整的系统成功建立。

(2) 场景过滤:风险来源中很多风险不可能立即受到关注, 这个阶段主要是过滤掉对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风险影响较小的范围、时间域以及决策层次的风险。

(3) 双重标准过滤以及排序:本阶段运用一个矩阵程序继续过滤一些影响较小的风险, 这个矩阵先将风险概率划分为五部分, 影响环境也分为几个部分, 可能性越大, 风险越高, 那么矩阵中每个格子就有不同级别的风险。双重标准过滤及排序矩阵如表3所示:

(4) 多标准评估:第三阶段判断后, 优先关注的风险就在风险矩阵的右方。此后, 对每个场景进行评估以确定严重程度, 评估对象为可复原性、健壮性、冗余性。

(5) 量化排序:对场景概率的量化主要通过贝叶斯定理和相关的证据完成, 并生成一个水平轴为概率范围的风险矩阵。量化排序矩阵如表4所示:

风险区域的分析涉及前五个阶段, 第六到第八阶段属于风险控制以及层次全息模型修正的范畴, 暂不分析。

三、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风险区域

层次全息模型 (HHM) 考虑了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 但是如果要进行风险管理, 风险过细和繁杂就会让管理者感到无从下手。风险不是单个存在, 而是相互联系。如果将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中的各个风险划分为一定的区域, 管理者就可以将注意力聚集在某一个区域的某些风险。现将风险划分为三个互相关联和影响的风险区域 (RP) , 如表5所示:

对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风险的研究是基于这三个风险区域展开的, 由此可以识别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每一个RP阶段的主要风险因素, 并量化测评风险。

1. RPI风险。

(1) 开发全息层次模型 (HHM) 。由表1可知,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风险层次全息模型主要考虑了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风险的宏观方面 (PEST) 。

(2) 按照专注领域进行场景过滤。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的RPI主要关注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的商机, 其目标是验证是否存在一个恰当的市场机会及其产品或方案是否可行、是否与企业战略相符。本阶段检查内容有客户/市场需求 (MR) 、价值主张 (VP) 、市场时机 (MT) 、技术可行性 (TF) 、竞争优势 (CA) 、环境规章 (ER) 、关键特性 (CF) 、内外部合作伙伴与供应商的商业机会 (PSO) 等。

在此阶段, 过滤掉RPI所要关注的风险场景, 剩余的十三个风险场景成为第三阶段的输入信息:P1 (政治稳定性) 、P2 (政府腐败) 、P4 (法律清晰性) 、P6 (政府和投资者目标的协调) 、P7 (税收制度) , E3 (经济周期) 、E4 (市场发达度) , S1 (合作者有关情况) 、S6 (勘探风险) 、S7 (储量风险) 、S8 (地质资源条件) 、S9 (外部建设条件) , T2 (技术适合项目) 。

(3) 双重标准过滤和排序。为进一步降低风险场景量, 此阶段将预留的十三个风险场景分布到严重性程度矩阵上, 如表6所示。

按照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的实践, 采用双标准过滤和排序后, 有八个风险场景被保留:P1 (政治稳定性) 、P2 (政府腐败) 、P6 (政府和投资者目标的协调) , E4 (市场发达度) , S1 (合作者有关情况) 、S8 (地质资源条件) 、S9 (外部建设条件) , T2 (技术适合项目) 。

(4) 多标准过滤。风险场景的范围通过对第三阶段双重标准的过滤和排序后更容易管理, 管理决策者即可全面分析每个风险场景。在此阶段, 管理决策者对这些剩余的风险场景按照定义的标准进行详细评估。

(5) 量化排序。根据严重性程度以及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的经验, 利用贝叶斯方法量化排序风险矩阵, 如表7所示。

贝叶斯于1763年提出了贝叶斯公式, 即通过专家的先验概率重新评定事件的后验概率。贝叶斯公式现已广泛应用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其公式如下:

P6 (政府和投资者目标的协调) :故障概率为0.05, 影响为A, 风险较高。

如果政府和投资者目标的协调会使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受到影响, 根据经验, 政府和投资者目标的协调概率为5%, 即把5%的概率指定给该风险场景。用A代表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的政治和法律因素;E代表相关证据, 得出经验数据P (A) =0.3, P (not A) =0.7, 则P (E|A) =0.05, P (E|not A) =0.95;Pr (E) =Pr (E|A) Pr (A) +Pr (E|not A) Pr (not A) =0.05×0.3+0.95×0.7=0.815;Pr (A|E) =Pr (A) Pr (E|A) /Pr (E) =0.3×0.05/0.815=0.018 4。

采用相同的方法, 将剩余的风险场景进行量化排序, 并完成表5。如果过滤掉风险场景中所有的中度风险和低度风险, 基于表5的评估结果, 在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的RPI风险区域, 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风险场景:P1 (政治稳定) 、P2 (政府腐败) 、S1 (合作者有关情况) 、S8 (地质资源条件) 。

2. RPII风险。

RPII风险主要关注矿业的开采。首先在第二阶段过滤场景, 剩余十二个风险场景, 成为第三阶段的输入信息:P3 (非政府组织) 、P5 (产业政策) , E2 (加强可持续发展) 、E3 (经济周期) , S2 (安全管理) 、S3 (矿业工人) 、S4 (社区问题) , T1 (工艺技术与装备) 、T3 (项目团队的技术经验) 、T4 (技术专家的可用性) 、T6 (技术成熟度) 。为减少风险场景量, 在第三阶段, 根据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经验将剩余的风险场景分布在定性严重性程度矩阵上, 如表8所示。

根据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的实践, 采用双重标准过滤和排序后, 剩下七个风险场景:P3 (非政府组织) , E2 (加强可持续发展) , S2 (安全管理) 、S3 (矿业工人) 、S4 (社区问题) , T1 (工艺技术与装备) 、T4 (技术专家的可用性) 。风险场景通过第三个阶段的过滤和排序后更加容易管理, 决策者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每个风险场景。在第四阶段, 管理决策者对剩余的风险场景逐个详细评估。在第五阶段, 利用贝叶斯方法量化排序第三阶段过滤的风险场景。

假定全部过滤掉风险评估为中度风险或低度风险的风险场景, 基于表7的评估结果,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的RPII风险区域, 应关注以下五个风险场景:P3 (非政府组织) , S2 (安全管理) 、S3 (矿业工人) 、S4 (社区问题) , T1 (工艺技术与装备) 。

3. RPIII风险。

RPIII风险主要关注矿业的闭坑。首先在第二阶段过滤场景, 余留十个风险场景, 成为第三阶段的输入信息:P2 (政府腐败) 、P3 (非政府组织) 、P7 (税收制度) , E1 (提高企业声誉) 、E2 (加强可持续发展) 、E4 (市场发达度) , S3 (矿业工人) 、S5 (安全隐患) , T3 (项目团队的技术经验) 、T5 (技术转移的有效性) 。

为减少风险场景量, 在第三阶段根据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经验将剩余的风险场景分布在定性严重性程度矩阵上, 如表10所示。

根据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的实践, 采用双重标准过滤和排序后, 剩下七个风险场景:P3 (非政府组织) , E1 (提高企业声誉) 、E2 (加强可持续发展) , S3 (矿业工人) 、S5 (安全隐患) , T3 (项目团队的技术经验) 、T5 (技术转移的有效性) 。

风险场景通过第三个阶段的过滤和排序后更加容易管理, 决策者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每个风险场景。在第四阶段, 管理决策者对剩余的风险场景逐个详细评估。在第五阶段, 利用贝叶斯方法量化排序第三阶段过滤出的风险场景。

假定全部过滤掉风险评估为中度风险或低度风险的风险场景, 基于表9的评估结果,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的RPII风险区域, 应关注以下三个风险场景:E1 (提高企业声誉) 、E2 (加强可持续发展) 、S5 (安全隐患) 。

4.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风险区域热图分析。

根据以上划分的风险区域, 以及对每个风险区域分析存在的主要风险, 可以得到以下的风险区域热图 (Hot Map) :

根据风险区域热图, 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1) 在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的RPI阶段, 经济 (E) 和技术 (T) 并没有主要影响的风险, 而政治和法律 (P) 以及社会 (S) 都有一定数量的风险。其中政治和法律 (P) 以及社会 (S) 在这一阶段都有两个主要风险。所以在RPI阶段, 政治和法律 (P) 以及社会 (S) 是主要因素。

(2) 在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的RPII阶段, 经济 (E) 没有主要影响的风险, 而政治和法律 (P) 以及社会 (S) 、技术 (T) 都有一定数量的风险。其中社会 (S) 在这一阶段都有三个主要风险。所以在RPII阶段, 社会 (S) 是主要因素。

(3) 在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的RPIII阶段, 政治和法律 (P) 、技术 (T) 没有主要影响的风险, 而经济 (E) 、社会 (S) 都有一定数量的风险。其中经济 (E) 在这一阶段都有两个主要风险。所以在RPIII阶段, 经济 (E) 是主要因素。

(4) 社会 (S) 从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的RPI阶段到RPIII阶段都有风险, 所以可以看出, 社会 (S) 是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

摘要: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风险识别, 只有了解风险的属性和场景, 才可以对风险采取必要的管理和控制。本文基于风险层次全息模型 (HHM) 和风险过滤、排序以及管理模型 (RFRM) , 对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进行区域分析, 以期为识别风险提供参考。

关键词: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风险区域

参考文献

[1].高兵, 贾其海, 崔彬.国际矿业投资项目的非技术风险及其防范.金属矿山, 2009;1

[2].矿业权评估指南修订小组.矿业权评估指南.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4

[3].翁春林, 邓永胜.探矿权评估方法综述.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21

[4].黄先芳, 娄纯联.矿业投资项目风险控制对策.新远见, 2008

[5].Couillard, Jean.The Role of Project Risk inDetermining Project Management Approach, ProjectManagement Journal, 1995;12

企业跨国投资理论 篇10

一、价值链扩张的相关理论

(一) 自有品牌

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在国外又称PB (Private Brand) 自有品牌、PL (Private Label) 自有标签和SB (Store Brand) 店家商标, 从不同角度, 自有品牌被赋予不同的定义。

根据自有品牌的特点, Hoch对自有品牌定义是:唯一一个可以包含整个卖场产品种类的品牌;唯一零售商可以完全自主决定销售方式、存货规划等决策的产品;一定是放在最醒目的货架, 且不需支付上架费用, 可以将产品价格折扣100%转至消费者身上的产品。

欧洲零售行业协会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中把零售业自有品牌定义为:凡是消费者产品是以配销商利益为着眼点, 并且以配销者的名字或商标为名, 透过配销者自己的市场通路销售出去者为自有品牌。美国自有品牌制造协会网站对自有品牌的定义是:自有品牌产品包括所有零售商品牌的商品。这一品牌可以是零售商自己的名称, 或是零售商专门创立的名称。 对零售商而言, 它们可以通过自有品牌产品来提升销售量, 以及获取顾客忠诚度, 因为自有品牌使得零售商和其他竞争者产生了差异化, 自有品牌可以加强零售商的形象并巩固其与消费者间的关系。零售商认为:消费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买到制造商品牌的商品, 但只能在他们的店里买到该自有品牌的产品。

(二) 价值链及其发展

1.价值链。

价值链概念最早是由Poter在其 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 认为企业的价值链 (如图1所示) 是以独特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内部物流 (采购、存货等) 生产, 外部物流 (库存和分销) 、销售和营销以及服务 (交易商支持和客户服务) ;辅助活动包括基础部门 (计划、财务、信息服务、法律) 的技术开发 (研发、产品设计) , 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都是围绕企业创造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展开的。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决定了竞争优势的差异。

来源:Porter, M:《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5。

Kogut1985年年用比较优势原理分析了价值链各环节的空间布局与国际范围内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他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 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 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 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 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 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 Kogut的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

2.产业价值链。

Kaplinsky在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基础之上进行了扩展, 把企业间的联系考虑进去, 包括产业间价值链和产业内价值链。按照Kaplinsky的观点, 产业价值链是指以某项核心资源为基础, 以价值增值、创造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涉及原料采集和运输、设计研发、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分销、售后服务等若干纵向企业价值活动的集合。不仅企业内部存在价值链, 一个企业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 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但是, 企业价值链是一种纵向结构, 由上而下进行控制;而产业链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外化。企业价值链研究的是企业内部的活动, 而产业链与产业价值链研究的是企业之间的活动。

3.全球价值链。

随后通过许多学者的完善, 将价值链分析扩展到全球商品链, 并进而创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 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 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 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UNIO 2002) 。全球价值链的分析角度从过去单纯地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扩展到全球价值链, 强调不同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价值链合作的重要性及其关联。

4.虚拟价值链。

Jefferey, F.Rayport 和 John, J.Sviokla 于 1995 年提出了开发虚拟价值链的观点, 认为当今每个企业都在两个世界中竞争, 即管理者可感知的物质世界及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 后者指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价值增长点。两条价值链增值的过程基本上是不同的。实物价值链是由一系列线性连续的活动构成, 虚拟价值链是非线性的, 有潜在的输入输出点, 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和分布的矩阵。在波特的价值链中, 信息只是被看作是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中的支持元素, 信息技术只是产生价值的辅助因素, 而其本身不是价值的来源。而Jefferey, F.Rayport和 John, J.Sviokla则认为虚拟价值链任一阶段都包含创造价值五项活动:收集、组织、选择、合成和分配信息, 通过这些活动收集的原始信息可以增加价值。这里, 由于价值链扩张是向企业外部的延伸, 因此。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产业价值链。

二、跨国零售企业在华价值链扩张理论研究现状

零售行业的价值链, 是“原料—生产加工—经销商—零售商—顾客”。从零售业价值链的组成来看, 除了零售企业本身以外, 零售业价值链既包含上游供应链——制造商和经销商, 又包含下游消费者。目前, 关于零售业价值链的研究非常有限,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 零售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冯智敏 、邵西梅分析了零售企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认为零售业的价值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选择价值, 包括企业最优规模选择、开店地点选择等。二是提供价值, 包括商品采购、商品物流、商品组合与定价等。三是顾客价值, 包括售后服务、购物环境、商品陈列、促销、广告等一系列零售活动, 为顾客提供消费途径。 贾平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如何优化零售企业价值链并建立支撑体系, 认为零售企业价值链由基本活动要素 (包括后勤进货、生产运营、后勤发货、销售、服务) 和支持性活动要素组成 (包括技术、采购、人力) 。陈丽清在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进行研究。

陈春花、赵海然在其著作《争夺价值链》中描述了跨国分销零售商与中国消费群在价值链下游部分的现象, 论述了跨国零售集团吸引消费群的经营手段、方式和原因, 并深入探讨跨国零售集团为维护自身发展的利益与中国制造商之间产生的矛盾和所追求的共同利益。

(二) 零售业价值链的理论探讨

王淑翠认为, 零售业价值链既不能简单套用波特的产业价值链, 也不能完全照搬海斯凯特等人的服务——利润链, 而是集成二者的复合价值链。

三、结论

目前的研究大多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对零售企业的价值链进行, 很少从产业角度研究零售业价值链, 更没有关于跨国零售企业在华价值链扩张行为的研究。因此, 作者认为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分析跨国零售企业的扩张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闯, 夏春玉, 汪旭晖.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店铺布局与市场选择——基于28家跨国零售企业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6 (5) :40-48.

[2]郎咸平.模式——零售连锁业战略思维和发展模式[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6:343-347.

上一篇:多药耐药病原菌感染下一篇:情绪和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