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企业国际化(精选12篇)
石油企业国际化 篇1
1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及问题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转变与发展, 现在已经从低风险单项油田开发, 转向油田生产与技术服务、炼厂建设与管道施工等综合项目开发, 从生产经营转向资本经营, 从投入转向回收阶段, 并已形成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南美和南亚4个战略发展区。但是,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对全球石油资源的占有率只有5%左右, 其国际化经营总体来说也处于初级阶段, 其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1 国际化经营风险高
由于地缘政治、战争的潜在威胁、东道国法律政策的不连续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使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进程中面临较高的风险。目前中国进口的石油一半以上来自中东, 由于该地区政局最为动荡不定, 而且由于伊拉克战争后美英等国对中东局势的影响, 中国石油企业进入该地区或从该地区进口石油, 必将承担较大的政治风险。
1.2 面临文化冲突问题
跨越国界的商务活动必然导致跨文化的管理问题, 文化差异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既包括跨国企业在其他国家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 又包含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文化冲突问题, 制约着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
1.3 受到政治大国的制约
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受到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制约, 海外投资环境并不十分乐观。我国石油进口55%来源于中东地区, 美国不惜以武力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权的争夺;俄罗斯虽然采取大国间平衡的国际策略, 但对中国的石油供给始终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2005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遭遇美国政治狙击而与其失之交臂, 便是明证。
1.4 缺乏国际化经营的专业人才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需要一支雄厚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既要懂得国际化经营的国际法律法规, 又要熟知当地法律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开展国际化经营。目前, 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急需这样一支专业人才, 但同时, 企业对人才的投资还存在严重不足等问题。
2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
应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外环境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 探讨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 (见表1) 。
由表1分析可知, 中国石油企业在面临这样的内外部环境之下, 应该将自身优势与外部机会相结合, 借助自身融资和一体化优势, 加大海外投资力度, 丰富国际化经营经验, 利用先进技术, 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利用国家外交及自身品牌优势, 抓住入世机遇, 加快海外市场的拓展, 加强国际资源市场的开发;利用自身的优势克服外部环境的挑战, 与国外石油公司建立战略联盟, 实现双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 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 加强国际市场研究, 掌握油价波动规律, 降低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在正确认识内部劣势基础上, 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机会, 优化管理制度, 增强国家调控, 整合国内资源, 建立国内战略联盟, 调整资产结构,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提高国际竞争力;利用稳定的国际环境, 入世后趋利避害, 积极开发国际资源, 确保国内资源开发;结合外部的威胁, 坚持稳步实施的原则, 进行国际化经营, 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 加强国家调控力度, 增强国内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 以国家军事力量为后盾, 逐步构建自己的海运队伍, 实施石油商务储备, 抵御石油供应风险。
3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
3.1 多元化战略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多元化”应重点作好投资区位、经营内容与方式选择的多元化。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 实现资源开发多元化、经营项目多元化、经营方式多元化、石油贸易多元化、石油品种多元化。同时, 还要注意扬长避短, 发挥比较优势, 特别是要根据不同情况确立不同的战略:对于发达国家, 应充分利用它们的资金、技术和装备优势开发我国的资源或在国外合作;对于发展中的石油资源国, 应充分引进它们的资源, 综合利用, 满足我国国内需求。
此外, 还应积极拓宽海外进口原油渠道, 分散石油进口风险。要抓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委内瑞拉、加蓬、埃及、尼日利亚、喀麦隆、赤道几内亚、苏丹等国2004年与国家签订的石油合作协议, 抓住机遇, 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和手段, 实现与产油国的合作, 逐步与这些国家通过资本运营、共同开采、联合运营等方式关系, 实现油气进口的多元化。
3.2 资本运营战略
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 中国石油企业在管理和技术上都没有明显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石油企业应该摆脱计划经济投融资决策方法, 摆脱依赖国家保障的思维方式, 纳入到按国际化市场的规律运作方式上来。慎重对待资金的投入和使用, 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的多元化融资结构, 通过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和与其它国际公司合作参股的间接融资方式, 增强企业抵御和分散市场风险的能力。
同时, 中国石油企业应该尽快改进现有体制, 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需求的资本运营体制, 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资本经营, 探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有效地借助资本市场, 增强海外资本扩张力和控制力。
3.3 远交近攻战略联盟
从油气资源、地缘政治环境和以国内为主要目标市场等因素分析, 把投资重点放在周边国家, 实施远交近攻战略, 也是针对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不高的问题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具体可采取战略联盟的措施: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联合, 充分利用其信息渠道, 熟悉作业环境, 尽而提高中标率, 进一步了解当地的经济环境、商业惯例、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 开拓市场;通过与有经验的国际大石油公司联合投标或组队施工, 学习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施工经验技术和管理标准, 积累在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 扩大对外影响;按所占股份分享利润、分担风险的合作方式与东道国合资经营, 有助于中国石油企业直接介入东道国石油上中下游的某些环节, 取得东道国各方的支持;将已获许可证区块的部分勘探开发股份出让, 在区块评价期间, 可利用由对方提供的资料对区块进行深入评价, 从而减少失误。
3.4 跨文化管理战略
跨越国界的商务活动必然导致跨文化的管理问题, 跨国公司通过实施企业文化本土化战略, 从而实现与东道国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应充分借鉴国外大石油公司的文化本土化战略, 在进行国际化经营过程中, 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实现我国石油企业的文化本土化。
中国石油企业要把企业的生产业务和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把跨文化建设纳入公司发展的长远规划。围绕跨文化建设形成企业发展的区域责任感、商业运行责任感, 获得产油国的支持, 譬如积极参与所在国的各项公益事业, 尊重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积极融入当地文化, 最终获得当地人的支持, 避免民族抵触情绪。
3.5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
(1) 实践锻炼。对外进行直接投资, 到境外开办企业, 派驻海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可以直接在复杂的国际市场上从事活动, 有利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搜集并反馈信息; (2) 国内外高校培训。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 选择一批具有实际管理经验、有培训前途的管理人员到国外著名大学系统学习国际管理、国际经济等知识, 同时考察国外大型石油公司内部管理经验, 了解其经营战略、经营方法等; (3) 引进人才。这不仅能带来技能、知识, 还可以带来先进的经营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等;广泛开展国际交流。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进行学术探讨、交流经验, 不仅可以促使我们接触世界最新的科技动态, 了解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方法, 获得国外大石油公司的管理经验, 还可以培训跨国经营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凤起.对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再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 2005, (1) .
[2]杨嵘.中国石油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经济评论, 2004, (1) .
[3]吴磊.中国石油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9-11.
[4]杨雪雁.论中国石油国际经营环境与策略[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77-79.
[5]葛艾继, 郭鹏, 许红.国际油气合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28-30.
石油企业国际化 篇2
摘要:
关键字:
国际石油公司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企业信息化应用已十分成熟,石油勘探开发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推陈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仍是提高石油勘探开发效果的基础,同时也推动勘探开发工作向“知识型”工作发展。
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曾就“石油工业信息管理”的专题研讨认为,形势的发展已经把利用信息技术、改进信息管理作为提高勘探开发效益和获取更大利润的主要突破口之一。最近几年勘探开发工作有所突破,主要是与数据的采集有关。例如,三维地震、新的测井技术及随钻信息采集等,无不极大地拓展了人们采集的数据量。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带来一系列后续性的处理、传输、存储、解释、利用、增值等过程,这就是“知识型”工作。
“知识型工作意味着把数据转换成可供做出正确决策的信息,而正确的决策可提高投资的回报”。
如何实施知识型工作,根据壳牌国际勘探开发公司的定义,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A.由有专门技术能力和人际能力的工作人员组成的跨学科团组;
B.业务过程也是方法,用来实施对某一资产(油田、油藏)在其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
C.知识工具,包括数据、应用程序、计算机及网络等。
知识工作过程形象的说明了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过程。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4个方面的技术支持:
A.软件工程环境;
B.数据模型及有关的算法和工具;
C.关系型的、分布式的、目标导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D.数据质量控制技术——录入技术、镜象监视、完整性检查。
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是最重要的基础。
(2)网络化加快远程作业的实现,各大油公司大力加强自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总部在美国休斯敦的POGO公司,他们承担泰国海湾B8/32区块的勘探开发作业,该作业区距曼谷240公里,距休斯敦11000英里。由于时间紧迫,加上区域性地层特点(泰国海湾是世界上钻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要求工作快节奏,现场工作与总部管理决策紧密衔接。他们打破常规,不再在泰国设立办事机构,而是在现场(钻井平台)安装VSAT卫星地面站,通过CISCO路由器,进入INTERNET网,与休斯敦建立通道。有关钻井、造斜、测井、气测等数据,以加密形式迅速传到总部,登录到数据处理软件包中,进行实时数据处理与分析,供分析集成做出决策,再反馈至现场执行。所以平台上的钻井工程师与总部的钻井专家、地质师、地球物理师、油藏工程师如同在一个“虚拟办公室”中协同工作(确定井位,设计和调整井身轨迹,调整钻井措施,商定完井策略等等),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幅度降低,取得了显著效益。
斯伦贝谢集团的网络,在80年代初就初具规模,目前连接着超过55个国家和地区的19000个用户,并通过卫星通信VSAT到达各油气开发现场。
(3)INTERNET向两头延伸,出现了“EXTRANET——INTRANET——INFRANET”的结构。
基于INTERNET技术,建立起企业内部、外部网络(INTRANET),联接企业、市场、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等。那么被称为“跨世纪的自控新技术”——信息技术与自控技术的融
合,是把现场自控网络(也称底层网络INFRANSTRUCTURE NETWORKS)与信息网络融合与集成,为企业信息化或企业综合自动化创造有利条件。包括:
A.建立综合实时信息库,实现两种网络的集成,为企业优化控制、生产调度、计划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B.具有分布式数据库管理功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原始性、及时性和互操作性。
C.能实现远程监控,包括远程诊断、远程软件维护与下载等。
(4)勘探开发作业管理四个层次的集成(综合一体化)。
A.数据集成——解决不兼容、不同格式与数据结构问题,实现为所有技术人员提供通用的“即时信息”。
B.专业集成——在项目组内的专业集成,以多学科团组重组工作流程。为此需要四个方面的技术支持:能及时访问数据;跨学科易于共享数据的集成应用软件;高度交互的计算环境;三维模拟与可视化技术,深化项目组的工作过程和成果。
C.部门集成——不同项目组之间的工作集成,如油藏描述小组与钻井小组及地面工程建设装备小组的工作一体化,以缩短油田开发周期。
D.全企业范围内的集成——企业高层领导能够交互使用公司积累的知识资产,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5)信息共享与集成的客观要求,POSC将发挥石油信息界“联合国”的作用。
随着勘探开发活动的扩大与深入,一方面产生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反映复杂地质对象的各种数据,在计算和应用过程中,如何将其设置在一个统一的计算环境下——有一个统一的石油勘探开发综合集成平台,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的软件工具,这不仅是油公司同时也是各类工程服务公司的发展需要。
由BP、谢夫龙、埃尔夫、莫比尔、德士古5家大石油公司于1990年10月创建了POSC——Petrotechnical Open Software Corporation,这是一个非盈利会员制组织,目前会员已达125个,包括跨国石油公司、石油工程服务公司、政府部门、主要的计算机硬软件厂商。
POSC的宗旨是致力于国际石油勘探开发计算机软件的集成和规范化,为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应用全过程提供一套标准化的软件集成平台。这个软件平台由一系列连接石油技术应用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工作站和勘探开发用户之间的标准化软件组成。
综合上述,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在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研究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他们在信息采集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地走在我们前面。他们大概有以下一些做法:
A.对付低油价的策略,除在管理上紧缩开支、裁员、兼并、强强联合等以外,主要依靠科技,尤其是以信息技术的渗透、信息技术与工艺工程的融合为主的一系列技术突破来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B.通过信息化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C.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功能。
D.在信息的利用中十分强调综合集成。
E.油公司数据资料管理方式发生了变革。
F.以信息技术改进油公司的管理、建立“数字神经管理”。
(6)数据仓库技术应用日趋成熟
业界公认的数据仓库概念是W.H.Inmon在《建立数据仓库》一书中提出的:数据仓库就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不可更新的(稳定性)随时间不断变化(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面向主题的,它与传统数据库中的面向应用相对应。数据仓库的主题是
一个在较高层次上将数据归类的标准,每一个主题对应一个宏观的分析领域;数据仓库的集成特性是指在数据进入数据仓库之前,必须经过数据加工和集成,这是建立数据仓库的关键步骤。它能够统一原始数据中的矛盾之处,还能够将原始数据结构从面向应用向面向主题转变;数据仓库的稳定性是指数据仓库反映的是历史数据的内容,而不是日常事务处理产生的数据,数据经加工和集成进入数据仓库后是极少或根本不修改的;数据仓库是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它要求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保存时限能满足进行决策分析的需要,而且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都要标明该数据的时间属性。由于数据仓库的具有偏向工程应用的特性,因而在技术上可以根据它的工作过程分为:数据的抽取、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数据的展现等关键技术。国外许多大型的数据仓库在1996-1997年就建立了,从此数据仓库开始日益流行。schemburger、landmark、Sybase、Platinumtechnology、HP、IBM等公司都已经研究出了各具特色的数据仓库解决方案和相应的软件产品,国外大的石油公司基本是以服务外包的形式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化数据仓库,前面所说的schemburger、landmark等都是服务提供商。据IDC对欧洲和北美62家采用了商务智能技术的企业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些企业的3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为401%,其中25%的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超过600%。数据仓库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就是它为最终用户处理其所需要的决策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7)企业信息门户技术实现“4W1H”管理。
石油企业国际化 篇3
关键词: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7-0027-02
1 概 述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海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经历了规模持续增长的黄金时期,我国越来越多的石油技术服务公司走出国门,开拓了海外市场,我国石油服务海外市场的投资、产值也不断提高。然而,随着2014年年底以来的国际油价持续下跌急速滑落,石油工程服务行业普遍面临工作量萎缩的严峻形势,我国石油工程服务企业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的实现随之显现。
以笔者所在的沙特市场为例,国际油价低位震荡,致使阿美公司勘探开发成本受到很大程度影响,2016年2月,阿美公司在2015年减持20台钻机的基础上计划再减持12台钻机,以应付低迷的市场环境。
同时,阿美公司要求各主要工程服务商和钻井承包商对其正在执行合同进行降价,各承包商盈利空间将大幅降低。
2 我国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必要性
国内外市场环境和我国石油服务行业的市场现状决定了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
首先,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每年从国外进口的是有数量不断增加,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也成不断上升趋势。
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原油消费量为5.43亿t左右,同比增长4.4%,原油进口量约为3.28亿t,增长6.4%,与此同时,我国2015年国内原油产量为2.15亿t左右,同比仅增长了1.7%,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60%。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缺口决定了我国石油企业必须“走出去”开发和利用国外资源,同时也要求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其次,2008年以来全球原油价格经历了稳步增长-高位震荡-急速下跌-初步稳定这一趋势,由于油价的波动,国际石油勘探行业客观上也需要扩大国际市场空间,走全球化经营道路,降低自身经营风险。
再次,我国的油田普遍是20世纪60~80年代大开发的产物,目前很多油田已经面临着大量减产、开发成本高、人员过剩、企业负担重等问题,如果不实施“走出去”战略,就会面临着产值利润不断下降、员工失业的局面。再加上国际石油价格周期性波动,当市场处于萎缩时期,国内工作量就会大幅下降,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遇到巨大障碍。
实践证明,只有实施全球化战略,扩大市场空间,才能做强做大,提高竞争实力,才能促进石油技术工程公司的发展。
3 我国石油技术服务企业海外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与国外大石油技术服务公司差距较大
虽然我国石油技术服务企业已经在海外发展了十几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国外大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海外市场还缺乏竞争力。
例如在石油井筒工程方面,我国石油技术服务企业大多从事钻修井、探井等技术要求相对不高、利润率较低的服务,而国外大石油公司则主要从事气井、气探井、海洋钻井、泥浆服务、电测服务、固井服务、定向服务等利润率较高的服务市场。同时,贝克休斯、哈里巴顿、斯伦贝谢等国外大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在组织机构、宣传、技术、服务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由于海外市场技术门槛相对较高,资质审查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相比而言,我国海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除了施工范围比较单一外。
3.2 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组织结构不利于进一步 发展壮大
众所周知,我国石油工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虽然经历过几次改革,但依然没有区分石油公司职能和技术服务职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所有油田“小而全”的局面。各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服务组织并存,分散了每个专业的投入,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同时,我国多个油田往往同时进入海外同一个市场,为了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各油田石油技术服务企业在投标时互相压价,在人力资源市场互相竞争,大大削弱了各企业的盈利能力,形成恶性竞争。
以沙特为例,目前进入沙特阿美市场的我国石油技术服务公司有中石化国工、中原、胜利、南阳、华北等油田以及中石油大庆勘探公司,同时,中石油渤海钻探公司、西部勘探公司(乌鲁木齐)也将进入沙特阿美市场,海龙、中曼等民营企业也一直在瞄准沙特钻井市场,导致了我国石油技术服务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力量进一步分散,难以形成与国际一流公司抗衡的具有较强技术竞争力的专业公司。
3.3 在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
由于我国石油技术服务企业布局分散的现状,除了井筒专业外,没有形成世界一流的技术服务实体。因此,相关的技术创新都受到了闲置,很难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一些技术领域,长期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进而限制了在国际竞争中的参与程度。例如测井服务、钻井液服务、固井服务等专业很难进入沙特、科威特等高端市场。而进入各海外市场的钻井专业,由于甲方在技术方面缺乏对中国技术服务企业的信心,我国公司很难签到那些技术要求很高的合同,所以公司的利润率很难提升。
3.4 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在海外面临各种风险
与国内施工相比,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面临着多种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文化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目前,资源国的政治极不稳定,军事冲突往往首先波及能源行业,如苏丹、利比亚、也门的军事冲突,导致我国石油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损失极大。同时,政府政策的突然变革,都会对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形成政治风险。
文化的差异往往容易引起沟通和交流的误解,影响工作效率,这些往往表现为管理风险和沟通风险。汇率的大幅波动常常会给海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带来很大损失,因为这些企业需要在国际范围内支付大量外汇和拥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和债务,如果汇率发生波动,将会带来区大损失,例如,2014年9月哈萨克斯坦扩大本国货币坚戈兑美元汇率波动幅度,导致坚戈汇率大幅下跌,致使我国在哈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损失巨大。
在国际石油市场,油价的大幅波动,经常会给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带来极大风险,2014年底开始的国际油价大跌,导致沙特阿美公司减持20台钻机,并要求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商对其正在执行合同进行降价,转嫁市场风险。
4 我国石油技术服务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针对我国石油工程服务公司与世界大石油技术服务公司的差距,我们必须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采取各项有效措施,防范各种风险,逐步缩小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不断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趋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4.1 打造品牌优势
拥有知名的、为业主认可的品牌,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也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个企业具有超过其他企业实力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其拥有一批被权威部门认可的企业记录,这些记录是企业科技水平、装备水平、生产水平、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品牌优势。石油技术服务企业要注重企业新纪录的收集、整理和申报工作,特别是借助承揽国际知名工程的影响力,有目的地组织并开展创新记录,创造企业的品牌优势。
4.2 借助一体化扩大市场
在目前的高端国际石油市场,利润最高的通常是定向、测井、压裂、固井等技术服务行业,而我国石油技术企业大多从事的是修井、钻井等投入相对较高、利润水平较低的行业。所以,我国石油技术服务公司必须实施一体化战略,依托国内油田的技术支持,以固井、泥浆、压裂等项目为突破口,通过自主发展大包项目,不断扩大海外市场石油技术服务市场。
例如,斯伦贝谢的综合项目公司和哈里伯顿的能源开发公司,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两大公司主要业务都是井筒技术服务,而且子公司业务之间有交叉。他们逐步通过外部兼并和内部专业重组,服务公司开始拥有多学科、多专业和一体化的服务能力,不仅能向油公司提供一整套勘探开发方案,而且可以对项目进行总包,走上了综合服务的新阶段。
针对我国各油田在海外同一市场的无序竞争,我国中石化、中石油等集团公司应该加快对海外石油技术服务企业的资源整合,健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提升整体竞争实力。
4.3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盈利水平是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强弱的一项重要之宝。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内在因素是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和完善程度。因此,企业必须以盈利为目的,确立成本目标,强化过程控制对于石油技术服务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首先,在项目中标后,就应确立项目成本目标,并逐步分解量化。目标成本的内容应涵盖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消耗定额标准以及具有极强操作性的考核标准。
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费用审批程序,强化生产程序的有效控制,维护目标成本的权威性,要通过采取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等,降低费用,减少支出,达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
在项目完成后,要进行项目成本的对比分析,对项目支出构成的合理性进行评估论证,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为今后同类项目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4.4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在项目调研阶段,最主要的是了解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公共安全形势以及政治情况,只有在确定该国家或地区政治稳定,公共安全风险较小的情况下方可进行项目投标。
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石油技术服务公司的先进理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同时,针对石油行业高污染的特点,加大安全环保工作力度。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资金风险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境外资金的安全使用。相关企业还要加强当地法律法规的综合研究,不断规范合同、税收、雇员、分包商等管理,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总之,只有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等措施对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海外石油技术服务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实现,确保依法合规经营,将全面经营风险与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4.5 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对于石油天然气特别是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而人才是这些智力资源的载体。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
国外先进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都设有齐全的培训基地,使员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而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培训工作除了部分取证工作外,通常是由国内来完成,这往往会导致培训内容与需求内容的不对称,以及员工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参加培训。
另外,由于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人员待遇与国外大公司同类人员的待遇差距悬殊,随着国内员工的在海外市场的经验增加以及语言沟通能力的提升,优秀人才的流失必将加快。
因此,完善企业用工制度和薪酬制度,完善企业人才培养体制,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提升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持,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可以通过深化企业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权益分配,同时,相应提高优秀技术人才的薪酬水平,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创新潜能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罗陶露.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创业, 2005,11(12).
[2] 林叶.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现代管理学,2004,5(1).
浅析石油工程企业的国际化道路 篇4
1 我国石油工程工业国际化的环境分析
2008年以来, 世界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 2012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世界对石油产品的需求逐渐降低, 这一现状一直持续到了2013年。随着全球经济开始复苏, 石油工程企业逐渐将国际市场的重心放在了东半球。相关的报告指出, 全球的石油化工产品需求在未来十年都会保持4%以上的增幅速度持续增长, 并且中国以及中东的石油需求将逐步领先于全世界。
中东地区石油工程企业发展迅速主要源自于其原料自身的廉价优势, 同样中国工业化进程带动我国石油工程企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十二五计划中明确提出, 要加大对我国石油的开发力度, 促进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根据我国石油化工业协会预测, 我国石油企业可以提供我国生产总值的10%。2014年我国的石油工程企业进口石油化学用品一共实现进出口贸易额3000亿美元, 可见具有非常良好的国际化发展前景。
2 我国石油工程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有关问题
(1) 我国石油工程企业的总体情况分析当我国国内的石油工程企业数量庞大, 随着我国国内石油需求的逐渐饱和, 很多的石油企业开始将市场转向了国外, 开始了国际化进程。由于当前我国石油开采的劳动力成本较低, 且坚守信誉, 逐渐在国际化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当前我国石油工程企业的国际市场主要集中于中东、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区域, 随着我国石油工程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承接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 可以看出我国石油工程企业已经成为了全球石油工程承包的重要力量。
(2) 石油工程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难点分析第一, 国际市场规则不熟悉。当我国石油工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之中时, 却发现对国际市场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体系和社会形态发展等等不熟悉, 导致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国际市场对于工程质量的要求要明显比国内的管理标准要高, 对于不同的管理标准, 使得中国石油工程企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应首先了解国际市场的规则, 并研究其标准管理体系, 然后才能成功的进入国际市场之中。第二, 我国的石油工程企业存在融资能力差的缺陷。国际市场中靠投融资来带动其工程企业的发展, 因此在国际市场之中, 雄厚的资金实力为占据国际市场的前提。然而我国的石油工程企业大都为传统的国有企业, 其流动资金相对有限, 与国际的大型企业相比, 资金不足成为了项目竞标中的短板。第三, 管理体制存在不健全之处。从国家政策而言, 对于我国石油工程企业开展国际化业务过程中的投融资政策依旧不完善, 导致我国的石油工程企业在国际行业协会上始终处于一种劣势的地位。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而言, 大多数的石油工程企业依旧没有形成完整的决策、运营以及监督的机制, 其管理理念依旧落后, 未能跟上国际化的步伐。此外我国的石油工程企业在国际化市场转型国产中, 出现了单一化以及低端化的业务模式, 导致企业的盈利水平以及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
3 我国石油工程企业走向国际化道路的对策分析
(1) 实施国际化战略转型随着我国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且我国的石油能源丰富, 这都为我国石油工程企业走向国际化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体检。为此我国石油工程企业应抓住这一时代机遇, 快速实现国际化战略转型。由传统的工程承包方式、劳务合作的方式转型为技术输出为主、管理输出为辅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路线。
(2) 塑造我国石油工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石油工程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 最大的不足依旧是技术型人才与管理型人才的不足。为此我国石油工程企业要想完全打开国际化市场, 需要在复杂的项目之中, 提升自身企业的融资能力、创新能力, 并且能够实现多个方面来体现自身优势, 从而形成国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我国的石油工程企业应极强自身技术、管理以及各方面的复合型国际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使得人力资源成为我国石油工程企业走向国家化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3) 熟悉并利用国际市场规则我国石油工程企业应明确掌握当前的国际市场标准, 适应以人才核心竞争力, 企业自身技术资质、管理资质为标准的国际化市场, 最大限度的满足于国际市场的准入条件, 才能为决胜未来做好充足的准备。尽早熟悉国际市场的相关规则制度, 最大程度上进行相应的市场风险评估, 才能实现在国际市场中立足。此外, 应大力将国内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方法等推向全世界, 并制定相应国际规则, 如此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石油工程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
摘要:基于当前我国石油工程企业走向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与措施, 期望能为实现我国石油工程企业走向国际化提供理论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石油工程企业,国际化道路,机遇,困难
参考文献
[1]张耀仓.加强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确保海外油气资源战略实施[J].石油钻探技术, 2010 (5) :1.
[2]李春辉, 薛梅.中国石油工程技术队伍海外竞争力显著增强[OL].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3/03/05/001415546.shtml.
国际石油工程论文 篇5
一、国际石油工程所遭受的风险
对资源国的法律法规以及在石油开采方面的政策限制有了具体了解之后,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在资源国开采石油工作的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对国际石油工程的风险进行控制和规避。
(一)经济政策的改变导致企业财务方面易遭受风险
在玻利维亚进行石油开采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受到当地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受到资源国当地的经济实力,经济形势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我们企业在资源国的经济领域极易受到财务方面的风险。在玻国进行石油开采工作的时候,玻国作为资源国,他的对外合作管理体制容易对我国在玻国石油企业的运作造成困难。玻国的税制以及税法的改变,经济的稳定程度,以及对外汇兑换的管制以及玻国本国对石油资源的重视,对外来企业开采石油的抵制都使我国在玻国的石油开采工程极为不利。这些方面的限制使我国在玻国的石油工程的财务经济方面遭遇极大的风险。
(二)国际石油工程的关税方面存在风险
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是通过技术,设备和材料的投入来实现其经营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进口设备和材料。在进口设备和材料的时候在给资源国交付关税的时候容易产生风险。石油工程在开发石油资源的时候需要使用大量的材料和设备。所以在进行石油开采工作的时候需要频繁的对设备和材料进行进口。由于对所需材料和设备的需求数量多,批量大,金额大,所以一般采取临时进口的方式入关,从而避免高额的关税。这种方式也可以方便设备的再出口。在玻利维亚,对进口关税的设定并未详细列明各种货物的关税税额,只有大致分类,根据资料的`描述,一般货物、资产的关税税率为5%,除服装、家具以外的商品,其关税最高不超过20%。所以为了少缴纳关税,需要以玻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或者当地石油企业的名义来进行临时进口。用这种方式将材料和设备不直接进口到本公司的名下,虽然减少了一部分关税支出,但是随着而来的对设备的归属造成了产权风险。在进口这些设备和材料的时候,进口到自己名下公司风险最小,但是很多国家的关税制度不允许这样做。其次,进口到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风险也是相对较少,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工程公司一般不会私自侵吞属于我国的设备和材料,就算是出现问题也比较容易协商解决,将设备进口到资源国的国家石油企业还有利于设备的再出口。但是将临时进口的设备和材料转到当地企业以及在当地作业的国际石油企业风险就相对较大。一般来说,将设备和材料进口到当地企业和在资源国作业的国际石油企业的风险一方面是当与这些企业的合作意向发生转变时,极难保证这部分设备和材料的安全,另一方面,当地企业或者在当地作业的企业国际石油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发生经济纠纷或者导致其破产的时候,极容易导致我们国家进口到他们公司的这部分设备和生产材料被当做抵押或者破产财产处理,给我们企业进出口方面的业务造成极大的风险。
(三)在外汇管制方面存在风险
当前玻利维亚对汇出资金用于归还贷款或应付外国材料设备款或名义工资方面的管制还不是太严格,除去银行收取的正常手续费之外,如果以美元的形式汇出还需要交纳汇出金额0.15%的美元交易税。此外,对汇给母公司的管理费或直接汇出的营业利润。需要先交纳12.5%的代扣税,然后再收取正常的银行手续费,如果是使用美元汇出的话还需要额外的交纳0.15%的美元交易税。相对于在玻利维亚的石油工程企业来说,我们想要获得更大的利润就要避开12.5%的代扣税,但是这种行为极容易违反玻利维亚对石油企业税务方面的相关规定,操作不当易使我国在玻利维亚的石油工程受到阻碍,影响我国在玻利维亚的石油产量。
(四)在玻国的税务和财务方面出现的风险
我们国家的石油企业有一套完善的符合国情的内控体系。但是来到玻国之后,在玻国开展石油工作就需要遵守当地的税务方面的规章制度。玻国在员工的薪酬方面和对社会保险以及各人所得税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使我国的石油企业缺少了极大程度的自主性。受到资源国当地的财政和税务方面的规章制度的制约,我国的石油公司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我们体制的优势。由于玻国还对我们企业的员工有着严格限制,外来员工不能超过15%,其余的都要使用本地的员工,没办法发挥劳动力的优势,而且资源国当地的员工也不能很好的适应我们公司的体制,这就导致我们公司的体制容易和当地有关石油开采相关规定发生冲突,导致财务和税务方面的风险增大。
二、规避和控制财税风险的方法
(一)采取适宜的回款渠道,合理规避代扣税
由于对汇给母公司的管理费或直接汇出的营业利润要扣除百分之十二点五的代扣税,这方面的支出对我们企业的资金消耗很大,严重影响我们企业的工作和发展,所以有必要合理规避这部分的代扣税。例如可以通过国内相关公司和在玻子公司签订名义设备购买协议,将运往玻国的设备及材料反映为玻子公司的应付款,同时计提利息,以便将来回笼资金时使用;由于玻国工作签证较难取得,目前我项目还没有计提中方人员的名义工资,准备在将来条件成熟时,按合理标准计提名义工资,进一步增加回款渠道。
(二)对物探项目进行税务策划
首先,要在提高设备、材料进关价值的同时,签订融资租赁购买协议。其次,计提专业服务性薪酬。最后直接通当地员工计提工资,缴纳社保。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三种计提方式进行具体的税务策划,以便于寻找最合适的税务策划方式,从而最大限度的控制税务风险。主要表现形式为:
1.假设按当地员工同样的方式,缴纳保险后入账。在这种方式下,需要企业承担的保险比例为(企业+个人)29.42%,另外还需缴纳个人所得税0.74%,合计30.16%。
2.假设按专业服务方式计提薪酬。在这种方式下,企业承担的税收在中方人员取得税号时是12.5%,未取得时是15.5%。
3.假设不计提工资,用增加报关设备价值的方式消化这部分人员工资,由于详细的关税税率不明,根据现有资料可以预计的是一般为5%,最高不超过20%。根据对三种形式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第一种方式有着极大的缺陷,成本较大,不利于节约资金,控制税务风险。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是通过尽量压低在外账上计提的中方员工的工作,提高入关设备价值来消化一部分员工的工资。与第一种方式相比,这种方式虽然还有一些缺陷,需要有充足的前期资金作为保障,但是还是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可以帮助我们控制税务风险。
三、总结
石油企业国际化 篇6
石油贸易流向即石油市场贸易地区分布结构,了解石油贸易主要流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分析国际石油市场上进出口双方情况,优化我国石油贸易进出口市场结构,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008年国际石油贸易流向情况
(一)石油贸易主要流出方
中东:出口石油10.00亿吨,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主要流出市场为日本1.97亿吨,占流出总量的19.7%;欧洲1.28亿吨,占12.8%;美国1.20亿吨,占12.0%;印度1.08亿吨,占10.8%;中国9200万吨,占9.2%。
前苏联:出口石油4.05亿吨,主要流出市场为欧洲3.19亿吨,占流出总量的78.7%;美国2380万吨,占5.9%;中国2240万吨,占5.5%。前苏联的主要流出市场在欧洲地区。
西非:出口石油2.29亿吨,主要流出市场为美国9090万吨,占流出总量的39.7%;欧洲4950万吨,占21.6%;中国3910万吨,占17.1%;印度1660万吨,占7.3%。
中南美洲:出口石油1.78亿吨,主要流出市场为美国1.19亿吨,占流出总量的67.0%;欧洲2520万吨,占14.1%;中国1650万吨,占9.3%。
北非:出口石油1.62亿吨,主要流出市场为欧洲1.01亿吨,占流出总量的62.7%;美国3260万吨,占20.2%。
(二)2008年石油贸易主要流入方
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有欧洲、美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合计进口19.29亿吨,占全球石油进口总量的 71.5%。美国的进口石油主要来源地是加拿大、中东、中南美洲和西非,自上述四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基本较为均衡,依次占美国进口份额的19.1%、18.8%、18.8%和14.3%;欧洲进口主要来自前苏联、中东和北非,其中来自前苏联的石油占其进口总量的46.8%;日本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占其进口总量的80.6%;中国进口主要来自中东、西非和前苏联,合计占进口总量的70.5%;印度进口的大部分均来自中东,占其进口总量的71.9%。
二、石油贸易流向的主要特征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格局未变,主要是由中东等欠发达的产油富集区向美国等发达的石油消费大国转移
在全球范围内,石油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有中东、前苏联、亚太地区、西非、北非和中南美洲等,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欧洲和日本等。2008年,前者占全球石油出口量的82.7%,后者占全球石油进口量的 57.8%。这些国家和地区构成了石油贸易的主体和流向图。
这一格局是由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决定的。世界石油分布极不平衡,中东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2008年底的探明储量为10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59.9%,虽然与10年前相比,该比例略有下降(1998年为64.0%),但仍为全球最高。中东地区石油储产比高达78.6年,高于全球平均的42.0年。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国家的代表经合组织,其石油探明储量为1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7.1%,储产比也仅为13.2年。
(二)中东石油出口占比下降,以前苏联为首的非欧佩克石油出口国地位上升
在世界石油贸易中,中东和前苏联仍是最主要的出口地区,非洲和中南美洲的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以中东地区为主的OPEC的石油统治地位有所下降,中东石油占世界出口总量的份额从1999年的44.1%下降至2008年的36.9%;以前苏联为首的非欧佩克地位有所上升,由于前苏联石油产量的迅速提高,占世界石油贸易的份额从1999年的9.7%升至2008年的15.0%;西非的石油出口份额略有提高,从1999年的7.2%升至2008年的8.4%,在2006年占比曾达9.0%;中南美洲石油贸易份额略有下降,从1999年的7.6%降至2008年的6.6%;北非石油出口所占份额也在基本稳定中略有下降,从1999年的6.6%降至2008年的6.0%。
图1 1999年-2008年主要石油出口地区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份额变化
(三)发达国家占世界石油进口的份额下降,亚洲占比上升
虽然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全球石油进口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但占世界石油贸易的份额不断下降。美国石油进口占世界石油贸易的比重在2005年达到顶点,为26.4%,2006年和2007年下降至25.9%和24.5%,2008年更降至23.6%;欧洲石油进口占比变化不大,但2007年和2008年也略有下降,分别为25.1%和25.2%;日本近年来大力推行替代能源政策,石油进口量占全球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9年的12.9%降至2008年的9.0%,政策成效较为明显。在金融危机和高油价的冲击下,2008年,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石油进口量同比分别下降5.6%、1.4%和2.1%。
图2 1999-2008年主要石油进口地区占世界石油进口总量的份额变化
世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量逐年递增。除美欧日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占石油贸易的比例由1999年的36.2%上升至2008年的42.3%。2008年,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进口量增长 0.6%。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亚洲地区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进口量也随之增长。根据OPEC的官方统计,印度石油进口量占比从 2004年的 4.6%升至2008年的5.9%(BP石油公司的统计为6.5%)。而根据BP石油公司的统计,中国石油进口量占比从2004年的6.6%升至2008年的9.1%。
(四)石油出口流向趋于分散化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在稳定传统出口目的地的同时,主要石油出口国家和地区采取油气出口多元化战略,争取开拓新的稳定的能源出口市场。
中东地区石油出口流向变化不大,主要输往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但近年来,中东输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略有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量增加。与2004年相比,2008年对日本出口占中东总出口的比重下降1.7%,出口欧洲占比下降3.6%,出口美国占比下降0.8%。
前苏联石油主要出口至欧洲,但对欧洲出口的占比下降,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供应相对增多。与2004年相比,2008年对欧洲出口占比下降4.4%,对美国出口占比增长1.6%,对中国出口占比下降0.1%。
西非地区石油主要出口至美国,但对欧洲和中国出口相对增多。与2004年相比,2008年出口美国占比下降0.7%,出口欧洲占比增长8.2%,出口中国占比增长3.5%。
中南美洲石油出口主要流向美国,但对欧洲和中国出口份额明显提升。与2004年相比,2008年中南美洲对美国出口占比下降15.0%,对欧洲出口占比提升6.8%,对中国出口占比提升6.7%。
北非石油出口市场主要在欧美,但两个地区所占份额有所下降。相比2004年,2008年对欧洲出口石油占比下降3.4%,对美国出口占比下降4.1%。
(五)主要石油进口国推行进口来源多元化
从战略层面上看,石油消费大国意识到,过分依赖中东地区石油具有很大的政治和经济风险,因此通过能源多元化战略,分散石油进口来源地,以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
美国历任总统均制定过能源政策,其主要目标是如何调整和控制中东石油的供给。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在能源问题的政策向进口来源多元化转变,战略布局遍布全球,希望摆脱对中东地区能源的依赖。能源的多元化战略包括:努力扩大从非欧佩克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石油进口,加强同加拿大和墨西哥等产油国的贸易关系;发展与中亚、拉美和非洲等能源供应潜力巨大地区的能源合作关系。奥巴马上台之后,更是重视改善同拉美重要产油国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的关系,以期构建美洲统一的能源安全网络。除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和墨西哥外,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巴西、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刚果和俄罗斯等也是美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地。在能源领域,欧元区15国对俄罗斯严重依赖,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约占进口总量的1/4。欧盟不断加强与北非、中亚、南高加索和中东等周边地区的油气合作,积极推动了巴库-杰伊汗石油管道的成功修建,以期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日本石油进口严重依赖中东,自中东进口占进口总量的 80%以上。日本除继续进口中东石油外,近年来还向俄罗斯油田进行投资,开采非洲和中亚的石油资源,以逐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从技术层面看,随着许多国家新的大油田的发现和开采技术的提高,石油来源多元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强。2008年4月,巴西宣布发现了30年来全球探明的最大一块油田,在全球油田中储量排名第三。仅2009年上半年全球就发现了200多个新油田,遍布全球五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澳大利亚、以色列、伊朗、巴西、挪威、加纳和俄罗斯。加拿大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油砂蕴藏量,随着油砂开采技术的进步,加拿大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在表1中,OPEC可以作为中东石油输出的代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各国从战略上积极推进石油进口多元化,但自重点地区和国家的进口占比没有明显下降,反而有一定上升。这表明,在当今世界,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输出国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能源独立目标与现实越来越背道而驰。发达国家虽然推行进口来源多元化等措施,希望减少从主要进口来源地的进口,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中东、俄罗斯等能源大国的依赖无法摆脱。
另外,本文拟利用1999年-2008年美国、欧元区15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的石油(HS2709)进口数量,通过计算前15位进口来源的占比情况,测算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进口集中度,从而观察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效果。本文所指的进口集中度是指从前15大来源地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该国家或地区进口石油总数量的比重。
表1 1999年-2008年美欧日自重点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油数量(HS2709)占进口总量的比重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1999年-2008年上述五个国家和地区中,进口集中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日本、印度、欧元区、美国和中国。日本石油进口集中度在99%左右波动;印度2006-2008年进口集中度不断下降;从2004年起,欧元区进口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但从总体上看变动不大;美国是进口集中度下降最为明显的国家之一,从2000年的96.3%下降至2007年的93.0%。由此可见,美国的石油进口战略布局相对较好,进口来源较为均衡、分散和稳定;中国的进口集中度相对欧美日较小,但前15位进口来源占比不稳定,具有较大起伏。2008年,除印度进口集中度有下降外,其余四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集中度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
图3 1999年-2008年主要进口国石油进口集中度比较
三、2009年我国石油进口来源情况
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前六位来源地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俄罗斯、苏丹和阿曼,自每个国家的原油进口量均超过 1000万吨,合计进口13641万吨,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66.9%。其中,沙特进口4195万吨,同比增长15.4%,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20.6%;安哥拉进口3217万吨,增长7.6%,占进口总量的15.8%;伊朗进口2315万吨,增长8.6%,占进口总量的11.4%;俄罗斯进口1530万吨,增长31.5%,占进口总量的7.5%;苏丹进口1219万吨,增长16.1%,占进口总量的6.0%;阿曼进口1164万吨,下降20.2%,占进口总量的5.7%。
我国进口来源的第7至11位分别为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哈萨克斯坦和委内瑞拉,自每个国家的进口量均超过500万吨,合计进口3186万吨,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5.6%。其中,伊拉克716万吨,增长285.1%,占3.5%;科威特708万吨,增长20.0%,占3.5%;利比亚634万吨,增长98.9%,占3.1%;哈萨克斯坦601万吨,增长5.9%,占2.9%;委内瑞拉527万吨,下降18.6%,占2.6%。
近年来,我国作为一个石油进口大国,大力实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试图分散进口来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取得了一定效果。我国原油进口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中东地区是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区域。2009年在我国原油进口前十位来源中,有七个国家属于中东地区,分别为沙特阿拉伯、伊朗、苏丹、阿曼、伊拉克、科威特和利比亚。我国自中东15国进口的原油占进口总量的比重虽有波动,但新世纪以来变动不大,1999年占比为46.2%,2003年为50.9%,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为50.1%和47.8%。我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地是沙特阿拉伯,在我国进口总量中的比例不断提高,1999年占比仅为6.8%,2008年增至20.3%。二是来自非洲、南美和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的原油数量不断增多。我国自非洲地区进口的原油量占比稳步攀升,1998年仅为8.2%,1999年升至19.8%,2008年和2009年占比分别为30.2%和30.1%。前苏联在我国总进口中的比例也明显提升,1999年仅为2.9%,2008年为9.8%,2009年为10.6%,而在2006年和2007年占比曾达12.8%和12.6%。另外,我国自南美地区进口的原油比例也不断上升。以委内瑞拉为例,2003年自委内瑞拉进口的原油仅占我国总进口的0.5%,2008年这一比例升至3.6%,2009年为2.6%。三是自亚太地区进口的原油比例大幅下降。以东盟为例,1999年我国自东盟进口原油占进口总量的 15.6%,2004年降至10.2%,2008年仅为2.2%,2009年为3.8%。
四、我国石油进口优化策略
(一)把握石油贸易变化趋势
石油出口国希望找到更加稳定的石油消费市场,并将目光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石油出口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一定变化。我国应当把握住这一趋势和潮流,在稳定原有来源的同时,关注更多具有石油资源潜力的地区,开展合作。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应注重石油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方便性。
(二)继续巩固中东在我国石油供应中的重要地位
中东是世界油库,虽然近年来在世界石油出口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在世界石油贸易中的重要性无法比拟。根据预测,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将稳步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中东地区都将始终是我国石油海外供应的主要来源,我国应当稳定这一主要进口来源,在稳定总量的基础上开展互利合作。
(三)加大自中亚、俄罗斯等能源新兴力量的石油进口
以俄罗斯为首的前苏联国家在全球石油供应体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占全球石油贸易的份额也有较大提高。俄罗斯致力于开拓亚洲市场,同时中俄地域毗邻,在石油的运输距离、方便程度上,优于其他地区。因此,我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石油合作,不仅要增加总量,而且要提高在我国石油总进口中的比例。
(四)加强与西非和南美的石油贸易合作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7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中优秀成果有:美国学者Porter认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现有竞争对手因素、供应企业因素、客户企业因素、企业潜在竞争力因素、替代品因素[1];彭丽红 (2002) 构建了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认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能力与环境[2];谭宏 (2006) 在企业产品结构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多产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3]。近年来, 许多学者研究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运用价值链分析法分析了中国石油产业各部门及整体的竞争力, 得出了中国石油企业与国外大的石油企业相比在竞争力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的结论[4];采用SPSS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评测[5]。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 能够找出影响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使企业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从而引导企业抓住机遇, 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 确立正确的提升对策, 这不仅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深化中国石油产业体制改革具有战略性意义。
1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
1.1 规模经济水平
石油石化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是很大的, 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其国际竞争力。中国石油企业的规模不经济使得原油开采成本和加工费用过高, 而且下降比较缓慢。国内三大石油公司近4年来的平均生产成本为9~13美元/桶, 而欧佩克中东成员国的原油开采成本约为每桶5美元, 太高的开采成本大大降低了许多以原油为原料的系列产品的竞争力。
1.2 技术装备水平
中国炼油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 很多技术都是向外国学习和借鉴的, 没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据统计, 在中国石油企业的主要技术中, 上游主体技术竞争力强的占13.8%, 竞争力中等的占4.5%, 竞争力弱的占51.5%。然而, 技术才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若中国长期引进外国技术, 不仅会增加成本, 而且会受到外国在一些关键技术上的限制, 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6]。
1.3 企业盈利能力
石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整体规模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2010年获得了304.6亿美元的纯利润, BP石油公司当年的纯利润则为371.6亿美元。而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 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中海油2010年只实现净利润82.4亿美元。经营效益的低下显示出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还是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1.4 未来发展潜力
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拥有后备资源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石油企业将来能否继续发展的问题。2010年, 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增加油气储量约35亿桶当量, 是当年油气当量产量16亿桶的2倍;而中石油当年新增油气储量为11.15亿桶, 是当年油气当量产量8.58亿桶的1.32倍。由此可见, 中国石油企业在储量上还是和国际大型石油公司有差距的, 这不利于资本运作和竞争力的提升。
由现状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石油企业和国际石油公司相比, 在企业规模、技术和盈利能力等方面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2 中国石油企业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
首先, 中国不断增加的石油需求要求石油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据统计, 1999~2011年中国石油年消费平均增长速度为6.85%, 而石油生产平均增长速度仅为1.69%, 石油的生产远远满足不了石油的消费。2010年, 中国从海外购买了创纪录的2.393亿吨原油, 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55%, 根据各种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 到2020年, 其对外石油依存度将达到76%。一旦国际石油市场出现较大变动, 中国的经济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因此, 加强自身石油石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便显得十分必要, 只有这样, 才会保证中国的石油供给能够平稳运行。
其次, 激烈的国际石油市场竞争要求中国石油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近年来, 经过一系列大规模兼并重组, 形成了埃克森美孚、BP、英荷壳牌等一批巨型石油公司, 这些巨型跨国石油公司控制着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 其贸易量和直接投资金额超过了全世界的2/3, 并拥有80%以上的世界石油石化先进技术[7]。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 中国石油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完全取决于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再次, 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不均匀性决定了中国石油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据统计, 截至2011年底, 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仅存13331亿桶, 分布最主要还是在中东, 这里拥有世界石油探明剩余总储量的56.6%[8]。总体上, 欧佩克占世界石油探明剩余储量的77.2%, 非欧佩克成员产油国主要分布在前苏联 (9.2%) 和北美 (5.5%) 。世界油气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均匀性是石油公司之间进行竞争的直接原因, 如何在这种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直接取决于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为了缩小中国石油企业与国际大型石油企业的差距,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很有必要找出影响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1 主成分分析基本原理
在许多问题中, 所研究的指标很多, 通常以每个指标的方差作为样品差异程度的一种度量。但对于多变量, 指标间往往有一定的相关性, 各指标的方差也相互关联, 致使各指标的方差没有明显的差异, 这就给数据的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 有必要在尽可能少丢失信息的前提下减少指标的个数, 主成分分析法就是利用降维的思想, 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 以反映原有指标的信息。所以, 应用主成分分法能够较理想的测算影响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国际竞争力水平应遵循如下步骤。
3.1.1 原始数据标准化
(1) 式中, X*ij表示标准化后的数据;Xij为原始数据;Sj为标准差。
3.1.2 求相关系数矩阵
3.1.3 计算相关矩阵
3.1.4 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主成分得分
计算主成分得分
(4) 式根据特征根及其特征向量解释主成分物理意义。
3.2 因素筛选
石油行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高回报和回收期长等特点, 决定了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综合实力和市场占有率。而企业综合实力的大小和市场占有率, 是由企业规模、技术水平、资源拥有量、管理水平、社会责任等因素决定的。如果石油企业拥有丰富的优质油气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 那么它们的油气勘探开发效益就好, 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就强;如果经营规模大, 管理水平高, 那么经营成本就低, 综合效益就高[9]。
本文出于实用性考虑, 基于国际竞争力的内涵、本质及特征, 综合考虑了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及数据的可获性, 初步确定影响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为:营业额、总资产、年净利润、实现利税总额、主营业务收入、负债总额、科技成果数目、油气产量、油气可采储量、流动资产周转率、产品销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收入、剩余可采储量、科技投入强度、技术开发贡献率、设备新度系数、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废水中SO2排放量、事故死亡率[10]。
3.3 主成分分析
本文考虑到分析的可操作性和某些数据采集的困难, 采用以下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营业额、海外原油产量、海外权益油产量、海外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资产负债率、产品销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废水中SO2排放量、事故死亡率等9项指标。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 选取上述9个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采用公司年报中的系列数据, 见表1, 应用SPSS软件对其国际竞争力进行主成分分析。表中:X1为营业额/百万元、X2为海外原油产量/百万吨、X3为海外权益油产量/百万吨、X4为海外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百万吨、X5为资产负债率 (%) 、X6为产品销售率 (%) 、X7为流动资产周转率 (%) 、X8为废水中SO2排放量/万吨、X9为事故死亡率/人/100百万工时。
现用SPSS软件来处理原始数据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 见表2~4。
3.4 结果分析
表2为相关系数矩阵, 表示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表3可以看出, 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95.211%, 已超过了85%, 所以只取前3个主成分作为影响公司国际竞争力的新变量来分析就够了, 用Y1、Y2、Y3表示前3个主成分;表4中的每个数据表示了相应因子变量对相应原变量的相对重要程度, 利用表4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将各因子表达为变量的表达式, 得到因子得分函数为:
第一个主成分因子主要由变量营业额 (X1) 、海外原油产量 (X2) 、海外权益油产量 (X3) 、资产负债率 (X5) 、产品销售率 (X6) 5个因素决定的, 它们作用在因子上的载荷分别为0.910, 0.991, 0.998, 0.881, 0.920, 也就是说第一个主成分因子主要反映的是X1、X2、X3、X5、X6方面的情况, 所以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企业规模、偿债能力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 同时在该主成分中, 海外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的数值也较大, 故第一主成分也反映了企业未来发展能力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第二个主成分因子主要由变量废水中SO2排放量 (X8) 、事故死亡率 (X9) 2个因子决定的, 作用载荷分别为0.982, -0.794, 第二个主成分因子主要反映的是X8、X9两方面的情况, 这说明第二主成分反映了企业安全环保和技术水平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第三个主成分因子由流动资产周转率 (X7) 决定的, 作用载荷为-0.992, 第三个主成分因子反映X7这一方面的情况, 这说明第三主成分反映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
综合来看, 公司具有一定的企业规模、偿债能力和安全环保意识, 对国际竞争力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而它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对较弱, 对国际竞争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 公司未来的发展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4 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要想提高中国石油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需要继续争取以较低的成本筹集更多的资金, 从而提高偿债能力;继续增强企业的规模实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不断提高企业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 改进生产技术, 降低成本, 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 通过管理创新构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LondonandBasingstoke:TheMacMillanPressLtd, 1990.
[2]彭丽红.企业竞争力的管理与评价[C].北京大学, 2002年中国博士后经济与管理前沿论坛, 北京, 2002.
[3]谭宏, 宁宣熙.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与计量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14) .
[4]王育宝, 吕璞.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资源科学, 2005 (6) .
[5]丁苗, 谢光亚.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11) .
[6]段进鹏, 周媛.我国石油产业竞争力分析[J].商业时代, 2008 (4) .
[7]何亚婉等.加强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探讨[J].石油地质与工程, 2007 (4) .
[8]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1[EB/OL].http://www.bp.com/sectionbodycopy.do?categoryId=7500&contentId=7068481.
[9]胡丽娜, 王宇奇.我国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科技与管理, 2008, 10 (1) .
石油企业国际化 篇8
昨天, 辉煌历史奠定坚实基业
延长石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曾记载于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和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1905年, 清政府批准试办“延长石油厂”。1907年9月打成“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1井, 同年10月建成炼油房, 从此结束了中国陆上不产石油的历史。
1935年,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 延长石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产出了大量石油产品, 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38年, 延长石油厂向玉门油田支援了两套钻机和全班钻井工人;次年打成了玉门老君庙1号井, 拉开了玉门油田勘探开发的序幕。
1944年, 毛泽东同志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模、时任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和“生产战线上的英雄”。从此“埋头苦干”成为延长石油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1958年, 延长石油从国家燃料工业部下划到陕西省管理;1966年, 从陕西省下划到延安地区管理。期间, 延长石油在自身发展的同时, 先后向玉门、克拉玛依、大庆、胜利、长庆等油田输送了千余名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 为新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 在国家石油部和陕西省政府共同制定的“以油养油、采炼结合、滚动发展”政策扶持下, 陕北石油形成了多层次、多主体开发的格局。同时, 通过永坪炼油厂技改、筹建延安炼油厂和榆林炼油厂, 初步形成了陕北石油采炼一体化的配套体系。
为了顺应国家石油体制改革发展的形势, 促进地方石油工业快速发展, 1998年和2005年陕西省对陕北石油企业进行了两次重组整合, 使延长石油成为上下游一体化、采炼销相配套发展的省属能源化工骨干企业。
“十一五”期间, 延长石油集团大力实施“油气并重、油化并举、油气煤盐综合发展”的产业战略, 取得了快速发展。2011年与2005年相比, 销售收入由303亿元增长到1236亿元, 年均增长26%;实现利润由87亿元增长到138亿元;上缴各级财政由90亿元增长到424亿元, 年均增长29%。
今天, “延长模式”创造多项奇迹
现在的延长石油集团是中国拥有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资质的四家企业之一;中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省属企业;全国财政贡献最大的地方企业。截至2011年底, 拥有总资产1773亿元, 从业人员10万余人。集团下设17个专业板块、18个全资或控股子公司、4个参股公司、5个科研设计单位、2个上市公司、50多个生产经营单位。主营业务:油气勘探、开采、炼油加工、储运、管输、销售以及油气煤盐综合化工、煤炭开采、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技术研发等。
1. 油气勘探开发
勘探区域已遍布国内15个省区, 共登记资源面积8.67万平方公里, 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亿吨。省外勘探在内蒙形成10万吨产能规模。国外勘探在马达加斯加、泰国、中非、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取得重要进展。天然气勘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打出了一批高产气井, 已探明地质储量2000亿立方米、形成产能10亿立方米。特别是打成了中国第一口陆相页岩气井并压裂产气, 实现了我国陆相页岩气勘探新突破, 被列为国家40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之一。
油田开发形成了一套特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配套技术, 原油产量由2005年的838万吨增长为2011年的1232万吨, 连续4年保持千万吨级以上规模并实现稳中有增, 创造了特低渗透油田勘探开发的奇迹, 排名全国第5大油田, 成为国家能源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炼油加工
石油炼化装置年加工能力为常压1500万吨, 催化600万吨, 重整180万吨, 柴油加氢240万吨, 聚丙烯30万吨, MTBE 18万吨。
原油加工量由2005年的838万吨增长为2011年的1302万吨, 特别是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 93#、97#车用汽油和高品质柴油成为主打产品。同时, 通过实施“油化并举”和炼厂资源综合利用, 建成了液化气、聚丙烯、石油苯、苯乙烯等生产装置, 进一步延伸了炼化产业链, 提升资源附加值。
3. 油品管输及产品销售
已建成管道总长近2000公里、输送能力2250万吨, 形成了连接油区内外, 贯通陕北关中的油品输送大动脉, 实现了与兰-郑-长输油管道的对接, 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十分显著。
油气产品销售市场覆盖国内27个省区市, 有效保障了陕西及周边地区的成品油市场供应。受国家体制影响, 终端网络建设滞后, 近几年延长石油与壳牌及陕西高速、交通、西安城投等企业合作建设运营加油站, 截至2012年6月底, 累计运营加油站374座、加气站19座。同时拥有7个甲醇汽油调制中心, 2个甲醇汽油站点投入使用。
4. 油气煤盐综合化工
分发挥延长石油集团独有的油气煤盐多种资源优势, 积极构建以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 着力打造一批园区化、集约化的现代产业基地, 重点建设靖边油气煤盐综合利用、富县煤油气综合利用、榆横煤炭综合利用、榆神煤炭分质利用、延炼轻烃裂解及综合利用等综合化工园区和项目。
榆林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一期启动项目装置总投资233亿元, 主要建设180万吨/年甲醇、150万吨/年渣油催化热裂解、2×30万吨/年聚乙烯、2×30万吨/年聚丙烯、4万吨/年丁烯-1、9万吨/年MTBE等装置及公用工程。
与传统煤化工相比, 该项目通过油气煤结合搞化工, 具有明显的原料、投资和生产运行等方面的成本优势和低碳节能优势, 因此被评为“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项目”和“陕西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得到了温家宝总理、贾庆林主席以及一些院士、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与支持。
还在建设延安富县煤油气综合利用项目, 实现煤、油田气、炼厂轻油资源互补优势、优化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节能减排水平。正在建设的油煤共炼工业试验示范项目, 是一条更为洁净高效的煤炭转化与石油深加工相结合的工业路线, 与煤直接液化相比, 具有氢耗低、投资低、转化率高等优势, 也可实现劣质渣油的深加工。
此外, 我们最近在榆林新开工建设安源煤焦油综合利用、西湾煤炭分质利用, 以及CO2捕集与提高采收率技术示范等项目, 拓展了油气煤盐综合发展的空间。
5. 工程设计与建设
集团下属的延长化建是我国化工建设领域为数不多的上市公司, 拥有国家化工石油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 是陕西省唯一从事石油化工建设的大型股份制企业, 进入新世纪中国建筑业综合实力50强、中国建筑100强行列。
集团下属的北京石化工程公司是国内知名的石化设计单位, 拥有较强的研发、设计及工程承包能力。拥有3个房地产公司, 控股陕西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公司, 为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保障。
6. 胶产品及装备制造
集团下属的西橡公司是西北地区综合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橡胶制品企业, 已拥有年产60万条全钢子午轮胎生产线, 年内建成年产200万条全钢子午轮胎生产线, “十二五”将建成2000万吨/年子午线轮胎生产线, 成为国内单厂规模最大的轮胎制造企业。
集团下属的工贸、材料及装备制造公司具有石油管材加工能力30万吨/年, 年产抽油机5000台/年、抽油泵6000台/年及化工容器制造能力。
参股的陕汽集团发展迅速, 参股的陕西天宏2500吨/年多晶硅项目已建成投产。
7. 科技产业
集团下设延长石油研究院、西北化工研究设计院、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陕西省轻工业研究院。拥有1个国家级技术服务中心、8个省级研究中心和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正在建设相关科技产业园区、中试基地和10大研发平台, 形成上下游专业齐全、优势明显的科研产业。
科技投入由2006年不足2亿元增加到2011年26亿元。陕西省1号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延长石油集团。与陕西省科技厅共同设立“延长能源化工专项”, 创造了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高效集成和政产学研结合的“延长模式”。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为平台, 双方共建能源化工联合实验室, 并已启动多个项目合作。
8. 其他产业
与省电子信息集团合作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 已建成20MW光伏电站项目, 由传统能源行业向新能源拓展。控股永安保险, 是长安银行第一大股东。设立了关天产业基金, 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等其他产业。酒店等其他配套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明天, 打造创新型国际化现代企业
2012年总体目标是: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冲刺世界企业500强。整个“十二五”期间, 规划总投资2600亿元, 到2015年实现原油年产量1500万吨, 天然气年产能80亿~100亿立方米, 炼油能力2000万吨, 原煤产能4000万吨;煤制油300万吨, 化工产品总量超过1000万吨 (其中:烯烃350万吨) ;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亿元以上。
1.持续发展石油天然气产业
在陕西省内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亿吨, 省外勘探有新突破, 海外勘探形成一定产能。大力推行科学高效注水, 将二次和三次采油相结合, 保持千万吨级油田持续稳产增产。天然气勘探探明地质储量5000亿立方米, 实现天然气田整装开发和综合加工利用;以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基地为核心, 积极推进页岩气、煤层气、油页岩等非常规资源开发。
扩大榆炼装置规模, 提高炼厂二次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根据原油进口、海外份额等情况, 适时在沿海或国外新建、合作、并购炼油厂。完善油气集输、储存、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
2.大力发展油气煤盐综合化工产业
依托陕北地区丰富的油气煤盐等资源优势, 实现多种资源综合利用、深度转化、高效开发, 构建具有延长石油特色的低碳、清洁、循环发展模式。
重点建设靖边、榆神、榆横、富县、延炼、洛川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其中:靖边园区一期启动S PECI项目力争2013年建成、2014年投产;一期后续项目以延伸烯烃下游产业链为重点建设多套装置。根据当地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最终建成千亿元产值的化工基地。富县项目力争2014年建成投产。
充分发挥延炼和杨庄河现有炼化装置潜力, 加快推进轻烃裂解联合装置建设, 形成延炼—杨庄河—富县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建成陕西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榆神安源化工50万吨煤焦油加氢2013年建成投产。榆横煤化工园区以甲醇、醋酸、烯烃及后加工为产业链, 有序推进项目实施。在完成兴化大化工等项目的基础上, 使兴化成为国内最大的硝铵生产商, 建成年收入过百亿的化工企业。
与此同时, 加快“油煤共炼、煤焦油悬浮床加氢、油醇联合制烯烃”等一批工业示范项目, 掌握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并实施产业化, 获得率先创新权和发展主导权, 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3.配套发展其他新兴优势产业
加快推进配套的煤矿建设, 将西湾、波罗、巴拉素井田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矿井, 满足重大项目转化需要。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抓好西橡2000万条/年子午轮胎、安塞石油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整合国内石化、煤化优质设计和研发资源, 形成国内外一流的研发、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专业板块。全面建设产品销售和物流系统, 形成完整的产销业务链。配套发展金融、保险等产业, 并为主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石油企业国际化 篇9
1 明确标准国际化的发展思路,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为了适应我国石油工业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中国石油集团十分重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工作。在2002年就提出, 以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化为目标、以信息化为手段, 遵循“灵活适用、规范高效、公平透明、整合提高”的原则, 坚持“整合、提高、国际化”的方针, 以信息化推动标准化, 以标准化促进国际化, 完善石油工业技术标准的制修订机制, 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把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具有技术特色的技术标准推向国际市场, 实质性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尽快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 从而提高我国石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提高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影响力的工作思路。几年来, 中国石油集团会同中石化、中海油等石油公司, 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领导下, 组织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技术组织、加强了对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国际油气生产商协会标准化委员会 (OGP) 、美国石油协会 (API) 、美国材料试验协会 (ASTM) 、欧洲标准委员会 (CEN) 等国际和国外标准组织有关石油工业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 积极转化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目前, 在石油工业上游领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 采用国际标准44项, 国外先进标准182项, 同时制定中英文双语版行业标准36项, 有力地推动了石油设备、油气管材、天然气贸易、油气田作业、油气贸易计量等领域与国际接轨, 增强了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采取有力措施, 积极推动采用国际标准的工作
近几年来, 中国石油集团结合实际, 不断采取有力措施, 积极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工作。
2.1 积极开展国际标准研究, 明确采标的对象
明确采标对象是开展采标工作的基本要求。2002年以来, 我们组织对涉及石油工业上游领域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TC28/SC2 (石油动态计量) 、ISO/TC67 (石油设备和材料) 、ISO/TC193 (天然气) 等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和API、ASTM、CEN等制定的标准进行了分析, 开展了“中国石油工业技术法规及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经研究表明, 在石油工业上游领域有ISO标准149项、API标准237项。据此编制了《国际、国外石油工业标准查询指南》等资料, 进一步明确了采用的对象。
2.2 制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计划, 有步骤地推进采标工作
经分析, 预计在近几年中, 可以采用的国际标准有85项, API等国外先进标准119项。为了推动采标工作的进行, 组织制定了《2002~2006年石油工业国际标准转化计划》、《2002~2006年石油工业国外先进标准采用计划》。目前, 这两项计划项目已完成三分之二左右, “十一五”期间将继续推进完成。
2.3 发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用, 完善采标工作的组织体系
推进和完善标准国际化工作程序和细则, 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 理顺工作关系, 规范工作秩序是做好标准国际化工作的基础。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做好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关键环节。近几年来, 加强了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建设, 形成了石油工业上游领域一支稳定的标准化工作队伍, 逐步形成了石油钻采设备、石油管材、石油海上结构、石油天然气管道输送系统、钻井液、石油动态计量和天然气及其分析方法等重点国际标准领域的相应的专业标委会, 而在以产品标准为主的石油钻采设备领域中又形成了依托石油机械制造龙头企业开展采标工作的模式, 切实完善了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织体系。
2.4 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 推动采标工作
为了掌握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发展动态, 中国石油集团每年都从国际标准归口单位和有关企业派出20多人次的专家, 参加ISO/TC28、ISO/TC67、ISO/TC193和API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的标准化年会, 标准制修订工作会等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 不仅扩大了交流, 而且有效提高了有关企业和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5 开展国际标准研讨和培训, 为采标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3年以来先后会同OGP、ISO/TC67/SC5、ISO/TC67在中国举办了石油工业国际标准化、石油管道技术与国际标准、天然气与国际标准等国际标准研讨会。先后两次组织对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国际标准国内归口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国际标准化培训, 邀请了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央秘书处技术局负责石油石化标准的官员来进行的培训, 对石油工业国际标准化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6 组织开展采标专题研究, 提升采标工作的科学性
几年来, 组织开展了“石油工业标准化与国际接轨研究”等标准化研究课题10多项。近年来, 根据石油工业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中国石油集团坚持标准化工作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在总结较好完成“转化”、“采标”和“双语版”三项计划的基础上, 每年下达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转化研究计划, 提高国际标准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3 发挥标准国际化导向作用,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见到明显实效
目前, 中国石油集团在海外投资业务已遍布全球26个国家, 运营69个项目, 初步形成了北非、中亚、南美、中东和亚太5个油气合作区;在国内也与多家国际石油公司联合进行多个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不仅方便了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 而且为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水平和提升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3.1 石油装备产品采标, 提高了国际市场拓展能力
按照国际惯例石油设备的出口一般需要通过API认证。目前, API在中国开展的产品认证所依据的34项标准中, 已有27项被我国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转化采用, 这大大地方便了石油企业的产品认证, 提高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石油装备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3.2 采用国际天然气分析测试标准, 提升了我国天然气分析测试水平
在目前我国天然气分析测试标准中,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已达到75%, 形成了以GB/T 17820《天然气》为核心的天然气标准体系, 在整体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天然气生产、加工、输送和应用的基本技术规则, 为保证天然气气质质量、天然气设施运行和用户安全以及环境友好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 我国的天然气技术标准体系已经应用到国外天然气引进的商务谈判中, 将对天然气的国际合作与贸易起到积极的作用。
3.3 安全和施工作业技术标准采标, 促进生产安全和工程质量的提高
通过采用了美国石油学会的APIRP55和APIRP68等含硫油气田安全作业技术标准, 对SY/T 5087《含硫油气井安全钻井推荐做法》等行业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 制定了新的行业标准, 对确保高含硫油气田的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 固井工程用油井水泥试验方法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全部采用API标准以后, 由于严格执行API标准及试验方法, 使油井水泥的水泥浆实验方法与国际接轨, 水泥浆性能逐步得到提高和优化, 固井成功率和固井质量也得到稳步提高。
3.4 天然气贸易计量标准采标, 促进了天然气贸易计量仪表的升级
以前, 我国天然气贸易计量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标准孔板计量, 存在着计量精度低、维护困难等问题。近几年来, 建立了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基础, 以GB/T 18620《天然气计量基本要求》的天然气计量标准体系, 使得超声、涡轮、涡街等新型气体流量计在我国西气东输、陕京二线等天然气主干线广泛应用, 提高了天然气计量准确度, 维护了供需双方的合法利益。
近年来, 中国石油集团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发改委的领导下, 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将认真学习有关部门、协会和企业采标工作经验, 进一步推动石油工业技术标准的采标工作, 不断提升我国石油工业的技术标准水平, 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能源公司作出新贡献。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整体工作目标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加大推进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接轨的力度, 扎实开展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转化工作的经验和措施, 以及这些经验和措施在企业经营管理中, 在提升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石油企业国际化 篇10
这是又一个标注砥砺奋发的新高度。
连续6年销售收入保持200亿元以上的增长幅度, 财政贡献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 承载着地方民生重任的延长石油,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刚刚过去的一年, 延长石油实现销售收入1236亿元, 比上年增长21%;实现税费415亿元, 同比净增57亿元, 相当于每天贡献全省财政1.1亿元。
与以往相比, 延长石油的这份成绩单更富有“创新驱动、内涵增长”的含量。
“当调整产业结构成为一种趋势, 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一种必然, 创新就成为成功的关键。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董事长沈浩颇有自己的一番见微知著。他说:“谁在创新中占据优势, 谁就能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一、转方式:“低品位”资源的破解之道
不可否认, 石油开采、冶炼是个挣钱的行业。然而, 在我国既有格局之下, 石油企业竞争的源头是对资源的掌控。
以此来考量, 近年来在陕西工业经济中一路领先的延长石油, 并非外界想象得那么幸运。其掌管的石油资源是业已开采100多年的“特低渗”、“超低渗”、“低品位”边际油田, 开采难度与效益不言而喻。
面对越来越匮乏的地下资源以及由此引发的可持续发展压力,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攻坚克难, 延长石油已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区域特 (超) 低渗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技术体系, 实现了油田开发重心由依靠新井求产向注水稳产增产的大转变。
延长石油在2011年加快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企业为主体所完成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13115”科技专项等重大攻关项目成果转换, 在自主研发和技术集成中实现了新突破。其所属的油田公司加快推进定边、志丹、子北、甘谷驿等五大科技示范区建设, 全面推广数字化“樊学模式”, 以此“示范带动, 典型引路”。
与此同时, 全面实施整体注水开发。全年完成注水投资31.53亿元, 开工建设59项注水工程。并以六大注水开发示范区为中心, 扩大二次、三次采油技术成果, 使水驱储量面积大幅增加。
不为任何艰难所惧, 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经历化蛹成蝶的阵痛之后, 延长石油在2011年收获的是“特低渗”老油田连续4年保持千万吨以上的稳产增产。当年, 在新井投产比2009年下降23%的前提下, 生产原油1232万吨。
二、延伸炼化产业链让石油资源更具价值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延长石油的炼化产业如何发力, 又有怎样的一番作为?
作为战略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极, 延长石油的炼化产业, 在2011年担当着聚集高端要素的重任, 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过去几年, 延长石油先后建成投产10万吨/年聚丙烯及配套装置、6万吨/年MTBE装置等六大延伸炼化产业链的重点项目, 实现从“单一燃料型”向“燃料化工型”的成功转型。2011年, 又建成投产了榆炼重整加氢搬迁、180万吨/年催化及延炼乙苯/苯乙烯等多项重点项目, 使炼化产业链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也使我省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步入“深度转化、价值上升”的绿色通道。
干气是炼油企业催化裂化装置排出的富含乙烯、甲烷、氧气、氢气、一氧化碳的“工业废气”。由于热值低, 构成复杂、气体组分不稳定, 且易燃易爆, 过去一直被炼化企业点了“天灯”。这不仅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且造成空气环境污染。
面对这一问题, 延长石油在实施榆炼180万吨/年催化裂化项目时, 配套建设了75吨/小时干气锅炉和2×10兆瓦发电机组。该装置于2011年10月投运后, 不仅使榆炼因扩能改造新增的2.58万吨/年干气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 彻底消灭了火炬, 而且每年还可新增发电1.76亿千瓦时, 节能7.04万吨标煤, 为企业节本增效近2亿元。
“然而, 这些还远远不够。”延长石油的总经理张积耀并不满足于此, 他说, “燃烧发电只是干气的初级利用。”长石油砥砺奋发的身影时, 再一次为他发出由衷的感慨。
为了实现对炼油干气的“吃干榨尽”, 延长石油引进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乙苯脱氢”及世界领先的“混合稀乙烯制苯乙烯”专利技术, 实施了18万吨/年催化干气脱硫精制、12万吨/年干气制乙苯、12万吨/年乙苯制苯乙烯及配套系统工程建设项目, 该项目于2011年11月6日生产出合格乙苯和苯乙烯产品, 终结了我国西部地区没有干气直接生产乙苯、苯乙烯装置的历史, 也使延长石油成为国内少数掌握了干气制乙苯、苯乙烯技术的石油企业。
2011年4月24日, 位于甘泉县下寺湾油气区的柳评177井压裂试气并成功点火, 成为我国第一口陆相页岩气生产气井;5月30日, 延长石油又对新57井实施压裂并成功产气。标志着延长石油在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对我国新型能源开发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6月10日, 赵正永省长听此消息后深感振奋, 向延长石油及相关科技人员表示祝贺。我国页岩气领域的知名专家张大伟、张金川等对这一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称延长石油陆相页
2011年12月26日, 我国首套国产硫磺精制装置─延长石油延安石化厂2万吨年硫磺精制装置, 于当日16时顺利生产出纯度达99.94%的硫磺产品, 质量指标达到国优等级。12月26日, 该厂的硫磺产品包装出厂……/
之前, 国内的硫磺回收装置生产的硫磺产品大多以含水和杂质的硫磺半成品存在。该套装置的建成投产, 提高了硫磺产品的纯度和产品质量, 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同时将大幅提升延长石油上游生产装置产出的硫化氢的处理能力, 大大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具有显著的环保、经济效益。
在节能减排、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等一系列创新活动中, 我们不难看出, 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延长石油炼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优化升级的两大支撑。
三、培育战略性能源产业陆相岩页气会聚世界目光
在一个攸关未来走向的特殊年份, 当人们以关注的目光, 打量着延岩气勘探开发的突破是“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
也许, “圈外人”对页岩气了解甚少。专家诠释, 页岩气是赋存于页岩系统中的非常规天然气, 属于新型能源资源, 与常规天然气相比, 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等优点。近年来页岩气在非常规天然气中异军突起, 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新亮点, 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变革演进。为此, 我国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 将页岩气作为新型能源发展的重点之一, 列入了国家“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国内大型石油企业均将页岩气列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首位, 正在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各种技术储备, 独立或与跨国石油公司合作完成了数口试验井, 但主要集中于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
拥有多宽的视野, 就能获得多大的空间。早在2009年, 新的远见便开始凝聚─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发展新型能源战略的考虑, 延长石油便开始进行陆相页岩气研究。之后的2010年, 又承担了国家《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重大专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页岩气高效开发示范工程”, 并取得了重要进展。2011年, 延长石油正式被确定为国家级页岩气高效开发示范基地……
无独有偶的是, 延长石油的重要成果, 也引起了国外专家的关注。当年9月下旬, 在四川成都举行的第11届中美油气工业论坛上, “延长石油”、“中国陆相页岩气”一时声名鹊起。那些善于跟踪全球能源前沿信息的国外专家, 在此次论坛又捕捉到了什么?
四、创新平台聚集高端要素转型升级抢占发展前沿
过去一年, 延长石油以建设创新型企业为载体, 让转变发展方式找到了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契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现代化路径, 为转型升级聚集了高端要素。
2011年, 延长石油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共建了能源化工联合实验室, 并签订了4个重大科技项目合作协议。之前, 双方已联合开展了4个探索性项目和2个中试项目研发, 延长石油3个重点项目引进了大连化物所的核心技术。而此次4个重大科技项目合作, 是大连化物所多年研发的成熟技术, 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创新性, 在国内外开辟了新的竞争力更强的工艺生产路线, 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产权, 在我国乃至世界能源化工产业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不难看出, 双方以我国能源领域首个国家实验室─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为平台,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重点开展油气煤盐综合利用及高效转化技术研发, 以此实现实验室研究、工业中试和示范装置的无缝衔接, 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抢占世界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创新体系的三大构成。通过全国范围的重组并购, 延长石油已拥有5个研究设计机构、1个国家级技术服务中心、8个省级研究中心和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正在加快建设10大工程中心及重点实验室, 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搭建了良好平台。全集团科技投入已由2006年不足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6亿元。
沈浩说:“一项新技术的成熟, 单靠一家企业往往不行。因此, 我们加快建设集成创新体系, 不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 而且还在全球范围寻求战略合作。”
现在, 在延长石油的战略伙伴中, 已出现国内十多家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身影。2011年, 延长石油成为陕西首批院士专家工作站之一。工程院士杨启业、李大东等专家教授, 深入一线为企业“问诊把脉”, 解决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疑难杂症”。
坚持高端引领、创新转型, 为延长石油正在构建的油气煤盐一体化综合利用的特色产业集群清除了障碍。“十一五”以来, 延长石油重点规划、开工建设了五大特色产业园区, 即靖边油气煤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榆横煤化工园区、延安煤油气综合化工园区、榆神煤炭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和延炼石油化工综合园区。刚刚过去的一年, 榆横园区年产20万吨甲醇、20万吨醋酸一期项目建成投产, 成为我省最大的醋酸生产企业。与此同时, 其它园区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油气煤盐一体化”综合发展的产业格局日渐成型。
作为“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和推广企业”, 延长石油渐已成型的庞大产业集群, 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技术领先, 而且具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突出特征。按照中外专家的评估, 靖边能源化工园区项目, 资源利用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8.86%, 比国内先进水平高17.55%;投资强度下降30%;单位甲醇能耗比国内外先进水平下降23.8%。原水消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废水、废渣减排均比国内先进水平低60%以上。
与此同时, 延长石油正在开展“煤油共炼”、“煤焦油悬浮床加氢”等技术研发及工业示范项目建设, 力求尽快掌握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并实施产业化, 获得率先创新权和发展主导权, 使油气煤盐综合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今天的投资力度, 就是明天的发展速度;今天的投资结构, 就是明天的发展结构。2011年, 延长石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2亿元, 建成了24个重点项目, 20个项目顺利投产。前所未有的投资额度, 在提升企业销售收入和盈利能力同时, 也让企业感受到来自资金的压力。
但发展的脚步不为资金所困。近年来, 除了和央企合资减负并做大规模外, 延长石油坚持“产融结合”的发展思路, 先后与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实现了多渠道、多平台融资, 授信额度达到2000亿元以上, 成功化解了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资金压力。2011年, 又成功设立关中—天水产业发展基金, 总规模500亿元, 目前已完成首期募集资金101亿元, 标志着延长石油由债券融资向股权融资迈出了重要步伐, 也为陕西及至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投资融资平台。
五、竞合巨头破“瓶颈”攻城略地补“短板”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 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过去, 由于营销体系的不完善, 储备设施的不配套, 加上没有自己的终端销售网络, 一旦市场变化, 油品销售就无法保障。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 由油价变局所引发的油品滞销, 让延长石油记忆深刻。成品油的“销”与“储”, 成为拖累企业生产经营的一块“短板”。
于是, 延长石油着手破解成品油“销”与“储”的难题。
然而, 整个陕西省每年的成品油用量不过500万吨, 延长石油一家企业每年产出1000多万吨, 加上还有供应省内加油站成品油的中石油、中石化。显然, 挤在陕西一省靠低油价竞争并非明智之举。
石油企业国际化 篇11
【关键词】文化;制度;跨文化;企业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的管理过程,要使整个管理有序进行,离不开一项基础工作,这就是公司管理制度的建设。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企业要想规范管理,高效运作,离不开完善和可持续优化的制度建设机制。而当今石油公司都要走向国际化,中国三大石油公司都把“国际化”作为公司的核心发展战略之一,战略目标是将公司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石油(能源)公司。那么对于跨国石油公司而言,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如何协调文化间的差异,建立跨文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与制度
1.文化与制度的涵义
一般而言,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中国的语言体系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西汉http://baike.baidu.com/ iew/20338.htm以后,“文”与“化”合成一个词,指一种教化的制度。如《说苑·指武》中讲:“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http:// aike.baidu.com/view/688009.htm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http://baike.baidu.com/view/138025. tm·补之诗》中记载:“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1952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合著的《文化——有关概念和定义的回顾》一书,列举了西方学术界从1871年到1951年80年间出现的各种“文化”定义160余种。1965年,在莫尔的著作《文化的社会进程》里出现了关于“文化”的250种说法。之后,俄罗斯学者克尔特曼在从事文化定义的对比研究时,发现文化的定义已逾400种。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http://baike.baidu.com/view/51376.htm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这个定义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书中指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这一定义为当代文化界所接受,影响深远。
制度的含义:制:制定、规定。度:程度、限度。《诗经》有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说的是“有人群就必有规则,有制度”。《左传·昭公三年》,“公室无度”,《汉书·元帝纪》中讲:“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之”。指政治上的规模、法度。在《辞海》中,制度的第一含义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统一程序办事的规程。概括而言制度的基本涵义可以归纳为:一种行为规范,一种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则。
2.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关系
文化与制度之间是一种蕴含与互动的关系,文化中蕴含着制度,制度中也体现了文化。文化通过制度反映出来,制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形成制度,即文化观念是制度形成的依据,制度要反映文化的要求;制度强化文化,即制度对文化观念特别是对新文化的巩固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好的制度是充分考虑到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制定的。
企业管理制度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对相关人员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开展工作都有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等起着重大作用。公司规章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凸显,因而公司对管理制度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除了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法令为依据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对于“走出去”的国际化石油大公司,在跨文化的背景之下,建立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目的的管理制度,必然也必须应是在充分考虑了跨文化冲突中的各种因素基础上去制定。
二、国际化石油公司制度建设要实现跨文化的平衡
1.跨文化冲突理论
跨文化冲突的存在已经被当今社会广为认知。跨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当今社会存在三大文化核心,分别是基督教世界、伊斯兰世界和儒教世界。在基督教世界里,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国家的圈层;中国作为核心国家加上周边国家,及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裔,构成了儒教世界;由阿拉伯国家为主形成的伊斯兰世界。亨廷顿认为未来的冲突就是这样的三大板块之间的冲突。
2.跨文化冲突对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利弊
跨文化冲突成为跨国企业经营过程中实施成长战略所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企业的跨国经营很容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由于政治、经济、个人信仰、价值观等的不同,产生矛盾和冲突。既包括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
相对于单一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跨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化冲突为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管理带来更多的风险:文化冲突将可能带来对信息误解、误判,造成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降低。忽视文化差异所形成的偏好或禁忌,不但不能有效地实施自己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而不能高效地实现企业的经济目的,还往往会使企业及其经营管理活动遭到当地员工和消费者的抵制,甚至还可能遭受所在国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限制和制裁。
但是,跨文化冲突对企业绩效也是一个机遇,如果能妥善的处理和协调好跨文化冲突,企业的绩效会被提高。正如Berey(1986)在研究跨国公司的过程中发现,跨国企业需要拥有多元化的惯例以应对多元化的世界,跨国公司甚至可以通过并购文化差距较大的公司来占有更广泛的有潜在价值的惯例。Morosini、hane & Singh(1998)分析了52家意大利和英国企业在1987年~1992年间的跨国并购,指出有些民族文化差异甚至提高了跨国并购的业绩。
跨文化背景之下,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能否为企业成员所接受与该制度是否与员工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冲突密切相关。这要求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对跨文化冲突的风险,对国际企业的跨文化冲突进行成因分析以及冲突的解决方案的制定,并根据文化背景的多元化而对企业自身的制度建设内容做出调适。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基本上就是一个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而进行统一管理的问题。面对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受多重文化的挑战,减少由文化摩擦而带来的交易成本,必须要把公司的运营放在全球的视野中,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建构自己的跨文化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
三、国际化石油公司在企业制度建设中如何平衡文化冲突
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国家、企业、团队、个人的目标,有赖于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的因素,并制定符合我们企业利益的管理制度。国际化公司管理的关键是要制定这种充分考量了文化差异因素的制度。对于文化差异因素的考量要结合中国文化与资源国文化的平衡考虑:
1.要有文化的敏感性
如上所述,跨国经营己经成为石油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的必不可少的战略手段,而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要想取得经营的成功,就要能在跨文化环境下灵活地面对异域文化因素的影响。当跨国石油公司由一种文化背景进入另一种文化背景之中时,会碰到各种各样陌生的行为和方式,并会产生文化冲突。能否正确理解接受特定文化影响的员工的特点,就成为异域文化中治理者成功驾驭文化冲突的要害所在。对此,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有文化的敏感性,要解决差异,就必须首先承认差异和认识差异。要善于发现文化的差异点,对不同文化中的一致性和各自具有的不同的逻辑加以领悟和判断。无论是适应对方的文化还是对它进行变革都需要首先客观的判断和知晓具体的文化差异在哪里。并进一步深刻了解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跨文化冲突的因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要具备包容的态度
文化冲突是一种客观现象,谁都无法回避也无法制止。同时,文化冲突也促进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交融,使人类不断取得进步。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其负面效应远远小于正面效应。[4]也可以说,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文化融合是化解文化冲突的必然逻辑,是实现人类进步的阶梯。进行跨文化治理,是利用跨文化优势,消除跨文化冲突,企业成功跨国运营的战略选择。跨国石油公司的管理者必须正确认识和评估文化差异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学习并吸收其他文化,以及其中有助于本企业发展的内容。要客观地承认文化是存在差异的,并尊重和接受这种差异,而不要试图回避这种差异,或是简单地用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
3.要区别对待,整合文化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者要客观地进行文化分析,认真剖析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差异。区分文化冲突中的核心与非核心要素。具体分析哪些差异是我们坚决不能妥协的,哪些差异是可以不强调的。对于我们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变。在此基础上,对于普适的价值我们要赞同。差异化对待文化冲突的不同类型,为进行适应国际化经营的制度建设建立合理的依据。进而,在坚持了核心价值观不能动的情况下,进行文化重构,在制度建设中吸收跨文化的差异因素。让不同文化互相尊重、互相补充、协调和渗透,提炼出共同的价值和思想,使这种价值和思想能够减少文化冲突。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在跨国石油公司内创造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氛围,围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那些核心价值理念并结合国际化经营的战略规划,根据环境的要求和经营战略的需要对原来单一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自上而下地调整。从不同文化中的共通点出发,围绕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塑造共同的价值取向,创造性地综合各种文化因素后,精心设计管理制度。
“所谓创造性地综合,即不止于合二者之长而已,更要根据两方之长加以新的发展,完成一个新的事物”,这样创造出来的新颖的、超越各种文化既定行为模式、具有协同作用的方案,对于各种文化来说既是全新的,又是可以接受的。企业创造性地将文化差异平衡后的因素加入制度建设中,每个员工都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建立起融合各方之长的合作关系,企业的竞争力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韦森.文化与制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15.
[2] (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6-7.
[3]李江天、甘碧群、蔡云.国内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文化准备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7(16):1-2.
[4](英)泰勒著、连树生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325-328.
[5]范黎波.跨文化管理的无中生有[J].商学院,2006(5):2.
作者简介:
国际石油价格与中国石油政策研究 篇12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它是国家工业的命脉, 是不可以缺少的同时也是不可以替代的能源, 无论对于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石油已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的能量来源。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不断刷新历史, 2008年2月25日刚突破100美元每桶大关, 7月11日创下的历史147.37美元的盘中每桶最高价。2010-2013年世界油价每桶基本维持在100美元以上,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高油价时代。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每年都在提高, 截至2013年已经接近60%, 高油价无疑成为影响着中国发展的一个台阶。
二、影响石油价格变动因素
影响石油价格变动因素有很多方面,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
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储量, 石油供给结构以及石油生产成本。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 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 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但是, 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国际能源机构 (iea) 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 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特点也对石油价格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和非OPEC国家。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石油储量, 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而非OPEC国家主要是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 根据价格调整产量。但2002年以来, 受强劲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价刺激, OPEC产量激增, 截至2013年底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 OPEC原油总供应量为364万桶/日, OPEC原油总产能为335万桶/日, 剩余产能30万桶/日, 产能利用率高于90%, 通过增加产量平抑油价的能力减弱。迫使市场参与者通过构建商业库存作为应对风险的缓冲, 而库存需求反过来又刺激油价上行。
石油生产成本上有石油勘察成本, 设备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 制作和销售成本等等;石油生产成本也将对石油供给产生影响。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其生产成本会影响生产者的产量配置决策, 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量, 间接地引起石油价格波动。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区的石油生产决定, 而低成本地区的石油决定了价格的波动幅度。
2. 影响石油价格的需求因素;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 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
全球石油消费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正相关。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也使得对原油的需求急剧增加, 导致世界原油价格震荡走高。其中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带动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1/3。而反过来, 异常高的油价势必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又会影响石油需求的增加。
3. 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
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基本有:突发的重大政治事件因素、石油库存变化因素、国际资本市场资金流向因素、汇率变动因素、异常气候因素等等。
三、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 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在2007年就达到3.7亿吨, 成为世界在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2年中国石油产量高达2亿吨, 而石油消费量确高达5.07亿吨, 我国60%石油依赖进口。预计到2030年, 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然而, 从世界经济的整体走势来看, 高油价是会长期存在一段时间的, 不是暂时现象, 而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石油, 高油价将会对中国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经济:
1. 高油价将增加了我国外汇开支;
虽然, 在过去的2013年OPEC原油价格较2012年下跌了3%, 但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整体趋势还是上升的。在2012年OPEC原油价格达到历史新高, 为109.45美元/桶。此前, OPEC原油价格连续三年上涨。以2013年为例, 我国进口原油约为3.07亿吨, 约折合22.5亿桶, 如果每桶原油价格上涨5美元/桶, 那么我国每年就要为此多付出100亿美金的代价。
2. 高油价将对整个石油产业链带来沉重压力;
对于依靠原油的石化企业和化工企业来说, 原油价格的上涨一定会带动下游石化产品的上涨, 但石化行业依然要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成本压力。对于现有的化纤和塑料行业来说, 产品的价格往往由惨烈的市场竞争来决定, 又要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 影响会更大。
3. 高油价将带来石油生产成本增加, 物价上涨, 加大通胀压力;
通过理论测算, 原油价格每上涨10个百分点, 石油加工行业、炼化加工行业的成本将会提高6.4个百分点, 运输和仓储行业会增加1个百分点, 化学工业会增加0.8百分点, 建筑业增加0.5百分点, 农业增加0.3个百分点, 设备制造业增加0.4百分点, 纺织业增加0.3个百分点。
三、中国石油体制改革和政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存度不断提高今天, 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石油资源缺乏的环境。石油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国之大计。中国的油田资源比较贫瘠, 而且使用不注意节俭且浪费严重, 中国经济增长1万美金GDP需要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 法国的7倍, 日本的14倍。人民的节约意识很差, 所以必须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改善产业的结构, 进行能源调整。1、加大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确保石油基本供给;2、积极投资国外石油勘探开发业务, 保障石油进口。中国石油企业应该抓住“走出去”的机遇, 组织技术力量直接从事油气勘探、开采、输送和销售, 努力保证我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3、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 避免石油供给风险。利用石油储备, 可以低价买进石油, 高价卖出石油, 可以平抑国内或国际石油价格, 保持本国经济平稳运行;4、开展国际石油期货交易, 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