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精选8篇)
2009中国石油石化企业 篇1
书名:2009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大全出版单位: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大全编委会出版日期:2009年02月01日定价:480 元
优惠价:380元
页码:
1141 页
《2009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大全》
本书收录了全国石油及化工行业的行业学会、协会、科研院校、新闻出版、生产、经营、建设、销售、供应、装备制造、机械等单位的邮编、地址、电话。其中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集团等各大集团及其下属油田、炼化、石化、化工、钻探、勘探、销售等各企业的详细信息。本书既有查阅电话、地址、邮编的功能,又有市场营销、产品销售的作用,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
2009中国石油石化企业 篇2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 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愈加频繁。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 IT治理作为新概念应运而生。IT为企业战略提供了基于技术的解决方案, 为满足业务战略需求提供了技术与工具。IT治理则是一个由关系和过程所组成机制, 用于指导和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 通过合理配置IT资源创造价值, 从而构筑企业必要的核心竞争力。IT治理本身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 概括了企业IT建设运行维护中的共性。实践中, 企业管理者必须全面深刻地了解IT治理, 根据企业特点对其进行消化, 形成具有自身特性的理论与方法。随着IT人员对IT治理的剪裁与消化吸收能力不断深入, IT治理的内容被不断量身应用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IT实践中。从当前中国石化IT治理的实践来看, IT治理在中国石化越用越广, 中国石化的IT建设道路也由于IT治理理念的引入越走越宽。
二、中石化的IT治理实践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中国石化) 是我国石油企业的龙头。从1983年成立, 1984年正式开展信息化工作, 到1986年成立信息中心, 中国石化在IT的组织建设、规范管理等众多方面一直在不断根据集团发展状况进行改进。2003年, 中国石化开始接触IT治理概念, 并逐步把这种理念渗入到日常工作中。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的今天, 中国石化高度重视IT治理工作, 将IT治理视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全面提升中国石化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经过多年实践, 中国石化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IT治理体系:
1. 坚持“三结合”理念和“六统一”原则, 明确IT治理架构。
“三结合”理念即信息化要“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紧密结合, 与提升技术水平、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紧密结合, 与把握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并以“六统一”原则统领信息化全局工作, 即作为前提的统一计划, 作为基础的统一标准, 作为方法的统一设计, 作为保证的统一投资, 作为手段的统一建设, 最后, 统一管理是关键。“三结合”的理念和“六统一”的原则保证了中国石化的IT治理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同时, 中国石化的IT治理架构基于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 维持着企业商业目标, 治理原型, 业务绩效目标之间的平衡。 (见图1)
2. 重视制度建设, 发展信息化制度体系。
中国石化充分考虑业务需求和信息化发展现状, 合并精简, 废旧立新, 不断完善和优化信息化制度, 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中国石化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 其管理制度体系包含53个管理办法和制度, 共分三级:一级是综合管理制度, 主要反映信息化管理的总纲性要求, 主要有《中国石化信息化管理办法》;二级是专项管理制度, 主要反映信息化某一领域的总体要求, 主要有《中国石化信息技术项目管理办法》等;三级是细则和规范, 主要有《中国石化ERP项目管理办法》、《中国石化ERP应用管理办法》、《中国石化ERP系统模板管理办法》等。
3. 健全信息化组织机构, 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
中国石化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具有如下四个特征:“一个整体, 两个层次”, 是指实行总部和企业两个层面的信息化管理。总部对关键项目实行统一部署, 集中决策。企业则按照总部的部署和要求, 着力做好总部项目的推广普及和企业层面的建设工作。“归口管理, 分工负责”, 是指信息化工作由信息化管理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各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明确分工。总部与企业两个层面设置独立信息化管理机构, 归口统一管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上市和非上市两个部分的信息化工作。 (见图2)
4. 创新ERP应用体系, 实现ERP与内控的有机结合。
在创新性地建立ERP应用体系方面, 总部ERP项目管理组在总部ERP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组织制定ERP应用管理制度、应用目标、应用规划、应用规范、应用考核办法、ERP模板、系统整体优化和提升方案, 并组织实施。事业部对所属企业ERP应用负总责, 在总部ERP项目管理组协调组织下制定本业务板块ERP应用规划和年度计划、ERP应用规范、应用考核办法、ERP模板等, 负责所属板块的业务流程调整、系统变更的审核和确认。同时, 中国石化十分重视ERP与内控的有机结合。2007年时, 在相关内控业务流程中嵌入了160多个ERP控制点。2013年, 中国石化创新了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取通过系统查询获得具有关键操作权限的系统用户清单, 确定系统用户清单中的用户是与其工作职责的匹配程度。
三、中石化的IT治理成效
2008年, 在国资委对央企信息化水平评价中, 中石化被评为A级企业, 名列第一。2016年9月,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召开了信息化大会, 会议强调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打造“互联网+”商业新业态, 标志着中国石化的信息化建设和IT治理向更深层次推进。经过多年努力, 中国石化的IT治理取得了如下成效:
1. IT治理保证了信息化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2003年接触IT治理的概念后, 中国石化有意识地通过IT治理工作, 打破“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现象。近年来, 中国石化信息化进入集成整合、完善应用阶段, IT治理也有了新的内涵, 并确立了“建用并行、以用为主”的工作方针。在信息化应用方面, 从“要我用”到“我要用”, 充分调动广大员工信息化应用的积极性;在信息化管理方面, 从信息部门单独推动到各部门协同管理, 形成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保证有效益的信息化建设。中国石化通过持续推进ERP等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工作, 实现了从以建为主到以用为主、从重建设到重运维、从“要我用”到“我要用”、从单独推动到齐抓共管的四大转变, 进一步保障了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2. IT治理强化了信息化和业务的深度融合。
中国石化IT治理在保证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 也强化了信息化和业务的融合。近年来, 中国石化结合勘探开发、油气储运、油品销售业务, 在信息化综合生产运营管理平台方面,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有力地推进了信息化和业务的深度融合。
(1) 油田北斗卫星导航终端的应用, 开创了国内油气田勘探开发信息化建设新模式。北斗卫星技术自2013年10月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式批准在江苏油田作示范应用后, 该油田借助“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中心及业务协同平台”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化大型综合业务协同系统, 积极配合具有保密资质的研发单位, 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将油区站库道路等信息进行了集成输入导航终端。此导航终端是国家北斗卫星示范应用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由具有国防武器保密研发资质的研制单位开发完成, 具有军工产品防水、防尘、抗摔等性能, 专门用于油田站库的导航, 推进了数字油田建设和信息化、集成化、数字化的深度融合, 开创了国内油气田勘探开发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 加快了上游板块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2) 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的投产应用, 为管道安全提供了保障, 使中国石化管道运输的风险管控能力显著增强。2014年8月, 中国石化启动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建设项目, 项目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实施方案。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 燕山石化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将重点放在燕山石化现有7条长输管线上建设数字化管理、管线完整性管理、生产运行管理、应急响应管理和综合分析等5个数字化管理模块, 以实现对长输管线的日常监测, 保证风险及隐患评估和应急处理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确保长输管线运行安全, 实现了24小时即时监控。监控系统能检测小于每小时五立方米之内的小流量泄漏, 定位精度从原来1000米精确到300米, 流量大时可提高到50米。
(3) 油品销售业务的“互联网+”转型, 突出了信息技术的经营服务职能, 提升了营销服务和市场开拓能力。“十二五”期间, 中国石化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销售领域, 推动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创新。油品销售企业整合各业务管理系统, 以现代信息化终端为载体, 丰富客户服务渠道, 进行油非互促、交叉营销, 构建以客户为中心, 线上线下一体化的O2O业务场景, 巩固线下实体网络优势, 挖掘线上平台商业价值, 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刚刚起步的微信平台, 吸粉量已达2100余万, 注册会员840万人。中石化的润滑油CRM实现交易订单超百万笔, 并实现了全流程的线上管理和线上服务, 提升了客户服务水平, 在线管理客户3万家, 交易订单112万笔, 在线受理客户咨询67万条。
(4) 完善提升“三大平台”, 搭建支撑全产业链的“中枢神经”。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以MES为核心的生产营运平台和信息基础设施及运维平台是中国石化IT治理的“三大平台”。“十二五”期间, 中国石化ERP大集中建设快速推进, 实现88家企业推广上线, 流程标准化率达到91%, 大幅提升了业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水平。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 促进了管理创新, 提升了集团化管控、精细化管理水平, 集团资金集中度、统一筹融资比例90%以上, 累计节约财务费用92亿元。炼化企业全面推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执行系统 (MES) , 替代了国外同类软件产品。信息基础设施及运维平台不断完善, 在基础应用和IT运维能力上, 总部和98家企业推广统一的信息化应用平台, 搭建了统一的IT运维平台;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上, 初步建立总部和企业两级信息安全管理组织, 在总部和58家企业实现网络准入控制。
3. IT治理推动了信息化体制、管理和技术创新。
在信息化体制方面, 中国石化和香港电讯盈科合资创建的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管理咨询、信息技术及外包服务商。作为中国石化的专业信息化建设队伍, 石化盈科对标国际一流水平, 引领着国内流程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在信息化管理方面, 在项目实施上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试点、后推广、滚动发展”的方针, 保证项目实施的成功率, 节约项目投资。坚持信息化项目全过程管理, 重点抓好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验收、后评估等关键环节, 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在项目管理上坚持“业务部门专业牵头, 信息部门综合管理, IT队伍技术支持”的项目管理模式,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合力。在信息技术创新方面, ICT技术一枝独秀。石油化工行业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 该技术利用海量数据来保障生产, 提升石化行业的智能制造水平, 支撑着石化行业转型升级。
四、结语
中国石化的信息化发展历程表明, IT治理在中国石化的成长改革、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始终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并在实施过程中, 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应用需要, 适时控制, 及时调整, 确保IT治理始终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始终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目前, 中国石化已经建立了以应用为引导, 以效果为目标的IT治理文化, 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IT治理体系。随着中国石化信息化的发展, 中国石化的IT治理工作将不断完善和深入, 并将推动企业信息化高效可持续发展, 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支撑。
摘要:IT治理是公司治理在信息时代的重要发展, 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方法和具体应用。本文通过中国石化多年的IT治理实践, 总结了中国石化IT治理的指导思想、具体框架、主要做法和所取得的成效, 阐明了有效的IT治理, 能够保障中国石化信息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促进信息化与石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推动信息化体制、管理和制度的创新。通过不断完善发展, 中国石化的IT治理工作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高效可持续发展, 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关键词:中国石化,信息化建设,IT治理,经营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吴以四.IT治理不走寻常路—吴正宏谈中石化渐进式IT治理[M].系统管理, 2006 (08)
[2]李德芳.中国石化IT治理的实践和成效[R].国资委CIO年会书面发言, 2009 (11)
[3]傅成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R].中国石化官网, 2014
[4]姜晓阳.中国石化IT治理的认识和实践[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10, 27 (7)
中石油与中石化的中国 篇3
曾经,南美厄瓜多尔政府将石油税大幅提高,此举竟然招来了中石油、中石化联合向国际仲裁机构求助。——问题在于,相当数量的国人知晓此事后,竟然对两大石油公司的境遇表现出了空前的兴奋。
近年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巨头,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一方面,两大巨头锅满钵溢,利润高企不下,另一方面,成品油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消费者负担沉重。在这样的前提下,几乎所有的国家层面上的宏观调控都成为民众与两大石油巨头心理对立。
被抛弃的石油巨头
香港经济学者宋敏对记者称,在当下的中国,民众由于参与真正的社会主流生活的机会甚微,直接导致了占人口最大多数的人群成为社会的漂移群体与关注力量。在他们的视野中,两大石油巨头依靠国家力量迅速积聚了大量财富,但是这种财富并没有被转移到社会中,而是以民众并不知晓的方式被予以囤积——甚至秘密转移。更重要的,两大石油巨头,在企业效益很好,利润疯涨的情况下,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没有社会公众意识,多次以“逼宫”的方式,要求涨价。而其所获得的巨额利润,也并未用于履行其社会责任。
在此前提下,当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时,社会公众不可能对其产生同情。
客观来看,石油企业都是国家资源垄断企业,但他们在市场中已经赢得了足够的市场份额之后,接下来应该做的就是回馈社会、反哺民众了。但是一个赤裸裸的现实是,如果民众对两大石油巨头持续抱有回馈的期待心态,那么一个可笑的逻辑就出现了——不断的期待,不断的被抛弃。
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劣质石油买家。
而在此前提下出现的中国石油企业利润率则非常可观,上游垄断掠夺下游竞争性行业,扭曲经济结构肆无忌惮的涨价,使中国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复杂局面加剧。垄断下的成品油涨价,但作为竞争产业的下游产业却不能涨价。此举大大增加了所谓的膨胀压力。尽管,中石油的滚滚暴利,让国家,同时也让某些不可明说的利益群体欢欣鼓舞,但是,这种危害中国经济的掠夺经济思路,将贻害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石油是战略物资,国内的油田被两大石油巨头所垄断。只有他们有开采和销售权利。近几年国家进口石油越来越多,进口石油消费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石油进口权仍然只归两大集团所有。在此前提下,中国国内的石化企业成为两大集团不断溢价的遮羞布,并被持续抛给消费者充当出气筒。
这样两大集团对内把持油田,对外把持原油进口权,并牢牢巩固了对国内原油价——市场的定价权还不是他们说了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被垄断性企业把控,并直接渗透到中国国民经济的各个层面,长远来看,在现有机制下,不由得民众会担心中国国家竞争力乃至国家安全被置于两大集团的掌控中。
油田是国家人民共有的,这两大集团虽然垄断,毕竟是中国自己的企业,但是两大集团都是海外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纵横捭阖中,其所有权和资本已然被大大稀释。
而中国社会的财富就在不知不觉中被迅速抽取,并在民众不知晓的前提下被转移。
拷问油企利益与公共利益
目前,两大石油企业除了因为自己是国有公司,进口不受限制之外,还注册了非国有企业,并积极抢占绝大部分国家石油进口配额。
投资者相信,中石油等企业上市之后,政府可能会更加有力地保护其垄断地位。三大石油公司,尤其是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地位比以前更为稳固了。
中石油在国内市场上市,必将让这两家垄断企业的“金饭碗”更有保障。
这也意味着,石油行业管理机构出台任何影响中石油市场表现的制度变革措施的难度也将相应加大。比如,在这个领域开放市场,打破一些企业的垄断地位。
当然,宋敏称,垄断也并非一概有罪。政府告诉民众,之所以要用法律保持这些企业的垄断地位,用产业政策驱逐这个行业的民营资本,是因为石油行业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必须保持石油供应稳定。假如石油垄断巨头们真能做到这一点,则公众或许确实可以忍受垄断的种种弊端。
不过,香港的资深经济观察学者王春新称,石油垄断巨头们在海内外上市、进行商业化经营之后,就必须对投资者负责、对市场负责,以追逐利润为其主要目标。而既然它们享有垄断地位,自然会毫不犹豫地利用特权地位来增加利润。过去几年中,人们已经见识了垄断企业是如何娴熟地使用这一策略。此外,由于市场基本由少数垄断企业控制,而且他们都是国有企业,其高级管理层有密切关系,达成合谋的成本较低,因而,几次局部性油荒的出现难免不令外界怀疑。而每次油荒之后,也确实都伴随着管理部门的向上调价的措施。
这暴露了一个严重的逻辑缺陷。石油巨头们一方面享有法律和政策维持的特殊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由于上市,又不能不以谋取利润最大化为其主要经营目标,很自然地忽略其享受垄断地位的前提性承诺——公共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要让这些企业真正服务公共利益,政府就是关键。
既然政府运用权力保护这些企业的垄断地位,当然也要运用权力使其服务于公共利益。但是,目前确实尚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来控制这些企业,使其在公共利益与商业利润之间保持最起码的平衡。相反,随着企业商业化色彩加重,政府的控制力有可能会越来越软弱。
怪异的逻辑关系
中国石油企业为了少交石油暴利税把石油开采利润留下来,就拼命增加“石油开采成本”。在中国一波又一波的投资大潮中,用于石油钻井开采的预算几度高企,且稠密程度超过多数西方石油公司。但是石油开采密度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产量与生产效益的提升,反而是单位采油成本被大幅上升。与此同时,石油企业还不断把产油井“废弃”给私人承包,进而大幅截留和私吞石油的开采利润。
中国生产的绝大多数成品油成本较高,在此前提下的产业链条成本也被高高甩起,并持续飘红,始终无法下降。而中国政府为了保证中国经济平稳高速发展,商务部和发改委联合对成品油销售企业进行了规范管理,同时长期控制了成品油的零售价格。国家财政也对因价格管制后产生的炼油企业政策性亏损进行了多次补贴。
中国石油产业的垄断格局,使价格调整陷入两难。对一个国有垄断型企业,在盈利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还要用纳税人的钱予以补贴,宋敏称,举目全球,这确实是一个奇怪的逻辑。
在一个产权不清、缺乏竞争的环境中,企业缺乏降低成本的动力,由此形成的价格信号不能很好地引导资源配置,从而降低社会福利。在目前的产业垄断中,上调成品油价格,固然能够调节供求,实现平衡,但这里的均衡价格与充分竞争后产生的均衡价格已然大大不同。
按照简单的逻辑,如果政府愿意增加公众福利,而不是增加石油企业的收益,可以选择的方式很多。很明显,在这个过程中,石油企业增加的收入,远远大于政府支付给消费者的补贴。这样一来,补贴似乎就成了道具,消费者就成了一个被蒙蔽的角色。而政府的信誉也被造成了持续性的损害,在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很难想象两个巨型国企为政府带来的沉重包袱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在什么样的时间点发酵,而政府似乎并没有预见的应对方式。
2009中国石油石化企业 篇4
6、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公司
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全面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近年来,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公司领导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把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来抓。公司始终坚持以“创建节能节水型企业、共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积极落实“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牢固树立“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理念,紧紧围绕“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量5.43万吨标准煤的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截至2009年底累计完成节能量6.52万吨标准煤,已完成指标的120%。哈石化超额完成“十一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污染物COD削减率87.4%,石油类削减率91.1%,二氧化硫削减率57%。
一、企业概况
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地处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东部。公司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原油一次加工能力500万吨/年,二次加工能力180万吨/年及60万吨/年连续重整-80万吨/年中压加氢改质联合装臵、30万吨/年气体分馏、3万吨/年甲乙酮、5万吨/年MTBE、8万吨/年聚丙烯等17套生产装臵,固定资产原值46亿元。系统配套,工艺先进,清洁生产,环保达标,产品质量全部满足国家标准。企业主要以大庆原油作为加工原料,自2000年起加工俄罗斯原油,俄油掺炼比例已达到30%,积累了丰富的加工俄油经验,是国内加工俄油最早的企业。公司汽油全部为高标号,可生产93#、97#国Ⅲ汽油、93#、97#乙醇汽油和0#、-35#等低凝点柴油、航空煤油、聚丙烯树脂粉料、工业丙烯、丙烷、液化气、甲乙酮、MTBE、纯苯等15大类26个牌号产品。
公司现有员工24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10人、中级职称270人,中级职称以上人数占员工总数的15.8%。公司设11个机关处室、10个直属单位、10个附属机构、17个生产车间。
多年来,企业秉承“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从严治厂,艰苦创业,技术经济指标稳步攀升,为集团公司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发展战略做出了积 1
极贡献。利税在黑龙江省位居前十名,在哈尔滨市名列第一,多次被评为省市“财源骨干企业”。企业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黑龙江省“节能先进企业”称号、“哈尔滨市环保先进企业”、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荣获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节能减排工作先进标兵、先进企业荣誉称号。2005年至2009年连续五年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节能节水先进企业”荣誉称号。
二、“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应用
哈石化十分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总经理任组长,分管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公司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了信息化系统的运营。
(一)合理调配网络资源,实现节能减排
哈石化按照中国石油总部部署,先后建立了APS、MES、ERP等管理系统,已经逐步将信息化渗透入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和专业管理水平。存储资源逐渐扩大,针对此现象,哈石化优化调配网络运行,监控各系统应用状态,应用虚拟技术,在不同系统间调配资源,将使用效果不高的服务器停止使用,转入虚拟机器,这样既保证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降低了电的消耗。
(二)创建MES系统,生产数据网络化,实现精细化管理,促进节能减排 借中国石油总部推广MES系统的契机,哈石化自2008年5月开始陆续完成实时数据库、流程图、实验室信息管理、运行、生产统计报表、物料平衡、公用工程等模块的建设。实时数据库模块的上线,实现了生产装臵操作数据的实时提取,为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增强了生产的监管力度。物料平衡模块增强了生产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可以使物料平衡及时远传至相关管理人员客户端,及时调整生产方案、指导生产,使生产运行过程全面受控,实现生产节能增效的目的。实验室管理模块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实现产品质量的有效监测和分析,使得生产操作日常监控更加规范化,同时实现实时数据库和其它MES应用系统共享分析结果,为生产方案调整提供快速准确的分析对比数据,对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积极作用。2009年9月1日公用工
程模块上线,将生产所消耗的水、电、汽、风等数据全部纳入MES系统,第一次实现数据共享。通过计量仪表远传信号,进行实时数据采集,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系统随时查看全厂消耗情况,根据系统自动生成的报表,及时优化装臵消耗结构和进行系统调整,促进节能管理工作的开展。例如系统上线后,能够及时发现低压瓦斯漏量,导致气柜区耗电增加,及时调整后减少耗电1000度/日,有效降低了能耗和加工损失。系统平台建立,首次实现了装臵平稳率准确计算、实时提取,促进了装臵的平稳运行。
总之通过MES系统,可以全面地了解工业生产情况、物料平衡、消耗等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方案,调配资源,使能源使用科学化,能源消耗最优化,最终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建立在线监测及大机组故障诊断网络系统
装臵平稳运行是节能降耗的重要保障,也是最大的节能,哈石化近些年从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着手,努力推进工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保证装臵安稳长周期运行,最大程度的实现节能降耗。大机组是石化企业各生产装臵的“心脏”,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类大型关键设备长期运行在高温、高压、高转速、腐蚀性强、易燃、易爆环境状态下,容易发生烧瓦、严重磨损、叶轮破裂和叶片断裂等意外停车事故。由于石化企业生产的连续化和自动化,这些大机组一旦出现故障将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07年哈石化建立大机组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网络系统,项目投用后,可以在线实时监测、诊断重催等装臵大机组的工作状态,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和数据采集,建立机组运行状态特征数据库,可以及时、准确分析判断大机组运行状态,并且实现实时数据远传,为各客户端使用。为领导决策、指导生产运行、制定检维修计划等提供准确信息,通过状态监测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维修,并寻求最佳维修时机,从而避免事故扩大,避免设备的重大损坏,保证大机组安全运行。项目投用后减少了大型机组的非计划停工,仅催化装臵烟机一项年即节约资金200万元。
(四)建立安全受控、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安全管理工作 利用HSE(健康安全环保)信息系统,对本单位新增的危害因素、未遂事件和监督检查结果等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通过挖掘系统中大量的信息资源,研究同类企业同时期各种事故案例和事件记
录,认真汲取经验教训,对照本企业实际,消除管理缺陷,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促进实现本质安全。通过各项HSE统计数据,在某一时间段内,起到集中分析危害因素、预测事故倾向,提出预警信息的“晴雨表”作用。
2010年2月哈石化启动安全受控系统平台项目,此项目用安全培训、安全教育和安全考试的方式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将安全理念融入公司管理和控制活动的全过程。系统规范了安全管理业务流程,加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实现安全管理过程跟踪。通过各种安全评价对危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和预测,为决策提供依据,实现管理和技术的融合,方便快捷的对各种信息系统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和考核,提高了管理效率。
2010年6月22日,哈石化安全受控系统上线,系统上线两个月来运行平稳,目前处于检验、完善中。
(五)利用ERP设备综合管理平台,发挥现有设备资源效能
通过ERP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的开发、信息化建设,实现工业检维修费用优化控制,达到合理调配闲臵设备的作用。并且可以提高检修计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做到“该修必修,修必修好”,同时按照比质比价、确保安全的原则,采购高可靠性、全寿命周期经济的设备和备件,控制好新进设备和备件的质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费用控制在计划指标内。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利用ERP、设备综合管理平台可以优化设备的资产管理、运行管理、维修管理及备件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效能,从而促进节能减排,年节约费用近百万。
(六)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科学合理配备计量器具
利用互联网,认真调研国内国际先进计量器具的技术信息,作为仪表选型的依据,同时把能够远传通讯、数据共享作为计量仪表选型时的一个必要条件。能耗计量仪表进行一次大的升级换代,淘汰了罗茨等旧式计量仪表,全部更换为具有远程通讯的质量流量计等新一代智能型仪表,检定和计量交接基本实现了计算机控制与数字化管理,为数据实时、准确共享提供了条件。
(七)开展培训,加强普及提高
培训是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公司一方面充分利用局域网,加强专业技术交流。设臵“设备技术交流”、“设备管理推广”等栏目,专业部门定期对文章进行点评,做好季度评比工作;定期组织公司内技术、技能专家进行座谈,发
挥专家作用,实现资源共享;邀请国内行业内技术专家进行技术交流,结合生产实际中好的管理方法、经验、先进技术,认真筛选、总结,及时组织交流推广。另一方面结合公司“百日培训”活动,进行信息化培训。例如:ERP项目从2008年10月份开始进行八个模块进行最终用户培训,共进行18期ERP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达302人,培训课时达到14616学时,11月份一次通过ERP上岗考试,平均分数95.2。提高了企业相关信息化人员和各关键用户有关人员的水平,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三、“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取得实效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哈石化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融入企业的战略层面,成为支撑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们通过信息平台,搜集先进技术,进行调研,不断扩大信息化科技应用,有效的推动了节能减排进程。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通过技术改造,能耗指标逐年下降,炼油能耗由2003年的89.57kgEO/t下降到2009年的68.04kgEO/t;单位能量因数耗能由2003年的12.37下降到2009年的9.6042,这其中信息化带来近15%的成果。
(一)污水处理场改造
2008年公司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新技术改造,实现PLC自动控制,MBR装臵顺序控制实现连续周期运行,整个污水处理设备中压力、流量等数据全部实现远传,新建系统与公司管理系统网络留有接口,各终端计算机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判断装臵运行情况,以便及时做出技术调整。外排污水出口采用在线分析集成系统,分析排放水COD、PH值并将数据实时远传至地方环保局和中国石油总部,实现远端监控,从而通过信息化促进了公司节能减排工作。项目投用,信息化进一步使我们做到污染源从源头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目前哈石化含油污水达到零排放,含盐污水经过处理达到国家标准直接排放,污水排放合格率达到100%,2009年污水回收率达87%,每天节水300吨。
(二)油品栈桥油气回收
由于国内油品储存和装卸一般未实现全密闭操作,油品损失比较严重。针对此问题,公司利用新世纪信息化的各种平台——中国石油信息资源网、炼化科技进展资料网等以及对设计单位进行相关函调、兄弟企业进行各种形式交流后,对
国内外油气回收技术进行总结。对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溶剂吸收法和膜法进行比选后,决定选用膜分离技术。2006年5月哈石化在实现大鹤管装车改造的基础上,又建设了装车油气回收系统。系统运行后,装车尾气的排放浓度一直控制在25g/m3以内,消减了安全环保隐患,从标定结果看,油气回收率为95%以上,按汽油年装车量80万吨计算,年可回收油气(即年减少损失)1040吨;同时大鹤管装车采用集中系统控制,完全改变了作业方式,大鹤管装车控制上有付油量预设功能,避免了冒车事故的发生,从源头上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三)油品在线调和
油品在线调和即系统建立若干油品数据模型,信息集成化,在生产方案发生变化时,系统可实现借助在线分析仪直接调和,改变重调率高、能耗高、劳动效率低的原始人工调和方式,同时解决了储罐数量不够的问题,也保证了调合过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能够根据上游调合组分实际生产情况实时、在线调整各调合组份的比例,优化调合方案,缩短调合时间。通过在线调合技术,能够提高一次调成率,降低质量过剩、有效地降低能耗,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年直接经济效益达3800多万元。
四、“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取得经验和体会
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五化并举”和“两化融合”的核心论述,并将信息化列入现代产业体系,这为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是领导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安全防护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对传统观念、粗放管理模式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高层的支持是成功的至要因素。
三是实施节能减排,应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信息化工作紧密结合,不仅可使企业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友好环境,造福社会,还能降低生产与运营成本,促进技术与管理创新,是社会和企业的双赢之举。
四是全员参与,集思广益。两化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推进两化融合的难度很大。两化融合不是少数领导和管理人员的事,而是要全员参与、全员推进,应引领各方力量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生产技术信息化、生产设备信
息化、管理体系信息化,藉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咸阳的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简介 篇5
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原咸阳长庆石油助剂厂)是“八五”和“九五”期间,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及长庆石油勘探局安排部署,在陕西省计委和咸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阶段建设的炼油企业。1999年10月,工厂经过重组改制,更名为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长庆炼油化工总厂。2001年5月18日,工厂又正式上划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直属地区分公司-长庆石化公司。
公司位于咸阳化工工业区,占地面积1030亩。始建于1990年5月,1997年至1999年通过技术改造,形成固定资产14.84亿元,加工原油280万吨/年的生产规模。公司现有在册员工705人,平均年龄30岁,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216人,占员工总数33.5%。机关和机关附属员工38人,占员工总数的5.4%。公司采用扁平式网络型一级管理模式,组织机构设置六部一室,即:总经理(党委)办公室、人事(组织)部、计划财务部(工程项目部)、生产运行部、工务保障部、油品运行部、质量安全环保部,另外设立了企业文化部、综合治理办公室、事务管理站(物资采办站)等机关附属单位。各运行(管理)部代表公司行使管理权力,生产系统各部的负责人由公司副职兼任,取消了车间级建制,减少了中间环节,压缩了非生产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
公司主要生产装置有280万吨/年的常压装置、80万吨/年的重油催化裂化装置、30万吨/年的催化重整装置、2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15.3万吨/年的航煤精制装置。除重催装置外,分别获得集团公司优质工程金奖、银奖和国家优质工程银奖。
公司在厂区平面布置上采用了国际上流行的联合布局,将部分公用系统与联合装置布置在一个界区内,联合装置共用一个中控室,优化了整体设计,占地比常规设计节省了一半,且投资少、运行费低,在国内同行业中尚属首创模式。同时公司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水平高,主要设备如气压机、空压机、空心塞阀、油浆泵、锅炉上水泵等选用了引进产品;主要装置采用ABB公司生产的具有90年代末先进水平的DCS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辅助装置除污水处理场外均采用了PLC小系统控制;工厂区有较先进的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及可燃气体监测报警联网系统;建设了公司管控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公司装备精良,被有关专家誉为西部炼化企业中的精品。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7月5日召开的炼油企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会上,美国索罗门咨询公司对股份公司十六家炼油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是:我公司按新加坡98年的价格体系,单位产值排名第二,现金操作费用排名第三,单位毛利排名第四,吨油净利润和投资回报率均排名第一;按国内98年实际运行价格, 单位毛利排名第一,单位产值、单位净利润、投资回报率、现金操作费用均排名第二。第二种公司简介:
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位于古都咸阳渭水河畔,始建于1990年,1992年投产,经过两次较大的技术改造形成资产32亿元、原油加工能力500万吨/年的规模。现有生产装置11套,其中5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是西部第二套单系列大装置;正在建设的12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是西部第一套大装置;30万吨/年催化重整和2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联合装置获中石油集团公司优质工程金奖、国家优质工程银奖。工厂工艺先进,装备优良,布局紧凑,自控集中度高,得到国内同行的一致赞誉。主要产品有90#、93#、95#清洁汽油;+5#、0#、-10#轻柴油;3号喷气燃料、石脑油、化工轻油、石油液化气、丙烯等,其中3号喷气燃料管输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采用扁平网络化管理方式,机构设置没有分厂,也没有车间(队部),由事业部派出队长直接管理到班组,同时积极建立公司与外部企业的战略联盟,构筑公司网络组织。这一方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炼油厂比较接近,成为国内炼化企业中管理部门和管理层次最少、管理流程最短的单位。获得2004全国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2001年以来,先后通过了ISO9001、ISO14001和HSE/OHS18001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完成QHSE管理体系的整合运行。连续多年保持了安全生产无上报事故的良好态势,多次被评为“安全管理先进单位”。获得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和“创建绿色社区先进单位”称号。被陕西省政府授予“绿色企业和绿色社区”、“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单位”、“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园林式单位”和“文明单位”。目前,公司正在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2005年,公司加工原油200.3万吨实现含税销售收入72.67亿元,考核利润2.22亿元,上缴税费3.3亿元,是咸阳市产值最高、纳税最多的单位。
公司立足大西北的最前沿,面向中原及两湖市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三种公司简介:
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原咸阳长庆石油助剂厂)是“八五”和“九五”期间,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及长庆石油勘探局安排部署,在陕西省计委和咸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阶段建设的炼油企业。1999年10月,工厂经过重组改制,更名为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长庆炼油化工总厂。2001年5月18日,工厂又正式上划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直属地区分公司-长庆石化公司。
长庆石化公司位于咸阳市高新开发区化工园区,占地面积1443亩,距离古都西安市中心和国际机场分别为22公里和11公里。经过“九五”、“十五”期间两次大的技术改造,公司已经由一个年加工原油20万吨的油田小炼厂,发展成为原油加工能力500万吨/年、资产32亿元的石化企业。现有生产装置13套,其中5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是西部第二套单系列大装置,12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是西部第一套大装置。主要产品有90#、93#、97#清洁汽油;+5#、0#、-10#轻柴油;3号喷气燃料、石脑油、石油液化气、丙烯等。其中3号喷气燃料管输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京Ⅳ柴油首家供应北京市场。
2009中国石油石化企业 篇6
中国石油学会第二届
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人员及主要事迹
(人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1.王招明,男,汉族,1955年7月出生,教授级高工,原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总地质师。长期在一线从事科研生产工作,创新形成含盐前陆冲断带超深砂岩油气地质认识和礁滩复合体、层间岩溶型油气藏地质新认识,对前陆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东河
1、克拉
2、克深气藏群、塔中、哈拉哈塘、古城
6、中深1等多个油气重大发现的核心技术贡献者,为油田的跨越发展和新疆的发展、稳定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二等奖18项。
2.王香增,男,汉族,1968年1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在特(超)低渗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关键技术、特(超)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致密砂岩气藏高效开发、页岩气勘探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2项,授权专利29项(发明专利13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60余篇,被聘为陕西省三秦学者,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第二十四届孙越崎能源大奖。是国家863项目首席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3.冯庆善,男,汉族,1974年10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研究,负责ISO管道完整性管理标准编写和工作组召集,担任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 TM0125-2015《防腐层耐划伤测试方法》标准编写委员会主席、ISO/TC67/SC2/WG21工作组召集人、ISO19345《管道完整性管理》项目负责人、GB32167-2015《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第一编写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30余篇。发布NACE标准1项、国家标准3项,编写行业标准2项、企业标准9项。获ASME全球管道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兰玲,女,汉族,1963年10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清洁燃料重点研究室主任。长期在科研一线潜心从事加氢技术研究工作近30年,进行多项国家攻关课题、中石化十条龙攻关课题、中石油重大专项课题等研究。首创的柴油加氢改质MCI技术、汽油加氢脱硫DSO技术广泛应用于中石油、中石化20多家企业大型汽柴油加氢装置,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申请专利70余项,取得技术发明授权20余项,发表论文30 余篇。获中国石油先进科技工作者、十大科技金花、劳动模范,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
5.刘书杰,男,汉族,1966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海油研究总院钻采研究院院长。从事钻完井专业现场和科研工作27年,具有陆地和海上油田开发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在钻井隔水导管下入深度控制、区域井壁稳定性等领域具有较深的造诣和建树。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海洋工程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中海油建设“海上大庆油田”立功个人、渤海3000万吨立功个人、“十一五”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6.刘合,男,汉族,1961年3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主持攻克精细分层注水提高老油田采收率、非常规油藏提高单井产量和深层火山岩气藏开发等采油工程关键技术,支撑了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对同类油田勘探开发起到先导示范作用。作为863首席专家和中美“能源与水”政府合作中方负责人,引领先进采油工程技术方向,开展CO2无水压裂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解决能源开发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能源与水纽带关系。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集体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发明专利19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孙越崎能源大奖、黑龙江省长特别奖。
7.刘向君,女,汉族,1969年6月出生,教授,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一直致力于岩石力学、测井以及石油工程交叉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是我国首先在测井资料工程应用领域做出成功探索的专家之一,在工程地质力学参数场预测,复杂地层井眼稳定性预测、地质-工程一体化设计领域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6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110余篇。获孙越崎能源科技青年奖,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8.李杰训,男,汉族,1968年10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设计师。作为大庆油田地面工程技术领军人物,组织开展聚合物驱地面工程技术研究,取得的系列技术创新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做出突出贡献。获国家优秀设计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优秀规划设计奖18项,获得专利4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32篇。获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优秀中青年专家,中国石油工程建设行业设计大师。
9.李浩,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作为加氢专业和天然气净化专业的带头人,带领团队攻关形成适应大型高酸天然气净化的系列工程技术,完成海南炼厂大型渣油加氢工艺及工程技术开发和几十套加氢装置的设计工作,负责加氢及天然气净化技术开发与研究等科研项目2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国家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1项、银质奖1项,金钥匙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行业突出贡献优秀人物,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劳动模范,石油和化工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10.张水昌,男,汉族,1961年11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在海相油气生成与成藏机理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对海相石油地质理论进步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推动油气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在海相油气资源预测与勘探发现中成功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发表论文284篇。获中国石油杰出科技工作者。
11.张丽霞,女,汉族,1962年8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1项,提出“陆相湖盆具备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新认识,组织完成中国陆相页岩气第一口出气井,填补我国陆相页岩气勘探空白。实现延长油田深层石油勘探、天然气勘探及陆相页岩气勘探的全面突破,有效缓解延长石油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被动局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近20篇。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延长石油集团劳动模范及先进个人。
12.张玮,男,汉族,1957年1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长期工作在物探科研与生产一线,担任“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大油气专项《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长,带领科技团队开展物探核心软件、装备、配套技术的研发与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配套技术成为我国陆上新一代地震勘探技术,在国内全面替代国外技术,为中国油气勘探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
13.金成志,男,汉族,1960年5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地质师。全国能源行业页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松辽盆地致密油开发示范工程和“大庆探区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现场试验”项目长,主持完成19项省部级、公司(局)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发表论文28篇。
14.胡志海,男,汉族,1968年10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具有25年加氢技术研发和管理经历,研发方向包括清洁燃料生产技术、重油高效转化技术、油化结合技术、替代燃料技术、炼油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和催化剂降成本等,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和“十二五”支撑项目子课题及数十项中国石化课题的研发,主持开发的技术在30余套工业装置成功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前瞻性基础性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发明专利近300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6篇。
15.赵勇,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技术发展处处长。长期从事低渗及致密油气田开发科研工作,对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和工具、超低渗透油藏改造技术、子洲米脂气田防漏堵漏路技术和大型储油罐阴极保护技术作了较深刻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试验,为长庆油田实现年产5000万吨、建成“西部大庆”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论文20余篇。
16.唐建明,男,汉族,1965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首席专家。从事生产科研一线工作25年,主持并承担“七五”至“十二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数十个部级大型油气地震勘探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发明专利8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中国石化劳动模范、杰出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功勋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创业奖。
17.贾爱林,男,汉族,1966年9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鄂尔多斯分院院长,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天然气开发关键技术”项目长。长期从事开发储层、地质模型建立、开发方案的研究工作并有一定的造诣,攻关形成我国6类主要气藏的主体开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100多篇。获银锤奖、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奖,中国石油十大杰出青年、特等劳动模范,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0余名。
18.常宏岗,男,汉族,1965年6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院长。从事油气田开发和石油化工领域科研及管理,主持“大型高含硫气藏安全开采和硫磺回收”获201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14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制定“ISO 16960用氧化微库仑法测定总硫含量”国际标准和“GB 17820-2012 天然气”等12项国家标准,主编《配方型脱硫溶剂的应用与气体净化工艺的发展动向》《天然气气质管理与能量计量》等专著,组建“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等。获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19.谢玉洪,男,汉族,1961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地质师兼勘探部总经理。主持并参与“八五”至“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国家“863”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研项目30余项,创建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理念和勘探工程技术体系、莺琼盆地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理论和技术体系,研发平台拖曳隔水管移位技术和耐温抗压防冲蚀为核心的测试模块化工艺等,为南海西部油田2008年油气产量上千万方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10年实现国内油气产量5000万吨做出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团体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发明专利16项,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浅析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模式 篇7
1 石油石化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企业管理, 石油石化企业具有其特殊性, 安全管理被放在了企业管理的首要位置。为了更好的降低石油石化事故发生率, 企业必须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部门等多方面来对其加以约束, 具体的管理特点如下。
1.1 将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油石化企业中重视对产品加工、生产、质量监控的安全管理, 保证产品符合安全规格, 生产符合安全要求, 项目质量、施工质量以及服务质量控制在安全范畴内。将安全管理融入到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 实现安全的全面管理。但也存在一些石油石化企业为了提升生产率, 追逐高额利润而忽视安全管理的情况, 这是亟待改善的重要问题。
1.2 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
一些石油石化企业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 对生产加工工序进行安全监控和安全指导, 比如常见的安保科、安全委员会等。虽然这些安全管理部门在生产加工中的安全问题管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由于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 致使很多安全问题无法被合理管理;而且当安全管理与企业利润发生大的冲突时, 这些安全管理部门很难发挥其实质作用。
1.3 独特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
很多石油石化企业为了促进安全管理的具体落实采取了一些独特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 常见的有岗位责任制、激励约束奖惩制、群众代表评价制等。采用这些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将安全管理细化到具体的部门, 并对其管理效果进行奖励和惩罚, 激励和约束员工的安全生产。同时采用群众监督评价的方法, 可以更好的实现安全管理的公平性, 保证安全管理的落实。此外, 很多企业开展专门的安全管理讲座对安全管理进行教育, 同时设立安全管理论坛, 对一些不法管理行为进行披露。这些管理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石油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进程。
2 石油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
通过对上述石油石化企业在安全管理中特点的介绍, 我们了解到石油石化企业具有很多安全管理模式, 不同的企业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依赖于不同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章程。具体的安全管理模式可以根据依赖部门分为以下几种。
2.1 以岗位责任制为主的管理体系
该管理方法将安全工作分配到具体的岗位职工, 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在管理中, 仍然以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利润最大化为主导, 并未能完好实现以安全为目的的生产加工, 难以保证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
2.2 以安全生产委员会为主的管理体系
该管理模式实现了安全管理的机构化, 有利于促进安全管理理念的深入, 但是安全生产委员会并不是实质的管理部门, 它不具有专门的负责人, 一般都是生产部门的工作人员额外负责, 无法实现规范的安全生产指导, 使其安全管理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可以说该管理模式过多地依赖于工作人员的自律性, 而缺乏具体操作管理和监督控制的专门人员。
2.3 以专门职能部门与安全生产委员会共同管理为主的管理体系
该模式中, 由安全生产委员会对安全管理的重大事项做出决定, 并形成一套管理规章制度;而专门的职能部门则负责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的正常实施, 并以安全生产委员会的决策和意见为准。该模式实现了管理的有效实施, 并且在上达下效的工作中占据了先风, 是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
2.4 新型安全管理模式———HSE管理
HSE管理模式是顺应时代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方式, 它综合考虑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各个因素 (健康、安全、环境等因素) , 对其进行综合管理的同时实现了对分系统安全方面的良好管理。作为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 该模式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完善的管理体制, 将孤立的各管理要素完美结合在一起进行管理, 是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必然管理模式。目前, 该模式由于起步较晚, 理论欠缺, 仍然处于应用尝试时期, 需要继续探索新技术、新理念加以完善和进一步推广。
除了以上所述管理模式外, 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安全管理中也有许多其他模式, 但是一般都是基于两种理念来考虑的管理, 一种是以管理为中心来实施的管理模式, 另一种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相对来说, 并不能很好的实现生产与管理的兼容进行, 大部分情况下, 忽视了管理注重了生产。可以说, HSE管理模式的产生是克服传统模式不足, 将生产与管理等完好结合, 优化考虑生产管理的一种新型模式, 必然是未来安全管理发展的趋势。
3 结语
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安全管理中, 理念过度单一、理论不成熟、实践操作少, 在经过一系列管理模式的探索历程中, 逐渐摸索出了一些适应企业生产管理情况的管理模式, 但也各具优缺点。以专门职能部门与安全生产委员会共同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算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好的管理方式, 有效实现了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此外, HSE管理模式是亟待研究的最有发展潜力的管理模式, 有望在未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高贡林.新形势下石油石化企业安全管理新举措[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9, 31 (04) :412-414.
[2]吴进来.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借鉴杜邦安全管理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安全管理, 2008, 17 (4) :14-15.
2009中国石油石化企业 篇8
关键词:石油石化;财务考核指标;垄断;管理
中图分类号:D412.67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分析
(一)考核指标涵盖范围。目前,大部分企业应用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上,只注重财务这一指标,主要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分析考核,重点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但是它忽视了非财务指标的作用,而且没有一个标准去衡量。
(二)传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1、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关注不够。传统的主要财务经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注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及利润分配表,而对现金流量表中的有关现金流量指标关注的较少。2、重视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虽然吸纳了一些国外先进绩效考核理念,开始加入了EVA考核等新内容,但目前广泛应用的绩效考核体系,关注点仍集中在财务及相关指标上,效益、成本、费用等指标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占比重较高。3、制度欠全,标准缺乏。传统的财务绩效考核指标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制度也相对不是很健全,这使得企业的财务绩效考核指标并不是特别权威。
二、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财务考核指标体系的分析
(一)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基本情况。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进程中,石油石化行业由于其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特殊性,在企业性质上基本上属于国有或国家绝对控股。目前,在采油、炼油、销售挣个石化行业产业链上,三大石油巨头绝对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二)目前石化行业中财务绩效考核指标建设特点
1、石化行业财务考核指标体系涵盖内容。从对油田、大型炼化企业和销售企业绩效考核内容调查来看,目前我国石化行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仍以财务指标考核为主,而对财务考核指标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对促进企业长期、良性发展的指标关注不够。一些企业把考核重心放在它的短期或年度财务指标上,而对那些非财务指标则考虑较少或者根本不考虑。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对企业进行绩效考核应该从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方面来考虑。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由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等四方面的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构成。
2、石化行业财务考核指标体系特点。
首先,政府对石油石化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控制性。这导致石油石化行业财务绩效考核指标具有政府导向性的特点,企业自身不能从完全市场的角度开展有效评估。
其次,由于国有或国家控股的自身特点,目前石化企业在生产经营以及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还要受到国家调控,这使得市场竞争机制没办法在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
第三,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重视发展性和可持续性。由于财务报表自身局限性,导致企业只顾眼前利益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利益。
3、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现行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第一,在指标的设置上,仍以会计收益对各项指标进行计算,这种计算方法的缺陷在于容易导致管理者的短期行为。第二,社会责任、内外部环境等因素并没有纳入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第三,由于对石油石化企业的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导致企业的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缺少法律保护,执行者无法可依。
(三)目前世界优秀石化企业绩效考核先进经验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通过对索恩顿石油公司等国外大石油公司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对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指标体系建设的启示有几点:
一是指标体系设计要科学、合理,既要考虑当前业绩完成情况,又要着眼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二是石油石化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中对于利润指标的设计要合理。要考虑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自身的垄断性地位。三是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要综合全面,既要注重财务指标,又要重点关注安全、环保等指标,同时还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相关的表的考核,提升企业发展能力。
三、石化行业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重构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的目标。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当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托,企业发展战略一般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三类,短期目标主要是围绕效益、成本费用等财务类指标,以及安全、环保等确保企业正常运营的指标,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自身价值;中期目标主要围绕企业下游客户开展,重点是提高客户价值和客户满意度;长期目标主要围绕企业长远发展目标,新市场、新技术等方面开展。三类目标可以分为五个层面。
(二)在财务类指标体系层面,通过财务相关指标设计,实现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优化产品结构,和开发新技术。
(三)客户层面上,石油石化企业的顾客主要是石油产品消费者,通过及时调整价格、快速反应市场变动、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
(四)管理流程层面,重点保证产供销链条顺畅、创新经营理念,完善法律和社会监督。
(五)员工队伍建设层面,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保持企业持续增长和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弛.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经营绩效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2011,(6):3-4.
[2]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J].财经问题研究,2010 ,(7) : 96-99.
[3]张蕊.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9,(6): 53-55.
[4]蒋艾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探讨[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2):35-37.
【2009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推荐阅读:
中国石油石化05-28
中国石油企业信息门户07-02
中国石油炼化企业典型事故案例08-31
石油石化企业管理05-29
中国石油09-24
中国石油形势06-10
中国石油现状12-01
中国石油与化工07-10
中国石油行业08-09
中国石油化工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