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发展之路

2024-09-27

中国海洋石油发展之路(共8篇)

中国海洋石油发展之路 篇1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信息系统建设之路

1、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为什么要建立三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引进当时国外先进的CYBER730等系列大型计算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公司来说有何重大意义?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之所以建立三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引进当时国外先进的CYBER730等系列大型计算机,是因为意识到石油工业是高投入、高技术和高风险的行业,要想在这一行业站稳脚跟就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在技术上取得领先优势。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国经济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利用网络互联的统一体,计算机化信息处理作为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的通讯和管理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企业工作过程的发杂手续和低效率。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的层次高低和广泛程度决定了企业在国家经济浪潮中的竞争力大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计算机已不是单纯的一门科学技术了,它是加强交流、推动合作、提高企业效率的必要手段,事实上成为了企业生存的“第二文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手工数据处理方式,而且触发了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方式、交易方式、作业流程的变革,人们的行为模式也随着企业业务流程化、组织扁平化、作业信息化而发生变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的影响主要有:

(1)

(2)

(3)

(4)

(5)

2、企业应根据什么原则来选择有待开发的系统?你认为中国海最先实现了一个电视会议系统的做法,在当时是否合理?

企业在选择有待开发系统的过程中,应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最能适应企业当前的发展需要,在经济上给企业带来最大利益的信息系统。对于一个企业,它必须改善企业控制环境 扩大风险评估范围 业务流程控制与信息系统控制成为控制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组织成员之间信息交流和沟通更加便利 监控更注意更新信息系统内部设置的控制参数与控制程序

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一个比较长远的规划,然后根据预定的计划进行逐步的实施或做相应的调整。企业应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来选择有待开发的系统。先确定大方向,再进行具体的选择和开发。同时要全面分析利弊,从各个角度综合评估。对于石油行业来说,一个重要特点是地域分布广,人员比较分散。因此,通信联络特别是海上的通信非常重要。

我认为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最先实现了一个电视会议系统的做法是合理的。考虑到公司当时集权化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形成,计算机应用技术还不能适应网络应用的需要。因为如果先做计算机网络,所遇到的大量问题可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应用问题。而当时公司刚刚开始体制改革,许多管理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到位,特别是集权化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形成,计算机应用技术当时也不尽人意,用户的计算机应用还很不普遍。在这种环境下搞大的网络,可能会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风险太大。基于初战必须慎重的原则,公司没有给予在卫星网刚刚建成时就去搞计算机网,而是选择了在卫星网上建设电视会议系作为下一个目标。虽然在讨论该开发系统初期意识到巨大的技术风险,但是此风险仍是在可控范围之内,而这比无法控制计算机网络应用风险好得多。

3、网络革命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什么影响?你认为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为什么要进一步完成海洋石油信息网络工程的建设?公司的网络有什么特点?

网络革命对信息技术革命的深远意义,一时还难以认识全面和透析。但即使只从信息网络这种组织形式及其发展来说,其意义也是巨大和深远的。信息网络本来就是一种汇集和交流信息的最佳形式。网络上,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他们传送和交换信息是交互式和多对多式的,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网络革命正在给原有的信息网络带来根本性变化。这表现在:

(1)增加共享的内容,扩大共享的范围,将分布于渤海塘沽、上海、广州、蛇口、湛江、高碑店和燕郊等地的七个结点与北京联接起来了。

信息网络不但可共享信息资源,还可共享信息设备,共享软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公司可以通过网络与不限于企业、部门、地区以至国家的其他企业取得联系,这就把共享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世界而不必受地理位置的约束。

(2)增多网络功能,减少信息时延。公司通过网络完成公用数据网、电话网、卫星专网以及有线电视等几条通道的联接,以高速的信带建立了电视电话会议系统、Internet系统和Intranet系统。在网络上公司开始实现导航机制、工作流程控制和通讯控制以及高级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网络公司不仅可以传递和交换信息,还可加工处理和采集、利用信息,从而使取得信息的延滞可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人们的活动受时间约束大大减小。

(3)创造网络空间,为各种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提供舞台。公司把内部的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使大家共同拥有一个计算机网络空间,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同有关人员进行联络,而且形成了为其他系统提供服务的一个畅通平台。

从前述变化可以看出,公司信息网络工程的重大意义在于在全公司范围内促进了公司的流程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为公司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进一步完成海洋石油信息网络工程的建设根本目的是不仅在于要把公司总部大厦建设成智能化大厦,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为中心,使整个公司各层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一个总体规划。

公司在网络选择方面的策略是统一规划、同步进行。其中公司内部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属于局域网,而公司建设的与外部通讯的Internet系统则属于广域网。

4、系统的自行开发和外包开发各有何特点?你如何认识在财务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同用友集团以及中软集团的合作?

系统的自行开发主要特点:

优点:

(1)开发出来的软件企业的管理特点

(2)持续优化能力强。

(3)核心数据和架构不受牵制于其他企业,易整合。

缺点:

(1)对人的需求。

(2)资金投入。

(3)开发周期长。

外包赋予了组织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所必需的灵活性,同时它也使组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能将精力集中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上。外包商通常在规模经济、经验以及在对最新技术的掌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是单个组织的信息技术部门所难以媲及的。企业可能因为许多不同的原因而外包他们的信息技术需求,比如伴随着全球化压力的市场收缩和产品生产周期的缩短促使企业不得不经常调整他们的总体目标,这种情况下,市场就会迫使企业采取信息技术外包来提高竞争力。这样,企业能及时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并且经常性地更新软件。还有的企业内部缺乏专门的信息技术人才,他们将外包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替代,以便能够及时获取介绍和发展新技术的专门技术。

一方面,信息技术外包对欲外包信息技术的企业来讲有以下的好处:

(1)资源在商业战略和企业部门中被重新分配,非IT业务的投资得到加强,有利于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对市场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

(2)有利于信息技术人才不足的企业获取最好最新的技术,与技术退化有关的难题得到解决;

(3)由于是信息技术厂商提供专业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的效率会得到较大提高,服务的成本也会得到一定的节约;等等。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外包对提供外包业务的信息技术企业来讲有以下的好处:

(1)形成外包业务产业,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厂商形成分行业的解决方案,有利于一批专业信息技术厂商的成长;

(2)由于规模化经营,能够持续降低信息技术服务的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3)外包业务的集中,有利于知识和软件在不同企业间的重用,有利于信息技术人员的快速成长;等等。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开发财务管理系统的目的在于采用自动化的手段来加速财务活动的处理速度和提高财务规划的准确度,而不是要从财务系统的开发中学到这类软件的开发技术。公司从系统开发的目的和合理性出发,选择了同用友公司以及中软集团合作的道路,具有以下优点:

(1)避免公司内部的技术人员设计过多的技术细节,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同

时,外部服务公司取代企业内部信息技术部门低附加值的工作,而使其中从事内部管理应用软件和一些高附加值的工作。

(2)可以避开自行开发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完成后的财务系统具有更强

大的财务处理功能(19个模块)和更好的兼容性。

(3)能够大大节省需要投入项目调研和开发所需的时间,保证系统的按时使

用。

5、你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七分技术三分管理还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你如何评价“决定信息技术能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管理”这句话?

我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可分为五个层次: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

重组、经营网络优化、经营领域扩张。

层次1和层次2属进化型阶段,即自然发展,他们往往会在引入IT一段时间后自然地出现。虽然在这两个阶段肯定会获得一定的收益,但并未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效力。层次3、4、5则是革命性的,它们不是在现有秩序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而是从管理思想的高度出发,寻求支持新的技术方式的高级能力。

所以说,决定信息技术能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管理,也就是要更加强调高价值的战略性和管理性工作。

6、对于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高层领导支持和用户参与你有何看法?你是否对企业开发中这些方面的现状感到满意?为什么?

并不完全满意。因为在IS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阻力的一方面可能会来自高层管理者。一是有些领导本身没有现代管理观念,在任期内不想学习新知识,凭经验管理;二是有些领导担心MIS的应用会显示出其在某些方面知识的不足;三是MIS所要求的制度化、规范化,缩小了高层的权利。

一个有现代管理观念的领导,不应该成为MIS的阻力,而应是MIS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是MIS开发策略的制订者,也是管理业务流程重组的组织者。MIS的应用,对高层管理人员可能引起决策方式的改变和管理视野的扩大。经验证明,主要领导的重视和亲自参与,是成功建立MIS的首要条件。一方面,MIS是为管理服务的,主要领导最了解企业的目标和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建立MIS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工期长、投资大、涉及面广,它的建立和应用可能涉及某些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甚至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改变,这些涉及全局性的问题,只有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才能解决。高层领导参与MIS建设,并不仅是保证资金供给、人员安排和设备配备,而是要参与MIS建设的过程,充分重视和解决各种非技术因素。

7、采用生命周期法还是原型法或者其它开发方法应根据什么条件而定?参考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的具体情况,你认为财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应选用什么样的开发方法?

对于大型的信息系统,应首先自上而下地进行项目的整体规划,再自下而上

地逐步实现各子系统的应用开发。

系统的生命周期是指人工系统所经历的由发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一种经典的、应用最广泛的系统开发方法,其思想是将结构与控制加入到项目中,以便使活动在预定的时间和预算内完成。

原型法强调用户参与原则。它的基本思想是,系统开发人员首先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研究、总结,快速建立原型系统并运行。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反复修改,增加新功能,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面向对象方法以类、继承等概念描述客观事及其联系,采用封装、继承等原则,提高程序的可重用性,在某些方面优于传统的结构化方法。

参考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的具体情况,我认为财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应选用快速原型化方法。

快速原型法主要是通过快速构造的“原型”,实现用户的部分或基本需求,使用户在试用过程中,逐步深化和确定系统的需求,验证设计的正确性,训练最终用户,最后实现成功的系统。原型法并不彻底抛弃生命周期法中的某些阶段划分和文档的生成,但是,这些阶段可能是交叉进行的。原型法基于这样一种假设:系统的初步需求分析不完善,因此仍然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生成必要的文档,得到用户的初步确认,但是这些分析报告和设计资料不是一成不变的,需随着对系统认识的深入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构造一个可运行的系统,实现诸如输入界面、业务基本流程等。然后,用户在开发人员的引导下运行“原型”,考察分析“原型”的特性,纠正原来分析中的错误,增添新的功能。如此反复循环,逼近系统的最终要求。

原型法实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开发活动,因此增强了软件的实用性,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提高了用户的计算机使用水平。原型法基于一些先进的开发工具,如应用开发工具、数据库设计工具、测试工具、版本控制工具等。这些工具使开发者能够迅速地建立起所需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使快速原型法得以实现,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中国海洋石油发展之路 篇2

近5年是中国石油海洋石油建设的大发展时期, 也是集团公司涉海企业由“陆军”向“海军”转变的关键时期, 海上安全监管机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海上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整体提升。一是海上安全管理理念基本实现了从“陆军”到“海军”的转变;二是海洋石油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三是安全监管工作逐步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四是突出督察整治了一批重大安全隐患;五是建立了一支专业化海上应急救援队伍。到“十一五”末, 中国石油海上原油年产量达到230万t, 施工作业队伍不断壮大, 海上安全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实现了零的突破, 海上溢油应急处置能力达到国家Ⅱ级。面对“高技术、高密集、高风险”的海上作业特点, 海上油气开发杜绝了重大及以上安全环保责任事故, 实现了海洋石油安全生产工作目标。

座谈会上, 与会代表认识到, 海洋石油开发是安全风险最大的行业之一, 人员密集, 远离陆地, 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较大。这些年虽然中国石油在海上安全生产监管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保持了较好的安全业绩, 但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座谈会强调, 各级领导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正确的态度, 切实落实“有感领导, 直线责任, 属地管理”, 把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行动上, 努力实现海上安全生产。

座谈会对2011年海上安全监管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海洋石油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持续转变思想观念, 努力改进工作方法, 立足风险管理, 突出事前预防, 强化严格监督, 实现依法经营, 为集团公司“十二五”生产经营开好局、起好步, 守好一方土, 贡献一份力, 促进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回眸 篇3

中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疆为中国的海洋石油工业提供了辽阔的发展平台,中国的石油工作者在无垠的大海上历经创业的艰辛,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大幕徐徐拉开。一个新兴的民族工业的崛起史,也是共和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

人拉肩扛,走向海洋

海洋石油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科技的“三高”产业。没有先进的装备,也没有先进的技术,第一次踏进大海的中国石油人最富有的资产就是“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搞海上石油不仅要抗台风、抗海啸、抗巨浪、抗冰冻、防腐蚀、而且还要克服作业过程中遇到地层压力过高发生的井喷、火灾、毒气等危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就像开启的潘多拉盒子,充满了风险与挑战。中国石油人挑战大海的过程中注定弥漫着悲壮的气氛。

莺歌海,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祥地。1957年,原石油工业部在这里勘探发现了油气,后因越南战争,南海勘探工作被迫暂停。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会战成功,我国石油实现自给。其后,根据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学说,石油大军挥师华北,中国海洋石油的勘探重点也由此转移到了渤海湾。1965年3月,原石油部在天津市召开海洋石油勘探会议,研究下海方案,决定开展海上钻井方法的研究实验,试制混凝土钻井平台及钢结构导管架。这次会议是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渤海湾最初的勘探工作中,由各处抽调来的渔船、客轮和小木船都用上了。将用于陆上石油的设备捆绑在船上,中国石油人就开始了探海之旅。1966年,中国石油人向渤海湾发起三轮“冲锋”,把渤海海1井的平台安放在井位。为了固定牢靠,石油工人们硬是用嘴从24根桩内吸出720多公斤的水泥-浆。第二年6月14日凌晨4点16分,油龙呼啸出海,国务院的贺电直达平台。之后,数口功勋并捷报频传。1967年,我国海上首次生产原油,产量203吨。中国海洋石油的工业化航程由此展开。在海上油气生产的初期,石油工人以汗水和热情,在专业设备几乎为零的条件下,用血肉之躯与大海抗争。中国石油人满怀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激情,将青春赋予了蓝色的海洋。至2008年底,中国国内海上油气产量已达到3649万吨油当量。

弹指一挥间,中国人凭着艰苦奋斗的韧劲,在祖国母亲的海疆中耕耘着,这种奋斗精神使一个产业从无到有,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共和国的建设、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外合作,势在必行

从莺歌海的油气苗到1978年酝酿对外开放,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创业时期。苦难、悲壮、英雄主义精神与落后的技术与装备,构成了中国海洋石油创业时期的基本特征。那时候,中国石油工人最爱说的一句豪言壮语是:“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我们东方无产阶级一定能够做得更好!”事实上,我们用当时还是相对落后的陆地石油勘探技术和管理模式在挑战海洋,本身就赋予了一种悲壮意味。

1978年,在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前夕,新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再次提速,破题之举是改革开放。开局的头两步,地域棋子落在了深圳,行业棋子定在了海洋石油。

1978年3月26日,对于中国新兴的海洋石油工业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日子。中共中央、国务院最高决策层听取了中国石油代表团赴美考察汇报,作出了重大决策: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外国公司直接建立起商务关系。并进一步作出了积极、稳妥的探索利用外国资金与技术,加快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决策。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方针,进一步确定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主导思想,改革、开放、探索、创新,如同精神之火照耀着海洋石油对外开放的路程。

海洋石油工业的边缘性与高风险、高投入、高科技的特点决定了发展海洋石油国际合作的模式。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作为一个工业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经济竞争舞台,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种生动展示,又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开展国际合作的一种尝试。

精神突围,冲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方式,中国海洋石油的对外开放是一次思想大解放的精彩预演。经历百年屈辱、十年禁锢之后,中国海洋石油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对外合作,无疑意味着对传统思维的反叛,也是对计划经济体系的一次挑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与对外合作《标准合同》的草拟、反复修订到确认、公布,历时长达三年,在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与外商风险投资、回报之间,不断地追寻着平衡支点,架设一座合作的桥梁,打下合作的基石。

1982年1月31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为一个行业的开放而颁布的法律条例。八天后,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2月15日,中国海油在北京东长安街一栋旧楼挂牌办公,次日即正式开始第一轮大规模对外合作招标。在第一轮国际招标中,中国海油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等27个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8个石油合同,合同区域而积为39199平方公里,勘探风险投资达10.3亿美元。此后,又相继开展了三轮国际招标,中国海迎来了勘探开发的热潮。

合作中学习,学习中发展

中国海洋石油的对外开放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决策层、管理层到技术层、操作层,全方位的学习活动在每一个海洋石油员工的人生道口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海外留学、考察、咨询、专职培训、平行作业、理论考核与现场实操,这场大规模的学习活动的形式、方式,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一项充满挑战、呼唤激情、渴求创新的伟大的开拓性全新事业,一种振兴海洋石油工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使命与责任感,一种对精彩生命、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共同构成了这次大规模学习活动璀璨的理性光彩,一个学习型组织也由此在中国海油得以建立。

在对外合作中学技术、学管理,练就自己的“内功”。1983年,中国海油制定了对外合作和自营“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通过“两条腿走路”,中国海油掌握了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十大配套技术,具备了独立开发中国近海油气田的能力。1984年,中国海油首先在尚未

对外开放的辽东湾海域取得突破,发现锦州20 2凝析气田。1986年,中国海油又在辽东湾发现了绥中36-1亿吨级大油田,极大地鼓舞了公司开展自营勘探的信心。

进入90年代,自营勘探开发出现了新高潮。这一时期自营勘探成果最突出的是在渤海,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1995年,发现了我国海上第三个亿吨级石油储量的秦皇岛32—6油田,同年还在相邻地区发现了南堡35—2含油构造。

目前,中国海油凭借较强的产业能力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独立油气勘探开发公司之一,晋升全球500强企业之列。2008年,中国海油自营勘探共获得13个新发现,并成功评价了11个油气构造。

引进、消化、吸收、碰撞、融合、改革、提升,中国海洋石油的对外合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管理理念、运行机制不断更新、不断提升的过程。引进全新的理念与机制,不断把企业内部改革推向深入,逐步把中国海油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运作的规范的国际公司。这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痛苦而富有生气的过程。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包括管理、经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等。

中国海油立足搞活集团全部资产,立足让全体员工共同发展,立足打造集团综合竞争优势。总体设计上,先让主业资产上市使主业发展更优更快,同时激活和带动辅业资产的发展,进而通过分布上市使国有资产整体大幅度保值增值。在人的发展上,全面理解和实践以人为本,即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能创造价值;员工是企业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被改革的对象;企业的改革成本不应由员工来承担;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要山全体员工共享。

中国海油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行者,在开展对外合作业务的同时,完成了自身机制的蜕变,在发展中迸发出持续的动力与活力,成为了一家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字头企业。

自主创新,海洋成为热土

改革开放赋予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最鲜明的特点,也为这个新生的工业得以快速发展提供了平台。中国海油在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的大风大浪中,通过融合与磨砺,锻造出了自己的“硬实力”。

在资金及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后,中国海油像当年外国石油公司进入中国近海一样,以投资者身份走进了国际石油市场。1994年5月5日,中国海油参股马六甲油田,这是我国第一次投资海外油田。迄今,中国海油已经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业务,2008年的海外油气产量已经占到总产量的15%。

在全球诸多大石油公司蜂拥被誉为“第二个马拉开波石油捌”的渤海、 “第二个波斯湾”的南中国海,却又不得不抱憾而归后,中国海油人矢志不移,精研地质,顽强攻坚,逐步让勘探成功率远远高出全球平均水平;新的储量不断被发现;世上最稠的油田被成功开发;合作、自营的油气田开采寿命被一次次延长;新的油气田接连投产。中国海迎来了大油田建设的高峰期。目前,我国近海油气田的开发建设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开发重质稠油油田的工艺水平更是国际领先。

科技创新,贡献海洋。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以油气行业的科技进步助推民族工业的产业升级。目前,中国海油已经构建近海300米水深以内的勘探、开发和生产技术体系。其中,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作为我国海洋石油开发的重要技术,促成我国成为建造FPSO的强国,同时带动了我国造船、机械、电子和钢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中国海洋石油工程建造及油田配套服务的装备及技术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满足国内勘探、开发及生产需要的同时,业务已经拓展至海外地区。

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ELIS测井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凭借安全、优质、高效的性能,成功进人海外油田服务市场。FET地层取样器、SAS—IT地面数据采集系统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三维可视化远程制导数据处理指挥中心使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情况尽收眼底,成为了海底油气开发的“陆上指挥部”,从而更加准确、有效地指导海底油气田的开发工作。大位移钻井技术在海底的广泛应用,降低了海上油气田开发成本,在平台下展开了一张巨大的“油网”。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油气资源,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支持,中国海油与国内高校合作,自主研发深水开发的一系列重大装备,为开发深水做好准备。

中国海洋石油发展之路 篇4

5月9日,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王宜林通过视频下达开钻指令,“海洋石油981”正式开钻。通过视频连线,各地海油员工与“海洋石油981”上的员工一同见证了开钻过程。这是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提升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以视频传输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有力促进了中国海油的管理提升,视频会议系统在经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

“促”政策宣传

在中央企业先进精神报告、《中国海油“二次跨越”发展纲要》宣讲启动等活动中,视频会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视频会议技术手段的负责部门,总公司信息技术中心负责视频会议室的调配、改换,为国家政策宣传和重要精神指示的传达、总公司宣传活动的开展提供视频会议支持。

信息技术中心还积极推进国资委视频会议系统升级改造项目,保障了总公司顺利参加国资委视频会议。同时,他们还参与了总公司应急指挥系统展示接待工作,成功协助相关部门完成多次接待任务。

“助”应急处理

为应对海上突发事件,信息技术中心积极做好应急指挥中心的视频维护和保障工作,为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提供了畅通的视频沟通渠道,有效缩短了应急处理间隔,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及时解决。“24小时手机不关机,时刻待命,是做好视频会议工作的起码要求。”主管视频会议工作的刘俊萍说。视频会议是安全生产的“好帮手”。质量健康安全环保会议、节前安全生产视频会议、海洋石油天然气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等相关视频会议的召开,广泛传达了总公司安全生产精神。为了提高一线员工的安全生产技能,视频会议还把各种培训活动的影像传输到平台。

同时,视频传输也便于对海上生产事故的及时处理。利用视频可以尽快地组织专家分析事故,评价事故影响程度,对生产事故解决措施进行商讨。管理层也可以尽快决策,利于事故的快速处理和解决。

“圆”视频共享

为实现系统内大型会议和大型庆典活动的实时共享,信息技术中心开发了网络视频直播系统,并建立了审查机制,有效保障了上传视频的质量和安全性。他们还积极协助其他部门的工作。去年年底,总公司新闻中心网络电视系统流媒体业务平台交付使用,实现了集团范围内单位和员工随时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目标。总公司信息技术中心还实现了跨国视频会议的召开。“海洋石油981”开钻仪式直播实现了海上平台卫星互联。顺畅的画面、卫星同步直播为我国首次独立钻探南海深水添色不少。

“利”成本控制

据统计,2010年和2011年,总公司共举行视频会议和网络视频直播会议375次,约347000人次参会,累计节省会务费用约1.7亿元。今年上半年,视频会议和网络视频直播会议节省费用约4900万元。

为提高视频会议清晰度,从2009年开始,总公司信息技术中心着手开展视频会议设备升级。MCU(微处理单元)设备从一台增加到三台,视频会议系统连接站点从30多个发展到144个。系统升级后,其在海洋石油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实习记者 金允木)

中国海洋石油内控制度体系成果显著

中国海油已建成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制度体系,这是记者12月21日从总公司内控制度体系化建设成果评审会上得到的好消息。截至目前,总公司完成了包括战略计划、采办与物资、法律管控在内的12个内控制度子体系,共包括24个基本制度、199个管理办法、350个操作细则、338个流程、932个关键控制点,约245万字。在听取总公司风险管理办公室等部门的汇报后,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寻寰中说,中国海油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制度体系化建设以国家规章为指导、以国际化标准为参照、以海油企业发展实际为基础,是一次重要的管理创新,希望中国海油不断创新和完善,今后将内控体系与外部监管体系相结合,共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财政部企业司司长刘玉廷和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王润秋也都对中国海油的内控制度建设给予了充分评价。

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武广齐表示,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既是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内在需要,也符合国资委和财政部的要求,是保障中国海油基业长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中国海油将充分吸收领导、专家的建议,持续完善体系建设、提升管理水平,为实现“二次跨越”提供重要保障,继续提升执行水平,保障党组确立的战略方针执行,加强与内控制度体系相融合的信息化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合规文化、廉洁文化建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守兴、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乔仁毅、中国内审协会秘书长鲍国明等专家一同参会。评审专家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中国海油内控制度体系符合国家部委颁布的相关要求,具有体系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特点,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闭环”管理,实现了内控制度专职、信息化管理,值得借鉴推广。据悉,自2007年开始体系建设以来,总公司共培养具有风险管理资格证书的人员231人。目前,系统内各级员工的风险意识逐步增强,风险管理专业化水平稳步提升,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制度,大幅度提升了集团化管控能力。(记者 刘树梁)

中国海油采办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创出三项第一

11月30日,中国海油采办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通过整体验收,该项目不仅是国内第一个实现企业采办业务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的项目,也是国内第一个实施全球领先套装采办管理系统软件Emptoris的项目,而且还是国际上第一次实现Emptoris软件全模块与ERP系统完全集成的项目。该系统自2009年底开始建设,今年8月三期上线,目前已覆盖上下游50多家重要企业和部门,为超过2万名内外部系统用户提供采办业务信息管理服务。据了解,系统自投用以来,实现了业务流程自动化和标准化,不仅获批时间比原来缩短三分之一,而且降低了采购成本,规避了采办和审计风险,实现了“阳光采办”,推动采办业务从“按需采办”到“按计划采办”,从“传统供应”到“战略采购”方式的迈进。

中国海洋石油发展之路 篇5

论文摘 要:随着海洋石油的大力开发,钻井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阐述海上钻井发展及现状,我国海上石油钻井装备状况,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特点,以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发展分析。

1 海上钻井发展及现状

1.1 海上钻井可及水深方面的发展历程

正规的海上石油工业始于20世纪40年代,此后用了近的时间实现了在水深100m的区域钻井并生产油气,又用了20多年达到水深近m的海域钻井,而最近几年钻井作业已进入水深3000m的区域。图1显示了海洋钻井可及水深的变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后深水海域的钻井迅速发展起来。在短短的几年内深水的定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初水深超过200m的井就称为深水井;“深水”的界限从200m扩展到300m,第十七届世界石油大会上将深海水域石油勘探开发以水深分为:400m以下水域为常规水深作业,水深400~1500m为深水作业,大于1500m则称为超深水作业;而现在大部分人已将500m作为“深水”的界限。

1.2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世界拥有量变化状况

自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德朗1号”建立以来,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增长很快,图2显示了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世界拥有量变化趋势。1986年巅峰时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拥有量达到750座左右。1986年世界油价暴跌5成,海洋石油勘探一蹶不振,持续了很长时间,新建的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几乎没有。由于出售流失和改装(钻井平台改装为采油平台),其数量逐年减少。为567座,其中自升式平台357座,半潜式平台132座,钻井船63座,坐底式平台15座。此后逐渐走出低谷,至,全世界海上可移动钻井装置共有800多座,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西非、北海、拉丁美洲、中东等海域,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510座,半潜式钻井平台280座,钻井船(包括驳船)130艘,钻井装置的使用率在83%左右。目前,海上装置的使用率已达86%。

2我国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状况

我国油气开发装备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国产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2.1建造技术比较成熟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是钻井设备立足海上的基础。从1970年至今,国内共建造移动式钻采平台53座,已经退役7座,在用46座。目前我国在海洋石油装备建造方面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有国内外多个平台、船体的建造经验,已成为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的设计、制造和实际应用大国,在此领域,我国总体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2部分配套设备性能稳定海洋钻井平台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与陆上钻井装备类似,但在配置、可靠性及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比陆上钻井装备要求更苛刻。国内在电驱动钻机、钻井泵及井控设备等研制方面技术比较成熟,可以满足7000m以内海洋石油钻井开发生产需求。宝石机械、南阳二机厂等设备配套厂有着丰富的海洋石油钻井设备制造经验,其产品完全可以满足海洋石油钻井工况的需要。

2.3深海油气开发装备研制进入新阶段目前,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仍主要集中在200m水深以内的近海海域,尚不具备超过500m深水作业的能力。随着海洋石油开发技术的进步,深海油气开发已成为海洋石油工业的重要部分。向深水区域推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浅水区域能源有限,满足不了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需求,另外,随着钻井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已经能够在许多恶劣条件下开展深水钻井。虽然我国在深海油气开发方面距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我国的深水油气开发技术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今后走向深海奠定了基础。

3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特点

3.1作业范围广且质量要求高

移动式钻井平台(船)不是在固定海域作业,应适应移位、不同海域、不同水深、不同方位的作业。移位、就位、生产作业、风暴自存等复杂作业工况对钻井平台(船)提出很高的质量要求。如半潜式钻井平台工作水深达1 500~3 500 m,而且要适应高海况持续作业、13级风浪时不解脱等高标准要求。

3.2使用寿命长,可靠性指标高

高可靠性主要体现在:①强度要求高。永久系泊在海上,除了要经受风、浪、流的作用外,还要考虑台风、冰、地震等灾害性环境力的作用;②疲劳寿命要求高。一般要求25~40 a不进坞维修,因此对结构防腐、高应力区结构型式以及焊接工艺等提出了更高要求;③建造工艺要求高。为了保证海洋工程的质量,采用了高强度或特殊钢材(包括Z向钢材、大厚度板材和管材);④生产管理要求高。海洋工程的建造、下水、海上运输、海上安装甚为复杂,生产管理明显地高于常规船舶。

3.3安全要求高

由于海洋石油工程装置所产生的海损事故十分严重,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海区域发展、海上安全与技术规范条款的变化、海上生产和生活水准的提高等因素变化,对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安全性能要求大大提高,特别是对包括设计与要求、火灾与消防及环保设计等HSE的贯彻执行更加严格。

3.4学科多,技术复杂

中国石油发展史 篇6

2.5亿立方米。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2.历史性转变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并取得了重大的进步。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和合并了一系列炼油厂,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13套,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617万吨,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1970年4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1亿吨打下了基础。同时石油三厂,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七个大型炼油厂和一大批中型炼油厂。到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从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1亿吨,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73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3、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各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了十年**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的措施。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

到1.25亿吨,为世界第六位。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我国石油工业目前有三大石油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2001年,石油集团销售收入3401亿元,利润总额530亿元;石化集团销售收入3600亿元,利润总额128.1亿元;中海油销售收入303.8亿元,利润总额96亿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各石油公司“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各公司的资产规模,海外影响力,利润总额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国际知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公司在运营的主要指标上均有一定差距。

中国海洋石油发展之路 篇7

自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为我国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由于企业对最大利润化的过度追求而使得经济环境严重受损,一系列社会责任事件频发。在这些事故频发的行业中,石油行业由于技术问题、开采难度、保存运输等问题成为了事故高发行业。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作为我国国有企业的特大型企业和我国海上最大的油气生产商,更应该起到引导行业发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树立起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形象,进而增加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我国企业发展时间较晚,企业很多体系并不成熟,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的认知很不够,跟国外的同期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研究石油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问题,进而推动我国石油行业的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理解的基础上,对国有石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现状进行分析。

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对国有石油企业的意义

1、社会责任会计及其内涵

社会责任会计是指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活动所作出相应的反映和控制。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发展历史中一门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新分支,它以特定的会计方法对企业某一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伤害进行反映与控制的,使用社会责任的相关体系来评价企业的综合实力。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保障创造经济效益,还须创造社会效益,计量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小。同时,社会责任会计还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其所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与其经济效益进行权衡比较,从而对其行为计量和分析管理活动。

2、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

由于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环境和社会两个方面,而社会责任会计则主要是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让公众了解企业对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分为:一是员工责任,主要包括员工的权益与保障、成长与发展、培训与教育、健康与安全、工作环境、劳工准则、‘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的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内容;二是OHSE责任,主要是以SMS/QHSE体系为安全管理手段,为实现安全管理目标提供保障;三是社会责任,分为高级社会责任和海外社会责任,高级社会责任包括企业对石油资源及相应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社会公益活动、海上救助等方面。海外社会责任包括企业在海外发展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3、国有石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是外部人员了解企业对社会责任所做的贡献而要求企业披露相关会计信息,因此社会责任会计主要是反映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工作,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有利于企业及其外部相关人员对企业的总效益的评价,促使企业局部经济效益与社会整体效益协调发展。

石油行业作为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基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对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有着更高的要求。国有石油企业是由国家控股,其社会责任的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其他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具有行业指导性,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了解,并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进行的综合性评价。

三、国有石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我国石油行业受发展时间及理论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的石油企业还未形成社会责任的观念,更别讲企业中形成良好的体系,为其出具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特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其出具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也具有行业代表性。本文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为例,对国有石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其社会责任会计披露报告信息不完整

较一般的企业而言,我国的国有石油企业在其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所披露的信息相当有限。在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9—2014年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及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发现企业披露的内容主要围绕“能源供应”、“OHSE责任”、“员工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加工业等核心指标覆盖率仅为72.84%。这说明了我国国有石油企业在行业核心指标披露方面较少,行业核心指标涉及内容较浅,使得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不够完整,不利于专业人士对企业发展的评价。

2、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实践的信息披露较少

在查看国有石油企业的报告中发现,其对国家社会责任方面还有所报告,但对海外社会责任的实践情况难以披露。在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9—2014年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分析中发现,企业在海外社会责任信息方面信息较少,内容较浅,缺乏相应的图片说明与介绍,报告只是采用简单的文字进行介绍,且介绍内容较短,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和有效性。这也反映出了我国国有石油企业对海外社会责任实践信息方面披露不足,未形成完整统一的披露标准体系,这样将不利于企业对外传播信息及海外市场的开拓。

3、国有石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缺乏行业可比性

社会责任报告的目的在于向社会大众披露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便于专业人士对企业效益进行客观评价,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企业一般有三种披露方式:一是在现有报表中添加新项目或者是在附注中反应;二是在企业年报中单独设立一个章节进行相关信息披露;三是编制独立报告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相关披露。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虽然采取的是编制独立报告进行信息披露,但是在报告的编制中,定性信息较少,与同行业的同类信息指标比对较少,一般只是跟企业以前年度的数据指标进行比较披露,缺乏一定的可比性。从这里也反映出了我国石油行业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没有统一标准,其体系也未形成。

4、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缺乏可靠性

由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起步较晚,发展不成熟,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不统一、评价计量标准不规范、相关会计准则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在社会责任审计上缺乏一定的操作性。我国国有石油企业出具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也多为一家之言,没有独立的第三方审计,这样也造成了我国国有石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靠性。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2012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引入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专家委员会中的专家组对企业报告的评级及改进意见。这个也反应了我国国有石油企业正在逐步引进独立第三方的社会责任审计,我国的社会责任审计体系也在日趋成熟和完善。

四、国有石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近五年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及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导致国有石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会计所需信息成本过高

与传统财务会计相比,社会责任会计更多的是对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核算,其原始数据难以得到,其核算方法更为复杂。国有石油企业因为企业的特殊性,所以在核算内容方面要求更加复杂和广泛,对企业的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员工责任等方面责任要求更高,所需花费的成本不但多而且复杂。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其信息成本,而这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根本就无力承担;而对一些大型企业而言,也是一笔大的费用。在经济效益之上的商业模式下,很多的企业都会选择放弃或是敷衍了事。虽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每年都出具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报告,但是受信息成本的影响,报告中披露的一些内容不够全面具体,缺乏完整性。

2、社会责任履行意识较为薄弱

在经济效益至上的现代商业模式下,只追求经济效益而罔顾社会效益就成为了大多数企业的首选。石油行业属于高污染企业,行业中的部分国有企业甚至还在肆意破坏环境,造成石油泄漏,损害公共利益,危害公众健康,更别提社会责任的承担了。这也反映出了我国大部分国有石油企业及其外部利益者对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从而直接导致了我国国有石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足。

一些跨国企业虽然在本国社会责任履行的很好,但由于我国对社会责任的不重视,所以在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也是不到位。这一行为反应了我国在社会责任会计上的监管力度不够,从而导致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

五、结论

社会责任会计引入我国时日较短,发展不成形。石油企业由于其特殊的行业性质,加之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完善。国有石油企业是由国家控股,其社会责任的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其他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具有行业指导性,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了解,并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在对国有石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进行分析时,发现了以下四大问题: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缺乏完整性、可比性、可靠性、海外社会责任实践的信息披露较少。然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成本过高、履行社会责任意识较弱。因此,我们应该推进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立法进程,创建良好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建立专门社会责任管理机构,构建适合石油企业的信息披露模式、加强社会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计。

参考文献

[1]郭超: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财会研究,2011(1).

[2]李晓蕾: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对策[J].会计师,2010(1).

[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9-2014年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书[Z].

中国海洋石油发展之路 篇8

这是继5月9日“海洋石油981”成功开钻后,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取得的又一实质性成果,标志着这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深海开发重大装备,历经一系列码头试验和两次全面试航验证已成功建成。

与“海洋石油981”主要用于南海深水油气田的钻井、完井和修井作业不同,“海洋石油201”承担着深水油气田海上生产设施建设的重任,能够从事固定式、浮式和水下油气生产设施安装以及海底管道铺设等全方位海上施工作业。该船设计、建造和施工关键技术攻关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863”项目,是高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

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杨华介绍,“海洋石油201”是世界上第一艘同时具备3?000米级深水铺管能力、4?000吨级重型起重能力和DP-3级动力定位能力的船型深水铺管起重船,能在除北极外的全球无限航区作业。

中国海油深水铺管起重船工程项目总经理肖龙说,“海洋石油201”的详细设计和建造在国内自主完成,总体技术水平和综合作业能力在国际同类工程船舶中处于领先地位,建造成本和工期与国际上类似规模的船舶相比,处于工程费用最少、工期最短的前列,代表了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最高水平,并将填补中国在海洋工程深水装备领域的空白。

据了解,“海洋石油201”船长204.65米,型宽39.2米,型深14米,独特的双层甲板面积超过两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安装深水托管架后船长约280米,主起重机作业时从船底到主起重机顶高度达136.77米,定员达380人,是中国海洋石油大型装备和设施中定员最多的;续航能力达12?000海里,自持力达60天;船舶自重达34?832吨,排水量达59?101吨,甲板可变载荷达9?000吨。

“海洋石油201”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控股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全额投资建造和负责运营,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中2012年4月28日海油工程与熔盛重工签署“交船确认书”。

上一篇:一张卡片200字作文下一篇:《蚯蚓的日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