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培训创新

2024-10-15

政府培训创新(精选11篇)

政府培训创新 篇1

善治通常是指良好的治理。国内较早引进善治理论并对此进行研究的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学者俞可平, 他认为善治就是使得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 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1]在俞可平看来善治有六点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善治理念指导下的政府应该注重减小行政成本、促进制度创新、改革行政精神、重塑治理网络, 推动政府培训创新以达到善治的理想状态。

一、当前我国公务员能力建设与政府培训中的障碍

1.制度障碍

(1) 培训绩效的考核制度不科学。

当前我国的公务员培训绩效考核制度还是以“德、能、勤、绩、廉”为标准, 缺乏科学的考核评分细则与绩效管理系统的设置。廉的考察与德的考察较难衡量, 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与方法。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考核方法, 在政府公务员的培训考核中可以采用行为观察法、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 (BARS) 、关键事件法、目标管理法、加权选择量表法等具体的绩效考核方法。

(2) 培训机构的选择和评估制度不完善。

培训机构的选择与评估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当前我国的公务员培训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 也就无法完善培训机构的选择与评估, 培训机构很多是体制内培训, 缺乏民间组织的参与。培训机构的选择应该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基本原则, 由专门的独立工作小组管理培训机构的选择与评估工作, 并建立培训机构招标制度、培训评估制度、培训机构的选择结果公示制度等制度。

(3) 职务升降与任免制度不合理。

当前我国的职务升迁与任免制度有着明显的缺陷, 公务员多为“能进不能退, 能上不能下”, 这有悖于公务员的新陈代谢机制与竞争机制。明确公务员升降与任免的资格认定工作与标准核查是公务员能力建设与政府培训创新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也促进了新进公务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在职公务员尤其是“老资格”的公务员强化自我发展的意识, 使得公务员们的培训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由“自在”变为“自觉”。

2.思想障碍

(1) 官本位的传统思想影响深远。

官本位或权力本位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当代中国依旧影响着一些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文化本身具有延续性, 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在当今中国公务员能力建设和政府培训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官本位思想就是其表现之一, 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部分公务员认为权力就是获取金钱、社会地位的源泉, 这客观上严重阻碍了公务员的能力建设, 更为腐败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2) 人情关系本位大行其道。

当前公务员普遍存在人情关系本位的思想, 认为跟领导搞好关系就可以得到升迁与重用。人情关系本位的思想使得一部分由于缺乏人情关系网络却有着卓越的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的公务员得不到晋升, 这将大大的挫伤其工作积极性。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人情关系本位的思想主要与我国目前长官意志作用下的公务员晋升制度有关, 领导的信任与赏识无疑直接影响着公务员的升迁与福利待遇。这也进一步强化了部分公务员的人情关系本位的思想, 弱化了能力本位的观念。

(3) 学历本位或文凭本位思想盛行。

在很长一段时间, 我国都存在着重文凭, 轻水平;重学历, 轻能力的怪想象。不少部门把是否具有高学历作为任用领导干部的必备条件, 制度的设置和利益的驱动使得很多公务员过度看重学历, 而忽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学历的含金量越来越低, 水分越来越大。“学而优则仕”的学历本位思想驱使下的公务员录用制度将对公务员团队的素质包括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造成冲击, 处理好学历与能力的关系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制定公务员任命与晋升或考核的标准, 而制定标准的能力评定模型则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善治理念指导下的政府培训创新与公务员能力建设的路径

1.政府培训的制度创新

(1) 构建多元治理的治理网络制度。

当前我国的公务员培训主要是各级党校、各级国家行政学院等开展的体制内培训。善治理念倡导的是多元治理的治理网络, 在公务员培训中引入民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各种具有培训能力的NGO来共同为公务员培训服务, 从而实现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多元化。当前西方很多国家的公务员培训主要是采取民间组织培训, 随着我国民间组织的逐步壮大, 公民社会的发展势必可以推动政府培训的多元局面, 而以往由政府自己成立机构来培训公务员的状况也将被打破。

(2) 构建培训成本效益核算的制度。

在善治理念下强调的是还权于社会, 注重治理绩效与治理成本的核算。在善治理念下, 我们可以实行培训资金的制度创新, 根据公务员的培训绩效决定培训资金的发放额。采取这种将培训绩效与培训基金相挂钩的培训制度有利于激励公务员参与培训的热情, 改善培训效果。目前广州市实行的积分制管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3) 构建公务员自身培训的主客观需求相统一的制度。

为了达到善治的理想状态, 必须对于不同岗位和级别的公务员采取有区别的个性化的培训制度。由于公务员的级别与岗位的差异, 培训的要求必然存在差异, 培训的需求度也同样有所区别。根据公务员个人的培训意愿以及360度绩效考核法的结果来决定公务员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采用培训需求分析 (TNA) 从而保证公务员培训的积极性, 防止出现公务员培训流于形式或走过场以致培训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

(4) 构建以增量改革为思路、以增量行政创新为主线、以行政创新存量为基础的传统培训制度转换系统。

培训制度的创新不仅是通过某些具体的培训新制度的出台就可以解决的, 也不应该将思维局限在关于新制度的设想上, 更多的应该是传统制度的现代转换及其与新制度的相互配合。转换系统的构建立足于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需求与增量行政创新的创新思路。增量行政创新建立在行政创新存量基础之上, 以增量改革的思路指导。旧的制度不一定是创新的阻滞, 相反它是创新的财富与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传统的价值在于它受到长期实践的考量和历史的验证。构建良好的善治理念指导下的政府培训制度的转换系统包括诸如培训制度转换的思维模式、转换的理论范式以及转换的具体方式等转换系统的诸要素及其内在机理的研究是亟待我国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与专家学者应该加以考量的重大话题, 在此仅做抛砖引玉。

2.政府培训的理念创新

(1) 多元培训理念。

培训不应该是单独的体制内培训, 而应该将培训部门转向社会, 让公民社会来实行公务员的培训。因此, 形成政府与NGO、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训的多元网络培训模式是政府培训理念创新的重要内容。

(2) 回应培训理念。

现代政府治理中注重服务意识, 西方行政学家提出现代政府应该以服务为导向, 注重服务理念。而善治理念基本要素中的回应性则要求政府培训工作加强回应理念,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将回应意识放在每个公务员培训的内容中。政府培训回应理念应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时回应行政系统内外对于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各种需求, 诸如政府通过开展网络技术能力的培训来回应信息时代对于公务员网络技术能力的需求。

(3) 责任培训理念。

责任培训理念, 政府培训必须树立责任意识, 不能流于形式。培训的成本最终要由人民“买单”, 提高培训绩效, 降低培训成本是责任培训理念的彰显。在培训过程中无论是体制内培训还是体制外培训, 无论是公务员培训师还是接受培训的公务员都需要有责任意识, 善治的实现需要各方树立起对于治理目标的责任。

3.政府培训的技术创新

政府培训应该注重技术创新, 而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培训方法与手段的创新。首先, 在培训方法上可以采取敏感性训练法, 简称ST法 (Sensitivity Training) 、案例培训法、参与式培训法、情景模拟培训法、弹性时间培训法、头脑风暴法、管理者培训法, 简称MTP法 (Manager Training Plan) 、行为模拟法、拓展训练等培训受众乐于接受的培训法, 来凸显培训受众的主体地位, 激发培训受众接受培训的兴趣并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在新的培训方法引进中, 可以采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采用的, 根据公务员的职位、素质基础、工作需求等来选择培训方法。其次, 在培训手段上, 可以采用多媒体培训、网络培训、虚拟培训等, 利用新的媒介来实现培训的手段多样化, 构筑网上培训平台来满足公务员网上培训的需求。

摘要:在信息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下, 政府创新已经逐步被提上了议程。从管理哲学、行政管理的学科视角, 使政府创新中的政府培训创新成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新思维、新理念、新路径。融入全球治理时代与西方新公共管理的“善治”理念, 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三个政府培训创新的维度是实现公务员能力建设的现实价值与路径选择。

关键词:善治理念,政府培训创新,公务员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9 (5) .

[2]杨雪冬.要注意治理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 2001 (9) .

政府培训创新 篇2

(1)富二代能在党校中学到什么?

江苏启动“富二代”培训方案,省委组织部计划以国企民企党组织统筹共建活动为依托,用两年时间在全省着力培养一支对党有感情、带头跟党走、具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1000人左右规模的民营企业家接班人队伍。由此,“富二代”将得到进党校学习的机会,还可以到国企挂职锻炼。

先按下这方案有多大效果不表,先说说这培训费谁出?按理说学校教课学生出钱,尤其这些学生还是传说中的“富二代”,学费对他们来讲更是毛毛雨。然而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的却是“政府出资”这四个字。这笔钱从哪儿出?党费?和党员商量过吗?财政?和纳税人约好了吗?不久前英国政府打算给每一个没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笔钱,让他们出国旅游。此举遭到了英国纳税人权利组织的质疑,凭什么拿我们的钱让他们去旅游?给个理由先。当然这些都不重要,我们还是来看看这个培训方案是怎么个意思。

关于培训的好处新闻本身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看上去很美,那么事实上呢?事实上也很美。凤凰网的评论总结了培训的实际好处:“机构的功能紊乱并不否定具体参与者的精明。熟悉个中情境的朋友,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出,在这个培训中,各种参与者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利益勾兑机制。官员有了政绩,学员有了人脉,教员有了社会资本,大家都在做着形式隐蔽的买卖,付出一些成本,收获一些利益。”这让我想起了美国大学中神秘的“骷髅会”,加入其中,就会获得一张关系网,无论以后从政从商,都有莫大的助益,据说小布什就是骷髅会的成员。不过相比于美国人的偷偷摸摸,我们搞得光明正大。

然而仰望之余,有一些问题还是不得不提的,比如说培训的效果。《新闻晨报》的评论指出,组织部何以相信经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就能达到民企接班人“带头跟党走”的效果?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恐怕更是民企私务,不劳组织部操心,组织部也没有能力培训得了吧。至于民企接班人“缺少党性教育”,这又不知从何谈起,如果他是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自当加强党性教育,如果不是,党又何须将党性授之于他?

好了,当我们用“小人之心”质疑完毕之后,再来看看“君子之论”,从这次培训中读出一些积极的东西。《东方早报》的评论认为,民企少帅们对社会、对政治尽可“和而不同”,但认知执政党方针路线和政策取向,把脉现实国情、政情及社情民意,把握社会转型的基本态势和路径依赖,在此基础上历练企业家,却是交接班所必需的。至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民企少帅接上“政治地气”提供了便利。以上是早期浙江等地断断续续、如今江苏拟采取的此类培训的真正目标所在。

也许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在“富二代”饱受指责的今天,希望通过此举给“富二代”们来一堂精神文明建设课,而藉此扭转一下“富二代”的负面形象,估计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2)政府怎样培养“富二代”跟党走?

党费应该用在谁的身上?

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应该用在交纳党费的党员身上;按照“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模式,似乎可以用在天下人身上。尽管我交纳了许多年的党费,但对党费是如何使用的并不清楚。我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看到江苏省委组织部出资培训“富二代”——培养一支对党有感情、带头跟党走、具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队伍。

我赞赏提出这个计划的人,看到了眼前存在的危机,已经下手加以解决。这说明我们党有忧患意识,有危机意识,有化解危机于未然的良好愿望。但是,这个愿望符合现实吗?能成为现实吗?我担心。

“富二代”作为民企接班人已经登上或正在登上我国经济与政治舞台,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头脑更灵活,知识面更宽,但是对个人生活品质考虑得更多,欠缺对事业的执着,普遍缺少党性教育,所以需要培训提高。培训形式之一挂职锻炼,是党员的,可担任国有企业党内职务;不是党员的,可担任企业行政助理等职务。这一条说穿了,还是官本位的老套路,“富二代”并不见得买帐。如果买这个帐,我更担心,他们是冲着什么来的。连外商都知道了在中国做生意,必须在政府部门寻求自己的关系人或者“代理人”。外商对本国政府的官员不太敢行贿,而在中国却大行其道。“淮橘北枳”,说明是水土的问题。

培训“富二代”,是人家自愿报名参加呢,还是组织上邀请呢?人家接到了通知是欣然而来呢还是不愿意来呢?不愿意可以不可以请假呢?等等,见诸媒体的报道语焉不详,也令人思考。众所周知,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民营企业家既然是从市场经济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那句老话,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是本真状态。如果是生拉活扯,强扭的瓜儿不甜,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那就闹出了笑话。

培训“富二代”,主要在省委党校上理论课,接受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等教育。这些课程,几十年来我们还讲得少吗?在某些时段内,那是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为什么没有效果呢?

今天做有钱人真好呀,做有钱的接班人更好。有这么多人关心你想着“培训”你,你要怎么个感激涕零呢。组织部确定了名单,人家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或欣然而来,或不得不来,或不敢不来。心态不一,效果不同。这是可以预期的结果。

民众已经在质问,北大清华这些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人才到哪里去了呢?全国大张旗鼓的“三讲”培训的效果在哪里体现出来呢?全国县委书记集中统一到北京参加培训的效果体现出来了吗?全国公安局长统一到北京参加培训的效果又在哪里体现出来了呢?

没有培训不行,单纯指望培训就能解决问题也是不行的。光是想着怎么解决人家的问题不行,还得多想着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行。而真要取得效果,还是得解决自身的问题。急则治标,缓者治本,治标不如治本。

把党费用在自己队伍的培训提高上,才是名正言顺的正道之举。

俗话说得好,打铁必须墩子硬。教师都知道,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推而广之,要求群众做到的,领导必须首先做到。要求民营企业家做到的,国有企业家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党外人士做到的,党内人士必须首先做到。党员领导干部们,做到了吗?解决执政党内的腐败问题,比培训民营“富二代”更重要。党风不正,官风不廉。如果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真正实行了,那些民营企业家的财富定会实现阳光下的增长,“富二代”定会跟党走。

这种“培训”更重要,更迫切。

(3)(知名学者)秋风:富二代接不上班并不可怕

江苏的培训计划之用意是让成功的、富裕的企业家的后代具备企业家的才能,从而保持那些企业的经营之连续性。在这种做法背后,至少有两个预设:第一,企业家精神是可以培养的。第二,大企业是好的。这两个信念,其实都经不起仔细推敲。

企业家是培养不出来的。这只要看看那些创业者的经历就够了。这里所说的企业家,乃是具有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人,或者说,是企业家精神比较发达的人。用极大地发展了企业家理论的经济学家IsraelK irzner的话说,他们最突出的特征是对利润机会的警觉(alertness),即在他人之先洞见、并敢于把握、利用利润机会的能力。这东西更多的是一种天生的禀赋,是很难在后天培养的。

不错,自二十世纪以来,出现了商学院。但商学院只能培养常规地管理企业的能力,它培养的是企业官僚,而不是企业家。企业管理能力对企业的运营也很重要,但即便是对守成的企业来说,企业家精神也是第一位的。企业领导人对企业的真正贡献也正在于此。当年的创业者们是靠这个成功的,如果富二代不具有这种天赋,那再严密的培养也无济于事。

事实上,越是严密的培养,越有可能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业者们正面临着这样的苦恼。他们有钱了,把孩子送到大学、送进商学院学习。然而,如此的教育完全有可能让孩子被驯化成企业官僚。还有一种可能,孩子在外读书,完全有可能顺着自己的心性往艺术等领域发展或堕落,从而对经营企业完全丧失兴趣。古人说,富不过三代,这是经验之谈。

这么说来,富二代很有可能因为没有企业家能力而接不上班。不过,对于一个家族来说,这一困局并不是没有解决办法。比如,创业者可以考虑改变企业的治理结构,实现企业的开放经营,以信托方式将资产控制在家族手中,而将企业交予外部的具有企业家能力的人管理。或者干脆采取散财策略,在保证家族丰裕生活的前提下让财富服务社会。

至于从社会角度看,企业家的这一困局简直是一件好事。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是企业家能力。创造财富的并不是既有的物质财富,不是金钱,更不是设备、车间,而是在人群之中不均衡地分布着的企业家能力。一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成员中间的企业家能力得到发挥的程度。从经验上说,一个社会越平等,人们的企业家能力得到发挥的程度就越高。因为,假定企业家能力在不同社会中的自然分布是相同的,则在相对平等的社会中,更多的人将有机会发挥其企业家能力。

而财富、资源在代际的分散化过程,是有助于社会之平等的。看看历史。秉承封建制传统,英格兰、日本长期实行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确实有利于家族企业的长期经营,有利于大企业的养成。但美国在独立之后,废除了长子继承制。杰斐逊将此视为美国社会趋向平等的一大步骤。

中国的封建制早在战国时代即已瓦解,社会趋向平等,秦以来的继承制为“析产制”,家长将财产均分给几个儿子。这样的制度促成了财富的平均。因此,关于古代土地制度的几乎所有严肃学术研究都证明,中国社会并不存在单向的土地集中、兼并趋势,相反,经常存在着土地分散化的趋势,继承就是很重要的分散化力量。

这样的继承制度鼓励了创业,在美国、中国都可以观察到这种结果。由于财富不断分散,企业、财富不会不断地集中,一个产业不会被若干大型企业垄断。在这种环境中,不拥有物质性资源但拥有强劲企业家能力的人进行创业所面临的经济约束就比较小,他在创业之初也不大容易遭到寡头的联手压制。也就是说,社会为穷小子开放的机会较多。

也因此,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人们都相信白手起家的可能性。江苏、浙江及其他地方的私人企业家创业成功就与此种社会环境、心态有关。而这一点,构成了经济充满活力的基本动力。据此或许可以大胆提出一个猜测性命题:一个全部由中小企业构成的社会生产财富的能力,至少不亚于一个由继承积累而成的大企业组成的社会。现在,不少学者专家为富二代如何接班操心,政府也积极地培训富二代,实在是没有弄清楚财富生产的基本原理,从而混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学术、政府作为公器,究竟是应当关注市场秩序之维护,还是关心个别企业的命运;是关注整个社会的财富创造力,还是操心个别人的财富之得失。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制度原因,白手起家的可能性已经在缩减,政府此类措施只能强化这一恶性趋势。

(4)富二代培训,一场奢华的梦?

近年来,部分高校以及培训机构早就盯上富二代,开设了相应的培训项目。有MBA班式的,有高雅音乐欣赏,绅士淑女聚会之类(11月15日《广州日报》)。且不必说30万,50万的天价培训费有“傍大款”之嫌,打个幌子从富人身上哄几张银票出来,单就那些科目,能否炼出明天的CEO就令人存疑。

富二代缺什么?缺富一代“那种敢闯的劲头磨炼出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魄力”,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也常被网友诟病。至于“与政府部门人员敬酒后就悄悄离开”,我看倒不是“缺乏相应的交际能力”,而是“志不在此”——宁愿“选择自己想做的事业”,不愿委身这种应酬。

富一代所热望的,未必是富二代所想要的。虽然缺什么补什么,但豪产可以继承,豪情却不是办个手续就能交割转移的。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的社会历练、价值取向,可以培训出绅士风度,却不一定能培训出爱的风骨及商业精神。假如某富二代热爱书画,却硬要将他摁在企业家的龙椅上,不自如中,焉有心思投身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怕还会慨叹:愿来世不要生在富人家!

政府应出资免费培训农民工 篇3

核心内容: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是他们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人力资源的瓶颈。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联合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启动农民工技能免费培训工程。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复苏,进入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外来务工人员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人数已超过2.26亿人,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90%来自农村(以下简称农民工),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缺乏职业技能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已成为他们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成为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人力资源的瓶颈。

为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联合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启动农民工技能免费培训工程,既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也能解决诸多企业长期用工难的问题。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1,担当社会责任的需要。按《职业教育法》规定,公民有依法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举办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培训经费应当由财政支出,培训机构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当酌情减免。因此,启动农民工技能免费培训工程是有法律依据的。

2,提升当地城市形象的需要。随着城市的繁荣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来往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务工人员日益增加。为农民工进行技能免费培训,惠及民工,受益于企业、受益于社会,为当地城市经济与文明的和谐发展提供不懈的动力。

5,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多属民营性质,他们要求务工人员上岗即能熟练操作,因而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前培训的企业不多。虽然有些经过简单的培训,但流失率相当高。目前,农民工相当一部分人因为没有职业技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也陷入招不到熟练工人的怪圈,给企业做大做强带来最根本性的人力阻碍,这种情况如得不应有的重视,将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具体建议和措施

1,建立基地培训机制。由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成立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市县乡镇农民工培训基地,针对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开设企业相关各专业项目的免费职业技术培训。

2,建立委托培训机制。由经济发达地区当地政府委托培训基地开展培训教育活动,建立“基地出菜单、企业下订单”机制。培训基地与需求企业签订委托培训协议书,如按每人1000元收取企业用工培训费用,并联合劳动部门监督企业与培训对象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农民工接受免费培训后,必须在用工企业工作一年以上,

3,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在劳动力市场设立职业技术培训窗口,为农民工提供免费信息和咨询服务。

4,建立是活培训机制。为满足农民工不同对象的培训需求,培训基地还可采取其他灵活多样的免费培训方式,如:对于空余时间基本固定的农民工,可采取集中办班,定时安排培训的方式进行;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可采取学员“天天可报名,随时可插班,全程不收费”等方法进行滚动培训,并做到长、短期相结合。在培训时间上可采取全日制、非全日制,白天、晚间、周末课堂等,也可以工序空闲、雨季等为主进行。让农民工挣钱、培训两不误。

加强农民工免费职业技术培训,是一项关注弱势群体、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的一项重大工程。我国应把加强农民工免费职业技术培训列入政府工作长远规划,在财力、物力上加大投入,为农民工创建更多的职业技术培训渠道,从而全面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和谐发展。

以政府创新促进自主创新 篇4

一、当前政府主导自主创新的表现

1.重政策激励, 轻市场培育。

许多地方注重用各种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而忽视了大小企业相互依赖、平等交易、互利互惠的区域性创新市场的培育, 创新信息交流平台、合作研发平台等构建不力, 主导产业大多“形聚神散”, 企业间关联度低, 只是简单的空间集中, 没有形成基于市场专业分工协作的有机产业群落, 创新资源的整合、配置水平都不高。其实, 不但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市场竞争, 而且自主创新的能力也成长于市场协作, 研发投入的压力分解于市场分工。同时, 各地政府的激励多为创新“成功”后的资金奖励, 相对创新的昂贵试错成本、残酷的市场检验, 可谓是“雪后送炭”。这种奖励大企业往往看不上, 而对中小企业, 尤其是小企业, 又是难解“近渴”的“远水”, 不少中小企业的创新未等“破茧”就“渴死”了。

2.重创新供给, 轻创新需求。

自主创新的意义在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只有通过市场筛选的自主创新才有生命力, 也才可持续。现在许多地方把自主创新的目光盯在“学”和“研”上, 政策扶持的重点在于鼓励增加研发投入, 调动“学”和“研”的积极性, 促进创新直接成果供给。这种“首尾倒置”, 造成自主创新和市场脱节, 成果不为“产”接收, 走不出实验室, 走不出科研院所的大门。导致大量的研发投入浪费, 许多研发成果成为无效劳动, “学”和“研”也难以为继。没有“产”, “学”和“研”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只有由“需求”引导和支撑的“供给”才是有效的, 也只有适应“需求”的“供给”才能驱动市场, 创造新的“需求”。

3.重重点扶持, 轻整体服务。

现在, 不少地方认为, 自主创新是大企业的事, 小企业无能为力。在工作中“抓大放小”, 眼中只有大企业, 主要的精力和物力都花在大企业上。而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无论是市场服务, 还是资金支持都不力。事实上, 从整体来看, 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主体体系不只是由少数大企业构成的, 而是由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相互合作构成的。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 大企业的作用固然是第一位的, 但中小企业亦不可替代, 甚至大有作为。尤其是, 作为自主创新“轻骑兵”的中小企业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分工链上的重要环节, 能为大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为专业化的配套服务。而且对某些社会联系和技术联系不十分复杂的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能迅速将其产品化。而大企业往往行动滞后, 且可能规模不经济。同时, 这样的重点扶持, 还容易引发寻租行为。

4.重高端技术, 轻实用技术。

现在, 不少地方认为, 自主创新就是高精尖的技术创新。首先关注的是创新技术的先进程度, 其次才是其市场可行性和经济性, 割裂自主创新和市场的关系, 对一些有可能形成市场竞争力的实用技术重视不够。常常是有限的研发力量和研发经费, 面对高不可企的研发目标, 难以为继, 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难以互动。其实, 自主创新不在高精尖, 而在于其能够取得市场的成功、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5.重技术创新, 轻管理创新。

许多地方把自主创新片面化, 认为只有技术创新才是自主创新。常常囿于技术创新抓自主创新, 忽视了对自主创新具有先导意义的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囿于生产领域抓自主创新, 忽视了流通服务领域的创新;囿于理工科技术类人才队伍建设抓自主创新, 忽视了文史类人才队伍建设。结果, 自主创新的成效不明显, 创新资源难整合, 创新技术难突破, 市场竞争力难提升。实际上, 自主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 还涉及到管理层面的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市场创新等多个侧面的创新。而且, 管理创新对自主创新起着根本性、全局性的作用,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互动融合程度不同, 产生的创新效果也不同。

二、以政府创新促进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方式从属于经济体制, 其绩效与特定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主导自主创新是过去计划经济制度安排的偏好, 是穿计划之鞋走市场之路, 政府不是越位就是不到位, 弱化了市场导向功能, 削弱了创新主体地位。当前, 政府最需要做的, 是正确界定自身职能, 营造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环境, 尽量减少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自主创新活动, 降低自主创新成本。

1.加快管理体制创新。

重点是要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政府管理的重点要从过去具体创新项目的管理, 转向宏观导向管理;政策调控的落点要从鼓励创新供给的末端管理, 转向引导创新需求的源头管理;政策扶持的依据要从在办公室“相马”转向在市场竞争中“相马”, 为创新主体成长创造一个可预期、公平、开放、竞争的良好环境,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使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市场、面向应用的研发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

2.加快管理制度创新。

重点是发挥市场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中的作用。要重视构造市场的竞争性, 把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劳动力等要素的压力转化为市场价格信号, 转化为企业成本, 使企业成为自我驱动的创新主体;要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消费等激励政策, 特别是要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 把那些有“制造”无“创造”、有“知识”无“产权”的单纯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排除在外, 提升“以市场换技术”水平, 使优惠的财税政策真正惠及自主创新, 促进企业在技术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政府采购要带头使用自主创新产品, 引导鼓励广大群众消费自主创新产品;改善创新融资环境, 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支持中小企业参与自主创新活动等。

3.加快创新共同市场的培育。

重点是提升自主创新市场的有效性, 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当前要加快构建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交流平台、以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的合作研发战略联盟, 促进各创新主体间直接交流合作, 风险共担, 成果共享, 促进隐性知识外溢, 提高创新几率, 促进创新供给与需求相结合, 提高成果转化几率。

4.加快培养创新型企业家。

鼓励创新,政府做什么? 篇5

一个新常态国家的创新体系,要从两方面说起。第一个方面是当前总的形势,第二个方面是如何面对这种新形势,即建立和完善我们国家的创新体系。

不同时具备两个特征,新常态就稳不住

第一个方面的问题。从2014年以来,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的内容或特征可以归结为两点:

第一,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降温,进入一个下行通道,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个趋势今后可能还会继续,可能还会进一步发展到中速增长。

第二,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应型集约增长。

如果仔细观察这两个特征,可以发现它们的进度存在很大差别。

第一个特征已经是既定事实。从2014年以来,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下行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绝大多数人对这一点也有共识。但也有少数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认为,中国的增长率应该可以更高,之所以没有达到,是因为主观能力不够或者宏观经济政策不好。不论如何,这一特征已经客观存在,不管人的愿望如何,它都是不可逆转的,这一点大家都有共识。但第二个特征,中国经济发展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发展,只是我们期望的目标,并没有成为现实。

就像一架原本在半空中的飞机,速度突然大幅度降低,飞机就要出问题。所以,在承认经济下行趋势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实现第二个特征,只有这两个特征同时具备,才是我们所希望见到的新常态,否则它是稳不住的。

要努力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就要促进创新、优化结构,总体来说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克服所谓“三期叠加”造成的各种矛盾。三期叠加中,第一期是增长速度换档期,速度下降;第二期是结构调整阵痛期,优化原本存在问题的经济结构;第三期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创新不给力,症结在于原本的政府主导

前一段时间我们常常以为,增速下降可以用宏观经济政策(比如刺激政策)拉起来,但现在才发现,根本上还是要依靠效率的提高和发展方式的转型,这也是确立符合我们愿望的新常态的关键。

实现经济增长(或发展)方式转型已经不是一个新提出来的问题,但直到现在也还一直没有完全实现,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建立起一个比较好的体制。就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来说,消除体制性障碍,建立一个好的体制,核心就是要建立并优化改善国家创新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创新越来越活跃,特别是近年来,技术发明像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特别是跟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各产业。现在的“80后”甚至“90后”对于未来充满希望,技术创新也是非常活跃,但是回头看,那些创造发明的产业化状态还很不理想。

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于,我们的创新体制和政策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沿袭着过去那一套,其基本特点就是政府主导。政府來决定科学研究“闯关”的方面,然后指定产品的方向、技术路线,接下来组织人力、物力、资源来进行转化。实际上,这样一套办法抑制了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需要加以改造。

用什么方法来建立新的体系呢?十八届三中全会说了两句话,一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两个基本原则,应该用于我们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这两句话非常简练,但是击中了要害:要建立起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并由它来配置资源,这样市场就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四个特征里,竞争是灵魂。我们现在时常还缺乏竞争,从技术的创新到现在的本地化、产业化,一直到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都必须要贯穿竞争,才能更彻底地消除违背这些原则的因素。

我们现在从资源配置到科研攻关目标,一直到它的商品化、产业化,政府都在起主导作用,这样在实践中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实际上,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要牢记一个原则:技术创新的主体一定是企业。因为原始性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经济上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只能发动千军万马的企业去闯、去实验,那么即使成功概率很低,但只要参与竞争个体数量足够多,就一定有一部分能够取得成功。但是政府并没有这个能力,政府无法确定哪一个产业、哪一种技术路线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政府不能像过去那样,什么事都管

从线上到线下,最近很多人都在争论一个问题:新能源汽车到底是混合动力好还是纯电动好?不管真相如何,由主管部门来指定都不太合适,因为政府怎么能够确切地知道哪一个好呢?政府只能顺势而为,最主要的是要建设一个好的环境。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就不要像过去那样什么事都管。我们现在实际上花了很多钱,但是效果不是那么好。

2008年至2009年,政府制定了很多发展电动汽车的相关政策,支持的力度也并不低,但效果不能说很好。2012年的预期目标是达到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结果最后才生产了不到3万辆。回过头看,因为对创新的支持方式还存在许多旧模式的特点,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了一些浪费,甚至抑制了很多企业(主要是一些小企业)的创造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往往指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

第二,我们有很多产学研组织,用这样的方式来搞合作创新,这种方式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实际上,产学研组织各自有各自的追求,必须用一套与之相符的体制,才能让它们形成合力。

第三,政府常常做竞争后的补贴,虽然某些研发在竞争前也可以有补贴,但大部分补贴还是放在竞争后。这样就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采用一种补供方的办法,加上各地又有地方保护主义,“肥水不流外人田”,结果还是达不到一定的经济规模,就像撒了一把胡椒面一样。中央和地方政府加起来花了几百亿元,却也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第四,政府在资金支持方面存在问题。2015年这方面已经有了改进,对于电动汽车产业的支持转向了消费者,这两者中间隔了一个市场,保留了竞争关系。但是最近有消息称,一些地方产生了变相的办法,设立壁垒不许外地的汽车产品计入。虽然财政部的补贴从补供方转向了补需方,但如果区域市场上只剩下一类产品,没有竞争,那也一样解决不了这样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全面的改革,资金支持也要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比如通过信用担保、风险投资、私募资金等做出商业上的判断,然后去支持那些有竞争力、有希望的企业,而每个企业也要承担全部责任。这样的办法,也许比给予消费者补贴更加有效。

这些办法需要各级政府来推进,这不是给多少钱的事情,而是要为整个经济体系做些事情。

鼓励创新,政府需要做什么?

总体来说,政府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它还需要提供公共品。

第一,政府要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创新环境和经营环境,最重要的就是提供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第二,要建立良好的教育系统和基础性的科研系统,因为这两个系统的产品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应该是由社会来负责的。我们原本的创新体系里往往把科学和技术放在一起,其实这两者的性质非常不同。对于科学的奖励,应该由社会(包括政府)来承担;而对于技术的奖励,应该主要由市场来承担。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共用技术的开发,用所谓政府和民间的伙伴关系(PPP)的方式来开发共用技术,或是政府牵头组织产业联盟的方式。有两种情况最需要政府提供补贴,一种情况是弥补正外部性,另一种情况就是产业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政府应该主要补需方,而不应对生产者或供给者进行补贴。

第三,政府应该在现有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供一个全局的、长远的信息规划,它应该是引导性的,而不是指向具体领域。我们需要根据这些年发展信息产业支持技术创新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地、系统地建立起国家创新体系的整套制度和政策安排。

责任编辑 李菡丹

构建服务型政府与政府管理创新 篇6

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何谓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 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 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 并通过法定程序, 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以公正执法为标志, 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2.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现实必然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条件下, 政府的职能必须转向公共领域。在现代社会中, 政府的核心职能应当而且只能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一个民主的、法治的、有能力的和有效率的公共管理体系, 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

二、目前我国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存在的差距

目前我国政府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管理理念落后

在现代社会新形势下, 整个社会在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然而政府的管理理念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思路狭窄, 服务观念淡薄, 对公共服务职能重视不够。办事习惯于“一刀切”, 甚至一定上存在着管理就是收费、就是罚款的错误观念。

2.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步伐滞后, 政府职能界定尚需进一步厘清。我国政府职能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 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 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 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对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足。

3. 政府服务效率较低

现在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建设服务型政府, 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严峻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的极度复杂化, 且变化迅速、时限性增强, 要求政府比过去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能对迅速变化的、复杂的环境做出快速、及时有效的反应。

4. 政府服务意识淡化

由于长久的封建专制统治, 以及建国后又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 以致“官本位”、“权本位”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 他们服务意识淡化, 对工作倦怠, 责任心不强, 办事拖拉, 对于群众的询问, 不能给予耐心解答, 态度不够和善, 对执行中所发现的问题的处理方式欠妥当,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欠缺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 政府管理法制化不健全

我国人治式管理传统十分深厚, 法治化民主制度严重匮乏, 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法制化程度还很低, 政府行为的规范化水平还不高。

三、通过政府创新构建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公共管理模式, 是政府从管理理念到管理职能、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创新。

1. 更新政府管理理念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褚添有认为,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首先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即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观念转变:一是从官本位、权力本位的观念向服务本位的观念转变;二是从过去的经济为本的片面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

2.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各地探索建设服务型政府, 都把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上,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徐州市行政学院吴根平认为, 政府在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 要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目前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四个分开”:一是推进政企分开;二是推进政资分开;三是推进政事分开;四是推进政社分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政策法规司的仲崇东认为,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逐步推进, 职能转变的内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3. 健全行政运行机制

在如何创新行政运行机制上, 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点出发:首先, 要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运行机制。其次, 推行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制度。一是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明确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以及绩效评估的主体、内容、方法与程序。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要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情况、可持续发展状况、公共服务水平、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控制行政成本、勤政廉政等情况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三是健全政府责任体系, 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

4. 推进行政技术创新

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改进行政质量, 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创新政府管理技术上, 我们应重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 就是政府打破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 提高服务效率, 更快捷、更直接和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的过程。

摘要:在改革开放日益发展的今天, 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现阶段政府运行机制与服务效率都难以满足公众的这种需求, 这就要求政府管理创新。政府管理创新能强有力地推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目前我国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存在的一定差距, 本文着重探讨了服务型政府构建面临的问题, 并对如何通过政府管理创新构建服务型政府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政府管理创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龚维玲.论建设服务型政府.

[2]刘天庆.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迫切需要行政管理创新.

政府培训创新 篇7

郑斯林会长在仪式上首先代表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对与会代表表示欢迎。他说,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服务于中小企业国际合作事务的全国性社团组织。此次中德合作培训项目在连云港举行开幕仪式, 是协会支持地方发展的一个具体体现。协会在培训结束后, 将保持与学员的联系沟通, 密切关注企业发展动态, 利用自身资源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同时, 支持中德培训项目学友会“中德汇”, 为学员搭建紧密、畅通、有效的资源共享平台, 以活动为载体, 以交流为内容, 以共赢为目标, 交流成功经验, 促进中德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朱宏任总工程师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德方专家到连云港参加相关活动表示欢迎, 同时, 向为推动两国间中小企业合作做出的努力和辛勤工作的中德双方代表表示感谢。他在致辞中提到, 近年来中德双方在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高层交往日益频繁, 互利合作不断扩大。尤其是双方在中小企业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 发展潜力巨大。在中德双方政府部门积极推动下, 双方执行机构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希望在双方努力下, 双方在中小企业领域开展更多务实合作与交流。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根据今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国与德国首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新闻公报》的要求, 进一步扩大中德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项目的内容, 邀请德方经营管理人员来华进行经验交流, 并将新的合作内容规划到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协议中去。希望中德合作培训项目能继续发展、推广, 形成一个立足中小企业培训、实现中小企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品牌。

连云港市市委书记王建华、德方代表埃姆里希先生, 以及“中德汇”首期学员代表王正志等向大会致辞。

部产业政策司卢希副司长、中小企业司田川副司长、国际合作司崔志华副司长、人事教育司刘素文副司长、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郑红副主任, 江苏省经信委党委成员、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陆元刚、连云港市市长杨省世等有关同志, 德国专家以及中德培训项目近百名学员参加了大会。会议由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秦志辉主任主持。

“智慧城市:战略新兴产业报告会”召开

“智慧城市—战略新兴产业报告会”在连云港市举行,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会长郑斯林出席报告会并讲话。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卢希, 北京大学教授、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 (AVS) 工作组组长高文, 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国家“863”计算专家王恩东, 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进华, 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会长、中国广告主协会执行会长、第25届世界电动车大会组委会主席段瑞春作了主题为《AVS国家标准及其产业化》、《云计算平台与智慧城市》、《新能源汽车:“十二五”重大专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挑战与机遇》的精彩演讲。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秘书长秦志辉、副秘书长郑红、陈新、张晓辉及连云港市市长杨省世等参加报告会。

朱宏任总工程师调研连云港示范园

2011年8月15日下午,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一行到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连云港) 示范园区调研。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卢希, 中小企业司副司长田川, 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崔智华, 人事教育司副司长刘素文, 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秦志辉、副主任郑红,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秘书长陈新、张晓辉及连云港市市长杨省世等陪同。

中心与建行江苏省分行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邓州市:政府掏钱让农户去培训 篇8

规规程程》》进行各项生产管理。目前已引进红树莓新品种67 200株。该县还聘请中国林科院张清华教授全程指导树莓栽植。今年以来市、县科技局、农业局、林果办组织新技术培训3期,培训220人(次)。省、市、县领导多次到标准园检查指导工作。通过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精细管理,在实现了“2年挂果”目标的基础上,又实现了3年有一定产量的好成绩,预计明年将实现每667平方米红树莓5000千克、黑树莓1 000千克以上产量的目标。●

光山县:引种葡萄喜获成功

“我们引种红提、青提葡萄终于成功了,丰收啦!今年葡萄大面积上市后,很快销往武汉、九江、信阳及周边市县的市场,每天供应量达万余斤,产品供不应求,预计今年销售量达30万千克。”日前,光山县孙铁铺镇陈大湾村万福家庭农场负责人陈启旭高兴地对记者说。

由该县孙铁铺镇陈大湾村万福

在邓州市穰东镇中心小学的丌莓果果园园园建道路的会会会标标准准园园创建丌丌方案》修建严、《标准园生产操作格按照《市级水果丌提提、、青青可可等等优优丌提葡萄第三年质质葡葡萄萄品品种种丌丌提葡萄第三年丌就就。。其其中中进进入入了了,,采采摘摘期期99公公顷顷红红。。莓园建围栏、井水配套及电力设施到市农业局引种了红提、青提、夏黑、魏

议室里,气氛热烈,一场科技培训会正在举行。来自南阳市农业局土壤肥料站的专家牛建林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在座的200余名农民传授“庄稼经”、“种田经”、“致富经”。“政府掏钱让俺学好技术,可得!”邓州市十林镇习营村村民姚海春得知政府部门给她补贴半年学费和生活费2 000元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今年种了30亩地,听了专家的讲座,觉着讲得真好,尤其是花生要镇轧、玉米施肥最好在晴天。我种了几十年庄稼,还真是不知道这些高产秘诀。”邓州市穰东镇董周村60岁的农民刘朋涛一脸兴奋地说。

近年来邓州市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采取以政府部门为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培训方式,加大投入,强化引导,培养了一大批有技术的新型农民。“雨露计划”、“阳光计划”及针对特困职工、残疾人、退伍军人等群体的免费培训项目,只要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均能享受到政府补贴。●

本刊记者王雅坤朱波

““为为确确保保种种植植的的葡葡萄萄成成为为无无公公害害放心产品,我们采取避雨栽培技术,且只施有机肥料,在园区四周搭建无滴膜避雨棚,既防止了病虫害,又提高了葡萄的天然品质。”陈启旭补充道。●

尹小剑苏良博谢秀霞梅曙贤

舞钢:加强田间管理夺取秋粮丰收

“这块玉米叶子泛黄,主要是肥料跟不上。”近日,舞钢市农技推广中心的农艺师在枣林镇为村民讲解秋作物管理知识。

眼下正是秋作物管理的关键时期。该市农业部门针对当前农作物生长状况和近阶段气候特点,制定技术措施,加强秋作物田间管理,力保秋粮丰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政府管理创新 篇9

对创新资源投入方向的目的性不强, 且有较大的随意性;经费申请和管理缺乏严格的监管, 使用效率不高, 导致浪费严重;为创新而创新, 不少地方存在着鼓励追求眼前利益, 热衷于搞“创新形象工程”, 搞立竿见影的短平快项目的问题……这些现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违政府鼓励创新、激励创新的初衷。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关制度的缺乏, 以及规则制定和执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且地方和部门之间甚至部门内部之间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比如, 有的企业为了获得经费和创新支持, 不是把主要的注意力和资源放在企业创新上, 而是放在改善与政府的关系上, 甚至进行商业贿赂, 阻碍了企业的创新动力, 也造成了市场的不公。试想, 如果通过社会公关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企业会对这种利润获取方式产生依赖, 而创新的动机也会随之大大减弱。所以有人这样认为,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 应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公关活动”是创新活动的“毒药”。

作为政府支持创新最直接的形式——经费投入管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有科研能力、需要科研经费的人不一定能得到经费, 而有着社会资源或权力的人却有用不完的钱, 所以有人发出了“攻关”不如“公关”的感叹。而且, 据业内人士透露, 20%-30%的科研经费是被课题申请单位以管理费的名义划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经费分配和管理中的问题。“当我年富力强的时候, 想申请点课题经费, 没人理我, 现在我也做不动了, 却有好多人送钱来。”已故科学家王选在病床上发出的这番感慨令人深思。

另外, 多头、分散的科技管理体制也影响了创新效率的提高。与许多国家相比,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最大问题不是过于集中, 而是比较分散。以软件产业为例, 其管理体系涉及多个部委, 权力和资源相对分散, 增加了相互协调、配合的难度,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这种分散已严重地影响了重大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组织, 削弱了国家科技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在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上, 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方面还没有一个衔接的机制, 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着矛盾甚至相互抵触的地方。

政府非税收入创新管理探讨 篇10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特点

首先,从在非税收入的增长而言,我国非税收增长明显且有着持续增长的态势。根据官方数据,以及经过较为准确的统计,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平均增长率为20%,并且还有着稳定增长的空间;其次,从整个规模来看,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整个的非税收收入占到了我国总GDP的10%左右,占政府财政收入的50% ,及时按照非税收收入本身统计较小的口径进行统计,也就是除去体制外的非税收收入的量,比例也在35%-50%之间;最后,从非税收收入的管理制度方面来看。整体上而言科学性以及严肃性还不足。目前我国对于非税收收入的管理主要施行预算外管理办法,这便是默许了一部分的灰色非税收收入的存在,其主要的用途是解决中央地方在财权事权分配关系上的划分问题。

二、我国非税收入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收费项目繁多,管理范围尚未覆盖

收费项目过于繁多,并且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以及欠规范的地方。根据财政部综合司的有关数据,全国性税收项目在2000年总数达到了200多项,2002年总数更是达到了335项,每个省的收费项目平均在100项以上,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监察以及规范的体例,管理范围尚未覆盖。

在实际情况之中,地方性政府在大力对事业单位性质收费作出了全面清理,但是成效还是不大,没能够彻底改变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所以政府仍然需要作出较多的努力,努力规范了目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现代化管理制度。

(二)资金利用的效率过低

资金运作效率低下,部分政府单位或部门等对非税收入管理认识不到位。在实际情况之中,根据政策规定推行“收支两条线”后,收入虽然都进入财政专户,但由于受到部门利益驱动,从财政专户拨出使用,由于一直未有一个统一、规范、切实可行的好办法,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专户储存的现象,造成地方领导误认为财政还有预算外融资信用放款职能,与财政退出竞争领域的信用放贷政策相违背。

(三)原预算外专户会计核算不一致,单位执行会计制度不

到位,对非税收入法规制度的落实以及结算专户的设置带来

障碍。预算资金管理及核算政策各地不一,有实行政府按照

比例调控的,也有实行定额上缴的、定额抵支的、下达收入任

务指标高比例返还的等等。对于单位会计来说,仍是唯利益而为,中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很早就把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划入国家,但一些单位会计就是不按规定执行,不把收入纳入财政专户进行核算,而在单位内部直接坐支。这些都对国家和地方非税收入方面的法规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带来了障碍,使得结算专户在实际中显得尤为混乱。

三、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创新途径

非税收入是政府合理利用不同收入渠道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整收入分配以及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基础。

(一)做好征管工作,实施网络化管理

加强非税收入的监管,非税收入实现网络的监督以及管理能够规范化非税的征收以及使用,对于非税的收入的监管必要的监督是不可少的。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实现管理的网络化是一柄利剑,能更中要害的击穿那些违法犯罪的面具。首先需要建立并且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其次,全面发挥以及激励财政部门的作为,其中具体而言,主要是应该做好非税收入的网络曝光度,使得网路能够对那些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的行为及时做到监督,坚决将损害国家利益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

(二)进一步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方式,消除非税收入的增收压力。衡量经济增长的核心指标应是税收收入的总量及其增长幅度。经济增长能带动非税收入的增加,但其关系并不很明显。如果收费政策没有重大变化,非税收入的数量变化是微乎其微的。因此,不应将非税收入作为经济增长的考核指标,对非税收入的考核重点应是其管理的规范性,主要是对乱作为和不作为行为及现象进行考评。因此,为缓解甚至消除各政府部门和单位在非税收入方面的增收压力,建议不要把非税收入纳入考核指标的范嗣,应将“非税收入”指标完全从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剔除出来。

(三)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制度,消除对非税收入的负面影响

非税收入之中最重要的组成便是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的内涵主要是在计算地方的财力时候,为了做到数据的科学性,将非税收入按照了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以及归集。转移支付制度使得非税收入产生了较为灰色的边缘性。具体而言,地方政府为了某种利益相关的目的,主要是想要获得资金支持,想方设法调整减少非税收入的规模,但是这样抑制了地方管制非税收入的积极性,并会使其误认为规范管理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对非税收入进行管理以及优化制度,需要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制度之中特别是需要改善非税收入折抵财力的方法,让地方主动公开非税收入。

(四)统一政府预算管理体系

对于政府的预算管理体系需要全面并且完整的反映政府的活动,要求政府预算必须包括全部财政收支。首先,政府的收入方面,对于名目繁多的非税收入的管理应该纳入到政府正常的收入之中,全部缴入财政专户,纳入预算管理;其次,是支出管理,政府的部门预算能够全面反映部门所属政府的性质以及指出状况,对于支出预算的管理,应该按照财政部门本身的职能以及业务的需要然后统筹安排并且按照一定的等额进行供给。

参考文献

[1]李沁原.论政府非税收入的法律规制[D].重庆大学,2013.DOI:10.7666/d.D354587

[2] 李敏蓉.论如何提高政府非税收入的调控水平[J].知识经济,2013,(24):81

[3] 傅长辉.浅析提高非税收入管理效率[J].西部财会,2013,(12):72-74

论政府管理创新 篇11

关键词:政府,创新,目标模式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城市政府为了适应全球一体化及由此形成新的竞争规律和态势, 就必须不断改革和调整原有的政府体制和公共治理模式, 以积极应对和快速回应来自国际和国内社会各种环境因素的挑战。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 政府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都与政府改革不到位、政府改革滞后相关。在我国,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会自治组织之间的权力分散化倾向日益凸显, 发达城市的分散化治理结构开始迅速发展;另一种力量是一些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对发达城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一些超级跨国企业落户在发达城市等。

一、政府管理创新的层次

当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创新, 如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观念创新、理论创新, 等等。这些创新之间相互联系, 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从不同处着手, 会有很大不同的效果, 或者事半功倍, 或者事倍功半, 甚至劳而无功, 做负功。所以说, 政府管理创新是具有一定层次性的体系, 第一层次涉及管理人员和方法。这里的管理人员包括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 一般公务员和代表民意参政议政的代表;第二层次是运行机制;第三层次是组织机构;第四层次是行政体制;第五层次是政治体制, 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共权利和公共社会的关系;二是公共权利系统的内部关系。

二、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容

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看, 政府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政策管理、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与之相对应, 政府管理创新能力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公共政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1、公共政策能力。

公共政策能力是指政府部门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 制定具体的管理创新行动方案的能力。公共政策能力不强, 缺乏操作性, 是我国许多政府部门的通病, 表现在:政府部门缺乏根据自身实际来制定的领导者, 战略规划制定出来以后, 领导者往往出于尽早看到战略实施效果的迫切愿望而匆匆上马, 甚至认为制定实施计划是在浪费时间或延误战机。

2、资源管理能力。

资源管理能力是指政府部门获取、配置并有效使用管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能力。每个公共组织至少都应拥有四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的硬性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除此之外, 还应拥有必要的软性资源, 包括信息、制度以及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等。总的来说,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的资源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但仍然有待提升。

3、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管理能力是指将战略规划具体执行的能力, 是将理想的目标转化为可见的现实的能力, 项目管理是从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借鉴的概念, 它在政府部门中被证明同样能提高绩效。项目管理在我国政府部门中的运用处于起步的原始阶段, 项目管理能力也相对十分低下, 在项目的实施中, 政府部门对于时间、成本、收益、风险的关注甚少, 项目管理极其不规范。

三、政府管理创新的目标模式

1、针对市政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实际需要, 将事关全市的决策、执行、监督监管和市民整体权益的事务从城市公共事务中分离出来, 建立统一的城市治理 (公共管理、服务和监管) 平台。

2、针对人口结构的特点, 逐步打破市民身份制度, 根据市民、新市民和准市民的实际需要, 综合配置公共资源, 安排制度供给, 逐步建立社会公平机制。

3、针对空间资源特点, 应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 全面导入差异成长或有机成长理论方法, 并针对不同区域 (建制区、历史遗留区、新增区) 的特点建立差异规划治理模式。

4、针对区划结构的特点, 在城区内应将行政区划、经济区划、功能区划、空间规划和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整合行政区、功能区和经济区, 探讨跨行政区的综合行政和资源配置方式, 探索适应全方位区划理念和结构的公共治理模式。

5、针对治理结构的特点, 加大市政体制、治理模式创新的力度, 探索适应本市未来建立和谐社会需要的政府治理、合作治理和社会治理 (自治) 模式以及相关过渡环节。

6、针对社会结构的特点, 把社会结构因素作为治理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 并把它作为基本要素渗透到行政体制、城市治理、城市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等各项工作中去。

7、在公共治理的具体模式问题上, 大概有以下几种选择: (1) 政府管制的、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的、官僚化或行政化的管理模式; (2) 政府主导以绩效合同和代理委托 (执行机构) 关系为基础的公共治理模式; (3) 政府与企业、社会合作治理的、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公共治理模式; (4) 自治模式。

四、政府管理创新的意义

上一篇:农业机器折旧方法研究下一篇:海底世界的教学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