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的教学尝试

2024-10-15

海底世界的教学尝试(共7篇)

海底世界的教学尝试 篇1

一、背景

《海底世界》是湘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二年级下册的第六课, 本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对称与不对称”的知识, 运用相关知识剪贴出不同的鱼形纹样。教学可分为六个环节。1.导入:了解鱼的身体结构和特点。2.观察:了解对称的知识, 分别感受对称与不对称的美。3.探究:鱼的装饰方法。4.作业:分两步完成, 先完成鱼的外形的剪制, 再完成鱼的装饰。5.展评:让学生把作业贴到以海底世界为背景的大图片上, 全班进行评价。6.拓展:给出相关网站, 让学生抽时间去浏览, 进一步了解与海底世界相关的知识。

二、教学片段展示

片段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你们想不想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呢?

生:想!

师:请大家打开桌子上的信封, 拿出信封里的纸片, 各小组把纸片拼起来, 看看拼出来的是什么, 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 (学生动手拼图, 教师巡视指导。一分钟后, 学生纷纷惊喜地叫道:是鱼, 是鱼!)

师:说对了,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鱼。 (教师拿出海底世界的大型图片贴到黑板上。)

师:在这片美丽的海域里, 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海底生物, 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下美丽而神奇的海底世界。 (板书课题:《海底世界》)

片段二:装饰鱼的探究。

师:今天, 海底世界要举办盛大的舞会, 虽然小鱼们的舞蹈是海底世界里公认最棒的, 可它们都不愿去参加, 为什么呢?

生1:它们累了。

生2:它们没有漂亮的衣服。

师:对, 小鱼们说, “我们虽然有漂亮的外形, 可没有漂亮的衣服, 怎么去参加舞会呢?”现在, 老师要用手中的画笔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 (教师示范)

片段三:学生操作。

师:同学们, 大家已经了解了鱼的装饰过程。现在, 离舞会开始的时间越来越近啦, 你们能不能用手中的画笔帮小鱼穿上漂亮的衣服呢?

生:能! (学生动手装饰鱼, 教师巡视指导。)

师:在舞会上, 所有的小鱼都希望自己的礼服是最突出、最漂亮的。在蓝色的大海里, 什么样的礼服可以使它们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明星呢?请同学们考虑装饰色彩与背景的关系, 注意多运用暖色进行装饰。

片段四:作业展评。 (学生完成作业, 把装饰好的鱼贴到黑板上。)

师:舞会就要开始了, 漂亮的小鱼们都聚集到舞会现场, 哪条小鱼是今晚最美的明星呢?请同学们把你手中的小花贴到你认为最美的小鱼旁边, 并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选择, 把手中的小花贴到黑板上。)

生1:我选择它是因为它外形漂亮。

生2:我认为这条鱼最美, 因为它身上装饰的花纹漂亮。

生3:我觉得它美, 因为它身上色彩搭配得好, 在蓝色的背景下最突出。

……

三、思考与研究

儿童是在故事的陪伴下慢慢成长的, 在他们的生活中, 有着这样和那样的故事, 他们喜欢听故事, 喜欢编故事, 更愿意说故事。在《海底世界》一课中, 教师创设以鱼为主人公的拟人童话故事, 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置身于海底世界中, 通过探究故事的主人公了解鱼的结构特征, 了解“对称与不对称”的知识, 学习和尝试用两种以上的表现方法给小鱼穿上漂亮的衣服, 引发了学生去探究装饰鱼的方法和步骤。对学生的作业要求也奇妙地安排到故事中, 激发了学生想要帮助他人的信心和勇气, 并把这种良好的情感运用到他们的创作中。在评价部分, 教师通过让学生评选“舞会”中最美的鱼, 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地进行评价。整节课, 从讲故事开始, 在故事中学习、探究, 最终又在故事中结束。学生在课中听故事, 说故事, 画故事, 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那么, 如何运用“故事”进行美术教学呢?

1. 了解教材, 运用“故事”处理教材。

用“故事”进行教学, 教师一是要深入了解教材, 掌握教材的知识点;二是要了解学生, 用“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是创编与教材知识紧密联系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在他们感兴趣的故事里愉快地学习, 在故事中获知, 在故事中创造, 享受美术学习的快乐。

2. 听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听故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可以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故事。低年级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相结合进行创编展开教学。如, 创编他们熟悉的童话故事———《龟兔赛跑》、《丑小鸭》、《小人国》等。中高年级就要多运用与学生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励志故事来展开教学, 如《鲁班学艺》;也可以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故事, 如《阿波罗13号》等。听故事时要引导学生, 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故事中的场景、人物、情节等, 为造型表现做好前期的铺垫。

3. 说故事, 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说故事是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逻辑性思维、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要创设让学生自己编故事的情境, 鼓励他们把编好的故事说出来, 要引导学生辨别故事里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在启发学生说故事时, 还要引导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和环境进行适当的描述。如教学《冷背景》一课时, 利用《阿波罗13号》的故事, 创设情景, 让学生想象飞到太空会看到、听到、摸到、遇到什么样的物、事、景, 让他们在大背景下创设自己的故事。这样, 学生就会在不偏离学习内容的情况下, 想象出不同的故事场景, 既拓宽了思路, 又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4. 画故事,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把自己创编的故事用画笔表现出来, 把脑海中一幕幕的故事情节表现在纸上, 把想象中的画面转化成现时中的画面, 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极易出现的“不知到要表现什么?”和“如何表现才能使画面更有意思、更丰富?”等问题。如, 《冷背景》一课的教学中, 学生在了解了背景与主体的关系后, 往往不知道要表现什么样的内容, 致使学生创作的画面空泛。而利用故事教学后, 学生往往能在画面中表现出他们“在”太空中所“见”所“感”到的一些奇妙情景:有联想中的学校、想象中的外星人、童话中的主人翁等等, 学生在学到色彩知识的情况下, 充分地展现出他们美好、缤纷的内心世界。经过长期的培养, 学生进行美术表现时就会注意对主体物及空间、事物之间的关系表现, 让画面更为丰富, 内容更加具体,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造型表现中叙述性表达的能力。

总之, 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就一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海底世界的教学尝试 篇2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中,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现海底世界之美,给学生美的享受。学生置身情境,强烈地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的奇妙所在,它像一块巨大的吸铁石,将学生注意力紧紧吸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对比教学,感知课文内容。

海面的波涛汹涌和海底的宁静差异之大学生不易体会到,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先让学生观看海面波涛汹涌的情景,再看到一名潜水员潜到海底,可是海底却很宁静,而且海底是一片漆黑,此时学生马上就能从动态的画面中感受到那点点星光。

三、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中,不仅是为了完成课而讲课,而是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接受知识,这也就是注重了教学的实效性。例如,本节课,在理解“窃窃私语”时,先是学生表演,而后是理解这个词语,再用这个词语说句话,最后回读课文感受动物们窃窃私语的情境。再如:在学习动物的声音时,先引读课文,学生接读课文。然后再以“海底还有哪些动物的声音?”引导学生再例举摹拟。最后再让学生用“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发挥想象,同时锻炼语言能力。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多媒体在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时,我只限于让学生欣赏,缺乏对视频进行适当的讲解。若能加入适当的解释,说几个海底动物的名称,会给学生在视觉上和听觉上留下更深的印象。

2、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得当,课文导入部分耗时过多,以至于后面的内容有些仓促,由于已经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孩子对海底已有初步印象,故在改进中将导入课文的视频去掉,换之语言直接导入。

《海底世界》教学片段与点评 篇3

师:全文一共几个自然段?

生:6个自然段。

师:你们发现了吗,有两个自然段分别只有一句话。(指名读)这两句话有什么关系?

生:一问一答。

师:对,最后这句话,用两个词语就概括出海底世界的特点——

生:(齐读)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师:那么,其他四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别急着回答。我们一起看看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出示《庐山的云雾》片段)看看这段文字,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内容,就是——

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用文中的一句话就能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像这样的句子我们把它叫作——中心句。这篇课文我们读过几遍以后,有没有发现也有中心句?

生:第3自然段,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师:为了证明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作者写了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有些贝类和深水鱼。还有哪一自然段能够找到中心句呢?

生:第4自然段,“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师:还有吗?

生:第2自然段,“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师:这句话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我认为这一自然段在写海底动物的声音。

师:他说写宁静,你说声音,意见正好相反。从哪里看出来是写声音的?读给我们听。

生:“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宁静”是不是就表示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生:不是。

师:还有哪里写了声音?

生:它们“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

生:“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

师:听老师读“窃窃私语”(声音变小),知道为什么吗?

生:“窃窃私语”就是指声音很小,就像人们在偷偷说话。

师:海底动物会不会说话?

生:不会,这里指它们发出的声音很小。

师:除了第一句话,其他都是在写声音。而开头的“宁静”其实是为了引出下文,因为这声音真的很小!其实,不是写海底的宁静,而是写海底动物的——

生:声音。

师:让我们带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去听一听。它们——

生:(读)“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

师:就这四种声音吗?

生:不止,因为有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声音。

师:你也来模仿这样的句式说一个。

生:有的像小猫一样喵喵。

生:有的像小老鼠一样吱吱。

生:有的像青蛙一样呱呱。

师:既然是不同的声音,我们就要读出不同的感觉。(学生练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一般文章写到省略号就结束了,可是作者接着又写了一段声音。谁来读?

生:“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

师:同样是写声音,这两句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句说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第二句说他们在什么时候发出的声音。

生:前一句是说发出的声音像动物一样,但都是一样的;后一句是说它们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师:对,第一句用了拟声词,很有趣。但是它们发出的声音永远都一样吗?也许它吃饭的时候发出“啾啾”,行进的时候,睡觉的时候也还是“啾啾”吗?第一句是强调不同的动物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第二句是强调即使是同一种动物,在不同时候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男女生读)

师:两句话都是为了说明海底动物不仅有声音,而且声音是——各种各样。(齐读第2自然段)

师:你能不能根据找到的关键词,用一句话概括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生: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各种各样。

师:其实,文中有句话改一改就可以拿来用,是哪一句?

生:“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师:找不到中心句的自然段,有时需要我们多读多想,才能明白作者通过它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时,我们可以用找出关键词的方法,或者找到有关键词的句子,它能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师:那么,第5自然段写什么?

生:第5自然段写海底的地形和矿产。

师:一句话概括得很准!了解了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同学们现在想想,如果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你怎么分?说说理由。

生:文章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紧扣课题提出疑问;第2-5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分别从海底世界的一个方面做具体介绍;第6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正确划分了段落,还准确把握了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没有关于“把握段落大意”的具体阐述,只要求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其实,把握文章的段落大意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把握段落大意”是隐含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之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我认为,这一目标和要求应该在三年级得以落实。以上何雪老师执教的这一片段,正是对“把握段落大意”的一个很好示范。何老师教学非常巧妙,她引导学生先关注了课文的首尾两个自然段,开头提出问题:“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结尾回答问题:“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两个自然段以一问一答首尾呼应,学生很容易理解。对第2-5自然段的意思,何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引导回顾《庐山的云雾》,学生从熟悉的典型片段很快就想到了“中心句”。因此,很容易发现文章第3-4自然段都有一个中心句分别是该自然段的意思。“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对于第2自然段,起初有学生也误以为中心句也是第一句“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此时,何老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关注该自然段后面的具体内容,学生在朗读中发现,其实这一段写的并不是海底的“宁静”,而是海底动物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学生最终明白,找不到中心句的自然段需要多读多想,可以找出关键词或有关键词的句子,帮助把握这个自然段的意思。有了第2自然段的引导,学生一下子准确把握了第5自然段的意思。

当然,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意“把握”度,“把握”不是“概括”,是在内部语言层面抓住段落的要点,理解段落的主要意思,但未必能用多么简练的外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是一种“意会”。对于有些段落情况较为复杂的文章,甚至连教师都难以把握的,未必都要进行“把握段落大意”的教学。

海底世界的教学尝试 篇4

《海底世界》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10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介绍海底知识为主的科学小品文, 被选入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以“总分”的构段方式, 抓住海底的动物、植物和矿物, 生动有趣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海底世界图, 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示范性教学。

学习这种特殊的文体, 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的同时, 还应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说明方法在表情达意时的作用。但三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 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不高, 特别是对抽象的概念还很难理解, 因此,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海底动物的活动写得有趣、写得具体”应该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片段一】

师:哪一种动物的活动方式你最感兴趣呢?读一读。

生:我对梭子鱼的活动方式最感兴趣, 我想抓住“几十公里”“比……还快”来读出梭子鱼前进的速度非常快。 (生读)

生:我想读一读海参的爬行 (生读) , 我一边读, 一边想象出海参它那胖乎乎、软绵绵的身体在一点一点挪动的样子, 很可爱。

生:我觉得贝类的活动方式也很有趣, 它们扒在轮船的底下旅行, 自己不费一点劲。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读有关贝类活动的语句)

师:他读得怎样呢?

生:我觉得他“免费”这个词读得好, 让人听了似乎能看到这些贝类悠闲自得地跟着轮船旅行的样子。

生:我建议他读的时候还应该突出“扒”这个字。“扒”就是紧紧地贴在轮船下, 这就写出了贝类很聪明, 借助轮船的力量前进。

师:你真是他的“一字之师”, 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乌贼和章鱼的活动方式与众不同, 别的动物都是朝前游, 而它们却是向前喷水, 利用水的反推力后退, 而且是迅速后退, 很特别, 我很想读一读。

师:同学们, 这些动物的活动特点是多么有趣, 那么作者是怎么把它们写得如此生动的呢? (生沉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

师:那我们看看作者在介绍这几种动物的活动特点时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逐一回答出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

师:对, 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动物的活动特点。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些说明方法, 这样我们的文章会更加生动。好, 为了奖励你们, 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奇妙的海底畅游一番。

(播放视频课件, 在学生的一片惊呼中, 过渡到对海底植物的认识)

【片段二】

师:海底的这些小动物不仅会窃窃私语, 还有着各不相同的运动呢。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活动的吗? (出示阅读要求: (1) 自读本段, 想想这段话主要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 (2) 画出动物名称及活动方式)

(生自读后汇报、交流)

师:读读下面每组中不同的句子, 想想哪句话写得更好?为什么?

课件出示:

(1) 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 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 非常缓慢。

(2) 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 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 比普通火车还快。

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 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 非常快。

(3) 还有些深水鱼, 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 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还有些深水鱼, 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 游动起来会发光。

生:第 (1) 组里前面一个句子写得更好, 更准确, 让我们知道了海参慢到了什么程度, 也就是说15分钟它才能前进一米。

师: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生:第 (2) 组也是前面一个更好, 用梭子鱼和火车对比, 让我知道了比火车还快的鱼, 游起来该有多快啊!它可真是个捕猎高手。

师:这其实是“作比较”。

生:第 (3) 组同样是前面一个更好, 给我的感觉很美, 很有趣, 也很神奇。

生:另外, 星星是一闪一闪的, 也就是说有时候这些深水鱼还不发光呢。

师: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同学们, 听了你们的发言, 老师也觉得这些小动物更可爱了!是啊, 作者就是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这些动物的活动特点。能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逐一朗读自己喜欢的动物, 教师相机指导、评价)

师:大海深处还有许许多多这样让人喜欢、充满趣味的小动物, 想认识它们吗? (播放视频课件)

师:哪个小动物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能模仿作者的方法, 也来向别人介绍一下吗?

(要求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或几种说明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然后交流评价)

师:现在我们把自己写的这个小动物也加入到这段话里一起读一读吧!可以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也可以同桌合作, 一个人读, 一个人表演;感兴趣的话, 还可以把这段话背下来!

(生读书)

......

【对比反思】

上述两个片段中, 教师都关注到了说明方法在表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也都能考虑到实际学情——海底世界毕竟距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 及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达成教学目标, 解决课堂教学的难点。但仔细比较一下, 还是不难发现二者的区别。

首先, 片段一的教学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体悟, 在读中展开想象, 透过语言文字看到形形色色的海底动物各有特色的活动方式。但语文教学不应该只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情理意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品味语言的精妙, 学习、运用文本语言,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才是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片段二的教学也重视朗读体验, 但在感悟之余, 教师进行了适当的延伸, 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更能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被凸显出来, 学生的课堂训练很扎实, 课堂所得也更实在。

《奇妙的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多种数学图形表现出各种形态的海底生物。过程与方法:调动学生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把数学图形变成各种海洋生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造型能力和审美力,画出美丽的海底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海底世界,让学生学到更多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情导入(播放海底世界课件)

(二)讲授新课

1、学画海底生物——鱼 ⑴、出示图形,变成鱼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三角形,通过在三角形上画鱼头,加鱼鳍、鱼尾、鱼鳞变成鱼。(图略)[设计意图:利用数学图形,经过加工,变化出鱼,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增加学生的绘画兴趣] ⑵、用其它数学图形(正方形、圆、椭圆)变化出鱼。(图略)[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画鱼的技巧,把数学与美术有机地相结合起来]

2、用数学图形变化出其它海底生物 半圆→乌龟(图略)五角形→海星(图略)扇形→扇贝等(图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想象出其它海底生物,丰富画面

同学们增加一些水泡、海草、海澡等海洋生物,构成海底世界图。[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学生作画

1、定位构图。

2、画具体形象、涂色。

3、作业展示。

(四)课堂小结

海底世界的教学尝试 篇6

文本作为独立的客观阅读对象, 为读者提供的信息价值是多元的, 这种价值我们称之为文本的“原生价值”。一旦进入语文教材成为课文, 赋予语文课程的意义, 立足教学内容的开发与选择, 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 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的“教学价值”。当作品赋予教学价值之时, 我们为了追求文本教学的“个性”, 要思考文本在一组与一类文本中独有的“特质”, 这种价值我们称为“个性价值”。有了“原生价值”“教学价值”“个性价值”这样文本价值的析辨, 我们就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认知, 课标的学段要求, 对“原生价值”“教学价值”“个性价值”进行再次择取厘定, 这我们称之为教学的“核心价值”。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为例, 谈谈“教什么”的确立与思考。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说明性的文章, 文章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 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物产, 向读者呈现的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是文本的原生价值。

文本教学价值的确立需要研究“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也就是研究文本“怎么说”与“为什么这样说”。《海底世界》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紧扣课题提出“你可知道, 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2~5自然段, 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 具体、生动、有序地描述了海底的声音、动物、植物、矿藏, 展现了一幅神秘有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 指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的深刻印象。

此篇课文后面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 说说你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让教学关注文本的整体建构, 关注文本“怎么说的”, 即先说什么, 再说什么, 最后说什么。这同时也就是关注了文本“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在这样的言语实践中, 感受并领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文本的个性价值需要立足“篇”, 着眼“组”, 既要看这一组课文区别于其他组的个性, 也要看这一篇课文区别于这一组其他课文的个性。《海底世界》所在的组共4篇课文, 分别为《恐龙》《槐乡五月》《海底世界》《日月潭的传说》。

纵观这一组课文, 都是介绍性、说明性文章。正因为如此, 文中多处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 使读者对所介绍的事物有了具体而形象的了解。特别是这一组中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运用尤为甚多, 这一篇更加特别, 显然理应成为其“个性价值”。其次, 围绕中心句与关键词的构段方式在这篇文章中多处出现。开篇用“你可知道, 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一句设问, 结尾用“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一句作答, 文章的中间部分对关键词“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作详细的阐述。在第2~5自然段中, 中心句 (词) 的运用更是反复呈现。例如, “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 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在这些句子中都有中心句、关键词:“各种各样的声音”“各有各的活动特点”“色彩多种多样”。这种语言的表述构成了总分的语言逻辑结构, 这也是这篇文本在表达上的“鲜明个性”。再看, 言语运用中也有许多“个性”类的词语。如“会意性”语词:嗡嗡、啾啾、汪汪;“规律性”语词:各种各样、各有各的、多种多样;“矛盾性”语词: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 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波涛汹涌”与“宁静”这类词语的运用在这一篇课文表达上尽显“张力”, 在这一篇课文中也独具特色。

达“标”导“航”, 择“适”而“行”

一篇课文, 其教学价值与个性价值在开掘的过程中逐渐丰盈。那么, 一堂课, 是否要方方面面都有兼顾呢?答案是:既没必要也不可能。一则课时不允许;二则“面面俱到”“贪多求全”的结果, 必然造成教学指向的不明确、不集中, 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 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取舍, 确立相对集中、适切而简约的教学内容, 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消化和吸收。在这样的辨析中厘定的价值即为教学的“核心价值”。

教学核心价值的确立与施行必须做到三“变”三“重”, 即一变“讲内容”为“学语言”, 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二变“只感悟”为“学表达”, 注重表达方法的学习;三变“学课文”为“学阅读”, 重视阅读方法的学习。

通过对“教什么”的追寻与溯源, 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认知特点, 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 可以把《海底世界》“教什么”厘定为:

1.学习本课生字10个, 指导“底”“危”半包围字的写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窃窃私语”的意思;学习“相声叠词”与“ABAC”的构词方法;体会“波涛汹涌”“宁静”词语的表达的精准妥帖。

3.学习说明文中“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的特点, 同时学习围绕中心句描写的构段方法并进行迁移表达, 感受体会“问答式”“详略得当”的谋篇布局的方法。

4.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以小导游、解说员的身份介绍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的教学尝试 篇7

的,只有在这个时候打好了基础,以后的作文才会有保障,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怎样培养二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让他们轻松走入写话世界呢?下面是我对二年级写话教学的尝试和体会。

一、简单入手,循序渐进

1. 造句写话

根据一个词写一句话,要求把话说完整。以扩句的形式,逐渐训练学生写话,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如课后练习中有用“终于”造句的要求。我在指导学生完成造句练习时,首先通过课文理解词义,梅兰芳不是一下子就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而是经过勤学苦练才达到的,有一个过程,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身边的人和物,或是自己,经过什么过程才学会了干什么,这样学生就能轻松自如地用“终于”造句了。其次提供一种句式,让学生仔细阅读理解,填写同种句式。如:读“小狗是动物。”填写()是()。还有就是补充句子练习:如:我想%%%%。等多种形式与说话练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扎实。

2. 模仿写话

我们的阅读教材都是一篇篇精美典范的习作例文,形象地描写,准确地表达,恰当地遣词造句,都为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供了最有力的帮助和引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模仿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很多时候,学习就是从模仿开始的,写话也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力抓住有特点的课文,引导学生模仿写话。如:学习了《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让学生仿第三小节的写法,进行拓展练习:蝈蝈的歌声还会把盲婆婆带到哪儿,让盲婆婆看到怎样美丽的景象?用诗歌的形式写下来。学完《水乡歌》后,我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环境,仿造课文诗歌的形式,写一写《学校歌》、《城市歌》、《农村歌》等,这样,从句到段,一路走来,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方法,提高了写话能力。

3. 看图写话

课文教材图文并茂,书中情境图更是别具匠心,充满童趣,它大大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及注意力,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好帮手。同时我还发觉它也是培养学生看图写话的好材料。看图写话的前提是观察,低年级教师要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仔细地观察。面对一幅图画,我首先教会学生懂得怎样按一定顺序来观察图画,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远到近等观察方法,分辨出图中所描绘事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并能根据观察作出一定的判断。比如:判断季节,判断人物关系等。让学生在观察好的基础上,在内心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每句话说清楚,这样学生就会言之有物了,而不是天马行空地乱说一通,说好了,说充分了,就可以让学生动手写。如在《找秋天》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说出图意:天气、动物、植物、人们等有哪些变化,再让学生将句子按一定的顺序,组成一段通顺的话。另外注意激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量把想象到的也写出来。

4. 观察写话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观察能力欠缺,所以必须选取生活中他们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事物指导观察,大自然美丽而神奇,有潺潺的流水,碧绿的小草,欢快的鸟鸣,新吐丝的柳芽,缤纷的花朵,风霜雨雪……这一切都为孩子们的写话提供了素材。我总是适时地带领孩子去观察,先讲清观察的顺序和方法,让孩子们动用一切感官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最后再写下来,这样一段一段富有童趣的语言便跃然纸上。比如:春天来了,我带领孩子们去公园和农田走一走,看一看,瞧瞧柳丝发生了什么变化,桃花的新芽和小花苞是什么样子,和嫩绿的小草握握手,听听春风的问候,活动结束后,交流发现,孩子们说得非常生动有趣,然后让孩子们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除了观察大自然外,我还让孩子们观察身边的人,观察身边人的特点。如:观察身边的人,从自己的老师开始,自己的老师长什么样,说话、讲课有怎样的特点,怎么对待学生,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爸爸妈妈等人和事,慢慢地,孩子们喜欢观察周围的生活,并愿意讲给大家听,观察越来越细致,表达也越来越有条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又训练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5. 拓展写话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可爱,爱幻想,想象力丰富。童话、故事、寓言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孩子们特别感兴趣。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我引导学生想象写话,如:改编,续编童话、寓言故事。二年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可作为学生写话训练的素材。如围绕《青蛙看海》中“它们到达山顶看到大海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呢?”这个问题让学生拓展想象。读了《龟兔赛跑》以后,让学生想一想,兔子不服气,重新比赛,会是怎样的情况,自己写一篇新的《龟兔赛跑》。教完课文《狼和小羊》后,引导学生想象狼扑向小羊后,结果会怎样?在丰富的想象交流中,我乘机鼓励学生将结果写成几句完整的话。

二、日积月累,坚持练写

学生只有多写多练积累词语,才能把句子写好。我要求学生将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哪怕只能写一句完整的话也行,要求无错别字,句子通顺,比如考试考好了,你想说些什么,教师节来了,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学校帮学生打针,让学生写一写当时的情景和体会,等等。刚开始写时不限制字数,简单记一件事,就鼓励、肯定,让学生真正感到写话并不难。只要坚持天天写,天天反思,写话水平就一定能提高。

三、重视评改,体验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秘诀。我对学生写话的评价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以赞赏的眼光来看学生的写话。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即使就只有一个词语用得好,也大力鼓励,对写得有进步的孩子大力表扬,奖励大拇指。我常用鼓励的语气激发每个孩子大胆说话。对于学生每天写的好的语段,我一般都利用晨会课将优秀的作品放在我班的“我是小作家”栏目中展示、表扬,并作范文读给大家听,激励其他孩子写的欲望,对差的学生以鼓励。有时也鼓励学生自读写话,增加他们的成功感,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

上一篇:政府培训创新下一篇:肝动脉灌注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