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海底世界

2024-12-31

神秘的海底世界(共10篇)

神秘的海底世界 篇1

【备课札记】

《海底世界》 (苏教版三下) 是一篇极具语言欣赏价值的文章。具体来说, 有如下写作特点:

1.文章结构清晰。

全文呈总分总结构。文首总起问“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 文尾以“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概述, 回应了大海深处的特点, 前后呼应, 结构完美。文章主体部分有三个逻辑段落, 分别描述了奇妙的海底动物、奇异的海底植物、丰富的海底矿藏, 比较全面清晰地展现了“海底世界”的基本形态。

2.内容详略得当。

文章详写了“奇妙的海底动物”, 以两个自然段描述了海底动物的声音和活动特点, 让读者感受到了大海深处是个“有声有形、有动有静”的世界。大概是编者考虑到小学生知识有限, 理解起来有困难, 文章略写海底地形特点和矿藏资源, 只用两句话概述。

3.写法生动。

文章第2、3、4自然段运用多种写法, 语言生动。如第2自然段里的排比句:用“有的”一词连续排开四句, 气势宏大地写出了海底动物的多种声响;又如第3自然段里运用类比法造句:梭子鱼的速度“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 形象地表现了海底世界的动态;第3自然段里还有比喻句“贝类……做免费的长途旅行”“深水鱼……像闪烁的星星”等, 表现了海底动物的奇趣意味;第4自然段里运用数量词“……几百米……八千多种”说明海底植物的奇异性。

4.语言词性多样。

有拟声词“嗡嗡、啾啾、汪汪”, 有表示声音状态的词“打呼噜 、窃窃私语 、警报”, 这些词语 使海底世 界具有“声音之美”;有表示活动的词语, 如伸缩爬行、喷水后退、巴在船 底、长途旅 行 , 这些词语使 海底世界 具有了“动态之美”;有多个色彩的形容词 , 如褐色、紫 色、红色……这些词语 又使海底 世界具有“色彩之美”。

对于课文 中的这些 语言特性, 教师该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 才能让学生读懂, 并达到“掌握和内化”的目标呢?

三年级的教学活动要形象生动。我的教学思路是: (1) 运用以读代讲的方法, 让学生自然地探索语言奥秘。 (2) 运用“角色演读”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 表演“海底动物”的声音和动作, 使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 (3) 创设“老师不在课堂”的情境, 要求学生运用本课的词语、句法、段法, 写一写教室里的声音和同学们的表现。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概述内容, 整理提纲。

1.自由读课文, 按要求找到相关词语。

描写海底 动物声音 的词语:_________

表示海底 动物活动 的词语:__________

形容海底 植物色彩 的词语:_________

表示海底 宝藏名称 的词语:___________

2.一句话自由概述“海底世界是怎样的”。

(学生或用一句话总说海底世界的特点, 或从某一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动物、植物或地形矿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 形成本文提纲并板书。)

学习活动二:选学重点段, 体验积累象声词。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 全体学生扮演海底动物潜在“水下” (课桌下面) 。

师 (读) :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 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学生:在桌子底下静静地, 不发出一点声音。)

师 (读) :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

(学生发出“嗡嗡、啾啾、唧唧、汪汪、嘎嘎、唧唧、咔嚓咔嚓、砰砰、呼噜呼噜、呼哧呼哧”等声音。)

师 (读) :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 (用纸卷成一个筒放在耳边) , 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此时, 教师走向学生座位, 弯下身侧耳倾听。走到某个座位, 那个“海底动物”就要发出一种声音。)

2. 幻灯出示第2自然段课文 , 补充两个省略号里的内容, 再读出来, 使海底动物的声音更有趣, 更丰富。

学习活动三:选学重点段, 演绎海底动物特点。

1.教师朗读第3自然段, 指名学生扮演以下海底动物的活动:

海参伸缩爬行……;

梭子鱼游……攻击……;

乌贼和章 鱼喷水…… 后退;

贝类巴在……旅行;

深水鱼发光……。

2.教师小讲 座 : 句法特色“类比法、打比方、列数字”。

3.观看海底世界的视频, 用恰当的动词叙述海底动物的活动。

学习活动四:小练笔———《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

1.创设情境:教师突然离开教室3分钟。

2. 过3分钟后教师回到教室调查:同学们在做什么?哪些同学吵吵闹闹?

3. 仿写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写法, 写一写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教室里的声音和同学们的动作。

附例文:

张老师不在教室, 教室里是怎样的呢?

张老师刚 离开教室 的时候, 教室里还比较安静。可是没过多久, 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有的“咚咚咚”地敲起了桌子, 有的“啪啦啪啦”地敲打文具盒, 有的嘻嘻哈哈地在说笑话, 有的在大声喊叫……

见老师还没有回来, 同学们就“发疯”了。有的玩起“石头、剪子、布”, 有的跳起“骑马舞”, 有两个同学还打了起来, 有的走到讲台前做鬼脸, 还有的跑到楼下上厕所……

一会儿, 老师回来了, 教室里就像没事一样。

(三年级, 廉洁盈)

神秘的海底世界 篇2

——题记

曾经,我认为海是如此之大,我在大海上正如蚂蚁在大陆,读完《海底两万里》,海在我的心中大大减小,正如我在海的这头,你在海的那头,我们却能彼此看见。

《海底》,一本不朽的书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了《海底两万里》,就像和阿龙纳斯一起讨论生物,就像和尼莫船长一起探讨海洋,就像和作者凡尔纳一起讨论科幻。

首先,我不得不称赞,《海底两万里》真是一本不错的书,我也不得不佩服,作者凡尔纳能写出这么好的一本书,正所谓“十年磨一剑”,虽不知凡尔纳写这本书用了多久,但他这“一剑”却磨得如此精彩。这本书不仅让我们看见了大海的美丽,大海世界的精彩和大海之深,而且还让我看到了一片片脍炙人口的故事,让我们在书的海洋中探索也不失乏味,像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故事曾让我流

连忘返,其他故事也像美味佳肴一样让我曾经迷恋其中。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大海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见解,也让我对大海更加感兴趣。

《海底》,一本值得探索的书

“你只有探索才能知道答案。”在《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所描写的阿龙纳斯是一个爱探索的人,他和他的仆人康赛尔在硕大的“独角鲸大怪物”上,在巨大的海洋中,在聪明机智的尼摩船长的带领下,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在书中,阿龙纳斯已不像一位生物学家,而像一位探索家,从刚开始的摸索,到逐渐变成探索,在两年的时间中,阿龙纳斯一直跟着尼摩船长在海洋中探索,他已经成为一名探索家,一名当之无愧的探索家!然而,两年过后,他回到了陆地,停止了对海洋的探索,探索就此结束,让我们这些读者多少都觉得有些可惜,不过也激发了我们对探索海洋的无限向往。我不得不说,这真是一本值得探索的书。

《海底》,一本成功的书

“努力是成功之母,成功的秘诀在于恒心。”

在凡尔纳的细心描写下,阿龙纳斯、康赛尔、尼摩船长等人也映入了我的眼帘。作为法国生物家,阿龙纳斯及他的仆人康赛尔很幸运能够登上这个“独角鲸大怪物”,在这个“独角鲸大怪物”里开始了新的旅程,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在途中,遇见了虽然离开大陆、厌恶大陆生活却不失人的善性的尼摩船长,在尼莫船长的带领下,他们周游各海,历经千辛万苦,也看到许多海洋中美丽的事物,几经波折,他们最终离开大海,回到陆地,将这件事公布于世。在书中,我不得不感叹尼摩船长的伟大抱负,不得不感叹鹦鹉螺号的巨大,不得不感叹众人多在死亡的生命线上又跑了回来,数以千计的感叹,让我不得不再次赞叹:这真是一本成功的书!

《海底》,一本读不完的书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但却总是掘不到底。”

然而,在赞叹之后,我又得感叹一次:作者凡尔纳为什么不继续写下去呢?阿龙纳斯他们为什么要逃离呢?海底难道只有两万里吗?如果在凡尔纳笔下,阿龙纳斯和仆人康赛尔没有在挪威海岸逃离,他们的海底探险将会继续进行,也将有更多的故事发生,而凡尔纳却以逃离挪威海岸,将这件事公布于世为结局,终止了对海底的探险,给人们带来了悬念:接下来将发生什么呢?尼摩船长将会怎样?鹦鹉螺号又将怎样?这也许是本书的精彩之处,但我认为这也是本书的遗憾之处,大海这么神秘,谁想停止对它的探索呢?如果凡尔纳继续写下去,海底将不止两万里,这也将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神秘的海底“浓烟” 篇3

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浓烟”原来是一种金属热液“喷泉”,当它遇到寒冷的海水时,便立刻凝结出铜、铁、锌等硫化物,并沉淀在“烟囱”的周围,堆成小山一样。在随后的考察中,科学家们还注意到,在这些温度很高的喷口周围,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存环境,这里就像是沙漠中的绿洲,生活着许多贝类、蠕虫类和其他动物群落。

巴勒等人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兴趣。科学家们纷纷对“浓烟”展开研究,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奥温,在研究了从东太平洋海底获取的沉积物和岩样以后.认为这种海底“喷泉”可能与地球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2000~50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铁的含量为现在的5~10倍.钙的含量则为现在的3倍。当海底喷泉活动增强时,在析出的钙增加的同时,二氧化碳也随之增加。照此推算.当钙的析出量为现在的3倍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必将大大增加。估计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倍左右。众所周知,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将会产生明显的温室效应.从而使全球的气温普遍升高,以至极地也出现温暖的气候。这也印证了科学家对2000~5000万年前气候的猜想。

神秘的海底世界 篇4

文本作为独立的客观阅读对象, 为读者提供的信息价值是多元的, 这种价值我们称之为文本的“原生价值”。一旦进入语文教材成为课文, 赋予语文课程的意义, 立足教学内容的开发与选择, 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 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的“教学价值”。当作品赋予教学价值之时, 我们为了追求文本教学的“个性”, 要思考文本在一组与一类文本中独有的“特质”, 这种价值我们称为“个性价值”。有了“原生价值”“教学价值”“个性价值”这样文本价值的析辨, 我们就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认知, 课标的学段要求, 对“原生价值”“教学价值”“个性价值”进行再次择取厘定, 这我们称之为教学的“核心价值”。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为例, 谈谈“教什么”的确立与思考。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说明性的文章, 文章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 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物产, 向读者呈现的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是文本的原生价值。

文本教学价值的确立需要研究“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也就是研究文本“怎么说”与“为什么这样说”。《海底世界》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紧扣课题提出“你可知道, 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2~5自然段, 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 具体、生动、有序地描述了海底的声音、动物、植物、矿藏, 展现了一幅神秘有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 指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的深刻印象。

此篇课文后面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 说说你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让教学关注文本的整体建构, 关注文本“怎么说的”, 即先说什么, 再说什么, 最后说什么。这同时也就是关注了文本“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在这样的言语实践中, 感受并领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文本的个性价值需要立足“篇”, 着眼“组”, 既要看这一组课文区别于其他组的个性, 也要看这一篇课文区别于这一组其他课文的个性。《海底世界》所在的组共4篇课文, 分别为《恐龙》《槐乡五月》《海底世界》《日月潭的传说》。

纵观这一组课文, 都是介绍性、说明性文章。正因为如此, 文中多处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 使读者对所介绍的事物有了具体而形象的了解。特别是这一组中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运用尤为甚多, 这一篇更加特别, 显然理应成为其“个性价值”。其次, 围绕中心句与关键词的构段方式在这篇文章中多处出现。开篇用“你可知道, 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一句设问, 结尾用“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一句作答, 文章的中间部分对关键词“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作详细的阐述。在第2~5自然段中, 中心句 (词) 的运用更是反复呈现。例如, “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 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在这些句子中都有中心句、关键词:“各种各样的声音”“各有各的活动特点”“色彩多种多样”。这种语言的表述构成了总分的语言逻辑结构, 这也是这篇文本在表达上的“鲜明个性”。再看, 言语运用中也有许多“个性”类的词语。如“会意性”语词:嗡嗡、啾啾、汪汪;“规律性”语词:各种各样、各有各的、多种多样;“矛盾性”语词: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 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波涛汹涌”与“宁静”这类词语的运用在这一篇课文表达上尽显“张力”, 在这一篇课文中也独具特色。

达“标”导“航”, 择“适”而“行”

一篇课文, 其教学价值与个性价值在开掘的过程中逐渐丰盈。那么, 一堂课, 是否要方方面面都有兼顾呢?答案是:既没必要也不可能。一则课时不允许;二则“面面俱到”“贪多求全”的结果, 必然造成教学指向的不明确、不集中, 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 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取舍, 确立相对集中、适切而简约的教学内容, 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消化和吸收。在这样的辨析中厘定的价值即为教学的“核心价值”。

教学核心价值的确立与施行必须做到三“变”三“重”, 即一变“讲内容”为“学语言”, 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二变“只感悟”为“学表达”, 注重表达方法的学习;三变“学课文”为“学阅读”, 重视阅读方法的学习。

通过对“教什么”的追寻与溯源, 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认知特点, 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 可以把《海底世界》“教什么”厘定为:

1.学习本课生字10个, 指导“底”“危”半包围字的写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窃窃私语”的意思;学习“相声叠词”与“ABAC”的构词方法;体会“波涛汹涌”“宁静”词语的表达的精准妥帖。

3.学习说明文中“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的特点, 同时学习围绕中心句描写的构段方法并进行迁移表达, 感受体会“问答式”“详略得当”的谋篇布局的方法。

4.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以小导游、解说员的身份介绍海底世界。

神秘的海底 篇5

收shōu到dào您nín寄jì来lái的de小xiǎo相xiànɡ机jī,我wǒ太tài开kāi心xīn了le!好hǎo巧qiǎo,妈mā妈mɑ送sònɡ给ɡěi我wǒ的de生shēnɡ日rì礼lǐ物wù 《海hǎi底dǐ的de秘mì密mì》,也yě是shì关ɡuān于yú照zhào相xiànɡ机jī的de。在zài书shū里li,神shén秘mì的de照zhào相xiànɡ机jī拍pāi出chū海hǎi底dǐ不bù为wéi人rén知zhī的de秘mì密mì:大dà海hǎi龟ɡuī驮tuó着zhe城chénɡ堡bǎo游yóu来lái游yóu去qù,海hǎi星xīnɡ大dà得de超chāo出chū我wǒ们men的de想xiǎnɡ象xiànɡ,人rén们men常chánɡ见jiàn的de岛dǎo屿yǔ只zhǐ是shì巨jù型xínɡ海hǎi星xīnɡ后hòu背bèi上shɑnɡ凸tū出chū的de部bù分fen……

那nà天tiān晚wǎn上shɑnɡ,我wǒ靠kào在zài床chuánɡ上shɑnɡ,一yī遍biàn又yòu一yī遍biàn地de翻fān看kàn这zhè本běn书shū,不bù知zhī不bù觉jué睡shuì着zháo了le……

咦yí,我wǒ怎zěn么me在zài海hǎi里li?还hái在zài不bù停tínɡ下xià沉chén?

海hǎi底dǐ可kě真zhēn黑hēi啊ɑ!幸xìnɡ好hǎo,会huì发fā亮liànɡ的de水shuǐ母mǔ,撑chēnɡ开kāi了le轻qīnɡ柔róu的de衣yī裙qún,为wèi我wǒ点diǎn亮liànɡ一yī盏zhǎn“小xiǎo伞sǎn灯dēnɡ”,还hái有yǒu“问wèn号hào”似shì的de小xiǎo海hǎi马mǎ,吐tǔ着zhe泡pào泡pɑo为wèi我wǒ指zhǐ引yǐn方fānɡ向xiànɡ,美měi丽lì的de海hǎi豚tún轻qīnɡ声shēnɡ鸣mínɡ叫jiào着zhe,把bǎ我wǒ驮tuó到dào海hǎi底dǐ深shēn处chù……

在zài海hǎi底dǐ,我wǒ看kàn到dào背bēi着zhe房fánɡ子zi的de寄jì居jū蟹xiè,看kàn到dào带dài着zhe“灯dēnɡ泡pào”到dào处chù巡xún逻luó的de电diàn鳗mán,还hái看kàn到dào一yī个ɡè神shén秘mì的de珊shān瑚hú丛cónɡ林lín。丛cónɡ林lín里li藏cánɡ着zhe好hǎo多duō种zhǒnɡ小xiǎo动dònɡ物wù,你nǐ能nénɡ分fēn辨biàn出chū它tā们men都dōu是shì谁shéi吗mɑ?

正zhènɡ看kàn得de入rù迷mí,一yī个ɡè穿chuān着zhe“蓝lán色sè波bō点diǎn衫shān”的de章zhānɡ鱼yú热rè情qínɡ地de邀yāo我wǒ跳tiào舞wǔ,我wǒ正zhènɡ要yào握wò住zhù它tā的de手shǒu,那nà只zhī海hǎi豚tún像xiànɡ飞fēi箭jiàn一yī样yànɡ地de向xiànɡ我wǒ冲chōnɡ过ɡuò来lái。“咚dōnɡ”,我wǒ的de头tóu重zhònɡ重zhònɡ磕kē在zài一yī块kuài珊shān瑚hú上shɑnɡ,我wǒ疼ténɡ醒xǐnɡ了le,发fā现xiàn自zì己jǐ掉diào到dào了le床chuánɡ下xià,原yuán来lái是shì个ɡè梦mènɡ啊ɑ。

梦mènɡ醒xǐnɡ了le,我wǒ还hái在zài猜cāi想xiǎnɡ为wèi什shén么me友yǒu善shàn的de海hǎi豚tún要yào撞zhuànɡ倒dǎo我wǒ?直zhí到dào我wǒ在zài书shū上shɑnɡ看kàn到dào:蓝lán环huán章zhānɡ鱼yú是shì有yǒu剧jù毒dú的de“毒dú美měi人rén”,这zhè才cái明mínɡ白bɑi海hǎi豚tún原yuán来lái是shì要yào保bǎo护hù我wǒ。老lǎo师shī,你nǐ说shuō我wǒ梦mènɡ到dào的de海hǎi底dǐ世shì界jiè有yǒu趣qù吗mɑ?

神秘的海底世界 篇6

来到传说中爪哇国的中心日惹,只为追寻南半球最大最古老的文明遗迹——婆罗浮屠。与金字塔、长城、吴哥窟一起被誉为东方四大奇迹的婆罗浮屠,在长达上千年的时间里,都被火山灰盖得严严实实,即便是今天,比起其他三个闻名全球的奇迹,它依然显得默默无闻。但是当你真正身临其境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座建于公元824年的佛教遗迹,其恢弘与震撼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为了朝拜心中期待已久的圣地,天还没亮我便来到婆罗浮屠脚下,等待与它一同迎接最美日出。透过薄薄的晨雾,密林里的山丘上,一座庞大的、似塔非塔的建筑渐渐浮现出来,庄严而神秘。它仿佛有一种强大的气场,让我刹那间生出一种虔诚的崇敬,同时也夹杂着对其灾难的同情。登临塔顶,与一座座佛陀相视而对,心中变得异常平静,别无他念,唯有痴迷地等待阳光洒满佛陀的那一刻绝美瞬间。

婆罗浮屠,意即建在丘陵上的庙宇。1000多年前,为了安放释迦牟尼的舍利,几十万工匠耗时75年、用200万块灰黑色的火山岩搭建起了这座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遗址。你可以惊叹这座建筑为神的奇迹,也可以赞叹1000多年前的工匠居然能够如此巧夺天工——这200万块石块之间,没有使用任何黏合物。

然而,这座令人赞叹的建筑却命运多舛。婆罗浮屠,是最低调的世界奇迹之一,也是最饱经磨难的世界奇迹之一。公元1006年,一次火山爆发将婆罗浮屠埋于地下。这一埋就是806年,直到1812年,才被英国人Raffles发现,当时严重毁坏。婆罗浮屠分别于1814年、1834年、1907~至1911年进行了清理与维修,但情况不太理想。最终,1973~198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助下,才得以大事修复一番,希望它能保留下一个千年。

婆罗浮屠坐落在一个方形台子上,10层佛塔像金字塔一样由大到小排列。按佛教说法,10层佛塔代表10层正果,从四方的底层走向佛塔的圆顶,象征着从苍茫大地走向天穹,凡人便由此修炼成佛、走向圆满。

按照向导的提示,我从东面开始,按照转山的方式从它的底部拾阶而上。踏上一层台阶,便来到一个浮雕组成的灵动世界——每一层的回廊和栏杆上,都刻有上千幅浮雕,一块一块连起来,有4公里长。浮雕上刻的是佛教故事,由栩栩如生的佛陀、菩提树和各种动物讲述的各种传奇,如同一部庞大的佛教史诗。令人眼花缭乱的不仅是回廊里的浮雕,每一层回廊平台上端外侧的佛龛中,一共坐落着432座佛像,佛塔的顶层还有72尊在小钟塔里修炼的佛像,人们只能通过塔空才能一睹尊荣。这些神态各异的佛像按东南西北中不同方位,分别作指地、施与、禅定、无畏、转法轮手印。

和多灾多难的印尼一样,婆罗浮屠也躲避不了人性里的仇恨、贪婪等黑暗面给它带来的灾难。1985年,恐怖分子将11颗定时炸药置于孔钟型佛塔之中,结果炸毁了9座。而东西南北各方外侧的佛像,很多已失去了头部——传言佛像头部藏有金子,于是被贪财的人们偷去。然而,千百年来,佛像的面部一直带有若有似无的微笑,就这样静静地看着来到这里的人们——不论他们是带来一颗虔诚的心,还是不祥的灾难。

走过长长的回廊,迈过层层石阶,主佛塔终于呈现在眼前。它就代表了极乐世界。这是一个直径10米、高16米的钟形佛塔,塔身密不透风,塔内却空无一物。因为人类从未到过极乐世界,所以无法凭空想象极乐世界的样子,就把它建成了空的。这就是佛教涅槃的完美境界吗?周围的人们仰望着佛塔,满脸虔诚。随着太阳冉冉升起,前来朝拜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爪哇岛上的人现在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仍像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一般,对婆罗浮屠充满了崇敬。毕竟,正是印尼人的智慧和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才造就了如此伟大的世界奇迹。

日惹,爪哇文化发源地

来到日惹的城区,发现与婆罗浮屠辉煌的名声相反,佛教在爪哇岛已日渐势微。据向导讲,现在印尼86%的人信仰伊斯兰教。不论在城市哪个角落,每隔一段时间,便能听到伊斯兰教唱诵的声音悠悠传来。这里一天6次课诵都是通过现代传播媒体公开向民众播放,风雨无阻,分秒不差。

日惹是安详和平之城的意思。与世无争、祥和宁静也是这座城市的特征。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种族的人,在日惹都能和平相处。日惹的安详与平和,与一个人的功劳密不可分,那就是苏丹王。正是在苏丹的统治下,日惹古城得以保存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日惹永恒的传统标志,就是金碧辉煌的keraton,即位于城市中央位置的苏丹王宫。苏丹王宫250多年前由苏丹王一世设计并建造,苏丹现在还居住在这里,虽然开放参观的地方有限,但仍能一窥爪哇古王朝的风貌。宫内,随处可见腰间别着格利斯短剑的侍卫,时而听到悠扬的加美兰音乐在宫里缭绕。侍卫和宫女一律身着传统的“巴迪克”蜡染服饰,裹着纱笼,姿态优雅。在宫中,无论是侍奉苏丹的宫女,还是表演加美兰器乐的乐师,大都年事已高,却仍然尽忠职守,成为宫内一道活的布景。他们都是苏丹家族的忠实拥戴者,也是爪哇文化的虔诚守护人。虽然每个月只从苏丹那里领到微薄的津贴,但他们认为,到宫里服务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在爪哇人眼中,只要能在王宫里做事,哪怕当个“临时工”,也感觉很体面,很自豪。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多于物质需要,这或许是安于天命的爪哇人突出的性格特征之一吧。

来到爪哇岛最古老的城市日惹,我选择住在最有历史感的殖民风情酒店——Phoenix Hotel凤凰酒店。始之所以喜欢凤凰酒店,因为它非常有“内容”。建于1918年,百年殖民风情的余韵已经深深印刻在酒店的每个角落,每一个物件儿都有一段故事,每一处角落都在诉说一段历史,这是任何星级土豪大酒店都无法企及的。酒店的Paprika餐厅在露天庭院中供应印尼菜、西餐和中餐,1918大堂酒吧全天候提供鸡尾酒和葡萄酒。

吃饱喝足如果你想要足不出户就舒筋活骨,那么酒店的露天泳池或者水疗中心爪哇spa绝对是极佳之选,无论身体还是心灵都会让你好好放松。凤凰酒店是日惹当地最有名的酒店,这里几乎每天都会举办各种产品发布会、时装秀或者交流培训,俨然就是一个时尚发布中心,让入住的客人每天都有不同的新鲜体验。

每到一个地方,最好的体验就是深入当地居民区,抛开那些游客的嘈杂真正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来到日惹自然也不能例外。走出酒店,漫步街头巷尾,我发现日惹城区有着一种古朴的热闹。街头车来车往,不仅有骑着摩托车的年轻人,还有赶着马车的车夫,他们用各种彩带把马装饰得光鲜漂亮,以招揽观光客。市区南部离商业区和旅游景点比较远,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多是当地居民住的小平房。这里的居民特别热情,走到哪里他们都会报以最灿烂的微笑和最友善的眼神,让人倍感亲切。小孩子们看到我拍照都睁大了眼睛好奇地围观个不停,他们当中很多都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照片,开心兴奋得满地打转。比起秀丽的景色,我更钟情当地的风土人情,人们最真挚的热情、善良和淳朴才是最美好的感动。

神秘的海底世界 篇7

汉画中的神话故事和神话图刻,在汉画像石中占有相当的比例,题材也相当丰富:伏羲女娲、风伯雨师、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日月合璧、羽化登仙、云气仙草等等,不仅有和自然天象结合的题材的,也有文人神化的题材的,整体反映出了汉代人的神仙观念,和对自然界的简朴认知。这些神化题材进入墓葬的石刻中,同时也反映出了汉代人的生死观念和汉代的哲学发展。

梳理这些题材丰富的神话汉画像石,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汉代人的生死观念和孝亲观念,以及汉代的生活、哲学文化和艺术审美观念。

一、汉画像石中的升仙图刻,反映了生者对死者死后灵魂归依何处的一种表达,也表现了汉人的精神追求

汉代“事死如生”的风俗,使得墓葬称为一种文化,也表达着汉人的一种生死观念。

汉代初年,陆贾、贾谊、晁错等思想家深入全面地总结了秦亡的教训,提出了一套以儒家仁德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统治者非常强调忠孝观念的重要性。在汉代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之下和社会教化的双重影响下,汉代行孝成风。《礼记 • 祭统》中说,“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着,孝子之行也。”而厚葬正是体现汉代忠孝观念的方式之一。汉代厚葬除了有繁褥的丧葬礼仪、丰富的随葬器物、宏大的墓室建筑、优良的棺停用材等表现方式外,墓室建筑装饰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汉画是为丧葬服务的,所以汉画中常见墓穴主人死后乘坐车马去阴司,浩浩荡荡,前呼后拥,不仅有阴司的先人前来迎归,新到的死者还有更高的官职,能住上豪华的阴宅,过上阳间没有的幸福生活。画像内容是当时人们普遍的祝愿、祈祷,对于那些逝去的人的后代而言,画像内容表现的越吉祥越富贵就越能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安慰,精神得到寄托。

无论生时如何富贵荣华,在对生命问题的思考中,都要面临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生命的终结和之后的归宿。汉人为逝去的先人找到了一个灵魂的归依,就是努力营造一个理想中的墓穴世界,在这个存放灵魂的世界中,充满了后世子孙的美好愿望。因此,汉人就认为死者死后归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仙界,这个仙界是安放死者灵魂最好的处所。汉画像石中大量的升仙图,就是汉代人的生死观念的反映,也是忠孝观念的直接产物。它是墓主子孙们的良好祝愿,他们希望自己的父母长亲能得道成仙,和传说中的神仙西王母、东王公生活在一起。所以,在汉画中常见墓主人和仙人同处在一个画面中,这无非是生者对死者逝去之后灵魂安息的场所的一种外化的表达,也是表现了“厚葬”、“孝道”,“事死如事生”的社会观念。

在这个充满想象和期许的世界中,充分展现了汉人的精神生活和生存的执著的愿望。在汉画中,常常表达了这些共同的主题——永生、享乐、庇佑死者。永生,多为墓主经仙人导引,或乘仙车,或乘仙兽,到达西方昆仑仙界,开始另世的生活,借助现实世界的生活图景,刻画想象另世的生活,宴饮,狩猎,歌舞等,继续或获得现实生活中的享乐生活。庇佑死者,又常借助设置的神话图景的隐藏功能,如让死者死后能居于仙界,与仙人居,同时借一幅幅美好的神话来寄语死者的亡魂,能快乐地生活在无忧的仙人境界中。在汉人的精神世界里,死后灵魂是存在和永生的,并且在那个另世,依然可以如现世一样的生活。

汉画像石在表现陌生另世时,又是以现实生活为蓝本的临摹和创造。

在汉代,受到先秦时期鬼神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南阳,隶属巫术发达的楚文化圈内,在汉画中自然就出现了很多带有鬼神色彩的图画。同时,汉人相信在死后生命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是就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刻画那个存放魂魄的另一个世界。然而又受到当时对自然和宇宙认知水平的限制,刻画的另世却是带有现实世界的明显痕迹。

为了让死去的先人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汉画中不乏农事生产的图画,还有现世生活的一切场景,宴乐、舞戏、生活,也是想让逝去的先人能过上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而且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中,依然有最高的主宰,有等级,有人,有兽,这些就显然带有了现实生活的印迹。吴荣曾先生认为,在汉代人的观念中,地下的鬼魂世界与现实的人间世界一样,由各级管理机关和各级官吏统治着,其最高统治者是管理泰山的黄神,最高统治机关是泰山府。除了部分的夸张和变异,俨然就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升天之后的理想生活,是选取于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时刻,作为在天国中继续享受的理想情景。”[2]在这个汉画的世界里,看起来是神主宰了人,其实是人住在了神的世界。

这类题材的汉画,最直接的反映出汉人的孝亲观念和生死观念,以及汉代人的精神追求,也是我们了解汉代人现实生活的一个极好的窗口。

二、汉画中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也反映了汉代的哲学和文化观念

汉代,哲学主要表现为阴阳五行为代表的体系,阴阳对举体系是汉代哲学的一个特点。汉人在先民的文化积淀中,逐渐认识到世界的规律,进而发现世间万物对立统一的规律,升华成一种哲学思想。

在汉画中,主要表现为神话人物等的对称设置,如仙界的最高统治者西王母和东王公,西王母形象原来是独立的神话人物,她是独自居住在昆仑山的一个洞穴中的得道者。后来,为了对称西王母的形象,创造了一个东王公,他的出现比西王母的出现要晚,而且在地位上也从属于西王母,这个形象,纯粹是为西王母找到的对应的一个附属形象。另外创世的伏羲和女娲,在汉画中也常是成对出现。还有表现太阳的三足乌和和表现月亮的九尾狐,也常是相伴呈现,乌鸦是白天活跃的动物,狐狸是黑夜活跃的动物,汉人用它们来指代太阳和月亮。以及表现雷电风雨的,也借助人的形象设置成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也是成对出现,并且阴阳平衡。这些人物和动物的一阴一阳对等设置,是汉代的这种阴阳对举的哲学思想在汉画中的不言之举。

汉画中的神话故事也是特色鲜明,给我们展示了民间文化在汉代的传承和汉人的文化观念。在神话故事中,表现较多的是雷电风雨、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远古朴素的自然文化观念在汉代依然有不小的影响力。石刻中,自然界的风雨雷电,也是由人来控制的,并且跟人一样也是有情感的,把自然拟化成人类社会的样子。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的神话由来已久,在汉画中不少存在,虽然汉代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超过了远古,汉人把远古的神话传说转化成图画的叙述,但是在汉人的文化世界里,依然保留着这些美丽的故事,保存着远古的文化记忆。这些题材的汉画,一方面说明民间文化在汉代的传承,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汉人的文化观念中,依然保留着对不可捉摸的自然天象存在和变化的一种敬畏之情。

三、汉画的布局和构思反映了汉代的特有的艺术审美观念

在汉画中,也反映了汉人文质并举的审美思想,既尚“质”又尚“文”。汉画中的审美,集中地体现了汉代传承先秦的审美思想——朴实、稚拙。从朴实的生活功用,演化为“尚质”的审美,主要表现在“蟾蜍”形象的大量使用。在汉代的现实生活中,蟾蜍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是汉人喜欢的动物,并且,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又将其赋予了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使得它成为汉画中的常用形象。还有“蛇”的形象,也频频出现在汉画中,带有原始的图腾崇拜和对生命的敬畏。另外,在汉画中,也重视纹饰,即“尚文”。主要表现在汉画中装饰的云气纹的使用。它既富含象征意义,告诉观者凡是带有云气纹的画面是和仙界有关,起一种暗示的作用,也是对画面空白的填充, 起到了补白的审美作用。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一个时代心态的写照,都在诠释这个时代的集体的审美意识。在汉代,汉人超越一切外在的束缚,自由、洒脱、痛快的生活,并热情洋溢的享受生活的开放性心态,让汉人拥有了超乎寻常的自信,在汉画中,就表现为非凡的想象力。

在汉人的想象中,另世的生活应该是与现实生活有异的,那里生活的应该是具有超常能力的人,还应该有具有神异功能的物种,所以,在汉画中,汉人发挥其想象,用尽一切手段描摹一个充满神异的世界:那里有人,但是长着双翼,而且是会飞的仙人,花草也有异于人世间,是令人神往的仙草和仙树,还有人世间没有的神奇的动物。同时为了表现另世的理想生活,不仅有人世间相同的生活场景,有最高的统治者西王母和东王公,有生活的乐趣——狩猎,宴饮,歌舞等,还有人世间没有的生活场景,能与仙人同居同处,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长生的愿望。在这个充满神奇的另世生活的刻画中,汉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汉画中的另世,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如何表现呢?汉人非常聪明,用“以实写虚”的手法,为我们刻画和描摹了那个从未经验过的世界。在刻画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仙界时,画匠们用富含象征意义的模仿天际的云气纹的手法,来说明图画中的世界是异于现实的仙界,让人长了如鸟儿一般的能飞的双翼,用来表明是具有超凡能力的仙人。在圆圈中刻上三足乌和蟾蜍,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用写实的技巧,为观者刻画了一个虚拟的神仙世界,并且被观者接受和理解。在两千多年前,汉人在用图画表达思想时,就已经有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这对我们今天的影像时代形象的塑造不无启发。

同样的写实雕刻,和同时期的希腊雕塑对比,汉画石中的雕刻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期的希腊雕塑,基于科学基础之上,是纯粹地写实的风格,表现人物的血与肉,而在汉画石中,更重于灵动的表现,利用夸张的造型,简单的线条,就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在“虚实相生”中,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神奇的虚空世界。相比较于希腊的写实雕塑,汉画像石的雕刻更具有神秘色彩,也更容易引发观看者的想象力。

“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它是和西洋从埃及以来所承受的几何学的空间感有不同之处。”[3]在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篇短文中,他指出了中国绘画艺术注重虚实结合的手法,亦提到了汉画像石上的人物画的绘画技法。结合汉画我们可以看出,在汉代,汉人的艺术手段相当丰富了,艺术审美也比较成熟了。在汉代的艺术审美基础上,糅合魏晋的文化观念,才有了后来的魏晋艺术高峰。

两千多年过去了,这些躺在地下的灵石,用他们无言的方式在向今人传达出种种的信息。当我们去研究这些汉画像石的时候,会聆听和感受到到它们的不言之言。

摘要:汉墓中的汉画像石,是凝聚汉人智慧结晶的灵石,汉画像石中的神秘的神话世界更是我们进入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汉人的“事死如生”的生死观念和孝亲观念,看到汉人的哲学和文化观念,看到汉人的艺术审美观念。

关键词:汉画像石,神话,生死,阴阳,审美

参考文献

[1]翦伯赞.秦汉史·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2版,第6页.

[2]赵殿增,袁曙光.“天门”是汉画神仙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2010.

神秘的海底世界 篇8

一、“神秘”与“神秘主义”的界定

“神秘”“神秘主义”等概念的界定或许会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但是我们还是立足于当下的语境暂且来简单的探讨一下。

《牛津字典》认为,“神秘”一词最早用于1545年,其含义是,“未被人的思维认识过,或是人的思维不能理解的; 超出了理智或一般知识认识的范围。”在米尔希 · 埃利亚德的《神秘主义、巫术与文化风尚》一书中,作者对“神秘主义”的产生及发展进行了梳理。他提出:“早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以及19世纪时期的前浪漫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中,很多德国和法国作家就已经在他们的作品中随心所欲的利用神秘主义和神智学的知识了。”[1]神秘主义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可以表现为鬼神信仰、万物有灵、预知能力以及民间奇谈等。在新作《老生》中,我们依然能读到很多让人惊心动魄又颇感神秘的情节。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二、通灵的唱师

小说的叙述者——唱师具有神秘色彩,这种神秘色彩首先体现在他的身份上。唱师是巫也是神,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通灵之人,在我国民间的葬礼上曾出现过这种以超度亡灵为职业的唱师。灵魂世界的建立使巫师这个职业也随之演变, 人类社会产生了两种新的巫师。第一种便是用巫术驱鬼和招魂的巫师,另一种便是可以与鬼神“交往”的巫师,通过灵魂附体,来传达神意。而《老生》中的唱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属于第二种,通常被人们称为通灵人。

贾平凹选择让一个“一辈子在阳界阴界往来,和死人活人打交道”[2]的通灵人来讲述故事,这种构思本身就是神秘的。在接受《国家人文历史》的记者采访时,贾平凹谈到在他的故乡,唱师是一直存在的,他小时候就见过。而且《老生》里所谓的一些灵异的描写,也是作者小时候经历过和听过的事,所以这些材料具有真实性。如此说来,我们从书中阅读到的神秘故事并不是贾平凹的故意“魔幻”,而是民间文化的叙写和呈现。

其次,唱师的行为举止具有神秘性。他在葬礼上为死去的人唱开路歌,为亡魂指引方向。人类的葬礼大致经历了陈师待生、遣灵归祖和度灵升天三个阶段。在侗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习俗中,人去世以后并不会直接埋葬,而是要请鬼师选择吉时入棺、出殡、埋葬。在出殡前,会请鬼师为亡魂开道引路,为死者的魂魄指引去处。[3]唱师所担任的便是这种职业,并且他的行为举止异于常人。比如说,老生偶尔想外地的朋友了,就会把邮票贴在自己的胸口,传达自己的思念。老生有预知能力,他提前预测到了沙子会很值钱,便在村民面前说:“呀呀,这么多的金子。”[4]于是村民去挖金子发了财。唱师长生不老,过午不进食,甚至可以二十天不吃不喝却依然不死。唱师的种种行为都表明他自身就是一位神秘的人,有神奇的预知能力,会为死人唱阴歌,让已逝的人一路走好。

最后,唱师口中的唱词也充斥着神秘的色彩,阅读作品不难发现,《老生》中出现了很多有民间特色的唱词。在访谈中贾平凹说过《老生》中涉及到的唱词都是真实存在的, 关于唱词作者本人收集了两本之多,只是在写作中会有所加工和润色。阴歌的内容中涉及到了天地儒道佛,坟棺木寿衣, 三界诸神、列祖列宗等,为小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老生作为全书的叙述者,在阴阳两界穿行了数百年。生的传奇, 死亦玄妙便是对老生的最好诠释。

三、神秘的陕南山村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便产生了灵魂观念,随着时间的推进,灵魂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变,并且逐渐呈现出明显的趋势。中国的文化向来不缺少传承和延续,即使是一万年以后的今天,科技发达,科学进步,人类认识水平提高,万物有灵的观念依然在中国的某些地域占有一席之地。 贾平凹的故乡,陕西省的乡村便是其中之一。

《老生》讲述的是发生在秦岭的故事,作者将我们的视野带回了陕西南部的山村之中,随着空间的变换,我们在老生的讲述中,走遍了陕南的正阳镇、清风驿、虎山和皇甫街等地,领略了当地的民风习俗,聆听了匡三司令的传奇故事, 了解了无数个陕南人的生活变迁。“《老生》写人在阴阳两界自由行走,写动物说话,写人与动物与植物互为投胎,这些地道的中国民间文化让秦岭也成为像马孔多那般的神奇世界。”[5]王继英在《民间信仰文化探踪》一书中,谈到了“神秘感”以及“观念性神秘感”的界定。他认为,神秘感主要是“把人们对客观有用物的信赖建立在物与物、物与人的超现实联系上”,而观念性的神秘感是指“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差距中产生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包含有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神秘认识,即认为人们的手段与作用对象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6]

《老生》的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能让我们产生这种神秘感的文字。上元镇上那个有选择性流水的石洞便是陕南山村玄妙的开始。如果说会流水的石洞可以用科学解释得清楚,那么石洞有选择性的流水则具备了神秘的色彩而让人惊讶。人们相信自然界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也相信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有时候具有神秘性,这里所说的石洞流水在某种程度上便是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正阳镇里曾经发生的三宗怪事,也可以说明陕南文化的神奇性。第一宗便是茶姑村里的老婆婆家的猫能听懂婆婆的话,并且还开口叫她“婆婆”。第二宗是春末天空经常下流星雨,村民在捡陨石的过程中,杀死了竺山上的一条蟒蛇, 后来杀死了蟒蛇的那条河沟草木凋零,还有一股腥味散发出来。第三宗是匡三司令的故事。

小说中还有一系列情节,例如地主张高贵家的猫哭起来声音像婴儿的声音,惹得全村的猫也跟着哭,夜半时分听起来使人感到瘆的慌。村子里还发生过半夜两个年轻人到商店买东西,第二天店主数钱时发现收来的竟然全是冥币……诸如此类情节出现在文本中,不仅仅是谈玄道怪,更是一种超自然的传奇因素的彰显。这些鬼魅叙述不仅吸引读者,也让我们感受到陕西文化的多元与神秘,感到某种“神秘的不可知的力量”萦绕在其间。

贾平凹在创作《老生》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有使命不敢怠,站高山兮深谷行。风起云涌百年遇,原来如此等老生。”从《老生》出版以后的反响来看,贾平凹的等待是值得的,读者的期待更是没有落空。作家关于神秘主义的书写,也是一个探求未知世界的过程,那些不可知的事件以及解释不清的玄妙场景,不仅让文学作品更具可读性,也给读者营造了一场阅读盛宴。

摘要:贾平凹是新时期以来一位重要的作家,其创作的作品历经三十多个春秋的检验,跨越世纪的光景,至今仍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贾平凹的新作——《老生》入手,分析其作品中的神秘情节。从通灵的唱师、神秘的陕西南部山村等角度出发,通过唱师角色的设定以及陕南的一些神秘事件来论述贾平凹作品的神秘性。

神秘的海底世界 篇9

《海底世界》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10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介绍海底知识为主的科学小品文, 被选入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以“总分”的构段方式, 抓住海底的动物、植物和矿物, 生动有趣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海底世界图, 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示范性教学。

学习这种特殊的文体, 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的同时, 还应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说明方法在表情达意时的作用。但三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 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不高, 特别是对抽象的概念还很难理解, 因此,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海底动物的活动写得有趣、写得具体”应该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片段一】

师:哪一种动物的活动方式你最感兴趣呢?读一读。

生:我对梭子鱼的活动方式最感兴趣, 我想抓住“几十公里”“比……还快”来读出梭子鱼前进的速度非常快。 (生读)

生:我想读一读海参的爬行 (生读) , 我一边读, 一边想象出海参它那胖乎乎、软绵绵的身体在一点一点挪动的样子, 很可爱。

生:我觉得贝类的活动方式也很有趣, 它们扒在轮船的底下旅行, 自己不费一点劲。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读有关贝类活动的语句)

师:他读得怎样呢?

生:我觉得他“免费”这个词读得好, 让人听了似乎能看到这些贝类悠闲自得地跟着轮船旅行的样子。

生:我建议他读的时候还应该突出“扒”这个字。“扒”就是紧紧地贴在轮船下, 这就写出了贝类很聪明, 借助轮船的力量前进。

师:你真是他的“一字之师”, 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乌贼和章鱼的活动方式与众不同, 别的动物都是朝前游, 而它们却是向前喷水, 利用水的反推力后退, 而且是迅速后退, 很特别, 我很想读一读。

师:同学们, 这些动物的活动特点是多么有趣, 那么作者是怎么把它们写得如此生动的呢? (生沉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

师:那我们看看作者在介绍这几种动物的活动特点时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逐一回答出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

师:对, 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动物的活动特点。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些说明方法, 这样我们的文章会更加生动。好, 为了奖励你们, 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奇妙的海底畅游一番。

(播放视频课件, 在学生的一片惊呼中, 过渡到对海底植物的认识)

【片段二】

师:海底的这些小动物不仅会窃窃私语, 还有着各不相同的运动呢。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活动的吗? (出示阅读要求: (1) 自读本段, 想想这段话主要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 (2) 画出动物名称及活动方式)

(生自读后汇报、交流)

师:读读下面每组中不同的句子, 想想哪句话写得更好?为什么?

课件出示:

(1) 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 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 非常缓慢。

(2) 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 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 比普通火车还快。

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 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 非常快。

(3) 还有些深水鱼, 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 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还有些深水鱼, 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 游动起来会发光。

生:第 (1) 组里前面一个句子写得更好, 更准确, 让我们知道了海参慢到了什么程度, 也就是说15分钟它才能前进一米。

师: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生:第 (2) 组也是前面一个更好, 用梭子鱼和火车对比, 让我知道了比火车还快的鱼, 游起来该有多快啊!它可真是个捕猎高手。

师:这其实是“作比较”。

生:第 (3) 组同样是前面一个更好, 给我的感觉很美, 很有趣, 也很神奇。

生:另外, 星星是一闪一闪的, 也就是说有时候这些深水鱼还不发光呢。

师: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同学们, 听了你们的发言, 老师也觉得这些小动物更可爱了!是啊, 作者就是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这些动物的活动特点。能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逐一朗读自己喜欢的动物, 教师相机指导、评价)

师:大海深处还有许许多多这样让人喜欢、充满趣味的小动物, 想认识它们吗? (播放视频课件)

师:哪个小动物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能模仿作者的方法, 也来向别人介绍一下吗?

(要求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或几种说明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然后交流评价)

师:现在我们把自己写的这个小动物也加入到这段话里一起读一读吧!可以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也可以同桌合作, 一个人读, 一个人表演;感兴趣的话, 还可以把这段话背下来!

(生读书)

......

【对比反思】

上述两个片段中, 教师都关注到了说明方法在表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也都能考虑到实际学情——海底世界毕竟距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 及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达成教学目标, 解决课堂教学的难点。但仔细比较一下, 还是不难发现二者的区别。

首先, 片段一的教学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体悟, 在读中展开想象, 透过语言文字看到形形色色的海底动物各有特色的活动方式。但语文教学不应该只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情理意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品味语言的精妙, 学习、运用文本语言,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才是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片段二的教学也重视朗读体验, 但在感悟之余, 教师进行了适当的延伸, 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更能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被凸显出来, 学生的课堂训练很扎实, 课堂所得也更实在。

神秘的深海底六边形图案 篇10

25年前,从深海探险者在海底拍摄的照片上发现了具有六边形图案的神秘物体。它们什么?某种人类尚未接触过的生命体?冲印照片的人故意设置的骗局?远航货船上不慎失的包裹?外太空生命体故意留下的信息?这一系列疑问伴随着科学家走过1/4世纪……

来自深海的意外发现

一直以来,人类对深海世界的了解都十分有限,在早年针对深海开展的考察活动中,探索者更是不断遭遇惊喜。

1976年,我和来自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中心的研究小组在大西洋中部海域开展科学考察活动。那时深海考察的条件非常有限:我们用一条长约4000米的电缆连接“发现号”科考船和一台深海照相机,用它在距海底约3米地方拍照。此时所用的闪光灯闪烁频率仅为每20秒一次,被照亮的区域也仅大致相当于半张床单大小。最麻烦的是,我们必须等到科考活动结束重返基地,将底片冲洗后才能看到深海的相关影像。我们最初的几张照片都是覆盖着洋底的淤泥的图像。随后,一张照片上的一种比圆形筹码略大的暗点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高倍放大镜的帮助下,一些排列规整的黑色圆点出现在我们从深海拍回的照片之上。每个圆点之间的间隔相对平均,圆点排列成行,各行相互交叉构成了等六边形,外形与中国罗盘十分类似。后来我们又从随后拍摄到的数百张照片中发现了这种六边形图案。

这种规则图形是什么呢?是否有可能是某种人类尚未接触过的生命体呢?要知道,海洋世界里有一种珊瑚就能够搭建对称六边形的珊瑚礁建筑,但这种珊瑚礁并不会被掩埋在海底淤泥当中。那么它会不会是冲印照片的人故意设置的骗局呢?亦或是远航货船上不慎遗漏的包裹呢?要不就是外太空生命体故意留下的信息?

带着这种神秘物体的照片,我拜访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珊瑚专家弗德雷克·拜尔先生。拜尔断定它不属于珊瑚类。在他的举荐下,我又拜访了一位专门研究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专家。结果他也无法给出确切解答。最后专家们建议我把发现神秘深海物体的过程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自然科学学报上,并在随文附录的照片下注明:“这是一种无法确认身分的深海无脊椎动物”。

无法确定身分的

无脊椎动物

文章发表不久,我就收到一封署名为阿尔道夫·塞拉切尔的来信中一篇论文的复印件。阿尔道夫·塞拉切尔是德国某高校的一位古生物学家,他所从事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保存在古代海洋沉积岩层中的生命体进行分类和根据古生动物留下的蛛丝马迹来推断生命进化历程等。他在来信中这样写道:“您所拍摄的图像着实令我大吃一惊。但愿您能同时收到我寄送的一篇科研论文。这篇论文主要讲述了我对多节状古生物化石的发掘和确证过程。”

塞拉切尔在论文中详细描述了距今约5000万年前的深海古生物化石在欧洲大陆出土的相关情况to他之所以为我的新发现感到兴奋不已,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研究可能帮助我们解决神秘深海物体的身分谜题。换句话讲,他认为我们的发现有可能证明一种被认为早已灭绝的物种事实上仍然幸存于当今世界。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塞拉切尔论文中所提及的化石早年在海底生活的模式,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深海中找到符合类似模式的鲜活生命体。

根据塞拉切尔对古生物骨架的描述,我们知道了照片中的神秘黑点有可能是由某种古生物所建造的一种垂直隧道的端口,这种隧道有可能属于一个深海的隧道网络,隧道既可能与网络中的一段呈水平方向铺设的隧道相连接,也有可能直接通往洋底的淤泥当中。若干不同走向的隧道共同构建了规则的六边形图案。

塞拉切尔认为,这些等六边形是一种相互连通的隧道系统,它极有可能是由一种蠕虫动物建造的系统工程。它们之所以这样做,有可能是在食物紧缺的深海中精心“耕作”,在隧道中培育可食用的细菌等微生物。而那些精致的六边形造型很可能是后期演进的结果,它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能在经历了5000万年漫长的考验之后得以保存。按照塞拉切尔的推测,这类古生物最初可能是在浅海水域挖掘隧道,后移居深海以便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实施食物培育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挖掘隧道演变为一种习性,多入口的便利要求促进了环线的形成,也最终成就了精致的对称六边形造型。

不需要阳光的生命

1977年,我和其他一些科学家在太平洋东部赤道附近海域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进行考察,没想到在这里的一个偶然发现竟从根本上颠覆了之前人类对地球生命的演进历史的认识。

众所周知,距海面大约2500米以下的水域已经是阳光无法穿越的地方,由于淤泥沉积、岩浆进发,这里根本没有绿色植物的踪影,也压根儿无法实现光合作用,因此一直被认为是生命的荒园。

然而,研究者却在一片足球场大小的水域发现了数量众多的蛤蜊、海蚌和深紫红色的管状蠕虫。蛤蜊、海蚌长度约0.3米,个头跟普通餐盘相差无几;而管形蠕虫的长度大概有一人多高。它们都生活在太平洋洋底热泉的泉口附近。由于光合作用无法实现,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开端往往是滋生在富含营养物质的海水中的各类细菌。它们从热泉冒出的气体物质中获取硫化氢等能量物质,通过化学合成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糖和淀粉等营养物质。

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发现很快得到回应。一些科考队先后在太平洋其他深海海域发现了类似的生态系统,它们大都分布在洋中脊沿岸“黑烟囱”喷射口的边缘。这些热泉温度最高时可达400摄氏度左右。地质学家在高温的提示下最终意识到海洋底部可能就是岩浆渗漏处。而上层水温较低、密度较大的海水自然下沉数公里后,通过裂缝渗入地下火山岩层。冰冷的海水随着岩浆的扩散和上升运动而逐渐升温。同时,岩浆流经之处大量金属物质、各类气体物质糅合其中,最终升腾为包含黑色烟雾状微粒的“黑烟囱”。

对海洋生物学家而言,这些科考发现的意义几乎等同于在其他星球发现生命迹象。而其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当属那些具有相当耐热水平、能够利用化学合成作用养活自己的微生物群落。它们的存在似乎为我们揭开了地球生命起源的谜题。有的科学家甚至提出:地球生命体的最初发祥地很可能不是地表的浅海海域,而是在原始海洋中热泉的泉眼处。而类似生态系统之所以都在太平洋地区被发现,主要是因为这里的海底扩张速度比其他海洋快10倍左右。

在太平洋深海海域发现的热泉及其周围的生态系统,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我认为类似的热泉和生态系统肯定存在于岩浆蔓延速度更为缓慢的大西洋中部洋中脊群落当中。于是,我和考察队同仁花

费了好几年时间改进深海探测技术,希望能同时利用远程感应设备和深海定位采样技术获取研究上的突破。

1985年,我们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我们在大西洋找到了热泉的集结地(至今仍是人类所知的最大集结地之一),同时还在这里发现了热泉生态系统。

我们此次科考发现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关注,因为生活在大西洋热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群落在构成上跟太平洋地区的截然不同。虽然同处在相同的纬度之上,但早先在太平洋地区大量出现的盘子大小的蛤蚌和硕长的深紫红色管状蠕虫在这里却根本没有出现,大量集结于此的动物是一种特别的虾群。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个位于大西洋中部的考察点成为了海底热流研究的前沿,我们也与多个领域的专家建立起合作研究关系,同时受到资助得以利用载入深海潜水艇开展水下勘探工作。

与神秘六边形图案

亲密接触

最初的深海考察局限于一眼处于活动期的热泉。1990年,我开始尝试在“阿尔文号”小型深海科研潜水器的帮助下携带背负式潜水设备探访距离目标热泉大约0.3公里外的深海裂谷东墙。若干年前,也正是在那里,我们拍回了神秘的六边形图案照片。如今在“阿尔文号”潜水器的帮助下,我们有机会与神秘的六边形图案进行第一次亲密接触。在深海潜水器所配备的机械手的协助下,我们成功地把一些塑料管插入深海底部的淤泥当中,采集到圆柱状样本。

重返洋面的科考船,我发现原来老照片上那些看似暗点的东西的确是小孔,跟塞拉切尔在论文中提及的一种古生物Paleodictyon(网格笔石属动物,存在于中寒武纪到早石炭纪)的化石非常相似。但令我失望的是根本没有发现蠕虫或类似生命体的踪迹。

1991年,我再次获得与深海之谜亲密接触的机会。这一次是陪同加拿大导演史蒂芬·洛拍摄泰坦尼克号沉船(沉船遗骸位于水下约3810米的深海海域,与我们发现六边形图案的地方相距大约数百公里)。洛特意从莫斯科海洋研究所借来两台深海潜水器“米尔1号”和“米尔2号”。

“米尔”深海探测器的裁人区非常狭窄,一次顶多能容纳3人乘坐。我和来自俄罗斯的资深科学家在领航员的带领下,开始了这次科考的首航。

我们的目标是考察从热泉以东到有六边形神秘图案出现的广阔区域。探测器以每小时1.6公里的速度缓缓下沉至洋面以下约4000米的海域,并在一处正冒着浓浓“黑烟”、有大量虾群环绕的烟囱旁边停了下来。

而后,我们的探测器继续向东行进,从布满鲜艳的红、黄色矿石的热泉喷射口上滑过。沿途只看到浅棕褐色的海底沉积物和熔岩冷却后形成的枕型岩石。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沉积物表层的六边形图案。我们继续向东移动,发现深海沉积物的颜色逐渐由浅棕褐色变为红棕色。直到一些数米高的大烟囱陆续出现,我们才发现探测器已经行进到了距离洋底3a米的一片毫无生命迹象出现的“烟囱”顶端。此时,我们最终有机会降落在散落着多个坍塌“烟囱”的深海底部。这些“烟囱”直径达数米,上面还有类似于希腊古神庙圆柱外侧所刻凿的凹槽。

这次实地考察大约持续了15小时,我们不得不在专业人士的要求下返回海面,因为此前“阿尔文号”在深海海底进行水下作业的时间最多为4小时。我们三人直到重新登上考察船才感觉到刺骨的寒冷,原来海底的水温几乎接近冰点,深海探测器的金属外表更加速了热量的迅速散失。幸好船上提供桑拿浴,我们很快恢复了正常体温。

后来,我又亲自驾驶“阿尔文号”采集回若干六边形物体,我们在对其核心部分进行干燥处理后把它们保存在饱和环氧基树脂中,成功地维护了表层神秘的孔洞。由于无法继续深入研究,我们只能把标本收藏起来。

第三次与神秘六边形进行亲密接触是在2001年。早年的“阿尔文号”在装备上有所改进,安装了高分辨率的电视摄像机和大功率水下照明装置(能够照亮相当于半个足球场大小的海域)。这套新设备在大西洋海底探索中表现十分出色。

难解的谜团

关于公众瞩目的Paleodictyon,此时还存在许多疑问。例如,深海的六边形图形是否确实与Peleodiotyon化石存在对应关系?如果这种关系成立,那么这种六边形隧道网络究竟被建在何处呢?此时,我和塞拉切尔的认识已趋于一致——我们都认为建造六边形隧道网络的古生物Paleodiotyon化石应该能在深海找到与之匹配的活物,因此我准备再次潜入深海,以破解这个谜团。

2003年6月,我们再次驾驶“阿尔文号”潜入大西洋海底,此时距离我第一次拍摄深海照片及收到塞拉切尔的论文已整整25年。

这次“阿尔文号”在登陆海底日寸将着陆架插入淤泥层至齐膝深度。探测器刚停稳,我们立即着手寻找棱边清晰的六边形物体。为了节约时间,领航员将船具设备中的软管调出,以便在必要时用清水冲刷表层淤泥。几秒钟后,我们就通过图像监视器找到了密布小孔的淤泥,下面就是六边形的隧道网络。

“找到啦!”我们一阵狂喜。但由于探测器乘坐区空间狭小,我们只能相互握手庆贺。这次在海底发现的生命体与之前在陆地发掘出的古生物化石完全吻合,也就是说,一种被认为早在50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的生物事实上一直在深海持续繁衍着。深海就像一个天然庇护所,为Paleodictyon的延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它顺利避开了地球演进历史上因全球气候巨变而引发的物种灭绝风潮。

目前Paleodiotyon仍是一个有待突破的谜题。关于它的起源,主要存在两种假想。一种观点是以塞拉切尔为代表,认为建造神秘六边形隧道网络的是一种擅长钻洞但目前仍不为人类所知的蠕虫;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种网络是由一大群单细胞有机物共同建造的。这种构造只是某种外甲壳,而黑色小孔则是生活在水平方向隧道中的单细胞生物故意留下的食物通道,专门用来收集从上方沉积下来的食物。

上一篇:心梗介入治疗患者下一篇:操作油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