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2024-10-13

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精选12篇)

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篇1

1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理论

1. 1政府绩效评估的概念

单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绩效 ( performance) 的意思就是成绩和效益, 这一概念最早在投资项目管理上得到应用, 后来被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政府活动中, 采用 “绩效”的概念来衡量其效果, 那么就不单单只是一个停留在政绩层面上的概念, 也有对于政府成本、政府工作效率的考量, 同时还包含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政治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期望。

政府绩效按照框架区分的话, 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政治绩效。经济绩效在整个政府绩效体系中, 作为政府绩效的主要内涵和外延, 为整个体系打下了基础。只有在拥有良好的经济绩效时, 才能为社会绩效和政治绩效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并支持社会绩效和政治绩效的长久和持续发展。社会绩效在整个政府绩效体系中, 作为政府绩效的价值目标。只有拥有了社会绩效, 经济绩效才会有存在的意义和实现的价值, 政治绩效才会获得存在的基础。政治绩效在整个政府绩效体系中, 作为政府绩效的核心和中枢。只有有了良好的政治绩效, 才能提供完善和健全的法律和制度, 为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实现提供更好的保障。政府绩效并不停留在政府行政管理的单个或某几个层面上, 而是贯穿了每一个层面和领域。

所谓政府绩效评估, 就是以政府的行政效率、办事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感和社会认可程度等作为指标, 统计政府公共部门在管理的过程中所做的投入和获得的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 并依此对政府的绩效作出评估并划分等级。政府绩效评估的中心就是绩效, 力争以现代信息技术将政府的各公共部门之间、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群众之间更好地联系起来, 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力争采用公共责任机制, 增强公众对政府公共部门的权利; 力争健全政府管理体制, 实现对公众和立法机构的统一负责。在评估政府绩效时, 首要的评价标准就是政府的服务质量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 这一点体现了政府的公共责任, 也表明了以顾客利益为核心的现代理念; 政府绩效评估是为了让政府更明白自身的工作方向, 确保其提高公共责任意识, 完善公共责任机制; 在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和提升公众生活水平等方面, 政府绩效评估可以更好地指导政府提升质量。

1. 2政府绩效评估的意义

( 1) 政府绩效评估有利于监督政府行为。在一个国家中, 政府处于拥有垄断强制力的主宰地位。在大多数时候, 任何组织所受到的约束都比拥有垄断强制力的政府组织要多。而有了政府绩效评估后, 政府就受到了评估标准的约束, 而不能任意妄为。同时, 整个社会都可以将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个基准线, 从外部监督政府的所作所为。 一个政府组织的职能实施, 除了需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外, 也需要全社会从外部对其进行监督。社会团体和广大民众从多方面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 客观上增加了政府行为的压力, 促使政府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和公共责任使命感。

( 2) 政府绩效评估可以提升政府的形象和信誉。一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政府绩效评估来向全社会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 而这一公开、透明的举措能够增加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度。另一方面, 政府绩效评估的展示不仅有成功的地方, 也有政府工作失败和不足的地方, 展示这些不足并不会损害政府部门的权威和信誉, 相反地, 由于政府能够开诚布公地向公众展示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以及为解决困难而做的努力, 更会增加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 减少对于政府的偏见, 使政府获得良好的信誉。

( 3) 政府绩效评估有助于提高政府绩效。现代政府管理中, 绩效是其核心问题。首先要了解目前自身的绩效情况, 才能更好地改进绩效; 只有做好了绩效评估, 才能了解目前的绩效情况。一方面, 绩效评估能够成为政府进行行政改革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 在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践中, 绩效评估具有重要功能, 主要有以下几项功能: 资源优化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功能、监控支持功能和计划辅助功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政府绩效评估能够提升政府自身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在内部树立好绩效意识, 在行政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努力提高绩效, 并将这一努力贯穿始终。

2地方政府实行电子政务工程绩效评估的重要性

2. 1促进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制度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新的领域, 尚没有一个完全健全的制度可供参考, 其主要需求也在不断更新中, 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程。相比于发达国家的政府体制和职能, 我国的政体、政府职能、城市功能及文化背景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因此无法直接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采用电子政务评估有利于政府和公众深入了解政府目前的工作情况, 从中获取社会发展的全貌, 并找出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地方, 以客观理性的态度面对自身发展的问题。政府可以以此为参考,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适合目前国情的电子政务发展的政策, 建立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

2. 2巨额资金投入后的效益回报要求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 建立基本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 仅仅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就需要3000亿美元。 以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 光要建设中央政府层面上的电子政务, 都至少需要投入10亿元人民币。在未来的五年内,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投资总额将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 仅仅是各级政府采购IT设备的总额都能达到283亿元人民币, 而全国各地在未来总共用于电子政务建设的预算总额更是高达上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极其巨大的投资数额。站在政府的角度而言, 投入都必须要有相应的回报, 否则会给政府财政造成损失, 因此投入如此巨额数量的资金到电子政务建设中, 能否给政府、给企业、给社会带来丰厚的回报是政府最关心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投入涉及了政府各层面的管理过程, 必然带来政府在各方面上的改革, 因此必须要全面、准确地分析电子政务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细节, 评估电子政务的效益, 建立起量化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为政府决策者提供该做什么、 已经做成什么的信息, 并为政府下一步的决策提供指导信息。

3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工程绩效评估对策研究

3. 1评估方法

以电子政务为平台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有着许多优点, 其中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具有科学和客观的定量分析方法。在以往传统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 通常是以主观考评为主, 由领导对考评者进行提名, 由群众凭主观意见进行评分, 用人工方法进行统计, 这使得整个绩效评估常常受到科学性和公平性的质疑, 当然也就无法对考评者们起到激励作用。而在电子政务这一平台上, 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与现有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 科学、系统地对指标体系进行构建, 公平公正地将考评数据录入并分析。这样就将以往传统的定性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方法转变为定性定量相结合, 以往的人工主观评分为主的方法转变为系统客观评分为主的方法, 这样就大大增强评估结果的公信力。

3. 2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绩效评估三种模型

要想研究在电子政务平台上的地方政府绩效的评估方法, 除了需要借助电子政务的平台, 还需要构建好评估的理论模型。就目前的情况来说, 尚没有一个很好的绩效评估体系能够通用在大多数情况下。目前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中, 最典型的三种绩效评估模型分别为3E评价、标杆管理和平衡计分卡。这三个模型也代表了绩效管理中的三个阶段: 3E评价代表了初步探索政府绩效管理方法; 标杆管理代表了开始全面评价政府的绩效; 平衡计分卡模型代表了更深入更全面地评价政府部门的绩效。

( 1) 3E评价模型。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 美国审计总署为了节约成本, 严控政府的财政支出, 开始做出了工作重心转变, 将以往的对政府审计工作的重心经济审计, 转变为以经济、效率、效果为重心的审计, 以往的单一评价指标被扩展为多个评价指标, 这一做法最终成为了以后政府绩效评估的开端, 这就是3E评价模型。为了改进3E评价模型, 促进科学性和合理性, 又有学者加入了公平指标从而发展为现在的4E模型。由于3E与4E的模型在指标设计上都相对简单, 且主要依靠了经济方面的指标, 因此不能有效地、全面地反映出绩效结果。

( 2) 标杆管理评价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美国企业开始掀起了向日本企业学习的浪潮, 标杆管理就在此过程中产生。最初学习的对象是质量管理, 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 开始逐步扩展到营销管理、成本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职能部门之中。标杆管理法借鉴了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 弥补了3E模型的不足之处, 并逐步发展起来。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对标杆管理下了一个定义: 标杆管理作为一个评估过程, 具有系统性和持续性,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 不断将自身的流程与世界顶尖大企业相比较, 以扬长避短, 帮助企业改善自身的经营绩效。但是标杆管理法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 政府在绩效管理中, 并不能经常清楚地界定自身发展的关键目标, 对于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目标更是如此。与此同时, 相比于其他的组织, 政府要想明确自身的目标, 就应当拥有一个客观合理的基准, 这可以通过建立具有相当多样本数目的资料库来实现,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信息不齐全而影响评估的误差。

( 3) 平衡计分卡评估模型。平衡计分卡是一整套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体系, 分为财务与非财务指标, 由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与美国复兴方案公司总裁诺顿共同提出来的。这一个体系分别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几个角度对组织内的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将组织的战略和他们各自应承担的使命一步步传递下去, 并在最终帮助整个组织实现整体目标。组织的管理层可以通过平衡计分卡来实时掌握财务目标的实现状况, 并关注组织的关键能力的发展, 抓住未来发展的机遇并做好铺垫工作。平衡计分卡不仅仅只是一个评估模型, 它同时还是一整套的管理系统, 组织管理层通过平衡计分卡来将全体员工的能力和目标整合到一起, 实现整个组织长远的战略目标。

4基于电子政务工程的税务部门绩效评估实证分析

电子政务工程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 广东地税局就设计出了三种系统, 并且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政府进行了实践验证。在珠海地税局进行了 “预警监控系统”的试点工作, 在湛江地税局进行了 “征管效能监控系统”的试点工作, 在中山地税局进行了 “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系统”。这三个系统都是电子政务工程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且每个系统都具备自己的特色, 优势明显。下面主要对 “预警监控系统”和 “征管效能监控系统”进行简单的分析。

4. 1预警监控系统

预警监控系统是由珠海市地税局独自开发的, 基于电子政务平台, 利用信息化的策略, 评估珠海市地税局的综合信息的风险性, 这些综合信息来源于行政管理业务、税收执法业务和税收管理人员等。成功地对风险进行评估后, 对存在问题的信息发出预警提示, 然后再对那些信息进行跟踪处理, 这就是所谓的预警监控系统平台。

预防预警对于抵御风险而言极其重要, 也是当前风险管理中最有效的前期手段。首先将现有的税收成果信息化并存储起来, 然后开始设置预警指标, 重要的信息设置多个指标。这样就能够及时的发现税务局在管理和执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于预防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及时的处理已经发生的违法事件。杜绝腐败事件的发生, 促进税务局的治税遵法、从政廉洁。当前很多税务机关的绩效评估存在问题, 比如只是对征管质量指标和税额指标的评估结果做表面上的处理, 而对其产生的原因未做任何考虑, 以至于忽略了影响未来税额和征管质量的其他的一些指标, 实际上是未对与此相关的一些内在因素进行分析考虑, 这些内在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税务机关内部结构以及精简程度, 另一个是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发展潜力。预警监控系统可以说是一个创新性的系统, 它能够辅助我们及时地找到潜在的问题, 并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优化内部结构来解决问题, 使得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更具合理性。

4. 2征管效能监控系统

税务征管监控系统是由湛江开发区地税局独立设计完成的, 主要特点是对税务的征收和管理效能进行全过程监控。这个系统对税务征管效能有着独特的理解, 它认为征管效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缺乏一个全称监控的机制所造成的, 与此同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建立一套合理的机制。要求税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全都依照这个机制, 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任务,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效能。

电子政务工程与政府绩效评估相结合, 这样的一套监控机制就应运而生。整个机制将 “待办事项”看作其核心, 并且把税务征管中的各种操作都细化成一个一个的待办事项。这样计算机就能自动的从税务征管信息系统中读取数据, 安排每个工作人员所需处理的事项。只要工作人员按照要求去处理这些待办事项, 就可以保证税务征管效能达标。而且该系统还能够对待办事项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 对于那些没有及时完成所安排任务的工作人员, 直接追究其责任。

这样的一种绩效评估模式, 它将日常考核、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紧密联合在一起, 把每一个步骤、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好, 并且及时地给予监督和反馈。

5结论

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 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技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体。本文的研究将绩效评估、电子政务、公共管理理论融合在一起, 综合性的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摘要:绩效评估对于每一个企业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 对于政府部门也是如此。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方法有很多, 但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尤其是这些评估方式都不能发掘问题的潜在原因。本文基于电子政务工程和公共管理理论, 首先从理论上对基于电子政务工程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三种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这三种模型分别是:3E评估模型、标杆管理评估模型和平衡计分卡评估模型;然后再对基于电子政务工程的税务部门绩效评估进行实证分析, 证明电子政务工程已经可以应用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 并具有一定的优势, 尤其是能够发掘问题的潜在因素。

关键词: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证

参考文献

[1]宁华强.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绩效评估实证分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8 (6) :65-68.

[2]王凯.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体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3]马静, 徐晓林.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 2012 (2) :70-72.

[4]郭彦伟.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12.

[5]张维迎, 刘鹤主.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11) :22-25.

[6]张锐昕.政府上网与行政管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7]马宝成.试论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J].中国行政管理, 2001 (5) :34-36.

[8]佟岩.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4.

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篇2

代序 前言

第一编 总报告

第一章 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一、当代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过程及内涵实质

二、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

三、我国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战略意义

四、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总体框架

五、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议

第二编 框架体系

第二章 中国地方政府综合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一、政府绩效指标确定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二、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分析

三、我国地方政府综合绩效指标体系的构成及特点

四、各指标的内涵及操作途径

五、评估标准的确定及计分方法 第三章 中国地方政府部门绩效指标体系

一、构建政府部门绩效指标的理论基础

二、建立科学的政府部门绩效指标体系的意义

三、我国政府部门绩效指标编制的原则及要求

四、政府部门绩效指标编制的主要步骤

五、我国三类地方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第四章 中国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一、绩效预算的含义和特点

二、我国预算绩效评估的实践发展及重要意义

三、目前政府绩效预算评价在我国实施的现实阻碍剖析

四、构建我国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政策建议 第五章 中国公共政策绩效评估体系

一、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内涵和意义

二、国外公共政策评估的实践

三、我国公共政策绩效评估面临困境及对策 第六章 建立我国公共项目绩效评估体系

一、公共项目绩效评估的基本内涵及标准

二、公共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三、西方国家公共项目绩效评估经验借鉴

四、我国公共项目绩效评估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七章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体系

一、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向

三、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思路 第八章 中国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

一、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发展过程

二、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主要特点

三、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实践探索

四、完善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的建议 第九章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方式

一、政府绩效评估方式的基本内涵及类型特征

二、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方式变革经验借鉴

三、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运行方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推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方式变革的相关思路

第十章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公民参与和群众评议——兼评“南京万人评政府”模式

一、公民参与和群众评议政府绩效的背景及意义

二、公民参与和群众评议政府绩效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三、对万人评议政府模式优化的探讨

四、进一步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公民参与和群众评议活动的政策建议

第三编 实践发展 第十一章 整体推进型绩效评估模式——青岛市目标绩效管理体系 一 做法与经验 二 相关政策规定 三 领导讲话 四 专家点评

第十二章 战略导向型绩效评估模式——江苏邳州市绩效督查考评 一 做法与经验 二 政策规定 三 领导讲话 四 专家点评

第十三章 目标责任型政府绩效评估模式——贵州省直机关目标绩效管理 一 做法与经验 二 政策规定 三 领导讲话 四 专家点评

第十四章 问绩于民型政府绩效评估模式——上海市杨浦区机关目标管理评估系统 一 做法与经验 二 政策规定 三 领导讲话 四 专家点评

第十五章 三位一体式绩效评估模式——江苏省南通市综合绩效考评 一 做法与经验 二 政策规定 三 领导讲话 四 专家点评

第十六章 干部实绩型政府绩效评估模式——河南洛阳市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 一 做法与经验 二 政策规定 三 领导讲话 四 专家点评 附录:美国1993年政府绩效与结果法 主要参考文献

专栏1:政府绩效管理与行政问责 专栏2:克服官僚主义 专栏3:归根到底看工作实绩 专栏4: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专栏5: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专栏6:看入主要看政绩

专栏7: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专栏8:加强责任制

专栏9: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 专栏10:建立问责制度,开展绩效评估 专栏11:干部考核新动向

完善绩效评估提高政府效能 篇3

[关键词]政府绩效;绩效评估;地方政府

一、地方政府开展绩效评估的基本经验

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在绩效评估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尝试,其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是:

1.提高认识,加大了领导力度。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源于各级政府的创新探索,离不开政府领导的重视支持。笔者所在的湖南省望城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绩效评估制度,从其实践来看,这项工作之所以能顺利开展,关键在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委书记亲自挂帅,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区委常委会专题进行研究,每年都要召开专题大会进行总结部署,推进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

2.开拓创新,完善了方式方法。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其生机和活力源于理论的突破和实践的探索。近年,望城区绩效评估能顺利推进缘于大胆改革、创新。区委、区政府出台《绩效评估管理办法》,每年根据实际分解考核指标,组织性、系统性有所增强;将考核对象划分为镇(街道)、经济管理部门等七个类别,实行分类分层考核,针对性、系统性有所增强;将考事、考人、考廉统筹安排,同步推进,综合性、实效性有所增强。实行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工作考核和公众测评相结合,评估机制更健全、方法更合理、操作更科学。

3.激发活力,提升了工作效能。经过20多年发展,绩效评估已经从当年的一项单纯考核工作衍变成政府管理的主要抓手,在总体工作中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凸显。比如:望城区将评估指标分解落实到单位分管负责人、相应科室和工作人员,评估结果与干部职工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和各项荣誉挂钩。加强评估后续管理,将绩效评估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反馈给被评估单位,帮助改进工作,提升绩效,发挥了很好的“指挥棒”和“助推器”作用。

二、地方政府开展绩效评估的现实困境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已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其进展还很不平衡,效果也千差万别,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1.评估认识缺乏前瞻性。党政领导存在政绩观念偏差。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带有明显的任务导向和利益导向,当社会热点、难点、焦点涌现时,才采取大检查、专项调查等方式谋求改进,为科学评估设置了种种障碍。评估队伍存在被动应付思想。绩效评估一般由临时机构来组织和执行。由于没有自上而下的组织性和专业性,思想认识和工作定位都比较模糊,难以树立长远观念,难以做到善始善终。机关干部存在消极抵触情绪。绩效评估强化竞争意识、效率观念,冲击机关“平静”的生态,会使一些人不习惯、不适应。会使一些机关干部从自身利益出发,刻意歪曲绩效评估。

2.评估制度缺乏保障性。绩效评估法律法规处于空白。从法理上说,有法可依是依法评估地方政府绩效的前提。但从实际来看,虽有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等对绩效评估的规定,但要么缺乏相关实体规定,要么缺乏具体程序安排,起不到应有规范作用。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不成体系。缺乏统一组织领导和绩效标准,各自为政,无法进行部门或地区间的比较评估。绩效评估制度约束有待规范。一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带有明显的长官意志,大张旗鼓搞形式,搞检查、搞评比,造成基层疲于应付。

3.评估主体缺乏独立性。内部评估呈现单向性。以上级评估为主,同级评估和下级评估的组织性、严谨性、权威性远远不够。若政府面对的评估主体是单一且长期不变的,其评估活动是上级与下级重复性的博弈,且可以被预期,那么就会导致政府的行为价值错位。公众评估呈现软弱性。在多元化政府绩效评估当中,公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估主体。但现实中公众成为评估主体还存在觀念、制度、知识技术等方面的障碍,很难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第三方评估呈现依赖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作为委托者的政府,很难对政府绩效做出持续、理性、科学的评价。

三、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措施

要让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纳入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1.树立科学务实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理念。政府管理要树立绩效理念。从“效率”与“公平”出发,强化政府管理,树立发展意识、长远意识和成本意识。价值取向要树立人本理念。进行一些必要的宣传,使机关干部和人民群众普遍接受这一新鲜理念,使绩效评估扎根于群众自觉。工作推进要树立务实理念。坚决克服和避免形式主义、大张旗鼓、口号式、运动式的推进模式,理性推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2.建立健全完善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整章建制。整合组织部门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监察部门的效能监察、财政部门的财政支出和项目绩效评估等,使党委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与政府绩效评估实现制度层面的融合。立法立规。通过立法明确政府绩效评估在政府管理中的地位,确定政府绩效评估机构的主导作用,对评估的范围、形式、内容和方式等做出详细规定。强化应用。建立健全绩效评估奖惩激励制度和绩效改进制度,将结果运用和绩效改进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并长期确立下来。

3.培育多元化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在组织主体方面要实现高度统一。地方政府要成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办事机构,将政府绩效考评作为统筹各项公共管理工作的总抓手。在设计主体方面要尊重多方意见。组建由纪检(监察局)、党委办、政府办、组织部等部门和学术界专家组成的咨询性机构,推动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可以向社会公开征集绩效指标设计体系的设计意见。在考核主体方面要整合多种资源。不仅包括自我评估、上级评估,还应当包括专家评估。同时还要加强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文清、廖廷辉.关于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基本框架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9期.

[2]陈艳珍.优化政府绩效评估的几点思考,《理论探索》,2009年第1期.

对当前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初探 篇4

1、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现状。

借鉴国外先进的电子政务发展评估成果, 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建立适应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动态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模型和评估系统”是当务之急。目前, 国内的“互联网实验室”, 2002年9月份发布《中国电子政务效果测评研究报告》;时代财富科技公司, 2002年5月15日公布《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国家信息中心, 2003年1月研究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评估研究》通过专家鉴定;2003年9月北京大学发布《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等, 使我国在信息化和电子政务评估研究领域, 取得了不少成果。

2、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评估多处于自发状态, 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作保障。二是缺乏系统理论指导, 实践中具有盲目性。尽管已有不少民间机构参与, 但仍以政府内部的评估为主。由于政府本身就是电子政务的建设者, 如果由政府自己来评估, 难免有“既当运动员, 又当裁判员”之嫌。三是评估内容不全面, 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片面地将软硬件投资等同于政绩, 将经济指标等同于绩效评估指标。四是评估程序没有规范化, 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因此评估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甚至完全流于形式。五是评估方法多为定性, 较少采取定量方法, 导致评估结果不够科学。

二、完善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分析

目前, 一些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府建设的认识不足, 已成为制约电子政府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 开展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分析, 能够帮助政府树立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 不断促进政府管理变革;帮助政府合理定位电子政府的角色, 使之与现实政府协调配合地工作;帮助政府提升信用, 使之成为令公众满意的政府;帮助政府提高工作绩效, 使之成为高效政府;促使政府尽快出台合理的发展战略和对策;同时, 能够引导IT开发商和服务商的开发战略。

1、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正确地理解电子政务成败的本质对于提高电子政务的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电子政务建设的结果不是完成一项IT工程, 而是开拓一项需要长期运行的新型业务。因此, 各级政府必须认识到电子政府建设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问题, 而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政府管理, 有利于制度创新和政府、社会的高效率、低代价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本地方、本部门政府管理的现状有强烈的改进意愿, 希望通过电子政务的引用实现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尤其是能够为未来进一步的制度创新预留必要的操作空间, 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现有管理的完善化, 更不能是现有管理的电子化、自动化和仿真化。必须深刻认识到技术手段———管理改进———制度诱变的内在联系, 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实现执政为民宗旨的价值层面上, 认识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意义。电子政务的实效体现在政府管理的实际改进和政府工作人员行为和意识的进步方面。从政府管理实际改进的角度看, 电子政务实施以后, 如果政府管理不能发生大的改观, 政府服务的能力没有根本性的提高, 那么电子政务的意义实际上是不显著的, 因此必须具有紧迫、明确的政府管理的标准和绩效意识, 并落实在具体的制度中。

2、建立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

电子政府建设要“加快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 大力推进统一标准的贯彻落实。”“要统一标准, 利用统一, 促进各个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1) 国内电子政府建设缺乏宏观统一标准, 没有明确提出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 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府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了冲突。目前标准化工作跟不上各部门和各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府时往往各自为政, 采用不同的标准, 业务内容单调重复, 这将造成重复开发。作为标准来讲, 在应用部门开始实施之前, 接受标准是容易的, 但如果应用在先, 标准在后, 要接受标准就难得多了。因为用户有一个成果保护问题, 不愿意修改以前的设计。成功的标准通常是和成功项目的实践有关, 如果一种标准确定了, 而没有足够多的项目来支持的话, 标准也是难以推广的。所以标准的制定要能够和示范工程相结合, 同某些大型工程结合起来, 并取得同信息技术厂商的联系和合作。

3、立法保障。

在电子政府建设的过程中, 如何不断完善有关适应电子政府发展的法律法规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与电子政务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过程有必要适当加快。如电子文件法, 电子版权法, 数据保护法, 电子交易法, 电子身份证法, 数字签名法, 法律上认可的数字签名技术标准, 认证授权管理等都需要加快立法或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当前与电子签名有关的立法和法规亟须抓紧研究和制定。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 将不可避免的涉及政府行政管理中的许多行政法规和法令的修订和补充。例如关于政务公开与透明的规定, 关于简化行政管理过程的规定, 关于促进电子文件、电子签名的使用的规定等等。我们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又要从我国实际出发, 研究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和规范。 (2)

4、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

要确立政府部门内部、上级机关、权力机关和社会公众多重评估机制, 实现官方评估与民间评估并重的机制, 不仅包括政府机关的自我评估、上级评估、党的组织和权力机关 (人大) 的评估, 还应当包括信息技术专业的专家评估。更重要的是引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和对象即社会公众的评估, 逐步实现官方评估与民间评估并重。这种考核和评价方式通过运用社会调查、民意测验等方法, 定期征求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 最终以此作为对电子政府绩效评价的依据。这可以使政府机关不仅对上级机关负责, 更重要的是对人民负责, 形成人民监督和上级监督相结合的绩效推动机制, 从而建立让老百姓高兴和满意的电子政府。同时民间评估要由一般评估向实质评判转变。在现实的政府绩效评估中, 以往有些地方也大张旗鼓、兴师动众开展过名目繁多的民间评估政府绩效的活动, 然而大都暴露出“三多三少”的弊端:一是形式主义多, 实实在在少;二是虎头蛇尾多, 善始善终少;三是空头支票多, 真正兑现少。这样不仅未能起到变压力为动力、推动政府职能、作风转换的作用, 反而冷却了人民群众对民主评估的热情及对政府承诺的信心。

因此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必须引进民众电子化的直接评估方式, 充分发动民众的参与, 才能保证电子政府运行轨迹的正确性, 才能保证电子政府的巨额投资不至于闲置。要引进广泛的电子民主, 就必须首先确定这一评价指标的运行机制。对于传统政府, 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软性指标来动态地评价, 定期发布政府支持率, 力图使政府像“玻璃缸里的金鱼”, 清澈透明。作为软约束, 一般不会因为政府支持率较低而直接导致政府官员的更替, 但支持率过低会对政府产生强大的压力, 迫使政府行为尽快与人民意愿相吻合,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政府行为与人民意愿偏离过远的局面的出现, 使权力的本质得以直观体现。这一原则同样适应于对电子政府的评价。

5、确立科学的评估方法。

在电子政府绩效评估方法上, 应当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估方法相结合, 建立评估模型, 合理确定指标体系和指标的权重。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定量方法用直观的数据来表述评估的结果, 看起来一目了然;但常常为了量化, 使本来比较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模糊化了, 有的意见被量化以后可能被误解和曲解。定性方法可以避免上述定量方法的缺点, 可以使评估的结论更全面、更深刻;但它的主观性很强, 对评估者本身的要求更高。因此, 将定量的方法与定性的方法结合起来作一个尽可能全面、尽可能深入的评估可能是一个最佳选择。

6、从国家层面来讲, 应尽快出台有关电子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 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 以此来规范电子政务的发展。美国于1993年制定并颁布了《美国国家基础设施行动计划》, 1994年又提出了《政府资讯科技服务远景》, 从而确定了美国联邦政府推动电子政府发展目标。欧盟制定了“信息社会行动纲领”, 对未来的政府信息化作出了周密的安排。英国在1996年颁布“绿皮书”, 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作出了系统规划, 并提出了近期和远期目标。加拿大在1994年由工业部长提出了一份有关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战略框架, 其中有关政府信息化的问题被作为主要内容。日本在1993年制定了《行政资讯推进共同事项行动计划》, 提出了政府信息化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1994年由内阁通过的《行政资讯推进基本计划》;第二个层次是1995年由行政资讯跨省厅委员会通过的《行政资讯推进共同事项行动计划》;第三个层次是各厅省提出的本部门推动行政资讯计划的具体行动计划和方案。

从目前来看, 我们对电子政府绩效评估标准还停留在对功能的要求上, 而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考核结果上去。这样, 很容易导致一些不正常现象的出现。比如, 一部分从事电子政务业务的IT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 考虑到政府部门目前还缺乏一个明确的政务信息化考核标准, 因而不顾政府部门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现实, 给政府提供了一些超前的, 甚至多余的IT设备及功能, 而并没有给政府提供有用的、适用的技术, 从而使得政府部门对信息化的成效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对政务信息化的投入就会出现压缩实际开支的现象。因此, 从这一角度来看, 除了IT企业自身要秉持诚实经营的原则, 给政府提供有用、适用的信息系统之外, 国家也需要尽快出台相应评估标准, 从而避免出现建设资金最终无法完全落实的问题。当然, 对于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的各级政府部门有意压缩电子政务建设开支的现象, 国家也正在出台相关的法规来规范政府部门自身的行为。

摘要:电子政府绩效评估的目标在于促进电子政府为公众提供高水平的政府服务, 促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促进政府机构提高决策与管理水平。本文认为, 应该从更新观念、建立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等方面完善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

关键词:电子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参考文献

[1]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吴俊卿等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

[3]汪玉凯, 赵国俊.电子政务基础[M].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 2002.

[4]罗元铮, 焦宝文.电子政府导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5]姚国章.电子政务基础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6]尹艳华.网络经济如何改革政府的管理[J].政治学研究, 2000, (1) .

[7]蔡立辉.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8]佟德志.电子政府的过程及分析——英国政府的公共服务改革模式研究[M]政治学研究, 2000, (1) .

[9]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展望[J].公共行政, 2000, (5) .

[10]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2, (5) .

[11]吴颖.电子政府——中国政府改革的新取向[J].公共行政, 2000, (1) .

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篇5

2012年政府网站绩效考核评估报告

2012年11月,根据《2012年XX区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对政府网站进行绩效考核评估。情况如下:

总计考核部门、街道及群团组织47个。其中测评有效网站36个,测评无效网站11个,包含10个无部门网站单位---区卫生局、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区审计局、区农业林业水利局、民族宗教和外事侨务局、区环卫局、区质监分局、区人防办、区住房保障局、工务局。针对考核方案未达标的部门街道有--区统计局、砂子塘街道。按要求达成全部考核标准的按总计100分计算。未达成某项标准的按扣除该项相应分值计算,直至扣完为止,不倒扣分。

文献综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篇6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责任政府、政务公开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政务绩效评估的必然性。现代政府以向公民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宗旨,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因而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项有效的管理工具,在公共行政中受到广泛关注。

相关文献检索情况

笔者对《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检索,检索时间区域主要是2002—2011这个时间段,检索过程如下:以“电子政务绩效”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检索,共找到744篇论文,以“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为主题,共找到744篇论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文献209篇,通过中国知网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出文献209篇,在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出相关文献441篇。检索表明,我国理论界对电子政务研究十分关注,且关注度逐步上升,从管理、技术、制度等不同角度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探讨。

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电子政务绩效相关概念的界定

对电子政务进行绩效评估是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当务之急。那到底什么样的电子政务才算是高绩效的电子政务呢,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才有了目标和方向。因此在构建评估体系之前,应该首先对电子政务绩效本身作更为深入的研究。

杨道玲、于施在《论电子政务绩效本质及其评估导向》中提出电子政务绩效的本质,即电子政务活动所带来的绩效,包括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效果与影响等方面,它是公共部门整体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绩效的电子政务”界定为:用相同或者更少的资源,快捷地生产或提供更多的用户所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

第一,“用相同或者更少的资源”强调经济性,这是“3E’评价等众多体系中均予强调的基本内容;第二,“快捷地生产或提供更多”强调电子政务的服务效率和服务供给能力;第三,“用户所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强调电子政务所提供的服务在被用户接受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这种定义以投入和产出,同时满足用户所需,也是新公共管理“顾客”导向的体现。

笔者认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指在一定时间界限内,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遵循统一的标准和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和对比分析,对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影响和最终效果所作出的客观、公正、准确的评判。

吕培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定义为:运用全面、科学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估标准,对电子政务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全过程及其完成结果进行综合性的评估,以促进电子政务管理水平和应用绩效的提高。

由此定义可以归纳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指对电子政务建设、运行和管理全过程评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既是技术评估,更是管理和服务评估,即电子化只是工具,而最终的目的是政府管理的革新。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指标和体系研究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张成福、唐钧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研究与中国战略》中提出电子政务的四种主要评估模式:即聚焦政府网站的绩效、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软硬件综合的指标体系和关注社会的绩效体系四种模式。聚焦政府网站从易于量化的“产出”着手进行考核,并将此项考核拟似为整个流程的绩效,基础设施模式则从电子政务的硬件设备出发,考察基础设施的灵活性、安全性、连贯性和实用性,软硬件综合的指标体系能够弥补单维度考察的片面性,比较全面地展示电子政务各方面的状况。

公众满意度越来越成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重要模式,根据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满意程度来评估电子政务绩效,可以使电子政务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具有更高效率、更好服务品质和更低行政成本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和体系。

刘燕、陈英武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中指出互联网实验室推出的《电子政务战略测评》试运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进行得最好的是办公自动化,最差的是公众服务。测评引入了社会卷入度、用户体验度、信息化成熟度、环境变革度4个主要指标指标。何凤秋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指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分为成本/效益、政府职能实现程度、信息化功能完善程度三大项,二级指标分为成本投入、效益产出、政务公开、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技术标准、业务信息化程度、组织保障、网络安全七项,三级指标由27个指标组成。杨道玲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体系研究》中提出结合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实际,构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框架,分为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和制度实施机制三个部分。

综上所述,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重视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可操作性,实现评估结果是否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评估对象的电子政务绩效水平。

·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现状

1、国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现状:

立华、覃正、韩刚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述评》对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指出国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可分为两类:一是第三方主导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二是国外政府主导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国外第三方机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独立性和客观性较强,更受到重视和应用,发展得也较为成熟,比较有影响的、比较成熟评估机构主要有埃森哲咨询公司、高德纳咨询公司、布朗大学、联合国、IBM政府事务研究中心等。外国政府主持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要包括美国的“绩效参考模型”和加拿大“以结果为基础”的评估体系。

2、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现状:

吕培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指出我国第三方机构和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已经开展了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工作,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始于政府上网工程,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电子政务发展的核心任务一直是政府网站的建设和完善。

3、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秦海涛、周晓平在《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及发展创新》中提出我国电子政务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无评估主导机构、缺乏评估办法;以外评估为主,政府不介入的外评估,不仅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欠缺权威性;评估对象集中政府网站,缺乏对于顾客满意度的评估;对绩效评估的理论认知和实践不够深入,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都有很大的随意性。评估指标设计不科学,缺乏与评估制度配套的改革措施等问题。

黄志平、向红梅在《公民与服务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管理体系的研究》中将我国当前电子政务评估存在的问题归纳为:评估观念存在误区、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管理体系、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理论基础薄弱、公民与服务价值取向定位不准等问题。

小结

笔者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体、指标、模式和方法进行了如下归纳:在评估主体方面,国外评估主要由政府和第三方机构开展,政府评估工作信息量充分,可以提升政府工作的主动性,而基于第三方开展的评估则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发展较为成熟;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则相对缺乏来自政府机构的权威性评估。在评估指标方面,主要依据产出、结果和影响层次,注重效益、公平、责任、回应和代表性。从评估模式看,主要为基于网站的研究和基于公众满意度的评估,并越来越多将两者相结合。

由于电子政务绩效研究的重要性,很多学者对此给予了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笔者认为,目前此类研究文献具有以下特点:

1、研究电子政务价值取向的文献多,研究电子政务绩效确定的理论和方法的文献少。大量的文献是在现代公共行政的背景下,结合我国政治发展的特色,对电子政务的价值取向做定性描述;而针对如何确定电子政务绩效的理论和方法的文献则很少。

2、从政治学,社会学方面来研究电子政务意义的文献多,从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研究电子政务绩效的文献少。

3、对电子政务绩效做概念介绍、定性描述的文献多,而对电子政务绩效做定量分析的文献少。石洪欢《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与应用研究》中从数据包络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聚类分析法出发,对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方法进行了定量的研究,其研究方法有借鉴意义。

4.从战略方面做宏观理论研究的多,而从微观方面做具体技术方法研究的少。目前,国内外关子电子政务绩效定量分析的文献极少。2004年,彭国甫研究了价值取向与政府绩效体系的关系;2005年,杨雷提出了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可以使用CVM法,这在理论上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是一个极大的创新,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模型,在具体的工程应用及技术方法上仍是一片空白。

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还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处在探索时期。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估体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篇7

一、中国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实行绩效评估的必然性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进行绩效评估有利于民族地区政府职能和政府机制的转变, 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能。但由于各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有其独有的特点, 所以民族自治地区进行政府绩效评估时, 就必须结合当地的具体条件, 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以客观的态度来进行评估。

(一) 民族地区实行政府绩效评估是贯彻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一个政府的绩效一般体现在它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上。要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在于要保证它的绩效评估是有效的、客观的, 是可以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评估体系, 并且要以这种体系为标准, 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的行政体制改革, 从而使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 民族地区实行政府绩效评估是提升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地方政府常常面临的一个难题即政府的机构臃肿、行政成本高、办事效率低, 形成一种政府机构构成与行政效率不能正比发展的困境。而克服这个难题的最佳途径就是改变政府的绩效评估方式, 因为政府的绩效评估通常会根据政府的实际情况重新梳理行政运行的每个细微的环节, 再加以整合、协调最终制定一套符合政府办公程序、办公规范的标准体系。这一举措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政府的服务质量, 也进一步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三) 民族地区实行政府绩效评估对促进地方政府体制的改革有重要意义

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综合评价体系, 而这个综合评价体系通常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政府绩效评估指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 它们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建立科学的、适合各民族地区发展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不仅有利于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也有利于进一步约束政府在职官员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政绩观。所以说, 民族地区实行政府绩效评估对促进地方政府体制的改革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实施时面临的问题和要注意的特殊因素

(一) 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因素

众所周知, 民族关系是一种复杂且又不能忽视的社会现象, 它也是一个民族每一段时期历史环境的一种真实的反映, 所以民族关系是长期的、复杂的和敏感的。民族关系是维护一个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关键因素所在, 各民族地区的政府有责任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维护本民族间的团结和国家的和谐稳定, 所以说, 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政府顺利进行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我国民族关系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进而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新的问题也随之不断出现。因此, 正确的处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 是民族地区政府顺利进行绩效评估的重要因素和构建民族团结的重要任务。

(二) 民族地区自治因素

为了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便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在其地区内充分行使其政治权利,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政治要求。这一点就体现了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相结合的特点。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民族地区自治过程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例如, 少数民族地区为了推进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不但要求国家放宽其自主管理权限, 还要求国家对它们在财政和技术方面加大支持与帮助。所以, 保障民族地区自治权是民族地区政府进行绩效评估的重要标准。

(三)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较脆弱, 这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聚居地多属高寒、干旱、沙化、大风等地貌, 发生自然灾害的机率高, 加上当地人民环保意识淡薄, 长期过度的利用自然资源, 就会导致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人为灾害, 并且灾后遗留问题较多。如资源纠纷事件增多, 影响了本地区的民族团结;脆弱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后的恢复和治理的投入可能比我国其他的中东部地区的投入都大, 而且有些自然资源是不能再恢复的。因此, 民族自治地区的地方政府在进行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重视, 从而使政府对其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四) 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因素

我国政治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民族政治。民族内部的政治关系稳定, 整个区域将会是稳定的状态。反之, 则是不稳定的状态。当前, 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 原有的一些形态和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以往的平衡被打破, 出现了新的、不稳定的因素, 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所以, 民族自治地区的地方政府要快速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才能避免政治不稳的危机出现。

三、逐渐完善我国民族地区自治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对策

因为民族自治地区存在的这些特殊因素, 这就使我们要在构建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时, 要借鉴其他地区政府绩效评估的一些已有的成功经验, 也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形成一套有民族特点的、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对此, 我有以下看法与对策:

(一)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换句话说也就是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赶超”的观念比较严重, 而且各地方政府对本地方公民的自身权利问题不够重视, 但对中央硬性规定要完成的一些指标和本地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这就产生了社会发展不全面的现象。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 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即开始以人民为本, 强调运用有限政府的模式, 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 以效益增长为目标, 以系统评估为主要方法。从这些转变可看出民族自治地区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将会更加以人为本, 关心、维护人民利益和公民权利, 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 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以“最小痛苦原则”为价值取向

理性的行为取向的重要表现即价值取向, 而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是绩效评估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民族自治地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般来说, 政府绩效的价值取向包括两大类, 第一类是坚持最大幸福原则, 让大部分人的幸福最大化;第二类是坚持最小痛苦原则, 让尽量多的人摆脱困境走向幸福。在这两大类中, 以最大幸福原则为取向是以经济为主导的, 因为它所追求的是一个整体的幸福感;而我个人认为, 以最小痛苦原则为取向是以人本为主导的, 因为它所追求的是以人为本, 让更多的个人、个体步入幸福的行列。但是就目前而言, 我国民族地区贫富分化仍很严重, 所以采用“最小痛苦原则”为佳。

(三) 正确的处理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各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成就。但是, 在少数民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一些不稳定的政治因素也渐渐凸显了出来, 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民族地区存在大量的政治参与的现象,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过分注重获取社会分配, 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介入政治。但是, 现行的一些参与政治的渠道及范围是有限的, 这就产生了一些政治参与的无序现象, 这些现象不但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形态, 也使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加了。面对这种情况, 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政治格局的不稳定, 造成严重的结果。所以, 我们要想处理好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就要做到一方面疏导政治中的不稳定因素, 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另一方面, 我们要拓宽民族地区人民的政治参与的渠道, 建立一个有序的政治参与机制, 加强民族内部事务的调节、协调能力, 努力维护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 实现其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的大计。

(四) 在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注重主体的多元化

一般来说, 衡量政府绩效评估的标准是看政府或者政府公职人员在多大程度上能获得公共利益。因为政府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所以在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 我们要广纳各个阶层、各群体代表的意见与建议, 再结合各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在评估形式上采取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方法, 同时要避免“一头偏重”的情况, 否则可能会导致评估结果偏离现实情况。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旨在于在维护民族自治权利的同时也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 进而改善各民族间的关系, 并且使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能够更加直接、清晰的了解人民的意愿, 使其决策能够更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这也有利于在新时期解决民族地区的各方面矛盾, 更好的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 为了更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我们要加大在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方面的力度, 力求使这一措施落到实处。

四、结语

当前, 民族自治地区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立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才能增强民族自治地区地方政府的公共责任感, 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 提升人民群众对其政府行政能力的满意度, 使当地政府切实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将绩效评估作为一项推进行政改革的有力工具引入政府部门, 使政府突破盲目照搬照抄的模式转而探寻本土化的途径, 从原有的单纯借鉴理念到现在基于我国国情和地方实际状况为主导, 我国的民族地区自治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在其内容、设计、程序、方法反馈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探究分析我国民族地区自治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背景、必然性、特殊因素和解决其存在的诸多问题, 为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建议, 以此提高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本文当前只是对我国的民族地区自治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对于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估的更深层次研究有待于在未来的知识理论积累学习进行。

摘要:政府绩效评估是地方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为各个地方的特殊性,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也面临着一些特殊问题, 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进行绩效评估应以地方的具体情况为本, 建立适合本民族地区发展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本文旨在于通过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梳理, 结合民族地区特殊的行政环境, 探讨了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参考文献

[1]方振邦.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彭国甫.中国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11) .

[3]邹荣, 刀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5) .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研究 篇8

1、研究成果数量少。

根据彭国甫 (2006) 对国内“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主题分布情况的研究显示,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研究不足4.39%。可见对评估主体的研究是一个相当小的比例, 评估主体没有引起相关学者专家的足够重视。而作为绩效评估最重要的几个要素之一, 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2、研究都为定性研究, 且较为笼统。

阅读我国关于政府绩效评估的论文发现,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指出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着评估主体过于单一的问题, 也提出要评估主体多元化。但是究竟怎样进行多元化, 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应该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评估主体规模多大较为合适, 不同组成部分评估权重多少?对于这些问题, 都没有提及。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现状

通过了解我国传统的绩效评估方式发现,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一是上级机关。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 缺乏社会公众和第三部门对政府绩效的评估;二是各个部门或系统自身, 联合上级机关。这就是内部考核, 一般采取自我评估和上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往往是以部门为单位, 或以系统为一体, 首先通过自上而下的总结回顾等形式对本部门或本系统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 写出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书面报告, 并报上级机关, 上级机关根据下级机关的考评意见再进行综合考核。然后提出综合考核的得分意见, 并从优到劣排出名次。

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 现代政府绩效评估也传入我国。研究我国近年各地兴起的政府绩效评估实践活动发现:评估活动一般都是政府某一级部门牵头, 从不同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评估主体。评估主体本身也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 也就是被评估对象。

三、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存在的问题

1、机构缺位及地位不明。

长期以来, 对政府绩效的考核与评估, 从中央到各级政府以及政府职能部门, 这项工作是“缺位”, 是“空白”。由于没有明确职能、没有固定机构, 各地政府绩效评估办的人员均从不同部门抽调, 从而带来人员不稳定、工作缺乏连续性、上下机构不对口。绩效评估机构地位不明确, 导致实际工作过程中, 和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不便, 工作难以开展。缺位和地位不明确的状态不能持久, 要尽快从职能上理顺, 解决政府绩效评估持久开展的问题。

2、绩效评估主体单一。

现行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单一, 多是政府内部评估, 缺乏广大民众的参与, 就是在政府内部评估上, 大多也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估, 职能部门的自我评估较少。即使有时也让“公民评议政府”, 但由于信息不对称, 主要是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透明性, 人民群众也不可能对政府绩效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从而使政府公务员, 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权力运用上失去群众监督, 由此产生严重的腐败现象。特别是第三方评估即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专门评估机构的评估, 更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使政府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大打折扣。由于评估主体中缺乏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的评估, 难以提高人民对政府绩效的满意度。

3、绩效评估主体、客体不分, 角色定位不明。

政府绩效评估牵头单位也是政府组成部门之一, 严格来说也应该是被考核、被评估的单位, 因而出现运动员兼教练员的情况。

4、

评估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监督机构, 对于评估主体给出的评估结果, 也没有审核、复查机构, 因此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公正性、准确性受到质疑。

5、

评估主体在实践过程中的独立性没有法律方面的保证, 使得评估主体在工作中难以保持独立公正的态度, 比如有可能受到一些部门的干扰, 从而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公正真实。

6、对于评估主体由于绩效评估工作有可能受到的利益损害没有给出一个保障机制。

这就使得参与评估的各个主体可能由于担心自身利益而不能公平公正地进行评估, 从而影响到评估结果的真实性。

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存在问题解决途径及主体体系构成

1、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机关, 设立相应的绩效评估机构,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各级绩效评估机构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各地绩效评估机构对各地人大负责, 中央绩效评估机构对全国人大负责。中央绩效评估机构负责起草全国各级政府各部门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梗概、绩效评估标准、评估程序与机制、评估结果运用等, 报全国人大审批通过。各级政府及部门绩效评估机构在全国统一评估标准、指标等的基础上, 不违反总规定的前提下, 起草制定本地本部门的评估体系。承担评估实施工作。负责评估结果的公布及传递。

2、绩效评估主体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应包括本部门业务方面的专业人员、绩效评估方面的专家学者、被评估部门的上级机关人员、被评估部门服务对象即人民群众代表。

但是对于本部门业务方面的专业人员不能直接参与评估本部门, 而应该在不同区县市调换。业内人员对相应的工作比较熟悉, 评估会有针对性;专家学者可以以一种更高更专业的眼光来评价部门工作;上级机关以他独有的角度来评价;人民群众是政府服务的享受者, 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是我国政府的执政目标, 因此让人民群众参与可以使结果更客观真实。而且人民群众评估意见应占较大比例。人员比例可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来设定, 直接面对群众的部门应加大群众评估主体的比例, 且增加群众评估结果所占最后结果的比例。

3、设立监督审核机构, 对评估主体工作过程进行监督, 对结果进行审核复查。

监督审核机构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置, 人员可由人大代表担任。

4、通过立法保障评估主体工作的独立性。

对于政府绩效评估方面的立法, 在其他国家也有先例。

5、设立保障机制, 保障评估主体利益。

可以借鉴高校论文评审制度, 实行双盲评制度, 即将被评估对象匿名送给评估主体进行评估, 评估主体不知道被评估对象的真实身份, 被评估对象也不知道评估主体是谁。这样可以有效保护评估主体的利益, 并保证评审结果的真实公正。

五、结语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作为政府绩效评估活动最重要的几个要素之一, 在政府绩效评估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重视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研究,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尝试设置尽可能合理的评估主体, 以不断促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活动发展,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摘要:政府绩效评估自传入我国以来,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总结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研究的现状, 深入分析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和评估主体体系的构建, 为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

参考文献

[1]、王福谦 深圳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行政管理 2008年第5期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综述 篇9

1 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

1.1 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 使各种政务活动及官员行为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实验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赛迪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机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 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 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1.2 国内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近年来,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 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电子政务自身的特点, 基于不同视角, 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1.2.1 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 因此, 对其研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关者分析出发, 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关者的角度, 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36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另外, 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 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借鉴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 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 建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电子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是一个较为创新的视角, 有研究者就利用改进的证据推理方法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 在评估成本和评估精度上寻找平衡, 分析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指导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有人就在这一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和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关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 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对我国32 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1.2.2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 以人为本, 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 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关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 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标准, 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出“重在政务”和 “政务为民”的特点, 至少应该包括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 基础设施类指标, 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和步骤, 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 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 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二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 使整个政府范围内的工作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有研究统计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 (包括其聘请专家) 之外, 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总之, 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 应重视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1.2.3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 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它主要包含建设产出、应用效果和投资绩效三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实施电子政务带来的货币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 而对一些难以货币化指标, 一方面可以采用分层次分析法, 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 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出发, 从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 并根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 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2.4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面, 被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探究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 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 并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 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 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的则在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上, 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 并运用实际案例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多角度研究, 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弱点和瓶颈, 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 进而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有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做了深入研究, 提出一种新的适合本评估体系的隶属度函数, 建立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还有的则结合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电子政务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2 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术界从上世纪90 年代初开始研究政府绩效评估, 目前,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兴的领域, 学者们就政府绩效评估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然而, 从总体上看, 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 能为政府设计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专家十分稀缺, 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1) 评估内容过度关注政府网站外部绩效, 用政府网站提供服务水平代替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 很少有深入电子政务内部绩效方面的理论研究或评估实践。

(2) 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各有偏重, 使得各种评论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对地方性电子政务的研究并不充分, 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的城市电子政务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

(3) 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 缺少严密的逻辑层次关系, 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的层次性, 没有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上的差异, 使得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出现重复或遗漏。

(4) 在研究过程中, 直接引用国外的模型或做法, 对国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副作用, 另外, 研究过程中, 重电子政务绩效, 轻政务绩效, 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 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 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没有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电子政务进行研究, 本土特殊研究较为缺乏。

(5) 研究过程中, 重电子政务绩效, 轻政务绩效, 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 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 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

3 结束语

世界各国对电子政务运行的成功率不高, 而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 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 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处于摸索时期,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 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 如何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状况, 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成果, 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 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 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 亟待有关专家、学者去探索、去解决。

摘要:全球范围内电子政务的不断推进, 使得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越发受到重视。针对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 对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总结、分析, 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张少彤.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管理百科, 2008, (1) .

[2]李东, 张秀杰.电于政务项目后评价及其指标体系建设[J].经济管理, 2007, (17) .

[3]叶瑜敏.试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标准与指标体系[J].社会经纬, 2007, (1) .

浅谈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篇10

1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意义

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政府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政府效率提高、决策科学化、公开透明化及开支的节约化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形式,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全新方向。电子政务评估的开展为电子政务实现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结构组织、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

第二、有利于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开展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引导和电子政务的开展,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有力手段。通过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加强各级政府间的彼此学习和交流,借鉴经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措施,拓展电子政务的广度和宽度。进一步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第三、有利于提升政府良好形象。实施绩效评估是政府向公众展示政府工作成绩的机会,通过绩效评估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支持,推进公众对政府的监督。虽然会将政务中出现的问题暴露给公众,不但不会损伤政府的形象,相反会克服公众对政府的偏见,建立和巩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第四、有利于提高电子政务绩效。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是建设服务性政府,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而改进的前提是了解目前的工作水平。电子政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开展绩效评估能够对电子政务运作过程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评价,同时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的有针对性地解决电子政务建设和运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进一步建设和提高提供了依据。

2 评估的流程及指标体系建设

1)绩效评估的主体构成

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企业和各类组织,所以这些都应该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体。这种多元化的结构是保证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有效性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评估主体并非唯一,而是多元的,主要包括行政机关、专业的评估机构和公众。

行政机关作为政府机构的范畴和组成部分,是有国家和行政机关根据相关的法律和组织原则建立的专门的评估机构。在我国现行的评估体制中国家行政机关在整个评估过程中起到指导整个评估的工作,对评估进行监督和指导防止评估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同时还担负着与社会公众的信息沟通的作用。国家行政机关有权利评定行政绩效,建立奖惩制度,将评估结果纳入到对公务员业绩、物资收入中来。从而促进电子政务建设,改善电子政务建设效率。

专业评估机构是指一些社会中介组织、科研机构等,属于经申请而成立的专门的评估单位和组织。避免了国家行政机关作为评估主体时从自身出发的缺点。参评的人员具有客观性,有利于广开言路、广泛吸收群众的意见。专业的评估机构具有第三方的性质,评估过程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时对于充分理由专业机构的人才、理论和学术优势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多数省市的电子政务评估都是请这类专业机构来做。

公众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对象,理所应当成为各类公共服务的评判者。但是就我国目前国情来看,公众作为评估主体还受着思想观念、制度和知识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只有充分解决了这些障碍才能使公众真正成为电子政务评估的主体。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评估主体由政府自身、社会中介或者两者结合为主。社会公众作为独立的评估力量还比较薄弱。

2)绩效评估的流程

完整的电子政务流程包括评估准备阶段、评估阶段和评估反馈三个阶段。

评估准备阶段主要由确定评估主体和评估对象、明确绩效目标和评估任务、指定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三项组成。在这一阶段主要完成明确评估主体,并与评估主体进行良好的沟通,理清评估工作设计的人员的工作任务,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部门和单位作为评估对象。绩效目标是指对评估对象所期望的结果是整个评估工作的运行指南,所以一定要根据有关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战略规划,明确评估工作的目标导向;评估的指标体系是保证评估有效性、可信性和代表性的保证,一定要在评估开始的准备阶段完成指标权重、指标量化和评估综合评分的方法等。

评估阶段包括对原始数据的采集、数据处理评分以及形成结果并修正三个方面。评估者根据评估目标有选择性的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并各个因素的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评估,获得对评估对象单项和综合的评估数值;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各评估对象进行整体比较、分析和排序;最后,经过对评估对象存在质疑的部分进行评估答辩,修正评估指标及评估结果,直到给出一个合理、公正、科学的评估结果。

评估反馈就是对评估结果形成文件,分析评估结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改进各个环节的工作,推动电子政务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对评估结果的公布及运用对公共部门起到激励和监督的作用,也是为公众了解公共服务部门的工作状态,政务信息公开的一种方式。

3)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建设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作,最重要的是建立衡量的指标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绩效评估的目标是为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服务的,是为了引导、帮助被评估对象实现其战略目标以及检验其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在设定评估指标体系时要从政府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目标来设定和选择绩效评估指标。每个评估的描述要科学确切,量化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评估的指标与绩效和效益的科学概念具有一致性。

其次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在两个方面具有通用和可比性,即同一单位不同时期可比和不同单位、任务不同可比。评估指标的定义采用国际、国内通用的标准或认可的概念和单位,评估内容尽量提出不确定因素和特定条件因素的影响。

最后要注意实用性原则。评估指标体系难度适中,评估方法简单易行。各种数据能够在现有的统计制度、会计制度和数据库获得。在评估过程中能够依赖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计算评估方法的正确实施来保证整个评估过程的质量。

3 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世界上电子政务发达国家,在绩效评估方面也处于领先的地位,对比这些国家,我们发现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立法和统一的标准。由于我国电子政务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多数省市的电子政务评估建设都属于尝试阶段,而没有统一的综合的评估系统。同时立法工作和相应的制度制定工作的滞后,又使得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面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虽然在全国范围开展评估需求多变,情况复杂,但是应该尽快出台纲领性的指标体系。

2)观念上存在着误区。一些人认为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就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还有的人对电子政务项目的评估和成本效益的分析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这些都带来了评估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另外由于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大都聚焦于政府网站,对于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核心业务水平、政府流程再造和重组程度、公共参与等方面的评估有限。有些评估还局限于对网站的功能上,特别是信息公开、互动交流、在线办事等。这些都说明对评估的内容和形式存在误区。

3)评估结果的应用比较薄弱。对于电子政务的评估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评估改进电子政务的绩效并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国内每年都有不少地方政府搞政务绩效评估,但目前我们的评估体系还没有将评估结果进行很好的利用。这就极大的削弱了评估的意义及评估主体的积极性。不能经评估结果与激励机制联系起来,将绩效评估变成一种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动力,使人们能够反思过去,计划未来,在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做出客观的判断以科学地规划未来。

4 推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途径

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的评估框架已经比较成熟,但国情不同,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还要靠我们自己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就目前来看,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指标体系建设。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内容。不但包括对电子政务硬件的建设,也包括政务的建设。要把与电子政务有关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人员配置、业务流程以及反映政府工作能力的过程控制等相关内容也纳入到指标体系建设中来。促进绩效评估科学准确的反映政府的工作状况。分别建立比较通用的电子政务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部门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地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项目的类型、部门的职能、地区的差异,具体指标选取和指标权重还应该适当调整。

2)加强“内评估”与“外评估”相结合。评估的主体要多元化,除了包括政府自身外,公众和第三方都可以加入其中。不同的评估主体有不同的评估角度,虽然各自具有难以克服的局限,但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采取了以外评估为主的方式,只有个别省市采取了以内评估为主的方式。当前应该将内评估和外评估充分结合起来,今后逐步转向以内评估为主,外评估为辅的发展模式上来。内评估主要用以评估政府内部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和电子政务对政府产生的内部收益情况,外评估主要评估电子政务对社会产生的收益以及社会用户对电子政务的满意程度。

3)健全绩效评估的制度建设。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建设发达的电子政务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说良好的制度支撑和法规保障是电子政务成功的保证。我国应逐步建立电子政务建设的法规体系,切实加强电子政务评估相关制度建设,加大对政府财政预算内支出的监管,完善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搞好评估结果的运用体系。根据评估的结果改进电子政务的建设和政府服务,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重要目的,也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权威性和目的性的体现。电子战横无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包括改善财政预算、改善公共部门之间的合作、改善公共政策,改善公共服务和公共责任等。在绩效评估工作中政府要将评估结果的利用纳入到绩效评估的考核指标中来,加强考核力度,保障执行力。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结果的公开制度,强化激励功能。

5 总结

评估意味着发展。相信通过有效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可以指导电子政务的科学发展,切实提高电子政务应有的价值,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效能建设,为实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蔡立辉.电子政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唐重振.国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发展与启示[J].法制与经济,2010(2).

[3]孙强.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探讨[J].电子政务,2009(10).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创新探讨 篇11

【关键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方法;具体对策

1.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开展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前提。加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科学推进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建设高效政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政府活动范围较广、过程复杂、结果影响深远,其评估指标比企业绩效评估指标要复杂得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指标体系,可以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内部治理与外部供给相统一。

我国学者结合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现实,围绕构建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以及具体设计两个方面。(1)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常用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演绎法、平衡记分卡技术、德尔菲法、信度和效度检验、主成分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等;(2)在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政府绩效指标已经从单纯的GDP转向更为多样,更加关注民生、环保及政府内部管理指标的转变,绩效指标逐步向科学化、合理化转变。国家人事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设计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并组织有关专家论证分析,提出了一套适用于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由职能指标、影响指标和潜力指标构成,适用于全面系统地评估中国地方各级政府。

2.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方法

2.1基于结果导向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以政府行为的最终结果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来评判政府工作的成效,根据政府期望达到的成就来重塑计划、预算、管理和报告等各个环节。结果为本的绩效评估形成了一个以结果为中心的循环反馈路径,让政策制定者、公共管理者及其他公职人员把结果作为工作的动因,并辨别和收集政府管理绩效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虽然我国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价也呈现出高度的结果导向特点,但往往过于强调经济增长的目标,导致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指标,造成社会发展的失衡和公共利益的损失。因此,我国地方政府构建绩效评估体系,不仅要完善理性化的科层制,促使政府在法治的框架内履行职能,而且要树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结果向导,引导地方政府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2.2基于绿色GDP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定时期内单位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是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时代,我国地方政府受经济增长取向的政策激励,对他们的业绩评价也以GDP的增长为主要依据,并以这种绩效与地方官员的晋升直接挂钩。不过,现行的GDP主要只反映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而没能反映它巨大的负效应,没有反映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鉴于此,绿色GDP由于能揭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成本,因此克服了GDP固有缺陷,成为新发展观指引下引导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也对公正地评价政府绩效、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2.3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的战略指导理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大胆创新与科学建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遵循全面性、差异性、动态性、科学性、透明性等原则。只有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规范政府行为,改进领导干部施政理念和工作方式,进而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各级政府的首要职责,也是我国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价值导向。

3.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手段正在进入我国地方政府,并进行了具体实践,具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还不规范。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多数处于试验阶段,没有统一的规范,因此实施的随意性较大;其次,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大多缺乏对政府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深入分析与探讨,而倾向于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都归于政府绩效;第三,政府绩效评估手段的量化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足。为人为操作留下了空间,政府绩效评估也成为走过场,形式主义而已;第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重官意”轻民意。维护社会公平和提供公共服务是我国政府的核心使命,也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是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不容回避的领域,这也正是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4.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具体对策

首先,正确认识和对待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绩效评估无疑是一场针对政府自身的革命,因此必然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扰。我国政府绩效推行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领导没有正確理解和认识政府绩效的真正内涵。不能把政府绩效看成是“洪水猛兽”,看成是对政府公务员的“紧箍咒”,而要看到改进政府工作,改善与公众之间关系,为政府的可持续执政带来合法性;第二,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流程、规范、指标和技术决定着政府绩效评估的成败,而指标体系更是政府绩效评估的关键所在。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内部治理与外部供给相统一,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组织的结构、行为、方法,提高官员执行力;第三,关注政府对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责任,把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体现在公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众多层面,因此,评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还需要在各领域确定合适的可测评的具体指标以体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程度。

5.结论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通过科学、正确的评估促进政府绩效和政府能力的提高,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是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价值取向,要总结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理念,建立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科]

【参考文献】

[1]宋斌,闵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文化GDP指标评价方法研究[J].求实,2008(2).

韩国政府绩效评估及其借鉴意义 篇12

(1) 提高了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绩效信息有利于改进决策方法, 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有利于确保和督促责任落实。

(2) 推动了政府行政改革的进程。绩效评估制度作为软件的改革和作为硬件的机构改革相结合, 推动了韩国行政改革全面深入进行。

(3) 促使了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通过倾听公民意见, 公民对政府决策的反馈的过程, 政府调整和完善政策以满足公民需要, 从而实现政府行政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但是, 与英美等政府绩效评估发展较为完善的西方国家相比, 韩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具体表现在:绩效评估的实施困境, 评估制度尚未系统化公众参与问题。

不足的造成可能受到以下原因的影响:

(1) 政府绩效评估易陷入的技术性困境, 其原因除了评估目的不明确, 绩效目标往往都是具有非常普遍的、互相交织, 难以衡量, 还有就是缺乏一个评估可依附的管理模式平台。

(2) 组织目标难以表述与量化、绩效描述的差异、评估制度的统合和体系化程度不够以及韩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尚未发展成熟等原因造成各项评估制度尚未体系化。

(3) 韩国集权、专制的古代政治文化造成其自上而下、金字塔形的等级制传统行政模式, 限制了“顾客导向”的理念在行政管理中的进一步运用, 限制了公民参与在绩效评估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还存在很多问题, 严重阻碍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发展。因此, 学习和借鉴国外绩效评估的成功经验, 探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具有必要性和紧急性。韩国政府的绩效评估实践对我国有以下借鉴意义:

(1) 提高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两千多年帝制政治文化的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绩效评估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 影响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指导作用和监督意义。因此, 要坚持“顾客导向”的理念, 根据公众需要提供公共品, 并以公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满意程度为标准来评估政府管理绩效, 通过互动实现政府绩效评估应有的意义。具体方法是建立绩效的多重评估机制, 使评估主体的组成多层次化、多渠道化。

(2) 确立合理清晰的管理模式, 行政绩效评估就可以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 提高评估的效用。具体而言, 应根据管理职能和管辖范围, 运用统一的原则和要求, 结合各个部门的实际分别制定具体标准。在评估方法上, 要科学运用评估方法, 如坚持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期检查修改评估方法, 以提高评估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开展绩效评估, 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通过立法和行政法规的手段进行规范化。我国目前的绩效评估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都很低, 随意性大, 评估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和公正。因此, 加快政府绩效评估方面的立法, 将绩效评估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绩效评估从一种活动上升为一种科学的机制和制度, 通过科学、正确的评估促进政府问责性的提高、绩效的提高和政府能力的提高。此外, 韩国的经营诊断委员会作为一个专门的政府评估机构, 在提高政府绩效评估的强制性和法制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政府绩效评估提供机构保障, 这点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4) 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以理论作为我国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立足点, 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 (顾客导向, 公共责任, 结果为本, 效率优先) 根据中国国情加以改造, 然后进行试点, 运作成熟后再逐步推广;再从实践中汲取养分, 并将总结的经验上升为理论, 最终回归实践, 如此不断发展前进, 形成良性循环体系。

上一篇:导流能力下一篇:考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