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绩效

2024-05-29

政府采购绩效(共11篇)

政府采购绩效 篇1

一、政府采购内容及特点

政府采购有时也被称为公共采购,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为了开展日常的公共活动而使用财政资金采购货物、服务或工程等一系列对象的行为活动。政府采购的主题包括政府采购管理机构、采购单位、政府采购机关、社会中介机构、供应商及采购资金管理部门,政府采购客体包括货物、工程、服务等。

政府采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政府采购的特定性,表现为采购主体的特定性、采购行为的政策性及资金来源的公共性;二是采购规模的巨大性及采购范围的广泛性;三是采购效果的社会性及采购过程的非赢利性;四是采购过程的规范性和守法性。一般情况下,政府采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公平、公开与公正原则、有效性及绩效性原则、经济性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二、政府采购绩效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采购规范

随着政府采购的日益增多,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已经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府采购规范制度,在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同时,也影响了政府采购绩效。如现行的招投标法规定招标投标过程至少在35天,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绩效指标。

(二)采购预算编制质量

一些预算单位编制的采购预算不够规范,表现为:一是采购预算编制的粗枝大叶;二是缺少全局观念,随意挪动预算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果导致预算随意性很大,编制的预算指标及规格也不尽详细,时常更改已经确定的采购预算,增加了政府采购计划执行难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采购绩效。

(三)财政部门分散审批制

现实采购中,涉及政府采购预算的审批相对分散,且不能统一地下达给相应的采购管理部门,造成了采购执行过程也缺乏统一性和集中性。如同一月份可能出现数次采购相同物资的现象,导致采购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增加了采购成本, 影响了采购绩效。

(四)采购定额标准不统一

国内政府采购缺乏相对统一的定额标准,导致政府采购的预算编制标准不尽统一,增加了采购计划编制、实施过程中的难度。政府采购过程中必须考虑上述种种不同的配置、预算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采购的绩效。

(五)采购操作环节

《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的时间尚短,政府采购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且缺少应对现有政府采购问题的办法。采购实践与采购制度缺乏合理的统一性,尚需进行进一步探索。

(六)采购人员素质

政府采购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因此对采购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而政府采购对象的范围很广泛,采购人员不可能精通所有领域的采购专业,采购部门也不可能集中所有领域的采购人才。因此,采购人员素质的提高上需要一个过程。

三、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

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可以从政府采购经济性指标评价、效率性指标评价及政府采购软指标等三个方面考虑。

(一)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包括政府采购绝对规模指标、政府采购相对规模指标、人均采购额指标、人均采购成本指标和采购结构规模指标等五个方面。

1、政府采购绝对规模。

政府采购规模直接反应出该年度政府采购的工作成果,是一个绝对量化指标,也是综合反映其他绩效指标的基础。政府采购绝对规模表示为:

政府采购绝对规模=年度政府采购总额

2、政府采购相对规模。

政府采购相对规模衡量该年度政府采购规模的相对指标,反映政府采购行为在政府部门中的影响程度。政府采购相对规模表示为:

3、人均采购额。

人均采购额表示为每一个采购人员所采购的金额,该数值越大,表明政府采购效率越高。人均采购额表示为:

4、人均采购成本。

人均采购成本表示为每一个采购人员所耗费的采购成本,该数值越小,表明政府采购人均资源消耗越少,即政府采购效率越高。人均采购成本表示为:

5、采购结构规模指标。

采购结构规模指标反映各类采购对象费用站政府采购总金额的比重。采购结构规模指标表示为:

(二)效率指标

效率指标包括规模效率指标、人员效率指标、预算编制效率指标和预算执行效率指标等四个方面。

1、规模效率。

规模效率反映出单一政府采购活动中的采购金额,可以综合考虑采购对象,也可以分别将物资类、工程类和服务类进行区分。通常,规模效率指标值越高,则政府采购效率越高。规模效率表示为:

2、人员效率。

人员效率反映出每个采购人员所分担的采购金额大小,通常,人均采购金额越大,则表明人员效率越高,政府采购效率也越高。人员效率表示为:

3、预算编制效率。

预算编制效率是指政府采购预算占采购金额的比例,反映政府采购行为的规范程度及资金使用效率。预算编制效率表示为:

4、预算执行效率。

预算执行效率是指政府实际采购金额占采购预算编制金额的比例,反映政府采购预算的实现程度。预算执行效率表示为:

(三)政府采购软指标

政府采购软指标包括政府采购节约率指标、采购透明度指标和政府采购投诉率指标三个方面。

1、政府采购节约率。

政府采购节约率是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最基本指标之一,可以从单一采购项目的节约率、采购对象节约率及总体采购节约率三个方面考虑。政府采购节约率表示为:

2、采购透明度指标。

采购透明度指标主要衡量政府采购活动中公开招标次数占全部采购次数的比率。该比值越大,表明采购透明度越高。采购透明度指标表示为:

3、政府采购投诉率指标。

政府采购投诉率指标主要衡量政府采购活动中遭投诉查处次数占全部采购次数的比率。该比值越大,表明政府采购效率越低。政府采购投诉率指标表示为:

参考文献

[1]、刘正光.政府采购中的风险与防范[D].西南交通大学, 2002.

[2]、何方.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6 (9) .

[3]、宋歌.政府采购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6) .

关于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思考 篇2

关键词:政府采购 绩效评价 问题 改进建议

财政支出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公共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福利,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采购也应以此为根本方向。目前,我国政府面临着财政资金的有限性与公共需求增长的双重压力, 这直接导致了政府采购资金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对货物、工程、服务等需求的增长。这样,也就迫使政府不得不进行采购绩效管理,以提高现有采购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同时要求政府在对公共财政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过程,还必须要注重结果和绩效,进行科学合理地计量和评价绩效。

一、现阶段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尽管,政府采购工作已在我国有了几年的实践经验,但仍未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政府采购的绩效評价而言,更是处于探索阶段,尚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制度不规范

从实施绩效评价较好的国家的经验来看,大多数国家都以法律形式或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其实施,而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多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 大部分政府采购部门都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作为保障,在制度化和科学化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及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中,没有对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作统一规定和要求,使得各地、各部门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评价程序更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缺乏规范化的评价标准,又没有针对绩效评价方面的准则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文件,是开展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主要障碍。

(二)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单一

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因支出范围广而杂、差异性较大等原因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使得对政府采购绩效很难从某个单一的角度或层面进行评价,需要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而我国目前很多地方以单纯的节支率作为采购绩效评价的指标,即考核政府采购资金节约额与政府采购预算金额的比率,认为该比率越高政府采购节支越明显。仅使用单一指标不能全面反映政府采购的高效性,且较高的节支率也并不是政府采购唯一的目的,高节支率也不一定意味高效。在具有良好的资金评价指标前提下,还要辅之以相应的行政效率评价指标,即衡量政府采购是否能够及时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目前,由于我国政府采购资金浪费严重且分配不均、不能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衡量,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能够全面反映政府采购效果的指标体系,才能起到对采购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检查。

(三)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理论和实务研究进展缓慢

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有关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我国各政府部门中,对绩效评价的认知还局限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有相当一部分财政管理人员只是对这个名词有一些初步印象,至于它的实际内容是什么、具体该如何操作,还知之甚少。甚至有种观点认为,绩效评价是西方国家的产物,不符合中国国情,在现有的财政收支管理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再去搞这些不实际的东西,似乎意义不大。另外,对于西方发展政府采购较早国家的公共组织绩效评价的理念与实践仍缺乏系统的介绍和研究。致使我国本在政府采购发展缓慢的背景下,采购绩效进展更为迟缓。

二、提高和改进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法制化建设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经济社会活动有序运行的保证,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工作当然也不例外。我国财政部于1999年发布了《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又于2003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但仍有许多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相适应或冲突的地方亟需修改,同时也迫切需要制定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及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我国可在修改《政府采购法》时将“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内容纳入其中或专门制定“政府绩效与政策评价法”,让绩效评价成为对政府采购的法定要求。同时制定《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方法选择及工作程序》、《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一系列统一的制度规范,对全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等进行明确规定,并对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等,以便为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证。

(二)设立独立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机构

设立独立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机构,配备专业的评价人员,其目的是使政府采购的绩效评价做到客观公正,使政府采购方法和采购程序都公开透明。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专业水平高的工作,涉及经济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它要求采购人员不仅要熟悉预算、合同、招标投标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绩效评价程序,更要具备建筑、设备、质量、商品性能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采购技巧。因此,只有塑造一批业务精通、训练有素、具有良好道德的政府采购专家队伍,才能保证评价任务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

(三)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

由于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发展时间较短,因此,不断加强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提高我国政府采购绩效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对地方政府制定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政策措施,上级部门要从政府采购的角度给予积极支持,并通过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促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对因政策滞后或界限不清造成的违法违规采购问题,要积极向制定政策措施的部门反映,促进各项政策的健全和完善。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要抓好实践,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项目实施的政府采购要实行全程监督检查,保证投入的资金能够足额到位,并能用在刀刃上,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应有效益。

(四)完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体系

1、建立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内容包括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和对社会效益的评价。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参考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而定,对于社会效益的评价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性质的内容而定。由于社会效益是很难用定量指标来衡量的,而定性指标有时又难以保证公平。因此,在制定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时,可以使用一些原则性较强的定性规定。在进行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应遵循内容全面、方法科学、制度规范、客观公正、操作简便的基本原则,借鉴已有经驗,提高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可比性和准确性。

2、确立准确的评价方法

有效地评价方法可以提高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准确程度,增强社会公信力。在评价方法上,一是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常用的有功效系数法、综合指数法、数据标准化法、主成分法等;定性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隶属因子赋值法和德尔菲法等。二是定期检查和改进评价方法。没有任何一种评价方法是完美无缺的,既然不能将管理类比自然科学,那么只能用一种最佳组合来弥补非客观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尽量做到与实际相符。

3、完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手段

应完善公众参与度及对服务的满意度等外部评价手段。目前,在我国,政府是纳税人的公共资金托管人的地位并没有确立,纳税人也缺乏对公共资金的监督管理意识。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的需求;只有通过群众和服务对象评议政府绩效,才可以知道现在政府提供的服务是否符合人民的需要,并进一步调整施政策略。将公众的认可程度作为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标准,可以弥补过去自上而下的评议制度忽视社会公众利益和需求的局限,它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评议制度,可以与自上而下的评议制度互相补充。

4、健全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标准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绩效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的参照物。由于我国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时间较短,绩效评价尚不成熟,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在理论上探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参照国际上通行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标准,使政府采购真正地实现经济、政治、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冶,王宗军.我国政府采购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财会通讯,2006

[2]黄明锦.政府采购绩效评价[J].中国政府采购,2008

[3]顾奋玲.对政府采购资金绩效的考评研究[J].中国政府采购,2006

政府采购绩效 篇3

一、概念界定

从二者的内涵来与外延来看, 政府绩效是在公共部门中运用“绩效”概念衡量政府活动的效果, 属于政府行政过程的综合性范畴。其外延不仅是一个行政效率层面的概念, 还应包括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预期等公共部门的多元目标实现在内。具体而言, 政府绩效主要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三个方面。4在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中, 又侧重于从投入、产出和结果三个方面来代政府的成绩和效果。而政府能力是政府从事某项行政活动时所具备的内部条件和内在可能性, 是政府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是政府在实现自己职能、从事某项活动过程中所拥有的资源和能量。政府能力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客观存在。现在学术界具有代表的观点是张钢、徐贤春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从政府组织的作为组织的一般性和作为公共组织的公共性来考察, 认为政府能力主要包括资源获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资源运用能力5。

二、一个简单的政府绩效模型

滕玉成、俞宪忠认为, 绩效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模型可用下列公式表示6:

上式中, P表示绩效, S表示技能, O表示机会, E表示环境, M表示动机。其中, 机会O和环境E客观性的因素, 动机M是主观性的因素。

上式中的S、O、M、E为绩效P的影响因素。同理, 对于政府绩效, 它也应受到政府能力的影响, 也受到执政机会O和执政环境E客观性的因素, 执政动因M的主观性的因素的影响, 所以政府绩效可以用模型表示为:

政府绩效=f (政府能力, 执政机会, 执政环境, 执政动因)

但是政府绩效又具有特殊性。政府是国家或一定区域内的权威性组织, 它执政没有机会选择, 只要在职能范围内政府就应该去做, 所以它不受到行政机会的影响。所以, 政府绩效的模型可以表示为:

政府绩效=f (政府能力, 执政环境, 执政动因)

行政环境是政府能力发挥作用的环境 (包括资源) , 行政动因是政府能力发挥作用的主观因素, 以政府的价值取向、政府目标等表现出来。执政环境和执政动因都是只有通过政府能力才能影响

三、二者的相互关系

(一) 政府能力是政府绩效的决定因素, 而政府绩效是政府能力的外在表现。

行政管理学的角度来说, 因为政府行使职能的过程是政府能力实现的过程, 所以政府能力更多的是通过政府职能的行使来体现的。而任何政府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 只有依赖良好的政府能力, 才能顺利实行或有效执行, 产生较高的政府绩效。没有能力的政府即使环境再好, 执政动因再好, 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政府能力是政府绩效的决定因素。政府能力是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基础, 是提升政府绩效的关键。

在我国, 政府能力主要由组织能力和人事能力组成, 财政能力由于受财政收入、财政体制的约束更多地体现为政府的经济环境。政府的组织能力, 主要体现为政府组织管理能力和过程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即领导者能力。特别是我国, 政府的组织能力与领导者能力息息相关。正如吴江教授所说的:因为我国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品位分类标准, 使人成为决定因素, 组织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什么人来领导, 领导人对组织绩效承担的是无限责任, 组织绩效等同于领导个人或领导班子绩效7。政府人事能力, 也叫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管理学认为, 任何组织的业绩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组织成员各种能力的发挥。而组织成员的行为选择和能力大小又是由其自身素质决定的, 所以人员素质能直接影响组织绩效。经济学也认为, 由于公共部门产出的生产“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 劳动投入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很低”8。行政组织的公务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 掌握着一定的管理技术, 在资本投入一定的条件下, 高素质的劳动投入对行政组织的产出起着关键性的影响。

坎贝尔认为:“绩效是行为的同义词, 它是人们实际的行为表现并是能观察得到的。”9政府绩效是指特定的政府执政活动和社会管理中的成绩和效果, 它是政府在行使其职能、实施其意志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政府绩效既包括显在的、可量化的短期业绩, 也包括潜在的、难以量化的长期影响, 既包括与政府管理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任务绩效, 还包括政府管理行为所导致的周边绩效 (如环境影响、公民满意度等) 。从一定意义上讲, 政府绩效所体现的主要是政府在行政管理方面的能力。良好的政府绩效是较强能力的体现;反之, 较低的政府绩效水平是较弱能力的体现。

(二) 、政府绩效不能表现所有的政府能力

在很多情况下实施的是同一项政策或提供的同一种服务, 即使能力相同的不同的政府取得的执政效果却往往大相径庭;政府能力强的政府其绩效水平也不一定高, 政府绩效没有表现出所有的政府能力。这是原因:

1) 政府能力的两面性。由于能力本身不仅仅有现实的显性的一面, 也有潜在的隐性的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挖掘的一面。政府能力同样包含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两个层面。政府的现实能力是政府在短期内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 而潜在能力是政府为社会长远发展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环境等诸多生产要素的能力, 这些要素在短期内无法转化为生产力, 但具有隐性、长周期的特点, 从社会长远发展来看, 其意义重大。所以, 政府能力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 而政府绩效往往是有时间性 (即评估的周期性) , 通常也只能表现出政府的现实能力。正如一个学生的成绩和他的能力的关系一样, 政府绩效不能表现所有的政府能力。

2) 执政动因、执政环境约政府能力转化为政府绩效。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 执政动因、执政环境也是影响政府绩效的因素。再有能力的政府, 如果其缺乏执政的优良环境和资源, 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再有能力的政府, 如果执政动机不良, 为了面子工程, 政绩工程, 也不可能创造良好的绩效。所执政环境、执政动因是政府绩效的外在影响因素, 也只有依赖于政府能力, 才能影响政府绩效。首先, 政府执政的投入和政府的执政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政府执政环境之中。适宜的环境无疑有助于政府的有效行政, 反之, 不适宜的环境必将妨碍政府的高绩效的取得。如对口的机构设置对政府绩效的影响, 西安交大的樊瑛华和李秀珍从实证的角度在《从我国县乡机构设置现状看制度安排对地方政府组织绩效的影响》一文中作过详细论述10。再如公众对政府的认同程度, 影响公众对需求的表达和行政成本, 进而影响政府绩效的高低。其次, 政府的执政动因作为主观因素, 影响政府的目标, 进而影响政府绩效。如注重短期目标的政府, 由于政府绩效评估的时间性, 致使政府绩效相对较高。特别是如果目标期限与绩效评估周期相同, 则政府绩效最高。但注重长期目标的政府, 能够对以后高的政府绩效奠定基础, 充满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唐任伍、唐天伟.政府效率的特殊性及其测度指标的选择[J].公共行政, 2004 (6) , 第17-23页

【2】卢伟林.政府政绩综合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 2003年

【3】李军鹏.政府公共供给指标体系研究[J].行政论坛, 2003 (9) , 第5-9页

【4】臧乃康.政府绩效的复合概念与评估机制[J].南京师范学院学报, 2000 (3) , 第25-29页

【5】张钢, 徐贤春.地方政府能力的评价与规划[J].政治学研究, 2005 (2) , 第98页

【6】滕玉成, 俞宪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第207页

【7】吴江.领导干部绩效考评体系的设计思想[J].城市管理[J], 2005 (3) , 第13-15页

【8】马骏.公共行政中的“生产理论”[J].武汉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97 (3) , 第52页

【9】德鲁·坎贝尔, 凯瑟林·萨默斯·卢斯.核心能力战略: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 第14页

地方政府绩效管理 篇4

摘 要:我国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和服务中承担着广泛和重要的职能,地方政府的绩效如何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考核地方政府绩效是促进地方政府改善、提升绩效的基础,有利于引导、促进地方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政府信誉和形象。因此,对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本文选取福建省、甘肃省和青岛市两省一市的绩效评估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评估内容和方式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绩效评估;地方政府;对策

政府绩效评估是将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的实际工作结果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评估政府组织实际工作的成果,从而对政府组织的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估。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政府部门自我评估、专家评估、公民及舆论评估等多重评估体制,运用科学方法和程序,对政府组织这一行为主体的业绩、实际作为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作尽可能准确的评估,诊断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政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一、政府绩效评估发展概述

(一)西方国家绩效评估的实践

在当今世界,西方个国家都很重视对政府机构进行绩效估测量。美国政府组织绩效评估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地方政府就开始了对好政府的追求并且以效率为核心对政府的运作进行测量与评估。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发展了社会公平的理论,主张“公平至上”,强调公共行政的顾客导向。另外,历任美国总统也都很关注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问题,政府绩效评估甚至成为克林顿政府行政改革的主导思想。1993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绩效和结果法》,将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定化;布什政府于2003年开始推行部门绩效“报告卡”制度,设立绩效基准和等级评估标准制度。总体说来,美国政府绩效研究基于涉及内容广泛、事实与数据而颇具说服力,研究和实践水平相对较高,成为了绩效评估领域的佼佼者。

英国政府绩效评估始于1979年的“雷纳评审”。雷纳评审是对政府部门工作特定方面的调查、研究、审视和评价活动,评审的重点是政府机构的经济和效率水平。后来又发展到由社会进行对政府工作的评估。此后,在英美国家的带动下,政府绩效评估在其他国家也广泛的发展开来,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先后引入类似政府绩效评估体制。

(二)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探索

在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巩固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使现有的经济体制要与国际接轨,这就要求建立起适应全球化、与市场机制相协调的行政体制。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变革观念、转变职能、改革行为方式的同时,借鉴和引进国际流行的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独特的优化与创新。其中比较典型的绩效评估模式有: 1.福建的机关效能建设。切实转变了政府机关工作作风和提高为人民服务质量,建设更加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机关。2.珠海模式——珠海市率先启动“万人评政府”活动。2002年,珠海市向社会发放了民意调查问卷,考核各被测评单位的工作情况以及社会满意程度。3.青岛模式--目标责任制。从2002年开始,青岛就开始实施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由机关、社会形成多层次的督查体系,利用目标管理考核软件系统对各单位重点工作目标进行监管和调控,并加强社会舆论和媒体的约束力。4.甘肃模式——甘肃省将评价工作委托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组织实施,开创了我国第三方评价政府绩效的先河。5.哈尔滨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哈尔滨市政府绩效管理条例》是将绩效管理上升到了法制化的高度,成为全国第一个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立法。目前,我国个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目前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模式比较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在借鉴西方政府绩效评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绩效评估模式。本文选取福建省、甘肃省以及青岛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几个典型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

(一)福建省的效能建设模式 1.评估方法及内容

福建省是2000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效能建设,在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福建省行政管理的效率、效能以及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效果、效率、效益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效能建设”活动,同时,着力改变机关作风、提高效率、提升对企业和公民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勤政建设”活动,还成立了的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评估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1)指标考核。福建省直机关绩效评估指标紧紧围绕“业务工作实绩”和“行政能力建设”两方面进行设置。其中,业务工作实绩方面根据各机关部门的特点由各单位的职能职责及工作任务自行设定,报省效能办审核。行政能力建设方面基本上确定“科学民主行政、依法行政、高效行

政和廉洁行政”四个指标。

(2)公众评议。公众评议每年开展两次,即中期评议和年终评议,中期评议占评议总分值30%,年终评议占70%。公众评议委托福建省统计局民意调查中心具体实施。参加公众评议的人员为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相关部门和基层单位、管理相对人和服务对象。中心针对不同对象设置不同的测评表和问卷调查表,采用分层配额、随机抽样方法进行考评。

(3)察访核验。由福建省效能办带头,由效能监督人员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察访小组具体实施。通过现场察访、单位暗访、现场拍摄、听取报告、核查数据与资料、电话暗访等方法不定期对被评估单位工作作风、办事效率、依法行政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查。

2.福建模式的特点

福建省的绩效模式是“效能建设”,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效率和社会效果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等为内容,改进机关的运作方式,建设廉政、务实的机关综合活动。其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岗位责任制来明确工作职责;以公开评议来强化民主监督;以公示制来推行政务公开;以承诺制来明确管理和服务要求;以失职追究制来严肃工作纪律。

第二,一体化的推行机制。主要表现是各级政府所建立的效能建设领导部门及其办事机构,其特点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广泛参与一体化的推行机制,有利于统筹规划,确保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说是效能建设“整合性”的组织保障。

(二)甘肃的“第三方评估”模式 1.评估方法及内容

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改善政府工作作风,为全省发展营造一个规范合理的法制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从2004年起,甘肃省政府委托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对全省14个市、州政府和所属的39个职能部门进行绩效评估,这是我国首例将政府绩效评估委托给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价。主要做法包括几个方面:

(1)全权委托第三方独立组织实施绩效评价。从2004年8月起,受甘肃省政府的委托,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开展了对甘肃省14个市(州)政府及39个所属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价活动。作为一家非营利性的学术中介机构,兰大评价中心完全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上公平、公正、科学的开展评价工作,从评价活动方案的设计、调查问卷印制、调查表发放和回收、专家选择、调查分析、以及终评价结果的形成完全独立完成,不受政府影响,较为真实地反映

了评价主体的意见。

(2)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兰大评价中心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选择评价主体,其中既有企业代表,又有学术界专家学者,以及省政府工作人员组成的政府评价小组,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使得评价更加规范和全面。

(3)运用科学综合的评估指标考察。由于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和对评估对象掌握的数据信息不够完全和详尽,兰州大学评价中心在评价工作中采取问卷调查、综合绩效指标考核,现场考察相结合,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

2.甘肃模式的优点

第一,由第三方机构进行政府绩效评估,是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跨出的重要一步。兰州大学绩效评价中心有专业性的评估专家团队运用先进的评估分析方法和工具,进行专业化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第二,政府绩效评估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传统的评估强调的是经济和效率,缺乏对效益和顾客满意度的重视。而甘肃评估模式形成系统的经济、效率、效益和公正得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这四者的统一性。

第三,甘肃模式的政府绩效评估打破了传统自上而下的评估方式,让公众参与评估,做到政府与公众互动,使得评估透明化,并且体现以人为本,以公众为中心,公众是政府

服务的对象,因此,必须让公众参与到政府绩效评估中来,让其对政府服务做出及时反馈,同时参与评估也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对建设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影响。

(三)青岛的目标责任考核模式 1.评估方法及内容

青岛市也是全国较早实行绩效评估的城市之一。近年来,青岛市政府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目标,坚持把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向标,积极构建和完善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绩效评估体系,不断加大评估监督力度,有效促进了青岛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在评估对象和范围上,既有政府部门又有党政部门,既对市直党政部门又对区县乡级党委政府,实现党政评估联动、部门职能评估与区县综合评估联动。在评估内容上,体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体现业务指标与内部管理指标的协调,体现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统一。

青岛市改进了内部评估,加大民意调查和社会评议的力度,逐步实现由“内考内”、“官考官”向“外考内”、“民考官”转变,建立多元化开放性评估主体体系。实行日常评估与评估相结合,抓好目标制定、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等关键环节。综合运用评优、物质奖励、公开通报等手段。实行单位主要领导政绩评估与单位评估结果直接挂钩,公务员

评估与本单位评估结果挂钩的办法,形成了层级评估、层级责任、层级惩罚、覆盖全员的激励链条,保持评估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青岛市政府绩效评估的特点

第一,建立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评估体系。青岛市政府的绩效评估工作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布局,构建了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为核心的目标绩效考核体系,既评估经济发展速度,更评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突出开放评估和外部评估,提高民意调查权重。

第二,创新了评估方式充分发挥评估组成员一的作用。选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群众代表、机关人员参加年终评估和日常监督工作,他们到被评估单位全面了解情况,掌握工作进度,加强监督,真正做到有效的外部评估方式。同时,注重民意调查的形式,在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的同时,扩大群众参与面,完善了对市直部门尤其是涉及民计民生部门的社会评议。

三、对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不够成熟。虽然部分省市构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在探索中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实践中仍然

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估方法过于单一,缺乏有效地绩效改善手段等。基于上文的分析比较,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建议如下:

1.借鉴并吸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经验。吸收优秀研究成果, 有利于我国政府在绩效管理研究领域开辟新的理论视野。把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及管理技术与方法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绩效评估体制。

2.加快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相关立法工作, 使之进入一个受法律约束的程序。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并明确的规定政府绩效管理, 健全法律监督机制以及事后救济制度,只有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才能使政府绩效管理系统科学有效地运转;用一套规范的法律体制进行指导不同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及评估工作, 以建立政府绩效管理的长期有效机制。

3.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机制。(1)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设计体系。在设定评估指标时根据政府的职责范围进行设定, 区分主次, 并确定出关键指标以便直观地对政府绩效作出评价。(2)评估主体多元化是民主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当公众能够自觉且广泛地参与政府的绩效评估过程的时候,这将有助于提升公民对政府绩效的认同度,使公众的意愿能够顺利反馈到政府职能部门, 其评估的成效也更具有可信性,建立信息传播渠道,这有利于保证绩效信息的真实性, 增进公众与政府之间有效的双向沟通。

参考文献:

[1]郭济.绩效政府:理论与实践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胡税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迎接效能革命的挑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山大学学报,2007,(5).

中国古代政府如何进行绩效管理 篇5

绝对君权下的考绩制度

君清则制明,君庸而制如虚设。古代君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绩效制度的制定、考核标准和最后的执行效果,在古代绩效管理经验中,我们也能取他山之石。

中国古代政府组织结构是一种集权体制,在社会与国家关系上,强调政府对社会控制;在政府内部,强调上级对下级控制,官员考核主要是由政府内部“自上而下”推动,平民百姓意见对考核结果不产生影响。特别是囿于“家天下”传统,考绩与奖惩权力过度集中在君主一人,君主的认知水平和好恶喜怒,很大程度决定考绩制度的执行效果。皇帝开明进取时,考绩制度就坚持得比较好,吏治比较清明;皇帝昏庸无能时,考绩制度就形同虚设,吏治比较腐败。这种治乱循环,成为中国古代考绩制度的最大问题。

考核标准全面而务实

历代考绩都注重内容全面、标准明确。对京官强调德才兼备,对地方官则特别注重实绩。特别是汉代考绩比较务实,通过“上计”考察地方官的政绩状况,注重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财政收支、社会治安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考绩标准客观定量,考绩较具有可操作性。明代在评估“三等”(称职、平常、不称职)时,还参照职位事务繁简区别对待,提出“简而称职,与繁而平常同”,打破平均主义,鼓励官员的热情和创造性。

在汉唐时期,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绩效考评制度,宋代人在评价唐代的政绩考评制度时说:“人思激励,绩效著闻。”(《宋史·梁鼎传》)唐汉行政史的研究,也证明绩效考评制度在整顿史治、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唐汉时期中央对地方政府设定的指标,不仅限于对官员个人的考绩,而是更加全面和务实。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人户、田土基本状况,包括人户、田土数目,可耕田地数目,农事丰欠情况以及自然灾害情况等;财政收支基本状况,包括各类赋税征收数额和各项支出数额,以及各类财物本期结余之数;官吏表现基本状况,包括是否严格执法,是否勤勉、廉洁等;其他情况,如市场物价高低、盗窃事件多少、社会风气教化情况等。

可见目标任务反映了地方的政治、经济、吏治、社会风气等,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随着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历代王朝信奉“以德行为本,而及余次之”,“德行”指标地位上升,并被赋予优先于其他具体政绩指标的特殊地位。唐朝从官员选任到考绩到监察等一整套职官管理制度,每一环节都推崇所谓“德礼”,难以用尺度衡量的德行声望可以靠人情关系、贿赂等手段获得,致使唐朝中后期官场贿赂、巴结、请托之风盛行。唐肃宗时,在四善二十七最九等的考绩标准里,人人都能得“中上”以上。元代在德行政绩标准之外,推行所谓“计年之制”,从政资历作为考绩升迁的主要标准。这些做法都滋长了官员轻视实务的作风,使考绩制度沦为无效。

社会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为保证考绩活动顺利进行,历朝历代都设立专门职官或机构行使职能,并按规定时间期限和考绩程序进行。这对广大官员起到了持续的激励约束作用。历代考绩多要求御史等监察官员参与,以“按察虚实真伪,相辅为用”,初步形成了考绩与监察相结合、分级考核管理与中央垂直监督相结合、实体性制度安排与程序性制度安排相结合的制度体系。

但如何确保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一直是历朝历代希望解决却解决不好的难题。由于缺乏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加上中央与地方之间集权和分权随意,各级政府职责权限缺乏法律和制度规定,考绩只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容易造成“一官黜陟取自上司一言”,不仅使考绩结果失实、流于形式,而且强化下级官员对上司的依附性,直言极谏者遭贬,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辈被提升。

重视依据结果奖惩,但缺乏精细化管理

历代统治者大都重视考绩活动,以考绩结果作为官员的任免、升迁、奖惩服务的依据。尧、舜、禹要经过重要岗位锻炼才能正式登位,汉朝“考绩黜陟,计事除废,有功者赏,有罪者罚”,宋朝“参考治行,分定上、中、下等……岁上其状,以诏赏罚”,明朝奖罚并重并辅以刑事制裁,清朝“纠以六法”……中国古人探索出一整套赏罚并重的约束激励机制,保证了考绩制度的实际效果。凡是奖惩升迁机制与考绩结果严格挂钩的时期,往往政治清明、社会运行良好、经济发展迅速。

但是,古代政府只重视对官员个体的考绩和奖惩,而缺乏对政府整体绩效的持续关注与改进。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管理,考绩陷入“只见微观,不见宏观”的误区,无法从整体上评价和提高政府绩效。另一方面,官员缺乏组织整体绩效的评价和组织团队的保护,在庞大的官僚体制面前显得渺小,为求自保晋升,往往建构和经营关系网来打击对手、化解风险,进而发展为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的恶性竞争。考绩一旦与官场政治斗争联系起来,就会成为排斥异己、发泄私愤的工具,打击、贬黜一大批有才干但政治路线不同的官员。这是古代考绩制度的一大教训。

纵观我国古代官员管理制度,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王朝都比较重视对官吏的考核,都把考核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理制度;有专门的考核管理机关,考核的目的均是为了黜恶陟善,考核的成绩优劣等级不仅直接关系到官阶的进退,还与俸禄增减、官位的外迁、解职相关;多数朝代对官吏的考核都包括政绩、道德品质、治事才能、社会评价等内容,对政绩的考核一般有明确的项目规定甚至是量化的考核标准;多数朝代考课立等和复考都有严格的程序。企业的绩效考核与官员的政绩考核,尽管在内容、操作手法等方面会有所差异,但原理是基本相同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政府采购绩效 篇6

关键词:政府采购,寻租行为,绩效

财政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到2011年, 我国的政府采购规模达到了1.13万亿元, 比2002年颁布政府采购法时的1009亿元增长了10倍。政府采购的规模和政府活动支出的绩效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

一、政府采购绩效的现状分析

政府采购行为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 在欧美国家已经发展很成熟, 对政府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95年上海市财政局实施对部门事业单位集中采购, 揭开了我国政府采购的序幕, 随后政府采购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2002年财政部颁布了政府采购法, 其后, 我国的整个政府采购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由于起步较晚, 我国的政府采购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政府采购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买方市场的逐步成熟, 在商品采购时买方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的政府采购控制体系过大, 进行集中采购往往会牵涉较多的利益主体, 整个政府采购制度尚未完善, 采购活动存在许多的问题。首先, 整个政府采购的规模仍较小。虽然近几年采购规模增加速度很快, 采购范围也增加到工程类和服务类等项目, 但是大多数的工程项目尚未纳入采购范围, 相比欧美国家的采购范围仍显较窄。其次, 政府采购的程序不够规范。虽然我国颁布了政府采购法, 但是规范程度不高, 政府采购的信息公布不及时、供应商审核不够严格, 具体实施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再次, 由财政部发布的统计报告可以看出, 政府采购的方式中除公开招标外, 其他方式如邀请招标、询价等方式占的比重仍很高, 政府采购的公开程度不够。

(二) 政府采购队伍

政府采购牵涉的利益主体和业务范围都比较广泛, 因此, 专业的采购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财经知识, 还必须学会标准的投招标、项目审核等专业知识。而我国目前的采购人员多是政府部门原有的行政人员, 对于政府采购中各种复杂的专业常识和操作技巧相对欠缺, 很难达到必须的专业要求, 因此在实际的采购业务中会出现商品信息收集不准、对供应商信誉和质量评价失误等很多业务问题。

(三) 绩效评价体系

由于政府采购业务涉及到各种复杂的商品和供应商, 多个主体利益环环相扣, 因此, 完整的评价和监督体系必不可少。但是我国政府采购相关法制不健全, 目前没有一个独立的政府采购评价组织。因而在政府采购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很多问题:在评价内容上, 仅对过程和经济成本评价, 却未考虑事前影响和事后效果, 评价层次不明确;评价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 对不同地区不同项目无法统一评价;评价方法较为刻板, 对一些定性指标没有进行相关定量转化, 仅凭主观判断, 评价结果可用性不高。

二、政府采购中的寻租行为及对采购绩效的影响

在寻租经济学中, 由于政府的行政干预而获得的超额利润或者价差称为租金。政府采购都是各级政府部门或者相关事业单位的采购活动, 政府行政干预必然存在, 在众多利益主体的综合参与下, 任何主体都希望获得超额利润, 加之我国政府采购目前仍存在的多种缺陷, 寻租行为在所难免。

政府采购的绩效可以用采购成本的经济性、采购效率和日后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寻租行为对采购绩效的影响角度不同。政府采购主要涉及供应商、使用部门、采购部门、政府主管部门等利益主体, 综合衡量各个主体的行为, 寻租行为及其对采购绩效的影响分布在以下方面:

(一) 供应商与采购部门之间的寻租行为

采购部门是政府采购活动中实际的执行部门, 也是供应商在提供商品时直接接触的部门, 因而掌握较大的主动选择权和决策权。政府采购法规定采购部门可以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以及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进行采购, 但是具体的采购中选择何种方式由采购部门决定。上述采购的方式中规定标准的流程, 很容易出现私下交易和监管漏洞, 都为寻租行为提供了可行性。政府采购金额很大, 而且具有持续性, 因此, 供应商为了获得更高的持续性利润都愿意采取寻租行为。

供应商的寻租行为会直接影响政府采购的采购程序、采购方式等, 采购部门对采购程序以及采购方式的选择又会对整个采购行为的成本组成有较大的影响。采购部门接受了供应商的寻租, 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整个采购活动的成本经济性。

(二) 供应商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寻租行为

实施政府采购之后, 政府机构的大部分采购种类和采购量都要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审批和监管, 因此, 供应商而言不仅要与物品使用部门进行沟通, 还应该对具有实际控制权限的主管部门进行公关。在这个过程中, 供应商会“积极”采取寻租行为, 借助主管部门的权利优势打通具体采购行为之前的各个环节, 间接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供应商对采购主管部门的寻租行为, 有可能会提高整个采购的效率, 但是对采购行为的成本金额影响也会较大, 例如主管部门会私下指定供应商, 造成对供应商衡量选择时忽略成本, 直接决定了政府采购是否经济。

(三) 供应商和使用部门之间的寻租行为

虽然政府采购是由采购部门与供应商进行直接接触, 但是对商品验收、评价以及用量的决定权仍在使用部门手中。使用部门在限额内按照自己的使用计划上报采购数据。因此, 供应商为了商品顺利通过验收以及后续的销售计划, 必然对使用部门进行必要的寻租行为。

供应商对使用部门的寻租行为往往与商品直接相关。这种行为会决定采购量的大小, 进而决定采购总成本;同时, 采购商品的验收和评价与商品的使用效率密切相关, 从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日后效益影响较大。

(四) 使用部门与采购部门之间的寻租行为

政府采购的重要标志是政务所需物品集中采购。这样一来, 物品使用部门原来通过私自分散采购获得的利益就被限制了。不过, 虽然物品是集中采购, 但是具体的使用计划和使用量是由使用部门掌握的, 同时主管部门公布的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都不是很规范, 物品使用部门在上报集中采购指标时拥有较大的主动性。于是, 物品使用部门往往会通过向供应商设租, 并向主管部门和采购部门寻租行为, 尽量缩小集中采购的规模, 保证自身的采购量, 维护自身的利益。

物品使用部门和采购部门之间的寻租行为, 会影响集中采购指标的上报过程, 影响整个采购过程的规模和周期, 进而影响采购行为的实际执行效率, 不利于主管部门根据实际经济情况进行准确的管理和控制。

(五) 其他

另外, 采购部门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供应商与相应结算部门之间、使用部门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也存在比较常见的寻租行为, 但是其对于整个采购行为的绩效影响相对较小。

三、提高政府采购绩效、规避寻租行为的方法讨论

政府采购中的寻租行为比较普遍, 一直是影响整个采购绩效的重要因素。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经济时代, 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加之, 近年来政府采购规模扩展速度不断加快, 更加引起了公众对政府采购绩效的关注。政府主管部门和采购部门需要从多方寻找改进方法, 努力规避寻租行为, 提高政府采购绩效。

(一) 加强制度的建设和相关法规的完善

政府采购中的寻租现象之所以如此普遍, 并且对整个采购绩效影响较大, 最关键的原因是我国相关的政府采购制度和法规不够完善, 供应商和其他相关部门有很多漏洞可钻, 客观上创造了寻租行为的环境。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一套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 从根本上约束政府采购活动的程序和实施细节, 明确各个利益主体在采购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和底线, 以制度约束寻租行为的发生。

(二) 完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体系, 借助公众力量监督寻租行为

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体系上存在很多问题, 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各个利益主体对于政府采购的责任分配模糊、监督不力, 进而给寻租行为创造了可趁之机。因此, 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完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体系, 用来约束和监督采购过程中的行为, 监督寻租行为。首先, 财政部门应明确绩效评价的机构和主体, 对政府采购行为确定一套明确、具体和统一的评价规范;然后, 按照统一性与特殊性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计算结合、全面性和重点性结合的原则, 进行评价指标的数据选取和计算;再综合评价整个采购行为的成本与投入、产出效率以及日后效益等方面。最后将评价结果定期公布, 接受公众的监督, 以此监督寻租行为, 促进政府采购绩效的提升。

(三) 促进政府采购的信息化手段发展

实现政府采购的信息化不仅可以有效地监督采购行为的进展, 更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采购行为的绩效。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完善采购活动的信息库和信息渠道, 将政府采购信息通过专门采购网站对社会公布, 公开征集供应商。这样, 更多的供应商能够及时得到政府采购的信息, 加入到竞标的行列, 促进了政府监督体制下的市场竞争, 使得政府采购活动可以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这样一来, 既能准确按照市场行情进行交易、减少寻租活动的发生、节省成本, 又可以简化采购程序, 提高采购活动绩效。

(四) 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强化采购队伍素质

推行预算编制制度, 要求政府部门根据历史数据调整编制采购预算, 由上级部门统一控制收入支出的限额, 可以有效控制相关部门的支出活动、减少随意增加项目支出的几率。这样一来, 采购活动中的寻租机会减少, 从根本上减小了寻租行为对整个政府采购绩效的影响。

另外, 需要对政府采购队伍进行定期培训, 一方面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提高采购人员的采购技巧, 促进政府采购绩效的提高;另一方面进行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及相关法律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定期监督寻租行为的发生。

四、结束语

政府采购规模在不断扩大, 社会公众对政府采购活动进展和成效越来越重视, 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做好采购活动的监督和评价工作, 接受公众的监督, 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军.浅议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装备, 2010 (11) .

[2].杨占武.我国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及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6.

政府采购绩效 篇7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标准,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SWOT分析

一、引言

20世纪40年代, 绩效审计源于西方国家, 加拿大是第一个采用绩效审计的国家, 1999年颁布《效益审计指南》, 将绩效审计概括为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成本效益、对环境的影响、对公共财物的保护以及政府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绩效审计标准得到较快发展, 美国是最早制定绩效审计准则的国家, 1972年颁布《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 将绩效审计称为3E审计。20世纪90年代, 绩效审计标准得到进一步发展。1994年, 美国会计总署 (GAO) 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关于政府组织、规划和活动3E方面的审计, 包括经济、效率和规划审计等。由此可见, 3E标准是绩效审计定义的核心。然而, 面对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3E标准已无法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绩效审计的全部要求。如欧洲关于绩效审计的研究小组对各国的审计报告进行研究和分类, 提出绩效审计标准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良好管理实践、良好治理、服务质量、完成目标和其它。芬兰审计准则要求审计师关注一些适当和合理的标准。法国的经济活动法规规定了资金的良好使用与管理是绩效审计标准的主要内容。对于绩效审计标准内容的概括尚无明确定论, 由于绩效审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世界各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种适合于所有情况的通用标准。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阶段, 对绩效审计标准的研究和运用日渐成熟, 而我国绩效审计标准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 虽取得了一些进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文献回顾

(一) 制度或立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此类绩效审计标准有:国家或行业性标准、政府政策、审计机关自定的标准、政府其它机构发布的专业信息、其它国家的标准制度参考。如我国人事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2004年提出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由33个指标构成。通过制度和立法规定政府绩效标准, 可简化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明确绩效审计过程中需要核查的绩效审计指标。但也存在许多弊端。首先, 绩效审计标准不可能罗列穷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型的指标层出不穷;其次, 制度和立法规定的绩效标准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 无法实时满足实际需求;再次, 制度中规定的绩效审计标准大多属于量化指标, 忽视定性指标;最后, 审计对象的千差万别导致制度和立法规定政府绩效标准不能同时满足多个不同审计项目。

(二) 经济增加值 (EVA) 绩效标准评价体系

1982年, 美国腾思特公司提出经济增加值的概念, 建立了EVA管理模型。EVA评价体系有两方面优势:首先, 全面考虑项目的资金成本, 此项资金成本不仅包括借贷成本, 也包括权益成本;其次, 综合考虑实体经济的长期投资而非短期利润。目前, EVA绩效评价体系多用在企业绩效审计过程, 它为度量企业绩效指标提供了科学依据。该评价体系同样适用于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尹平在《政府审计理论与实务》中指出“政府审计的范围是以公共资源来界定的, 只要使用和管理了公共资源, 审计机关就有责任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国有企业是全部或大部分地经营和管理国有资产的企业, 对国有企业进行绩效审计属于政府绩效审计的范畴。国务院国资产监督委员会副主任黄淑在央企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 “只考虑利润, 不考虑成本的央企考核方式即将终结, 2010年将在央企全面推进EVA考核工作。”

(三) 平衡积分卡 (BSC) 绩效标准评价系统

1990年, 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提出平衡积分卡绩效评价系统。衡积分卡绩效评价系统由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组成, 通过这四个维度的指标描述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平衡积分卡为绩效评价标准提出一个最深刻的理念, 评价标准不应仅局限于财务数据指标, 而应不断拓宽绩效评价指标的范围。基于这一理念, 平衡积分卡在绩效审计标准方面的研究已在原有平衡积分卡四个项目的基础上, 得到进一步拓展, 更适用于绩效审计。张岩等 (2009) 提出将原有的平衡积分卡的四个维度中的财务维度换之以“审计结果”维度, 使之更加满足绩效审计的实际要求。任馨 (2009) 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3E审计逐步发展为5E审计, 因此应相应增加传统平衡积分卡的维度。

三、政府绩效审计项目统计分析

(一) 统计分析

本文统计分析2008年至2010年国家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中关于绩效审计标准的类型, 分析结果见表 (1) 、表 (2) 和表 (3) 。分析发现, 第一, 保全性和合法性标准是政府绩效审计的前提条件。在3年24个项目中, 都应用了这两个基本标准进行审计。保全性和合法性往往是财务审计所侧重的两个标准, 但财务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基础, 只有在合法性和保全性的基础上评价绩效审计标准才有意义, 所以在进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 审计人员也要适当地运用财务审计的相关标准, 两者相互补充, 相互融合才能更全面更合理地进行绩效审计。第二, 3E标准的核心地位。3E标准仍然是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重点, 在24个项目中, 只有1个项目没有涉及经济性和效率性, 该项目是汶川突然发生地震情况下社会各界对灾区应急捐赠, 无法评估其经济性和效率性, 属于非正常绩效审计。目前, 3E标准理论和实践发展比较成熟, 许多国家在定义绩效审计时, 直接采用3E标准的表述。但我国在3E标准的使用中, 仍有许多不足, 如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评估时, 缺乏具体可支持的指标和技术手段。第三, 3E标准向5E标准延伸。新增了环境性 (environment) 、公平性 (equality) 两个标准。在24个审计项目中, 有大约1/3的审计项目涉及到环境性和公平性指标。2008年的4个政府绩效审计项目中, 没有涉及到这两项标准的运用, 但到了2009年和2010年, 随着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 环境性和公平性标准被大量运用于政府绩效审计中。这主要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和公平正义的需求影响。环境性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颇受重视, 环境性指标不仅直接为保护人类环境提出了严格要求, 而且也间接地满足了经济性和效益性的要求。而公平性标准则很好地体现了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 在芬兰等发达国家, 公平性标准受到极大地重视, 将近1/3的审计报告体现了公平性标准, 如关于市政府得到国家资助的平等性、农场观光补助的平等性等。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也逐渐开始关注运用环境性和公平性, 如在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段跟踪审计过程中对新疆等4省区生态敏感区生态环境影响和文物保存情况的审计;在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工程跟踪审计中对施工产生污染物的排放要求申报;在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审计中则体现了对公共廉租房租赁补贴发放公平性标准的审计等方面。我国对这两项标准的运用范围还不广泛, 相应技术指标不够成熟, 但将会随国家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渐受到重视。第四, 控制性与创新性等新兴标准是时代进步对绩效审计提出的新思考和新挑战。控制性标准是指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了严密的控制系统对其经营或服务的行为及其过程实施严密的控制。这里的控制性不仅指被审计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 更重要的是其内部管理控制。创新性标准是对企业创新能力做出评价,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 创新就意味着不但能够完成预期的效益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新的核心竞争力, 这对政府绩效审计意义重大。创新性标准已在我国绩效审计标准中初见端倪, 如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对京沪公司借鉴京津城际铁路等客运专线技术成果等高速铁路技术的新突破进行了披露。

(二) SWOT分析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绩效审计标准进行分析, 该模型包含四个方面: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和威胁 (threats) 。图 (1) 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SWOT分析模型图。 (1) 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发展优势。首先,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对绩效审计“公平性”标准提出新要求。保障公平正义需要社会各个层面同时发挥作用, 从经济层面, 政府应以更有效的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社会差距;法律层面, 各级司法机构必须坚持公民的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 有效防止司法腐败;文化与社会层面, 政府引导和控制公众舆论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信任。这三个层面是党和政府对法律、经济、社会层面的外向调控, 起到推动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作用。然而, 内因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 这就需政治与行政层面的调控。政府绩效审计恰监督和评估政治与行政, 很好地体现了政治与行政层面的自我完善与调节。绩效审计的“公平性”标准顺应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时代潮流, 它关注收入差距、财产分布、劳动报酬、教育机会、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 并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评估信息。其次,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绩效审计“环境性”标准的新要求。政府绩效审计中的“环境性”标准具有双重优势, 它立足长远战略性标准, 关系千秋万代后世子孙的生存;“环境性”能够减少资源消耗成本和降低环境再生投入, 从而倍增“效果性”和“效率性”。最后, 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绩效审计“创新性”标准的新要求。政府绩效审计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 必须在审计过程中, 关注经济发展方式和技术革新情况, 关注审计项目的创新性发展状况, 披露“创新性”标准的具体数据和指标, 从而鼓励我国全面推进自主创新,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决策。 (2) 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发展的劣势。第一, 起步晚。政府绩效审计于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 与发达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晚起步40年。第二, 基础弱。王会金在《国外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与我国绩效审计战略》中指出“任何绩效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对于政府绩效审计标准而言, 它更加需要客观真实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支持。而我国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还有很多问题, 弄虚作假、技术偏差等现象依然存在, 它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评价情况。第三, 技术低。审计标准的设置过于单一, 常用的标准局限在3E之内, 很少涉及到其它标准;审计标准的层次较低, 仅仅反应历史指标, 鲜有未来指标;审计标准评估方式不灵活, 大多采用定量指标, 鲜有定性指标。第四, 审计队伍素质不足。许宁宁 (2008) 指出我国绩效审计队伍的来源主要是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 占全部审计人员的71.8%。而政府绩效审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对审计人员专业多重性需求。 (3) 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发展的机会。首先, 政府绩效审计所占比重加大。政府审计包含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 经笔者统计, 在2008年至2010近三年审计署发布的政府审计项目中, 绩效审计占当年政府审计总项目数的百分比分别为50%、67%、50%, 由此可见绩效审计在我国政府审计中占有较大比例, 但仍需大力发展推进。其次, 政府绩效审计涉及面加宽。随着社会的发展, 政府绩效审计除了对人力、物力、财力花费的最小化要求之外, 对群众满意度、社会公平度、社会风气等都要达到尽可能高的要求, 从而加宽了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范围。 (4) 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发展的威胁。首先, 环境复杂。我国行政部门的管理水平相对低, 审计机关在选择和运用绩效审计标准时, 主要关注违法违规的审计, 而放在政府绩效审计的精力甚少。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各项工作受行政权力影响和制约。绩效审计标准需要有一定的法律依据, 应该加强政府绩效审计立法及执行方面的工作。政府绩效审计是国家审计, 与绩效审计相关的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与政府资金和行为相关的经济要素方面, 例如我国公共管理资金不足, 效益不高, 损失浪费和贪污挪用严重、体制不健全、民主监督不力。其次, 独立性差。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对于审计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经费来源不足, 且来自于政府。政府审计机关机构组织和人员配备依附于通缉行政机关, 独立性差。政府绩效审计人员法治观念不强, 要想保持独立性, 就需要在审计工作中保持中立态度。

四、结论

第一, 加强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量化指标及定义建设。由于政府绩效审计对象千差万别, 导致审计机关不知运用何种绩效审计标准进行审计, 致严重制约了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机关应该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加强审计人员对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内涵理解。第二, 拓宽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种类。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使用多局限于3E标准, 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绩效审计的需求, 所以需要开发地运用新兴的非3E标准进行审计。第三, 探索政府绩效审计标准指标的技术方法。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种类繁多, 有的标准可以找到合理的量化指标进行测算, 而有的指标只能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带有一定的主观判断成分, 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水平。政府审计机关应该致力于研究合理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指标使得定性与定量指标相互结合。第四, 完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制度建设。我国缺乏一套先进且严谨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制度, 审计人员在选择政府绩效审计标准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绩效审计的现场作业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标准时的依据:由法律或规章规定或由管理部门确立的目的和目标;技术标准;专家意见;以前年度绩效;同行业的绩效;私营部门绩效。由此可见, 审计署应该结合我国现阶段审计需求和审计工作水平, 参考国外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制度, 建立一套完整, 操作性强的绩效审计标准制度。第五, 提高政府绩效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由于绩效审计标准的千差万别, 因此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判断和评估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领域, 例如管理学、数学、信息技术、工程学等, 单纯的审计会计知识根本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所以, 必须对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建立一支符合政府绩效审计需求的高素质审计队伍。

参考文献

[1]彭华彰:《政府效益审计论》第1版,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

[2]王会金:《国外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与我国绩效审计战略》, 《会计研究》2010年第5期。

[3]陶娅:《企业绩效审计标准初探》, 《财会通讯》2008年第12期。

[4]王翠春、张莉莎:《中西方国家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比较与启示》, 《财会通讯》2010年第4期。

[5]范开诚:《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比较研究》, 《审计月刊》2004年第7期。

政府采购绩效 篇8

关键词:采购,绩效,问题,措施

1 含义

政府绩效审计是一种逐步形成的一个新型审计方式, 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也是绩效审计中现代审计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传统审计方式共同构成的更高的审计目的、更广泛审计内容现代审计。若就监督对象和实施的主体去划分, 绩效审计就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即审计绩效、社会审计, 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政府审计的范围是绩效审计, 即政府绩效审计, 指的是检查与一个部门组织或者是国有企业相关的经济活动, 他们对于运用与管理旗下资源的效率性和经济性效益性进行一个合理的审视, 从而明确经济责任, 提高经济效益, 它属于一种经济的监督活动。

政府采购主体有国家预算资金资助运作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政府采购是一种非商业性、非营利性的购买行为, 他们能够买, 但是却不能从事卖的行为。政府采购的范围以及对象包括各级采购单位运用财政资金去购买人民需要的, 而且金额超过了集中采购限额标准的, 或者是列入了政府采购集采购目录的工程、货物和服务。在采购的过程中是在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上有着一定时间与范围的规定, 但这也不是一种硬性规定, 随着政府采购发展的需求, 以提高采购的能力为目标, 依照政府当前实际的能力适度地扩大采购规模。目前, 各政府审计机关大部分已经在2006年的前后, 逐步把政府采购列为审计的一个着重点, 严格的编制实施方案和审计工作方案, 将选择重点采购单位、政府采购中心和政府采购办作为审计工作中的主要对象, 通过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来提升审计的作用与质量。

2 当前问题

2.1 法律的依据不足

首先, 实施细则没有明确得到设立。政府采购法2003年出台, 相关的实施细节一直没有正式得到设立, 这对政府采购在各项内容的监督缺乏了可行性, 也没有相关的条例作为依据来应对一些不合理行为。同时, 政府采购审计最重要的是招投标审计, 但审计机关参照的法律依据却只有招投标法, 这很难达到政府采购绩效审计需要。其次, 众所周知, 目前, 我国尚没有绩效审计指南或准则, 对政府采购绩效的审计只能够遵守政府采购法和审计法。审计项目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是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目标, 还有就是政府的审计部门对同级的财政拥有了处理权但却没有处罚权, 这大大地削弱审计执法的力度, 对政府采购监督职能发挥是一个大大的制约。最后, 惩罚措施和手段没有明确细则, 导致了落实不彻底, 这也是造成违规想象屡禁不止的问题所在。有些政府部门虽然划分了政府采购不同部门的具体职责, 但是却没有对违规行为处理制定出详细的细则, 使许多人有了钻漏洞的机会。

2.2 绩效审计的客体具有非固定性和不确定性

政府部门的活动主要范畴是公共管理, 范围涉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 通常是无形的的服务、非营利性的。其目标的多样性和模糊性, 却使各种各样资源运用缺乏透明, 目标实现的重点不清不楚。社会大众, 甚至是内部的监督人员、工作人员对此也不太了解, 这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缺陷。调查研究需要审计人员推断出来, 这使审计经济责任不清, 客体不能得到很好的划分。非固定的审计客体不确定, 一个统一可行的、固定的方法和技术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却没有。这对审计需要的证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对政府采购相关的审计风险加大。

2.3 职能定位

政府的审计机关可以说就是政府“内部审计”, 审计机关是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位和角色的执行者, 它负责对政府内部实行监督, 拥有的是监督的职能。政府治理结构决定了政府审计地位和作用。但是当前我们可以发现, 审计机关虽然是政府的一个部门, 有些甚至在实际上是高于其他部门, 它与其他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处于一个平等地位。同时, 政府审计局限性较强, 一是“无权过问”, 二是“无力去做”, 所以, 让政府绩效审计陷入发展缓慢的局面当中, 政府审计机关的风险管理不明确或者缺失, 政府审计机关的职能定位、风险意识低下都有可能。

3 解决措施

3.1 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确定

目前, 我国政府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进行有效性检查和评价。政府和社会提供许多在绩效审计基础上产生的信息, 关键在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是评价并改善相关机构的运作、政府项目和中央政府绩效审计。有效性指的是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 经济性, 是否能够用最低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收获; (2) 合规性指的是对法律法规遵循的情况; (3) 以最小投入取得一定产出或以一定的投入取得的最大产出效果性, 指的是目标实现的程度, 在哪个程度上达到预期结果, 政策的目标、经营目标; (4) 效率性即产出和投入间的联系。实际工作中, 绩效审计评价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都要把计算得出的算术比或是实际结果, 照一定标准或预期进行的比较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三者往往是相互交织的, 如果审计人员而不去考虑实际的效果性, 只是检查效率性或者只是检查了经济性, 那结果就很糟糕。

3.2 加快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为审计依据的基础, 遵循公

浅论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冀中能源邯郸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成昆

摘要:战略管理会计是会计管理在当前新形势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它对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发展、内涵、特点及企业的经济竞争力出发, 分析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对企业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内涵特点企业经济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00 (2012) 10 (c) -059-02进入21世纪, 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 企业竞争越来越激

烈, 其生存环境相比之前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企业界人士都日渐意识到企业战略与战略管理结合的重要性, 特别是企业相对于其他竞争者所具有的竞争地位。因此为了在竞争中能够谋求一席之地, 企业家都尝试着提升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它顺应了一个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诉求, 并且能够为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从而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必不可缺的系统。

1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发展、内涵与特点

20世纪80年代, 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最先是由英国学者西蒙斯在其论文《战略管理会计》中提出的, 他认为管理会计不仅要重视内部环境而且要注重企业的外部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衡量企业所具有的竞争力。随着各国学者对战略会计研究的深入, 它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会计界的重视。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通

平、公正、公开、效率、效益的原则, 以配套采购法有关的实施细则完善我国现有的政府采购审计的法律体系。且要尽快制定好政府采购审计中的应急处理的方法, 将政府采购的审计绩效实际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的轨道上。强化预算的编制制度。只有加强预算, 审计绩效的时候才能做到点子上来。确保采购预算编制质量做出实效而进行严格审核。最后, 最好就是建立一个量化的指标体系, 进行逐项目、逐部门审核, 设立一个专职的预算编制审核机构或岗位, 做到防止采购项目中因审计不清导致各种的舞弊行为;确保采购项目的必要性、真实性, 防止采购单位在审计的眼皮下擅自用采购资金;确保采购预算合法性与合理性, 确保采购预算具有的关联性, 防止采购预算存在整合项目或人为拆分的问题。

3.3 审计机构独立性增强

独立性是政府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基础, 也是审计本质的属性。政府绩效审计关系到千万民众的切身的利益、政府的信誉、政府主管人员业绩的真正性、官员政治前途。政府的权威性, 是审计机关对政府使用资金的效益、经济、效率的评估。要利用政治体制的改革来推行政治民主化和政行法治化, 一方面可以使人大制度能够进一步完善、预算监督得到了真正的、实质性的增强。因此, 政治体制改革要使政府对公众、人大以至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真正负起责任来, 这是推进审计体制改革的关键因素。由一个包揽一切的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的政府, 使政府公共权力受到了削弱而走向透明化。

过各种渠道收集此类行业中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详细资料及信息。其次要通过对信息的分析, 找出与竞争对手相比本企业所具有的自身优势;然后还需要研究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给消费者或客户能够带来的价值。最后需要企业能够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 根据手头掌握的反馈信息, 估测企业目前所处的地位及今后的发展状况, 从而能够防患于未然, 使企业呈良性发展态势。

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战略管理会计是外向型的信息系统, 它着眼于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目标, 提供给企业许多宝贵的多元化信息;战略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提供许多与战略相关的非财务方面的信息, 并且改进了企业业绩评价的尺度, 能够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业绩报告;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比较综合性的风险管理, 因此它对一个企业战略管理所需的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企业的核心经济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的核心经济竞争力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能够保证企业

4 结语

总而言之, 政府绩效审计虽然在全球范围来说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 但是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挫折。针对以上的种种问题, 政府要切实的做好每一件事, 积极地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 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 真正做好每一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会计[M].大连出版社, 2010 (4) .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八号, 2008.

[3]邹云翔.审计机关应该隶属于人大[N].中国青年报, 2004.

[4]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企业采购绩效评估原则 篇9

采购绩效考核与评估的关键在于制定一套客观、有效的、能够充分展现采购绩效、对考核对象有指导作用的指标体系。这样一套采购绩效考核指标才能够充分地、真正地施展出采购绩效考核和评估的监视、激励、 惩罚的作用。同时, 应该留意, 在设定采购绩效考核与评估的指标时要确定绩效指标符合相关原则并充分考虑绩效指示的目标值。

采购职员在工作职责上, 必需达成适时、适量、适质、适价及适地等基本任务, 并以数目化的指标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

正常使用的指标

计划绩效指标是指供给商在实现接收订单过程、交货过程中的表现及其运作水平。涉及采购运作、 交货周期以及交货可靠性的表现。

价格与本钱指标是企业最正视也是最常见的绩效衡量尺度。通过价格与本钱指标分析, 可以衡量采购职员议价能力以及供需双方势力的情形。采购的价格与本钱指标包括参考性指标和控制性指标。

时间绩效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采购职员处理订单的效率, 以及对于供给商交货时间的延迟交货或提早交货所造成的缺货或者库存用度的增加控制。

采购效率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采购职员的工作能力和效率的。采购效率指标应包括以下内容:采购金额以及占销货收入的百分比、开发新厂商个数、处理订单的时间、订购单的件数、错误采购发生率、采购指标完成率、采购部分的用度等。

数目绩效指标是当采购职员为争取数目折扣以达到降低价格的目的时, 可能导致存货过多, 甚至发生废物的情况。

质量绩效指标主要是指供给商的质量水平以及供给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表现, 主要包括供给商质量体系、来料质量水同等方面, 可通过验收记实及出产记实来判定。

其他采购绩效指标是指其他与供给商表现相关的指标等方面的指标:技术与支持, 采用计算机系统处理事务和业务的供给商数目、使用电子商务的供给商数目、介入本企业产品开发的供给商数目及介入的程度等。供应商总数、采购的物料种类以及项目数、供应商均匀供给的物料项目数目、独家供给的供应商数量及比例、合作伙伴型供给商及优先型供应商的数量及比例等。

通过绩效评估不仅可以清楚展示目前部门及个人的工作表现, 从而找到现状与预设目标的差距, 亦可奖勤罚懒, 提升工作效率以促进目标的早日实现。

对采购绩效的评估可以分为对整个采购部门 (采购团队) 的评估及对采购人员个人的评估。对采购部门绩效的评估可以由企业高层管理者来进行, 也可由内部客户来进行;而对采购人员的评估常由采购部门的负责人来操作。

对采购绩效的评估是围绕采购的基本功能来进行的。采购的基本功能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第一, 把所需物料及时买回来, 保证生产持续进行, 就像给一辆汽车加油以使其可连续奔驰一样;第二, 开发更优秀的供应源, 降低采购成本、 实现最佳采购。现在越来越多的老板认为“省钱最多的采购员”就是最优秀的采购员。

一些企业在年初时就设定了一系列的指标作为采购部的工作目标, 在月底或年底时把实际工作表现与预设目标进行比较以判断采购成绩是否达标。当然, 评估体系是否合理对绩效评估的推广有很大的影响。

评价采购绩效百分率指标

评价采购绩效百分率指标通常包括采购成本节省率、来料品质达成率、准时交货率等方面。

许多企业在年初的工作计划中就设定了当年的采购成本下降若干百分点的目标 (一般为5%~15%) , 采购部在月度总结 (月报) 及年度总结 (年报) 中就需将此工作实绩放在首位, 百忙中的老板对此采购部的报告可能只关注这一点, 其他方面可能只是匆匆一瞥。

某些企业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把上一年度12月31日的采购价格作为基准价, 将每月或全年的采购价 (采购金额) 与基准价 (或基准金额) 比较, 便可算出采购成本节省率。

采购成本节省率=[ (实际采购金额一基准采购金额) /基准采购金额]×100%

在实际作业中, 这些计算所需的数据往往是从M R P系中运行报告 (Run Report) 获得。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推行M R P系统, 依靠手工去计算的话, 那对采购人员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因为采购部一个月下的订单可能有好几百份, 其整理、计算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在许多企业中, 原材料的品质是由采购部与品管部共同推进供应商去改善的, 故来料品质达成率这一指标也是衡量采购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来料品质达成率= (不合格批的数量/来料总数量) ×100%。

若某供应商的来料品质较差, 除了敦促该供应商限期整改外, 也可给予该供应商一些实际上的帮助, 如帮助其改良生产工艺、培训其品检人员、完善其品质管理体系等。

供应商不能按计划交货, 往往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带来极大的麻烦, 计划部或生管部对经常不能如期交货的供应商“咬牙切齿”, 计划人员与采购人员的矛盾也往往由此而生。要想提高准时交货率, 除了企业应尽量提供较为可靠的需求预测给供应商外, 亦需对那些不能如其交货的供应商以经济上的惩罚, 甚至取消供货资格。

准时交货率= (准时交货之数量/总采购数量) ×100%

用于评估采购绩效的指标远不止上述三项, 诸如:新物料开发数、新供应商开发数、紧急订单完成率、采购工作效率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估采购绩效的指标, 不同企业对采购的关注点不同, 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增减评估指标。

在国外, 一些不属于任何企业的采购研究机构从不同的企业获取必要的采购数据, 加以整理后予以公布, 于是企业采购人员或企业高层管理者可将本企业的采购绩效与同业其他企业的采购业绩或同行业平均业绩进行比较, 这样就可清楚本企业的采购绩效在业界处于一种什么水平, 以利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在我国, 目前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数据可查, 只能凭感觉去判断企业目前的采购绩效在业界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 或跟自己以前的采购业绩进行比较, 看是否取得了进步。

对照比较方法

有了绩效评估的指标之后, 必须考虑依据何种标准, 作为与目前实际绩效比较的基础。

选择公司以往的绩效作为评估目前绩效的基础, 是相当正确、有效的做法。但只有在公司采购部门, 无论组织、职责或人员等, 均没有重大变动的情况下, 才适合使用此项标准。

若过去的绩效难以取得或采购业务变化很大, 则可用预算或标准绩效作为衡量标准。标准绩效的设定, 有下列三种原则:固定的标准, 标准一旦建立, 则不再更动;理想的标准, 是指在理想的工作条件下, 应有的绩效;可达成的标准, 在现状下, 应该可以达到的水平。通常依据当前的绩效加以考量设定。

若其他同行公司在采购组织、 职责及人员等方面, 均与公司相似, 则可与其绩效比较, 以辨别彼此在采购工作成效上的优劣。若个别公司的绩效资料不可得, 则可用整个同行绩效的平均水准来比较。

预算或标准绩效是代表在现状下, “应该”可以达成的工作绩效; 而目标绩效则是在现状下, 要经过一番特别的努力, 才能达到的较高境界。目标绩效代表公司管理者对工作人员追求最佳绩效的“期望值”。

政府秘书的绩效测评方法探讨 篇10

关键词:政府秘书;绩效;测评方法

1 秘书的发展情况

关于“秘书”一词,世界各国迄无一致定义,因为各有各的国情。秘书的情况是复杂的,美国与苏联的秘书都叫秘书,甚至英语、俄语里的“秘书”,都来源于拉丁语,与我国秘书含有“秘密”的意思一样,字源相近。在我国,古代秘书的含义与今天不同,就是今天对秘书一也没有法定的或公认的一致见解。

迄今为止,我国政府秘书工作经历了从产生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再到新中国这样几个发展时期。在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秘书工作制度一方面体现出渐进变革的“路径依整”性,对部分制度作了继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激进变革的“革命性”,对部分制度作了发展。就这样,我国政府秘书工作制度在“继承”与“发展”之间逐步完善。

近代以来,政府秘书发展十分迅猛。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声敲响了清王朝灭亡的丧钟,在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终于走到了尽头。与这种剧烈的、革命性的制度变迁相适应,我国政府秘书工作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政府秘书工作机构在名称和实际职能上逐渐吻合起来,并且从政务部门中独立出来,政府秘书工作的各种规范在继承历代秘书工作传统和吸收现代西方行政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规范围和丰富起来,政府秘书机构的设置和秘书人员的选拔、任用和培训已初步纳入法治的轨道,具有了古代社会所没有的稳定性。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各级政府机关秘书长和不设秘书长的办公厅主任的工作任务和秘书工作机构的决定》,对政府机关秘书长或办公厅主任的职责作了一些规定。这样,在全国范围内,政府秘书机构体系就建立起来了。主要有文字处理、会议工作、信息调查、综合协调、督促检查、信访接待、参谋助手、事务管理等工作。

2 绩效管理的含义

20世纪3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舒哈特提出了品质持续改进循环圈,即P-D-C-A,从而产生了绩效管理的思想。绩效管理是指为实现组织发展战略和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员工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表现、劳动态度和工作业绩,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监测、考核、分析和评价,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改善员工和组织的行为,提高员工和组织的素质,挖掘其潜力的过程。

3 政府秘书绩效测评方法

绩效测评是绩效管理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绩效的测评,能对于不同性质不同岗位员工作出一个清醒的绩效判断。组织的绩效与员工的绩效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员工的高绩效才能形成组织的高绩效。秘书人员处于组织的特殊位置,他们的绩效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工作领域,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组织行政系统的绩效。

政府秘书是一个很特殊的岗位,对于这一岗位的测评,不仅需要考虑到其性质是属于公务性质,常期与领导接触,另外,还必须考虑到他们所涉及到事务的特殊性。对于政府秘书的绩效测评,主要有等级评定法、强迫分布法、排序法、对偶比较法等方法。

4 政府秘书绩效测评方法

(1)等级评定法。

等级评定法是最容易操作和普遍应用的一种绩效评定方法,这种评估方法的操作形式是,给出不同等级的定义和描述,然后针对每一个评价要素或绩效指标按照给定的等级进行评估,最后再做出总的评价。这种方法对于政府秘书的绩效测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指标量化比较清晰,利于之后的绩效改进。

(2)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是一种相对的绩效评估方法。它的基本做法是:在每一个评估要素上将每一个秘书与文员与其他的秘书与文员进行比较。这种方法能测评出相对差异,能让政府秘书的绩效在各个部门或同等岗位之间进行充分的横向比较,有利于绩效改进。

对偶比较法的优势在于,它十分适合政府秘书这一岗位的性质,因为部门联系紧密,秘书打交道的情况多,使得横向比较显得尤其重要,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可靠性高,利于绩效改进目标的设定。但操作比较麻烦,成本较高。

(3)关键事件法。

在进行政府秘书的绩效评估时,可以对其在一些关键事件中的表现进行评估,但应该注意的是,对关键事件的评估一定要与被评估者的关键绩效指标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这些关键事件是与被评估者的关键绩效指标有关的事件。

通过关键事件法进行绩效测评,能很好地直观分析和观察到政府秘书人员的工作状态,能进行积极的绩效反馈与改进。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政府也逐步在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政府秘书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是需要受到重视的。通过对政府秘书的恰当的绩效管理,能提高其工作效率,加快其进步步速,促使我国政府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克.政务艺术[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2]詹福满,代云明.新时期政府秘书工作[M].群众出版社,2004.

政府采购绩效 篇11

所谓绩效审计, 是指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政府部门及其他经济组织的期望功能或公共资金、项目、政策的期望目标的实现是否达到或超过既定标准或要求, 以及实现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是否经济、有效所进行的检查、监督和评价, 并寻求改进途径, 帮助其尽可能地尽善尽美。已发展至“五E”审计 (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环境性Environment、适当性Equity) 。

二、我国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当前的改革仍然处在不断推进、不断完善的阶段, 正因为如此, 对其进行审计监督, 正面临着很多困难。

1. 政府绩效审计标准不明确

政府采购的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政府必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审计标准, 用来衡量被审计的事实、指导审计活动的方向、判定经济活动的效益与质量。在我国的绩效审计中, 通常是由管理当局负责设计一套评估经济活动的标准, 并使之应用于实际。审计人员就依据管理当局所制定出的标准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但是, 目前绩效指标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和漏洞, 各项指标混乱, 缺乏对未来的“预警”指标。迄今为止, 还没有一个得到大家认可的能够适用于各种情况的绩效标准供审计人员利用, 所以, 在绩效评价无据可依的情况下, 必然会影响到绩效审计的效果以及审计结论的真实性。

2. 政府绩效审计不能全面实施

现如今, 政府绩效审计中关于主要的公共部门的专项资金、经费开支等的绩效审计开展还不够普遍, 同时关于政府采购审计目前仍然注重于合规性、真实性, 而就整个的采购活动的效率性、经济性、效果性则考虑的不多。政府在进行财政收支审计的过程中大量的集中力量于会计信息的合法、真实上, 对于资金的效用如何、是否用于原定目标等问题往往容易忽略。这样, 政府绩效审计的覆盖面较小, 不能在政府审计中全面的实施绩效审计。

3. 政府部门对绩效审计不重视

通常情况下, 被要求进行绩效审计单位需要提供的数据资料包括两样:一是财务数据资料, 二是非财务数据资料, 而且, 绩效审计还必须在保证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前提下进行, 即对被审计对象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部分进行审计后并对其虚假、不合法事宜进行整改的前提下, 才能进行绩效审计, 并根据相关的绩效评价标准和办法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 并提出有效的评价和建议。

三、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对策

1. 加强采购监督, 逐步向绩效审计转变

政府全程审计监督采购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购预算审计, 二是采购程序审计, 三是采购管理审计, 四是采购效益审计。其中, 采购预算审计指的是编制预算是否符合相关法定程序, 是否进行详细周密的计划, 采购的范围、规模、数量等是否达到预算标准;采购程序审计是指相关部门是否批准了采购计划;是否选择了恰当的采购方式、采购活动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计划进行;采购管理的审计是指从计划的制定到验收产品的整个过程是否做到全程监督和管理;财务部门在进行采购管理时是否做到由资金支付向资金使用延伸;是否做好资产项目的及时登记;采购效益的审计是指是否实现最大化的货币价值, 财产物资的使用是否有效、充分, 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2. 加大绩效审计力度, 扩大绩效审计范围

政府要选择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试点项目, 不仅要考虑到试点项目可能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力度和影响范围, 还要考虑到该项目是否受到政府相关决策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以及开展审计工作的难易程度和成本需求。未来几年, 我国政府的绩效审计应该还是处于摸索和尝试的阶段, 因此, 应该把目光倾向那些容易操作, 参考价值大的试点项目。在进行绩效审计活动的过程中, 尽量做到与财务审计衔接, 就可以参考和利用财务审计的结果, 从而减少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不能同步进行, 也可以参考以前财务审计取得的信息资料。

3. 克服审计人员面临的瓶颈问题

一是要在审计的实际实践工作基础上, 加快制定绩效审计相关准则的步伐, 同时, 建立一套科学的、公认的能够指导审计工作的绩效审计标准, 使对政府采购活动中的绩效审计的相关评价能够有据可依, 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二是要解决违规处罚难的问题, 政府采购法规定的违规处罚条款, 相对于不断发展的政府采购活动, 操作性不够, 特别是对采购单位违规问题的处罚条款较粗, 缺乏针对性, 而审计发现问题也往往是事后, 造成整改难, 处罚难, 起不到惩戒的作用。在国家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出台之前, 可借鉴其他地方政府成熟的管理办法, 例如加大对违规采购行为的处罚力度, 强调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4. 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素养

政府采购工作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有很大的不同, 表现为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 其工作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多个知识领域, 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要求甚高。审计人员肩负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全程监督的职责, 所以对其能力素养的要求就更高, 不仅需要熟悉和了解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知识, 还要了解政府采购的一般流程和相关谈判技巧, 更要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去审核政府的各类采购文件。

摘要:在公共财政框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采购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 但由于政府采购制度不健全、采购执行不严格、监督体系不完善, 我国政府采购仍存在着违规采购、自行采购、串通采购甚至寻租腐败等问题, 开展绩效考评, 对政府采购进行总体上的独立评价, 有利于凝聚政府采购机构、采购人、企业以及监督机构, 围绕达成各自的目标, 实现政府采购行为效率、采购资金效益以及采购目标的最大化。

关键词:政府采购,评价,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艳, 刘奇峰.对中央部门机关政府采购开展绩效评价的几点思考[J].中国水利, 2012, (8) :56-58.

[2]雷战波, 周博宁.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研究——以陕西省某县政府采购中心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26 (2) :83-87.

[3]王军.浅议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11) :18-20.

上一篇:医疗器械消毒下一篇:新闻公告板